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人员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4 16:33: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人员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研人员管理

第1篇

一、科研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一)对科研项目进行分类。科研项目按研究内容和性质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类、预先研究类、工程应用研究类和新产品研制类四大类。基础研究类是以探索与研究新材料、新原理、新工艺及相关技术为主要目标的研究项目;预先研究类是以突破新材料、新工艺的关键技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开发项目;工程应用研究类为以突破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为主要目标的研究项目;新产品研制类为以研究、交付硬件或流程性材料类产品为目标的项目。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各部门应明确职责,按职责和程序办事,以免在后续的工作中出现质量管理的断点和互相推诿的情况。科研院所质量负责人对科研质量管理的实施负领导责任;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的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及相关的顾客信息收集等;学术技术委员会、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对项目的有效运行提供相关的支持保障;课题组组长负责质量管理程序在本部门内部的具体实施;质量办负责最终产品的验收、交付,应对项目质量程序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

(三)制定详细工作流程。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分类,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过程的流程,使每个项目均能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有计划的开展科研工作;确保每个流程都受控,以便及时跟踪每个科研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按阶段进行阶段评审。以便及时发现科研过程中未按时完成的情况,并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所有科研项目都应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国标体系的要求进行过程的质量管理,由于各类项目的性质、目的和管理流程的不同,不可能按照统一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但是所有科研项目都要经历开题论证、立项评审、过程实施、验收测试和归档总结的过程,以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管理流程。

(一)查看指南、确定任务要求。经过查看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南,对有申请意向的项目进行前期调研,申请方在编写开题论证报告或申请书之前,必须明确项目研制要求和技术指标要求的内容,之后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格式要求编写相关的开题论证报告或申请书。确保编写的内容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项要求。

(二)综合论证、合同评审。在开题论证报告或申请书提交之前应进行相关要求的评审,评审内容主要包括:1、项目研究目标和技术要求是否清晰,验收要求、结题方式是否明确;2、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是否合理可行,进度安排是否合理;3、项目研制过程的风险是否得到识别,资源配置(人员、设备、科研环境等)是否满足项目要求;4、项目实施是否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5、项目预算安排是否合理,符合相关财务管理规定。课题组通过相关评审,能够使相关人员对项目各项要求的理解达到一致,不一致的要求得到解决,评审的结论会对之后签订的项目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可行性、经济性和风险程度以及需采取的措施、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等提出明确的意见与建议。

(三)签订合同、任务开题。所内评审合同后,提交项目主管部门,通过项目由主管部门按学科和方向的分配,组织相关专业组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论证报告汇报,通过后,现场签订项目合同,其中可能还包括技术开发协议或委托开发合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补充技术协议及其他相关协议,视同产品要求变更(GJB9001B-2009,7.2.2条款,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要按原方式进行审批后作为合同或协议的附件执行。作为合同附件的协议会明示其与合同的所属关系,并按文件管理要求控制和传递,以保证现行有效。科研院所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到位经费的到款情况,组织开题并下达开题通知书。

(四)研制过程的实施。首先根据任务书或年度协议的人员分工,组建项目组。然后根据任务书或年度协议的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主要包括:研究目标、主要技术指标、技术方案、识别可能存在的关键特性、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工艺要求、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影响因素、划分研究阶段、参研单位的职责和要求、各阶段产品质量评价和改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外购设备和原材料的管理、研究所需的资源、人员的工作分工、知识产权分析和经费预算等。根据实施方案的内容,具体编制各自的工作计划等其他文件。

(五)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实施方案编制结束后,应对其进行评审,确保与任务书或年度协议要求有关的各项输入的完整性、充分性和适宜性,确保输入文件之间的一致性。评审方式可根据项目性质和内容确定,并形成评审意见,评审中建议邀请项目主管部门、质量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参加,发现的问题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跟踪落实。

(六)项目研制过程跟踪管理。实施方案评审通过后,按照评审后的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的研究过程,全过程应按照整个课题和各年度的工作计划,有节点的开展。项目主管部门按照各项目的时间节点要求课题组对项目节点要求进行评审,评审结束后,编制该节点的阶段评审报告,要求评审组组长和相关负责人签字后存档,同时要求专家签署是否可以转入下阶段工作的明确意见,并对评审中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落实和跟踪。对于未通过评审的项目,应重新进行研制,优化工艺,完善工艺文件,直至满足要求为止。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应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控制,并保留记录,以确保科研过程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七)总结、验收。在产品研究进行了最后一个阶段的科研任务后,要进行项目的总结和验收准备,在顾客有要求的情况下,需邀请顾客参加现场测试。编制测试大纲,进行现场测试,形成测试报告和专家意见,并请专家签字确认。对需要向顾客提供样机或样件产品的项目,由第三方的质量检验部门根据合同及技术协议的要求对交付前的产品组织检验,并签发产品检验文件,并提交给顾客。

