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32: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沈景亭,贺峰,杨金友,娄荷清,丁昕,邵晓平,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沛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6(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新华区和正定县的初中抽取学生样本400人。其中非独生子女学生184人,独生子女学生216人,独生子女学生所占比例为54%。在独生子女学生中男生为129人,女生为87人。并且独生子女学生中城镇户口为117人,农村户口为99人。
2.研究方法
(1)施测。测量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一致性训练,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测量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采取无记名方式答卷,全部400份答卷均合格。
(2)测量工具。本文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对调查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5分的五级记分法,将SCL-90得分归纳为9个因子作为研究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
(3)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并且对相关分析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级研究结果
为了解独生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将因子分≥2以及由此而计算出的比例作为检出率(其中因子分2≤X
2.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变量学方面的差异
(1)不同地域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地域情况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城镇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性、恐怖病症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焦虑性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在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因子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城镇学生处在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社会竞争也十分激烈,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要高于农村学生。
(2)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为了研究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男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中所有9个因子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男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造成了男学生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要显著高于女学生。
(3)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年级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表现出来的压力在增大。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中人际关系、抑郁性、焦虑性、敌对性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躯体化、恐怖病症、精神病症三个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随之带来更多的苦恼和困惑。
3.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机制
(1)社会支持,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社会环境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着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第一,社会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使人民切实体会到没有子女也能老有所养的优越感受,切实取消人们老无子女就无所养的顾虑。第二,民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要做好家庭协调工作,彻底遏制住离婚率迅速上升的趋势,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与家庭矛盾。第三,宣传部门、计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办家庭学校,教育家长培养民主的家风、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2)家庭引领,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
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直接重要的作用。家庭在独生子女学生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或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家庭中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独生子女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最易接受父母的积极影响,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可以促进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民主的家教方式。民主的教育方式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特征、有助于养成孩子的自制力和毅力。第二,加强独生子女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
(3)学校推进,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机制
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进行如下工作: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独生子女学生心理档案,为独生子女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实行独生子女学生定期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报告,开展理论辅导讲座和座谈等。同时,也可以采取心理训练的方式,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其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与和完成学习及生活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独生子女学生属于潜在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地域上、性别上和年级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有针对性地予以重视和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 郑克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模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 刘红萍.独生子女情绪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08(28).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疏导策略
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保证农村适龄儿童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属于学生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但农村地区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低、观念滞后,对青春期学生,特别对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引导,从而导致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目标
1.现实意义
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关怀关爱女生健康成长,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举措。通过探索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开展健康、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初中女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她们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友谊,从而保护并引导其健康成长。步入青春期的广大农村女生必将扮演未来育龄妇女的角色,对她们做好青春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也
是以后开展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2.预期目标
以学校女生为对象,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她们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解决她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帮助她们正确地掌握青春期知识;引导她们加强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及与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逐步形成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疏导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寄宿女生在校学习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同学交往、青春期卫生健康认知度等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观察分析法
