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33: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物业管理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分析
(1)服务理念比较滞后。在当前的高校物业管理中,不少物业管理人员都来自于原来的后勤部门。他们一般注重于行政管理工作,而对物业管理方面的市场知识了解得较少,而且,他们也缺乏市场运营经验。由于重视物业管理效益,而轻视服务、管理,从而影响了高校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出现上述情况,与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有很大关系。由于物业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老化,而且文化水平较低,因而他们不会注重改善服务质量,这就制约了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2)服务价格体系有待健全。第一,从物业收费的价格来看,当前的物业收费标准不是很科学。高校一般采用行政手段来规定服务价格,但在物业管理运行的过程中,物业管理实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要求学校提高服务价格。由于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高校确定服务价格的依据就不充分,其制定的收费标准也就不太科学。第二,物业管理实体与高校对制定服务价格的依据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物业管理尚未从高校完全剥离出来,因此,物业管理实体往往不会履行物业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义务。第三,高校师生的服务意识有待转变。不少师生认为物业管理就是为大家服务的,不应当收取过高的服务费用,这使得服务价格的上升空间很小。(3)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就当前高校的物业管理情况来看,其管理体制仍带有很大的行政性质。这一方面与高校的历史背景、身份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校与物业尚未完全分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物业管理部门的职工招聘、薪资待遇等仍由高校统一管辖,由于不能实现市场化运营,因而阻碍了物业管理服务效果的改善。虽然有的高校已经采取外包的形式,但是在人员管理上不能做到有效约束,校企双方沟通上容易出现羁绊。(4)预期效果不理想。目前,不少物业管理实体的营利能力比较低,效果并不理想。高校的物业管理费用,绝大部分都来自于高校的行政拨款,资金来源稳定,但是投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校方自主管理的方式下,归口部门并未整齐划一,比如由后勤部门、保卫部门、宿舍管理部门分别负责绿化保洁、校园治安、公寓管理等,而且,一线人员大多为临时工,专业性欠缺并且责任心不足。而在委托给第三方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方式下,往往出现第三方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服务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破坏学校的整体形象并制约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高校物业管理的对策探讨
(1)积极转变服务理念。为了转变服务理念,首先,高校领导应认识到物业管理的重要性。物业管理作为高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管理效果的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学习环境、居住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显然有益于师生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改善高校的学习氛围。当高校领导认识到物业管理与高校教育的紧密联系之后,必然会注重物业管理质量的提高。其次,培训当前的物业管理员工。通过给员工讲解基本的物业管理知识,使员工对物业管理的现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认识水平得到提高之后,他们就会自觉地改善服务效果。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明确不同工作岗位的基本职责,使员工在恪尽职守的同时,能与其他员工有效配合,提高服务质量。最后,积极引进较为专业的物业管理员工。在物业管理员工年龄结构老化的情况下,大多数员工的服务理念很难转变。因此,补充新的物业管理员工就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完该项步骤之后,为了切实地提高物业管理质量,高校也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使物业管理队伍更加专业化,确保服务理念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2)健全服务价格体系。针对收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高校应加强与物业实体的沟通交流,积极探索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物业管理最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因此,高校应尽量少采用行政手段规定服务价格的方法。这要求高校不仅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能兼顾物业实体的经济利益。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让多家物业公司参与竞争。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物业管理服务价格处于相对科学的水平。不仅如此,在竞争机制的引导下,物业实体或物业公司与高校对制定服务价格的依据的看法也会日趋统一。因为竞争机制的引入,就意味着物业管理朝市场化方向又迈进了一步。在此前提条件下,物业公司也会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推进了服务价格体系的完善。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使高校师生转变对物业管理服务的认识。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制定,直接影响到师生的经济利益,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当提升服务价格也是应该的。高校师生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特点之后,就会减少因服务价格上升而产生的抵触情绪。(3)完善服务管理体制。物业管理服务管理体制应朝着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第一,改革原有的运行管理机制。物业管理社会化是大势所趋。高校要将物业管理外包给第三方企业来统一集中管理。第二,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虽说将该业务外包出去,但校方仍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校方要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目的是促使物业管理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保证服务质量。同时,物业公司可以根据以往物业管理上的经验,再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出基本的工作标准和服务流程,并通过引进人员或培训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执业技能水平。第三,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估,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服务效果,以及高校师生的满意度。针对其中的问题,物业公司应积极吸取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服务管理体制日臻完善。(4)增强盈利能力。当物业管理从高校剥离出来之后,物业公司就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首先,应保证服务质量。在此前提下,高校师生对物业管理服务比较满意,物业公司自然就有提升盈利的空间。其次,拓宽资金来源。物业公司可以在高校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多种服务活动,如维修、托管等。开展这些服务活动,应做到既不影响正常的物业管理服务,同时也能提高物业公司的经济效益。最后,适当提高收费标准。考虑到高校师生群体的特殊性,物业公司所制定的收费标准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这不仅需要考虑到师生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要兼顾物业公司的经济效益,使物业公司增加营利能力,同时提高高校物业管理水平。
作者:刘淑君 单位:安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院校;后勤管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诸多环境的完善,为当代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国内居民的需求也逐渐从对最为基本物质层面转变为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高等院校作为国内素质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原地,其每年均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现代化人才。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开始增强对地方高校的建设,不但让当代高校在现有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之外,还是当代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等得以进步。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作为高等院校开展校园管理、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为学校内部大小事情服务的同时,也还肩负着维护高校对外声誉与印象、保障校园内部环境的和谐与干净、保障校园内部各项设施的运行及资源的合理分配等。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数量和校区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给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需要不断结合校园多变的环境、校园内师生更庞大的需要进行自身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大多数现有国内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均遇到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为此,积极对从业人员现状开展调查,并推行有层次的人员培养体系、健全外部招聘机制等都变得尤为必要与关键。
