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07:13: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险工作展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庆市三十三中学
一、基本情况(谋求发展,兼容并蓄)
大庆市三十三中学,始建于1975年8月,坐落于大同区同北路214号。校园占地总面积48400平方米,其中操场占地面积156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708平方米,绿地面积5600余平方米。
学校现有三栋教学楼,基本满足1600名学生的需要;餐饮楼和宿舍楼均能满足1200名住宿生的需要。学校教学设备先进,配有理、化、生实验室各2个,微机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各1个,另有2个可容纳200人的电教室。
我校为资源整合学校,2002年原大同镇中学学生和18名教师并入;2009年八井子中学、庆阳山中学学生和72名教师并入;2012年祝三中学、大青山中学15名教师和祝三学生并入。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087人,教职工156人,其中专任教师108人。全校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有112人,专科学历的有3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6%。高级教师36人,一级教师78人,助级教师38人。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32人。
二、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教师素质)
(一)重视教学工作,关心教师成长
重视教学工作就是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管理上,业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帮助分析、指导教学工作。营造出一种重视教学、服务教学、服从教学的良好氛围。制定合理的教师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是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的有力保障,我们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公正、公开、公平为原则,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把评价结果与评优晋职挂钩,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针对我校专任教师人数多、工作量严重不足,青年教师进取心弱等实际情况,经常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时时关心教师疾苦,给予必要的帮助,以此来感化教师,从而使他们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进而促进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同时对教师进行赏识管理,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个教师的独特价值,赏识教师的努力、赏识教师的进步。让教师在幸福中育人,从而把外在的激励化为自身的动力。
(二)夯实常规教学,凸显教学特点
我校成立了以业务副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成员、学科带头人为组员的教学评价小组,实行跟踪集体备课、推门听课,课后座谈、检查教案作业、量化评价等。业务检查由原来的一月一查变为天天有检查,由原来的定期集中检查变为不打招呼的临时抽查,由原来的查后单纯量化变为查后座谈反馈、打分量化。这一改变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成绩的提高。
1、注重教研培训,促使课堂高效
电子白板的装配,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是逢培训必参加,并且安排录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由一人或几人参加培训最终变成全员培训。以此统一认识,更新观念。
我们在面对只有部分教师会使用白板进行教学的情况下,教导处采取集中培训、“一帮一”、自主学习等三种方式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制订出”一帮一“名单,责任落实到人,由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中老年教师等一系列策略,使教师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专业化水平。
本学期,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电子白板的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开展了电子白板赛课活动,计有语、数、外、物、化等28名教师参加竟赛,学校对取得优秀成绩的8名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今后还要继续开展不同层面的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提高运用现代化手段能力。
同时,我校也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各类赛课活动。外语教师王锦辉2015年参加了全国多媒体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她制作的微课也得到了展示。本学期,我们5个学科老师加入了教研微信群,用微信进行学术交流。我校也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校本资源库,实现教案和课件共享。
2、关注平时课堂,提升执教能力
我校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原生课堂。推门听课中坚持“一听、二看、三评、四跟进”的原则。“一听”即听教师常态下的教学情况;“二看”即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习惯、班级管理情况;“三评”即听课后要进行评课,以平等互学的态度,促进教师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好的做法及时总结推广,不足的地方及时修正,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四跟进”即在听后不久再次跟踪听课,督促教师自我完善。
努力营造“高效”氛围,积极开展“三课”活动。我校已经明确了“导学引路、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平时教学中,让教师在教学上努力体现和运用“六个多一点”即:平时备课是多导学一点,正常授课时多合作一点,安排习题时多设计一点,家庭作业多面批一点,日常辅导多照顾一点,交心谈话多进行一点,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经常开展业务领导骨干教师示范课、中年教师优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赛课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逐步提升课堂效率,最终达到高效课堂。
3、推广公开教学,促进专业成长
我校将校内公开课常规化,学期前在安排课表时调整好计划,每周下午固定开展“学科教研日”活动,周一为“语文教研日”、周二为“数学教研日”、周三为“英语教研日”、周四为“理化教研日”、周五为“政史地生教研日”。并以此确定为课堂开放时间,这一天下午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接受家长的监督。迫使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这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在成长,而且要求学科团队在成长。从而形成了“授课前集体备课,讲课时集体参与,授课后集体评价,教学中集体改进”的良好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几年来语、数、外等学科都进行过“送课下乡”活动,通过开展城乡结对子活动,对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重视校园文化,提升育人质量
校园品格影响学生品格,我校以“净化心灵”为目的,着力建设“干净校园”,使学校成为感化人、陶冶人、激励人的地方。
