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29: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数字校园2.0 数字化教学 信息技术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走进校园及国家大力投入资金建设CERNET 2,数字校园2.0也逐渐成为各大学建设的主流。由此数字化校园进入了系统、应用、信息的集成阶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教学环境,首当其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数字校园2.0建设的主要方面。同时应用数字化教学环境所进行的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已逐渐成熟、系统。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也在改变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
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与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在综合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已有系统基础上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构建适合高校推广应用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可概括为一个门户,将应用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一个考核,对进入教学平台的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一个管理,是对整个教学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N个应用,是指各个教学系统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使用,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支撑。构成如图见下: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为达到上述整合目标,我们需要进行如下三个建设:环境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
1.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主要是以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为基础的硬件构成的环境。主要是由支持数字化教学的硬件设备构成,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投影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精品课程录播教室等。
(1)校园网
校园网是数字化教学硬件环境的核心,是数字化教学的基础支撑平台。校园网主要由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传输线路等构成其基本功能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服务,用户可共享校园网内部和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由于校园网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基础地位。
(2)多媒体投影教室
多媒体投影教室主要由数字化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和校园网接口等多种媒体设备组成。它是数字化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学生与数字化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终端平台,分布广泛,利用率高,已成为高校目前主要的课堂教学环境。
(3)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由一定数量的电脑组成的小型局域网,通过网络设备实现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的通信,并且具有多种辅助教学管理功能的教学系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师生的实时交互性是其重要的功能特点。多媒体网络教室连接校园网后,可方便地开展网络教学。
(4)精品课程录播教室
精品课程录播教室是实时多媒体教学直播、转播系统,可以作为实时视频直播教学的主播场所,还可以满足全校N个校区范围内的视频会议和视频教学的需要。
2.队伍建设
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水平和素质,是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旨在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机制建设
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保证高校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去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因素。
(1)网络教学开展机制建设
根据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网络教学的开展上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参与该课程的情况上面;通过学校立项,推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使网络教学平台成为积累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立项建设课程学习网站:选择特色优势学科中的优质课程,以及基础较好的新兴学科中的重点课程,立项扶持这类课程的学习网站建设。
(2)多媒体课件开发机制建设
多媒体课件开发上应重点放在全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制作上,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校有关部门的组织规划下,对全校公共基础课实行按顺序制作的计划,确定媒体采用的形式和手段,然后再进一步分工。对所要制作的课程进行论证,共同设计、开发,并要有相应的政策,形成统一的规划、投入、管理、设计、开发、试用、反馈、修改、评审、推广等工作。从而建立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多媒体教材建设和课件开发机制与科学的质量体系,为将来的公共基础课逐步实现网络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3)精品课程网络化机制建设
精品课程必须实现网络化教学且教学互动良好,要求申请校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教师必须提前一年建立网络课程,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与学生的互动,且效果良好,参加每学期的网络教学评定与评比且二等奖以上才具备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资格。
行业信息化
最佳产品奖
一六八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带给主管机关和学校的不单纯是管理、教法、学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及基于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基础上的管理、学习、沟通模式的革新。
一六八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既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直属单位、中小学校的行政管理平台,也是业务在线交互平台,更是教育教学及科研的资源共享平台。它囊括了教育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需要的学籍管理中心、自主学习中心、远程培训中心、数字图书馆、虚拟试验中心、教学资源中心、装备展示中心、校园管理中心等核心功能。它带给主管机关和学校的不单纯是管理、教法、学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及基于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基础上的管理、学习、沟通模式的革新。该平台已经在重庆、四川普及和推广,并得到广泛的赞誉。
一六八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采用主流开发语言、基于B/S模式的.Net开发平台、Oracle大型数据库,严格遵循并符合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标准》,软件开发和相关技术文档严格遵循国标技术规范,接口开放,以应用为导向,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南,具有功能的自助拓展性。
一六八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应用层采用Webservice 接口和SOA构架进行设计,门户网站采用CMS网站集群内容管理模式,用户管理采取单点登录、应用集成方式,数据层采取中间件、数据总线设计模式。按照省、地级市、县区、教管中心、学校五级配置使用和管理权限,一六八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保证了上下级平台之间按地域管辖及权限管理。
但是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信息技术发展缓慢,信息网络化建设起步较晚,因此一些学校尤其是偏远农村的中小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阻碍了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的进程。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成都为例,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基于互联网的1 000余所学校、20个区(市)县、市级图书管理系统平台整体上线运行,完成1 678余万册纸质图书的数据信息采集建库工作。下一步,成都中小学将加强对市级图书管理系统平台的应用和数字化图书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好书香校园;还将对全市中小学近1 200名专、兼职图书管理员进行培训,以实现图书管理员持证上岗。
数字化图书管理平台建成后,师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只需提供数字借书证,再扫描所借图书条码后就可完成,而不再需要办理烦琐的借阅手续。同时,师生还可以跨校借阅图书,共享数字图书资源。通过数字化图书管理平台还能进行好书推荐、网上续借、本馆书目信息查询,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图书馆和具有特色图书资源的学校数据库,校际间还可共享图书资源。
