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内医药市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3 16:36: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内医药市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内医药市场

第1篇

   胰岛素以生物药的身份进入第六批国采,标志着国家集采范围从化药拓展到了生物药。据3.2万家医疗机构提出的需求量计算,胰岛素集采需求量约2亿支,涉及金额约170亿元。本次采购周期为2年,采购协议每年一签,原则上不少于各中选产品上年度协议采购量。

   本次带量采购纳入了二代、三代胰岛素,分速效、基础、预混各三组,共六组产品,平均价格降幅48%,其中礼来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R)、甘李药业的门冬氨酸胰岛素降幅均超过70%。此次甘李药业高顺位中标6个产品,所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超60%,其中有4个产品以最低报价获得第一顺位。有业内分析认为甘李药业的报价标准,给跨国药企增加了价格压力,中标结果也扭转了国民对于“进口药更好”的刻板印象,为后续其他品种生物药集采开展铺设良好基础。

   此次三代胰岛素降价幅度普遍大于二代胰岛素。参照美国经验,二代胰岛素占比由2005年的50%以上,降低到现在的不足20%,最近3年二代胰岛素占比略有稳定。据IMS数据,2016年我国三代胰岛素因为经济效益因素,在胰岛素内部占比仍未满50%,距离美国80%的占比仍有很大替代空间。业内分析认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集采后三代胰岛素和二代胰岛素的价差缩减,产品迭代将进一步提速。

   此前,我国胰岛素市场的竞争为“3+3”格局,跨国企业有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国内药企由甘李药业、通化东宝、联邦制药组成,进口产品仍占据市场主要份额。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跨国企业因较早掌握先进的产品和合成工艺,形成了市场领先优势,占据市场份额超70%。

   从此次中标结果来看,国内药企中,甘李药业与联邦制药均有6个产品中标,通化东宝、合肥天麦、东阳光药、江苏万邦、海正药业的中标产品分别有5个、3个、2个、2个、1个,主要为A类或B类中标,这意味着企业获得的约定采购量将更大。跨国药企中,诺和诺德7个产品中标,礼来、波兰佰通(亿帆医药)、赛诺菲分别为5个、3个、2个。

   多家证券机构的研报分析认为,胰岛素集采后国内药企所占市场份额将有一定提升。甘李药业、通化东宝、联邦制药等上市药企也公告称,集采中标将有助于拓展相关产品的销售,提高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

   但国融证券研报指出,由于胰岛素销售具有较强的品牌壁垒,对企业销售能力有很强要求,患者更换药物的动力比较弱,因此过往一线城市基本只认外资品牌。此次集采后,国产品牌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后续销售能力强、产品认可度高的国产企业有望受益。

   按业内测算,整个胰岛素市场仍有近50%份额未纳入本次集采报量。甘李药业11月28日在其官方微信发文中提及,公司针对这部分未被集采覆盖的市场,计划在目前营销千人团队的规模上,再扩招一倍人员,充分做好三代胰岛素类似物替代二代胰岛素类似物,加快提高各产品下沉基层市场的渗透率。

   糖尿病患者有哪些饮食禁忌?

   第一、避免吃一些精制的食品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平时常制食品,应多吃一些丰富的膳食纤维,这可改善脂肪酸和胆固醇,更有利于减肥,可降低血糖对糖尿病的影响。因此,糖尿病人在平时应该少吃一些精制的食物,多吃一些粗粮和膳食纤维。

   第二、避免吃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也应严格控制糖的摄入量。在正常情况下,严禁吃高糖食物,如果白糖和红糖,以及高糖食物,如巧克力和蜂蜜。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饮料和甜点等,因为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飙升,严重影响糖尿病的治疗。

   第三、避免吃一些辛辣的食物

   一般糖尿病人都会出现口渴、饮酒过量、干热等不适症状,但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这些症状,会导致身体上火,不利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吃辣椒、生姜等调味品,以及火锅和麻辣烫等食品。

   第四、避免吃一些太咸的食物

   长期食用高盐食物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进一步容易发生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雪上加霜,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每天控制食盐摄入量。

   第五、避免吃一些高淀粉的食物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食物含有较高的淀粉,如白面粉、大米和土豆等,这些淀粉在食用时会分解成碳水化合物,并直接转化为糖,多吃会导致血糖升高,并使病情恶化。因此,糖尿病人平时应严格控制高淀粉摄入量,可食用少量淀粉。

   第六、避免吃高脂肪的食物

第2篇

作为一个重要行业,医药产业自然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即将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原料药展一项最新报名数据表明,此次医药界最大的盛会中,国外参展商超过30%,赶来参加此次展览的国外医药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而这个在国际医药行业重量级的展览的国外主办方就来自欧洲。