1、重视发挥教师群体的表率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为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我校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行为规范教育,规范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开展“师德标兵”选树活动,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领导、教师不计个人得失,发扬奉献精神,义务到校辅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2、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基层管理作用。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年级组长、班主任会议;每学期1—2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组织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定期举办班主任工作培训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或听取经验介绍等方式,相互取长补短,全面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为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加大对班主任及班级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完善了一整套详备的考核方案,收到了较好的管理效果。另外,我们还要求各任科教师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不断加强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学校特别重视“留守”孩子与“潜能生”的教育,要求教师以父母般的爱心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
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成立了“学生会”、“学生自律委员会”,选拔 “环保小使者”、“优秀值日生”、“礼仪学生”、“校风巡查监督员”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各项管理中,如:每周班级纪律、卫生等各项评比工作,主持每周升旗仪式活动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班级管理的主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开展“六个一”活动,创建“书香校园”,我校与大庆市图书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期为我校更新流动图书1000册。团区委也为我校捐赠价值12万的图书。促使师生好读书、读好书。定期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学期末开展“文明学生”评比活动,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获得了一种感受,明白了一个道理,养成了一种品质,学会了一种本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校结合期中、期末考试对优秀学生和提高幅度较大的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每学期在200人次以上。
4、加强校园基础建设,创设环境育人氛围。近年来,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在“净化、绿化、美化”上下足了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启动了“绿色校园”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注重依照美的规律来构建校园,栽种和修剪着眼于画意,使学校一年四季绿意萦绕。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学校里每一扇门窗、每一角落都是一个“教育的潜在课堂”,整洁的楼道,醒目的标语,明亮的教室、书香的办公室、洁净的寝室、卫生的食堂,处处孕育着三十三中人的理想和对未来的展望。精品校刊《晨曦》展现了学生才华;校园广播站把学生梦想的空间延伸。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景观合理搭配,使教师、学生在这里和谐进步、茁壮成长。
(四)强化安全管理,筑牢生命防线
学生的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校坚持每周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还坚持周周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居安思危,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校长亲自抓安全,通过落实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系统管理,做到人员进出严格把关,学校24小时有领导带班值班。安装了108个监控摄像头,覆盖学生的所有活动区域。同时加强与校外力量的合作,与派出所和消防部门建立了长久的辅导和合作关系,确保了学校全年无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取得成绩(脚踏实地,稳步提高)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客体;记忆容量;存储方式;认知神经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Baddeley等人(1992,1998,2000)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存储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工作记忆的模型包括四个部分: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视觉空间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pad)、语音回路(phonologicalloop)和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其中,中央执行系统为控制系统,情境缓冲器是一个能用多种维度代码储存信息的系统,为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和长时记忆之间提供了一个暂时性信息整合的平台,同时,通过中央执行系统将不同来源的信息整合成完整连贯的整体。情境缓冲器和视觉空间模板、语音回路共同受到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鲁忠义,杜建政,2008),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为存储系统,分别用于存储语言信息以及客体和空间信息(Baddeley,2000),
视觉空间模板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研究中多使用“视觉工作记忆(visual working memory)”的名称。视觉信息包括空间和客体两方面,进而出现空间工作记忆和客体工作记忆的划分。客体指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物体,如建筑物、几何图形、面孔等。客体都是由颜色、形状、纹理、方位等不同维度特征的视觉信息组合而成,大脑把这些视觉信息整合成一个客体的过程叫做特征捆绑(肖英霞,刘昌,2008),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人们必须明确视觉工作记忆的加工存储机制,从而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成了当前工作记忆研究的热点问题(沈模卫,易宇骥,张峰,2003)。
2 客体工作记忆的行为研究
2.1 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
工作记忆容量问题,一直都是工作记忆研究关注的主要方面之一。正如,Miyake等人(1999)所言,资源有限性的实质是工作记忆研究中关键的理论难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认知加工的一项预报指标,且被认为是区分个体之间以及特殊群体之间能力差异的基础,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两方面的意义,首先,视觉工作记忆系统是有限能量存储,其次,视觉工作记忆系统是暂时性加工。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针对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研究是基于Baddeley(1992,1998)的视空间模板理论,由空间位置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而开始。
Trick和Pylyshyn采用追踪任务,对视觉工作记忆容量进行研究。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对一些小项目(如小圆点)计数。他们发现,被试把握4个项目时,能够将其同时置于注意范围之内,进行加212;而当项目数量超过4个时,计数过程中就需要转换注意,进行序列加工。Trick和Pylyshyn还进一步发展了“多目标追踪”(multi―object tracking)范式。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只能同时追踪4个圆点,如果闪烁圆点的数量再多一些,被试就无法准确追踪,不能正确指出它们最终的位置。由此推断视觉工作记忆容量可能为4个左右(杜建政,鲁中义,刘国学,2001)。