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近年来规模的不断增加、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在给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提供广泛市场的同时,也逐渐凸显出了当前该物业管理行业所存在的不足,其中最为尖锐的就是现有从业人员与高校逐步发展的文化,乃至高校内部不断新兴的事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不但制约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未来发展,而且不利于提升高校内部的环境、优化高校内部的管理等。当前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第一,从业人员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在整体教育水平上基本处于高中水平。然而,由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教师等都生活于大学校园中,从业人员教育水平的不足极为有可能造成双方的价值观不一致,使在对事物的处理过程中缺乏对特殊事物的理解和关注,从而造成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无法满足时下高校的发展需要和诉求。与此同时,整体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还会造成这些人员为公司创造业绩能力的不足,以及对这些人员开展可塑教育后较难提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制约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使较多制度的实施、流程的运营等受到更多阻力,从而产生公司无法与时代接轨与高校发展相互接轨等问题出现。第二,从业人员的整体年龄水平偏大。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现有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基本为45岁以上。尽管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责是为校园及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年龄段的从业人员在思考问题的成熟度和对问题的掌握上拥有着较多优势,但是却会由于年龄阶段不同而影响与师生之间的沟通,或者是在对日常物业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师生行为的理解,从而造成双方之间的年龄沟壑无法逾越,引起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在未来生存与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与此同时,从业人员整体年龄水平偏大还会引起劳动力效率的低下,并且由于较难接受新生事物与新技术,从而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信息化模块的建设及应用带来较多阻碍。第三,从业人员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现有从业人员的整体创新能力存在着不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不足及现有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所开展的管理思路方法与方式较为落后,从而造成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存在着从业人员整体创新能力的不足。这一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其在面对较多高校内部的物业管理问题时,无法对其进行妥善的解决,从而造成了高校管理方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出现矛盾及利益的纠纷等。
二、对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素质与结构改变提出的建议
二十一世纪企业发展的基础有两个,其一是对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其二是对优秀人员的使用效果。对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而言,其需要结合从业人员的现状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本部分中作者将从三个方面对现存问题提出建议:第一,培养人员梯队,提升从业人员教育水平。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应当着力培养现有人员,开发薪酬绩效考核机制,以激发现有员工的斗志与求学上进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原有企业的晋升机制和考核机制加以转变,以能者多劳的方式,采用较为创新的项目经理人负责办法,使每个员工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和能力对某一板块的物业管理工作负责,并组织自身的团队参与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日常工作的开展当中,从而将能够逐步实现以优带新的教育培养机制。第二,科学人员安排,改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应当根据自身企业的员工年龄与薪酬配比情况开展一次较为全面的普查,并从普查结果当中对现有人员安排合理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适当调整不同物业管理板块、不同企业部门的人员结构与配比,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对校园管理较为熟悉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应当减少年龄偏大的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企业。通过这两种方式的使用和实践,将能够为改善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提供较大帮助。第三,组织技术比赛,提升从业人员创新能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还应当积极组织专业技术竞赛,逐渐将自身的物业管理服务做优、做强,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借助不同技术比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对现有行业中的精英及其技术给予了解,从而以树立榜样的方式,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内部逐步形成比学赶帮、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为现有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与实践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在高等院校内部管理及外部影响当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还能够借助自身在校园绿化养护、校园清洁、校园机电维修、校园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功能为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及校园良好氛围的打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才作为现代企业竞争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而言同样至关重要。但是,根据对现有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的现状及其中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存在着整体素质偏低、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多方面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为此,在本文中作者结合其中问题的存在提出了些许有利用改变这一现状、提升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与结构的对策与建议。利用本文的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为国内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未来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校物业管理导入国际标准的思考[J].庄少明.当代经济,2010,(05).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管理的范围一般包括学校食堂、学生公寓、图文信息中心、办公楼、教学楼、培训楼以及其他相关的附属设施,涉及绿化、养护、保洁、房屋修缮、水电维修、资产管理等项目。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存在多种模式,如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后勤发展投资管理模式、引入社会物业与后勤管理部门共管的竞争模式、传统的后勤管理部门领导下的行政管理模式等。
高校后勤管理引入后勤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实质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高校后勤管理仍局限于高校内部人员。绝大多数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物业公司管理体系,其管理模式几乎都是行政行为。分设机构多而散,小而全,各自为战。它们都是后勤直属的分公司,但又直接接受高校管理部门的管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近年来,虽然有不少高校尝试引入物业公司管理,但由于体制或观念上的种种原因,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有些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引入的物业公司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关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一旦发生物业管理纠纷将难以协调问责。
二、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后勤改革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部有人认为引入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增加了办学管理成本,其社会化服务作用不大。他们对后勤逐步走向社会开放,服务上向商品化转变,管理上向企业化转变存在守旧、惧变的心态。
2.管理制度有待创新完善
尽管有些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也制订了工作标准、程序、行为规范、岗位职责等相关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够严格,不够完善,不成体系。
3.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后勤管理人员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落后,管理能力、综合素质均不高。随着改革的深入,派遣制人员和临时工的比例不断上升,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专业知识、技能相对匮乏,还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和培训。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
4.服务质量意识与主动性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没有形成独立的企业管理模式,因而后勤项目化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比较困难,主要体?F在:管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不够,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办事拖拉;校内后勤服务管辖内的设施、设备维修保养不完善,巡查不到位;对校园内一些死角缺乏维护;环境卫生注重表象,保洁管理不到位,对有损校园环境美观的现象处罚不力。另外,部分管理人员与学校其他岗位上的职工相互攀比待遇,工作上拈轻怕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后勤引入物业公司管理的策略
1.创新管理体制,增强主动规范服务的意识
高校引入后勤物业公司管理机制,应接轨《物业管理条例》《高校物业管理办法》,在管理方式上须转换为后勤物业公司管理模式,要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起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体。要将原有服务区内的创收资源一并划入后勤管理部门,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动力。在管理上要减少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经营上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经费来源,为后勤物业公司注入新的活力,使后勤管理工作步入正轨;要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行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管理体制,使高校后勤管理逐渐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经营轨道,为保障高校事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高校后勤管理作为经营服务主体,必须进行有效的机制转换,选配业务精、办事强、能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愿为教育服务的管理团队。要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按照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实现经营机制的创优、创新,建立起长效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建立起“独立核算、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物业公司管理模式。不同地区高校的现状不同,因此应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要通过阶段性的发展与过渡,逐步确立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2.强化后勤队伍能力建设,强化高质量服务意识
