时间:2023-07-13 16:35: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优化投资结构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企业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企业的投资结构和管理水平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投资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目前和未来的发展状况,甚至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而影响投资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代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都在努力寻求投资结构的最优化。
一、目前企业投资结构的问题
1.缺少优秀的投资人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和教育的影响,很多具有优秀创业潜质的年轻人没有创业精神,甘于平稳的生活,很多具有专业知识的的科研人员又不敢冒这个风险。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因为住房、医疗、养老、子女上学等问题的困扰,许多优秀的投资人、企业家都夭折在摇篮里。
2.缺少风险投资
长期以来,我国都缺乏真正具有眼光和实力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是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但是我国出现的风险投资公司大多是由早期的科技扶持基金成立的公司转化而来,基本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模式和建立适合风险投资运行的机制。其主要管理人员对风险投资的概念模糊,并带有浓重的政府行政气息,做不到投资与企业按照真正意义的风险投资模式相结合,也失去了风险投资的真正意义。
3.缺少国家政策扶持
我国虽然在早些年就建立了国家级的产业区,但是相应的立法工作却迟迟没有到位。类似的像风险投资虽然已在我国实践多年,但至今也没有将风险投资基金法列入。由于国家没有相关政策出台,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投资业等在我国的发展。
二、影响企业投资结构的因素
1.外部环境
任何国家的经济都处于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中。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由于整体经济不景气,很多企业举步维艰,在投资上也会采取缩紧和保守政策。在经济繁荣和复苏阶段,经济形势向好,多数企业利润看涨,也会大幅调控投资结构,抓住机遇。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竞争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投资结构所面临的外部因素包括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政治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企业无法控制和避免的,一旦发生对企业的整体管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给企业带来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2.内部决策
由于企业的经营者和领导层人员对现实环境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企业投资结构决策的失误,导致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投资收益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使财务状况恶化,威胁企业偿债和融资等问题,最终导致财务风险。
三、优化投资结构的对策
1.加大高技术产业投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的投资结构不够成熟,缺乏高新技术的创新,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为了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信息产业,生物科技等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和投资力度。
2.加大对人才的投资
21世纪人才最重要,这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对人才资本的投资是企业高速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有效的人才资本投资方式可以快速地提高企业的人才资本存量,各方面的人才对企业在各领域的突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发人才可以在产品研发上做到创新和改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管理人才可以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岗位把好各道关卡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而高级管理层的人才则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命脉。
3.提高投资效益
企业的投资效益是指企业通过投资结构及变动带来的收益。在企业投资规模固定的条件下,投资效益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如果投资效益出现负面偏离,不仅给企业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更可能造成企业资金流动上的压力,从而使企业陷入财政困难。
4.向国际标准靠拢
为了提高企业投资结构的效率,就要打破我国原有的传统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更快更好地实现与国际企业的接轨。积极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和一流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5.构建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
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可以避免在投资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为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是非常关键的,必须是由相关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组成的高质量、高标准的决策队伍。企业中存在很多决策人,不同的决策人员有不同的决策权限,如何界定好这些决策人员的决策范围也是企业需要探讨的问题。而企业中最核心的也是最难控制的决策风险来源于高层管理者,对这类决策者的控制需要从自身控制和外部控制两方面来研究。决策者自控需要从提高信息量,提高自身认知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几方面抓起,根据各类决策的特点来转换自己的思维和思考方式,这有这样才能更多地避免由于自身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风险。
四、总结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投资结构的优化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应该着力于研究优化投资结构的方式方法,加快前进步伐,对而实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宝华,张晖.论以投资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市场论坛,2010(7).
[2]蔡方.论资本结构优化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财政监督,2009(10).
【关键词】预定利率 市场化 寿险业
一、引言
中国寿险行业长达13年的2.5%预定利率天花板松动迹象再现。在2013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表示,将有序推进寿险产品定价机制改革。近日,保监会又进行了小范围征求意见,预定利率改革重点将先从放开产品定价利率入手,先开展普通型人身保险和项目挂钩保险产品的费率政策改革试点,再配合税收递延养老保险等项目开展区域性试点,然后适时开展公司层面试点,最后实现费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同业公平竞争,提高市场服务效率,但由于寿险对利率的敏感性, 所以,最终会影响到寿险业产品偿付能力的定价, 这对保险业务结构调整和资产负债结构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预定利率市场化进程
回顾我国寿险业的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1997年之前的寿险公司自己决定寿险产品预定利率阶段。(2)相关部门下发了有关寿险业预定利率上下限的规定,1999年6月保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该通知规定“将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各公司必将本通知与1999年6月10内传达到分支机构”。(3)2007年初,对预定利率的管制出现了松动。2008年保监会在不同领域连续的试点措施,表明监管部门对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态度。2010年7月保监会了《关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规定传统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可由寿险公司根据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在2013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表示,将有序推进寿险产品定价机制改革。中国寿险行业长达13年的2.5%预定利率天花板松动迹象再现。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业的影响
预定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业有何影响?我们先看看支撑寿险业发展的寿险产品,无论是定额保险还是不定额保险产品的定价,利率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为产品定价时所用利率是一种假设性利率,加上寿险产品长期性的特点,这种利率在未来必定会受到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预定利率市场化主要是通过影响传统寿险产品进而影响整个寿险业。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加剧寿险业竞争预定利率市场化后
传统寿险产品可以不受原有设定利率限制,各寿险公司可利用这个机会开发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发挥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预定利率市场化后可能会出现因为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上调,因为出现利差损,导致一些公司出现集中退保的情况,同时,大量退保的累计必将转化为对新的寿险产品的需求,为了抢夺客户资源,寿险行业各寿险公司竞争情况也将越发激烈。
(二)对寿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
1.加大寿险公司定价风险接前文所述,我国寿险公司以往对预定利率都是被动地接受,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些公司对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制定缺乏相关经验。预定利率市场化将会加大我国寿险公司的定价风险:随着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市场化,寿险公司需要根据市场利率随经济周期的波动不断调整新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因为相关定价经验的缺乏可能导致开发的新的寿险产品设定的预定利率缺乏科学依据,这样可能影响到寿险公司对未来责任的保险基金的提取,最终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经营。
2.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增大寿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因为寿险产品的长期性的特点,在未来一定时期里预定利率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出现与投资收益不匹配的情况。寿险公司在预定利率市场化后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调整相关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寿险公司利差损风险的加大,同时,因为历史高利率保单还没有完全消化,监管层会加大对预定利率管控放松后市场变化情况的关注和监控,若出现问题将会采取相关措施。
(三)短期影响不大
长期可能有重大影响预定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影响以前形成的高利率保单,主要是对未来的保单现金流产生影响,会随着保险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张使传统寿险的成本上涨。因而短期内对保险公司的冲击较小,而从长期来说,可能会对保险公司的产品结构和新业务的利润有重大影响。
三、基于预定利率市场化对寿险公司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寿险产品创新预定利率市场化后,创新将是寿险产品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寿险公司应该联系当前的经济环境开发有差异性的产品。
(二)加强风险管理、优化投资结构预定利率市场化以后寿险公司应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定价模型和方式,积极优化投资结构
加强风险管控能让寿险公司的投资结构方面在大致上趋于负债结构,这样有利于保障其偿付要求。优化投资结构即是对投资资金的合理划分和组合,这样有利于应对预定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我国寿险公司应该将投资业务多元化,增加资金运用方式,进行有效投资组合,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通常运用的方法是免疫法和现金流量的匹配
其中,免疫法是将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度相匹配,防止利率变动产生损失,这种方法灵活、富有弹性;现金流量的匹配强调资产和负债现金流量的完全匹配,降低全部或者部分资产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负债期限本身的不确定性是这种方法的最大障碍。各寿险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合适的资产负债管理方式加强公司资产负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曹贵仁.利率市场化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影响[J].保险研究,2002(04).