建设数字化图书管理平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装备和人员,为了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我们可以对现有的学校图书馆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对现有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为了达到数字化建设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对学校现有图书馆图书建立电子数据库。图书建库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中小学图书馆特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先决条件。中小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挖掘和利用本馆的馆藏资源,形成标准化数据,进而进行资源共享,以最大限度地供师生利用,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服务。因此建库是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成都市各区(市)县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数据信息采集和建库工作。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图书馆软硬件建设。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完善的硬件设备。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资金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每个区(市)县的中小学图书馆除了需要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光纤宽带、网络服务器、光电扫描阅读器等设备,还要引进文献数字化加工系统和全文数据库开发软件平台,进行文献的扫描、贴标签、条形码制作等工作。
第三,师资管理人员配备。人员的合理配置是充分发挥图书馆作用的重要因素。图书管理人员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从传统的图书管理员向具有现代
(下转页)
(上接页)
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管理员转变。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要求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员必须能够完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如计算机编目、标引,建立数据库,多媒体上网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系统开发、网络维护等理论和技术。学校既要注重对现有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同时还要培养一批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使用管理软件和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的人才,并配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做好人才储备。
第四,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小学图书馆要向数字信息化方向努力,实现馆藏资源多样化、存储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学校的数字图书馆要建立为师生服务的各学科的资源库、馆藏书目数据库、数据库导航、检索服务系统等。这些资源不仅仅是图书,在互联网中也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此众多的资源使师生们愿意相互交流和分享,并最终将形成一种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文化氛围。因此,中小学校在网络信息资源和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中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发挥行业的整体优势,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校园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图书馆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是一种必然趋势。未来的数字化图书馆要真正履行服务教育教学的职责,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勇于创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方法,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服务方式,迎接数字信息时代的挑战,使中小学图书馆成为受师生欢迎的服务平台,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和教研。
参考文献
[1] 张雁,赵影.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6):232.
[2] 李岩.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12):181-183.
1.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搭建安全、稳定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建设完成了近千公里的覆盖全市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高速光纤骨干网络,并通过各区县中心联通全市2000多所教育教学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三层网络结构、主干万兆、覆盖全市教育单位的教育专用网络, 网络地址资源位于全国前列。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络;宽带网络进入全部教室;师生人机比、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科 研、管理现代化发展的硬件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2.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建设全面启动,拥有丰富的优质、特色网络教育资源
搭建了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全市中小学师生均可在网上自主选择近450万条 资源,日访问量超万人。
开发了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建设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和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该系统现有成员高校41所 ,全文电子期刊达4万种,中外电子图书达百万种,形成了网上文献资源的重要 补充来源。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搭建了中小学远程教学平台,促进了城乡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在网上开展的冬、夏令营活动已经成为首都德育 的品牌栏目。
全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远程教育手段为学生和广大市民提供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服务。
4.教育管理信息化稳步提升,电子政务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教育全面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成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学习平台,覆盖60所高校6万多名高校在职教职工党员和两委一室全体干部 ,完成学习37万学时。
通过北京市教委网站的改版,提升北京教育行政机构的形象,完善对全市教育政务信息的公开;通过完善政务管理平台,增强教育管理的能力,提高教育电子政 务的安全水平。
5.拓宽信息技术教育渠道,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能
开通了北京教师研修网,向全市中小学及教研机构提供新课程数字化资源,设立 专家和名师博客上千个,开展网上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 域的个性化交流服务平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管理教师培训项目,搭建网管教师网上学习平台。
6.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创新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2012年,北京市提出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暨“北京数字学校” 政府实事工程,将中小学全部科目的课程以视频的形式提供给每个学生,在丰富教育供给,改善公共教育服务做出新的尝试和突破,是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衔接,构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北京市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7.建设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引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范围内计划建成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
总的来说,近两年来,全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以下趋势:第一是更加关注服务,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提供服务支撑;第二是更加关注环境和资源建设,基于现实学校和教育的延展和拓宽;第三是关注多元与渗透,综合协同和深度融合成为主流模式。
二、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总体介绍