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实现后勤管理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后勤管理对业务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原后勤部门分离出来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日常工作、维修方面难以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承担管理和服务职能。高校要注重后勤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把思想品德高、业务水平优的人才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去。另外,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文化修养、思想品德、业务水平;还要强化后勤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如在培训中应制订计划,制订培训大纲,最终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管理到位、服务高效的高校后勤管理队伍。
3.创立品牌,全方位高效服务
高校全体师生是后勤管理的核心服务对象。因此学校在引入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运作过程中,要创立高效物业的品牌形象,以品牌促进管理,以品牌增加效益,带给广大师生舒适、高效、全方位的高品质服务,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这也有益于高校打造一支团结奋发、风清气正、经营有序的后勤管理队伍,使高校后勤服务达到高品质、高效率、高效益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 问题 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可是,和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真正精通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却没有因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兴盛,这样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日益紧缺。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本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市场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严重滞后,导致根本无法为市场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也还是采用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所列举的例子仍然是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适应的例子,根本不具备时代性。这样就造成了理论和现实的严重脱节。
在课程的设置中,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安排了实践课,但是实践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少,并且实践课也只是理论意义上的实践课,相当多的实践课都是在校园内模拟进行,依靠教师和学生的想象进行实践,这样的实践课基本上是空中楼阁,不具备任何的实际操作性。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可想而知。
2、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不具备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资质
从本质上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不具备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资质。为了应对日益紧缺的职业型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短短几年内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并且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职业学校直接转变而来。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不单是学校的名称直接升级成了高职院校,就连教师也直接升级成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尽管国家也对这些教师做了突击性的培训,但是这样的培训根本不可能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从而导致教师执教水平和高职院校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从硬件水平上来讲,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尽管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是其投入的比例和教学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的相当大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器材和基地的缺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学校的实训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阶段。
3、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全国通编教材,其课程体系也多是陈旧的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操作能力,而且教学内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也不断出现新的现象和特点,而一成不变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本无法适应这些新现象和新特点。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他们的精神风貌,还是求知能力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陈旧的专业课程体系也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变化。这样的教材体系不但无法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制约了学生求知欲望的形成和探究能力提高。
4、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全新的教学手段
多少年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本没有将学生当成人来看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一台台听课的机器,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没有任何实际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师即使想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无法进行。再加上缺乏实践条件,导致教学无法和实践相联系。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教师尽管也付出了很多,但是收效甚微,根本达不到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二、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大力开发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课程体系
要想培养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专业性人才,就必须大力开发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课程体系,将物流管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养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确保学生零距离上岗。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构建教材内容,让学生们懂得怎么做,而不是过多地去掌握所谓的理论;其次要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的针对性构建教材内容,按照物流管理专业的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并且围绕课程目标恰当地选择教材,突出物流管理的实用性;再次要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动态性,要打破教材一成不变的状态,确保教材内容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大力加强适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的师资力量建设
要想培养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专业型人才,就必须大力加强适合物流管理的师资力量建设,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要建立教师实践和培训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通过晋级、晋职等优惠条件鼓励教师到一线物流企业挂职锻炼,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到高一级的院校进修。另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还可以通过聘请物流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任教的方法加强其师资力量建设。
3、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1)努力构建全新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知识系统性之上的学科体系,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而不是技术的实用性。为此,要想构建全新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首先必须转变为按照实际工作岗位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具体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逐渐构建物流管理的理论体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物流管理岗位紧密结合,突出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性。
