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6 08:30: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预算编制

一、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内容

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资金的投入逐年加大,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考核体系、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成为高校优化教育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

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制度第十条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高等学校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新制度中用“目标”替换了旧制度中的“任务”,这要求学校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要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再是上级下达任务、下级机械完成的模式,并且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短视发展,而要站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安排预算管理工作。

根据新制度,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高等学校预算编制应当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收入预算编制应当积极稳妥,“积极”就是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争取收入;“稳妥”就是坚持稳健性、谨慎性原则,预测收入时要充分考虑影响收入的各种不利因素,没有把握的收入预算项目和数额,不列入部门预算。在对以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年度的预算收支增减因素和金额,细化收入项目,核实收入数据,消除赤字隐患。支出预算编制应当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首先确保高等学校的基本支出,然后再安排项目支出;先安排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重点、急需项目,后安排一般项目。基本支出在保证人员经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费等刚性支出的前提下,再安排保证高等学校各项业务工作正常运转的公用经费支出。基本建设和大宗设备采购等项目支出应根据高等学校的财力情况,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优先安排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相关“瓶颈”项目和学校当年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急需的经费支出,从而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制度》第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情况,根据预算年度事业发展目标、计划与财力可能,以及年度收支增减因素和措施,按照预算编制的规定编制预算。高等学校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本条规定明确了高等学校预算编制的方法。另外新制度还要求,高等学校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高等学校应加强支出管理,不得虚列虚报;应当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二、目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工作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高校管理层“重分配,轻管理”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不重视预算的编制,对预算的全局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高校一般不设置独立的预算编制机构,其预算的编制主要由财务部门和个别人员参与,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难以保证。其次,教学科研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都只是被动的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认为预算都是财务部门的事,没有主动参与预算管理的意识,导致财权与事权没有形成有机结合。再次,对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不到位,影响预算编制的质量,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性都有待提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预算执行情况差,年底资金不足或沉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极低。

(二)预算编制准确性不高

预算编制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工作范围覆盖面广,并不是由财务部门一家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工作。它是一项需要教学、科研、各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完成的系统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人员对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再加上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实际编制中数据传递与信息的沟通都不尽如人意,使得基础数据准确性较差,编制出的项目预算论证不充分,细化程度不高,甚至计划与资金供求相脱节,最终导致项目可执行性差。

(三)预算执行的内部监督乏力

预算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一经确定,就不得随意更改调整。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在执行预算时常常出现资金使用混乱、内部资金抢占、调整预算频繁、不按规定期限实施项目等现象。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致使资金使用混乱,一些项目有很多不必要的开支,而有些项目却又因资金不足被延误。不合理的资金使用又加剧资金短缺,造成学校内部争夺资金。有的则表现为开支随意,只要超支就要求追加经费,调整预算成为一种常态。而更为普遍的是项目实施不按规定期限,实际执行数和预算数差距较大,各部门对差异的原因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不合理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算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对不符合预算规定的行为规范不及时。

(四)预算执行缺乏评价考核机制

高校预算在实施之后,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执行情况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配合程度和工作态度。各部门人员在预算执行中积极性不高,常常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不作为或懈于作为,导致项目执行进度滞后于预计目标,使分月实际执行率低于预算执行率;而到年底为了完成预算又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机制,由于项目经费执行的好没有奖励.执行的不好也没有惩罚,而预算执行也没有与工作绩效挂钩,使得高校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益低下。

三、应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高等W校预算编制

预算的编制过程也是将学校的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的过程,因此学校领导要明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全局性,将预算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组建由专业人员构成的预算管理小组,在预算编制前期,该小组要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将总体目标落实为具体项目,进而对申请的项目经费进行详细深入的调研、论证。其次,树立全员参与的观念,学校预算涉及到教学、科研、行政、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工作都是由各个部门来承担完成的,只有各部门都积极参与进来,预算才能更切合资金需求的实际,资金的使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再者,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

(二)提高高等学校预算的编制质量

各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基础数据为基础,保证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项目申请要详细调研,周密论证,细化预算。对基本支出预算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对项目支出预算要做到科学化、精细化,特别是重点项目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和预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财务人员应当深入学习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导性文件,准确把握预算口径,同时加强各执行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明确职责分工,从而全面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三)加大高校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

