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7 16:29: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1篇

【关键词】环境管理与规划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46-01

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环境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日益加深,高等院校环境专业担负着为人类培养环境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优化,是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课题,以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型、综合型、智能型、创新型高素质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

环境管理与规划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纵横交错、繁多、体系杂乱,加之现实的环境中经常发生环境纠纷案例,因此环境管理与规划作为环境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必须使学生清晰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在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的同时,还要会运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对环境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做到学为所用,这样才能培养出现实社会需要的真正的环境管理人才,使之为社会服务。而目前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很少甚至没有涉及案例教学,这样,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需要脱节,因此改变课程体系、增加环境中案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也势在必行,同时也会改变该课程的枯燥、乏味,使之更具有生机,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环境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学后,马上进行相关案例教学,能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解决现实中发生的环境纠纷问题。

如案例教学: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化学添加剂的企业。1997年,该厂通过了区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在废水处理设施验收合格后,正式投入生产。2000年,该化工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利润,在没有向环保局申报的情况下扩建了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但是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相应地加以改造,在投入生产使用前也未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扩建的设备投入生产使用后,因原废水处理设施无法处理大量的新增废水,造成处理池废水外溢和直接排放,污染了附近的河道。区环保局接到举报后对化工厂进行了现场检查。但化工厂以保守技术秘密为由阻拦环保人员进入生产车间,并拒绝提供扩建工程的任何资料。经环保局对排污口污水排放进行监测,表明污染物排放严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请说明化工厂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哪些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分析:第一,该厂扩建的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属于对环境会产生影响的工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动工建设。该化学厂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即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项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二,该化学厂违反了“三同时”制度,即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该化学厂扩建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但是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相应予以改造,违反了“三同时”制度。

第三,该化学厂违反了许可制度。即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都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可以从事该项活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该厂在扩建有关设备以前并未向环保局申报,获得许可证。

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学生会清楚地理解这几个制度及制度的内容,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法规制度加深了记忆,改变了枯燥的只有理论的教学模式。

第二,通过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增加案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使用,培养出同时兼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并能在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对环境中发生的“环境管理与规划”的案例,能够用所学到的法律法规制度给以正确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环境纠纷问题,为社会培养出满足社会真正需要的环境管理人才。

第三,案例对课程理论起到了强化作用。

第四,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然,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能充分体现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法律法规制度的典型案例,一定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突出性,这点非常重要,否则就达不到所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凯米斯.行动研究法(上)(张先怡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杨明全.行动研究与课程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4(4)

第2篇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实施原因 定义 目标

进入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学者开始倡导社会责任的观点,而环境责任作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进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环境管理会计开始萌芽。到70年代,以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为起点,人们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步深入。而且,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会计理论界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研究。但是与外国的研究相比,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制定与实施竞争战略尤其是环境战略中将大有用武之地。这种理论的困境与现实的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环境管理会计的略显杂乱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评述,并进行简要的评述。

一、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综述

本文将从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必要性、定义与定位、目标等角度入手,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对各方观点进行比较。

1.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原因

有关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必要性,可以从许多国际机构出版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总结出来。认为环境管理会计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来自关注环境问题的利害相关者的压力不断增长。(2)环境相关成本的占企业总成本不断增加。(3)人们对现有会计实务缺陷的不断认同。

我国学者的观点大致相同,但各有差异。郭晓梅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原因:社会经济动因使然;也是管理会计职能作用扩展的必然结果。李勐则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系统的作用,认为有效的环境管理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充分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降低风险,并改善企业的财务业绩。肖海、丁景华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发展与实施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有利于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2.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与定位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环保局(1995)从管理会计的定义出发,将EMA表述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8)提出环境管理会计是透过发展和实行适当的环境会计系统来管理环境面以及经济面的表现。Stefan Schaltegger和Roger Burritt(2000)在文章《环境管理会计的当前进展――环境管理会计的复杂框架》中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在狭义层面,即仅包括有助于经理人员决策并对决策后果承担受托责任的环境导致的财务影响。日本环境省(2005)的定义:环境会计是数量化评估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一种体系,为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关系,并推动同时具有效果及效率的环保活动。

3.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

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促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钟朝宏、干胜道指出环境管理会计是以双赢为目标,即管理和改进组织的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重视和实施环境战略能为企业带来财务上的利益,赢得优势。黄宏斌(2006)将最终目标概括为引导企业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统一,为实现企业经营可持续性发展而服务。对于二元化目标,张亚连指出环境管理会计中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其具体目标的实现可能相对容易些,而最终目标的实现相比之下要困难得多。因此,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又是近期目标,而追求可持续经营目标,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终期目标则只能是远期目标。

二、评价

通过上述的国内外对环境管理会计的文献整理,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会计研涉及的范围较为全面。对于一些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拓宽了研究的整体思路。而且都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也大致达成了共识。但国际上仍未就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总体框架体系形成共识。同时,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较为滞后,研究的切入点与研究路线尚未找到。

环境管理会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把环境管理引入会计工作中,其切入点在哪里?当前摆在我的面前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释,那么,以后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只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国外学者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其基本主题是以环境与会计关系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界定了一个较为宽泛的研究主题。我认为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应当以我国社会经济背景作为切入点,将环境会计学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理论原则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实结合,先理清我国环境问题历史、现状及成因,然后再考虑构建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架构。

参考文献:

[1]干胜道,钟朝宏. 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 会计研究,2004

[2]颉茂华,王珉,胡伟娟。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评价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3]郭晓梅. 环境管理会计简论[ J]. 财会通讯,2004

第3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施工优化;对策

1环境工程基本概念分析

环境工程是以有效的环境污染保护和质量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工程,通过生态、医学、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与环境科学卫生相互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环境化学物理保护,逐步完善环境工程的创新发展水平,以有效的核心环境污染治理为基础,不断提升环境工程的保护建设,对相关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对噪声、废水、废物和废物进行分析,确定实际污染的来源和治疗标准[1]。环境狗南城科学是以有效的污染为治理标准,明确测量方式、经济方法、环境系统等,提升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水平。

2环境工程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2.1环境评估没有有效的标准

面对重大的环境问题没有有效的评估标准,需要建立有效的系统,按照环境标准进行困难分析,明确实际项目施工的环境隐患问题,对资金、方法、职责、机构、监控等相关文件进行分析,这可能造成无法配合的细则问题,实际的配套措施也无法落实。

