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庭教育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4 16:33: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教育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家庭教育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家庭权利与义务政策支持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庭这一中介因素来实现的。正是家庭在教育当中所具有的这一特殊的角色,使家庭也具备了其特有的功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家庭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家庭对于教育具有的特殊含义。在反思和比较中重新审视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我们可以发现教育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家庭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既使家庭成为重要的教育政策目标,也使家庭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担当者,并通过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和发挥家庭所特有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通过这一视角,系统分析家庭在《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政策意义。

一、家庭与教育的关系发生新的转变

长期以来,大多家庭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一种两元分离的状态。一方面,教育直接联系的两极是学生个人和社会整体,家庭若隐若现地游离在教育事务边缘;同时,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非家庭。这就造成家庭被学生——学校——社会这条封闭的线索而架空,即使有心也无力涉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将教育看成是严格的国家行为,从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是由国家规定确立的。不难看出,家庭的教育功能是被忽视的,家庭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是被淡化的,家庭对于教育的直接需求也没有被作为主要的考虑对象。然而,当前由于社会运行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自身的变革,家庭与教育的关系也开始逐渐转变,笔者认为这些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投入的力度逐渐增大

当前家庭对教育的投人主要表现在教育机会的选择以及教育内容的实施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们曾经关注的重点是“有学上”,而如今则是越来越追求“上好学”。为进人理想的幼儿园家长连续数天排队报名,为进人名校家长毫不吝啬高价择校费,有些家庭通过购买房产、改变户口来选择“好学校”,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甚至有些家庭花费巨额费用让孩子出国留学。另一方面,家庭不再如同以前将教育内容完全当成是学校的课程,而是要求尽力在课余时间里对学校教育进行巩固和补充,让孩子参加补习班,以提高学校课程学习的成效;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班,学习各种在学校中不予教授的内容。由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现如今的家庭相比于以前在教育投入中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并且有继续增温的趋势。

(二)家庭全面涉入教育系统之中

在参与教育的广度层面上,家庭从以前的既无意识也无能力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地融入孩子接受教育时空的全部环节之中。过去,家庭常常将教育看作单纯的学校责任,界限分明地将学校与家庭一分为二,即便要求对教育负责,也仅仅是在孩子的幼年阶段,家庭对孩子进行简单的保育和启蒙。但是如今,家庭开始主动与学校建立紧密的持久性的联系,以求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提高孩子的教育成效。另外,随着家校联系日益密切,家庭也逐渐开始左右教育的目标设立、内容选择、方法模式,甚至是教育的管理。再一方面,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从以前的短期阶段性发展到孩子整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家庭对于教育的关心和投入几乎渗透到孩子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如今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以一种立体的时空网覆盖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和时期。

(三)家庭对教育期待的私益性逐渐凸显

第2篇

孙先生,31岁,月收入1.6万元,年底双薪;孙太太,29岁,月收入8000元,年底双薪。孙先生和孙太太每月的生活支出均为3000元,孩子2岁,月生活支出2500元。夫妻二人拥有一套住房,目前的市值为180万元,还有62万元贷款未还清,每月还款4500元,夫妻二人各承担50%的房贷。目前,孙先生家庭的现金和活期账户共计17万元,定期存款账户25万元。夫妻二人均有社保,但未购买商业保险。家庭每年用于旅游、赡养老人等支出约2万元。孙先生夫妇希望在孩子18岁前为其准备100万元教育金。

家庭财务诊断

从表1来看,孙先生家庭负债占资产的比重为27.93%,家庭财务较安全,风险评级为中等风险。孙先生家庭正处于成长期,这一阶段里,家庭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学前教育、智力开发费用。同时,随着子女的自理能力增强,父母精力充沛,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

从表2来看,夫妻二人的月收入合计2.4万元,其中,男方的月收入为1.6万元,占比66.67%;女方的月收入为8000元,占比33.33%。从家庭收入构成可以看到,男方是主要家庭经济支柱。

目前,孙先生家庭的月支出合计为1.3万元,其中,日常生活支出为8500元,占比65.38%;月房贷还款支出为4500元,占比34.62%。家庭日常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为35.42%,低于50%,控制开支的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储蓄能力。家庭月房贷还款占月收入的比重为18.75%,低于40%,家庭财务风险较低,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

