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9: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劳动课教学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劳动法》课程教学考试考核方法存在问题策略
一、引言
目前,高校自主组织的《劳动法》课程考试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得人们对它的作用提出了质疑,有人甚至提出了取消《劳动法》课程考试,用其他合适的办法来检测教与学。我国各高等院校虽然开始重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定与评价问题的研究,但是研究的主题多集中在学生的问题上,很少研究管理者及教师的问题;过多地强调从严管理,而忽视人性化管理;把考试违纪现象归因于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引发一系列考试诉讼案,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处于对立的位置。为扭转这一局面,对《劳动法》课程考试进行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劳动法》课程教学与考试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目标错位。
高校教学管理目标是《劳动法》课程考试管理目标确立的依据。当前《劳动法》课程考试的管理明显存在“为管理而管理”的目标取向。考试管理目标与教学管理目标分离。从理论上来讲,考试是教学的一部分,应该为教学服务,引导师生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目标。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教师认为组织《劳动法》课程考试的目的不在于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考试态度,并改进教学与管理。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情况却并非如此。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考试管理的目的是限制学生。其次,考试管理的目标往往与实际状况脱节。有些学校的《劳动法》课程考试不是根据本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内容,慎重选择测试方法和内容,而是沿用旧的试卷。
(二)考试设计环节不科学因素。
1.考试内容片面。考试的内容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考试内容着重于零星事实和条文公式的复述,就一定会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忽视理解的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出题目专从教材中不重要或生僻的部分着眼,就自然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注意细节、碰机会、靠运气,猜题目种种不好的学习态度。但高校《劳动法》课程考试大多偏重对知识记忆的考察,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形成“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学完全忘记”的教育模式。
2.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形式是一种在直接意义上指向《劳动法》课程目标并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这是教育教学目标、《劳动法》课程与考试之间的“应然”关系。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单一或不恰当的考试形式则妨碍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特定教育教学目标和《劳动法》课程目标的视野下,理解、思考与设计考试方式。考试的形式要因《劳动法》课程性质而异,采用多种考核结合,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的期末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
(三)评分标准不一。
《劳动法》课程考试大部分采用标准答案,似乎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其实在阅卷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人为的因素:不论是集体阅卷还是个人阅卷,教师都有一定程度的疲劳感,很少有阅卷老师能够在整个阅卷过程中自始至终地理性地看待每个学生的试卷。据调查,阅卷过程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评分标准不一,宽严不当,打印象分等影响考试成绩真实性的不良后果。另外,有些教师还忙于教学以外的其他事务,根本无暇顾及教学,甚至请学生代为评卷,从而进一步增强评分标准的多重性。
三、《劳动法》课程教学与考试考核方法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教育管理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作为充分的科学依据,使其具有可靠性、可信度,并采用科学的考试管理方法、成熟的管理经验,使考试管理活动行之有效,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二)公正原则。
考试管理的公正关系到考试的权威性,反映的是校风考风的建设程度。而且,考试直接关系到被试者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被试者的心理,影响到个体对社会的态度。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考试尽量公正。
四、《劳动法》课程教学与考试考核方法的策略
(一)实施科学的教考分离。
1.积极修订教学大纲,为《劳动法》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建立前提条件。多年来,不少高校的《劳动法》课程大纲建设一直滞后,很多《劳动法》课程的大纲二十年不变,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还有很多《劳动法》课程就没有大纲。原因是在以前教考合一制度下,《劳动法》课程缺少大纲的矛盾暴露得并不明显,教考分离制度将教与考分为两条线,但没有《劳动法》课程大纲则无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更无法组织有效的考试。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力量修订、制定《劳动法》课程大纲,为《劳动法》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创造前提条件。
2.建立高质量的题库,使教考分离更科学化。实行教考分离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科学的题库。科学的题库可以提供各种规格、各种层次及科目的试题。采用试卷库的试卷可以克服由于教师命题随意性带来的信度和效度差的弊端。考试采用试卷库的试卷并且由水平较高的非授课教师参加阅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和杜绝授课教师在考试环节中参与作弊的现象。学校内部考试通过这方面的改进,可提高校内考试的质量与权威性。但建设科学的题库、卷库并非一蹴而就,它既是一项阶段性的、多方人员合力攻坚的综合技术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充实、革新、完善的系统工程。高校因学科、专业的多样性,试题要注意学科性、专业性,而且要适应学生能力、教学水平变化的需要。
(二)考试方式多样化。
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本门《劳动法》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突出《劳动法》课程的考核重点。对于外国高校校内考试所有形式和方法,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照搬,但其指导思想却可以借鉴。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基本考试形式可采用以下四种:
1.闭卷考试。指考试中不允许携带和查看任何资料的一种用笔答卷的考试方式。
2.开卷考试。指考试中允许携带和查看资料的一种用笔答卷的考试方式。该方法根据允许携带和查看资料的限制情况,可分为全开卷考试和有限开卷考试或一页纸开卷考试。全开卷考试指考试中允许携带和查看任何资料;有限开卷考试或一页纸开卷考试是指考试中允许携带和查看规定资料或写有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劳动法》课程内容的一页纸。
3.口试。指应试者通过口头语言来回答问题的一种考核方法(含答辩考核),是面试中常用的一种。
4.成果试(如设计、论文、报告、制品等)。指应试者就某个具体问题或任务、项目通过查阅资料、计算、绘图和制作等环节,用规范的方式做出书面表达或形成实物作品的一种考核方法。
五、结语
考试是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抓考试就是抓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对高校《劳动法》课程考试过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推进考试观念的深层次转变;建立考试中心,完善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考试管理队伍;实施科学的教考分离;考试方式多样化;重视平时考试;实行全程管理,以提高考试活动的效率,实现检测教师《劳动法》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方芸.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索.技术与市场,2009.01.
