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8: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JS-308结肠透析机;中医药疗法
笔者应用JS-308结肠透析机,通过加压全结肠清洗、结肠透析和结肠内给予以大黄为主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伴有多系统疾病并存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34例,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均为2005年7月-2006年2月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20~91岁,平均58岁。病例选择根据1992年中华肾脏病学会全国肾小球疾病座谈会制定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及分期[1]。其中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18例,肾功能衰竭期11例,尿毒症期5例。
1.2 治疗方法
在继续CRF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JS-308结肠透析机(广州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治疗。步骤一:全结肠清洗。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则适当的压力进行全结肠灌注清洗,持续60~120 min左右,直至肠道清洁无粪便排出。步骤二:结肠透析。利用已配制好的浓缩血液透析液,按比例配成患者所需要的结肠透析液进行结肠透析,每次保留8~10 min,连续更换透析液,大约60 min。步骤三:用消毒好的中药(本院自制的以大黄为主的中药制剂)保留灌肠。每次治疗约需2~3 h。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头痛、头晕、全身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全身自主症状的变化,以及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电解质、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
1.4 疗效标准[2]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改善,BUN、SCr下降>10%;有效:自觉症状明显改善,BUN、SCr下降
2 结果
经用JS-308结肠透析机治疗CRF患者34例,总有效率为97%(见表1)。治疗后BUN、SCr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见表2),血电解质、酸碱平衡、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与治疗前相比无特殊变化。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表1 JS-308结肠透析机治疗CRF疗效分析(略)表2 治疗前后34例CRF患者BUN、SCr变化(略)
3 讨论
研究表明,正常人每日摄入蛋白后,其代谢产物及毒素75%从肾脏排泄,25%进入结肠,由肠道排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肠道尿素的排出量从占正常总量的25%上升至80%。尿毒症患者肠道内每日排出尿素70 g、肌酐2.5 g、尿酸2.5 g、磷2 g,明显多于尿液中每日排出的含量。针对此特点,临床治疗大都采用口服吸附剂、大黄为主的中药汤剂,或是利用大量液体通过鼻饲或口服来达到腹泻的方法(即肠道清除法),如口服甘露醇盐水制剂等。但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患者难以耐受。
笔者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时除呼吸和皮肤排出一部分毒素外,其80%的身体代谢产物及毒素从肠道排除的理论[3],以及结肠黏膜面积巨大,血流丰富,可作为半透膜的特性,采用JS-308结肠透析机,将肠道清洗、结肠透析及结肠给药依序治疗的方法,不仅可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而且有效地维持了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总有效率达到了97%。
近年来,虽然强化了透析前的综合治疗,以达到保护肾脏、延缓进展的作用,但其作用有限,尤其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早、中期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尤其对伴有多系统严重疾病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高龄老人和因为多种原因不能进行肾替代治疗的患者缺少治疗手段。本观察结果显示,全结肠净化、透析联合灌肠不仅对早、中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对终末期尿毒症患者也有肯定的疗效。尤其对高龄老年人,或伴有多系统疾病等原因,以及不能接受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老年患者,提供了一项安全、无创伤、操作简便、成本低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华肾脏病学会.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2.
