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33: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经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由专家反复修改而成。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①一般资料;②抗血栓压力带使用情况;③抗血栓压力带相关知识,共包括13个条目,有“是”“否”“不清楚”三个选项,选择“是”计1分、“否”和“不清楚”均计0分,满分13分,分数越高说明知识掌握情况越好;④抗血栓压力带相关态度,共包括4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1分)至“非常同意”(5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调查者越认可抗血栓压力带;⑤健康教育落实情况;⑥健康教育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向符合条件的患者发放,调查以面对面访谈,研究者辅助填写的方式进行,并对问卷的内容、性质向患者进行解释。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频数分布、非参数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目前健康教育实施的不足
2.1.1术后患者抗血栓压力带使用情况通过本调查发现,临床上应该使用抗血栓压力带患者的实际使用率仅为52.5%,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否接受健康宣教,与其是否使用抗血栓压力带有关。在已使用抗血栓弹力袜的患者中,均是遵医嘱、听从医护人员建议而选择使用,其中只有14.3%的患者认为抗血栓压力带有用且清楚其作用,而61.9%的患者觉得应该有用但不清楚抗血栓压力带的具体作用。说明多数患者只是遵医嘱才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真正清楚抗血栓压力带作用的比例还很少。未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的患者中,73.7%的患者没有接受过医护人员的建议,不知道应该使用抗血栓压力带。26.3%的患者虽然接受过医护人员的建议,但由于不清楚压力带的作用、觉得不必要等多种原因而拒绝使用。这些情况说明,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对患者是否使用抗血栓压力带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做得还不够细致、深入。
2.1.2患者抗血栓压力带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态度情况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的知识得分相差悬殊,有32.5%患者得了0分,只有1人(1.3%)得了满分13分,中位数仅为2分,总体知识掌握情况偏低。而知识得分与态度得分呈中度正相关,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知识了解得越多,对抗血栓压力带越持肯定态度。而患者是否接受过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宣教与患者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有关。接受过健康宣教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相对较高,对抗血栓压力带持正向态度的比例较多。说明临床工作非常有必要加强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的认识和理解。
2.1.3目前临床健康教育落实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术后需要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的80例患者中,仅有65%的患者接受过有关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35%的患者未接受过健康教育,不知道自己应该使用抗血栓压力带。说明临床上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落实率不高,还有很多患者从未接受过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在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中,还存在几个问题:宣教时机选择手术前是正确的,但手术后还应该继续关注;宣教内容尚不全面,其中深静脉血栓知识、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的注意事项、抗血栓压力带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抗血栓压力带的清洗保养方法等知识在宣教中关注不足(<50%);宣教方式过于单一,以口头讲解为主(100%),其他方式很少采用;宣教后绝大部分未进行评价(94.2%)。说明临床上健康教育的时机、内容、方式及宣教后评价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2.2临床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性和方向性
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需求强烈,95%的患者对提供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给予肯定。大部分患者选择手术前和手术后均给予宣教,说明患者希望护士能够给予连续性的健康宣教,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时间段;在宣教内容方面,患者对各种抗血栓压力带知识的需求均很高,说明患者学习知识的欲望比较高,迫切希望了解抗血栓压力带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宣教方式方面,患者需要多样化的宣教方式;在宣教后评价方面,95%的患者希望宣教后护士给予评价,评价应贯穿于整个健康宣教过程中。只有对患者进行宣教后评价,才能了解宣教的效果,及时发现不足并给予补充或纠正,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
2.3对临床抗血栓压力带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2.3.1加强护理管理临床工作上可以通过制定评分标准,定期检查,了解落实情况,并对检查结果综合评价,在全院护士长会上通报反馈,并与奖惩挂钩,通过不断发现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从而制定出新的管理措施。
2.3.2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抗血栓压力带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特点,很多临床护士在进行健康宣教中,对抗血栓压力带的专业知识掌握贫乏,对教育程序了解肤浅,宣教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概念模糊。因此要提高护士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健康教育的培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讲座、业务学习等形式,保证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
2.3.3合理选择健康教育时机及方式宣教时机应该选择得当、有效。术后患者抗血栓压力带健康宣教不应该仅仅在术前进行,术后也应该进行宣教,要将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中,如晨晚间护理、治疗护理操作、巡视病房等。宣教方式应秉着“简单、实用、有效”的原则因人施教,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宣教方式,对学历高的患者可以采取发放宣传材料的方式,而对学历低的患者则采取口头讲解的方式,且讲解方式应该通俗易懂。必要时采取床边示范的方式,更能让患者亲身体验,真正掌握。
2.3.4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宣教后评价是检查宣教效果的有效方法,只有及时评估患者掌握知识的程度,才能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再为患者进行补充宣教,以确保患者真正掌握知识。
3小结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DVT;高危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发生DVT,而其潜在的多系统病变经常会掩盖DVT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诊断可能,严重时可并发肺栓塞,成为患者致死或致残【1】的突出原因。我们针对引发DVT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减低了病人DVT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观察组2011年6月—2012年6月352例患者,发生DVT27例占7.67%,其脑卒中8例,骨关节术后5例,严重创伤6例,脊髓损伤3例,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3例,心肺复苏后2例。都有下肢疼痛、麻木、肿胀、浅静脉怒张、皮温升高、皮肤色泽改变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出现苍白、发绀【2】,静脉性肢体坏死。对照组2012年7月-2013年7月389例,性别年龄病情与观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而DVT发生数3例占0.77%。DVT发病率明显降低。
1.2高危原因分析统计见表1:
表1:观察组352例ICU病人DVT发生情况
2 对照组防治方法:分析表1发现引发DVT形成的高危因素是年龄、卧床天数、静脉采血次数、基础疾病等,故我们重点采取了对应的预防措施。
2.1预防先行:
2.1.1全面评估重点护理:对高龄入住ICU时间>1周行机械通气,昏迷或使用镇静剂、肌松剂等者应纳入重点预防对象。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每班重点观察下肢皮温、色泽及有无肿胀,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无禁忌症患者常规抬高下肢20°-25°,膝下垫一长软枕,下肢充分保暖,室温控制在22℃,每2小时翻身侧卧一次,减轻对下腔静脉和髂静脉的压迫【3】。