(2)、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全新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在全新的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学校要紧紧依托物流行业、依托物流企业,确保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新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物流企业专家队伍与学校专业团队共同制定物流管理岗位能力,并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分析和归纳,将就业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导向,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从而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根据物流行业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规格之间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愿与物流企业,用于物流企业。
(3)、学校和物流企业共同组建课程体系建设小组
在这个过程中,建设小组要将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努力适应工作岗位对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要求,大力构建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同时,把实际工作中的物流管理岗位技能要求、物流管理职业规范、物流管理的行业标准、物流管理的职业资格技能以及物流管理的职业素质要求全部融入新课程体系,这样通过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建,将物流管理的整个工作流程与课程内容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构建了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4、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教师要不断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通过搜集信息,设计方案,项目实施并最终进行项目的评价。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才遇到教学当中,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操作、深入物流企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企业管理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需要具有更多实践经验的专业管理人才,为此,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市场特征,围绕市场需求设置课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熊文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0.03
【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调查分析
一、调查背景
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过程,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而温州是民营企业的发祥地之一,温州的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国民财富,促进了技术创新,增加了出口外汇收入等。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如规模小、信誉低、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及宏观环境的影响,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机制僵化,使得温州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其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巨大的困难。在此背景下,笔者对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发放了11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1份,问卷回收率72.32%。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调查样本主要涉及制造业。同时还走访了如乔治白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等比较知名的企业,通过与这些企业财务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一些真实有用的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财务人员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表1的数据显示,在温州民营中小企业中,财务高管的学历普遍不高,绝大多数的高管是大专及以下学历。财会人员非“科班”多,没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多,甚至有一部分是无证上岗,财会人员专业技能低,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得不到应用,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与温州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是家族制企业有关,由于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些要职主要还是由亲戚或朋友担任。家族制企业主重开拓市场,轻“内在修养”的提高,很少通过招聘的形式吸收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且企业的用人机制也很难留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这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民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对会计规范了解甚少,诸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会计法》等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知之不多,变造伪造会计凭证、账簿,提供虚假会计报表时有存在。
财务高管职称偏低。从表1中可见,中级职称及以上的比重较少,尤其是高级会计师更少,这有两种原因,一是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对于晋升职称的财会人员没有相应的激励,有没有职称区别不大;二是如高级会计师职称是考评结合,且有指标限制,民营企业这方面优势不明显。因而造成民营企业财会人员职称普遍偏低的现象。
(二)会计核算形式信息化程度不高,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缺乏力度
问卷调查显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普遍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采用借贷记账方法并能按核算要求设立会计科目和相关明细账,应摊应提费用能做到尽摊尽提。在日常现金结算中90.48%的企业能做到日清月结。表2数据显示,在会计核算信息化方面,被调查的多数企业会计核算以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只有33.34%实现全面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内部牵制制度方面,多数企业都有明确的内部牵制制度,做到钱账、账物分管;建有企业成本内部控制。但在费用报销执行情况上,有7.14%企业偶有白条冲抵,7.31%将管理层接待费用或个人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本次调查还通过实地走访多家典型企业,发现温州民营中小企业日常财务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1.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账目混乱
温州民营企业发展通常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其账目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现象;规模较小单位根本没有账;有的单位虽然有账但账目不全,有的单位则是设置多套账、账外账;也有单位不记账、乱记账、随意做假账、假表;有些企业虽建账,但总账、明细账设置不规范。
2.财务单据使用不规范,电算化程度不高
不少民营企业由于认识上不足,存在着使用单据不规范,没有取得相关的原始单据,存在单据混用、乱用以至不用的现象。甚至出现费用科目里只看到记账凭证,而没有附相应的原始发票。与此同时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全面电算化,易于导致账目混乱、出错,影响会计核算效率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度。
3.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账务处理混乱,财务成果失真
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会计管理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在账务处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普遍存在的是收入已经实现了账上没有反映相应的销售收入;费用成本入账了,相关的收入没有入账;费用项目设置不规范,费用列支不合理。对建立和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造成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缺乏力度。
(三)筹资渠道不畅,投资活动单一
1.筹资渠道不畅
调查显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筹资渠道不畅,内部积累不够,筹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并且是一年内的短期借款,资信低,很难向银行取得长期借款。
(1)筹资困难,内部资金短缺,债务担保不慎,民间借贷成本高。温州民营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形式有:内源融资、银行贷款、民间融资。内源融资是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但由于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大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上温州民营企业产业类同带来的过度竞争,企业的利润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民营企业自身积累不多。此时向银行贷款就为融资的主要选择,从表3中看,被调查的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银行的短期借款。由于许多温州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信息不透明,缺乏信誉、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民企财务信息审查难度,银行“惜贷”现象时有发生。此时银行往往要求其必须提供相应抵押或是担保。而可供抵押的范围很少,于是许多民营企业更多采取互相担保的方式来获得生产所需的贷款。有些企业就因为担保负连带责任而导致企业倒闭。民间借贷,此时就凸现了其优越性:筹集迅速、手续简便、方式灵活。但其高利息和不合法的弊端也显现出来。
(2)缺乏长期的筹资规划,资本成本负担较重。调查数据显示,民营中小企业筹资基本上采用短期借款,缺乏长期的筹资规划。其实短期借款的还款期短,风险比较大,有时会对企业的信用度产生影响。目前,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采取的方法是“以短还短”,借新债还旧债现象普遍。
(3)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有效运用财务管理方法进行资金筹措。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运用资本结构、财务杠杆等理论的意识,也缺乏长期筹资的相应规划。企业规模小、财务核算体系不完善、对财务工作不重视、缺乏相应专业人才等是民营中小企业在筹资环节中的的通病。
2.投资活动单一
总体上看,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着重以增加设备、扩建厂房等固定资产的内部投资为主,兼并收购等对外投资活动比较少。更少有涉及证券投资。通过走访一些民营企业,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投资主要依靠经验决策,其评价投资及企业整体效益,仍然以利润为主要依据,注重短期效应。
(四)资金运作缺乏科学管理
从调查结果看,民营中小企业日常流动资金短缺,流动资金缺乏科学的管理。实际情况很有可能比问卷上的数据更为严重。