Luck和Vogel在1997年的一项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些带有不同颜色的方块的初始刺激,然后呈现检测刺激,让被试判断刺激是否一致。结果显示,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容量是3-4个客体,视觉客体工作记忆的容量仅与客体的数量有关,而与客体中所包含的特征数量和种类无关,也就是说,由不同维度特征整合客体的容量与单维特征客体的容量相同。同样,Todd等人(2004)采用上述类似的实验范式,将初始刺激改为不同颜色的点,得出与Luck等人(1997)研究基本一致的结果,而发现这种容量限制可能与顶叶有关。
认知神经方面,Jiang等和Delvenne等的研究认为,空间构形(spatial configuration)作为工作记忆中不同刺激项目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也能存储在视觉工作记忆中,且在有些条件下能提高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Delvenne等新近的研究发现基于客体的编码有助于对同一客体不同部分特征的记忆,且利用空间构形的编码信息还可显著增强这种效应。另有,Alvarez等的研究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会随着知觉编码阶段难度的提高而减小,即客体的信息负荷(information load)影响记忆容量(,沈模卫,郎学明,陈硕,2007)。Eng等人(2005)的研究也证明了同样的结论,Davis等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是固定的4个客体的观点提出了反对,他们指出,在以往的研究中,随着客体数目的增多,视觉刺激所占据的表面积也同时增大,这样视觉刺激所具有的特征信息量也自然增加,所以,这些研究发现,随着客体数量增加而记忆绩效降低这类结果也许反映的并不是客体数量自身的效应,而是相关知觉信息量同时随客体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效应。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当实验刺激所占据的空间区域大小恒定时,客体数量变化对记忆绩效不再具有影响(等,2007),同时,Vogel等通过神经电生理的研究,结果亦显示在视觉工作记忆对于物体项目数存储容量能力方面,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提示视觉工作记忆的最大容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Olesen等研究认为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这种神经可塑性主要与前额叶和顶叶的功能改变有关,不过Olesen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采用了相同的实验材料。后来Olson等通过研究认为,相关学习只是调控了那些需要记忆保持的信息内容,而不是直接提高工作记忆的容量(席春华,朱幼玲,汪凯,2008)。
上述的研究再次表明,视觉工作记忆是对有限能量(即视知觉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存储的系统,同时,客体的信息负荷影响着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但是否能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提高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2.2 客体工作记忆的研究范式
目前,研究者一般采用变化检测范式(changedetection paradigm)来研究客体的加工特性,它是前后呈现两组刺激,然后让被试进行一致性判断,
即先呈现初始刺激组,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呈现检验刺激组,要求被试对检测刺激组与初始刺激组的“异”或“同”的进行判断,并做出反应。实验中要求被试重复说习惯化了的词语或数字,如“an,an,an"等,抑制干扰语音回路的影响,即发音抑制(articulatory suppression)。研究者根据所关注的问题,结合被试判断的记忆绩效指标,从而对所研究问题作出推断。
常见的变化检测范式有:单检测,整体检测和双任务设计(Wheeler&7reisman,2002),单检测是只呈现一个检测刺激,要求被试判断是否在初始刺激组中出现过;整体检测通常是检测组的刺激数目与初始刺激相同,只是某些特征或者特征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双任务设计是为了控制,排除或者分离某些因素而进行的双任务结合呈现方式,另外,在变化检测范式的基础上,研究者分别从行为和神经成像的角度探讨了客体工作记忆中单一特征和捆绑特征的加工。
2.3 客体工作记忆的存储方式研究
关于视觉信息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存储方式问题,初始是基于特征的存储机制(feature-basedstorage mechanism)的提出,即视觉客体工作记忆中的存储单位是特征,每一维度的特征都有自己独立的存储子系统,因而整个视觉工作记忆拥有众多的特征存储子系统,客体的不同维度的特征被分别保存在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内,影响记忆容量的因素是特征的数目,而不是客体的数目,每个客体拥有几个构成特征,就要占用几个容量单位。于是,人们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否定了基于特征存储的理论解释,提出了几种客体特征可以捆绑起来进行存储的关于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存储机制的假说(李广平。2004)。
2.3.1 强捆绑存储说(strong sense of bindinR
storage mechanism)
该理论强调绝对基于客体的存储,也称为强客体存储说。以客体为基本的存储单位的视觉工作记亿,将各种特征的视觉信息整合成客体存储于工作记忆中,不是特征方式的存储,因此视觉工作记忆容量取决于客体的数目而不是特征数目和种类。每个客体所整合的特征数目并不会影响记忆容量,也不会占用其他认知加工资源,对特征的存储是“免费”的。
Luck等(1997;Vogle,Woodman,&Luck。2001)探讨了视觉工作记忆的存储单位是客体还是特征。他们采用含有不同维度特征的刺激材料进行检测,在朝向颜色的实验中,分别向被试呈现三组初始刺激组和检测刺激组,每组刺激内有四条包含方向和颜色的线段。第一组,判断颜色,即朝向恒定,颜色变化;第二组,判断朝向,即颜色恒定,朝向变化;第三组,判断朝向和颜色,即颜色和朝向均发生改变。在第一组和第二组试验中被试记忆的是4个特征,而第三组记忆的则是8个特征(4个颜色和4个方向)。结果显示,在上述三组试验中,被试的记忆准确率无显著差异。而后,Luck等增加了客体的特征(即颜色、朝向、大小、中间有无分隔),要求被试进行4个特征客体和!个特征客体的记忆,结果也没有发现差异。说明被试的准确率只取决于客体的数量,而与客体所包含的特征数量无关,因而视觉工作记忆基本的存储单位是整合了不同纬度特征的客体。他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比较了单色块和嵌套双色块(一个方块中内嵌一个不同颜色的小方块)的记忆绩效,在呈现的方块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双色块和单色块的记忆绩效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必须明确,试验中被试需要记忆的双色块颜色数量是单色块的两倍。该结果同样支持了视觉工作记忆存储单元为整合客体的观点,而与组成客体的特征数量和种类无关。
后来,Klaver等人(1999)采用ERP的方法研究单一特征记忆和捆绑特征记忆的脑区功能分布和时程问题,发现记忆单一特征和记忆捆绑特征有着相同的的脑区激活模式,也验证luck的观点。Lee等人(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存储客体不受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影响,客体的特征是以捆绑形式存储。最近,Johnson,Hollingworth和Luck(2005)的研究依然支持了工作记忆在存储时是整合客体的观点,同时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捆绑特征的存储不需要注意的持续参与。Gajewski等人(2006)的研究也证实了。视觉工作记忆存储的单元是整合的客体,特征是以捆绑形式存储的,而客体的存储不需要注意的持续参与,
2.3.2 特征一捆绑同一存储说(feature and binding
with the same storage mechanism)
该理论亦称为弱客体存储说。客体并不是视觉工作记忆唯一的存储单位,特征也是存储单位。因此视觉工作记忆容量不仅仅取决于客体的数量,同时受到客体的特征维度与特征整合方式等结构的影响。在弱客体说中,特征与客体的存储共同占用一个存储系统,它们之间相互竞争记忆资源,
Olson和Jiang在2002年提出了“弱客体说”,客体和特征的存储共同占用一个存储系统,客体与特征之间相互竞争记忆资源,他们共同决定着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Olson等在对大小与方向以及颜色与方向等特征的整合方式的研究中,发现同一维度特征上客体具有不同特征数值时,记忆容量受限于特征值的数量而非客体的数量。当客体是由同一特征数值不同特征维度组成时,记忆绩效就会因为特征维度的异质性而提高,如记忆四个颜色和四个形状的成绩优于记忆八个颜色(或形状)。Xu等人(2002,2002,2006)研究发现了工作记忆容量不仅仅取决于客体数量,而且与构成客体的特征信息复杂程度有关,还发现决定客体特征整合和视觉工作记忆容量信息总量的关键因素是客体组成成分间位置的接近性和连通性。如果客体是由多维度特征组成时,特征整合于同一客体相同部分的记忆绩效优于整合于同一客体不同部分,说明了同客体内部特征之间的绑定关系影响记忆绩效;当客体是由相同维度的特征(如四种形状)组成时,特征数值就会对客体记忆产生影响,Xu等人(N006)提供了神经成像研究的证据来进一步验证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容量不仅受到客体数目的影响,还受客体特征维度和特征的整合方式影响,“弱客体”假设还得到了Davis(2005),Delvenne(2006)等人的实验证实。