从年结余来看,孙先生的家庭每年可结余13.6万元,留存比例为43.59%,储蓄能力较好。

家庭理财规划

孙先生家庭的理财规划可从以下4方面入手。

应急规划

孙先生家庭每月的生活支出为8500元,每月需要偿还的房贷为4500元。对于有房贷的家庭来说,建议准备6个月的应急资金,且这笔资金应覆盖6个月的房贷支出。按此标准测算,孙先生家庭应准备的应急资金为7.8万元。这笔资金中的1/6以活期存款的方式保留,另外5/6可购买货币基金。

长期保障

目前,孙先生的年收入为20.8万元,有社保,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在孩子出生后,家庭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将逐渐凸显。在遇到意外情况时,社保显然无法满足紧急的资金需求。如果孙先生希望保障未来5年的收入,则保额缺口为104万元。如果覆盖房贷风险,则保额缺口为135万元。根据保费年支出控制在年收入10%~15%的标准,孙先生还可增加2.08万~3.12万元的保费。

孙太太同样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如果希望保障未来5年的收入,则保额缺口为52万元。目前,孙太太承担50%的房贷,考虑房贷后的保额缺口为83万元,则孙太太还可增加1.04万~1.56万元的保费。

子女教育规划

目前,孙先生夫妇的孩子2岁,夫妻二人希望在其18岁时筹备100万元教育金。根据测算,在通胀为3%、收益率为7%的情况下,每月需投资4555元。

养老规划

孙先生31岁,距离60岁退休还有29年;孙太太29岁,距离55岁退休还有26年。由于孙太太退休时间更早,因此根据孙太太退休的时间测算夫妻二人退休后所需的养老费用。目前,孙先生夫妇每月的生活费用为6000元,按3%的通胀率计算,至孙太太退休时夫妻二人共计需要生活费1.29万元。假设测算时间为25年,则所需的养老费用共计388万元。如果其中的50%可以由社保满足,另外50%自行筹备,在7%的年投资收益率下,每月需定投2203元。

基本规划完成后的收入支出情况

从表3来看,基本规划完成后,孙先生家庭的月结余为4242元,年结余为8099元,表明家庭现有的财务资源足以支撑上述规划。

实施策略

第一,从活期存款中拿出7.8万元作为应急资金,其中1.3万元以活期存款的形式保留,剩余6.5万元可购买货币基金。

第二,孙先生夫妇可用商业保险增加长期保障,分别配置重疾险、寿险和意外险。孙先生的保费支出应控制在2.08万~3.12万元;孙太太的保费支出应控制在1.04万~1.56万元。

第三,在通胀3%、收益率为7%的情况下,每月定投4555元,作为教育金储备。

第3篇

[关键词]回归家庭;核心家庭;郊区化;政府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0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51

[本刊网址]http://

一、二战后“回归家庭现象”和婴儿潮

出现在战后的结婚潮和婴儿潮是出乎意料的。当时的社会学家预测,在战后随着女性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和工作机会的增多,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应该往后推迟,并且生育更少的孩子。而事实是出乎意料的,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1940年的21.5岁下降到了1950年的20.3岁,到1956年下降到历史性低点20.1岁。在1960年20到24岁的女性的结婚率达到了四分之三。对于男性来说,平均结婚年龄从1940年的24.3岁下降到1956年的22.5岁,而在马萨诸塞殖民地时期是26岁,20到24岁的结婚率从1940年的27%上升到1955年的51%。这一时期不仅结婚年龄提前,生育年龄也提前,生育数量也在提高。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平均时间间隔在1955年到1959年只有13个月,而在大萧条初期长达2年。20到24岁的女性的生育率从1940年到1957年上升了几乎一倍。

之前由于萧条和战争,平均结婚年龄被往后推迟。战争结束后,这一人群开始进入婚姻和提前结婚的年轻一代形成叠加效应,形成婚姻潮,造成了家庭的在数量上的急剧扩张和“婴儿潮”的出现。

