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36: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评估的案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一、信息系统安全
何谓信息系统,依据美国国家信息系统安全词汇表的定义,信息系统是指用于收集、处理、存储、传输、显示、传播和清除信息的所有设施、组织、人员等部件的总和。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系统应该是一种结合了人力因素、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多方面元素的一种集合。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就是围绕着信息系统的功能,即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等内容来展开。当前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就是数据被篡改、被窃取、系统运行被破坏这几种情形。信息系统的安全以数据为核心,但是其内容又并不局限于数据,理论上信息系统的安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四个方面。这其中的每一个方面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价角度都是不同的,不同角度的安全评价决定了我们在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时所选取的方式和角度也必然是不同的。
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信息系统的构建和组成,我们对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事件树分析:这是一种利用逻辑进行演绎推理的方法,它的作用发挥方式是以某一个给定的事件为依据。根据这个事件展开分析,寻找出可能出现的各种具有影响力的后果,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推理演绎,实习对风险的预估。(2)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的关键在于寻找不同因素直接存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表现为相互制约,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形态上的隶属关系。无论是那一种关系,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数学方法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层次上的排序。然后根据排序的结果来对风险进行预估。(3)BP神经网络:是一种按误差逆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具有自学习能力,能够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系。缺点是风险因素的权值确定较难,优点是有自学能力,问题抽象化,适用于事故预测和方案择优。(4)故障树分析:这是一种较为形象的风险预测方法,即首先对具有潜在危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初始的分析,根据这些因素绘画出故障树,利用故障树来发现不同因素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找出事件发生之间的联系。(5)风险评审技术方法:通过模拟实际系统研制时间、费用及性能分布,针对不同条件对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预测,需多次访问,数据准确性要求高。
三、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
无论是对信息系统安全还是风险评估方法,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其最终能够服务于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信息系统的动态风险态势评估。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动静结合的工作。由于当前网络环境是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所以动态管理对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虽然具有突发性,但是我们通过对某一段时间的态势值比较分析能够做出一定的判断,当一段时间内的态势值与正常范围内的态势值有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加强系统信息的风险预警。通过这种动态的评估,管理人员能够在数据参考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应对。第二,ART-BP神经网络的模糊专家系统风险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信息系统在未来仍然会以规模化的趋势覆盖我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系统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将越来越突出,风险管理的水平必须进一步提升和加强。ART-BP神经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网络接收外面环境的输入状况,对网络已经存储的模式和新来的网络样本进行比较和权衡,通过一定的程序对二者的相似度进行计算,利用阈值检查已有的网络存储模式和输入的样本,并且对连接权重进行调整,实现最大的相似度。第三,加强风险管理中的人力因素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力、硬软件设备共同发挥作用而组成的一个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最大的始作俑者也是人类,人力因素在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必须加强对人力因素的控制和管理,人力因素在整个系统风险管理中作用的发挥的是首要的。加强人力因素的管理,首先我们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素质,而且包括一个人的品行、工作态度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其次加强那个人力因素管理,还应该通过制度来予以明确的规定,用明文的制度来规范具体的操作行为和操作流程,加强风险预警意识的培养,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翠翠,王云.浅析网络信息安全挑战及其应对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6
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1.1 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损失性、可变性、不确定性和可测性等多个特点。客观性是因为信息安全风险在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多样性是指信息系统安全涉及多个方面;损失性是指任何一种信息安全风险,都会对信息系统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可变性是指信息安全风险在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动态变化;不确定性是一个安全事件可以有多种风险;可测试性是预测和计算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
1.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和脆弱性分析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利用系统,评估安全事件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防御威胁和保护策略,从而防止和解决信息安全风险,或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系统的信息安全。通过评价过程对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评价,面临威胁和漏洞威胁利用的负面影响,并根据信息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原理
2.1 风险评估要素及其关系
一般说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素有五个,除以上介绍的安全风险外,还有资产、威胁、脆弱性、安全措施等。信息安全风评估工作都是围绕这些基本评估要素展开的。
2.1.1 资产
资产是在系统中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是安全措施的对象。资产价值是资产的财产,也是资产识别的主要内容。它是资产的重要程度或敏感性。
