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3 16:36: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1篇

关键词: 环境 潜课程 心理

一、背景简述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如学校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学校的常规管理以及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其中校风、班风及教师人格特点等乃是一种以潜移默化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的潜课程,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其消极影响的最直接后果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环境潜课程的特点

(一)内涵和标准的模糊性。

环境潜课程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每个大的方面里又包含若干个要素。从大的原则上来看,这几大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中各要素的内涵都不难理解和把握,如我们崇尚什么样的校风、班风,好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个性品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中都有比较明确的阐述,凡是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的教师头脑中并不缺乏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在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各要素的内涵和标准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大多数情况下需依具体情境而灵活掌握。比如,“自由”和“纪律”,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什么时候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地遵守纪律,这必须依具体事件、具体场合,甚至具体的每一个学生而有所不同,因此,理论中的所谓“民主”,在实际的教育中,只是一个“弹性原则”而不是“硬性标准”。

(二)理解和控制的差异性。

正因为潜课程中各要素的内涵和操作标准是模糊的,实际上只是一个一般性指导原则,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持的儿童观、教育观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潜课程中各要素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而教师对各要素内涵理解上的不同,必然导致实际教育控制中分寸和尺度把握上的差异。例如,以人为本的教育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认为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塑造学生优良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但是,究竟什么是尊重,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位教师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位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体现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中的教育行为就更不相同了。

(三)影响和作用的渗透性。

环境潜课程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就象空气一样,虽然非常重要,但却时常被人们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也象空气一样,时刻相伴,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可以说教师组织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对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教师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构成一种环境,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潜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学生自我认识形成的影响。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调节和控制的潜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低的局限,而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对自己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较为关注,对学习中成败的体验较为深刻等特点,这就更使他们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所以,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二)对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学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所倡导和培育的班风,无不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对学生情绪变化的影响。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环境潜课程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在这种由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潜课程,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四、环境潜课程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前提,而且教育理论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

(二)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面向教师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环境潜课程的广泛关注。只有教师思想上重视了,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初步知识,他们才能够自觉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及时发现、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对个别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对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教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教师对学生怀有敌意、态度专横,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另外,教师工作的辛苦、繁琐和压力,极易使他们滋生各种不良情绪,或产生一些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就会直接感染到学生。所以,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重视优良校风和班风的建设。

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重要土壤,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所谓心理氛围,概括地说就是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气氛和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教师、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因此,一所现代化学校所追求的目标正应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

2.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学校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鼓励和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培养起学业上互相切磋,工作上互相配合,生活上互相关心的良好风气。

3.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学校和任何社会群体一样,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又要养成接受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坚持对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五、后记

工作中,我痛心地发现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正是来自于学校不良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变,学生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试想,如果能将作为阻力的环境影响变为动力,那局面将会有怎样的改观!由此,环境潜课程的关注和开发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宏文,李让恒,倪正松,曾桂林.“以德治校”的成功实践.人民教育,2001.

第2篇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71-01

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形成更好行为习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坚持塑造完美身形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陶冶情操、意志坚韧、性格积极向上、理想信仰饱满等一些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实现内外兼美的全面发展。

1 简述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健康教育中,更好地与身心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展班级篮球、排球、接力赛等比赛,形成学生之间非语言的间接交流和沟通,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1]。形成集体荣誉的感觉,学会保护,形成责任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呐喊、鼓掌、感动,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1.2 积极投入学习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习上有大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 概述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1 营造健康教育宣传知识全覆盖的氛围。在健康知识的内容把握上,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宣传,围绕当前的主要健康知识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围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的知识,分析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譬如紧张、滥用药物、暴食、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不注意身体的警告、吸烟、酗酒等,同时注意对健康营养的普及,例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等的营养指导,加强对学生各种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从校内外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防震减灾安全等一些健康指数进行宣扬,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学生心理形成对健康知识的基本了解。

2.2 发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最佳作用。在全面宣传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能有效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整体上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剔除学生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不良健康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心情,选择幽静清新的环境或人多喧闹有趣的公共场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让人心烦的事情,实现健康心理的养成。

3 探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用

3.1 结合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心理引导。在学校健康教学中,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经常开展一些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形成对抗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形成,学会帮助别人,友善互助等。还可以开展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形成积极乐观、果断、坚韧的心理素质[3]。

