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30: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校园文化德育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千百万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且这部分都是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其校园建设。是培养这部分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概念
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人为有意识创造、长期形成和发展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是可深层次反映学校特点并长期推动学校发展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相适用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它反映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承及物化了的环境、景观,等等。校园文化在结构上包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蕴藏于校园各种物质设施所看的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如学校功能齐全的体育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施设备先进的科技馆,以及宏伟而舒适的教学大楼等。它能潜移黙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一个在2020年要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要尽量创造出最为舒适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组织内部的各种制度、行为规划、行为习惯、领导风格、职工修养、人际关系等等的总和。它已成文或者不 成文的规定为校园所有员工接受和奉行。对侵染在校园制度文化中的每一个人在受到同化和认同的同时,也传递着、传播着这种影响。也必将对群体中每个成员发挥着引导、规范约束、督促和保证作用。每一个高职院校都应该建设好健全的组织结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专业技术水准等制度化的东西。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所独具特色的形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含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等。校园往往是精神文化的集中写照,既勉励着教职工,同时也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和目标。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校训、校歌。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等,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其办学的风格。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施教机理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影响有潜移默化和间接性的特点。但并不盲目,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它在德育中传递着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的作用,它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纪律规范、法律规范、以及情感态度、信仰等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主要通过暗示、感染、模仿等方式影响学生品德的知,情、意和行。
暗示上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使人们对接收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评地加以接受,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它能使人不知不接受某种观念,并按其观念行事。在高职院校生活中,师生的言行举止、各种仪式活动、环境景观等,都可以经学生以暗示,使之接收信息,产生心理概念。形成其优良传统。因此,一定要求较好的师风,校风,学风建设,使之润物无声,自然而然比影响其思想和行为。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其模仿内容,不仅包括其行为举止,而是还包括其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减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也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模仿而产生教育作用。但“上行下效”,模样的感召力尤为显著。为此加强师德建设,整顿师风、教风,极为重要,同时应在学生中培养模范典型学生也较为重要。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反应,使之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的、不自主的服从。感染的功效是源于移情。它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它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绪,从而建构人们对移情对象在 情感上的共鸣反应。感染的功效之二是在于激情。激起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追求、激起其内心“愤排”状态。其内在的这种矛盾使成为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侵染在特定校园文化中的高职学生,各种场景、氛围景观,仰或是一场演讲,一场球赛,一堂好课,都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他们激励着,追求着,发展着,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
三、学生对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接触机制
所谓接受,指的是验收、认可和接纳。学生对校园文化影响的验收、认可,接纳是通过反映、选择、同化、顺应和内化等心理机制完成的其中反映。既是学生利用感知传统和反射整合机制将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经验移入头脑中,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特定的印象和观念的过程。这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前提条件,选择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已形成的主客观评价而对校园文化中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比较鉴别,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反应,既是学生利用感知和反射整合机制将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经验移入头脑中,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特定的印象和观念的过程。这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前提条件,选择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已形成的主客观评价而对校园文化中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比较,鉴别,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反应。选择是在反映的基础上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做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和指向性。不同的学生对信息具有其偏爱而选择起自己认同的信息。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的个性。同化是指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入原有的图式以容纳一个新鲜刺激的过程,顺应促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导致认知结构的成长和发展。当校园文化信息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品德结构的观念体系一致时,二者使含义发生挈含。校园文化的影响被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理想结构之中,引起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这就是同化。当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因有的经验结构指向不同,其强度又是以使学生不能同化时,便迫使学生打破原有的经验界限,改变甚至重组原有的经验结构,使其适应校园文化影响的要求,这就是顺从。内化是指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多次体验。接受熏陶,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能指向其社会行为的主体,意识的极积过程。通过内化,主体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念,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通过内化,校园文化的德育才能有最后的实际效果,即学生经验结构的扩充,发展,最后导至学生的发展。
校园文化育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不露痕迹的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暗示,模仿,感染对侵染其中的所有个体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德育的主体通过对这种影响的反映、选择、同化、顺应、内化、从而接受。掌握校园文化蕴藏的丰富的德育内容,从而使其“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活德育;文化建设
在深化德育改革多年后的今天,对传统德育实效性的反思使越来越多人逐渐认识到,只有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的生活体悟中,在其内心灵魂的价值冲突中,才蕴藏着弥足珍贵的教育契机,才能挖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发展的魅力源头,德育回归生活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以活生生的文化方式存在的,生活德育的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
一、生活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1.生活德育的内涵
生活德育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源远流长。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
