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8: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慧养老的风险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发挥社保微调功能 制约因素 破解方式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A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的发挥是以社保业务经办计算机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将当代社保电子信息化技术平台应用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中的简称。以实现提高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金计发管理层次和大力提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为管理目标的总体规划,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全面发展。它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应用农村社保计算机信息化平台代替人工基本养老金统筹管理台账、统筹计划明细账、以及计算机信息化基本养老金统筹累积台帐代替部分由人工统计的基本养老金征收数据,以完成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化数据处理工作、分析和判断的过程。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社保风险微调功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社保养老管理科学及社保基金统筹财务管理科学的交叉性四位一体的实用科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增强,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技术的工作方式会发生质的变化,并且对农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机构高层决策人员的决策思路政策导向作用也会明显增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社保风险微调功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提供优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服务,还要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村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技术决策所需的信息。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业务经办人员,首先就必须要对当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才能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业务经办人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观念有较大转变,才可以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理论水平随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管理层次的不断发展得以提升。笔者对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层次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实际情况,从几个方面提出的一些看法及建议。
一、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制度完善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今天,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的普及应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一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问题也暴露了出来,需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人员面对并重视这些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管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目前,各级农村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
各级农村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各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业务经办人员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管理观念上还未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更意识不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管理的紧迫性。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业务经办人员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管理只是减轻了各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业务经办人员的手工操作流程,仅仅是将各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业务经办人员从繁琐重复的手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业务经办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有的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管理既消耗了精力,又花费了资金,但作用不大,管理层次不高。同时,一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决策人员也对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意识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风险微调功能信息化管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业务经办行业进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并不能认识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可以成为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机构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存在上述偏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机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在行动上持消极态度,导致了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和人员培训经费的投入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的普及和推广。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软件缺乏创新,不够智能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软件还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仅仅是模拟手工操作方式,缺乏计算机智能管理模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软件公司虽然不断翻新版本或变换平台,但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上新颖,并没有下太多工夫去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功能。目前流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软件大多属于业务经办操作信息系统的范畴,只能完成事后累计记账、养老基金征收台账的汇总、基本养老金计划支付台账准确统计以及提供初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功能,不具有事前预测、事中内控、事后分析汇总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中高级功能。有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将其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软件模块设置得很简单,使得农村社保业务经办功能不全,限制了其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人员管理权限,不能有效发挥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风险微调功能的作用。近几年来虽然倡导发展管理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软件,但成效不是很明显。再有,在软件系统中防止病毒破坏、防止非法技术人员篡改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基础数据等功能还很欠缺和不足。
(三)缺乏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训工作。
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涉及农村社保业务经办管理、农村社保计算机信息化平台、农村社保财审知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欠缺经验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人员短时间内还不能马上适应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而新进的农村社保财审管理人员又没有足够的实际经验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村社保信息化帐务处理,即便会操作普通农村社保财务软件,也很难将农村社保信息化管理软件运用灵活自如,发挥其效用。农村社保财审管理人员掌握的农村社保信息化帐务处理知识缺乏会成为制约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的健康、良性发展带来制约。
(四)相关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制度滞后。
现行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制度和一些农村信息化管理体系管理政策法规主要是针对手工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模式改革开发的,对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的法规虽然也有制度体系框架,但大多数还在不断地完善改进过程中,修订工作相对滞后。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保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政策、道德的问题。因此它对于提供可靠、准确、合理、完整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参保人员基础数据,保护农村社保基金资产及财务资源,杜绝违法行为的产生,提高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机构的改革发展能力,保证管理决策的正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遗憾的是,业内至今还没有成立专门机构对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保密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还不能以法律的手段保护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只有实现了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相关制度及法律的保护,才能放心地使用它应用它,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五)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系统仍旧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各级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绝大多数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系统未能成为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与基本养老金数据征集、处理、变更、审核、录入、销毁、登记等子系统严重脱节,而且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软件内部各子系统也只以分转数据的方式联系,造成数据在内外子系统之间不能共享,信息沟通不畅。这样,既影响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二、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系统,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仅仅是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体系改革模式的转变,它是一种先进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处理方式,它将会给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改革开放带来很多可喜的变化,因而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有很强的生命力,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及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模式与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相结合。