北京数字校园是从2009年6月18号了关于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通知,当时的一个初衷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发中小学校在校园建设的潜力和创造力,所以把主动权交到了学校,所以在全市两千多所学校中选取了100所学校分三批进行数字校园的实验项目,当时的工作原则是“以人为本、应用导向、机制创新、深度融合、集约推进”。指导方针是“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希望实验校建设的数字校园与办学理念相符,将自己学校的成果和理念普及到中小学,起到引领作用;集约化的建设是整个数字化建设的总潮流总趋势,所以希望大家提前做好部署,不要是一个学校一个数字校园,应该从区级层面、市级层面做好集约推进工作;双向融合,就是要与核心理念与技术要恰当融合;内涵发展就是在建设数字校园时要结合办学理念、结合者最核心需求做好规划与发展。实验项目工作要求,就是:
(1)注重业务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数字校园建设以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从学校实际需要和特色出发具体设计系统、资源和应用架构。
(2)突出建设重点,服务办学特色。数字校园建设应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信息化教学、数字化学习与学生成长、数字德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类等应用为重点,挖掘校本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
(3)聚焦课堂教学,促进深度融合。通过深化课堂教学及其他各类教学系统建设,使教育信息化建设面向主课堂、服务主课程,实现深度融合,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常态应用。应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学校各类信息系统、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常态化应用,推动全体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的形成,促进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数字化,构建长期运维和改进升级的综合支撑机制。
就当前的北京数字校园建设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第一批29所实验校现在10月19号已经完成评估工作,第二批是预计到明年的六月份进入验收阶段,第三批33所实验校即将启动建设。
三、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主要是引领探索、考核、公共支撑,还有培训服务。引领方面,从2009年内提出到2013年出台的实施指导意见,评估指标体系,都是市教委遵循了各个区县的各个学校的一些特征出台的关于数字校园业务方面的一些引领。培训也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的。而公共支撑,我们提供的一个平台(http://)可供大家了解第一批数字校园的所有成果,我们给每一个学校都提供了一个自己成果的平台。这个平台的目的不在于用,而在于向大家展示第一批的成果。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大家呈现,这也是我们构建数字校园的一个前身。
四、在云平台集约模式下推广普及数字校园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下如何推广集约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云服务的模式。我们从100所实验校推广到2000所,将第一批实验校的成果进行抽取、封装和展示、体验、服务,最后通过服务的方式将这些成果凝练成一套套在线服务产品,向全市推广。这一块的建设目标主要是面向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需求,利用云服务技术构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将实验成果产品化,形成应用服务资源池,并全市推广实现共的云平台获取;探索建立中小学数字校园集约化建设模式探索形成数字校园发展的绿色生态体系(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建设内容是1站、1池、1平台、2保障。1站就是面向学校的云服务门户网站,1池是指应用资源池,1平台就是云服务支持平台,包括身份认证、数据交换等,两个保障就是建设指南,以此实现集约统筹和应用服务。
具体在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大家集中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做了简单的总结:(1)云服务的选取问题;(2)云服务系统与学校系统的数据融合问题;(3)云服务接入技术规范问题;(4)应用系统的知识产权保障问题;(5)系统和数据安全保障问题;(6)推进步骤设计的问题。
就数字学校云服务的选取问题,基础性的服务由教委主导建设,共性的服务由教委引导建设,学校可以参与建设,个性化的服务由学校主导建设。而就云服务系统与学校系统的数据融合问题,主要是通过云服务和学校系统进行数据互通。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宣告:“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近期由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也反映出国家对中小学图书馆地位的肯定和作用的重视。
二、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追溯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历史,不难感受其变迁,比如硬件的改善,但这种改善仍未让其摆脱乏人问津的尴尬处境。有人甚至其渴望从“灰姑娘”蜕变为“公主”,却又不幸成为“睡美人”。是什么让中小学图书^一直“沉睡”呢?
(一)硬件问题
图书馆构成要素包括馆舍、藏书、读者、馆员、技术设备等,以馆舍建设为例,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馆舍建设仍未取得大的进展,部分中小学甚至没有完整的图书馆,有图书馆的部分中学馆舍面积也较小,拥有独立的“图书馆”建筑的学校并不多。《国家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对中学图书馆馆舍面积要求中,最高(高级中学的升一级学校)与最低(初级中学的普通初中)标准分别是800m2以上和400m2。根据这项标准,即使在大城市也仍有40%的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不达标。而作为图书馆重要构成的藏书情况也堪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馆藏数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
(二)软件问题
软件方面,中小学图书馆也存在许多缺陷。在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没有规章制度,工作无章可依,管理上的漏洞也就无从发现,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了。另笔者发现,学校图书馆的人员多采用临时人员或兼职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且流动性大,极不利于服务提高和活动持续开展,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三)其他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多数学校领导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不够,多把图书馆当做附属品,没有硬性指标来规范图书馆工作,遑论人员安排、财力投入与硬件建设了。另,学校的教学模式虽有一些转变,但总体还是唯分数论,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活动跟着考试转,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三、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策略
(一)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图书馆建设
要改变中小学图书馆落后的现状,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小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教育教学的重要办学条件,是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更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转变以往唯成绩论的观点,加强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二)完善基础建设,确保馆藏资源质量
明确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后,馆舍、配套、馆藏、资源等方面也应随之做出合理安排。宏观上,要注重加强集中领导和管理,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政策、法规、人员、经费、馆舍要科学合理的策划与管理。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有其群体特性,在馆藏内容上必须有针对性,应与教学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不能盲目照搬其他类型图书馆馆藏模式。此外,中小学阅读需求广泛,但层次处于初级阶段,要合理优化馆藏结构,采购适合对象水平的读物。总之,要建立数量适宜、复本率适度、质与量并重的优质馆藏。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图书馆队伍的强化,不仅仅是指专职人员,还包括兼职人员、志愿者等,应全面的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更好的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文献信息服务,帮助中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及素养。业务培训可不局限于校园图书馆,可创新培训机制,建立分层分级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可通过馆际交流、向专业图书馆取经、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等方式实现。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还应完善资格准入、定期考核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吸纳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
(四)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动数字资源建设