(八)归档。任务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要按照规定将任务书、年度协议、实施方案、阶段评审报告、实验记录等进行归档;待项目结题工作全部完成后,对项目全过程的文件、阶段评审和总结验收等相关资料都要进行检查和归档,已保证全过程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项目负责人将最终项目档案移交档案主管部门,档案主管部门给项目负责人开具归档接收单,以证明项目整个研制过程结束。

三、科研人员管理科研过程

最重要的、最灵活的是科研人员,人员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资源,项目负责人更是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他起着策划全局,指导研究方向的作用。而所有的参加人,无论是科研还是管理人员则是组成大脑的每一个细胞,因此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提升大家的智力、技术能力和创造性,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为科研人员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创新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是我们科研院所的优势,我们有着良好的科研氛围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相信全体科研人员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让自己的潜能得到无限的发挥。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 剑桥现象 我国高校 科研人员 管理

剑桥市发展成为欧洲最为璀璨夺目的高科技集聚区,[1]这种现象被称为“剑桥现象”。正是有了剑桥大学这个世界领先的教育与科研机构,才产生了著名的“剑桥现象”。剑桥大学之所以能在剑桥高科技区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与人才优势,能够将现代技术创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一、剑桥现象形成的原因

剑桥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对剑桥大学自身来说,最关键的是为科研人员创建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始终坚持大学的办学宗旨,共同铸就了以剑桥大学为基础的“剑桥现象”的长久发展。

1.对各院系和科研人员众多的机构,剑桥大学坚持基本要求和政策宽松的原则。基本要求是指高校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工作时间内要求完成的一切任务。政策宽松是指学校对科研人员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别的业余空闲时间里,只要不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自主完成的科研成果,产权就归科研人员自己所有,学校不会进行任何干涉,甚至可以同第三方签订转让合同。剑桥大学对科技开发和转让等问题采用权力下放的管理方式,为了让个人和集体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既没有特殊的奖励措施,又没有制定严格的规定制度。

2.以科研和教学为根本,加强“剑桥思想”——开创性的初期成果,即有一定实验基础的前期性科研成果的力量,采用思想入股的形式,发挥智力优势,避免资金投入和开发产品的长周期风险。剑桥大学始终坚持以教学和科研为根本,履行大学的创造、发现、储存和传播知识基本职能。教学和科研是“剑桥思想”的来源,取得经济效益只是手段,剑桥大学的目的是确保教学与科研水平一直处在世界前沿。

二、科研人员的特点及我国的管理现状

高校科研人员被称为知识型员工,科研人员倾向于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以及组织气氛的宽松性,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领导的遥控指挥,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2](1)科研力量雄厚,科研人员往往身兼教学、科研双重职责,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2)科研人员大都不实行坐班制,有充足的时间投入科研或其他事务。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按自己的意愿计划、安排工作,不太愿意听由上级领导的摆布。(3)集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征为一体。科研人员具有比其他工作人员更强的竞争性,他们工作时用脑多于用手,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创造新的事物,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4)科研人员非常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敢于攻克难关,并希望以此实现自我价值。

1.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科技成果转让的价格偏低或“明低暗高”,让负责转让的人员中饱私囊,造成高校资产的流失。有些科研人员将原所在高校的科技成果作为出国资本带到国外,有些另谋高就或另起门户带走相应的科技成果。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招聘为名,挖走高校科技人员,同时夺取了科技人员所掌握的科技成果。学生把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的科技成果带到就业单位,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发表、转让或申请专利等。科研人员把职务科技成果作为非职务成果进行转让使用或直接投入到自己控制的、以亲属名义创办的企业中去。[3]

2.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是负责学校教师的课题申报,监督教师科研经费的使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等等。不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已经严重不适应现阶段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该把研究学校的科技技成果转化等重要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4]现代高校对科研人员的管理受传统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束缚,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高校科研人员的需求,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整体管理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校的科研发展。

三、对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管理的启示

1.大学的领导层应该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着眼。建立高效率的科研转让中介服务机构,一个类似于中介服务的学校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生产型企业,主要作用是把校内的科技成果投入到高新科技企业中。完善科研开发的风险机制,通过保险公司和基金会,成立了风险投资基金,在高校联合其他社会投资资金共同孵化高科技企业。建立横向联络网络,使学术与产业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系。坚持以自我为主,根据社会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优势,自主拟定研究课题。对极具前景的重大研究成果不准企业“买断”,但又不闭关自守,采取吸引社会投资的方式进行联合开发,以保证科技成果的不断更新,建立和发展与先进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2.在各院系和科研员众多的机构,始终坚持基本要求和政策宽松相结合。建立通过市场机制鉴定科研人员业绩的制度。科研人员的工作应当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因此,可通过市场对科技成果避行鉴定,从而达到对科研人员鉴定的目的。同时,通过区分不同科技成果取得的市场效益来区分不同的科技成果等级。可以淡化一般意义上的科技成果鉴定意识,增强专利申请意识。建立高校与科研人员保密合同制度。高校应与在职科研人员签订技术保密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可要求离职、退休、离体的科研人员在离开本单位一定时期内继续保密,对违反合同者应严肃处理。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适当地引入激励机制。坚持工作业绩考核、岗位定薪的原则。建立良好的科研人员人际关系,对科研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研人员的人际关系好,则大家心情舒畅,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支持,这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大力宣传学校的科研激励政策及其科研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在工作绩效的评价中,应该坚持科研成果说话,而不是资历为先。增强激励,对每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张榜公布,并对结果作出详细说明,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机制的透明度。弱化领导意志化的影响,坚持标准的客观恒定性。所以在高校科研激励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各种障碍,保证产生真实的效果。

