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7 16:28: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第1篇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教师应具有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学观。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

首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当然,尊敬老师,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继承和发展。可是,一旦给老师披上神秘的外衣,把教师看成真理的化身,智者、能者的体现,那就和“个人崇拜”没什么两样。我班就有不少家长反映:学生不听家长的话,但是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言听计从。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创造性,无进取心,将会成为“师道尊严”的牺牲品。

作为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祭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气氛应是民主愉快、和谐的,这是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不应该是盛气凌人的、生硬粗暴的、冷嘲热讽的态度。著名教育艺术家魏书生老师尊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会学习。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而他是成功的,他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强。

其次,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机会让给每位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心理接触的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一定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师应该注重保护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的爱应面向全体,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优生,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应加倍爱护。俗话说:“越是干旱的禾苗越需要雨露的滋润,越是受冻的秧苗越需要阳光的照耀,越是得不到尊重的人越需要别人的尊重。

我班来了位新同学叫范平,是个特差生,开学一个多星期以来,从不完成作业,上课没举过一次手,总是一副“看破红尘”的态度。由此,我便盯上了他,作为我论文调查的素材,于是我在他身上倾注了比平常学生多的关爱、鼓励、赞扬,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进步了,而且成了上课最爱举手发言的同学之一。

热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同学、班集体所接纳,感觉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让每位同学相信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我就是长城砖……”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同学的特长,并努力创造让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表现自我。学生在成就中进步,在鼓励中充满自信,做教学过程的主体。

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发言。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很多课堂是优生与教师的对话。忽略了其它学生,因而大多数同学无所视事。常言道:“愚蠢的老师是都给学生以真理,而聪明的老师教给学生获得取真理的方法。教学过程即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全过程,要把传授知识改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句话,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教育艺术家邱旭华老师的“先学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明确地把学生推到主体、主动地位。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闪耀着改革的火花。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多征求学生意见。学生愿意采用哪种方法去学,就用哪种学习方法。学生愿意怎样学就怎样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陈述自己的意见、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人人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锻炼,逐步做到正确流利地说,愉快动情地说。师生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主动发言,淡化学生回答内容正确与否的评价。关注学生回答行为的评价。要及时给予鼓励,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学生。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用这一亮点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第2篇

一、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1、某小学去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今年男生增加15%,女生减少20%,问今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这题,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解答方法进行解答,但是有的学生向我提出,可以设具体人数进行解答,我请他说出解题思路,他这样回答:设去年女生100人,男生则为80人,今年男生为:80×(1+15%)=92人;今年女生为:100×(1-20%)=80人,今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92÷80=115%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2、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我则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这个学生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可用:S=1/4CD或者用1/4πd 2”这位学生的回答无疑是一个创举,我和同学们都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二、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1、一题多解,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例如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2、要加工810个零件,单独做甲要15天完工,乙要10天完工。现由甲乙两人合做,需几天完成任务?

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先分别求出甲、乙每天加工的零件数,再求出甲乙合做时每天加工的零件数。根据题意,列式计算为:

810÷(810÷15+810÷10)=6(天)

解法二、设要加工的零件总数为“1”,则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1/15和1/10,列式计算为:

1÷(1/15+1/10)=6(天)

我问还有其它的解答方法吗?

学生们经过分析思考并讨论,认为根据题意,这批零件甲用15天做完,乙用10天做完,这就是说,乙干1天相当于甲干1.5天。因此甲乙合做1天,相当于甲单独做(1+1.5)天。甲单独做15天完成的工作,由甲乙合做时,只要15÷(1+ 1.5)=6(天)

这样,摆脱题型束缚,使得学生思路广阔,解法灵活简捷,学生的思维优化也会得到充分体现。

2、突破难点,集体合作。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如在圆周率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几个大小圆的直径和周长,然后再分别用周长除以直径,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发现所有圆周长和直径的比约都是3.1416,这样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憧憬的气氛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再如学习圆面积公式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使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这样,不但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并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创设情境就是提供综合反映学习内容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实材料或真实情况,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的过程。创设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名人典故等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投影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动画片《成龙历险记》的图片,简单介绍故事梗概,赞扬成龙、小玉的社会责任感,不畏困难积极想办法克服的勇敢的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设问]如果今天成龙、小玉正在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我们是否要帮助他们?于是有同学问“任务在电脑上吗?”“什么任务呀?”“怎么帮助他?”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中。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同学们的正义感膨胀,参与行动的积极主动性高。真实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触发了学生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让学生自己提出任务作好了准备。

