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经验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7 16:28: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经验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经验

第1篇

关键词:节奏;速度;教学方式;语言

课堂节奏的把握,是搞好这一艺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一堂成功的物理课,应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章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连,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准确把握好速度

这里的速度指的是教学进程的速度,教学快慢应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能刻意追求形式。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对于重点内容要着重强调,切忌一带而过,难点部分要放慢速度,搞好突破。容易内容要交代,也可引导学生自学;如:导入新课时,时间不能拖得太长,一般三、五分钟即可,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问题可一带而过,学生易混淆的内容则要反复练习;巩固概念,进行模仿性练习时,可先慢后快,让学生有个熟悉的机会;如:有关燃料效率的相关计算,综合性比较强,但属中考题目,学生在练习时,首先从计算方法上及在计算量上因为涉及的数值大常出现失误,所以在练习时要重视例题的慢节奏讲解。如先要找等量关系,即找准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Q吸=Q放,Q吸=N%Q放,然后再去引导学生如何展开相关的公式,这样让其通其理。在例题的学习中细细融化,然后给足学生时间进行自主模仿练习,这个阶段是学生实施消化的一个阶段,所以切莫急躁。最后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这项技能后,加快学习节奏,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其达到彻底掌握的目的。在复习深化概念,进行技能训练时,宜开始慢一些,然后进一步加快速度,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这样利于调节好课堂教学快慢节奏,使教学组织结构严谨而有活力。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

动与静是指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是课堂教学中两种相辅相成的氛围。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若能巧于安排教学方式,如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观察,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双边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将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例如:在探究压强的教学中,由文中的两幅图片引入并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争先恐后地做出各种猜测,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初步分析之后调动学生设计实验动手验证猜测的正确性。其中可利用分组合作、组间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之后转为学生的静的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进而启发思考:1.实验中所用的器材压力小桌、海绵各有什么特征,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品可做替代品?2.实验中是如何判断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的?实验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这样动静结合,使学生既把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了课堂效果。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即合理安排好单位时间里教学内容数量的多少。当然,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从事培养人的教学工作,应当对于教学的密度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学中信息密度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教学节奏的疏密,将影响学生心理的变化,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这样便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会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如:在“热机”一节中涉及两大块内容:1.热机的原理,汽油机的工作过程;2.燃料的热值、燃料的效率等。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节课讲,学生便会一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接受之中,不利于教学,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时,我把它分成了两课时进行,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课文图1中热机的原理、能的转化,兴致勃勃地去研究体验汽油机的工作过程。这样,老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既从学生大多数认知能力出发,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保证课堂教学信息的疏密有度,让学生按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奏,以充足的精力,更大限度地去接受知识。

四、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察言观色,体察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调节课堂节奏,避免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而置学生于不顾,如同演员只管在台上自我陶醉,而观众早已索然无味。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时刻把握学生课堂的不同表现,当发现学生眉头紧蹙时,就表明学生已跟不上了,就应该放慢速度,甚至是暂停讲解给学生留下时间思考和讨论;当发现学生纪律松散,注意力不集中时,如果老师我行我素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这时我们就要加快教学节奏;当发现学生出现思维疲劳时,则应不失时机地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与物理相关的趣味常识,使学生适当地放松心情;其次,老师灵活驾驭语言同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倘若老师照本宣科语言无味,一节课一个调子唱到底,无疑是给学生唱催眠曲,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在学生疲倦时运用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宽松而愉悦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21-02

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同理,高效地理课堂就是在常态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因此,实践、探索、构建高效课堂就成为促进地理课改、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地理学科的高效课堂呢?根据笔者多年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经验,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 师生关系融洽化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感情相融,彼此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时,学生就更乐意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习惯等是各不相同的,这在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就必须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切实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 目标设置合理化

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来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的最佳对接点;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而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注重目标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各层次的学习目标,尤其要关注弱势学生。这样的话,不同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也才能算得上是高效的课堂。如在高中地理海水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分层设置教学目标的:针对后进生,让其掌握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洋流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中等生,在后进生所确定的目标基础上,增加绘制洋流运动模式图、理解寒暖流名称、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目标;对于优等生,在前两个目标基础上,再增加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要求(如最佳航线的选择,航海时间的选定等)。通过这种从学情出发,选择、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分层次实施教学的办法,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 课堂教学情境化

要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较深的感受,教师就要从教学方法入手,使教学生动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如讲解热力环流一节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在无风的室内点燃一酒精灯,取少许鹅毛绒置于火焰的上方,然后松手,鹅毛绒不断地向上浮动,一定高度后,向四周移动,然后缓缓下沉,又回到火焰附近,如此循环反复。这个小小的实验,因为情境具体真实,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热力环流原理。所以,当堂学习的效率也较高。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操作等方法,设计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去感知和探究地理现象及特征,认识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内容问题化

