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3 16:35: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金融的全球化,以及目前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已进入国内,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竞争能力、发展模式和管理水平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三大难题。我国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和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持续的实践,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传统管理会计在制订经营目标、进行决策分析或成本控制时,往往只关注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忽视了市场环境、顾客需要及竞争实力等外部的价值链的影响。其所关心的是眼前利益,追求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对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忽视对外部环境和非财务因素的关注。

一.传统管理会计需要进行革新

1.传统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外部环境重视不够

传统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外部环境有所忽视,没有关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没有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例如,从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变化中可以看出其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等非财务信息,通过关注竞争者来分析研究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通过同业间的横向比较来研究本银行经营收入、利润和存贷比等的相对变化,这对实现商业银行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有用的信息。

2.传统管理会计过于注重单项指标

在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下,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成本指标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性指标。如,与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客户关系管理、顾客的满意程度、风险管理体系等,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则没能够提供,这就会使商业银行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同时,如果商业银行过于注重成本信息等单项指标,也容易使管理人员行为短期化。

3.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管理存在弊端

传统的银行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这些历史数据发生当时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与未来企业所处的环境往往差异较大。。随着预测时段的延长,预测值的有效性会逐渐减弱,因此传统管理会计中编制的只能是短期静态预算。而短期静态预算往往会使商业银行管理层为了年终考核而追求短期效益,从而放弃某些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机会,背离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削弱银行未来的发展能力。。

二.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

企业经营的战略管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战略管理会计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在传统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管理会计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观念、内容狭隘等局限性,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所谓战略管理会计,是指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旨在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内部信息,强调运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企业制定卓越的战略,在预算体系、控制方法、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所有领域,一切活动以保证战略目标实现为前提。它的基本特征是面向环境,面向未来,关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及效果,关注企业的动态发展。

英国的西蒙斯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之后,威尔逊等人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切重点的一切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其实,战略管理会计除了运用财务信息,还要运用大量非财务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2.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一般分为下面4个方面:

(1)企业环境分析

环境对企业发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带来风险。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这一点也同样适用。银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适应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银行的发展前景。与银行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银行内部信息,而且还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经济因素;(2)社会、文化、人口因素;(3)政治、法律因素;(4)技术因素;(5)竞争因素。战略管理会计对与这些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以便于及时修改的原有的发展战略,使银行的战略目标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

(2)竞争对手分析

当代竞争战略是建立在与竞争对手对比基础上的,不能准确地判断竞争对手就无法制定可行的竞争战略。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便需要了解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商业银行跟一般的企业一样,都要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其实际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包括向目标市场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其它银行、在市场上试图改变或影响客户的消费习惯的其它银行等。。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和服务质量上还是表现在产品类型上等等。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就异常重要,通过对竞争对手及自身活动层次上的竞争实力的分析,寻求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潜在活动空间,采取市场渗透、 市场开发、产品开发等增长策略,达到维持、 增强实力的目的。

(3)战略性成本分析

战略性成本分析包括三个部分:价值链分析、战略地位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银行产品开发到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相关作业的整合,把商业银行本身看作是整个价值链中的一部分,不仅注重银行内部创造的价值,而且注重银行外部创造的价值。战略地位分析是通过确定商业银行战略地位来建立支持银行特定战略的成本管理体系。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将影响成本的因素分为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两类不同的成本动因,采用不同的成本决策模式,帮助商业银行选择有利于自身的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动因的突破口。

(4)战略性绩效评价

战略性绩效评价一般以战略单位为对象,将评价指标与各单位的竞争战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使业绩评价由财务指标系统扩展到了非财务指标系统。如,产品差异战略,既要注重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等财务指标,又要注重新产品上市时间、技术进步率、产品创新率、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指标。根据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关系, 可将其分为若干层次, 分别考核每个层次的业绩。 例如将商业银行划分若干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 对其职能和责任目标进行考核。与此同时, 还应优先采用平衡卡评价法。据统计,《财富》1000家大企业中的60%以及世界最大的300家银行中的约60%都采用了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平衡计分卡方法。这足以给我们重要启示。

由此看见,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管理环境下的发展和完善,它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在银行业应用和推广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是推进银行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余绪缨 管理会计[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12

[2]余海宗 战略管理会计述论[J] 成都大学学报(自科版),2001,(2)

[3]吴岚.论战略管理会计对现代会计的突破[J].上海会计,2001,(3)

[4]杨轶,知识经济与战略管理会计[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7期

第2篇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信用机构。然而,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商业银行是主要经营货币商品和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有调节经济、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等职能。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发展问题

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4万亿元,比2003年的28万亿元增加123万亿元,增长了近5.5倍。从机构类型看,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大,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5.6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6.9万亿元,占比17.8%,同比增长14.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虽然我国银行业相比世界起步较晚,到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才首次进入榜单前十。但是在201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经全部进入了榜单前十,这种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国银行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再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商业银行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加重视社会效益。此外,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由于既方便快捷,能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又有利于银行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经出现,便飞速的发展起来。

然而,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它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一)产权性质单一,国有化程度过高

我国银行业中的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国有化程度较高,占据了垄断地位,虽然部分银行已经上市,但股权大都集中在政府手中,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相对国外而显得单一。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来多以分支行为资源配置中心,采取层级授权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开展各项业务。然而这种多层次的组织管理模式,将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不足又会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布局并不合理,管理环节过多使权力严重分散,内部部门职能重叠,协同能力不强,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权力中心。内部审计机构仅被当作一般职能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四)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尽管国家组建了东方、长城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来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对其不良资产进行转移,商业银行自身也处置了诸多不良资产,但其不良资产依然在增长。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改革,产权股份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应对现有的体制模式进行转变。我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加大实行股份化的改造。银行业应使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应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并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二)提高员工素质,优化竞争环境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素质必须与世界发达国家看齐,并不断赶超。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必须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培养和竞争环境。

(三)加强特色化与自身核心业务的建设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的早期雏形早在1995年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建立在美国,也就是美国亚特兰大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金融行业发展较为完善,因此在西方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并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而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的弊端存在,传统金融主体对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市场的需要,因此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一极。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的原因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出现如此迅速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综合效用。首先是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而能够获得资金的渠道非常有限,有调查显示,在2015年我国需要无抵押贷款的群体占到了贷款群体的50%以上,而商业银行的严格要求使得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宽松的发展环境中茁壮成长。再次是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尤其是以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互联网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资源。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强劲发展势头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资本的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变得更加的快捷,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的代表者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银行的中介地位受到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降低到最低,银行的传统金融中介的角色并逐渐的取代,银行的支付功能被不断的降低,互联网金融以其极低的交易成本和极端便捷的支付手段完全打破了传统银行的支付垄断,并逐渐快速的占领市场份额,银行在支付端的优势被逐渐抵消。

(二)互联网金融很好的弥补了银行的功能缺陷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互联网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充当信息中介的角色。传统银行业务中,银行对于客户的信息处理往往都是客户的身份等指标信息,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的相关性信息都能够得到运用,利用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根据对于客户习惯等信息的分析找出潜在需求,并定制最适合的服务形式,这样既能够有效的利用资金,又能够完美的实现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三)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带来动力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活力,但其极高的效率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很快,这就倒逼这传统的银行必须在企业的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要加快创新。商业银行在经历了银行主宰市场之后逐渐转向了以服务客户为重点的服务中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冲击给传统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如果传统商业银行不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改进,那么金融市场的格局就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银行必须有相应的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压力。

三、银行应该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推出互联网金融战略

在如何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在互联网金融发面加快涉足和发展。必须加快商业银行自身的技术升级,在服务客户群体方面进行革新和改变。近年来很多的商业银行都在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方面做出了大的努力,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 购、融e 联,融e行”三大平台,分别在电商、通信和直销银行方面进行突破,构建全方位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成果显著。在不断的实践后发现,商业银行网络渠道的完善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银行互联网渠道进行交易的客户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涉足更加的深入,对互联网金融的发挥也有了明显的话语权。

