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统计学因素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4 16:33: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统计学因素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统计学因素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沟壑密度;沟壑特征;影响因素;延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P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08-04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ully density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this paper based on DEM of Yanhe river basin and ArcGIS software,using hydr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mean value change-point method to extract the best gully system,and analyzed gully density in Excel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total gully density in study area is 1.16km/km2,and the trend of gully density in partition areas is D1area>D2area>D3area>D4area;in different partitions,the average lengths of gullies and gully density with different classes have great differences;the gullies with same classes in different partition areas have different space distribution,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ully density also exists;these gully density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results of landform factors and soil properties and so on.The study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soil erosion,and understand deepl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ully density,the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ing up with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ertinently.

Key words:Gully density;Gully characteristics;Influence factors;Yanhe river basin

土壤侵蚀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定量评价区域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土壤侵蚀强度除了可用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厚度评价外,还可以采用沟壑密度来定量描述。沟壑密度可用于描述地面切割破碎程度,以单位面积上的沟谷总长度来度量[3]。沟壑密度越大,地面越破碎,土壤侵蚀程度越大[4]。目前,关于沟壑密度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外业调查法、遥感图像处理法、数字高程模型(DEM)法、地形图量算法等[5-6]。随着数字高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地形特征提取、流域水系分析等数字地形分析领域[7-8],沟壑密度、沟壑切割深度等沟壑特征参数以及坡度、坡向、流域边界、沟谷网络、沟谷节点等地形特征参数皆可通过DEM提取[9-10],操作简便且提取精度较高,不失为一种高效处理数据的方法。

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11],地面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切割程度极大,因而该区城沟壑特征的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研究领域的重点。本文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按高程大小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小区,对比分析不同小区沟壑密度的统计学特征。研究结果不仅助于揭示土壤侵蚀的空间差异性,而且可深入理解沟壑密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延河,黄河一级支流,全长286.9km,源于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流域面积7 725km2,位于36°21′~37°19′N,108°38′~110°29′E。流域年平均气温为8.8~10.2℃,年平均降雨量为520mm,且集中于6―9月。土壤类型以黄绵土为主,质地均一,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差;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态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即:上游为峁梁丘陵沟壑区,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蚀强烈;中游为峁状丘陵沟壑区,梁窄峁小,河谷宽阔,阶地发育;下游为破碎塬区,塬面窄小,冲沟发育。总体上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占90%,水土流失严重。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获取 本文以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数据源,以WGS_1984_UTM_Zone_49N为空间参考,空间分辨率为30m×30m。

2.2 数据处理

2.2.1 延河流域的生成 在ArcGIS10.2软件中首先对DEM源数据进行拼接处理,利用水文分析功能生成矢量河网数据,分水岭工具生成集水流域,选择、导出并合并延河流域干流及其支流所流经区域,利用合并后的延河流域面文件裁剪DEM源数据,获得延河流域DEM数据,如图1所示。

2.2.2 沟壑密度计算方法 沟壑密度也称沟谷密度或沟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沟壑的总长度,单位一般以km/km2表示,数学表达式为:

[D=LA]

式中:D指沟壑密度;∑L指研究区域内的沟壑总长度(单位:km);A指特定研究区域的面积(单位:km2)[12]。

2.2.3 延河流域沟谷网络提取 在延河流域沟谷网络提取过程中,汇流阈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沟壑密度的大小,故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阈值。为了确定延河流域沟谷网络的最佳阈值,在ArcGIS10.2软件中建立水文分析模型,分别选取100、200、300…2 300、2 400、2 500等一系列阈值,运用图解建模的方法依次运行模型(具体模型见图2),当阈值位2 500时流域沟壑总长度趋于稳定。由图3可看出,随着汇流阈值的增加,流域沟壑总长度随阈值增加总体呈幂函数减小,相关系数R2为0.999 4,拟合度较高,通过统计学检验。

为了使提取的沟谷网络更加接近真实沟谷形态,基于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曲线由陡变缓的唯一点,即为最佳阈值点。由图4可知,当汇流阈值为500时,所提取的沟谷网络最接近真实沟谷形态,此时流域沟壑总长度为8 903.55km。

3.1 沟壑密度 研究区按高程大小可划分为4个分区,即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区(HD2区>D3区>D4区的特点,而第2等级沟谷的沟壑密度为D2区>D1区>D3区>D4区。

[m]

图5 延河流域沟壑密度分布

从不同分区不同等级的沟谷平均长度来看,在不同分区中,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1区以第3级沟谷平均长度最长,为1.15km,第1级和第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相差不大,第7级的沟谷长度最长,为14.65km;2区除2、5、6级沟谷外,其余沟谷平均长度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而减小,沟谷长度除6级沟谷外随沟谷等级的增大也呈减小趋势,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最大,为0.92km;3区沟谷长度及沟谷最大值均随着沟谷等级的增大递减,平均长度以1级沟谷最大,为0.81km,4级沟谷最小,为0.62km;4区1、2级沟谷的平均长度分别为0.71km和0.56km,1级沟谷长度为2级沟谷长度的10倍左右。

同一等级的沟谷,在4个分区中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图5)。7级沟谷即沟谷主干有且仅有1条,仅存在于1区和2区范围内,主要分布于2区,在2区的沟谷长度为1区的10倍之多;6级沟谷即沟谷的一级支流,仅有2条且仅分布于2区,沟谷总长度为73.93km,两条沟谷的长度分别为24.65km和49.28km;5级沟谷有7条,分布于2区和3区,其中有4条完全分布于2区,3条既分布于2区,又分布于3区,在2区的沟谷长度为168.95km,占5级沟谷总长度的84.09%;4级沟谷共38条,仍主要分布于2区,有20条完全分布于2区,其中分布于2区的沟谷长度为438.50km,3区的沟谷长度为103.06km,2区沟谷长度是3区的4.25倍;3级沟谷分布于1区、2区和3区,以2区分布最多,其沟谷总长度为1 168.26km,分布于2区的沟谷长度为826.94km,占该级冲沟总长度的70.78%;其余1、2级沟谷在4个分区中均有分布,为整个沟壑系统的主体部分,其中,1、2级沟谷在2区中的分布均大于3区,其沟谷长度分别为2 790.95km和1 451.34km,分别占该级沟谷总长度的61.79%和64.56%,二者在1区中的分布均最少。总体上看,研究区各级沟谷主要分布于2区和3区,且分布于2区的沟谷数量及沟谷长度均最大,其沟壑密度也较大,为1.66km/km2,表明研究区侵蚀最强烈的地区位于2区,是该流域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虽1区沟壑密度最大,但由于其面积最小,且沟谷级别类型较少,且其属于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区,呈条带状沿干流分布,主要地貌类型为河流阶地且阶地面宽坦[13],故其地面破碎度较小,不作为水土保持防治的重点区域。

