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33: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神农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西部边陲,地处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保护区总面积达七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2012年神农架生态旅游区由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有神农顶、天燕原始生态、香溪源、玉泉河四个旅游区。
(二)动、植物资源
神农架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是我国仅有的几大原始森林之一,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物园"、"绿色宝库"等美誉。
1.动物资源: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有动物1000多种,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兽、鱼、鸟、昆虫等,其中金丝猴、华南虎、金钱豹、白鹳、白蛇、大鸨等73种珍稀野生动物受国家级的重点保护。
2.植物资源:现已初步查明有3700多种植物,其中蕨类植物有200余种,裸子植物有30余种,真菌、地衣共927种;其桐、光叶珙桐,连香树等76种植物受国家重点保护。
二、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对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它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以及最终确定资源评价权重提供定量的依据。
层次分析法(AHP)一般有四个步骤:①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判断矩阵;③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④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本文结合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前人对森林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及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构建了三个层次的评价结构模型,第一层为目标层A,即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B,包括:资源条件、环境质量、开发建设条件;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具体的16个指标(如表1所示)。
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运用1-9标度法将同一层中的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形式如下所示:
假定因素A表示目标,因素Bi表示目标的评价指标(i=1、2、3、…、n),则将B中的指标两两比较,即可构成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层次排序。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主观判断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统计来自十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五位老师和在神农架工作的五位职工打分的平均值,并以此为依据对每个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评定,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利用方根法求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即可得到每个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比较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相乘,所的乘积进行n次方根,得到特征向量:
(i、j=1、2、3、…、n)
步骤二:将所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满足,即可得到各层次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值,w=(w1,w1,w1,…,wn)T;
步骤三:计算出各个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本文4个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如下:
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3.0658,特征向量WA={0.7325,0.0833,0.1932}
矩阵B1的最大特征值λmax=6.4607,特征向量WB1={0.4973,0.1321,0.1806,0.0485,0.0485,0.0931}
矩阵B2的最大特征值λmax=5.4018,特征向量WB2={0.4903,0.2507,0.1644,0.0620,0.0326}
矩阵B3的最大特征值λmax=5.3607,特征向量WB3={0.3633,0.1000,0.3442,0.1462,0.0463},所得的层次单排序结果见表1,利用层次单排序中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即可计算出所有指标的权重得到层次总排序(如表4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准则层中,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的权重最高,这表明对于神农架来说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是决定其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指标层中,资源的奇特度、规模和知名度权重排在前三位,说明生态旅游更注重资源本身,神农架良好的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更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神农架的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一致性检验。为了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检验其一致性,并满足随机一致性比率CR
第一步:计算一般一致性指标:
其中
第二步:查表确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如表5所示)
第三步: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I=CI/RI,当CR
计算得矩阵A的CI=0.0392,RI=0.58,CR=0.0567
(二)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确定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分标准体系,并根据神农架的实际情况与调查结果对各项指标赋分,综合评价公式为(i、j=1、2、3、…、n),其中E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得分;Q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Pi为第i个指标的评分;n为评价指标的数量,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的最终得分为9.13分,说明神农架的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好,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大。其中,资源奇特度的得分最高,神农架既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地质公园,而且拥有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系统,其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是世界级的而且是垄断的,但是神农架的知名度得分却较低,这是因为神农架开发时间较晚,没有重视品牌营销,提升知名度,导致其旅游发展与资源品位不相称,神农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可以看到,神农架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分都相对较低,神农架境内的旅游线路以公路为主,但公路等级较低,路况不佳,景区没有配备观光游览车并且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解说系统,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神农架生态旅游的发展,今后,神农架应第一,改善交通道路状况,建立覆盖整个景区的公路网;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景区解说服务系统和信息系统。
三、结语
福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狭义范围内的探讨,因此在探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类旅游资源纳入进来。关于生态旅游的类型,早在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将福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概括为四类。
1.森林山岳类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是生态旅游较为原始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类旅游资源往往具备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适宜于开展休憩、疗养、科考、观光、露营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福州市山岳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见表1。
2.海滨湿地类生态旅游资源。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砂质海滩长达560公里,如长乐下沙海滩、平潭龙王头海滩等都有优质沙滩;福州东南的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岛屿风光独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鱼类就达到500多种。福州市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质的海滨沙滩、优美的岛屿风光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福州市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州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代表性的资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具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主要植被类型,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比如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万只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是一处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海湿地公园。