(二)银行加快线上线下的融合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企业在客户和数据方面的优势,而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则显现在其完善的产品和充分的线下经验方面。商业银行在不断加快自身的互联网渠道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在银行网点的网络覆盖和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建设方面。当前我国的各项政策也非常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融合,希望依托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充分释放商业银行的优势和潜力。

四、未来发展建议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在很多方面进行了革新,并积极的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学习经验,但是面对互联网金融极端迅速的发展态势,银行能否适应其发展而不超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维护二者共存的市场局面

传统商业银行的垄断造成了其服务质量的不完善,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逐渐改善其服务。但是如果互联网金融独占市场,以目前的金融安全环境来说,会给市场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既要维护商业银行的稳定,又要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二者和谐共生。

(二)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给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偶然性和创新性,风险也随之产生,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辅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这仍然不能使得这种风险明显的降低,因此如何有效的对这种风险进行控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加强合作,不断进行创新

目前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如何中和二者的优势,并实现化学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金融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是任何一项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接受程度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满足市场的多方面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有着明显的效率优势,而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市场和经验优势,这二者的结合将毫无疑问的为未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国茂.互联网金融:本质、现状与趋势[J].理论学刊,2015(3)

[2] 彭迪云,李阳.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共生关系研究及其互动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3)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趋势 全面风险管理 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60-1770(2009)03-027-06

一、专业化发展趋势

专业性银行存在的机理。自1998年花旗集团并购旅行者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以来,混业经营蔚然成风,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赋予了综合性大银行以更低资本运作更大资产的自由空间,一度被认为小型专业化银行将面临严峻挑战。但事实相反,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传统银行的价值链被分解、再造,一批高效率的专业化银行诞生,以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及各种中间服务的兴起,为专业化银行提供了多种放大资产杠杆的工具,从而可以绕过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围绕风险资本回报率,专业化银行与多元化银行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传统的综合性银行凭借其广阔的资金来源获取更低成本的资金,以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并凭借其多样化的业务和风险管理体系降低资本需求,提高资本杠杆。而新兴的专业化银行则通过电子化和中间服务实现轻资产运营,提高资产回报率;通过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转移,分散风险,降低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风险资本的杠杆率,实现以最少的资本运作最大量的资产,以单一业务的规模效应对抗综合性银行多业务的范围经济。

专业化银行创造高效率。专业化金融机构很多,如以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德国银行Volksbank和美国中小企业信贷协会,以中长期项目贷款为主要业务的欧洲复兴银行,专业化的结算业务银行一英国的四大清算银行,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分销商―Charles Schwab,专业化的国际贸易融资银行等。这些银行都将某一特殊金融服务从传统的银行价值链中分离出来,通过专业化的运营能力降低资本需求和运营成本,凭借创新的金融手段转移,分散风险,以提高资本杠杆,实现更高的资本回报和更快的规模扩张。2005年在美国市值排名前30位的银行中,专业化银行的总资产回报率平均比综合性银行高0.8个百分点,净资产回报率高3.4个百分。

专业化银行不等于小银行。一般认为专业化银行是规模较小的银行,但实际上,在2005年美国市值排名前30位的银行(包括提供商业银行服务的金融集团)中就有9家是专业化银行,包括专业化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MBNA),专业化抵押贷款银行(Fannie Mae,Freddie Mac,Countrywide)、专业化教育贷款银行(SLM)、专业化资产管理银行(纽约银行、Mellon、Principai Fin'I)、专业化服务机构投资人的银行、专业化发行风险管理产品的银行、专业化的投资银行,以及专业化的零售银行(North Fork)等,它们无论在资产规模还是市值规模上都已相当可观。

二、全能化的发展趋势

专业银行的缺陷。虽然专业化银行具有高效率,但也有其天然的缺陷,那就是高经济周期性风险。由于金融业自身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业务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在提供了更高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周期性风险。2005年在美国前30位银行中,专业化银行的b系数平均为1.07倍,而综合性银行仅为0.57倍,高收益、高风险成为专业化银行的特征,在经济周期危机到来时,往往成为综合性商业银行的并购对象。

在这次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中,专业银行的经济周期风险暴露无余。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倒闭,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独立投行模式消失了;另有几十家专业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破产或被收购,如在抵押贷款业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第二大次贷专业金融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和美国抵押贷款服务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

在专业化金融机构纷纷涌现的同时,也产生了花旗,汇丰这样的全能金融集团。花旗、汇丰的产生源于专业化金融机构的天然缺陷一高经济周期性风险,专业金融机构的周期性波动,为业绩相对稳定的综合金融集团提供了良好的并购机会,现代全能商业银行是在经济周期低谷到来时,通过套利并购专业金融机构基础上形成的。

全能银行存在的机理。现代全能银行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与专业化并购的基础上的,是金融上的统一体和经营上的独立体。一方面,全能银行是在专业化银行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合并后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具有专业化银行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合并以后的多样化资产组合增强了集团整体抗经济周期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在专业化银行的周期性低谷中进一步套利扩张。全能化与专业化的银行并不矛盾,专业化银行的发展为全能银行的战略并购提供优质元素,全能银行是套利并购专业化银行的特殊产物。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一方面专业金融机构的经济周期风险暴露无余,另一方面全能银行的经济周期低谷生存和扩张能力表现的更加明显,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等全能银行成为并购的主角,在金融危机中低成本收购专业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

全能银行与综合性银行的差别。这里的全能银行概念与通常讲的综合性商业银行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国际经合组织2005年的报告显示,资本市场、银行,保险和对冲基金之间的混业经营提高了全球金融市场效率,金融市场综合化经营势不可挡,不过综合化的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1998年10月花旗集团并购旅行者集团为标志,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百货公司式的综合运营模式成为银行业务的主流,综合化经营的主要目的是追求金融资产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风险分散协同效应;而以花旗集团2005年剥离旗下的旅行者寿险,年金公司以及几乎所有的保险业务为标志,以追求业务风险资本回报率为目的的全能银行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由庞大而复杂的公司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趋势已经减弱。新型全能银行不再是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取而代之的是核心业务突出,经营灵活而结构松散的现代全能银行,这种全能银行是通过低成本套利并购专业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购或者剥离业务的指挥棒是风险资本回报率,而不再是协同效应,因为协同效应可以通过外部机构合作的形式实现。

三、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战略并购推动银行发展的机理。首先战略并购的规模扩张功能,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规模和信贷资产规模,为业务多元化扩展提供了资产规模和客户规模基础;其次在扩大了的资

产规模平台上,某些业务的规模门槛被突破,战略并购的多元化业务功能为商业银行引入了新的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这样通过规模并购扩大了银行的客户规模和资产规模,通过业务多元化的扩张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业务,激活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增加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进而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推动银行的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调整。商业银行通过战略并购进行的规模扩张和多元化扩张往往交替进行,规模扩张与业务拓展相互配合,呈现梯形扩张路径。

商业银行业务的规模化门槛。从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发现,不同规模的银行有最佳的业务范围,不同的业务又有不同的规模化门槛。在美国FDIC担保的7380家银行中,仅有27家专业化的信用卡银行,116家以汽车贷款为主的消费信贷银行,而专业化的抵押银行有796家,专业化的企业贷款银行多达4720家。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的市场集中度最高,要求的资产规模门槛也最高,其次是以汽车贷款为主的消费信贷,抵押贷款居中,而企业贷款,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的市场集中度最低,规模化门槛也最低。

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沿着资产规模化与多元化的两个轴呈曲线分布(见图2),在图的左下角是规模化门槛最低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依次往上是一般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财富管理业务,居民循环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投资银行等业务。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新业务的规模化门槛被不断突破,银行可以开展的新业务也越来越丰富。反之,银行要引入新业务,就要扩大资产规模,突破资产规模门槛限制。