上述研究结论支持“弱客体”假说,说明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容量不仅取决于客体数量,也受客体所含特征信息复杂程度的影响,特征与客体的存储共同占用一个存储系统,它们之间相互竞争记忆资源。这些与“强客体”假说并不相符。
2.3.3 特征一客体双存储说(feature-object dual, storage mechanism)
该理论亦称为双重存储机制(dual,storage
mechanism)说。视觉工作记忆系统是由众多特征存储的子系统组成,客体的不同维度特征平行地存储在各自维度特定的子系统中,同时特征间通过捆绑,组成一个完整的客体,这种捆绑是可以被保持的,有赖于注意资源,不需要占用各维度特征子系统的记忆容量。同时,如果由同一维度的多个特征数值组成的客体,由于特征子系统的容量有限,特征内部会出现单个特征量间的相互竞争,如由红、蓝、黄、绿构成的客体就会出现四种颜色之间的竞争,
2002年,Wheeler和7reisman提出双重存储机制假设,用于解释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方式。他们针对客体工作记忆指出两方面应注意的信息:单一特征记忆和特征捆绑记忆。Wheeler和7reisman首先使用了类似于变化检测范式中整体检测的方式,采用单块和双块作为实验材料,结果发现,前后刺激组检测的记忆绩效取决于每组刺激的特征数目而不是物体数目,说明双块是由同一客体同一维度多个特征数值的客体构成,且工作记忆存储特征的容量是有限的,接下来的实验,由颜色和形状作为客体的两种特征。首先呈现3个或6个单块组成的刺激组,而后的检测刺激组呈现四种变化:仅变化颜色,形状保持恒定,为正方形;仅变化形状,颜色保持恒定,为白色;一半变化颜色而另一半变化形状,随机呈现;颜色和形状不变,捆绑范式发生变化。分别进行整体检测和单检测,试验结果显示,在整体测试的条件下,第二种变化的记忆绩效显著高于第一种变化,第三种变化的记忆绩效处于他们之间,第四种捆绑条件下的记忆绩效最差。而在单检测条件下,第四种变化的记忆绩效与其他三种变化一样,说明客体特征间并行存储,每一维度的特征(颜色、形状、空间位置等)都有相互独立的专有的存储区。特征间通过绑定组成整合的客体,其绑定关系的存储并不耗费各维度特征的存储容量,但有赖于注意资源保持。Fencsik等人(H003)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果。Delvenne和Bruyer(2004)的研究基本上支持上述结果,并发现在客体单位的组成中,单个特征是可以进行编码的,
最近,沈模卫等考察由颜色和形状两基本特征组成的视觉客体的工作记忆存储方式,获得了与Wheeler和7reisman的研究一致的结果,他们在进一步的实验中探讨了同一客体所含基本特征(颜色)和需集中注意参与提取的细节特征(兰道环的开口朝向)的存储方式,结果发现,针对细节特征,需要记忆绑定关系时的绩效显著低于仅需记忆颜色或开口朝向两种特征时的绩效。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强客体假设相矛盾,却可以在双重存储机制的框架下进行解释。在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他们所提出的假设是:知觉阶段以并行方式加工的基本特征能以整合客体的方式存储于工作记忆中,而需集中注意参与,以系列方式进行加工的客体特征信息则难以被整合于工作记忆中的客体表征。这种现象很可能反映了双重存储机制征存储与绑定关系存储对注意资源的不同需求,即可以并行编码的特征之间的绑定关系较少耗费注意资源,所以更容易以整合客体的方式进行存储;而需要系列编码的特征耗费较多的注意资源,故能再分配于保持绑定关系的资源就更少,因此难以以整合客体的方式存储(等,2007)。
根据双重存储机制,不同维度的特征存储在各自不同的子系统中,它们之间不会竞争有限的资源,只是有赖于注意的保持。然而它们之间真的是没有任何的联系吗?刘晓平等人(2003)研究具有颜色和空间位置两种不同维度特征客体之间的影响,发现两种维度特征之间的加工存储也会竞争有限的资源,Finke等人(2005)研究发现不同维度特征的加工存储受到认知通用资源分配策略和知觉组织的影响,而认知通用资源会首先分配给信息复杂性高的特征。
2.4 客体的捆绑方式研究
综合视觉客体工作记忆加工的三种假说,可以看出它们均包含一个概念即“特征捆绑”。来自视觉搜索和选择性注意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根据客体某一特征(如颜色将其从其他物体中搜索出来;来自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证据也都表明,大脑皮层存在多个视觉区域,不同区域的脑细胞会对外界刺激物的不同特征做出选择性反应,如形状是在下颞叶皮层进行分析加工的,颜色是在皮层V4区域进行的,而运动等空间特征则在枕叶到顶叶的背侧通路上得到表征(陈彩琦,付桂芳,金志成,李坚,2004)。但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对客体的特征进行过分析,而总是把世界的客体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意味着大脑需要把散布于不同皮层区域的分散信息合理而快速地联结在一起,这种现象就是知觉加工过程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征捆绑”(Feature binding)。由于客体的这一特性,使对客体工作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单个特征以及捆绑的特征中是如何被存储和加工的问题上。(,金志成,2006)。
关于捆绑存储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分歧:其一,客体工作记忆的特征是自动进行捆绑还是需要额外的资源执行?Wheeler和丁reisman等2002年采用单检测和整体检测的方法分别探究了单个特征记忆和捆绑记忆的问题,实验结果显示,在整体检测情况下,工作记忆的存储是分离特征,特征捆绑是需要额外的资源;而在单检测情况下,被试保持的是物体存储,特征捆绑也就自动发生了。整体检测因为在检测阶段会消耗一部分的资源进行整体的认知,进而记忆效度会低于单检测。说明捆绑受到了“感知的干扰”,整体检测在检验阶段呈现全部的刺激组,让被试判断是否与前面的初始刺激相同,这就要消耗一些资源去感知探测刺激,这种资源消耗就影响了工作记忆中捆绑的存储。总体上看来,并不能孤立地判断特征是自动的捆绑还是需要额外的注意资源,工作记忆存储捆绑特征所需的资源还受到客体的特征维度、特征的复杂性和整合方式,以及呈现时间和间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捆绑易受到其他任务的干扰并不是很牢固,因此当整个认知任务复杂性增加,所需资源增多时,最先损害的就是特征捆绑的加工(肖英霞等,2008),
其二,特征捆绑时所需的资源,是来自特征存储的资源,还是占用了通用资源?Wheeler和了reisman等(2002)认为特征存储是不会占用特征存储资源,而特征捆绑的加工是需要注意资源的,因此关于注意资源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特征捆绑的加工资源来自中央执行系统,并由情景缓冲器加工,Baddley认为(鲁忠义等,2008),情景缓冲器是一个多种形态编码的存储系统,可以通过中央执行系统提供的注意资源把工作记忆两个子系统的信息整合起来。Baddley等在2006年的研究中,通过增加一个双任务,观察到特征捆绑会受到中央执行系统负荷的增加的影响,说明特征捆绑的加工不受中央执
行系统的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视觉工作记忆中的捆绑依赖于工作记忆注意控制的参与。Engle等提出只有在需要控制性注意参与的任务中才能反映出工作记忆捆绑的差异,这样就揭示工作记忆执行控制的基本方式,即通过维持注意、实施控制性提取和排除干扰等控制性注意过程保证捆绑的顺利完成,有关前额叶功能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支持这一假设(刘惠军,郭德俊,2006)。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验可以证明工作记忆中捆绑的加工所需的注意资源来自于哪个系统。但实际上,只要有足够的资源,特征就会以捆绑的方式存储。
3 客体工作记忆的认知神经研究
客体的加工与存储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大量fMRI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存在特定神经机制,而且工作记忆对于视觉客体和空间的加工存在不同的神经通路,可以划分为在解剖上和功能上分离的两条通路:一条腹侧通路可能由枕叶。颞一前额叶皮质神经通路。客体信息通过“what”枕颞通路输入,保持激活左腹侧PFCBA4,主要的功能是客体工作记忆的加工。另一条背侧通路可能由枕叶-顶-前额叶皮质神经通路负责加工完成。空间信息通过“where”枕顶通路输入,保持激活右腹侧PFCBA47区。主要功能是空间工作记忆的加工(饶恒毅,周天罡,卓彦,范思路,陈霖,2001;文,林崇德,2006),还发现前额叶亚区在视觉客体和视觉空间认知加工可能存在分离(Mnhr,Goeble,&Linden,2006)。由此可见,视觉信息的加工与存储涉及到视觉皮层的广泛区域,这些区域相互联系地接受输入,将客体信息整合在一起。