长期以来,“重结论”“轻过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这就更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和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优化组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在备课时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解成系列探究问题,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发散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我国的人口这节内容时,我这样来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根据当地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请结合本节内容,探讨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学生对所要探究的内容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学生能很快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思考和探究。整个课堂有序、和谐、重点突出,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这当中需要处理好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等问题,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

五 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应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教师主要应在这几个环节上下功夫:(1)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2)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3)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地理专题讲座、环境问题演讲会;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参观地理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等。事实证明,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局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课堂小结条理化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 课堂教学经验

我是一名很平凡很普通的山村信息技术教师,然而我的教育生活却充满了不平凡的快乐与充实。我想无论在何地教学,教师的诠释都是一样的:教师是人类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园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也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曾被比喻成红烛,燃烧了自己去照亮了别人;也曾被比喻成蜜蜂,辛勤劳作,无私奉献;又似辛勤园丁,对自己的“花草树木”精心修剪培育。“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在教师队伍中,信息技术教师更充当着一个神圣的角色。

作为一名山村的信息技术教师,我能够深刻理解教育的含义。我一直担任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喜欢我的职业、喜欢我的学生们,他们是那样的天真活泼。信息技术课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总认为是一种游戏课,如果你想改变的话,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感情上的认可,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如果我们常想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那么,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嘲讽、蔑视只会让学生离你越来越远。教师的重心是教学,教学的重心是课堂。信息技术学科现在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尚无权威的定论。这使得许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自己在教学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平时要不断地实践、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经验。

一、用心灵去呵护每个学生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或者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那么他就算不上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把热爱学生和热爱事业相结合,她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只有把自己无限的爱献给学生,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优秀的学生和差等生应该平等对待,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难度要适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其次,我们会碰到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勒马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宽容是爱的甘露,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犯错的学生会得到滋润和营养,必将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有所改变。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在农村孩子们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一节游戏课,那么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纠正这一错误观点,使学生走出这个误区,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然后在慢慢导入知识点。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等上面。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1.以游戏带动学习。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2.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既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在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3.分组教学。在上微机课时,我把一班学生分层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两个人一台电脑,这样的小组好管理,然后在按照电脑的摆放位置(四排),每排一大组,这样四组我选出一个最优秀的学生作为组长,以便于我管理,在布置任务时每组的小组长肩负起责任,帮助组员操作,做完的同学帮助没做完的学生。在我检查作品时,每组都把最好的作品交上来,通过大鹏教室控制软件来演示作品进行比较。这样的分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授课时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注重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课程,术语很多,学生对其有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度过入门阶段,主动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2.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手能力。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务。这样其实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任务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去完成了;任务太低了,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就可能会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分层次的布置任务,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让他们尝试角色的转变,同时增进学生间的友情。这样我们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号召全校学生动手操作,让老同学带动新同学,在作品中我看懂了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学生养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

总之,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这一广袤的舞台上,每一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无穷的智慧,努力学习新课改理论,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课堂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武晶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02(4).

第4篇

下面我把平时教学别注重的一点做法向老师们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证。

我要说的是:抓好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数学中的新课一般都包括:复习铺垫,教学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等几大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教学中我尤其重视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因为一节课的新授部分往往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甚至是难点。这个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此每当讲授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它与前面的知识

相比,看一看这节课的知识学生能否自己解决,如果能行我不会再讲,指名让学生讲,或者同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我只负责走到学生中间去搜集那些错误的思想或解答方法,拿出来集体讨论纠正,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虽然四则运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是新知识,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对于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或减这一基本运算顺序很清楚。就凭这一点知识基础,四则混合运算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解决,所以课一开始,没有任何讲解,我也把例1—例5五道题全部写在黑板上,首先请同学们找五道题的不同之处:即有的只含一级运算,有的含两级运算。有的带(),还有的既带小(),又带了[],找完后教师说:“这些题都是计算题,每道题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们会吗?教师可有点担心你们会做错……”。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胜的心理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结果,然后请出错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运算顺序,让同学们在讨论他出错的原因中,归纳出: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像这样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完全放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其效果比我们一个例题接一个例题的讲解效果更好。