3.温泉地热类生态旅游资源。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碳酸钙、硫磺、钙、钾、氡、钠等,泡温泉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温泉资源具备了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易开采等特点,成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福州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永泰、闽候、闽清、连江等周边县市,共有20多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无论是在城区享受SPA式温泉,还是到周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温泉景区泡温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温泉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46.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龙泉山庄、源脉温泉、赤壁温泉,分别为118.6%、47.8%、19.7%,占温泉景区接待量的51.1%。现将福州市温泉生态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见表2),必须说明的是,福州市区的温泉因开发充分、城市景观居多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在资源统计时仅选取了几家,并未全部纳入。
4.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便于旅游者认识、了解、享受和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开展观光、劳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能普及自然农业知识,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农家的休闲形式为主,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世纪9O年代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类休闲农场143家,包括农、林、牧、渔、茶、园艺等多个项目,其中,3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还有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福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级及以上)一览表见表3。福州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涉及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理疗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亿元。
二、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在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统计过程中,福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景观齐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涵盖了森林山岳类、海滨湿地类、温泉地热类、休闲农业类等多种类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濒临东海,闽江口、罗源湾及海坛岛的滨海海洋类资源也独具特色。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品种,湿地、温泉、河湖、外海景观丰富,各类景观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观光、科教、度假、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资源品质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类生态旅游资源中,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品质居全国前列,闽江口湿地公园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众多的稀有物种以及候鸟迁徙、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等多项要素在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而福州温泉品质居于全国前列,休闲农业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态环境。四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极高,但是,由于开发不足和宣传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福州的诸多生态旅游资源知名度却很低,品牌效应缺失,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区及周边县域,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上文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可知,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以外的各个县域;市区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较少,且分布地点多位于市区及郊区的城乡结合区域。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东部丘陵平原相间。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县域地势较高,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因此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及周边相邻的连江、闽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温泉地热资源丰富;而东部闽江入海口则因地势较低且与东海相连,成为了优质的海滨与湿地资源区。
4.生态保护观念不足,生态旅游形象不鲜明。福州市的生态旅游的游客多选择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区居民为主,其次是周边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结构以散客为主,生态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区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原始乡村和景观优美的自然地区,使得福州市的生态旅游更加倾向于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也多为乡村旅游和乡村体验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态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准确,从而带来旅游过程中重体验而轻保护、重旅游而轻生态的现象。
三、结语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关键词】生态旅游 资源保护 布置状况 调整措施
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之余,旅游产业日渐兴盛,旅游资源数量和规划形式五花八门,生态旅游便是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旅游模式。其主张将视野集中投放在生态自然景观改善层面之上,力图令游客精神需要得以全方位满足,避免对既有生态环境体系造成任何冲击弊端。不过因为我国经济和科研实力限制,在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设置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该类机制是否能够得到落实健全,将直接决定今后旅游产业和我国综合国力竞争拓展前景,针对其加以精细化探讨验证,绝对是势在必行。
一、在我国开展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必要性论述
生态旅游模式,主张针对各类生态资源进行科学妥善性开发、沿用和保护,令游客在欣赏特色景致基础上,身心情感得到深刻的渲染。利用优质化且独特的自然景致吸纳广大游客之后,经济、社会、环境交互式关联性将顺势强化,进一步释放出生态资源既有的魅力。截至至今,生态旅游项目已经得到社会各类领域的认同,整体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衍生转化出形式丰富多样的旅游业务组织方式。
当然,为了愈加深刻强劲地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健康良性控制进程,在生态资源开发应用力度必须予以适当加强。不过盲目地进行既有生态资源大规模开发活动,必然会给原有生态环境体系和经济结构造成不小的冲撞危机。须知,我国在生态资源保护法律机制搭建上存在诸多缺陷,某种层面上令生态资源开发约束效应全面弱化,一旦相关监督人员思想和行为产生任何懈怠反应,便会对生态资源造成深度破坏,令生态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步伐至此遗留显著的滞后迹象。生态资源一旦遭受侵蚀,生态环境整体价值自然大打折扣,所以说,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便是这部分旅游事业可靠发展的保障条件。目前急需着手处理的,便是在生态旅游发展前提条件下,构建起健全完善样式的生态旅游资源监督保护机制,这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等,都将发挥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规划布置的实际状况研究
生态资源保护始终是生态旅游事业系统化发展的前提保障,对应保护机制可以为生态资源保护提供诸多便利支持服务性条件,随着时代进步,我国目前已经针对相关生态旅游资源实施特殊性的保护规范措施,希望借此令以往激烈的生态资源开发沿用行为得以适度克制。不过该类体制结构上还是存在诸多缺陷,实施过程中未能见得可观的整改实效,加上现场监管控制力度有待加强,使得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就此面临发人深省的改革困境。
(一)既有法律规范内容有待健全完善
尽管说如今我国已然制定实施诸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监督防护体制,法律监督力度得以适度强化,不过生态旅游中始终未见显著整改实效。当中许多法律体制的建设动机,都是进行各类游客基础权益保障,至于在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和保护上并未提供详细的规范要求。所以说,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一直都不能提供完善性的法律规范,如若长期放置不管,最终生态旅游资源也将难以得到妥善的保护。