3.2 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学校对教师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四个研究体系,通过这四个研究体系的全面完成,而这些研究体系的实施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4]。创设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家庭的三者研究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优秀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电影,譬如《变形记》、《唐山大地震》等,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同时邀请社会专家来学校围绕法制观念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人生信仰等进行培训或者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活动载体的广泛性应用。在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长期抓、层层抓的良好局面,在活动载体的应用上,采取广泛的活动形式,在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将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趣味教学、生活化感染、历史故事、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学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围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师的健康教育手段上开展技能比赛,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采取道德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等多种方式,细化标准,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4 总结

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加强学校建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探讨.文教资料,2007,第24期

[2] 高战儒.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第18期

第3篇

【摘要】为了帮学生在完成繁重学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就需要在学校中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活动充分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情绪带来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认知体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和发展各项综合技能和素质。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本文中,将具体的介绍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运用方式

积极心理学作为最新的心理研究方式,主要是以培养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价值观、积极的生理健康为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的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发展特点,给予积极的价值取向指导,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克服缺点、正确的解决心理问题,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以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为首的诸多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的全新理论,相较于之前的心理学来说,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积极向上的品质,并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感悟、积极认知过程、积极的性格特征等方面。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偏向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以及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全面促进个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促进发展并趋于完善的科学。

二、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1.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发挥学生个性优势

世界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句话“积极地心态决定人的一生”,而积极的心态主要是指自信、进取、诚实、创新、谦逊、自我调节以及抗压能力等。而在当今这个社会,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推进,家长们都有着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这就间接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都比较的大,同时,由于学习压力的存在,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优势被压迫。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并且在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还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专门开设心理课程,在心理课程上,教师向学生传输一些积极乐观的信息,并向学生简述“张海迪”“海伦凯勒”的故事,告诉学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不要畏惧失败,只有积极向上的面对人生,才能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增强技能训练,提高心理抗挫能力

虽然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到了学生耐挫力的培养和积极处理事情的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但是对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投入是大大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的,特别是心理训练活动方面,往往将学生的情绪和体验置于忽视的地位。要知道,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大大的增加人们的满足感,而满足感的增加又将会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活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提高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更能促进他们的积极人格的养成与完善,磨砺出能够自如应对其面对困难时的人生态度。在这个物欲横流、压力巨大的社会中,只有内心的强大,心态的积极,才能够不被消极的因素影响,才能够以最本真的自我继续的奋斗。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专门安排心理专业的教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心理调节技能培训,教导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情,排解自己的压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3.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积极的道德人格

积极的道德人格是指人们为追求某一道德规范原则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而要想培养积极的道德人格,就需要将积极心理学贯彻其中,因为积极的道德人格的形成与积极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首先,需要向学生灌输自身的尊严、价值等,并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并按道德规范继续进行生活和学习;其次,矫正学生扭曲的道德价值观,因为社会的物欲横流,使得一些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开始扭曲甚至变形,因此,必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来矫正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但是仅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利用情景,让学生换位思考;最后,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要想不迷失,不再一次的犯错,就必须要增强学生对于道德的判断力,因此,必须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标准,并就学生们常见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以解开学生的道德困惑。

4.师生共同努力,提升积极心理学教学效果

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可以充分的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促使学生和教师携手共建和谐校园。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参与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乏的客体,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作用,就能形成最有效的资源。在塞里格曼等人看来,心理健康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无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化程度存在的差异有多明显,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是每一个青少年所共同拥有的。所以,灵活的掌握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家庭乃至社会融合,从而使得学生接受的教育能够更好的符合社会及人类的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和谐生活的指路明灯,它不但能够时刻的警醒人们,还能够为人们指引正确的道路,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和维度。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引入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林潇骁.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2]丁翠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2006-05-01

第4篇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挫折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工作中容易忽视或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为此,建立和谐、安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学习目标与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社会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皇帝”或“公主”,都是在父母全方位的呵护下成长,基本上没有经历过苦或挫折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或引导学生去体会“挫折”,对他们健康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一、“挫折教育”的界定

“挫折教育”是指通过设置外界挫折情景使学生获得挫折经验和体验,以增强其心里承受挫折及抗挫折的能力而进行的有关教育活动。

二、“挫折教育”与体育教学关联的相关分析

当代社会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那么如何在中学时培养遭遇挫折的正确心态和预防心理障碍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成了目前中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能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一个全方位、动态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学校、社会、家庭协同合作,其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教学,更应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1、学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将受到诸如知识、能力、智力水平、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阻碍,这些外部、内部的障碍因素,时而单独出现,时而同时并存,形成多种挫折状态,并通过学生的行为直接影响活动的结果。比如,在学习跨栏内容时,会有些学生不敢跨,怕伤到自己。这时,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就应开动脑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一味的训斥学生,而要在教学情境上引导他们,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实景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只要学生成功的跨出一次,他就可以克服胆怯心理。