首先,学校层面应从全局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协调资金在各部门间的分配。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对规划中的各项目划分出轻重级次,优先保证特别重大类的项目资金,合理安排一般类的项目经费。其次要建立一套运行通畅的监督机制,制定相应的审批权限,对预算调整额度加以限制。各院系应该在学校分配的预算指标范围内安排经费支出,严格规范和约束日常预算活动。若确需有超出预算的开支,应提交具有详尽说明和论证的报告;对于理由不充分,论证不严谨的超预算事项要坚决制止。再者,高校管理层要提高对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视,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小组的职能作用。对预算支出与原定目标发生偏离的,应要求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在整改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小组应要求相关部门将改进措施书面化,并帮助解决部门执行预算时遇到的困难。

(四)完善高校预算执行的考核评价机制

预算考评是针对各单位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分析。要使编制的预算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就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工作考核和结果通报,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预算编制准确、执行及时的学院或部门,给与表扬和激励;对预算执行进度较差、超预算情况严重的给与核减经费的惩罚。同时还要探讨预算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期预算提供相关数据,防止以后再次发生。

四、结语

为了改进预算支出管理,优化资金配置,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有机结合的机制,把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的全过程,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将成为各高校在未来一段时间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祁兴强.强化高校预算管理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3(03).

[2]王晨.高校预算管理优化探析[J].财务与管理,2013(02).

[3]武迎春.关于实行绩效预算的探讨―基于高校预算管理角度[J].高校财务,2012(05).

第2篇

1我国高校和国外高校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模式有美国和英国两?N模式,其中美国的模式主要以中介组织为主,美国的教学评估活动由教育部认可的中介组织来认证,包括院校的认证和专业认证,政府也不参与评估的过程。而英国模式比较多元化,主要是民间组织、高等学校和政府共同参与管理,英国的教学模式更强调自身的教学质量,所有的教学评估活动都由学校完成而外部的评估只是对学校进行评估认证。目前我国的教育部也在积极的学习国内外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势,教育部对各高校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教育部应当引导国内的教育评估模式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仅仅只由政府来完成评估认证。教育部也在新的教学评估活动中做出了要求:学校与自我评估为基准来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评估内容包括:专业认证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院校评估等,再结合政府,社会机构和学校建立起和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吻合的管理认证制度。新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注重建立学校自己的评估认证制度和和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部门要保证本科教学评估活动,就要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并且督促各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对各自院校进行定位,这与ISO9000指定的教学管理体系认证的管理目标相同,两者都是为了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监督,保证人才质量的培养。外界通常通过对本科教学的评估来鉴定本科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格,相当于对本科学校进行了一次体检,体检的内容包括该校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否适合当代的发展趋势、是否更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

2我国高等院校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将ISO9000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相比之下,我国将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教育领域时间较短,而且主要应用在各类职业教育领域、军事教育领域以及航海教育领域等。目前我国应用该标准的高校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而航海教育领域是应用该标准比较早、比较成熟的领域。

我国引进该标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该标准在西方教学体系中表现比较出色。比如我国的航海类高校引入该标准就是为了适应国际公约的要求。早在1995年国际海事组织就修订了国际公约并对相关教育培训机构明确提出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而我国在1997年就制定了相关规定,要求我国航海类的院校也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而且还要接受外界的审核。为此我国的航海类院校率先建立起了质量管理体系,从某种层面上讲ISO9000族标准对我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航海类院校都把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了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航海类的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环节方遵照相应的管理方法确定各个过程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履行各个过程的职责权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我国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