4.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化、专职化、高效化的科研管理队伍是提高科研管理能力的基础。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包括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两个方面。质量提高的途径主要在于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倡导科学、民主的学术精神,以实践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以学术讨论来解决学术问题。“管理也是服务”,科研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的关系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应是调控、服务和保障的关系。[6]一切管理办法与措施都应有利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现代技术知识、创新素质。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宋传增.由“剑桥现象”看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2]唐斌.试论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的管理[J].科学与管理,2004,(4).

[3]徐敏韬.论高校科技成果的流失与科研人员的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1997,(6).

[4]张经强.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其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5,(6).

第3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培训

0引言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若要立于不败之地,科研院所必须坚持“科技兴所”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科研院所整体综合实力[1]。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行政管理的高效服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行政人员承担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要职责,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高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单位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该如何定位,行政管理人员本身又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促进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些方面作一些探讨。

1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2]。科研院所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单位的职能部门,管理是工作的主线,协调是工作的核心,服务是工作的根本,其职责主要是协助领导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等,在管理活动中主要担任组织协调作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在传达领导的指示、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的同时,更要主动做好各个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的枢纽作用。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单位科技工作的发展。

2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是各种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或者是上传下达者,首先自身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服务的精神。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严谨求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样才能把每一件细小的工作做好,才能提高整个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高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工作岗位上不仅需要掌握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技能,还要掌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科研院所自身性质决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站在发展前沿对科研形势、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为本单位的科研活动提供指导性建议。国家、省、市各级科技方针政策以及本单位的政策规定是影响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学习政策精神,把握方向,为科研人员做好参谋。

2.3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工作是一个群体行为,涉及多学科、跨专业、跨单位的科研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非技术障碍,如设备、人员矛盾等,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在于协调项目实施中人员、设备、物资的调配,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出现意外情况,管理人员应积极地寻找对策,需要政府或其他部门的支持。可以说,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作的关键。

2.4创新意识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3]。创新是科研发展的动力之源,行政管理同样离不开创新。行政管理人员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研究科研管理工作规律和特点,探索和建立适应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对阻碍科研发展的政策办法进行必要的修订。建立有特色的学科和人才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科研奖惩机制,既要把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不能束缚科研人员的手脚。

2.5服务意识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自身岗位职责,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积极地为科研一线服务。要做到服务下行,服务前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和服务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科研一线,了解各学术梯队构成及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提高换位思考的意识,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时要替科研人员多考虑,在下发各类通知时要谦虚谨慎,以理服人,全方位提高素质。

3加强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4]。科研院所应重视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其管理和服务能力,从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提升单位综合竞争力。目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主要由3种人员组成:一是来自科研一线的专业人员转岗,这一类人员对科研工作比较熟悉,对管理工作比较陌生;二是来自于其他职能部门,这一类人员对管理工作较为熟悉,对科研工作则相对陌生;三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管理系学生,这一类人员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但对科研工作比较陌生,对实际管理工作也不熟悉。行政人员的培训应当因人而异,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形人才。

3.1加强科研院所管理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应多安排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管理专题培训,使之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可采取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讲座的形式,也可提供机会让行政管理人员赴国内外同类院所进行学习、交流,参加系统的理论培训,了解相应的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等。行政管理人员应主动利用人脉优势,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最新的理论,培养自己修养,锻炼自己的能力。

3.2加强科研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既要熟悉管理工作,又必须全面了解科研院所总体科研形势和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这样才不会在管理中出现脱节现象。行政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进行知识的积累,同时多深入一线与科研人员沟通交流,了解院所各个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

3.3加强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的培训

科研院所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管理知识,适当的科研知识,同时还需要拥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科研院所应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继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应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英语能力、伦理素养、人文底蕴等。

3.4加强对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如果只讲奉献,只会使管理人员疲于奔波,忙于应付,严重的会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造成队伍的不稳定。科研院所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对他们实际能力的考核和评估,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对于业绩出色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宣传,给予表彰,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行政管理队伍中。

4结语

总之,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工作,它不同于普通单位的纯行政管理,而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科研院所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无不凝结着管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因此,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管理工作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管理人员自身的努力去适应新形势下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高要求,而且需要科研院所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开创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健,沙莉莉,吴超.医院科研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43-44.