2.1.2 威胁
威胁是导致不期望事件发生的潜在起因,这些不期望事件可能危害系统。
2.1.3 脆弱性
脆弱性是资产存在的弱点,利用这些弱点威胁资产的使用。
2.1.4 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是系统实施的各种保护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保护资产、减少脆弱性、抵御威胁、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影响。风险评估围绕上述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1)资产是风险评估的对象,资产价值是由资产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越高,证券需求越高,风险越小。
(2)漏洞可能会暴露资产的价值,使其被破坏,资产的脆弱性越大,风险越大;
(3)威胁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威胁越多风险越大;
(4)威胁利用脆弱性来危害资产;
(5)安全措施可以防御威胁,减小安全风险,从而保护资产。
2.2 风险分析模型及算法
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中,风险分析涉及资产的三个基本要素,威胁和脆弱性。每个元素都有它自己的属性,并由它的属性决定。资产的属性是资产的价值,而财产的威胁可以是主体、客体、频率、动机等。财产的脆弱性是资产脆弱性的严重性。在风险分析模型中,资产的价值、威胁的可能性、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两者是整合的,它是风险的价值。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为:
(1)识别资产并分配资产;
(2)确定威胁,并分配潜在的威胁;
(3)确定漏洞,并分配资产的脆弱性的严重程度;
(4)判断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根据漏洞的威胁和使用的漏洞来计算安全事件的可能性。
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L(威胁可能性,脆弱性)=L(T,V)
(5)计算安全事件损失。根据脆弱性严重程度和资产价值计算安全事件的损失。
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F(资产价值,脆弱性严重程度)=F(Ia,Va);
(6)确定风险值。根据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发生对组织的影响。
风险值=R(A,T,V)=R(F(Ia,Va),L(T,V))
其中,A是资产;T是威胁可能性;V是脆弱性;Ia是资产价值;Va是脆弱性的严重程度;L是威胁利用脆弱性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F是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R是风险计算函数。
3 信息风险分析方法探析
作为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信息安全系统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算法分析方法,风险评估作为风险分析的重要手段,早已被提出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一些算法已成为正式信息安全标准的一部分。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可以将风险分析方法分为三类,也就是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
3.1 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
定性的方法是凭借分析师的经验和知识的国际和国内的标准或做法,风险管理因素的大小或程度的定性分类,以确定风险概率和风险的后果。定性的方法的优点是,信息系统是不容易得到的具体数据的相对值计算,没有太多的计算负担。它有一定的缺陷,是很主观的,要求分析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比较著名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历史比较法、因素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法、Delphi法等,这些方法的成败与执行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3.2 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风险,通过数学和统计的援助,对一些指标进行处理和处理,来量化安全风险的结果。定量方法的优点是评价结果直观,使用数据表示,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科学、严谨、更有说服力。缺点是,计算过程复杂,数据详细,可靠的数据难以获得。正式且严格的评估方法的数据一般是估计而来的,风险分析达到完全的量化也不太可能。与著名的定时模型定量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回归模型、决策树等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都是具有数学或统计工具的风险模型。
3.3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
是因为有优点和缺点的定量和定量的方法,只使用定性的方法,太主观,但只有使用定量方法,数据是难以获得的,所以目前常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相结合。这样,既能克服定性方法主观性太强的缺点,又能解决数据不好获取的困难。典型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工具有@Risk、CORA等。
[关键词]股权众筹平_;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67
众筹,顾名思义就是大众筹资,以互联网为平台向众人发起小额资金筹集项目,从而向某个项目或者某个企业进行融资。股权众筹是众筹中较常见的项目,投资人可以通过众筹平台选择他认为优秀企业的一些股份,从而支持这一企业的项目发展,并从中获得相应的股权回报。
股权众筹平台是一个网络服务提供商,是为项目的发起人以及投资人提供信息的服务平台,这一平台的鼻祖就是美国AngelList网站,这一网站已成功为1000家以上的企业完成融资计划,平台自身的价值据评估已超过15亿美元。众筹平台将项目的发起人和投资人直接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双方的直接交易,从而使企业融资更为快速,效率提高而融资成本更低。
2011年,我国出现了股权众筹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运营较为成功的融资平台,如天使汇和大家投等,天使汇运营最为成功,已经完成融资规模3亿元以上,融资项目100多个,成功占据了我国互联网投融资平台第一的位置。除这两个平台外,我国尚有不少参差不齐的众筹平台,但在融资领域的贡献不大。受融资平台数量的影响,我国众筹平台的平均融资成功率较低,约11%,一些融资平台在法律风险上的认识存在较大不足,已经走入发展的困境。而伴随我国众筹平台的发展,相应的法律监管仍然是空白,众筹平台并未获得法律的许可。因此,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股权众筹法律案件。
1我国首个众筹融资案件――人人投
11事件回顾
2015年12月22日,北京飞度公司北京诺米多餐饮公司的案件结果宣判,法院经审理,认为诺米多公司众筹融资协议有效,因此诺米多公司需要承担其虚假信息使合同解除而产生的违约责任。诺米多公司之后提出反诉和上诉。
12事件焦点
这一案件存在两个焦点问题:第一,是众筹融资协议性质;第二,是违约责任如何认定。法院针对这两个焦点问题进行了说明。
融资协议是否合法是第一个问题,法院对人人投平台(即飞度平台)给出了未违反《证券法》的结论,且根据现行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监管文件等都未对众筹项目进行禁止或者否定,因此融资协议不是非法的,相反,是合法有效的。
融资协议属于何种性质问题,法院认为融资委托协议仅属于交易整体的一个部分,而人人投要对融资委托方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核,提供风险防控,设计交易结构并且监管交易过程等。这一融资协议的核心是交易的促成,因此双方在法律关系上主要是一种居间合同性质。
在合同解除所造成的违约责任承担上,法院判定双方在合同的解除上需要各自承担双方相应的责任。诺米多公司因提供了虚假的房屋信息从而使融资交易不能顺利地进行,因此要承担因虚假信息造成合同解除的主要责任;飞度公司完成了资金的筹集过程,但并未完成融资全过程,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违约,要负次要责任。
2“人人投”案件中表现出来的众筹平台法律风险21合法性风险