[摘要]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整群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4例,将治疗组用中医方法治疗与对对照组西医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治疗组治愈39例(60.94%),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治愈27例(42.19%),总有效率70.32%。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0, P
[关键词] 中医;参苓白术散;慢性结肠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b)-0132-03
Shenling Baizhu Powder Together Tongxie Decoction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Colitis
DAI Ming-jun
Department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Jilin Provincial People s Hospital,Changchun, Jilin Province,1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en Ling Bai Zhu Powder together Tong Xie Yao Fang in Chronic colitis.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128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l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from March 2014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Which group included 64 cases. We compared the therapeutic group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ith control group in western medicine. Results 39 cases were (60.94%) cured in therapeutic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90.63%. while 27 cases (42.19%) were cured in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70.32%.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herapeutic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χ2=8.40,P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henlingbaishu;Chronic colitis;Treatment
慢性Y肠炎是一种反复性、多发性、慢性以结肠、直肠及乙状结肠为发病部位的肛肠疾病,该病也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类疾病。目前多认为与遗传、免疫、过敏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便伴有腹部下坠感明显等。另外该病也具有病情轻重不一、病程较长、极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对于该病的治疗,在西医范围内缺乏特效药物。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中医药领域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发现中医药在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方面极具优势。该研究整群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128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该院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4例,男32例,女32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5.6±6.1)岁,病程0.5~1年;对照组64例,男33例,女31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5.4±7.2)岁,病程0.5~0.85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方法(治疗组) ①脾虚肝旺型。临床症状:阵发性腹痛加剧、腹泻伴肠鸣音增强、频繁排泄脓血便、胸闷、嗳气、睡眠不佳、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治法:健脾益气、止泻治疗。方用:痛泻要方为主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焦白术20 g,茯苓10 g,陈皮10 g,党参15 g,枳壳10 g,白扁豆15 g,防风15 g,薏苡仁20 g,砂仁10 g,莲子肉10 g,炒白芍15 g,桔梗10 g,山药20 g,木香10 g,甘草10 g。②脾虚湿盛型。临床症状:腹痛加剧、大便溏泻并带有脓血和粘液、腹胀、频繁纳差、面色青黄、舌淡胖、脉滑数。治法:稳中健脾、清热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为主合痛泻要方,药物组成:茯苓20 g,莲子肉20 g,山药20 g,药用党参30 g,扁豆20 g,炒白芍15 g,防风15 g,焦白术20 g,薏苡仁20 g,陈皮10 g,肉豆蔻10 g,砂仁10 g,葛根10 g。以上中药水煎服,1剂/d,2次/d。
1.2.2 西药治疗方法(对照组) 选择柳氮磺胺吡啶(国药准字H31020840),用量为:初始口服剂量为2~3 g/d分3~4次口服,如无肠胃道反应或过敏反应,则逐日增至4~6 g/d分4次服用,待症状好转后,可逐渐减至维持量,1.5 g/d,分3次/d服用,直至症状完全消失。
1.3 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主要症状如腹胀、腹痛、肛鸣、肝门下坠感等消失,查体可见下腹部压痛感消失,大便、舌及脉等恢复正常,便常规连续3次检查均显示正常,肠镜复查粘膜病变情况,结果显示正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如腹胀、腹痛、肛鸣、肝门下坠感等基本消失,间或发作,查体可见下腹部压痛感基本消失,大便、舌及脉等恢复正常,便常规连续3次检查均提示正常,肠镜复查粘膜病变情况,可达2级以上。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缓解,查体未见好转,便常规及内镜检查均无改善或病情加重[1]。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观察两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经χ2检验,P