2.1.2加强下肢锻炼保护静脉血管: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予翻身、拍背排痰,鼓励早期活动及深呼吸,加强下肢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如膝踝关节的伸曲、举腿等。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勿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应用,有炎症反应时应重新建立静脉通道。留置深静脉导管时以颈内或锁骨下静脉为主,禁止在下肢进行深浅静脉的穿刺置管或采血。静脉采血应尽量集中,采血次数多的血管处用50%的硫酸镁湿敷。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DVT,以外部的压力抵消各种原因所致的静脉压力增高,防止深静脉血栓经交通支逆流入浅静脉,抗血栓弹力袜应每隔8-12小时取下,皮肤无异常30分钟内重新穿上。
2.1.3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袖带式血压计缠绕于患者肢体,接通电源。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2.治疗性护理
2.2.1急性期管理:卧床休息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在溶栓期间应减少直立性活动,其间抬高患肢20-30°或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15°,加强保暖促进静脉回流,严密观察患者皮温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2.2生命体征的观察:定时观察其体温、皮温、脉搏、呼吸并记录。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bid与健肢的比较,患肢周径明显增大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等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突然的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为肺栓塞可能立即配合抢救。
2.2.3溶栓治疗:根据医嘱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尿激酶抗凝溶栓等。出血是共同副作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牙龈鼻黏膜出血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颈部穿刺处用沙袋压迫6小时并限制其动度。观察局部有无肿胀、渗血、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便于及时处理。
3讨论: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和产生的多种抗血栓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凝血纤溶系统进行调节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在病理因素下其平衡及稳定性遭到破坏致血栓的形成。在血液高凝状态时抗凝物质的缺乏AT-Ⅲ以及恶性肿瘤、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等的刺激。再因长期卧床,肿瘤等压迫因素引起血流缓慢而触发。故在血管壁、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引发DVT形成的三个高危原因。临床上采取对应防治措施后才能有效减低了病人DVT发病率。
3结论 引发DVT形成的高危因素与年龄、卧床天数、静脉采血次数、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针对引发DVT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方法可有效减低病人DVT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等.血栓病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4.
【Key words】 Deep vein thrombosis; Physical prophylaxis;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eri-oper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34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失稳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经典治疗手段,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发症较少等优势[1-5]。但腰椎融合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卧床时间亦相对延长,因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增加,而一旦发生肢体深静脉血栓,严重时可产生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坏死等后果,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引起致命性的肺梗死[6-7]。对此笔者结合临床实际,采用多种措施方法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由于腰椎融合术手术区域紧临椎管、神经根,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有可能会导致椎管内血肿,产生急性神经压迫等不良后果[8],因此笔者采取了一系列物理预防措施,在不使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有效地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现总结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11月-2013年6月,共计119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收入本科,完善术前检查共有114例患者符合腰椎融合术指针并接受手术,其中52例,女62例;年龄54~75岁,平均66.7岁;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37例,腰椎管狭窄症47例,腰椎滑脱症23例,腰椎内固定翻修术7例。对于以上手术患者,笔者在术前劝导其戒烟、戒酒;术后第1天起采取早期床上活动肢体、早期下床活动、穿戴抗血栓压力带、双下肢气压治疗、予以足量的围手术期补液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方法
1.2.1 术前宣教 患者长期吸烟、饮酒可能会导致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手术刺激及患者精神紧张,更进一步增加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9],因此笔者在术前主动告知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原因及可能后果,引起患者重视,劝导其于围手术期戒烟、戒酒。同时也有意识地劝导其改变高盐、高脂及高胆固醇饮食,避免一切可能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同时告知患者术后需主动咳嗽、咳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肌肉活动量,也避免了痰液堆积在气道中,导致术后呼吸道感染。
1.2.2 术后康复指导 大多数患者术后因为手术切口疼痛或害怕疼痛不愿意活动肢体,所以肢体血液循环速度减缓,加之术后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10],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而在术后除了给予充分的镇痛治疗,还需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多活动下肢,术后清醒即可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如膝踝关节的屈曲、背伸及舒缩小腿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这样有助于回流瘀滞在腓肠肌肌间静脉丛的静脉血,有效地减少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1],术后24 h即可进行下肢抬高训练。如果无法配合主动肢体活动,还可以选择被动肢体活动,可采用的活动方式包括自肢体远端至近端用手指或手掌按摩肌肉,约5~6次/d,每次持续10 min左右;过程中注意避免用力过猛或速度过缓。可行下肢关节的屈、伸被动活动,如应用连续被动活动训练仪(contineous passive motion, CPM),2次/d,每次40 min为宜。如患者手术结束已卧床3 d,可告知其在允许的范围内佩戴夹克式支架早期下床活动,可先坐于床边,待适应后扶住站立或自行站立,最终达到自主活动状态。
1.2.3 术后穿戴抗血栓压力带 抗血栓压力带采用特殊的材料和编织方法,对腿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自踝部、小腿、膝关节、大腿下部、大腿上部循序递减。因此,抗血栓压力带可以起到保护静脉管壁,促使血液单向流动,加速血流回流等作用,避免静脉血液长期淤积在下肢,进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12]。本科对55岁以上,术后估计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常规穿戴抗血栓压力带,穿戴过程中无患者自诉不适,它具有舒适性好、医从性高、效果确切等优势,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运用。
1.2.4 下肢气压治疗 气压治疗仪的脉动气流通过气道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的气囊的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可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时能使压力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静脉血流速度在挤压时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倍,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的可能性[13-15]。由于接受腰椎融合术的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因而笔者对其常规采用术后气压治疗。临床效果显示,其疗效良好、基本上不造成患者额外的痛苦。因而受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广泛接纳,值得进一步运用。