众筹平台在融资交易中是为股票的发行或者转让提供一个交易场所,而这些平台多是以普通的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登记的,而我国能够发行或转让股票的合法平台只有证券交易所或者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众筹平台这种没有合法许可又收取佣金的股票交易平台是不符合法律的。因此在“人人投”案件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融资协议是否合法的问题,法院在判决时只是针对众筹平台和融资方的合同关系进行解释,而在交易是否合法的问题上,则无法从现有各种法律法规中找到相应条款,因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而在融资协议的有效性上,则采取了“非无效”=“有效”的逻辑,因为现有各种法律条款都未对众筹融资协议进行否定或者禁止,因此默认为合法有效。
22信用风险
股权众筹融资交易中,股权众筹平台既具备了证券监管部门的功能,又是一个承担了证券交易所功能的平台,这种双重角色不仅意味着众筹平台要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平台,还意味着众筹平台要审核交易双方的资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时,平台的审核将成为交易安全的关键因素,众筹平台势必会承担其中的信用风险。
平台对资质的审核会涉及对投资人或者领投人的审核,一旦领投人与融资方存在利益关联,则可能会影响交易的合理性问题。平台对于领投人的审核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要承担各种不利的后果。平台的审核还包括了对融资方的审核,一般来说,众筹平台的收入基本都来源于融资方,因此在审核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审核体系的完整性、公开性和透明性都存在问题,而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后,平台仍然要承担由于融资方信用问题带来的风险。
在“人人投”案件中,人人投平台与诺米多公司的问题就出在了虚假信息上,即融资方的信用问题,法院判决中确认了融资方的信用责任,但飞度公司仍然承担了由信用造成的融资未完成的次要责任,并未能够将全部信用风险都转嫁到融资方。
23资金安全性风险
股权众筹的融资过程是投资人先行将资金打入融资账户中,而这些融资账户一般是由众筹平台所掌握,我国第三方托管还未形成规范。这些众筹平台在资金吸纳资格、资金监管上都没有具体、规范的方案,因此资金的安全性问题受平台运营或资金控制人影响过深,一旦平台或者资金控制人出现问题,资金的安全保障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而股权众筹平台也将承担资金监管责任。在“人人投”案件中,众筹平台已经融资成功,但并未将融资款支付给融资方,因此由融资方诺米多公司反诉。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优势;安全风险;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32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档案资源的应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的一大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档案资源实现共享,得到广泛应用的必然要求。
1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当今档案管理信息量急速增加、种类繁多、信息载体多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相脱节。这必然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在满足时展需要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充分实现档案的功能和价值。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是档案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已具备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完善的条件,使其发展成为可能。第一,具备软硬件基础。硬件基础主要体现在各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已具备打印机、复印件以及扫描仪等高新技术设备,另外,对计算机的配置也满足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需求。第二,规范的管理机制。其标准体现在整理、统计、服务及技术等多个方面。第三,人们的信息化意识逐渐增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信息化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人们对信息化相关设备技术的操作能力也已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并在一定程度证实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2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2.1 利于存储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档案管理不再占用巨大空间,且提高了管理效率,档案只需储存在计算机中。同时,也解决了纸质档案在存储期间的自然损害问题,提高了档案资料存储的长期性。经过高新技术进行“原文扫描“后,利于实现“原文”再现。
2.2 便于查询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查询资料需档案管理人员自大量的纸质信息中,通过肉眼查找。档案管理信息化彻底改变了这一费时、费力的查询方式,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即可实现档案资料的即时、准确查询。这大大提高了档案资料的使用质量、精度和效率。
2.3 实现信息共享
档案管理信息化通过信息网络可促进组织、单位内部的信息共享,使档案资源的使用更加快捷,及时满足组织、单位内部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专用的信息技术,可实现档案资料的异地远程管理和使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档案的作用。
2.4 实现档案的分级管理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可通过相应的网络权限设置,规定使用者的调阅权限,实现档案资料的分级管理,这有利于资料保密。同时,系统查询记录可自动记录调阅情况,以更好地落实责任追究制。
2.5 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以及利用等都需要通过手工劳动实现,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档案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档案资料经微机处理后,实现了按“件”整理归档,其整理、保管及利用等环节均可在电脑上操作。同时,工作人员的工作由以前的集中工作转变为分散工作。另外,系统中按“件”整理的资料,使得文件的插入变得简单,便于文件完善。可见,档案管理信息化在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 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评估
3.1 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且其特点鲜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此同时,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保证信息传输路径的安全,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3.2 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存在的问题
目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信息安全评估不够重视。各组织、单位的管理层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的重视程度不能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的重要性呈正比,远远达不到现阶段信息安全的需要。第二,评估技术人员匮乏。各组织、单位内部,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安全评估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经验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其工作需求,甚至相关部门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形同虚设。第三,工作流程及技术标准有待完善。就目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的发展状况而言,需要完善其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其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要根据具体环境及情况而制定,以实现流程和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特别是评估中的分析方法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第四,评估工具有待更新。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其安全问题也日渐暴漏。原有的评估工具已不能满足现阶段解决相关安全问题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评估工具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切实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的需求。
