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33: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专业调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大学生 英语能力 问卷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大学的进一步扩招,当代大学生日益表现出多元的特征,具体到英语学科而言,则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分层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里就涉及到学生评估学生智力测试和学业成绩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共抽取了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48名大一新生,其中男生36名,女生12名。施测时,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48份,有效率100%。
(二)测量工具。本次调查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问卷发和访谈法。调查问卷包含了听、说、读和写四个能力的评估。考虑到统计的方便,每个评估项只包含了客观题目,没有涉及主观题目。同时,考虑到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可能会出现过高或者过低地评价自己,因此,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之上,再结合访谈法,可以弥补问卷信度高而效度不足的弊端。
三、数据分析
(一)学生听力水平的调查。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听力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1.绝大部分学生能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其中96%的学生能听懂教师50%以上的课堂内容,将近21%的学生能听懂80%以上的内容;2.在听力的内容上,学生能听懂慢速英语的程度要比听懂标准英语的程度要高。有学生反映,对于慢速英语,只要能听两三遍就能记下全文(个别单词可通过发音拼写)。但是学生的听懂程度都不是很高,主要问题有两个,分别为学生词汇量不够和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够;3.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处理听力当中的生词,而且普遍认为听力中的个别生词不影响对整篇听力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14%的学生认为假如对听力材料比较熟悉的话,他们能够冷静处理生词,假如不熟悉的话则不能;4.进入大学以后,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力水平有进步,12%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的听力退步了。学生在这一项自我评价当中存在偏差。在这52%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听力能力的提高是由于词汇量的扩大。而在那12%认为退步的学生则只注意到听力材料的理解变难,却没注意到听力材料难度变大。
(二)学生阅读水平的调查。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1.学生对于课文的熟悉程度要远高于对课外英文读物的熟悉程度。46%的学生能读懂课文70%以上的内容,而对于课外英文读物,则只有27%的学生能达到这个程度。但是,对于课外英文读物,却有23%的学生不能读懂50%的内容,而77%的学生则只能读懂50%到80%的内容。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为学生在自我评估这个项目时,心中所参照的英文读物与难易度并不一致;2.93%的学生能够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并且有学生反映,他们还可以从构词法等角度去猜测词义;3.在整体评价上,我们发现学生就阅读这一项对自身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其中阅读水平中等以上的占了88%,中等以下的只有12%,对自己阅读水平比较满意和不用太担心的占了86%,感到自己存在严重问题的只有14%。
(三)学生口语水平的调查。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口语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1.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比较有信心,但这种信心并不是很大。只有1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口语能被其他人听懂大约80%;2.大部分学生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表达的主要问题是词汇量不足。通过与学生访谈,我们发现,学生还可以使用其他手段,比如说表情和手势语等来弥补这个不足;3.在口语中,学生的出错频率比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认为他们所犯的一般是语音语调方面的错误,而非语法错误;4.1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都有提高,主要原因有两点,分别为词汇量扩大和课文和课外阅读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话题。5)在整体评价上,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水平的评估存在不一致。认为自己口语水平在班级中处于一般下和下的占了30%,但认为存在严重问题的占到了56%,这一对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比较有信心,但也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结论与启示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我测评来了解学生在英语方面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情况。通过以上调查,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发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比较强,但是也存在着各项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来说,学生的读与写的水平比较高,听说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加强其听说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何英玉,蔡金亭.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就业;艺术设计;调查;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在校的本科生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即将毕业的毕业生,经过查阅,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的问卷为297份,有效率为99%。本次问卷主要涉及就业方向、自主创业、择业趋势、求职方法等几个方面。其中,39.7%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有明确的工作地点,另有53.1%的人并未找到合适的工作。79.4%的在校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在外有做兼职,选择了先进行小范围的自主创业。
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通过分析,当今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规划主要显示了以下五个特征:
1、择业意向重稳定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独特的专业,学习成本是远远高于普通本科学生和其他专业人士的,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占33.8% ,选择“稳定工作”,“高收入”的学生的比率分别为58.4%、37.5%,由此可看出这两项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最看重的就业要素。事实上,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调查,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81%的在私企工作,49.3%的选择了挑战性强的单位工作。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持有积极的就业心态,择业意向偏向稳重。
2、求职方式多样性
在就业求职的选择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一般专业的学生往往是通过校园招聘来求职,然后才是社会招聘、网络人才招聘以及媒体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所需,几乎每个人都使熟练计算机,通过网络求职的选择,从而使传输的 信息更及时、更方便。另外他们也通过一些传统的方式进行求职,但网络求职的途径使他们在就业中占有更多的市场。
3、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加理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其它专业没有的特长,有70.7%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注重自身的综合能力,并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有38.8%的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也掌握了各种技能。63.2%的学生通过努力获得了各项技能证书,他们认为这对他们以后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校对指导学生进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其制定的目标含糊不清,是不现实的,没有意义,这反映了现代学生越来越注重理性思考。