在这套体系的运作下相关教师对该套体系却并不了解,没有发挥出该套体系的作用,很多教师对该管理体系甚至有认识误区。在中国有许多名牌大学并没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作为教学保障,但是这些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就非常高。一所好的大学可以没有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必须有更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每个大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的,而且有健全的体系、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行,这都算是一套非常优秀的质量管理体系,都能够保证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各个学校自己的教学质量管理体虽然在结构等方面不相同但是都有一致的规律性: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位自身的办学,有着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科学培养方案,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制度;还保证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教学评估活动包括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能够及时的收集教学信息和学生或者教师对该套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计划;学校也有自己的保障机构来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而外部的审核不过就是为了拿到几个证书,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要靠学校内部的质量认证评估体系来认证,有时候必须要靠外部认证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只有当与外部进行比较的时候高校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高校进行自我修订。学校内部的审核通常是学校内部人员来找出相应问题,而外部审核就是请别人来为自己找出相应的问题。

3.2其实审核工作本身就是教条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审核工作就是一种浅层次的要求,只是根据相应的依据来做记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比较高的层次就要求看到执行的效果和是否立即生效。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审核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质量管理体系通常不注重教育的内容,只是强调教育规范化、程序化。但实际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也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保障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有些高校在执行教学管理体系时不注重创新、缺少创意,只是一成不变的按要求执行,这就是程序化问题比较严重的表现,比如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固定的事情不能够灵活地进转变,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自身的计划,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益的弱化了。而且相关认证机构的评审人员也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导致执行能力不足,而且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审核的工作结果可能并不准确,导致审核工作的主要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

4关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4.1保证教学质量

主要的两种手段其就是本科教学的评估,另外一个就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用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并且起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作用。高校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学、管三方面并且对相应的需求信息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切身实地的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在实际执行中要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来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

4.2高校应该注意加强二级教学单位质量管理

让教学管理活动和质量管理相结合,使管理的责任更加具体化,更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二级教学单位在培养人才管理方面的作用。另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仅仅依靠外界的监督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保证,真正的教学质量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将相应的信息反馈给学校管理人员,高校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这种内部的反馈与评估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然后再结合外部的评估,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能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改进。

第3篇

关键词:学生组织 绩效管理 考核

一、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

1.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

当前我国的高效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为保证学生组织中每个个体的愿景具有代表性,还需要在学生组织的日常运作中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加以应用,我国的高校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组织进行管理,不能够放任学生组织,任由学生个体为寻求自我价值而创立学生组织。但对于管理也应当适当,不能够使学生组织丧失其个体的自主性,从而使得参与的学生个体从一开始就缺乏融入组织、发展组织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的组织制度不够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织常常收到学校管理的过分约束而造成高校全权把控学生组织,学生组织的自主性极弱。

2.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自我控制力、约束力,普遍较弱。高效的学生管理整个系统中,学生所扮演的往往是被管理者。高效的横加干预使得学生组织在创建以及运行中的自我管理都缺乏自身的价值体系。高效在进行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拟定工作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际上过于严格,使得学生组织自身无法充分的发挥自我管理职能。自我管理的只能不能够有效发挥又导致高校长期全权把控学生组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支持,学生组织就自治这一功能,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允许下才能够得以生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效的学生组织中,对于学生组织的自治管理制度基本空白,在高校中更多的是流于表面的学生组织管理机制,并没有充分的照顾到学生组织的自我核心价值。并且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缺乏可运作性以及科学合理性。对于学生组织的考核指标仅局限在组织所举办的活动量,以及活动中奖项的情况等,并以学生工作总结的形式进行考核。最终仅能够起到形式主义的作用,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学校主导学生组织自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实际考核开展时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很单一,不能够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学生组织起到激励作用,并没有形成有效且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对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的对策研究

1.明确学生组织的管理定位

高校学生组织的建立愿景应当建立在学生个体的共同目的上,在这种具有集体全面性的基础上,建立自发的非营利性组织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而学生组织也应当是其组织本身的权利所有者,能够主导组织的发展方向以及组织的自治管理。校方所扮演的角色应当倾向于引导着与监督者,而非在学生组织的运行中横加干预。

2.校方引导学生组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仍是学习,教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重要,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践不仅能够达成自我愿景,对于自身的自控力培养也很有效。作为校方,应当多加引导,带领学生营造良性的学生组织发展规律。对于组织中的管理者,要设定培训项目。作为校方需要为学生组织提供培训,帮助学生组织合理的展开运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在管理实践中多参考成功案例,吸取经验,对于管理工作要组织管理者的定期会议,讨论学生组织当前面临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3.学生组织的绩效管理制度