可在我们新授课中有些新知识是相当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很难。每当这时我同样不去就例教例,就题讲题。为什么呢?数学老师们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到教学重难点的地方,我们怕学生听不懂,于是把教材中的例题讲了再讲,教师讲的很清楚,学生当时听的也很明白,可等到让他们独立解答练习题的时候,正确率却很低,出错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我们就会纳闷:怎么讲的那么明白学生就是不会呢?他们真是奔死了。其实这并不能简单的归结到学生的奔上,原因很可能就是在于学生只知表面而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那怎样才能帮学生克服新授知识中的学习困难呢?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把难点问题形象化。我在上课的时候,除了板书的时候站在讲台上,其余时间都是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便于我随时以我们师生49人为素材编创恰当的小事例来承载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比如:《相遇应用题》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沿江牛农对泣教材中的安排,先教例1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来求总路程,再教学例2—用路程速度和来求相遇时间再教例3……而是我们师生表演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先行再行,同向而行等种种情况,让学生首先了解相遇问题中有哪些行程方式。然后再在表演中分析基本式的产生,也就是为什么:路程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为什么等于总路程,等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基本关系式,老师再以表演者为素材开始编各种类型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这样不但完成了教学目的,也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行程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讲《简单统计》这节课之前,我搞了班里四个大组的选数学组长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后完成组长选票统计表,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选组长的过程中你们先干了什么?再干了什么?最后干什么?统计表有什么作用?它的优点何在?这样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更好的体验了整个统计的过程,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简单统计,并真正了解了统计表的意义所在。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68-02

1.自主:要体现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班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2.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但在教学中不少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的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不明确;有的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

我觉得要注意三点:(1)合作学习的分组要科学。合理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互促作用,避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2)合作学习的任务要得当。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小组合作的任务,巧妙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精心设计好问题。(3)合作学习的程序要清晰。在小组合作之前,先让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各抒已见,进行充分的交流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结果。四是合作学习的时间要适当。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

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习题。

教师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每张桌子上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图片,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和它们有联系?然后在图板上摆出一幅像这样(教师指板演图)带有问题的图画,再根据图画编故事,并提出问题,最后,还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好吗?

(1)学生先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明确具体操作方法。

(2)小组合作,摆图、编故事、提问题、说解题方法。

(3)分组交流(教师巡视)

(4)你们认为哪一小组摆的最好,故事骗得有趣,请他们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名后依次显示各图并进行交流)

生1:同学们用零花钱买了10个书包,送给山区小朋友8个,还剩几个?

……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发展。并且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探究:该出手时才出手

《课程标准》指出:所谓自学探究活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激发学习积极性,提供充分有效的自学活动机会,使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一是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二是把握探究时机。三是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5页。

屏幕出示第59页"小小图书馆"主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第6篇

站在这里我感觉很惭愧,因为我没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经验。

下面我把平时教学别注重的一点做法向老师们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证。

我要说的是:抓好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数学中的新课一般都包括:复习铺垫,教学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等几大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教学中我尤其重视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因为一节课的新授部分往往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甚至是难点。这个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此每当讲授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它与前面的知识

相比,看一看这节课的知识学生能否自己解决,如果能行我不会再讲,指名让学生讲,或者同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我只负责走到学生中间去搜集那些错误的思想或解答方法,拿出来集体讨论纠正,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虽然四则运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是新知识,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对于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或减这一基本运算顺序很清楚。就凭这一点知识基础,四则混合运算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解决,所以课一开始,没有任何讲解,我也把例1—例5五道题全部写在黑板上,首先请同学们找五道题的不同之处:即有的只含一级运算,有的含两级运算。有的带(),还有的既带小(),又带了[],找完后教师说:“这些题都是计算题,每道题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们会吗?教师可有点担心你们会做错……”。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胜的心理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结果,然后请出错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运算顺序,让同学们在讨论他出错的原因中,归纳出: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像这样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完全放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其效果比我们一个例题接一个例题的讲解效果更好。

可在我们新授课中有些新知识是相当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很难。每当这时我同样不去就例教例,就题讲题。为什么呢?数学老师们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到教学重难点的地方,我们怕学生听不懂,于是把教材中的例题讲了再讲,教师讲的很清楚,学生当时听的也很明白,可等到让他们独立解答练习题的时候,正确率却很低,出错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我们就会纳闷:怎么讲的那么明白学生就是不会呢?他们真是奔死了。其实这并不能简单的归结到学生的奔上,原因很可能就是在于学生只知表面而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那怎样才能帮学生克服新授知识中的学习困难呢?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把难点问题形象化。我在上课的时候,除了板书的时候站在讲台上,其余时间都是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便于我随时以我们师生49人为素材编创恰当的小事例来承载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比如:《相遇应用题》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沿江牛农对泣教材中的安排,先教例1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来求总路程,再教学例2—用路程速度和来求相遇时间再教例3……而是我们师生表演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先行再行,同向而行等种种情况,让学生首先了解相遇问题中有哪些行程方式。然后再在表演中分析基本式的产生,也就是为什么:路程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为什么等于总路程,等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基本关系式,老师再以表演者为素材开始编各种类型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这样不但完成了教学目的,也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行程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讲《简单统计》这节课之前,我搞了班里四个大组的选数学组长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后完成组长选票统计表,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选组长的过程中你们先干了什么?再干了什么?最后干什么?统计表有什么作用?它的优点何在?这样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更好的体验了整个统计的过程,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简单统计,并真正了解了统计表的意义所在。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中教学;经验探索