2.2环境工程的人才缺乏

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人才往往缺乏有效专业的知识,对各种环境问题、污染水平需要有效的治理标准。高校环境没有有效的专业设置标准,环境工程管理中没有形成有效的学科体系,环境工程管理培养人才不足,缺乏优秀的人才,这直接影响并制约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

2.3环境管理工程取法有效的系统化

我国的环境工程缺乏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估标准,没有对环境工程预期目标和后期结算的分析,对环境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苦难,没有有效的实施标准,对资金、方法、职责、监督测试过程缺乏有效的配合,这些问题都造成实际配套措施的无法有效实现。另外,不合理的监督测试方法,无程序化的文件细则配合,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环境管理工程相关系统化的统一。

2.4市场管理不足

环境工程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管理,即客户、生产、政府三大主体,作为管理有效的执行者,政府对实际的市场没有有效的把握,没有合理的法治规范,对实际市场的法律法规、市场行为、市场监督标准进行有效的建设。从微观角度分析,环境工程市场需要充分利用市场的整体调节效果,尽可能的完善生产商与开发商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结合效果,市场管理力度不足直接影响环境工程体系的建设[2]。

2.5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人们只能通过环境工程体系的合理运转,不断完善环境工程的有序规范性水平,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处理措施,不断完善环境工程制度中的各种规范标准,尽可能的提升工程监督、招标、验收水平,降低工程质量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隐患问题。

3环境工程有效优化的对策办法

3.1加强环境工程的体系化建设

按照环境体系建设标准,尽可能的完善落实环境措施内容。根据环境措施的宏观决策标准,准确的分析环境保护法相关管理内容,明确实际环境领域的相关环境规范意识。按照各个开发区域的重要经济技术标准,合理的调节实际知识产业结构,明确实际环境测评影响的试点工作内容。按照重要经济建设决策标准,合理的分析产业结构化水平。组建有效的党组班子成员,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3.2提升人才培养管理

加强环境工程的管理规范,需要优秀的人才建设。建立高校培养环境工程制度,规范高校人才培养的岗位责任划分标准,对在岗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考评和更新培训,提升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

3.3建立良好的环境资源市场

按照企业实际发展需求,逐步提升环境资源市场的准入标准,规范环境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合理的市场和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结合,提升环境工程的建设水平。引入外资,完善环境工程管理的多样性,提升环境工程管理的水准,确保环境工程施工更加符合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

3.4完善环境工程的管理效果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环境环境工程施工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陈传永,乔书建,邢鹏(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工程准入制度的建设管理,以合理的市场管理机构和资质为依托,提升市场环境的建设,完善环境的管理,避免政府参与,提升社会市场需求选择的准入标准,提升环境工程的法律法规建设水平,明确实际操作标准,提升环境管理的标准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宸宇.试论环境工程施工现状与优化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5(9):239+241.

第4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这导致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并导致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缺乏、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性气候变化频发等不利后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多次出现环境公害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能否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是减少环境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受到世界各国(地区)、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各类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关注。许多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都已了环境审计指南。从实践来看,在西方国家,环境审计在政府部门、私营组织当中均得到了较快发展。例如,1992年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环境审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各类私营组织中,内部环境审计更是发展迅猛。1991年一项对75家加拿大私营公司的调查表明,有57家制定了环境审计计划 。1992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236家制造业、公用事业、天然产业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有许多公司实施了内部环境审计,其中对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33%,对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及相关的报告要求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40%,对内部环境政策与程序的遵循性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58% 。

1983年以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不断探索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并且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的日益加大,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实务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客观地说,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无论是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目标,还是审计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人们对于环境审计的含义、内容、目标等问题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及低碳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尤其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工作,以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提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理论界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由于国外环境审计发展相对成熟,有关理论研究也较为深入,本文将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我国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有所帮助。

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

第5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管理;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159-01

现如今,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环境问题的引出,逐步发展起来一种专业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管理主要是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家对环境工程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工程管理已经在我国工程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环境工程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1、环境工程及环境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环境工程管理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包括了大气、水体、声学、固体等知识,并且需要掌握较高的分析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现代化测量手段进行检车,并且能够独立判断环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好环境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2、环境工程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自从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急速加快,使得我国的环境遭受了很大的污染,各个城市纷纷涌现雾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给我们人民的生活品质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转变这种现象,环境工程应运而生,对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投入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二、环境管理工作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估非常不充分

目前,对于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评估指标不全面、未成系统的缺陷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样在制定大环境因素目标与指标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不足,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为指标不够“坚挺”导致资金、方法、职责、机构、监控手段及相关程序文件方面无法配合实施细则,相应地配套措施也无法落实。

2.环境工程管理优秀人才缺乏

在我国,虽然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公众对环境工程管理的认识仍然一知半解,即使各地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但运行效果依然是个疑问。

3.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还未能够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系统以及科学的评估,这就直接导致在后期制定大环境因素的目标及指标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继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多的软指标。没有完善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作为保证,就很难从资金、方法、职责、机构、监督检测手段及必要程序文件等方面同实施细则做有效配合,同时也无法落实配套相关措施,从而不能确保它的统一性。

4.缺乏合理的市场管理

在环境工程市场三个主体,即政府、客户、生产商中,作为宏观管理的执行者,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如何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其对环境工程管理的调整作用,则是当务之急。环境工程的市场管理从根本上讲是法制管理,即完善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督。

5.环境工程管理缺乏监管

环境工程管理在建立与运行一个管理系统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我们只有通过这个系统的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转,环境工程管理的有序性、规范性以及它的有效实施才可以得到保障。为此一定得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障实现各项环境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然而我国没有完备的工程监理、招投标制度、验收制度,十分的容易引起工程质量纠纷和工程中个人腐败等问题。

三、解决环境工程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提高广泛的意识,调动资金的储备

在目前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我们国家的人民还没有高度的重视起来,所以,我们目前应该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从中央到地方很好的促进观念上的转变。同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方面的支持,我们始终不渝的贯彻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然后去分析问题,也就提出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为此管理部门的表率作用就显着尤为的重要。