现行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把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模式分为农村社保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和农村社保业务经办管理两个子系统。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数据共享化,为两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平台成功构建条件和可能。况且,如果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一直仅仅停留在农村社保业务经办管理子系统上,而不涉及到管理农村社保业务经办内控稽核信息化管理子系统的内部审查、数据控制、业务经办分析和决策,那么也就局限和失去了发展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意义。
(二)要真正实现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农村社保内控稽核平台平行接轨,达到农村社保业务经办随时接受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稽核的数据审核和管理。
完全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不仅是指手工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操作体系的完全改革,还应是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与农村社保内控稽核平台的技术革新和相互交叉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体系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查询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互通化、是否保留处理流程和内控稽核痕迹以及预留内控稽核测试通道等都对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实施影响很大,因此只有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农村社保内控稽核平台达到相互交融平行接轨,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完全信息化社保基础数据管理。
(三)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平台保业务经办智能化支持信息化技术。
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施运行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模式或农村社保内控稽核平台信息化支持子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或农村社保基础数据内控稽核体系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改革阶段,这样便可像东部发达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农村社保业务经办基础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或农村社保内控稽核管理实施问题,充分发挥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作用。
三、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平台层次提升与社保风险微调功能成功发挥的策略
建立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平台有效运行管理机制,拓宽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平台管理应用范围,提高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运作效率。
从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运作的整个发展改革过程来看,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体系改革发展是关键,若农村社保业务经办、农村社保业务基础数据稽核管理、农村基础数据录入所需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资金纯粹依靠政府财政拔付业务经费,则势必增加地方财政负担;若仅靠社会募集资金来筹措所需农村社保业务经办经费,一方面难以保证巨额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经费的资金到位,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体系业务经办成本与信息化管理的偿还能力。由此可见,拓宽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体系业务经办资金与信息化管理改革发展资金措筹渠道势在必行。具体方式有:
(一)建立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系统技术管理创新改革发展储备资金。
该资金由政府设立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系统技术管理创新改革发展专门机构管理,其储备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农村社保业务经费拔付资金、社会募集资金收入,主要用途是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系统技术管理创新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支出,如支付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过程中的补偿费、农村社保业务经办过程中的各种业务技术提升创新费用、农村社保系统升级软硬件业务经办体系换代支出业务经办经费等。
(二)委托银行等金融部门代收的农村社保基本养老金计发支出基本养老金与各种养老性补贴资金。
由于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具有业务创新性和技术前瞻性,开办农村社保基本养老金计发支出基本养老金与各种养老性补贴资金业务,一方面可广泛吸收农村社会保险业务经办范围内的闲散资金,以筹措农村社保资金,另一方面,对农村社保参保人而言,可增加农村社保参保机会,有利于农村社保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三)强化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业务经办内控稽核信息化管理。
农村社保基金常态化保值增值可理解为: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将所管理的农村社保基金,授权于专业银行金融机构,由该机构在农村社保资本市场向参保人员定向募集农村社保基金的征集社保金的行为。
(四)控制和避免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体系风险微调功能失效情况的发生。
农村社保基金储备积累作为一项新兴的农村社保基金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客观地隐存着风险。为避免风险的产生或尽量减少农村社保基金管理风险的损失,各级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及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各级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对农村社保基金信息化管理业务经办制度的支持力度。各级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社保基金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支持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1)加强农村社保基金征集机构的职责、杜绝变相非法征集收取农村社保基金。由于农村社保基金具有“超强灵活性”,因此农村社保基金经办机构储备积累的职责应包括制定农村社保基金存量信息化支持体系和创新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模式,进入高层次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必须首先进入农村社保信息化处理创新管理发展体系;(2)扩大农村社保基金征集机构征集农村社保基金主动权,提高农村社保基金征集和业务经办机构的基金征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和业务经办积极性能力;
2、强化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基金管理中心内控稽核层次的提升,提高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水平。主要是:(1)对每一名参保人员的业务经办事项,做好农村社保业务经办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作好农村社保基金筹措及保值增值方案的预测,减少农村社保基金盲目性流失,增强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预测功能的发挥;(2)定期对所管理的农村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总体资金评估和抗风险能力评估,对农村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储备资产做到心中有数。
3、加强对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改革发展形势(包括当地农村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改革发展形势)对农村社保基金和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层次需求情况的研究,以及农村社保政策变化对农村社保业务经办和农村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储备的影响程度探索研究。掌握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提高避免农村社保基金流失,有利于农村社保微调功能抗风险能力的发挥
四、结语
总之, 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农村社保业务经办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工作现代化的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大势所趋。尽管它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认识的提高和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必然会逐渐完善。各级农村社保经办机构应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改革发展创新工作思路,从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进行认真探讨和总结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的新路子、新办法,来促进传统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体系的革新,使我国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健康顺利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各级农村社保业务经办机构农村社保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安增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6月1日.
关键词:互联网+;居家养老;困境及展望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这个板块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产业也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享老是当前老年人追求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居家养老成为众多老年人心目中一种较好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如何把养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下养老效益的最大化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
一、 “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发展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把居家养老和互联网产业结合起来,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可以使老人突破时空限制获得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的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利用互联网来发展居家养老事业是符合福利多元主义和普惠型福利理论的。福利多元主义认为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市场、雇员、家庭和国家都要提供福利,如果是市场、国家或者政府一方单独提供福利则会造成缺陷,不能全面满足养老需求,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而普惠型福利理论强调经济主体获得养老服务方面的公平性与适度性,利用互联网发展居家养老事业,为老年人提供更方便快捷一步到位的服务正是符合普惠型福利理论的内容。
(一)利用大数据,实现养老服务多元化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它需要经过特殊的技术,以有效的处理大量的容忍经过时间内的数据。在养老服务中,若把养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必然需要有许多繁杂的技术来控制,也会出现许多养老过程中所需的数据。特别是在居家养老领域,因为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中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也是备受广大老年人喜爱和推崇的养老方式,如何使得居家养老能够有效进行,如何使老年人在家享受到合理和全面的养老服务,在此过程中,大数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使养老服务更有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