二、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轻松自如

(一)提出任务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任务是学生提出自己的实践内容或学习目标,即我要做什么或学会什么。这些任务往往是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的奋斗目标或在情境教学中发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通过刚才的情境展示,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这些任务放在什么地方,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用什么工具可以找,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也有同学说:“老师,只要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试一试,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这些都是学生自主提出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设想不仅各具特色,更体现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我想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吧。提出学习任务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从此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过程。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任务驱动,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线索,通常教师可以把一个任务巧妙分解成几个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经过自主探索和老师的提示,或小组合作自行或共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点环节。建构主义强调,当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等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任务后,这时我只告诉学生们:“这次行动的名称叫‘正义行动’”,至于文件夹在哪里,如何找到它,如何执行它,这些都让学生独自探索去了。再如在找到正义行动文件夹后,执行任务时,学生就问:“老师,我们如何同时选择多个文件?”我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提示。对于“复制与剪切”效果不同,“回收站的相关操作”允许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三)合理设置情景“误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常规的办法当然有很多,或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或采用“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等等,有的时候恰当地采用一些反面引导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快乐大闯关”任务中我设置了4个关卡分别是:①搜索《我最棒》文件夹;②删除《我最棒》;③搜索《成功的秘诀》;④复制到桌面打开阅读。其中任务②用了点小心思是一小陷阱,因为删除《我最棒》,《成功的秘诀》将无法搜到。设计目的:搜到《我最棒》文件夹后,出于好奇,同学应该会打开从而看到,第三关将要用到的《成功的秘诀》文件,将其复制出来,从而成功的完成任务。而我们有些同学他们求胜心切,往往会丢掉自己的好奇心,不打开文件夹,直接删除,从而落入“预设的陷阱”。本关目的有二:一、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情感教育:①告诉学生无论何时好奇心是不可丢掉的财富。②落入陷阱后应及时想到脱困方法即还原文件,而不应纠结于搜索。目的:提醒学生,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你将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三、关注差异,多种评价,教学过程优化

第4篇

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选修课的增多,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具体说,老师的“教”一是要启发性地“教”,少做灌输式的“教”,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二是要针对性地“教”,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老师绝不做无用的讲解;三是要创造性地“教”,即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四是要发展性地“教”,教师要把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学”一是“主动学习”,即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把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二是“深度学习”,即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反复机械地记忆。三是“独立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教师要通过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授选修课《项羽之死》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史记》中有关刘邦项羽的章节,归纳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做的贡献和性格缺陷,与刘邦进行对比,让学生把项羽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分析,然后再让学生自学《项羽之死》一课,学生讨论探究自己的看法、存在的困惑。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后,我又设计了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如: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探究了这些问题后,我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发言,极富理性和个性地阐述了项羽在各自心中的独特印象,课堂气氛活跃,迭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理性、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收效极高。

二、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新课程中选修课门类多,知识容量大,如果仍然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既耗时费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案”是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我们把问题设计在“导学案”当中,让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这正好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大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

一、创设“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工,只在每事问。”可见,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的价值。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外国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由此可以看出,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愿望都能实现,有着十重要的意义。在儿童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抵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这种创新愿望, 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比如,我在教课文《桥之美》这一课,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桥?它们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在作者眼里,桥美在哪里?”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提问质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读的方式学习课文。“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同学们争行恐后的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鼓励大胆质疑,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树立探究、创新的信心,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神秘,更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每个正常人都具备这种品质,只不过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多少而已。告诉学生凡是别人没有发现的,我们发现了;别人没有提的问题,我们提了;别人没有想过的,做过的,我们想了、做了;或者别人想过了、做过了,我们加以改进、提高、使之更加完善,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其次,应解放学生大脑,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生的眼晴,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问自己想问的“问题”;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亲身实践,真正做到多种感官并用。如某一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教师应对学生说:“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你们还有些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并对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探索解决疑难;组织问题小组,归纳提升问题,师生互动解决;还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作为自己合作的伙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解决,并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的准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最后,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升华,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怎样才是“自主探究”。要让他们知道“自主探究”并不是课堂秩序一片混乱,而是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其次要让学生把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当然这需要老师的有规律地进行引导与梳理,老师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让学生在一点一滴、每一个细节中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很乐意地接受这一全新的学习模式。

第6篇

【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是根据对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目前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一、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不是指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学习,它包括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学生自主总结复习、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主进行课外研究等几方面,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都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着重起到领导、协调和指向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

自主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和情感因素,提倡学习者要有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空间。其根本目的是要调动人的主观因素,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如何在操作层面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1.重视课本阅读,善于提炼发现