(二)既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处理上不够科学合理
旅游机构在针对相关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和应用管理过程中,时刻将精力集中投射在个人利益获取层面之上,为了保证赢取经济价值的最大结果,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事务上不够上心。实际上,为了快速拓宽生态旅游实际发展空间范畴,推动多元化旅游经济革新拓展步伐,有关开发商对生态资源才进行全方位或是过度开发。另外,因为对应法律机制约束效应的缺乏,使得相关主体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改造环节中,不能重视保护机制交叉布置的现实意义,随后造成严重的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这已经和预设的生体可持续化旅游事业发展观念,产生强烈的冲突迹象。
三、新时代下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监督保护机制的建设手段解析
(一)修缮相关立法监督体制
判定一类生态资源保护机制是否具备实效性,主要看其为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绽放做了多少支持辅助贡献。在此期间,需要构建起生态旅游资源专属样式的立法掌控体制,至此令生态旅游业务得以合法性规范控制。面对如今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实际保护状况,有关领导应该尽快地将相关保护机制贯穿到国家、地方立法体系之中,力图针对以往生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行为加以强而有劲的约束掌控,维持后期多元化生态旅游实践项目管理的合理性,进一步为该类事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明确健全的法律指导建议,针对既有生态环境提供完善的保护功效。这类结论如今已经得到明确认证和推广,不管是对于多元化生态旅游保护机制,或是法律支持维护,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构建起健全完善样式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
在进行立法缺陷修缮基础上,仍须构建起专业完善的生态旅游资源监督保护机制,并且交由旅游单位予以统一化管制。经过一系列立法约束之后,使得既有管理模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规范。
首先,便是进行各类生态旅游资源持久性开发沿用,在严格化的资源保护机制指导作用下精心布置拓展各类生态化旅游项目。事实证明,唯独在生态环境资源良好状态控制作用下,各类生态旅游项目才能顺利交接。
其次,针对旅游管理机构内部所有职责内容进行合理认证,提升不同结构单元管制水准,使得生态资源保护的实际效果得以有机提升,特别是在生态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提供妥善的保障,为生态旅游长效发展提供不竭推动力。
四、基于生态资源保护机制下的我国旅游事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建议补充
(一)布置拓展保留地方生态人文特色的民族旅游发展项目
第一,开放保留休闲功用且品质高端的民族乡村生态化旅游模式。此类旅游运营服务模式和既有民族乡村生态化旅游相互对比,时刻呈现出以下规范特征:时刻凸显民族生态文化的核心主导地位,随后衍生的旅游产品独具特色且可以提供游客多样的休闲服务,令该类群体多元化旅游观赏诉求得以有机迎合。这部分强调的生态化旅游产品的高端品质,就是说将民族生态文化基础性内涵在各类旅游资源中得以充分呈现,同时维持对应服务内容的规范性,满足主人社会的实际发展利益,并且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市场等多方利益。如才伦多森林农庄,其位于青海省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地址公园内部,经过内部经营主体市场细致划分之后,主动进行各类旅游服务单元精确化定位设计,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现代体育和户外运动功能得以全方位融合,同步提炼公布出一类静养研习的理论内容,加快了后续系列森林生态多元化旅游产品的打造进程,过渡成为全面关照游客身心发展的现代民族乡村旅游模式。
第二,设置功能多元且专业的民族博物馆旅游控制模式。不同类型具有权威性的博物馆存在的核心功用,便是进行稀有的民族文化展示,经过和多元化生态旅游业务交接融合之后,便过渡成为广受旅游市场青睐的民族博物馆旅游,对于诸多民族区域来讲,属于一类饱含生命活力的民族生态创新化旅游业态。民族博物馆的主要吸引点,就是收藏容纳了不同类型民族物器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态多元化旅游项目中予以贯穿,可以强化更多游客主动游览的欲望。
(二)构建起科学健全样式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为了顺利贯彻有限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效性,有关项目规划主体需要将生态化旅游活动特征、资源特殊性和区域实际气候状况等多方因素考虑进去,同时不断加大政府引导、扶持、投入等支持力度,鼓励全社会都参与该类资源保护工作之中,相信在生态社区主体规范体制牵引作用下,将尽快搭建起愈加科学有效的民族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控制体系,如不同层级政府立法保护机制、政府组织、学者参与的规范保护机制等。事实上,该类体系规划实施期间需要时刻秉承分类和立体保护原则,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生态资源进行全方位尊重,自觉地令该类体系转化成为现代我国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以及关键性指导行为。如在进行山地原有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保护过程中,要清楚地明白山地旅游风景区的最大吸引力,始终在于富有特色的原始自然风貌和山地文化。至于其间细致的保护管理工作内容将顺势细化为:
第一,保证人工防护建筑设置的少与精效果。在山地风景区,不宜多建人工建筑、人工景点,更不能新建寺庙,索道缆车也应尽量少搞。应做到数量少、质量精,讲究特色。不得不建的建筑或项目,也必须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已列人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的山地,还要遵守国际公约和标准。旅游线路和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要尽力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完整性。
第二,维持人工保护设施和既有生态资源体系的协调性。人工保护设施在选址、体量、色调、形式等方面必须讲究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山地建筑风格宜山野化、园林化,不宜人工化;空间布局宜分散,不宜过分集中;建筑色彩宜淡雅,不宜浓烈;建筑材料宜采用木石竹草,慎用水泥,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生态建筑。
(三)兼顾各方利益,同时重点保护东道主社区和游客利益
生态旅游业在国际范围内大力革新发展背景下,形成一类利益共同体,当中直接利益方将同步细化出不同地方政府、旅游投资商、东道主社区、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和游客等,同时还包括诸多间接利益方,想要切实地赢取我国现代多元化生态旅游事业可持续改革发展绩效,就必须事先针对上述共同体各自利益加以有效维护。处理好不同参与主体在生态旅游事业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将是判定一类区域生态旅游事业科学发展结果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讲,科学式的生态旅游事业,应该针对东道主社区提供合理数量的经济效益和改革发展动力,令他们自身能够不断强化对身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第一,旅游应该赋予各类游客一段饱含价值的经历,在此类理念控制范畴之下,不同层级政府和旅游业职能机构,需要竭尽全力地推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构建速率;同时秉承整体利益维护观念,利用相关资源保护举措系统化制定实施途径,处理好东道主社区利益维护事务,特别是在进行生态旅游事业中当地居民利益过程中,要清晰地认知并控制该类社会群体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期间福利保障条件的合理性。
第二,全方位保护各类游客基础性利益,避免和其余利益方的冲突迹象,至此令特定区域生态旅游事业朝着愈加科学可持续化的目标方向过渡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经过内部资源多元化开发改造和沿用之后,衍生出别具一格的旅游规划控制模式,阶段化赢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为了顺势加快生态旅游事业的可持续革新发展速率,就必须搭建起完善样式的生态资源防护机制,同时主动完善相关立法制度,使得以往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缺陷得以调试改善。相信长此以往,必将为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独有功用发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童伟.论地方旅游资源保护法规的贡献与完善[J].滁州学院学报,2010,(01).
[2]于春雨.黑龙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
[3]韦杰.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大众科技,2011,(01).
[4]胡洪亮.淮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推广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3,(17).
[5]吕德.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利用研究[J].商,2013,(16).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有两个。一是生态旅游管理是为了丰富人们的业务生活,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自然、感受自,在自然环境中得到放松和陶冶,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基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征角度的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管理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环保工作得以落实和旅游行业的发展。二是促进生态保护体系的建设、促进是规划建设和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可以减少规划和建设旅游项目中的盲目性,减少对景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并强化现有的保护手段,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景区的环境质量,满足游客对景区景观的需求,从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重视经济效益