所谓生活德育是指学校和教师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来生活,从而养成一定品德的教育。它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培养道德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用人文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意义和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达到知情意统一,表里如一,把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品质,达到高尚的道德人格境界。
2.生活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
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着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形成并与之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精神情感为表征的文化系统。它不仅体现在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上,更多地则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中。而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德育观念形态的东西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贯彻着德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像校园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德方向不是让道德空泛化、德育说教化,而是让道德具体化、德育生活化。对学生而言,最基本、最普遍的生活就是校园文化所反映及承载的生活,以生活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没,加强校园文化的育德、育人实效,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是生活德育的载体
生活德育是全面渗透、全时空覆盖的德育,必然是囊括学生在校生活方方面面的载体;必然是“教、学、做合一”从而实现知、情、意统一的载体;必然是关注集体生活、社会交往的载体。校园文化作为生活德育的载体恰恰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生活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并且由于其生活性、生动性、参与性、广泛性和同龄化,其影响方式具有强大的潜在性、渐进性、渗透性,能在熏染中完成同化。
校园文化的德育渠道不仅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包括了其他所有课程;不仅包括了第一课堂教育,也包括了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不仅包括了教学育人,也包括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仅包括了被动的接受承载,更包括了主动的探索实践。
二、以生活德育为指导发挥校园文化的育德功能
1.在生活德育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功能
生活德育不是把人当作一种有生命的“材料”,可以任由他人雕琢和剪裁,而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独特发展的基础上,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的。
在参加校园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对满足学生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自由、活泼、新颖为特征的文化娱乐活动,能起到调节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健全学生的心理平衡机制的作用。
2.在生活德育的主导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导向性、规范性的功能
生活德育是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德育。在多种复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存的今天,没有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就可能失去方向。人的品德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对各种社会品德规范不断选择的过程。解决好品德规范的选择问题,也就解决了品德教育中的关键性问题。
校园文化大都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有意构建和创设的。当其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对学校整体和师生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引领和规范的作用。当个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取向与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念对立时,个体在周围文化环境的强烈影响下就会与主导价值观念逐渐趋同。在潜移默化中选择并接受共同观念,使个体与周围的价值取向逐渐和谐一致。
3.在生活德育实践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实践锻炼的功能
在实践中开展品德教育,是由学生的“反教育性”和“受暗示性”特点决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会产生一种对外部教育的抵抗心理,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淡化人为设计的痕迹。同时,人具有可暗示性,即与他人交往时有一种下意识地模仿别人的语言或行为的倾向,使得群体背景下的行为带有明显的依从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更体现在师生参与和创造校园文化的交往活动中。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通过效仿、体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育状态,使品德规范要求悄然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教育目标的内隐性和过程的无形性。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味。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
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拥有的假山、花园、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参天古树,大片的绿地,楼台阁榭等命名或者题写诗文对联,甚至创写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文学才华,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有了这些主体自己参与的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乐于接纳的优良的育人环境。
还譬如学生宿舍是他们经常进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何不让他们去自己设计,去起一个有文化色彩的温馨的名字;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挑选些他们喜欢的明星照片……
二、让学生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其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试想想,如果是他们亲自选择或者书写的名句格言,他们能不注意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仰慕的伟人名人,然后订制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个学年搞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我们各校园各场馆室所的名句格言往往是事先由学校定死在那里,细心的学生可能注意到了,而那些粗心的学生就完全视而不见。起到的作用,当然大打折扣。
三、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图书室,藏书比较多,而且大多图书是近年购进,内容比较新;学校阅览室中的报纸杂志也种类比较齐全;并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各种图书资料;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已经建立;有的教室还配置了电视机;学校还有自己的广播站、校刊《流金岁月》、校报……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载体,我们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为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德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然,多媒体网络,作为我们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载体的同时,又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譬如,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可以通过确定阅读主题、布置阅读任务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探讨抵制办法。总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语文活动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比如,语文课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或者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语,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还可以经常性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了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 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让有各种才华的学生大显身手。
五、重视每次活动的总结,收获精神食粮
让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必须总结每次活动对学生在吸收精神食粮方面所得到的收获。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因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健全
的人,有道德的人。教会学生学习相当于前一任务来说,只能说是一个重要任务。可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因为受考试指挥棒的左右无限强化了学知识的地位,而冲淡了道德教育的地位。
