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30: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水利水电工程就业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全市库区移民的基本情况
(一)工程概况
1、已建的水利水电工程:
(1)已建装机容量2.5万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有沙溪流域的安砂、贡川、竹洲、斑竹、城关、高砂、沙溪口;金溪流域的池潭、良浅、孔头、范厝、漠武;尤溪流域的水东、雍口;大田的成益(六角宫)以及闽江流域的水口等16座,总装机容量244万千瓦。其中坝址库区全部在我市辖区内的有13座,装机容量74万千瓦,部分库区在我市的有3座,即:水口水电站库区我市占8%,沙溪口水电站库区我市占66%、漠武水电站库区我市占30%。
(2)已建装机容量在2.5万千瓦以下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利水电工程有明溪蒙州、水口,永安上坂、鸭姆潭,清流嵩口坪,尤溪双剑潭,建宁合水口等7座,总装机容量4.87万千瓦;总库容1.2624万立方米。
(3)已建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三元东牙溪,沙县官昌,大田坑口,明溪芦下坡,清流琴源,宁化泉上、桥下、砂坪、隆陂,尤溪南溪、双里、柳塘,将乐小王,泰宁水埠等14座,总库容2.4715万立方米。
2、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
(1)在建装机容量2.5万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有尤溪街面,永安西门,三元台江,将乐大言、黄潭等5座,总装机容量41.1万千瓦。
(2)在建装机容量2.5万以下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电站有永安丰海,装机容量2.4万千瓦,总库容0.17万立方米。
3、拟建的水利水电工程:
(1)拟建装机2.5万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有尤溪坂面、汶潭、将乐高塘等3座,总装机容量11.5万千瓦。
(2)拟建的水库有黄砂坑、沙洲、石坂桥等3座,总库容1.3968亿立方米。
(二)移民安置与生产生活情况
1、移民安置情况:
全市已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有96558人,其中1986年以后新建大中型水电站库区移民24517人、中央直属水库库区移民57940人、市内水库库区移民15273人。安置方式以库周后靠农业安置为主,淹没总土地面积23.7292万亩(不含在建6.101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1109万亩(不含在建1.8118万亩)。
2、移民生产生活情况:
(1)移民开发性生产迅速发展。随着三溪流域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我市库区经济的优势逐渐凸现,水电站库区后扶基金的投入,改善了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移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各库区县注意把实现小康村和小康精品村建设同改善和提高库区移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努力改善移民安置区的道路交通,供、排水系统,边坡稳定等基础设施,库区清洁能源沼气工程建设等,通过几年实施,完成库区道路硬化近100公里,建造和改造自来水厂125座,铺设供水管道240公里,基本实现库区人畜饮用水卫生,移民门前道路硬化率达50%以上。
(3)移民素质不断提高。我市每年从库区后扶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库区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制定工作方案,抓好培训落实,市库区移民开发局每年组织1-2期全市性的生产技术培训,各库区县(市、区)根据具体情况抓好培训,市、县两级共举办培训班51班次,培训移民3520人次。
(4)移民贫困户逐步脱贫。我市根据库区具体情况,采取“村提名、村民公认”的办法在移民村中推选贫困户,并进行扶持,扶持贫困移民发展特色产业,对移民贫困户生产项目的补助进行量化,引导移民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经过几年的扶持,大部分的贫困户已脱贫,并走上致富之路。
(三)移民后期扶持情况
1、后期扶持政策
(1)我市1986年以后竣工投产的大中型水电站实施后期扶持政策,根据《福建省水电站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规定》,从1996年1月1日(或水电站机组发电进入商业运行之日起)设立后期扶持基金,基金从征收之日起,按各水电站供电量每千瓦按0.5分的标准提取,连续提取10年,提取的后扶基金用于扶持移民发展生产,解决遗留问题。
(2)我市1986年以前建成的中央直属水库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2002年以前实施库区维护基金政策,从2003年起按六年规划要求,实施库区建设基金政策。
(3)装机容量2.5万千瓦以下水电站、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未实施后期扶持政策。
2、后期扶持基金征收及使用情况
我市各库区征收后期扶持基金的时间不同,据统计,全市大中型水电站从1996—2003年8年间共征收后扶基金5903.191万元,扶持生产、生活项目884个。中央直属水库截止2002年,投入维护基金2206万元。2003年又有98个项目列入国家建设基金项目,总金额800.9万元。
(四)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库区经济发展与移民生活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库区之间存在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点,大型水电站库区水口、沙溪口相同之处是库区都在国道、省道边,交通方便,各项基础设施较完善,移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发展私企和第三产业。如沙县青州镇5个库区村移民依靠发展私企和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达2961元,比建库前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不同时期建成的库区情况各不相同,近期建成的库区基础设施较完善,补偿比较到位,对移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小,后期扶持基金征收后可用于移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早期建成的特别是中央直属水库,库区多数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后期扶持库区维护基金和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完善基础设施,真正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由此,造成各库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市多数库区较偏僻,本来就比较落后,再加上库区建成后给移民生产、生活造成许多不便,尽管库区有后扶政策予以扶持,但与库区周边乡(镇)、村相比生活水平总体差距较大。据统计全市库区移民收入总体低于全市平均收入500-1000元。库区移民的教育、医疗条件也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区。此外,还有库区移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生产资源不足;部分库区后扶基金征收年限已接近10年,而移民遗留问题还很多,需要进一步扶持等。
二、库区后期扶持的建议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力争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目前调查,相距甚远,必须引起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我市库区经济的发展,加大库区移民的工作力度。
(一)实施库区移民再就业工程
结合我市库区实际,制定##市实施库区移民再就业(培训就业)工程计划:2005-2010年,全市库区每年开展移民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500人次,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库区农村移民劳动力300人以上;每年开展移民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3000人次,参加培训的移民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库区移民劳动就业率逐年递增,至2010年就业率达90%以上。
(二)开展创建“平安##库区”活动
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90%以上的库区移民安置地达到“平安##库区”标准,实现“三个下降、四个提高、五个无”的目标。即:“三个下降”:移民集体上访人次明显下降,越级集体上访和重复上访数量明显下降,来信来访人次明显下降;“四个提高”:移民来信来访处理效果和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水平明显提高,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库区社会动态捕捉能力和治安防控能力明显提高,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移民收入稳步提高;“五个无”:无出现移民聚众围堵国家机关、滋事扰乱社会秩序的,无故意阻挠水电站工程施工,无进京集体上访,无到省重复上访,无出现人为重大事故案件。
(三)制定处置紧急情况工作预案版权所有
为了有效处置我市库区移民紧急情况,降低紧急情况造成的危害,维护党和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和库区的安定稳定,必须制定市移民局紧急情况处置工作预案。
(四)对库区移民进行永久性扶持
由于我市地处山区,因历史原因遗留问题很多,仅靠后期扶持,10年时间难以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有关部门要对库区移民进行永久性扶持。
(五)完善水利水电工程后扶基金的征收
装机容量2.5万千瓦以下水电站、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目前未实施后期扶持政策),上级有关部门应参照大中型水电站及中央直属水库的管理办法,征收水利水电工程后扶基金,扶持水库移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媒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其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基本是“本科压缩型”,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与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相差较大,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自编讲义,其存在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加工不细和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表现为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目前,大多数的高职教材主要是供教师理论教学使用的。而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一半,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有效衔接。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自身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2教材编写的原则