4 结 语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随时展的必然趋势,其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档案管理信息化所具有的信息安全也需引起重视,要积极解决信息化安全评估中的相关问题,促进安全评估,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跌倒风险评估 脑梗塞 护理安全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的选择
以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7月--12月入住我院内科病房的58例诊断为脑梗塞的患者,按住院先后进行顺序分组,干预组35例,对照组23例。纳入标准:患者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病情平稳,意识清楚,无语言沟通障碍,无严重严重心、脑、肾功能障碍。排除标准: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者。
1.2 对象的一般资料
干预组:男29例,女6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7.7岁。对照组:男18例,女5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5.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护理方法
干预组采用跌倒风险评估表:先是初始评估,所有新入院脑梗塞患者由护士进行跌倒风险的初始评估,在患者入院2小时内完成,如有风险,护士对患者及陪护进行预防跌倒摔伤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或家属对健康教育完全理解后,要求其在《住院病人安全告知书》上签全名。然后是再评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使用镇静药、安眠药、降压药等药物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次宣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危险的发生,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照组不给予跌倒风险评估,仅进行常规健康知识宣教。
2.2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跌倒的年龄、时间、地点、是否受伤、使用特殊药物、有无陪护比较详见表1~2。
4 讨论
4.1 跌倒因素
(1)高龄及生理因素:有研究发现,65岁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险性增加,跌倒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老年人因为骨骼肌肉系统强度与弹性的退化,可造成生理性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各种感觉、运动、定向、听力下降,极易因碰到障碍物身体轻微倾斜而跌倒。
(2)疾病因素:脑梗塞患者可出现病理步态、共济失调或下肢活动受限等危险因素,合并的糖尿病、心脏血管疾病、眼科疾病、心律失常性晕厥等可导致患者发作性跌倒。另外,患者骨质疏松更易发生跌倒而致骨折。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镇静催眠、抗精神病、降压、利尿、降糖药等均可影响患者神志、视觉、步态、平衡及血压等,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险[2],患者因药物作用,易造成嗜睡或眩晕而跌倒。从表1中可看出有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跌倒。
(4)环境因素:夜晚光线不足、地板湿滑、床边物品堆积、患者衣服拖鞋不合适、厕所内马桶位置太低、没有扶手和呼叫器等,均可成为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中在厕所、走廊发生跌倒所占比例较高。
(5)缺乏协助:未使用床旁护栏,助行器使用不当,或者患者的轮椅、床未固定、无人陪护等,都是脑梗塞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7)护理人员因素 低年资护士对患者评估不全面,或对有跌倒风险的患者指导不当,不能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指导。表1中发现有陪护的发生率也比没有陪护的高。陪护工对运送工具使用不安全,护士无关注。
4.2 防范举措
(1)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机构。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安全小组,定期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检查考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护士长每周监控,查看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2)高度关注高危患者。预防跌倒应在不妨碍患者日常活动和自主能动的条件下进行,从多方面考虑[3]。准确评估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是预防跌倒的基础,责任护士指导患者使用合适枴杖,穿防滑的布鞋,在浴室、走廊、厕所安装扶手、防滑地胶及呼救铃,如发生意外能及时呼叫。
(3)加强巡视。跌倒发生的时间在晨午晚间的比率高;住院患者病区内容易跌倒的地点有病室内、卫生间[4]。对于脑梗塞患者,值班护士要加强巡视,发现危险行为及时制止,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智的变化。责任护士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对服用镇静催眠、降糖、降压药等患者,,应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并反复向患者宣教此时要卧床休息的目的,减少跌倒的风险。
(4)制定患者跌倒的应急预案。当遇到脑梗塞患者跌倒后摔伤后,当班护士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就地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能搬动,立即通知医师协助评估,初步判断跌伤原因和认定伤情。及时请外科医师会诊处理。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当跌倒事件发生后,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赔偿纠纷,协助调查。
5 结语
有研究指出,对于可预防性或临床期疾病管理而言,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或疾病提醒策略能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5]。2013年我院对所有入院患者在2小时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对存在跌倒高风险的患者,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从根本上认识到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及其严重后果,熟练掌握预防措施,达到从源头上预防的目的。总之,患者发生跌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安全防护不仅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和重视,医护人员更要加强安全管理意识,提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6],保证护理安全,对存在的安全因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才能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
[2]霍丽莉,李晓.药物致老年人跌倒临床分析及护理[J].前卫医药杂志,1998,15(4):240-241.