观察并记录所在班级女生上课时的表现,与师生交往时的表现,在宿舍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与舍友相处方面的表现。对其中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自理能力的女生要多留心观察并及时分析归因。
3.走访调查法
走访部分女生家庭,特别是单亲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了解家长对女生成长阶段的心理教育及采取的措施。
4.个案分析法
对调查阶段发现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跟踪记录其发展状况。
5.经验总结法
总结适合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成成熟的教育资源;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成熟、甚至失败的教训作为典型案例记录在册。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
1.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谈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2.设立“知心姐姐信箱”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同时担任知心姐姐的角色,为了避免有些不方便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问题,或当面询问因紧张或其他原因说不清楚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问题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给予安慰或解答,进行健康平等的交流。
3.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寄宿制女生对女性生理、心理知识基本处于不了解的认知程度,定期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大量的典型事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为女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理论指导。
4.建立家校沟通协调机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但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学生与家长还是相处较多。学校应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在家长会上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亲子对话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了解和把握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收集、分析疏导策略和整理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为她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经验,以便促进她们心理更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一、简要解读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2010年5月某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抽样调研结果显示:在全区1050名初中学生中,超过82%的比例人数感觉“学习上有思想压力”,54%的学生“思想压力较大”;而20%左右的初中生存在一些恐惧、焦虑、强迫、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近8%的学生厌学、惧学甚至有辍学的想法。其中为数不少的学生还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异常的学生还会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一是来自于家庭的迫切心态和校园的强压因素,来自于学校、班级和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来自于有增无减、变相减负(或转嫁负重)的压力。二是过于频繁的考试或变相考试,给一些“勤奋学习但难以进位”的学生造成智力方面的不足和怀疑。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内容枯燥,让学生失去学习上的兴趣、耐心、决心和恒心。四是“主课占据副科、理科占据文科、考试科目占据弹性学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自由空间越来越小,等等。而体育教学中单一的体能技能训练,更是加剧了初中生的身心疲劳程度。由是观之,当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普遍现象上处于令人担忧的“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对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简析
在当今社会,由于教育途径多元化,人的思想成熟年龄普遍提早。一个人到了12—15岁之间的初中阶段,综合性的成熟化发展已经达到了初步程度,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要求也形成了一定的标准。比如一些初中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越来越追求动作的形式美与柔和性,这就是“人皆爱美”的初始化体现。本文从体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初步表现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有缜密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二是能够正常保持积极化情绪、良好反应力和乐观心态,主要反映在把热爱生活与克服学习困难能够区分开来。三是具有一定的精神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如即使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训练感觉疲劳,但还是能够坚持到底,较好地完成学习要求和目标任务等。四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乐于联系和交流,表明初中生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五是对外来的注视和敏感性,尤其注重来自老师的评价和同学们的反应,足以说明初中生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六是能够较好地遵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自觉接受学校和老师的养成教育,从中表明初中生具有良好的正常行为习惯。以上六个方面,集中地反映出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比较直接的发展性要求。
三、简说体育教学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
从实际现象和综合效果来讲,体育是一种德智体协调和谐、相互促进的健康型锻炼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综合素养:一是身体健康是生命之本。陶行知校长把“健康问题”放在著名的“每天四问”之首,足以彰显“生命在于运动”这一人所共知的社会生活道理。有人这样描述过:热爱体育的人最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最喜欢追求,而善于追求的人常常把“运动、生命和事业”当作“三位一体”的综合事业来努力发展。可见,体育对人生的极其重要性。二是体育教学能促进心智发展。如在田径训练中,短跑项目要求大脑反应迅速,身心协调性强;中长跑项目则要求具有较好的空间距离感和速度感觉。三是体育运动最易激发和培养人的竞技状态、协作意识、进取精神、意志品质。如激烈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运动项目,不仅是训练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还要对队员之间的心灵感应、整体协作性、心理品质、耐性意志等作出极限性挑战。所以光有体能和技能的素养而缺乏综合性心理因素,那不是“逞匹夫之勇”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终究摆脱不了竞争失败的结局。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中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残缺或疾病,而也指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正常状态。”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有义务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努力。为此,本人对5所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寻求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研究时间:2009年9月―2011年9月。
2.调查对象:从郑陆片6所学校随机抽样各1000份,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等。
3.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从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分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初中生差,高中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忧虑、焦虑等方面与初中生已构成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就已表现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表现的更明显。(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我对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初中女生在人际关系、恐怖和忧郁方面问题比男生更突出,而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等方面男生问题比女生突出。