编写高职教材,首先要明确高职教材的特征,如同高职教育的定位一样,高职教材应既具有高教教材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鲜明特色。因此,应具有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理论水平,重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即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时容易理解,容易吸收。高职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要具有鲜明的高职特点
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应正确定位。要正确理解这一定位,必须把握住四个基本特征: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第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要准确定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必须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从高等职业院校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到成为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转变;从重理论、轻实践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要把握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准确定位,必须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理论知识的准确定位,既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又要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确定理论深度;二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人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教材要改变过去内容偏多、理论偏深的弊端,在理论上应以“必需”、“够用”为限度,将教材体系从学科型模式转换到应用型模式。邀请企业管理部门专家、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教材规划和指导,解决教材建设与实践“慢半拍”的问题。还提倡教材编写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立体课程”建设,将精品课程搬上网络,及时接受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并结合最新的技术进步进行适时更新,实现高职高专教材的升级换代。
2.教材建设要猫准“就业”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企业的人才观正在发生转变,不是“唯高学历是用”,而是“唯合适的人才是用”,如此一来,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升级换代。就业教育的实质是“紧紧跟着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随着技术在实践中的不断进步,专业大类中各个单项技能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加强,拥有单一的技能未必能胜任某一工作岗位,如果学习的各项知识、技能都是支离破碎的,没能围绕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关技能整合,就不可能有过硬的职业素质,也就丧失了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内容应来自实践一线,在教材体例中以课堂模拟工作现场。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外,教材建设应以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并依此来设定教材的编写内容。
3.要具有时代特征
由于教材出版周期较长,而实践中的技术又千变万化,相对实际情况,教材建设严重滞后。除部分公共课和基础课教材外,国家规划出版的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类专业教材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遭到了冷落。一些学校结合具体的岗位需求,结合具体的地域特色,配以多媒体来组织教案编写、课件开发、教材研发,反倒能形成品牌,占领市场,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是在围绕“就业”搞开发。此外,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与提升之中,这些岗位都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或固定在一种职业的时代将逐步消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业者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岗位的流动、职业的变动,要求就业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必需在教材里得到充分反映。为此,编写教材要强调知识新颖原则,教材编写应跟随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人教材,使学生毕业后具备直接从事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教育手段不断涌现,因此,高职教材建设,不但要注重理论教材的建设,而且还要注重实践教材的建设;不仅要注重传统的教材建设,更需要着力加强各种多媒体有机组合的电子教材建设。
4.具有创新精神
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都需创新精神。把技术应用性人才片面地理解为“执行者”是不全面的.他们在把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材中应十分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
5.具有整体优化
编写时不能孤立地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思考,而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去考虑,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为了强调整体优化原则,在编写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l)课程前后衔接。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教材的衔接。要综合研究课程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计划,使理论知识体系与职业的实践技能体系能有机地结合起来。3)按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规律,由浅而深地进行编写,而不能按教师自己的好恶,离开教学大纲要求去编人一些深奥难懂和不常用的理论、方法、公式等。4)在充分论述清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多花一些笔墨引导学生深人思考,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教材建设的实践
我们选择“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作为教材改革与建设的试点专业,从专业设置人手,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整合新的教学内容,确立系列教材建设项目。我们在深人调查研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教材建设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具体经验有以下几点: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并且三者并重。理论课程为培养综合和专项职业能力服务;实践课程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并占有较大比重,要有能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以及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素质教育则必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课程体系的途径,即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用型人才的社会调查,通过校企合作,由现场专家和学校教学骨干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等课程进行重组,实现了课程的实质性融合;除设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外,还增设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监理等。课程内容根据需要进行了删减,并增加了应用性强的内容。聘请生产一线的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材的编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改革,已形成了该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特色鲜明的教材。
2.制定教材建设计划
我们结合专业改革,并经反复论证,重组课程体系,确定了该专业的系列教材编写计划。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与教材的适用性,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和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教材编写组。自2002年以来,共组织编写了《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40余部,其中有全新的《土木工程制图网络课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网络课程》、《施工实训》。这些教材都具鲜明的高职特色,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
