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6 08:29: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

第1篇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由于党政部门的重视和各级工会组织的努力,全国范围内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创造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分析研究企业层面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机理机制的基础上,还应在社会层面上进行宏观思考,使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融人社会整体运行之中,发挥其最佳功能,发挥工人阶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工会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实施是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格局。工会组织实施确定了工会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和角色,是工会工作服从服务大局和维护职工利益的统一,是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结合点。1.工会融人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各级工会组织通过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有三个基本点:落实依靠方针,共谋企业发展,这是党委、行政和工会的共识;企业增效、实力增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职工收益增加,福利待遇提高,实现收人最大化,达到利益共赢;构成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核心作用,行政的中心作用,工会的群众性特点,实现三方优势的最佳结合。2.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是工会的重要任务,是工会组织存在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工人在劳动关系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里固然有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的社会背景,无疑也与职工文化基础差,技能单一,创新适应能力弱有关。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全面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看意义有两点:一是维护职工的就业权。职工创新素质的提高,竞争实力增强,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价格升值,可以获得劳动岗位或较优厚的待遇;二是维护职工的发展权。职工通过知识技能的积累,成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促使职工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的拥有量,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角度看,带有长久性和根本性,对此,各级工会必须有充分的认识。3.建立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基金。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要有必要的经费投人,这是保证此项活动持久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坚持荣誉称号和利益原则相统一。各级工会组织尤其是县级以上的工会都应筹划建立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基金。经费来源一是争取财政投人,二是工会按比例投人的教育经费,三是社会筹集,四是通过市场运作,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推向市场。目前,国有企业工会对此普遍缺乏市场意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大多在本企业展示推广,应考虑与行政协商,把有社会价值和有重大经济效益的项目通过合作、股份、专利转让等形式进行市场运行,其利润的部分或全部纳入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基金,实现良性循环。4.与工会“建家”相结合,纳人各级工会工作考核的内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应成为工会建设“职工之家”的重要标准,纳人工会制度创新范围。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创新结果,职工技术等级晋升人数,全员参与人数,技术创新成果转让等,应成为对相关工会组织考核的重要指标。上级工会可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年终进行评比总结,务求实效。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深化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增强职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科技发展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实现职工成长成才,企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深化与发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意义重大,成为企业工会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提高三种认识,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向纵深发展。

(一)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职工建功立业的积极举措。在煤矿企业面临传统工艺逐步退出市场,机械化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新形势下,职工原有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与企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工会能否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破解这个难题上来,能否引领职工将注意力集中到解决这个难题上来,对企业发展、职工发展、工会自身发展至关重要。

(二)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对职工在企业生存发展权利的根本维护。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提高职工素质、体现价值的重要载体,企业要从多方面给职工搭建成才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实现职工潜能开发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发展我成才”。

(三)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有利于发挥职工主力军作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育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实现队伍高素质化;有利于发挥工会组织的服务职能,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抓住三个重点,保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作。

(一)紧扣企业中心,构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大格局。确立“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实施、部门配合、职工参与”的工作机制。创建评价体系,实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常态化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突出工作重心,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工作实效。一是利用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调动和发挥职工的潜能和智慧,努力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对煤矿企业来说,就是要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设备技术等企业工作的重点、难点,抓好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充分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提高职工现场处理隐患、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献身煤炭事业。二是将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坚持全员参与、全员管理、全员培训、全员创新、全员发展;坚持活动与管理一体化推进、与项目一体化实施、与指标一体化考核;坚持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创新活动的切入点、落脚点,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弥补薄弱点。

(三)拓展创新领域,保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常抓常新。一是强化市场意识,以效益为中心,经营活动延伸到哪里,创新活动领域就拓宽到哪里,把活动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二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既要涉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也要覆盖思想、覆盖企业文化,凡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益的方面,都要纳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拓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领域。对煤矿企业来说,既要在岗位技能、产品质量、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上创新,更要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等方面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坚持三个结合,保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服务

第3篇

一、组织领导

工区成立“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

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工会。

二、活动时间

自2007年4月1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结束。

三、活动范围

工区全体管理、生产岗位。

四、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省公司1号文件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拓宽安全生产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提升活动质量,注重活动效果,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职工自身价值和公司发展的互利双赢。

五、活动内容

紧紧围绕“保安全,促生产,助力公司发展”这一主题,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在广大职工中重点开展以下活动:

1、围绕中心,开展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

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入手,立足本岗,以推进技术进步和提高职工素质为重点,紧紧围绕安全生产、电网建设、节能降耗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按2007年《长春供电公司电网建设争先创优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省公司《220千伏抢修塔组立技能竞赛》专业比赛的工作;积极组织参加省公司《可靠性管理人员知识及技能调考》、《变电运行岗位人员知识及技能调考》等2项技能调考工作。深入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

2、巩固创新,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围绕“安全生产、提高技能”等方面内容,认真组织职工重点开展以下活动:①组织开展双增双节合理化建议活动;②组织开展无违章班组竞赛活动;③组织职工代表开展安全生产巡视检查活动;