3.1 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作用
额叶是人类多种高级认知加工的关键脑区,不仅是负责监督协调的中央执行系统的主要皮层区域,也是客体整合与存储加工的重要区域。尤其是前额叶在工作记忆的处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额叶介导多种类型工作记忆的心理活动。Hoshi等人(2000)发现前额叶侧后部参与了工作记忆容量的加工。Song等人(2006)则发现前额叶皮层和额下皮层等区域只对记忆负荷的变化敏感,各种记忆类型在额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特征在未到达额叶前就被捆绑了。Mohr等人于2006年研究发现额叶腹侧面主要负责客体信息的维持和操纵,额中回前部,额下回连接区以及双侧顶下小叶较多的参与了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而额叶背侧前运动区主要负责空间信息的保持和加工,不过,Mottaghy等人(2002)使用rTMs技术对正常人进行空间信息和面部识别研究。结果显示前额叶背外侧障碍会导致两种类型的信息加工均出现异常,说明前额叶背外侧可能在视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起着监控作用。2006年Ranganath等研究指出颞下叶皮质脑区以及初级视皮质才是客体加工和存储的场所。而前额叶主要是抑制无关的信息加工,最近McNab等人(2008)支持了Ranganath的研究,同时验证了Engle提出的理论,前额叶主要是抑制无关视觉信息的加工,参与捆绑存储的注意控制,在视觉工作记忆的存储过程中可能起了监控作用。另外,Simon-thomas等人(2003)采用了ERP技术分析了工作记忆提取阶段所激活的脑区,发现前额叶皮层对不同维度的特征加工不同,说明前额叶皮层可能为特征捆绑提供了更多的注意资源,以往的这些研究不但表明前额叶与视空间工作记忆加工有着密切的联系,还说明空间工作记忆和课题工作记忆之间存在着分离,但对于不同亚区和视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具体作用还存在争论。
3.2 颞叶,枕叶和顶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作用
视觉工作记忆中客体和空间信息的加工是通过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系统来完成的,加工客体和空间信息的大脑皮层主要有枕叶、颞叶皮层、海马回及前额叶皮层(Ranganath,2006),各皮层在客体和空间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不同。经研究,颢叶皮质在客体加工中起重要作用,被认为是腹侧通路中的的最后环节,因而被关注。脑损伤和神经功能成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显示客体工作记忆的加工存储明显激活了颞叶皮质(Olson,Moore,&Stark,2006;Ranganath,2006;Axmache~Mormann,Fernandez,Cohen,Elge~&Fell,2007)。客体和空间信息加工将激活视皮层和前额皮层内的多个区域,其中大脑皮层的两侧枕叶这要负责客体信息编码,而空间信息加工则更多地依赖于顶叶(李广平,2004),即枕叶和顶枕叶可能参与了客体不同维度特征的加工(Simon-thomas,2003),枕,颞皮层负责客体形状的加工(Song,2006),空间信息的存储功能可能由右枕叶前皮质和后顶叶下部负责(Smith,Jonides,&Koeppe,1996),空间信息的加工复述主要由运动前区和后顶叶上部负责(Courtney,Petit,Maisog,Jungerleider,&Haxby,1998),额,顶叶皮质环路负责空间信息的加工(Klingberg。2006),而空间工作记忆主要的加工区域可能是前额叶背侧面以及顶下小叶(Alain,He,&Grady,2008;Curtis,Rao,&D Esposito,2004)。海马回和颞中回在新异客体的加工中起重要作用。脑损伤和神经成像的研究中表明,要保持新异复杂客体更多的依赖于这两个区域。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工作记忆的保持阶段,海马回和颞下皮层在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联系,说明为了控制工作记忆加工,海马回可能为后部皮层区域提供了一个反馈作用(Rangan~h,2006)。
3.3 客体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的分离研究
Fletcher等人(200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视觉工作记忆存在着左侧及右侧的侧化即客体工作记忆激活了左侧(或双侧)额叶,而空间工作记忆激活了右侧额叶,Ventre-Dominey等人(2005)通过对正常人的脑区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研究,也发现客体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差异反映大脑的偏侧化效应,还说明客体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的加工存储存在着分离,额叶背侧一顶枕叶神经环路参与了空间工作记忆加工,额叶腹侧面、纹状体以及颞枕叶神经网络参与了客体工作记忆加工。Mohr等人(2006)的研究显示前额叶亚区可能在视觉客体和空间信息加工中起着分离作用。Song等人(2006)研究支持工作记忆对客体和空间信息的特征存储的分离,不过,Moaaghy等人(2002)的研究发现空间信息加工受损可能由前额叶背内侧功能异常导致,面部识别的障碍可能由前额叶腹侧面异常导致。Berryhill等(2008)通过对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表明空间信息加工受损出现于左侧顶叶损
伤患者,而客体和空间信息加工双重受损的现象出现于右侧顶叶损伤的患者。这与Finke等人(2006)的研究吻合,说明不同维度特征信息的加工由右侧顶叶参与。不过由于上述研究的脑损伤患者的损伤部位并不能完全重合,故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可能包括前额叶、枕叶、颞叶以及顶叶等多脑区的共同参与,前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起到了监控和执行控制作用,顶叶可能更多的参与空间信息的加工,而客体工作记忆的加工则更多地依赖于颞叶。不过,由于脑损伤患者的研究结果与脑功能成像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很多学者对此也提出质疑:视空间工作记忆对于视觉客体和空间的处理是否可以完全分离,还是受到某一脑区的调控;这就需要结合脑功能成像和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进行相互印证的方法来揭示不同脑区在视空间工作记忆加工中的具体作用(席春华等,2008)。
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展望
目前研究认为:(1)存储容量。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独立的成分;(2)研究范式。研究者常选择变化检测范式中的三种形式:单检测,整体检测和双任务设计;(3)存储方式,如果客体由多个特征组成时,特征整合于同一客体相同部分的记忆绩效优于整合于同一客体不同部分,说明了同客体内部特征之间的绑定关系影响记忆绩效;当客体是由不同维度特征具有同一特征数值构成时,记忆的准确性就会因为特征维度的异质性而提高,(4)认知神经科学的发现。客体在大脑中的加工存在层级性,颞叶主要负责视觉客体工作记忆的加工,不同维度特征的加工和整合是在腹侧通路完成。对于该领域所面临的有待于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性地提出展望,
1)客体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中,不仅仅是对于容量值有限性存在争议,对于客体的存储容量取决于客体数量还是特征的复杂性也存在争议,对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中,最多实验证据支持的是“弱客体”假说,并不否认存储单位是客体的说法,同时强调客体所含特征的种类、数量、绑定关系、呈现时间及客体所含特征的维度和整合方式等信息复杂程度对客体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就是缺少了系统的探讨,因此,系统详细的探讨能够明确对视觉工作记忆容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改善目前间接测量记忆容量的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视觉工作记忆的问题。
2)现有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变化检测范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检测阶段很可能会受到记忆提取或比较效率的影响;在被试做“同”或“异”的反应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在检测阶段如果初始刺激的提取,且与检测刺激的比较过程耗时较长,都可能会因为遗忘而失去部分记忆内容。采用单检测方式或者采用在检测刺激中仅对指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干扰。在操作反应阶段,要求被试仅对检测刺激组与初始刺激组完全相同的做出反应,因此,改进已有的研究范式或引进其他研究范式,增加对认知活动的实时记录,进一步拓展对测量过程内部加工机制的研究。