2 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32%,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P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属于属于中医学中的“内疡”“泄泻”“肠风”“肠荨薄傲〖病钡确冻耄其发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感受外邪等导致[2]。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中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止泻治疗等方法,具体做法为①脾虚肝旺型。焦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之功效,茯苓则健脾利水渗湿,其中焦白术与茯苓配伍具有除湿运脾之功效,二者联用可以使脾气充足,有化湿之力湿浊去则自有健脾之功,脾健湿除而泻自止;山药益气补脾,莲子肉补脾涩肠,又可健脾开胃,使食欲增加,二药联用有助于焦白术健脾益气,厚肠止泻;扁豆和薏苡仁可健脾化湿,添加二者有助于焦白术和茯苓发挥渗湿止泻之功效。桔梗宣肺可通利水道。处方可随症加减,肝旺者加枳壳、桔梗、木香、甘草。②脾虚湿盛型。焦白术兼具补气健脾燥湿之功效,茯苓可健脾利水,二者联用可除湿运脾;薏苡仁和扁豆可健脾化湿热;莲子肉可开胃健脾,山药益气补脾,二药配伍可增强健脾益气之功效;白芍酸寒,缓急止痛,养血柔肝,兼敛脾阴;陈皮辛苦而温,醒脾和胃,理气燥湿,有助于焦白术的健脾功效;防风舒脾升阳,兼散肝郁,防风与陈皮联用可消除嗳气、胸胁胀满等。处方可随症加减,湿盛型者可加肉豆蔻和葛根。剂型使用汤剂,原因在于汤剂可被胃肠道较快吸收,有助于快速发挥药效,也利用随着症状及时调整药物使用,既满足辩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也方便易携,为患者带来了方便[3]。
该研究通过对慢性结肠炎患者使用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④甙资跎⒑贤葱阂方治疗组总有效为90.23%,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0.87%,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χ2=8.40,P
该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方面虽然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中医对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机制尚不明确;中治疗方法缺乏统一、规范的辨证论治标准。所以对中医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深入探索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机制,使得该病的治疗有据可循;需要制定统一的辨证论治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不仅需要重视祖国医药对疾病治疗的发展,也应与现代医学和实验研究想结合,使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不断发展,为追求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超.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4):1365.
[2] 田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2):104.
[3] 井小会.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4,34(1):178.
[4] 侯杏.加味左金丸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5] 王羽丰.八味结肠汤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6] 张承红.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学院,2015.
[7] 朴有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34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122.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48-0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粘膜层,且以溃疡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一,多反复发作,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近年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65例患者为2005~2009年本科住院病人,其中男22例,女4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35a。临床类型:慢性复发型45例,慢性持续型14例,初发型6例,无急性暴发型。病情程度:轻度11例,中度48例,重度6例。病变部位:左半结肠炎22例,右半结肠炎9例,全结肠炎9例,直、乙状结肠炎18例,单纯直肠炎7例。
1,2 诊断依据 根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65例患者治疗前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腹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以沉着缓和的全掌按揉法施于腹部,由中脘穴渐移至关元穴,往返5遍,继以柔和深透的一指禅推法施于以上部位,时间约10min;拇指按揉关元、气海、双侧天枢穴各3min;摩腹5min;施掌振法于神阙穴1~3min。
2,2 背部操作 患者俯卧,以攘法沿脊柱两旁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治疗,自肝俞至大肠俞,时间3min;点按两侧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诸穴,时间共5min;沿两侧腰部夹脊穴或膀胱经循行部位施平推法,透热为度。
2,3 治疗时间及疗程 以上治疗方法每天1次,每次30~40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或仅余留疤痕,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充血、水肿,可见少许糜烂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仍严重充血、水肿,多发性浅溃疡,附有脓性分泌物。
3,2 治疗结果 65例患者中,近期治愈12例,占18.46%;有效49例,占75.38%;无效4例,占6.15%;总有效率为93.85%;复发7例,复发率为10.77%。无病情加重。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在各种肠道疾病中,临床中的溃疡性结肠炎也位数不少,其患病比例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日益受到中医相关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普通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情况下,都难以了解该疾病的具体情况,这主要是因平时不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而有关症状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中属于非特异性的一种炎症性肠病,目前还未明确其具体致病原因。病变一般都处于结肠黏膜及其下层,在病理方面具有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及形成溃疡等特点,多累及对患者直肠与远端结肠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患者还将扩展到近端甚至整个结肠。