欧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今年5月1日,原中东欧的10个国家将加入欧盟,到时,欧盟国家总数达到25个,面积随之扩大至397.2566万平方公里。欧盟的扩张将对中国的对欧贸易产生何种影响?欧盟驻华代表团副团长(公使衔参赞)弗兰斯・叶森(FRANZ JESSEN)给中国企业一种积极的声音,“中国将是最大受益国” 。弗兰斯・叶森(FRANZ JESSEN)强调,欧盟东扩,虽然将使中国此前和这些准入国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变成“一纸空文”,随之而来的是面临欧盟的技术和贸易规则,而欧盟素以“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著称。中国医药产品进入欧盟一向比较困难,要面临十分严厉的技术壁垒,生化产品、植物药甚至要追溯30年历史,因此,欧盟东扩之后,中国医药企业进军欧盟市场可能面临更加“苛刻”的市场游戏规则。但是,欧盟东扩,对中国来讲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因为欧盟国家将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贸易壁垒也将大幅降低。以关税水平来讲,目前10个准入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是9%,而欧盟现有成员国的关税水平是4%。

欧盟市场的新变化将为中国医药企业带来哪些新机遇?最重要的是市场容量的增长,以通用名药市场为例,据Urch Publishing一份关于欧洲通用名药市场概况的报告预测,这部分市场的规模到2007年将超过21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面向欧盟的出口居于第二位,欧盟市场的扩大,必然为原料药的出口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对于传统中草药,随着欧盟社会回归自然的总体趋势,传统草药在欧洲的需求还会不断地增加,若以全世界草药市场60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而论,欧洲市场将占全世界44.5%。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机会,中国的医药企业在做什么,他们是如何看待欧盟市场,他们正在为此做哪些准备?一项关于“中国医药企业对欧盟市场的认知状况研究”于近期完成,研究报告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中国医药企业对欧盟市场的认知状况,既让人欣慰,也让人担忧。

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型医药企业中,有42%的企业曾经向欧盟出口过药品(见图1),虽然被调查企业有出口欧盟经验的只有40%左右,但关注欧盟市场的超过70%(见图2),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并有75%的企业表示有进军欧盟的打算(见图3)。

那些曾经出口欧盟企业的药品类别中,原料药和中成药占的比重最大,分别为44%和46%(说明:在统计时,将生物制药和西药合并计算)(见图4)。

对于曾经有出口欧盟经验的医药企业,最困扰他们的问题中,对欧盟医药市场现状和趋势的茫然居于第一位,占诸多问题的32.7%,其次是欧盟国家的技术壁垒,占30.8%,居于第三位的是欧盟国家对医药企业的贸易壁垒,占28.9%(见图5)。很显然,这些特征在其他行业进入欧盟市场中也比较明显,具有较强的共性。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医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中,出口欧盟所面临的技术壁垒最为突出,占所有问题的50%,其次是欧盟对中国医药产品的贸易壁垒、我国对中药中成药出口欧盟的技术要求、我国政府对医药产品出口欧盟的政策,均超过40%(见图6),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这一点与他们对欧盟医药市场的关注程度比较一致,同时这个结果也反应出我国相关机构对医药企业在出口欧盟市场技术和市场政策知道方面的不足。

在问及为了帮助医药企业解决进军欧盟市场的障碍,是不是愿意参加相关的研讨与培训时,医药企业表现的比较积极,并对涉及到研讨和培训的一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调查显示,医药企业最欢迎国内具有成功出口欧盟医药市场经验的人士和他们分享经验(占76%以上),其次也非常渴盼和欧盟国家的专业人士交流(占75%)。在研讨和培训的地址选择、交流形式上,医药企业也显得比较务实,更注重效果。在为此投入的成本上,医药企业显得比较大方,有近20%的企业表示,只要能解决问题,上万元的投入都不是问题。

这些数据表明,国内医药企业对欧盟市场总体是比较关注的,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同时一些具体的问题也困扰着他们,这些问题既包括政策层面的,也包括技术层面的,除了医药企业自身要积极应对外,国家管理机关和行业机构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尽量减少或消除政策上的障碍,增强信息公开度,调查结果显示,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医药企业对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迷惑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7月份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医药市场营销高峰论坛”也许会给关注欧盟的医药企业带来福音,因为本次国际医药市场营销高峰论坛的主题就是“聚焦欧盟”,届时来自欧洲主要医药大国的使馆人员、国内具有出口欧盟市场经验的专业人士、国家医药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的专家将和医药企业的同仁们共同探讨进军欧盟医药市场的热点话题。

第3篇

是什么原因导致药品招商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有四类企业需要通过招商行销处方药。第一类,大型制药企业,产品种类齐全,通过内部优化选择,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培育三至五个大品牌,剩下一些鸡肋产品或垃圾产品无暇兼顾,最终会采用招商的手法进入医药流通市场。第二类,中小型制药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没有自己的销售队伍、营销资金不充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二类药以下),没有渠道营销产品,只能通过招商行销产品。第三类,欺骗型制药企业,拥有众多垃圾产品,通过一定的包装,不追求市场的培育,目的是为了圈钱,自然就选择招商的手法。第四类,中小型药品经营企业,通过较低的价格全权一些国外的产品或者国内小型制药企业的产品,再以较高的价格招商分销给二级经销商,完成协议规定的任务量,赚取中间的差价。