商业银行通过并购发展的时机和梯形路径。通过梳理国际银行业发展史可以发现,收购兼并是国际活跃银行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全球银行业竞争加剧,国际银行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跨国界跨行业的并购浪潮,推动着银行朝着业务全能化和服务全球化方向发展。这种并购产生了像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美国银行这样的超级银行。国际商业银行战略并购成功经验共同的特点是,把握经济周期低谷形成的金融资产价值低估的时机,进行套利并购,规模化和多元化扩张交替进行,形成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和综合化运营平台。

四、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

资产证券化推动银行发展的机理。资产证券化产品一端连接信贷市场,另一端连接资本市场,贯通了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联系,成功地把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转变为流动性较强的证券化资产。资产证券化成为连接信贷业务和投行业务的桥梁和纽带,成功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资本市场上投资银行业务的互动发展。资产证券化通过把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转变为中间业务收入,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差运营模式。同时,证券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周转率,为商业银行引入了“轻资产战略”,实现轻资产运营,直接推动专业化金融机构的出现。

以美国抵押贷款服务供应商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CFC)为例。作为一家新兴的金融集团,2005年末Countrywide的股权资本只有128亿美元,而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富国银行(Wells Fargo)的资本金为400多亿美元,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的资本金都超过了1000亿美元,相比之下,Countrywide在银行最重要的资本金上处于明显的劣势,资本金成了制约Countrywide的拓展业务的关键因素,为了突破资本瓶颈限制,Countrywide选择了表外资产证券化为主的贷款出售模式,从而将大部分风险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相应地资本充足率提高了将近10倍。

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轻资产运营。如果Countrywide不进行资产证券化把贷款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去,Countrywide金融集团2005年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款资产将超过1万亿美元,是资产证券化出售后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的9.3倍,表外资产证券化将贷款资产压缩了90%。在2003年以前这一比例更高,以2002年为例,当年Countrywide金融集团的资产证券化总额为4524亿美元,是证券化出售后表内实际资产的17.1倍。

在权益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如果Countrywide不进行资产证券化,资产快速增加将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2002年的资本充足率将由13%降为1.41%,2005年则由11.7%降至1.15%,显著低于美国银行监管法规中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门槛。在资本金不变的前提下,资产证券化使Countrywide的市场份额扩大了17.1倍,从而具备了在抵押贷款领域与大型综合银行抗衡的实力。

通过资产证券化改变资金循环模式。资产证券化使Coun-trywide成功摆脱了商业银行以存款支持贷款的运营模式,资产负债表内90%的贷款资产被表外被证券化融资,资金的来源呈现多元化,2005年的资金来源中,存款以外的资金来源占约80%,包括商业票据来源44.3%、回购下的证券融资占19.5%,存款不再是资金的主要来源,2005年只有不到20%的资金来源靠存款支持,在2003年以前这一比例更低,只有不到5%。

短期商业票据、同业拆借等非存款正在成为专业化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证券化使得专业化银行的存款和贷款业务分离,出现了新的资金循环模式,商业银行传统运营模式被打破,网点较少、吸收存款能力较弱的专业化金融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

五、金融控股公司成为综合化经营的主要选择

金融控股公司的演进历程。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有两种组建方式:一是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或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控股母公司本身有主营业务,同时控股两个以上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银行作为母公司的称为银行控股公司。二是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作为控股公司主要是投资管理和制定集团发展战略,本身不参与具体业务的运营。

金融控股公司这一概念最早在《1998年金融服务法》中被正式提出来,并在《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中正式确定了金融控股公司做为未来美国金融综合化经营的制度框架,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金融体系由分业转向混业。此后,金融控股公司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并很快在西方国家普遍兴起。如,1998年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立纯粹金融控股公司花旗集团,是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金融控股公司成为综合化经营的最佳模式。在美国银行业突破分业经营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金融创新,始终贯穿其中的是制度创新,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很好地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风险分散效应。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重要的金融制度创新成果,已被大多数国际商业银行采取作为股权

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实施跨金融市场综合化经营的最佳股权组织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各国金融综合经营所选择的主流模式,作为综合经营的一种有效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及降低单一业务所产生的行业风险等方面,具有其他金融企业组织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并成为美、英、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大金融机构选择的主要组织形式。目前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采用纯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英国则采用银行控股公司模式。随着华尔街五大投行在次贷危机中破产、被并购或者转型为银行金融控股公司,传统独立投行模式消失了,采用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将是未来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主流模式。

六、以风险计量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COSO委员会于2003年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ERM)。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把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它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包含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在过去的20多年间,银行业管理领域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银行的管理重点由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过渡到以风险计量和风险优化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计量处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位置。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承担的风险应该严格限制在自身资本能够承担的范围内,换句话说“有多大的本钱做多大的生意”。根据监管要求,银行必须从经营收益中提取足够的拨备,以缓冲预期损失同时维持资本充足率水平不低于8%,以缓冲未预期损失。当银行遭遇风险损失时,首先被吃掉的是拨备,其次是银行资本,损失越大消耗的银行资本越多。

对于股东来说,资本要求等价于一种强制性的资本风险暴露。商业的最高原则是不做亏本的生意,资本要求则进一步提高了股东权益对风险损失的敏感度,这在客观上为银行的风险承担提供一种约束机制,有助于增强储户对银行信心,稳定银行体系。

从股东的角度判断一家银行是否在增进股东价值,关键要看该银行从风险中获得收益是否大于风险导致的成本。所谓的风险成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风险可能导致的资本损失额,资本损失额与风险大小正相关,二是资本的底线回报率。

底线回报率即资本投资的保本率,实际上是股东满意的回报率,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对前一个变量的估计困难些,风险损失是一个统计的概念,实际有可能发生的资本损失,对于这样可能发生的损失,银行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提高估计结果的精确度,而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性的“正确”答案。

但是,精确的成本计量对所有的企业都是重要的,银行也一样,只有能够准确知道面临的风险成本,银行才能够在事前就知道是否应当承担某一项风险,以什么价格承担该风险,以及在事后评估出某项风险确实提供了多少收益。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的前总裁维特(Allen Wheat)有一句名言:“我们从不承担未经计量的风险”,这句话道出了风险计量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活跃银行,对风险的计量从未象今天这样受重视,风险计量不仅广泛用于资本分配,风险定价和业绩评估,也广泛用于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报告以及向股东和市场的信息披露。风险计量不仅大大提高了银行风险的透明度,也促成了银行管理的可视化。

七、基于流程再造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变革

银行流程再造的含义。风险计量有助于从技术上实现风险管理的可视化,但要真正使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变得透明,还需要一个好的业务流程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ISO9000质量体系将业务流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活动”。根据这些活动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可分为直接创造价值的流程和为创造价值活动提供服务的支持流程。由此“流程银行”是指一种商业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内部业务条线的系统营销、管理和核算。银行流程再造是商业银行为适应市场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向流程银行这种管理模式靠拢,对原有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以有效地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强风险控制,确保资金安全,最大化地实现盈利。

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充分借鉴工业生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在银行业推出了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排名前1000家的大多数银行都进行了银行再造。改革的结果就是建立面向市场,以客户为核心的系统化业务流程,确立了扁平化、集中化、垂直化、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实现了前台、、后台分离,建立类似工业企业的一体化流水线作业的流程化管理模式。

目前国际活跃银行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建立组织模式:一是横向管理,按照地区来组织推动,以分行为运营中心。二是按照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以总行部门为运营和指挥中心。传统的商业银行,无论是欧洲、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现代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经改变为以业务条线为主,强调银行的垂直管理,分支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权限被加强。现代商业银行组织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适应银行流程再造的组织结构扁平化,通过扁平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组织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例如,花旗银行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组织结构,虽然有众多的分支机构,但分支机构的规模一般都不大,职能也比较单一,大多数业务集中在总行完成。“大总行”通过“大部门”来实现,部门内汇集了主要的专业人才,分工细专业性强。花旗银行的组织结构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反复,但基本趋势仍然表现为业务线的调整越来越综合,越来越简单。经过调整,众多的业务线逐渐向两类业务线靠拢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这表明其组织模式向单元制模式演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组织结构由过去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向扁平化结构转变,决策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相应每个层次所直接控制的员工增多,强调内部的良好沟通,以便决策能够得到高效率执行。