虽然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复杂,许多的定理、概念、结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仍然离不开课本。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看书时有浮躁心理,往往匆匆浏览一遍就万事大吉,找不到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2.营造和谐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

3.鼓励提问质疑,锻炼思维敏捷力

现在高考,选择题的解法训练有许多,有的是通过计算才能得出结果,有的用到排除法,有的用图像法,有的是根据概念选择正确答案,还有的是多个概念或定律的交差判断题。在解题时,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在已经得出某个选项答案后,还要进一步搞清其他几个选项的错误原因。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巩固所学知训,提高质疑能力,锻炼思维敏捷力。

4.学会融会贯通,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物理最简单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使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5.倡导合作交流,提升创新思维才华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的概念、定律、定理、结论都是实验结果的体现,也需要经过实验来验证。

6.注重总结反馈,强化自主研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育学认为,回顾和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不仅教师在课后需要反思重建课堂教学,小结课堂教学的感想,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回顾、总结、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课后复习环节可以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说可以指导学生写 “一课一得”;让学生对同一类物理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要求学生总结自己作业或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几个误区

1.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例:某位教师在上《磁生电》这节课时,通过奥斯特实验导入课题,让学生逆向思考磁是否也能生电,学生讨论后紧接着提出磁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然后就让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情况下磁会生电。结果实验室里热闹非凡,学生乱七八糟开始动手了,有的把线圈塞入磁体中,有的连好电路后线圈乱动后发现电流表动了,就高兴的说有电产生了,但究竟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却没有结论。

2.自主学习教师包办

例:另一位教师在上《磁生电》这节课时,同样通过奥斯特实验导入课题,让学生逆向思考磁是否也能生电,学生猜想能,紧接着提出自主探究课题“磁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探究开始老师先介绍器材,然后让学生连接电路,思考一:磁性的强弱是否影响电的生成。学生就动手实验;然后汇报实验结论;老师又提出思考二:不同的载体单根导线,匝数很多的线圈是否影响电的生成,学生又动手实验,然后又汇报实验结论;老师又提出思考三:当导线朝不同方向,上、下、左、右、前、后运动时,是否会有电产生呢。学生又开始实验。最后老师引导学生画出磁体的磁感线,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磁生电的条件。

3.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耗费课堂时间

在新课标实行的初期,学生因为不是很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所以和老师的合作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也还不能熟练把握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很多老师都认为新课标施行起来慢,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或者深度,有时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而且学生能解决的也只能是几个表面的问题。

第7篇

【摘要】现在的初中教学不单纯是应试教育的学习,还需要培养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能力。对于这些方面的学习不应该单纯地按照单一的方式进行,要对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对美术课程进行了合作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美术兴趣。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习;兴趣;初中美术

兴趣是一个学生最好的教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美术是一门较为轻松的学科,但是这并不代表美术不需要被重视。美术设计中体现了很多传统历史和文化精髓,学习美术会让初中生学习到很多课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巩固高基础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应该是一盏照亮前方的明灯。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和学生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应该主动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增强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很多初中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得到过系统的美术课程教学,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缺陷。这就要求初中美术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牢美术基础。基础美术的学习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方式来培养学生美术兴趣。要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还要备好课,对于学生普遍反映有困难、不系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初中美术课堂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

二、立足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学会从生活中选材,选取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艺术。比如画虾,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观看实物,学生既可以看到虾身上的纹路分布,还可以看到虾线在哪里。这样学生会有比较深刻的记忆,在探究中增强了美术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使学生在观察中增强学习兴趣,活跃美术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之中。

美术中的素描也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采取探究方式进行学习。在进行素描介绍的时候,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对素描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然后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认识什么是素描。还可以以素描作为基础探究社会实际,先看到实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和形状,再通过素描进行一定程度的描摹。对于实际生活的探究还需要学生之间相互探究,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中找到美术的真正内涵,这样才能推动美术教学的不断发展。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以及造型能力。这样在之后的画画中,学生才会有较强的造型能力,明白哪个地方是什么形式的造型,也学会了如何画出不同的造型。

三、优化课堂教学,用合作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初中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懒散的情况,个别教师对于初中美术抱着单纯的应付心理,导致学生也存有同样的心理,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理会教师的课下作业,学习兴趣无法得到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打破教师单一讲课、学生单一听课的现状,打破课本的局限,让学生接触一些较为优秀的美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学习到作者想要传播的积极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以及情境来组织学生展开合作交流,在合作中找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总结一些较好的高中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让初中学生发现自己在美术中的不足并且去改正这些不足。好的美术作品可能是不同题材的作品,所以在进行探究的时候不要以点带面,需要层层推进,在层层推进中体现高中学生作品的优秀,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现在初中学习美术的学生,一方面可以为他们奠定一个长期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紧迫感。高中美术课融入了较多的元素,很多都是初中接触不到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导致了高中美术较为成熟。因此,教师让学生提前接触相关的课程就是为了确保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有一个较好的美术基础,对于一些常见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四、改变传统的审美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