旅虽然许多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作为主题,但是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重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思想依旧存在,不可避免的出现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问题。致使景区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而没有将自然、历史人文和现代人文经管协调起来,导致出现许多环境问题,引起景区环境恶化,景区当地并没有从生态旅游中获利。
(二)环保意识担保,旅游环境问题严重
我国许多民众没有真正的形成生态意识,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自然的层面,没有认识到生态旅游在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文化保护教育上的作用。另外,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生态旅游市场,尤其是对外旅游市场,国外游客旅游目的多是了解中国文化,而非生态旅游。
(三)生态旅游开发缺少系统性
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主题明确和重点突出的原则,坚持个性和统原则,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统一。然而,实际的生态旅游管理和实施中并没有形成系统整体的保护观点,不同地方的旅游规划缺少统一性。许多开发主体仅从自身利益角度去制定开发规划,而且存在重利用轻保护、盲目性大的问题,导致旅游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三、强化生态旅游管理与实施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要重视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用政策方式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及完善对生态旅游的管理。而且政府部门要自下而上的做好宣传工作,协调和统一管理行动。在宣传教育上,政府不仅要让人认识带生态旅游的意义,更要用实际行动或者他人成功的经验和事实刺激人们,真正地提高人们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形成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
(二)完善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才能依据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要求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上,建立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估系统,科学评估开发旅游资源的可行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需要时刻贯彻生态开发理念,避免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同时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科学、系统地对生态旅游进行管理与实施。
(三)研究游客临界容量
任何景区都有一个游客临界容量,当游客数量超过环境资源的承载范围,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在开发游资源时,不仅需要加强管理,还需要研究游客临界容量,将游客数量控制在承载范围内,以免超过环境承载力,而破坏生态环境,让旅游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内容摘要:空间结构分析是指导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的基础。构建生态旅游区开发的空间合理布局模式,对于确立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打破旅游开发中的瓶颈,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具体分析了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用最近邻指数R,拓扑图论中的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对其分布形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针对目前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分布分散,旅游交通网络回路指数低等问题,提出了空间整合的优化原则。
关键词:空间结构 生态旅游 开发 玛曲县
空间结构研究是旅游学研究核心问题之一。近年,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方向、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展。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目的地空间结构及演化,区域旅游竞合关系。其中对目的地空间结构及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涉及生态旅游区的研究尚显不足。因而构建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多样性和完整性不受破坏,实现生态功能区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具体分析了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区域概述
玛曲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与黄土高原接壤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四方交汇职能突出,区域协调功能明显。玛曲县作为黄河上游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涵养功能极为重要。2007年全县旅游总收入2709.4万元,仅占甘南州旅游收入的19.49 %。玛曲拥有类型齐全、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原始的自然环境和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将空间结构分析应用到玛曲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中,深入研究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提出3条开发原则,并进行合理分区。
(一)旅游资源特色
玛曲旅游资源极具高原特色,雪山湖泊,沼泽湿地,草原一望无际;同时,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被认为是格萨尔与其岭国的崛起之地,民族风俗浓郁。玛曲有“天下黄河第一弯”之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蓄水池”,及“高原水塔”;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贡赛尔喀木道湿地景观被美国《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50个户外天堂之一”;有被称为“亚洲一号”的天然草场,是野生动物的王国和乐园、药材资源的天然宝库。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构成了玛曲独具竞争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分类
玛曲县旅游资源三大景系齐全(见表1),其中自然景系包括地文、水文和气候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系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和抽象人文吸引物;服务景系有旅游服务1个景类。总计7个景类36个景型占旅游分类中98个类型的36.73%。典型的旅游资源是:沼泽、湿地、高山草甸、雪山湖泊、安多藏民俗风情、部落文化、藏传佛教宗教文化、格萨尔王历史传说、特色餐饮、旅游商品。
空间结构分析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一)空间分布特点
玛曲101个旅游资源单体,呈明显的分片集中及沿黄河分布模式,且各片分布较分散。本文依据景点的代表性、独特性及积聚性,选取35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析,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玛阿公路、黄齐公路、扎西公路为轴,辐射贡赛尔喀木道、齐哈玛―采日玛区,欧拉―欧拉秀玛区的分布模式;35个景点中8个分布在县城附近,10个分布在贡赛尔喀木道,7个分布在齐哈玛―采日玛,其余10个分布在以扎西公路为景观廊道的欧拉―欧拉秀玛区。同时,35个景点中的29个以黄河为景观轴分布在U型黄河大转弯两岸。以贡赛尔喀木道为起点,以齐哈玛、采日玛、县城、欧拉为景观节点,以宗喀石林为终点。
(二)旅游资源积聚效应分析
旅游资源的积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积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分布态势,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R(最近邻比),其公式为:
其中,为各景点与其最近邻景点之间距离平均值,N为点状事物个数,A为研究区域面积。R≤0.5为聚集分布;0.5
本文依据景点的代表性、独特性及积聚性,选取35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析(重复部分已删除)分布面积10190km2,35处旅游资源单体间的平均距离为5.712km,即n=35,a=10190,do=5.712,故玛曲旅游资源的R 值为0.669,具有趋近空间集聚分布的趋势,属于集聚型分布。这表明玛曲旅游资源有积聚分布倾向,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生态保育措施的便利实施。因为积聚分布一方面可以降低游客旅游成本,是竞争客源市场的主要亮点之一。另一方面便于成片开发,减少对开发景区环境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专区,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空间组织和对区外形成综合竞争力。
(三)连接度分析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以反映空间事物之间的可通达性,例如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程度等等。其衡量指标有β指数,γ指数和a指数。
β指数为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是对网络连接性的度量,对多节点旅游区而言,连接不同旅游资源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越多、等级越高,则连接性越好,旅游者往来各旅游景区点之间越方便。较高的指数是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的要求与保障,其公式为:β=L/n。式中:β表示交通网的连接度,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数目,n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β的取值一般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β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接度越好。L=33,n=35,则β=0.943。由此判断,玛曲旅游资源交通网络通达度较低,虽然景点在县城、贡赛尔喀木道、齐哈玛―采日玛呈片状分布,但各个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是县乡道路,路况较差,通达能力较低,这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瓶颈。