3.2 影响因素

3.2.1 地貌形态 地貌是组成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一个地区的土壤侵蚀差异受到不同地貌形态的制约。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以堆积为主,山区和丘陵地区则以侵蚀为主[12]。沟壑密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沟谷的发育程度,在研究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其与沟谷总长度成正比。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塬、梁、峁及各类沟谷,黄土塬部分地形较平坦,侵蚀较弱;梁峁区主要发育细沟、浅沟、切沟等多种形态的沟谷,且具有坡度大、坡度长、临空面大的特点,有利于水流侵蚀和重力侵蚀的发展,故为黄土高原侵蚀最强烈、地形最破碎的地区[12];山地区则多发育深切冲沟,切割深度较大,且大多已达侵蚀基准面,下切侵蚀与溯源侵蚀过程受到抑制,即沟谷发育过程受到限制,故虽土壤侵蚀强度较大,但地形破碎度较小,沟壑密度较小。研究区4个小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平原区(1区)、梁峁区(2、3区)和山地区(4区)。梁峁区的沟壑密度为2.43km/km2,较山地区(0.18km/km2)大,且山地区仅发育1、2级沟谷,沟谷类型较单一,梁峁区发育1~7级沟谷,沟谷类型复杂多样,沟谷发育程度大,地形破碎,是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重点区域。

3.2.2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是影响沟谷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地表组成物质越疏松,沟谷越发育。延河流域主要的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土体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低,易受侵蚀,岩性主要为中生代的砂岩、砂页岩。黄土的这些性质表现为其机械组成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物质越细、抗蚀能力越(下转116页)(上接110页)强,故地表组成物质由西北向东南抗蚀能力增强[14],从而影响了沟壑密度的空间分异。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研究区各分区沟壑密度呈现出D1区>D2区>D3区>D4区的特点,3区和4区随沟谷等级的增大,沟壑密度呈减小趋势。1区7级沟谷的沟壑密度最大,为2.02km/km2,2区1级沟谷沟壑密度最大,为0.79km/km2。研究区总沟壑密度为1.16km/km2,景可[14]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上,以不同起算点研究同一流域的河网密度,大小往往可相差5倍左右,其中延河流域沟壑密度大小介于0.41~1.45km/km2,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一致。

本文通过对延河流域按高程进行分区,并且对不同分区的沟壑密度统计学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不同地貌类型下沟壑密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从而进一步地反映了地表破碎度即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性,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前人对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密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宏观上的空间规律性以及不同流域、不同尺度地域之间沟壑密度特征的对比分析,而对同一流域按不同标准划分分区,对比不同分区沟壑密度特征及空间分异性,揭示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丽,张增祥,周全斌,等.中国土壤侵蚀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01):40-43,46.

[2]王晓慧,陈永富,陈尔学,等.基于遥感和GIS的黄土高原中阳县土壤侵蚀评价[J].山地学报,2011,29(4):442-448.

[3]韦中亚,周贵云,罗万勤.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沟壑密度提取算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24-27.

[4]代灵燕.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多尺度DEM地形因子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5]党福江,戈素芬.沟壑密度调查应采取水文网络法[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6):34-36.

[6]郭兰勤,丑述仁.基于DEM不同路径算法的沟壑密度提取[J].地下水,2011,33(6):145-147.

[7]李丽,郝振纯.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2):251-256.

[8]谢顺平,都金康,罗维佳,等.基于DEM的复杂地形流域特征提取[J].地理研究,2006,25(1):96-102,87.

[9]朱红春,刘海英,张继贤,等.基于DEM的流域地形因子提取与量化关系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J].测绘科学,2007,32(2):138-140,182.

[10]李俊,汤国安,张婷,等.利用DEM提取陕北黄土高原沟谷网络的汇流阈值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2):75-78.

[11]陈伯让.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5(12):3-4.

[12]吴良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13]孙虎.陕西延河流域地貌组合类型的模糊聚类划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4):83-88.

第2篇

【关键词】 行为,成瘾;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74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27-02

Behavior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TAO Xingyong, LI Yingchun, RUAN Liang,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behavior problem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rural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Methods A cluster sample of 809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behavior problem was 16.6%. Mea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 than those in female for the factors of conduct disorder,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 in mean scores of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amo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grades. The mean scor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leftbehind children both in psychosomatic disorder and anxiet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ewer fostered children in family, poor health of children, negative appraisal for children and scolding/humiliating children by parents/guardians frequently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behavior problems. Conclusion Some behavior problems exist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especially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relevant psychosocial 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s health.

【Key words】 Behavior,addictive;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Rural population

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农村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也在发生着重大改变,“留守儿童”群体不断增加。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农村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农村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提供基础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皖南地区某县3所农村小学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09份。其中男生492名,平均年龄(9.98±1.57)岁;女生317名,平均年龄(10.20±1.54)岁。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员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学生经过统一培训后担任。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基本信息、监护人及家庭基本状况、教育方式、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用症状问卷)等。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儿童的父母,“留守儿童”信息由目前的监护人提供。

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1]是儿童行为问题筛查中应用很广泛的量表。父母问卷有48个条目,采用0~3四级评分法。可归纳为6个因子即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本次研究以被调查儿童行为量表有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常模2个标准差即评价为异常[2]。

1.3 资料处理 采用Epi Data 3.0录入数据,SPSS 10.0软件完成数据t检验、方差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与常模[2]比较显示,有行为异常者134例,异常检出率为16.6%,其中男生80例,女生54例,行为异常检出率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P=0.772)。各种行为问题按检出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

焦虑57例(7.0%)、冲动-多动48例(5.9%)、多动指数43例(5.3%)、学习问题36例(4.4%)、心身障碍32例(4.0%)、品行问题26例(3.2%)。

2.2 不同性别学龄期儿童行为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1。

对不同性别儿童各个行为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4个因子的得分上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级学龄儿童行为因子得分比较 将不同年级学生各行为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3个因子上年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本次调查中“留守儿童”有162人,占总调查儿童的20.02%。“留守儿童”有行为异常者34人,检出率为20.99%,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9,P=0.090)。进一步对2类儿童行为各因子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在心身障碍和焦虑因子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5 农村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行为异常与否为因变量,将儿童与监护人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条件、教育方式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再将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向前引入法,纳入回归方程水准为0.05,剔除水准为0.10。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有家庭抚养儿童数、被调查儿童健康状况、在别人面前负面评价孩子和经常责骂或羞辱孩子4个变量,见表4。

