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互动课堂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7 16:28: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互动课堂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互动课堂论文

第1篇

1.创新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严重,学生所领会的通常只有教师或课本编写者的观点,他们很少有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这样,充当被动听讲角色的学生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知识掌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导致了能力培养速度的减慢,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迫在眉睫,而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必将会打破僵硬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2.恢复学生自信心的需要。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中失利的群体,他们对课本上的内容感到枯燥、厌烦,尤其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在学习中表现为怀疑自己的数学能力、捡轻怕重、逃避甚至是放弃数学。师生互动要求双方都参与课堂教学,它不是一方的投入或付出,有利于学生从收获中恢复学习的自信心。

二、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原则

要使师生互动真正得到实效,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平等的原则。

师生互动要求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力,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意义。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情感和看法,征求和倾听学生的意见,挖掘学生的潜能。

2.灵活变通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差异,教学内容要具有选择性、层次性、适应性。

3.教学互补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相互适应与配合,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时时有信息的交流,同时这种信息的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

三、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1.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长期坚持预习,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能达到课堂互动的效果,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不仅需要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而且要注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刚入学时学生对预习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指导学生预习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初期,教师可课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按提纲进行预习;中期,在学生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后,教师可不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按自己的方式预习,教师可作适时的点拨;后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用预习的知识。

2.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相互发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出问题且能积极地解决问题。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唤起他们关注事物、质疑的起点。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是开采不尽的资源,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开发”。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有了探索知识的愿望时,课堂便有了良好的开端。例如在学习“复数”一节开始要引入虚数时,笔者先列举了几个存在而未解决的问题。如:x2=-4这样的x存在吗?方程x2+2x+4=0的解能求出来吗?在学生明白这两个题目在实数范围内不能解答时,笔者进一步提出:“如何解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样自然地引入虚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向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习惯了被动地接受,而缺少质疑,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笔者开始要求学生发问时,一个班只有几个基础好的学生提出问题。期间,笔者采用了随堂测验的方式,每次在黑板上出几道题让学生做,然后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批改。笔者采用大问题集体订正,小问题个别讲解的方式。虽然采用这种方式无形中增加了笔者的工作量,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尝试,笔者体会较深: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紧迫感;通过个别讲评,一一过关,笔者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学生了解到老师是关心自己的,从而建立起师生间信赖的桥梁;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工作难度降低了,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了很好的调整。

3.换位上课,让学生也当老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加以叙述、使听讲人能够理解是较高层次的学习结果。对于教材上的大部分例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讲解,学生可设问、答疑、补充、纠错,最后由教师讲评,这种换位上课的方式有利于更好地教学。

例如:在讲解斜三角形的应用题时,笔者让一个学生上来读题、解释、画图,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笔者让这位学生停顿一下,其他同学思考:“根据已知条件用什么定理呢?”下面的学生踊跃地说出了答案。等该学生解答完后,此时台下又有学生提出了另一种解法与同学交流,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你追我赶,形成了交流互动的氛围。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听课的学生兴趣大增,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通过听同学讲解、听教师讲评掌握了各知识点;参与讲解的学生对解题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换位上课的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

4.联系生活,增强互动的实用性。

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生活,联系课本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知识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师要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师生互动达到另一种境界。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银行利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家长的购房贷款出谋划策;在学生学习了解三角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测角仪等工具分组测量校园旗杆和教学楼的高度;在学习立体几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制几何体。

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

5.有计划地导控,增进互动的效果。

成功的师生互动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任意支配,放任自流。其实,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而必须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诱导启发。

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导控,激发、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从而在组织形式上保证师生互动的效果。

四、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启示

1.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普教如此,职教更是如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平等地实施教学,才可能实现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在进行师生互动的尝试中,学生曾无数次让笔者惊喜:学生会不时地想出新的解题方法、制作出精美的几何体,对测量数据进行精确计算,等等。教师要想办法挖掘出职校学生的潜力,使其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绍培.加强师生合作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中等教育研究,2006.

[2]魏星,魏晓霞.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职业教育发展[J].科技教育,2008.02.

[3]谭金锋.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大学数学,2007.6.