γ指数分析是一种类似于β指数分析的空间分析方法,也能反映一区域网络中的连通发达程度。具体的方法是度量网络内各节点之间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公式为:γ=L/(3 (n-2))。式中:L 、n的含义与β指数计算公式中相同。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则γ取下限0 ;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同其它点有连线,即网络最大连通时,γ取上限1(γ指数大小与节点层次无关,故计算时不区别节点层次)。玛曲旅游区γ指数为0.33 ,反映出各旅游点的连通水平较差,即各个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联系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较稠密的旅游网络,致使玛曲生态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综合开发利用,同时使游客交通成本上升,进一步影响玛曲旅游区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提高。
a指数是网络中各节点之间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数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值介于(0-1),R=0表示只有孤立点存在;R=1表示每一个点都存在于其它节点之间的连线。其计算公式为R=L/3* (n-2* p)。式中:L、n的含义与β指数计算公式相同,p为网络中互不连接的亚图数目。L=33,n=35,p=8,经计算R=0.56,这也反映出玛曲县旅游景点之间交通联系较弱。
(四)平均径路长分析
平均径路长是衡量网络中节点间通达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方法:当两节点间存在直接交通连线时记为1,没有直接连线时记为0。每对节点间距离用沿最短径路所介入的连线数表示。在网络最短径路矩阵中,任一节点平均径路长是由矩阵中该节点行内正值节点数去除以行总数,任一节点的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越小,表示该节点网络通达性越好;反之则越差。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最小的节点往往是网络的中心。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玛曲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网络最短径路矩阵和平均径路长。玛曲旅游网络的平均最短径路长为5.08。在35个景点中,各节点平均径路长小于玛曲旅游区总体平均径路长5.08的节点数有17个,其中黄河S弯、阿米欧拉神山、毛日扎西滩、玛曲县城、河曲马场、贡赛尔喀木道、阿万仓黄河新桥、娘玛寺、喀巴东让神山、采日玛村渡口的平均径路长在3.29~4.18之间,这些景点主要位于县城周边、贡赛尔喀木道附近及重要的交通节点上,是网络中连通性较好的节点;黄河母亲石、药水泉、玛麦哲木道、外香寺、尕齐合东梁、齐哈玛吊桥、忠字山、老虎嘴黄河湿地、克琼湖等也是玛曲县旅游资源网络中通达性较好的地区,其平均径路长在4.38~5.05之间,也小于5.08的平均最短径路长。而平均径路长大于5.08的景点有18个,其中平均径路长在6.62以上的景点主要有:西麦朵合塘、西柯河大鹿场(7.558)、欧拉秀玛白塔、宗喀石林、位于欧拉―欧拉秀玛区一线,仅有扎西公路连通此旅游片区,远离县城。由此表明整个玛曲县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差,且资源整合水平较低。因此,在今后的生态旅游开发中,应不断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加强各生态旅游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交通建设。
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化原则
以上分析表明:虽然玛曲生态旅游资源呈多中心片状聚集分布,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味较高,但从空间结构优化角度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尺度宽阔,缺乏景观触觉边界感;各旅游资源聚集区之间联系度较低,旅游资源整合差;旅游网络不够发达,旅游交通设施接待能力较弱,道路等级较低。为此,笔者提出以下3条优化原则。
(一)适度集中的空间布局原则
考虑到玛曲特有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倡导空间上总体分散和局部空间适度集中,重点建设“有依托条件(背景)”的景区。即重点开发有城镇和有基础设施依托的景区。依据各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形成以草原新城区为中心节点、辐射带动贡赛尔喀木道宗教民俗体验区、齐哈玛―采日玛高原湿地观览区,欧拉―欧拉秀玛高原户外运动旅游片区。整合各片区旅游资源,形成对玛曲旅游宏大空间尺度的一种适应。另外,服务设施选址依托现有城镇和居民定居点,可以减小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居民点的功能,使当地社区收益。
(二)减法原则
由于玛曲地处内陆高原,江河上游,是多条地方河流的源头所在,境内湖泊众多,湿地密布,生态环境脆弱,恢复能力弱,因此在开发中倡导减法原则。即最大限度减少因开发对保护区造成的干扰;旅游设施依托原有镇区;服务设施“因陋就简”,采用天然原材料;在道路修建上,以自然地貌为基础;使用以太阳能、电能、畜力为能源的交通工具,减少污染。
(三)有限的、辅的引导的设计原则
基于上述对减法原则的认识,服从玛曲旅游开发生态保育目标,开发中倡导有限的、辅的引导的设计原则:倡导开发空间最小化和保护范围最大化;所有景区开发都以旅游保护为先导,通过有限的设施,辅的引导,倡导以游客为主体,享受返璞归真体验、生态旅游的行为模式;倡导“有限的、辅的引导”,开发中,做到景观风格自然与人工统一、传统与现代统一、民族与大众统一,并强化突出富有玛曲特色的地方视觉主题。
依据玛曲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生态功能保育区特殊性,以及以上优化原则,玛曲草原生态旅游区总体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心,四轴,四区”。其中,“一心”指以玛曲县城作为全县旅游发展、物流集散及功能组织的中心;“四轴”指沿玛阿公路、黄齐公路、扎西公路,以及黄河景观轴四条轴线开展相关项目设置、游线组织安排及产品规划设计;“四区”指形成以草原新城片区为中心节点、辐射带动贡赛尔喀木道宗教民俗体验区、齐哈玛―采日玛高原湿地观览区,欧拉―欧拉秀玛高原户外运动旅游片区。各个片区既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发展,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结论
依托玛曲县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运用空间结构分析的方法,对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详细剖析,发现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尺度宽阔、资源整合差、旅游网络不够发达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生态旅游开发的空间优化原则,对资源分区整合。在此基础上,应对交通网络进行优化,加强区际交通建设,提高尕玛公路、郎玛公路道路等级,加强玛曲旅游区的对外通达度,形成区域联动――“大九寨国际生态旅游─甘南香巴拉生态旅游”;完善区内交通,加强玛阿公路、扎西公路、黄齐公路建设,提高区内路网密度与等级;加快黄河航道建设,通过水路联通各个旅游区(点),形成完整、清晰的玛曲旅游空间构架,打通观览空间屏障,有机衔接重点区域,营造玛曲生态旅游完整的空间意象,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生态保育区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1999,54(4)
2.保继刚,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57(1)
3.肖星,陈玲.西北区域海外客源市场结构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
【关键词】旅游资源 层次分析法
一、武汉市旅游资源分析
以武汉市旅游资源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武汉市的旅游资源,进而分析湖北的旅游业发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nty 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运用AHP进行决策时,大体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一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二是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三是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四是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
1、建立武汉市旅游资源质量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武汉市旅游资源质量评价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将采用《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的武汉市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黄鹤楼、汉口江滩、东湖风景区、归元寺、古琴台、武汉长江大桥、木兰湖、汉正街、中山舰、植物园、木兰山、长春观、森林公园、动物园、道观河等15个武汉市重点代表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即:
目标层:旅游资源质量。
准则层: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
资源要素价值准则中的因子有: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
资源影响力准则中的因子有: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
方案层:黄鹤楼、汉口江滩、东湖风景区、归元寺、古琴台、武汉长江大桥、木兰湖、汉正街、中山舰、植物园、木兰山、长春观、森林公园、动物园、道观河。
2、构造旅游资源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构建判断旅游资源一般是通过问卷向专家调查得到。这里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和因子层对准则层的权重由专家(见《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年)》)直接给出。
准则层对目标层和因子层对准则层的综合权重,即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对旅游资源质量的权重为:
W1,2=(0.30,0.25,0.15,0.10,0.05,0.10,0.05)T