3、结合“保安全,促生产,助力公司发展”系列活动方案,做好下列工作。

(1)、建立健全群监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群众安全监督检查委员会)。由单位工会主席、总安全员、班组安全员组成。负责本单位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和生产现场安全监督。

(2)、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上报春检和安全月活动中的涌现的事迹及图片)。

(3)、组织开展三项活动:安全示范岗活动;当好贤内助、吹好枕边风竞赛活动;个人无违纪、班组无违章、单位无轻伤竞赛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筑起安全生产第二道防线,以保证全年安全生产指标的顺利完成。

(4)、积极开展“十佳班组”创建活动

第4篇

先进操作法是公司广大职工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而形成的发明创造,是公司的重要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总结、命名、表彰、推广职工先进操作法,是工会紧紧围绕公司战略目标,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职工搭建了展示才华、体现价值的平台。自2005年开展第一批先进操作法评审、命名活动以来,历经三届,打造形成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优势品牌,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持续驱动力。

一、强化顶层设计,做实关键环节,不断完善职工先进操作法运行体系

1、强化顶层设计,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环境。公司工会把职工先进操作法作为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重点内容和精品工程进行打造,特别是注重活动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1)建立两年一评审的制度,保证先进操作法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技术含金量;(2)建立完整的挖掘、整理、评审、命名、表彰、推广先进操作法的运行体系,每个环节制定具体的规则要求和工作程序;(3)建立先进操作法整套运行机制,涵盖组织领导、内外部协调、奖励激励以及先进操作法本身创新发展机制。

2011年,根据股份公司关于进一步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公司党政工团联合下发了《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对包括先进操作法在内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进一步完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体系和相关制度建设,为职工先进操作法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做实五大关键环节,坚持守正才能出新。(1)深入挖掘。公司工会开展先进操作法活动的初衷就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望一样,使潜藏在职工中的绝技绝活保留、传承。面对工种多、技术复杂的现实情况,一线申报的项目是否可称为绝技绝活,是否保证相应的技术含金量等是集先进操作法的关键环节。为此,工会不断总结经验,采取车间申报、工会挖掘相结合的方法,安排专人定期深入车间,仔细观察、反复对比、精心总结一线职工的操作过程,协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职工进行理论提升和总结,解决他们会干好、不会说明,能口头说明、缺少理论支持的问题。通过深入挖掘和理论支撑,精准地表达和展示了职工的智慧,提高了车间和技术工人参与的积极性。(2)精炼总结。先进操作法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要诀就是把复杂的操作方法表述为最简单的概括,归纳总结,坚持做到精炼、准确,易于推广时的记忆和操作。我们在对“付明祥HXD3C型电力机车主断路器分析调试操作法”进行总结时,根据对工作准备、故障判断、故障排查三个阶段的操作流程的提炼,总结,概括为“十项准备动作”、“六看十一查”和“一听五查”操作方法,体现出精准概括、总结到位、简单易懂、操作灵活的特点。我们对“于冰一次加热、锻造快速加工NX70型平车中拉杆操作法”进行提炼,总结出“8个步骤和8项注意”的操作要诀,保证了该项操作法在推广时简单、明了、直观。(3)严格评审。评审分为预审和正式评审两个阶段,预审由公司工会安排专人负责把关,正式评审则组织专家严格审查。预审负责人具有长期的工作经验,对一般的操作法在此阶段就进行淘汰。正式评审则更加严格,所有评审人员全部由公司级专家担任,经过对操作法全面资料审查、视频了解、现场答辩等环节,经半数以上专家同意,才能成为公司级的先进操作法,从而保证被命名为先进操作法的申报项目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真技绝活。(4)审慎命名。在先进操作法命上自己的名字,对技术工人是一种莫大的精神鼓励和至高的荣誉。但是先进操作法产生过程存在不同的情形,有的是操作者本人在生产实践中积累、探索、总结出来的;有的是经过一代代操作者不断积累、沉淀、传承下来的;还有的是几个人合力创造发明的。因此公司工会对先进操作法的命名一直非常慎重,需要经过本人承诺、所在车间证明和公示等措施,确保命名无疑议。(5)强化推广。先进操作法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把先进操作法推广到生产实践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促进工艺流程改进,甚至提升至标准化工艺规程,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我们坚持做到先进操作法要被公司技术主管部门审定为标准操作工艺后方可推广。这些先进操作法的评审、推广对产品工艺流程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毕岁礼HXD3电力机车牵引杆梁半圆孔镗削操作法”,初审时发现“四头镗刀对刀量块”和“牵引杆梁安放找正”的问题,我们积极与技术部门沟通,得到重视和采纳,改进了量具、工装和加工工序,并纳入标准工艺规程,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个先进操作法的诞生,经过一个严格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是操作者本人知识、技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更凝结了广大参与者共同的关心、关爱和培育,也是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公司工会坚持2年开展一次先进操作法评审工作,每一批先进操作法也就10个左右,就是秉持认真严肃的态度,使认定的先进操作法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实现载体创新,取得关键突破,有序推进职工先进操作法创新发展