1.2.5 围手术期充分的补液治疗 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术后充分的液体灌注能够避免因组织灌注不足而增加血液黏稠度,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性。但需在保证充分补液的前提下,注意围手术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补液量不宜过大,避免产生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16]。
2 结果
114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接受单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31例患者接受双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11例患者接受三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手术节段共计167个。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采取上述物理预防措施,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如患肢肿胀、增粗、疼痛、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易疲劳或肿胀加重等。
3 讨论
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因而其体质不及中青年患者,并存症较多,加之全身麻醉及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卧床时间延长,所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增加。在本研究中,笔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并未常规使用抗凝药物,据报道,使用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口服抗凝剂每年大出血的风险约为3%,因而需要慎重并在严密监护下使用[17]。同时,笔者也认为,术后应避免行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静脉穿刺,防止大范围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笔者的研究显示,在物理预防措施得当的前提下,物理预防与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是基本相当的,且前者更加安全,可以避免术后出现血肿压迫神经等严重后果。但是如果患者具有明显的高凝状态,则需要在严密监护的前提下使用抗凝药物。术者在施行手术时动作及操作需轻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做好伤口的冲洗与缝合,减少组织因子等促凝因子的生成与扩散。
在采取上述物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围手术期充分的镇痛治疗也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良好的镇痛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提高他们术后主动活动的参与度,使得患者能够早期下床活动,缩短术后卧床时间,进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超前镇痛、多元化镇痛的理念。即在术前予以充分镇痛,以提高痛阈;术前、术中、术后均予以镇痛,以保持于术后的无痛或轻度疼痛状态,可以大大减少手术后止痛药用药量[18]。临床上所采取的常用镇痛方法包括口服镇痛药物、肌肉或静脉滴注镇痛药物,对于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通常采用口服或肌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患者疼痛程度较重,可持续静脉滴注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于疼痛程度极为严重的患者,必要时实用阿片类药物,如杜冷丁、吗啡肌注以缓解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65-0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1]。它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而这种并发症往往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thromembolism,PTE)的最主要的原因。根据文献报道,每10万人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年发病率为117例[2]。血栓形成多发生在术后,早期预防及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可以提早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目前对于术后的预防措施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术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现综述如下。
1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概述
1.1 定义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是改善病变髋关节功能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人体矫形外科较大的重建手术。[3]由于它是一种解决患者髋关节受损、关节畸形及功能严重障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已成为多种髋部疾病的终末治疗手段。
1.2 THR的发展 从40多年前被骨科医生正式采用以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已经成为骨科开展的最多和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在这期间,植入假体的设计,生物材料改良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在手术方式上的进展却非常缓慢[4,5]。最近几年微创THA已经被很多医生和病人认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经过20多年的广泛应用已广为接受,具有良好的短期和长期随访结果[6]。如今手术创伤小、生理干扰小、减轻术后的疼痛并且加快康复成为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着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在逐渐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的损伤;血液高凝状态[7]。
2.1 血流缓慢 在术前,患者由于股骨头坏死等需要或者必须卧床,导致静脉血流较之前减慢;术中多行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肉失去收缩功能,致使血流滞缓,也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之一;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制动,也会由于疼痛难忍使患者不敢主动活动患肢,尤其是老年患者,增加了因血流缓慢而产生血栓的几率。麻醉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使下肢深静脉血流缓慢,腰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3%,全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7%[8]。
2.2 静脉壁损伤 骨折患者受伤后大多数软组织肿胀,需用甘露醇、七叶皂甙来消肿活血,这些药物本身对血管内膜有一定程度的损伤[9]。骨折或在手术中过度牵拉、长时间被动等会导致血管的损伤。
2.3 血液高凝状态 怀孕、晚期癌肿、严重烧伤、严重脱水、术前高度紧张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及大量应用止血药物等均会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它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术前必须进行仔细的评估,给予正确的个体化的护理措施。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如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0]。其中严重外伤的患者大多是下肢的长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有报道指出,1000例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存在有下肢静脉血栓的61例,血栓发生率为6.10%[11]。多发伤患者多发骨折、长期卧床、输液以及止血剂与脱水剂的应用,发生DVT的几率很高,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丧失,甚至发生肺动脉栓塞(PTE)而危及生命[12]。所以,在术前详细地评估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能够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提供充足可靠的依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的预防与护理