第4篇

小学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个人学习习惯的任务,同时兼具塑造学生思维模式的使命。所以,小学学校的管理水平对小学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及学校前进和发展的方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小学学校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改革。本文主要就这些问题对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三度”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小学学校管理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小学学校管理方式目前还比较偏重于经验管理模式,大部分的小学学校管理的指导观念仍然比较落后。一些学校在管理上往往过分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很多的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者缺乏对学校发展的长远思考和规划,过分看重眼前利益,重学科理论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另一种普遍现象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学校的管理方针政策,不能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和自身意志制定合适的教学安排,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还有一些学校管理比较集中,缺乏现代社会倡导的民主。

第三种现象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但很多小学的学校管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深,在管理上比较注重考试的结果,脱离了本该作为教学重点的素质培养过程,使得整个教育过程趋向功利化。

二、基于小学学校管理问题的“三度”管理

针对当前小学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三度”管理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三度”指密度、精度及深度,各种实践都表明“三度”管理在小学学校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学校应加强对“三度”管理的重视。

1.密度管理要点

密度是物理学中的术语延伸过来的,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指代学校管理的紧密程度。在管理中,管理的空隙与管理效能之间呈反比。要提高学校管理的密度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对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合理分解。小学学校虽然学生和教师相对较少,但在学校管理实施中必须明确目标,从校长到副校长再到教职工必须做到各司其职,将管理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增加学校管理的密度。另一方面,小学学校在管理理念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服务的对象本质上说还是学生。因此,学校应给教师一定的弹性空间,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管理学生,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实际效率。

2.精度管理要点

精度在小学学校管理方面主要指在密度管理基础上使小学管理进一步深化,即学校管理部门在明确了学校各部门的职能后,要对个人和团队的关系管理加以调节,保证负责人与个人管理职能的和谐统一。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才能使团队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其次,学校在管理中应重视教师的作用,在安排和聘用教师时需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来给教师安排管理工作,使教师的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此外,学校管理从宏观与微观上说分别是对学校组织与学校中每个人的管理,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管理氛围。

3.深度管理要点

管理包括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化地实现管理效益,深度管理便是小学学校的管理形式和管理内容整合的典范。只有立足形式不断追求内容的完善,才能促进小学学校管理迈向新的阶段。深度管理除了包括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外,还需要不断地革新和实践管理理念。教师应根据社会和学校发展实际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另外,小学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每个环节又会有不同的内容,因此,学校在管理中必须顾及各个环节,且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育管理 价值取向

小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石,同时也是决定教育事业大发展时期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而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则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问题。

一、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概述

教育管理是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是管理者代表国家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自身的管理工作,狭义的教育管理仅指教育行政管理,即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工作的管理,本文从狭义的角度探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问题。

价值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哲学之外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来考察价值这一概念,可以发现,价值是一个表征“偏好”的范畴,是用以表示事物所具有的意义,可以满足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价值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的概念,或者值得希求的或者美好的事物本身”,因此,对于价值的研究和确立是前提和基础。无论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还是一项具体的改革,都需要价值取向的引导,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样需要探究其价值取向。那么,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到底要秉承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才能够完成自身的使命,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呢?实践证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结合是小学教育管理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在西方,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等人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20 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科层组织理论,他们都强调有效的组织机构、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等科学主义精神,为管理工作奠定了科学主义的基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由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身所决定的。首先,科学的管理方式重视科学量化的实证资料,通过量化工作能够更直观的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合理的突破口。我们知道,科学的量化标准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育调查,科学的教育统计,科学的教育测量工作,给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是管理者制定政策,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依据。实证主义方法是各个学科都十分看重的,是研究确实的知识,利用调查、统计、计算等具体方式,这些方式运用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是科学主义的体现,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三、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如上文所述,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是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