第2篇

虽然新课改在我国推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已经教了好多年的初中语文了,他们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他们也想着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随着课堂的深入,他们就又习惯性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了。这样就又造成了教师在上面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不断记笔记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显得乏味,让学生们提不起兴趣来学习,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从而难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师生互动形式过于单调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最为常见的师生互动形式就是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回答。这种形式虽然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互动,但是久而久之也会变得单调,从而难以调动学生们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一种经常使用到的互动形式就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虽然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但是这种形式缺少了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这样就使得教师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们各执己见,这样是很容易让学生对相关课题内容产生误解的。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其实学生是可以作为个体、全体以及小组三种形式存在的,由于教师经常会忽略这一点,从而导致课堂师生互动形式过于单一。

三、构建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的有效对策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更好地学习。如果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处理得不够融洽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因为害怕、敬畏甚至是憎恶而与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即使进行师生互动,也很难让学生们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要想师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互动,首先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多去关心身边的学生,让学生们感觉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从而让他们相信老师,将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这样就能够确保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更好地进行。

2.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为了保证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好的互动,还需要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总是表情严肃,就会使得课堂氛围变得很压抑,这样学生就很难与老师进行相应的沟通了。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教师应该给学生们学习方式、学习思想以及学习精上的自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各抒己见,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们进行更好的互动,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3篇

互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情感进行交流的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目标进行指导,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地位互不冲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提高和发展。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用心去关心和爱护他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还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这种关爱能变成一种激励作用,让学生在心理产生努力学习的信念,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更好地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更高。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实践及有效性

(一)创设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高中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和教师进行互动,需要教师运用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创设出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地理学习的枯燥,而是喜欢上地理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之间水平不同的差异,用对地理的热爱来感染学生,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互动生成语言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情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来让他们融入到地理情境中去学习和思考,达到学习的高效。通过多媒体来创设地理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来体会地理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南北地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来了解和掌握南北地区存在的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资料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让他们把这些差异通过直观的影像记忆到脑海中,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同时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能让他们更好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使学习内容通过互动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方,疏通互动渠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教师在“教”中的主导地位来引导学生发挥其在“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抽象的地理知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引入具体事例,让他们在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来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知识进行运用,提高他们的地理素质。

(四)合理编排小组,确保互动到位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小组之间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使地理知识和问题获得解决,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需要在编排小组时进行有效调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在编排小组时,教师要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同时要注重男女搭配和优劣结合等。分组之后更要注意小组之间和小组内的互动,让学生在竞争和合作中完成地理课堂学习。

(五)“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地理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可以采用给学生布置一个地理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来分析问题,使学生之间进行积极互动。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一节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如果全球持续变暖,那么将会对农业生产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由于这一问题与生产生活十分密切,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在讨论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六)实现互动目标,完善评价机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正确全面的评价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让他们在自信心的引导下不断取得进步。通过综合、全面的评价,让班级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对课堂学习更积极主动,不断提高地理能力;对于后进生,通过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灯,让他们能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并不断发展地理思维,提高地理能力。

第4篇

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多的知识点,容易加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教师在教育工作之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即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二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达到十分良好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互动式教学十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起到极大的影响。如果课堂氛围严肃古板,那么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如果课堂氛围和谐融洽,那么学生就会充满兴趣的学习。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几点建议

1.以学生为本,把握互动的限度

我国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全体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之时,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即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工作行为,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着想的。在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在高中,学生成绩有优劣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面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要平等的对待,不可带有色眼镜对待学生。通过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不应该以过难的问题为难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的回答积极性,进而以兴趣来引导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中把握好互动的限度,课堂的时间是较为短暂的,如果耗费过多的时间用于互动提问,那么就会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教授书本知识,这是不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把握好互动的尺度,通常在上课25分钟之后,进行互动问答,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

2.情境创设法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第5篇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兴趣不会自然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互动兴趣激发出来。情境创设要贴合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不断丰富情境创设的手段,让情境更生动、更具体。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这一课时,教师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互动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癌症”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就目前而言,癌症属于不治之症。为此,在课堂开始,教师便创设图片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癌症患者的图片,包括一些资料,让学生们直接感知癌症其实离我们很近。紧接着,教师便利用问题带动学生互动的情绪,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癌症难以治疗吗?癌症是怎么产生的?这两个问题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对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们开始自发互动起来,分享交流着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癌症的知识。由此可见,情境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具有重大作用。教师要优化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互动学习。

二、丰富互动形式,优化课堂教学

互动型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还可以是生生互动。教师要丰富课堂互动形式,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当然,互动不能仅停留在浅层次,而应逐层深入。

(一)师生互动,营造和谐关系

师生互动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互动形式。但是,从目前来看,师生互动以问题为牵线,但是问题基本都停留在表层次,未深入到深层次阶段,因而互动效果不佳。为此,教师要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促成师生有效互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人类遗传病》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贯穿课堂,引发师生互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节课中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一知识点,教师设计问题,逐层推进。

(二)生生互动,培养学习能力

生生互动是互动型教学模式中的另一种具体的互动形式。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互动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互动讨论完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动画形式的减数分裂过程,引导学生形象地了解整个过程,强化学习印象和效果。紧接着,教师设计讨论问题,如下:

1.什么是减数分裂?