2、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从国情出发,加强学生队伍的团队建设,大力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加强各专业、各学科的相互融合,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储备专业技术力量,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环境工程培训,提高人员环境保护认识。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就是这个问题的主人,鼓励职工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我们可以通过奖惩条例更加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

3、加强环境评审力度和监督制度

在环境工程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环境的评审力度和监督力度,污染环境很容易,但是改善环境很难,因此在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环境评审力度和监督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评审要求和监督制度来规范与环境污染有关企业的种种行为,对环境污染过于严重的企业进行关闭或者整改,使环境保护的评审力度加大,并且使各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主动配合环境工程管理的工作。

4、把管理的相关体系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

要想完成管理的真正目的,就要把管理的相关体系与实际的工作结合起来,在最大程度发挥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来完成环境管理赋予的使命,并且环保体系还要与现行的治理环境方案相结合,为环境治理找到最适合的政策和方式,在现有环境管理方案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扩充,将更加合理、符合要求的方案纳入其中,然后进行实际的操作,以达到最终的审议通过。

5、环境管理的体系要和实际的规划建设相结合

作为环境建设规划的改造目标,在环境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直接与间接的管理和治理方式相结合,才能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环境管理在运行和建立一个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它的高效率运转,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才可以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必须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采取一定的方案,来实现环境工作规划的规范性和制度性。

6、与时俱进,有效的利用信息手段进行宣传

当今属于网络时代,可以有针对性的建设环境类的官方网站,对政策法规、相关动态随时有效的传递给受众人群。建立协会形式的网站,在进行公益宣传的同时,可以将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进行推广,淘汰不符合产能的技术,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项目进行有效的推广。并且,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对扩大投资渠道。对有志于投资环保的企业和相关认识进行有效的疏导。

结束语

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对我国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工作的力度,许多地方政府也已经认识到环境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理,就可能影响到经济建设,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虽然现阶段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没有一套很完整适用的管理办法,但是我们相信,通过政府的支持、科学的管理以及不断的努力,环境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曦,邓D.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2012.

[2].肖海金.环境工程管理现状与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3.

第6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治理;法律监管;内部审计

一、 引言

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这导致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并导致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缺乏、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性气候变化频发等不利后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多次出现环境公害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能否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是减少环境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受到世界各国(地区)、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各类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关注。许多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都已了环境审计指南。从实践来看,在西方国家,环境审计在政府部门、私营组织当中均得到了较快发展。例如,1992年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环境审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各类私营组织中,内部环境审计更是发展迅猛。1991年一项对75家加拿大私营公司的调查表明,有57家制定了环境审计计划[1]。1992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236家制造业、公用事业、天然产业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有许多公司实施了内部环境审计,其中对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33%,对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及相关的报告要求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40%,对内部环境政策与程序的遵循性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58%[2]。

1983年以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不断探索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并且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的日益加大,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实务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客观地说,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无论是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目标,还是审计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人们对于环境审计的含义、内容、目标等问题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及“低碳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尤其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工作,以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提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理论界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由于国外环境审计发展相对成熟,有关理论研究也较为深入,本文将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我国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有所帮助。

二、 国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回顾

鉴于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许多国际组织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并了相关的指引、规范。这些指引和规范极大地推动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限于篇幅,本文只回顾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

国外学者对环境审计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 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

环境审计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学者对环境审计的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探讨。

1. 关于环境审计的定义。tomlinson(汤姆林森)等对环境审计的七种定义进行了探讨。这七种定义包括eiseis是指环境影响报告。草案复核或审计、决策点审计、执行审计、绩效审计、项目影响审计、预测技术审计、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程序审计,它们分别代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环节和内容进行的审计[3]。thomson(汤姆森)等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环境审计管理层可以确定组织的环境控制系统是否能够对遵循监管要求和内部政策提供充分保证。简言之,环境审计是一种自我评估程序,组织借助环境审计可以确定其是否达到法律和内部环境目标的要求。一般而言,环境审计是对公司、机构和政府的管理系统、政策、实务进行的系统、定期评估,其目的在于确定组织是怎样影响环境以及消耗资源的;环境审计还包括其后的调整或纠正行动[1,4]。lightbody(莱特博迪)则认为,环境审计包括广泛意义上的环境评价与复核[5]。此外,natu(纳特)等学者也探讨了环境审计的定义[68]。总的来说,现有文献中关于环境审计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但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环境审计看成是一种有用的环境管理工具。

2. 关于环境审计的目的。一些学者讨论了环境审计的目的,如boivin(博伊文)等认为,环境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公司对有关法律规章的遵循以及公司的经营与业绩,并确定组织的风险。环境审计还有助于开发旨在减轻环境风险的弥补性计划[9]。

3. 关于环境审计的内容与种类。汤姆森等认为,环境审计可分为遵循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交易审计、处理、储存和处置设备审计、污染防范审计、环境负债审计、产品审计[4,7,10]等。thompson(汤普森)等则认为,环境审计不仅仅限于设备审计、废料审计、财产转让审计,所有的环境审计都应当包含以下四个基本要素:验证公司对有关监管要求的遵循性;验证公司对行业标准的遵循性;评价日常环境事项的管理情况;提出纠正已识别缺陷的行动计划[1,8]。由此可见,对于环境审计的内容与种类,学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

4. 环境审计的动力与发展趋势。汤普森等指出,在过去,环境审计的主要驱动力量是对诉讼的担心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提高以及环境治理成本的提高,环境审计的动力发生了变化,信贷机构、董事会、行业组织、政府、投资者、会计职业团体均已成为环境审计的驱动力量。他们认为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环境审计的标准化;越来越强调审计师的教育与资格认证;有越来越多的来自环境科学、工程、管理或会计领域的人从事环境审计工作[1]。black(布莱克)认为,传统的环境审计关注法律规章的遵循,但当环境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它应更多地关注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他提出环境审计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转变:(1) 更广泛的审计。环境审计除了关注遵循性外,还要评价组织环境系统的有效性,环境审计师应当识别影响环境的流程点、衡量环境损害的可能性、减轻环境风险。(2) 整合化的环境审计。环境审计师应当融入组织的整个业务,从而对业务循环产生直接的影响。(3) 涉及面更广。环境风险存在于组织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组织中的所有经营人员都对环境审计负有责任。(4) 环境审计人员应当进行统一认证。(5) 环境审计与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合并[11]。