综上调查问卷分析表明:中学生心理异常者占35%,有心理疾病者占5.3%;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分布上,高中生多于初中生,女生多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学校开展防患于未然的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给个人、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扰,甚至还可能影响到社会。许多研究表明,诸如敌对、偏执、恐怖等心理问题往往就是引发攻击、暴力冲突的原因,甚至是青少年犯罪等行为和精神失常的内部原因。
2.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针对引发问题的根源不同,所采用的解决手段与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以便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与帮助。调查表明,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再次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怪异的社会价值观,使中学生一时难以选择。
(2)个体原因: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变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异常疾病。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也会产生异常或病态的行为。
(3)家庭原因: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加上错误的家教策略,由于“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使孩子的心理朝畸形发展。另外,单亲家庭也会造成中学生在心理发育上显得不够健全、和谐。
(4)学校原因:由于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
四、应对措施
在充分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在本校学生中进行了有针对性而又持续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措施主要如下:
1.紧抓课堂机遇,培养健康心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教育就应该包括对如何求知的教育和如何做人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也这样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如何教人做人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抓住课堂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曾在此进行过多次尝试,如:新生刚入学,就帮助学生树立整个初中阶段的高尚目标,进行理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教育;充分认识代沟问题,并商讨如何解决代沟问题。
2.利用主题班会,培养健康心理。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开设交流信箱,培养健康心理。中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由于此项活动绝对保密,很受学生欢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困惑得到了解答,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4.转变家教观念,培养健康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教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为此,我以家长会的形式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分析利弊,转变家教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使得学生由原来怕开家长会,现在则成了盼开家长会。转变家教观念,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又开辟了一方乐土。
【关键词】美术教学心理健康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071-01
当今的初中生,受到种种信息媒介的影响,思想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充满各种矛盾冲突,也比以往的青少年更加早熟。初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体验和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使得他们的气质尤其是性格更加成熟起来,性格心理的特征也日益鲜明。
课堂教学的美术学科中又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的因素。尤其结合当今课程改革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这条关键教育思路,才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
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这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写些宣泄的文字,或涂画些杂乱的形象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合理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社会里,信息快速传达与更新、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有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是抒情和表现。庄子就说过:“鼓琴足以自娱”;元代画家倪云林也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中国绘画发展到最后叫“写意”,为的就是抒发胸中之意气,宣泄和缓解心中积郁的能量而使心理平衡。诚然,美术活动恰恰是提供个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有些学者正研究通过字迹作为人格检验的手段;欧美国家提出的笔迹心理学等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旨在表现画者的气质、修养和人格。
在美术活动中,创作型美术活动更能明显地反映学生性格的理智、意志和情绪等方面特征,因为其中有更多的东西需要靠学生去想象、思维、创造、选择、判断和组织。有的学生造型能力不一定太好,但落笔肯定,构思造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果断性;有的学生不仅用笔迟疑、犹豫,最终还是东拼西凑的,不仅果断性较差,还表现出依赖性、惰性;有的学生构思敏捷,作画过程连贯而有序,有始有终,体现出较好的思维水平、判断力、计划性和情绪稳定性;而有的学生则画一点、想一点、添一点、改一点,最后虎头蛇尾草草交卷,这明显缺乏积极的性格特点。
奇妙的是,无论是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一旦转化为美术表现语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狂放不羁的美,工整细腻的也美;浓涂艳抹的美;清新典雅的也美,因为都是他们心理特征的自然流露,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同时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美术活动能很好地调节心理。在青少年时期,艺术和个人有一种切身的关系,而不再只是一件有趣的活动,这时期的青少年经常从艺术作品内寻找个人的意义借艺术形式来表达个的思想和感受。而当学生由衷地画出一幅满意的作品时,特别是在自由绘画时,会感到十分过瘾和产生莫名的轻松感和,伴随着愉悦的创造成就感,竟而使积聚的心理能量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气质和性格的健康发展。加之,艺术本身也有使青少年表达一些难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事情的作用。这是一种超越书面语言的更为高级的言语功能的体现,它标志着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走向自觉。当他们懂得美术未必都是写实、逼真的代名词,造型、色彩、形式各具自身的表现力之后,他们将有可能通过日记的中的题头、插图,装饰在床边案头的小摆设、布贴画、馈赠亲朋好友的贺卡等途径,去诉说少男少女的思绪、情怀、冲动、梦呓。女学生在这方面比男生表现得明显,到高年级时更甚。这是一种细微、隐秘、复杂、深沉的言语。
【关键词】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高中阶段是个体在身体、心理、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就的准备时期和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不太稳定,同时又面临升学、择业等压力,故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常见。为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我省北部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豫北某重点中学894名高中学生,其中男生432名,女生462名;一年级学生383名,二年级278名,三年级233名;平均年龄(17.46±1.11) a。
1.2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1]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在学校教务处的协助下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测试前取得被试人知情同意,由主试介绍实施目的,宣布指导语,发卷开始作答,施测时强调测试结果的保密性,并要求被试认真如实填写。PHI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其中3个效度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和F(伪装);7个临床量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和兴奋状态,共168个项目。判断标准:T分(标准分)>60分,表示受试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处于临界状态;T分>70分,说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将Q表原始分>10分,L和F表T分≥70分的学生资料淘汰,以保证统计资料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共894名高中学生的问卷参与统计。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高中学生PHI不同分量表检出率比较,见图1。