2、挫折对学生行为和活动结果具有双重影响。在学生中出现的挫折行为和结果既可能有积极意义,又可能有消极影响。对挫折抱有积极的态度,并有较强的忍受力,挫折可以成为一种动力,它能磨炼人的意志,强化人们百折不饶、知难而进、奋发进取的勇气,提高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如果对挫折持有消极的态度或挫折忍受力较低的话,挫折会使人受到较大的精神折磨,表现出攻击、固执、倒退、冷漠等行为,并影响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易形成自卑、怯懦的特性。它还会使人变得意志消沉、垂头丧气、失去自信,不再追求更高的目标。因此,如何发挥挫折的积极因素,使其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挫折教育的关键问题。体育教育恰恰具有在困难中不断进步与成功,并进一步挑战新的困难的特点,所以,有效地运用体育教学进行挫折教育,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

三、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创设挫折情景

如何在体育课堂上发挥挫折教育的最佳效果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度批评。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错误,如整队时讲话,着装不符合要求,练习不认真,比赛不遵守比赛规则等等,对这些现象给予适当批评,有利于他们养成正视自己、容忍挫折的品格。而不能一味的表扬,太多的表扬会对中学生起到负面的影响。

2、增加劳累。现在的学生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几乎和劳累无缘,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务活一点都不做,在学校里参加劳动也少,有的学生甚至连走路都很少,始终表现出弱不禁风的样子。这就容易形成好逸恶劳、怕苦怕累、个性脆弱等不良品质。因此,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不愿意练、怕练的内容,如耐久跑中的3000米、5000米等,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多组,每组发一根跳绳或者其他辅助器材,当有同学坚持不下来时,通过其他同学的帮助,最终全组都能到达终点。通过这种方式要求学生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困难或障碍,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

3、设置困难。由于溺爱,诸事由父母包办代替,所以学生很少遇到困难,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回避,或请亲朋好友帮忙,结果造成学生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胆小怕事,不善于克服困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项目,如田径的跨栏,体操的单、双杠,支撑跳跃中的跳箱等,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和挫折的挑战,以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

4、创造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比赛的胜负来教育学生。胜利的体验是教育,而失败的体验则是更宝贵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正确对待胜负,胜不骄,败不馁。在失败中找教训,不被失败吓倒,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正确对待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振奋精神,永远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体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案例

1、田径教学。在田径教学中,长跑往往是学生们最害怕和最薄弱的项目,而这个项目恰恰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最佳手段。训练前,最好先上一堂专门的理论课,向学生介绍“极点现象”和“第二次呼吸”等原理,让学生事先知道长跑中的痛苦感觉是正常的,只要咬牙坚持一会儿就可克服。

2、体操教学。在体操教学中,如支撑跳跃项目,很多女生一开始都不敢跳。此时,教师就要注意从思想上循循诱导,做好鼓励工作。用“敢拼就会赢”等口号激励大家,再加上得力的技术教学和保护措施,往往一节课下来,90%以上的学生都能跳过去。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

3、武术教学。在武术中,蹲马步是一个很好的磨难教育手段。很多同学刚学马步时,没蹲到半分钟,就觉得疼痛难忍,纷纷站起。这是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蹲马步时间的长短,其实是与意志和毅力密切相关的。告诉学生,那些他们所崇拜的武林高手都是从蹲马步开始的。

第6篇

一、音乐疗法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简述

在有关音乐疗法的含义的解读方面,我国音乐疗法奠基人,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鸿懿教授指出:“音乐疗法是构建在心理诊疗理论上的教法,利用音乐所形成的生理、心理反应,在音乐理疗师的干预下,通过既定的音乐互动,凭借音乐感悟所形成的影响,来让患者重获健康心理的治疗方法。”这种阐释说明了音乐疗法是基于心理诊疗理论的。

当前,全球有一定号召力的音乐疗法流派通常包含心理动力音乐疗法、认知音乐疗法、行为音乐疗法、引导想象音乐疗法等。除开上述疗法,还包含超个人音乐疗法、人格取向音乐疗法等。繁复的音乐疗法流派以及诸多的音乐治疗模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模型或范本。