民营中小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现象普遍,忽视应收账款的追收工作。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流动资金管理以经验为主,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不高,51.61%都是采用经验估计的方法(表5),科学的ABC管理方法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走访民营中小企业中发现,应收款坏账现象比较严重,温州某电子有限公司的财务人员说:“目前三角债现象较为严重,而且一些借款是从有熟人的企业中借得,……长期拖欠的应收款,容易形成大量的坏账损失,企业的净资产将大大缩水。”
(五)成本控制手段落后,企业税收负担过重
调查显示,在成本控制方面,民营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手段落后,以经验为主。大部分民营企业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知识欠缺。有66.67%的被调查企业通过以往的经验做出决策,或者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成本预算和标准成本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有19.05%的企业是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表6)。
在税收负担方面,民营中小企业普遍感到税收负担偏重。由于民营中小企业无法享受政府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税负过重,降低了自我内部积累水平。因此偷税漏税、缺乏科学的税收筹划现象严重。
(六)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形同虚设
从问卷调查看,财务预算得到重视,有55.56%的企业会编制财务预算。财务分析一般由财务人员来做,请外部专家的情况比较少只占到9.52%,专业性和完整性还有待提高。被调查的民营企业的财务分析,重获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分析(分别占到35.29%和29.14%),轻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
(七)其他相关情况分析
对其他相关情况调查中发现:
1.企业对财务人员素质问题有所认识,但不够重视
61.09%的企业提出本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也需要对财务在职人员进行培训。
2.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支持范围未普及
调查中64.27%的企业表示未受到政府的支持,35.71%的企业表示享受到专项资金支持或财政补贴,而另外的7.14%表示政府为他们减免了部分税费。扶持、鼓励民企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许多政策法规未落到实处,缺乏与国企和外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企业内没有系统的财务政策
半数企业月底会做有关财务分析,但接近19.05%的企业只在有需要的时候做。
三、完善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民营中小企业应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观念
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都渗透着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全面、系统地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应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一是重视财务人员在税收、金融、成本管理等方面间接带给企业的利益。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保障其工资待遇、劳保福利,既要做好引进人才,还要留住人才。重视财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积极为相关人员提供适当在职培训。二是健全企业财务机制,理清会计账目,加强内审与外审,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能随时了解财务信息,增强对企业的信任,重建企业信誉。三是做好以财务预算为前提的事前预测与财务规划,进行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把握企业的资金流向,科学合理地运用资金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
(二)民营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
随着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逐步规范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财务制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等,摒弃企业创业初期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的模式,建立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相互制衡的权利分配和决策机制代替家族制管理,用各项具体的制度来体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思想。
(三)政府应发挥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扶持和监督作用
政府应出台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政策,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可以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企业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企业负责人认真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法定要求,自觉履行单位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进而提高企业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同时,在信贷方面,应放宽民营企业信贷门槛,为金融机构与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加大金融中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的担保体系,通过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等方式促进民营企业改善自身财务管理;在税收方面,适当降低民营企业税收负担,引入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财务制度健全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服务,引导民营企业改善财务管理。
(四)社会中介机构应进一步发挥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监督功能
目前温州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开始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全盘实行会计制,笔者认为这是改变目前民营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及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好方法。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能充分体现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其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中介立场,能使国家、企业的利益达到双赢。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政府部门直接进行民营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其监管成本相对较高,有效性也比较差,易引发腐败等社会问题。而实行会计机制使政府的监督方式有所改变,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去监管那些监督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使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成为民营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由此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监督不力的弊端,实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黄建宏.民营企业成功与失败[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2] 金浩,王春光.2010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关键词:物流 西部高校 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
在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拥有更少的资源却面临更多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物流业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其发达程度与该区域的经济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同处于西部的各高校在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虽说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是近似的。
一、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外部背景分析
1.物流人才严重匮乏(缺口大)
物流管理类专业是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产生了对于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2.物流管理类专业“发展”迅速(速度快)
需求产生供给,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致使全国各高校争相开设了相关的物流管理类专业,我国西部地区也不例外。在西部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中,我们以教育整体实力相对最强的陕西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陕西包括本科(39所)、专科(38所)、独立学院(12所)以及民办高校(18所)在内共有107所高校,其中不包括研究及科研机构。在这107所高校之中,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类专业,占到总数的28%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之中。截止到目前为止,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30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类专业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这里的“发展”主要指的是数量。
二、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然而,正当物流管理类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之际,人们忽然发现,当初那个“有条件要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的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并没有像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西部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物流管理类专业办学思路不清、办学目标不明
