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9: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前教育的专升本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J624.1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第一个教育阶段。钢琴教W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一。在“专升本”班级钢琴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课时少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钢琴水平,为将来参加招教考试,胜任工作岗位上的音乐教学,顺利完成音乐教育活动等加大了难题,本文试图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专升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有些有钢琴基础,专科就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对这个学科有一定的认识,也有一定的钢琴弹奏积累。有些则是其他学科毕业,没有钢琴基础,对学前教育还不是特别了解。对部分尚未接触过钢琴的学生而言,要在短时间内追上其他同学的进度是十分困难的。反之,对于那些有钢琴基础,练习频繁的学生来说,相对缓慢的上课节奏也不利于提升演奏能力。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导致钢琴教学很难按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下去,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2.教材的参差不齐
教材是钢琴教学的依托,老师必须要结合教学需要对其展开研究,使之合理运用到教学当中。对于那些专科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于全国各地不同院校的学生,在专科学习期间所用教材也不一样,如何在本科阶段选择这些学生的教材,达到教学的统一,进而提高演奏水平是值得仔细斟酌的。这决定了之后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成果。
3.考试评定
每学期的考试是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成果汇报,但对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如何去选择曲目,如何评定分数,做到公平公正原则,仅仅依靠考场上曲子弹奏的完整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更科学的去安排考试,更人性化的评定分数也是对每位同学的负责。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钢琴教学成果的对策
1.授课模式的改革
针对“专升本”学生钢琴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改变原有的集体教学模式,变为两个课时的分组教学。在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应该摸清每位同学的情况,做好手头笔记,安排学过的在一组,没有学过的在另一组。针对每一组的不同情况拟定不同的教学大纲,给予不同的教学模式,因组施教。通过化整为零的学习方式,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练习侧重点,使每位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曲子练习。在自身原有程度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提高。
2.教材应用的改革
根据学生分组的情况选择适合每组学生的特定教材。对于之前没有接触过钢琴的一组就要选择基础教程,从识谱开始。学过的一组要选择更有针对性练习的教材,接触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乐曲。但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从根本上做到因材施教。
3.考试曲目拟定与分数评定的改革
在魏延格著的《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一书中提到:“同一首乐曲由不同的学生弹出来,永远不会绝对的完全相同。这不同不但是必然的,而且是需要的。这就是演奏艺术中个性因素的特殊意义”。因此,对于考试的安排,要做到从考试曲目选择上尽量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曲子,使自己在自身基础上有质变的飞跃。对于底子弱的就避开高难度曲目,选择音乐性多一些和有具备自身能力的曲目,使每位学生每学期都有进步。
考试分数也要依据每位学生每节课的回课情况给予平时成绩记录,作为期末总成绩的汇总。不能单从曲目的难易程度和演奏完整度测评,要根据学生原始情况和现有情况给予进步性的分数。
总之,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照老的教学模式去教学,要根据每一届学生的情况和班级的特点给予适合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老师要重视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显现。因此,教师要重视学前教育“专升本”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实施针对性地解决策略,以此保证教学的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钊.浅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纵横. 2015(06)
[2]杨天波、李岩.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教学的教材研究与实践[J].音乐大观.2014(10)
[3]魏延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01)
[4]孙爽.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10)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中,有哪些主要的要求?