[2]刘瑛.《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03.
几年来,我们针对劳动课的课型、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 此谈一下我们粗浅的体会。
一、劳动课的课型
小学劳动课教学内容,是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由于年段的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课堂教学的类型也存在差异。
所谓课型,是指依据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类别。由于劳动课教学任务与要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就必然产生多样性的课型。又由于实践性是劳动课教学的第一特性,所以,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型进行劳动课 的课堂教学,都不能忽视实践环节。
我们认为劳动课的课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课堂讲练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谈话、讲解说明、演示等方法,讲授知识与技能。练是用引 导启发方式,指导学生从模仿、半独立到独立进行操作实践。这类课型的教学中,应精讲多练,实践时间所占 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应大些。如《包水饺》、《扎红花》、《钉纽扣》等课。
2.家庭实践课。这种类型课的特点是劳动实践场地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演示示范,学生理解 并掌握了知识要点后,回到家中由家长指导实践。再由家长填写信息卡,将学练结果反馈给教师。如《自行车 的简单保养》、《渍菜》、《洗澡》等课。
3.社会实践课。教材中一些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项目课,如《给花坛拔草》、《水稻插秧》、《树 木管理》等属此种类型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授指导,初步掌握了某项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后,再通过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进一步学练劳动技能。
4.实地参观课。此类课型采用的方法,也是各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有计划地 组织学生到生产或技术现场(如各类工厂、农场、饲养场、矿山等)实地观察学习。学生不仅能在实际参观中 ,把课堂教学中初步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实地观察学习获得进一步提高,而且还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 践中的广泛应用及实际社会价值,激发其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劳动课教学中,不同教材内容不但分属不同课型,而且每一种类型课又都有一定的结构。课型不同,课的 结构也不同。既使同类型课,由于年段不同、教法不同,它的教学结构也会有变化。所以,为了提高劳动课教 学质量,必须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和研究,使之不断优化。
虽然,劳动课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制约,课型和课的结构千差万别,但是和其它学科 一样,它的基本教学结构还是存在的。我们认为,根据劳动课学科教学特点,劳动课的基本教学结构,大体可 分为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①导入新课。
②讲授演示。
③实践指导。
④展示成果。
⑤总结引导。
从教与学两方面看,这五个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一基本教学活动体系中,②讲授演示、③实践指导两部分,应是劳动课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环节。一节课 的主要教学时间应该用在这两大环节中。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教师的讲授指导、演示时间,应不超过十 五分钟,而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要保证二十分钟左右。所以,把握好教学结构中的主体环节,才能摆好教与学 的关系。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多练,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在劳动课课堂教学中,因为教材内容、学生年龄、教学场地的不同,教学结构也应进行调整设计, 使之适应教学实际。但是,无论如何设计变化,都应着重三个关键环节:①导课、②讲授演示、③总结引导。 转贴于
各学科的导课形式有所不同,但导课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教师设计精当的导言,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如 教师在教学《做蝇拍》一课时的导言设计是:“夏天迈着轻快的步伐走来了,花儿红了,树儿绿了,同学们也 换上了彩蝶般的衣服,可是,在这令人陶醉的美丽季节里,苍蝇却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使学生对做蝇 拍劳动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导言的设计形式许多,如创设情境、范作引趣、音象激情、比较探索、巧设谜语、表演导入等。
但是,任何一种导课形式的设计运用,都应做到:①求精。即语言精当概括,言简意赅,切中要点。②求 疑。即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要针对教学目的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考,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③求巧 。即要巧妙有趣、生动活泼。④求准。导语要严密、精当、准确,引导学生思维进入正确轨道。
讲授演示环节,是劳动课教学中的主体重点环节,是一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在 这一教学环节中体现。在结合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讲授本节课中劳动项目的知识,操作步骤方法、要领等 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通过听讲、观看板书,观察示范操作学好新知,为实践和创作打好基础。
教师的讲授,既有精辟的讲述,又包含教师的科学准确的演示示范。而这一教学环节的时间很紧,仅十余 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充分备好课,才能做到讲授语言精炼、知识传授深入浅出,正确无误, 操作规程明确具体,演示示范动作规范、直观。根据劳动课教学特点,合理、精确、直观地使用音象、挂图、 实物范作等教具,都能事半功倍地补充教师的语言讲解。如教师在教学《学用扳书》一课时,巧妙地利用实物 投影演示,使学生直观明了扳手卡口与螺栓的关系,教学效果明显。
总结引导是劳动课教学的最后环节。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重视导入的巧妙设计,还应做好收尾的精心 安排。教师要针对本节课所授知识、技能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结合板书进行全面概括。在概括总结之中,教师 要恰当地做好两个点拨:一是本课学做的步骤方法,引发学生进行再创作实践。二是思想情感的教育性作用, 启迪学生的深层思考。如教师在教学《煎鸡蛋》一课时,当学生品尝亲手煎好的香喷喷的鸡蛋时,教师不失时 机地布置作业:“今晚回家,再亲手煎一盘鸡蛋,让劳累一天的爸爸妈妈品尝、评价你的劳动成果,好不好? ”既达到了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家务劳动的教学目的,又点拨启迪了学生尊敬长辈的思想情感。
总结引导的形式方法很多,但设计要精当简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要给学生“课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从而继续保持学习兴趣,进而继续探讨和进行再创作。
三、劳动课教学要贯彻的原则
根据劳动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认为,劳动课的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备好、上好一节课,就必 须在遵循劳动课的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坚持贯彻“趣、精、活、实”四字教学原则。
趣: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在讲授与演示指导中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 。
精:讲授知识及操作方法的语言要精确,教师的操作演示要精确规范。
活:教师的教态、语言要亲切自然,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
实: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及进行思想教育的三项任务要落到实处。
一节好的劳动课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亲切朴实的教态、精美的范作、精练活泼的导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求知欲。用精心制作的教具(实物、挂图、电教手段),灵活准确而又规范的演示,精辟的语言讲述和精 确的板书,使学生扎实牢固的通过直观获取知识要点。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精当的点 拨指导,促进学生兴趣盎然地通过动脑动手实践,落实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最终教师以灵活的形式展示教学成 果,并予以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在体验到劳动的愉悦中,盟生“乐学”情感,思想教育的目的就在潜移默化中 得到落实。
【关键词】劳动教育 思想教育 创造因素 积极主动性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3—6年级安排了劳动课程,每周各年级一节,并根据大纲对各年级的不同要求,按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下面谈谈我在劳动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
一、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中