组织结构扁平化已经成为国际银行普遍采取的组织模式,美国商业银行数量在过去的20多年因重组并购减少50%,由1980年的15000余家减少到2005年末的7533家,但网点总数却不断增加,平均每家拥有的网点数由1980年的3.8家猛增到2005年末的11.6家。尽管国际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差别很大,但普遍采取以业务线为路径的垂直风险报告体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组织管理流程共性为“总行(事业部或区域中心)和分行(网

点)”的两级管理形式,网点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营销服务主导型转变。

八、金融衍生工具创新速度加快

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虽然过度的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但经过监管规范后,衍生金融工具是银行业金融创新重点的趋势不会改变。

具体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将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大的趋势:

一是场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逐渐成为衍生交易的中心,场内市场的地位将下降,场外衍生工具创新更加活跃。主要原因在于:与交易所市场相比,场外市场更加灵活和富于个性,在为客户安排合适的产品组合方面具有优势:场外市场也吸收了交易所市场一些有价值的,深受客户欢迎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场外市场的吸引力,例如,2003~2007年全球信用衍生产品CDS市场规模膨胀了15倍之巨,达到62万亿美元;虽然经过次贷危机以后,监管部门对场外市场的监管将加强,但同场内市场监管相比,对场外市场的监管仍显宽松。

二是衍生金融工具重组步伐将加快,一体化程度提高,逐步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全球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衍生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并、集中的倾向日益明显,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都是如此。1996年底,在场外市场,美国商业银行的账面衍生产品名义本金达20万亿美元,其中最大的8家银行约为19万亿美元,占94%左右。在欧洲,衍生市场的合并的主要形式是交易所的兼并和关闭,例如瑞士交易所(Soflex)和德国交易所(DTB)于1996年底宣布实行战略联合,将它们的清算系统联接在一起。英国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IFFE)则收购了商品交易所。未来衍生市场的合并势头会进一步加剧,场外衍生业务将越来越集中到全球性金融机构手中,在全球范围内满足客户的衍生交易需求。

九、柜面服务向电子渠道转移

电子渠道具有的优势。电子银行是银行传统柜台业务的延伸,它们使银行不再受营业地点、营业时间的限制,随时为客户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电子银行正逐渐成为未来银行的主流模式。

对客户而言,电子银行给银行客户带来了全新的服务方式。一是电子银行的服务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客户在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以任何方式(Anyhow)均能获得现代金融服务。二是网上银行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客户坐在家里,连通计算机网络,点击鼠标即可轻松办理各类银行业务,除现金,支票等需要实物介质的业务之外,网上银行几乎可以办理其他所有的银行业务。

对银行而言,节约大量运营成本。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美国银行业对单笔交易成本的统计,网点为1.07美元,电话0.55美元,ATM0.27美元,网上银行仅为0.1美元,网上银行的业务成本大大低于网点。美洲银行电子银行交易笔数已接近全部交易笔数的70%,汇丰银行50%以上的交易型业务已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包括电子网点)完成,而韩国的互联网用户中有90%使用网上银行。

国内银行的电子渠道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电子银行在功能方面已经与其不相上下,甚至还更为丰富,在普及推广方面虽与国外商业银行有差距,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1.6亿,手机用户超过5亿户,固定电话用户数量达到3.7亿户,这表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客户群体,为电子银行未来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客户基础。电子银行所具有的方便,快捷以及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办理多种金融业务的独特优势,在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子银行将逐渐成为银行服务的主要渠道。

十、金融机构品牌呈现单一化的发展趋势

品牌竞争单一化的趋势。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的加剧,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提供的产品、服务及价格的差异越来越小,银行挽留客户的难度越来越大,鲜明的品牌形象对银行的竞争更加重要,银行只有通过品牌形象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才有更多的成功机会,21世纪的银行业进入了品牌经营时代。

第5篇

【关键词】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全面放开,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必将融入国际潮流。面对这样一个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银行业间竞争越演越烈,混业经营已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业经营体制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在走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身定位、认清国际差距以及制定发展战略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下的发展之路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几年前我国学术界在关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上还存在争论,但是随着金融业的国际化日趋迫近,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为混业经营预留一定空间的新银行法的实施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在资本市场、银行间市场的种种举措都无疑表明: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银行业分业、混业的原因、优劣程度进行分析,在混业经营的策略研究上,又大多集中在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全能银行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上,而对于当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策略选择、以及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借鉴上,研究得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研究试图对比国外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策略选择,并结合我国混业经营趋势的新动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新道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现状及障碍

近些年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银行业务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银行业监管政策上对混业经营的放松,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践中也开始逐步由严格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全面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资金结算以及产品销售业务;一些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境外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开展证券或保险业务,个别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式实行混业经营。在这样一个混业经营趋势加强的银行业发展进程中,障碍与制约因素并存。

(一)产权制度不明晰、自律能力弱

从国外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混业经营的基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收效甚微,虽然“将专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说法已提多年,但至今仍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银行始终存在所有权虚置、经营权无法落实、权责利不对称以及过分行政干预等现象,商业化机制难以真正确立和有效运行。

到目前为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政企不分的局面,构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形成行政附属物。金融主体产权不明晰导致金融企业自律能力弱、委托机制形同虚设、很难做到资金的收益风险对称。一旦我国实施了混业经营,这种产权制度的不明晰,极易造成权利和义务脱节、收益由小集体获得、损失则由国家承担的尴尬局面。因此,我国金融业融入混业经营这一趋势的基本前提是不能轻易拆除金融业的产权“防火墙”。

(二)内控制度及其完善程度难适混业经营要求

基于金融安全,混业经营要求金融机构具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金融业务具有制度保证的相对独立性。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避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机构的安全运作与稳键经营。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尤其是由计划经济改制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其内控机制较薄弱,产权主体不明晰,一旦实行混业经营,无法依靠其自律机制进行约束,风险很难有效控制。早在1993年前,我国金融业也曾有混业经营的经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都相继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但遗憾的是,薄弱的内控机制以及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使得混业经营不仅“混”而且“乱”,各机构将货币市场的资金用于炒股票、做房地产,结果造成大量呆坏账。时至今日,我国金融机构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相当部分是“混业”时代的“战利品”。

(三)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制约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银行业的基础,高比例的不良资产意味着行业自身的高系统风险。不良资产一项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历史包袱,迅速提升资产质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部分不良资产予以剥离,却仍无法阻挡不良资产繁衍的脚步,不良资产并将持续产生。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直接降低了银行资产流动性和偿债能力,阻碍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进程,难以应对越加激烈的外来银行竞争与挑战,严重制约混业经营。

(四)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难适混业经营需要

混业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的全能化、多样化经营,实现“金融超市”的蓝图,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风险来源,并且带来不同行业的利益冲突。金融监管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尽可能防止或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崩溃的发生。不同市场叠加的风险放大,进而对金融监管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缺乏高效率的监管体系,就难以达到金融监管的目的,反而更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与分业经营相比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或许更大。因此,混业经营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具有较高的监管能力和水平,而我国目前金融监管能力及水平至今难适混业经营趋势。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商行的正确路径选择

就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尚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模式和母银行公司模式这两种混业经营模式所需的微观经营主体基础、法律制度保障以及相关的市场条件和金融监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现阶段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模式选择。首先,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能有效地避免法律对于混业经营的禁止。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不违反当前分业经营的法律规定,作为控股公司实行混业,而作为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则实行分业,各自独立经营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业务。其次,在我国金融体制不完善的情形下,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能有效阻断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这种“内在防火墙”的方式对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很有利。第三,发展金融控(下转第202页)(上接第159页)股公司对于进行金融监管也很有利。各子公司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不妨碍各自行业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并且在协调分工下可实现分业与混业的协调监管。

(二)混业经营要走“渐进式”的改革方向

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从制约因素上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三大障碍:一是金融市场还不健全;二是金融主体难深化,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基于此,商业银行混业之路必须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现有经营管理体制,并适度放宽经营业务范围,大力发展存贷业务以外的其它业务,逐渐过渡到真正的全能银行制模式,走渐进式的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曦,胡克琼.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08(3).