3.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要体现创新性。我们认识到高职教材编写要突出介绍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相关前沿科学情况,使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蓄积创新的能量。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愈扎实的,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就会愈强。高职教育所培养的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需要把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奠基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规划教材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为保证教材建设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制定计划。我们成立由系主任和专业教研室主任任正、副组长的专业教材编写领导小组,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立足于长远发展,从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教材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材编写计划,保证编写质量,对于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聘请了在工程第一线专家参加审定小组;在编写教材之前,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教材在本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主要工作
1、领导重视,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就业
2、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3、实行“开放式”推行“多证制”,创造新型职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四、200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200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学院招生就业处、办公室、毕业班班主任和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省水利厅和云南农业大学及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院200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圆满完成,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院2006届毕业生只有2003级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专业45人(其中获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有4人),男生30人,女生15人。截止2006年8月25日初次统计,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的有5人,毕业生签约率11.1%,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劳动合同,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有33人,就业意向率73.3%,本人暂不工作,要求回生源地报考公务员的毕业生有7人,总之,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4.4%。
二、工作总结
一领导重视,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就业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既涉及到国家长远利益,又涉及到社会千家万户。切实有效地做好毕业生工作,关系到厅、校联合办学的持续发展。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发展和稳定大事来抓:
①贯彻落实《云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办法》等文件精神,成立了以学院领导挂帅的学院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毕业生工作加强领导、及时进行指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抓具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签订了以院长为第一负责人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
③学院设置院办公室和招生就业服务机构(水校招生就业处),共同为毕业生提供服务。
④建立学院招生分配激励机制。学院教职工招收一名学生或推荐一名学生就业奖励100元。
以上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就业的新局面。
二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学院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入手,将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与毕业生择业观念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形势,树立就业信心,面对现实,摆正位置,正确定位就业目标。本着背靠行业,依托系统,面向社会的就业原则,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组织有序,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学院水利系请省水利厅专家、学者到校,先后为毕业生举行“监理工程实例”和“投标文件编制”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引导毕业生树立行业工作的苦乐观、爱岗敬业,乐与奉献的就业观。
②继续采取生产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用人单位的规模层次,有目的的选送符合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学生去实习,既锻炼了学生,又使用人单位考核了学生,学生通过实习留在用人单位就业。今年我院毕业生人数少出现了用人单位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
③收集用人需求信息和托宽就业渠道和市场。学院建立了“需求信息公告”制度,在信息宣传栏上及时公布招聘信息和通知,真正做到快速、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信息。学院组织有关人员到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情况,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签订协议。另外在推荐工作中,尽可能地帮助和推销毕业生中就业压力较大的部分女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
④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方面的作用,实行全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的做法”。在工作中,院长、书记还是普通教职工,都在利用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联系用人单位,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汇总到招生就业处统一安排;班主任和一些专业教师关心了解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耐心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初步形成全体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参与学生就业指导的良好局面。
⑤由学院办组织毕业生积极参加农大招生就业处举办的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如《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与问题解答》。2006年4月8日组织毕业生参加了在云南农业大学球场举办的“云南农业大学2006届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感受就业氛围,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定位好自己的就业目标。同时学院还制做了展版宣传学院。
⑥学院党总支把做好毕业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就业工作全面开展。本届毕业生中发展正式党员3人,预备党员3人。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积极主动,带动全体同学,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⑦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工作,针对助学贷款的学生,宣传有关政策,回答学生的疑问,加强诚信教育,按贷款银行要求,指导他们办理还款相关手续。
⑧及时传达落实各级各部门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在院领导的带头下,认真做好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的咨询和优质服务,努力开拓就业新渠道。
三实行“开放式”推行“多证制”,创造新型教学培养模式
学院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提高毕业生实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行“开放式”推行“多证制”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在毕业班最后一学期,学院根据毕业生需求为毕业生分别设置了“质量检测员”、“工程监理员”、“工程施工员”、“工程造价员”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从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班。通过考试毕业生中获得省水利厅颁发行业资格证书的有:
质量检测员工程监理员工程施工员工程造价员工程测量工
39人40人29人22人1人
持有多证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竟争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就业还存在着“有业不就”现象。
一是有的毕业生就业观念没有完全解决,相互攀化,等待观望,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身的就业定位,错过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二是部分学生不愿满足于随便找个工作,出现了就业不稳定,频繁换岗的情况。三是部分学生放弃就业机会,自愿回生源地报考公务员,他们的工作处于待定状态,对就业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四是部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应试能力、使用人单位不尽满意。
2、毕业生就业观念还有待提高。学院要继续结合水利水电的行业情况,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从导向上引导毕业生通过行业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由于水利水电行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不愿录用女生是造成女生就业率低的直接原因。