(二) 保障老年人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截至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这一比例已经高于联合国10%的老龄化传统标准,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估计会超过4亿,而且我国老龄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未富先老。现在将互联网与养老结合起来,拓展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可以使一大批身体健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在家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大多数老人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 冲破传统束缚,促进养老医疗产品“智慧化”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方式,互联网产业在养老上的应用就是突破传统的革新,在信息化时代,当“互联网+”渗透到了居家养老生活的方方面面,居家养老老人的安全管控、健康管理、紧急救助、特色专属服务等都能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养老医疗产品也变得越来越“智慧化”,例如近年出现一种“百度疾病预测”的新功能,这样的产品是基于大数据积累和智能分析,将为用户提供流感、肝炎等多种传染病的预测趋势,并且能实时进行全面的疫情监测,提供准确及时的公众健康咨询,降低传染病感染的风险。如果能有效利用互联网来预测疾病,就能为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健康保障。
二、“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发展的困境
虽然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能为居家养老提供诸多方便,使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满足了许多老年人可以在家享受到高品质养老服务的需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越性来发展居家养老毕竟只是刚开始,处于起步阶段,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会面临一系列不足和困境。
(一)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资源来发展居家养老,这个重大的工程提出时间较短,实践性也较缺乏,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极大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产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和产业链,针对老年人特点的专用产品开发不够,其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①对于居家养老,它所需要到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规模应该是比较完善的,因为居家养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新兴的养老方式,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良好齐全的服务,对于这一块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看现如今,我国“互联网+”时代下的居家养老虽然在规划上是全面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链的完善上还是相当欠缺。以老年健康管理为例,用来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家用医疗器械普及率较低,没有现实数据上线汇集,健康管理的模式更多停留在通过社区门诊或医院体检获得数据。②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必然使居家养老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老年人所能享受到的服务也会大打折扣。
(二)大数据使用中对个人隐私保护存在风险
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窃取,隐私是对每个人最基本的尊重。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问题主要指的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人们的个人身份信息,以及人们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被网站储存、利用,甚至泄漏,这个就是目前互联网中存在的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主要问题。而现如今,大数据让互联网隐私问题更加突出,因为大数据可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且很容易就发现信息中的价值,我们利用互联网+时代来发展居家养老产业,那么在利用互联网利用大数据的过程中老年人的信息也会存在被泄露的风险。而且现在对于互联网侵犯隐私权这类的法律并不完善,很多时候侵犯就侵犯了,在法律上并不能有效制裁这种现象,导致情况愈演愈烈。在发展居家养老的过程中,既然是利用互联网+时代来发展,就要有一系列完善的从法律到制度的规范,才能避免个人隐私被泄露。
(三)养老产品创新不足
利用互联网+时代来发展居家养老产业,必然要生产出一批先进的养老产品,给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提供服务。比如说百度出现的一个“疾病预测”功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让老年人可以在家进行疾病诊断的功能,这样可以避免老年人有疾病而不自知,越拖越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不难发现,在养老产品创新上,我们一直步履维艰,虽然很多商家利用互联网开发了很多功能,但是适合居家养老的仍然相对较少。居家养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在家享受养老服务决定了这种养老模式更具有方便性、特殊性,以及对服务的要求更高,对养老产品的选择更讲求实用和方便,而在养老产品创新这一块,现如今我们仍是做得还不到位,还需要不断加强改进。
(四) 网络惠民红利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具有数量大、发展快、高龄化、空巢化、城乡差别大等特点。 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问题,还有养老问题,对养老金、福利补贴、公共卫生服务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现在这样的服务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养老资源严重不足,盲目建设养老服务平台也无法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居家养老模式中,如何能利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网络惠民红利还是现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要采取怎样的方式,使得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能够得到最好的服务,享受到良好的资源,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三、“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发展的前景展望
知识社会的创新2.0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其原动力正是来自于“互联网+”所连接的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和知识,从被动迎合到主动改造,“互联网+”致力于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已经彻底洗脱了互联网工具化的旧有模式。④就目前而言,根据发展的趋势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克服在利用“互联网+”时展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克服困境,不断改善。
(一)大力建设养老基础设施,克服初级阶段不足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养老O2O模式,它是一种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新模式。互联网给居家养老带来了许多新理念。在利用互联网发展居家养老过程中,要大力建设养老基础设施,比如说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家属能够随时了解老人的日常情况;通过一些定位技术,对老人的位置进行及时定位,当老人出现异常情况,可及时自动报警,避免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再者,可以通过生产一些空气净化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的智能化管控,动态监测老年人房间的空气质量,是老年人在家养老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环境,让老年人过得安全、舒适。当然,也可以在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周围建设一个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区。这些方法都可以使老年人居家养老得到保障,能获得更舒适幸福的生活。
(二)加强大数据管理,严格保护个人隐私
医疗大数据的建立确实给老年人居家养老带来方便,但隐私泄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医疗数据的采集、加工和应用,也会带来一系列患者资料被泄露的隐患,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隐私被泄露的危险不仅仅在于泄露本身,而在于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对下一步行为的预测与判断。老年人居家养老有时会采用互联网的方式传输数据到医院、社区等办理事情,如果造成数据泄露,则会对老年人的财产安全造成危害,这是极不利的。所以,政府要加强对大数据的管理,防止网络黑客趁虚而入,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安全的环境。对于管理大数据,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及时监测、发现问题,并用最快的速度对漏洞进行修复,对于已经泄露的个人信息要及时注销,通知当事人做好防范,通知老年人的家属提醒老年人,以免被骗。
(三) 发展智慧养老新模式,创新智能健康产品
利用“互联网+”时代来发展居家养老,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出更多智能健康产品,这些智能健康产品可以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方便。比如说,完善手机的某些功能,只要打开手机应用,子女就能了解老人在家的情况,知道老人身体有无异样;设置一些传感器,将传感器安置在冰箱、洗手间及卧室,老人经过时系统就能自动记录,传感器每天采集好老人相关信息后将数据传输到健康云平台进行分析,并将最终结果传输给子女,让他们及时了解老人在家的情况;对于老人在家养老,关键是如何确保老人的身体健康,比如说可以设置一个软件,老人只需用手指轻轻一点,软件上就会反映出老人的血压、心跳等是否正常,若有异常则会马上将数据传输给子女,让他们及时带老人去医院检查就医,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智能健康产品对于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年人的健康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稳定,子女在外工作,不能及时关注到老年人健康问题,有了这些智能健康产品他们就能及时掌握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避免出现不好的后果。
(四) 与网络巨头合作,充分发挥网络惠民红利
互联网时代,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发展网络惠民红利,比如说政府可以与当地网络巨头合作,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居家养老的效率。“互联网+”最终要“+”在老百姓关心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对于居家养老来讲,这个“+”要“+”在老人关注的问题上,无论是日常娱乐,亦或是健康咨询,还是疾病自救等,这些要与居家养老中老人的需求息息相关,密切相连,与互联网网络巨头合作,才能使“互联网+”成为为居家养老老人服务的“红娘”,实现经济社会和养同健康发展。当然,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网络惠民红利,我们还有待继续加强,它的效果想必会是受到广泛关注并且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作用的。
利用“互联网+”时展居家养老带给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将是革故鼎新的跨越式发展,政府部门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主动融入其中发挥作用,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使老年人在家里得到满意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把养老服务融入网点中,通过挖掘老年人基础信息赢得产业链发展先机。 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它改变了过去老年人养老需要依靠社区或者机构的现象,使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养老服务,而利用“互联网+”来发展居家养老,正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一举两得。在利用“互联网+”时展居家养老的过程中,要做好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这种模式是值得探究并不断发展的,利用好这样的模式对于缓解我国老龄化问题也是极有益处的。居家养老毕竟是一个新兴的养老方式,无论是在国内亦或是在国外,这种方式都是值得推崇并且广受欢迎的,如今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更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居家养老的优势,新兴的方式必然还会存在的多种不足和漏洞,这些都有待我们一一去解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居家养老真的会在“互联网+”时代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造福老年人。
注解:
① 陈爱国. 基于“互联网+”背景的老年产业发展[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6月:3
② 孙文灿. 互联网+养老,未来空间无限[J]. 社会福利,2015年:10
[关键词]养老模式;分类及问题;发展方向;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101-03