[2]李营,刘迎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J].环渤海经济望,2006(5).

[3]唐士奇,李孟宸.关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再思考[J].西南金融,2006(10).

[4]邢晓岩,郑秀.论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J].理论界,2007(7).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发展趋势,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产品种类繁杂。以下是近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数据信息如下:

(1)投资期限可分为短期产品和中长期产品。其中,短期产品一般指期限为六月以上一年内的产品,中长期产品是指期限则是一年以上的产品。

(2)发行规模有国家控股银行和上市股份制银行发行。自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问世以来,每年都在以几何速度增长。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真正引人注意是在2009年。来自于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今,产品发行总量超过近一万只,而2008年全年产品发行数量就为六千多只。

(3)发行能力上,中行、交通、民生则名列前茅。

(4)银行存款一方面面临来自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内部体系严格的存贷比监管,导致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进行存款竞争。因此,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发行和推广力度。

二、未来发展趋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蔓延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也遭受侵害。全球证券市场大幅下挫,外汇市场剧烈震荡,商品市场同样未能幸免,经济增长放缓或出现衰退,各国为拯救金融体系和刺激经济增长纷纷出台政策措施。

1、多样化投资;我国大多数的理财产品都是采用信贷理财,虽然流动性比较差,但收益还是比较稳定的,深受投资者的喜爱,零八年以来随着股票、基金、债券等收益的减少,再加上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股票和证券也慢慢进入了低谷。

2、个性化投资;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各个理财产品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风险,投资者也就慢慢走向了更加安全稳定的投资产品,收益固定风险小,银行对市场分析又是格外的细心,在产品设计阶段更重要的是把控制风险放在首位。

3、规模化投资;从收益上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众多,这一切都是由于先前的产品基数低,随着技术的不断增加,以及相关业务的成熟,银行将更多地去关注理财产品的质量以及规模的良性发展,而非一味副收益产品数量。

4、结构复杂化投资;同业理财产品的逐步拓展,将原有外资机构和中资商业银行之间的“银银”合作模式映射到国内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同业理财模式,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逐步尝试,产品的稳健与否并不在于是否参与了高风险资产的投资,而是在于投资组合的合理配置,另类投资的逐步兴起,艺术品和饮品(酒与茶)已逐步进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投资视野,未来的低碳概念、不动产和自然资源的投资将会成为下一个热点。

三、加强对银行内部理财业务的配套支持及对策分析

(1)理财基础资产的管理,银行理财业务不仅仅包含各种类型的融资类基础资产,还包含债券。票据、债券等各种基础资产,我们应建立不同类型的理财基础资产的准入标准及前期尽职调查要求、审查审批所需的相关资料,明确对融资资金流向的监管和后续管理工作,也包括后续跟踪的频度、检查方式及检查内容等。

(2)对不同类型的理财业务分别制定各自操作规程,根据个理财产品的特点为其定制一套细致的操作规程,建立理财产品的创设模式、相关信息披露、续存期的管理、文本合同、会计核算等全部流程的操作规范,保障我们的理财产品业务能够有章可循,业务操作流程统一规范。

(3)全行把理财业务纳入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的检测范畴,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银行的风险容忍度设立理财业务的各类风险监控指标,制定所相应的风险分类、资本限额管理方法,加强理财业务风险监测预警,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对同一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管控,严格审核融资人通过表内授信审批、自营投资、代客财务管理、投资银行、融资租凭等不同审批所获得的融资额度,监控额度使用状况,防范融资人过度融资的风险。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商业银行主动营销意识缺乏;产品目标市场细分不足;理财产品层次亟待提升;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信息支持系统不适应业务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缺乏高素质的理财队伍等。

从八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首先,从宏观环境看,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整体国民的理财知识水平及理财意识, 加快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及加快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第二,认为商业银行应积极宣传和主动营销银行理财产品;第三,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产品目标市场的细分;第四,认为商业银行应提升理财产品层次;第五,认为商业银行应增强产品差异化程度;第六,认为商业银行应提升产品信息支持系统;第七,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信息披露;第八,认为商业银行应加强理财人员的培养。

四、结束语

本文之所以选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业务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优势。 其次,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而兴起的,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兴的业务,此时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荣芳,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及利率市场化,中国金融,2011.15

[2]陈晖,监管力度逐渐增强下的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银行家,2011.12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机制;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10-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03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的扩大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要想在长期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必然涉及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怎样理解和保持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既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需要深刻认识的理论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衡量银行竞争力水平,无论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推出的《世界竞争力年鉴》,还是《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和《银行家》杂志的1000家银行排名,基本上是以银行的各项财务指标为主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定量分析固然可以反映出银行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但更需关心的是为什么有的银行经营业绩优于其他各家,并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学中最前沿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研究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需要从指标体系和内部机制两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从内部机制方面探讨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阐述

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理论的集成和创新者迈克尔・波特教授曾提出“竞争力是结构”的命题,但是他并没有展开论述[1]。普拉哈德和哈默尔(1990)最早阐述核心竞争力概念,对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分析具有重要启迪[2]。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战略管理学最前沿的主流学派,也是公司企业界普遍认可的战略思想,大多数企业把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成功的法宝。核心竞争力理论不仅是战略管理学的一次革命,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1990年,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核心竞争力战略”。此观点一提出,立即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企业战略理论划时代的文献。

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即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该和企业竞争力做一区分。企业竞争力涵义广泛,涵盖了整个价值链,比如技术、专利、特许经营、品牌、人员、研发、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这些都可以构成竞争能力。每个企业都是一组独特的资源与能力组合,这些独特的能力与资源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企业回报的基本源泉。这些因素都可能使企业获得成功,但它们并不一定就是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德和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强调价值链上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有知识,这种技术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为了更加形象地解释核心竞争力理论,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打了个比方,如果企业是一棵树,那么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树根,核心产品是树干,而最终产品是树叶和花。普拉哈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赋予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养料和稳定性基础,通过向核心产品、组织结构和最终产品不断传输企业所孕育的强于竞争对手的信息和知识,最终使企业获得动态的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即企业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顾客有价值、稀缺的、对手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根据普拉哈德和哈默尔的观点,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它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够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的能力,但要实现这种转换,则还需要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

核心竞争力研究方面的最新态势是,根据新兴管理学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是由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尽管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但必须要有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两个要素的支撑,才能实现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的转换[3]。技术创新价值的重要性完全取决于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技术创新价值在竞争中的作用在于为组织结构实现其效率和效益提供了潜在的方式方法、可能性和压倒对方的竞争优势。组织结构的作用在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去组织实现其效率优化和竞争优势。英国经济学家拉马兰德哈姆曾指出:“组织结构是决定企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优秀的人才,广大的市场,先进的技术都必须集中在一个组织之中才能发挥作用。”①因此,组织结构是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根据新兴管理学理论,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乃至所有资源的载体,核心竞争力的配置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反映。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总结日本公司经验时认为,只有设置机制优化才能保证把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最具潜力的竞争能力上,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所以,只有把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配置有机集合起来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企业要不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避免核心竞争力的弱化和丧失,需要对核心竞争力加以保护、巩固和提升。

在公司管理与战略发展中如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是分歧和争议较多的问题。多数专家认为,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内部的制度创新和外部的战略联盟两种途径。内部的制度创新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它包括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个层面。只有这种靠内部创新和积累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如果这种资源能够从市场上轻易购买到,那么这种资源就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战略联盟则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加强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外部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采用。

二、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理解以及国际银行业发展史来看,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决定商业银行成功与否最终还是由其核心竞争力所决定。核心竞争力是由一系列竞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竞争能力构成的。如果将核心竞争力无限扩展,任意扩大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则失去了核心竞争力的意义[4]。如前所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应该由金融技术、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三种竞争能力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共同作用,一起创造形成银行的核心产品,包括技术创新型产品和非技术创新型产品。按照客户的需求再开发出满足客户需要的最终产品,包括为同类客户开发具有共性的产品和为单一客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