目前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活跃着一批医药自然人。他们的特点是个人资产在10-200万之间,其身份可能是医务工作者、医疗系统的公务员、制药企业的医药代表或办事处主任、或者是药品配送公司的业务员等等,与当地的医疗系统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运作数个品种,平均每两年更新品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招商过程中会选择这些医药自然人。

另外,各地的一些小型医药公司有自己的销售队伍,其主营业务就是专业一些产品在当地完成销售。这一类公司有相对稳定的经营方向,稳定的产品结构,与当地医院特定科室有相对稳定的关系,资金相对充足。因此,他们成为招商的首选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招商的主体和配体的共同目标就是获得各自的利益,当利益分配不均、或是其中的一方难以获利时,主体与配体就难以结合,或者是已经结合的联盟趋于崩溃。一个联盟的崩溃就会导致一个品种或多个品种在地方的医药市场重新洗牌,没有好的开始或是没有一个持续、相对稳定的行销最终会导致产品从市场中隐退。这也是医药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大多数产品的招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

1. 供货价

2. 保证金

3. 首批进货量

4. 年任务量

5. 任务量的季度分配

6. 奖励

只要在这六个方面达成共识,就意味着一份销售协议完成。招商只是销售的开始,而不是终结。更重要的是经销商在市场具体运作中完成销售的终端环节。妥善的解决终端环节才能真正意义地完成招商。经销商具有太重的随意性,产品不能在短时间获利,经销商将迅速从市场中退出,避免更大的损失。现实是残酷的,在医药市场微利时代的今天,招商主体如何配合、协助配体完成销售才是最重要的课题。

看看中国医药市场上招商主体是如何运作:

1. 保证金和首批货款如期到帐,OK,下面就靠经销商了,听之任之,你怎么操作都可,没有完成季度任务,立刻剥夺你的权,扣除你的保证金。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太多了。

2. 给予一定的市场支持,给予一定的宽松时间,但没有抢占预期的市场份额,最终剥夺经销商的权,重新选择经销商,重新启动市场。这样的企业也不少,事实证明,这样的产品在医药市场上可以用跳梁小丑进行比喻,市场份额对其而言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3. 市场策略不稳定,对市场份额过高的要求,没有完善的商务服务机构,小投入渴望大回报。这是大多数小型制药企业的心态,结果可想而知了。

形形的招商主体在医药市场上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新的策略,招商只能步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以下思路也许能够突破传统招商的禁锢:

1. 建立长期发展的行销策略;

2. 与当地的商建立松散联盟;

3. 不再以保证金的形式约束商,而是以情感投资稳定商,规章制度规范商;

4. 以稳定可行的资金投入市场,与商共进退,共同占领市场,最大化的整合资源;

5. 将商培育成为自己的销售队伍;

6. 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第4篇

背 景 资 料

有四类企业需要通过招商行销处方药。

第一类,大型制药企业,产品种类齐全,通过内部优化选择,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培育三至五个大品牌,剩下一些鸡肋产品或垃圾产品无暇兼顾,最终会采用招商的手法进入医药流通市场。

第二类,中小型制药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没有自己的销售队伍、营销资金不充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二类药以下),没有渠道营销产品,只能通过招商行销产品。

第三类,欺骗型制药企业,拥有众多垃圾产品,通过一定的包装,不追求市场的培育,目的是圈钱,自然就选择招商的手法。

第四类,中小型药品经营企业,通过较低的价格全权一些国外的产品或者国内小型制药企业的产品,再以较高的价格招商分销给二级经销商,完成协议规定的任务量,赚取中间的差价。

目前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活跃着一批医药自然人。他们的特点是个人资产在10~200万之间,其身份可能是医务工作者、医疗系统的公务员、制药企业的医药代表或办事处主任、或者是药品配送公司的业务员等等,与当地的医疗系统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运作数个品种,平均每两年更新品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招商过程中会选择这些医药自然人。

另外,散布各地的一些小型医药公司都有自己的销售队伍,其主营业务就是专业一些产品在当地完成销售。这一类公司有相对稳定的经营方向,稳定的产品结构,与当地医院特定科室有相对稳定的关系,资金相对充足。因此,他们成为招商的首选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招商的主体和配体的共同目标就是获得各自的利益,当利益分配不均、或是其中的一方难以获利时,主体与配体就难以结合,或者是已经结合的联盟趋于崩溃。一个联盟的崩溃就会导致一个品种或多个品种在地方的医药市场重新洗牌,没有好的开始或是没有一个持续、相对稳定的行销最终会导致产品从市场中隐退。这也是医药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大多数产品的招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供货价、保证金、首批进货量、年任务量、任务量的季度分配和奖励。只要在这六个方面达成共识,就意味着一份销售协议就会完成。招商只是销售的开始,而不是终结。更重要的是经销商在市场具体运作中完成销售的终端环节。妥善的解决终端环节才能真正意义地完成招商。经销商具有太大的随意性,如果产品不能在短时间获利,经销商将迅速从市场中退出,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现实是残酷的,在医药市场微利时代的今天,招商主体如何配合、协助配体完成销售才是最重要的课题。