[关键词]孔子;德育;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56 ― 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理论体系的伟大奠基者。高校校园文化就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这些物质、精神财富所依托的载体形态,它包括传统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即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即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重温孔子的德育思想,把握其德育理念和方法,有利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创造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积极熏陶道德情感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布局、空间构造、人文景观等,是人们能够直接创造和使用的,并且能够反映出某种价值文化形态的客观存在物。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完美的校园布局,合理的建筑规划,精心设计的空间构造和人文景观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乐生思想在这则故事中一览无遗,那么这种乐生由何而来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可以看出,品味高雅的环境有利于树立远大的志向,能够积极熏陶人的道德情感。恬静、整洁、优美、精致、充满生气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一方面,校园物环境是物质的,它的可塑性依赖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环境的道德实体,校园文化环境需要以物质环境来表现自身。“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所谓“里仁为美”,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完美的,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品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未来,整体规划,积极探索校园物质环境的构建与营造,努力建设一个能够净化学生学习和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感的校园物质环境。
二、完善校园制度环境建设,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校园制度环境是指由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和维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它对学校道德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制度具有学校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学校通过规章、守则、规定、条例等形式把道德原则确定下来,能对学校成员的各种行为起规范和指引作用。其二,制度对道德原则有更为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使之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权威性的具体行为准则,赋予情境化的道德选择以一种超越特有情境的预测性,使学校成员在面临道德冲突时,有可能作出明确的是非曲直的判断。其三,道德原则和规范被制度予以确认,就获得了执行的强制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道德规范实施的效力和刚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讲的就是法治。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的就是德治。在孔子看来,整治以法令,约束以刑罚,老百姓会为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仁政来引导,用礼乐来约束,那么老百姓就会产生羞耻之心而加强自律。显然,孔子是主张对百姓进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化。德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更应靠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实现,而不是靠强制性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校园制度建设不要一味的强调校规校纪的不可抗拒性,而要注重人性化,强化德育的引导作用,使之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感染、导向和推动。
在制度执行方面,要树立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来保障制度的顺利执行,对待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方面,要立足于德育,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进行教化。正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宣传、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集中各自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违纪学生,也要怀着爱人之心去教化,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爱,对于其优点加以肯定和赞扬,正如孔子所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三、抓好“三风”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在一定时期内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及其在校园内形成的能够生动反映出学校精神面貌的一种表现形式。校园精神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三风”建设事关学校精神环境建设的全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国家的治理要靠道德感化,同样学校也需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是说,国民人口增加多了,要设法使他们富裕起来;国民富裕了之后,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积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努力使其受到良好的校风氛围的影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关于“孝”的提问,而孔子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的不同回答,正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树立良好的教风。唯此,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教书更要育人。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师德在学校德育体系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对校园的精神环境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良好的教风,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独立主动、认真地的学习。同时孔子还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指出了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修己”(自我思想道德建设),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是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要敢于实践和创新。学风建设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明确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观,把握正确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四、优化学校文化环境,坚定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校园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在文化建设上对学生产生一种意识和习惯上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熏陶、激励、导向作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把握主题,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与人相处,同时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孔子周游列国后仍不忘记礼乐,以陶冶心情,修身养性。正如,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乐曲是多么的迷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与音乐的关系很密切,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物。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是好事,但是也不能忘记用礼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通过这些我们看出孔子推崇礼乐,认为礼乐可以升华自己的修养,同时礼乐还可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修身养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告诉学生们要学习《诗经》,并讲了学诗经的六种好处。这六个方面,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关于个人自身修养的:兴、观、多识,激起个人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观赏诗中优美的文学意境;增长关于鸟兽草木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的知识。第二类是关于待人接物的:可以学会正确地与人群处、事父、事君,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聚群处得好、相互议论切磋道德、学业等,其实就是精于诗者,足以通达于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举办内容健康丰富、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娱活动,如:问题比赛、知识讲座、书画展览、唱歌大赛等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情商,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对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2〕朱松苗.从论语看孔子的环境美思想[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5.