在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积极捕捉上述内容因素,尤其思想教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动课的教学中。例如,在教“剪喜字”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剪字?你见到最多的剪字是什么字?“喜”多用于什么场合?因为有了上述讨论,所以学生们在剪字时极为认真、小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劳动课要选择一些尽可能做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能亲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例如:五年级学到《种蕃茄》一课时,老师感到城市学生没见过怎样种蕃茄,并且老师也不熟识这方面的知识,讲起来抽象,有难度。于是老师们经过讨,这节课选择种大蒜的教学内容。老师们找来几个花盆,装上土,提来一桶水,准备一把蒜瓣放在讲坛上。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松软的土壤里动手种蒜瓣,并告诉学生怎样施肥,怎样浇水,保持怎样的密度。接着让学生口述种大蒜的要领,最后让学生分组轮流动手种大蒜,又布置作业,回家在阳台上的花盆里,门前的花园中,菜哇上种大蒜。这样动手动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到简单的劳动知识,也没有照搬课本的内容,而是结合本地实际,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一种劳动技能,完成了劳动课的教学任务。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对学生来讲,新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工具、材料、任务和要求都摆在学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加工,这里面蕴含着大量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若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要比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创新的答案,决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比如,加固扫帚,圆形扫帚和扁形扫帚的捆绑,不能采用同一方法。
上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发散性思维,尽量多地提出扫帚的捆绑方法。学生们积极思索,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种方法,有的方法虽然很幼稚,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思维的成果,他们很兴奋。然后,我再引导学生筛选经济、简单、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捆绑,用实践来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最后,验收和评比,哪个捆得结实?方法是什么?此时学生发言踊跃。这节课,就加固方法而言,已大大超过教材规定的内容。
四、重视学生劳动成果,提高学生劳动兴趣和认真态度
以往,学生们认为劳动课是副课,应付一下,教师给个成绩就行了。因此,部分学生上劳动课很不认真,劳动成果也很不像样,更谈不上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学生们把劳动课当作一种练习课,其劳动成果也自然是练习品,没什么价值。改变这种现状,关键要让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发挥作用。我在课后,总想法把学生的劳动成果利用起来。比如,用学生做的纸花纸链布置教室,用学生加固的扫帚打扫教室等等。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有了正式的作用,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也注意了劳动成果的质量。
五、课内外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堂教学有其时空上的局限性,对有些内容,课上只能进行理论讲授,不能当堂实践,而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综合的自然的灵活的实际活动。充分利用家庭环境进行实践训练,可以弥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纯技术技能传授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拣菜、淘米等教学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操作过程的讲解、传授方法,具体的实践可以在家里进行。我和学生家长建立了联系,通过家长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操作、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有的学生竟从此养成了好习惯,成了家长的好帮手。
一、怎样才爱劳动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不劳动,社会就不能进步、繁荣和昌盛。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体。”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说:“人类的劳动是唯一真正的财富”。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怕劳动、苦劳动变为喜劳动、乐劳动,这样便可以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现就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劳动,提高教学效果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1、激发爱劳动,从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开始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在课堂里教师讲授一些劳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布置学生课后或回家去实践。课堂教学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了。作为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是名人说的,也是我们大家的共识。路边、操场上遍地是各种各样的树叶、花草,我就让学生在休息日收集各式树叶、花草,并且找叶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找四叶草等,然后专门设计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树叶、花草拼图,是否找到叶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是否找到四叶草,在这一节课当中学生表现得很出色,同学们互相帮助,提出不同的意见,拼出来的作品活灵活现,淋漓尽致,都很有创作的灵感,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两片叶脉完全相同的树叶”,找到四叶草将是很幸运的,这样的课程内容创造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爱劳动
从小学生天生爱玩特点入手,把劳动技术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事半功倍。比赛:我们的口号是“比赛比赛赛出风格赛出成绩。”是激励学生好胜心,取得优良劳动成果的手段,是利用情感动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成功的喜悦得到增强,因此,爱劳动效率会有很大提高。比赛的方式有个人比赛、团体比赛、自我比赛和能力分组比赛。如“课前可采用小组进行材料准备,进行尝试性实践,课中针对劳动过程开展个人或团体比赛,课后对劳动成果开展评比,使自己在不断比赛中提高、超越。表演: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事先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表演小组,然后根据特长选定内容。由于内容形式不受限制,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时学生总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如:叠衣服表演、拌凉菜表演、茶艺表演,插花表演等。这样,通过多次的准备、多次的表演练习,学生的技能自然会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培养积极的爱劳动热情、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1)、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正确的方法是对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开头要教学生方法,鼓励孩子干好。可以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维持他们的劳动热情,事情做完后,要检查并给予评价,给于一些适合的物质奖励,评选“优秀项目生”等形式,以表扬为主,允许失败,并要给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要为孩子参加劳动而感到自豪,当他们体会到劳动带给他的成功之后,学生的劳动热情会越来越高。(2)、劳动课里对于比较枯燥的课程,教师要创设愉悦的情境,增添劳动实践的乐趣。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来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如:角色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摆放收拾餐具”、“泡茶”等,教师可找几个学生分别扮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客人,然后让学生按一定要求模拟摆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让同学们检查评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到生动有趣,乐意参加。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动实践,身临其境,会使参加劳动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好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3)、音像配合,比如用幻灯、录相演示劳动技能的操作过程,或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播放一些符合劳动气氛的音乐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及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里得到锻炼,受到熏陶。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