1引言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已步入老龄化。莫龙(2009)的研究表明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一直显著超前于经济发展,在很多地区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老龄化和超前老龄化使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负担。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出现研究养老模式的相关论文。随着经济的发展,2005年以后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迅速提高,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学术界开始大量研究与养老相关问题。
中国传统注重“孝”文化,家庭的构成主要是同时拥有两代或两代人以上,通过代际交换来赡养老人,社会学家曾将我国“子女赡养老人”的家庭养老模式归纳为“反哺模式”,这也造就了古代主要的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
当代“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加之经济的发展,我国主要家庭结构改变为“核心家庭”、“421家庭”、 老年夫妇家庭以及“空巢家庭”。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发展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这也使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产生重大变化。近年来各种养老模式不断发展,学术界的分类叫法也不尽相同,但“自我养老”、“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当前我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养老模式。一些新兴养老模式如“以房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也在被学术界关注研究。目前,我国已开始推出“以房养老”的试点,但就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养老问题仍需要社会各方面做出努力。
2研究综述
2.1关于养老模式内涵的研究综述
所谓“养老”,其基本的解释有两项,其中一项是奉养老人,养老送终;另外一项是上年纪后闲居休息。“模式”也有很多解释,但本文“模式”主要指从现存的老人的养老选择中调查所得出的比较普遍的选择。现阶段学术界关于养老模式还有其他的提法,如“养老方式”、“养老制度”、“养老体系”、“养老形式”等,宋健(2001)提出所有现在的概念都可以归为三类,即“养老体系”、“养老模式”和“养老方式”。
原野(1997)以及穆光宗(1998)都认为认为养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主要指身体照料)和精神安慰三个基本方面。而陈赛权(2000)同大多数学者一样都同意以上观点。杨宗传(2000)指出在养老方式比较重要的有两方面即:经济供养和居住方式,具体是生活服务由谁提供和老年人同谁生活在一起。陈建兰(2012)则只是定义了城市养老模式,将其理解为城市养老中核心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农村养老的特征和存在形式。李中秋(2013)定义养老模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养老体系,分别包括主要和辅助的养老方式,以及为这些养老方式提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支持。
根据以上,总结来说“养老模式”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满足老龄人口各方面需求的典型的生活方式,主要指满足老年人经济来源、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个方面需求的生活方式。
2.2关于养老模式分类的研究综述
各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养老模式进行分类,所以对养老模式分类的结果也有不同的特点。徐勤(1997)根据其对养老模式的定义,认为中国养老制度有不同的来源,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包括国家和集体)是两种基本形式。穆光宗(1999)根据其理解,认为在理论上可以尝试将养老模式区分为至少三种,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杨宗传(2000)主要从从居住方式上,将集中住在敬老院、福利院或疗养院等养老机构的归为机构养老,将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养老的则归为居家养老。林宝(2010)认为,根据养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或物质)的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可以将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基本类型。认为上述三方面均由家庭成员(包括自己)提供,为家庭养老;若上述三方面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则为社会养老。孟艳春(2011)将养老模式划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认为在当代单靠家庭养老或个人养老很难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必须将家庭养老、个人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并着重发展社会化养老。文洁(2013)在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中主要分析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四种养老模式。
结合中国养老问题与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本文综合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自我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以及以房养老五种。
2.3各种养老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述
(1)自我养老。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使老年期的时间越来越长,完全自我养老的可能性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而逐渐消失。但是由于目前对自我养老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很难总结出跟其自身发展中存在问题相关的内容。
(2)家庭养老。学者们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发展对青年人造成影响,进而影响老年人养老模式的层面分析了家庭养老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解释了其功能逐渐弱化的原因。
具有代表性的有,孟艳春(2010)认为作为中国养老支柱的家庭养老,其问题突出,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且主要受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凸显养老需求与家庭照料资源短缺的矛盾;第二,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大多数人口收入过低,加上中青年人不断增加的生活成本,家庭养老的经济功能急剧下降;第三,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养老;第四,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使子女竞争压力加大,难有精力和时间照料老年人的生活。陈建兰(2012)运用实证分析从家庭经济供养的弱化、家庭生活照料的弱化以及家庭精神慰藉的弱化三方面说明了家庭养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家庭养老模式弱化的原因。
(3)机构养老。由各学者的观点可知我国机构养老主要存在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利用率低三大问题。梁鸿(1999)在上海浦东的案例研究中心认为,目前养老机构存在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服务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缺乏效率等问题。常宗虎(2000)在青岛、大连、佛山、北京和烟台五个城市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和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密切相关。孙树菡,葛英(2004)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养老机构床位存在供给不足和入住率的问题。穆光宗(2012)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微利甚至负债导致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机构养老缺乏家居认同和亲情滋养,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短缺,农村养老机构的非规范发展。
(4)居家养老。由于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各方面还不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在于服务对象、服务人员、资金来源、评价标准、政策不完善这几个方面。
苏振芳等(2013)认为在现行的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经济上的社会供养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保证;而且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可标准还有一定困难;并且居家养老的发展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杨智慧(2013)认为居家养老存在社区发展程度低,服务种类单一,政府职能缺位、越位,服务人员素质较低,队伍不稳定,服务资源缺少有效整合。
(5)以房养老。在我国,学者们普遍认为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存在接受度较低,风险大,实施难度较大等问题。
焦涛等(2011)认为以房养老存在利率风险、长寿风险、房价波动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陈静等(2013)认为以房养老的模式存在还未普遍被中国老年人接受,政府的参与力度不够,其运作与当前法律存在冲突,与银行、保险公司、房产评估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李宇嘉(2014)认为以房养老对房屋价值、医疗费用、健康寿命、法律信用的评估有很高要求,以我国目前发展水平很难达到。我国住房市场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波动周期,导致未来房价走势和房屋残值的可预测性较差,难以获得可信度较高的房屋价值评估结果。另外,对于老年人健康和寿命评估也会存在较大的争议。
2.4未来发展方向综述
首先,对农村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学者们有不同看法。徐勤(1997)认为在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的形势下,只有发展社会养老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杨燕绥等(2004)认为应形成“养老金(退休金)+家庭供养+社区服务+国家最低保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杨翠迎(2005)认为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面对庞大的农村人口,应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养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朱劲松(2009)结合对老年人存在的价值与老年人的需求的分析,认为自我养老是农村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
其次是城市养老模式发展方向的综述。李士梅(2007)通过对主流养老、机构养老、旅游养老、迷你型家庭养老院模式的分析,揭示了现阶段中国养老模式的多维变化及未来养老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孟艳春(2010)认为中国家庭养老逐步弱化,自我养老难成现实,社会养老难以完全到位。因此,吸收以上几种养老模式之长,兼容的居家养老模式应是我们解决养老问题的最佳选择。祁峰(2010)也认为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居家养老更适合中国的养老服务发展。陈建兰(2012)认为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城市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将成为替代。社会养老是家庭养老的经济供养功能的主要替代,自我养老是家庭养老中的生活照料功能和精神慰藉功能的主要替代。
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的早期阶段,学者们主要关注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及社会养老的倡导,认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中国养老模式的两种主要类型。但目前,学界主要关注的还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对新兴的居家养老和以房养老也有一定关注。而对自我养老的研究与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研究相比还比较薄弱,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5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与人口素质和平均年龄的不断提高,自我养老在社会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对自我养老这一重要的养老模式的研究相比其他养老模式仍显不足。其次,对单一养老模式的研究较多,对各种养老模式的对比研究较少。另外,很多研究者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新兴养老模式研究上,而对已有的养老模式的改良关注较少。最后,目前仍没有大家一致认可的具体评价养老模式的标准,对更科学地衡量养老模式效用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苏振芳.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莫龙.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
[3]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1(11).