4、自主创业意识强
国家在各省级和市级机关推出涉及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不仅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机率,而且还提供了环境、资源、资金等各方面的帮助。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特殊性,范围涉及较广泛,因而促使他们自主创业意识较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愿意自主创业的学生达到70.1%,另外大多数学生选择自己在校所学专业作为未来创业的目标,创业意识较强。
三、在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对策与建议
调查显示,65.5%的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没有清晰明确的就业计划,甚至有17.8%的学生认为就业规划没有其存在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一些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并没有明确的思路,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还要提升整体实力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竞争力以及就业规划意识,这也是眼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1、成立一支专业的就业工作队伍
就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教育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实施政策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及更好地服务指导意识等较高的素质。调查显示,各高校就业指导员大多比较年轻,相对于工作经验比较缺乏。针对这些现象,建议积极开展工作,增加对有关就业的相应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并提高他们的认识,使其成为一支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的高质量的队伍,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构建立体化的就业平台
学校应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就业平台,使其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我、发挥自我。首先,扩大就业的渠道,建立就业基地以及具备用人单位信息的资料库。其次,针对管理者与社会缺乏快速衔接的沟通这一现象,特别是缺乏与本校学生不易就业的用人单位进行长期公关的意识的问题,高校应大量搜集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使用网络、拜访、校友资源、教师资源、合作等方式来联系用人单位,邀请成功校友讲解、分析择业技巧与社会需求,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等培训,来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最后,对于高需求的企业,根据学生的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运用,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的相关情况,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做好毕业就业的基础,以此来促进就业。
3、实施就业指导服务
实施就业指导服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疏导学生的就业观,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定位是符合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的,使毕业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而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定位。第二,让学生制定目标。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表示缺乏实际根据他们自身条件制定的符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动态调整预期目标。针对这点就业指导老师可以辅助学生拟定近期与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就业目标,可从艺术设计专业讲座开始,掌握一些就业必备的素质,了解和清楚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的需求,以此来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向着这一方向去努力,进而更好的提高专业的质量,为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胡春花.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调查与思考―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2).
[2]袁庆华,王永亮,张龙.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
[3]姚燕,李春华,郭昌盛.浅析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问题[J].金田.2013.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语用行为失误 语用行为能力
一、引言
长期以来,学者对外语学习者语用失误的研究大都局限于Jenny Thomas(1983)对语用失误的语言层面的划分,即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而对于语用失误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语用行为失误,也就是非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非言语交际也称身势语交际,是指通过人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或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来传递消息的过程(李元胜,2004)。许多研究者认为,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多达65%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达的,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重要性。对于正在学习语言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没有条件接受专业训练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识别和减少语用行为失误是有效进行交际的前提,更是交际得以成功继续的保证。
本文试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行为能力的水平,分析产生语用行为失误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从安康学院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中抽取了两个班124人作为调查对象。为了消除专业差别带来的干扰,两个班124人来自同一专业。其中,一年级60人,二年级64人。
2.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调查工具是问卷调查表,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20道判断正误题,每题描述一个非言语交际场景,受试者判断场景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否恰当,目的主要是调查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内容主要根据毕继万(1999)对非语言交际的分类设计,共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言四个部分,每题1分,共20分。第二部分为20道选择题。受试者根据自己在第一部分相应场景中的判断进行反馈:(1)大学英语课堂中讲过;(2)我在其他资料中看过;(3)根据我自己的日常交际经验;(4)随便选得。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语用行为知识的来源。
三、研究结果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语用行为能力测试成绩的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3分,平均为8.34分,说明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普遍较低。分组来看,一年级的平均成绩为8.35分,二年级的平均成绩为8.33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到,两组成绩的显著性差异值sig=0.964>0.05,所以两组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用行为能力没有明显关系,语言能力强的学生,语用行为能力并不一定就强。
从语用行为的各个方面来看,学生的成绩在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言四个部分中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语用行为能力普遍较低。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判断来自自己的日常交际经验或者是随便蒙的,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讲过或在其他资料中看过。这说明学生的语用行为知识匮乏,且大学英语课堂没有成为学生获取语用行为知识的有效来源。
四、分析和讨论