首先,人本主义并非现代才有,在西方和我国传统中都有悠久的人本主义的历史。在西方,人本主义萌芽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的教化,明朗于西方的文艺复,从 14 世纪开始,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并一直贯穿了整个西方的历史。①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可以说是人本精神的最充分体现。“仁”的核心就是讲人,讲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人要爱人,要有仁德,同样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进人 20 世纪,“以人为本”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认可,在管理范围内更是成为其内核,同时也必将成为小学教育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其次,人本主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学校是以人为核心的组织,对这样的组织进行管理必须要洞悉人的本质,倡导以人为本,克服僵化的管理模式。人本主义在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考量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时候,不能用教条的标准,要结合不同教师的特点,认真看待教师的工作。孔子有“因材施教”,管理工作者也可以进行“因材施管”,在不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可以用特殊教育方式进行有效教育的教师和学校组织以人性化的目光去管理,不能以教条的标准看待短期效果,同时也要支持教师和学校组织进行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目前,小学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内蒙古的罕台新教育小学的实验,②笔者认为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是需要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在人本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支持才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后,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科学主义的价值追求一样,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单纯的追求人本主义,那会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走向“无标准”的困境,这样的问题是需要科学主义的管理方式作为补充的。有学者把管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③即经验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虽然这样的划分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笔者认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也就是说,即使是现阶段强调人本主义的管理,也不能忽略经验方法的运用,更不能抛开科学主义的基础,人本主义应该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并且把经验方法纳入到科学主义之中,这样才能够使人本主义更加符合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本主义为主导,追求科学主义价值和人本主义价值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杨其义. 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刍议[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03)

第6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 高校 对策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长期实践而定型的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是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发展成才的重要组织活动。因此,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滞后

近年来,素质教育和素质拓展计划在部分高校学生中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概念。但很多高校教师甚至科研人员,把素质教育当成是学生的“专利” ,认为素质教育是学生的事,没有转变为大素质教育概念。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也要提高个人素质,来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不能只简单地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人格及价值观念的锤炼,为学生多服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还存在很多盲点,比如违规处理依据不充分、学生考勤不严格等等,有的规章制度过于死板僵硬,束缚了学生的成长,并且制度制定的不合理,也使得执行中出现很多不公平,出现了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状告母校的情形。

(三) 管理手段老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世界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开放的态势,但作为紧随时代脚步的高等院校,其管理手段过于老化,还停留在检查、批评、处分这“老三样”,往往是量化的管理标准,按照“管、控、压”的方式对待学生,将学生与管理者作为对立面,导致学生工作难以管理。

(四)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构成不合理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人数的增长与学生的人数增长不相匹配,其比例不能达到1∶150,甚至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是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不稳定性使得其不能热心学生管理工作,更不能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最终目标,这些思想的存在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面临新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制度,更需要人性化管理,突出 “以人文本”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要突出学生管理的人文管理,在教育管理中增加人本关怀。学生的教育管理,实质也就是对人的教育管理,其中包含了受管理者的思想动态以及主观能动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断提升自身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他们道德自觉自律意识的养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对推动高校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应当走专业化道路。高校应当对学生管理工作者做出整体的规划,使其在学生工作当中想做事有舞台,干成事有地位,在政策及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知识水平,不仅要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性,还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

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和依据,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处的作用,通过它加深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注重学生和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制度的执行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处的指导和监控作用,明确责分工,严抓共管。

四、结语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的一个标杆,是反映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值得探索和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各方面的支持,把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促进学校和学生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晓晖.柔性管理及应用——企业管理新策略[J].商业研究,2000(3):33-34.

[2]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25-28.

[3]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2-74.

[4]陈明.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2-53.

第7篇

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总能感受到我们的学校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特殊之处,这种东西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但却不容易说清楚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人们通常用“风气”“习俗”“传统”来形容这种强大而又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响力。其实“文化”这个词则能准确抓住这种影响力的本质,能够帮助学校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学校里存在的那些不成文的规则、传统和规范;这些东西渗透到了学校里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行为方式、穿着打扮、谈论的话题以及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这些就是学校的文化。学校管理者要通过研究学校文化,塑造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有积极健康文化的学校一定是有竞争力的学校。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文化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虽然不断有人从这里离开,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学校文化是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人员通过共同努力,在处理危机和取得成绩的过程中逐渐创立起来的传统和仪式的复杂模式。文化模式具有高度的持久性,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能塑造人们的思维、行为和感觉方式。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涵与特征: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框架