4、让学生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
手的运动可使人的大脑变得聪明灵巧,我发现要使学生们很容易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他们折纸、废物利用无疑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于是在以后的劳动课上我就教他们用纸折一些小玩意儿,用易拉罐,矿泉水瓶、充电器线等制作一些艺术品。以使他们对劳动课产生兴趣。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以后就会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期待劳动课的到来。
5、作品展示,“展”出学生劳动成果
作品展示是一种分享和相互学习的方式,人们在学习知识和实践劳作的过程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期望获得荣誉,学生也不例外。他们都很愿意将自己付诸心血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为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会使他们精神上受到鼓舞,坚定努力成功的信心。第一在课堂上展示,第二、教室里设立展示台,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付出就有回报”。同时,展示的过程也是分享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交流的过程,能相互启迪、发现不足、冒出新的灵感等等。只要我们肯动脑子,千方百计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他们便能心情愉快地去学,学得更有劲头,自信高涨。作品展示机会要平等,即使是未完成的作品,我们也要允许学生把它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闪光点,“瞎子背瘸子――取长补短”。一位伟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作为劳技教师,我们必须从内心认可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鼓励他们,展示它们,对小学生而言,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就意味着作品被老师同学、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身心愉悦,树立自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创作活动中去。所以教师不要吝啬那一块小小的展示台,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是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让每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并及时获得反馈,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例如,在执教了《小风筝》一课后,我和学生一起挑选了一些比较出色的作品。有燕子风筝,有花蝴蝶风筝,有大鲸鱼风筝,有长龙风筝……作品被选中的学生就觉得非常自豪,很有成就感。当他们向别的学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秘诀时,内心的成就感与自信便油然而生。
二、怎样才会动手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捷洛夫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产生于情感之中。因此,教学中的情感的环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那么,怎样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小学生情感呢?
巧妙导入―唤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全力付出的爱心期待,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毫无保留地热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生,积极创设一种愉悦和谐教学的情境,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去打动学生,往往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创设情境在每节课组织教学中,努力精心设计导言,使导入方式巧妙生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愉悦的环境中。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成果展示法,谜语法,谈话法,故事法,游戏法……但是,选择某种方式以达到唤感的效果,必须要根据课文的类型来确定。
动手实践―融入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所以在劳动教学中,面对复杂的学情,以保证课堂生成的和谐高效,教师要注重教学全程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巧妙点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动手实践是情感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情感教学中,我采用了”交给方法―合作操作―完成作品”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情感进一步向前发展,如在《纸制彩灯》一课教学过程中,我便采用了这样的方式:1.交给方法,采取教师演示并叙述,学生仔细观察后复述的方式。在突破本节难点时,我先播放课前录制好的片子,然后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制作方法,接着再让学生到教室前面边叙述边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从而达到用实践完成感知的阶段。2.合作操作。在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感知制作方法后,同桌或分小组动作操作,教师可给予适时地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更加深了学生的认知程度。3.完成作品,这是对学生放手,让其独立操作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适时激励,激感,使学生有了竞争意识,自信精神,不仅体验了成就感与艰难感,增强了教育效果,达到了实践过程与情感发展的结合,还促进了大家和谐发展。
感受评价―升华情感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课; 创新; 劳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12-001
劳动技术教育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为毕业后的升学和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但是如何上好劳技课,使劳技课堂教学能紧跟时展需要呢?我通过这些年的劳技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告诉我们――创新是上好劳技课的关键之一。
一、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第一,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和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时,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其次,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查找资料,弄清教材中基础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重点和操作难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条件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再次,准备好教学器材,即教师上课用于演示的实物和学生操作训练用的材料、场地,包括教师上课用的直观教具、挂图、物品及电教设备等,这是劳技备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准备好材料后,教师要反复练习操作,熟悉掌握操作技巧,这也是备课的重点。因为,操作是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备课一定要备好演示操作,熟练掌握操作要领、步骤和方法。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演示自如、准确、规范。
第二,要认真写教案。教案形式风格多样,无一定格局,但一定要考虑实用性。教案重点应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这是区别其他学科教案的关键所在。教案首先要写清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中还要写清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运用的教具,教师演示的步骤,学生实践操作的器材,场地及操作方法和训练步骤。同时,还要写清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实践的原则、规则、注意事项和操作安全措施,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排除方法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二、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源泉
以往我们在劳技课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按教学大纲要求去完成教学任务,向来劳技就是“小学科”,不参加考试,没有升学压力,只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可是现在不行,随着社会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用老的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学生求知欲望。怎么办?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坐以待毙,首先自己要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劳技教学换成一个新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劳技课产生兴趣,喜欢上劳技课,乐于学习劳技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内容。于是我就着手在劳技教学中穿插一些新的知识点和内容,这样一下把学生的目光全吸引到黑板上来了。学生对劳技课感兴趣了,喜欢学了。同时课堂纪律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课堂上再也没有人做小动作了,没有人讲话了,而是一个个专心听讲,聚精会神地学习。