因此,金融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则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坚实的金融技术支持,就不能持续开发出新产品,开发的新产品就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变化的需要;如果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就不能保持竞争优势。没有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并辅之以畅捷的业务流程,就不可能及时发现客户需求,也不可能及时把客户的需求转化为银行的产品。如果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的最佳配置,创新的金融产品就不能不断更新和推广,银行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三者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银行业的实质,即以自身员工为基础,通过以金融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的需要,最终实现自己的盈利。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发现、识别、培育和提升的动态过程。富有竞争力的银行都是以金融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组织结构创新为制度保障、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载体来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金融技术创新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所谓金融技术是指那些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并使传统银行发展到电子银行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统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结合的过程就是银行不断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的过程。银行业被认为是高新科技运用最早和最好的行业。

从发展规律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万维网(Web)技术引入银行,银行开始通过开放性的互联网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电子银行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并从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发展。高科技还催生了电话银行、ATM、互联网络银行等新的银行服务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临柜交易方式,使银行业进入全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少数金融创新产品与技术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所有的金融创新产品背后都可以找到技术因素的支撑,甚至银行会直接对信息技术提出要求,而且很多信息技术实际上是专门为银行开发的。[5]因此,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有很强的依存性。

从最新发展态势看,金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银行效率,还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信贷风险管理、利率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银行一切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创新都离不开金融技术的应用。金融技术已替代传统银行下的资产、网点、规模等指标而成为衡量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因此,金融技术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然而,对银行业竞争来说,高新技术所提供的技术平台是一致的,客户的需求也具有共性,但是不同银行在高新技术与客户需求的结合上,能够转变为体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金融技术运用方面却有着很大差距。由此可见,富有竞争力的银行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尽管表现形式和领域不同,但共同点都是实现了高新技术与客户需求的完美结合,基于金融技术运用领先而奠定其竞争优势地位。

(二)组织结构创新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银行为适应自身业务发展所采取的组织机构形式。从国际银行业发展来看,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表现为单一银行制和总分行制,其中总分行制是世界普遍采取的商业银行组织模式。从表面上看,总分行制应属于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但在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里,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是通过各职能部门来实现的,即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线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创新是培育和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种最新发展态势,即面对银行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技术创新加速、银行并购导致大型银行产生的形势变化,富有竞争力的优秀银行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逐步向以业务为主线、强调系统管理职能的战略业务单位制转变,形成以“战略业务单位+矩阵式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为主导,并有“扁平化”发展的趋势[6]。在这方面,荷兰银行走在前列。2000年,荷兰银行率先在全球银行业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建立了战略业务单位的组织结构。其目标就是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责权利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确保管理人员集中精力做好最熟悉的业务,更加准确地衡量每项业务活动的贡献。

在这种新型体制下,赋予战略业务单位最大程度的经营自,包括人权、财权、风险管理等,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垂直管理。新的架构运转之后,董事会将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淡出,集中精力做好整个集团的发展规划,进行资源配置、绩效管理、推动各战略业务单位之间的联动与合作,酝酿重大购并活动等。战略业务单位内部实行直线管理,不受地域限制,报告路线明确。在基层机构则建立起开放式业务架构,在产品、操作与分销之间实现分离,完全以客户为中心,尽最大可能满足其不断变化并更加复杂的客户需求。通过机构重组把全部业务划分为批发客户(Wholesale Clients)、零售客户(Consumer and Com-

mercial Clients)、高端客户及资产管理(Private Clients & and Asset Management)三个战略业务单位。

这种组织结构变革使银行更加贴近金融技术创新,更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已经对荷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经营业绩的改善产生极大功效。银行在客户市场、产品服务和经销手段等基本要素已定的条件下,通过对要素的重新组合就可以增加银行自身整体利润。组织结构的这种发展趋势代表着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

(三)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

人力资源配置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竞争能力之一,是银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通常凝聚在人力资源方面,人力资源又可将这种优势提升和传递出去。因此,人力资源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银行界普遍认为前期招收优秀人才固然重要,但后续的培养开发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加重要。因此普遍建立强制性培训制度,以保证自身员工的素质提高以适应银行同业竞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具有以下最新发展态势。

在银行内部实行人本管理。通过强制性培训制度培育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培养员工的忠诚度。通过员工与银行建立共同愿景,把银行的目标变为员工的行动,使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与银行的发展紧密相关。对员工人性化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多样化,如银行内部设立的子女节、家属节、员工秘密专线等关注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有针对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业绩考核方面,实行科学明晰的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对每个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与绩效考核相配套的是激励机制,通过对富有挑战性工作岗位的分配、职位的晋升、培训、基薪的增长、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等多种激励形式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奉献精神。另外,完善福利保障制度也是银行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包括失业保险、医疗健康保险、退休保障和退休金补充保障制度等,提高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

在提高业务效率方面,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等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富有竞争力的优秀银行普遍利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采用集中数据库将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岗位描述、员工招聘、职业生涯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等统一管理,形成集成信息源。高效的计算机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可以集中精力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是把非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交由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承担,这样既可以得到外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又可以利用外包商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银行人事管理成本。

在全球化竞争方面,重视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经济全球化拓宽了银行的全球化视野,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富有竞争力的优秀银行的跨国经营也要求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配置人力资源,通过不同文化观念和意识多元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促进银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加速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银行业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挑战和相互竞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就显得日益重要。与发达国家的优秀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普遍比较薄弱,作为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金融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都还很不发达。

从金融技术创新方面来讲,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应该是金融技术。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在金融技术创新及改造方面已有较大投入,但具体优势体现得并不明显。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分别具有不同业务优势,但这些业务优势基本是在长期垄断和专业化经营中形成的,而不是以金融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因此,这些业务产品技术含量低,容易模仿,一旦政策优势消失就可能失去竞争优势。

面对这种情况,要想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必须树立“金融技术立行”的战略观念。由于金融技术建设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不会立竿见影,因此银行的管理层不应有急功近利思想,需要从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技术建设规划,并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才能使金融技术真正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从组织结构创新方面来讲,虽然许多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对获得持续竞争能力的重要性,但在组织结构创新方面没有质的飞跃。面对这种形势,深化组织结构变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为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就成为必然趋势。西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以战略业务单位制为代表的多部门企业组织结构已逐步取代职能型企业组织结构,成为国际优秀银行主要采用的企业组织结构。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演变对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银行管理体制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许多商业银行目前还处于职能型组织结构形态,随着“按客户划分部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经营理念确立,组织结构变革应注重两方面,一是在银行卡、零售业务、资产管理、信息科技等业务职能部门率先进行公司化运作,建立战略业务单位制;二是简化管理层级,实施扁平化管理。

从有机载体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基本缺位。人力资源本来是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是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许多银行的人事管理部门并未将员工视为一种财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对员工缺乏必要的开发性培训,员工对银行也缺乏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最重要的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建立共同愿景,才能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

总之,依靠内部机制创新和外部战略联盟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创新是公司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创新逐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进行金融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通过与外资银行签署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战略联盟,迅速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普拉哈拉德,哈默尔.企业核心竞争力[J].哈怫商业评论,1990(6).

[3]周三多.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跨区域;商业银行;市场绩效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diversific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listed commercial banksin Shanghai and Shenzhen.We choose ROE to be performance standards of these companies .We find that the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 Equity and firm diversification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diversifica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tion costs for films .We also find commercial banks will benefits more if they diversificate in the three sorts of cities than diversificate casuall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bank's capital scales are negatively related.