一、要有润泽每一个生命的使命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人类任何一个民族,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要经过“教育”这个环节达到生命的成长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应立足以人为本,润泽生命,开启智慧。我们的教师从始至终都要有一种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为民族和人类生命的健全发展尽义务。只有有了这种承担,教师的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及才会油然而生,教师才会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去呵护和培育每一个小学生,维护孩子们“成长的权利”,帮孩子们打好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身体的底子,让孩子们享受“成长之美”,保证每一位学生终生身心健全发展。
二、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离开学科就谈不到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甚至于谈不到教育教学本身。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名校,热点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越高;越是大城市,孩子们接触到的知识越是专业,精化、细化。再者,从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来看,凡名家名师都是立足本学科千淘万漉,千锤百炼,扎扎实实干出来、钻出来的。所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专业学得更扎实,也应是本科师范生有别于专科师范生的显着特点。本科师范生应有更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的、生理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知识、教育教学和辅导的实践的知识等。
三、要有宽厚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师首要的和最突出的角色特点是“启蒙者”,他要帮助尚处于“混沌”状态的儿童全面打好基础,成为学习的启蒙者、促进者;情感的熏陶者、塑造者;健康的维护者、辅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引导者。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要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知识素养、教学素养。
四、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深厚的学科素养,这只是成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方法。由知识素养到执教能力,中间还必须经由实践的桥梁。就像游泳和驾车无法从书本学到一样,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只能从扎实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所谓“学者未必是良师”说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可以确定初等教育学院本科师范生培养的方向及策略。
(一)夯实基础,专业过硬——精。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夯实师范生学科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实现专业课程与教育学科课程的对接与整合,使师范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对专业课程建议实行分流、分类、分级教学,实现精细化分科,使师范生对本专业的掌握达到精深精湛。如中文方向要有演说与口才、识字与阅读、名着与经典、中文语法研究、写作技能等。
要大力改变改变传统的以学科逻辑展开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形成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课程学习和案例分析、教材研习、专题探讨与实践交流的内在联系和双向互动。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采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演练、相互实践的互动式学习方式,主动地、自主地感知教育教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形成职业能力。
另外,应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的实践运用课程以及加强班主任教育课程。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剖析当中。
(二)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博。
作为一名教师,他需要的知识并非拘囿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一位教师完美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三个同心圆:最里边的小圆是自己所教学科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通透的基本原理;第二个稍大的圆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常识;最外边的大圆是以哲学为主兼及美学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关于人类文化视野的背景性常识和修养。这样,他便可以在让孩子走上学习之路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生命的润泽”,建立“精神的家园”。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面,拓展多学科综合视野,了解学术进展和学科前沿,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要充实和加强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
(三)养成习惯,学无止境——新。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学习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要求学生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别忘了自己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会变化、学会适应,成为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即将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在校应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的学习习惯,有了这个习惯,才能不断地加强专业学习,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建议学院研究选定本科师范生必读的书目,在课程中增设阅读课,开辟阅读交流课,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校园文化和书香校园的大环境及课程设置帮助每一个师范生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加快自身的发展,才能跟上人类进程的步伐,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四)学会管理,调控课堂——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霍布斯的《明天的教师》的报告和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都把“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即课堂调控能力作为教师培养中的必备素质。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它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它的丰富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使得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遇见课堂上出现的新信息、新情境。对于教师,面对复杂的课堂情境,是否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能管理好课堂,在课堂这个核心区域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展开有效的对话、交流,较好地驾奴任教课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爱学并学有所成。
另外,教师心理调节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要能自我调控并善于调控学生心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信任、尊重。
(五)精益求精,以爱育爱——巧。
关键词:基本功;原则;途径;方法
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幼儿园教师,而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还应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基本功是教师必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严格的教师基本功训练。因此,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更加强调学生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
一、基本功训练的原则
1.全面兼顾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基本功训练必须细化各个训练环节,在训练过程中,关注每一项专业技能的实施状况,兼顾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生成,促使其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技能素养。
2.系统性和阶段性原则
规划基本功考核工作程序,在基本功考核时间的确定、考核项目的分解与分配、考核形式与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做统一部署和安排,遵循按年级、分阶段、分类别层层考核,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系统性原则。
二、基本功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发挥教师的示范性,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
合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教师的基本功是学生模仿的楷模,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功能。教师严谨的板书就像一幅精心设计的图画,不仅文字规范,条理清晰,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课堂教学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往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学离不开教师语言的引导、启发和讲解。教师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逻辑性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培养学生掌握教学语言,教师要做到语言标准化、示范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基本功要求,将基本功训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锻炼未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可在教务处组织协调下,通过课程安排进行。承担任务的教研室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基本功训练要求,并指定专业授课教师从低年级起组织学生有计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以适应学生掌握能力的规律。