[2]邓西贝,李蔚真.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分析与建议[J].中国保险,2010(04).
关键词:投资;消费;出口;经济增长;GDP;投资结构;投资总量;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070-04
一、我国投资需求的现状
(一)投资需求与我国GDP之间的关系分析
投资需求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为了准确分析投资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统计数据对近年来我国投资需求总量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表1的统计数字来分析投资需求对我国GDP的拉动效应。建立以GDP指标为被解释变量、资本形成总额为解释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a+bI+ε,其中Y为历年GDP总量,I为历年投资总量,ε为误差常量,a,b为相关系数。假定ε为常量0,通过一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出历年GDP总量与历年投资总量的相关系数R2为0.985 014,这说明它们的相关度非常高,方程拟合度好。经计算得出b为2.279;a为2.53,这说明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GDP总量将增加2.28个单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此外,2002—2011年,投资总量占GDP比重呈逐年增加态势。此外,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多国模型,其把一国不同时期的人均收入水平与该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进行了合理划分。当一国人均GDP为200美元~400美元时,该国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为20%左右。当一国人均GDP为800美元~1 200美元时,该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投资总额占GDP比例为35%左右。按照这一标准,我国2002年人均GDP已突破1 000美元,但我国投资总额占GDP比重比钱纳里标准明显偏高,这也说明我国需求结构仍不合理。
(二)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分析
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这三大需求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数量。根据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GDP=C+I+G+(X-M),其中C为消费需求;I为投资需求;G为政府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X-M为净出口;根据这一公式进一步可推算出一国经济增长的公式:ΔGDP=ΔC+ΔI+ΔG+Δ(X-M),即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消费需求增加值+投资需求增加值+政府支出需求增加值+净出口需求增加值。为了准确计算各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可依据以下公式:GDPt=Ct+It+Gt+(Xt-Mt)=(Ct+Gt)+It+(Xt-Mt),t表示基期。考虑到两个生产时期,t和t+1,则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以表示如下:(GDPt+1-GDPt)/GDPt=GDPt+1/GDPt-1=[(Ct+1+Gt+1)+It+1+(Xt+1-Mt+1)]/[(Ct+Gt)+It+(Xt-Mt)]-1=[(Ct+1+Gt+1)/(Ct+Gt)-1]×a+(It+1/It-1×b+[(Xt+1-Mt+1)/(Xt-Mt)-1]×c;其中a=(Ct+Gt)/GDPt,表示t时期最终消费在GDP总的份额;b=It/GDPt,表示t时期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c=(Xt-Mt)/GDPt,表示t时期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GDP总所占份额。[1]根据这一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得出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2的计算结果显示,2005—2011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8%左右,投资贡献率/名义GDP增长率平均在50%以上,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高。
(三)投资需求结构和投资资金来源分析
根据表3的统计数字,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资本形成总额比例非常高,都占到90%以上,说明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
根据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投资需求中,第一产业份额最低,第三产业最高,这也是我国在优化产业结构中投资结构升级的结果。
表5的统计数字显示,国家预算内资金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这也进一步印证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保障房)上投资数量不断增加。此外国内贷款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也呈现不断增加状态,国内的高储蓄支撑了国内的高贷款。在利用外资上表现为相对稳定态势,自筹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最高,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和未来预期较高,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效应明显。
二、我国投资需求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总量偏高
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中,投资需求成为近几年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需求,据统计,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1年的61.4%下降为2010年的47.4%,投资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则由2001年的36.5%上升为2010年的48.6%,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第一大需求源。不可否认,投资总量的增加,在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2008年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出口增速一度放缓,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下降。与净出口下降不同,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中固定投资的饱和,投资利润将趋于下降,投资成本将不断攀升,过高的投资将会加剧投资回收的成本预期,高投资带来的商品的高供给,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上商品供需结构的失衡。除了政府公益性投资以外,民间投资的成本回收将面临较大困境,这将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质量。
(二)投资结构仍不合理
随着我国投资总量的增加,一方面,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符合国家调控方向的领域投资加快,如:在农业、经济适用房建设、环境保护等行业上的投资。另一方面,“两高”行业投资过快。据统计,2011年前三个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为13 105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建材行业投资同比增长50.9%,石油加工及炼焦增长40.7%,化工增长34.1%,有色金属增长29.8%,受投资及出口增长的影响,高耗能产品的增长幅度也较高,其中铝材增长47.1%,电解铝增长36.7%,铜材增长26.3%,化学纤维增长25.4%,粗钢增长17.6%,纯碱增长15.3%,乙烯增长14.8%,平板玻璃增长14.3%。“两高”行业投资过高,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外,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第二、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较高,房地产又占据第三产业投资中的主要部分,这就形成了对其他产业及行业投资的挤占,提高了投资成本,抵消了由其他行业投资所产生的效率增长。此外,由于我国部分行业仍面临着行业垄断、行政垄断行为,资本难以自由向该行业流入,这就造成部分行业投资不足,虽然一些区域存在着自然资源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得这些资源不能得以有效开发。这在我国投资结构中,表现为有些行业投资过度,有些行业由于存在着排斥竞争的垄断,呈现出投资不足。
(三)投资模式粗放