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既是图书干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可实现传统图书馆所无法完成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方式,开辟素质教育新阵地。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一要确立数字化建设在整个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避免资源浪费,三要统一规划,循序渐进,可将工作重点放在电子阅览室建设上。四要充分发挥和延伸数字化图书馆独特教育职能,将服务延伸到家、到个人,加枸杞一个完善、成熟、专业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库。
(五)充分利用联盟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1)信息资源数字化,即应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信息传递网络化,即数字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存取及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为网状结构;
(3)信息利用共享化,即对馆藏的利用将不受时空限制;
(4)信息提供的智能化,即具有智能化、多媒体的基于全文的信息检索技术和强大的信息和知识的收集、传播和功能。
其信息系统所具有的检索方便、快捷以及查阅的无限量性和准确性是以印刷为载体和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图书馆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基础教育的信息服务机构,有着自身的服务群体和知识层次特点。那么,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在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时候,更多的应该考虑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至少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整合学校电教组和图书馆的关系,建设好学校电子阅览室以及校园网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一般中小学校有关多媒体及校园网的建设和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都是分立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彼此间很少有协作和协调。随着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这两个部门发展趋势应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尤其是在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初级阶段,更需要这两个部门加强合作。
1.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及对电子图书、多媒体视频等非纸质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工作
随着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网络电子出版物的大量出现,中小学图书馆应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收藏不上网的数字化资源,向师生提供电子化的阅览服务,尤其在中小学学生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视频等多媒体电子阅览的提供,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研究课题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再仅仅是单调语言文字的说教。以前的操作是电教组和图书馆都对电子出版物有独立的采购权,现在应趋于统一管理,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2.在校园网上建立中小学自身的图书馆网页
据了解,现在南京多数实现计算机管理的中小学的图书馆操作系统都只是校园网内的另一局域网,如何使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如借阅信息、馆藏情况、推荐书目等内容,在任何能上互联网地方的本单位用户都能随意检索查询清楚,需要图书馆与电教组之间的相互配合,建设好校园网上的图书馆网页。毕竟现在中小学图书馆还缺乏应用计算机的专业人才。
3.将馆藏部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数字化
每个中小学图书馆都会有一定特色的馆藏,如何让更多的用户同时使用或实现校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将来主要的途径就是将它们数字化后放在学校的图书馆网页上。现在南京一般有条件的中小学图书馆都配备了扫描仪等设备,加上电教组相关的电子设备,再装载有关的汉字图形等识别软件,是可以有条件、分阶段的开展有关馆内部分馆藏数字化的工作的。
二、整合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观念,建设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库
数字图书馆运用的现代电脑网络通讯技术所实现的仍然是传统图书馆所应具备的“藏以所用”的目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服务模式,为了能够在一个图书馆网页下检索到所有实体和虚拟馆藏资源,在建立了中小学图书馆自身网页的同时,其页面下应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项的链接,它所指向的就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而不是将其再建立成一个独立的网页。
一般情况,这种平台系统可以通过学校购买或者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来完成。目前,就了解情况而言,北京的方正公司的 Apabi数字图书系统、北京泰德时代集团的中文在线及南京共创公司任我游系列中的数字图书馆,都是有针对性的面向中小学校开发出来的平台软件。其所倡导的持续服务体系和产品持续更新升级、平台使用培训等服务及界面的简单易操作性,可以作为中小学图书馆在购买或合作开发平台软件时的一个参考。
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这应该是目前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在购买和使用数字资源库时,我们应该注意下面三方面的内容。
1.内容要新
内容应有针对性,适合师生对基础教育各方面的需求。在基础教育正值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战性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等都需要最新的教育教学图书作为参考,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传播迅速,理应在时效性方面更快一步,满足师生的学习、研究、阅读等需求。
2.质量要高
一般来源于网络的数字化资源,其格式基本上是文字和图形两种,考虑到以后资源共享、跨库查询及适应全文检索的需要,数字化资源库应采用OEB国际技术标准的矢量图书,作为从事与著作权有关学校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人员,还应强化数字版权方面的法律意识,在选购时注意其是否申明资源库内所包含的数字图书有合法的数字版权。
3.持续更新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不是一次性的服务购买,其必须及时实现最新图书的定期更新补充,更新是资源建设的延续工程,是资源的“服务”和再建设。只有保证了资源的持续更新,才能确保资源的及时性,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教学中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才能使数字图书馆始终成为学校师生的阅读乐园。有些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开发公司一开始就采取了与国内许多家出版单位签约合作开发ebook等措施,保证数字图书馆资源库提供的常增常新。
三、整合各中小学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关键词】数字化;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泛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3-003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提到了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工作要求。2013年教育部等九部门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推进教育公平化、均等化的关键举措”。为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推进教育均衡化,满足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于2014年对“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于2005年)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服务于全市中小学师生教育教学的公益性阅读资源平台。
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数字图书馆”一词源于英文的Digital Library。英文的library,可以引申为“资源”和“参考”,因而就不是单纯指传统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还应该包括资源库和参考性知识材料的汇集整理,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查找、整合与利用。对于什么是数字图书馆,目前学界尚无准确定论。但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数字图书馆是保存以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化链接并提供服务的实体性或虚拟性的信息机构或信息机构群。数字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而建设的虚拟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囊括海量资源的、可共享的知识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包括:数字化资源的存储和管理、传送与、组织有效的访问和信息查询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国内外相关专家提出了泛在学习(U-Learning)的理念。泛在学习,指的是人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手边的科技设备和工具有效地查询和获取到信息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泛在学习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捷的新设备、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以及海量的信息,这些都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激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观意识。泛在学习的目标就是创造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学习。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环境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实体图书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继续保持其优势的同时,也渐渐不能够满足师生对自主性学习的渴求,数字化资源的灵活性、智能性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和使用,很多学校在应用的电子书包,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另一方面,数字信息的海量和内容的驳杂,也给师生有效获取信息增加了困难。要在庞大的互联网信息流中简单快捷地找到教育和学习信息,尤其需要一定的信息引导和帮助。在这种条件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成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