[4]徐勤.农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人口研究,1997(6).
[5]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6]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7]陈建兰.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8]李中秋.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9]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J].中州学刊,1999(1).
[10]林宝.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0(5).
[11]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9).
[12]文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经济天地.2013(6).
[13]梁鸿.试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其特殊性[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14]常宗虎.怎么看怎么办?――养老机构入住率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民政,2000(9).
[15]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8).
[16]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17]杨智慧.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18]焦涛,吴清,刘星.住房逆抵押贷款主要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6).
[19]陈静,吴清,韩静.上海推行住房逆抵押贷款认同度的调查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3(4).
[20]李宇嘉.莫让“以房养老”框死住房养老功能[N].华夏时报,2014-04-21.
[21]杨燕绥,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战略意义[J].战略与管理,2004(63).
[22]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对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8).
[23]朱劲松.试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9(8).
为此,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法律保障。完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措施办法,让更多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取得许可证。
2.构建分类施养、各尽其责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基本职责定位,按照政府托底、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家庭支持的原则,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社区居家养老的绩效考评机制。三是养老服务中心(站)要围绕服务网络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成效等内容开展评比检查监督,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3.优化老龄疾病防治护康体系。一是建立完善老年保健服务网络,在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科,增加老年病房数量。二是转变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建立社区的全科医生、家庭签约医生等制度,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社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三是继续做好新农合的制度建设,扩大参与范围,提高筹资水平。四是鼓励和建立专业的老人医疗康复和护理机构。
4.利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养老”建设。一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养老服务企业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二是通过软件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紧急呼叫监控服务设施;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信息共享互动服务平台,提供老人智能看护服务。
5.加强老龄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一是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统筹部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临终关怀等课程。二是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三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关键词:养老;互联网+;Zigbee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7-0264-02
当今的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据统计,2020年预计将有4亿人进入老龄群体。面对这一庞大的群体,目前整个社会对如何更好地进行老年群体的养老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发展规划,各种理念层出不穷。本文试图将互联网+中相关Zigbee技术引入到养老产业中,并通过与智慧家居的相互配合,提出一种适合互联网+时代下智慧养老的技术框架。
1传统养老模式的特点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子防老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居家养老仍是养老的主流方式。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老年人在家中发挥余热,在照顾孙辈人的同时,接受家庭成员的照顾。长久以来,这一传统养老形式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一传统形式和现在社会的业态存在越来越多的冲突。当今的中国社会,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急剧增加,人们留在家中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家庭生活的投入越来越少,因此,居家养老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一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各种新型养老模式也就与此同时提出来了,比如社区养老,集中养老等。新的养老形式在便利养老的同时,也存在对老年人情感诉求等方面往往有所欠缺,同时也需要家庭的大额资金投入等缺点。综合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环境不一致。以社区养老为例,部分新建小区的医疗等设备和人员较为科学和完备,通过物业或者先进的联系方式,当老年人产生医疗,家庭保洁等需要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帮助。但是在广大的老旧社区里,尤其是城市里的老厂矿等家属院,小区设备非常破旧,卫生条件差,健身器材破损严重,物业服务不规范,在安全和卫生方面都有严重的缺失,因此社区养老在这样的小区中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其服务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2)资源投入不一致。这一点和老年人的数量紧密相关,对于老年人数量多的小区,社区养老或者住家养老可以方便地开展,便于重点资源的集中,避免了资源的过于分散。并且可以开展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养老服务的有效开展和质量的提高。
3)服务能力不一致。现阶段国家对于养老相关的法律还不健全,相关资质还不完善。因此从业人员培训的标准和获取培训的机会都存在较大地随机性,其业务能力并不一致,对于养老过程中突况的处理以及潜在风险的预测判断等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老年人信息的反馈不一定及时,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也不一致,因此从业人员在服务能力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
因此,目前养老服务存在较多的问题,按照目前的发展的情况,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法律制定,标准制定,服务环境更新等方面进行推进,才有可能传统养老服务的质量。
2互联网+介绍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中,各种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落地,与传统行业进行结合,产生了众多足以改变人们生活的产品,比如:互联网+打车,产生了滴滴打车,大大缓解了打车难的问题;互联网+网上医院预约,产生了众多挂号APP,有效缓解了挂号难的问题;互联网+骑车,产生了摩拜等共享单车服务,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和“最后一公里”问题。那么,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养老行业中,同样在找准契合点的同时,也能在服务内容、信息反馈以及服务质量标准提高等方面,有效帮助养老产业的发展。
从技术角度上考虑,目前流行的物联网技术中的Zigbee技g可有效运用在养老服务中,Zigbee技术作为互联网中发展而来的物联网基础技术之一,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物联网产业以及工业基础设施的各个方面。
3系统框架
ZigBee是互联网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广泛应用到物联网的方方面面。ZigBee在无线频率上有严格的要求,不同地区的频率要求并不相同,比如欧洲的频率要求为868MHz、而北美的频率要求为915MHz。ZigBee的特点如下:
1)功耗较低:由于ZigBee技术的传输速率较低,并且在不工作的时候能自动进入休眠模式,因此采用ZigBee技术的设备可以依靠很少的电量维持较长时间,也较为适合作为养老设备的开发使用;
2)成本低廉:经过长时间的技术开发和ZigBee模块组的持续改进,ZigBee模块的价格已经可以大范围适用。最重要的一点是:ZigBee是免专利费的,因此就避免了高额的专利费用。
3)容量大:一个Zigbee网络中,最高可以使用一个主设备和254个子设备。
4)安全性:ZigBee技术提供CRC循环冗余校验,支持鉴权、认证等功能,对于网络攻击和入侵拥有一定的验证和防御能力。
5)传输距离:ZigBee技术的传输距离可达10―75米,对于养老服务来说,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集中养老,ZigBee有效作用半径都能覆盖养老服务所需的范围。图1是ZigBee技术与目前主流的短距离通信技术的传输距离之间的比较。通过图1可以看出,ZigBee技术的传输距离要大于BlueTooth技术,小于技术难度更高、功率更大的802.11来说。
根据ZigBee技术使用场景――养老服务,将基于ZigBee技术的养老设备系统从功能上划分成三个模块:传感器模块、协调器模块和通信模块-引。其中通信模块负责业务数据的传输;传感器模块负责终端数据的输入,如温度、湿度以及红外等;协调器模块作为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负责传感器模块与通信模块之间的协调控制和复杂数据的处理。系统划分如图2所示。
使用ZigBee技术实现养老服务中的房间温度监测设备,湿度监测设备,以及紧急呼叫设备,这三个设备是养老服务中最基本的养老设备,可以对房间中的温度、湿度环境参数等监测,为老年人的健康护理工作提供重要支持;紧急呼叫设备则是老年人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一种设备。传统的紧急呼叫设备多是采用无线电话等设备,存在在极紧急情况下处理不及时等缺点,而ZigBee技术设备可以利用RS232接口的传感设备,对声音或者图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判断房间内老年人的状态是否达到紧急临界值。当传感器采取出的值经过协调器判断,达到了紧急临界值的话,则紧急呼叫设备自动响应,通知通信模块所连接的医疗资源,对老年人进行救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阈值的选取,如果阈值选取不恰当,会造成紧急情况的误判,反而影响工作效率,影响养老服务的开展。
关键词互联网+;居家养老;政府;企业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根据国际传统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1999年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2004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增长明显.200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9 857万人,占总人口的7.58%;200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11 307万人,占总人口的8.47%;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13 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05%.据预测,2015~202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高速发展时期,预计2025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超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席卷全国的“银色浪潮”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养老问题及养老体系的建设问题尤为突出.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模式成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应该关注的问题.