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投资是受到利率、预期、要素获得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是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果。而我国生产要素价格改革相对滞后,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水平总体偏低。据统计,我国工业电价水平为6.1美元/千瓦时,是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电价的62.5%,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能源使用效率则为50%。此外,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地方经济利益考虑,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竞相违规压低土地价格和征地补偿标准来吸引投资,生产要素价格的低估使国内企业至少不合理地节省了20%~40%的生产成本,这种靠压低资源价格来提升和吸引投资的模式不可持续。
(四)更新投资比例偏低
更新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我国更新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更新改造投资是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传统产业不升级,经济效率就难以提高,经济也不可能得到发展。我国在强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特别强调利用技术创新手段,改造落后的企业,提升传统的企业,发展先进的企业,这都离不开更新投资。要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以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张向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就必须提高更新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以增加更新改造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五)投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
表5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上,自筹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而国内贷款和外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则呈现下降趋势,自筹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上升,表示资金的流动性降低。造成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市场中国有金融机构占据较高比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欠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严峻形势。第二,吸引外资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外商来华投资主要是受投资成本—收益比的影响,一些地区在吸引外资中制定了明确的政策,但在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造成了来华企业的不必要成本,影响到外商投资的数量。
三、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的对策
(一)合理控制投资总量
投资过度将造成投资质量的下降,影响到经济增长质量。控制投资总量,首先,政府要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可出台相应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某些产业发展,以政府投资增加来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同时政府要出台相应法规,控制某些产业的投资规模,调节投资在各个领域间的流动。其次,要完善生产要素价格。针对投资总量向第二、三产业流动较高这一现状,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以反映生产要素稀缺程度和充分反映市场需求状况的合理要素价格机制,规范企业投资流程,合理界定企业的投资成本,避免产生因制度和市场机制缺失所导致的过度投资。最后,要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登记、控制、把关,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引导企业投资方向,监督企业投资经营状况,通过管理把民间投资引导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投资质量的环节中去。
(二)优化投资结构
优化投资结构,一要控制向“两高”行业的投资;二要引导向国家急需行业内的投资;三要实现向一、二、三产业投资比例的协调。首先,控制向“两高”行业投资。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控制资金流向“两高”行业,政府应设立相应部门,严密监控“两高”行业的运行,在现有企业运行规模基础上,不断缩小其规模,运用科技检测手段,设定“两高”行业排放标准,严密监控该行业运行,并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渐用高技术含量、污染物排放达标的新兴企业取代“两高”企业。其次,引导向国家急需行业投资。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调结构、提质量、促增长尤为关键,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形成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环保、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利用、废弃物回收等行业,是国家当前发展中的急需行业,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应配套措施,合理引导民间投资行为,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实现向一、二、三产业投资中的协调。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结构,应遵循第一产业要质量、第二产业要效益、第三产业要数量的原则。第一产业由于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应通过投资不断促进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协调。第二产业当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最大,第二产业的投资应遵循改造落后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产业的思路精心谋划,促进第二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由于第三产业发展仍滞后,未来投资主要应流向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实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和提升第一、二产业的效益。
(三)加强税制改革,激发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目前国内企业处于经营成本上升和税负较重的历史阶段,国家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投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要加快税制改革,减少投资环节的重复征税,加大企业设备装备投资,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要承载起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鼓励和引导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以降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的经营成本,中西部地区也要从政策、财税、行政效能、人才等多方面优化投资环境,主动承接起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此外,政府还应征收环境保护税,矫正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为环保事业筹集专项资金,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额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污染物排放权的优化配置。
(四)实施金融体制创新
实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效应,降低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投资成本,就需要对现行金融体制实施改革。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在促进企业融资中的核心作用,规范融资流程,减少融资中不必要环节,提高融资效率。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引导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在鼓励中、小民营机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政府在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监管中的作用,注重提升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的信誉,改善管理,提升服务水平,适时进行金融创新,真正发挥其以融资促企业发展的作用。
注释:
①史建明:《河北省经济增长需求要素贡献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罗云毅.投资需求向消费需求转化的数量关系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4,(1).