泛在的学习环境、存储的虚拟化、自由化和数字资源可多人共用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性和可交流使用性。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特色
以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为例,由于目前全市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缺乏宏观上的调控,许多图书馆都在搞自己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存在着重复建设多、高水平数据库少、内容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数字图书馆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它的规模化效应。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于2014年对数字图书馆进行改造。改造的思路是让阅读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更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格品质的养成方式。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有如下特点。
1. 工作模式
如上图所示,数字图书馆后台由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构成支撑,经过交换机,在防火墙的保护下,通过联网服务于中小学师生用户和家长。网站管理员负责基本的网络平台维护、系统安全、稻菘獍踩和用户信息的反馈。
2. 学习的平台,辅助教学的素材库
北京市全体师生均可以在校内外通过IP地址或个人ID账号登录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免费使用。家长和其他关心中小学教育的人士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身份证注册形式,获得登录权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数字图书馆免费查找阅读经典名著、绘本,收听、收看音频视频等。根据中小学生年龄段和学段的认知特点,分别在小学馆和中学馆设立方便学生查找图书的导航栏;各学科教师除了可免费使用数字图书馆内的电子书、视频资源之外,还可以利用“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在教育理论、教学策略、教育技术、教学案例等方面,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查询万方数字资源提供的各种微课视频、试卷、在线组卷,教学类参考期刊,以及学位、会议论文等;购买了龙源期刊和读秀的使用权限,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一次登录,免费使用。各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在数字图书馆找到能够辅助自己学习和教研用的书籍和数据库。
3. 馆藏资源丰富,涵盖电子书、音视频等各种形式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期刊杂志、高清图片库、视频资源以及合作数据库资源。其中,电子书库包含正版电子图书10万多种,电子期刊库1个,高清图片库6个,视频资源库3个。此外,还可以一次登录读秀知识库和万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合作数字资源库。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和远期指向
王波在《可爱的图书馆学》中提到,大学图书馆的三大任务“一是资源搜索百度化,二是基于关联数据的资源推送,三是实现资源的语义搜索”。我认为,这三大任务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也同样适用,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努力方向。
1. 资源搜索更加智能化
目前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搜索还停留在简单搜索,库与库的壁垒还没有打通,搜索结果也存在不准确的情况。搜索工具过于简单,关联性不够,不能够过滤同形词与同义词,也不能够提供相应的下位词或相关词供用户选择,更没有与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达到以教材或者课文、主题分类联想的程度。这种状况造成了搜索用户体验度差,读者粘性差的后果。未来数字图书馆要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改进这种搜索工具过于简单的现状。
2. 服务供给更加个性化
读者使用数字图书馆有自己的习惯、偏好和倾向性,因而为了更加充分地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我们将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信息找人”的方式,根据读者的访问历史和特征,主动发现读者的兴趣点和信息关联。在数字图书馆设置“微书评”环节,加强读者用户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读者书写短评的形式,发现好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此外,在每本书都加入标签选项和个性化收藏,个性化服务能够方便读者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通过尽可能少的操作,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3. 信息供给更重共享性
未来数字图书馆将不仅仅作为中小学师生和家长查询利用信息资源的一个宝库,还要成为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一个窗口。目前全市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尚不均衡,部分学校图书馆已经有较为完备的馆舍和比较先进的管理,但也有很大比例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与管理。由于各学校图书馆老师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缺乏时间考察调研其他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情况,缺少横向交流学习的机会,因而我们在数字图书馆设置“图馆圈子”栏目,展示全市多所优秀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以及名校的馆办报纸等,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各学校图书馆学习适合自己的办馆理念和办馆先进经验。
4. 资源供给更以人为本
数字图书馆的生命在于面向中小学校,面向一线教师,提供他们急需的信息和服务。经过多次对中小学图书馆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的中小学图书馆阅读课和美术课等,常常需要一个班同读一本书或同欣赏一幅画。如果没有电子化资源,那么就需要学校图书馆采购大量的副本,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轻松解决了中小学大量副本的问题。只要有电脑可以连接到网络,师生都可以免费同时共读一本书。为此,我们就需要积极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了解任课教师目前需要的资源有哪些,有的放矢地进行采购和推荐。
为了应对目前移动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以及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的现状,我们还开发了北京市数字图书馆APP,转换EPub格式的数字资源,方便大家在泛在的学习环境下,更加便捷地浏览数字图书馆。
关于数字图书馆发展保障的思考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要在未来得到长足稳步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保障。
在人才队伍方面,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各中小学图书馆老师、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积极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献计献策。尤其是中小学图书馆老师,更应该做好一线师生与数字图书馆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纽带,通过馆员反映师生和家长的需求,促进数字图书馆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师生。
在数字资源方面,需要出版传媒公司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图书电子版权,充实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并做到及时更新;同时也需要管理人员能采购高质量的电子信息数据库,既要有综合性数据库,又要有目前国内外知名的论文库和音频、视频资料库,多种形式充实馆藏。
在活动推广方面,我们要采取“鼠标+水泥”“线上+线下”活动形式,以数字图书馆为纽带和平台,开展主题阅读、读书社读书交流等多种活动,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管理科)
参考文献
王波. 可爱的图书馆学[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195.