3 讨论

行为问题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并可延续和发展为成年期心身障碍或疾病。儿童行为检出率为5%~30%[3-4]。本次利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对农村学龄期儿童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农村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6.6%,高于国内陈虹等[5]以同一量表在大连市的调查结果(11.27%),符合农村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城市儿童的规律。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男生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女生,与苏林雁等[6]和范娟等[2]的报道基本一致。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在不同年级之间也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行为问题更为突出。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学龄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0.02%,比例较高。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因子进行比较,显示“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身障碍和焦虑问题。提示缺乏正常亲子的监护可能导致该群体的心理负荷增加。王东宇等[7]通过对中学生调查也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由于正常监护的缺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更多关注。

有关行为问题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抚养儿童数少、儿童健康状况差、监护人经常在别人面前负面评价孩子和经常责骂或羞辱孩子等是农村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由于抚养儿童较多的家庭能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机会,从而减少儿童心理行为上的压力和困惑;健康状况差的儿童可能受到身体因素影响而导致心理行为变化;监护人经常在别人面前负面评价孩子和经常责骂或羞辱孩子等惩罚式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产生叛逆心理。父母过分斥责、打骂儿童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且明显增加儿童日后行为[8]。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涉及多种因素,本调查农村地区学龄儿童行为异常率较高,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应相互配合,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第3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当前在我国儿童的心理问题成为了影响儿童正常发育和成长的重要问题[1],在儿童时期的心理问题会一直延续,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超过50%以上的心理问题是来源于学龄前期,其中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会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和发育带来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问题给予重视,及时的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和行为干预,从而保证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下面本文选取抽取的100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抽取的100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年龄3~6岁,平均年龄(4.23±0.28)岁。分别从我市10所幼儿园抽取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1.2研究方法 在调查之前,先对儿童家长以及儿童说明调查的目的以及整个调查过程,希望能够获取最真实的调查结果,同时得到儿童的积极配合,保证整个调查过程的顺利开展,在调查过程中需要将一些注意事项及时的告知儿童及其家长[2]。然后根据儿童的真实情况,由儿童家长来进行问卷填写。

1.3调查内容 在调查过程中,主要是对儿童的年龄、性别、出生日期、年级、饮食营养状况、是否是独生子女、抚养人、受教育方式、家庭基本情况比如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职业、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记录填写[3]。

在上述基本资料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儿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儿童的社会方面、情感和意志方面、生活方式、认知能力等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的问卷调查过程[4]。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全部回收,且回收问卷全部有效,都能够纳入到调查统计过程中。一共抽取了100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儿童540例,女性儿童460例,男女比例为1:0.85。

2.2 10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结果分析 在1000例学龄前儿童中,其中存在一方面或者是多方面心理评分不及格的儿童都视为是心理不健康儿童。经过调查后发现有在抽取的1000例学龄前儿童中有超过27.00%的学龄前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社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是24.00%,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是12.00%,生活方式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是17.00%,认知能力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是15.00%。

其中男性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是27.78%(150/540),女性儿童的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是26.09%(120/460),两组结果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岁儿童一共是250例,检出率是34.00(85/250);4岁儿童一共是250例,检出率是24.00(60/250);5岁儿童一共是250例,检出率是20.00(50/250);6岁儿童一共是250例,检出率是26.00(65/250)。3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最高,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我们应该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来改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5]。本文选取抽取的100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结果发现抽取的1000例学龄前儿童中有超过27.00%的学龄前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3岁儿童一共是250例,检出率是34.00(85/250);4岁儿童一共是250例,检出率是24.00(60/250);5岁儿童一共是250例,检出率是20.00(50/250);6岁儿童一共是250例,检出率是26.00(65/250)。3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孙力菁,姜艳蕊,杨友,等.上海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03:248-251.

[2]何悦.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3]吴斌,林希,陈晓冰,等.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A].达能营养中心(中国).达能营养中心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达能营养中心(中国),2003:5.

第4篇

【关键词】 接种;认知;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 R 18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27-02

为了解济宁市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探讨影响该人群免疫接种及时性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疾病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笔者于2007年1-6月对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儿童的疫苗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2 07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男童1 104名(53.2%),女童972名(46.8%);常住儿童1 903名(91.7%),流动儿童173名(8.3%)。

1.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疫苗的免疫接种情况、家庭基本状况、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的认识情况、影响儿童及时接种的原因和获取免疫接种相关知识的途径等5个方面的资料。

1.3 及时接种率的判定 按山东省规定的免疫起始月龄和接种时间间隔实施接种为及时,即卡介苗(BCG)在出生后1个月内完成,乙型肝炎疫苗3剂(HepB)在6个月内完成,脊髓灰质炎糖丸3剂(OPV)在出生后5个月内完成,百白破三联制剂3剂(DPT)在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麻疹疫苗(MV)在出生后9个月内完成;乙脑、流脑、流腮、风疹、甲肝、水痘在出生后24个月内完成为及时。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Excel输入整理,应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疫苗及时接种情况 济宁市常住儿童除卡介苗外,其他基础疫苗、季节性疫苗和自费疫苗及时接种率均高于流动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2.2 儿童家长预防免疫相关知识获得途径及知晓率 在获得预防免疫知识的途径中,72.8%的家长是通过接种场所张贴的宣传资料获取,13.2%的是通过亲朋好友及邻居同事等介绍获取,4.5%的是通过报纸杂志获取,3.3%的是通过广播、电视获取。家长对儿童预防免疫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46.1%,其中对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知晓率为92.2%,1岁内必须接种的5种疫苗的知晓率为43.6%,知道“脊髓灰质炎强化接种日”的占26.7%,知道何为计划免疫的为50.6%。

2.3 影响及时接种率的因素 以5种基础疫苗的及时接种为应变量(及时=0,不及时=1),将儿童性别、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对接种疫苗的态度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等纳入方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居住地更换(χ2=8.036,P=0.005,OR=9.061)、接种次数多(χ2=31.972,P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逐步完善的阶段,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托幼机构是幼儿相对集中的场所,幼儿群体如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能力,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就很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相应疾病的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对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可从接种率、接种覆盖率、抗体滴度等方面进行。抗体滴度可以准确反映机体接种疫苗后的效果,但在人群中开展检测工作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保证,而且要采集血样,儿童和儿童监护人都难以接受,配合程度较差。疫苗的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抗体滴度的前提,接种及时率的提高可使接种对象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使易感人群获得高滴度的抗体保护率,避免因接种失败进行重复和强化接种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巨大浪费,而且能更好地应对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因此,从成本-效益比值和人群的配合程度上来看,疫苗的及时接种率是评价疫苗接种效果最经济、最直接的指标之一。