以下思路也许能够突破传统招商的禁锢:

建立长期发展的行销策略;

与当地的商建立松散联盟;

不再以保证金的形式约束商,而是以情感投资稳定商,规章制度规范商;

以稳定可行的资金投入市场,与商共进退,共同占领市场,最大化的整合资源;

将商培育成为自己的销售队伍;

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第5篇

[关键词] 市场营销 两大市场 中医药

中医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该行业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

但中医药行业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促成了中医药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在激烈的挑战与美好的机遇之中,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市场发展战略将可以牢牢把握住源源不断的商机。

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中医药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虽然中成药多年的发展,90%以上都是靠内需拉动,但中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由全人类共享。另外,从经济意义讲,国际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顾客需求,这是中医药向国外市场大力拓展的推动力。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存在饱和度,达到一定限度时,中医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遭遇“瓶颈问题”。虽然中药产业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而且2006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首次超过10亿美元,比2000年出口额增加近1倍,年增长率为两位数,但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如果中医药能走向世界,很多发展问题便迎刃而解,并会激发中医药市场更强劲的生命力。

开拓国际市场本无厚非,但问题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在国内,国外除极个别国家外,中医药得不到合法承认,了解和使用中医药的人不多,市场不成熟。

此外,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市场,如果丢失了国内市场,我们就无法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营销之父科特勒曾提到,获得新顾客的成本可能是留住老顾客成本的5倍。[5] 国内是一个大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基地,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稳固后台。在发展国际市场寻找新顾客的同时要留住并最大限度满足老顾客,立足本土成熟市场。在此基础上,选好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发展国内市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中医药人才市场对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和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中医药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医药行业也趋于多样化扩展。对照国内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和建设中医药强国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中医药学科前沿动态,符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多学科知识,能适应跨学科工作,适应社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德背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同时还应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专业方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擅创新的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

2.发展中医药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中医药专项旅游这个全新的、充满商机的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

通过开发中医药专项旅游,既可以挖掘民间名老中医、祖传秘方、偏方等中医中药;可以根据各地中医药特色,建设中药材园、中医药主题公园、中医药特色产业街、食疗药膳建筑等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和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游客的健康保健意识,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较为稳固的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新型营销手段,各方协同努力,使中医药在不久的将来真正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具体从“一个注意,四项战略”进行论述。

本土中药在洋中药猛烈抢摊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可谓是“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内忧”源自四方面:一是医疗领域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二是中医药的服务领域缩小、贡献率降低、医疗服务功能下降;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的流失;四是我国生产的中药科技含量低,形成了好原料、粗加工的药品贸易格局。

内忧不除,必招致外患。各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一场中医药研究竞赛,并利用中国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优势、极为丰富的中草药原料优势、廉价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具有13亿人口庞大的医药市场优势等等赚中国人的钱。同时,预先设置好各种技术壁垒,阻止中国的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并籍此来瓜分国际中医药市场。进口中国廉价的中药原料或中介体,经精加工或分成小包装,附以人家国家的品牌,形成高附加值的洋中药或功能性食品,不仅在国际市场挣钱,还返销中国,挣中国百姓的钱。甚而,在中国投资设厂,用中国的组方、原料、人工,利用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生产出低成本高利润且是本土化的洋中药,一个需求充分的大市场在缺乏关注的状况下被瓜分。近年来,“洋中药”纷纷在中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获准专利数已高达1万多项,占中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同时这些跨国医药集团还到世界各国申请中药专利。他们运用内外夹攻的战术试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医药工业。

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相比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洋中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既要守住国内市场的大营,又要冲击国际市场,其结果必定是本国内部地位动摇,竞争国际市场举步维艰。

这种两难困境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系统结构的调整和法制,营销等相关理念的深化。

二、“四项战略”

1.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即政府职能中的“灯塔效应”,以一灯之光照亮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暗途。

首先,国家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家标准对提高中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

其次,中医药出口企业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

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2.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4.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入”,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中药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省略/reports/2006087zhongyao.htm

[2]吴仪: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作用//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15/092533.shtml

[3]中药饮片国际营销.省略/shi/List_528.htm

[4]吴仪在2008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强调:增加补助 全面覆盖 不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20/112022.shtml

第6篇

关键词: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研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407.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36-03

引言

医药产业的发展关乎人类生命健康,是各国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新药研发是医药产业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新世纪各国科技、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1]。中国医药市场居世界第5位,预计到2013年,将上升为第3位。未来5年里,中国的药品销售额有望增加400亿美元,占全世界药品销售增长总额的1/3。然而,国内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以仿制药品生产为主,制约国内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本文对比分析美、欧、日制药市场新药研发的特点和模式,以促进中国医药产业的科学发展。