二、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状况

中国音乐学院1998年设立了我国首个音乐疗法科目,通过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虽然中国当前已有16所高校创办了音乐治疗科目,并且大约有20所高等学府设立了音乐疗法教程,然而将音乐疗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先例还属凤毛菱角。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并未普及,其应用状况是:

(一)缺少理性认知,学识推广不够均衡

笔者2014年9月和课题组成员对几所高校制定了调查问卷,在250位被调查的高校学生中,当被询问在心理出现问题时是不是需要音乐疗法,仅有32%的高校学生情愿尝试这种治疗模式。该项数据表明:因为宣讲不到位,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疗法一知半解,大部分学生将音乐教育与音乐疗法等同,表示乐曲欣赏就是音乐治疗,对音乐疗法的疗效不甚明了,甚至以为聆听乐曲舒缓压力就是音乐疗法。

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音乐疗法的认知程度不够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便在音乐疗法最为盛行的美国,大部分民众对其还感到极为陌生。在中国尤其如此,不但高校学生知道的少,社会上了解的人群也属少数。所以,只有让高校学生理解并接纳音乐疗法,才能让音乐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

(二)缺少资质认证,疗法普及遇到阻碍

当前,中国以音乐疗法为主的培训公司还太少,但是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等三个公司都能够出具音乐治疗师培训机构所下发的音乐治疗师证书,这都是音乐诊疗领域规范化、标准化的标志。

然而,因为我国还缺少法制认同的音乐治疗师资格认证,大多数有着音乐诊疗能力的人员在社会上找不到自身的定位,也让音乐疗法的普及遇到阻碍。

而在高等学府使用音乐疗法的教师,因为缺少专业的音乐治疗师资质证书,在音乐诊疗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定的阻碍。而为了化解这一困局,有两个层面的措施:

1、教师应踊跃地向高校心理教育管理者推介音乐疗法,阐述音乐疗法的效果,获得其认同以及帮助。

2、使用音乐疗法的教师应夯实音乐理论基础,加强临床运用研发,向社会展示音乐疗法的研讨成果,为其在高等学府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做好铺垫。

(三)专业能力单一,诊疗质量缺少科学评价

有关心理取向音乐诊疗的应用技术的类别的划分,美国音乐治疗学家惠勒依照伍博格发明的心理诊疗分类纲要,将音乐诊疗分成支持性音乐疗法、再教育性音乐疗法以及重建构性音乐疗法等三类诊疗方法。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到的音乐疗法大部分均为支持性音乐疗法。因为高等学府中,针对高校学生的音乐诊疗活动通常持续时间不长、模式单一,其诊疗效果大多数为陪伴与感情交流,并未牵涉到认知、人格方面的诊疗与引导,而且诊疗效果也缺少恰当的评价办法。

所以,这样的音乐疗法于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帮助不大。这就表明使用音乐疗法的教师不能光看表明,而忽略实际诊疗质量,应学习音乐疗法的核心干预技巧,以疏导学生心理的实践情况为切入点开展音乐诊疗互动。

三、音乐疗法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疗法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通常应以支持音乐疗法与再教育音乐疗法以及重建构音乐疗法为主,通过相异的音乐诊疗干预对策,运用音乐来加强与患者的联系,凭借音乐互动所诱发的情绪、心理以及认知方面的感悟,来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支持方面的音乐疗法的运用

支持性音乐疗法所倡导的是心绪、行为的转变以及技巧的提高。这种音乐疗法通常针对的是高校学生中的亚健康群体以及有着情绪障碍的群体。其治疗分成两步:

1、针对高校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需要,通过诱导大学生使用音乐保健模式保持身心健康,协助其形成阳光、开朗的情绪;

2、利用音乐的互动形成心理层面的感悟,帮助产生焦躁、紧张、压抑、畏惧等心理障碍的高校学生来发泄负面情绪,协助其重获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通过让患者唱出自身偏爱的曲子、挑选所喜爱的乐器进行演奏、伴随音乐起舞等形式,来释放情感、发泄负面情绪;通过让患者参与有着结构性的集体演唱、器乐演奏、集体舞蹈演出、戏剧演绎等模式,来提升患者的语言表述技巧、情绪表述技能、平衡感、行为适应技能以及社会交际技能。

(二)再教育方面的音乐疗法的运用

再教育音乐疗法,倾向于探寻与探讨患者的潜意识的感受,通过音乐来干预并协助患者提升认知领悟能力。除开音乐自身外,音乐治疗师的参与亦是再教育方面音乐疗法的关键干预方式,音乐治疗师通过与患者间的音乐互动,在讨论人际关系的阶段,让患者明白交际受阻的原因以及自身应担负的职责。教育类音乐疗法通常会牵涉到认知音乐疗法、人本音乐疗法等流派的诊疗模式。