2000-2006年岁儿童BCG,DPT,OPV,MV“四苗”接种报告率均保持在97.4%以上[1]。笔者调查显示,济宁市学龄前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率均明显低于我国疫苗免疫报告接种率,尤其是卡介苗,及时接种率只有9.7%。目前,计划免疫提供的卡介苗为多人份装,在儿童出生密度不高的地区,24 h内接种会导致疫苗的大量浪费,接种门诊则普遍采取集中接种的方式,以降低耗损;另外,当地的风俗习惯(儿童满月前不易出门)也可能是导致卡介苗的及时接种率明显低于其他疫苗的主要原因。因此,计免接种门诊应主动开展工作,加强与医院妇产科的联系,加大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儿童家长对健康行为的认识。

调查显示,基础疫苗及时接种率高于季节性疫苗,季节性疫苗高于自费疫苗,单剂疫苗高于多剂疫苗。提示接种门诊应结合所辖地区儿童接种的实际情况,增加疫苗常规运转频率。另外,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合疫苗的研发工作,减少接种次数,以提高及时接种率。

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2]。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率均低于常住儿童,与国内相关报道[3]一致,这可能与流动儿童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流动快、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计划免疫知识,以及缺少完整、确切的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和计划免疫办法有关。流动儿童作为潜在传染源,疫苗接种不及时或漏种都可能会造成疾病的传播,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本次研究将可能影响儿童免疫接种及时性的17项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性别、家庭月收入、父亲职业、家庭子女数等因素对接种及时率无影响,与相关研究[4]有所不同。母亲作为家庭照顾儿童的主要成员,其文化层次决定了其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决定了整个家庭对儿童免疫接种的关注程度;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促进行为的改变,父母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水平越高,儿童及时接种率也就越高。本次调查显示,济宁市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6.1%,因此,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开展宣传教育,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提高儿童及时接种率的有效措施。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07-06-01].moh.省略/newshtml/19165.htm.

[2] 余晓琼,路秀平,武滨.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3-76.

[3] 郭飚,曹雷,曹玲生,等. 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计划免疫子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中国计划免疫,2005,11(5):392-397.

第5篇

关键词: Excel 生物统计学 方差分析 双因素 重复观测值

《生物统计学》是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的科学[1],在《生物统计学》教材中不仅提供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试验设计获得理想的数据资料,还提供了各种数据资料分析方法,是所有高等学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生物统计学》是畜牧、兽医、农学、林学、微生物、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不可缺少的统计工具,越来越多的数据分析离不开生物统计学原理与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有更多软件被应用于《生物统计学》,如SPSS[2-4],Excel[5],SAS[6]等,但是不同统计软件具有不同的统计特点,如Excel统计功能虽然简单,但是操作方便,分析出来的结果更为直观,更适合《生物统计学》初学者。《生物统计学》由于公式比较多,理论相对深奥,因此高等学校本科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相对不高。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Excel对双因素有重复观测值方差分析,以案例的形式详细阐述其分析过程,希望通过本文的应用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兴趣,并增强学生分析数据能力。

1.分析工具库的安装

Excel一般并不直接带着“分析工具库”这一模块,需要在Excel的基础上自己安装,安装步骤:Excel的工具加载宏分析工具库确定。

2.双因素有重复的方差分析

双因素有重复观测值方差分析,一般适用于双因素试验设计的数据分析,而且是不同因素水平组合(处理)的观测值需要2个或2个以上才可以运用此分析模块。

2.1数据资料的建立

例1:为了从3种不同原料(A)和2种不同温度(B)中选择使酒精产量最高的水平组合,每一水平组合重复4次,试进行方差分析[1]。数据资料建立如图1,可以将原料(A)放在行上,温度放在列上。

2.2单因素方差分析过程

在Excel中:工具数据分析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分析,点击确定进行分析,输入区域:选择原始数据(包含行和列的标志在内);每一样本的行数:4,也就是填写重复观测值的个数;a(显著水准):0.05(或者0.01),输出选项:输出区域处选一空白处,单击确定按钮,具体选项见图2。

2.3 结果分析

结果部分见图3,图3只是对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量分析,只是简单地列出了不同水平组合的样本大小、平均数、方差、总和等信息,从此结果可以初步看出,每个组合的样本大小均为4,A2B2组的酒精产量均值(15.5)是最小的,而A2B1的酒精产量均值(49)是最大的。

方差分析的最终结果见图4,针对所有数据资料的变异来源分为样本行(在此例中为不同原料)、列(本例中为不同温度)、交互(原料与温度的互作)、内部(随机误差),分别列出了平方和(SS),自由度(df),均方(MS),F值(F),相伴概率(显著性概率P-value),F的临界值(分位数,F crit)。根据图4的结果可以有2种方法判断结果,其一是直接根据显著性概率判断,也可以根据F值判断。由图4可以看出,利用相伴概率判定结果如下,不同原料(样本):P=0.039486

如果根据F值判定,不同原料(样本):F=3.888219>F临界值=3.554561,因此不同原料的酒精产量差异显著。不同温度(列):F=44.66207>F临界值=4.413863,因此不同温度的酒精产量差异显著,如想看是否会差异极显著需要返回到图2,在a处输入0.01,然后重新判定结果。交互:F=1.582673

3. 讨论

在双因素方差分析中Excel数据资料的建立是十分方便的,基本按照将一个因素放在行上,另一因素放在列上建立数据资料就可以,而SPSS统计软件的数据建立[7]需要将同一因素的所有水平建立在同一列里。Excel在结果输出时候则给出了相伴概率P和F值这两种结果,可以以两种方式对结果进行分析,而SPSS只是以相伴概率P为依据判定结果相对单一[7]。可以看出,利用Excel进行双因素有重复观测值方差分析虽然从数据的建立、分析过程、结果分析等方面来看,操作相对比较方便适合初学者,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当方差分析结果是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时,不能对数据资料进行进一步多重比较。

参考文献:

[1]张勤.生物统计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2]白俊艳,贾小平,张小辉,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 ,34 (10 ) : 57-58.

[3]白俊艳,武晓红,张小辉,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2015,43( 5) : 369-370.

[4]秦立金.SPSS统计软件在生物统计课程中的探索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3):198-199.

[5]韦若勋.生物统计学上机实验课中Excel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高等教育,2013,8:185-186.

第6篇

【关键词】 视觉,双眼;视力,低;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770.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697-03

Students' Vision Across Different Major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Weifang Medical College/LV Lei, ZHANG Zheng-hou, JIANG Guang-dong, et al. Department of Medical Physics, Weifang Medical College,Weifang(261053),Shang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ollow up changes in students' vis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mainly by vision deter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 Students with normal vision accounted for 5.87% and those with low vision accounted for 94.13%. The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s' vision included light intensity, wearing glasses or not, eye massage, food preference, time length of using computers.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lighting in classrooms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vision, followed by wearing glasses, eye massage, food preference and time of using computers.