[2]庄俐.如何提升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5(2):110-111.

[3]徐志远,徐浩然.浅谈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的加强与创新[J].黑龙江科学,2013(5):94-95.

第4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培训

0引言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若要立于不败之地,科研院所必须坚持“科技兴所”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科研院所整体综合实力[1]。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行政管理的高效服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行政人员承担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要职责,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高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单位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该如何定位,行政管理人员本身又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促进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些方面作一些探讨。

1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2]。科研院所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单位的职能部门,管理是工作的主线,协调是工作的核心,服务是工作的根本,其职责主要是协助领导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等,在管理活动中主要担任组织协调作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在传达领导的指示、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的同时,更要主动做好各个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的枢纽作用。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单位科技工作的发展。

2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是各种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或者是上传下达者,首先自身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服务的精神。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严谨求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样才能把每一件细小的工作做好,才能提高整个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高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工作岗位上不仅需要掌握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技能,还要掌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科研院所自身性质决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站在发展前沿对科研形势、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为本单位的科研活动提供指导性建议。国家、省、市各级科技方针政策以及本单位的政策规定是影响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学习政策精神,把握方向,为科研人员做好参谋。

2.3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工作是一个群体行为,涉及多学科、跨专业、跨单位的科研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非技术障碍,如设备、人员矛盾等,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在于协调项目实施中人员、设备、物资的调配,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出现意外情况,管理人员应积极地寻找对策,需要政府或其他部门的支持。可以说,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作的关键。

2.4创新意识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3]。创新是科研发展的动力之源,行政管理同样离不开创新。行政管理人员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研究科研管理工作规律和特点,探索和建立适应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对阻碍科研发展的政策办法进行必要的修订。建立有特色的学科和人才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科研奖惩机制,既要把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不能束缚科研人员的手脚。

2.5服务意识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自身岗位职责,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积极地为科研一线服务。要做到服务下行,服务前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和服务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科研一线,了解各学术梯队构成及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提高换位思考的意识,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时要替科研人员多考虑,在下发各类通知时要谦虚谨慎,以理服人,全方位提高素质。

3加强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4]。科研院所应重视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其管理和服务能力,从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提升单位综合竞争力。目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主要由3种人员组成:一是来自科研一线的专业人员转岗,这一类人员对科研工作比较熟悉,对管理工作比较陌生;二是来自于其他职能部门,这一类人员对管理工作较为熟悉,对科研工作则相对陌生;三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管理系学生,这一类人员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但对科研工作比较陌生,对实际管理工作也不熟悉。行政人员的培训应当因人而异,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形人才。

3.1加强科研院所管理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应多安排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管理专题培训,使之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可采取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讲座的形式,也可提供机会让行政管理人员赴国内外同类院所进行学习、交流,参加系统的理论培训,了解相应的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等。行政管理人员应主动利用人脉优势,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最新的理论,培养自己修养,锻炼自己的能力。

3.2加强科研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既要熟悉管理工作,又必须全面了解科研院所总体科研形势和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这样才不会在管理中出现脱节现象。行政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进行知识的积累,同时多深入一线与科研人员沟通交流,了解院所各个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

3.3加强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的培训

科研院所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管理知识,适当的科研知识,同时还需要拥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科研院所应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继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应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英语能力、伦理素养、人文底蕴等。

3.4加强对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如果只讲奉献,只会使管理人员疲于奔波,忙于应付,严重的会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造成队伍的不稳定。科研院所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对他们实际能力的考核和评估,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对于业绩出色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宣传,给予表彰,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行政管理队伍中。

4结语

总之,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工作,它不同于普通单位的纯行政管理,而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科研院所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无不凝结着管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因此,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管理工作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管理人员自身的努力去适应新形势下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高要求,而且需要科研院所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开创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健,沙莉莉,吴超.医院科研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43-44.

[2]庄俐.如何提升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5(2):110-111.

[3]徐志远,徐浩然.浅谈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的加强与创新[J].黑龙江科学,2013(5):94-95.

第5篇

关键词 医院 科研管理人员 综合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大多都设立了科研管理部门,一批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也逐渐形成,但相对于医院专业科研人员和科研具体工作来说,医院对科研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笔者结合自身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体会与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1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

1.1服务意识

科研管理人员不要将管理当做权力的象征,而是要牢固树立管理及服务的理念。医院科研工作包括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奖励申报、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工作量大、繁琐且涉及面广。因此科研管理人员要培养积极、热忱的服务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一切管理工作的重点都要围绕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活动,尽可能地简化工作程序,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便利,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成长和科研成果产生的环境。

1.2科研道德

科研道德能够为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道德修养,严格管理医院的科研活动。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项目和每个科研人员,尊重科学、崇尚真理;要牢固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严格做好科研管理的保密工作;严防违规造假行为,注重调查研究,确保科研的纯洁性;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评价体系、公示制度,保证科研工作的公正性;加强科研学风、科学诚信培养的知识讲座和警示教育,提高全员科研道德素养。