比如:通过乐器演奏、音乐同步倾听、音乐倾听回忆等模式,让音乐与患者在心理情绪方面达成一致,音乐与患者形成共鸣后,应逐渐将音乐格调向快乐、充满正能量的方向过渡,进而让音乐的情绪、心理来变更患者的情绪、心理;通过音乐心理剧、曲子探讨、词曲创编等模式来进行诊疗效果也较为理想,音乐治疗师与患者在探讨音乐活动的感悟时,应诱导患者复原正常的认知以及行为能力。

(三)重建构方面的音乐疗法的运用

重建构方面的音乐疗法是一类较为繁复的心理诊疗干预技术,此种音乐疗法参考了音乐想象中的图像以及感受,诱导患者意识到自身的扭曲的认知以及举止,这种音乐疗法不但需要音乐治疗师对患者实施长时间的诊疗干预,并且对音乐治疗师的从业资质的要求也极为严苛,音乐治疗师需要进行过精神动力学以及精神病理学方面的培训方可对学生进行诊疗。

重建构音乐疗法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疗法是音乐动力学疗法、音乐引导现象疗法等,通过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跳舞、即兴唱歌、音乐现象、音乐绘图、音乐阅览等诊疗模式,通过解析音乐映射的潜意识问题,用音乐、话语等来阐释或明确患者紊乱的认知或举止,进而诱导患者逐渐战胜心魔,疏导心理问题,从而重建患者的人格系统,并且健全患者的心智,让其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是荒谬的、乖张的,从而通过重新定位找到失去的健康心理。重建构音乐疗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证明,错乱的精神行为是能够被纠正的,而且,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付诸行动。

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品格教育 实施原则 实施策略

马丁・路德・金说:“智力加品格,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学校不仅担负着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责任,还担负着促进学生品格发展(character development)的责任。学校可以影响一个儿童的自我概念;社会技能,特别是同伴间社会技能;价值观;道德推理的发展;亲社会倾向和行为;道德感等等。过去十几年中,国外教育者发展了许多品格教育方案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良好品格的发展。

一、品格教育的界定

品格涉及个体的态度、行为、动机和技能等多个方面。具有良好品格的个体会表现出努力、关心他人的态度;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的能力;诚实、有担当、有正义感的行为;与他人能友好相处的社会技能。

而关于品格教育的定义,不同研究者和机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品格教育协会(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认为,品格教育为学校、地区和国家培养学生形成社会的核心道德价值,包括:关心他人、诚实、公正、有责任感、尊重自己及他人。管理和课程发展协会(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认为,品格教育是教给儿童基本的人类价值,包括:诚实、善良、慷慨、勇敢、自由、平等和尊重,以使儿童成为有责任、自律的个体。品格教育国家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Character Education)认为,品格教育是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儿童青少年变得更有爱心、有原则和责任感。

品格教育的主要倡导者Lickona认为,品格教育是努力培养儿童青少年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好品格,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个体。Battistich (2005)认为,品格教育就是运用学校中所有资源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形成最佳品格发展的过程。Berkowitz和Bier(2005)提出了一个品格教育的概念模型,模型中假定:品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即有效品格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上;品格教育的目标是儿童一系列心理特质的发展,这些心理特质影响着儿童对待社会和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品格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它以对儿童心理特质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社会、教育和情境因素为基础。

尽管不同机构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概括来说,品格教育就是要培养儿童青少年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是使其成为人格健全者。

二、高质量品格教育实施和评价原则

Lickona为品格教育制定了11条原则,要求实施品格教育的学校和社会机构必须遵守,并且可以通过这11条原则来评价品格教育。这11条原则基本上反映了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

1.提升作为理想品格基础的核心道德价值观(core ethical values)和支持性绩效价值(supportive performance values)。关心、诚实、公正、有责任感、尊重他人和自己等核心道德价值观和勤奋、坚毅等支持性绩效价值是形成良好品格的基础,学校在实施品格教育中要立足于这些价值,努力促进儿童形成符合这些核心价值的行为。

2.须从思维、情感、行为三方面来定义“品格”。理想品格涉及到理解、关注并践行核心价值观,因此,品格发展的研究就是寻求儿童在道德生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不同方面的发展。品格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榜样来理解核心价值,帮助学生发展移情、形成亲密关系来关注核心价值,帮助学生建立亲社会行为来践行核心价值。