〔3〕王小锡.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5,(03):10-16.
〔4〕崔华前.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8.
〔5〕刘超良.制度:德育的环境支持[J].教育科学,2004,(04):15.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校园文化建设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新建本科院校呈异军突起之势。全国70l所本科院校之中有新建本科院校198所,占本科院校的近1/3,浙江的嘉兴学院就是其中的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校园,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强手林立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建设适合自身的校园文化。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
全国70l所本科院校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而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是从专科学校升格或者是办学力量较弱的几所学校合并而成,无论是师资、实验设备条件还是本科办学的经验、文化积淀,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都十分薄弱。有的新建本科院校还合并了一些中专学校,改造、提升的任务相当繁重,要办成一所合格的教学型本科院校还应做很多努力。
其次,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是建在省政府所在地以外,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有密切的关系,且当地政府每年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学校应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当地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问题。这同样是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地市一级对人才的需求大多在技术应用层面和管理层面。
所以,我们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尽量吻合,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教学型本科院校。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与校园文化构建的关系
一所大学的定位问题,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更是个实践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一所大学的定位与学校在高教系统中的位置、自身的历史条件及与地方的关系有关。从实践层面分析,因为学校定位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校级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更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实践,还需要教育经费的投入、实验设备条件的保障,以及强化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以引导和保证。总之,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学校定位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就是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科学定位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
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所谓大学校园文化就是大学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是师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物质空间。它发挥着隐性教育的作用,与课堂教学的显性课程一起构筑成一个全面、综合的大学教育体系,它能使置身其中者不自觉地获得特殊的体认、熏染和感受,从而得到精神、气质的感悟,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所以,大学的定位必须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来予以实现。
具体地说,大学校园文化包括价值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的任务有三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但对一所具体的大学而言,应该是有所侧重的。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它的侧重点理应是教学,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培养为根本。当然,这样表述,并不是否认科研的重要性,而是要明确工作重点。我们的观点是,新建本科院校应以自己的现状和办学定位来构建校园文化,从而确保办学定位目标的实现。这对新建本科院校既是个全新的课题,又是一项十分有意义和紧迫的任务。
三、以办学定位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
1.价值文化的构建,是大学精神之所在,是大学办学理念的价值体现。在价值文化的构建中,要按学校定位的要求,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把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理念。嘉兴学院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工作以外,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努力构建“教学、实习、科研、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比如我校会计专业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育人模式,机电和建筑专业、 0R装设计专业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服务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进步状况;教育学生要面向基层,面向当地的企事业单位,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让学生树立“当不好士兵,是不可能当将军”的就业观念,把学生培养成为“下得去,上手快,能创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校每年毕业生中有40%左右留在当地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为此,我校根据专业和人才培养特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的经济结构紧密结合,如服装纺织专业、化工、机电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都有高度的相关性。学校也积极鼓励、引导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
科研交流与实践,找准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切人点,反过来又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这种内外互动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转贴于 2.构建与价值文化相一致的制度文化。
(1)健全教师的教学考核聘任制度。良好的学风必须以良好的教风来引导。对教师的考核聘任,必须突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激励教师安心教学。对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教学业绩突出、深受学生好评的教师,我校都有奖励制度和政策给予激励。尤其是高校扩招后,青年教师大量增加,为此我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而对教学极不负责任的教师,坚决从教学岗位上撒下来。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规范、实验实习教学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规范等教学全过程予以监控,以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对此,各大学或多或少都有制度和规章,但重要的是要加强规章制度落实的检查力度。我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都深入课堂听课、检查,以保证制度的执行并与教师的任职考核挂钩。