四、200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结合我院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院200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1、基本情况:学院2007年毕业生有三个毕业班级共计130人。期中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专业42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52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36人。
2、在2006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立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运行机制。
3、认真对2007届毕业生基本信息材料收集、修改和校对,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做好毕业生就业日常服务工作。
4、全方位多渠道的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教职工资源优势,调动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利用一切机会,尽量的为广大毕业生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5、进一步探索毕业生生产实习、实训与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有效结合途径,为毕业生择业创造时间和空间。
6、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提高获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的还款率。
7、做好“专升本”学生的报名及服务工作。
8、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种工作材料,做好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推荐,认真组织填写2007届毕业生推荐表、毕业生基本情况登记表、核对2007届毕业生生源信息、离校信息登记表、助学贷款还款相关手续、党员发展、组织关系转接、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审核、登记办理毕业生离校前的各项手续,整理和移交毕业生的档案材料等工作。
9、继续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跟踪统计工作。
三峡大学地处长江之滨、三峡工程之侧的世界水电之都湖北宜昌。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有宏伟壮丽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以及湖北省最大的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地方水电、旅游建设如火如荼;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资源和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为开展教学、科研,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峡大学正是充分利用地利条件,长期坚持“依托三峡、突出水电”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水电类学科特色和优势,在服务三峡工程、湖北清江流域水电开发和国内外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方向,汇聚了高水平的学术队伍,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学校仅针对三峡工程研究就提出了大江截流仿真技术、混凝土高坡绿化技术、后三峡地质灾害及水生态环境技术等应对技术,攻克难题100多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从建校以来针对三峡库区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科学观测与研究,成功预报了新滩等三峡库区重大滑坡灾害,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表彰与嘉奖,“新滩滑坡临阵预报”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针对水电站的动力设备、生产过程、运行状态等进行了仿真建模、仿真算法及仿真平台的研究;针对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开展了人工边坡及水库消落带生态回复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针对库湾支流水华问题,进行了水华暴发机理及水库生态调度方法的研究。
近年来,三峡大学在注重水电特色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三大学子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种竞赛中收获了累累硕果。仅2010和2011两年,三峡大学就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25项,名列省属高校第一名、全国高校第五名的傲人成绩。
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近14000人,其中本科学生近13000人,专科(含高职)学生1000余人,生源覆盖30个省(区、市);非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10000余人。学校现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造价、建筑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等46个本科专业和11个专科(含高职)专业;8个重点学科;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
【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00余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00余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吉林省省级主讲教授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56人被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和中华电力基金奖;12人被评为省市级劳动模范;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湖东和湖西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5.8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46.4万平方米;运动场地总面积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3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图书馆馆藏印刷型图书130万册,数字电子图书总量32000GB;校园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学校建有计算机基础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基地、电力系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等10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学校与国内相关行业的百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建有131个校外实习基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理论扎实,技能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不断增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演讲大赛”等活动中,共获得6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本科组第一名;学校代表队在“第27届国际企业挑战赛”中获东北赛区冠军和中国赛区优胜奖;学校代表队在本校承办的“第九届全国机器人大赛暨2009年FIRA世界杯机器人大赛”中国队选拔赛中获得2项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学生自主设计的作品在“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中获金奖;学生作品在“第一汽车奖第二届中国汽车设计大赛”中获金奖。三年来,共有80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600余名毕业生考取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学校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赞誉,在全国的建筑、冶金、水利、电力、地勘等行业享有较高声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吉林省高校前列。学校连续荣获“吉林省普通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奖学金设置】
长春工程学院奖学金分为四个类别:政府、学校、企业、校友奖助学金。政府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吉林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学校奖助学金包括: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企业奖助学金包括:宝钢教育奖学金、八一钢铁奖学金。校友奖助学金包括:地质861班教育基金、鑫宏奖学金、张大旗奖学金、工程造价专业96级奖助学基金、王彧奖助学基金、陈建才宾秀英奖励基金、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88级奖励基金、华成奖励基金。
论文摘要:基于新时期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如何深化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要求,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通过以水利职教集团为依托,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稳定校外实习资源,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建立仿真实训,能够取得较好实训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新时期我国将着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事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服务新时期水利事业,培养面向水利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水利工程专业应进一步加强实训教学改革,使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现存问题