【Key words】 Vision,binocular;Vision,low;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近年来大学生视力减退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突出问题[1]。为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视力状况,对潍坊医学院2006级英语、管理、护理、医学4个专业的部分本科学生进行2 a视力追踪调查和问卷调查,并对视力检测结果进行了纵向分析,旨在找出视力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好医学生视力低下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潍坊医学院2006级英语、管理、护理、医学4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共213人。其中英语专业55人,管理专业45人,护理专业48人,临床医学专业65人;男生67人,女生146人。年龄在19~23岁之间。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以山东省为主(95%)[11]。

1.2 方法

1.2.1 视力检测与判断 入学时进行第一次视力检测,入学1 a后进行第二次视力检测和问卷调查,2 a后又进行了视力检测和问卷调查。视力检测均由潍坊医学院校医院的2名专业人员负责。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均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表面照度500lx,以5分记录视力。若裸眼远视力低于5.0而近视力正常,则戴镜测矫正视力;矫正视力不能达到5.0则查眼底,以排除眼底疾患。对近视力低下、远视力正常者,或远近视力都低下者采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进一步确定视力低下的类型,并由专人逐一记录视力值和近视者所配带眼镜的度数(此度数采用全自动电脑焦度仪检测)。视力判断均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视力等级评定,凡裸眼近视力≥5.0、远视力≥5.0为正常视力;凡裸眼远、近视力任意1项-3.00D;(2)中度近视为-3.00 D~-6.00 D;(3)高度近视为

1.2.2 问卷调查 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个别访谈等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预试使其完善。问卷内容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和一些可能与视力相关的因素。对影响因素的回答采用Likert5点量表,分别为“很经常”、“经常”、“一般”、“不经常”、“很不经常”;“很强”、“强”、“适中”、“弱”、“很弱”等;正向题目计分方式为5分、4分、3分、2分、1分,反向题目正好相反[11]。本问卷内容与第2次问卷内容基本一致,只增加了1项做眼保健操,共19项。视力检测完成后,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组织调查对象匿名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卷密封。

1.2.3 资料分析 数据录入前对录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视力检测、问卷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 11.5进行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7],对教室采光照明质量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视力情况 在第3次视力检测中,视力正常者占5.87%,视力低下者占94.13%。 视力低下中,单纯近视占75.2%,单纯远视占0.4%,近视散光占21.3% ,远视散光占3.1%,有眼部疾病者2人,占1.0%。轻度低视力中,裸右占5.7%,裸左占5.8%;中度低视力中,裸右占19.1%,裸左占20.1%;重度低视力中,裸右占75.2%,裸左占74.1%。轻度近视中,右眼占29.2%,左眼占29.3%;中度近视中,右眼占59.4%,左眼占59.8%;高度近视中,右眼占11.4%,左眼占10.9%。

2.2 不同专业、性别、城乡及各年龄组之间视力的关系 表1显示,英语专业、医学专业学生的左、右裸眼平均视力均高于管理专业(P值均

2.3 视力的影响因素 以右、左裸眼视力为因变量,问卷中19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进行多变量回归,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分析:y(右眼)= 0.349x9+0.269 x5+0.168x10-0.13518-0.125x1;y(左眼)= 0.346x9+0.264x5+0.166x10-0.136x18-0.129x1 。模型回归显示,右眼相关系数R为0.952,决定系数R2为0.906,校正决定系数为0.901,标准误差为0.097;左眼相关系数R为0.961,决定系数R2为0.924,校正决定系数为0.916,标准误差为0.098,表明求得的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很好。见表3。

光线强弱、视力低下者佩戴眼镜情况、做眼保健操、偏食、每天平均使用电脑时间对大学生裸眼视力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强度是不同的,依次为光线的强弱、佩戴眼镜情况、做眼保健操、偏食、使用电脑时间。而平均玩游戏时间、平均看电视时间(在校)、平均睡眠时间、平均户外活动时间(但不包括体育锻炼)、平均体育锻炼时间、课后平均看书、写作业的时间、躺着看书、在太阳底下看书、吃饭时看书、走路时看书、乘车时看书、吃零食、个人体质、个人性格因素均未进入回归方程。

2.4 新老校区教室照明质量及3次视力检测结果比较 通过第2次问卷调查发现,光线强弱对视力健康影响最大,于是对研究对象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的采光照明质量进行了测定。新老校区研究对象所在教室全部装有人工照明,来补偿天然光线的不足。新校区教室的照明光源采用的是细管径的T5荧光灯,三管嵌入式格栅灯(3×28W,电子整流器);老校区教室的照明光源采用的是粗管径的36W的T8直管荧光灯(电感镇流器),三管筒式以横向的形式悬挂在顶棚上。见表4。

表5显示,左、右裸眼平均视力第2次(入学1 a后)、第3次(入学2 a后)调查明显低于第1次(入学时)(P0.05);英语专业、医学专业的学生左、右裸眼平均视力第2次低于第1次(P值均

3 讨论

调查显示,潍坊医学院学生视力低下率随学年增长而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第一学年全部在老校区,第二学年除管理专业外全部在新校区,而新校区教室各项采光照明技术指标都比老校区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视力低下中单纯近视、远视所占比例稍有降低,近视散光、远视散光所占比例稍有升高;有眼部疾病者所占比例上升;轻度低视力、中度低视力所占比例稍有降低,重度低视力所占比例稍有升高;轻度近视、中度近视所占比例稍有降低,高度近视占比例稍有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目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学习压力加大而用眼过多有关。

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医学专业学生的左、右裸眼平均视力均高于管理专业,可能是由于英语专业和医学专业的学生都在新校区,而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在老校区,而新校区各项采光照明指标都优于老校区所致。男生的左、右裸眼平均视力高于女生,一方面可能与女生户外活动及体育运动较男生少有关,户外、操场广阔的视野对视力有好处;另一方面是女生普遍比较喜欢看各种言情小说,甚至点蜡烛看书到深夜,长时间的用眼应该也是导致视力不良的原因之一。所以建议女生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城乡和各年龄组之间视力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视力低下的现象在城乡和各年龄组都普遍存在。这可能是由于城乡及各年龄组大学生无论是进入大学前还是大学期间学习负担过重、时间过长、作业过多等因素造成的[11]。

本次研究视力主要影响因素与笔者第2次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做眼保健操”1项,这可能是由于通过眼保健操的穴位按摩,能有效消除眼睛疲劳,加强眼部营养,增进血液循环,能起到预防近视和防止近视程度加深的作用[8]。第2次的研究发现,父母年轻时的视力情况对子女视力无影响,本次研究得到同样的结果。关于其他影响因素的解释见参考文献[11]。