[3]李永友,周达军.投资需求、利率机制与我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
一、南通经济结构的比较评价
近年来,南通市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为了促进并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必要对当前南通经济结构进行比较评价。
1.产业高度化水平的比较判别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测度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可通过计算霍夫曼系数、软化度系数、产业结构水平系数等方法进行评价。
霍夫曼把发展分为4个阶段,以判别产业高级化程度。霍夫曼系数=轻工业增加值÷重工业增加值。霍夫曼系数
产业结构软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是指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二是随着工业结构的高度加工化和高技术化过程,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对管理、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加强。软化系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其从业人员比重之和的算术平均值。按照日本标准,软化率大于60%的为高软化产业;软化率在40%-60%为低软化产业;而软化率低于40%的产业是硬产业。利用2010年数据测算(见表1),长三角的软化系数最高为45.8%,重工业化和产业高级化程度最高;其次是江苏接近40%为39.0%,南通软化系数较小为36.6%,南通和江苏(本文所指江苏、浙江,均为省平均值)产业结构软化率均低于40%为硬产业。南通产业结构软化系数分别比长三角、江苏平均水平低9.2、2.4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南通产业结构软化系数、霍夫曼系数与长三角、江苏比较
地 区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t比(%)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 软化系数(%) 霍夫曼系数
长三角 45.2 46.4 45.8 0.45
江 苏 41.4 35.7 39.0 0.40
南 通 37.2 36.0 36.6 0.64
资料来源:《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长三角年鉴》、《2011江苏统计年鉴》。
产业结构水平系数是对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综合度量,是对产业高度化水平的综合判别。用2010年数据测算(见表2),江苏的产业结构系数最高为3.56,其次是长三角为3.17;南通产业结构系数较小为2.81,南通产业结构水平系数低于江苏和长三角平均水平。
表2 2010年南通产业结构水平系数与长三角、江苏比较
地 区 H1 H2 H3 Hi=H1+H2+H3
长三角 0.07 1.60 1.50 3.17
江 苏 0.11 1.96 1.49 3.56
南 通 0.14 1.64 1.03 2.81
资料来源:《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长三角年鉴》、《2011江苏统计年鉴》。
表中:H1表示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水平的贡献率,H1=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方根,H2和H3以此表示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水平中的贡献度,类推H1的公式计算。
2.需求结构的比较评价
需求结构实质上是经济运行中建设与当前人民生活的关系,测度区域需求结构协调水平就是判断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
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国际上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一般按支出法GDP恒等式进行分析。运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角度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它由最终消费支出(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构成。用2010年数据测算,南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9%。
消费率和需求率比例关系的比较。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反映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合适指标是投资率和消费率。即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中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总额所占比重。就一国而言,最终消费总额和资本形成总额构成国内需求。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合理水平是:投资率一般应不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两者合理的比值一般在0.7左右。用2010年数据测算,南通的投资率高达67.5%,比浙江、江苏平均水平分别高20.8和16.4个百分点;消费率低至35.5%,比浙江、江苏平均水平分别低10.0和5.9个百分点。
3.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判别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大幅度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城市化成长发展的主要形式。测度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可通过城镇化率、非农化率、工业化率三者的互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城镇化与非农化水平比较。本文选取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计算非农化率进行分析。国际经验表明,就NU值(N=非农化率,U=城镇化率)分析角度而言,即指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并以此值的高低判断城镇化发展是否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以及滞后的程度。当人口城镇化与就业结构非农化相互关系达到比较适度和协调时,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比值大致趋近于1.20左右。用2010年数据测算(见表3),江苏NU比值为1.29,趋近于1.20左右的标准值,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就业结构非农化间关系比较适度和协调;南通的NU比值偏离标准值较多为1.47,表明南通人口城镇化与就业结构非农化间关系欠适度和协调。
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比较。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就IU比值(I=工业化率,U=城镇化率)分析角度而言,一般情况是,IU比值开始大于1,随着经济发展程度提高,特别是服务经济成分提高,IU比值逐步降低。利用2010年数据测算(见表3),浙江的IU比值最低为0.76,其次是江苏为0.78,表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南通IU比值最大为0.82,表明与浙江、江苏相比南通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对偏低。
表3 2010年南通城镇化率、非农化率、工业化率与浙江、江苏比较
指 标 浙江 江苏 南通
城镇化率(%)(U) 61.6 60.2 56.0
非农化率(%)(N) 84.0 77.7 82.5
工业化率(%)(I) 46.5 47.1 45.9
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NU) 1.36 1.29 1.47
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IU) 0.76 0.78 0.82
资料来源:《2011浙江统计年鉴》、《2011长三角年鉴》、《2011江苏统计年鉴》。
归结起来,南通经济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工业化程度、产业结构软化程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区域对比表明,南通市目前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南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长三角低8个百分点,比江苏低4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合理化来看,南通市第二产业占比偏高,第三产业占比偏低,主要源于城市化和市场化发展不足,服务业经济效益相对偏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而长三角、江苏相对于南通更高的产业结构水平则主要是依靠第三产业效益实现的。
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合理。投资率、消费率的区域比较表明,南通市目前的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与浙江、江苏相比,南通投资率偏高15个百分点左右,消费率偏低5-10个百分点。从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合理水平来看,南通市投资率较高主要源于相对较低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特别是相对较低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以及较高的储蓄率,制约了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化率、工业化率、非农化率的区域对比表明,南通市目前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而且还滞后于非农化水平。与浙江、江苏相比,南通城镇化率低4个百分点左右。从城镇化与工业化适度协调互动来看,南通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主要源于产业结构的非农化未能有效带动就业结构的非农化,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再加上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了城镇化率相对偏低。
二、加快南通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针对南通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只有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与转型升级上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才能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1.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当前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消费各项政策,大力培育消费能力,积极拓展新型消费业态,努力促进居民服务性消费,着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政府应制定与完善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在居民增收、产业引导、财税扶持、银行信贷、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引导消费结构由单一物质消费向文化、旅游、健康等服务消费拓展和提升。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与完善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突出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二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保障广泛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三是积极引导和扩大城镇居民住房、汽车等带动力强的大宗消费。四是着力开发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身保健、网络购物等消费。五是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结合城市拆迁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调整商贸流通企业布局,鼓励和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发展集团化、网络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鼓励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社区建设,着力培育农村新的消费热点。同时,还要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切实加强政府在健康、卫生、环境等领域的社会性监管,让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2.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当前要按照两大国家规划对南通城市的新定位,优化调整城镇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构建经济实力较强、功能优势互补、江海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群。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围绕构建“一核三片区”的大城市发展新格局,突出加强重点片区建设,优化中心城市功能区分,增强中心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二是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管理水平。创新市政公用事业投资、管理和运营体制,提高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水平。三是加快提升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水平。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引导产业集聚,以完善的城市公共设施吸引人口聚集,将县(市)城区建成规划科学、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3.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后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当前要紧紧抓住两大国家战略机遇,按照江苏沿海开发主力军的定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有效扩大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容量,促进产业结构软化,以此带动南通经济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政府应按照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以及竞争优势理论,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性产业扶持政策,鉴于当前南通市第三产业较为依赖“生活性”服务业的低质结构,应加快发展物流、金融、旅游休闲、服务外包等知识型或生产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实施优惠政策,发动拥有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发展服务业,既解决就业难问题还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因此,这种调整不是简单的存量调整,即以牺牲制造业为代价去发展服务业,而是做大服务业增量。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要加快发展生产业,高度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融合并进,切实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二要依托江海大港和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服务长三角和苏北地区、辐射长江中下游、沟通南北、连接海内外的长三角北翼物流中心。三要加快服务业聚集化发展,推动服务业产业集聚、业态提升、链条延伸。四要加快发展集江风海韵与文化底蕴于一体的南通特色旅游休闲业。五要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业。
4.加快推进投资结构调整
通过对新疆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分析,指出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优化新疆投资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36-03