[3]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4]王日星,刘美芹.住院患者病区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R].医学信息,2011,24(9):4483-4484.
关键词 变电运行;安全风险评估;应用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191-02
电力作为基础能源,其安全问题事关重大。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提速,各行各业的电力需求,急剧增加,做好变供电安全,满足社会各界安全用电的需要,已经成为电力生产和变电运行管理的重要使命,加强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认真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评估和监管整个变电运行系统及其内部潜在的风险,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对于落实国家电网安全风险管理要求,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保障电力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结合变电运行一线班组管理工作实际,讨论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工作中的意义,提出变电运行班组管理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方法,请大家指教。
1 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的重要性
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变电运行系统的安全风险检查和评价,提出安全风险问题处理办法,解决安全风险问题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以往的变电运行的一线班组管理,存在着安全风险评估薄弱的问题,需要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加强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1.1 变电运行亟需强化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在变电运行的班组管理实际中,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和管理疏漏的问题,亟需加强管理,抓好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以保证变电运行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首先是安全风险意识淡薄。原有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比较宽松,有些员工满足于过去抄抄表、打打电话的轻松工作,安全意识淡薄,甚至填写记录不及时,或者不填写记录,巡视设备走形式,监盘不仔细,对班内工作不热心,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看到问题滑过去,遇到问题绕着走,得过且过。理念上的松弛,是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其次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不够细致。虽然公司有一整套的安全生产规程、制度、有具体的标准、规范,但一线员工重视不够,安全风险评估过程打折扣,有些甚至流于形式。例如:一些员工对《电气工作票技术规范》和《电气操作导则》内容理解不透,对南方电网两票技术规范理解不深刻,在执行“两票”的过程中,有一些不规范的行为,结果出现了评价误差,影响了“两票”应用的效果。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电力供需更为迫切,电力企业的设备更新、一线员工培训等都存在着后滞的问题,使得安全风险有增无减。所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变电运行的安全生产和电力企业的更大规模发展,需要通过理念更新、技术强化,从变电运行的班组管理抓起,落实好安全风险评估,实现安全生产。
1.2 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安全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对于促进电力企业班组的工作,特别是变电运行管理的一线班组的安全生产、消除设备隐患、消灭违章、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地,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的一线班组工作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主要是因为电力系统安全关系重大,电力系统一旦遭到各种灾变(包括稳定破坏、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等)的冲击,将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或电网解列,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失,而在第一线的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直接承担着保障变电运行安全的使命,其责任特别重大。因此,加强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安全风险评估,准确把握变电运行情况,保障电力供需安全,就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管理,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事实证明,只有强化安全风险评估,才能消除设备隐患、消灭违章、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在变电运行的班组工作中,生产设备安全、人身安全、电力供应安全等,都是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借助相关的查评、诊断、分析的方法和标准,对安全管理、生产设备、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等多个方面可能引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周密的检查分析,发现和提出问题,切实解决问题,借以防止人身事故、特大事故和重大设备事故及频发性事故,保障变电运行安全。安全风险评估注重全局管理、全程控制和细节把关,有效保证了变电运行的安全。即使存在问题,也能通过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和及时处理,把问题扼杀在萌发状态,使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管理,形成超前管理,真正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
基于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的安全风险,有必要进一步抓紧学习,提高认识,加强安全风险评估,提高变电运行风险管理的质量。
2 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一线班组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也有着不同情况的具体应对方法,而一些基本的策略则是不可或缺的。
2.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提高安全工作的自觉性
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主管部门加强管理,适度增加投入,加强对变电运行一线员工的教育,变电运行班组更要自觉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有关规定和技术规则,灌输安全思想,把“安全第一”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日常的生产行为中,员工也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改变安全管理只与领导有关,而与自己无关的意识,改变以往随意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真正体现出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使大家牢记安全为天,安全就是效益,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只有切实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生产、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才能保证变电运行的正常,保证
2.2 创新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评估程序
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评估,必须遵循电力运行的规律,在结合变电实际的同时,勇于创新,探讨出切实可行的评估程序,强调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可行性,保障变电运行的安全。我们认为,这个安全风险评估的程序,以基本要求为基础,以降低风险、达到安全为目标,通过危险识别、预估、比较和风险降低判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供给有关人员准确的结论,以利于有关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保障变电运行的安全。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评估的规范过程如图1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查验变电设施条件,识别是否有危险,然后预测是否存在风险,如果有风险,则要评价风险程度有多大,如果风险较大,则要做出问题解决的判断,即是否需要降低风险,如果风险是在可控范围内,属于正常值,则判断为达到安全,如果认为安全风险较大,超过了正常值,则需要提醒有关人员,实施降低风险的措施,措施落实之后,再行安全风险评估,如此循环往复,构成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及其问题处理的有机循环,以降低风险,充分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