这样就形成了美国战后的一个回归家庭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年轻人更注重家庭生活,愿意较早组建家庭,忠于婚姻,离婚率出现下降,愿意较早和较多的生育。在家庭中一般建立明确的性别分工,丈夫外出工作,挣钱养家,妻子一般做全职太太或从事兼职工作,把更大的精力和时间照顾家庭和儿女,这种家庭也被称之为核心家庭。这种趋势持续了20多年,人口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60年代初,相对于他们的欧洲盟友来说美国人的结婚率更高,而结婚年龄也更低。

对于战后年轻人为什么抱着极大的热情回归家庭?有的学者认为,家庭的急剧发展是和平与繁荣回归的必然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社会的家庭和生育意识很强烈,独身和不要孩子的夫妇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二战后优越的条件使之前被压抑的婚育行为一下子释放出来。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伊莱恩・泰勒・梅教授从冷战的时代背景出发,考察年轻人回归家庭的现象。二战后的美国尽管结束了萧条和战争,但不久冷战开始,美国国内矛盾激化,美国面临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危机。美国政府认为,让年轻人回归家庭,扩大和宣传一对夫妻两个以上孩子的核心家庭,有利于缓解国内的隔阂,增强国内凝聚力。以后的发展也确实核心家庭加强了来自各个国家的白人移民,特别是白人中产阶级之间的融合。对外可以通过宣传“美国式生活方式”和“美国梦”来增加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在普通的美国年轻人当中,面对冷战时代的国际国内状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斥着焦虑的情绪,渴望回到家庭寻找安定。“战后的美国人强烈渴求摆脱过去,确保未来。”

二、对住房的需求和选择

新组建的大量家庭造成住房上的巨大需求,据粗略估计,美国当时迫切需要500万套住房。家庭的成立往往要求购买住房,不能像单身时那样去租房,这种核心家庭在选择住房时往往把家庭和孩子当做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于住房,一般要求良好的社区环境,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四口之家的需要,由于孩子数量的增多和孩子在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住房足够的空间,以及周边良好的儿童成长和教育的环境和社区环境。

以维莱顿卫典型代表的郊区住宅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1951年,美国统计署计算出最具有“平均”特点的美国人是:男性,30岁,已婚,2个孩子,年薪3000美元,一个冰箱,一台收音机,以及一套分期付款的住房。这个美国人就住在莱维敦。“最具‘平均’特点的美国人”是战后初期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男主人。“住在莱维敦”体现了中产阶级核心家庭对住房的要求。

核心家庭倾向于离群索居,远离父母、亲属朋友,注重家庭生活和子女的成长。要求住宅满足四口之家的生活需要,足够的家庭私密空间、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莱维敦住房高度浓缩了在当时被认为是现代化时髦象征的牧场主式住房。牧场主式住房的间隔约60英尺,保证了住户的私密性和足够的空间。整套住房的空间很开阔,能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莱维敦对牧场主式住房的浓缩在当时被很多杂志称为美国新模式,有一期文章将其题为“浓缩革命”(ARevolution in Epitome)。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还特别注重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有人这样形容这一类社区:“这是一个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的地方,在操场上、游泳池里、球类场地上都可以听到他们纵情的欢笑声;这是一个父母自愿工作的地方,他们对孩子的爱可以体现在社区会议上,球类运动场上,学校活动上;这是一个教师和管理者关注学生的地方,人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教室里,包括午后2点半后,在体育竞赛和音乐会上,总之,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社区。”

由于莱维敦的设计和建造,充分考虑了当时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需求,而深受欢迎。莱维敦不仅昭示了美国战后居住的主导趋势,还昭示了美国战后家庭的主导趋势。比如在第三个莱维敦的1.2万个家庭中,绝大部分是年轻家庭,平均有两个不满18岁的孩子,每6个家庭中不到1个是父母与他们住在一起,65%的男性户主是白领职业。有人这样评价莱维敦:“他是养育子女的理想之地,是一个不断产生希望与信心的地方,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时更是如此。所以,每当有房出售,买主多半是一家有新生儿的年轻夫妇。”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的建造,使大量中产阶级家庭移居郊区,并且推动了的中产阶级居住文化的发展。