研究发现,未采用任何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骨折后病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58%[13]。另有文献报道未行预防抗凝治疗情况下,髋关节术后DVT发病率为40%[14]。虽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全髋置换术后发生的几率高,术后也有非常全面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但是术前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是否能够让血栓的发生率有所降低,还需要研究。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三大主要因素,那么手术前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也应该重点围绕这三方面进行。而术前如何有效地减低及防治术后深静脉血栓,目前根据相关文献,传统护理有以下几点。
4.1 常规护理
4.1.1 术前检查 一个完整的术前准备首先要认真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并给予常规的检查及化验。我科对于入院的患者,均需要常规化验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空腹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梅毒、血沉、尿常规等,还需要患者的心电图及CT报告,及时告知患者术前检查的原因。积极去除诱发因素,同时控制好原发病。
4.1.2 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不同患者的饮食,尤其是肥胖及年老体弱的患者。过度肥胖会加重关节的负担,影响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年老者则因血管老化,血液流动缓慢同样影响术后恢复;体质虚弱的患者则不利于术后体力的恢复,伤口愈合的时间会受到影响。所以术前需要多饮水来改善血液浓稠的状态,并且提高营养,肥胖者适当减肥,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进食易胀气的食物,术前锻炼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常。有抽烟习惯的患者必须提醒他戒烟,以免因血管收缩而影响手术。
4.1.3 术前禁用的药物 术前禁用速碧林、安卓等抗血栓的药物,防止术中出血不止而导致出血性休克。速碧林是低分子肝素,由普通肝素通过解聚而成的,具有高比例的抗因子Xa和抗因子Ha活性。半衰期长,具有快速和持续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5]此药物只适用于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此外,及时查看当天的化验报告、心电图及CT报告。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指标为16~18s,超过3s以上为异常。在不使用抗血栓药物的前提下,也要随时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有无齿龈出血、鼻出血、颅内出血等。
4.1.4 心理护理 及时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手术中的简要流程以及术后将会采取的相应的护理措施,解释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让患者对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认识,若有症状可以及早发现并予以处理,从而消除患者的焦虑,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增加对手术的信心。
4.1.5 正确的 术前长时间的站立会使血液集中在下肢,影响下肢循环。端坐位的时间也应该减少,更不能使患侧受压,提醒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可以取健侧卧位。注意患者肢体的保暖,监测患肢的皮肤温度、肿胀程度、循环等。
4.1.6 保护静脉壁 若在下肢使用化学性或各种刺激性、高渗性药物时,不能在同一部位注射多次,多次在下肢静脉建立通路,会破坏血管内壁的完整性。观察注射部位及周围皮肤有无出血点或者青紫瘀斑。
4.2 机械性预防及功能锻炼
4.2.1 CDFI 临床上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如今仍然以CT、心电图等检查居多,彩超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便捷性,可提高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诊断准确率[16]。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4.2.2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 药物、基础预防两者疗效肯定,包括机械性预防,三者都不能单独使用。近年来术后的联合预防疗效明显,但DVT的发生率仍然处于较高位置。有文献显示人工关节术后DVT的发生,并不是在术后才开始,其及发生因素从手术前就已经存在,所以预防不能仅在术后才开始[17]。机械预防常用间歇气压装置(IPC)[18]。术前使用IPC,可以在不增加出血倾向的前提下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淤血状态,促使淤血静脉排空,而下一个减压阶段使用血液充分回流。由于周期性加压、减压的机械作用,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远端肢体的深静脉系统,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粘附,防止血栓形成[19]。此外,IPC可能通过减少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因子,使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化素活性增加,从而增加血液纤溶系统的活性,起到清除已形成血栓的作用[20]。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目前多数应用在全款关节置换术后,术前应用较少,它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按摩,使得术前及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提供了肌肉被动地收缩及舒张的训练。
4.2.3术前功能锻炼 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前的功能锻炼主要为了让患者熟悉术后的功能锻炼的方法,而关于术前本身是否也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来整理出一套术前的功能锻炼重视得很少。患者因数年来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疾病、脱位等导致的疼痛,会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患肢肌肉张力逐渐减弱,无法保持正常的功能位。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康复指导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规范化的护理措施,是保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前提[21]。为了避免因活动度减少而影响血流速度,术前是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早进行适量的功能锻炼,如活动踝关节、膝关节以及上身的活动均可以加快血液循环,联合IPC一起,为术中和术后做好准备,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这也是我们今后可以关注的问题。
5 小结
目前全髋关节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已经非常完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否能进一步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是我们需要努力研究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干预,如何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术前护理,来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目前还尚未有较多的相关文献。近年来,有部分医院已经将IPC(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应用到临床中,有些还与分级加压弹性长袜一起全程运用在围手术期中,来预防DVT增加血流灌注,且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给于任何预防静脉血栓措施的对照组,说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也开始逐步受到关注。目的就是配合术后的相关护理措施形成一套完整的围手术期护理,从而能够更大程度上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肺栓塞的几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乐之. 外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
[2] Ramzi DW,Leeper KV. DVT and pulmonary embolism: Part 1. Diagnosis. Am Fam Physician, 2004,69(12):2829-2836.
[3] 吕厚山. 人工关节外科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69-212.
[4] Kennon RE, Keggi JM, Wetmore RS, et al.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rough a minimally invasive anterior surgical approach[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3;85(4):39-48.
[5] Berry DJ, Berger RA, Callaghan J J, et al. Symposium: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Development, early results, and a critical analysis[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3;85:2235-2246.