2.你能说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有什么区别吗?

3.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列举出其中的差别之处。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开始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合作讨论,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些讨论问题中,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利用表格形式列出其中的区别,让人一目了然。通过讨论活动,小组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三、拓展互动空间,提高互动效果

除了课堂上的互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拓展互动空间,全面提高互动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互动探究,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一主题,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在这个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组建小组,设计实验步骤,操作实验,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全程自主设计实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发挥。再加上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没有过多的束缚学生,因而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也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互动,提高学习效果。但在探究活动进行前,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实验注意实效,引导学生先列出实验步骤,再不断完善,再实施,从而优化实验效果。

四、采取互动评价,增强课堂实效

评价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并采取互动的评价方式,增强课堂实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组内互评,互相指出互动学习中的表现,从而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在本节课中,教师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教师引导小组内学生互相评价。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对方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先表扬对方的优点,再委婉指出缺点,从而促进学生改进。在互动评价时,学生基本都能客观地进行评价。有学生评价:这名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表现得非常积极,都能结合自己的生物认知提出观点,值得表扬。但是,如果稍微能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不随意打断他人,那么可以吸收更多更好的观点,促进进步。在这个评价中,学生表扬课堂上积极提观点的学生,但也委婉地道出这名学生学不会倾听,并指明改进的方向,从而能让被评价者认清改进的方向。互动式的评价让学生打开心扉,说出实际表现,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彼此促进。

五、结语

第6篇

“交流—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1.教师启动——“交流—互动”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

2.学生自学——“交流—互动”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例如,SEFC1ALesson50AbrahamLincoln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1)Learnusefulexpressions:nomorethan,inall,inone''''ssparetime,breakaw

ayfrom,breakout,setup,ofone''''sown,joinup,consider…as…

2)Haveadeepunderstandingofthetext.

3)Beabletorecitethetext.

4)BeabletotellsomethingaboutAbrahamLincoln,usingtheusefulexpressionsin

thetext.

3.小组讨论——“交流—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人(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差生1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4.组际交流——“交流—互动”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有的组提出:WhydidtheAmericanpeopleloveAbrahamLincolnsomuch?通过引导、解答,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获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练习评定——“交流—互动”的检测

在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而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交流—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如,在本课的练习中,我用课文的一句话:Shedidallshecouldtohelphim.让学生进行句型转换练习。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思考,很快能把这句转换成如下几个句子:

1)Shedidherbesttohelphim.

2)Shetriedherbesttohelphim.

3)Shedidwhatshecouldtohelphim.

4)Shedideverything(that)shecouldtohelphim.

5)Shetriedeverything(that)shecouldtohelphim.

6)Shethoughtofallkindsofwaystohelphim.

二、“交流—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着眼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交流—互动”教学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英语新教材,从数量和内容等方面加强和丰富了各种类型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知识的迁移,提高解题能力。在学会使用某个知识点后,可以练习一些演变题。通过演变这些练习题,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迁移,使认识的范围更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定语从句时,可以将一组易混定语从句作整理进行比较,让学生选择填空:

1)Isthisroomyouoncelivedin?

2)Isthistheroomyouoncelived?

3)Isthistheroominyouoncelived?

4)Isthistheonlyroomyouoncelivedin?

5)Isittheroomyouoncelivedin?