在中医临床中,属于“肠癖”、“肠风”等范畴。容易导致患者腹痛或便血等,严重患者还将产生癌变,对患者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定要在临床中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有关研究人员在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近年来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获得显著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中医治疗方法
1.1口服中药方法 目前,在中医临床中还没有固定的辨证分型施治处方,单纯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采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太子参、陈皮、葛根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共对1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9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病情好转。
有研究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五种类型,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参答白术散进行治疗;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理中汤进行治疗;肝郁脾虚型患者采用痛泻方进行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者采用四神丸进行治疗;脾虚湿盛型患者采用葛根苹连汤进行治疗。共对40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29例患者显效,5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5%。通过分析汇总很多研究结果发现,大肠湿热证使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证型,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白头翁汤与香连丸进行治疗。
很多研究人员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具有比较复杂的分型,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临床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积累的多年经验,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慢性虚弱及邪留正虚三种类型比较合理。止血止泻、健脾柔肝、燥湿清热等类型患者可采用黄连、当归、白芍等中药材进行治疗,胜湿祛风类型患者可采用白芷、葛根、白岌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在临床辨病论治方面,溃疡性结肠炎可采用专方专药进行治疗。共对2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13例患者显效,7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6%。此外,在免疫调节及肠粘膜局部免疫炎症反应减轻方面,安肠胶囊都表现出良好效果。
1.2中药灌肠方法 中医精髓就是在辨证施治分型中采取的施治药方,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肠道给药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独特的效果。有研究人员结合中医辨证方法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三黄汤、黄柏、乌药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对虚寒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四神丸进行治疗;对具有较大量便血患者采用云南白药进行治疗,上述方法都用150~200 ml水进行煎服,42例患者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有17例患者治愈,15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好转,4例患者无效,有效率90.5%。采用党参、黄连、干姜等中药基本方,200毫升水煎后对患者灌肠,大便下血患者添加地榆炭,同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证型不同患者采用不同药温。脾胃虚寒型患者控制温度保持在40.5℃~41.5℃;偏重湿热患者控制温度保持在37.5℃~38.5℃。对27例患者进行治疗,仅2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2.6%。采用药锡类散的中成药及单验方,具有除湿清热、解毒凉血、化疲活血及生肌祛腐等效果,基于锡类散添加地榆、三七、等中药材制成肠炎康对患者进行灌肠,对44例患者进行治疗,有26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有效,3例患者无效,有效率93.2%。
1.3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方法 整体与局部配合是中医临床的治疗特点,采用外治结合口服重要,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有研究结果显示,健脾灵与苦参槐花合剂联合对患者进行灌肠方法治疗,治愈率为52.7%。采用口服健脾益肠与愈疡煎灌肠进行联合治疗,在62例治疗患者中,有28例患者治愈,19例患者显效,14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有效率高达98.4%。
2 结论
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在中医药治疗方法已获得重要研究进展,口服中药、中药灌肠、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法已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可采取一种方法进行施治,也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联合治疗,具有可靠效果,不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但因目前对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尚未形成标准,导致分型比较分散,各分型之间具有重复的症状表现。所以,采用的治疗方法也较为杂乱。在中药药理方面,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造成选方用药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研究难度。今后将加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表现,以进一步明确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机理。制定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标准,基于此筛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传儒.调肝理脾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30例报告[J].中医杂志,2014.8
[2]赵涉媛,戴宗海,杨世兴,等.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0例[J].陕西中医,2013,11.
[3]解淑华.自拟祛风胜湿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9.