王洪. 面向教与学过程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设计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一教育信息化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当前信息化建设正逐渐影响、改变着云南的社会生活,不仅在经济、政治、科技上,更在教育事业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化的发展已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教育信息化也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分工的要求越来越细,对从业标准的划分和制定越来越具体,其内涵要求也越来越明晰,其标志就是从业者需要更加专业的能力和深厚的专业发展潜力。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受社会的发展规律支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和社会能为教师提供的支持保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区别,但总体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信息人的特质,即教师具备使用教育信息的知识、技能及其相关能力。云南农村特殊的地理方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是客观存在的阻碍,但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不会因为地理区域的因素而强迫要求社会公众对此自动调低。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趋势展望与区域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云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决定了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方向。展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未来趋势,离不开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对社会发展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不仅表现在教师自身学习能力变化的方面,对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而言,更重要的是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方面的水平和潜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念、角色期望与规范会随着人们对农村教育的理解而发生变化。在云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占中小学教师总量8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云南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知识的传播技能,还应具备知识的引导职技。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还需要储备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未来走向中,将积极融合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技术,优化农村教师教育资源的保障,逐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改变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认知和行为习惯,从而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力。
二教育信息化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技术支持
早在2003年,国家为了缩小东西部的教育差距,为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承担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耗资过百亿,为西部农村中小学配备了教学播放光盘,建立了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建设了计算机网络教室,覆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的投入,显示出我国欲实现以信息化促进教育革新与发展的决心。但是,倘若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再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再多元的教育资源呈现方式、再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提供路径、再丰富的教育资源使用模式,能发挥出教育功能是微乎其微的。就像既有秤又有砣,如果没有会使用秤之人,依旧无法称量出物品实际的重量一样。展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力度,逐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数字化生活环境、教学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存在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主体―――中小学教师、学生、职前预备教师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均平等拥有可供选择的、丰富充盈的教育资源,能确保所有实践主体都能够获得教育信息化的惠及,并且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需要的教育资源。这不仅能保障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诸多实践主体的教育资源均享之权益,又循环促进各实践主体及时反馈急需教育资源、应用教育资源、受益教育资源的良性运转系统。或许,要把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集中到较为先进的区域学校去研训、学习委实是难以承受的人力、物力之大耗,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有可能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而面向所有实践主体的。
三教育信息化中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方向
依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将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纳入到研究及实践云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方案中,重点研究解决缩小城乡中小学的数字化建设鸿沟、增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云南农村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云南农村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参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代学校建设工程等大力推进以网络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夯实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教育信息化基础。未来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密切结合国家及省所启动实施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计划。伴随国家、地区大力开发的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及省已建设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注入数字校园的成功实践经验,争取成为扩大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层试点,积极参与将要启动实施的“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围绕云南农村中小学面临的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促进云南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上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目前全国尚有约四分之三的中小学没有接入宽带,云南农村中小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及地方都将政策的倾斜方向放在农村中小学,所以构建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必须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打下基础。
四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教育信息化载体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其本身就具有培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升广大教师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职能。到目前为止,“农远工程”已经在广大西部农村中小学形成了一定的软硬件基础,积累了相当的教育资源。未来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农远工程”网络,开展灵活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以提高教师质量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农远工程”有三种形式可以采用:一是光盘播放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容易保存和传递,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从光盘资源中获取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内容,甚至相应的培训指导。二是卫星广播电视教学系统,可以由高校制作好视频或者文字等形式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网络传输,由接收电视接受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供直播和录播两种形式的资源,让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更加灵活的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三是利用网络教室,利用互联网传送培训资源,可以实现海量、交互的培训,时间、地点更加灵活,更能满足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2网络学校或者网络课程
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由云南地方高等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建设,云南农村中小学不仅可以借助地方高校完备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系统,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交流等方式获得合作专家针对农村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成熟的高校网络学院或者网络课程,由专业人员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对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更强的针对性,远程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可以让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教育内容的专业发展培训,有专门人员提供协作交流的互动,更有利于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以致用,改进农村教育教学实践。
3基于手机的数字移动学习平台
基于手机的数字移动学习平台可以视为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数字学习平台的一个延伸。随着手机这一通讯工具的普及以及手机通讯网络的覆盖,利用手机数字移动学习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覆盖面广、资源获取便利等优越性。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的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利用手机数字移动学习平台,由资源终端提供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由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适合的学习内容,利于营造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生活的教育信息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项华,毛澄洁.北京-云南:数字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e-PDS)―――教师专业化高位均衡发展的新尝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5).