首先,学生的语用行为意识较低。不同民族有自己特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一旦形成就很难摆脱。在日常交际中,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会不自觉地应用本族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同非本族语的人交流,却没有意识到这种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有很大差异的。
其次,学生的非言语语用知识较匮乏。大学英语课堂未能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中必要的语用行为知识。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因为不了解英语非言语交际行为,而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这一方面是当前外语教学只偏重语言教学、忽视语用教学造成的,另一方面与学生缺乏大量的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很大关系。
最后,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较少。“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等的总和”(陈莉萍,2001)。在每一种文化下,隐藏的是基于其准则、规范、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一整套的价值体系。它对于一直受其影响的、处于其中的社会成员是很正常的、很自然的,可对于来自另一价值体系的成员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管振彬,2007)。所以,学生在汉语文化的价值体系下,判断英语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是否恰当,导致了语用行为失误的发生。只有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知己知彼,才能有效避免语用行为失误的发生。
五、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毕继万(1999)认为,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应当重视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
首先,增强学生的语用行为意识,即提高学生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并且明白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存在文化差异的。交际中,要做到既尊重自己的文化,又尊重他人的文化,消除文化偏见或文化定势,做到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尽量避免语用行为失误的发生。
其次,丰富学生的语用行为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非言语交际手段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引导他们通过对具体的非言语行为的感知和理解,了解这一行为所反映的文化价值和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行为在特定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尽量避免在实际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也可以通过观看有关风土人情的录像或电影,把涉及的有关非言语交际文化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和搜集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分享、交流。
再次,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非言语交际的方式和同一交际行为体现的语用含义也大相径庭。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文化教学,或者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重点是了解本族语文化中语用行为和目的语文化中语用行为在表意上的差异和一些重要的禁忌。
最后,创设跨文化交际机会和语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积极创造机会,训练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多和外教进行交流,如果条件受限,也可以通过模拟跨文化交际语境进行角色扮演等。
总之,在外语学习与交流中,教师要对语用行为失误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外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语用行为意识,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语用行为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语用行为失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
[2]李元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陈莉萍.文化迁移与英语教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关键词:英语专业;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培养
一、引言
发展语言交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教育部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同样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随着跨文化交流方面研究的发展,语用能力被认为是交流能力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话语的意义无法正确恰当的传达,则交流无法顺利进行。然而,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其语用能力,语言能力熟练度高并不能保证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当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法、词汇和语篇能力的掌握时,也必须提高语用知识培养的意识。影响英语学习者语用知识的因素包括学习动机、知识输入、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接触度等等。对于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而测试这种策略在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当中都被广泛使用,也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之一。
二、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笔者从湖北工业大学的130名英语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名进行了测试和问卷调查。本研究主要希望调查英语课堂学习者的语用水平,考虑到大三以上英专学生的西方文化概况等专业课可能会产生影响,因此调查对象选择了大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有恰当的辨别和使用英语的能力。
测试题目选自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1998)中所附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测试题,题型为48道选择题和10道判断题。判断题中学生需要判断场景中的语言是否合适。测试一共回收有效答案32份,回收有效率为64%。测试结果为:第一部分选择题的正确率为58.2%,第二部分判断题的正确率为60%。总体正确率为58.9%,语用失误率为41.1%。问卷一共包含10道封闭式问题和2道开放式问题。其中开放式问题为选答。问题意在从不同角度探寻影响学生当前语用能力的可能原因。前三个问题为基本背景信息问题,其余问题需要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或经验来回答。问卷一共回收答案3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66%。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不强
Takahashi(2005)在研究中指出,学习动机能够影响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语用输入意识。研究表明,拥有较高动机的英语学习者更容易注意到目标语言中的语用特点,反之亦然。学生学英语的动机各不相同。只有8名学生回答称他们是出于对英语的兴趣而学习;7名希望能够用英语和其他国家的人交流;8名觉得会说英语能够对将来找工作有帮助;还有9名认为学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因为这样才能毕业。一名学生对第12题(你认为你无法恰当地使用英文最大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是:“没有或者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在上面。”这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动机。虽然没有证据表示语用的意识能带来更高的语用能力,但对学习有着较强动机的学生会更好的接收语用知识。
2.课堂语用知识输入不够充分
一名学生对第11题(你认为对你能够恰当地使用英文起最大作用的是什么?)的回答是:“我觉得起最大作用的是自身的英语功底,包括语法,词汇量,课后积累等,如果英语功底不扎实,交流时就会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吞吞吐吐,而且不能让听者正确的理解自己所说的。”语法和词汇是语言和交流的基础。但拥有很大的词汇量、知道句子如何组成也并不代表能够在语境下恰当的使用语言。然而,有6名学生认为缺乏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是他们恰当的使用英语交流的最大障碍。