2.3 切实加强安全风险评估的细节管理
班组管理要把安全风险细节管理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使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在管理过程中,要以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为载体,对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安全工器具与防护、人员素质、现场管理、安全综合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采取定期评估和实时评估相结合、自评与上级评估相结合,认真开展安全风险细节评估,做到谁查评谁负责,下级查评的结果要对上级负责。对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和事故隐患进行风险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划分风险度大小(将风险分为危急风险、重大风险、一般风险等),按照风险度大小,研究制定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组织制定整改计划,并认真贯彻实施,从而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使安全生产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例如,变电运行过程中,经常存在的危险问题的危险源有电击危险、着火危险、机械危险、运行危险和电场、磁场的危险等,管理过程需要对这些危险源做出划分,定点监测,随时监控,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能及时处理,以确保万无一失。又如,可以结合班组安全巡查,落实责任制,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做到安全文明生产。班组当班值班和管理人员按照工作分工,在作业现场对人员状态、工器具以及现场安全措施等存在的风险进行监督检查,控制作业危险点,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同时深入开展对作业现场和各班组的明查暗访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作业现场的安全隐患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实行安全生产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涉及到班组所有人员,变电运行的生产特点、作业环境和作业内容,注定了安全风险时时存在着,须臾不可麻痹大意,这就需要一线班组人员,更新观念,提高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形成一个共同目标、不同责任的全方位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活动,促成变电运行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以规避风险,保证变电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王英福.浅析电力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J].广西电力,2004(6).
关键词:自杀;风险评估;精神科;安全管理
在精神科疾病患者中由于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通常情况下会出现自杀、自伤等一些异常的暴力[1]。本次对住院接受精神科治疗的患者应用自杀(自伤)风险评估及相应干预模式实施安全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住院接受精神科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精神疾病病史1~13年,平均病史(5.2±0.8)年;本次发病至住院治疗时间1~8 d,平均发病时间(4.1±0.7)d;男性研究对象25例,女性研究对象17例;研究对象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53.7±6.8)岁;观察组研究对象精神疾病病史1~14年,平均病史(5.0±0.5)年;本次发病至住院治疗时间1~9 d,平均发病时间(4.3±0.5)d;男性研究对象26例,女性研究对象16例;研究对象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53.4±6.9)岁。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上述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管理;采用自杀(自伤)风险评估及相应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1.2.1风险评估方法 首先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设定自杀危险事件评估量表,量表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三类:一类危险因素占26分,主要包括患者的自杀观念、是否有自杀企图、选择自杀的方式、患者自我评价、无望无助状态,二类危险因素占8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和治疗过程中的酒药滥用情况、年龄、性别、婚姻、职业。三类危险因素占7分,主要包括患者的社会人际关系、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程度、人际交往能力、自知能力、实际性格特点、事业成绩、应激事件发生情况。上述量表的总分为41分,每项危险因素又分别三级进行具体评分,30分以上(含30分)为极度危险,20~30分(含20分)为很危险,10~20分(含10分)为危险,不足10分为安全[2]。
1.2.2干预模式:①仔细观察:在日常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对患者行为进行观察,对于存在自杀倾向的患者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此外应该充分保证,患者的周围没有有助于自杀和自伤的物品。②心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性格特点、社会角色、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采用针对性措施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控制不良情绪。③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前应该向其详细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嘱咐其定期来院接受复诊,向家属嘱咐患者的生活护理注意事项[3]。
1.3观察指标 选择自杀(自伤)等不良事件在住院治疗期间的发生率、接受精神科治疗总时间、家属对精神科疾病住院治疗期间的安全管理模式满意度等三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1.4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患者出院的当天,以不记名打分的方式,了解护理服务家属满意度,100分为满分,分为3个等级,80分为满意,其余为基本满意[4]。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均经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当P
2 结果
2.1自杀(自伤)等不良事件在住院治疗期间的发生率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接受精神科治疗期间有7例出现自杀、自伤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16.7%;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接受精神科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自杀、自伤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2.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2.2接受精神科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研究对象共计住院接受精神科治疗(26.37±3.20)d,观察组研究对象共计住院接受精神科治疗(21.56±4.18)d,组间差异显著(P
2.3家属对精神科疾病住院治疗期间的安全管理模式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科疾病住院治疗期间的安全管理模式满意度达到81.0%;观察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科疾病住院治疗期间的安全管理模式满意度达到95.3%。组间差异显著(P
3 讨论
如何能够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充分保证精神科疾病患者的安全,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一个首要问题[5-6]。本次研究对象精神科疾病患者的自杀和自伤风险因素,实施了动态的系统性评估,保证在疾病的日常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都能够及时的发现相关的危险因素及行为,以便能够及早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处理,防止患者在住院接受精神科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后果。对于一些在开放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而言,其外出活动受到的限制程度相对较低,相关的物品也都是患者本人或家属进行自我管理,出现自杀和自伤等不良事件的风险相对较大,在工作中有意识的规避各种危险因素,对自杀风险的动态评估给予充分认定,可以有效预防自杀等危险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荆凡波,孙术红,郝晓佳,等.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概况及进展[J].齐鲁药事,2011,30(9):536-538.