三、联邦政策的推动

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冷战的考虑来解决住房问题。哈里・杜鲁门在接任总统后不久,就直言不讳地宣称:“在我们证明在我们的民主体制内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体面的住房之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民主呢?”美国政府把支持的方向放在了郊区。通过大力发展郊区住宅,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庭的住宅需求,而且推动的美国人向家庭回归,从而营造了50年代“美国梦”的一个显著特征。

美国联邦政府除了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以支持郊区发展外,还推行住宅抵押保险制度和住宅补贴制度鼓励家庭到郊区购买住房。美国政府对于购买住房进行补贴,对首付、利率和偿还期等方面施行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明显向郊区倾斜。比如20世纪40年代联邦住宅管理局对独户住宅和多户住宅的保险比率为4:1,50年代这一比率为7-1。而在中心城区往往只能租房或寻求高利率的贷款。

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大,住房面积一般相对狭小,家庭生活空间难以跟郊区的独户住宅相比,城里的公寓还不欢迎带小孩的家庭入住。而这一时期在郊区大量兴建的独户住宅是为核心家庭而设计。莱维敦是当时最普遍的郊区住宅,这种房间数量较多,除了夫妻的卧室之外,家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卧室、浴室和厕所。由于家庭强调集体生活,各种为全家一起活动的家庭起居室增多。这种郊区住宅既强调了团结与和睦,又不失个性和隐私。

随着汽车的普及,已经发展了20多年的郊区化浪潮使得郊区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郊区的教育水平也明显优于中心城区。而人口的移出和黑人、贫困人口的城市化使中心城区出现衰败的景象。从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考虑,到郊区居住和生活是父母们不二的选择。

第4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特征,与现实世界中的职业相结合,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作出相应的发展时间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发展的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阶段性与终生发展目标相结合,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导向。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开展的职业辅导运动,历经近百年的时间,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系统的职业生涯理论模型。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因此在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或者以制度保障纷纷推进职业教育的开展,比如美国国会1994年通过了《学校就业法案》、德国将职业教育纳入法规、日本开展了“进路教育”、澳大利亚开展中学生职业教育等。职业规划的观念形成了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渗透到家庭的模式。虽然我国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念,但是却很少有学校或者家庭对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教育。赵士果在2009年对徐州523名高中生的职业规划调查中发现,父母在孩子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严重缺位。

一、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状

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在网络家长群中随机选取了济南市市区普通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共150个家庭做了关于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中是否涉及职业生涯规划两大部分。

针对“你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特长吗”这一问题,46.8%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33.5%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解”,19.7%的家长选择了“一般了解”;针对“你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吗”的问题,50.5%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46.5%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解”,仅有3%的家长选择了“说不好”;针对“你了解孩子的能力特征吗”的问题,33.2%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35.7%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解”,31.1%的家长选择了“说不好”。

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更多是兴趣特长、性格特征方面,对于孩子的能力特征却显得了解偏少。

对于“是否和孩子谈论过未来的职业取向”这一问题,88.6%的小学家长会和孩子谈及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的话题,但是是一种没有目的性的交谈;20.5%的初中生家长、33.3%的高中生家长会和孩子谈及职业的话题。对于“是否为孩子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98.6%的小学生家长、97%的初中生家长和90%的高中生家长表示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孩子选择职业首先会考虑到什么因素?”56.6%的家长会选择稳定、有保障,23.4%的家长会考虑到孩子兴趣,8.9%的家长表示顺其自然,11.1%的家长会考虑到孩子的能力。

此种结果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遍性,家长很少会和孩子谈及职业的话题,对职业规划的知识了解更少。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父母大多谈的是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至于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做父母的很少会与孩子谈论。

二、家庭教育中职业规划缺失的后果

家庭中职业规划的缺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有:孩子的学习动机不足,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进入高中阶段,文理科选择的随意性;高考填报志愿的盲从性;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生活茫然;择业时的盲目性。

(一)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组成。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有了解和掌握知识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学习的外部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本身之外获得的学习动机,比如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在同学中具有威信、为了就业等。