方法:对8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晚期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进行常规的结肠透析后,分别给予甘露醇保留灌肠和尿毒清保留灌肠,采用自动分析仪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尿素氮、肌酐、血尿酸、电解质水平及体重的变化;同时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82例慢性肾衰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电解质无明显变化。
结论:结肠透析联合甘露醇保留灌肠可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疗效优于尿毒清保留灌肠。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 结肠透析 甘露醇保留灌肠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64-02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最终结局,如何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仍是目前科研及临床治疗的难题。早期预防、延缓或阻止慢性肾衰竭病情的进展,对于慢性肾衰患者至关重要。如何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慢性肾衰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常规结肠透析后应用甘露醇保留灌肠在慢性肾衰中、晚期患者的治疗,取得明显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肾衰竭3、4期,并且无严重的心力衰竭,无合并感染及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近期无肠道及肛区出血的患者,给予结肠透析治疗,共82例,男55例,女27例;年龄38-70岁,平均(54土15)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痛风性肾病、肾小动脉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入选患者采用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44例,分别为慢性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8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梗阻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2例,高血压肾损害2例,尿酸性肾病1例。对照组为38例,分别为慢性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10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高血压肾损害3例,尿酸性肾病1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慢性肾衰竭基础治疗,如饮食治疗,控制血压、调整血糖,纠正贫血及酸中毒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仪器。治疗仪器为JS-308F型结肠透析机(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2.2 结肠透析步骤。①肠道清洗:透析治疗前用清水清洗肠道,用水量10-20L,直至无粪便排出。②结肠透析:利用浓缩的透析液按比例配置成透析液进行结肠透析,利用结肠透析机反复更换透析液,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决定透析液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约2h左右。③观察组采用甘露醇稀释后保留灌肠,保留时间尽可能长,对照组采用中药尿毒清颗粒30g进行肠道内保留灌肠。
1.2.3 临床检查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20次),采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中BUN, SCr, UA的水平;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K+、Na+、Cl-,Ca2+水平及体重等指标的变化。
1.2.4 统计学分析。采用SA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均采用X±S,组间资料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治疗方法比较:血尿素氮、肌酐、尿酸比较见表1。序贯结肠透析治疗82例慢性肾衰3、4期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2.2 治疗前后电解质变化比较在透析过程中及透析后K+、 Na+,C1-、Ca2+水平和体重等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除有轻度腹胀外,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肾衰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我国有95%的终末期肾衰患者得不到有效医治,大部分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而死亡[1]。因此寻找一个经济有效的延缓肾衰进展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清洁肠道的方法减少毒素的吸收,对于慢性肾衰患者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学者根据此原理,采用结肠透析疗法,利用透析液中离子浓度的不同,使体内有毒代谢产物排出,同时将透析液中对人体需要的物质吸收人血液,既清除体内毒素,又改善机体内环境。肠内容物的渗透压是制约肠吸收的重要因素,同种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浓度愈大,吸收愈慢;浓度过高(高渗溶液)时,出现反渗透现象,水分由血液进入肠腔,使内容物的渗透压降低至等渗时,才被吸收。甘露醇溶液对肠壁具有反渗透作用,并且较难吸收,致使肠腔水分大量增加,具有导泻作用。利用这个原理我们设计结肠透析后采用稀释甘露醇保留灌肠法治疗3-4期慢性肾衰患者,取得比较理想效果,这和黄远航等[2]研究结果相符,明显优于采用尿毒清保留灌肠疗法。因此,结肠透析甘露醇保留灌肠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晚期有一定疗效,对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有一定的作用。