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是以培养掌握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能力、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能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实现水利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由于水利工程的季节性、复杂性、建筑物材料多样性以及水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并且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质最要求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2]给实训教学带来很多问题。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社会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概念淡化,而目前我国没有法律或法规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向学校提供实习条件的义务。因此企业对接待在校大学生实习普遍持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担心实习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管理以及出现人身、设备等方面安全事故及生产技术等秘密外泄。[3]其次,校内实训场所有限,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场景不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需求。另外,学校实训指导教师相对短缺,水利工程专业建设过程复杂,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与管理隐患,使校外实训往往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实训效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但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社会和企业却未能够给学校和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和积累工作经验的条件,学生毕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二、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因此深化水利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既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也符合新时期水利行业发展的要求。
1.校外实训改革
由于新时期水利建设将要着重解决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新农村供水安全等,涉及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市政等多个部门和行业,校外实训只是学校一头热的状况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在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下,通过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企合作,使校外实习有稳定资源和更多实训场地,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训能力。例如2005年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2008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水利院校与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分别成立了水利水电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成员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的水利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参与层次为“共享”、“共建”、“双赢”的长效互动机制。从而使学生的校外实训得到更好的保障,为学生在企事业单位的对口岗位提供更多的锻炼实训平台,避免了以往实训工地少学生人数多效果差的状况,学生能够更好地深入企业进行各种水利工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和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毕业生就业率。
2.校内实训改革
由于加强河流治理以及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而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具有“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型式不重复”的特点,使学生到校外现场实习出现许多“盲点”,如看不到工程全部和一些施工过程、地下轮廓、多种水流现象及各种工程型式。而一些水工建筑物运行关键时间与学生到校外实习时间形成“时间差”,比如溢洪道泄洪和水闸蓄放水、泵站提水等是根据水利防洪除害兴利的要求运行的。水利工程的校内实训教学改革正是为了弥补工程现场实习的不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计算机虚拟仿真模拟实训教学。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是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工程场景进行教学实训,使学生不到现场就能了解复杂的水流运动形态、水工建筑物运行模式,是一种多通道综合作用的实训教学方法。特别是三维虚拟仿真实训可以仿真再现工作流程和程序,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理顺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程序。[4]如基于工程爆破施工的特殊性,采用开发模拟软件,根据爆破的基本原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参数设计,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模拟各种爆破。另外仿真能够再现工作重点、难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例如水库除险加固实训中溢洪道的加固,根据来水情况进行溢洪道泄洪过程仿真,通过比较模拟的不同来水方案,使学生掌握选用溢洪道堰顶高程、消能建筑物型式方案的方法,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同时虚拟仿真实训能够紧贴生产实际,比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高边坡支护模拟实训、河流演变模拟实训、溃坝模拟实训、喷灌、微灌等技术模拟实训等,使实训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已经具备了“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仿真模型实训教学。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建设周期长、学生现场实习看不到施工过程而且很难动手,同时水利工程的许多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因此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按照“真实、可动、可测、综合”的实训标准,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建成栩栩如生的仿真水工建筑物模型,如模拟水利枢纽、施工导截流、水闸或泵站的运行管理和农田水利工程中渠系建筑物涵洞、虹吸管、渡槽的布置实训以及渗流观测、泄流能力观测、水文测验、水力发电等实训项目。并且与专业实训内容相关的系列课程实施现场开放性教学,学生实训时可以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
3.校外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的实习场地有限,学生数量过多时容易造成拥挤,实习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此,依托水利水电职教集团的平台,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将实习的学生以实习小组的形式分散到多个企业,根据企业的生产场地大小安排相应数量的学生去实习,并由企业兼职教师与实训教师共同指导,可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另外,水利工程大多是秋冬季开工,这时期生产单位急需大量的技术人员,为此,实训教学计划灵活性调整,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使教学服务于生产。[5]比如在第1、3、5学期的寒假前两周开始,至寒假后两周至三周结束,这期间正是冬修水利工程,可以安排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小型渠道施工、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等实训教学环节,而第2、4学期的暑假可安排防洪除涝、水泵站运行管理、灌区管理等实训教学。通过这样的调整,既巩固和夯实学生对刚刚学习完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满足了生产单位的用人要求,产生社会效益,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双赢目的。
4.“双师型”教师培养改革
水利工程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水利水电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是理论扎实、教学出色、技能精湛的“双师型”。为此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水利水电职教集团的知名企业、生产部门进行专项培训或生产锻炼,教师参与相关水电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跟踪最新技术发展,了解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实际情况,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的水利水电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讲授“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实践性强的课程,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并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为直接、有效。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使专业教师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有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基本条件。新时期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综上所述,通过依托水利行业的支持,深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营造仿真实训场所模拟水利工程职业环境,运用现代技术虚拟仿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较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建英.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33-35.