由图1可知,PHI在不同分量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上的检出率不同,且不同分量表的检出率差异有极显著性(χ2=66.17,P<0.01)。
2.2 高中学生PHI检测结果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见表1。表1 PHI检测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略)
表1显示,高中学生PHI各分量表均分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P<0.01)。
2.3 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比较,见表2。表2 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PHI标准分比较(略)
表2显示,独生子女学生各量表标准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且躯体化、抑郁、焦虑及脱离现实量表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
2.4 不同年级之间PHI标准分比较,见表3。表3 不同年级PHI标准分比较(略)
表3显示,不同年级高中学生PHI各量表标准分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除躯体化量表外,其他量表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进一步进行多均值比较显示,抑郁量表二、三年级有显著性差异(均值差2.46,P<0.05),焦虑、疑心、脱离现实量表标准分比较三年级低于一、二年级(均值差2.93,2.57;3.10,2.80;3.86,2.1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兴奋状态量表,一年级均值高于二、三年级(均值差2.64,2.35),差异有显著性(P<005)。
2.5 组间其他因素PHI标准分均值F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最明显(6个维度差异显著),其次为母亲职业、父亲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和学习成绩。表4 其他因素间PHI标准分均值方差分析(略)注:*P<0.05,**P<0.01。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PHI各分量表分值显著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P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张建新.心理健康测查表(PHI)[Z].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周伟国.高师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38,(5):62
[3]郭喜青.河南某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2):149
[4]杨昭宁.中师新生焦虑状况及性别差异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0,(4):383
[5]魏霖,扬勇超.郑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1,7(4):216
[6]段佳丽,车宏生,吕若然.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4,18(4):302
案例:“我要转学”
“妈妈你为什么要让我来二中,在这里,我总是觉得自己很差,我要转学。”这是我们班一位女生对她妈妈的一段哭述。她是我们班最迟来的一位学生,中考成绩不是很理想,刚见到她时,我觉得她是一个很开朗自信,很爱笑,还有点爱撒娇的学生,但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她的脸上明显少了很多笑意,尽管看她很努力地在学习,但她的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一天她妈妈来找我,说她近来总给她发些莫名的短信如“我很痛苦”“我要转学”等等,她妈妈很是担心,她妈妈说:“最初觉得让她来二中,在朋友中会觉得很有面子,也是一种虚荣心吧,但看她现在痛苦的样子,我都怀疑是不是我们真的错了……”。在学校的情况我如实向家长做了汇报,家长的心也稍稍宽了一些,可以肯定学生和她妈妈所说有点夸大,但我确认这学生经过多次学习成绩的打击后是有了一些自卑心理。
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糜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我开始检讨自己,也许对这位女学生,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对她的关注真的还太少了。她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大家的认可,有成功感。我们班的班会都是由各个团队来承担的,我想借助班会让她来展示一下自己。她平时应该是个善于言辞的学生,因此轮到她们团队承担时,我提议要她来主持本次班会,主题团队自定。我很期待她的表现。经过一周的准备,以“纯真年代”为题的主题班会开始了,一只可爱的米老鼠造型,伴随着多来A梦的音乐,将大家带入了无穷的童年回忆中。班会开得很成功,大家对她的主持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她的脸上终于洋溢出幸福的笑脸。课堂上,我有意地多看看她,偶尔与她眼神碰撞,给她的一个微笑,我相信都会给她莫大的鼓励。经过半个学期,她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了,不再老拉长着脸,教室里也时常能听到她欢快的交谈声,她妈妈也不再收到莫名的短信了,在模块考试中,数学成绩也都达到了班平均分。趁热打铁我又找她长谈了一次,聊她的初中,聊她进入二中,聊她的现在,让她对自己重新有个有正确的定位。日子长了,她慢慢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同学对她的爱,这也使得她快要丢失的自尊又慢慢找到了。
案例反思: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有些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给学生灌输“学好功课”、“考试升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只有考出高分数,达到某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孩子、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因此,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学生便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对待这类学生,单纯的家庭行为是不能彻底消除孩子心理障碍的,因此,家长与学校、老师应紧密联系、配合,形成“合力”,促使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反思: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指标,是目前最通用的观点:
⑴适应性指标——一切不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都属于不健康。例如:嫉妒 自卑 任性 孤僻焦虑 逆反心理 社交困难…
⑵发展性指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和人格的发展出现受阻也属于不健康。包括智力发展得不到及时的促进和社会化发展不够积极而稳定。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我想:
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中学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
其次,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现阶段中学可开设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家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便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由于不少中学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随而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惑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从近年来我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习上的原因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使他们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以及普通家庭的女学生表现得明显一些。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目前由于社会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舆论上的一些负面的新闻报道也时常会影响着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这让部分寒门子弟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或者是师生的沟通产生了误会。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在与本班同学之间、宿舍同学之间以及与同桌之间的关系问题。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矛盾的。如同学之间的误解,性格不和的不投机,相互之间的妒忌、猜疑等等都会影响到同学们的心理,从而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其一主要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致。
其二就是与成年人的爱恋问题。
四、自身性格上的原因
1.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面对着上述中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的各位教师都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发挥班级作为学生开展心理活动主阵地的作用
班主任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开展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的。
三、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四、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同时,社会也要负担其应有的责任,就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