何自然(1997)指出,说话者通常误用英语中的表达,因为他们对语言不熟悉,或是会机械的将母语中的表达带到英语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不足会带来误解,这也是阻碍学生有效使用英语表达意图的原因之一。而大多数学生对于词汇知识的积累同样来自于课堂及课本。Bardovi-Harlig(2001)提到,有效的输入是决定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他也指出,英语课本通常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真实的、地道的语用输入。Nguyen(2011)认为,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语用能力,老师应当充当起语用范本的角色,在上下文语境中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语言使用规则。
问卷第4、5题的结果显示,学生从课堂和课本主要获取了词汇和语法知识,而显性的英语语用能力输入则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表示:“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往往自己在课后以看书,报纸,电影,新闻等方式学到的知识更多,而且对自己的口语也有很大的提高。”Silva(2003)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显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语用学意识,对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3.缺乏真实语境及语用输出机会
问卷的第7、8、9题显示,25名学生表示在课堂外很少或几乎不以实际交流目的使用英语,23名学生表示最多的接触方式是看英语电视电影和听广播。只有2名学生选择的最多的接触方式是“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问卷的最后一题中,15名学生回答称阻碍他们有效和恰当的交流的最大原因是他们很少有机会练习使用英语,或者是缺乏英语环境。这同样也反映在关于他们在课后使用英语的频率的问题当中。对问卷的第12题,一个学生写道:“没有那种英语氛围和环境,身边的人习惯性的都讲中文,即使在课堂上也不是全部用英文交流,有时候去英语角,才有那么一点讲英语的氛围,而且在英语角互相交流口语进步很大,所以我觉得氛围和环境很重要。”另外几个学生也表达出了相似的意见:“平时用英文对话的时间少之又少。”“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不说英语。”语言环境对于语用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创造一个好的英语交流气氛是至关重要的,值得引起重视。
三、结语
根据测试和问卷的结果我们能够看出,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用能力,但是所体现出的问题也是无法忽略的。学生的语用语言学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差异并不明显,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密切。目前的英语教学没有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语用知识,为了帮助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文化背景知识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同样也能影响到他们对语用知识的理解程度。调查中体现出的最明显的问题是缺乏真实使用英语的机会和环境,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Bardovi-Harlig, K. Evaluat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grounds for instruction in pragmatics? In: Rose, K. & Kasper, G. eds.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Silva, A. J. B.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on Pragmatic Development: Teaching Polite Refusals in English.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22(1), 2003.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关键词:中医药; 大学生; 专业;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13-001
中医药大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关系到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医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瑰宝的传承[1]。因此,深入了解中医药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满意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可为中医药院校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提供事实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5年11月下旬,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年级分层,在河北大学中医学院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班级,对抽取的整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91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51人,女生140人;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分别为49人、98人、44人。
1.2调查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中医药大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考试相关的态度和其他相关方面的状况等。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
1.3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调查数据,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比较中医药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满意情况及影响因素。
2.结果
调查显示,中医药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满意情况为喜欢及不喜欢的分别为135人(70.7%)与7人(3.7%),持无所谓态度的为49人(25.6%)。如表1所示,他们对本专业的态度与兴趣、调剂、教授授课质量、愿从事中医药行业工作以及业余时间状况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中医药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满意情况
3.讨论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中,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所占构成比仅为3.7%,可见该校中医学院的教学和管理水平较高,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但依然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可见该院应当继续加强相关教育,提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度的总体水平。
对现在的专业充满兴趣的学生喜欢本专业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兴趣者,这提示今后的工作应从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入手,提升对自己专业的满意水平,使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为后续的学习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调剂到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不喜欢所在专业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调剂者,这可能是因为被调剂的学生缺乏对中医药的主观热情和兴趣度,这与上一结论是明显相符的。本研究发现,对教师授课质量持满意和不满意态度的学生喜欢自己专业的比例分别为77.1%与72.0%,相差并不明显,其深入的原因有待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去探讨。另外,未来愿从事中医药行业工作的学生喜欢所在专业的比例高于不确定和不喜欢所在专业者,可见当中医药大学生树立了明确的就业意向,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满意度。同时,经常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网络购物、游戏、电视剧等的学生喜欢本专业的比例低于偶尔、很少或从不者,这从侧面反映了网络沉迷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他们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网络娱乐等方面,而忽视了对本专业的关注。
综上,中医药院校应当从专业兴趣、关注被调剂的学生、教师授课质量、明确学生就业意向、减少网络沉迷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中医药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莫莉丽.中医药大学生医德教育探究――以广西中医学院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武汉地区五所综合性院校全日制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中按受教育程度、年级等特征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共发放1034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985份,有效率95.26%;汉族学生占94.8%;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占27.9%、26.7%、16.5%、29.0%;有()者118人,占12.0%;年龄16~26岁,平均年龄20.5岁。