3)针对“强客体”假说的支持实验,而在其他研究者的重复中并不能得到验证,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原因:关于实验材料。在嵌套实验中,呈现的4个颜色块是由两种不同颜色嵌套,同时备选的颜色也仅有四种,这就可能造成颜色的重复出现。关于实验设计。检验刺激组与初始刺激组不相同时,仅仅是颜色框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被试可能并不是记住了两个客体进行的判断只是记住了其中某个客体的整合方式而进行的判断。如呈现绿色正方形和红色多边形,而被试可能只记住了绿色正方形,之后呈现红色正方形时就会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关于绩效比较,他们要求被试分别记忆多维度特征客体的单维度特征和全部特征客体,然后进行记忆绩效的比较。这就极有可能导致被试在记忆单维度特征时也对全部特征客体进行了记忆,因此记忆的绩效并非只是单维度特征的记忆成绩,于是片面的得出相同维度特征客体和不同维度特征客体的记忆绩效不存在差异的结论。因而,设计出完善的实验,是后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工程监理;现状分析;前景展望
1.前言
对于任何一项工程项目而言,严控质量是重中之重,而监理单位在工程质量监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强化监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于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不断在建筑工程当中得到应用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更加重要。但是也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今天的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比以往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加之目前的建筑工程的参建单位众多、施工周期较长、施工人员和施工环节众多,如果监理人员不认真履职,则建筑工程质量变无法得到保障。实事求是地讲,目前的建筑监理工作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努力予以完善和提高。在本文中,笔者既分析了建筑监理工作的现状,也对建筑监理工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2.建筑监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的建筑监理工作的现状,成绩和不足共存。
首先,成绩方面。我国政府在1988年至1992年重点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八个一线城市以及水电行业、交通行业这两个领域当中开始执行监理机制,它们成为了我国实行监理制度的首批试点城市和试点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建设监理制度在我国的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在工程投资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及施工安全管理这三个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建设监理制度已经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健全建设监理工作也已经成为了包括建设领域在内的全社会的共识。
其次,不足方面。(1)监理工作在实践中仅仅落实于工程施工环节。监理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不少建筑工程项目仅仅在施工环节中落实了监理工作,而其他环节则很少甚至没有委托监理单位进行监理控制。而后,监理企业在接受业主方委托之后,建筑工程也往往处于即将破土动工的状态,监理人员只能边熟悉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等边开展示监理工作,由于掌握信息不够、情况不深入,导致监理工作效果大打折扣。(2)监理人员角色定位错误。依照相关规定,监理工程师作为公正的第三方需要根据工程建设承包合同、监理合同等相关资料来履行自己的监理职能。但是目前有些承包商仅仅将监理工程师当做是质检人员,这些角色定位错误不仅混淆了监理人员的职能职责,也必然会对工程验收程序产生不利影响。监理工程师负责对工程产品进行检验,而承包商方面也承担着提供合格产品的义务,不论是监理人员自身还是承包商均不能够把监理工程师当做是质检人员。(3)错误认为监理需要对工程质量承担全部责任。监理单位凭借业主的授权和相关合同(如工程建设承包合同、监理合同等)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如果是设计方面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或问题),则设计单位需要承担责任;如果在施工环节出现质量事故(或问题),不论监理单位是否检测到或者发现该问题,监理单位仅需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承担责任,相应地,承包商不能够以监理单位不作为或者其他借口免除自己的责任。因为依照工程建设承包合同,承包商方面需要向业主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因此,监理单位作为公正第三方的定位必须要清晰。(4)不规范的业主行为易导致监理纠纷和误解。规范的业主行为能够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相反,如果业主行为规范则必然出现各种问题。在工程实践中,不少业主单位存在着过多干预监理工作、越过监理单位直接和承包商沟通的情况,这些情况必然会严重干扰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业主既然全权委托监理单位,则监理单位应该成为工程项目现场的唯一管理者,业主只需要将相关想法告诉监理单位即可,相关事宜由监理单位负责协调。(5)错误认为工程施工安全与监理单位无关。《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明确了监理单位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中的责任,但是实际中,某些监理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施工安全中的责任,认为施工单位作为施工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该对施工安全负有全部责任。今天的监理工作职责囊括了安全、质量、进度、投资这四个方面,因此,相关监理人员需要端正认识,严格遵守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认真履职,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建筑监理工作的前景展望
为了我国建设监理同国际接轨的步伐,应该在以下各方面加紧工作,缩短我们同国际的差距。
首先,全面提高监理工程师的素质,以缓解到彻底解决监理人才的年龄与知识老化的问题。其解决办法是:(1)加强监理行业培训工作的力度,开展不同层次的监理人员的培训和对国际工程监理等专题研究,如监理公司总经理培训、监理培训、某工程项目培训等;(2)组团到国外考察学习会谈,邀请有真才实学的国外专家讲学,了解和把握国际工程建设监理运行规则;(3)开展国际同行间业务交流、互访活动、取长补短,知己知彼,搞清国际“轨道”便于接“轨”。
其次,完善监理工作系统和体系。我们可参照国际惯例和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运作经验结合我国特色研制出适宜于我国国情特点的监理工作体系,如 FIDIC 通用条款外我们可以制定中国式的 FIDIC专用条款,以适应国际承包工程的需要。此外还应推行如国际标准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联合国 167号国际安全条约,制定与建设监理相关的法律、技术、经济三者密切结合的技术、施工程序、合同管理等方面的操作规范,同时参照这些国际文件。研制我国的建设监理服务范围和质量管理办法。
再次,积极主动开拓国际市场。(1)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网,包括国内外咨询商、专利商、中间商、外事窗口、有国外关系的个人等,这样就可以多维的得到客户需求、社会要求、市场动态、项目信息、国际汇价等信息,排除信息不足、
坐失良机的烦恼;(2)通过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国际工程协会等组织,和国际咨询机构沟通,取得项目咨询监理权,是一个重要而不可忽视的渠道,同时要采取联合、交流集约的方式扩展国际工程监理咨询业成果。
4.结束语
质量控制是整个建筑监理工作中需要一以贯之的重点和关键。因此,监理工作人员必须要认真履职,才能够有效避免小问题给工程整体质量带来的大麻烦。除了认真履职之外,当前的现实情况还要求监理人员能够突破常规、努力创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强化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监理工作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琚兴华. 建筑施工中的测量监理工作[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18):54-55.