2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2.1医学知识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院的科研管理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加强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更新,掌握医学发展的前沿领域,领悟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获取准确的医学科技信息,从而密切掌握各专业科研动态,寻找突破口,在科研方向、选题上给予科研人员正确的引导,协助做好顶层设计,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2.2管理知识

医院要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加大对新时期科研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择优选择有志于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科研管理体系和评价、激励制度。科研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要紧跟医院的临床医学研究水平、科研能力、综合实力的发展而动态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科研热情。同时要建立科研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医院要营造重视管理的良好氛围,将管理人员培训纳入医院人才建设的轨道上。

2.3相关知识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培养。科研工作经常涉及到科研合同签订、成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培养有利于保护医院和科研人员的权利。加强财务知识的培养,科研工作涉及大量的科研经费审核工作,要熟悉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和开支范围,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3政策解读能力的培养

3.1政府科技政策解读能力

国家和地方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是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依据。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国家各个部门、省和市的科技有关政策和科技工作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等政策解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对社会、民生关注的医学热点问题的敏锐感知能力,以便更好贴近政策和民生需求,对接重大科技项目。

3.2科技需求对接能力

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长期与全国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相关的各种社会团体和医学企业接触,经常参与社会团体和企业举办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活动,因此应加强对企业及社会有关机构医学相关科技需求的对接能力,从而为临床各级科研人员提供多方位的科技合作机会。

4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4.1学科交流能力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渗透融合和紧密协同的“大兵团作战”,多学科多中心协同作战的重大项目逐渐增多。科研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同行科研院校、科研专家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可以与有关的科研单位建立稳定的科研协作关系,拓展医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4.2项目协调能力

任何一个科研项目的开展都会涉及到许多部门和人员。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充分协调好合作单位、研究科室、课题组、科研、后勤及财务人员等诸多关系,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从而保障科研项目工作顺利、高效完成。科研管理人员要和科研工作者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协调解决如经费使用、奖金分配及成果分享问题,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医院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

4.3行政沟通能力

随着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对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投入,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加大了对医学科研的支持和投入,与行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沟通,可以及时掌握科技信息,拓宽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的申报渠道,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用的结合提供服务。同时,可以将医院的重点学科、科研实力、科技成果及时传达给各个政府部门,提高他们对医院科研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有利于及时反馈相关的科研信息给医院,甚至可以引导相关部门凝练科研方向,前瞻性地设计一些项目定向委托医院进行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升

0.前言

素质是一个人的素养与品质的综合,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从事科研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底与职业品德。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包括科学思想、科研功底、科学涵养及外在举止等方面。素质是能力水平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科研管理素质,才有可能拥有较好的能力水平;只有具备出众的水平、能力,才有能取得卓越的科研绩效和成就。科研管理工作是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科研工作的进程和效果,而且关系到科研项目能否取得实效。一批具有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管理充分发挥管理效能的必要条件,也是科研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本文就如何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深入探讨。

1.科研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1.1崇高的敬业精神

没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一切工作自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有限,但工作任务却很繁重,工作千头万绪,作为一名科研管理人员,既要对科研活动实施管理,又要为科研人员服务。因此,只有把敬业放在首位,才能以工作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具体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科研管理工作中,不怕困难,虚心请教,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第二,“想科研人员之所想,急科研人员之所急”,处处为科研人员着想,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工作,解决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投身于科研工作中;第三,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恪尽职守发扬敬业奉献精神。

1.2良好的服务意识

科研管理工作实质上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它主要体现在为科学研究工作和科研工作人员服务上。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根本。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科研人员至上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把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目标,从而极大的调动广大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服务贯穿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

1.3端正的职业操守

端正的职业操守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首先要牢固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以道德为基础、以职责为根本,严格做好科研管理的保密工作;其次,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各个项目和各科研人员,尊重科学、崇尚真理。最后,科研管理人员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热情真诚的为广大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1.4积极的学习意识

二十一世纪的科研管理者,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日益提高自身素质已成为科研管理人员的一门必修课。随着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科研管理者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要注重学习国家科学研究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有效的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从而更好的发挥助手作用。第二,要注重加强科研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第三,要注重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多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日常管理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因此,熟练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巧,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科研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之一。第四,要注重外语知识的学习。随着国际间科学研究的联系日益密切,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掌握一门外语已成为目前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之一。

2.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2.1提升现代化管理技术水平

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广泛地采集科研信息,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以及将有价值的信息发送到相关部门。信息是科研的灵魂,是抓住科研需求与热点 ,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是避免低级、 重复的科学研究的前提,科研管理者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并最多的信息 ,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的科研管理决策的基础 ,科研管理人员管理信息能力的高低也是对其管理素质水平的反映。从科研信息的采集能力看,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信息敏感性,充分利用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对科研信息进行获取、 分析与加工 ,不断提高信息意识,扩大信息来源,提供信息服务,强化信息管理,建立起高效率信息化的现代科研管理平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为科研人员在科研选题等方面把好关,当好参谋,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科研信息,为科技管理的调控和决策服务。