一、美国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模式及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医药产业占据了世界医药市场最大份额,其新药研发技术也是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新药研发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居世界前列。2007年,美国医药产业总收入达3 15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在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市场828亿美元的销售额中,美国制药企业更是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3]。2011年全球制药企业前10名中,美国企业占5位。

美国医药市场参与的主体包括医药企业、学研机构、政府、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其中,医药企业是美国制药市场新药研发的创新主体。各参与主体在医药产业巨额回报及政府良好政策环境的双重动力推动下,形成了制药市场新药研发的良性循环(见图1)。

1.医药企业是美国制药市场中新药研发的创新主体,是美国医药产业创新的主力军。美国医药企业主要分为两类:制药企业(Pharmaceutical)和生物技术企业(Biotech)。制药企业是以化学合成、发酵等传统制药工艺为主,生产药品和其他相关产品。根据主要产品的不同,生物技术企业分为生物工程制药企业和生物试剂企业两类。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彼此融合,彼此界限逐渐模糊。

据统计,2010年全球10大研发国际领先医药企业共计投入研发资金602.4亿美元,合人民币3 845.30亿元。前10大研发医药企业,美国占据5位,分别是辉瑞、默沙东、强生、礼来、雅培,其新药研究开发费用占处方药销售收入比重均在16%以上,其中默沙东高达27.64%。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医药企业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高投入的研发成本,能够为新一轮的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足够的保证。

2.政府为医药基础性研究提供支持。基础性研究多为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成功的基础性研究需要基于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及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4]。基础性研究带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政府应当在医药基础性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医学研究中心,同时又是医学研究经费的管理中心。NIH为美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的基础性医学研究提供资助。美国政府除对医药领域提供直接资助外,还通过间接方式对医药研究与开发进行刺激,例如,设立科研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

3.健全的融资渠道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金融保障。美国医药研发的高投入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资助及金融市场的融资(风险投资、股票融资、债务融资等等)。美国医药研发的巨额回报,使新药研发成为金融市场资金追逐的目标。然后,较为成熟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成为新药研发的助推剂。美国是产学研合作的发祥地,拥有多种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例如科技园区、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孵化器等。作为新药研发主体的医药企业,其获利能力为产学研合作模式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着重于基础性研究,其前期的研究成果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交由医药企业进行产业化,由具备获利能力的医药企业承担产业化所需的巨额费用。因此,较高的获利能力使医药企业承担了风险大、费用高的一个环节,才最终构成了美国产学研合作完善的持续发展体系。

4.相对完善与快捷的评审体系促进了美国新药的产业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美国医药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药品管理、评价及审核体系[5]。新药品评审决定其是否能够进入市场。美国一个普通的新化合物从最初的发现到申请上市,大约需要经过10余年的时间,其中,用于评审的时间大约为6—12个月。

2004年3月,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进一步提高新药评审的效率,发表《创新/停滞:新医疗产品的关键路径上的挑战与机遇》白皮书,提出“关键路径计划”,主要内容是通过全国的努力推进新药、新生物制品及新医疗器械在研发上的关键环节。该计划有利于推动药物的研发,提高新药上市的速度。

第7篇

关键词: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现状;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01.02

1引言

医药行业的三个基本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医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医药产业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我国大量引入了外资。我国庞大的药品消费市场对外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量外资进入了我国医药产业。外资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是我们也必须客观地考察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作用和影响。

2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现状

2.1外资的作用和影响

在当代世界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类国际资本频繁流动,其中FDI(国外直接投资)是最主要的外资流动方式。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生产和技术转移有一定的规律,其经营环境变化并非孤立的,其与组织结构的变迁互为因果并且还互相促进。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生产和研发体系,以更雄厚的实力参与全球贸易,技术创新等活动。发达国家为了输出资本或占领市场,掠夺原料等目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大量投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经济发展缓慢,为了摆脱这一局面,纷纷以各种条件吸引外资。因为吸引外资不仅仅可以解决本国缺乏经济实力的问题,还可以加快本国的技术方面的进步,促进本国发展。除此之外,外资还可以推动本国在国际贸易,人民就业等方面的成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且由于技术转让和技术外溢效应带动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促进了产业升级。然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外资在带来利益和发展的同时,还有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2.2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医药市场全面复苏,跨国医药集团迎来了飞速的发展。1980年我国建立了第一家合资医药企业,到目前为止,世界前20强的医药企业都已经在华建立合资和独资公司。跨国医药集团已经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经济一个强力的增长点,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国医药企业在华投资大概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港澳台资本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第二阶段以规模庞大和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医药集团公司投资为主。跨国医药企业以FDI为主要的投资方式,有独资经营,契约式合作经营和股权式合资经营等几种途径。