[2]白晓明,王家忠,袁玲俊.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师培训,2007(6).
[3]袁同庆.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远程方式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4).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信息技术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具备“知识传播快、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等优势,教师可以将知识以更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通过实现教育信息化,让偏僻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让城乡教师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同步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 现状分析
璧山县是一个农业经济大县,城乡义务教育二元发展极为不平衡,从教育资源的分布到师资水平,从学校布局到学校办学条件,城区学校比农村学校各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从而导致该县农村教育呈现出质量“短板”。但该县信息技术有强劲发展基础优势。2010年,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拥有计算机4250台,计算机网络教室45间,多媒体教室126间。如何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璧山县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申请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通过近3年对该项目认真研究及实施,建立起了璧山县区域“教育云”。从而缩小了城乡二元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 有效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 “教育云”概念界定
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称之为“教育云”,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这些资源经虚拟后,可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教育云包括“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CCAI)和云计算辅助教育(Clouds Computing Based Education,CCBE)多种形式。
3 区域“教育云”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3.1 建立“教育云”中心,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信息一体化
2011年,璧山县投入175万元建设了璧山县教育信息中心机房,配置了教育门户网站WEB服务器、教育统计EXCEL服务器等13台服务器,主要应用于全县教育新闻信息、OA办公,教育统计、学籍管理、数字校园管理、教学设备管理、VOD视频点播、教学资源。为了建好璧山区域“教育云”,2012年又投入150多万元,运用云计算技术,改造璧山教育信息中心机房,建成璧山教育云计算中心。新增高性能服务器、光存储、交换机等设备,新增服务器虚拟化管理软件、网管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存储区域网络采用光纤交换机、刀片服务器提供云平台操作系统及教育业务系统运行环境,利用旧服务器与刀片服务器提供云平台管理环境,利用存储段提供云平台虚拟主机文件的存储及故障转移。
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把基础设施当作服务 (IaaS) 处于最低层级,而且是一种作为标准化服务在网上提供基本存储和计算能力的手段。服务器、存储系统、交换机、路由器和其他系统协作 (例如,通过虚拟化技术) 处理特定类型的工作负载。它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虚拟硬件资源,如虚拟主机、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学校无需购买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只需通过互联网租赁即可搭建自己的应用系统
2)平台及服务支撑层(PaaS)。主要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是支撑整个系统的基础功能,为上层应用提供专业服务,以实现支撑层包含的功能与应用层各子系统的无缝集成。为系统提供整合管理支撑服务,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管理、服务总线、工作流、访问控制、报表及数据挖掘等应用支撑。
3)软件及服务应用层(SaaS)。以支撑层提供服务为基础,为重庆璧山县各中小学校学生及教育人员提供多种业务服务。具体功能包括:电子政务(校务)系统建设、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重庆市中小学教学装备管理平台、重庆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平台、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重庆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平台、重庆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互动平台、重庆市中小学平安校园视频监控报警平台、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平台、重庆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管理平台、数字教育资源管理服务平台等几大应用系统。
4)客户端层。展现了外部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璧山县教育云数据中心私有云服务的多种灵活和多变的方式。已有的门户网站以应用层提供的功能为基础,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专业门户,可扩展包括:学员服务门户、教育人员服务器门户、平台管理门户、运行支持门户、高校资源管理门户等;基于现有的门户网站及服务,学员及教育人员可以通过PC、系统中断设备如移动手机或平板电脑,甚至可以通过TV的方式来对璧山县教育云数据中心的服务进行浏览和交互。
璧山教育云计算中心为全县教育系统提供资源、数据、管理、教学应用等服务,实现教育系统信息整合,整体提升璧山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2 打造“天网”“地网”“校园网”三维一体的网络体系,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信息高速公路”一体化
1)“天网”,2004年璧山县成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高完中、进修校、特殊学校、职高共65所学校拥有78套卫星网络接收系统,学校通过卫星网络接收系统连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教馆,能够接收中国教育电视台,接收卫星宽带网传输的信息、同步课堂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等。
2)“地网”,即璧山教育城域网光纤专网,整个网络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个部分。核心层设在教委网络信息中心,汇聚层设在网络运营商汇聚点机房,接入层为各个学校。每个学校通过100 M光纤就近接入汇聚点,汇聚层以万兆光纤接入到璧山教委网络信息中心机房的核心交换机。核心交换机再通过路由器100M带宽与运营商的互联网、重庆市教委网络相连。
3)“校园网”。全县65所学校投入900多万元建了校园网,校园网络覆盖了学校办公、教学、生活等学校主要场所,绝大部分学校实现了网站对外。各学校网络通过光纤电缆接入Internet网络。
璧山县教育系统将“天网”“地网”“校园网”有机整合为一体,实时接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将资源保存到教育云中心资源库,送到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等;实时通过璧山县城域网对外连接,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信息高速公路”一体化。
3.3 实施“四大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硬环境“云终端”一体化
为了解决城乡义务教育硬环境“云终端”均发展,全县实施了“四大工程”建设。
1)计算机网络教室工程建设。2010~2011年全县共投入650多万元为全县65所学校统一配置了一间崭新的计算机网络教室。
2)多媒体教室工程建设。全县投资近200多万元,为全县65所学校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