[6] Min BW,Song KS, Bee KC, et al. The effect of stem alignment on results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a cementless tapered-wedge femoral component. J Arthroplasty. 2008;23(3):418-423.
[7] 邱贵兴,戴克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实用骨科杂志,2005,10:636-640.
[8] 解红锋.老年全款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1,24(9):6239-6240.
[9] ZakariaeIR, HuntCM, LiN, et al. Disparity inosmolarity induced vascular reactivity[J].Jam Soc Nephrol,2005,16:2931-2940.
[10] 李加增,贺石材,王鸿利. 血栓病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11] 刘莉,黄素珍,陈玉梅. 创伤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7A):39-41.
[12] 贺爱兰主编.使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7.
[13] 张莉,程云.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7):634-636.
[14] 杨刚,吕辰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5-27.
[15] 张婉.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6,22(22):2020-2021.
[16] Woolson ST, Watt JM.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to prevent proximal deep venous thrmbosis during and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compression alone, compression and aspirin and compression and low-dose warfarin.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1,73(4):507-512.
[17] 李绮,吴映红,董玉慧,等.术前使用IPC预防全款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11,26(15):1403-1405.
[18] 冯慧霞.综合康复护理对截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4B):986.
[19] Flare E,Berry S,Coyle A,et al.Bloodflow augmentation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systems used for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prior to surgery[J].Am J Surg,1996,171:312-315.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78岁。入院诊断为脊髓血管病。入院前口服阿司匹林0. 1 g/日。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712ng/mL,表明血管内可能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入院第二天下肢静脉超声回报右侧排静脉一支、左小腿一支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钙6150u每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抗凝治疗。第10天,护士发现患者左下肢大腿外侧及上部肿胀明显,及时告知医师,查体:局部皮温高,颜色透亮,压痛(十),质硬,患肢肿胀处腿围为64cm,对应健侧腿围56cm。体表包块彩超示:左大腿外侧肌层数个血肿,较大者范围7. 8=}5. 1=}2. 5cm。遂医嘱停用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等易导致出血倾向的药物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经过30多天对症治疗与护理,患者血肿消退,病情好转出院。
二、护理
(一)加强病情观察,记录血肿的动态变化
监测并记录患者左侧大腿腿围,观察血肿的变化情况。采用三线定位法,工线为骸骨上缘5公分周径,II线为骸骨上缘15公分周径,III线为骸骨上缘25公分周径。在患肢用红笔做相应的标志,每日两名护士用软尺测量患者的三线,认真记录,并做好交接班。 药物说明书中指出低分子肝素钙与非<}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合用会增加出血危险,所以观察腿围变化的同时关注患者有无其他部位潜在的出血。每日晨晚间护理,责任护士在保护患者隐私的情况下检查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有无血肿硬结;班班主动询问并查看患者有无牙跟、鼻腔出血,有无黑便、血尿情况;定期遵医嘱化验血常规,观察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
(二)通过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1.运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消肿、止痛
患者左下肢疼痛,睡眠受干扰。医护沟通后制订了消肿止痛的方案,立即停止口服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等易导致出血危险的药物。配合医生为病人行低频脉冲电治疗,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低频脉冲电治疗镇痛原理:电流可兴奋周围神经的粗纤维,通过“闸门”调控抑制传导疼痛感觉的细小纤维,电刺激还可以使人体释放具有镇痛作用的吗啡样物质。每日责任护士负责护送患者行超短波理疗,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肿消散,促进病理产物的消除,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松解粘连与挛缩。其次用50%的硫酸镁湿敷一日三次,每次15-2 0分钟,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吸收。湿敷间歇期将马铃薯切成薄片(1-3mm)外敷于患处,待马铃薯干燥后取下,有资料显示马铃薯有消淤止痛,促进炎症吸收的功效。
2.关注患者的排泄障碍,减轻痛苦
除疼痛外,患者腹胀明显、便秘,导致患者不愿进食。首先护士给予饮食指导,鼓励患者晨起空腹饮用温开水,可以刺激胃肠反射利于排便,进食膳食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避免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进食速度慢,细嚼慢咽。其次,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腹部按摩,于饭后1-2h,按摩10-15min/次,早晚各一次。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以鼻缓慢深吸气至感到腹部最大限度鼓起,随后以吹口哨状缓慢呼气,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腹肌收缩力「创。必要时遵医嘱排气,排气量较多,患者自觉腹胀减轻。必要时遵医嘱灌肠。通过以上措施减轻患者痛苦。
脊髓血管病导致患者小便障碍,通过诱导方式均无明显效果后留置导尿。留置导尿期间,每日2次用温水给予尿管冲洗,并观察尿道口有无红肿,疼痛;鼓励病人每天多饮水(2500-3000m1);保持留置尿管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定时更换集尿袋。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状,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3.做好下肢静脉血栓的宣教工作,警惕肺栓塞的危险
护士指导家属抬高患者下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禁止按摩、挤压、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并随时询问病人有无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三)加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03-02
脑血栓临床常见疾病,也为典型脑血管病症,该疾病的产生多为患者动脉血管产生病变所致,发病后,会导致动脉血管供血不足,使得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脑部细胞坏死,形成各类功能性障碍,语言能力、行动能力、思维能力等均受到严重负面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变得极差,临床上,多选用辛伐他汀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受到的护理质量极为重要,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1]。本文为探讨针对性护理在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51-89岁,平均年龄为(6921±12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51-88岁,平均年龄为(6926±12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脑血栓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脑血栓患者;年龄不低于51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精神疾病者;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方法掌握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实施辛伐他汀药物治疗,辛伐他汀片由英国Merck Sharp&Dohme Limited杭州默沙东制药厂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为J20130181,口服治疗,每天口服一次,口服剂量为20mg,连续治疗两周;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依据原有的护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的护理操作。