本方法较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有明显的优势,如治疗费用较低,原材料价廉易得,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无明显副反应,适用于轻、中度氮质血症的患者及不宜进行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患者,因此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慢性结肠炎也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腹痛、粘液便、脓血便和黑急污熏等为主症,似属祖国医学中的“肠风”、“久痢”范筹。由于病未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中药通灌汤保留灌肠,同时口服甲氰咪胍治疗25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为27-52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0年。根据乙状结肠镜所见,将局部病变间要分为三种类型:1、轻度病变,以粘膜充血水肿为主;2、中度病变,以粘膜糜料渗血为主;3、重度病变,粘膜面溃疡形成为特征。
二、诊断标准
1、 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粘液血便史。
2、 粪检除外阿米巴、血吸虫,痢疾杆菌培养阴性。
3、 乙状结肠镜检有粘膜充血、水肿或有不同程度的糜料渗出及浅表性溃疡。
4、 25例中5例曾作钡灌肠检查,3例提示结肠炎,2例报告正常。
三、疗效分析
1、 痊愈:经治疗腹泻、腹痛、粘液血便等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检肠粘膜正常。
2、 好转:腹泻、粘液血便次数减少,腹痛减轻,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明显改变。
3、 无效:症状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同治疗前无变化。本组轻度者11例,两个病程治愈者8例,另3例进行了第三个疗程;中度者6例,三个疗程治愈者4例,2例好转;重度者8例,三个疗程治愈3例,3例4个疗程治愈,1例好转,1例未坚持治疗。
四、方剂组成及治疗方法:
1、 处方:白芨30克、白头翁30克、黄柏30克、苦参20克、白矾20克、地榆20克加水煎至约200毫升备用。甲氰咪胍20毫克,220-654毫克。
2、 方法:根据病情,每次取上述灌肠液40-60毫升,于晚睡前保留灌肠,每日一次。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次口服,如有腹痛不适者可短期加服654-2片20毫克,一日三次。每10为一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重复数个疗程。
五、典型病例
杨XX,男,49岁,干部。患者从1996年开始腹痛、腹泻,解粘液便每123-4次,每于食用生次饮食后诱发或加重。曾服用抗菌素和中药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于1999年4月来我院就诊。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见肠粘膜文泛水肿、充血,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有散在性溃疡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用上述灌肠液60毫升,每日上午便后给以保留灌肠,口服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交,654-2片20毫克,必要时口服。经治疗两个疗程,大使次数减少,腹痛症状减轻,停岌3天,再续两个疗程后,大便成形,腹痛消失。乙状结肠镜复查,肠粘膜正常。近访未见复发。
六、讨论
1、 慢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似属祖国医学的“肠风”、“脏毒”、“久痢”等范畴。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对促进消炎、消肿、溃疡面愈合及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有较大帮助。
2、 甲氰咪胍是一种良好的组织胺H2受体阻滞剂,是近年治疗消化性溃疡较好的药物,也有报道用于慢性肠炎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可能因其作用于肠壁中释放组织胺的肥大细胞所致。我们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同时,配合口服甲氰咪胍和解痉剂654-2,认为疗效较好,也未出现副作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分析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7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87-0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主要侵犯大肠粘膜,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常常引起糜烂或溃疡形成,呈慢性、反复性发作。在中西医结合思路的引导下,我科采用独创的"免疫修复疗法",通过杀菌、中药灌肠、口服等整体联合治疗,标本兼治。现通过我科对收治的7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0月-2009年7月收治的7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男52例,女27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7岁;平均48岁,其中轻型患者仅有腹部不适13例,腹泻伴粘液血便26例,腹痛伴腹胀15例,便频伴便血10例,腹痛伴便秘4例。
2.临床治疗与分析
2.1 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即中医所说的泄泻,本病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以溃疡糜烂为主,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黎明泻、大便不成形、一日数便或里急后重,便后腹痛可暂时缓解,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底热等现象。近年来主要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我科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总结了一套系统正规的治疗方案。