三、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创新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使我们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创新劳技课堂教学方式,劳技课才有发展。于是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大胆实验操作,这下可好了,学生对劳技课更加有信心了。因为他们的想法可以在劳技课堂上展示出来,得到师生的认可;同时学生又获得了成就感。特别是在2010年期间,我校五名学生参加市级劳技课基本功制作比赛,一人获市级“二等奖”,三人获得市级“三等奖”,消息一传开,学生更加认识到在劳技课堂上,只要有创新就会有成果,只要努力就有回报。学生在学校创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可以说,现在几乎天天能收到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有的是废物利用的,有的是自主创新的,有的是发明创造的。学生个个肯学,人人肯干。
四、以创新的姿态做好基地建设
随着我校劳动技术教育创新的不断推进,我们在前面创新出来一套劳技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地发扬光大,扩大到我们学校的园艺基地上来。我们把校园中的“学生劳技实践基地”交由学生自己策划、设计、布局、管理。三亩地的实践基地,我们让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设计、自主布局、自主管理。培育什么、栽什么、种什么,都交由学生来进行,教师只是起着引导、指导、督导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实践基地,所收到的效果将是最佳的。这样学生确实从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真正掌握到一门技术,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我个性,使他们懂得:他们就是学校的主人,他们说了算。同时更让他们有信心做好事,将来做大事。
五、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上下功夫
关键词:“五会”教育;职业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63-04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校)在50多年特别是在近10年的办学实践中,基于职业教育不是授人以一技之长的功利性教育,而是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远教育考量,重点推进“五会”教育,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回答了职业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
一、学会做人:努力争当一品百姓
引导学生做有信仰的人、做正直的人、做诚信的人、做有责任的人、做有能力的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扬州商校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不断挖掘、营造各种育人元素,精心培育学生成人成才。
营造以文化人的环境。学校从弘扬“雷锋精神”,引领学生“成人”;弘扬“以墨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才”的两大主题出发,建构以“爱人助人”为内核的“仁”文化体系、以“崇尚劳动”为内核的“能”文化体系、以“勤奋刻苦”为内核的“勤”文化体系、以“据正治校”为内核的“正”文化体系,立体、全方位营造“崇尚卓越,超越自我”的文化氛围。实验实训中心前塑有烹调之圣伊尹的雕像和“扬州三把刀”群雕。矗立墨子像,建设墨子文化长廊,编纂《墨子文化读本》,处处闪烁着墨子文化的光辉:以尚贤、尚能、尚同等来命名校园主干道,提炼出“兼相爱、交相利、行为本”等思想,系统解读墨子文化的精神内核,引导师生效法前贤,崇尚劳动、崇尚技能。校园内开辟雷锋园,塑造雷锋像,开设雷锋宣传栏和雷锋专题网站,引领学生学习雷锋事迹,讲雷锋故事,续写雷锋日记。以“小红帽”志愿者服务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感恩祖国,回馈社会,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开辟成功大道,设置“状元墙”,激发青年学子勤学技能,勇创佳绩。定期开展“学习之星、礼仪之星、文艺之星、创新之星、创业之星、运动之星、服务之星、孝廉之星等“八星”系列活动和“感动商校”人物评选活动,树立身边的典范,激励学生向善向上。开展班级文化名片和宿舍文化名片的设计评比活动,引导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五维素质教育”培养人。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注重过程管理、注重思想引领、注重行为养成。完善“三全育人”运行管理机制,从“教育认知”和“行为引领”两个层面,推进“课堂教学建构素质、课外活动拓展素质、行为引导规范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等“五维素质教育”活动。坚持“一个理念”:做人优于学艺;增强“二个信心”:成人的信心、成才的信心;围绕“三个重点”:习惯、品德、修养;开展“五项训练”:吃苦耐劳训练、综合才艺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相处能力训练、奉献社会实践训练;实施“八项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建构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建构与人文修养提高、职业技能学习的充分结合,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
素质课堂教育人。学校开设礼仪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会坐、会站、会走”;开设文化(诗词、音乐、名画、影视)赏析课,培植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知善恶、懂美丑、明是非;开设劳动课,引导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前期操作性劳动。以一年一度的新生军训为契机,强化纪律教育;以“行为百分考核”为抓手,引导学生做人。实训课推行“双百分考核”(过程100分+成品100分),如烹饪专业“过程”是指操作流程中的节约、安全、卫生、规范、礼仪等;“成品”是指菜肴的色、香、味、型、器以及营养、创意等因素。
二、学会学习: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学会学习体现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核心技能的提高,在于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
明确“可望”而又“可及”的学习目标。学校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在校期间阶段性学习目标,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引领学生实现既定的目标。学校从“实用、够用、能用”原则出发,着力提升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明确每一个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和核心技能,构建科学的证书体系,证书体系含基础性证书(普通话、计算机、英语等)、专业技能证书(中级工、高级工等)、素质拓展证书(职业经理人等)。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热情、细致、周到”,核心技能是“带团能力、服务接待能力、沟通能力”,基础性证书是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书、书法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证书是导游证、餐饮服务高级工证书、客房服务中级工证书,素质拓展证书是茶艺师证书、插花师证书、调酒师证书。开展专业誓词的提炼和评选活动,如会计电算化专业誓词:“我是一名会计专业学生,我志愿学习会计专业,我宣誓坚决做到——认真学习各项会计制度,努力提升各项专业技能;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勇于承担责任,绝不作假!”并将专业誓词作为学生的晨读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践行;通过“技能竞赛月”的举办、专业技能的展示、专业未来的展望等活动,浓郁学习氛围。
传递“可亲”而又“可感”的学习内容。各专业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参考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课程体系的构建经验,以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研究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模块(公共课模块、专业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公共技能课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人文选修模块)或学年模块(如动漫专业分美基年、软件年、企业年、综合实训年、顶岗实习年)进行编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体现鲜明职业能力培养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规范早读内容:温习专业誓词,诵读古诗文、英文名篇;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结合专业特色、结合个人实际、结合主题教育。