美术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分有很多的派系,这些派系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但是这些不适用于现在的初中美术教学,现在的初中美术教学只是让学生对美术有一个较为初步的了解。让初中生去学习繁多的判断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原则找到属于自己的审美方式。

教师还需要注意用愉快的教学方式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比如在平时多上一些自由课,教师只是起到一个领导的作用,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完成自己的美术创作。这样,学生在进行美术创造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灵感。用愉快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对于今后的教学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生只有在自由课上感受到了美术课的乐趣,才会在之后的学习中注重对相关课程的学习,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在自由课上师生之间能够实现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美术的学习。

五、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使用一种教学方式。所有的学生即使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大家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找到适合学生美术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师不能只抱着一种方法止步不前,应该在教学中总结其他教师的美术教学经验,与相关教师之间展开交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教学方式不仅需要个人经验的积累,还需要进行合作探究明确哪些方案较好,以促进初中美术教学的持续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美术教师去其他学校进行参观,对于好的教学方法收为己用。

六、小结

开展初中美术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需要将合作探究作橐桓鲋氐悖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初中美术课的不断进步,也有利于推动学生对美术课程的了解和学习。

第8篇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真正内涵,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这一学习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前提基础

1.教师必须领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知觉作用和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究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竞争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被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将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1)把学生当作学生(理解学生)。这是指教师能蹲下来看学生,把学生看作独立发展的人,教师能真诚地理解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无所知的孩子,当作等待填充的容器,当作随意训斥的对象;能宽容学生,善待学生,使学生敢于说真话、表真情,敢于指出教师的不足。

(2)把学生当作教师(相信学生)。教师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拜学生为师,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比如,用“你们能指点我一下吗?”之类的语言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将会带出许多独到的见解,留给教师惊喜的发现。能者为师,教师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

(3)把教师当作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进行角色换位,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看法,善于倾听学生的“真情告白”,虚心地接受学生的意见。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式的教师,按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平等对话,进行情感交流。

(4)把教师当作教师(引导学生)。这是指教师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而不是独霸课堂,居高临下,教师要有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功夫,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疏导,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策略

1.在入情品读、探究感悟中培养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大瀑布的赞礼》一课的教学,从“赞礼”二字入手,让学生猜想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读书,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后,集中精力,围绕“激动、惋惜、希望”这些情感进行探究,很值得借鉴。支老师以读代讲,引导探究,删繁就简,独辟蹊进,极富创造性地抓住“激动、惋惜、希望”这牵一发动全身的情感让学生扎实的读书,或默读或朗读,时而静静沉思,时而激情昂扬。

2.在创设情境、主动探究中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景。

(2)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探究为合作探究。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

第9篇

关键词:大班额教学;讲究方法;营造氛围;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87-01

合作探究能力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能力学习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培养小学语文大班额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必要性,体现新课改要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不是指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学习,它包括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学生自主总结复习、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主进行课外研究等几方面,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都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着重起到领导、协调和指向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教学目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是教师教学中逆向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再现,是质疑、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的结果,是探索与研究的必然,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自主创新的最终体现。

2.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主动性,营造和谐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趟着石头过河。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

3.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敏捷性,鼓励提问质疑

在课堂上,教师应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生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也由他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可以自己选择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组成小组学习;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同学提问的准备。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这样的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课前,笔者想:九寨沟的风光是美丽的,可对于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过。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方法不少。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九寨沟的美丽景色;可以通过赏析词句来进一步理解;还可以大量补充课外的音像图片资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如果这些方法都运用,显然在教学时间上不允许。后来想到既然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学习,那何不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呢?于是,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平时运用的五种学习方法:读读议议、想想画画、赏析词句、质疑解疑、查找资料,并告诉他们:"你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学习《九寨沟》;可以按相同的兴趣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临时选出的组长的带领下学习。"这一下,教室里热闹起来了,他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埋头作画,有的圈圈画画,有的热烈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时,既有个人代表小组交流的,也有整组参与交流的,交流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现在小学教师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的少,甚至课堂上只是自己讲,不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笔者认为这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病因。教师们普遍认为,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式教学,会大大影响到教师的讲课,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新课程体系中,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学习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提问、质疑和猜想的环境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思维敏捷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科学性,教师要讲究方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