1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1.1 投资总量的增长变化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增加,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12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8.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1%。全社会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83.1%,比2008年高出近28个百分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00%。五年间,全省全社会累计投资19651.38亿元,年均增长28.7%,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占全国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为1.44%。平均增速高于东部地区8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0.5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地区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新疆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匹快马”,如图1所示。
1.2 投资结构变化
(1)主体结构。
投资的主体结构是指在不同的投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后所形成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反映着一定时期内不同投资主体在社会投资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哪一类投资主体在社会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那么该投资主体在社会投资中就起主导作用。通过分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由哪一类投资主体起主导作用,投资主体在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应该转换将影响到投资结构的优化方向。下表是新疆2008-2012年按投资主体划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
(2)供给结构。
资金、技术、劳动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这三个方面的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的素质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素质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水平较高。因资金问题对供给结构影响最大,为此,以下仅从资金方面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供给结构。
资金供给和资金来源实质上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即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进行投资时资金从哪里来,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筹集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近五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保持大幅增长,但在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2008年14%下降到2012年的12%。国内贷款保持在13%。债券投资和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一直较小且变化幅度不大。自筹资金增长最快,2012年自筹资金占到了60%,而其他资金的变化不大。可见新疆资金来源以自筹资金为主,而利用外资的比重仅高于债券投资,且增速最为缓慢。由此可见,新疆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吸引外资,协调各类资金,加快发展。
(3)产业投资结构。
投资的产业结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之间进行分配后形成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它反映了社会投资的最终使用方向,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分布是否合理,演化的趋势如何。从全国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变动趋势与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基本变动规律是一致的,即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高度化增强。本文三次产业是遵循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即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图2中反映了新疆2008-2012年三次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及分行业总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从图中三次产业投资总量上看,2008-2012年,第一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比较小在1%-6%之间,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比例在40%-52%之间,第三产业占33%-46%之间。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上来看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第一二产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新疆投资结构逐年改善,但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基本评价
2.1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近5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28.7%,全国为24.66%,西部为28.26%。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最好的年份为2012年,增速为35.1%,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838亿元。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77倍,从2008年的2260亿元到2012年的6258.38亿元。
2.2 优势产业投资拉动作用强劲
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系列举措影响下,全区工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工业投资从2008年的1142.87亿元增加到2012年2988.10亿元。2012年同比增长330%,比上年同期回落12.2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的534%。尽管工业投资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其比重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仍达到51.2%,拉动全区投资增长17.9个百分点。制造业完成投资1517.83亿元,增长41.0%,占城镇投资的27.1%,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总额的50.8%,提高2.9个百分点。在制造业31个大类行业中,有15个行业增速超过50%,其中:装备制造类行业完成投资129.22亿元,连续两年保持866%、77.4%的较高增速;食品加工类行业完成投资14505亿元,增长69.7%,增速同比加快46.3个百分点。
2.3 地方项目持续领先增长稳占投资的主导地位
地方项目完成投资从2008年1432.52亿元到2012年亿元。中央投资从2008年的827.45亿元到2012年亿元。
2.4 投资结构更加优化第二产业比重提高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从2008年的1∶6.5∶5到2012年的1∶26∶20。
2.5 援疆资金的大量投入社会投资活力释放
新有的政策优势引发了全国对我区的投资关注,民间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领域进一步拓宽,推进了全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3281.01亿元,增长30.8%;民间投资2268.80亿元,增长4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43.95亿元,下降24.8%。国有、民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由上年同期的60.5%、38.1%、1.4%调整为58.6%、40.6%、08%,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47.7%,拉动投资增长16.7个百分点。
3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在地区间分布不尽合理
2008-2010年排在前三位的地区为:乌鲁木齐、昌吉、博州。2011-2012年为:乌鲁木齐、昌吉、伊犁州直。这说明了新疆投资南轻北重的格局还未打破。南疆经济发展一直是新疆经济发展的短板,南疆投资增速均低于全疆平均水平。2012年,南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5.35亿元,同比增长18%,较全疆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南疆投资总量不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新疆经济的发展,并对全疆投资地区分布产生较大影响。
3.2 资金需求量大与融资渠道不畅的矛盾突出
资金供给渠道不畅一直是制约新疆投资增长。目前展现出“三个加快”现象,一是新开工项目步伐加快。二是资金到位步伐加快。三是对口援疆步伐加快。但较快的投资增长,也使得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新疆大部分地区被划入金融风险控制区,普遍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而国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又使部分领域争取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加之目前我区企业融资能力有限,普遍存在贷款难、资金短缺的问题,直接导致新建、技改扩建项目投资建设步伐慢。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仍很突出。同时还存在融资渠道、方式单一的问题。一方面,有些金融机构只承认国家或自治区核准或备案的项目,对地州备案的产业项目不认可,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的项目融资方式也仅局限于银行贷款,争取融资的方式单一。由此造成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部分政府投资项目推进慢,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3.3 “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使得投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压力大
石油石化行业的投资一直在新疆工业投资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国际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中,新疆油气开采业和原油加工业持续不振,直接影响到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时,近年来参与新疆资源开发转化的企业,还存在着投产项目多,项目开工率低、开工后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带来很大影响。
4 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4.1 确保投资规模
确保适度的投资规模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投资率高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较快,投资率低的地区,其增长速度往往较慢。从国际经验来看,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1)用足用活用好中央及全国19省市自治区对口支援新疆的政策。
用好该政策关系到如何争取到更多的投资,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
(2)广开财路,扩大投资来源。
新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处于经济加速起飞阶段,增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扩张几乎不存在动力抑制,即投资的客观需要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限制的,关键是把握住投资形成的条件和能力,即对投资来源结构进行分析。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更多来源于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其他资金。在继续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金融行业对投资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大力优化引资环境,确保利用外资继续快速增长。要继续细化各领域、各行业的融资政策,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活力,允许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原有垄断行业的建设,促进民间投资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
4.2 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投资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大新疆的薄弱环节和优势行业的投资力度,以满足这些行业旺盛的投资需求,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1)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
新疆要协调产业结构,必须确定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增加农业投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牧业整体水平,力争将新疆建设成为全国的畜牧产品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特色产品,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加大对农业投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特色农业。重点强化名、特、优、新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使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优化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保障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健运行。
新疆要协调产业结构,必须优化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自筹资金而债券投资和外资投资很少,所以新疆应该建立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投资体制,实现投资机构的合理化;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金融行业对投资领域的支持力度。调动民间投资的活力使民间投资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积极落实国家补助投资,努力增加信贷规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援疆等措施方法,优化投资结构。
(3)优化所有制结构。
为加快新疆的发展,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后,国家加大了国有投资的力度,新疆的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偏大,形成对民间投资的明显挤压,更多地依靠民间投资。因此,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非国有经济扩大投资,是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建立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比重,促进投资的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华美,阎志军.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1):210-211.