3.使用全面、系统、积极的方法进行品格教育。学校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品格教育,不能坐等时机。要运用学校教育的所有资源。“单独”(Stand Alone)的品格教育课程一开始可能是有益的,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也有一些有益的因素,但必须意识到不能以此取代将品格发展与学校生活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方法。

4.创建一个有关怀的学校共同体。进行品格教育就是努力使学校成为一个文明、关爱、公平的社会系统,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亲密的关系。在一个有关怀的学校内,班级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环境会充满着关心和尊重。

5.为学生提供进行道德行为的机会。与智力学习一样,学生是道德学习的建构者,为了形成好的品格,学生需要许多机会在日常交往中来应用同情、尽责和公平等价值,使学生有机会进行道德实践。

6.包含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尊重所有儿童的学术课程,以促进他们品格的良好发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应包含积极主动式的教与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提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

7.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的增加是一个发展过程,学校在品格教育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外部奖励,要让学生主动想成为一个待人友善的人,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给予适当的认同,或提供特定的奖励来赞赏,使学生专注于成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

8.全员教育参与,共同指导学生的教育。全体教师员工都是学校的成员,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都必须支持、认同、遵守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要利用一切与学生共处的机会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

9.争取领导的长期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管理部分必须要负责品格教育的计划、实施,并提供长期支持。此外,学生也要通过班会、学生会、同伴冲突调解和跨年龄指导等方式参与品格教育。

10.父母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原则。学校需要与家庭建立亲密联系以促进品格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来共同促进学生品格的发展。

11.综合评价原则。有效品格教育必须进行质化和量化方法的评价,这种评价既要评价学校这一社群的“品格”和教职员工作为品格教育者的成长与进步,也要评价学生所显示出的良好品格。

三、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

Berkowitz和Bier关注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儿童青少年(K-12)的品格教育,认为品格教育既要包含促进儿童品格发展的项目,也要包含把儿童品格作为一个结果变量进行测量的项目。根据这一定义,并依据上面论述的品格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他们共选出54个品格教育项目,进一步选择出符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标准的品格教育项目,共选出39个项目。最后,选择那些精细设计的,有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并能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品格发展的品格教育项目,共选出33个项目。

这33个品格教育项目的效果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研究表明,PATHS课程有效提高了小学中的普通儿童、特殊需要儿童(包括聋哑学生、行为障碍学生、学习障碍学生和超常学生)自我控制、情感意识和理解、社会问题解决三个方面能力;提升健康儿童项目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社会胜任能力的提高。另外,实证研究还表明,这些项目有一个持续的效应,例如,研究发现,儿童发展项目和积极行动项目子小学实施后直到初中、高中阶段依然有显著的效果。

四、有效品格教育项目中使用的策略

总的来说,有效的品格教育能产生多种不同结果,主要包括:头脑(head)、心(heart)和手(hand)三个方面,“头脑”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思维方面,“心”主要体现在情感和动机方面,“手”主要体现在行为和技能方面。

研究者发现,这些品格教育项目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们使用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包括:

1.专业化发展。持续的专业训练可以保证品格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是品格教育项目更加专业化;

2.同伴交往。所有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都包含同伴交往策略,在班级内或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或合作学习训练中都需要有积极的同伴交往;

3.直接教学。这种策略是较普遍的,Lickona长期以来一直倡导品格教育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

4.技能训练。许多策略用于成绩社会-情感技能和能力,这些策略可以分为个体内技能训练和个体间技能训练,如:自我管理、冲突解决;

5.明确主题。大部分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的关注于教育儿童青少年道德感、有的关注于价值观等等;

6.家庭和社会参与。通常品格教育项目中都包含由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社会成员和机构。其中,有的项目把父母作为培养对象,有的项目让父母和社会成员参与品格教育的设计和实施;

7.提供榜样。许多品格教育项目中提供了同龄人或成人中的优秀代表作为榜样,以培养学生品格的发展;

8.融入学科教育中。把品格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并且研究还发现品格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和成绩;

9.多策略的应用。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中很少有使用单策略的,一般都会包含多个教育策略。

五、教育启示

我国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国内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幼儿和成人,而对中小学生还未做系统的研究,并且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是心理问题,而忽视积极品格的发展与培养。而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不仅能改善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品格的发展。但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建立的,国内还没有系统有效的品格教育方案,这是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一线教育者面临的紧要任务。

参考文献:

[1]Berkowitz,M. W. The scien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J].Bringing in a new era in character education,2002,43-63.