[2]张学知.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开拓市场 加快水电开发[J]. 水力发电. 2008(06):89-90
[3]王红兵,胡爱珍. 如何促进工程监理与建筑施工的协调发展[J]. 四川建材. 2010(05):158-160.
[4]张世怀. 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 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1(05):126-127.
关键词:建筑监理;现状;应对;展望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8401
1 建筑监理工作现状分析
1.1 对建设单位行为缺乏约束
在建筑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建设单位绕过工程监理直接下达工程指令至施工单位处,或是对监理工作有着过多的干预,从而导致一些无谓的误解与纠纷产生。从建筑监理的性质上来看,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唯一管理者就应只是建筑监理工程师,因为建筑监理受托于建设单位,而建设单位的决策或是意见则应通过建筑监理在现场进行操作实施。建设单位则应该对建筑监理的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1.2 建筑监理职责不明
建筑监理应以第三方形式公正地出现在工程建设现场,同时以工程建设承包合同与监理合同开展监理工作,而不是以施工单位质检员的身份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施工单位所使用的各类建材、工程机械设备都应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再向建筑监理报审报验,而不是只依赖于建筑监理进行各类产品的检验工作。这个问题在施工现场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造成监理工作本末倒置,无法全面开展监理工作。
1.3 忽视施工安全
这个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施工单位在有监理的情况下,往往并不对施工安全问题予以重视,而是交由监理负责,也就是查到了改,不查不改。二是有多数建筑监理认为,施工单位是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直接管理者与施工组织者,他们应对自身的施工安全有所保证与负责,与监理关系不大。如此一来,就造成双方都对施工安全问题相当轻视,给施工安全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1.4 监理队伍素质下降
伴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的繁盛,建筑监理行业的竞争同样日趋激烈,与此同时,相较于其他注册工程师的待遇来说,监理工程师的水平只是处于中下游。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便存在着监理工程师流失的现象。而在人才引进方面,一些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同样不愿意在监理公司任职,而只是选择将证书挂靠在监理单位,使得监理队伍中只有那些老工程师与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监理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下降严重。
2 建筑监理工作应对措施
2.1 正确处理建筑监理的关系
建筑监理在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管理时,不可避免地会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单位产生矛盾与问题。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的矛盾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解决,则会对工程的工期进度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应明确监理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授权与被授权、委托与被委托的合同关系,委托监理合同的签订就意味着建筑监理的权责得到双方的肯定,所以监理单位此时应以第三方的形式参与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之中,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任何单位都无权对监理工作进行干预。
2.2 加强监理职业道德建设
作为合格的建筑监理人员,首先应遵循法律与相关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在从业过程中积极地积累实践经验,并对保险、金融、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进行全面掌握,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运用,坚持公正、客观、独立的职业理念,杜绝出现虚假、不实的监理资料。其次是职业道德的建设,建筑监理人员对于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与进度有着绝对的否决权,因此,监理人员在对施工单位进行施工质量监督与检验时,要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严禁接受可能妨碍独立性检验判断的酬谢等。
2.3 加强建筑监理安全检查
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不仅关系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是他们社会效益的体现。因此,建筑监理应在施工之前,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施工部分进行详细的检查,并在开始施工时,对施工单位的一些重要的安全配置、设备进行复查,而施工单位同时也要配合监理单位做好施工安全的工作。建筑监理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一些重大的施工部位进行旁站监理,以确保施工安全。
3 建筑监理工作的展望
3.1 扩展监理知识领域
目前,各类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之中,这就对监理人员的知识面与应用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一些尚未在我国建筑监理规范中体现的施工技术与施工材料,建筑监理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施工资料与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进行综合考量,以确保工程质量。
3.2 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而对于建筑监理来说,也应在以往抱着一堆规范书籍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监理在保证工程质量上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而面对目前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监理问题,我们应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工程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施工安全上都得到相应的保障。而建筑监理工作的信息化也是大势所趋,只有合理运用了应对措施、监理技巧与信息技术手段,才能使建筑监理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国华.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建筑监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关键词】妇幼保健;回顾;探索
洪泽县妇幼保健院始建于1958年,经过站、所、院的50多年变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最初的仅有7人的妇幼保健站、40人的一级甲等妇幼保健所,发展成为今天拥有1.38万平方米,100张床位,近140人的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曾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爱婴医院”、“市级精神文明单位”、“省级巾帼示范岗”、“市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得到全县人民的肯定与认可。
12011年前的妇幼保健院
2011年前,洪泽县妇幼保健院为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仅1100平方米,病房条件差,科室简陋,流程不合理。2011年的门诊人次为39845人次,住院358人次,业务收入801万元
1.1人员情况拥有职工60人,其中,全额编制10人,自收自支编制21人,借用19人,临时人员10人。卫技人员占职工总数86%。
1.2科室设置设有临床科室、保健科室及行政后勤。其中,临床科室包括妇产科、儿科、护理部、检验科、心电B超及口腔科等;保健科室包括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生殖健康科、健康教育科等。
1.3设备配备除常规设备外,还拥有彩超、阴道B超、阴道镜、leep刀、臭氧治疗仪、红外线乳腺透照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
1.42011年前的妇幼保健院主要工作
1.4.1妇幼保健行业管理①开展各镇的孕产妇、婴幼儿系统保健管理;②每季度配合卫生局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督导;③每年配合县卫生局进行一次爱婴医院复评估。
1.4.2妇女保健开展业务①妇女保健:单纯性的每年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②儿童保健:开展县城的0-3岁儿童系统管理,开展儿童建卡和简单的体检工作,每年开展1次“六一”儿童体检及托幼教师健康体检;③围产期保健:开展孕妇建卡、体检等工作;④信息科:开展《出生医学证明》的办理工作。
22012年后的妇幼保健院
2012年,洪泽县妇幼保健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3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妇幼大厦建成,床位增至100张,实现了科室齐整、资源优化、环境优雅、梯队合理的全新格局。并荣升苏北首家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全院以树立“妇幼”品牌形象为追求,以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为主题,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以诚信塑形象,走特色发展、错位思考、优势互补的发展道路,各项工作实现了腾飞发展。2012年,全年门诊人次54804人次,住院956人,手术423例。业务收入1300余万元。