(二) 有关环境审计主体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对环境审计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问题。

1. 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问题。注册会计师传统上更多地关注财务审计,当环境审计出现以后,注册会计师是否应当介入以及如何介入呢?一些学者对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表明,尽管会计职业界将环境审计市场作为其新的业务增长点,但很少能够取得成功,目前的环境审计业务仍然主要由非会计师完成。tozer(托泽)等的调查表明,多数的环境审计业务主要是由具有民用与工业工程、生物与化学技能和知识的人士所完成,被调查者没有雇用会计师从事环境审计工作[5,12]。汤姆森等也指出,在美国,多数的环境审计团队,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均主要由科学家和工程专家组成[4,1314]。莱特博迪对新西兰的调查表明,进入21世纪后,参与环境审计的财务审计师的数量在增加,但多数的财务审计师仍然没有从事环境审计业务,这或许是由于他们并没有从事环境审计业务的需求,或许是由于他们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15]。不过,zbirecikli(奥兹伯斯克利)认为,环境问题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长期财务安全产生显著影响,这促使会计和审计职业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他认为,在1970年—1989年期间,环境审计与报告主要关注法律的遵循性。此时,环境审计与会计工作是由组织以外的非会计领域的人员来完成的。而到了1990年—2000年,环境审计与报告成为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其目标是管理层为了确定组织的环境控制系统是否能够为遵循相关的监管要求和内部政策提供充分的保证。此时,注册会计师介入环境审计与报告活动[16]。moor(穆尔)等则从环境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可以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并且可以与科学家、工程师一起对企业的流程及其对环境的后果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评价,从而实施全面审计[8]。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进入环境审计业务领域或者说在环境审计中发挥更大作用呢?dixon(狄克逊)等认为,阻碍财务审计师在环境审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因素是审计师自身的素质以及公司对环境报告缺乏需求。他们进而提出,财务审计师要想在环境审计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改革会计教育,职业界应当就环境会计与报告以及环境报告的鉴证相关的指南[17]。穆尔等也认为,现实中注册会计师不愿意从事环境审计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环境审计的公认准则[8]。莱特博迪则认为,会计师可以利用其专业技能来推进审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5]。power(鲍尔)讨论了注册会计师进入环境审计领域的战略问题[18]。

  2.内部审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tucker(塔克)等认为,应当重新考虑内部审计师的作用。这是因为,环境管理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审计环境系统以及评估环境风险敞口、计量环境负债,这为具有会计背景的内部审计师提供了机会。内部审计师应当接受相关培训,以便在环境审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19]。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和组织探讨了环境审计师的能力框架及教育问题。例如,他们提出采用问卷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环境审计技术,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0]。加拿大环境审计协会则提出了注册环境可持续预测管理审计师的技能与知识框架。

(三) 公司及地区环境审计政策选择

在许多国家,环境审计是公司的自愿行为。那么,为什么有的公司会自愿进行环境审计,而有的公司却不愿意进行环境审计呢?或者说,影响公司环境审计决策的因素有哪些?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elliott(雅利安)等研究了法律监管对公司环境审计的影响。他们认为,对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公司更可能实施环境审计,但研究结果并未支持这一假说。对此,他们认为,其原因在于这些公司可能并不认为环境问题是多大的问题或者是并未从战略层次来处理环境问题。此外,环境审计的成本也可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1]。kolk(科尔科)等的研究发现,公司是否对其社会环境报告进行审计受到治理理念和法律环境的显著影响,审计社会环境报告可以看成是对所在国家较弱的制度的弥补机制[22]。mishra(米什拉)等的分析表明,监管部门评估公司环境报告的能力越强,公司越有动力进行环境遵循性审计。此外,当自我检查环境问题的收益提高时,公司在其战略当中纳入环境遵循审计的可能性也将会随之提高[23]。

bae(贝尔)等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实施环境审计,并且组织的行业特征会对其是否实施环境审计的决策产生影响[24]。gabel(加贝尔)等研究了管理层激励对环境审计的影响,并发现环境审计结果的相对准确性将会影响到管理层对传统业务和环境审计两方面的时间分配决策[25]。他们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审计对管理层激励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实施环境审计以后,最优工资的范围应当比未实施环境审计之时更大,实施环境审计的决策和预期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人的预防性动机是否超过其对风险的厌恶。在现有管理系统中加入环境审计将会促使管理层更加关注环境问题,恰当地设计环境审计可以实现对环境和其他问题的关注之间的平衡[26]。darnall(达纳尔)等发现,组织对环境审计的不同利用政策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差异有关[27]。

此外,stafford(斯塔福德)对美国不同州在环境审计政策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治关系以及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环境立法与自我监管政策最主要的因素[28]。

(四) 环境审计的成本与收益

制订环境审计计划必须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审计的收益、成本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kass(卡斯)等指出,环境审计有很多好处,例如,它可以使公司更易于融资、发行证券,自愿实施环境审计还可以使公司改进环境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声誉[29]。stanwick(斯坦尼克)等认为,环境审计的收益包括多个方面:它可以促使公司遵循相关的法律规章;减轻公司管理者潜在的法律责任;可以减少政府的检查和处罚;更容易获得政府订单;可以使公司的标准计量面向环境,从环境审计中获得的信息有助于公司制订经营计划;可以使公司避免环境危机和突发事件;可以使公司在利益相关者面前建立起正面的形象[7]。穆尔等则指出,环境审计最主要的收益在于之后的纠正行动可以降低公司的环境风险[8]。汤普森等指出,环境审计和环境影响评价所收集的公司层面的信息可以作为地区或者国家层面环境状况报告和新国民账户体系的基础[1]。还有一些学者对环境审计的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对德国公司的研究发现,emasemas是指允许工业企业自愿参加生态管理和审计联合体系的规则。不仅对环境流程和组织革新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产品的革新活动具有积极影响。这一影响取决于特定的内外部因素,如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研发部门的参与等[30]。他们还认为环境管理系统对环境流程革新具有积极影响,环境报告促进了技术性环境革新的普及[31]。

但学者们也认识到,环境审计在产生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成本。环境审计的成本不仅包括支付给审计师的费用,还包括许多潜在的经济或非经济的损失。他们指出,公司实施环境审计的障碍包括:审计成本、对管理层绩效评价的影响的担心、对潜在的法律问题的担心、对负面宣传的担心、审计收益的不确定性、不愿意发现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环境绩效已经感到满意[1]。