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时刻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不要担心学生出错,保护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好奇心,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进行发言,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更好的形成创新意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尽可能的创建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让学生逐渐从对学习的好奇当中走出来,形成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进行情景模式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富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的情景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在困惑当中不断的寻求进步,学生在形成认知冲突之后,就能够更好的进行新知识体系的建立.例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先告诉学生:如果能将一张纸对折38次,我就能顺着这张纸爬上月球等,学生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问什么,在学生充满好奇的情况下学习相关的知识,效果自然会非常好.

二、开展全方位交流,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交往中发展数学能力

1.师生互动: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师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通过相互对话交流甚至是互相提问互相合作,保证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都是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进行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一堂课在进行新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后的反馈过程中将师生之间的问答贯穿进去,教师在引入的环节灵活的创建一定的情景模式,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和创建的情景模式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然后在提出假设等方式,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准确判断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在进行课堂教学知识的反馈中,教师还是要通过对话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判定,学生不仅需要进行自己观点的陈述,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学到自己忽略的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班级学生的共同学习.

2.师生换位:在进行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完成属于老师的一些工作,学生在讲台上可以根据老师之前讲述的问题进行解题思路分析和解题方法的总结或者是对其他学生的板书内容进行评价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的效果,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怀疑的习惯,并且学生在和其他人的交流合作当中能够更好实现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扮演教师的过程中,会更好的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造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能力和学生自身的想象力非常重要.

3.分组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讨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进行试卷评讲的课堂中,教师在进行学生课堂分组活动的安排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性格特点,每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有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学生,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分组之后学生在自己的组内是否感到愉快,因此,在进行分组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性格和能力进行详细了解,清楚学生的人际关系,弄明白哪些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哪些学生之间关系紧张,在进行分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顾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感受,保证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愉快的进行学习活动.

三、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第8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引入一些诗句,并让学生分析其所反映的生物现象与生物学规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所以,在教学中导入诗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不仅了解了生物现象和生物规律,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宽度。

二、引用成语

成语也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成语,提高生物教学效果。在这里通过案例来说明,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成语,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能反应生物影响环境的成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于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来比喻大的事情要从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鞋是人们为了保护脚部免受带棱带刺的硬物伤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而穿用的兼有装饰功能、卫生功能的足装,这是不言而喻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既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能力。

三、借用俗语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02-01

1.巧妙的导入,吸引学生

巧妙的导入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各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技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 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导入的方法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直接板书、讲故事 、讲新闻、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利用小诗歌,成语等等,给学生形成对新生物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上好第一课是关键

上好第一课也非常重要,《致同学们》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这堂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什么黄河会断流?为什么麻雀鸟不见了?非典是什么回?禽流感又是什么?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现在还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吗?用诗句来设置悬念。利用当前生物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发展迅猛,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尤其的是环境危机、生态失调、粮食和资源的短缺问题等等,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生物知识渴望"知新"。

3.转变旧的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倡导探究性学习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高中原有的教材、大纲、理念已经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材的需求,作为学习生物知识的启蒙者,生物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生物教师应该摒弃以前陈旧的教育理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转变教师的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放眼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的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例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开始复习第二章内容,让学生在课前明白:我国是一个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后通过看图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出: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分析下列资料,我相信同学们会告诉老师答案的,通过提问同学们都勇跃回答:资料1是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资料2是人为的捕杀,资料3是水环境污染,资料4是外来物种的入侵。这样,在师生共同解题时,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生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4.理论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运用生物知识

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还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生物圈中的人》所讲述的内容都是有关学生自己身体的知识,包括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等,课前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于生理功能的知识,亦可以联系学生的正常生理或病理现象,如我们的手指被划破后为什么容易感染?汗是什么味道?出汗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小孩和老人容易生病?感冒时鼻腔为什么不通气?肝炎病人为什么厌吃油腻食物?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听课的效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我们还经常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时,介绍桑蚕养殖技术;学习植物根的结构时,联系移栽幼苗时要带土的道理;讲光合作用时,让学生分析森林对气候环境的影响;讲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给学生分析吸烟、酗酒的危害,远离的必要性。讲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时,联系早恋的危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5.表扬鼓励为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