2.1.1 药物治疗。水杨酸偶氮磺胺类药物一般用水扬酸偶氮磺胺吡啶(简称SASP)作为首选药物,该药服药后大部分到达结肠,其滞留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而发挥抗炎作用。适用于轻型或重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疗效较好;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可控制炎症,抑制自体免疫过程,减轻中毒症状,常用氢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每日静脉滴注,疗程7-10天,症状缓解后改用强的松龙口服,病情控制后,递减药量,停药后可给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发免复发;硫唑嘌呤为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欠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性病例,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甚至停用,慢性反复发作者,今年国外报道,对严重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应用环孢素静脉滴注大部分患者可取的暂时缓解而避免急症手术。抗生素: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种类繁多的一大类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病情的转归至关重要,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广泛受到社会的关注。据报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2]。对暴发型及重型者为控制继发感染,可用氨苄青霉素、灭滴灵等治疗。
2.1.2 灌肠治疗。部分医生偏好使用西药进行治疗,临床证实,这种治疗方案的弊端是过度使用西药有严重副作用;其次这种西医治疗虽快,但只能治标而不治本。应当将西医见效快与中医药治本的两种优势结合起来,在快速治病的同时,消除肠炎,由于本病主要侵犯肠粘膜或粘膜下层,伴有糜烂和浅表性溃疡的非特异性疾玻病变以远端结构为主,直肠给药疗法能使药物直达病处,又可避免上消化道酸碱度和酶对药物的影响,保持药物性能,使药物吸收更为完善,并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从而使粘膜修复、溃疡愈合而达治愈的目的。所以直肠给药疗法为治"溃结"常用方法。其中包括保留灌肠法、直肠点滴法、直肠喷粉法和栓剂塞肛法等。其中保留灌肠法最常用而普通。(1)常用灌肠通用中药方:①蚤休10g、公丁香5g。煎水100~150ml,加冰硼散1g、锡类散03g。②败酱草30g、炒五倍子5g、枯矾3g、煅瓦楞15g、煅龙骨30g、生牡蛎30g。③05%~1%普鲁卡因150ml加生肌散1g,云南白药05~1g,青黛5g。(2)直肠点滴法:采用开放式输液法,将药液滴入直肠,本法给药准确、迅速,保留时间长,方法灵活方便,具有直肠输液的作用特点,是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但需辨证选药、药液配制、位置、药温、疗程等同保留灌肠法。适用于轻型而病变局限于直肠,左侧结肠的患者。
2.1.3 饮食治疗。因为慢性结肠炎病人消化吸收功能差,应采用易消化半流少渣饮食,少量多餐,注意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以增加营养,改善症状。多油及脂肪类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肠作用可使腹泻加重,所以炸、煎及肥肉应少吃。应少食糖及易产气的食物,如薯类、豆类、牛奶等。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可经常使用食用菌类,雪耳、木耳、冬菇、灵芝等提高免疫力。
2.1.4 手术治疗。并发癌变、大出血、肠穿孔、脓肿与瘘管、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均是手术的适应证。一般采用全结肠加回肠造瘘术,为避免回肠造瘘的缺点,近年来用回肠小袋吻合术,即切除全结肠及剥离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又保留了排便功能,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2.1.5 心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疾病,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尽量全身放松,精神过度紧张者,可用镇静剂如安定、舒乐安定等。
3.讨论与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特发性慢性肠道炎症,目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调节缺陷以及心理因素有关。目前对其治疗的方法众多,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等综合性个体化的处理原则。通过临床验证宜中西结合,辨证论治,应当将西医见效快与中医药治本的两种优势结合起来,在快速治病的同时,消除肠炎复发的隐患。在中西医结合思路的引导下,它是从调控肠道运动的自主神经系统入手,以中西医结合、内服外灌、心理治疗为原则。通过杀菌、中药灌肠、口服等整体联合治疗,调节人体肠神经免疫防御机制,标本兼治,攻克了直肠炎反复发作的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药内服 中药灌肠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文献中并无此名,据具临床表现可属:“腹泻”“痢疾”等范畴,其病变在大肠黏膜和粘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要,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治法以灌肠结合内服药,取得较好效果,中药灌肠能抑制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殖,以减弱免疫反应并可解除肠道痉挛,抑制肠蠕动,另外有学者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进行药理实验,结构证明,健脾阳中药具有明显作用,并有促进凝血、改善微循环和调节平滑肌张力作用,以上均提示中医内服及灌肠是多方面的协同作用。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2009年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均有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血便,粪便阿米巴、血吸虫、痢疾杆菌培养阴性,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其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在30-60岁,严均年龄40岁,粘液便50例,脓血便40例,病程3个月至数年。
2 方法