选择“可行”而又“可用”的教学方法。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主题教学模式”为主导,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建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布置学案,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各种任务,课堂上小组展示交流,在评价中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不足,在评价他人时获得启迪,在教师点评中丰富知识,使评价成为学习的延续,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生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五环节,即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多元评价能力生成,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布置作业体现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采用PPT、调研报告等电子作业,在知识巩固的同时,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推出了体现具有职教特色的12种主导教学法,各专业结合课程特点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体现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如专业课按照专业特点不同,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动漫设计与制作、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烹饪专业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旅游服务与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推行“情境教学”;电子商务、商务管理专业推行“案例教学”。实践证明,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效果大为提高,真正做到了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三、学会生活:开启幸福人生第一课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训练学生的生活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自食其力、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的人。多年来,学校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生活能力教育,从班会课、劳动课到技能大赛,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课,从宿舍文明到校园文化,时时处处体现着“学会生活”的教育理念。
培植热爱劳动的情感。学校以劳动课为抓手,培养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感恩劳动的意识,也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每学期都开设劳动课,每个班级每学期必须上一天劳动课,内容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从后勤到行政,从宿舍区到实训室,从公共区域到食堂等。课堂上给每位学生分配劳动任务,进行跟踪考核,最后鉴定表现。劳动课让学生认识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懂得感恩父母,感激老师、回馈社会。学校还提供部分岗位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一方面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学校还在宿舍区开辟跳蚤市场,倡导学生将自己的二手用品低价转让给他人,此举既可使旧物品循环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训练了学生理财能力。节假日,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打工,挣零用钱,既让学生认识了社会,又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营造“创意生活园”。校园内主干道和小路旁、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上、教室内、食堂里……处处可以看到名人名言和温馨的生活提示。在贯穿校园东西的主干道两旁设有状元墙,树立“八星”和“感动商校”人物的典范,宣传教师和学生的先进事迹。创业园区,学生们自己开公司、开小店,学习创业,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生活的氛围。实训基地呈现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这里有超市,有仓储搬运车间,有学开叉车的练习场地等。学生在这里可以体验超市工作人员(导购、收银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可以体验仓储搬运工人的辛劳。
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学校充分利用班会课、劳动课和技能大赛等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阵地,为了强化班会课的育人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校每学期开学之初规划每周班会课的主题,其中大部分主题与生活有关,如“热爱生活,关注生命”、“做有责任的人”、“讲诚信,争做文明职校生”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探讨生活的真谛。教师也常常通过鲜活的正反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了提升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学校还大力加强宿舍文化和教室文化建设,以星级宿舍评比和卫生包干区考核为导向,开展“内务整理技能大赛”,使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引导住校生整理内务,学会料理生活,乐观生活,不断提高适应能力。
四、学会合作:生存艺术第一法则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等生活中表现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弱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非常必要。学校以“学会合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并努力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到实训实习的锻炼,都渗透着合作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强化集体观念和凝聚力。
教育活动培养协作意识。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各类团队教育和活动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重视校内教育。课堂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小组等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学习和合作;课堂外,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活动,例如运动会、艺术节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合作,在活动中不断成长。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校外教育方式,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促进学生与社会进行有机的沟通和融合,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实训实习强化合作。部分专业按照企业架构构建班集体,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干部、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订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互相配合。如物流实训,搬运、驾驶叉车、卸货、上架等,必须密切配合才可以完成整个流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影响全部程序。经过训练后,学生深有体会。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必须认同企业文化,践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团队,服从领导安排,接受师傅指导,主动与同事(同学)协作分工,精诚团结,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协同完成工作任务。
“小红帽”志愿者爱心合作。合作是以理解为基础,以真诚为前提的,照顾和维护了别人,别人也会感恩并回报你一份善意。学雷锋“小红帽”志愿者帮助别人,服务社会,是扬州商校50余年来坚持不懈的优良传统。“小红帽”志愿者队伍主体由学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中,义务为普通百姓分忧解难,如修理电器、理发美容、照看孤寡老人等。学生们分工协作,走街串巷,传递爱心,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认识社会、懂得爱护弱势人群。在播种爱的过程中,学生们也收获了另一种爱,那就是百姓的赞誉,社会的好评。学生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社会才变得美好。实践表明,长期参加“小红帽”志愿者的学生,更善于与人交往,更会与人合作,也更有爱心。
五、学会创新:追求卓越的必备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在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敢于体验,勇于尝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营造创新氛围。学校通过课堂渗透、讲座、参赛经验介绍、案例剖析、参与省市创新大赛、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使学生学习创新理论,向学生介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潜能。