[2]朱银波.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2):127-128.
[3]李花纹,苏新法.自我管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4):101-102.
[4]陈克佳,黄瑞儿,陈佩芳.自我管理训练方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理行为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2,12(2):13-15.
一、人工神经元模型、结构及工作方法
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元,神经元的三个基本要素为:
(1)一组连接(对应于生物神经元的突触),连接强度由各连接上的权值表示,权值为正表示激活,为负表示抑制;
(2)一个求和单元,用于求取各输入信号的加权和(线性组合);
(3)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起非线性映射作用并将神经元输出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限制在(0,1)或(-1,+1)之间)。此外还有一个阈值(或偏置)。
以上作用可分别以数学式表达出来:
(1)
式中为输入信号,为神经元k之权值,uk为线性组合结果,为阈值,为激活函数,yk为神经元k的输出。
除单元特性外,网络的拓扑结构也是神经网络的一个重要特性;从连接方式看,神经网络主要有两种:
(1)前馈型网络
前馈型网络有输入层、输出层和若干隐含层构成,各神经元接受前一层的输入,并输入给下一层,信息的传播是逐层进行的,没有反馈,且经过每一次都要有相应的特征函数进行变换[1]。
(2)反馈型网络
反馈型网络的所有节点都是计算单元,同时可接受输入,并向外界输出,可画成一个无向图3所示。反馈型网络的每个连接弧都是双向的。若总单元数为n,则每一个节点有n-1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从作用效果来看,前馈网络主要是函数映射,可用于模式识别和函数逼近。反馈网络按对能量函数的极小点的利用来分类有两种:第一类是能量函数的所有极小点都起作用,这一类主要用作各种联想存储器,第二类只利用全局最小点,它主要用于求解制约优化问题。
二、网络的选取
由于BP网络模型和RBF网络模型这两种网络存在收敛速度慢和局部极小的缺点,在解决样本量少且噪声较多的问题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不适合对车辆运输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在逼近能力、分类能力和学习速率上较BP网络和RBF网络有着较强的优势,网络最后收敛于样本量急剧较多的优化回归面,并且在样本数据缺乏时,评估效果也比较好,此外,网络还可以处理不稳定的数据。因此,本文利用GRNN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车辆运输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GRNN的结构及其原理参见文献[2],网络的第一层为径向基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等于训练样本数,该层的权值函数为欧氏距离函数(用表示),其作用为计算网络输入与第一层的权值IW1,1之间的距离,b1为隐含层的阈值。符号“・”表示的输出与阈值b1之间的关系。隐含层的传递函数为径向基函数,通常采用高斯函数作为网络的传递函数:
(2)
其中,决定了第i个隐含层位置中基函数的形状,越大,基函数越平滑,所以又称为光滑因子。
网络的第二层为线性输出层,其权函数为规范化点积权函数(用nprod表示),计算网络的向量n2,它的每个元素是由向量aI和权值矩阵每行元素的点积再除以向量aI的各元素之和得到的,并将结果n2提供给线性传递函数a2=purelin(n2),计算网络输出。
GRNN连接权值的学习修正仍然使用BP算法。由于网络隐含层节点中的作用函数(基函数)采用高斯函数,高斯函数作为一种局部分布对中心径向对称衰减的非负非线性函数,对输入型号将在局部产生相应,即当输入信号靠近基函数的中央范围时,隐含层结点将产生较大的输出。由此看出这种网络具有局部逼近能力,这也是该网络学习速度更快的原因。此外,GRNN中认为调节的参数少,只有一个阈值,网络的学习全部依赖数据样本,这个特点决定了网络得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人为主观假定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三、基于GRNN的车辆安全风险评估
根据对车辆运行系统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网络输入分别取指标体系内安全意识、知识技能等二十个二级指标,以车辆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风险度为输出因子,即网络的输出。利用某车辆运输公司1998~2006年的历史统计数据作为网络的训练样本,2007~2008年的历史统计数据作为网络的外推测试样本。输入样本及目标样本如表1所示。
图1 网络的逼近误差
图2 网络的评估误差
首先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处理后的数据建立GRNN神经网络并进行训练与测试。由于光滑因子对网络的性能影响比较大,因此,需要不断尝试才可以获得最佳值。本文采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对其进行分析求解,将光滑因子分别设为0.1、0.2、…、0.5,经过对输出结果的检查发现,光滑因子越小,网络对样本的逼近能力就越强;光滑因子越大,网络对样本数据的逼近过程就越平滑。网络对训练样本的逼近误差如图1所示(单位×10-4),网络的风险评估误差如图2所示(单位×10-4)。由图可见,当光滑因子为0.1时,无论逼近性能还是评估性能,误差都比较小,随着光滑因子的增加,误差也在不断增大。
从误差的角度考虑,本文光滑因子取0.1,此时网络的测试输出(07、08年风险度)为:
y=0.0069 0.0072
由此可见,该运输公司2007年、2008年的车辆重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的误差分别为2.5%、2.7%,这可能是由于训练样本容量比较小导致的,所以评估精度不是很高。考虑到各种随机因素,本文的风险评估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风险评估技术;精神科;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法治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在日益增强,医院面临的风险亦越来越大,尤其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导致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出走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更要求精神科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做好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我科认真组织学习了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并较好地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切实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预见性,保障了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降低了精神科护理风险,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早期干预一科、早期干预二科住院的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共520例,诊断均符合CCMD-3精神病诊断标准[1]。