1、不断实现载体创新发展。公司工会挖掘和传承先进操作法走过了由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的传统模式到采用录相机录相制作多媒体光盘,再到运用电脑制作PPT形式的三步曲。言传身教存在受众面窄,而且极易造成传承中断的情况。多媒体光盘需要高端摄像设备和较高的编辑技术,后期制作难度大。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公司工会先进操作法载体现在普遍采用PPT形式,通过制作高品质的PPT片,展现出先进操作法的神奇,也体现出与时代的高度契合性。这项方法被大连市总工会评为2011年度创新工作奖。

2、先进操作法不断取得关键性突破。自2005年开始,历经三届先进操作法评审和推广,先进操作法本身也在创新和发展。第一批认定的10个先进操作法基本是在生产一线领域挖掘整理的,更多地侧重于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绝技绝活。我们在开展的第二批先进操作法时,将先进操作法征集挖掘工作扩展至技术和管理领域,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选定技术设计及软件开发等领域。先进操作法在技术和管理领域里开展,拓宽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同时也在技术、管理职工中开辟了新的活动空间。目前,公司开展的第三批先进操作法又增添了新的内涵,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先进操作法与高端产品、高精设备、高尖技术相结合,体现出先进操作法的高技术性。“万传广240铸造机体缸头螺栓孔加工操作法”,充分发挥龙门加工中心机床的功能和潜力,通过编写逻辑性强、简洁通用和自保护功能的程序,创造了240铸造机体缸头螺栓孔加工新方法。“高云巍265柴油机连杆深油孔钻削加工操作法”,编写高效安全的加工程序,改进深孔加工刀具参数,选择合理的切削参数和切削油等手段,解决了连杆深油孔钻削加工的技术性难题。

公司职工先进操作法在推进的过程中,从形式创新,到载体创新,到内涵创新,不断取得关键性突破,始终紧随企业科技进步过程,始终保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始终坚持与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紧密融合,从而保证了先进操作法鲜活的生命力。

三、提高效益和效率,畅通成长成才通道,切实发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功效

1、着眼工艺流程改进提升,提高先进操作法对企业效益和效率的贡献率。公司工会开展先进操作法活动以来,在征集、总结、整理、推广各个环节,都注重其与工艺流程的密切结合。先进操作法被工艺技术部门采纳后,提升为标准工艺规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高世和球墨曲轴表面裂纹消除操作法”不仅创造了“曲轴表面裂纹、缺陷修复”的奇迹,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每根曲轴历年平均价格20万元计算,累计节省费用达660余万元。“陈柏宁等人机车电气屏柜预布线操作法”不仅能很好地满足机车电气配线标准化要求和铁标的相关布线标准,而且相比传统工艺减少了二道工序,提高工作效率达3倍以上。可以说,每一个先进操作法都是工艺技术的改革,都创造了显著的效益,这就是大力推广先进操作法的价值所在。

2、着眼荣誉激励和目标引领,提高职工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参与率。在大连机车公司,先进操作法就是一面创新的旗帜,一个技术的标杆,它成为技术工人追求的目标,吸引着技术工人热情参与,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不断激发着职工的创新激情。当我们看到车体车间高级工人技师姜新为使自己在多年实践中总结的“桥式吊车主接触器电气故障快速排查操作方法”能够参与到公司第三批先进操作法评审,动员家属共同参与,夫妻俩人齐上阵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和精力制作PPT时,我们就能感受到职工对先进操作法的重视程度,也真正能领会职工技术创新的魅力和吸引力。

第5篇

为了进一步总结中央企业职工创新工作情况,研究推广央企职工创新成果的新思路、新模式,3月13日至17日,国资委群工局与中国发明协会组成调研组赴南方电网广西公司开展调研座谈活动。

调研组一行由群工局工会处副处长贺建飞带队,群工局工会处吴月华、中国发明协会朱汉夫及南方电网公司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刘文权等一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在广西电网公司召开了座谈会,走访了贵港供电局、崇左供电局、百色供电局等职工创新工作各具特色的基层单位。

广西电网公司董事、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工会主席瞿佳兵和工会副主席苏宏羽出席座谈会并介绍了公司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情况,广西电网公司是南方电网全资子公司,员工5.1万人,下辖22家分公司,44家县级供电企业,资产总额511亿元,年售电量933亿千瓦时(度),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广西电网公司工会成立于2005年9月,与广西电力工会合署办公。2005年以来,有6人获得全国劳模称号,18人获得广西劳模称号,15人获得南方电网公司劳模称号,5人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9人获得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5人获得广西技术能手称号。广西电网公司职工创新工作有两大亮点:一是试点建立“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挖掘职工中的“绝招”、“绝技”、“绝活”,以师徒结对、传帮带的方式,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方法;二是不定期举办青工“五小成果”(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评比活动、现场召开青工创新成果会、举行五小成果巡展,及时把获奖的成果推荐给业务部门推广应用。近两年来,评出职工创新成果282项,其中一等奖29项、二等奖46项、三等奖65项、优秀奖142项,产生经济效益超过700万元。