Key Words:diversification,commercial banks,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6-0061-04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对国民经济活动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经济现象。

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趋势明显加速,在2005年资产规模前50强的银行中,跨区域发展的商业银行占86%,而同期上市商业银行全部为跨区域发展企业。鉴于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商业银行该不该选择跨区域战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跨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文献中存在着多元化战略对企业市场绩效影响的大量研究,其中也包括行业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但企业经营业务的地理空间分布结构对各类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尽管国内已有少量跨区域发展对企业市场绩效影响的研究,却缺乏对上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系统实证分析。本文以2005―2007年全部上市商业银行为基准样本,收集了上市商业银行规范的跨区域发展数据,研究了跨区域发展对银行市场绩效的影响。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分布与格局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区域市场划分

参照芮明杰(2008)等分析我国区域市场时的划分方法,本文按三种口径划分我国金融市场:第一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第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从经济发展基本面以及金融业发展水平的角度将全国金融市场分解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三种城市类型。具体来说,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5年公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将北京、上海等城市作为一线城市,而将金融生态环境前10名的城市如苏州、南京作为二线城市,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中等以上城市作为三线城市。第三是地理区位意义上的,为凸显三大城市群的特殊性,将全国金融市场划分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其他4个区域。由于第二种口径与目前产业界普遍流行的提法一致,同时背后的经济学含义也更为明显,所以将其作为本文跨区域发展分析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金融市场不均衡发展的格局

本文在分析一线市场时,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包括在内。在选择二线市场时,兼顾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成熟度以及地理区域分布。经多方权衡,选择天津、苏州、南京、成都作为二线城市,大连、中山、镇江、重庆作为三线城市。本部分数据依据《中国经济年鉴(2007)》、《中国金融年鉴(2007)》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整理而得。

1. 一二三线城市在金融市场大小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但增长趋势相反。这里选用各城市存款金额衡量其金融市场大小。从2006年统计数据来看,一线城市金融机构存款金额平均为19775亿元,二线城市平均为4799亿元,三线城市为2937.6亿元,一线城市平均为二线城市的4-5倍,三线城市的6-7倍。但同时二线、三线城市市场规模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2006年二线、三线城市增长率分别为11%、15%,远超过一线城市6%的增长速度。

2. 一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差异还体现在各自的市场竞争不同。从各地金融机构注册数量看,2006年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平均有563家,二线城市平均有285家,三线城市有127家,因此可以看出一线城市“高手云集”,竞争异常激烈,二线城市近年来也有众多实力雄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抢滩,三线城市竞争激烈程度则小很多。另外,金融市场竞争还体现在商业银行与股市、证券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一线二线城市相对三线城市而言,股市、证券市场较为成熟,资金分流能力显著,从而加剧了市场竞争。

3. 各类城市金融市场不平衡发展的格局还体现在其盈利能力的差异上。这里选用金融业的增加值衡量金融市场的盈利能力。一线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平均为613.17亿元,二线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平均为312.7亿元,三线城市为113.2亿元,一线城市金融市场盈利能力是二线城市的2-3倍,是三线城市的5-6倍。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的增加值增长率为15.6%,显著高于二线、三线城市的8.67%和7.56%。

三、样本数据与模型设定

(一)样本选取

跨区域发展主要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在成长和发展中面对的战略选择。为此,本文的实证研究聚焦在沪深上市的金融企业身上,当然,这也是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的考虑。本文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构造通过以下过程:(1)金融板块的选择遵循申银万国公司的行业分类法,提取金融大类下沪深两市所有的A股上市商业银行,对于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值,根据有关金融专家的意见加以修正,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2)提取了这些上市公司2005-2007年的主要数据。之所以选择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主要考虑到数据的时效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3)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的业务网点基本铺设完毕,其市场绩效与跨区域发展关系不大,因此,本文的分析样本不包括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本文以下的实证中,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利用2007年全部上市商业银行最近三年数据。所有公司层面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资讯及各公司年报,分析软件是SPSS12.0。

(二)主要变量设定

1. 被解释变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变量设定。国内外文献对于公司经营绩效的度量主要有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两种。会计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报酬率(ROE),市场指标主要有托宾Q值等。托宾Q值是指公司资产市值与重置资本的比值,由于重置资本很难计算,所以通常用资产的账面价值来代替。跨区域经营是公司管理层的决策,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它直接影响了有形资产的增减,而后者正是计算托宾Q值的分母,也就是说托宾Q值可反映出由于跨区域经营而带给公司的收益,因此国外学者广泛认为其对公司绩效衡量要优于财务指标和股市指标等衡量方法。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非流通股,市值很难估计,在这种情况下,Q值计算不很严格,因此并非一个合适的衡量。

2. 解释变量―跨区域发展程度的变量设定。本文借用文献中度量某公司收入在不同行业领域分布集中度的常用指标―Herfindahl指数,来衡量公司跨区域发展分布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si为第i个经营单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其值在0和1之间分布,当公司只在一个区域经营时,H值为1,H值越低代表公司跨区域发展程度越高。如前所述,对于跨区域发展的度量口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即He,si是商业银行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第二是行政区划的角度即Hl,si是第i个城市的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第三是地理区位的角度即Hg.,si是商业银行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其他4个区域的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

3. 控制变量设定。(1)本文对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考察,就需要控制企业总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因素。本文将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LOAR)作为控制变量加入。(2)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度来看,三大城市群即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无疑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如果企业的经营范围重点在这三大区域,那么其经营绩效可能会相对其他企业更好。同时,由于三大城市群集中了众多城市,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可能更为便利。为此,我们将这个因素考虑进方程。

(三)回归模型设定

在选取了以上的变量以后,具体的回归方程为

(1)ROE=a+b1He+b2LOAR+b3Size+b4dbh+b5dc+b6dz+c

(2)ROE=a+b1Hl+b2LOAR+b3Size+b4dbh+b5dc+b6dz+c

(3)ROE=a+b1Hg+b2LOAR+b3Size+b4dbh+b5dc+b6dz+c

鉴于本文对样本的选取符合面板数据的要求,而面板数据模型又被公认为是比普通回归更稳健的计量方法,因此本文的回归分析将以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为主。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Hausman检验选择其中最优的。

四、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实证结果分析

(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特点

从2007年全部上市商业银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指标看,进入的城市类型(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平均为2.1个左右,进入的城市少则4、5个,多则数十个,表明:上市商业银行在这三年中基本都采取了跨区域发展战略。仔细观察He、Hl、Hg各值,可以看出,上市商业银行按经济意义理性分布营业网点要多于按地理大区分布网点或无规则地在各城市设置经营网点,且其标准差较小,作者认为其可能原因是商业银行基本都采取了经济意义上的跨区域发展。

(二)回归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本文首先以前述所有上市商业银行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方程回归。在对比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时,Hausman检验的结果无法拒绝原假设。为此,我们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与混合截面模型相比,根据LM和F检验,随机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也较好。对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发现:

1. 跨区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影响为正。根据方程(1)的回归结果,He对ROE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含义是其他条件相同,当商业银行过度集中在某类城市,则预期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较低,也就是说,当商业银行增加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的投资组合分散性,则会带来更高的净资产回报率。根据方程(2)的回归结果,Hl对ROE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在行政区划意义上跨城市发展的分散性越大,越对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带来正面的影响。根据方程(3)的回归结果,Hg对ROE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如果银行增加其业务在4大区域中进行跨区域投资组合的分散程度,会带来更好的经营绩效。

从He、Hl、Hg系数的大小对比看,He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系数的绝对值略高于Hg,而Hg又略高于Hl。这表明,企业如果更多按照一、二、三线城市类型,进行区域发展分散化,比企业不加选择地进行异地分布或按照地理大区的概念进行跨区域组合,对于企业净资产回报率的好处要更大一些。可能的解释是,从“风险―成本―收益”这个分析框架看,在不同城市之间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虽同样可以获取风险分摊、新增收益等好处,但如果跨区域的投资组合是在同类型(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由于同类城市之间的风险相当,且市场关联度大,则其中得到的风险分散效应、规模扩张效应可能相对跨类型区域发展较小。同样道理,四大区域各自内部的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性,彼此之间的关联度也较高,在单一区域内进行单一类型的跨城市发展,就可能不如进行不同大区域的组合更能分散风险和有利于扩张。但是,不同大区域地理上的距离又过于遥远,管理难度增大,各个大区域之间文化、消费、习惯差异过大,学习成本高,这样可能就不如偏重一个或两个地理大区域而更强调大区域内部进行跨类型组合的发展,以达到更好的经营效果。