2.3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的现状

近年来外资对医药产业的投资不断增加。在我国最大的500家跨国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而外方有股权控制的就有13家。西安杨森和中美史克外方控股都超过了50%。随着全球化的加快,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医药集团,控股比例额越来越高,而且独资企业比例也不断增大。当前,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中,排名在前十名的国家地区投资占整个行业外资的90%左右。跨国制药企业中,美国占5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德国。我国医药企业应用外资逐年增长。

随着外资投资额的不断增加,外资企业不仅影响了生产经营,而且在市场的份额也在增加。近年来用药市场,出口市场属于合资企业的份额一直在稳步增长。

总的看来,在全球医药产业转移和新医改的推动下,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医药企业的新兴市场,并有望成为全球药品制造中心以及最大的医药市场。当前,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非常频繁,深度广度也不断扩展。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医药产业竞争格局。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当前复杂的产业形势下,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已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方博弈特点。

3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

3.1外资对我国医药市场的控制率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医药市场加强对外开放,外资企业纷纷通过并购或者参股或者独资等方式扩大对华投资。外资企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生产和进口的药品占据了大城市医药市场的60%以上,而在全国整个医药行业中的总销售额占据的份额基本维持在26%-27%左右,而在医疗器械等高端产品则超过80%为外方占有。而且我国医药企业存在技术落后,集中度低,经营管理不善,销售半径短,流通成本高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和外资企业竞争,预计未来几年外资的市场控制力率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3.2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国际市场份额和固定的市场份额表现了市场占有率。而市场占有率是最直接的表现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指标,我国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当前世界医药市场几乎被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占据了大半。中国本土医药制造业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极少,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的进入门槛奇高,要求也多。这使得中国的药品难以进入其医药市场,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优势的特色中药也很难形成竞争力,因为欧美的注册和认证制度有差异,所以中药只能以保健品的身份进入。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医药产业占据国际市场的份额一直都比较小。而外资的引入对我国出口市场占有率有较为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出口药品份额逐年增加。但是却又有如下特点,一是出口的市场格局没变,高端市场还是以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加工贸易的产品为主。二是出口公司规模偏小,一些外贸公司出口的比值下降。三是由于我国药企生产的药品大多为仿制药,创新不足,导致出口量大却价格大减。

总体来说,我国近年来医药产品出口依旧保持快速增长,但出口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创新都不足。

众多跨国企业看中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争在中国投资建立药品生产基地,一方面争夺中国本土的医药市场份额,一方面又生产的药品返销国际市场。所以外资对中国医药的出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仍然缺乏根本上的促进作用。

3.3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和品牌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专利法不承认国外药品专利权。国内企业可以随便仿制国外的专利药品。导致国内医药企业都以发展仿制药为主,新药研制严重滞后,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研制新药的动力和能力,我国除了青蒿素以外基本没有能在国际市场上有名气的西药品牌药,研发领域呈现规模小,能力弱,人才严重不足的特点。根据有关统计,我国近年来生产的药品中绝大部分为仿制药,新药的比例不足3%。几乎所有的先进的技术都来源于国外,新药基本为外资公司垄断和控制,医药产业对外的技术依存度非常高。

目前在中国最畅销的药品中超过80%是外国品牌药。进口药品的市场份额直线上升,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品牌倾销越演越烈。而我国生产的药品绝大部分是仿制药和原料药等,在品牌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难以和跨国企业竞争。

3.4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大医药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渗透以及国内市场的日益开放,中国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国内企业面临着国际化竞争。

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医药流通行业全面开放,大幅度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外资企业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参与药品经营,进行药品的批发零售配送。尤其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外资企业更是竞相降低药价,加剧本土医药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本土企业竞争力。

我国制药企业呈现规模小、分布分散等特点,和国外集中度高的医药巨头企业进行竞争,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即使国内最大的企业如哈尔滨集团、华北制药集团等,在技术研发、管理经验这些方面,和跨国企业比也显得非常弱小。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企业并购的大趋势下,借鉴欧美日先进经验,通过并购淘汰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大力提高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今年来我国医药产业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医药行业,加快了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当今网络技术不仅缩短了交流的时间空间,还降低了成本和费用,加速物流信息。网络技术传媒等在医药产业的广泛普及应用,加速了医药产业的信息化和国际化。

4对策和建议

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对外资进行合理的引进

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为吸引高技术外资医药项目、提高利用外资层次提供好的平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依法规范外资活动。考虑到外资的负面效应,对外资进行鼓励是必须的,但完全放弃产业的保护却不可行。应该适度设置非关税的壁垒,在能够保护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鼓励跨国公司对华投资。

4.2为引进先进技术提供便利和支持

以市场换技术是一种提高东道国技术水平的常见措施,但跨国医药集团为保持其竞争实力,也会采取一些措施阻止技术外溢。因此培育有效的市场竞争才是促进技术引入的有效途径。要提高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引进技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进后进行消化吸收。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R&D投入等都非常影响一国的吸收能力。因此政府需要采取补贴等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增强吸收能力。