广西电网公司各单位职工技术创新工作也很有特点。南宁市供电局在22个基层单位设专题开展“员工论坛”、“创新论坛”、“管理论坛”,围绕“如何防止外力破坏”、“如何消除设备隐患”等25个专题开展讨论,挖掘职工创新成果,并组织推广应用。2011年在南宁市总工会指导下,首设“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和“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先后投入220万元为创新工作室添设备、改建培训场地,激发了技术标兵和劳模的创新热情,在工作中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贵港供电局每年都会组织各部门申报技改、创新课题,聘请QC(质量控制)专家进行指导,生技部、企管部跟踪每个项目小组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支持,每年召开QC成果评审会暨会;围绕重点工程、重点施工项目和生产实际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施工成本等。崇左金马变电站班组共11名员工(2名研究生、7名大学生、2名大专生),负责5个变电站的巡检和运行维护,探索出“行政班+备班”值班模式。百色供电局借助集团整体的职工创新工作体系和成功模式,快速提升了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涌现出央企劳模黄战英等一批创新标兵。

据南方电网集团工会职工权益部刘文权部长介绍,南方电网今年将建设50个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年底将评选出十大优秀创新工作室,以此全面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

第6篇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河钢宣钢设备能源部既是宣钢公司的能源介质供应枢纽,也是水、电、低压蒸汽等能源转供、自耗大户,“节水”、“节电”、“节低压蒸汽”一直是关系到部成本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部工会以阶段性劳动竞赛为平台,从日常生产中最基本的能源介质管理抓起,在工中深入开展“微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职工的参赛积极性、创新主动性、挖潜责任性,为部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增动力、添活力。上半年陆续开展了“节水劳动竞赛”、“发电量攻关劳动竞赛”、“系统技术改造劳动竞赛”、“节约低压蒸汽劳动竞赛”等小型劳动竞赛活动,累计节能创效400万余元。

关键词 微竞赛 职工 经济 创效

一、广泛发动,鼓励“职工围着竞赛转”

为了加强生产系统供水管理,降低自耗水量,部工会在热力一作业区等5个相关作业区开展了节水劳动竞赛。成立了由部长、书记亲自挂帅的竞赛领导小组,按照自耗水和钢轧系统泵站耗水两个考核部分分别制定了竞赛指标,并严格细化考核、奖励标准。

参赛作业区按照部竞赛方案要求,自上而下层层宣传发动,层层分解节水指标,层层制定推进措施,通过强化过程督导和控制,在保证生产用户供水需求的前提下,认真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过程控制,确保“竞赛围着生产转”

在设备能源部的生产组织模式中,“发电量”是部完成公司目标任务的关键项目,部工会以“发电量攻关”为主题,在热力一作业区、热力二作业区、燃气作业区开展了“发电量攻关”劳动竞赛。在竞赛活动中,热力一作业区在锅炉系统根据煤气压力情况,勤调整,保证蒸汽参数在正常范围内(3.2-3.5PMa,420-450℃),并与生产调度及时沟通,做好煤气、蒸汽参数平衡工作的基础上,发电系统根据蒸汽参数调整负荷,并参考煤气压力与锅炉沟通,共同配合进行负荷的升降。作业区对每班的发电量、汽耗及煤气压力、蒸汽压力、温度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查找生产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改进,力争多发电。燃气作业区煤气系统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保证机组运行在最佳状态,杜绝各类设备事故和故障发生,合理调整机组运行台数和频率,转炉煤气做到坚决不拒收,同时根据调度指令做好高炉热风炉、混配站和区域高炉、转炉掺混使用,提高转炉煤气外供能力。

同时,部竞赛领导小组做好竞赛过程控制,根据高炉及热力、TRT发电机组运行情况不断对竞赛指标进行调整,使竞赛始终与生产同步。

三、注重实效,达到“竞赛围着效益转”

开展劳动竞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为部完成各项成本挖潜目标任务提供支持和保证。1―2月份围绕冬季生产模式,部工会开展了“节低压蒸汽”劳动竞赛,从杜绝跑冒滴漏,加强计量管理入手,及时调整生产组织模式,在满足用户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低压蒸汽外供量;同时根据温度要求,减少或停用低压蒸汽采暖,有效避免“过度采暖”现象。根据天气变化,在保证不冻堵的情况下,对低压蒸汽管网工艺疏水做到专人定时排水,彻底改变不必要的蒸汽外排,降低介质损失。

通过这些措施,以竞赛为杠杆,紧紧盯住每一个挖潜增效环节,把控每一个挖潜增效因素,为强力推进降本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调动了职工参赛积极性