一般而言,办学目标决定了办学思路。西部高校在开办物流管理类专业之初,对于该专业的办学目标往往是在借鉴开办较早、相对成熟的东部高校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来加以确定。但是,整体而言由于东西部高校在软、硬件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真正“能够”借鉴到的部分非常有限,并且主要集中在了理论教学部分。这样一来,结合自身实际的比重就增大了。最终就演变成了学校有怎么样的实际就制定怎么样的目标,严重违背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初衷,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2.实践教学“杂乱无章”
从西部高校已有的实践教学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先后逻辑关系不清楚,没有形成类似于理论学习那样严谨的体系。学生在这种实践环节的学习过程中,也许每一块都有较好的掌握,对于相关技术也具备了一定的应用能力,但是这些知识、技能都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依然无法真正完成一项实际的物流作业,致使实践教学的目的没有很好的实现。
3.实践教学环节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缺少规划,造成浪费
西部高校在发展物流管理类专业的过程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资源不足,严重缺乏资金、设备,并且这些资源过分侧重于理论教学环节,造成实践教学环节可利用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这些极为有限的资源的利用往往也缺少科学的规划,合理的统筹,致使这些资源的最大效用没有被发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物流师资匮乏
我国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师资除了少部分是本专业之外,很大一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虽说这些老师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理论教学部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而言,短时间之内,这些师资作用的发挥是非常有限的。师资匮乏,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师资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三、结论
面临以上建设现状,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这已成为势在必行的一种必然要求。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全部解决这些问题并不现实,我们只有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解决其中的“瓶颈”问题,就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物流科技,2008(4):75-77.
[2]肖怀云,李正锋,吕玉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J].物流科技,2008,(7):.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多元化;设置;改革
一、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宏观环境中的不适应
理财人员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财务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育中仍然存在种种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需求的市场化与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的非市场化之间的不适应。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权限一直控制很严格,就拿财务管理专业来说,改革开放十几年后,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才在工商管科下新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这样做虽然降低了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风险,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我国高校专业建设明显落后与社会需求,也落后于国外大学的事实。二是社会人才需求“实用化”与高校专业教育教条化倾向之间的不适应。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实用化”,希望企业是人才“用武”之地,不希望本企业成为人才的“练武”之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高校虽不应该也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完全适应企业的这种需求,但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专业应该与其需求相适应,否则教育服务与社会的说法也就成为单纯的口号了。而目前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注意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说得多,做得有实际效果的少。
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问题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是与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有关的内容加入到金融的微观中,货币金融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成本与效益、资金流量、信息及其等问题,并逐步形成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即以金融市场为基础,注重财务分析、定量分析的新型金融学。这在美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定位上可见一斑。他们要求所培养的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掌握:(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2)企业如何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3)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的使用;(4)金融组织或机构如何运营,并加以具体,从而能够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由此可见西方财务管理教学表现为两个重点:一是公司财务管理,二是金融市场。公司财务管理部分包括公司财务决策、公司财务分析与诊断、国际财务管理、企业税务等;金融市场部分包括投资学、证券分析、期权与期货、外汇实务、金融法规等,不论作为公司理财人员,还是作为金融界从业人员,都需要同时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根据我们对其他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进行考察的结果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
(2)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多层次性。
(3)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由于定位不明,课程体系陈旧,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
(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可以说这方面改革和发展差距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
此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知识结构定位
高等学校既然以育人为基本职能,那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规格做出规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对于财务管理这样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而又与工商管理领域的其他多个环节存在广泛联系的学科专业来说,确定其培养目标应突出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专业操作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中一门综合性很强且关系企业经营全局的管理业务。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
二是“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与“专”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相关“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又十分密切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专才”,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
与上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校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三大支柱,即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
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财务管科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是财务管理与学科的关系,它们都以资金运动为对象,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二是财务管理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构成的特征。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一切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2)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3)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
根据上述特征,从实践上看,大致有四种设置方式:(1)按管理主体设置;(2)按管理对象设置;(3)按管理环节设置;(4)按多元标准设置。
表1-财务管理专业体系设置表
设置方式 按管理主体设置 按管理对象设置 按管理环节设置 按多元标准设置
主要内容 个人理财
法人理财(事业法人\企业法人) 投资管理
筹资管理
利润分配 财务预测
财务决策
财务预算
财务控制 初级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
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专题研究
优缺点 某一行业或部门的各种财务管理内容、管理环节集于一门课程之中,单门课程内容紧凑。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则因开设这种综合课程而使某些新内容难以充分展开;另外,逐个部门去讲授容易重复,实际上往往只能突出某一行业而难以使学生系统把握各部门财务管理的共性知识。 对于专题教学比较有利。
课程的整体性较差,对有关难以作相互联系的,如预测中的筹资就离不开投资。另外,如此设课,财务管理原理部分的内容也较难安排。 以财务管理循环过程为基础,课程体系层次清楚,系统有序,程序性较强,可以避免课程内容设置上的分离或交叉问题,各分支课程与原理部分不容易重复,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进程。以管理环节为框架,也便于分别吸收和容纳现代财务管理的新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其缺点主要是,各种业务内容逐一罗列,未顾及管理对象是一个整体,没有从管理对象这一整体出发做到各环节知识的有机整合,给人以散乱的印象,不利于从整体上研究解决问题。 如财务管理学原理按环节设置授课内容,中级财务管理按管理对象设置教学内容,高级财务管理按行业或特殊业务设置内容。这样不仅学科体系相对完整,内容上也较丰满。
但是按环节和按对象如何结合,也是一个难题,这主要体现在财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上。从西方(主要是美国)财务学专业课程设置看,他们按管理层次分设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三级课程,遇到的问题是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的教科书易于解决,而第二种课程无现成理想的教科书可供使用。