2.利用课外以及幼儿园见习活动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基本功训练
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师范学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加强基本功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不但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拓宽和加深课堂教学所学知识,更能强化学生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竞争机制,把竞争评比引入基本功训练之中,互相激励,造成良好的训练氛围,促进学生整体基本功水平的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要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不管是备课、还是板书,都离不开写字、绘画。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都必须训练,同时还要注意汉语拼音、英文字母,数学符号的书写,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加大学生基本功训练力度,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型、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3.严把学生基本功训练过程和考核
严格的基本功考核有利于教学工作深入细致的开展,有利于专业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没有考核的训练,会使学生失去练习与提高的动力。只有考核不训练,学生技能又无从谈起。因此,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过程和结果都尤为重要。多年来,我校组建一支由有相应特长的教师组成的技能培训队伍。着重研究基本功的分类,制订各项技能的达标水准和考核方式,编写出各项基本功训练大纲和题库,使学生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教师在客观上有训练的标准,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
以往我们的基本功考核,是由专任教师随堂进行的,由于考核内容不全面,又无统一标准,技能考试表现出随意性、表面化。近年来,我们对学生基本功考核进行了改革,实行技能考核评委制,即每学期末,由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组成考评小组,由考评小组对学生的基本功水平进行现场评判。抽签确定考核内容。各项基本功成绩未达到85分以上的同学,没有资格获得奖学金,不得评为三好学生。考核有一项不合格的学生,限期达标,否则不予参加实习。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也是省级精品专业。我们以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与考核为突破口,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去追求、去实践、去探索,以实现 “一专多能、学有所长”的高标准的幼儿园师资培养目标。
关键词:学前教育;技能;基本;素质
一般来说普通人接受教育的过程要分为幼儿时期、小学时期、初中时期、高中时期等几个阶段,而在这几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幼儿时期,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刻,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时期便能够出类拔萃、崭露头角,因此,家长都十分看重幼儿教育。在家长需求的刺激下,幼儿教育行业异军突起,学前教育也变成了深受学生喜爱的热门专业。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作出了以下详细的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
在教育学中,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指从事幼儿园工作的教师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因为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没有学业上的压力,悠闲自在,所以幼儿教师与家长都要抓住这重要阶段全方面培养孩子。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需要掌握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等教育的基础知识以及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与幼儿密切相关的理论,当然还需要学习声乐、舞蹈、美术等特长。然而,在如此复杂的系统学习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却并不够用心,没有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放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上来,而是整天随心所欲地过日子。这些学生脑海中总是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牵制着他们,他们认为身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只需要做到陪小朋友玩耍、哄小朋友开心就够了。熟不知,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是激发小朋友的智力,让他们明白简单的是非善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带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成为当务之急。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素养
(一)理论知识要牢固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脑子里必须拥有货真价实的东西,所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教导好自己将来要管理的幼儿,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有了理论知识才能指导实践。当学生面对幼儿教育中的突发状况时,比如幼儿吵闹、不听话找爸爸妈妈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曾经学过的幼儿教育研究方法中的知识理论轻松应对,解决难题。因此,身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必须做到的。
(二)专业技能要过硬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牢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学生自身需要多才多艺,要学习音乐、美术、钢琴、舞蹈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多了,将来才能够有能力教授给幼儿,并且多才多艺的幼儿教师会更容易受到家长的喜爱,对自身的教学工作有益无害。
(三)专业素养要全面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挑选工作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在幼儿园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应用所学的技能。然而,专业技能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还需要拥有全面的综合素养。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班集体,只不过这个班集体里的学生思维过于活跃、不太受拘束而已,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身有领导力和团结力,能够令幼儿园团结高效运转。
三、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有效方法
(一)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首先学校需要进行调整的就是课程问题。学校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程,教师则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学校在安排教学课程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理论课与技能课的相互统一,要使理论课与技能课的课时数相当,不能令理论课的课时数过多,但也不能太少。并且在课程安排的时间上学校需要将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时间交叉进行,让学生再上完理论课之后放松一下头脑,练习一下技能,这样产生的效果是显著的。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时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学前教育知识的乐趣,让学生爱上学前教育这门专业,让他们不会对当初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比如,教师在教授幼儿教育心理学时,可以列举自己身边有趣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案例掌握基本概念。又比如,在讲授幼儿保健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寻找几张幼儿的身体结构图,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此能够有直观的掌握。
其次,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有区分重难点的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只需了解就可以,这样才能够有效进行教学。此外,专业技能教师在教授学生时需要时时刻刻围绕“幼儿”的主题,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谨记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职责,努力提升自己。比如,教师在教学生音乐的时候可以先教学生简单的儿歌,让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儿歌,在舞蹈、美术等教学中也是如此。
(二)举办专业技能比赛
教师除了通过正常上课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之外,还要经常举办专业技能比赛锻炼学生的能力,体现出学生的专业素养。比如手工制作比赛、钢琴比赛、儿歌歌唱比赛、绘画比赛等等,并且比赛的主题离不开“幼儿”,所有的比赛内容都必须与幼儿活动相关。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比赛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能够及时弥补,为以后的幼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幼儿园实习活动
一直处在学校学习的环境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无法将自己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幼儿园实习,观察学生真正处在将来自己可能工作的环境中时如何表现。当真正实习的时候,许多学生的潜力能够被激发出来,面对任何突发的状况,他们都能够机智地应对,并且教师不应只着眼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卷面成绩,而是要看最终的实践结果。因此,开展幼儿园实习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C上所述,在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教师也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学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吴洁.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提高途径[J].新西部(理论版),2012,(13):152+144.