在石绍华(2002)做的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中发现,只有约三分之一(30.3%)的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有19.4%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有50.3%的学生是出于外部动机而学习。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要靠外部动机。在学习外部动机的内容上看,就业和学生的前途息息相关,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动机的。艾凡思在1992年对生涯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就业引导的教育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很有帮助。而在一份后进生的学习动机调查中显示,后进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不受老师和父母的批评”“考试及格”“不上学在家里没有意思”,也就是说其内部动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足的。

(二)文理科选择偏差

文理科的选择很大意义上决定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向。高中阶段文理科的选择应该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特点以及学生擅长的科目来选,但实际上有不少学生在选择文理科时非常随意。有的学生选择某个科类班级只是因为特别喜欢这个班级;有的学生是听取了老师的建议,认为理科生高考时录取分数低,且将来就业面广;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随意选择。这很可能使得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因为学习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而学习效率不高,致使自己丧失学习兴趣或者形成对自我的负面评价。

(三)填报志愿盲从

没有职业规划,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十分迷茫。有一份调查显示,每年的高考填报志愿,平均有高达67%的学生和72.9%的家长对所选学校不了解,有69.1%的学生和73.8%的家长对所选专业不了解。一个刚考入大学的学生来咨询转专业的事情,笔者问他为什么转专业,他说:“是妈妈让转的。”笔者问:“你怎么看?”学生半天没有说话,笔者又问:“你觉得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学生陷入了沉思。很多学生上大学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在一次大学的职业测评中,有一个学习文科专业的学生测试的结果是适合学习理工操作性专业,他自己非常认可。他自从上大学以来就没有快乐过,就是感觉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可是四年的大学已经过了一半的时间。

(四)大学生活茫然

“新浪网”对大学生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显示,65.5%的学生想换专业,华南师范高教研究所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数据。但是更为可怕的是,假如可以重选专业,有78.8%的学生还是不知道选什么。人在没有兴趣的状况下学习,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滞后,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知道干什么,无所事事,或者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盲目陷入各种考证热中。大学生在三四年级才开始考虑就业的事情,一方面缩短了自己职业探索的时间,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的盲目性。

(五)择业盲目

从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若不能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及适合的工作岗位有充分了解,就会增加择业难度,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在对上海市某高校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有3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信心,3%的学生甚至没有想过就业前景;在谈到职业发展方向问题时,有31%的学生认为不好确定,有6%的学生认为比较模糊。

三、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改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他将人的职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幻想期(0~11岁)、尝试期(11~17岁)和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期)。美国另一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提出职业选择要完成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三个任务。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根据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帮助孩子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一)幻想期:0~11岁

这一阶段处于儿童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非常好奇,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一些职业表现时,喜欢模仿和问究。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孩子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更不会考虑社会需求,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家长要学会用孩子的理想(梦想)引导孩子,陪孩子做一些职业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问孩子:“你想做这个事情,现在你需要做什么准备啊?我们一起准备好不好?”在这一阶段,家长除了要帮助孩子完成对职业的一些基本认知以外,还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比如:多肯定孩子,肯定孩子生活中出现的能力特征、性格特征、品行特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使孩子对自我的价值有充分的肯定。

(二)尝试期:11~17岁

这是少年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是吸收知识和增长能力的黄金时期。人们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价值观念逐步成形,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探索意识。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表现出一定的职业兴趣,并开始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在社会上的意义、地位,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这个时期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初中、高中阶段。家庭里要有一个重视孩子职业梦想的氛围,家长可以经常拿出这个话题来讨论,并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使用测评工具是了解孩子职业兴趣取向、生活价值取向、性格和能力特征等基本特征的最简便方法。职业兴趣取向可以使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通过测试知道自己理想的职业和适合的职业;性格和能力特征可以使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要了解生活价值取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孩子未来想过何种生活。

2.帮助孩子了解专业和工作

在职业兴趣确定之后,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进一步对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解,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距离所喜欢的工作所需能力还有一大段距离时,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闲暇时间,父母还可以带领孩子亲自体验他所喜欢的工作。

3.帮助孩子做好时间规划

时间规划分为一生的时间规划和一天的时间规划。一生的时间规划可以让孩子看到每个年龄阶段应该做的事情,以未来的视角看清现在需要做的事情;一天的时间规划可以让孩子看到一天24小时是如何度过的,应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