2养老模式的演变:从家庭养老到居家养老
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既是弘扬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大事,也是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大事.机构集中养老、传统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医护及时性、生活辅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子女工作影响比较大.而机构集中养老在情感交流、安全感获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和邻居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家人、邻里亲友的交往和谈心,表露和交流情绪和感受,消融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苦闷与烦恼,得到精神慰藉和寄托,形成愉快、和谐的心理状态.”[1].老年人可以从家庭和熟悉的环境中排除老年人常有的孤独和失落感,获得其他方面所无法给予的安全感和精神慰藉.鉴于这两种模式存在弊端,取两者模式之长、弃两者模式之短的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出现,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是对家庭养老的传承与创新,更加强调以老年人为中心,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仍处于初级阶段.文献[2]J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匹配、养老服务便捷性和灵活性较差;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窄,内容少,精神关爱缺失;居家养老服务质量难以衡量,管理效率较低.文献[3]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给滞后、设施及服务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文献[4]认为,目前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条块管理, 利益关系存在矛盾, 缺少有效协调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从业或参与人员专业技能差.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文献[5m6]认为,服务内容单一以及服务方式固定,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养老服务供给高于需求而利用率远低于需求的供需矛盾问题是限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互联网+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模式的新提升
据统计,截止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互联网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数据资源及市场运用优势明显,不少关键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互联网与经济社会领域的跨界融合效果显著,正引领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创新.
在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面临一定的发展瓶颈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居家养老”通过互联网在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交换、信息维护以及大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优势,并与云计算、物联网进行结合,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其实质是以老人为本,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并丰富更具品质的养老服务,以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实现老年人生活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互联网+”背景下的居家养老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也在改变着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互联网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经济数学第 34卷第1期何朝晖:“互联网+”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3.1有利于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居家养老品质
“互联网+居家养老”的发展可以改善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仅限于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的局面,养老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让健康护理、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变得更加便捷与及时,例如:网络生活服务、健康管理信息平台、老年网络社交平台等都将带给居家养老服务品质不小的改善.
3.2有助于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资源整合不足问题
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便捷性与灵活性较差,服务碎片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归因主要是居家养老信息不畅,养老资源共享与整合不足,通过互联网在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共享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将促进信息的流通、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3.3有利于养老服务人员的激励与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互联网+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需求接收与处理方面化被动为主动,且通过网络平台对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使得评价反馈环节更加便捷、有效.养老服务的评价反馈可以作为养老服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结合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改善养老服务品质,也可以增进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服务水平.同样,通过在居家养老网络服务信息平台中设置教育、培训模块,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免费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对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服务技能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4政府引导与监管:“互联网+居家养老”
愿景实现的重要推手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并运用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丰富并创新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着力推进互联网与居家养老的融合,实现“互联网+居家养老”更好发展,既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互联网+居家养老”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献[7]指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数据使用对个人隐私保护存在风险、养老产品创新不足和网络惠民红利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文献[8]服务提供的单一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之间存在偏差,服务场所的固定化和老人行动的受限性之间不匹配,医疗护理的滞后性和老人身体的风险性之间相脱节.文献[2]认为,许多智慧养老的相关产品对老年人的使用能力与生活习惯考虑不足,未能体现其人性化.而且这些产品过于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不能充分体现智慧养老的多样性.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制定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现有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系统性,尚未对智慧养老所涉及到的多个层面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些不足制约了现代“互联网+居家养老”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政府应该要有所作为.
下面从政府和通过互联网工具的养老服务提供商(以下称“企业”)之间博弈的角度,对企业和政府行为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剖析企业和政府行为策略选择的相互影响,确立博弈均衡点,通过参数赋值讨论,掌握企业和政府策略选择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就政府在完善“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上如何作为提出建议:
4.1模型建立
根据模型建构思想,先对政府与企业博弈模型作如下假设:
假设1博弈类型.企业是同质的,也就是说选择相同策略,具有相同收益;选择不同策略,具有不同收益.收益只与策略选择有关,与企业的属性无关.而政府监管机构策略只有一个,即所有企业受其监管.
假设2策略空间.企业具有两种可以选择的策略:一是提供优质服务策略H,一是提供劣质服务策略L;政府监管机构也有2种可以选择策略:一是监管Sy,一是不监管Sn.
假设3群体结构.企业群体稳定,个别企业退出和加入对整个全体的态势和格局在短时间内没有影响,且新进企业与老企业的策略选择空间及支付函数是相同的.而政府监管机构的选择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是稳定不变的.
假设4重视当期收益.由于企业群体比较大,违规后被发现的主观概率比较小.那么,当期利益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远大于远期收益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监管部门面对的是大群体的企业,对同一企业再次相遇的概率较小,因此当期收益在其策略选择中也十分重要.