(3)改革课程体系,突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课程设置为前提。应用型人才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比较广,因为在基层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我国现行的专业课程设置多偏于“专”与“深”,忽视“广”,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适应性较差,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根据现代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的需求,改革现行的专业课程设置,在强化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多开设选修课,推进学制改革。我校实行了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构建学生“合格+特长”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4)强化实验、实习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程的开设和社会实践的强化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建立了人文训练中心、工程实验中心、生化实验中心三个实验中心,以整合资源,力争效益最大化,并加强实验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其次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明确提出实验室首先应该为学生的实验和动手能力培养服务,而不仅仅是为教师搞科研服务。
3.建立和健全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组织文化。
(1)强化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尤其是教务处的人员力量配备,要把真正懂得教学管理规律的人员放在教务部门。一所大学教学管理部门力量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管理效率。
(2)强化学生管理部门的配备,尤其是学生处的人员配备及共青团组织的人员配备。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懂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脉搏,善于管理,通过校团委组织健康有益的活动及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拓展大学生的素质,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几年来,我校在国家、省举办的“挑战杯”及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比同层次学校更好的成绩。校团委被团省委评为省先进团委。
(3)强化二级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规模大都超过一万人。由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在二级学院,所以学校的管理职能也必须向下延伸。我校在二级学院人员配备时,也强化了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配备,由专职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有专职的副院长分管教学。而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配备与学校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建立了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关系。这实际上,就是从组织文化角度体现价值文化,从而使学校的办学定位得以顺利实现具备了组织保证和人力资源保证。
4.构建为学校定位服务的校园物质文化。
(1)校园的建筑设施。首先,校园的建筑要方便师生的学习、生活,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够很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校园中的小品,如雕塑、休闲设施等要富有教育底蕴,使人感觉身心愉悦,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2)校园的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资料要能为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要能满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经费比较拮据,但是用于教学之需的实验设备是不可少的,否则,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培养?而有的学校却在教学要求都没有满足的情况下,贪大求全,搞一些不必要的只是为了追求气派的附属设施,或者为了教师科研而挤占了教学所需要的设备。这种做法显然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的。我校近几年在实验设备上投入近8000万元改善学生实验条件,达到和超过了教育部关于本科合格评估的标准。
5.融入地方文化,加强社会实践。为了实现办学定位的目标,我们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服务。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所以,融人地方文化,充分利用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聘请校外导师,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从而使学生能从社会实践中培养对当地的文化认同感,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总之,以大学定位为核心,围绕大学定位,加强内外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甘 晖,等.战略机遇期高等学校的定位及其分层次管理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2]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摘 要: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具有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的重要关系。积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应用建设,帮助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就业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249-02
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要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同时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校园中的就业氛围,大学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马上就会走向工作岗位,这段时期应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自身具备较强的职业责任感、上进的事业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提升校园的文化建设水平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学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校园的就业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校园文化融入就业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1.1 打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
营造更加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其主要内容是营造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而这种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应该与就业文化的建设紧密相联,高校的就业文化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现在的形势下,高校更应该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强大作用,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气氛,让学生们健康顺利的成长。尤其是在当前极为紧张的就业压力之下,高校更应该积极探索实施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双重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高校学生获得更大的教育和启迪,并从自身的实际行动做起,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各种挑战。