[2]李会芳.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257-259.
[关键词] 招商引资 融资渠道 产业配置结构 企业转型
随着国内投资环境以及投资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遇到了反倾销、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等问题。研究国内投资环境对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揭示出优化中国出口结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制定和调整投资环境的政策,无疑对我国积极利用国内的投资进行优化出口结构,提升外贸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投资环境对于商品出口结构的影响
1.投资环境对于商品出口结构的宏观影响
前些时候,金融危机对外贸行业产生了整体性的影响,自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外贸行业出现了增长放缓的现象。商务部2009年7月15日召开的新闻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进口4246亿美元,分别下降21.8%和25.4%,下降幅度较大,进出口贸易行业出现严重衰退。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
2.投资环境对于我国商品出口的微观影响
从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长期成长性与短期投资收益两个角度来看,首先,从经济理论上来讲,高成长性的企业应当利用其自身的投资机会,展开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出口结构随之也表现为多元化。而低成长性的企业应当更加注重对单一方向的投资力度,以此为基础,提高企业的成长性。
其次,在对金融危机对外贸类上市企业的短期投资收益影响的研究上,在表示短期投资收益方面,二者的替代程度很高,投资环境中,外商投资比例较高的时候出口结构就有较好的状态,能够较好的反应企业的投资收益状况。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行业整体上看金融危机带来的短期投资收益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3.投资环境对于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我国出口结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从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到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再到现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并重。出口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比较优势的变化,资源密集型产品竞争力逐渐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先升后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在这些产品生产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如果国内投资环境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那么商品出口结构相应的也会得到较好的改善。
二、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1.建立区域差异性的投资环境
我国经济存在区域性发展,造成了不平衡,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而在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应该加大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可以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这样可以尽快营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硬环境。鉴于这些地区的地方财力有限,过去出现较多的偿债困难,建议鼓励外商BOT投资方式,或在国外发行债券的方式。
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区域重点主要应该包括,沿江地区、沿欧亚陆桥地区、沿边经贸中心城市,以及可能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的地区。再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度分布,越靠近内陆中心地区,优惠程度越大。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应该大力与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坚决走以现有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依托的道路。
庞大的存量资产是历史留给中西部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吸引外资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所以,在利用外资时,一定要和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通过引资带动产品开发,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国有企业技术水平与经营机制的改造和提高,让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得到振兴。
2.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商品出口结构改善
软环境对投资者规模和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未来必须加快市场化建设进程,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科技投入,增加科技经费特别是R&D,鼓励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等科研机构的科技研究和创新,使科技发展和创新在全国逐渐具有优势进而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和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国家已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尚未全部落实,因此必须落实原有优惠政策,保障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继续加大政策对投资者支持。同时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完善投资者投诉和处理机制,建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法规、规定及政策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投资者合法权益为投资发展注入动力。
再者,政府部门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塑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如能及时提供相关政策信息、行业商务信息以及企业经营运作需求信息等,形成立体的服务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利用投资环境的改善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结构的改善。
3.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优化出口结构
改善投资环境首先要完善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要进一步发展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拓宽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如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开放二板市场,从而降低技术引进成本。减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鼓励技术管理人员创业,从而疏通技术外溢渠道。其次,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法制环境,尤其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法的法律体系,并严格执法。再次,实行政策优惠和倾斜,对能够提供核心技术的外资项目实行减税、利息补贴支持,通过提供土地、建筑、电力等基础设施,免征资本品、设备、原材料等进口税,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R&D机构,为开发新技术或提高质量提供培训服务。
另外,还要拓展外资统计工作的广度、深度,加强检测分析和信息服务。因为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往往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高,因此要从吸收中国港澳台资本向吸收北美、欧盟及日本等资本转变。因为这些地区的跨国公司处于世界最高档次,资金集约化程度,技术转让较为开放,也更重视长期发展。
4.优化政府的调控机制
首先要调控增量结构。投资的增量结构是指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配置结构,增量调控的实质就是新增投资在产业部门间的分配。对于增量结构调控实际上就是对投资结构的调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确定总量结构,使吸收投资与间接投资保持适当的比例。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对利用投资的各种方式有选择的加以鼓励或限制,调控项目规模结构,增加大型项目比重,以有利于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技术水,也有利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间的协调配置,提高产业关联度,发挥产业群集效应,采取必要措施,让质量好的进入。其次还要引导企业转型,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档次和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再次,引导产业扩散转移,促进传统产业由大众城市向小城镇扩散、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实现投资在区域结构调整过程中优化结构。
三、结论
投资环境对出口商品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投资环境有助于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但我国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并且不能忽视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培育。不管是从投资领域、投资目的还是投资方式来看,投资环境都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我国产业结构乃至出口结构的调整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步伐相联系,对我国形成与世界市场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化进行互动的出口结构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学 郝君富: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中我国国际投资战略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 2009,(01)
[2]胡云峰:浅谈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的确立[J]. 商场现代化, 2010,(06)
[3]王斌:国际贸易与投资关系及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J]. 当代经济, 2009,(12)
[4]吴小月 王坚强: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Fuzzy群体多准则决策方法[J]. 系统工程, 2008,(03)
[5]苏玉峰:郑州市创造良好投资环境问题的思考[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07)
关键词:再生产理论 结构均衡 总量均衡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统一。“这个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成交换。”
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归根到底就是按比例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