论文摘要:对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加强教育教学能力、业余训练能力、体育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体育社会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和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实施。
1、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能力,是中学体育教师的首要能力,它包括编写教案、语言表达、动作示范、选择教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能力。
(1)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深人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快的理解动作结构和形成动作技能。
(3)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动作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还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
(4)选择教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是掌握教学艺术的先决条件。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其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5)纠正错误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学生正确掌握和提高技术技能,甚至会产生伤害事故。
(6)教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使之成为有理想、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2、业余训练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业余训练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在普及和推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发展体育人口的基础、只有通过业余训练,才能养成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学有所长,为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对本科学生进行体育科研知识的教育和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本科二年级(即第三学期)就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必选课。在没开设这门课程之前,我们曾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过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什么是体育科研方法?更不明白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是什么?等等通过将体育科研究法纳八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现对体育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它所提供的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能够引导研究者沿着正确途径前进,并按照它提供的一定程序,有效的达到科学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在于:它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通道,为体育科研定向开路,是运用科学的桥梁,使科学认识的程序规范化、最优化。转贴于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科研能力,我们采取的做法:一是请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专家做体育科研知识系列讲座,激发学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人门;二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初步学会撰写小文章,要求文章写得要有一定的理论归纳能力,体会深刻;三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实验性、调查性论文和综合性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对指定的科研论文精读,领会其写作特点;四是教学生掌握实验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途径及过程;五是教学生提高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目标奋斗,按照一定的计划,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各种比赛中,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去做,教师只做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在术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组织作准备活动;又如学院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冬季举行的越野赛、踢蹬、跳绳、拔河比赛、夏季举行的游泳比赛,以及普通大学生每年举行的各项球类比赛等,均安排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所有这些活动,都以旧生带新生的形式,一届一届地往下传,形成自然规律,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非常大。
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体育社会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竞赛裁判、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活动能力,系领导和教师主动去附近县、市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进行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这些单位的各种运动比赛的裁判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非常见效。而且这种举措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良好的评价。
6、小结
(1)多年来,我们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从1986一1996年连续10年中,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
【关键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学生视角
“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它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以及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亦需要重新的调整,并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综观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更多的是从学前教育本科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以求得生存的角度探讨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改革,缺乏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有的定位探讨,改革表现出更多的被动性,亦使得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存在极大的偏差。本文试图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视角,了解她们对学前本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以期对学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
一般认为,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落脚点,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影响着课程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从而将影响着本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
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2年7月教育部规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师范学校学龄前教育学及心理学教员 ”。后来教育部在一些文件中把培养幼教管理人员和幼教科研人员作为两项新的内容纳入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系中。至20世纪末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沿用这些培养目标,未有较大改动。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迅速发展,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也不断面临着挑战。旧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的学前教育专业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以及发展中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为:首先,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模式正在由三级向二级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或升为大专学校或并入其他高等院校,并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学前教育内部结构的这一突破性进展冲击着高等学前教育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原有的培养目标若没有做出适时的调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将受到挑战,难以胜任这些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工作。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培养目标所面临的这些挑战已经引起了重视,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全国各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相继作了一些调整。
二
事实上,本科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盲点,不仅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应有发展和良性运行的形成,也极大影响着在学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报考学生的专业认识,以及本科学前教育的市场形成,并强烈地反映在近些年的招生中。如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03级的38名学生中仅有2名同学是以第一志愿录取的,而剩下的36名同学都是从其它专业调剂的。这使得她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处于空白的状态,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一个艰难的认识过程。因此,笔者设计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试图通过她们的体验,客观反映和了解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看法,希望能为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学生的意见和观点。本调查以笔者所在校学前教育专业2003-2006级在学的全体学生为主要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104份问卷,回收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3.27%。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基本认同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本科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回答“许多幼教学者认为,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应该主要为:幼儿园教师。您认同这一观点吗?”这一问题,选择同意的同学占总数的60.82%,选择不同意的占39.18%,而且各个年级的选择比率差异不大。