1.2 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就业文化的产生
在现代的很多高校,仍然会出现过分追求高“就业率”的现象,很多学校只凭数据说话,并没有真正的向学生阐述各种关于自身职业领域的各种知识和理念,没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致高校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好。高校在校园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人生的发展做好铺垫。
1.3 营造符合时代氛围的文化
现在,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已经被看作是一种高校文化的精神所在,它是集传统文化和现代作风的综合表现,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高校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气氛。高校的就业氛围主要在于营造一种适合受到并且适应高校文化发展的一种就业文化氛围,它的发展一定能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所以,这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和包容的,也是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文化氛围。
2 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2.1 合理规划校园文化,有效开展就业文化
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多年保持依然十分严峻的局面,每所高校都应该顺应时展的要求,科学谋划校园的文化影响。在高校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宣传就业文化方面的工作,这样才会使就业文化真正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既要从管理上重视就业文化的建设,还要从教学方面狠抓有关就业文化的建设,并且要逐步使这项制度走向规范化,促进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相互发展共同进步。
2.2 用校园文化进行引导,带动就业文化的进步
高校应该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的引导示范作用,积极推动就业文化的科学发展,形成一种以就业为目标的校园方式,这种方式的形成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改进的,这样能够反映出广大师生的共同奋斗目标。它是所有高校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校园文化的根基所在。培养符合自身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要将就业文化氛围纳入其中,这样也能获得就业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校也要针对自身的不同情况,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建立出一条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就业精神”。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用学校精神来展现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特点,同时营造出符合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精神。
2.3 文化建设应该为就业建设打好基础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社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在社团中不断进行自我加强和完善,通过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能给学生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不断融合能够为学生的交流和发展带来诸多的机会,通过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使校园形成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为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 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的措施
3.1 重新定位校园文化,科学规划就业文化
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所以,每所高校都应该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要求,对校园文化进行重新的定位,对高校的就业文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就业方面的引导和宣传,在管理上和教学上都应该重视对就业文化的宣传,这样能够使就业文化更加规范和科学,这样也能更好地让就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共同繁荣的奋斗目标。
3.2 用校园文化带动就业文化的发展
高校应该加大对就业文化的扶持力度,就应该不断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让高校形成一种以就业文化为主导的方向,就业文化的形成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是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将就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是推动现代高校进步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积淀的过程。这对于有些建校稍晚的学校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是这些学校也应该迎难而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只要学校重视,就能够在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将学校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学校就会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用自身的独特视角去观察自身的办学理念。推动品牌效应和竞争力的实现,从而实现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3.3 校园文化要为就业文化提供优良环境
大学中的社团组织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中的各种社团应该通过对课外文化活动的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就业创业的指导活动,让大学生对创业以及就业的各方面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就可以形成社团文化和就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对学生的全面进步有很大的益处,也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校园文化和就业文化的融合,能够扩展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能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同时也很好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使其内涵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有效结合。但是,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重点工程。高校应该放眼未来,将学生的就业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前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积极健康的高校环境,也能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发展,一定会对高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使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1] 郑纯.浅论高校就业文化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7(5):69-71.
[2] 于长湖,亓妍.对构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7):55.
[3] 祝治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就业指导功能研究[J].中国商界,2009(11):180-181.
[4] 唐小虎,王坚.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民办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D].长春理工大学,2016.