社团活动显身手。社团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了情境,打造了平台,创造了机会。学生根据兴趣,结合专业、依托技能,按照“1+1”、“专业加特长”的原则参加社团活动。目前,学生社团有110个,主要分专业类、兴趣类、服务类等三大类。社团负责人依据自身特长,独立策划、制订方案、组织实施、考核评估,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还引导相关社团协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和技能大赛,社团成为“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摇篮。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学校学生面对未来生活的“必修”课。学校每年举行各类比赛,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必不可少。学生通过对自己各方面的条件仔细分析,对专业发展前景的展望,以及对社会需求的预测,设计出一份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未来生活的认真思考,促进学生面对现实、认识自我进而努力学习,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创业园培植创业能力。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这种人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为此,学校从2007年始,组建创业指导委员会,从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等三个维度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组建创业指导团队,教师是“导演”、“教练”,指导学生依托专业资源,选择项目,拟订计划,制订制度,建立团队;学校设立创业基金,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建立准入机制,引进市场管理模式,定期进行经营规范和绩效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学校开辟了营业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园,目前,入驻园区的学生创业公司有25家,主要从事商务销售、文化制作及传播、餐饮、综合服务等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所有公司都成功实现盈利。其中宅急送分公司与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对接,市场化运作,其业务范围涵盖整个扬子津科教园和周边企业及居民。一些学生在创业园尝试创业后,又租赁社会企业,创办实体,大幅提高了自己的创业能力。
"Five Abilities" Education: An Education More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AO Yong-hong&XU Kun
(Jiangsu Yangzhou Commercial Vocational College, Yangzhou 225000, Jiangsu Province)
关键词: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
乔治・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ehensteiner,1854-1932),德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家。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欧美教育史上倡导国民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实现公民教育理想,贯彻劳作教育理论,凯兴斯泰纳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国民学校进行改革,希望它能成为“劳作学校”。其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环境改革与师资改革。其中,课程改革为实施的重点。
一、课程改革
(一)设立专门的劳作课
凯兴斯泰纳认为劳作学校要实施劳作教育,就要安排专门的劳作课。他详细说明了在小学中开设手工劳作课的理由:(1)在全体国民中,手工劳动者占大多数,手工劳作课适合大多数国民的实际需求;(2)在任何社会中,体力劳作、特别是手工劳作的需求量远比脑力劳作要多;(3)人类的天性倾向于手工劳作,手工劳作不仅是一切真正艺术的基础,而且是一切文化科学的基础;(4)3岁至14岁的儿童对于手工劳作有强烈的本能和冲动,因为人的身体的活动先于精神的活动,而且是精神活动的基础。
(二)劳作课与理论课协调发展
劳作学校设立专门的劳作课,并不影响对理论课的重视。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精神能力的发展是任何学校不可缺少的。“精神能耐的发展与体力能力的发展,在科目教学中,愈能密切联络,那学校的组织也愈幸福,愈完善,而精神能耐的发展,也更自然更容易。”理论课与劳作课是相互促进的。凯兴斯泰纳力图把劳作教学的原则贯彻到各科教学中。使一切课都成为劳作课。理论课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精神能力的发展,要像劳作课那样促进学生精神与体力协调发展。劳作学校以劳作为契机,带动了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劳作学校除了劳作课、理论课以外,安排绘画、音乐、舞蹈等训练,使学生适应新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协调学生各器官的活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焕发朝气与美感,为他们成为良好公民打下基础。同时,还安排专门的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来消除学生的身心疲劳,培养意志。课余时间也安排保健活动,保证学生的强健体魄。
(四)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时间尽量缩短,学生自由活动时间相对延长。“在较少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普通学校里的学生以极低的积极性、在较长的课堂时间里所达到的同样效果。”国民学校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周的授课时间比传统学校缩短4―5个学时,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五)照顾儿童性别需要,发展学生个性
儿童有天生的活动兴趣。在活动能力方面,男女生各有所长。男生对体力、创作性要求高的活动更有兴趣;女生则对那些要求细致、谨慎的工作更偏爱。在劳作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要照顾到这种差异,“在我们为实验学校选择的实践活动中。以男生的木工活动和三年级开始的女生手工活动为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劳作学校力争把劳作教学的原则贯彻到各科教学中,不但设立专门的手工劳作课,还对各门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在学生知识、能力、品格培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劳作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特点是用主动的方法代替被动的方法。对于实践技能课,主要采用实习作业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活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方法。学生在教师适当指导与监督下层开活动,充分运用自己的独立思维,发展创造性,提高动手能力,而实际活动成果又促进学生不断改进、提高。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如历史、文学等,读书指导法、表演法、讨论法运用更多。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问题。表演法,是学生将故事搬上舞台,由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通过表演,学生对文章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刻。讨论法,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独立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更加独特和深刻。
三、教学环境的改革
(一)设立专门的活动教室
劳作学校设立许多专门的活动教室,各种活动教室分别对应相关的教学内容。如专门的劳作课在劳作车间进行,其中有各种机械设备和简单的手工工具与材料,教师可以现场监督与指导。如为算术课专门设立了小商店、小银行,用模拟的商业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字概念的理解,增强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进行分组教学
劳作学校实行分组教学,使教学组织规模缩小。“因为真正获得新概念以及在某些科目的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手工操作,只能在学生人数适中的情况下进行。”班级人数的减少使学生学习压力减小,因而课堂气氛轻松、自如,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开展团体劳作
劳作学校培养学生合作、利他、团结等品质,“在组织实践劳动时,应尽量从劳动集体这个观念出发,从培养儿童之间相互服务、相互帮助和齐心合力完成任务的观点出发。”团体劳作中,一方面能养成个人的生产能力,同时因为是共同劳作,能产生团结的精神。“随着劳动集体原则的实施,我们不仅获得了对学生进行伦理化职业教育最有效的力量之一,同时也发现了一系列宝贵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一般的正规学校的劳动课上,几乎得不到培育。”劳作团体中,有的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较为薄弱,优秀者要加以扶持,就培养了相互合作和服务的感情。把养成的这些精神统一起来,就构成了有共同目的的团体精神。这种劳作集体,无形中成为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基地。
四、师资的改革
(一)劳作学校聘用两类教师:一是理论教师,一是技术教师。
“对于劳作学校我们除了需要受过理论和知识严格训练的教师外,还必须有第二种教师,那就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技术教师,”理论教师注重理论课教学。技术教师注重技术劳作课教学。理论教师由具有一定劳作素养的、有劳作教学理论修养的普通教师担任。技术教师则由技术师傅充任教员。“国民学校高年级班的技术教师,可以经过精心地挑选,选中后进行教育学的培训,可以直接由技术部门聘请,”这些师傅了解新进技术的发展,并向学生介绍产品制作的新方法,展示新材料、新机器等,取得很好的经验。
(二)建立手工师范学校,培养技术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劳作学校的师资问题,需要建立手工师范学校,专门培养技术教师。手工师范应以四年小学及六年至九年的实科中学为基础。“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或六年普通中学结业后的技术教师培训班除了讲授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外。它的主要教学要点放在结合物理和化学的实践技术的培训上,”开设的课程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公民课以外,应特别注重实践技术训练,并与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唱歌、绘画等学科相连。“把国民学校变成一所将劳作课作为一门精心管理的课程而纳入教学大纲之中的劳作学校,这一变革即将到来,而且必将在克服各种各样的阻碍中到来。”