1.2 工具 自编调查表,内容包括女大学生的年龄、年级、经济状况、家庭状况、所受教育环境、信仰信念、性相关知识及态度、状况等。该表重测信度系数是0.772。
1.3 统计方法进行一般统计描述、χ2检验等。
2 结 果
2.1 女大学生状况 118名有的女大学生中,数为1个的有69人,2个的21人,3个及以上的8人,最多的数有7个;有6人为同一时期拥有多个性伴,有2人出现过一次与2个性伴同时。一到四年级学生发生率依次为3.3%、11.8%、14.3%和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35.34,P=0.000)。
2.2 女大学生初次状况 118名女大学生初次的年龄为13~24岁(20±2),94人发生在18~22岁;有50人当时采取了避孕措施,有17人事后采取了避孕措施;初次的原因依次为一时感情冲动(33.1%)、好奇(27.8%)、为了加强与朋友的感情(28.0%)、表达对男友的忠诚(19.5%)、迫于感情压力(21.2%)、迫于暴力(0.1%)、为了经济利益(0.1%)等;初次的对象中.88.1%是男朋友,1.7%是一般朋友和熟人,其他还有对象、易对象等;初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75.4%),还有公司老板(3.4%)、公司职员(1.7%)等。
2.3 近一年的状况 在调查前一年内有过的女生有62人,其性生活频率从1~3次/周到1~30次/年不等,其中80.6%的女生每次都采取了避孕措施;是其男朋友的占74.7%,但也有少数为一般熟人、其他人或交易对象;“满足恋人需要和加强与恋人的感情”(43.4%)、“生理需要”(29.6%)是主要原因,另外还有排解孤独(13.2%)、缓解压力(7.9%)、为了经济利益(0.7%)等。
3 讨 论
本调查发现,医科女大学生发生率为12.0%,与文献报道相似。发生率与她们所在的年级有关,高年级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年级;女大学生发生初次的原因多以“好奇”、“一时冲动”“加强与男友感情”等为主,而在调查前一年内有的主要原因则为“感情维系”和“满足生理需求”所取代。可能是受到对非婚、同居等认可的影响,高年级学生有性需求时更愿主动去获取,而较少考虑环境压力。
关键词:学习动机;定义;类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15
一、引言
Skehan(1989)认为,动机是心理和教育领域取得语言习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动机直接影响学生与讲本族语的人的沟通、学生使用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频率以及语言学习结束后学生保存第二语言技能的时间(Oxford & Shearing, 1994)。人们所有的活动都源于一定的动机,因此,认真研究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二语习得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里,很多研究者都把动机作为研究目标。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2.学习动机的类型
因为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分类有不同看法,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种定义被所有人完全接受。这里只分析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
Gardner 和 Lambert (1972)进行了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动机研究。他们研究学习态度和激励因素怎样影响语言学习已超过12年。 最后,两种学习动机被提出,即融入型学习动机和工具型学习动机。融入型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对说此种语言所在的国家、人民或文化产生兴趣。工具型学习动机指学习一种语言作为完成一些目标,比如继续深造、阅读技术性材料和从事翻译工作等的手段。它们都是语言习得成功的必要因素。Deci(1975)把动机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内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在学校中开展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探究商丘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三、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探究商丘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强弱并分析原因。研究对象为商丘师范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发放问卷123份分,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此调查以问卷和面谈为主。问卷选用利克特5点计分法,选项包括“非常同意”=1,“同意”=2,“中”=3,“不同意”=4,“非常不同意”=5。总共26个问题。笔者手工完成数据计算,得出每种问题中同意人数的百分比,最终将所有属于同一学习动机的问题同意百分比相加,得到七种学习动机的百分比。
四、结果和分析
分析问卷得出影响学习的七种因素如下(Q代表问题)。
内在兴趣:Q1―对英语一见钟情,Q13―对说英语国家的人和文化感兴趣,Q14―对英语歌和英文电影感兴趣,Q15―喜欢英语本身,Q17―对英语文学作品感兴趣,Q26―对英语学习有特殊兴趣。
成绩:Q2―因为父母或学校的要求而学英语,Q3―英语学习程度取决于成绩,Q8―学习英语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书。
学习情境:Q4―英语学习取决于英语老师,Q5―英语学习取决于英语课质量,Q6―英语学习取决于教学材料,Q7―英语学习取决于所在班级。
出国:Q21―学英语为了出国留学和寻找工作机会,Q22―学英语为了亲自体验说英语国家的文化,Q23 ―学英语为了定居国外。
社会责任:Q16―学英语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Q19―学英语为了祖国繁荣,Q20―学英语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个人发展:Q9―英语是有用的交流工具,Q10―学英语使我有成就感,Q18―学好英语可以帮助我找好工作,Q24―英语是通向成功的基石和Q25―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接受良好教育的象征。
信息媒介:Q11―学英语为了学其他学科,Q12―学英语为了了解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历史。
由此得出七种动机类型为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动机,计算得出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9%、56.7%、31%、29%、36.7%、64.8%和36.9%。通过比较百分比得出动机强弱顺序: 个人发
展>成绩>内在兴趣>信息媒介>社会责任>学习情境>出国动机。这一顺序与高一虹(2003)研究中得出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呢?我们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学校要求等影响因素。
个人发展动机最强,这要归功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的重要作用。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一些公司甚至只招聘那些获得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的职员。很多学生学英语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或取得毕业证书,所以,成绩动机很强。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喜欢英语,喜欢英文电影或英语国家的文化,所以,其内在兴趣动机也强。
社会责任动机和学习情境动机相对较弱,而出国动机最弱。笔者通过和受试者面谈以及笔者本身经历得出:这与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从小学到大学,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一切向“分数”看,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被忽视。笔者从与受调查者面谈中了解到,很多研究对象都来自农村,从小到大他们的英语老师的水平都不怎么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出现厌烦心理。另外,在商丘这个城市,经济不太发达,出国机会较少,大部分学生家庭负担不起出国高额的费用,所以,出国动机同样很弱。
五、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第一,教师要在课堂中尽可能地穿插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并加以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英语学习教材是重要的书面材料,对老师来说,选择涵盖知识面广、生动有趣的教材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要求他们平常要学好英语,并督促学生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多与其他同学和外籍教师交流,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英语学习的长期计划。
六、总结
英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次调研向我们展示了商丘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动机强弱及其原因。这对激励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E.L. Deci.Intrinsic Motivation[M].New York:Plenum Press,1975.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教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已接近10年。如今,大学生的就学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对所读专业无兴趣,甚至出现厌倦、抵制。