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人手的。从实物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社会生产部门相应地也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I)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c、v、m。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3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前提。只要存在商品生产,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同时受到社会产品使用价值的制约和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比例的制约,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和实物形态都要求在交换时得到补偿和替换。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社会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进行的再生产。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一部分m转变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设m/x表示用于个人消费。表示用于积累的m-m/x。A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A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均衡模型:
(1)式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补偿本部门消费的不变资本以外,剩下的可变资本和m部分必须能够补偿第二部类的消耗的生产资料Ⅱc和满足两个部类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要I(AC)+Ⅱc。从而证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必须等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需求与第二部类生产资料的需求。(2)式表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本部门劳动者和资本家的消费需求以外,所剩下的不变资本和积累的m部分必须能够满足第一部类劳动者和资本家消费的需要I(v+m/x)以及两个部类追加的劳动者消费的需要I(V)+Ⅱ(AV)。
把(1)+(2)得:
I(c+v+m)+Ⅱ(c+v+m)=[I(c+c)+Ⅱ(c+C)]+[I(v十AV+m/x)+Ⅱ(v+AV+m/x)]
上式表明,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所阐明的是宏观经济均衡问题,其中有两点:社会必须将社会总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经济部门。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满足一定比例关系;要求社会总供给必须等于社会总需求。
二、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当前宏观调控的借鉴意义
目前,在经济快速增长,多数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国内消费品市场又重现了供应偏紧的商品,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明显上涨,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当前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并非通货膨胀。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少数行业过热与物价上涨,基本的就是需求过旺与有效供给不足。这归根到底是由于前几年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加大主要用于第一部类,二部类的投资相对减少造成的。因此,长久的积累,导致两大部类之间的均衡被打破,第一部类的投资与供给大大超过了第二部类。第一部类投资与供给的持续上涨不仅仅在于总量上使两大部类失去平衡,而且势必造成个别行业的投资过热,从而影响总量的均衡和结构均衡。
固定资产投资量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段时间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加快,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增长。投资与储蓄之间存在更大的差距,表明生产资料供给和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需求与第二部类生产资料需求之间有很大的缺口,造成这个缺口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的需求不足而相应的投资供给过剩。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一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也就是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对一些出现过热势头的行业,应压缩投资规模。
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有资料表明,我国在传统工业消费品上生产能力是闲置的。同时,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部门却一直发展不快。2000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2.7%,还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消费品结构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严重的扭曲:一方面,传统产品如纺织品、轻工品、普通家电等大量积压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发展迟缓,供给不足。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必须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两方面同时入手,实现结构的升级。从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必须深化改革,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通过市场力量促进结构均衡和总量的均衡。
笔者以为,必须消除抑制有效供给与需求的体制性压抑。
首先必须逐步调整我国不合理的供给结构。同一个领域里往往进行多项同一产品、同一技术、甚至同一规格型号产品生产项目的重复投资建设,供给结构的差异性不显著。当需求发生变动时,产业总供给过剩以及有效供给不足立刻显现出来。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同质商品的过剩,或无差异商品的竞争所造成的供给过剩。由于供给结构的刚性,结构调整相对滞后,现有生产体系不能提供有效供给,是造成供求间结构性矛盾的最根本因素。从现象上,消费品需求与供给的结构失衡,表现为多数厂家拥挤在非常狭小的市场空间,生产同档次、同种类产品,造成这些消费品供给的绝对过剩,而对那些适应城乡居民需求变化的新产品开发重视不够,又使一部分居民消费需求不能满足。所以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应着重调整供给结构,对于供给应分层次,加大有效供给不足的供给,同时抑制无效供给,第二部类内部实现均衡。
【关键词】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影响因素 计量检验 政策建议
一、引言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三产业在促进充分就业、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和国民经济素质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已不容小觑。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周期、经济需求和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处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上海市来说,迫切需要通过及时科学的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内学者运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李江帆教授通过定量和回归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在服务型生产资料、GDP贡献和就业贡献等六个方面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战略作用。贺爱忠认为阻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从已有文献来看,对于一线城市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就以上海市为例,运用EViews软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研究五个解释变量对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的影响程度,并对得到的检验结果进行逐个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上海市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方向和思路,对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构建
1、变量选取与数据收集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产业增值,本文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的衡量指标,用Y表示。同时,基于已有研究和现实情况,选取以下五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一是X1,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反映第三产业中人力投入指标。二是X2,上海市新增固定资产,反映资本投入指标。三是X3,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四是X4,上海市进出口总额,反映上海市经济的开放程度。五是X5,地方财政支出,反映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本文的各解释变量选取1985年―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观测值,所采用数据来源于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2、模型的建立
做相关图分析发现上述五个变量与Y变量大体上呈线性变化趋势。由于对时间序列数据取自然对数后能够消除其异方差性,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因此可构建如下模型:
LnY=C+?琢1lnx1+?琢2lnx2+?琢3lnx3+?琢4lnx4+?琢5lnx5+?着(1)
其中,C为常数项,?琢1―?琢5为待估计系数,?着为残差项。
三、实证检验与结论讨论
1、单位根检验
为排除模型出现伪回归问题的可能性,先对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将模型留有常数项C,但无时间趋势(T=0),滞后阶数K依据施瓦茨信息标准选择确定。从表1的检验结果来看,6序列的ADF检验值均大于相应临界值,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对一阶差分序列检验时发现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是平稳的,服从方程式(1),可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来确定各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表2的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度下未能拒绝协整个数最多为3的假设,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方程,有长期的稳定趋势,可进行OLS回归估计。
3、回归分析
对方程式(1)初步回归测算得到了模型1。在此模型中对数似然值为58.86,拟合优度及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均达到0.98以上,说明回归方程整体拟合效果比较好。但注意到lnx2回归系数的符号为负,意味着上海市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加反而可能会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减少,与实际经验不太相符,需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经过逐步回归法对模型1修正多重共线性后剔除了变量lnx2和lnx5,得到模型2,并将估计结果在表3中列出。与模型1相比,各变量系数、调整后的拟合度变化不大,且各变量的t统计量更为显著。但D.W统计量为1.07
dl=1.20,显然模型2中的残差项存在正自相关性,这破坏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古典假定,会使模型的统计检验失效,还需进一步优化。
应用广义差分法引入AR(1)和AR(2)作迭代回归,由于自相关修正后回归方程的常数项未通过t检验,将其剔除,这样构造出模型3。可以看到,模型3线性关系较为显著,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大于0.98,且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上的t检验。进一步检验也可得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综上可知,模型3各项OLS估计结果均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回归模型方程为:
LnY=0.43lnX1+0.34lnX3-0.13lnX4+?着
4、结论与讨论