以“微竞赛”为抓手,紧扣某一项生产指标,赛程短,见效快,极大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参赛积极性。在竞赛活动中,参赛班组自觉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节能意识,杜绝浪费;岗位操作人员加强设备点检,特别注意对管道、阀门处跑冒滴漏现象进行逐一排查;维护检修人员对各个截门进行电动阀改造,方便岗位的操作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作业区技术人员牵头,实施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和优化革新。部动力能源科、专业设备科、工会作为竞赛考核责任部门,不仅加强了竞赛的过程管理,对参赛作业区指标进行统计,还站在专业角度给予参赛车间提出了许多技术性建议,劳动竞赛也成为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攻关、摸索先进操作法的有益尝试。

五、提高了职工成本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微竞赛”,职工熟悉各系统生产过程的同时,也对“成本”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积极投身系统优化改造,为保证设备长周期稳定经济运行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大力提升了职工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力。2500m3高炉区5#循环水泵站主要负责为1#、2#2500m3高炉配套AV80-16型汽轮鼓风机组及两台25MW汽轮发电机组凝汽设备提供循环冷却水,系统总循环水量为30000 m3/h。开展节水劳动竞赛活动以来,班组职工紧扣“成本”这个关键环节,调整设备运行方式,采取停运一台水泵,由原来的6台水泵供3台机组改为5台水泵供3台机组,合理控制1#、2#风机循环水进口阀门,关闭15%左右,满足了系统运行的需求,每天节约电量约16000kWh,仅此一项就年可创效104万元。

第7篇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8)01-0115-08

关键词:环境规制;技术创新;行业异质性;工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技术进步;环境保护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依靠工业扩张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却日益趋紧。目前,加强环境规制、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是支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工业高质量发展又依托于技术创新。由于各行业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创新活动不同,行业异质性问题突出,这决定了在不同类型行业中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因此,如何在不同行业背景下实施合理环境规制政策的同时加强工业技术创新是政府及工业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从行业异质性的角度出发,在Griliches-Jaffe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环境规制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以期获得针对性的结论,为实现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提供一定参考。

一、相关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已作了一定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MichealPorter提出著名的“波特假说”,认为尽管环境规制会导致治污成本增加,但合理的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倒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在弥补环境成本、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绩效,继而提高企业竞争力〔1〕。对于“波特假说”的成立与否,国外学者对此已有大量研究,并持有不同意见。部分学者的研究支持“波特假说”,如Lan-jouw,Mody,Murty和Kumar,他们认为环境规制会激励企业技术创新〔2~3〕。另一些学者的结论则不支持“波特假说”,如Jaffe,Palmer,Cesaroni和Arduini,他们认为环境规制同技术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4~5〕。

国内学者对环境规制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普遍认为环境规制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一定的前提。有些学者从地域差异的角度展开研究,如王国印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波特假说”成立,经济较落后的中部地区不支持“波特假说”,并且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有负面影响〔6〕;沈能等的研究结果与王国印等的结果一致,并且在此结论的基础上说明了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7〕。有些学者从时期差异的角度展开研究,赵红等的研究成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滞后3期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中长期满足“波特假说”〔8〕;李阳等应用面板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存在长期促进效应,其结果同赵红等一致,但同时存在行业异质性〔9〕;蒋伏心等采用两步GMM法发现环境规制同技术创新之间呈动态“U”型关系,在长期情况下也符合“波特假说”〔10〕。另外一些学者从行业异质性的角度展开研究,如王锋正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R&D效率的影响主要源于对污染密集型行业的规制〔11〕;然而任胜钢等的研究结果则不相同,他们的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中、轻度污染行业的技术创新有显著作用,然而对重度污染行业的影响并不显著〔12〕。

从以上文献梳理结果来看,目前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并且存在地域差异性、时期差异性和行业差异性。学者们在地域差异性、时期差异性上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在行业差异性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在行业异质性视角下,将工业行业分类为清洁型行业和污染型行业,基于Griliches-Jaffe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采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不同类型行业间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不同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行业分类

考虑到2012年前后工业行业分类和命名存在差異,本文根据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统计口径,选取2009~2015年41个工业行业中34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其中,由于“B11开采辅助活动”“B12其他采矿业”“C41其他制造业”“C42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C4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D4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数据缺失过多,“C40仪器仪表制造业”2010年后行业分类发生变化,故从样本中移除。为保持统计口径一致,将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整合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将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整合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各工业行业分类采用李玲等的方法计算各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并按照污染物排放强度将行业分为清洁型行业和污染型行业〔13〕。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1)计算各行业单位收入污染物排放量:

(3)将上述各污染物标准化值进行等权加和平均,计算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平均得分:

(4)将平均得分汇总,得到各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γ。

根据上述方法,使用2010~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各制造业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并按照γ值将各工业行业分为清洁型行业和污染型行业。若γ≤0.0828,行业为清洁型行业,若γ>0.0828则该行业为污染型行业(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根据2010~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整理。