[2]张玉福,等.高职水利类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5):18-20.
[3]林海涛,唐忠锋,凌新龙[j].广西轻工业,2009,(9):187-188.
关键词:课程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2011~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即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以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水利工程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经过层层筛选,有幸入围。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1999年批准成立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水利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现在学校共计17个班,学生703人,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6%以上。现有专业课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5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的70%,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队伍。
本专业先后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4个,校内实训基地4个。同时结合专业积极与行业联系,建成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8个。其中水工监测与水流测控实训中心投资120余万元建成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仿真模型,以及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实训中心投资100余万元建成的土石坝、重力坝施工模拟现场,在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具有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水利工程专业自2000年正式招生以来,不断进行专业改革,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杨凌示范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精品课程3门。
在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将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和民生水利作为未来5~10年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加上本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申报成功,为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专业建设目标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是:立足陕西,面向西北,依托省内大中型灌区(宝鸡峡灌区、泾惠渠灌区、交口抽渭灌区等)、地市水利部门和陕西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紧密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利实际,通过校企对接、企业参与,突出“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五种核心能力培养,抓好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等方面建设,培养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最终将水利工程专业建成服务于区域水利事业的特色引领型专业,带动我院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引领本地区相关高职院校专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是本次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行“双证书”制度;专业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等六项内容。
1.构建课程体系
对应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引入水利行业职业岗位(工种)标准,构建工学结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训练体系,该体系分四个层次:(1)以基本素
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格达标为目标,构建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本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2)以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构建专业核心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构建专项能力模块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4)学生到企业以准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进入实际岗位工作,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实践、管理、评价,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熟悉岗位责任、权利、义务及职业道德,实现毕业即可顶岗的零距离上岗目标。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以“四结合”为原则:结合专业知识点、结合行业规范标准、结合典型工程案例、结合生产新技术(如,板式导流法、生物砌块技术、淤地坝等),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每门课的特点,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做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合理衔接,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将“考证”训练纳入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
教学活动中处于积极参与状态,知识在亲自动手和行动过程中
获得。
3.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课程教学内容紧扣职业岗位(工种)技术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要求,推行“双证书”教育制度。学校积极与陕西省水利厅定额站合作开办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员岗位证书培训,与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合作开办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岗位“五大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证书培训,切实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拓展就业渠道提供有力支撑,使该专业毕业生获得“双证书”比例达到90%以上,充分体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4.专业课程建设
以学生从事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集中开发一批能体现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经过两年努力,完成9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9门专业平台课程、5门专
业拓展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优化课程内容,制订课程标准,完成教学总体设计和实施设计,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相应试题、试卷及教材编写,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建成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岗位接触零距离的特色课程。
表1 专业课程建设表
■
5.建设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多媒体课件)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以岗位职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合格标准及岗位职业技能特长为目标,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不断把企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与企业合作开发反映实际工程项目、工程案例的立体化特色教材。教材内容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内容相互衔接。鼓励教师利用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Dream weaver、Author ware等)制作课件,开发研制出一批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水平多媒体精品课件,建立完善的教学、开发、服务、管理体系,并通过网络传输等信息技术将课件上传到课件库中,建成集纸质与电子、静态与动态的图书、网络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共享资源库。
表2 特色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建设表
■
6.教学改革研究
(1)以“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利用我校正在实施的“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企业,探索学校教师与企业一线专家、技术人员交流对接机制,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内涵和有效途径,搭建校企传输课堂。以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绩效评价体系。
(2)按照“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改革思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按照“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思路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包括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总体设计、单元设计,以便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以提升教师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强化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建设
每年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与管理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每年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与生产企业的项目开发、生产指导和基层技术人员的培
训,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行业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鼓励青年教师向专业带头人学习,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带领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指导和基层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聘请水利行业一线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水平。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将使水利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示范等方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促进基层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刘红英,刘愿英.试论高职水利类专业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2]郭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影响力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4).
[3]赵红.高职高专院校测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9(01).