(三)改革师范教育,培养劳作教育合格师资。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课;评价标准;评课
评课是教研员的家常便饭,是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的常规形式之一,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牛鼻子”。抓住这个牛鼻子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评课是否公正、准确、全面、深刻,对教研效益影响很大。通过它,又影响和左右着教师在教研教改中的思维走向和探索途径。因此,科学地、客观地、公正地评课对于促进教师的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一堂好的劳技课有哪些要素呢。目前的评价标准很不一致。有的强调评课要“八看”,有的采用“五三三”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多数评价标准是针对学科性课程的,并不适合“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劳技教学。另外,评价标准过于细化,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给实际评课带来不便。在多年的教研实践中,我们把学科性课程的评价标准与劳技学科的特征相结合,尝试着劳技课评价“五看”,取得了较理想的教研效果。该评价标准的特点是:大处着手,小处着眼;优化标准,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凸显特点。
一、看教学效果,有多少学生“做好了”(60%)
劳技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技学习活动”的过程。操作练习、作品制作始终是劳技课教学的主旋律。因此,通过操作活动来完成作品制作是一节劳技课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我们评价劳技课的基本点。一节劳技课如果有80%以上的学生“做好了”,且作品符合质量要求,操作严格规范,安全无事故,那么就是一节合格课。
“做好了”来自于“会做了”,它是课堂教学效益显著,目标测试达成率高的标志。它至少可以包括下列内容:课前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安排工具与材料;教学目标完整、正确、适度,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都明确各自的教与学的目标,并相互配合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教学重难点得到准确的把握和有效的解决;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适当;传授操作要领准确规范,讲解劳技知识正确无误;一节课容量适中,教与学有张有弛,课堂气氛活泼。
二、看教学重难点是否准确把握、有效解决(10%)
劳技课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实现的。要看劳技教师的讲解是否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的、通俗的术语,并和示范操作结合起来,做到边讲解边示范。劳技教师的示范操作要规范、清楚。对于一些技术的关键点,教师的示范一定要慢些,有时甚至可以重复示范。对于一些技能中的难点,教师可以把动作进行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要把握好讲解示范的时机和效果,以便留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时间。另外,不能因为是劳技课就忽视了板书,要精心设计板书,做到工整无误,条理分明,直观性强。精当的讲解、示范和板书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利器,也是劳技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内容。
评课时要注重看教师能否就教学内容、目标、学情来准确地把握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通过假设、模拟、比较、分析等方法来选择哪种或哪几种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要看是否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处理好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之间的关系,使之“适时、适当、有机、有效”。
三、看对操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否准确、合理(10%)
在操作教学中,要看教师是否在组织管理、解疑排难和安全检查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操作练习前,教师须让学生明确操作过程、关键点以及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在操作练习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或集体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各有所得。在操作练习后,教师要肯定好的作品,也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使正确的方面得以巩固,错误的方面得以纠正。对于操作练习中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好习惯,教师要抓住典型事例,使评议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当充分鼓励那些有独到之处的作品,让学生思维迸发出的奇异火花得以保持。要使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并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提高学生操作实践活动的效率。
四、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教学方法是否得当(10%)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看劳技教师是否做到把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使“教”为“学”服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劳动课上,教师不能一言堂。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能力水平,运用启发式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优化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自学、质疑。劳技教师在教、学、练中要始终贯穿一个“导”字。
劳技教师不仅要注意教法,更要重视学法指导,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去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重视和培养的过程。劳技教师要通过学法指导来完成在劳技课上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想象及创造等多种能力的任务。
劳技课对于学生劳动观念和优良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劳技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还要注意捕捉教育时机,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动、亲切、入情入理的教育,使得劳技学科“多学科视野”的特征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五看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的各部分组成及其顺序和时间分配等。它是由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组成的。看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课堂教学程序的展开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教学环节的转换是否顺利而自然,是否有教学的层次感、节奏感。教学效果是否明显。
具体地说,看一节劳技课的教学结构,就是看教师是否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学情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时不妨问一问自己:设计这一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一环节的关键点是什么,这一环节与上下环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样一问,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结构设计的水平,也有利于听课者抓住课堂设计的关键点,从而提高评课质量。
看时量分配是否合理,主要看重点、难点的教学与教学的呈现是否一致;各教学环节的时量与教学任务是否匹配;是否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时间。整个课堂教学是否井然有序,严密紧凑。劳技课特征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严把握时间,以每节课45分钟为例,“操作实践”不得少于25分钟。要杜绝不按时下课的现象,因为拖堂就等于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上述五条,强调的是第一条教学效果,即有大多数学生“做好了”,做到了这一点就得60分。其余四条,每条10分,五条加起来100分。通过这样有层次的评课,既使教师知道评课应评什么、怎样评,从评课中得到启发和收获,又能使教师明确自身教学水平所达到的层次,还能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实践证明,劳技课评价“五看”,既科学实用,又便于操作,在劳技课评价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使得“五看”在劳技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自云.浅谈听评课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师进修学校.新课程:教研,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