(三)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期

这一时期处于青年年龄段,即将步入社会工作,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能力、现实条件与社会生活中的职业需要联系起来,能够自发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此阶段已有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这个阶段,孩子基本上从高中后期转向就业或者升入大学阶段,开始有机会从事相关职业或者为这一职业目标进行专业的学习。如果说在幻想期和尝试期要完成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话,那么在现实期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人-职匹配。

第5篇

《规划》部署了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兆ㄒ祷水平、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7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同时,围绕健全实施机制、落实部门职责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工作示范引导等方面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等活动阵地,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着力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站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城市学校建校率达到90%,农村学校达到80%。确保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咸阳一高中违规招生 60多名学生入校两年无学籍

《华商报》消息 高二参加会考时,咸阳秦宝中学60多名学生才发现自己没有学籍,无法参加会考。目前,咸阳市教育局对该校涉嫌违规招生一事已介入调查。

在报名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位于咸阳秦都区河堤路的彩虹学校秦宝校区(又名“秦宝中学”)高二年级的数十名学生心急如焚,上了两年高中,现在他们才发现自己没学籍,无法以在校生身份参加会考。这些学生均是当年入学时比教育部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低几分,家长们已向学校缴纳了1~3万元不等的补分费,也就是家长所说的建档费。

秦宝中学是一所民办学校。据了解,咸阳市2015年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工作方案规定,民办高中由各民办院校按照招生计划和各县(市、区)民办高中的录取控制线,在全市范围内自主招生。入学管理方面规定,未被正式录取的学生不予建立全国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籍,不能取得在校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考籍,不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咸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表示,秦宝中学未按照2015年招生政策要求,私下招收不够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属于违规招生,涉及高二年级学生60多名。市教育局表示,将按照招生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对这部分学生按照正常生办理学籍、考籍等手续;学校违规收取的费用,一律退还家长;今后将进一步严肃招生纪律,逐级签订责任书,加强民办学校招生督查。

河南:全省财政支出教育居第一

《中国教育报》消息 记者近日获悉,近年来,河南省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已成该省财政第一大支出。

第6篇

8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系统第一期家长学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来自全疆教育系统的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等近200人参加培训。此举标志着家庭教育工作成为政府行为。新疆此次邀请了全国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对学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对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家委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的合作伙伴等。今后,新疆每年将集中举办2至3期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班。到2015年,新疆家庭教育工作将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列入年度考核评估。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由各级财政给予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当年的工作计划和总结,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纳入校(园)长目标考核。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11日)

武汉:构建未成年人“德育3D网”

第7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学院作为北京市第一家社区学院,自成立以来努力探索实践,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学院龙头作用,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着力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服务区域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

《中华儿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社区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朝阳区在社区教育发展上提出了什么目标?

马金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和“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要求。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朝阳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区、现代高端职业教育发达区、开放多元国际教育试验区和文明和谐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明确要把社区教育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中华儿女》: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在推进社区教育中社区学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马金东: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特点的区域教育,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教育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从区域出发推进社区教育,关键是要在管理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上做工作。在管理体系建设上,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联动、街乡社区(村)两级统筹、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要做好各类资源的统筹。社区学院在配合政府建设好管理体系的同时,要重点做好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在区域推进社区教育中发挥研究、指导、资源建设、市民学习管理的功能,特别要在指导和服务上做好工作。

《中华儿女》:朝阳社区学院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区学院,在拓展社区教育服务功能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马金东:朝阳社区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区学院。学院以“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办学宗旨,以学历教育为基础,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特色,以提高居民整体文化文明素质、服务区域社区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始终围绕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推进工作。

在社区教育服务上,社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拓展功能,建立和完善服务模式。目前逐步形成了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指导、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指导、老年教育服务、流动人口教育、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资源建设、教师社区服务、社区教育活动骨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模式。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些服务模式还将不断完善。

《中华儿女》:朝阳区区域广、人口多,社区教育品牌培育很重要。社区学院在培育品牌上做了哪些工作?