左、右裸眼平均视力第2次(入学1 a后)、第3次调查(入学2 a后)明显低于第1次(入学时)(P值均0.05)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第一学年全部在老校区,第二学年除管理专业外全部在新校区。老校区学生处在较差的阅读光源下(荧光灯具、电感镇流器、 灯光频闪、照度低、均匀度低、存在眩光),使被照物体的对比度下降,人眼的分辨能力降低,并且墙壁反射系数、采光系数、玻地面积比等技术指标也低于规定标准,屏幕反射系数大于规定标准。长时间在这种灯光和环境下阅读较易造成视疲劳, 眼睛疲劳持续一定的时期将造成近视的发生与发展[13]。新校区教室采用了荧光灯具(电子镇流器),并且以格栅灯形式,教室照度高、无频闪、照度均匀、无眩光、显色性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阅读环境,减轻了视疲劳,降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建议:提高、改善教室照明质量[13],视力低下者要经常佩戴眼镜,在每天上、下午的2节课后播放眼保健操音乐,统一规定或劝告学生坚持做眼保健操;确保每天1 h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明目的食物,采取科学的烹调方式,保证学生的营养供给;尽量减少每天不必要的使用计算机时间,使用计算机时宜多眨眼,并每经1 h工作后让眼休息1次,注意不要在黑暗中操作计算机,以达到预防近视和防止视力低下程度加深的目的[8]。

4 参考文献

[1] 柯尝蕊,王春兰. 大学生视力状况调查分析. 实用预防医学,2004,11(6):1259-1260.

[2] 卫艳萍,贾冬琪. 导致在校大学生近视的因素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45.

[3] 刘萍.郑州市某高校新生视力状况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7,18(2):117-118.

[4] 付子芳.在校大学生屈光力改变的纵向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725.

[5] 刘伯树. 大学生视力影响因素调查.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4):52-53.

[6] 芮飞龙,郭层城. 视力健康:大学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湖北体育科技,2005,24(2):203-205.

[7] 韩英娥,张光,朱昭亮. 某高校2001级学生入校和毕业时视力状况对照. 预防医学论坛,2006,12(6):709-710.

[8] 梁健. 广东省高校 800 名女大学生视力检查结果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2006,28(10):112-113.

[9] 杨红,肖诗艺,邹冬发,等. 同济医学院1298名新生视力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13-814.

[10]龚戬芳,俞晓明,李燕波,等.海岛地区某高校毕业生视力水平的现况研究.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 90-91.

[11]吕磊, 张正厚, 张志清,等. 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大学生视力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8,25(2):621-624.

[12]徐广第,编著. 眼科屈光学:修订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1: 55.

第7篇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3;儿童;舟山;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06-03

维生素D是人体发育过程中必需的维生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参与对激素合成及活性的调节,对于甲状腺的功能以及钙、磷等矿物质的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尤其对于婴幼儿,维生素D是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1]。维生素D缺乏能引起发育迟缓以及佝偻病等疾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引起骨质畸形。维生素D是在体内经转化合成的维生素类,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较为常见[2],维生素D在发挥生物活性前需要转化为25-羟维生素D3或1,25-二羟维生素D3[25-(OH)D3和1,25-(OH)2D3],因此对其转化活性成分的检测是判断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理想指标。为了评估舟山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本文对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保健及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1 420例婴幼儿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儿童,其中男796例,女624例,年龄1~5岁,平均(3.2±1.6)岁,并排除伴有先天性疾病患儿、肾病患儿以及应用激素可能影响维生素D代谢患儿。接受调查儿童家长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受检儿童清晨禁食水4 h,抽取静脉血1 mL,低温离心血清,保存于深低温冰箱,分批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静脉血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试剂购自美国Sigma公司,原装进口,检测过程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及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1.3 判断标准

受检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诊断标准依据参考文献制定[3],其中低于50 nmol/L为Vit D缺乏,(50~75) nmol/L为Vit D相对缺乏,(75~375) nmol/L为Vit D正常。在相关因素及影响因素分析中维生素缺乏及相对缺乏判定为维生素D缺乏。

1.4 相关因素调查

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既往健康状况及疾病史、既往应用药物情况、儿童喂养方式、食欲状况、健康状况、户外活动时间、鱼肝油服用情况及患病情况、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情况,研究对象经济条件按受调查者自述,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者判定为较好,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者判断为较差。

1.5 相关因素赋值

相关因素调查结束后进行赋值,年龄:1~3岁=0,4~5岁=1;性别:男=0,女=1;季节:夏秋季=0,冬春季=1;喂养方式:母乳喂养=0,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1;户外活动:时间≥2 h=0,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独立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因素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为(124±39.6) nmol/L,在建议参考值范围内,其中维生素D缺乏发病率为7.3%(104/1 420),维生素D相对缺乏发病率为14.9%(212/1 420)。

2.2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相关因素

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季节、户外活动时间、厌食、经常腹泻及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性别、喂养方式、经济条件及父母文化程度与维生素D缺乏无关。见表1。

表1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3缺乏相关因素分析

2.3 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厌食及经常腹泻是舟山地区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户外活动及规律服用鱼肝油是舟山地区儿童保持维生素D正常水平的保护性因素。见表2。

表2 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D包括D3及D2两种形式,其中维生素D3是机体代谢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D3通过其代谢活性产物25-羟维生素D3和1,25-二羟维生素D3发挥生理作用,25-羟维生素D3的半衰期较短,能够稳定地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维生素D对于人体钙盐的代谢具有重要的意义,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有激素样作用,也是多种激素的前体物质,能够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维生素D与受体的作用通过代谢产物25-羟维生素D3实现,与受体结合后能够调节细胞核内受维生素D反应原件调控基因的表达活性,从而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发挥作用。维生素D能够维持正常的钙磷水平,并且能够对甲状旁腺的功能进行调节[4,5],维持肾小管对钙磷的正常排泄水平,在维生素D缺乏时,钙盐代谢障碍,能够引起儿童的骨质发育障碍,导致佝偻病的发生[6],甚至能够引起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除了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维生素D尚且能够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此外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肿瘤以及免疫系统的疾病发病具有相关性,说明正常的维生素D水平对于维持生长发育及机体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维生素D通过外源性直接摄入的很少,大部分维生素D是通过从食物中摄入维生素D原或麦角固醇,皮肤经过紫外线照射后转化成维生素D,因此维生素D缺乏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发病率较高,引起骨质的发育障碍,甚至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对于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的预防,是儿童保健的重点内容之一[7]。虽然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及儿童保健意识的提高,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是维生素D缺乏的病例并不少见,维生素D缺乏后并不会马上表现出临床症状,需要经过半年至1年的持续维生素D低水平才会引发较为明显的骨质改变等,因此维生素D的检测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8]。维生素的直接检测较为困难,目前多将其代谢活性产物25-羟维生素D3作为间接检测指标,在对舟山地区的1~5岁儿童检测发现,1~5岁儿童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124±39.6)nmol/L,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但是维生素D缺乏及相对缺乏的比例为7.3%及14.9%,仍然值得注意。