A.whichB.whereC.theoneD.that

答案分别是:1)B,2)B,3)A,4)D,5)D。

2.突出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

“交流—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如在进行“SEFC1ALesson50AbrahamLincoln”学习时,学生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先用较快速度浏览课文,了解此节课的结构及段落,明确重、难点;然后仔细阅读,准确完整地理解内容;最后重点阅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

3.强调团结互助,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第7篇

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Frawley和Lantof首次提出从文化理论角度进行二语习得的研究[5],并引发西方二语习得研究者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关注。Mercer认为社会文化理论为拓展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他认为“教育的成败并不简单的是个别学生或教师技能的体现,而是取决于师生互动的质量,互动的质量能够直接或间接提高学生语言习得的能力”[6]。有些研究学者认为,语言发展属于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发展基础,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近几年国内研究者对二语习得课堂的话语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所占比例较少。裴淼从社会文化学视角对英语浸入式的课堂互动行为进行理论分析[7]。2007年由外研社举办的主题为“浸入式教学与社会文化理论”的专题研讨会引发了更多学者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关注。张东波在新加坡小学华文课堂进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师提问和师生互动的实证研究[8],虽然实证的结果是教师的提问话语及师生互动对小学生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但是毕竟是在基础教育研究的一种尝试。文秋芳从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哲学倾向等五个方向论述了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两个派别的分歧。邹为诚、赵飞同期引用Long对两派研究传统的对比,指出两个学派促在根本性的冲突和差异[9]。而高瑛从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两方面对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认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是不可融合的,认为较理想的发展趋势是结合中国外语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将两者相互融合[10]。赵晓军、马海容以全国2011年小学英语名师观摩研讨会上的一个视频资料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课堂话语,目的为了探讨课堂互动策略和模式。

二、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的有机结合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调节论、内化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活动理论。在社会文化理论大框架之下,笔者将这些核心理论逐一和二语课堂互动联系起来,目的找出两者的契合点。(一)调节论调节论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基本概念为,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之下,人类从低级的心理技能发展到人类的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语言在其中起到了最基本的调节作用。维的最初研究是儿童认知的发展历程,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从物理调控、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随着这一发展历程,语言也从社会语言、自我中心语言、个体语言发展到内在语言。基于维的调节论,二语课堂中的教师作用由原来的课堂主体转变为中介者的身份,即不断调节使学生的信息呈现水平和支持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依照调节论,二语课堂的教师提问如何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并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话语的主动性是研究二语课堂互动话语的重点。另外,根据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二语习得的学习者通过师生的调节,还有同伴调节、自我调节来完成语言的内化,并确保课堂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关注的是个人认知水平的差距。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次: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为学生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独立解决问题的智能水平;二是学生将来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当前能力和潜在能力并非是可以静态测量,而是动态地随学习者所参与的交际互动表现出来的。在二语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在学习者当前能力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习者发展思维,适当的超越现有的水平。而学习者再不是过去传统的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而是将自己对社会互动理论理解和实践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理论和批判性思维。另外,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师指导以及同伴协助起到重要的“支架”作用。这又引出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另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支架,即为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三)内化论内化是社会文化理论中解释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将模仿、自言自语和内部言语等看作是内化机制和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它认为学习者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社会互动的心智平台到个体的内在心智平台的质变的过程。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都是实现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二语课堂中教师通过调整提问和互动策略,启发和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逐级地提升他们的能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内相对独立的个人内在心智平台。(四)活动理论列昂节夫提出的活动理论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得到不断完善。他们认为活动体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分工和规则等要素。基于社会文化理论,个体的认知和集体的认知都发生在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活动系统中。二语课堂作为活动系统,任务型学习是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活动系统,二语课堂应当为学生尽可能的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活动主体,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一个由真实目标驱动的活动系统。在教师的和同伴的帮助下,学习者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下利用语言进行协商和会话调整。另外,学习者同时经历一种“语言社会化”过程,即学习者不仅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水平,而且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也得到了提升。

三、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课堂教师提问实证研究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理论,如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化论、和活动理论为二语课堂互动话语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互动话语研究涉及的内容宽泛,笔者从教师提问以及提问对师生互动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内容是通过教师提问的类型、回答提问的方式、教师提问的策略以及反馈四个方面调研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6名教师的二语课堂提问策略,以及该策略对他们的356名学生二语学习的影响。该研究历时一个学期,实施的方式为课堂观察、录音,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本研究采用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分析法。其中,量化分析指的是采用数量的方法来对资料或信息进行研究。本研究的定量研究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质化分析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者的课堂内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在课堂外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访谈研究。跨学科分析主要以社会文化理论向导,结合语言学、文学、统计学等知识。

(二)研究焦点

1.对于展示性提问和参考性提问,哪一个在二语课堂提问中应用的频率高,哪一种更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内化?2.关于学生对提问的反馈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回答频率高还是要求学生单独回答频率高?哪种更有利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3.教师提问的哪种策略更能够为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机会?4.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和错误回答的反映。