观察组为针对性护理,内容为[3]:①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了解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流程,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认知度,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②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评估心理状况,找出滋生负面情绪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改善心理状况,提升治疗依从性。③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减少噪音,为患者打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加快患者身体康复速度。④遵循多餐少食原则,确保营养物质的摄入量,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蔬菜和水果。⑤掌握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引导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等,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⑥针对患者可能产生的肺部感染、压疮、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情况。治疗效果判定标准:①显效:口眼歪斜、上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②有效:口眼歪斜、上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有所好转;③无效:口眼歪斜、上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将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分析,用(x±s)表示平均值,组间用x2检验,P
2?Y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情况两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和7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
3讨论
脑血栓作为临床典型脑血管疾病,也为危险性病症,与血管内栓子脱落、动脉粥样硬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症状为口眼歪斜、上下肢麻木无力等,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变得极差,一旦确诊,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本文中,治疗药物为辛伐他汀,辛伐他汀作为典型口服降血脂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对患者血脂进行有效调节,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效果显著,在为患者对症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受到病痛、担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极易滋生焦虑、抑郁、心慌等负面情绪,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变得极差,不利于患者治疗措施的实施,应给予重视[4]。
1 发病率
DVT是多因素参与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住院患者中大部分人至少具有一项以上的DVT高危因素,而这些高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能进一步增加DVT发生几率。除血液系统自身病变所导致的风险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及既往血栓性疾病都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2]。对手术患者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比,1~2h的发生率为10%~20%,2~3h的发生率约为40%[3]。
2 病因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4]。在这三种因素中,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致病,而必须是多因素组合才导致血栓形成,如创伤、应激、制动、老年患者等,均可使下肢静脉血循环处于相对滞缓状态;静脉介入技术的运用,使DVT的发生率可达30%;肿瘤细胞本身还可以表达与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联的蛋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易于形成[5]。
3 病理生理
静脉淤血是血栓形成的基础。正常情况下静脉内皮具有抗血栓形成功能,但静脉损伤后,内皮功能紊乱可转化为血栓前状态;血流异常主要是凝血酶的激活,并通过内源性和组织因子途径激活一系列酶原的凝血过程,而抗凝血酶与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系统先后被抑制,致使凝血和纤溶失衡或者被激活的凝血状态超过了抗凝血功能,导致血栓前状态,从而引发血栓形成[6]。
4 危险因素
DVT的危险因素:包括DVT既往史、下肢静脉曲张、盆腔手术史、各种创伤、长期卧床患者、急症手术后、吸烟患者、产后1个月内、高龄等。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是DVT的一个重要诱因;高胆固醇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7] 等均是DVT相关独立的危险因素;肥胖、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等也是形成DVT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5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一侧肢体弥漫性肿胀与疼痛,常见的体征是双下肢不对称和一侧肢体轻度肿胀。严重者皮温升高,股内侧血管呈条索状且有压痛,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应警惕DVT的发生。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差异很大,主要受血栓形成的部位、侧支循环建立、阻塞程度等因素影响[8]。
6 辅助检查
6.1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无创检查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其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准确度达99.17%,特异性80%[9]。
6.2放射性核素下肢静脉显像(RDV) 是无创性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达80%~90%,灵敏度在90%以上。
6.3加压超声成像 通过探头压迫观察等方法,能及时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
6.4螺旋CT静脉造影 是目前临床较新的DVT诊断方法,能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及下肢深静脉状况。
7 预防
尽早识别高危险因素和早期预防是防止DVT发生的关键。对于高危险群体应强化DVT预防的观念。根据早期预防优于治疗的原则,对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目前预防DVT的措施主要包括基础预防、机械性和药物三种预防措施。
7.1药物预防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普通肝素、LMWH、维生素K拮抗剂等。低分子肝素的主要优势是使用简便,大多无需监测[10]。国外也有研究[11]认为在创伤后36h以内和术前12h即可进行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7.2机械性预防 运用机械性原理在不增加出血倾向的前提下能明显提高下肢静脉血液的流速和流量。
7.2.1循序减压弹力袜(GEC) 循序减压弹力袜可增强下肢肌肉泵的作用,改善血液瘀滞状态[12]。加拿大有一项针对300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13],使用长及大腿的抗血栓弹力袜对于降低血栓发生概率要明显优于长及小腿的弹力袜。弹力袜尺寸要适宜,过紧会加重静脉淤血,引发红肿和损伤;过松则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此方法简便,目前临床使用广泛。
7.2.2周期性充气压力泵(IPC)和下肢功能锻炼器(CPM)的运用。IPC通过诱导下肢被挤压和未被挤压骨骼肌的血管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异构重整,分泌更多一氧化氮,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14]。Broderick等[15] 研究显示,DVT患者应用电刺激仪后最大静脉血液流速增加了200%,平均静脉血液的流速增加60%。Yokote 等[16]通过对日本THA术后患者应用系统机械性预防措施,证实其预防DVT安全有效。
7.3基础预防及护理措施
7.3.1早期预防性床上活动可以加速静脉和淋巴回流,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中应加强对各类危险因素的全面评估,对具有高危险性因素和多危险性因素的患者[17]需重点早期预防。早期向患者讲述DVT形成的危害性以取得合作。下肢主、被动肌肉关节按摩、活动,指导其在床上行患肢远端关节屈曲旋转活动,开始3~5次/d,5~10min/次,循序渐进,可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
7.3.2饮食宜低盐低脂易消化,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及高胆固醇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忌辛辣食品。指导每日做腹部环形按摩,养成定时排便,以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7.3.3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静脉输液和输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同一静脉、同一部位不宜反复多次穿刺;如出现静脉炎反应,应重新穿刺。