(二)模型设计

Griliches提出Jaffe改进的知识生产函数被广泛应用于技术创新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在Jaffe的知识生产体系中,知识生产是一种多投入的知识产出的过程,其关键是知识创新〔14〕。借鉴常规C-D生产函数,得出知识生产函数如下所示:

因问题探讨需要,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在知识生产函数中加入环境规制变量(ER)以及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改进后的函数两边取对数得:

根据前文分析,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呈非线性分布,可能存在门槛效应。此处采用Hansen创建的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分析〔15〕。其基本形式为:

(三)变量界定

1.被解釋变量

技术创新(cre)。一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其所发表的专利数量上,考虑不同年份政府政策、授权标准的差异性,许多受政策或社会环境等影响未被授权的专利也会被利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故本文选用“专利申请数”来衡量一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解释变量

环境规制(ER)。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以下五种指标对环境规制强度进行衡量:一是根据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衡量,如张中元和赵国庆等使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二氧化硫去除率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16〕;二是根据污染物处理费用进行衡量,如张成等使用工业污染总投资与主营业务成本、工业增加值的比值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17〕;三是采用GDP/Energy指标进行衡量,如SoniaBenkheder使用GDP/Energy(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衡量环境规制,他认为该指标能够很好地衡量政府环境规制的真实效果〔18〕;四是采用综合指数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衡量,如傅京燕和李丽莎将废水、废气、废渣数据进行线性标准化处理,再分别赋予其权重测量环境规制强度〔19〕;五是通过计算单位污染物治理投入进行衡量,如王勇等基于单位污染物所需治理投入的思想,构建了新的指标对环境规制进行衡量〔20〕。

上述前两种指标均存在单一化缺点,第三种指标不适用于分行业研究,由于2011年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已不再对分行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SO2排放达标量”进行统计,导致数据缺失,因而也不采用第四种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本文借鉴第五种方法对环境规制强度进行测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3.控制变量

技术创新投入。创新投入主要包括研发过程中的资金投入(K)以及人力投入(L),资金投入是研发过程的基础,人力投入是研发过程的关键。本文选取“R&D内部经费投入”、“R&D人员全时当量”分别来衡量资金投入以及人力投入。

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Schumpeter提出的“熊彼特假说”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21〕。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与工业企业单位总数的比值衡量企业规模。

所用数据均来自2010~2016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对计量结果的影响,本文借鉴朱平芳等构造的R&D价格指数,对“R&D经费内部支出”进行平减,其公式如下:R&D价格指数=0.55×消费价格指数+0.4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22〕。式中使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进行平减。

三、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stata13.0对模型进行估计。在对门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前,首先确定了门槛个数,进而确定具体的模型形式。本文分别从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的假设条件出发,以环境规制(ER)为门槛变量和解释变量,技术创新(cre)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对清洁型行业和污染型行业进行门槛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清洁型行业分别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的检验;污染型行业分别在5%、1%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的检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本文运用双重门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两个门槛值γ1和γ2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为了得到更加精确、客观的回归结果,本文采用考虑了异方差的稳健标准方法对双重门槛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3和表4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在清洁型行业和污染型行业中,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提高,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系数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对清洁型行业而言,当环境规制强度小于第一个门槛值0.223时,影响系数显著为负数(-1.115);当环境规制强度跨越第一个门槛值0.223但小于第二个门槛值0.257时,影响系数变大但仍为负数(-0.769);当环境规制强度跨越第二个门槛值0.257时,影响系数继续变大并由负数转变为正数(0.778)。对污染型行业而言,当环境规制强度小于第一个门槛值0.326时,影响系数显著为负数(-0.857);当环境规制强度跨越第一个门槛值0.326但小于第二个门槛值0.828时,影响系数变大但仍为负数(-0.553);当环境规制强度跨越第二个门槛值0.828时,影响系数继续变大并由负数转变为正数(0.808)。由此可以看出,在两类企业中,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均先呈折线,后呈“U”型关系,当环境规制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对技术创新有激励作用,此时“波特假说”成立。

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所以呈这种关系,笔者认为可能是以下原因:企业在政府环境规制政策的压力下,首先会从环境污染的末端出发,增加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以满足政府对污染物排放的要求,这一行为对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产生挤出作用。随着资金投入的减少,企业的技术创新受到抑制。从回归结果上看,在清洁型行业和污染型行业中,资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均显著为正的,并且系数都较大,即研发资金投入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加大,企业的总成本不断增加,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会尝试从污染治理的技术出发,通过治污技术的创新来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此时,该行为对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的挤出作用将会减小,但对技术创新仍有抑制作用。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继续提高,当其超过“U”型曲线“拐点”时,无法接受过高环境规制的小规模企业会逐渐退出市场,留下创新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行业整体规模扩大,市场集中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强。回归结果显示,在清洁型行业中行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数,在污染型行业中行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虽不显著,但系数仍为正数,说明行业规模的扩大,整体上会促进技术创新。不仅如此,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提高,治污技术创新的边际效用不断下降,这将会对企业技术创新形成“倒逼机制”,使得企业将目光转向通过生产技术的创新来降低污染整体排放、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增加收入的同时降低污染治理成本,获取更多利润。