2.2提升组织协调能力

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是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这是保障科研质量的关键。科学研究已经不是单学科单兵作战的时代了,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了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因此,在申报交叉学科的项目时,需要与相关领域的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进行协调。同时,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也不是一个科室的实验室或几个实验室就能满足研究的需要的。这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与相关开放性实验室或其他实验室进行协调。对于涉及人群的大规模的研究更不可能由课题组或科研管理部门单独能够完成,还可能涉及到相关物资部门、设备部门等的配合,甚至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这也需要科研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协调。同时,科研管理人员娴熟的协调组织能力在科研项目的开发中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科研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也是不可缺少的。

2.3提升科学判断力

管理人员在实施科研管理过程中要有较敏捷的思维、 分析、 判断的能力,在组织和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要果断,要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科研人员提出的建议、意见要高度重视,耐心听取,对其正确的建议要及时吸纳,对较为片面的部分要加强引导和耐心解释。当前科研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是科研管理人员要善于启发、引导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意识,广泛宣传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制定科研计划,科研立题和指导科研过程中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判断力,感受新事物的灵感性,发挥想象力,提高综合创造能力,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给科研人员真正营造一个浓厚的科研氛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科研管理者的素质提高 ,对科研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研管理者面临着新的挑战,科研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充实自己,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要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管理工作中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华昌,潘蓉,杨向华,王晓华.青年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定位和培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5.

第7篇

关键词:农业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角色定位;创新培养

1农业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

高校的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综合的重要科学,是高校科学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与其他行政工作性质相比较,科研管理人员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必须对学校科研实际情况了如指掌,能够随时协调和组织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1.1科研过程的管理者

科研管理工作以科研活动为中心开展,进行全链条式的管理,涉及基础研究、技术推广、产业化等多个环节和层面:①科研项目方面,科研管理人员要对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结题验收、成果产业化等进行全过程管理,针对每个环节、步骤、流程、岗位等进行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比如科研项目经费入账、项目延期申请等规范性细化工作;②科研成果方面,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对专利、论文、农业技术等科研成果进行收集归档以外,还需对成果转移转化、成果服务社会等进行相应的统筹和管理;③科研条件方面,农业科学研究具有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产业化进程慢等实质性特点,中间某个环节有问题,会导致整个项目受到影响,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提前做好基地、实验室等科研条件的协调与配置;④科技信息方面,科研信息统计工作是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综合分析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对科研项目基本信息、科研人员构成、成果登记、经费、奖励等进行统计分析管理。

1.2科研制度的传达者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深化改革,相关战略部署也逐步全球化和领先化。国家层面和省、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计划体系的改革性举措,新的科技战略布局也使科研管理工作发生了变化,其内容和形式也在逐步变得丰富和复杂。面对新的形式,科研管理人员需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各项科技政策方针,结合省、市等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针对本校科研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制订科学与完善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及时对科技人员进行传达、宣讲和解读,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以调动起高校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其科研潜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提升。

1.3科研活动的引导者

信息是管理和决策的基础与依据,伴随着科技管理工作全过程,科研管理人员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着信息交流工作。例如在项目申报中,科研管理人员需做好项目申报前期的信息论证、学术论证,以确保项目立项的显效性和可操作性;成果申报奖励时,在完成科研项目成果内外评估、验收鉴定的基础上,科研管理人员要及时做好申报奖励前期的宣传和动员、中期材料的规范填写与提交以及后期的信息沟通;在成果推广转化时,也要及时引导和辅助其积累相关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提高转化的成果率。在科研活动实施的各个阶段,科研管理人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引导和指引科研人员正确规范地开展科研活动。

1.4科研人员的服务者

“管理就是服务”,管理更多地是一种理念,科研管理工作属于服务性工作,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实时动态管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各个管理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相互了解建立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团队之间的互信关系,科研管理部门把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动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另外科研管理人员还要加强与兄弟院校、同行之间的沟通联系,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以更好地吸取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推动本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2新形势下农业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新要求

2.1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

当前,农业科学研究已进入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学科交叉融合正在不断加速,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在不断涌现。以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科为例,农学与经济学、农学与信息科学、农学与机械科学等已经显现出其巨大的优势。跨学科跨学院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交叉融合的加强,也对科研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既要了解和追踪世界前沿进展与技术革新,又要关注相关交叉学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以适应新时期的科技管理要求[3]。作为一名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始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强化自己在本单位科研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了解本行业发展状况,同时也应加强自身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地对所在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应用进展进行认知和了解,并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将协调管理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在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以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高质量完成[4-6]。