儿童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发病人群,维生素D能够直接从食物中获取的非常少,而且外源性的维生素D及维生素D原的吸收需要脂肪的参与,而且需要良好的肠道功能及肝脏功能,伴有肠道吸收功能不良者能够影响维生素D原的吸收,维生素D原吸收后要经过紫外线照射才会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经血液转运到肝脏,在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25-羟维生素D3,因此在摄入、吸收及转化等过程的异常均可能引起维生素D的缺乏。研究结果显示,在本地区接收调查的1 420名儿童的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季节、户外活性时间、厌食、经常腹泻、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父母的文化程度均与儿童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具有相关性,婴幼儿是维生素D3缺乏的主体人群[9],0~3岁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比例较高,其可能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较快以及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不足有关。户外活动时间及季节是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的因素,维生素D原需要接收紫外线照射后才能合成维生素D,进行户外活动接收足够的日光照射是保证维生素D能够合成和满足需要的保证,每天进行户外活动或日光照射少于2 h的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大大增加,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户外活动是维生素D维持生长水平的保护性因素,说明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必要性[10]。而在对季节因素的分析中发现,季节因素与维生素D缺乏具有相关性,冬春季节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高于夏秋季节,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但是本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冬、春季节时冷空气仍较为明显,导致户外活动时间较短,而且日照时间及日照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在冬春季节需要适当进行足够时间的户外活动,或者选择户内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足够时间的日光浴,保证维生素D的体内合成过程,降低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但是目前对于室内日光照射是否能够改善维生素D的合成尚存在争议[11],有研究认为普通玻璃中含有的金属氧化物能够吸收紫外线,降低紫外线的强度,因此要适当延长光照的时间。患儿的饮食情况、肠道功能以及外源性维生素D的补充情况与儿童维生素D的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在进一步分析中也发现,厌食及经常腹泻是儿童维生素D降低的危险因素,而规律服用鱼肝油是维持正常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性因素,动物性的维生素D原是维生素D合成的原料,在肝脏、深海鱼类等食物中含量较为丰富,厌食、偏食的儿童难以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原,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几率增加。维生素D主要在空肠及回肠吸收,而且在吸收过程中需要脂肪的参与,经常腹泻的患儿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过短,维生素D原不易充分吸收[12],而且腹泻患儿多具有脂肪吸收障碍,也不利于维生素D原的吸收,从而造成维生素D的缺乏。父母的文化程度同维生素D缺乏具有相关关系,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家长对维生素D科普教育内容认知及了解程度较高有关[13],因此在科普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群还要区别对待,保证科普教育的效果。

经济条件以及喂养方式与维生素D缺乏无明显相关性,既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及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加大[14],其与儿童的辅食习惯、喂养条件不同有关[15]。舟山属我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而且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儿童的营养要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其可能是差别不明显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母乳中含有合适的钙磷比例有利于吸收,但是仍然要适量补充维生素D[16],而辅食中的钙磷比例及利用度多难以达到母乳的条件,虽然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几率无明显提高,但是仍然可能存在缺钙等营养障碍,要更加注意对钙的补充。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及相对缺乏的发病率约为22.2%,略低于其他地区大规模的调查结果[17,18],但是仍不容忽视,在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大多数与儿童的喂养及生活方式有关,如户外活动不足、偏食以及鱼肝油补充不充分等,因此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中,仍然要加强宣传力度,注意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改善本地区儿童保健预防工作的水平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亚茹,马学梅. 2008《婴幼儿及少年儿童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的预防》解读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3):174-176.

[2] 王盈盈,蔡丽如,陈丽娜,等. 泉州市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询楼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4,19(8):119-120.

[3] Meguid NA,Hashish AF,Anwar M,et al. Reduced serum levels of 25-hydroxy and 1,25 -dihydroxy vitamin D in Egyptian children with autism[J]. 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10,16(6):641-645.

[4] 张霞娟,鲍莉芳,鲍舟君,等. 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及钙磷水平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6):5-7.

[5] Ladhani S,Srinivasan L,Buchann C,et al. Presenta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J]. Arch Dis Child,2004,89(8):781-784.

[6] Xiang W,Kong J,Chen S,et al. Cardiac hypertrophy in vitamin D receptor knockoutmice: role of the systemic and cardiac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s[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5,288(1):E125-E132.

[7] 田娟娟,于艳丽. 荣成地区3260名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9):122,112.

[8] 马兰,辛德莉,田悦,等. 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佝偻病的关系[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9):1473-1474.

[9] 王方,景尉,吴桂芬,等. 广州市201例0-6岁婴幼儿25羟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研究[J]. 天津药学,2011,23(4):38-40.

[10] 吴梅,张巍. 胎儿、新生儿及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日光暴露[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4):341-345.

[11] Chen XC,Wang WG,Yan HC,et al. Studies on iron deficiency anemia, rickets and zinc deficiency and their prevention among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J]. Progress in Food & Nutrition Science,1992, 16(4):263-277.

[12] 任淑红,王杰英,雷淑琴,等. 腹泻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83-1184.

[13] 毕晓娜,张小芳,衣明纪,等. 婴幼儿抚养人对维生素D认知状况的调查[J]. 齐鲁医学杂志,2012,27(1):51-53.

[14] 何方,司春婴,秦立权,等. 南阳农村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流行病学及病因调查分析[J]. 临床荟萃,2010,25(11):991-993.

[15] 郝新忠,黄之杰,程莹,等. 成都市0~6岁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5):819-822.

[16] 毕晓娜,衣明纪,冉霓. 完全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现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8):692-695.

[17] 臧嘉,张晨辉,张勤勤. 无锡地区婴幼儿25-羟维生素D水平调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1):1891-1892.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耐久跑教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10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粤教体函〔2012〕89号)要求,广州市教育局印发了《二0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意见》,明确2013年初中毕业生体育必考项目由200米跑步(男、女)改为耐久跑: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步。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步首次成为我市初中体育中考的必考项目,足以可见,耐久跑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本校属于初级中学,24个教学班,学生来源基本上都是电脑派位生,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倍受呵护的家庭,自立性较弱,个性较强,学生的学习、表现、身体素质差异较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下面,我就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形式(随机抽取4个班,共180名学生),分析目前存在的几点影响因素,从而寻求提高初中耐久跑教学效果的对策。

1 初中学生认识耐力训练对促进身体健康的调查

从调查发现,大多数初中生觉得能力、脑力和智力是走上社会所必须的,而对于自身的健康重视程度较低。从表1可以看出,认为耐力训练对促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学生只有45人,仅有四分之一,而选择一般和不重要的比率较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足造成对耐久跑练习不重视,练习时都很被动,这样要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是相当困难的。