3)“班班通”工程建设。2011~2012年全县共投入近2000万元,为全县65所学校配置了1219个班的“班班通”教室,实现“班班通”覆盖率100%。
4)教师办公电脑工程建设。2010年县政府投入100万元,为教师办公购置274台计算机;学校自行投入300多万元,为教师办公购置850多台计算机,实现了每间教师办公室至少1台电脑。多方筹措经费为教师购买了1000多台笔记本电脑。
现代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随着璧山县“四大工程”的实施,教师教学方式由单一的“粉笔+黑板”过渡到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硬环境“云终端”一体化。
3.4 搭建好学校“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现代化管理水平一体化
璧山县教育云利用“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 搭建了学校“数字校园管理平台”。此平台是按照《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要求,结合众多中小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的一套教育管理软件。系统以学生和教师两个基础库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注重学生和教师的长远发展。平台通过学生的学籍、成绩等信息建立学生的基础库,通过收集整理教师的基本信息、综合教师日常教学、科研等各种方式,建立起教师的基础信息库。依托基础库数据,应用科学的分析统计方法和理念,准确分析出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的薄弱环节;掌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情况,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此外,系统还提供了满足学校排课、选课、考务等教务管理、备课管理、教师研修、资源管理、办公事务管理、科研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总务管理、流程管理、图书管理、宿舍管理、实验室管理等需要的功能强大的应用模块,为学校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实用性强的教育管理平台,为教育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评测依据。
“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让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了电子政务自动化,县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和学校利用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可实现本系统各单位在公文流转、网上办公、文件收发、信息交换、信息上报、信息简报和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利用平台教学管理系统可进行排课、学生分班、成绩管理、学生评价等教务应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学校教学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查询。实现了后勤服务管理信息化,县、学校利用平台后勤服务系统实现设备报损、维修、采购的信息化和师生学校消费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现代化管理水平一体化。
3.5 建好五大教育优质资源库,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一体化
优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优质教学资源。为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资源信息库,为全县教育服务,根据实际,璧山县打造了五大优质教育资源库:一是购买网络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县教委采取分期投入方式,共投入100多万元购买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拥有高中、初中、小学、中小学仿真实验教学等完善的网络型教育教学资源库,供全县中小学教师使用。二是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库。由璧山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购买一套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收视点设备,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和储存工作,依托璧山县教育城域网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整合免费基础教育资源库。依托教育云中心的高速网络出口,通过县级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和市级基础教育资源库整合在一起,实现高速互联互通。四是建设县级教育教学资源库。依托教育云中心的高性能服务器集群,通过县级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收集和整理全县各学校各学科的优秀教育资源,逐步建成集基础素材、教学设计、试题库、教学课件、教学工具软件等为一体的,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数字化教学核心资源库,实现与全县优质教育资源的交互与共享。五是建设校本资源库。全县各学校结合校园网建设项目,采取各种途径,引导学校师生积极提供教育资源,通过校级教育资源平台建设适用于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本地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并依托璧山县教育城域网实现资源共享。
全县借助功能完善的现代教育网络体系,搭建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资源管理平台,致力实现各学校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以及资源的分布式储存和检索统一。做到纵与国家、市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横与全县各学校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克服“信息孤岛”现象。加快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步伐,实现信息技术与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密切结合。消除区域内城乡差异,有效地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一体化。
3.6 搭建三种模式远程教育网络教师培训平台,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培训一体化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发达地区的教师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有更多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机会,从而能够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而对于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能够获得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不仅没有信息化资源,而且连基本的图书馆、资料室都不具备,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素质的提升非常有限。为促进偏远地区教师素质提升,解决教育均衡发展中这一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璧山县依托“教育云”,搭建了三种模式网络培训平台,一是搭建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链接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网();三是搭建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培训平台。远程网络教师培训平台的建立,打破了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为城乡学校教师提供了接受相同培训的平等机会,让参训教师在足不出户的状态下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培训一体化。目前,璧山县正在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实施 “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等多种网络培训教师项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