多年来的就业工作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障碍有两个方面:第一,就业期望值过高。这部分同学往往是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学生,或对自己过分自信,对生活充满理想化色彩。第二,自身个性与专业类型不符。部分大学生因所读专业与自己性格和兴趣爱好相去甚远,严重地影响了专业满意度。
可见,专业满意度与专业学习、就业性向及就业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开展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与实证研究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对提高大学生专业满意与就业决策信心,重视个性特质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益。
二、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及其统计分析
1.研究方法、调查对象
根据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性向理论,笔者将大学生的就业性向定义为: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社会认知以及对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判断,从而产生的对未来职业的倾向。而专业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它带有实现职业生涯目标隐含要求的表示。契合度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与就业性向的相关程度,是学生所学专业在各方面对其就业性向的影响力。
本次工作从上述三个方面设计了17个选择题和填空题,对上海交通大学等十所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实施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有效回收率92.7%。其样本的分布充分考虑了地区、专业、年级和性别等。本次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为东部高校学生占18.8%、中部高校学生占12.5%、西部高校学生占68.7%;专业分布为会计12.5%、国际贸易6.3%、法律12.5%、英(日)语6.3%、旅游管理12.5%、行政管理6.3%、材料科学与工程12.5%、电子信息工程6.3%、土木工程12.5%、临床医学12.5%;年级比例是大学二年级18.2%、大学三年级68.3%、大学四年级13.5%的本科学生;性别分布状况,女生占55.8%,男生占44.2%。
2.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1)用Excel的统计工具对样本的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等的初步分析
调查显示,只有12.6%的大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感到很满意,大部分认为“还可以”,有11.6%感觉不好,1%对所读专业很反感。另外,50%以上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男、女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和“不太乐观”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女生就业前景预测的“乐观”比男生低了10%,说明女生比男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另外,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为自己做了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半数以上曾经做过,但没有清晰的规划,还有6.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做过任何规划。从专业对口职业与期望从事职业对比看,期望从事公务员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别高出专业对口职业3.5%和4.5%。而工程技术类、财会、医学、法律、旅游都出现了相反的情形,期望从事职业的大学生比例都低于专业对口职业比例,尤其是工程技术类、法律和旅游都不足半数。
(2)SPSS分析
运用SPSS 13.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如下:
① 相关分析
a.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对专业兴趣与自主性(专业选择)、专业认知、就业评估、生涯意识、教学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兴趣与专业选择自主性、专业认知等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身选择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抱乐观态度、自己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较高的教学水平都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高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b.个性特质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个性特质与专业认知、就业评估、生涯意识、好友人数的相关分析,个性特质与专业的深层次了解,就业前景抱乐观态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好朋友的个数有较大影响。
c.人生目标与就业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生涯意识和自主性、学习动力、教学水平的相关分析,大学生的生涯意识与专业选择的自主性显著正相关,生涯意识和学习动力与教学水平也是显著正相关,可见,大学生应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甚至未来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学习时会有更充足的动力,老师的教学水平对本维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② 回归分析
分别以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性别、就业评估、自主性、个性特质、生涯意识、就业取向”为自变量,专业兴趣为因变量,采用回归分析(step法)分别建立就业性向的回归模型。
三个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模型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除“专业认知”低于0.25,其他皆大于0.25(或小于-0.25),所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
从三个模型可以看出,个性特质要素是对专业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他要素随之变化,而个性特质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因此自身个性特质是选择专业和生涯规划最有参考价值、最稳定的因素,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③ 路径分析
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专业认知与就业评估或就业预期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也有一定的因果互动关系。
路径分析后得知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专业认知与就业评估等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路径(图1)可以看出,对就业评估影响的路径中,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认知都可以直接通达就业评估,组成四个直接路径。而个性特质、生涯意识和专业满意度分别通过专业的认知程度对就业评估或预期产生影响,组成了五个间接路径。所以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以及专业认知,它们是产生就业障碍的直接影响因子。而其中个性特质是最为关键的因子,其次是生涯意识和专业满意度因子,最后是专业认知因子。另外,专业满意度通过专业认知对就业预期产生影响,实际就是如何抓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质量的问题。
从回归和路径分析中,个性特质在本研究中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变量,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评估也起到直接的作用。因为个性特质不仅决定了对专业要求的适应程度,也是未来职业要求的最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个性特质的重要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它应该为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大学生的专业的满意度对就业评估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但是它在受到生涯意识较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是增强其就业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实现其顺利就业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预测即就业评估,是大学生对所学本专业的满意程度的心理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未来职业的信心。所以,高校应加强专业满意度提升的各项工作的力度,为大学生就业作充分准备。