(二)入学前与入学后对培养目标的看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笔者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入学前,您认为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时,43%左右的学生都选择了“幼儿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教师”,另外各有20%左右的学生入学前认为本专业是培养幼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幼教方面的科研人员,选择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仅占8%。由此可见,学生们入学前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入学前学生对中等学前教育的变化及其对本科毕业生就业所造成的冲击不清楚,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正面临的改革也不太了解。
入学后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现实情况下需要转化的意识比较强,其中大一的学生中认为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幼儿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教师的占全班总数的23.52%,大二的占全班总数的14.28%,大三的占全班的11.11%,大四的学生中仅有一名。从侧面显见年级越往上,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认识越清晰,对专业目标改革的意识越强。
学生入学前与入学后对培养目标的看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的原因在于:首先,专业目标的转化对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社会适应性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容易成为学生的关注焦点;其次,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重要性,本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提到相关问题;再者,同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也会影响着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
(三)大部分学生愿意毕业后去幼儿园任教,而幼儿教师待遇低则是影响另一部分学生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很多学者认为,本科学前教育目前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那学前教育本科学生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她们是否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笔者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四个年级中有67.5%的学生愿意在本科毕业以后去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32.5%的学生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其中毕业班的学生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的比例相对比较高。但是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幼儿教师的工作。
调查结果也表明,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的学生仍然占有相当一部份的比例。这些学生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55%左右认为幼儿教师的待遇低、自身的社会地位不高是影响自己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25%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自身的发展空间有局限性是主要原因。另外有些学生认为普通的幼儿教师平时的工作量较大,事情比较琐碎,保育成分高,她们认为幼儿教师实际上是不需要高学历的。
(四)学生认为能够进行教育科研是本科、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区别要素之一
随着原来幼儿师范学校的不断升格,由原来的中专层次提高为现在的大专层次,专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得以提高,那么学前教育本科的目标定位与普通幼师(大专)是否应该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学前教育本科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对待这一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其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3: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与大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的认识统计
年级
更倾向于从事学前教育科研(%)
更倾向于从事学前教育行政(%)
更有利于学前教育学生的深造(如:读研)(%)
没什么不同。(%)
其他如________(%)
03级
72
8
16
4
04级
40.8
14.8
37
3.7
3.7(应该会更爱孩子)
05级
63.3
13.3
16.7
3.3
3.3(应该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06级
66.6
11.1
22.2
总计
60.7
11.8
22.9
[关键词]新升格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策略
[作者简介]马贵俊(1970- ),男,宁夏固原人,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宁夏 固原 75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教师教育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1-159)、2012年度宁夏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民族贫困地区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南山区为例”(项目编号:2012-336)和2013年度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新升格师范学院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培养模式研究――以宁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项目编号:YB201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抢抓机遇,申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由于新升格师范学院主要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学生普遍艺术技能技巧较差,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加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重理论、重观念、轻实践、轻能力的传统,使得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高质量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人才基本技能的要求。为此,新升格师范学院要顺应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新升格师范学院要摒弃学前教育的专业意识,加强与社会(幼教机构)的联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社会不仅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且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幼儿园调研了解到,大多数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认为,优秀的幼儿教师应有爱心、专业技能全面、性格开朗;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幼儿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即优良的道德素质(热爱幼教事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实践智慧、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在我国,专业知识技能主要是在职前培养中获取的。因此,新升格师范学院在定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学校实际条件和资源,制定富有特色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为顺应时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先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如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师资培训和儿童传媒工作者、儿童早期社会服务、管理和研究人员等,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的生源”。蚌埠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及管理能力,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已将培养幼师、中师的专业课教师转变为主要培养幼儿园专业化教师和幼教机构的管理和科研人员。