7.3.4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的不良情绪往往直接影响疾病发生和转变[18],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让患者明白吸烟的危害性而自觉戒烟。告知患者不宜穿紧身内衣,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7.3.5肺栓塞的临床观察及处理 手术后下肢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发生率约为20%左右。发生DVT后1~2w内病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护理过程中患肢禁忌按摩、热敷和挤压,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如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需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协助进行抢救和溶栓治疗。
7.3.6强化健康宣教 DVT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与患者对DVT的认知密切相关。护理中应重点加强对高危因素患者的健康宣教,使其主动配合治疗、预防和护理,避免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在普通人群中也应加强宣教,包括鼓励适当运动、减体重,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积极治疗、控制各项基础疾病等,减少诱发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8 各种预防措施的联合应用
采用机械性和药物双重预防,集两者预防的优点,其效果优于单项措施的应用,如LMWH+GEC、GEC+IPC等方法,能明显降低DVT的发生,且未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DVT发病具有隐匿性,且DVT的危险因素存在于患者群体中,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DVT的防治涉及多个方面,其发病风险的准确评估和早期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尤为重要。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基础、机械性联合药物多种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晓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版),2011,40(11):33-34.
[2]卓新杰,王瑞华,周健,等. 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1):3491.
[3]陈明霞,杭菲,王君波.渐进式压力长袜在预防普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10(4):104.
[4]宫瑜于红.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715-2716.
[5]高淑丽.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21例[J].临床医学,2011,31(1):71-72.
[6]Charles T, Esmon; Basic mechanisms and pathogenesis of venous thrombosis[J].Blood Rev,2009;23(5):225-229.
[7]Hill J,Teasure T,Reducing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pu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summary of the NICE guideline[J].Heart,2010,96(11):879-882.
[8]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2009)[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9):788-792.
[9]李少军.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0):472-473.
[10]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3):235-238.
[11]Dahl 0E,Quinlan DJ,Bergqvist D,et a1.A critical Appraisal of bleeding events reported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evention trials of patients undergoinghip and knee arthropasty[J].Thromb Haemost,2010,8(9):1966-1975.
[12]曹化,居克举,倪桂华,等.弹力袜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333-335.
[13]Clive K,Matrin 0D.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 to prev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ospital:evidence from parients with stroke[J].Pol Arch Med Wewn,2011,12l(1-2):40-43.
[14]Wang W z,Fang X H,Stepheson L L,eta1.NOS upregulation attenu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he late phase of isehcmie preconditioning in skeletalmuscle[J].J Northrop Res,2004,22(6):578-585.
[15]Broderick BJ,Kennedy C,Breen PP,et al.Patient tolerance of neuromu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in the presence of orthopaedic implants[J].Med Eng Phys,2011,33(1):56-61.
[16]Yokote R, Matsubara M,Hirasawa N,et al.Lsroutine chemical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really Necessary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 Br,2011,93(2),251-256.
关键词:宫颈癌;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静脉异常凝血,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阻塞,是子宫颈癌症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癌细胞可促进凝血物质的分泌,非常容易形成血栓[1]。急性DVT栓塞引起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导致猝死[2]。有效预防下肢DVT十分重要,本文旨在分析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为预防宫颈癌患者的围手术期DVT的临床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6年1-12月接受宫颈癌手术的患者113例,其中Ⅰa3期13例,接受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Ⅰa2期-Ⅱa2期100例,接受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广泛淋巴结清扫,将其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同时选取2015年1-12月接受宫颈癌手术的患者107例,其中Ⅰa1期10例,接受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Ⅰa2期-Ⅱa2期97例,接受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广泛淋巴结清扫,将其作为对照组因为部门没有进行手术来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评估,实施常规护理,两组患者既往均无血栓形成史,无凝血功能障碍;采用全身麻醉,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1.2护理措施1.2.1术前护理(1)术前危险因素评估。根据DVT风险评估表评估风险因素:低风险(1分),中度风险(2分),高风险(3~4分),极高风险(≥5分)。开展系统性的护理和规范化的防治治疗。风险评估标准见表1。(2)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血栓形成的原因、危险和后果,引起患者和家属的注意,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特别是血压、血脂、血糖的监测,糖尿病、晚期病情等高危患者需加强自我保护,并告知患者若出现下肢肿胀、发热、疼痛等不适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告诫患者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3)功能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并翻身。训练患者在床上做脚趾屈曲、内旋、外展,脚踝背屈足底屈曲,股四头肌收缩放松等下肢活动锻炼,发挥小腿肌肉泵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功能训练4次/d,15次/min。(4)防止血液浓缩。为了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常规进行肠道准备。为了防止体液过度流失,导致电解质量障碍,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诱发血栓形成,术前1d给营养液补充循环液量。(5)使用弹力袜。根据患者的下肢小腿腰围选择合适类型的抗血栓弹性袜,并帮助患者在手术前佩戴。术中麻醉,下肢肌肉会放松,血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穿袜子避免发生打褶并需维持压力梯度等。