马金东:学院在全面服务社区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社区教育品牌的培育。

一是老年教育。朝阳区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10年已经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21.74%。 在“九养政策”全面实施,老年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社区学院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努力满足老年人心理上、精神上的需要。

在区领导的关注和推动下,朝阳社区学院与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联手,按照“三结合、三为主”的原则(面授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以远程教育为主;教学培训与科研和教材建设相结合,以科研和教材建设为主;老年人普遍培训与老年工作管理者培训相结合,以老年工作管理者培训为主)合作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实行远程教育、面授培训、科研展示活动“三对接”,教学资源“一融合”。

随着“幸福养老大课堂”朝阳社区开播暨“北京东方老年文化节”启动,朝阳区首批设立了100个老年教育网络教学点。同时,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开设面授培训班。远程教育开发的幸福养老大课堂九大系列课程和配套教材在教学点试用推广,为老年人搭建了参与互动、寓教于乐的平台,让朝阳区广大老年人受益。

二是流动人口教育。早在2004年朝阳社区学院就组织本院教师深入到工地、市场和社区,为流动人口开展文明素质培训。尤其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学院专门组建了人文奥运志愿服务讲师团,协助区流管办举办了流动人口百场人文奥运讲座。近三年,组织培训300余场,覆盖了朝阳区所有街乡。2008年,学院还在区流管办的支持下成立了京城第一家流动人口女子读书社,目前,读书社已有12个,拥有近300名来京务工的女性社员。在流动人口的各类讲座中,讲师们将生活常识、文明礼仪、安全知识等同国家与个人的文明程度、文化素质、生存和发展相结合,在提高来京务工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社区归属感。

朝阳社区学院的流动人口培训由于起步早,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贴近流动人口生活工作实际,受到了流动人口的欢迎。如今,流动人口培训已建立了长效机制,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项目。

三是家庭教育指导。为了给朝阳区家庭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区学院成立了朝阳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教委的指导下,为各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坚持“儿童为本”、“家长主体”、“多向互动”的原则,以“促进未成年人全面、生动、主动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家庭”为宗旨,坚持公益性、社区性,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家庭教育管理、家庭教育内容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个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区儿童家庭、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具有全覆盖、多渠道特点。家庭教育指导不仅对改进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素质,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是学习型朝阳讲坛。2003年,朝阳区教委和朝阳社区学院根据区域社会发展需要设计推出了学习型朝阳讲坛。讲坛分为主讲坛、分论坛和网上论坛三种形式。主论坛设在朝阳社区学院,分论坛设在街乡或社区,围绕如何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开展各种讲座,受众对象以社区居民老百姓为主;此外,在朝阳社区教育网上开辟了学习型朝阳讲坛专栏。

学院每年都结合朝阳区重点工作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不断丰富内容,覆盖政策解读、文明礼仪、心理调适、家庭教育、安全常识、健康养生等方面;不断拓展活动渠道,举办形式更加灵活,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学校,受益人数达数万人次,其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赢得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的广泛赞誉,被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首都市民学习品牌。

第8篇

关键词解读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2015年10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部印发文件《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案例分析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西二小学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学校、家庭和和社会的沟通教育。2015年10月,学校邀请全国家庭教育巡讲团高级讲师、研究员张连凤老师为一、二年级学生家长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学校认为,通过专家讲座这种指导方法,家长可以接受到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一些观念、方式、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事实也证明,学校为家长提供的指导服务内容,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加积极地落实自身的教育作用,积极营造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一位学生家长说:“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非常乐意参与,这个活动解决了我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扰;专家举了很多例子,也能让我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一些地方。”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邓跃茂认为,有效突破和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办法除了建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之外,可以将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引入家庭教育事业中。PPP是公共部门为了公共产品或服务更好的供给,通过正式契约或合同与私人部门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效的、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即政府在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规范和指导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合作经营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天津市河北区相关部门经过5年的学习和培养,家庭教育队伍不断壮大,现已形成指导师、讲师团、志愿者、“五老”、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家长委员会五大队伍,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家庭教育工作。河北区家庭教育的阵地持续增加,依托半边天家园、快乐营地、学校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由2011年的120所,发展到2015年169所。阵地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早教中心、亲子课堂以及家庭教育QQ群、好父母加油站等阵地,并依托这些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河北区学生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率稳步提高。2012年以来,在河北区光复道街创建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进社区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推广,先后在103个社区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站,吸纳指导员300余人,零距离服务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社区和学校积极实施家庭教育工作、卫计委积极拓展家庭教育阵地,关工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文明办利用媒体多角度宣传家庭教育工作。