而方案层对因子层的各判断矩阵则由专家对各评价因子的评分进行转换得到。下面以得到的判断矩阵来说明转换的步骤、一致性检验以及权重计算。为方便则用1,2,…,15分别代替以上所举例的15个武汉市重点旅游资源。
对因子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利用上述转换方法,可得到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检验其一致性,用MATLAB 7计算上述矩阵的特征根得到其最大特征根为:?姿max=15.4075,则CI=0.029,当n=15,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1.59, CR=CI/RI=
0.018
3、计算方案层对因子层的权重。方案层对因子层的权重也即每个旅游景点在不同因子下所占的比重,这里采取特征根?姿max=15.4075法计算。仍以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因子为例,对应于矩阵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为:
w=(0.313,0.530,0.530,0.358,0.086,0.166,0.244,0.195,0.029,
0.166,0.195,0.071,0.058,0.071,0.033)T
将上述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就得到每个旅游景点在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因子下所占的比重为(用1,2,…,7代替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
w3,1=(0.103,0.174,0.174,0.118,0.028,0.055,0.080,0.064,
0.010,0.055,0.064,0.023,0.019,0.023,0.011)T
按照上述方法,可分别得到旅游景点在其他因子下的判断矩阵,检验其一致性,通过检验后就可以得到旅游景点在其他因子下所占的比重向量。
经过计算,旅游景点在其他六个因子下的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求得旅游景点在这六个因子下所占的比重向量分别为:
w3,2=(0.168,0.028,0.034,0.108,0.192,0.108,0.028,0.028,
0.192,0.028,0.024,0.028,0.011,0.009,0.011)T
w3,3=(0.108,0.108,0.177,0.041,0.071,0.041,0.071,0.041,
0.177,0.041,0.041,0.041,0.016,0.016,0.007)T
w3,4=(0.130,0.193,0.193,0.053,0.053,0.014,0.130,0.085,
0.008,0.014,0.053,0.014,0.027,0.027,0.008)T
w3,5=(0.089,0.089,0.089,0.089,0.089,0.089,0.089,0.022,
0.022,0.089,0.022,0.022,0.089,0.089,0.022)T
w3,6=(0.218,0.139,0.054,0.086,0.027,0.139,0.027,0.086,
0.086,0.027,0.027,0.054,0.010,0.010,0.007)T
w3,7=(0.074,0.074,0.074,0.074,0.074,0.019,0.074,0.074,
0.074,0.074,0.074,0.074,0.074,0.074,0.019)T
4、计算各旅游景点对目标层旅游资源质量的合成权重。令W=(w3,1,w3,2,w3,3,w3,4,w3,5,w3,6,w3,7),则各旅游景点对旅游资源质量的合成权重w=W・w1,2,计算结果为:w=(0.132,0.117,
0.120,0.090,0.083,0.070,0.066,0.055,0.092,0.042,0.044,0.032,
0.023,0.023,0.011)T。将权重进行排序后并与原来专家评分相比较可得黄鹤楼、东湖风景区和汉口江滩分列武汉市旅游资源质量的前三位。
二、“1+8”城市圈旅游资源整合
武汉城市圈由武汉及其周边100 km范围内的鄂州、孝感、仙桃、潜江、黄石、咸宁、黄冈和天门九座城市构成,即所谓的“1+8”城市圈或经济圈。
武汉自身作为主要市场,城市圈的其他城市作为二级开发市场,在城市圈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后,旅游可达性将覆盖整个城市圈,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市场立足于差异化的资源基础,市场战略的主要意义是研究和开发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努力开发以武汉为基点的经典旅游产品。如山水名胜游、自然生态游、三国古迹游、科教旅游、红色旅游、温泉康乐游等。以武汉为中心进行放射状安排旅游活动行程。武汉城市旅游圈交通体系建成以后,九城市直接交通都约在两小时公路行程范围内。放射状行程可突出武汉的中心地位,有效利用武汉高水准的旅游接待能力,充分利用交通环路。
要想提高武汉市乃至整个湖北省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并且加快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必须用创新的观念去认识旅游业、开发旅游业和管理旅游业,打造“湖北―武汉市”旅游新概念。旅游产业化无疑是武汉市旅游业大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武汉市旅游产业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思路。
1、 整体开发:确立大市场、大资源、综合开发观念,讲求整体效益。任何一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赖于对构成该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诸多要素资源的整体开发。武汉市旅游业这十几年来的发展,尽管在近年来具有一个较好的开端,但与全省和邻省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形势相比,与全省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对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倚重程度相比,仍然有着太大的差距。传统的资源观、产业观、市场观,三位一体,紧紧束缚了武汉市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从而阻碍了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前进的步伐,这是武汉市旅游业的症结所在。武汉市要把握机遇、发展旅游,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就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观念。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资源观”。不仅在宏观层次要冲破传统资源观的束缚,确立旅游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的“大资源观”;而且在中观层次,要突破景观资源才是旅游资源的观念束缚,把旅游资源开发的触角伸向旅游商品资源、服务资源、民俗风情资源、客源市场资源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内;在微观层次上,则要突破发展旅游只能靠寺、庙,只能靠文物古迹的观念的束缚,切实把握东湖磨山山水风光资源这一武汉市旅游资源的真正优势所在。
确立“大旅游资源观”,还必须在开发山水、文物等有形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无形资源,比如服务资源、民风民情资源等,一个地方的民风民情在旅游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地区内外的先进经验。比如在美国的夏威夷,当初夏威夷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并不是靠其自然旅游资源,夏威夷也并不具有什么人文景观资源,旅游业在夏威夷的崛起靠的是当地人民的纯朴、好客。另外,武汉市旅游业还必须突破行政区域、自然疆域的概念,把域外资源比如宜昌(以三峡为主体的旅游)、十堰(神农架)、孝感(汤池温泉)等,以及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和河南省的旅游资源纳入自己的视野,当作本地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武汉市旅游资源时充分地加以利用、加以考虑。
其次,要确立“大旅游市场观念”。旅游业是天然的市场导向型产业,而且旅游产品也不像其他实物产品那样可以拿到市面上去销售,可以上门推销,旅游产品只能就地销售。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尤其需要增强市场观念。
2、内引外联、区域合作。首先,合作开发武汉市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共同经营武汉市生态旅游产品。旅游区域化合作是以产品为基础的,没有像样的产品,合作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武汉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现有的生态旅游产品基本上是以原始状态面世,旅游接待服务条件差,大部分资源还没有开发,许多尚且不具备进入条件。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技术要求非常高,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资源的破坏。武汉市要迅速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唯有走合资、合作开发径途,引进所需要的人才、技术。国内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普遍较低,对此,武汉市尤其要做好与生态科研界的联合,制定高层次、高水平、高标准的开发方案,然后付诸实施。在国际上,美国是生态旅游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全球生态旅游的第一客源市场,武汉市若能与有关方面合作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共同经营产品,那么,就会取得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效果。其次,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拓市场。以武汉市生态旅游的特色而言,其国际市场的重点应该是欧美市场,因为欧美是国际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在省内,对欧美游客吸引力较大的是宜昌三峡、神农架原始林区、东湖磨山等景点。所以武汉市要注意加强与上述几个地区的联合促销,或者也可以借景引客,比如欧美游客在参观了三峡大坝后,再做一次三峡自然生态之旅,应该是一条比较有魅力的旅游线路,既可以增强线路品味,又可以提高旅游质量。最后,开展跨地区合作。旅游区域化合作主要是以周边邻近地区合作为基础的,但跨地区合作也是区域化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旅游产品组合和线路生成的一条重要渠道。不同产品的组合,往往能给人以落差感,产品与产品之间特色的不同、反差,应该是一种“距离”产生的美感效应。但相似的旅游产品的组合往往也会产生另一番美感。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往往造成客源市场的相互干扰。在国际市场上,“相似”资源正在成为相互促销、彼此宣传的热门产品,游客往往乐于从两处相似的资源、产品中,探寻其不同之处,从而体验另一种发现的乐趣。以此而论,武汉市开展跨地区合作,组合旅游产品,开辟旅游线路的技术空间是非常之大的。
【参考文献】
[1] 查晶晶:湖北省旅游经济影响力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9).