(2)在清洁型行业与污染型行业中,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第二个门槛值存在明显差异,即其“U”型曲线拐点存在较大差异。清洁型行业中“U”型曲线拐点处的环境规制强度为0.257,而污染型行业为0.828。这说明了清洁型行业较污染型行业更早跨越“拐点”,即清洁型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规制提高的反应速度比污染型行业快。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1)在一个行业中,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技术调节成本的大小。当环境规制强度增加时,固定资产比(固定资产总额/资产总额)越大,通过生产技术调节来降低污染的成本越高,对环境规制容忍度就越高,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越强〔23〕。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2015年各清洁型行业的平均固定资产总额约为6465亿元,各污染型行业的平均固定资产总额约为13931亿元,污染型行业的固定资产总额约为清洁型行业固定资产总额的2倍多。图1为两类行业的固定资产比,结果显示除个别行业外,污染型行业的固定资产比明显高于清洁型行业。在清洁型行业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小,技术调节成本较小、设备更新相对较易,因此当面图1清洁型行业与污染型行业固定资产比对不断提高的环境规制时,企业能够较快地进行技术创新;在污染型行业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大,技术调节成本也较大,企业面对不断提高的环境规制要求时会优先从治污投资出发增加治污成本,从而挤占创新投入,因此污染型行业的技术创新对环境规制的反应较慢。(2)从各行业特性出发,以生产资料制造业、设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组成的清洁型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以石油、金属、化工等重工业组成的污染型行业污染排放量大但治污能力强。因此当面临环境规制加强时,污染型行业能承受的强度较大并倾向于治污技术的创新,而清洁型行业则倾向于通过生产技术的创新来减少污染排放。

(3)根据门槛检验结果,本文以2015年各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为判断标准,将研究的34个行业按照环境规制强度进行分组(见表5)。在低、中规制组中,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呈负相关;高规制组中,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之间呈正相关。由表5可看出,按照环境规制强度分组,清洁型行业与污染型行业的分布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截至2015年,清洁型行业集中分布在高规制组,而污染型行业集中分布在低规制和中规制组。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采用2009~2015年工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1)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呈“U”型关系,政府应适度加强环境规制强度使其尽早跨越拐点,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同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双赢”。

第8篇

[ 关键词 ] 知识创造理论 高新技术企业 知识创新能力 培育路径

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和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要在激烈的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竞争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创造和更新知识。对于企业这种组织而言,知识创造活动主要是由企业和个人行为来完成组织性的知识创新过程。其特点是主要完成这一过程要依赖于组织中个人的知识创新,没有个人的知识创新活动就不可能有组织的知识创新。因此,为了保持企业知识创新的持续性,必须重视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其自身的组织特点使其对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要求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并且比一般普通的企业对员工知识创新的能力都要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培育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知识创造理论回顾

东西方学术界都非常关注知识创造的问题,西方学者认为组织是信息处理的系统,创新是信息处理的一部分,却没有能动的过程来考虑知识创造的过程。在实证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影响下,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与1995年在他们合著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能动的知识创新的过程SECI模型,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巴,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全面论述。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内存在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两类,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即那些我们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知识;而显性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如专利、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可以被编码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转化有经历四个阶段――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详见图1),每一个阶段完成一次螺旋上升都有一个“场(巴)”存在。相应于知识转化四个阶段的“场(巴)”,分别为“创始场(Originating Ba)、对话场(Interacting Ba)、系统化场(system Ba)、练习场(Exercising Ba )”。

SECI模型,强调隐形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该模型和理论很好的解释了知识创造过程,即知识通过SECI的循环转化实现不断螺旋上升。但是国内芮明杰、任洪波等学者认为CECI模型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该模型没有区分“创造”和“创新”,知识创造是在组织内部产生新的知识,而知识创新则包括采用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野中郁次郎论述的知识创新一文中隐含着创新就是产生新知识过程的假定。因此精确地说,野中郁次郎实际上是在探讨组织中知识创造的问题,只是知识创新的一个子集。二是该模型只考虑知识创造的过程中的隐形知识,而忽视了显性知识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在此分析基础上,芮明杰(2004)等人通过引入知识价值链的概念,对野中郁次郎的模型进行修正了扩展,认为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主要环节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保护和知识扩散。并借用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的3个基本模块,即知识场、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资产,提出企业知识创新模型(详见图二)。将企业知识创新划分为获得、选取、融合、创造、扩散和共享6个阶段,认为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核心阶段。同时考虑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创造。该模型对SECI模型进行了扩展和修正,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就变成了组织获取外部社会知识,在对外部知识进行筛选的基础之上实施知识融合,接着是知识创造、然后在组织各个层次进行知识的扩散,达到知识共享目的。