(三)调研对象

本文所进行的实证研究的对象包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的6名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均获得硕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大学英语的时间从4年到17年不等,具有较丰富的授课经验。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来自12个班(6个合班)的356名学生,他们的专业分布在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机械制造等理工科专业。在调研中,笔者对这六名教师的英语二语课堂提问以及师生互动进行了跟踪和记录。

(四)研究的步骤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四种研究工具:课堂观察、课堂录音、问卷调查、访谈。1.课堂观察和录音课堂观察属于自然调查过程,即在调查者不干扰受试者的情况下,真实地描述课堂教与学的情况。研究者带录音笔进入课堂旁听,在学生面前不亮明身份,这样不会干扰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互动,也不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除了课堂录音外,研究者还会记录整个课堂的氛围、学生之间的讨论情况,教师提问的表情、眼神交流、肢体语言,这些都是录音材料的协资料。2.问卷调查作为支持课堂观察和录音的手段,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实证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包括八个选项问题和两个开放性问题,内容覆盖了学生对教师提问的评价和期望要求。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之前进行初步实验,即在一小部分学生当中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问卷中无效的题目进行修改,使其变得更加可靠。3.访谈访谈在六名讲师当中进行,主要围绕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和互动模式来进行。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他们具有特色的提问方式和互动策略。六名教师的帮助使得实证研究更加完善和全面。4.研究结果1)教师的展示性提问的使用率比参考性提问使用率高,而参考性的提问显然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反馈。2)关于回答的提问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回答的频率要高于学生单独回答。但单独回答更有利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无法最大化帮助学生提升合作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3)教师的提问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语言的机会,但有些策略却阻碍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在二语课堂中,教师使用“自我解释法”的比例大于“启发式提问”,但效果正好相反。因为“自我解释”阻碍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产出话语的机会。4)教师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反映是仅仅做简单表扬和适当重复,而对学生错误回答的反映是直接纠正。笔者认为对于学生正确回答,除了给予肯定之外,还要加上适当的评论;而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引导学生自我修正是首选。

四、研究不足之处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小学教育 课堂教学

1.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透彻地讲解知识点,并且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生之间建立互动,做好课堂上的质疑引导工作,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与学生近距离互动接触,不仅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还将大大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语文交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更加具有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2.实施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优势。(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激起学生的学习思维。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可以对语文内容进行详尽地分析,通过示范和模仿让学生弄清关键的概念和要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错误。(2)拉近师生关系。教学中应用师生互动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适当的表演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关系交流,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在课后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与小学生可以成为朋友,拉近老师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搞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自己提问或者是有学生提问的方式,由师生一起去探究解决的问题得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拉起纽带,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互动模式;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互动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和发展,要求教师坚持“生本”课堂教学原则,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双向、积极、动态的沟通和交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单向传授、学生单向接受的教学局面,实现教学活动的循序渐进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升。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需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保证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必须积极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教师的畏惧感,确保学生对课堂上轻松、自由、全身地投入。一方面,教师要保证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摒弃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学生在传统教学思维下的束缚,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双方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重视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因为高中语文教学是相对感性的,教学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情感沟通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的情感引向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对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的“向青春举杯”专题中,讲到《我的四季》《相信未来》等课时,一定要紧紧结合高中生所处的人生阶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想自己的未来,发表对青春的看法,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教育和人生的指导。

二、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的互动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在互动方式和课程的设计环节下足工夫,重视“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做到“因材施教”。对此,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保证各小组成员在构成上的平衡,然后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为每个小组设置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寻找答案。例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照文理进行分组,对于偏文的小组可以延伸到地坛乃至天坛的历史文化价值等教学内容;对于偏理的小组可以延伸到地坛乃至天坛的建筑艺术价值等内容,通过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很多开放性的题目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在互动教学环节,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教师只是发挥引导性的作用,通过教学情境设置、提问等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探索的激情和欲望。由于学生在互动模式下的求知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在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和发现,及时捕捉语文课堂上的敏感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保证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四、实施“启发性”教学策略

“启发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关键在于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保持学生在互动教学环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互动讨论留足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互动探索,最后顺其自然地获取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给学生的自主、互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大家想象一下文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学生进行想象和思考后,教师再将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现,然后让学生结合文章意境,就自己想象的画面和真实的画面进行比较、联想,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主旨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经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全体师生在互动模式下的积极交流和探索,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和职能,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龙晓丹.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语文学刊,2010(16) .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