1.2.2术中护理(1)选择:脚踝、膝窝放置软枕头,减少手术床对血管压迫,以造成血流缓慢,形成湍流;(2)手术中注意进行踝关节伸屈活动、膝关节的屈曲运动。(3)气候炎热的夏季,手术中体液会丢失过多,造成血液高凝,补充液体可以减少血黏度。(4)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温度过低时会使得血管内皮细胞痉挛,血流缓慢。手术中要保护好下肢,手术中避免下肢静脉穿刺。1.2.3术后护理(1)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认识到主动和被动活动下肢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性。(2)抬高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使用CPM机辅助患者下肢进行运动;选择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下肢进行按摩。(3)嘱患者多饮水,选择清淡饮食,降低血液黏稠度。(4)观察脚趾和下肢的颜色,末梢循环状态。(5)血液黏稠度高者,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1.3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6.19%(7/1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DVT发生率的13.08%(14/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多出现于肢体的主干,随后可能进展为深静脉血栓,导致输尿管堵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急性期时栓子脱落,容易导致肺栓塞。研究发现宫颈癌手术后患者是DVT的高风险人群[4]。因此,宫颈癌术后的下肢DVT预防十分重要。临床研究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宫颈癌患者出现术后深静脉血栓[5];有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仅为0.89%[6];江杰等学者研究发现早期活动,穿刺,循序减压弹力袜,合理饮食、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使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发生率显著下降[7];同样有学者通过151例宫颈癌手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的DVT发生率仅为3.30%;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手术前,术中和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血栓发生率为6.19%(7/1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08%(14/107)。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子宫颈癌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许颖.综合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5):512-513.
[2]李莉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AngioJet系统血栓消融术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60-62.
[3]孙春儿.老年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与护理[J].浙江医学,2014(7):631-633.
[4]尚彩立,石玉萍.骨科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383-384.
[5]姜慧萍,姜丽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4(19):262-263.
[6]王素娥.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7(1):46.
【关键词】 骨科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074-02
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术后常见病,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1]。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DVT也是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引起广泛重视。本文笔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98例骨科患者术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骨科2006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骨科术后患者98例,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30~85岁,平均69.5岁;患者住院时间10~30 d,平均15.8 d;其中全髋置换术27例,16例行半髋置换手术,9例脊柱手术,1例采取全膝置换手术,45例患者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本组研究的98例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其多体弱,心理压力较大,容易烦躁不安,饮食不佳,影响术后康复。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进行耐心安慰,讲明术后情况,告诉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会很快好转,解除他们的心理焦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 预防护理
1.2.2.1 基本预防护理 患者手术后,护士立即将术后患者患肢抬高,保持正确舒适的,并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进行按摩,促进患者的下静脉血液回流。同时,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进行等长收缩锻炼,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指导患者坚持肺功能锻炼,如深呼吸、吹气球等,3~4次/d,这样可以增加静脉回心血流;叮嘱患者术后要戒烟、戒酒,多食新鲜蔬菜、瓜果、黑木耳、富含纤维素等清淡易消化饮食,有利于降低血液黏滞度。
1.2.2.2 机械预防护理 笔者对本组患者采用间歇充气或弹力袜加压装置进行机械预防护理。采用间歇充气操作时,要认真检查装置的密闭性,捆绑时防止管道扭曲,并对患者的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严密观察;采用弹力袜加压装置时,协助患者从足部到大腿根部穿好弹力袜,适度地压迫浅静脉,并确保在袜的近端不能出现弹力圈,防止近端压力太大影响静脉顺畅回流。
1.2.2.3 药物预防护理 根据医嘱笔者对患者手术后4~6 h,采用低分子量肝素给予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剂量为50 mg/次(首次减半),1次/d,连续用药3~5 d。患者用药期间,护士对患者肢体的肿胀、肤色、知觉、浅静脉充盈状况进行认真观察,同时也要观察患者是否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切口出血、全身出血斑点,发现异常要迅速向医生报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1.2.3 有症状的患者护理 本组患者中有4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症状,笔者首先安排患者取舒适卧床休息,并将患肢抬高达20~30 cm,膝关节屈曲15度,鼓励患者多饮水;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 mg/次,2次/d;口服华法林药物,10 mg/次,连服3 d。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并监测凝血功能。同时,要给患者保暖、适时按摩,促进血液回液,预防肺栓塞的形成。
2 结果
本组骨科术后患者98例经过规范化、个体化精心护理,95.92%的患者没有血栓形成症状出现,术后康复非常好;其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症状,经机械护理和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联合治疗,症状好转后痊愈。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并发症,其不仅可以引发致命性的肺栓塞,而且其后遗症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针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采用一系列预防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对患者的术后良好康复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目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机械物理法和药物干预法。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根本措施,而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是药物预防的辅助措施[2]。机械装置护理能够加速下肢静脉血流,使深静脉扩张受到抑制,促进血液回流,从而减少静脉淤滞,有效降低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而低分子量肝素药物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量效关系明确,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文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机械装置护理、药物干预护理措施,有95.92%的患者术后没有DVT症状出现,取得理想的临床护理效果,并积累了大量临床护理经验,为以后更好服务临床提供宝贵依据。
总之,对于骨科术后患者实施科学的、个性化的针对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使患者得到良好康复而痊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