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了学前教育的发展速度,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大。为此新升格院校增设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期望培养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必须准确定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教学及保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学前教育教学及保育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学前教育机构及相关部门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及管理、在社区从事学前教育及社会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1.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基本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当前,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构成主要包括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教育实践。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广泛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学和组织活动的科学方法,形成专业能力;教育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合理,实际上却存在着各类课程比例失调、分布不均、教育资源浪费、学生的实践缺乏等问题。一是各类课程比例失调。分析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会发现,通识课程的比例大且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学时过多且内容上有交叉、重复;选修课程过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技能课程比例偏低,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学生形成实践智慧。二是技能课程比例偏低。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主要是为学前教育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在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调研中发现,与原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相比,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艺术技能技巧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与艺术课程开设不足和学生技能训练的质量有很大关系。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在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学时少、学分比例低,缺少对第二课堂技能训练的安排,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内与课外相脱节,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艺术技能技巧。
2.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整体规划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着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第一,要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出发点。学生的专业发展是课程设置的着眼点,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顺应时展,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宽厚而坚实的专业基础教育,使他们具有后继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根据笔者对各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发现,各高校学前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或与教育专业近似,或与心理学专业近似,或与艺术专业近似,难以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能力、突出实践,课程设置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具有鲜明的特色,这是由学前教育的特定对象和方法决定的。第三,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教育实践贯穿于学生培养期和教育的全过程。
3.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应立足发展性,体现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重视实践教学,重视艺术技能训练。第一,优化课程结构比例,加强专业课程综合化,灵活选课制度。针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通识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使课程既覆盖全面又精简,从而减少课时,给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实行“平台+模块”的模式,即通识教育平台(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大学外语课程模块”“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程模块”“专业认知及职业素养与发展课程模块”“综合教育课程模块”七个领域的课程模块构成)、学科基础平台(由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三个学科的基础课程构成)、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模块)、教师教育平台(包括基本的教育理论课程和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育平台(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降低通识课程比例,优化内部结构;可以整合内容上交叉、重复的专业课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加大选修课比例,使学生根据不同定位进行选择;增加了技能课程比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智慧。第二,加大技能课程比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加强课外训练。目前,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艺术技能技巧较差是普遍现象,这与艺术课程开设不足和学生技能训练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努力做到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常态化,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主题化,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技能训练的任务化。其次要加大艺术技能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教学中,要强化艺术技能训练;要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强化班,使课内学习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将艺术技能训练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保证训练时间,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前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达到一定的标准。第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能力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与完善。只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的形成。在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育平台应主要由“通识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学科专业实践”“学生实践创新与素质拓展”构成。“通识教育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在政治思想、军事、体育、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教师教育实践”主要促使学生将所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专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实践创新与素质拓展”旨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拓展素质,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要努力做到教育见习在时间上的常态化和内容上的序列化,教育实习的系统化。要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 增加教育实践环节的学分, 提高教育实践的学分比例。把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加大技能课程和实践训练的比例。
新升格师范学院要顺应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英语成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代名词,从2013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改革,到2017年英语退出高考的改革方案等,这一系列举措成为无数人关注的焦点,在英语教学界引起一片哗然。“牵一发而动全身”,英语改革的走向与今后的大学外语教学、高校招生及外语教师本身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英语教育的改革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传授,再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控制性联系,基本上由教师决定一切。然而,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的大学教育必须有新思路,实行生本教育。
二、音体美特殊专业英语教学与生本教育
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有其历史和自身的特殊性,大多数音体美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的态度和方法不够正确。而音体美专业的实践性强,不仅平时要学习专业文化课,课外还要花大量时间投入专业技能训练和各种比赛,比如音乐生需要演出排练,美术生需要实践写生,等等,他们能够用来学习英语的时间很少。如今,大部分高校对英语进行了分级教学改革,其中音体美艺学生群分成C1与C2级,针对C2级的学生个性特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给老师们带来了一些难题与挑战。对于一直从事音体美特殊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其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激情飞扬,但只有少数几个真正学习的学生积极参与配合,内心热爱英语的学生越来越少,不少学生慢慢地开始放弃英语。不管我们的教学怎样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要我学”的心理是我们教学中不能回避但又长期被忽视的问题。这就是绝大多数高校英语教育实行的教学方式,即“师本教育”――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主张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从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本教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我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的教学实践,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对音体美特殊专业英语教学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学生满足于60分万岁,混个及格就行。部分学生经常旷课,即使到教室上课,不是不带书,就是看其他的课外书,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做作业。生本理论下的英语课堂,强调的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有共同的合作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讲授“homeschool”导入这部分,我把学生分成homeschool与school education两大组,每组又分成两小组,分别阐述这两种教育的利与弊,并且要求学生在聆听别组报告的时候做记录并作出评价,比如学生在思考家庭教育时,很快想到其优势“it gives the child more educational freedom,the kids can study and learn what they want”,其弊端“no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 lot of pressure for parents”。