2. Size对ROE的影响在3个方程中均为正,并且其在5%或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商业银行规模越大,其净资产报酬率越高。在同等跨区域发展布局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本规模越强大,对总资产收益率有更大的正面影响。这与国内学术界定性研究银行跨区域发展资本规模与市场绩效结论相一致。

3. 对于代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最主要来源地的虚拟变量dbh、dc、dz,在3个方程中系数均为正,且dbh、dc的系数均在5%的条件下显著。这表明经营范围如果集中在环渤海或长三角区域,比在三大都市群以外的区域而言,银行的经营绩效要更好一些。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讨论了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其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根据沪深两市商业银行2005-2007年的数据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主要发现:(1)有较充分的经验证据表明,跨区域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净效应为正。具体来说,在同等条件下,商业银行在一二三线城市经营布局越合理,区域分散化越强,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越高。(2)企业如果更多按照一二三线城市类型进行区域发展分散化,比企业不加选择地进行异地布局或按照地理大区的概念进行跨区域组合,对于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的正面影响要更大一些。(3)研究还发现,商业银行跨区域战略实施还有赖于其规模大小。跨区域意味着成本的升高,而过高的成本往往是小规模商业银行所难以接受的。

从上文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跨区域发展固然有风险,但有较充分的实证证据表明,在综合各种正负效应后,增加跨区域组合分散性,总体上会对上市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产生净的正面影响。(2)跨区域发展确实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好的资本收益,是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条件成熟的商业银行需要积极考虑跨区域发展战略。(3)商业银行在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时,应积极探索跨区域发展的城市目标对象、物业发展类型以及可行途径。正如本文所研究的,商业银行可以有意识地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进行投资组合,在这个基础上,跨一两个地理大区域。(4)财务风险的控制对于跨区域发展的商业银行很重要,而在跨区域发展的财务风险控制上,需要商业银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财务预警体系,以及内部外部监督体系,防止因跨区域发展的盲目扩张而导致的资金链危机。(5)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方式选择上有内部扩张和外部并购等不同模式,由于新进入区域会带来大量的学习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并购当地在位企业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银行能够更快打破新的区域的进入壁垒,缩短进入周期,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曾康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15.

[2]陈汉文,邓顺勇.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变迁与改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54-75.

[3]张翼,刘巍,龚六堂.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05),122―135.

第9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社区银行 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时代产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差和法人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市场定位不明确,发展战略模糊和竞争力缺乏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体系不尽完善,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完善银行体系的关键。我国目前不缺全国性银行,也不缺大机构性的分支机构银行,缺的是为非公服务的小银行。我国经济特别是处于融资劣势的民营经济,迫切需要专门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单一制银行,特别是地市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填补这个空白。因此搞好特色化服务,以社区银行、市民银行为发展战略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事实上,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银行外,其余的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客户群模糊

如果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大约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这种贷款结构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别。

市民银行名不符实

银监会曾强调,城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这种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优势、自身特点来开展业务,不要盲目地和大银行攀比,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但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仍然表现出市场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即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在细分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而是与大银行拼机构、拼大客户、拼网络,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其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上并无太多优势,只能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或较低的资金价格取胜。

金融服务无竞争优势

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创新能力弱、服务质量低、无竞争优势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病。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各类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方面,品种相对单一。比如在公司金融业务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提供票据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公司理财等。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明显较低,这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最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受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低。根据交通银行的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多个新产品推出,而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一整年都没有任何新产品推出。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据调查显示,只有大约22.2%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以及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商业银行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其产品创新和高质量金融服务都将失去支撑和方向,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进。

城市商业银行应确立向社区发展的战略

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一直是各家银行信贷争夺的对象,但在饱尝不良资产贷款风险后,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把目光转向个人金融市场。随着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社区中蕴含巨额资金流量和众多服务对象,金融需求越来越大,银行要想吸收这部分资金,做大个人银行业务最好的办法是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区,在社区寻求新的业务空间。

社区银行的含义

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社区银行并不是目前一些媒体所宣传的在一个小区里有一台自动存取款机,或某家大银行在小区里开设储蓄业务那样简单。社区银行是为社区里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它提供了从社区儿童的储钱罐业务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金管理计划等诸多服务,使得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较为充分、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在美国,社区银行是美国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其数量在5000家以上;其资产约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22%。61%的社区银行经营业绩不凡,只有8%的社区银行处于非盈利状态。

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社区居民急需贴身的金融服务 对于家住偏远社区的居民来说,跑银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新难题,面临不断增加的个人金融业务:存取款、通过银行领取养老金、交纳水电费等,许多市民不得不频繁地到市中心办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对现今金融机构推出的一些金融产品如开放式基金、信托理财、炒汇、一卡通等往往是一知半解、并不明了,很多人把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简单地当成存取款的工具,无形中浪费了资源。

社区小企业急需金融服务 随着住宅商品化以及住宅生活区内服务的物业市场化,各种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且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与此相适应,不少居民把自己的就业、家庭收入等着力点聚焦到了社区,但由于缺少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常常是不少机动灵活、规模较小、效益较好的生意及市场项目,诸如家庭花卉养植,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因资金缺乏而不能实现。社区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受到各方重视,而在国外中小企业正是社区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

我国社区金融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 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包括储蓄、贷款,投资、保险、消费等综合需求发展,由低层次的传统储蓄存款业务转向如理财服务、投资顾问等高层次金融需求发展,居民由持有单一储蓄金融资产向持有股票、国债、基金等多种金融资产转化,居民在社区就业自谋生计所带来的融资需求也日益广泛。这些变化都意味着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潜力很大。

城市商业银行走社区银行之路的优势

社区银行可以基于对社区内客户的深入了解提供相应地个性化服务,可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社区银行和其服务对象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严重的信贷失败风险,比全国性银行和跨国银行要小得多,因为社区银行和客户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况,是大银行不可比拟的。

而且中小借款者由于不能提供充分的抵押物、担保或者盈利保障,往往不能从大银行取得信贷支持;或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量小事多,大银行对这样的小额信贷展开贷前审查非常不经济,社区银行有力地弥补了大银行在这一金融服务层面的缺位。

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银行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而最稳定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预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可以有几种战略选择,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向超级区域性银行发展为主;对于规模略小但财务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其战略选择应做社区精品银行的领导者。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民营个体经济的繁荣,为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社区精品银行的发展战略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发展条件。

社区金融业务可铸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加强对社区的渗透力,开发大量新客户和高忠诚度客户,提高经济效益。而通过对客户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巩固银行的信贷基础。此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银行可以迅速开发出一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加牢固客户基础,提高办理业务效率和市场营销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国有银行和其他大银行难以实现的。

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对社区生活的成员是相当贴近的。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性格特征、信用度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因素,这些是大型银行难以做到的。社区银行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应变的经营理念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服务面临的障碍

现阶段我国信用环境对社区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了一定障碍。不仅是广泛存在的经济活动主体信用缺失使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困难加大,而且对银行自身而言,由于以前没有注重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没有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对社区的信息缺乏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社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社区金融需要兼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等特点,因此,社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综合性。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应该是一个大超市,如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称心如意的产品,从存取款、理财咨询、保管箱、消费贷款、各种转账,到收费以及购买保险、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需求都应该在这里得到满足。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够,所推出的社区金融产品结构显得单一,功能缺乏,使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的程度与效率大打折扣。

人才缺乏也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的重要阻碍。我国的客户经理制度刚起步,无论从数量与质量来看都远远不够,且尚处于逐步转型阶段。而社区金融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金融知识的人才,才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此外,对社区银行必须设定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法规,避免社区银行沦落为地方官员或少数企业家的圈钱工具;其健康的运行还离不开利率市场化,实行灵活的市场利率是社区银行存在的必要土壤。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