关键词:孝文化 校园文化 内涵 实践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
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体;还有多种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功能。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实际上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孝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孝文化有其普遍性:从孝的意识的产生来看,它基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而自发形成的最朴素的亲亲之情,是一种“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普世情感和普遍人性。在朴素自发的孝意识的基础上,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并作出系列基本规定,在孝亲之外,注入社会、政治和教育价值,使“孝”上升为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再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强化,孝道便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深入人心的社会道德规范。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来强调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这方面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孝为百善之首”、“罪莫大于不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为本也。”“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一个孝子除了具备对家庭的责任感外,必然也会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孝道由私德引向社会公德,将社会公德建立于个人私德和人伦自然情感之上,是孝道能够成为传统道德建设的基石的根本原因。
孝文化有其发展性:当今社会呼唤孝文化的恢复与发展,发展孝的表现形式,办好社会公益事业,把个体的孝,发展到集体的孝;物质的孝,发展到精神的孝;低级的孝,发展到高级的孝。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孝文化的发展,因为脱离孝文化发展的社会,将是一个无序的社会,是一个混乱的社会。一次次的“破四旧”、“批孔”,大革文化之命,“孝”这样的传统道德,大承鞭笞,历尽劫数。从此,人们对“孝”噤若寒蝉,谈“孝”色变。直至今天,人们仍然不能正确对待“孝”道,仍然简单地把它当成封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因此,孝文化应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共同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今天我们要对传统孝道进行根本的改造,要结合时代特征,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孝道创新。我们要建设的新孝道,应该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和全社会成员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人道、科学、民主的新型伦理道德。这种新孝道,应该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孝文化具有现实性:虽然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孝都是过去的故事,但是二十四孝故事在过去教育人,而且在现在、将来都能教育人。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孝是“德”中最主要内容。现在推行的公民道德纲要,孝成为主要内容。现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德治国,执政为民,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更是孝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要性的体现。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何以服务社会,何以做到执政为民,何以主持正义,何以遵纪守法。人生百行孝为先,无孝即无政绩可言。加强对孝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定会促进学风,文风,社会风气的好转,为稳定社会做出贡献。当孝的要求作为普遍原则深入人心后,人们为了对父母尽孝,必须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创造能够使家庭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在既有的孝的思想情感和道德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和劝导,使人们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较高的道德境界,是可以期望的;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道德要求,也可以从孝道扩展和迁移而落实。在家庭中,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人们尽职尽责,对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个人,不断修身养性,以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这样,社会秩序就将日趋和谐有序,社会道德就将日益进步,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也将在其中得到较好的落实。
3.孝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文化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当代社会文化应当努力实现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以孝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在高校培植与实践孝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起点。大力弘扬孝文化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加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解决人才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的有效途径。防止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让高科技犯罪严重地扰乱着社会秩序。
4.孝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关键词: 文化建设 中小学校园文化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包含各族群平等享有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和经济受益需求。[1]这是全球文化多样性大会上对“多元文化”的内涵作出的解释。可见,多元文化不仅仅是对文化存在差异这一事实的简单认可,更与文化主体的生存发展权密切相关。[2]多元文化模式不仅是近代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宏观构建方式,而且体现为每一种文化的构成方式,[3]诸如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在1932年最早提出,他将其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正式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一种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由高校提出。[4]这是一种独特的精心挑选的文化,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使校园人乐于接受和易于接受。[5]校园是塑造人类精神文明的特殊场所,是青少年学生生活的一个特殊环境。[6]要根据学校规模、教育类型、办学历史、地域特征、财力状况等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校园文化就是这种精神和环境的综合体。
日益发达的网络媒体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渠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给予了他们体会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机会。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将多元文化的理论引入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指导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对本民族文化更加认同。在这种文化认同和对不同文化了解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本校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人类对社会和教育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结晶,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教育上升到自觉状态的标志。[7]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总要形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教育思想,同时还会存在多种占非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教育思想的多元性。[8]一所学校更是如此,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逐渐形成特有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正如南开大学,她的古朴,她的深厚,她的严谨,她所有的一切,深深吸引着每一位中国学子和外国友人。用她的百年积淀影响着一代代的年轻人,向国人、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发展和华夏文明的瑰丽。
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情怀和认同,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必将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每一个学生就是一种不同文化的展现,同时又体现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和融合。这种文化认同(culture identity),通常被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所属的文化体系自发形成的一种内在情感,表现为一种归属感或文化情结。[9]
但是,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制度和人文关怀,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的作用;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很好,但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形文化关注得比较少;校园内张贴的名人画像、警句格言等成为学生眼中的“摆设”;校园文化活动很丰富,但对学生的启迪和影响作用甚微,没有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入手,使人感到内涵不深,成效不大;……面对种种问题,学校领导要深层研究本校实际,动态构建校园文化脉络,提升、规范校园文化,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10]这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系统工程,是一种有思想有情感的师生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更是一次有创造性有战略眼光的挑战。
中小学校园文化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影响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现在,中小学教育逐步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必然要求在学校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使学校每一次活动、每一个角落都带有育人的痕迹,让每位学生都能受到熏陶教育。[11]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每一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期盼,更是每一位领导的职责,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趋势。但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家长、教师及学校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实现。
优秀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使每个校园人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优秀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较好地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12]对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优秀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沃土和摇篮,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J].社会学研究,2001,(3).