2 家庭环境的因素

学生基本上都是电脑派位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从小娇生惯养,特别是男生表现的非常的娇。怕苦、怕累、怕脏是现在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加上耐久跑练习过程中“极点”现象引起的呼吸困难,节奏紊乱等症状使学生害怕跑步,一说跑步很多学生就当逃兵,学生总体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此外,学校教育体制过分强调文化类学习,忽视体育锻炼的作用,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稍微一出汗后,就有可能造成感冒,稍微运动量大一些,就有可能造成身体的不适,从而学生过于保护自己。

3学生喜欢耐力练习的情况调查

表2显示,在学生喜欢耐力练习的兴趣调查数据:不喜欢耐力训练的学生多达到75%,而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耐力训练的学生只有5.6%。从与学生交谈中发现学生对于不喜欢耐力训练的原因90%以上学生认为训练方法单一无趣,而且训练过程比较累。有一半以上学生(66.7%)不喜欢体育课上耐力训练,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不希望进行耐力训练。此外,在课外时间,62.8%没有进行有关耐力素质的练习活动,仅有8.4%的学生有进行并喜欢做一些耐力素质的锻炼活动,以上几个问题说明学生对耐力练习的兴趣极低。

4 运动中“极点”因素

在耐久跑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准备活动也不认真做,会出现“极点”现象而难以坚持练习,特别是在考试或比赛中,由于紧张,呼吸跟不上,腹部血液不流畅,导致腹部贫血的现象,尤其夏季和冬季更为明显。有些学生跑一圈就不想继续跑,其他同学看到有不跑的同学也跟风,而一些女生跑的比较快的却遭到非议,严重打击了其练习的自信心。

5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从表3可知,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与训练手段对学生进行耐力训练积极性有影响的占了83.3%。然而,体育课上一些老师教学方法单调,一节课给学生布置2至3个800米或1至2个1500米,跑完就行,造成学生为应付老师任务而去练习。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手段较单一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提不起学生练习的兴趣,这样就让部分学生出现逃避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

6场地器材的因素

从表4可以看出,有41.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能满足耐久课练习。由于学校场地比较小,只有一个180米的田径场,而同时上课的班数较多,学生进行耐力跑训练的时候,由于反复绕圈跑,几堂课下来感到甚为枯燥,练习积极性容易丧失,影响教学效果。场地器材受限,学生上课要排队轮流才能进行练习,这样就造成间歇的时间过长,学生的运动量无法达到一定水平,从而不能发挥出耐久跑对人体的功效。

7学校重视程度和监督机制的因素

作为普通类初级中学,学生身体基础差异性较大,起伏也较大,只要学校能重视起来,从初一就开始抓起,重视教学方法,必有好的效果。此外,学校有一个严格的监督机制更利于工作的开展。

小结

本文认为要想提高耐久跑水平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从初一的时候就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练习耐久跑重要性,做好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与学生知道耐久跑练习重要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并能克服在练习中极点出现时的困难;而作为一线的体育老师则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练习过程中注意增加一些趣味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练习耐久跑的兴趣。另外,学校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方法以及运动后如何放松的方法,完善场地、器材等监督管理,注重安全教育,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并能及时地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N].2012.11.21.

[2]广州市教育局. 二0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意见[N].2012.11.30.

[3]杜文严.越南中学耐久跑教学方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2012.06.

[4] 马振东,刘玉兰.浅析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体育学刊,2000(3).

第9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肾病;分期;血清脂联素;影响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024

近年来, 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DN为其微血管并发症, 也是该病主要致死原因。有临床研究证实, ADPN参与机体糖、脂肪代谢, 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抗炎、抗动脉硬化[1]。本文将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进行比较, 探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分期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影响因素,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内分泌科及肾脏内科2011年3月~ 2014年3月收治8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均符合WHO制定DN诊断及分型标准[2], 排除合并肝功能损害、近期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事件者及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者。根据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进行分组, 24 h尿微量白蛋白300 mg, 纳入大量组, 共20例, 男11例, 女9例。另以同期于本院接受健康检查体检者85例作为对照组, 男43例, 女42例。各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标本采集①血液标本:均于试验日前禁食10 h, 次日清晨抽取同侧肘静脉血3份, 3ml/份, 一份置于抗凝试管中、两份置于普通试管中。普通试管中血液在室温下用3000 r/min离心10 min, 分离血清, 其中1份离心血清用来检测TG、Cr、FPG, 具体应用化学试剂法。抗凝试管血液检测HbA1c, 分光光度法。离心血清于-80℃下保存, 标本收集完毕后同批测定ADPN,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 按说明书进行。于当天研究对象进餐后2 h后再次于同侧采取3 ml肘静脉血, 测定2 h PG。②尿液标本采集:收集24 h尿液, 记录尿液总量, 留取部分尿液测定UAER。③测定各组BMI指数。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法进行分析。P

2 结果

2. 1 各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各组研究对象BMI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FPG、2 h PG、ADPN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ADPN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分期ADPN水平与年龄、病程、HbA1c、UAER、FPG、2 h PG等指标均有明显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脂联素为脂肪细胞分泌蛋白质, 血液中正常浓度在5~30 μg/ml, 其水平变化与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有密切关系。有动物实验证实, 肥胖小鼠注射重组脂联素后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 血糖水平降低, 提示减轻体重、增加循环脂联素水平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本研究共设立4个组别, 结果显示不同分期DN患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 且不同分期患者脂联素水平显示, 随糖尿病肾脏损害不断加重, 患者脂联素水平逐渐升高, 但依然低于健康人群, 与国外相关专家研究结论保持一致[2]。推测原因为肾脏损害机体发生负反馈调节导致其清除减少。这一过程对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可减轻DN患者血管病变程度。ADPN合成并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水平的增加为机体主动保护机制, 但受到肾脏高滤过性影响, 该保护机制存在一定局限性[3], 因此随糖尿病肾脏损害加重, 脂联素水平有所升高, 但与健康人群的对比依然存在差异。本组研究还发现, 血清脂联素水平在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中变化还取决于其病程、体质量指数及糖代谢控制状态。ADPN与FPG、2 h PG、HbA1c等指标呈负相关, 说明随着DN患者糖代谢状况恶化, ADPN水平也会随之降低, 与年龄、病程、UAER等则呈现正相关。不少临床研究均证实, 肥胖为T2DM和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子, 也是ADPN独立影响因素[4], 控制体重可明显升高ADPN水平。本次各组研究对象BMI接近因此未体现出其对ADPN影响。

综上所述, 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患者血清ADPN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且与患者病程、糖代谢控制状态密切相关, 早治疗、严格控制代谢指标利于延缓病变进展、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吴东红, 苏雁, 徐滨华, 等.血清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20):3979-3982.

[2]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肾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0, 8(1):5-6.

[3] 周晓玲, 陈孟华.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分期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海南医学, 2010, 21(24):17-1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