2.1 口服中药:健脾蔬肾,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2.1.1 基础方:焦三仙各15g薏仁12g黄芪15g白芍12g山药12g栀子9g菟丝于15g灌肠;
2.1.1.1 粘液便组:吴茱萸30g,生大黄15g藕粉30g金银花30g败酱草15g煎后取汁,内加云南白药粉一支,保留灌肠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
2.1.1.2 脓血便组:蒲黄15g白芨15g赤石脂15g白头翁15g败酱草30g穿心莲30g黄柏15g马齿苋15g地榆炭15g赤小豆60g煎后取汁,保留灌肠,每日2次,15天为1疗程,用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3 结果
经两个疗程治疗,痊愈70例,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2次以下,肠镜检查肠粘膜恢复正常,并随访1-2年内未复发。好转20例,即临床症状减轻,大便较稀,每日3次以下,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0例。总体有效率为100%。
[关键词] 慢性结肠炎 治疗 饮食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R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30-01
慢性结肠炎经正确及时治疗,并注意饮食调节,通常会有较好的预后[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中药内服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红外线照射的局部治疗及对肠道进行清洗后再行药物保留灌肠保留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就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21-71岁,平均31.7岁,病程为0.7-5年,住院时间23-37d,平均29.8d,均附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1993年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同时排除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痢疾、肠结核等其它感染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保留灌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红外线照射的局部治疗及灌肠治疗前先行清洁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具体操作如下。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患者在每晚8时大小便排空后,常规用温开水39-41℃清洁灌肠,在进行10min的保留后排出,后将臀部抬高10cm,应用一次性导尿管,用石蜡对前端进行涂抹,再缓慢插入20-25cm深度,属患者取左侧卧位,在25-35min内将备好的药液用直肠滴入法灌入,后嘱患次对体会进行改变,从右侧卧位-胸膝位,到平卧位,在灌肠结束后行2h上的平均卧床时间,保留药物在肠腔内在6h以上。灌肠药物配方为:氯美松5mg,甲硝唑100ml,柳氮磺胺吡啶4.0g,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锡类散2支,1.0%普鲁卡因20ml,1个疗程为14d,对照组配药同观察组。
1.2.2 红外线灯照射[2] 采用1000W红外线灯在保留灌肠后照射腹部,30min/次,1次/d。以感觉温度为度进行照射距离的调整,一般为15-20cm,防止烫伤的发生。
1.2.3 饮食注意事项 避免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饮食不洁,可给予低脂、高营养、少渣等易消化的饮食,或多食白扁豆、山药等煮粥,以健脾养胃。
1.3 疗效评定 依据文献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治愈:大便成形(1次/d),临床症状消失,肠黏膜结肠镜检查呈正常状态;显效:大便成形(2-3次/d),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黏膜炎症及溃疡结肠镜检查呈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肠黏膜结肠镜检查炎症减轻或溃疡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肠黏膜结肠检查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与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45例中,治愈17例,占37.8%;显效19,占42.2%;有效8例,占17.7%;无效1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45例中,治愈6例,占13.3%;显效7例,占15.6%;有效20例,占44.4%;无效12例,占26.7%,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病,发生在乙状结肠、结肠和直肠部位,具有反复性、多发性和慢性等特点。多以腹泻、左下腹疼痛、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症状,时有泄泻、黏液便和便秘交替性的发生,呈反复发作,时好时坏[3]。
目前多采用保留灌肠做为慢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传统的药物保留灌肠患者只是将大小便排空,并未对残留在肠腔内的脓因、烘块、粘液进行清除,使药物与结肠粘膜接触不佳而影响吸收,本次研究在传统药物灌肠的基础上,在保留灌肠前,对肠腔内粘液、烘块、脓因、有害毒素用清水进行清除,使肠腔处于清洁的状态,更易发挥药物疗效。可使肠道黏膜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利于创面在局部炎症消除的情况下完成修复,增加了局部药物浓度,在病变部位直接起到作用,使临床疗效提高,同时局部行红外线照射,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吸收,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不洁,饮食无规律、可给予低脂、高营养、少渣等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患者因病程较长而引起的营养损失,提高机体抵抗力。故在对肠道进行清洗后再行药物保留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加快了疾病康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指南[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