适应对象 在职干部培训。 大专和本科在校生 中高级在职干部培训,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即,低端以管理内容为设置主线,高端教育以问题导向方式设置。具体安排可以考虑大专及本科以管理内容设置,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硕士研究生以管理环节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或按管理层次设置,分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
————————————————————————
主要:
[1]袁广达:入世后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研究》2003(3)。
[2]姚正海,梁栋桢:论全球化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江苏大学学报》(高等研究版)2002(9)。
[3]赵息,鹿娟: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科学版)2003(9)。
[4]张凤林:新时期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3(11)。
[5]郭冰,郭泽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见,《财会月刊》2003(4)。
[6]赵自强,韩绘萍:对学与财务管理专业交叉互补问题的探讨,《经济师》2003(5)。
[7]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99(3)。
关键词:高校;物业管理;特性;质量提升
随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物业管理企业化应运而生。高校物业管理工作也日显突出和重要,改革的步伐也随之逐步加快。但是,高校物业管理发展不平衡,滞后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物业管理,在管理技术、服务质量、人员素质、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和业主观念上的差异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政府的正确导向、学校的扶持、历史的沿袭,高校物业管理企业目前仍然是高校通过市场方式或非市场方式选择的主要对象。尽管如此,高校物业管理企业还面临生存的危机,在迈向现代物业企业的转型进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应对?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物业管理企业生存与发展。
一、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校物业管理基本上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仍旧是低效福利型的,这种管理模式无论是在管理技术还是在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物业管理在服务意识和经营观念上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致使高校物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化物业管理,影响了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物业管理实行的是象征性的有偿服务,管理实体与高校签订相关物业管理协议,但是这种管理往往是在学校的行政指令下进行,缺乏科学依据和市场标准,协议相当不稳定。尤其在服务费用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往往不按行业要求和标准办事,只追求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市场经营意识淡漠。由于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物业管理费用很紧张,于是将物业管理成本一再压低,使高校物业管理陷入了低效率、低水平的亏损经营,很难向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由于各高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不同,物业管理的情况不一。但总体来说,各高校物业管理是伴随着本校的发展而发展。从管理模式上,基本上经历了由过去单一的、与原学校一体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到目前的相对初分专业、初成体系的物业管理;从服务方式上,由过去一般基本的生活保障变为多形式、多层次服务;从管理水平上由过去的传统房屋管理和后勤服务到目前初具现代物业管理稚形的管理。相对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二、高校物业管理工作的特性
与一般物业管理相比高校物业管理具有很多特殊性。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驱动,高校物业管理成为高校后勤的一种新模式。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使高校物业管理得到了进步的发展、巩固和完善,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和分析高校物业管理的特殊属性,明确这一工作的着力点,对于搞好高校物业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育属性。高校物业管理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和育人开展工作,一切作为都要与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的整体目标相适应,并负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和义务,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物业不同于其他物业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高校物业管理在做好物业服务的同时,还要注重营造育人氛围等软环境建设高校物业管理所承担的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它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它既受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2)知识多科性。高校物业管理工作需要有广泛的知识技能作为基础。在社会科学领域涉及到管理学、会计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在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到的学科则更为广泛。在工作中知识多科性又表现在专业技术种类繁多,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能。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和多种专业的常识,进行科学管理,使各项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3)服务对象的特定性。社会物业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各行各业不同职业的人,而高校是一个高层次、高学历的教育机构,物业服务的对象是以广大教师和学生为主的知识群体,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形象、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内容都有较高要求,服务和管理更需要精心和讲究方式,秩序维持和学生安全显得特别重要。
(4)群众性。高校物业管理的大量工作与群众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必须时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检验。这就要求后勤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周全,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师生的工作、学习的情绪。
三、高校物业管理质量提升的思考
(1)建立高校物业管理新体系,要从本地区的物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规律的要求,结合高校物业管理自身的特点、任务和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一个能使房屋保值和增值,设备设施正常使用,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居住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社会效益 ,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统一的物业管理体系。这种新体系要把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业主自治管理和物业公司专业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体现物业管理企业的自主经营和规范运作,又能体现房地产主管部门和行业的监督指导,推进高校物业管理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2)加强员工技术培训。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实现物业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也是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目前各高校的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每天又直接面对师生,这些员工素质的好坏、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业管理的质量,直接导致师生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各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素质,员工的培训极为必要。
(3)提升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水平。由于高校物业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专业性强。需要对高校物业管理队伍按照国家规定的物业管理标准,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加强专业建设。为保证管理水平,还可适当引进一些社会上如保安、绿化等专业化管理企业到校区管理,尤其是对那些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高校物业管理来说更适宜,这也是高校物业管理发展的一个趋势。校外物业管理公司的介入、不仅为高校带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物业管理,也引入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使高校物业管理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4)理顺物业管理中的各种关系。物业管理是一种服务性行业,涉及到各种行业、各种部门,要结合物业管理的任务和特点,正确处理好物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依法管理与自主管理的关系、自治管理与专业管理的关系、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促进物业管理有效、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高校物业管理是一项非常繁琐又比较辛苦的工作,既是高校的“门面”和“窗口”,也是高校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做好物业管理工作是高校物业工作者的天职,也是高校发展与生俱来的永恒课题。从职能分工看,物业管理工作其实是机关工作的一部分,它服务于高校各项工作,以大局为先,以服务为重。客观的说没有高质量的物业管理工作,高校的各项工作就会失去基础和动力,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为此如何提高高校的物业管理工作是每一位高校物业管理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余宇楠.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