4.3鼓励国内企业联合重组,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医药行业存在规模小、分布不集中等特点,面对严峻的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形势,要鼓励国内企业通过生产要素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专业化的生产和规模经营能力,以增强自身实力。并且按照政企分开、权责对等、管理科学、产权明晰的原则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提高本土医药企业在技术水平和经营模式方面的国际化程度。

4.4合理利用外资,加强自主创新

市场开放和技术引进为国内医药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提供了机会,然而技术引进并不等于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引进只是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要想实现真正的技术进步,必须要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并能够转化成自主知识资产,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引进外资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当今开放条件下,在合理利用外资基础上,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才是提高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选择。要实现新药研究由仿制到创造的转变,就必须加强医药创新技术的研究。同时对医药研究的单位和医药企业现行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成果产业化。另外要完善科技投资的机制,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吸取资金,用以增加医药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1]黄志勇,王玉宝.FDI与我国产业安全的辩证分析[J].世纪经济研究,2004(6):35.41.

[2]于倩,向君.后过渡期FDI与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社会纵横,2006,(3):35.37.

[3]刘鹏飞.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分析[J].兰州学刊,2006,(9):158.160.

[4]梁锐,龙勇,刘力昌.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组织特征及产业效果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3).

[5]茅宁莹.国际医药产业技术与战略新动向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启示[J].上海医药,2006,(6).

[6]马爱霞.中国医药市场分析及企业应对策略[J].中国药业,2002,(6).

[7]桑国卫.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近况[J].齐鲁药事,2005,(1).

[8]岳纯,赵洪进.FDI和产业规模与我国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关系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9,(12).

第8篇

1 医药市场消费者构成及消费结构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商品会对不同境况下的不同消费群体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程度、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划分出不同消费群体及各不相同的消费特征,而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

1.1 消费者及消费市场构成

1.1.1 老年人为医药市场消费主体由于老龄人口健康和维持生命需要,老龄人口是药品消费的最主要消费群体。目前老龄人口消费药品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按现行我国老年人的人均用药水平为385元来计算[1],2005年,其用药总额已达到616亿元,比2000年的500.5亿元净增115.5亿元。

1.1.2 城镇医药市场增长平稳2000年,我国人均药品消费均为90元人民币,而中等发达国家每年人均消费额达到达4050美元。1999年,我国农村人口为8.7亿,占总人口的69.1%。“十五”期间,农村医药消费需求有可能达到15%左右的增长幅度。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达到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药品需求年均增幅度可达12%左右。

1.2 医药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1.2.1 非处方药品(以下简称OTC)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OTC药品人均消费低于全球人均OTC药品消费(9.1美元)标准,但OTC市场增长速度却相当迅速.初步统计,1990年非处方药销售额为全国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10亿元),1994年为10. 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3.80亿元),4年内增长3倍多。2000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达30亿元。我国非处方药品以其购买方便,服务安全的特点,将会得到广泛的使用,非处方药物市场将会是药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2 中成药物消费将会得到增长根据2000年零点公司对社会居民调查显示,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长,对中成药接受的比例越高[3]。而且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患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较深,对中国古老文化中的中医药极其信任。近十几年来,由于中成药生产模式,营销策略,广告宣传等方面落后于西药,市场增长缓慢,但中成药凭借“副作用小,治病治本”的独特优点,仍然在消费者心中占有特殊地位。

2 消费者消费心理及其发展

习惯型消费者十分注重品牌,或者是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药品的患者,要改变此类消费的消费行为很困难,需要做大量的市场宣传,才能从思想上改变这些消费者,从而改变消费理念。价格型消费者多是由于经济状况较差或者是长期消费药品经济负担较重的消费群体。价格因素是他们考虑的首选,产品的疗效次之,而品牌对其影响则不大。不定型消费者尚停留在对药品消费的认知阶段,对产品品牌,疗效,各方面都不太熟悉,对药品适应症更不知所云,缺乏常用的医疗知识,需要通过医院医生,诊断确定用药或药店的营业员和执业药师指导用药。

3 医药市场消费需求变化对医药市场的影响

医院作为药品最主要消费市场的现状,将会被削弱,OTC市场、中成药消费、农村市场成为重要药品消费市场和消费方式。国内医药企业应及时抓住这一机遇,进行产品和营销模式研究,满足医药消费市场的需求。OTC的消费打破了计划经济下,医疗单位的药品销售占药品消费全部的格局,药店与其他非医疗单位成为药品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为医药市场的需求带来无限商机[4]。

4 结 论

医药市场己成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药市场营销正面临变革:一方面国家针对医药市场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我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间大规模并购、重组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医药消费者素质逐渐提高,消费心理和行为日趋成熟。渐渐探索出适合医药企业发展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营销模式,为医药市场营销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长海,丹阳,王成库.浅谈老年人用药[J].哈尔滨医药,2005,25(3):35-37.

[2] 冼日明,温振昌.企业策略[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65.