1、学校的物质文化

在一段时间内,一提学校文化很多人就想到了楼内悬挂的字画,橱窗里的师生作品。这些其实都属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既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又是重要的途径和载体,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品位和格调。一点一滴精心的设计,都是对学校文化最好的诠释。

比如在学校大门前写着“欢迎您的来访,请先进门登记。”短短的几个字,是不是充分的体现了我们对来宾的尊重和委婉的要求呢?是不是比“来宾止步,进门登记”这样的话让会感觉温暖很多呢?常常有家长来找老师而老师正在上课,如果在办公室走廊里安放几把椅子供他们休息,是不是将“办社会和家长满意学校”的宗旨真切的落到了实处呢?学校的会议室是使用率最低的地方,如果把数学组的集体备课地方也安排在这里,同时还把学校里订的报刊杂志散落在桌上供没课的教师去翻阅,这样不比大会小会上反复口头强调“要节约资源”的效果好的多吗?教室走廊里鲜艳的波浪般的色彩,教师办公室里绿色的植物,校长办公室里整架的图书就是最好的装修,整洁的校园及经常更换的板报、橱窗就是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多一批优秀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教师最佳的教育方法就是做出榜样”这些标语的悬挂不是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相吻合的吗?

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不一定需要高大的楼房和漂亮的操场,但一定需要学校管理者用心来经营,来思考。需要全体教师的支持,需要所有学生和家长的配合。

2、学校的行为文化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去移动公司交费或办理业务的时候,服务前台的工作人员都会用很职业的微笑、很标准的语言来接待我们,如果她递给你一张单据,也一定是双手奉上。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在行为上的体现,这样的企业很多,不论大小。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更应该在师生的行为上彰显学校的文化。事实上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很不够。有些时候我们的行为与我们所倡导的文化竟有些悖离,举个很小的例子,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也是普遍存在于我们学校之中的,如果一个老师在上课时忘带红笔向学生借的时候,很多孩子会热情的争先恐后的挥着手中的红笔要借给老师,可是如果一个生病的孩子去老师办公室里要一口温水喝的时候,大多数老师都会让孩子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极少会有老师放下手中的工作给孩子接杯水。而又有哪个学校不是在倡导师生平等呢?我们有意无意的太忽视孩子了。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干群关系的缩影。在行为文化建设上,每个人都要对学校负责,都要珍惜学校的荣誉。

3、学校的制度文化

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保障功能,即为了保障学校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保障师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激励功能,即激发和调动师生为实现办学目标,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制度的管理对象是应该涵盖每一个教职员工的,没有人能游离于制度之外才能保证制度的权威,才能保证制度的实施。

在人文关怀日益凸现,人的个性不断张扬,生命的价值倍受关切的今天,探索在制度的规范性和管理的“人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则会使学校的管理锦上添花。

4、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体现了学校的使命和目标,它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所有上述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塑造的结果是成为人们行为的自觉方式,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健康的精神文化。它可以为学校注入无形的力量,推动教师做好教学工作,推动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激励孩子们认真学习,让家长对学校充满信心。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应当传承与弘扬、凝练与培育全体师生的学校精神,即共同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重视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是学校文化发展不竭的原动力。

二、学校文化塑造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所有这些塑造文化的做法,都离不开对学校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学校历史的研究。历史是形成学校文化的根基,如果失去了这个根基,学校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所做的一切就会显得肤浅和随意。

第8篇

一、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档案工作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视度不够的问题,这与人们档案意识薄弱具有较大的关系。在职业学校中,学校的领导和职员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而对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忽视,意识不到档案工作对于学校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没有明文的法规文件作为指导,使档案管理工作很难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很大一部分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档案管理设施陈旧,设备不齐全。档案室不具体基本的档案保管要求,无法满足通风、防潮、防火等诸多档案保管的标准条件,导致所保管的档案存在着破损、发霉、虫蛀等情况。同时由于保管设备严重不足,所以档案存在着随处乱入的现象,给档案的安全埋下了严重的隐患。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用的档案室,利用木箱来对档案进行存放,不仅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也使档案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三)管理工作体制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育档案管理工作都是由上级档案局来负责,但档案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对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履行宏观指导的职责,但由于行业内每个单位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对于档案管理的科学指导和监督职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是与人力资源合二为一的,不仅没有专门的制度和规划,而且也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不仅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且忙于其他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忽视,导致管理工作仅仅是对档案的保管。