[2] 王乃举:武汉城市圈旅游产品系统策划[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
[3] 刘春等:武汉城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J].城市,2007(12).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卡瑞在1983年以西班牙语的词汇“Ecotourism”首先提出(Fennell,1999),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拉斯卡瑞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出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景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有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去旅行”(Boo,1900,14页)。我国学者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如明庆忠、李宏、武友德(200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寻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杨桂华(2004)从可持续性旅游和责任性旅游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美景观为吸引物,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了解、认识、学习、欣赏、研究生态景观而展开的旅游享受,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保护生态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资源为取向,强调生态可持续性,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度假、求知、欣赏、研究而展开的旅游享受,以提高游客生态环境伦理素质并切实为当地社区做出贡献的旅游。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必要性
1.发展生态旅游,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广东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但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不生态”现象,全省多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当地有关部门违法占用,大搞开发区、度假区,开发房地产,使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资源遭到人为开发建设的严重破坏。被誉为“广东喀纳斯”的广东英德长湖景区的林木正遭受无序的砍伐破坏。长湖景区是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部分,林木资源为当地林场所有。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林场对林木资源无序开发,直接造成动植物数量和种类的大幅减少,旅游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同时出现风景区内大量违章建设和不适当的开发,如白云山的某山庄违法占地达2万多平方米,丹霞山不顾禁令大建大型开发区,西樵山的7个自然村居民住宅堆到半山腰,星湖景区处处可见休闲山庄疗养院招待所,使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广东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粤北地区,森林、温泉、植被资源相当丰富,仅乳源县就有华南最大最美、唯一原始森林留存地———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大野生红豆杉主题公园———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等等。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超负荷游客量和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忽视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模式肯定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东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道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达到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旅游目的。从而,有力保护粤北山区珍贵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当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2.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广东省的旅游势态良好,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380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3亿美元,增长速度均超过20%。主要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仅广州市的旅游总收入就达1254.61亿元,同比增长26.21%,但相比之下拥有浓郁民族风情、良好生态环境和大量温泉旅游资源的粤北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粤东等各地区。面对粤北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窘况,被称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无疑是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生态旅游更是民族地区维持生态环境和摆脱贫困的首选之路。首先,粤北民族地区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浓郁的民族风情、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如自然生态之旅就有平地天险———广东大峡谷、乳源温泉、粤北西湖———南水湖、广东最高峰———石坑崆等;人文生态之旅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必背瑶寨等。其次,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能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开发生态旅游既是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发展、培育地方产业的途径,也是当地老百姓自主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模式。
3.生态旅游能有效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真实性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过程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双向交流的过程。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接受新信息和新鲜事物。旅游过程中,外来旅游者会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和习俗带入旅游目的地,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带来影响,当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都发生改变。一方面,文化古迹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除自然环境因素中大气污染、山地灾害、水体侵蚀、虫蚁蛀蚀等因素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外,更多是人为因素对文物古迹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如开发建设中没有保护好少数民族物质遗产;少数游客不遵守旅游区管理规定乱刻乱画,致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甚至建筑都受到外来游客文化的影响。在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开发过程中,由于包装过度,很容易破坏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真实性和淳朴性。与传统旅游模式不同的生态旅游则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模式,这些责任不仅是满足旅游者在实际旅游中亲身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完整保护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确保民俗文化资源的真实性,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旅游资源分析
乳源瑶族自治县属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地处粤北山区,南岭山脉南麓。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设置乳源县,历史悠久。因县北有溶洞产钟乳,洞中有源泉流出,故名乳源。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韶关市。
(一)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乳源县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境内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世界红豆杉之乡”。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按照大南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定位,挖掘人文特色,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强力打造广东省旅游强县,2008年7月底通过省创强验收,成为广东省第十个旅游强县。2010年,由国际旅游管理协会、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中国县域经济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旅游精品国际推广盛会”在首都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乳源县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旅游县参加了此次盛会,凭着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生态旅游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及独特的旅游文化,经过各专家组评审团综合评审,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并颁发牌匾。随着乳源县投资生态旅游的资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尤其是每年在珠三角、红三角、港澳地区和武广沿线城市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乳源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乳源县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后,2010年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为186.24万人和116215.45万元,同比增长32.22%和50.67%(见表1)。
(二)旅游资源分析
乳源县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乳源县全县有山地2153042亩,植被森林资源丰富,是华南地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强县。同时,该县的地质结构以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为主,最老的岩石大约有7亿年的历史。特殊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乳源县丰富多彩的峡谷岩穴、温泉景观等(见表2)。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乳源县是必背瑶族的聚居地之一。瑶族同胞主要聚居在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必背瑶寨是乳源民俗风情观光的好去处。必背,原叫“鳖背”,位于乳源县城东北约50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必背瑶族属过山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地。游览必背瑶寨,可以欣赏迷人的瑶山风光,观看欢快热闹的瑶族歌舞,领略古老的民族风俗,品尝独具风味的瑶家美食。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尤其吊脚楼别具一格。瑶区除瑶语外,客家话也通用。瑶胞穿戴自己刺绣的彩色图案服饰,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他们热情好客,用甘甜的瑶山茶、清香味美的竹筒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歌谣是瑶族人民口头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瑶族音乐、舞蹈与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民间保留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扳手腕、摔跤、气功、上刀山、武术等。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为乳源过山瑶的“十月朝”节,又称“十月社”,是乳源过山瑶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乳源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除了千年瑶寨以外,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它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的“云门宗”发祥地,创建于五代后唐(公元923年),是全国重点寺院。还有被称为古代“高速公路”的西京古道、东华寺遗址、双峰寺遗址、瑶山情韵———黄龙景区等。