第9篇

医药工业2004年的增加值结构显示,化学药品工业在我国制药生产工业领域仍然占据半壁江山,处于主导支撑地位,中药工业是我国医药工业的重要支柱。生物制药(包括生物类药物)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全国医药行业的利润中处于补充地位。

“十一・五”医药产业格局

在国际医药市场总体上继续保持需求巨大和大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医药国内市场也将出现旺盛的消费需求环境: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扩大我国药品市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将进一步促进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普通药的使用;人口老龄化促使我国的老人用药将有较大增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医药市场创造了发展空间。“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医药市场将呈现以下特点:

1.“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医药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势头。研究表明,中国医药市场今后5年内将以15%~20%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将达到24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从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2.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热潮继续,在“十一・五”时期或者再多5年将产生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拧>懿⒐褐刈椴欢峡梗夜揭┢笠凳看蟆⒐婺P〉母窬置挥懈谋洹K孀乓揭┬幸到徊娇牛ぜ?005年~2010年,全行业重组将进一步升级,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国有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比重将明显上升。其中,外资重组医药行业的重点是医药流通业和原料药。

3.从制药业各子行业看,未来5年~10年期间,我国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

(1)化学原料药是化学制药增长的主要部分。预计在“十一・五”时期,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以及市场导向引导下,我国将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一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目前国内短缺的产品将会出现。我国将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将得到发展;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会有大幅度提高,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国医药市场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局面将有所缓和,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国际市场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开拓。

(2)中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和中药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国家医药产业“十五”计划鼓励中药现代化。可以预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将在“十一・五”时期内得到提高。随着国际上对天然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的中药国际化程度将有所深化,将有一定数量的中成药正式进入国际药品市场。

(3)生物制药和国际水平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未来5年~10年是我国生物制药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十五”计划中,国家已经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科研补助、技改贴息及企业资本金注入的支持力度,鼓励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当前情况看,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未来5年~10年,预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开发将取得显著成果,将有15种~20种新的生物工程药物投放市场,其中部分将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上先进生物制药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4.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但还是以进口为主。目前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但医疗器械的功能、质量与国际市场仍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小品种、低档次产品中占有成本价格优势,而一些大型医疗保健仪器,目前还是以进口为主。“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虽然潜力巨大,需求将持续增长,但这种以进口为主的态势还将继续。

5.在医药流通业领域,由于企业竞争加剧,企业赢利水平继续下降。目前,医药流通企业竞争“白热化”,各路资本纷纷角逐该市场。除了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之外,流通企业面临的压力还包括药品招标采购、药品零售限价、GSP认证加快等因素;加上我国医药分离改革受阻。因此,在“十一・五”时期,流通领域将继续呈现毛利率下降趋势,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不会改变。

6.医药生产和医药流通将逐步出现专业化分工。现在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几乎都有生产和营销部门,自己的产品自己销,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直接达到零售终端,企业对生产利润和流通利润都不放弃,但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医药企业将出现药品研制开发生产和市场流通零售的分工,以总经销、总为特征的分销方式将逐步取代企业的营销队伍和销售点。

产业总体竞争态势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总体上的竞争态势是:大、中、小企业并存,以中小企业为主;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三资企业市场趋于稳定。

1.在“十一・五”时期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但在短时间长期形成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竞争格局还是难以改变。 近几年,跨国医药企业已经纷纷采取合资或者独资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在未来几年,其趋势是跨国医药企业把生产中心向研发中心转移;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外资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将趋于稳定,国内市场将面临进口产品、外资企业产品和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

2.非医药企业纷纷进军医药产业。自上世纪中后期开始,非医药企业纷纷进军医药产业,比较典型的例子包括海尔集团、浙江尖峰集团等。进入21世纪以来,非医药企业进军医药产业的趋势更为明显:香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集团,2001年以保健品为切入点进入了内地医药领域;2003年和同仁堂联手组建了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中医药的项目投资;2004年李嘉诚又准备和白云山中药厂合作。

3.在“十一・五”时期,原料药主要还是在国内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在化学原料药领域,外资企业所占比重大概为11%左右,而且内资企业的生产水平与外资企业的差距较小,经营效益还具有一定优势,当前进口原料药产品的增长态势也不太明显。可以说,由于我国主要以中低档化学原料药生产为主,这些领域进入比较容易,大多数产品存在严重过剩,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4.我国中药业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本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国外产品的冲击。

近几年来,一些植物药消费和生产比较发达的西欧国家(如德国、法国等)的制药公司开始仿制我国传统的中成药,并逐步打入我国中药市场;日本和韩国从我国进口中药材,加工成中成药之后大量返销我国。近几年,我国中药进口高速增长主要来自德国、法国、日本、我国香港地区和台湾省等地;中药材进口增长主要来自加拿大和美国。

在“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中药进口关税的降低,特别是医药流通领域的开放,进口中药和其他植物药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将更加明显,而中药制药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比重相对较低,大概仅在16%左右,从而导致了国外制药公司有更强的进口动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