与环境审计成本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环境审计可能产生的法律诉讼问题以及是否需要给予环境审计一定的豁免权以鼓励公司实施环境审计。kass(卡斯)等指出,环境审计不仅需要花费成本,而且会涉及公司过去和现在的许多秘密信息,许多公司的董事和高管担心环境审计会成为用来对付他们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提出一个问题,环境审计通常需要披露地下水的污染情况或者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要求来处理废物的情况。如果公司报告这些情况并进行调查、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其最初的违反相关规定或者未能尽早报告危险物排放的行为是否可以免受民事或刑事诉讼呢?他们认为,除非环境审计可以享受一定的豁免权,否则环境审计很可能会导致针对公司或其雇员的处罚,而且,第三方也会根据环境审计所披露的信息提出成本补偿或损害赔偿的要求。不过,他们认为,对环境审计给予一定的豁免权以避免可能的法律问题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给予豁免权,也不可能保护自愿披露给第三方的审计信息。尽管缺乏豁免权,公司还是有许多理由来进行环境审计,例如,债权人、潜在的客户以及证券法中的披露规则都可能要求环境审计[29]。stensvaag(斯腾维格)则从法律角度对环境审计豁免权问题进行了分析[32]。lang(兰)分析了公司在环境审计方面所面临的立法、监管和司法上的两难困境后指出,采用覆盖整个公司的遵循性审计计划以确保其善意地遵循了环境规章并表明其确实注意到可能的环境影响,可能是一种稳健的政策[33]。lyon(莱昂)的分析表明,非政府组织对公司的漂绿所谓漂绿(greenwash),是指公司选择性地披露环境或社会绩效方面的正面信息,而不充分披露这方面的负面信息。行为进行惩罚,将会诱使公司更少地(而不是更多地)披露环境业绩;要想促使公司充分披露其环境信息,就应当鼓励公司建立环境管理系统的公共政策,而不是实施惩罚制度[34]。

(五) 关于环境审计规则与立法的研究

hillary(希拉里)对欧盟emas的产生过程和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3536]。hepler(赫普勒)对美国国防部的“环境评价与管理”指引、美国环境保护署的“联邦设施环境审计草案”以及iso14001“环境管理系统审计”这三个环境审计工具进行了比较[37]。cahill(卡希尔)则对环境审计可以采用的权威性依据(准则)作了系统归纳[38]。

  一些学者通过对环境审计师的访谈研究了相关规则的具体实施情况。如collison(科利森)对英国财务审计师进行访谈后发现,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审计师关注环境问题十分重要,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环境审计指南[39]。ammenberg(阿门博格)等对13位来自9个注册会计师团体的瑞典审计师进行访谈后发现,审计师们对iso14001有关核心条款的理解存在差异。在瑞典公司中,环境管理系统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是相当小的,产品很少会被看成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因而很少被纳入环境管理系统的范围,环境管理系统主要关注场所。但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在开发产品时应当考虑某些环境因素[4041]。

(六) 环境审计程序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perry(佩里)等阐述了如何运用环境审计对爱达荷州的水质量管理计划进行全面评估[42]。博伊文等对公司环境审计计划的制订、审计报告的撰写进行了具体阐述[9]。natu(纳特)等也都对环境审计的步骤进行了探讨[67,10,4344]。穆尔则对传统财务报表审计与环境审计的步骤进行了比较[8]。diamantis(迪亚曼蒂斯)分析了在实施环境审计时如何选择适当的环境指标的程序[45]。此外,有许多学者结合具体的案例对环境审计中的环境评估技术方法进行了介绍。

(七) 有关环境审计具体应用的研究

一些学者结合相关案例介绍了环境审计的具体应用,如visvanathan(维斯范纳)等介绍了一家中等规模的泰国食品厂实施综合环境审计以实现清洁生产的情况[46]。

由于不同行业、部门的活动有较大差异,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所使用的环境规章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同部门、行业实施环境审计的内容和目标各异。为此,一些学者就医院、大学、服务业等一些特殊行业或部门实施环境审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八) 国别研究

一些学者对相关国家实施环境审计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他们回顾了美国和英国环境审计的相关技术和案例,介绍了墨西哥和印度实施环境审计的情况[4750]。

三、 总结与评论

(一) 国外相关研究的特点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外关于环境审计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总结起来,相关研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 研究主题的多样化。国外的环境审计研究不仅涉及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而且涉及环境审计政策选择、环境审计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环境审计立法与准则、环境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具体应用等。从所研究的环境审计主体来看,相关研究既涉及政府环境审计,也涉及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对环境审计的介入问题;从所研究的环境审计的对象来讲,相关研究既包括区域性或群落的环境审计问题,也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医院、大学等微观主体内部的环境审计问题。

2. 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国外的环境审计研究在方法上基本做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规范研究中,既有运用环境经济学、公共选择、法学、审计学相关理论进行逻辑推理,也有运用数理模型进行推演、证明;实证研究中,既有建立在问卷调查或档案数据基础上的经验研究,也有实地研究、案例研究,尤其是有大量关于环境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案例研究。

3. 企业微观环境审计是重点。尽管也有一些组织和学者关注政府环境审计问题(包括区域环境审计以及政府对微观组织环境问题实施的审计),但总的来说,国外多数研究都关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问题,这实际上反映出国外环境审计已经由外部强制式审计发展为强制式审计与自愿式审计并重。事实上,环境审计的深入发展必须依靠众多微观市场主体,尤其是众多企业。此外,由于国外环境审计实务的发展已经不局限于对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和财务报表中环境事项的处理和披露,国外研究对环境绩效审计、遵循性审计、环境财务审计均有所涉及,这与我国多数研究立足于政府环境审计且主要关注遵循性审计有着明显的不同。

4. 强调应用理论。尽管国外研究也会涉及环境审计的概念、目标、内容、种类等基本理论问题,但很少会专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且这些研究大多发表在行业性刊物上而较少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尤其是,国外学者一般不会对环境审计假设、对象、职能这些抽象性问题进行探讨。相比而言,他们更关注环境审计的程序与方法等应用理论,或者是对环境审计的成本效益、自愿性环境审计政策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实证研究,这与我国现有环境审计研究主要关注基本理论有着较大差别。