2.2先进的思想政治素养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要重点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战略型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队伍。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服务意识,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责任意识、道德素养和奉献精神等思想政治素养[3]。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必须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学习,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科技政策与方针,并及时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制订(修订)本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以避免出现违规现象;要加强道德素养,作为组织科研工作的关键部门,在项目立项、实施、成果鉴定、成果报奖等多个流程中具有关键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科管人员能够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坚决抵制学术腐败和弄虚作假[3],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科研学术环境。

2.3多元的综合协调能力

高校科管人员必须具有从事这一职业的素养,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在项目申报遴选、成果推荐过程中,能够综合协调组织,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学校科研工作利益的最大化。此外,科研管理人员还要随时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应对不同的各种突况,及时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解决相应矛盾。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人员面临着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机制、加强综合协调能力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以创新思维指导科研工作实践环节,顺应当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潮流,达到科技管理创新的目的。

2.4良好的服务宗旨意识

科管人员需要树立科研服务观念,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减少上传下达的二传手管理模式和一味讨好科研人员而忽视制度的纯服务管理这两个极端,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以满足科研人员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科研发展大格局为目标进行有效、规范化的服务。其次要有责任意识,科研过程涉及到财务、资产、审计等多个职能部门,科研管理工作对口的部门也相应增多,科研管理工作既有宏观战略研究的大事,也有平时会议服务、材料报送等琐碎小事,这些都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严肃对待每一项工作。最后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要热爱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并从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要从为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的立足点出发,倡导“讲贡献、论成绩”的价值观,确保各项科研管理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

3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创新培养思路

3.1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农业高校要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以进一步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水平。首先在人事制度上进行必要改革,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和情况,加强短板的建设,把科研管理人员从日常报表、科技统计等烦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其次建立适当的激励评价机制,通过对服务水平、工作表现等进行合理化评价打分,以衡量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在职称晋升、优秀评比等考核中进行体现。最后建立一定的交流机制,科研管理部门不仅仅限科研处,围绕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各个职能部门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区别,通过各部门轮岗交流,这样有利于科研管理人员更加全面了解整个学校的科研情况、管理流程,也有利于促进管理工作各环节的配合和打通。

3.2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

农业科研管理人员除了要求具备一般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知识以外,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能够对所从事的行业、研发的产品等才能拥有足够清晰的认知和认识。此外,还要求具备保密管理、法律知识、网络信息等相关专业知识。高校可采取攻读学位、交流互访、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开展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工作,为其争取更多的知识更新、业务交流的机会,帮助其快速成长,以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3促进科研管理方法创新

要摒弃失实的定向思维,在过去的农业科技管理中,或多或少的定向思维会导致盲目从众、缺乏质疑精神的后果,基于此,需要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充分运用创新性思维,客观分析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借鉴他人的管理基础上,找到更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其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和归纳每项工作的固定流程上可以简化、完善、提高的地方,将创新意识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总结提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信息化,要充分认识对信息化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借助大数据,进行相关的科研决策分析,提升工作质量。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07―01― 08

作者简介:董晓梅(1972―),女,汉族,吉林省公主岭市人,北京工业 大学软件学院教务科研办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学及科研管理方面的研究 。

一、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现状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是指在高等学校的科研活动中制定、执行有关计划,了解和研究有关 学科状况和问题、组织科研活动的专职人员。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从管理的层次上 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管理的内容包括了项目管理(组织申报、立项、开题、进度检查、结 项鉴定、成果转化等)、经费管理(包括经费预算、核算、核对等)、成果管理(成果归档 、成果报奖、成果宣传等)、统计工作、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各方面和各环节。把纵横交错、 动静结合的科研管理工作协调一致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各尽其能,让科研工作走上更高 台阶。这是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

目前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现状看,根据其知识背景基本上分四类:一是从事过科 研和教学工作、后来转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二是应届毕业生(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分配 到科研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员;三是在高校中一直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四是在高校中从 事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由于岗位调换而转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前两类人员中有的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的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所从事科研管理的专业不对口,但他们都缺乏 管理知识;后两类具有管理知识或一定的管理经验,但无专业知识背景或专业知识很少。根 据笔者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专业知识对口和管理知识兼而有之的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只占5%左 右。所以,绝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只能从形式上组织申报项目或管理项目,不能客观地 了解项目的专业内容、进展情况和研究水平,或是不能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对科研项目进行有 序的组织和管理。这就极大程度地限制了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二、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 继续教育的含义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 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本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 域里的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继续教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能冲破时空对高等 教育的束缚,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把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对提高高校科研 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很大裨益。

2.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综合素质

(1)职业素质。政策知识:国家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依据,高校科研管理人 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国家各个部门、省和市的有关政策和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成果转 化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配套规定等。这些政策及有关规定,并在具体执 行过程中,还要同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职业道德:在科研及其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专利和知识产权问题,就同一所高校而 言,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比较集中,如果科研管理人员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 道德,不做好项目的保密工作就可能产生不公平、甚至法律问题。服务意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 力和效率。“管理也是服务”,科研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的关系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应是 调控、服务和保障的关系。因此,科研管理人员的一切管理办法与措施都应有利于调动科技 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专业知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从事的是基于“科学知识”的管理,是否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直接关 系到科研管理的水平。科研管理人员应学习和掌握所管理的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国 内国际最新发展动态、与本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及其今后发展的前景等,同时定期系 统地进行更新整理,在参与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向科研人员和专家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否 则,科研管理就可能流于表面化。