神秘而神圣的专业
由于全国开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港航专业)的院校不多,每当我和别人说起我读的专业,很多人接下去都会问,“是搞港口物流的吧?”“是造船的吗?”碰上一知半解或不怀好意的甚至还会问“是挖泥搞水利的吧”。诚然,港航专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个冷门专业。它不像土木工程专业或者交通工程专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城市中建设的钢筋水泥林立的高楼大厦,或者是不断延长、新增的地铁线,这都是人们天天能看到的。大多数人平时很少接触到港口、航道、码头、防波堤等名词,因此只有业内人士明白港航专业的详细情况。
其实港航专业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要知道大宗的物流运输,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船舶运输都是首选,一来它对运输条件要求最低,二来可降低运输成本,减少风险,使利益最大化。正是由于较低的运费,我们才能用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到其他地方生产的产品。选择水路运输,就要考虑一些问题,例如,我们要实现将货物从陆上装入船上,或者由船上卸至车上,就需要码头,如何建码头能使装卸工作的时间最短,效率最快?又如,航道水深条件如果不满足船舶航行,船只就会搁浅,如何解决水深问题……这些都是港航专业研究的内容。
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港航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它和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交通工程等多个专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既要学习土木,又要学好水利。该专业从多个方面为水上航运提供了服务,从货物的集散地――港口,到船舶的通道――航道,再到水上的“电梯”――船闸,这些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中都能见到港航人的身影。简单地说“港航”的任务就是建立水上的交通网络。与陆上的各种工程相比,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看过电影《加勒比海盗》的同学都知道,平静的水面下往往藏着巨大的危险,恶劣的天气造成的巨浪,水下暗藏的礁石,潮汐悄然变化引起的搁浅,这些会给航行造成威胁。如何选择最佳的航道,并且保证通航的安全,怎样克服航道上集中水位落差,让船舶平稳通航,在哪里建造港口供船舶装卸货物或者避风,这些都需要探讨研究,以确保船舶及货物的安全。在考虑到结构承载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材料因为受到水流的浸泡冲刷等多种因素产生的影响。
了解了这一专业的研究方向,大家可能会问,这个专业要学习哪些知识呢?首先,作为一个工科专业,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的基础课程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进行大量、精确的受力计算及安全度稳定性核算,才能保证各种海岸工程的安全。其次,就是工程制图软件及计算机的学习。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现在每个工程都要使用AUTOCAD软件制图,只有能做图、会看图,才能完成港口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而且,工程大量实测数据的正确分析处理,也必须依靠大型计算机模拟软件,这也要求我们拥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另外你也可以自学3D MAX和PHOTOSHOP等设计软件,对于相差不大的设计图纸,一个好的效果图往往能让你更容易中标。第三,就是海岸动力学、河流动力学、港口工程、渠化工程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能让我们明白港口、航道等工程项目的规划、结构,以及水域中水流条件等因素对工程的影响。最后,还有建设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估价的有关课程的学习。要进行一个工程,必须要对项目的招投标过程、可行性分析、成本概预算、施工工期等方面有所掌握。如果有可能的话,你也可以辅修管理类或工程安全类的课程,毕竟技多不压身。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港航专业的课程很多,是路桥、交通等专业的1.5倍,到了大四,很多专业都给学生时间外出实习的时候,我们的课程还是满满的。
选择“港航”,前途宽广
面对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和被七条大河纵横贯穿的广阔内陆区域,我国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人才明显不足,正因为如此港航专业的毕业生很抢手。在入学的时候可能你还在怪自己高考没考好被调剂到这里,但到快要毕业时,你会发现有很多单位争先恐后地来抢着要你。根据阳光高考网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港航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211高校”还是普通高校,就业率均在90%以上。而且就业面也十分广阔。一般来说本科刚毕业大多数会选择一些建筑单位,如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有关码头、船坞、船闸的施工管理工作;或是到各级航道局从事江河治理和流域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各大设计院从事码头、船坞、船闸等工程的设计工作;还可以到各级水利、水电、电力、交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和科研院校从事防汛指挥、勘探、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教学等工作。
在考研方面,本专业毕业学生可报考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海岸带资源与管理、土木工程、物理海洋学等本学科或者相近学科的研究生,也可跨学科报考经济与管理(水运)、交通运输与管理等学科的研究生。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急剧变革,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与更新,未来的高等教育必然趋向综合化、社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高职高专院校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从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办学措施出发,探讨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路、模式及相关措施。
一、理论思考
1 高职高专办学必须面向市场并为经济建设服务
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寻求最佳的办学出路,去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2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更新观念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从行业管理体制所形成的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主动消除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上存在的不相适应;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知识快速更新及应用现代教学科技手段上的不相适应;教职员工改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自觉性与接受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新思想、新观念的主动性上的不相适应。
3 高职高专教学必须有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思想
高职高专教学必须主动吸收以市场经济的需求为导向的思想和观念,积极利用行业背景优势,构建有特色的产学结合的教学体系。主动解除新专业设置的滞后现象对社会需求的影响,教学内容的陈旧对人才质量的影响;教学手段落后对教师能力的影响,实习实验设施不足现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影响;信息传递的滞后现象对干部、职工、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等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的方向和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与目标。只有透彻的领会和掌握,且自觉地用此理论来指导高等教育事业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完成高等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宏伟历史任务。