(二) 国外相关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关于环境审计的研究已经相当多,尤其是在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方面涌现出大量成果,这些研究对我国尽快了解和应用环境审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的来看,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均存在不足,概念辨析和介绍性的文章仍占有较大比重,这与我国环境审计实务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2008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要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2012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这就要求理论界必须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为我国环境审计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认为,我国未来应从以下方面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研究成果,加强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

1. 加强对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由政府审计部门实施的外部环境审计问题,较少涉及企业及其他微观主体的内部环境审计问题,尤其是对于内部环境审计的动因、成本与效益、方法、指标、组织、内容等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微观主体内部的自愿性环境审计对于整个社会加强环境管理、实现科学发展更为关键。因此,学者在继续对政府环境审计(包括区域性环境审计和政府投资项目环境审计)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企业环境审计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包括企业环境审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企业实施环境审计的动因与障碍、企业自愿环境审计及信息披露的责任豁免、企业环境审计政策实施的成本与效益、内部环境效益审计的理论与方法等。

2. 加强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我国现有的环境审计研究多为规范分析,缺乏对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现状和问题的调查以及关于环境审计应用实践的深层次案例分析,经验研究也很缺乏。因此,学者们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运用理论建模、案例分析、实地研究、问卷调查、经验分析、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环境审计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展开研究。

3. 在关注基本理论的同时加强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我国学者对环境审计的概念、理论基础、对象、职能、目的、目标、种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总的来说,相关研究仍处于松散的状态,并没有构建起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因此,我们认为,学者们应当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出一个内部概念一致、可以指导环境审计实践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对短期内不能达成一致的抽象性理论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从而集中力量,加强对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以构建起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当前,学者们尤其要研究在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框架之下如何实施环境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此外,学者们也要加强对环境审计结果的公开与运用、环境审计的信息基础、环境审计准则等问题的研究。

4. 加强对环境审计师能力框架的研究。专业胜任的环境审计师的缺乏是制约我国环境审计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国需要在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环境审计实务对审计师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进而构建出我国环境审计师的知识与能力框架,并探索环境审计师的教育与资格认证问题,从而解决我国环境审计的人才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thompson d, wilson m j. environmental audit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4, 18(4): 605615.

第7篇

关键词: 海洋综合管理 体系创新 陆海统筹 集成管理

中图分类号:P711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国对海洋管理基本概念的理解经历了80多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回顾国内外海洋综合管理实践与理论,我们不得不把目光移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丰富的海洋管理实践中提出了最初的海洋管理理论。1972年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标志着海洋管理已成为国家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随后各国不断加以丰富,相继提出了海洋管理法规、条例和政策。1993年,《世界海岸大会宣言》指出,沿海国家实F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对海岸带实施综合管理,也是解决海岸区域的有效对策。

1.中美海洋管理范围、类型与手段比较

在阿姆斯特朗和赖纳合作完成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海洋管理被看作是将某一海域的海洋资源、海况及人类活动加以统筹考虑的特定空间的管理活动。随着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海洋开发利用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海洋管理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展。如美国对自然区域海洋管理范围的理解,经历了包括自然部分、管理部分、管辖部分三大范围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是自然部分,即表层水、水体、海床、底土;又如从海洋管理层次与类型对海洋管理的理解不断拓展,将海洋管理明晰为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管理等等,以此为依据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区域性海洋法律制度。

在我国,海洋管理范围有哪些?海洋管理的类型有哪些?海洋管理的手段有哪些?同样困惑着我国海洋实际部门和学术界。尽管我们经过了30多年海洋管理实践与理论的不断探索,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海洋管理体系,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鹿守本1998年认为,在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海洋事业等活动所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及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就是海洋管理。管华诗、王曙光2003年主张,海洋管理是指政府以及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

与美国相比,我国海洋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类型和手段有较大差别。一方面,是由于中美两国历史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基础、政治经济体制等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主要是海洋技术、海洋管理权限、海洋管理机制等有较大差别。

2.传统与现代海洋管理内容、对象、方法和特征比较

现代海洋管理与传统海洋管理相比较,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内容?目前海洋管理部门和理论界尚无定论,主要反映在海洋管理的具体内容上有不同见解。

传统海洋管理,是指国家海洋行政机构对海洋的管理,是单纯的行政管理。随着时展,人类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程度与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海洋的依赖日益增加,而且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海洋比陆地有更多的不可抗力,决定了海洋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近百年海洋环境日益恶化,生态资源逐步枯竭、海洋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等现象足以说明,现代海洋管理必须突破传统海洋管理的局限,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海洋综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涉海部门的利益调整,不仅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完善,而且急需培养一批熟悉海洋综合管理的人才队伍。海洋综合管理人才队伍是海洋管理的核心,关系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成败。只有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政策性强、业务知识面宽、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海洋管理规律、具有战略头脑、开拓进取、善于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海洋综合管理人才队伍,才能适应21世纪中国海洋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由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

3.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创新的主要内容

现代海洋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不断拓展,客观上要求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内容不断拓展和创新。将海洋权益管理、海洋战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人力资源管理、海洋科技管理、海洋信息管理、海洋安全管理、陆海统筹管理、海洋区域管理、海洋管理组织等,作为创新与完善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3.1 海洋权益管理

海洋权的产生与发展,在全球沿海各国和地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全球化以来,海洋权益的内容不断丰富,海洋权益管理不断加强。随着国际海洋法的不断丰富,国际海洋法规和现代海洋权益制度不断完善。中国海洋法制建设水平亟须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越来大的声音。在海洋权益的维权管理及海洋权益法制管理方面,沿海各国和地区对海洋维权管理的原则越来越明晰。海洋执法在维护所管辖海域海洋权益,海洋司法在解决国际海事纠纷和海上划界争议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全球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上,尽管存在不少分歧,但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公约继续发挥作用。