二、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特征及员工知识创新能力概述

1.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特征

高新技术是指以世界科学技术新发明为基础,以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为条件的新兴的科学工业技术,他是建立在世界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之上的,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一个动态的概念。高新技术企业是指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主要技术和资源投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往往非常关注知识创新的过程,而且是快速创新的过程。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创融合、知识创造、知识保护扩散和知识共享六个环节,即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价值链;二是知识价值链的运作速度要求比较快;三是知识创造和共享这两个环节是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主导着知识价值链的其他环节。

2.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概述

能力是指主体生物遗传与文化遗传的基础上从事活动的功能与力量。一般来说,能力的主体分为个体和群体。个体的能力是在个体遗传能力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与实践而获得,增长的能力;群体能力不是个体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特定群体结构、组织形式、社会行为而形成的新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指知识创新主体依靠知识的进步、更新而改变世界的一种能力。知识的创新能力只有与人的知识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是指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中,企业员工善于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它需要员工具有探索精神、独创意识、批判的能力。

三、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培育路径

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特征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创造模型和芮明杰等人提出的知识创新模型,我们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创造能力的培育可以从以下三个路径展开:

1.创建组织文化,营造知识场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的创造是在一定得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景中实现和完成的,即他所命名的“巴”,就是所谓的“场”。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创造和共享的过程中,也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知识场,我们把知识场的组建过程理解为当今比较流行的组织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成功实现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基础,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知识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得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的共享性文化,使每位员工都认为共享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行为。知识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形成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2.组织结构创新,组建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称未来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学习型组织”,变动时代唯一的竞争力,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好。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知识价值链的运作速度比较快,因此学习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学习型组织不仅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将学习作为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方式。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必须追求柔性化、扁平化、减少管理层级,以增强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同时组织中的成员必须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坦诚相待,了解组织的运行方向,每个人都认同组织的愿景,然后为实现组织愿景共同努力。

3. 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知识库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库不一定指一个在技术上实际存在的知识库或数据库,他会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组织中,知识的一部分可以保存组织的每个成员的头脑中,也有一部分可以保存在组织的经验、数据库、操作规范或文化中。因此,我们可以把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库分为两类:一是以储存显性知识的知识库;二是储存隐形知识的知识库。

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企业要注重企业网站、局域网和数据库的建设。企业网站面向所有用户。是界外了解企业以及进行网上交易和交流的窗口,目的在于宣传、提高企业效率以及企业和外界的沟通学习。局域网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往来、交流和共享创造条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只是储存与管理,它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系起来,在人际系统交流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企业知识库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信息查询、需寻求解决方案及有关经验等提供支持。

四、结论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创造和分享知识是一种无形的活动,只有人们愿意合作时,知识资本才能通过员工对知识的应用,使这种资源转化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芮明杰,李鑫等.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对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修正与扩展.[J].2004(5)

[2]张爽,周海炜.知识转化理论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评价.[J].情报杂志.2006(11)

第9篇

企业创新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解决方案的创新,二是管理的创新,三是业务模式的创新。

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副总裁 王大庆

“表面上看配线行业技术含量不高,门槛较低,但其中的创新则永无止境。”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副总裁王大庆认为,有的事情并不是看起来简单就没有创新。在配线领域日海始终非常注重研发方面的投入。生产的产品中单就户外机柜就有上千种类型,适用于街区、楼道、山顶、高铁沿线等等各种应用场景。配线产品是离客户最近的,这就要更多的创新来满足客户的使用,将需求与应用达到最好的匹配。但提品并不是服务的终结,在商品交付使用之后的售后维护、保障方面,日海都力求做到最好。力求客户在使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得到非常完善的保障,保证产品10到20年的使用寿命。

王大庆介绍道,今后日海还将要不断创新。企业创新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解决方案的创新,要将恰如其分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这涉及到加大投入研发资金,注重多场景的研究专利建设。二是管理的创新。内部管理要不断精细化。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好的产品,这本身就是一道需要攻克的难题。现在厂家比较多,竞争激烈,就更要从内部上提升、优化。三是业务模式的创新。通信行业也在逐渐向民资开放,一些业务也不局限于运营商招投标。在向互联网+公司转型方面,日海也做了一些尝试,在网络平台商店上去开展一些业务。这些都为充分利用资源,开展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探寻途径。在生产配线产品的同时,在旗下组建了十家工程公司,形成了产品与施工系统化服务,更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从创新这方面讲,它是永无止境的。

对于企业发展的未来,王大庆充满了信心。“现在非洲和一些海外的国家也在找我们的认证机构,找我们制定标准,提供解决方案。”他说,中国的无线基站建设量和宽带接入建设量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并且面对建设网络的复杂性也是最大的。能够把中国的业务做好,在全球都有竞争力。日海作为一个在国内配线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将来还会更多地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