三、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2010年至2011年的田野调查和与当地有关部门的访谈,认为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有待提高
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保护作为前提,并注重普及保护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知识。它是高层次的新型的旅游活动。对开发者及游客提出的要求很高。虽然我国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对生态旅游的实践研究才起步,开发者没有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导致我国很多生态旅游景点并没有体现生态旅游的内涵。乳源县虽然把发展生态旅游写入了政府规划纲要中,但由于交通不便,对外开放交流受到很多限制,缺乏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经验。目前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仍局限于发挥其旅游功能并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旅游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启发智慧、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发展生态旅游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对发展生态旅游与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认识不全面。
(二)生态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广东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很多,如粤东南潮汕文化、海滨风光森林旅游区;粤西海滨风光、果林休闲森林旅游区;粤中休闲保健、综合旅游观光区等。上述地区都将生态旅游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已取得一定的旅游经济效益,但是也使生态旅游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面临吸引投资和人才方面的竞争;在生态旅游经营方面,面临游客市场份额的竞争。由于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目的地选择增加,将导致生态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对乳源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挑战。由于乳源瑶族县与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同处粤北且都是瑶族同胞聚居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的同质性,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势必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不易被模仿的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乳源县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乳源县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自然观光产品为主。除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平地天险———广东大峡谷等为垄断性观光产品外,像温泉这样的旅游产品很容易被模仿。部分旅游产品目标市场定位还不够准确,特色还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还不够深入。乳源县是世界过山瑶之乡,古老的民族独特文化以及过山瑶神秘的宗教、婚姻、节庆等信仰习俗对游客更有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模仿性。但是,目前除了必背瑶寨的民族歌舞晚会以及自然观光游览外,其他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比如乳源瑶绣产品的开发。虽然目前当地旅游部门已认识到过山瑶文化是乳源县今后旅游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仍然存在关注很少、投资力度不强的问题,大部分还是集中于观光型产品的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乳源县的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存在自然和文化生态脆弱区的问题
自然生态脆弱区通常是指那些抗干扰和生态恢复能力较弱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是脆弱生态系统分布地区,或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和转换的地区。文化生态脆弱地区同样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系统自身的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弱;处于不同文化圈的交接地带。乳源县正是这样一个自然与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乳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水力资源、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县水能可开发量为52.86万千瓦,仅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就有两座,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动物有76科,196属,275种,生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以恢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地是以瑶畲为主的少数民族交汇区,其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都与广东其他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有明显差别,而与相邻的连南排瑶既有差异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处于较为脆弱的文化生态区。因此,乳源县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开发和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
(五)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乳源瑶族自治县内旅游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从事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较少。管全县旅游业的县旅游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事业编制12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正副股长3名,内设人秘股、质量规范与管理股、资源与市场开发股三个职能股室。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是直属县旅游局的正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名,其中所长1名;乳源瑶族自治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旅游管理处是归县旅游局管理的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名,其中主任1名。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水平较低,讲解技巧不够娴熟,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各类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如导游、旅游酒店管理与营销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旅游发展需求。乳源的地接旅行社有3家,星级酒店只有2家。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全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因此该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将旅游人才的培养列入重要议程。
四、完善乳源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乳源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开发者对生态旅游认识,实现旅游可持续性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引入生态旅游理论,因此,许多旅游开发者对它的认识较浅,仍然受到传统旅游开发的影响,盲目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乳源县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开发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培训,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开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生态和旅游。生态旅游开发前,开发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确立景点(区)接待量的上限和下限或门闽值,在技术和资金等有所保障的前提下,选择有利时机介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善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护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原有风格,尽可能减少对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生态旅游开发后,要定时进行对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审计,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跟踪观测与研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保持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提升核心竞争力
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作用已日益显现,全国各地纷纷推出自己的生态旅游产品。乳源县要实现在众多生态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首先,合理整合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打造以感受过山瑶民族文化和观赏自然风光并重的旅游精品体系。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民族古村落挖掘保护。对必背口村、必背大村、桂坑尾村等瑶族古村落进行规划和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瑶家乐”旅游项目,使其与必背瑶寨景区浑然一体,形成过山瑶民族风情旅游精品。其次,大力开发瑶族刺绣、手工艺品等民俗商品。瑶族刺绣多用于服饰上,如衣服、头巾、腰带、围裙、小孩的帽子;还有挂包、伞袋等都绣有各式各样的鲜艳夺目的图案。它能够真实反映出瑶族的历史、经济、家族、宗教、生活等。除了刺绣,还有雕刻、长鼓和花鼓制作、银饰制作、竹编、线织、纸塑醒狮、棕编等手工艺品也是独具特色。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充分发挥乳源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丰富和污染少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扩大香竽、巴西果、竹笋、有机稻等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不仅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也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三)引导社区参与,促进生态旅游和谐发展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是解决生态旅游脆弱区的重要途径。生态旅游开发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也包括这些资源所在的社区。社区的文化、生活、生产方式等人文景观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它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成为互补资源。然而,许多旅游开发景区在带给旅游投资商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及给政府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的同时,忽略了当地社区的利益分配,社区生活水平甚至存在下降的问题。由于社区的利益被忽视,出现了开发商、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难度。因此,乳源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需要积极引导当地社区的全方位参与。首先,一旦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形成以经济收益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他们就会主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而提供更好的生态旅游服务,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其次,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能有效减少居民对有关生态旅游项目的反感情绪和冲突行为,最终把生态旅游嵌入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系统之中,促进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