3.2海洋战略管理

海洋战略及其管理决定了一国和地区海洋管理的顶层设计水平,也决定了海洋管理的基本走向。不同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等,产生不同类型的海洋战略及其管理模式。海洋战略管理体系,由海洋经济战略、海洋政治战略、海洋军事战略、海洋社会战略、海洋文化战略、海洋科技战略、海洋生态战略、海洋环境保护战略、海洋安全战略等内容构成。我国海洋战略管理必须改变长期存在的重陆地、轻海洋,重近海、轻远洋的传统观念,树立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海洋强国战略管理、陆海统筹战略管理、海洋安全战略管理、“一带一路”战略管理等观念并付诸实施,形成全球视野的海洋战略管理体系。

3.3 海洋资源管理

科学界定海洋资源管理的分类方法,认识海洋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特性,选择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和海洋资源管理制度。

3.4 海洋环境管理

科学界定海洋环境管理的原则和任务,分析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在比较中外海洋环境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保国际合作、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的管理。

3.5 海洋人力资源管理

分析海洋人力资源海洋产业管理。明确海洋产业管理的形式、分类及其演进阶段,加强海洋产业组织管理、产业规模管理的职能、内容、途径,克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海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3.6海洋科技管理

明确海洋科技管理的原则、特性,分析影响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因素,完善海洋科技研发与应用、组织管理、应用管理,提出海洋科技产业化管理内容与方式,加速海洋科技产业化。

3.7 海洋信息管理

明确海洋信息管理战略在海洋信息用户培育与管理、海洋信息管理在海洋开发事业中的作用;分析制约我国海洋信息管理的相关因素、问题及解决措施,明确海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基础与实现途径。

3.8海洋安全管理

认识国家海洋权益安全管理的价值,分析我国海洋权益安全和海洋权益安全管理现状,从国家海洋经济安全管理、政治军事安全管理、生态环境安全管理、社会安全管理等角度,完善海洋安全支撑理论、海洋强国目标取向和海洋安全推进策略等。

3.9 陆海统筹管理

明确陆海统筹管理的地位、背景、价值、必然性与相关理论,陆海统筹创建海域经济带的时代背景、全程路线图解、战略价值认定、综合优势支撑用现存难点,制定陆海统筹管理的内容、陆海两域规划衔接、陆海两域资源配置、陆海两域产业结构整合、陆海两域科技研发、陆海两域基础设施建设、陆海两域交通网络完善、陆海两域环境整治、陆海两域金融市场和对外开放体系建设等规划及对策。

3.10 海洋区域管理

提出海洋区域管理的原则、目标、任务,明确海岸带、海岛和海域使用管理的目标、任务、原则、手段,分析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海岸带、海岛和海域使用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拓展大陆架以外公海、两极等的外海管理,明确内海与外海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外海管理的主要措施,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运用于外海管理。

3.11海洋管理组织

分析海洋管理组织的属性、海洋管理组织结构基础、类型、设计、差异等,认识全球海洋管理冲突,海洋管理组织在国际关系协调中的作用,海洋管理沟通机制和谈判过程和海洋管理组织变革管理。

在回顾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历程,分析我国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难点问题和国际海洋管理体制创新趋势基础上,研究我国现代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目的、原则和模式,提出我国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思路和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 朱坚真.中国海洋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青岛:海洋出版社,2015.

[2] 马汉.海权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琪.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7.

[4] 李百齐,全永波.蓝色国土的管理制度[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8.

[5] 鹿守本.海洋综合管理及其基本任务[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3).

[6] 江红义.海洋综合管理研究述评[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25).

[7] 帅学明,朱坚真.海洋综合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 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

[9] 彼德・里基兹.海洋综合管理的有关问题[J].海洋信息,1998,(1)

[10]吴清峰,唐朱昌.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综合管理研究――欧盟海洋战略框架指令分析[J].生态经济,2014,(01).

[11]王学俭.探索基于海洋政府管理的一部研究力作――《政府海洋管理研究》述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 28(1).

[12]全永波.海洋管理W[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3]董瑞华.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研究――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视角[J].时代经贸,2011,(2).

[14]赵伟.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硕士论文)[D].烟台大学,2014.

[15]吕彩霞.海域使用制度与海洋综合管理[J].太平洋学报,1999,(04).

[16]张润秋.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海洋出版社,2013.

[17]陈吉祥.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思路探析(硕士论文)[D].中国海洋大学,2009.

[18]崔凤,王启顺.海洋管理的社会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第8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管理重要性目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 TL372文献标识码:A

环境工程管理是在全球环境污染加剧的背景下兴起的,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在生产和生活中注重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保障。环境工程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相关人员要对大气、水体、固体等知识都要充分的掌握,对环境做好规划和管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对环境工程管理的重视也逐步增加,环境工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工程管理中很重要的部分。

环境工程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一)环境工程及环境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环境工程管理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包括了大气、水体、声学、固体等知识,并且需要掌握较高的分析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现代化测量手段进行检车,并且能够独立判断环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好环境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二)环境工程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自从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急速加快,使得我国的环境遭受了很大的污染,各个城市纷纷涌现雾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给我们人民的生活品质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转变这种现象,环境工程应运而生,对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投入了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保护环境最理想的途径是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工业造成的污染是当前最主要的污染,而它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中的污染物一般是未能利用的原材料或副产品、产品。工业上加强生产管理和革新生产工艺,政府运用立法和经济措施促进工业革新技术,是防止环境污染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然而,生活和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难于从根本上予以防治,因而控制对环境的污染是环境工程的基本任务。从环境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意义看来,其对于解决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人们生活环境、稳定生态平衡具有很积极的重要作用。

当前环境工程管理的目标

环境工程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满足当前对环境的需求,并且,要使环境本身的需求与其他要求不相互矛盾,与其他系统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工程保护的工作和活动。环境工程管理注重的是从整体上对环境系统的提升和优化,使环境管理提升至一个新的层次和状态,它不仅注重对工程本身目标的实现,也注重工作中的成本投入,尽可能的使用最少的成本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例如,当前的房屋装修有很多对环境有污染效果的化学释放物质,为了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污染,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解决,一种是购买质量更好的产品,有效的降低其中不良物质的含量,使环境得到保护;另一种方法就是从家具或者涂料制造的厂商入手,使其采用绿色环保的加工工艺进行生产,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不具备超标的化学物质。这个问题如果用环境工程管理的方式来解决,就可以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寻找出成本最低的方法,使环境管理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同时,要确保产品生产的系统与其他系统不冲突,生产的产品不与其他系统相矛盾,有效的对矛盾进行解决,以提升其产品和系统的绿色环保性。