[2] 高校后勤管理 李进莉 山东大学出版社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后勤; 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后勤改革的关键因素。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着力打破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十几年来通过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后勤内部潜力、加大学校投入等方式,不仅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后勤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使高校后勤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从而为学校实施物业管理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也给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范围,一般是指学校的各种住宅、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以及其它相关的附属设施,包括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设备管理等学校后勤项目。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物业运营人对以上设施的管理,为学校的正常工作提供全面、高效、周到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社会化物业管理型;高校后勤发展投资管理型;引入竞争,社会物业与校内后勤部门共管;传统后勤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从其性质来说,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部分, 十几年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以来,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既具有机遇也面对挑战。由于,高校物业管理脱胎于高校,服务的对象也限于高校内部,并且和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物业管理体系,其管理行为几乎都是行政行为。机构一般是后勤集团下属分公司,但又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指挥,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正在进行物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尝试,但由于体制上或观念上的原因,到位的管理不多。这些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则仅仅是建立物业管理体制框架,部门内部也实施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制度的机制。但是这种物业管理仍处在市场不完全建立状态的物业管理思想,运营模式并没有完全建立。现在仍然有少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仍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公司名义上从学校分离出来,在社会上也已经以独立的企业在运行,但是,企业却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仍然和学校存在附属关系;同时,企业的资产产权不明晰,分配关系还有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等。
2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服务观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和挖掘后勤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但我们有些人认为高校实行物业管理是甩包袱,是将物业管理中心直接推向社会。同时物业管理人员观念要转变,员工要转变从拿固定工资、端“铁饭碗”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的观念。领导者要关心、引导员工,使他们愉快地转变观念,管理服务观念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2. 2 管理体制和管理形式不规范
我国许多高校物业管理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企业运行仍然采用旧有的模式和体制,导致各方法律关系不够清晰;产权关系不明确,物业管理企业的产权人既是学校,也是物业管理企业的职工,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无法明确。因此,一旦发生物业管理纠纷,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双方合法权益都难以保障,从而法律风险巨大,管理体制不规范。同时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形式不规范,物业管理的职能仍然还在由一个科或几个科来完成,体制上仍然沿袭了事业管理的形式;尽管有的学校已经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但往往只是涉及保洁、维修等方面一定的物业管理职能,管理形式不规范。
2.3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制度可分为:综合、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制度等,常见的主要有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和服务规范等。辖区的管理制度分为物业管理公约、物业各区域内的管理规定、用户手册等。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执行也不够严格,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
2.4 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涉及到的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各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人员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同时非正式在编员工比例不断上升,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和培训,因此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
2.5 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由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成为独立的企业,只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的费用给物业管理部门,学校师生是物业服务的接受者但却不是物业费用的直接支付者,所以很难要求物业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一是主动服务不够,存在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情况,有些工作经常要拖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二是校内物业服务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定期的巡检和维修保养不够;三是在校园绿化和卫生保洁方面比较重视主干道和主要场所的服务,而忽视一些死角和比较偏僻的地方;四是校园环境管理不到位,对乱贴乱画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影响校园环境者管理不力。大多数正式职工服务意识还不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着和学校其他岗位职工相互攀比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物业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几点策略
3.1 创新管理体制 加强规范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的体制应尽快同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接轨,按照《高校物业管理办法》, 转换机制,理顺关系,切实建立高校物业管理新体制。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并将原有服务区域内的创收资源划入物业管理公司,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企业在管理上要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运营上,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拓宽经费来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物业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正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有力地支持了高教事业的产业化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经营服务实体,必须进行机制转换,选配精干、高效、能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愿意为教育服务的领导班子;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同时要努力实现经营机制的创新,坚持按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健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物业管理模式。当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现状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要经过阶段性发展和过渡,才能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3.2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素质是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原后勤部门分离出来的,素质不高,难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承担起管理和服务职能。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后勤物业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选拨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来增强人员的思想、文化、身心、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素质。通过加强物业队伍的素质建设,把每个员工培养成技术职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员工的技术培训可依据岗位职责分别进行专业技能、礼仪礼貌、文明执勤、行为作风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制定计划,制定培训大纲,组织编写教材,进行专业讲授,示范训练,进行实践考试。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
3.3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高校的师生员工。因此在整个服务运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高效物业品牌形象。应做好以服务促进管理,从服务求效益,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以此来促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协调发展。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为师生员工不断的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经营有序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满意,让教师满意。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