[2]Battistich,V.,Schaps,E.,Watson,M.,Solomon,D.,& Lewis,C. Effects of the Child Development Project on students' drug use and other problem behaviors[J].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2000,21(1),75-99.

[3]Battistich,V. Character education,prevention,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Washington,DC: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2005.

[4]Berkowitz,M. W.,& Bier,M. C. What works in character education:A research-driven guide for educators. St. Louis,MO: Character Education.Partnership,2005.

第8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中小学体育教育;激励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为了加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各个学校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东莞中小学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本着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良好的运动环境。

一、阳光体育运动意义简述

阳光体育运动的重点就在于提升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身体方面的素质,更加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打破沉闷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潜力,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运动技能,为实现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东莞中小学学生体育运动现状

1.体育运动参与动机较强

东莞市各中小学校日常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较好,学生大多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学生参与热情高,对体育技能的学习热情也较为高涨,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也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学习动机较强,能够很好地帮助学校进行阳光体育项目推广并使体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2.体育项目选择多元化

中小学生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对体育运动形式的选择也表现出多元化特点,但对于球类运动的选择较为集中于羽毛球与篮球这两个项目上面。羽毛球由于不太受制于场地条件,没有很强的身体对抗和对峙,受到许多低年级学生和广大女生的欢迎。

3.教学形式选择多元化

在东莞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关系,对于教学形式的选择也不同。低年级学生由于自身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不足,所以倾向于教师指导模式,希望通过教师的指导得到更加正确的示范。高年级学生则比较喜欢自由练习,他们认为自由练习时间相对充足,自主性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优势,从锻炼中找到乐趣。

三、建立健全阳光体育运动激励机制的措施

根据东莞中小学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阐述,为了结合课改和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东莞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优势、鼓励学生对体育锻炼倾注更多的热情,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健全长效的激励机制:

1.完善管理机制,让体育运动更规范

完善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管理,成立专门的运动研究小组,对运动项目开展的专业性、科学性进行有效评估,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严肃认真,能够让他们接受更加专业、规范的组织训练,从而增强训练效果,提升参与热情。

2.建立团队制度,让学生体会荣誉感

竞技与对抗从来都能够让人产生刺激兴奋的作用。虽然阳光体育运动倡导的是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锻炼精神,但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增强竞技性和趣味性。

3.情感激励,营造和谐运动氛围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虽然希望同学们都能尽可能地达到优异的训练效果,但是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是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运动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所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不能追求过于严苛的锻炼,要多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要让学生们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提升团队意识、培养互助互惠精神,教师们要关心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多交流沟通,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和谐的运动氛围,让同学们更加愉快地进行训练与技能学习。

4.建立综合评估机制,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现在许多学生在体育锻炼与学习功课之间往往难以抉择,他们由于要面临各种考试,学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他们经常会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而非体育锻炼上。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升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学生学习状况,建立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评价标准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及课堂表现,另一部分则是体育锻炼情况及锻炼成绩。

阳光体育运动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树立正确的锻炼意识,掌握多种运动技能,为实现终身健身奠定良好基础。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能够让学生保持这种健身积极性,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让阳光体育运动一直开展下去,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金华.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3):32,78.

[2]李小军,游欢.主体体育意识与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系[J].企业家,2008(6):146.

第9篇

    关键词:器乐教学 心理素质 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自2005年起在音乐课堂引进电子琴实施课堂器乐教学,对器乐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心理素质简述及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素质简述

    人的素质大致划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心理素质1是素质的核心、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素质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之上。

    心理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表1)。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分析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厌学、畏难、缺乏自信与毅力、自我认识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等。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学生的好奇心理及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短,容易出现厌学心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畏难与放弃等消极心理。加上初中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信与毅力。表现为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又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律与团体意识,个性心理突出。

    二、巧借器乐,提升心理素质

    为了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巧借器乐,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器乐教学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极佳途径。器乐学习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能锤炼意志(非智力因素)。器乐学习强调手指训练,有助于思维开发,培养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智力与能力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能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心理现状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合奏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社会适应因素)。

    1、树立典范,激发兴趣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对处于初中青春期阶段的学生,问题不在于学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2 