[2]刘玲,陈泽刚.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黑河学院中俄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状况调查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0,(4).
[3]王文利.多元与一体的调适――以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1,(2).
[4]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1).
[5]崔开明.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1,(3).
[6]张兴斌,矣向阳,何建国.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6).
[7][8]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4:3,5.
[9]雷勇.论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及其现代建构[J].世界民族,2011,(2).
[10]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校园文化底蕴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或者成人院校转型而来,缺乏文化的积淀。同时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强,学校将办学重点都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扩招后设置了很多新校区,离老校区比较远,也没有足够的交流,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传承不到位,新校区无论是历史性建筑等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相对贫瘠。
2.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定位相对片面
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只有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建设校园文化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部分高职院校一味照搬知名大学的文化建设理念,形式雷同内容陈旧,既不能突出学校的特色也不能突出不同学科的发展特点,没有体现自身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那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特别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都要体现整体的培养目标,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做到物质文化建设求特色,制度文化建设求创新,精神文化建设求内涵。
3.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比较肤浅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一个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彰显学校的特色,凝聚老师同学的心智,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但是,目前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校训、校风的总结上,流于表面,没有深层次的内涵,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社团活动,忽略了大学精神的培养。大学的主要功能是教育,而校园文化建设正是服务于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将文化建设深入到老师和同学的工作学习中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给老师和同学以真正的精神涵养。
4.校园文化活动不够多样
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在校园的空间内,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文化活动大多以娱乐活动为主,如唱歌比赛、舞蹈比赛、模特大赛等,缺乏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上,学生社团五花八门,项目众多,但是真正有吸引力的却是少之又少。在组织管理层次上,学校、院系、年级组织管理层次不清,分工不明,一有活动就是一群人忙成一团。
二、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的科研设施、文化设施、绿化建设等,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表达形式。首先学校的自然景观要做到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风格,突出地域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吸收中外的精华,做到量化、净化、美化。其次,要强化人文景观的建设,设置人文化的警示语特色性的标志牌,采取内涵丰富的文化宣传形式,来怡情励志,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要加强文化阵地的建设,如校园广播、校内报刊亭、图书馆、校园网站、校内宣传栏等,充分利用计算机、阅览室等先进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同学们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2.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一个学校精神、个性、本质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就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在三个方面。校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良好的校风能够给师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学校可以通过树立一些科研典型、教学典型、管理典型,创造正面的舆论效果,通过榜样的力量形成一种求真务实的良好校风。教风是教师道德品质、职业技能、知识水平的集中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学校的教风,例如可以聘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示范课、做学术报告,还可以进行优质课程、优秀教案科研成果的评比活动,促使老师不断地学习、进步,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营造出浓厚的科研与教学氛围。学风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实习训练、课后活动等来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让他们养成勤学好问自主探究的优秀品质。
3.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建设体现在学校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师生的文明行为以及学校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来加强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如文明宿舍活动、节约环保知识宣传、礼仪知识竞赛、校园运动会、文明班级的评比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学习的高尚情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保障,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等。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拥有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让管理服务于教育,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其次,要建设校园内的民主制度,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徇私情按章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