二、办特色专业
高职高专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专业设置,更需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建设,,力出特色专业,走特色化(本土化)道路。
特色专业,是指有行业特征,以实践技能为主,可参与社会竞争的课程设置和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能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作示范作用的拳头专业。以我们学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例说明。
1 强调“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所谓实际,即从浙江水利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来确定专业名称和改革的思路;所谓实用,即培养的人才其知识能力结构要实用;所谓实践,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要占较大的比重,一般为50%左右。
2 依据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原则来确定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计划
作为工科类高职高专的专业须有一定的岗位群,即工概、施工、管理、质控、检测、维修等岗位,再把上述岗位的任务和职能进行分解,确定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同时特别强调内部素质要求。
3 在教学上强调岗位实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构建“实用”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按模块式组织教学。设人文素质、工程概预算、施工管理、工程设计、质量监控、选修等六个教学基本模块。
4 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
加强实践技能岗位的培养,如操作技能、工艺、定岗实习等为主的工程实践环节。利用行业优势在校外建立多个适应专业实践的实习基地,加大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鼓励学生取得多个岗位的技能证书。
按照上述思路设置的专业及培养模式,达到有一定的、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及较高的素质;能面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第一线,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协调处理事务能力;善施工、能管理、会应用、有特长的技术岗位型人才培养目标。这种以专业特色组织教学,以专业特色闯天下,以专业特色求生存,以专业特色谋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并被教育部列为产学结合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近十年来,在整个社会需求不畅的情况下,我校水工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仍然是供不应求,这就是专业特色的优势。
三、建特色师资
特色师资指的是既善于理论教学,又擅长工程实践技能指导的双师型教师。建设特色师资,需要作系统考虑,进行综合规划,实行分期实施,具体按规范考核,达到逐年提高的目的。
1 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建设目标,作出中长期规划
我们的做法是制定《现任教师职务聘任工作意见》和提出《师资队伍三年建设目标》以及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明确规定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科结构等指标要求,提出教师为人师表、实践锻炼、科研科技服务以及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和队伍稳定等具体措施。使全体教师明确自己的任务、今后的走向及奋斗目标。
2 根据统一规划与建设目标,提出分期分时段考核要求,实施系部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
特别是对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业务素质(包括教学、工程实践、学术研究、科技开发等方面)等,有明确的考核意见。规定教师要过“教学关、工程关、科研关、为人师表关”,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有选择地对各系部专业学科或教学骨干作重点培养,为学校人才发展后劲作力量的积蓄
条件是研究生学历,年龄在30周岁以下,有学术研究背景,热心教学工作,思想素质好,具有培养潜力。具体方法是系部推荐,学校学术委员会遴选,每年一次,滚动培养。同时,学校拨出专款,提供启动资金,实行每月津贴,年终进行考核,优秀者再给予奖励。
4 建立产学结合的有效载体,组建工程监理公司、设计院、科研所
以具有理论造诣又富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为依托,吸收中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承接省内外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理、项目研究和设计。既为教师提供接受工程实践的机会,又为教师开辟施展才能的场所,同时又增强了校系的经济实力。
5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设师资队伍
我们不但聘请水利行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教授为客座教授,还聘请著名企业董事长、总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为我校的兼职教授。另外,学校每年下派中青年教师到建设工程、施工、设计院所、企业等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这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以达到教师具有实践技能竞争上岗的要求和需要综合知识结构施教的目的。
四、育特色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面临的社会趋势是生产力的高度科技化、生产过程的高度信息化和社会经济活动国际化以及工程人文化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已经是当今高等教育、科技、人才竞争的主题。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如何适应知识发展,适应技术革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思维变革等,是一个非常紧迫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结合实际,培养特色人才。
1 培养人才的目的
必须明确使学生接受知识教育,以达到具有生存能力;使学生接受经济观点,以达到具有发展能力;使学生接受政治教育,以达到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党爱国热情;使学生接受文化教育,以达到具有综合素质。未来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应该是集知识、能力、素质、技能为一体的懂技术、会管理、技能突出、适应性强的具有特色的人才。
2 确定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知识能力结构,可以概括为安心生产第一线(指思想和职业素质),工程意识浓厚(指需有大工程概念求学,用工程思维方法培养协调处理事务能力),专业针对性强(指针对技术领域设置专业和针对岗位设置专业),知识注重综合(指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涉及多学科知识,从整体设计知识结构,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理论基础适度(指必需够用为度),技术应用能力强(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3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必须一专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