环境工程管理的要点及主要方法

环境工程管理的实施要点

环境工程管理的实施要点主要与环境工程管理的主要目标有关,而环境工程管理的主要目标又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控制,并且增进人们对环境工程的认识,是人们明确环境工程的基本内容,例如,环境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环境工程管理应如何进行?环境工程都进行什么方面的工作等等。通过人们对环境工程管理内容和目标的认知,使人们更加的支持环境保护事业,并且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加入进来,为环境工程添砖加瓦。

环境工程管理的主要手段

环境工程管理要是想科学、有秩序的运行,就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系统,并使其中的各种要素都按照一定的秩序规范运行,同时要采取具有技术含量的方法来保障环境工程的顺利开展。具体的来讲,环境工程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建立环境工程管理的有关机构和单位、明确和落实管理人员的职责、制定相关的制度、加强环境评审力度和监督制度。

建立环境工程管理的有关机构和单位

环境工程管理机构和单位是落实有关环境工程管理有关工作的关键,有了环境工程管理机构才能更好的制定有关制度、规章,并切实的进行落实和监督。环境工程管理机构在设定的时候要注重对管理人员资质的考察,并明确其从属于哪个主管单位,并对其工作范围和管理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并明确其基本职责。

明确和落实管理人员的职责

环境工程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是为了环境保护工程作出贡献,对于其基本工作范围和职责也应作出明确的界定,制定与岗位相关的薪酬体系与制度,确保每名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并为之而不断的努力。

制定相关的制度

制度主要包括对人的制度和对工作的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制度就是指的薪酬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等,通过岗位的不同和员工贡献的不同来对其薪酬和奖金、惩罚进行设定。对工作的制度是指制定与环境工程有关的制度,例如环境保护制度、污染源治理制度等,通过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加强环境评审力度和监督制度

在环境工程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环境的评审力度和监督力度,污染环境很容易,但是改善环境很难,因此在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环境评审力度和监督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评审要求和监督制度来规范与环境污染有关企业的种种行为,对环境污染过于严重的企业进行关闭或者整改,使环境保护的评审力度加大,并且使各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主动配合环境工程管理的工作。

四、结语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我们生产和发展的保障。当前盲目的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对环境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进一步威胁到了我们的未来。环境工程管理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推行环境保护、改进环境污染现状的重要途径,不仅为当前的人类生存带来了新的曙光,也为未来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环境工程管理人员,要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管理的有关知识,从污染源入手,从根源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为我们换回一片蓝色、纯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吴曼林,朱蕾,文邦伟. 环境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 装备环境工程,2009,06:60-63+68.

[2]肖海金. 环境工程管理现状与对策[J]. 生物技术世界,2013,03:23.

[3]王开亮,程万秋. 浅谈环境工程管理[J]. 能源与节能,2013,03:82-83.

第9篇

摘要:建筑企业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它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资技术基础的部门,提供生产能力和长期耐用消费资料的物资生产部门,建筑生产具有生产场地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可变因素多、耗费劳动量大等特点。因此,在建筑生产中加强管理科学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仅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企业;技术管理

1 技术管理概述

1.1 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技术管理是建筑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技术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稳定企业生产技术工作秩序,保证安全生产以及生产全优的建筑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企业技术管理,就是对生产技术工作进行一系列组织指挥、调节、控制、协调、教育和激励的总称。

1.2 技术管理的任务和内容: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技术政策和上级有关施工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保证工程质量,建立良好的施工秩序,保证企业文明施工,充分发挥各级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的作用,不断更新原有技术,在先进水平上不断进行技术开发,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考核技术工作的经济效果,不断降低工程成本,多、快、好、省地完成施工任务。

企业技术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管理、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技术管理制度、技术组织措施管理、环境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和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的组织工作。

1.3 技术管理的原则:

①从实际出发,正确贯彻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规范和规程。

②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规律办事,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

③注意节约,讲求经济效益。

2 标准化管理

2.1 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首先,标准化是合理组织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依据,其次是标准化是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可靠技术基础,最后标准化能够从技术上保证建筑产品高质量、高速度、高工效、低成本,从而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2.2 标准的分类和企业标准化:

①标准和标准化。

②标准的种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企业标准。

③企业标准化:企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与贯彻执行。

3 技术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制度主要有:

3.1 技术责任制。我国建筑企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一般为四级技术责任制。

一级,总工程师责任制负责企业的全部技术工作,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政策,领导技术开发工作,编制大、中型的施工组织设计等。

二级,高级工程师责任制,全面负责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主持编制中小型施工组织设计,组织重点工程的图纸会审和技术高低等。

三级,专责工程师责任制,负责施工队伍的技术管理水平,主持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贯彻各项技术方案,参加图纸会审等。

四级,单位工程技术负责人,开工前施工预算的编制,参与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负责单位工程的图纸会审等。

3.2 施工图纸学习与会审制度,经过认真学习图纸后即可进行施工图纸会审,图纸会审一般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设计、土建、机械化施工、设备安装等专业施工单位参加。

3.3 技术交底制度,在工程正式施工以前,为了使参与施工任务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了解所担负工作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科学地组织施工和按合理的工序,工艺进行作业,所以必须执行技术交底制度。

3.4 材料、构件实验制度,做好建设工程材料和检查工作,是合理使用资料,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3.5 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制度。

3.6 工程技术档案制度。

4 技术组织措施管理

技术组织措施,是建筑企业为完成施工任务,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作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在技术管理上采取措施。

4.1 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内容: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加快施工进度方面的技术措施,原料,材料,动力和燃料的节约措施,提高和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地方材料,综合利用废渣,废料的措施,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的措施改革机关,提高机械化施工的措施。

改进施工工艺和操作技术,合理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改进施工机械设备,提高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的措施,保证安全生产的措施,保证环境的措施,充分发挥职工所创造的质量信得过小组的作用,发动群众广泛提合理化建议的措施,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控制数字。

4.2 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编制。

4.3 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贯彻。

5 环境管理

什么是环境:所谓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所有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

人类社会生活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环境都给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大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环境的活动产生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为政治经济服务的精神生活。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如大气、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各种矿物资源和围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等。

环境管理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社会活动中,对自身的危害实施控制,并转换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