    学生在初次接触某种乐器时都充满了好奇心,当他们坐在电子琴前就产生了新鲜感,表现出强烈而迫切的学习欲望,情绪兴奋激动。笔者立即抓住这一心理倾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演奏,或教师亲自范奏,把学生引入艺术的殿堂,领略电子琴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乐器本身及电子琴作品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如果我会弹该多好”的遐想,诱发“想学”的欲望。还特别欣赏残疾青少年表演的电子琴独奏录像,学生们感到十分震撼,感慨万分。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特别邀请了班里有电子琴弹奏基础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当众演奏,弹唱大家喜欢的流行歌曲如《真心英雄》、《我和你》等。这使初学的学生羡慕不已,个个情绪高涨,同时也认为学习弹奏电子琴也不是很难,只要自己努力,同样也会演奏的,就此建立了信心。典范的作用,让学生在电子琴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点燃了动机。

    2、锤炼意志,水滴石穿

    学习需要兴趣的点燃,更需要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的最佳方法。器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教导学生要养成每天练习的习惯。习惯需要意志的支配,一些学生的意志较薄弱,随着乐曲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厌倦、畏难、放弃等消极心理。教师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基本节奏训练、规范指法与手型、先分后合、由慢到快、难点突破,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坚持到底。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有效练习,克服了技术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磨练出顽强的意志与“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信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启动思维,培养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这一基本理念。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提出“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程序。”创造需要想象,“创造性的想象是在再现性想象的基础上,对已储存的感知材料进行重新整合,使其突现的心理活动。”3

    如学习弹奏《月亮河》后,为了表现出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意境、情感风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启动音乐思维,要求学生运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库,自主决定运用乐器音色,创编与乐曲意境相配的场景音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决定怎样表现音乐。有的小组为音乐加上前奏与间奏;有的小组为表现乐曲意境添加微风、蛙声、蝉鸣声及流水声;有的小组添加一点打击乐节奏,为乐曲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表现出劳动人们愉快的生活情景;有的小组通过丰富的节奏数据库,设计自动伴奏完成作品的演绎。

    学生通过对乐曲的二度、三度创编以及对各音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丰富了乐曲的音乐形象或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直接而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了学生感受、创造、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电子琴的弹奏其实是多种器官的协调运作与相互作用的过程。眼(识谱)—脑(分析与指挥)—双手(演奏)—耳(聆听)—脑(辨别与感受)。所谓“十指连心”,即大脑指挥手指运动,手指运动反过来刺激大脑中枢。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器乐学习和手指训练,其思维、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智力与能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在课堂内外搭建多种形式的表演平台。如课堂内的“乐器自由表演”,由学生自选乐器、自选曲目、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限,可独奏、齐奏、二重奏、自弹自唱、伴奏演唱、创作表演等。又如“班级器乐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对优胜的班级,荣誉感可让学生自信倍增,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落后的班级,及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气馁。再如举办“节日音乐会”“小小演奏家”比赛、积极参与市区各级的器乐比赛活动等。

    学生抓住了这些演奏的机会,在积极参与中增强了自信、体验了成功,同时也锻炼了心理素质,积累了多次上舞台的经验,从“我不敢”变为“让我弹”;从害怕、紧张到自信、从容充满信心地演奏,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勇于展示自我的良好心态。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学生的电子琴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同步提升。

    5、重视合奏,学会合作

    电子琴教学中,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合奏,是有一定难度的。合奏训练必需具有共同的纪律约束和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要有具体的分工与协作,需要每个学生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演奏达到最佳的效果。  

    如在学习合奏训练《故乡的亲人》时,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演奏,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弹哪一部分旋律,做到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和谐统一。在弹奏中哪个乐段要换音色或换伴奏音型,都要分工明确,做到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合奏就是要通过团队的努力协作才能完成。在训练中要克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增强自控能力,学会自律与责任感。

    国际求学网教学委员会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此处的“共处”,即指人的“合作能力”,它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因素。在高度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中,只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与表现音乐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自觉地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加强具有合作意识和团结一致的集体观念。一句话,加强学生合作与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因素水平,是合奏训练教学中最有意义的目标之一。

    6、激励评价,认识自我

    激励评价能使学生获取自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器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激励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激情的目的。“运用语言艺术激励评价;通过学生的行为激励评价;对自我实现的激励评价;感情激励评价;荣誉和物质激励评价;竞赛性激励评价。这几种评价非常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4  

    经过探究实践,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具有优秀的思维品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无论是器乐教学还是其他领域的音乐教学,或其他学科教学,都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应把探究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若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提升了,心智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会主动去学习探究。其兴趣、自信、创造力、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会被激发出来。

    总之,通过器乐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升心理素质水平,是个永远需要探究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注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