假设5支付导向.在企业与政府监管机构博弈中,较优策略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而较劣策略只能获得较少收益,甚至因为被抑制而没有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选取.
根据进化博弈理论,在上述基本假设基础上建立进化博弈模型.首先确定博弈双方在博弈中选择不同策略与收益情况:
①当企业选择H策略时,不管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y还是Sn策略,其获益都为0,而政府监管机构门在这种情况下,选择Sn策略时收益为0,选择Sy策略时因为支付监管的成本而收益为-c1;
②当企业选择L策略时,若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n策略,则企业收益为a(一般而言,此为超过提供优质服务的收入部分),而政府监管机构将因为失职受到处罚损失为-c2;若此时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y策略,则企业收益会因为劣质服务策略受到-s处罚,其总获益变为a-s,而政府监管机构因为监管查处提供劣质服务的企业而受到r的回报,其收益变为r-c1.其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4.3策略选择
根据进化稳定策略性质和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可以求得进化博弈双方的进化稳定策略.
①企业服务提供方面.当pj>s-as且s-a≥0时,选择H策略的企业比例为0,企业趋向选择L策略,如果s-a
②政府监管机构监管方面.当ph>r+c2-c1c2+r且r+c2≥c1时,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n策略的可能性为1,政府监管机构趋向选择Sn策略;当ph
4.4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影响企业向社会提供服务质量的因素有: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政府对监管部门监管的激励强度、政府对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企业的奖励支出力度和对企业提供劣质服务的处罚力度等等有关.基于这些分析结论,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规模和养老质量需要,政府应该制定精准措施,促进“互联网+”基础上的居家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居家养老需求,政府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应该引导制定“互联网+居家养老”的行业准则和服务标准,并督促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各个企业的经营行为及服务质量做出公正的评价,并向社会公开,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二,对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企业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增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边际收益,为其他企业选择提供优质服务策略确定参照体,引领养老服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第三,政府应该促使监管机构全面履行监管职能,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加大对提供不符合约定质量养老服务的企业的处罚力度,确保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第四,政府应该加强平台建设,降低养老服务企业进入门槛,为养老服务企业提供低廉的服务提供平台,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引б搅啤⒁食、娱乐等等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商进入平台,为养老服务需求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单一措施的局限性,要多种方法并用,结合各个发展阶段特点和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差别分类指导、帮助、支持,才能使更多企业逐步为养老需要者提供质量更高的服务,才能使各种类型的服务商加入到养老事业中来,为养老服务需求者提供高质多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必俊. “以人为本”发展居家养老服务[C]//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文集,2006.
[2]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7(5):128-135.
[3]颜秉秋,高晓路.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与社区差异[J].地理研究,2013,32(7):1269-1279.
[4]王金元,城市老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对策以无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7(3):15-18.
[5]王莉莉.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与利用研究[J].人口学刊,2013, 2: 49-59
[6]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83-88.
[7]宋雅雯.“互联网 + ”时代居家养老发展的困境及前景展望[J].商,2016,7:67-68.
[8]同春芬,汪连杰.“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服务的转型难点及优化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2:160-166
[9] Gintis H.,Game Theory Evolving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51-254.
【关键词】机器人 互联网 智慧医疗 可穿戴设备 信息化养老
1 前言
通过2010年所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大陆地区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少子化现象对老龄化现象产生了助推作用。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老龄化问题为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也必须做出研究与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对如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以及养老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出探讨,对于提升养老工作效率与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互联网下的智慧医疗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医疗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些技术与医疗的融合,涉及到了预防、医疗等多样化的领域与环节。通过互联网能很好地实现在线会诊、复诊、家庭病床的康复管理。利用可穿戴设备,用户能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许多在专业医疗场所才能够获得的数据都变成了可以在电脑或者手机端实现的动态数据。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老龄化的发展,则让养老成为了一个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话题。此外,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空巢老人问题更加突出,在种种问题下,“养儿防老”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所有家庭的现实情况,这也决定了社会服务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参与成为了必然。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具有着心理脆弱和需要关爱的特征,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家政服务、医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让智能机器人走进家庭陪伴、照顾老人,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机器人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实现远程医疗疾病监测和咨询交流、促进医生-患者之间个性化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随时可用随处可见的远程交流以及保护患者医疗信息和个人隐私。
家用机器人日常护理,能根据老人的表情变化与老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能把智能可穿戴设备给病人戴上,可穿戴设备对佩戴者的周围环境数据或人体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把患者的生理体征数据(心率、脉搏、体温、血压、血糖和血氧等)通过内置Wi-Fi传到家庭路由器上,再利用微信平台把数据实时动态传给主治医生。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患者信息,方便观察病情,制定更个性的医疗方案。医生们还可以设置,在一定的条件下让系统自动给他们发警告。当患者生理体征数据超过或低于一个预设的阈值时,医生会及时收到提醒,根据数据医生可以实时给出治疗措施,通过互联网传给家用机器人,由机器人去帮助病人解决部分问题,如机器人可以督促病人按时吃药,帮忙取药、端水; 如有需要,机器人还可以将病人从床上抬起来,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行走站立,为他们身体移动提供支撑;如果病人摔倒或出现其它突发病情,机器人会立刻发信息(照片或视频)到微信平台,及时通知到医生、家人、小区安全部门,同时将会立即寻呼医疗机构及时抢救。
随着互联网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智慧医疗也迈入了新的台阶,依托于这些技术支撑,远程诊断与移动护理都可以得以逐步完善。特别是在慢性病的检查与预防当中,与互联网健康监测系统相连接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对穿戴人所具有的身体状况做出动态监测,从而为病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等提供必要依据。而对于健康的人群而言,这一技术的发展也能够帮助他们发现潜在的身体健康风险因素,这对于保持与维护人的健康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如在糖尿病的监控过程中,可穿戴设备不仅能够对使用者的血糖情况做出监控,而且可以设计饮食方案,从而帮助使用者对自身的饮食行为做出良好控制。另外,在心脏病等具有较高复发率的疾病监测中,也能够对突发病情状态做出监测,从而为穿戴设备使用者以及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方案进行治疗具有着重要意义。在老年人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方面,智能可穿戴设备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人在产生病情之前都具有着一定征兆,这种征兆则主要表现为病人异常的生理反应,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等身体状况监控工具开展监控工作,可以有效测量使用者的身体指标,并做到提早预防、提早发现以及提早治疗,同时也可以为病因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从当前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来看,主流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戒指、智能手环等,通过使用这些设备,使用者能够对自身的运动状况、身体状态做出24小时监控,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并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自身所具有的运动趋势、健康发展趋势等,同时针对这些趋势给予相应的建议。如当前十分流行的智能手h,可以与APP或者微信进行关联,在此基础上,智能手环不仅能够对使用者的睡眠状况做出监测,而且可以通过分享运动量与好友进行PK,这种极具交互性和趣味性的可穿戴设备,对于提升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结语
信息化养老就是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大众养老需求,构建起完善的互动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信息化养老发展中可以用到的社会服务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做出充分的收集与有效的整合,并对老年人所具有的关爱亲情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生活医疗需求等做出科学调查,从而为信息化养老的发展以及相关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俊祥,张琳.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03).