由上述变量与就业评估形成的因果关系而知,协调好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的关系是消除就业障碍的突破口,我们可以从专业管理与生涯规划管理相结合的路径入手进行改善。重视个性特质、生涯意识、专业满意度和专业认知关键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创造条件对以上影响因素予以正确及时的引导、辅助规划和提升,将会大幅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高校的就业率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人才。
三、建议
本次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给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带来重要启示,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1.全方位指导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提高就业性向与专业的契合度水平
学生专业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家长、教师和高校等几个方面应做好协调,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要点如下:
个性特质应与专业类型相契合;调查发现,个性特质要素是对专业的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他要素随之变化,唯独个性特质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因此自身个性特质是选择专业最有参考价值的因素,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高校通过大类招生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兴趣已基本明晰,这时确立专业对今后的学习非常有利,更容易产生普遍较高的专业满意度。北京大学在2002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新成立了“元培实验班”,入学时只分文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许多高分考生踊跃报名。高校进行此类改革值得推广。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加深专业认知程度,了解职业发展:专业是社会分工的雏形,所有的专业选择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与专业密切相关。认识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才能认识专业选择的动因和发展轨迹,了解各类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经济结构怎样影响将来的就业结构。
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指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生涯意识不强,甚至没有此类意识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指导大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将长期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分阶段有步骤的予以实施,不断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努力完成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优化大学教学资源结构配置
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是教学资源配置效用的体现:高校应当认识到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己任。潜在人力资源的适任能力首先反映在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上,它体现为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用,这就要求高校把就业指导、职业生涯管理的力度深入紧密结合到专业管理中。
实施专业学习与就业指导导师制,专业教师就是职业生涯指导师:基于专业认知和专业满意与就业信心有关,所以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是要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
建立大学生测评中心,使大学生专业选择有科学依据:筹划建立大学生性格、就业性向测评中心,运用专业的性格测评软件,为大学生专业选择前做科学测试,根据测评报告,使其对自身性格有清楚的认识,配合就业指导老师对社会职业的深入讲解,将专业与职业有效衔接起来,让大学生明白自己更适合何种职业,并按照自己的就业性向需要,集中精力弥补自身不足,成长其职业素养,在专业与就业性向之间实现高度契合。
实施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认知的分类管理:大学生在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而且年级的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就业管理与专业选择时应实施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认知的分类管理,如对不同年级进行个性特质成长目标分层指导。
关键词: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择业意向
一、引言
2002年,经济学家吴敬琏谈中小企业与就业问题时,认为温州基本上不存在失业问题和就业问题。时隔5年,温州的就业问题,尤其是温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温州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产生“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具体体现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学生不了解市场信息,自我定位过高,没有认识到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从而调整自己的择业要求、选择恰当合理的期望值,结果很多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学生一毕业即意味着失业。高校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就业意向以及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期望知之甚少,因此不能形成有效的针对学生的办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没能够符合学生的要求,导致学生有“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的错觉,降低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用人单位对高校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要想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高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达到这个目标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其中,了解学生的择业意向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校必须完成的作业之一。本次调查就是基于这种认识下的一种尝试。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考虑到温州中小企业对热门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比较大,我们对温州大学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不记名、半封闭的问卷调查。商学院2007年有应届本科毕业生352人,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90人;应届专科毕业生416人,其中男生175人,女生241人,总共768人。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以本
科生按30%,专科生按20%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在实际操作中为保障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选取的抽样比例比此标准稍大。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和管理系各有应届毕业生约700人,但是作为参考样本,每个系仅随机抽取80份问卷。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2份,其中,温州大学商学院发放202份,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和管理系发放160份,回收360份,有效问卷358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9.45%,有效率达到99.44%,被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1.6%、58.4%,从总体情况看,被调查者具有温州高校热门专业大学生的代表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择业首选地“传统”化,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就业
统计数据表明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依次是: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61.73%、就读学校所在地18.99%、省内其他大城市16.76%、省外城市4.19%、其他地区2.51%。