2015年12月15日,由西安教育心理学会主办、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承办的西安市第五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正式举行。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将“家校共育”作为构建协调、绿色、开放教育的重要抓手,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教育、服务、沟通职能,该校每个班都成立了家委会,参与学校重大决定和重要活动的策划、组织、决策。学校还通过开展家庭阳光书橱建设、亲子共阅读活动、亲子运动会、六一游园、中秋猜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家校携手,合作育人,着力打造“家校共育”的立交桥,成果显著。

第9篇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全面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教育功能看,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可见,学校的任务既是教学生懂事、做事,更是教学生做人。从教育实践看,传统教学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了道德价值的教育;只注重解题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性学习;只注重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忽视了知识发生的人文背景及知识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启示。科学与人文并重,育才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扭转教育的偏差。

二、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辩证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必须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处理好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辩证性协调,必须坚持学科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为辅的原则。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其突出优点在于具有传播知识的系统性、高效性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快捷性。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和扩展。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补充学科课程的不足,扩展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满足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方面的需要。

三、学校施教与家庭辅教的联动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因此,必须实现学校施教与家庭辅教的联动性协调,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联动性协调。目前,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没有转变,送孩子上学依然是为了“考高分”。这种观念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因此,只有促进家长更新观念,高度理解和拥护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改革获得更多支持。其次是教育角色的联动性协调。教育规划纲要倡导家庭与学校合作,参与改革。家长的角色从一元走向多元,家长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学校教育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补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补性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所担负的学科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教育,而是全“人”教育、全“心”教育、全脑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同时,学科教学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因此,通过钻研心育理论,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实现“互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并通过课堂教学不失时机地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五、多维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承接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指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作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要求,需要的是多维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协调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首先,多维性评价是新型评价之基。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要摒弃只评价教师教学成绩的陈旧做法,而依据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等进行多维的过程性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不能单纯以分数来确定学生的素质,而要综合评价学生平日的各种表现,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意发展、身心健康、特长发展”等,再结合“质量检测成绩”从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其次,发展性评价是新型评价之魂。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性协调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性协调,要求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

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让他们自主建构,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自主、解惑自然、心灵自在、智慧自得、思想自由、精神自乐、挫折自省、品德自察、情感自觉、理想自愿。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性,自主学习若想上升到更高层次、更为有效,就离不开教师的支持、鼓励,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主导”正确、有力,主体性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主导”失误、无力,主体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等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教学方法论,明确发挥主导作用的主渠道在于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离开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不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则任何“主导”都将是形式主义的,无益于素质的培养。

七、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一体化协调

选修课(尤其是选修1)的开设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但课程教学也是一大难点。选修课开设及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质量。

从课程价值来看,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没有必修课就不能确保教学的基础性与均衡性,没有选修课就不能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二者决不能偏废。那种认为必修课的教育价值要比选修课高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这两种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必修课侧重于对知识的掌握、积累与运用,选修课更看重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实践与探究;必修课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基础,通过学习作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选修课更看重学生在选择后的兴趣培养、体验拓展、探究纵深以及更鲜明的自主性。

八、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互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个性发展也不是自由无序。一方面,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个性培养的目的,是确立主体地位,培养独立人格,发掘创造才能,从而使人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个性培养的最终结果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基础,高层次的个性发展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总是表现为个性的不断扩展和丰富,个性发展也必然伴随全面发展而不断升华和完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统一于个体成长的全过程,二者互见、互动、互生、互长。

九、三维目标与多元学习方式的驱动性协调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动力系统。落实三维目标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大力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三维目标与多元学习方式的驱动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和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合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学习观:如多元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造学习观、发现学习观、快乐学习观、高效学习观、联系学习观、全面学习观、优化学习观等。

十、学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是指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利用相互协调,做到现时的发展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而且为后代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当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来解读新课程改革时,强调所谓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好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