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将2012年11月2013年4月的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共26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27例,年龄25-53岁,平均(35.98±11.34)岁。诊断分别为:精神分裂症187例,躁狂症35例,抑郁症29例,其它诊断9例。观察组共260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32例,年龄23-50岁,平均(34.72±12.16)岁。诊断分别为:精神分裂症189例,躁狂症30例,抑郁症31例,其它诊断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按精神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对患者进行细致的精神检查及病情观察后,再与主管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之后按照精神科风险程度评分表的内容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再根据风险等级制定个体护理计划,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见表1。
1.2.2 评估标准 自杀风险评估共10项,1-7项每项分值为1分,8、9、10项分值分别为8、9、10分,风险程度:1-4分为轻度,5-7分为中度,8分及以上为重度。攻击行为风险评估共9项,1-5项每项分值为1分,6、7、8、9项分值分别为6、7、8、9分,风险程度:1-4分为轻度,5-7分为中度,8分及以上为重度。出走风险评估共4项,1项分值为2分,2项分值为4分,3项分值为6分,4项分值为8分,风险程度:2分及以下为轻度,4-6分为中度,6分及以上为重度。
1.2.3 实行三级护理评估 一级评估: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建立风险程度评估表进行评估,以后由责任护士每周评估1次;二级评估:在一级评估中存在有中、高风险的患者由责任护士进行动态的每日评估;三级评估:护士长24小时内对新入院患者及重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每周带领责任护士进行总评估1次,并指导护理计划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出走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前后护理人员受伤害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2;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前后护理人员受伤害率比较,见表3。
3 讨 论
3.1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降低精神科风险事件发生率 精神障碍患者大脑活动异常,思维行为异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往往会出现危害自身和伤及他人的行为[2],故精神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护理安全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提示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实施连续的三级评估方法,横向全面地评估了风险程度,纵向评估了住院期间各个阶段的风险,在危险未发生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将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率[3]。
3.2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降低精神科护士受伤害率 在精神科病房与患者接触最直接、最紧密的是护理人员,要24小时不间断的照顾患者,被患者攻击的危险性最高。虽然精神疾病患者的风险行为具有突发和难以预料的特点,但发生前大多有先兆表现,其中有严重幻觉、妄想和不服从管理的患者发生风险行为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开展预见性护理极为关键。预见性护理是在全面了解并评估患者的病情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护理,其根本在于积极认识预防以及处理并发症的发生,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有目的地给患者提供护理服务[4]。我们通过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对新入院患者实行预见性护理,提前启动防范措施,使护士受伤害率明显下降(见表3)。同时,还有利于将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5]。
3.3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保障精神科护理安全 风险评估技术对精神科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可以先预测出风险,指引临床护理的方向,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便于抓住护理的重点,这样既能使护理工作不再盲目又能提高护理安全质量[6]。同时,掌握护理风险评估技术能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专业内涵,使其在临床工作中能有效控制风险,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是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护理风险评估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护士受伤害率,有效地保障了护理安全。因此精神科风险评估是是切实可行的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具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2] 郝伟.精神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3] 邓秋雁,梁艳,谢仲英,等.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险分级及干预的研究[J].现代医院,2008.1,8(1):8-10.
[4] 牟秀华.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