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小组的合作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思考的时候,我看到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不同于音乐与体育专业学生的活泼,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动的,大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又怕在公众场合发言,而小组活动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同伴之间有一种安全感。小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说不同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这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暂时忘记了原有的羞涩、胆怯和畏畏缩缩,有利于学生轻松上课,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小组合作的具体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为保证各小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是首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分配各组成员的时候,应该以“好差搭配”为前提,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与同学的关系等,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小组选定后,明确分工,如组长、评分员、汇报员等。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主动投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角色互换,让每个学生尝试体验不同角色的魅力与不同的成功体验,增强参与意识。同时,每个小组可以为所在组取个组名,这样在小组建立之初就已经颇具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的团体意识及积极性真正地被调动起来。
2.精心策划讨论话题。
在小组讨论中,讨论话题或主题的选择需要教师去把握,如果话题太大或太生涩,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因此,讨论的话题一定要精心策划。教师在做课堂导入时,不仅给出的话题要与课文相关,还要列举出某些与其相关的、浅显易懂的启发性问题或相关信息以供提示。需要教师课前做足与做好功课,包括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查阅大量的资料,要有自己的思想,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关注这堂课能让学生获得什么。
3.制定健全的小组评价激励机制。
论文关键词:生本教育;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创新能力的需求在增大,中职计算机教学需经历一场转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成为教学重点,而生本教育理念正契合了教学改革的需要。文章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和中职生的特点,阐述如何运用生本理念指导教学,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笔者开始在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就业后更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中职生的个性意识较从前明显增强了,学生开始不满足于传统计算机教学所重视的技能培养,而更渴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一种更出色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此时,一种新的理念——生本教育,开始走进中职计算机课堂,它要求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能有较多讨论和思考的机会。因此,生本教育对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剂“良方”。
一、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强调“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潜能得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生本教育应用于计算机课堂中的优势
1.采用生本教育,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又要关注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的创新意识。例如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学生常按照教师的规定或书本的内容进行编程,不能体现编程的原创性,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生本教育所提倡的“先做后学”等方法,为学生在编程前提供知识准备,也为学生在编程时提供可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课前已学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操作,加深对编程知识的印象,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采用“生本”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特点。中职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屡屡受挫,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笔者发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喜欢接触电脑,许多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自学能力,能够完成老师交代的各种课前操作任务,并喜欢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操作成果进行展示。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生本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更能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3.运用生本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过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而生本教育所提出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等方法尤其适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应该如何在生本教育指导下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一些笔者在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1)课前任务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空间。在教学中,笔者常布置课前任务。例如在FLASH课程中,学习“制作逐帧动画”这一内容时,提出的任务是如何使用关键帧制作动画,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学习和操作,这一过程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实现。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来看,各有特色,说明这种课前任务确实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觉自己的个性受到老师的尊重,从而更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再如学习《电脑组装与维修》课程时,告诉学生电脑更新换代是很快的,在维修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次,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分小组研究如何组装一台电脑,学生经过课前的组内学习,课堂上很容易就能把电脑组装好了。课前通过在小组内的学习探索,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详细指导更能启发学生的维修能力,更体现了生本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生本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审美感的建立能促使他们充分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增强自信心。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思考与审视,才能把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例如在FLASH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制作圣诞节电子贺卡,告诉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感越好,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更好,就越能体现个人特色。学生在刚开始学习FLASH时,常感到素材不够丰富,影响作品的美感,笔者就鼓励学生在课前上网寻找各种图片、音频等素材,再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创作。
(3)提倡在合作中体现创新精神。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的基础,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还可以在合作中互相交换意见,从而开拓了思路,也利于自己的创新发展。例如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小任务,组长要协调好组员的分工问题,还要求学生注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重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要进行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笔者常鼓励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例如在图形处理课上,让学生用PS图片处理软件把班级学生的一些相片进行再次加工,结果学生创作的作品生动活泼,有些学生把这些相片结合FLASH知识制作成一个有动感的相册集,这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评价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学生是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进步,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计算机课堂除了重视学生的技能,还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根据生本教育的理念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例如笔者在电脑里建立学生评价表,对学生在小组内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况,如是否主动讨论与提问题、团队合作情况、思维能力等,还在课堂上采取电脑投票的方式,以此来审视不同学生制作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在审视和评价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学习探讨能力,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当然,生本教育作为一种出色的教育理念,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成就感,在课后更乐于学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本教育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坚持这条路,多些思考,相信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