[2]逄淑宁,韩涵.互联网+,如何加―智慧医疗篇[J].人民邮电报,015,10(12).
作者简介
王家乐,男,河南省新乡市人。现为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实验部在校学生。
把咨询当成一块磨刀石,敏锐自己的眼光、犀利自己的判断,也许是选择的初始动机,这个没错。叶敦明认为,营销咨询是洞察人性、尊重人性和满足人性的工作,以智慧为舞台,以经济为道具,一场场企业与客户的恩爱大戏,我们总是扮演着幕后导演的无名角色。快乐恩仇,也只是在公司内部或者坊间的段子而已。
激动、激愤、激情。见多识广,激动不已,是信息的量级变化。激愤,则是看到民族企业的落后,奋起直追的雄心壮志勃然而起。而激情,则是把咨询当成人生起点和终点的持久态度。咨询,是一辈子的选择,总是会被当成一段子的经历。是选择者的错误,还是咨询行业本身的悲哀呢?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专业、智慧、人情世故的混合体,是中国式营销咨询的吃饭本钱。科班出身的营销咨询新人,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基本具备,还需要融通各种跨专业的知识体系,比如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关联学科。如此,才能算是初通专业。有了专业,就可以当咨询老人的徒弟了,干干资料搜集、做做会议记录、偶尔发点声响,在具体工作中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才是更好的工作姿态。
以配角的身份,做了几个像样的营销咨询案子,总算是积攒了一点专业经验,从菜鸟变成了行内人。再往上发展,就需要智慧的帮助了。一眼能看穿行业的机会、风险,是一等高人;能看清别人看不清的,算是优秀人士;做别人做不到的普通事儿,则是执着人士。有没有慧根,决定能否在咨询土壤中扎得更深。一次次春天里的陶醉,总是伴随着不期而遇的秋风萧瑟。因为,营销咨询师的成败,是由客户说了算、市场业绩干了看的。自我的感觉,必须与客观实际在同一个调性上。悲喜交加的咨询人生,没有智慧的化解,会郁闷死人的。君不见:来的都是笑脸人,走的都是伤心客,营销咨询界的频繁流动,流淌着多少辛酸与眼泪。
咨询催人老,如何青春保?叶敦明认为:单纯的心、复杂的脑袋、融通的智慧,营销咨询师青春常驻的三件宝。单纯的心,不容易脆弱,在严寒的冬日里,也能发现左手温暖右手的力量。目标单纯,动机单纯,敢为理想执着地行动。单纯的人,他的眼睛是纯净的,他的内心是安静的。人生的一切风暴,他总是当成茶杯里的潮起潮涌,超然的感受,能够让人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走的更远。
单纯的心,摒弃了绝大多数无谓的干扰。可是要做的更好,还需要一颗复杂的脑袋。分析、决策能力,是营销咨询师的基本功。发现、反思、领悟与超越,则是营销咨询师的高境界。毕竟,卖的是智慧,平时日就要生产和储存大量的专业、行业和商业智慧。营销咨询干了10年以上的老鸟,则开始领会到融通智慧的重要性。自己与客户、企业与对手、企业与顾客的辩证关系,是超越专业经验与咨询智慧的开放心态,自己如同一滴水,融入到善意社会的江河海洋,在更为广博的天地里,找到了自我的大归宿。
投保建议1:投保重大疾病保险
个体老板大都有三个特点。一是工作比较忙,操心的事多;二是应酬多,经常在外奔波;三是面临的风险大,心理压力大。长年的超负荷工作使他们很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老板的身体已经成为企业最大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是最大的风险所在。一旦身体垮了,可能一个家庭的支柱也倒了。因此,建议个体老板投保重大疾病保险。
重大疾病保险一般是确诊即赔付,与实际治疗费用无关。至于住院医疗险,对于有社保的私企老板,建议购买给付型医疗保险(即按住院天数发补贴);而没有社保的私企老板,考虑商业医疗保险的优先顺序应为: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按实际发生费用的一定比例赔付)――重大疾病保险――收入津贴型保险――长期护理医疗保险。
投保建议2: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
私企老板为了跑生意,经常需要在外奔波,采购、推销大量商品。然而,出门在外,风险系数难免有所提高。因此,要降低家庭风险,购买高额的低保费、高保障的意外伤害险最合适不过。
意外伤害险包括:航空意外险、医疗意外险、旅游意外险、人身意外险等,它的一大特色就是保费低廉。因此,这类保险对于私企老板来说,是最经济实惠却又能起到明显的保障作用。对于那些属于创业初期,经常需要在外奔波的老板,还应该增加意外险的投保额度,以50万元以上为宜。
投保建议3:考虑两全保险
现实生活中,不少私企老板都会把企业资产和家庭资产混为一谈,这样等于将家庭安全和企业挂钩,风险非常大。因此,私企老板只有为自己建立较高的风险保障,才能在商海中拼杀而无后顾之忧。按照国际惯例,保险金属于受益人财产,而不是被保险人的遗产。当被保险人生前负有债务或拖欠税赋时,受益人可以享有保险金而不必偿还债务和税赋。这与继承人要将债务、欠税连同遗产一并继承有很大的差别。
同时,私企老板的财务安排要体现对家人的责任与关爱,这就需要对家庭财务有长期的规划,并且将财产顺利地转移到家人身上。购买两全保险,既可以到期领取可观的生存保险金,也可以得到高额的风险保障。到期的生存金可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也可作为夫妻养老的费用。而身故保险金不仅同样能规避抵债的风险,而且还能合理避税。
投保建议4:投保企业保险
对于私营企业来说,除了火灾、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外,现金盗窃、抢劫、公众责任等外来人为因素也给中小私营企业的日常经营带来某种程度的风险。因此,从社会责任感和风险忧患意识等各个方面考虑,私企老板有必要投保企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