(3)管理知识。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系统的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把科研的管理上升到科 学研究的高度,不断更新管理知识,提高包括组织和协调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人力和人 才资源管理知识、社交和公关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档案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从 而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

(4)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高校的科研管理必须有准确的数据提供依据,建立项目管理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这个 数据库包括计算机内存储的基本“数字型”的数据和相关的所有的文字材料,如申请书、任 务书、合同、阶段或年度汇报材料、有关成果的材料、研究报告、验收或鉴定意见、有关申 报奖励的材料等等。同时,还需要通过政府和有关行业、单位的信息平台,了解科技发展动 态、创新规划等,以便能及时申报课题。因此要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具有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保证大量信息资源的搜集、储存、统计分析、交换和发 布等。

(5)创新素质。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如果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创新素质,就不可能使其管理工作与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融为一体,就永远不能改变当前科研管理滞后 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面。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必须具备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这个高校是否充满生机和活力,显示创造性 的科研成果。

三、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1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自己应认识到更新自己知识体系和观念的重要性

据统计,大学学习时获得的知识只是人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现在“一纸定终身 ”的时代早已过去,工作阶段和学习阶段不再截然分开。科研管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 来逐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既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高校领导应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通常高校的领导只重视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对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 切性认识不足,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得不到高校领导的重视。高校的领导阶 层和人事部门应给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有利的条件,应把他们的继续教育提高到高校科研人员 继续教育的高度上来进行统筹协调。

3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大多是零散的,缺乏规范化。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用短期培训和专业进修、职前和职后教育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等方式,优先满足当前的需要, 同时还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全面 发展和提高。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了解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科研管理人员 参加继续教育;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也必须清楚自身的优势和缺陷,有目的学习和吸收必要的 知识,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学习型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才能运用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作好高 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浅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 5,(4)244―245

〔2〕王力清,宁正福,徐樟有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石油科技论坛[J] 2005,(12)50―53

〔3〕翟晶企校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教育[J]2005(12)27

第9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一、前言

素质是一个人的素养与品质的综合,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从事科研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底与职业品德。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能否尽快转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而这又与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目前,我们的科研管理队伍主要是由两类人员组成:一类是从现有科研管理队伍中自然成长起来的;另一类是由科研岗位转型到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他们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大都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积累成的,而真正受过科研管理专业培训的人员却极少。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不同类别、各种来源的项目日益增多,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二、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管理人员本身素质的提高,对科研管理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科研管理工作是否沿着优质、高效、顺畅的轨道有序运行,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科研管理是一项寓组织、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包括各类科研项目的组织、申请、实施、协调、验收、科研协作与学术交流等诸多方面,如果做事情马马虎虎,缺乏责任心,就没办法科学统筹科研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将科研管理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科研管理人员要把敬业放在首位,必须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高尚的职业精神,才能做到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也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根本前提。

(二)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

科研管理人员的最基本职责是为科研工作服务,为科研人员服务,这是科研管理人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良好的服务意识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首先,科研管理人员要加强品德修养,谦虚谨慎,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在工作中要体现出人文精神,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尚的品格树立形象,从而赢得科研人员的信任,得到科研人员的支持。其次,要有务实、果断、严谨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切忌华而不实、好大喜功,犹豫不决,脱离实际。应该通过扎实的工作尽量减少可能的失败。注重调查研究,严格把关。

(三)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随着科研工作日益向着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为科研机构这一知识、人才密集的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的服务。因此,首先要强化自己在本单位科研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培养深厚的科研功底,了解本行业发展状况,还应加强自身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以便在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高质量完成。同时,还要学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新的管理理论,学习各类项目的管理文件,熟悉各种管理要求,为科研人员当好参谋。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推进自身工作,只有具备全面的知识系统,掌握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科研有全方位认识,才能具有直接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才能抓住管理工作的要领,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跟得上时代的要求。

(四)培养较强的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管理和协调控制能力。研究所中科研人员众多,项目较广,科研活动频繁,有时需要承担高层次、难度大、规模大的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研究项目,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在管理工作中要学会抓重点,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其次,在实施科研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在组织和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要果断,要有敏捷的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和较强的协调控制的能力。

2、创新思维能力。21世纪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创新,作为现代科研管理人员也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并要把这种创新意识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在完成日常管理、事务工作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开拓创新,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合理化的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领导的决策。

3、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首先,科研管理人员的预见能力,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其次,这种预见性主要体现在对现代社会科研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还要充分预见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指导。

结束语:科学的研究、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的是一批有专业知识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加强知识结构水平,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努力开创科研管理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广山.浅谈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J].科技致富向导,2012,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