选择毕业后到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工作的学生占了半数以上,从访谈中了解到,主要原因是利用在当地的人际关系更有机会寻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且在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工作可以减少食宿等方面的开支。另外,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学校时并没有考虑以后工作的问题,主要出发点在于报一个好专业,作为今后就业的优势。
(二)就业首选单位的性质具有“温州特色”
在毕业生就业首选单位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包括政府、学校、医院等)和民营企业平分秋色,分别占39.11%和36.31%,选择国营企业和自己创业或其他只占14.80%和10.34%。另外,对于是否愿意到温州中小企业工作的问题,有67.89%的毕业生选择愿意,仅有19.44%选择不愿意,另外12.68%的毕业生选择不知道。
民营企业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择业单位之一,非常具有温州特色,这与温州的民营经济相当发达有关。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也在发生变化。
(三)“自己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择业标准
本题的设置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选项后填“5”分,次重要的填“4”分,以此类推,选择五个选项并给以相应的分值。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利于个人发展3.01分>福利待遇2.22分>单位前景1.63分>专业对口1.60分>工作地点1.50分>单位知名度0.71分>轻松性0.63分>社会的需要和贡献0.47分。
在上述选项指标中,“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的平均得分居首位,成为现今大学生最重要的择业标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已经主导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大学生注重自我发展,有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面;但如果过分强调个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现实,造成择业的困难,这是需要注意的。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更看重的是长远的利益,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而且挑选工作的标准也不是片面性地只看工资,福利待遇也是大学毕业生所关注的。
(四)工作之初的预期工资“比较现实”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工作之初期望的工资收入中,1000-2000元之间的比重最大(61.45%),其次是500-1000元之间(18.72%),再次是2000-3000元以上(14.25%),最后是3000元以上(5.59%)。大学生就业的工资价格定位,是由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确定的。根据对温州人才市场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工资价格定位是月薪1000-1500元。对比大学生期望的工资标准,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期望的月薪标准是适当的,毕业生对工资的预期比较客观,没有过高地抬高自己的要求。但仍有将近20%的学生的期望收入超过了市场上的工资标准。大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高于实际,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五)考研“热”在温州高校“偏冷”
调查显示:只有5.03%的学生想考研;而有73.46%不选择考研,他们会选择先工作,其中有很多人会选择考公务员;另外有19.27%尚在犹豫中,没有明确的计划。总的来说,温州高校大学生考研偏冷,这跟大城市的高校大学生有所差别。但是,从近几年温州大学考研人数统计数字来看,可以发现,随着温州大学办学层次和招生成绩的提高,温州大学考研人数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上升,以及一些企业部门就业门槛的升高,很多毕业生不得不考虑是否考研这个问题。还有部分选择考研的人坦言他们是因为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而选择考研,以此作为缓冲。
(六)择业自主性较强
调查显示:78.33%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自己做主,只有13.61%和8.05%的毕业生由家长安排或其他。因此可以看出毕业生越来越倾向自己寻找合适的工作,这样可以增加就业的自主性,但是也有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现在许多毕业生跳槽率很高,就是因为择业时没有经过慎重地思考,因此建议学生就业前不妨征求父母和亲友的意见,不要只顾着自己的意愿而忽视自身条件以及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到理智择业。
通过对温州高校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存在很大的差别。
首先,男女生相比,女生更倾向于安稳的工作,期望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男生为30.82%,女生为45.73%;创业方面,选择创业的男生为15.72%,女生仅为6.03%,选择创业的男生比例是女生的2.5倍;女生工作初期的预期工资比男生低,愿意接受500-1000元工资的女生为27.14%,而男生仅为8.18%,女生是男生的三倍多,期望得到1000-2000元工资的女生为56.78%,比男生少10%左右;考研方面,决定考研的男生比女生多,决定不考研的男生比女生多,没想好是否考研的女生则是男生的两倍,可见女生的顾虑更多。
其次,本科生与专科生相比,本科生更乐意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这一项选择,本科生比专科生多26%,而专科生比本科生更乐意去民营企业,多出了18%;在择业的首选条件中,专科生比本科生更看重专业对口,两者分值相差1.16分;对于工作之初的期望工资,0.98%的本科生选择500-1000元,7.84%选择2000-3000元,而25.78%的专科生选择500-1000元,4.69%选择2000-3000元;对待去温州中小企业就业问题上,本科生中54.90%选择愿意、24.67%选择不愿意、19.61%选择不知道,而专科生中,72.27%选择愿意,16.41%选择不愿意,9.77%选择不知道。
将这次调查的样本作为总样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即以性别、学历为分类依据将总样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样本,对各个小样本进行统计汇总,求出各选项的值(所占百分比或单个分值),再求小样本各选项的值与总样本各选项的差值,我们是以求小样本与总样本的离散程度来看不同分类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以性别为分类标准,假设男生样本中各项的值为x1,x2,x3,x4,……xn,女生样本中各项的值为y1,y2,y3,y4,……yn,而总样本的各项值为z1,z2,z3,z4,……zn,代入数据可得结果为S1=0.429546854。同理可得,按学历分类的结果为S2=2.256230760,由此可以看出,学历导致的不同学生择业意向的差异较大。这一调查结果也得到了证实。就温州大学商学院而言,本科生的就业率不到专科生就业率的一半,这说明学历对择业意向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从总体上来讲,2007年温州高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了解,择业意向比较合理,与企业需求能较好地达成一致,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自身估计过高,没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这对大学生未来的择业和就业都是很不利的。针对大学生择业意向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学校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做好工作: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及时搜集、整理、储存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人数、报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等,供大学生随时了解。组织“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为不同学历的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指导。
其次,学生自己要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就业观。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给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优先录用”的“自”。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文凭等固然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要条件,但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这对刚出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因素,大学生先到基层或偏远的地区锻炼几年,等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条件以后,再寻求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也未尝不是一条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高慧.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2(1).
*本文是温州市科技局课题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编号R2007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