第一,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实际经验一致,表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和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可使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提高0.57%和0.96%。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最大,意味着稳步增长的人均消费支出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上海市新增固定资产和地方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没有显著性影响。这一方面可能是产业投资壁垒比较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协调合理,相关的政策法律和金融环境还不够完善等等。
第三,上海市进出口总额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显著负相关。进出口总额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下降0.13个百分点,这表明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不够强劲,出口还是以低技术附加值的一般贸易品、机电产品和传统服务产品为主,而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而产生了副作用。
四、政策建议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需求扩大的前提,进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上海市仍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战略,保证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稳步提高,培育消费热点,转变消费结构,扩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增强内需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引擎作用。
2、重视加强人力资本的引进培养
第三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从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源,唯有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才能为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为此,上海市要深化改革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培养创新精神;高薪引进和培养一批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第三产业竞争力。
3、协调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率
目前上海第三产业中吸纳就业的还是以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等传统产业居多,由于传统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很有限,因此过度依赖传统第三产业来吸纳就业,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资本深化和经济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就业难问题,也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水平的上升。因此,应在挖掘传统第三产业就业潜力的同时,发挥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大力发展和扶持技术含量高的现代第三产业如新兴服务业,着力促进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释放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拉动国民经济发展。
4、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本投入效率
在现阶段要想充分提高资本投入效率,发挥资本对第三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在宏观上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放松资本投入限制,拓宽投资渠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二是要合理调整行业内部的资金流动状况,鼓励资本向有较好发展潜力、增长速度快的新兴行业流动;三是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积极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优势资本注入。
【参考文献】
[1] 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企业从事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首先必须从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综合评价企业内资产与股权结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选择投资的“退出”与“进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选择经济合理的调整方向。一般而言,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过程所涉及的内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资产质量问题资产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载体。因此,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无非是对其掌握的资产如何运用的过程。资产运用的好坏,要受资产质量和运用方法两个基本因素的制约。资产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资产总量或资产配置不合理,即无法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资产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管理不当或者生产技术水平不高。这两个因素中,资产质量是基础,资产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最大能量限度。企业管理水平和操作技巧的提高,只能以资产质量为基准。因此,资产质量明显就是与这些资产能否或怎样为企业带来收益有关。因此,改善资产质量是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实现经营目标的基本前提。对于企业内设备陈旧、商誉较低、资产质量较差的参股、控股企业,要通过实施股权投资退出战略予以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的整体质量。
1.2资产规模问题资本扩张,并非追求资产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要努力实现适度规模经济,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参股、控股企业资产总量大、行业分布宽、企业分布散、管理幅度大,则应该采取剥离、重组、分化的方法,适度收缩战线;当企业在具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人才、资金实力时,进行适度资本扩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因此,界定适度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1.3市场前景问题从企业投资结构调整的实例看,往往存在企业绩效变化的情况。有的企业经过资产重组,资产总额、净资产及实现利润都有明显改善,但有的企业则因此受到了影响。因此,投资集团从事股权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必须以市场为前提,准确把握参股、控股企业所处行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前景问题,特别是需要重点考察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指数。对缺乏市场前景的股权投资,坚决予以退出。
1.4资产匹配问题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提高经营效率。比如通过收购兼并活动,可以使得某些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破产的企业的机器设备为具有管理优势的企业所利用,从而更好地达到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组合效率;又比如,某些优势企业通过合并,也可以更好地优化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实物资产的组合比例,从而更好地产生规模效益;再比如,通过资产置换等手段,可以使得企业更好地整合业务结构,使企业内部分工更加明晰,职能更加专业,从而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率。因此,对企业而言,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不仅要实现下属企业内部资产的优化匹配,更要实现企业间的产业、产品匹配。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过程。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管理,能够解决参股或控股企业优不胜、劣不汰、优长不大、优不成势的问题,能够把集团内外单方面优势企业集中起来,形成真正的企业经济优势,实现优势集中化。
1.5经济效益问题优化投资结构,其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改变参股或控股劣势企业存量资本的呆滞状态,变呆滞的无效益的资本为有效益的资本,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通过股权投资的资源整合,可以实现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三,通过企业的参股、控股,改变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规范化运作,提高管理效益。
2影响企业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外因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它要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交流与沟通。企业必须对外部因素予以充分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投资结构优化管理的基本方向。一般而言,投资结构优化管理所涉及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决定企业股权投资结构调整方向时,首先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和各种高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大幅提高,对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日益提高。与此相联系,IT产业、生物制药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教育产业、绿色农业、环保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产业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一些高能耗、低效率、技术落后、缺乏竞争能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业,将被逐步淘汰。显然,这种发展趋势为企业决定投资结构调整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向。
2.2社会发展目标与宏观政策取向在一定历史时期,政府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定的目标,并且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来保证目标的实现。当企业的投资经营与经济政策的要求一致时,通常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甚至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优先贷款、政府贴息等政策优惠;而当企业的投资经营与政策的目标相背离时,则往往会面对不利的市场条件,或者受到各种制约和限制。例如: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我国政府主张大力加强农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企业投资于特色农业、环保产业、网络信息产业,必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反之若投资于传统的造纸、纺织,以及污染严重的小五金、小冶炼、小化肥等,则不仅难有大的发展,而且很可能受到禁止或种种限制。因此,企业在选择股权投资“进”与“退”的方向时,一定要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认真研究经济政策的要求,研究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变动的趋势;一定要自觉按照政府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及其它有关政策的要求来选择正确的调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