(五)缺乏有效的档案资料收集体系

由于职业学校从上到下对档案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更不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不仅各部分没有专人进行档案资料的收集,而且档案部门与各科室在工作中也很少进行沟通,各类活动档案人员很少参与,这样就导致收集工作无人进行管理,导致档案材料收集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二、提高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体员工档案的意识

档案意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好《档案法》学习与宣传活动。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教职工能增强档案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并自觉地维护学校档案工作。

(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

要把学校档案工作做好,要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学校应该成立档案工作小组,组长应该由校级领导担任,各科室的领导和综合档案室的管理员应该是组员,同时各科室还要设立一名兼职档案管理员。这样就从组织上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了管理网络,还要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文件材料整理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并监督实施,组织和协调学校各科室兼职档案员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三)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

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作为学校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而且还要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及时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掌握最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学校应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定期培养,实际指导,积极参加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和再教育学习,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其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使其能够据实立档。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各校档案工作的共性与特殊性出发,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学术研究和业务培训,改变以往职业教育学校档案工作任其发展、各自为政的状况。

(四)做好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档案工作是一项积累性工作,这首先需要档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学校各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综合档案室的档案工作者要加强宣传,密切保持与学校各科室、部门的联系,全方位收集学校本身产生的档案,同时,努力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挖掘档案资源。各科室的管理员特别要注重日常工作中及各项活动中各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后,要根据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按年度、类别分别整理归档。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编研工作,建立健全检索体系和档案文件汇编等参考资料,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档案。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1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小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为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努力。

1.典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学习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习上会表现出兴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与此同时,还会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在教师布置作业以及做课堂作业时,会发生明显的脾气暴躁现象[1]。例如,部分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会为其提供一系列课外培训活动,占用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逼迫其学习外语、音乐以及舞蹈等项目,这就导致小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学习压力,精神长期紧张,最终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等。

1.2社交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交方面呈现出不愿意同他人沟通,以及在交流中无法明确他人表达含义等。部分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在日常学习中,不愿意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课余时间也不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这同家长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会在社交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无法形成融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1.3学生自我心理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自我心理方面表现如下:首先,学生存在自我心理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在同他人进行沟通时,呈现出易怒的特点;其次,学生性格发生极大变化,会产生严重的嫉妒和任性现象;最后,学生会产生严重自卑心理,面对他人会非常多疑[2]。

2.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学校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具有直接影响。以下从学校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学校方面。第一,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时期,小学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对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一定程度的认知,并对自身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努力在遇到问题是,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3]。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运行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专业的心理教师来校认可,同时注重对心理教师的定期培训,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力量,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途径。第二,注重家校沟通。传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视了家庭环境以及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家校沟通工作,教师应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利用微信、QQ等媒体,实时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共同努力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例如,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发现其写作业速度较慢。教师通过微信同家长取得了联系,家长解释到,该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精神紧张的现象,此时会发生抽动症。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对该名学生进行了特殊关注,发现教师声音过大、对其他学生进行批评时,该名学生都会因为紧张而做出抠手等动作。为了解决其心理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和校外都给予了该名同学更多的关注和呵护,缓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在家校配合的基础上,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长时间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2.2社会环境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环境对其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在积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家长应同教师一起,引导学生远离对其心理由不良影响的场所,如酒吧等;同时还应给予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其生活和学习上的多方面关爱和帮助,促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來,我国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了深刻认知,学校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通过学校教育、营建良好社会环境等措施,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来加大对小学生的保护,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够为我国人才的全面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亚强,魏旋. 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1(05):735-738. 

[2] 王立新,张大均. 3~4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毛笔书法成绩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08):1225-122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