2.1人员情况人员增至136人,其中,卫技人员112人,占人员总数的82%;硕士3人,本科学历69人;高级职称13名,中级以上职称46名。
2.2科室设置设有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保健部、院感科等职能科室;妇科、产科、乳腺病科、生育技术科、新生儿科等临床科室;群体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等保健科室;药剂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医技科室。
2.3设备配备投入1000余万元,新增了钼钯、CR、X光机、彩超、TCT、利普刀、腹腔镜、臭氧治疗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视力筛查仪、听力筛查仪、同视仪、儿童综合素质测试仪、妊高征分析仪、骨密度测试仪、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等设备。
2.42012年新院运行后的工作开展情况
2.4.1完善了妇幼保健网络健全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以县妇幼保健院为中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居)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服务网络。
2.4.2落实了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一是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2012年,共对1652名农村孕产妇实施了住院分娩补助,任务完成率为111.8%;二是实施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工作。免费增补叶酸1780人份;三是免费接种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107人次。四是开展了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为2.15万名的农村妇女进行了“两癌”检查。
2.4.3规范了孕产妇、婴幼儿系统保健管理我县孕产妇保健管理率、住院分娩率、高危孕妇筛查率、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幼儿系统管理率98%,新生儿访视率99.87%,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9‰、4.55‰、2.6‰和1.63‰以下,新生儿筛查率99.1%,听力筛查率99.15%。
2.4.4拓展了特色专科新开设了儿科住院病房、乳腺病科、产后康复科、营养科、视力保健科、心理门诊等科室,开展了儿童认知心理、儿童康复、美式分娩、妇幼保健分子遗传医学研究等项目。
2.4.5提升了护理质量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实行了门急诊、手术室、产科、儿科、妇科及乳腺病科护理单元管理。
2.4.6优化了服务流程增加了药房、收费服务窗口,增设了门诊诊室,将病房划为三个病区(产科病区、儿科病区、妇科及乳腺病科病区),建立了“先诊疗后结算”就诊卡,缩短病人的候诊、挂号、取药时间。
3对未来妇幼保健工作的展望
3.1宏观管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创新机制,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内部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化改革步伐,业务发展在良性的轨道上稳步上升。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现代化。
3.2学科建设定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围产期保健三大整体学科体系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把握重点学科、提升优势学科、创造特色学科。
关键词:社区护理;现状;展望
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及人群提供的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提出,到201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它既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将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现就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
1 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
社区护理(communitynursing)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服务,其目的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1]。
2 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
主要包括预防、保护和促进三方面的内容。
2.1预防是指防止疾病和伤害的发生,具体体现在社区门诊及家庭病床等护理服务和参与周期性体检、消毒、防疫、预防接种等保健活动上。
2.2保护是指保护居民免受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侵袭。具体体现在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禁止公共场所吸烟、检查饮水和食品卫生、限制社区居室装潢环境污染等卫生管理工作。
2.3安排一些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健康,具体体现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一些全面健身的有益活动以及宣传计划生育和一些卫生保健常识上。
3社区护理的现状
3.1从事社区护理的人数 目前,全国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0个,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达26万人. 截至2007年底,我国约有护士154.3万名,其中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注册护士仅有近4.2万余名[6,13],这对于有13亿人的中国来说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2006年8月国家印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规定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而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按1:1的标准配备. 在对本市区某高校2个年级的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中发现有69.13%的学生不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其中高达52.16%的学生认为工资水平提高到与综合性医院相当时可以考虑从事社区护理工作[2]。
3.2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 社区居民希望有良好的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将医院的医疗资源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辐射社区,建立以大型医院为技术支持的社区护理模式。但是社会上对社区护理工作仍有偏见,对于求医治病,人们大多会选择医院就医,有些人对护士的价值并不真正理解,尤其是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地完成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持怀疑态度,社区居民从护性低[3]。
4社区护理未来的发展
4.1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 社区护理服务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宽、独立性强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临床,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保健知识及社会人文知识。大多数的社区护士认为通过培训所获新知识在自己全部专业知识构成中所占比例达50%以上。所以我国应在改善社区护理实践环境,促进职业稳定性的同时,以培养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制定与社区护士特点和实践需求相结合的继续教育项目。
4.2增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 社区护理的发展依赖于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有关的行政部门应该对社区护理的发展充分重视,出台有关社区护理的具体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各项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于规范管理社区护理的研究。卫生部门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区的需要,重新界定社区护理的功能和社区护理的职责,提高各级领导工作的认识。
4.3加大对于社区护理的投入 在我国,目前社区医疗保健机构的预防保健费用大多是靠医院经济收入来补偿,由于政府支持不足,服务价格未理顺等原因,形成了基层医院预防保健服务做得越多,自身填补经费就越多,医院越亏损的恶性循环。我国可以学习其他国家,政府加强对社区护理的投入,完善保险制度,发动慈善募捐等等,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结合的原则,将盈利、福利和公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障社区护理工作持续发展[4]。
4.4减轻社区护士的压力 社区护士的工作具有特殊性, 社区护士的主要压力源分别来自: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差、工作负荷重、社会地位低等。护理管理者应该给社区护士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满意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等来减轻社区护士的压力, 降低她们的离职倾向,同时社区护士自己也要学会通过转移注意力、合理的发泄情绪、向别人倾诉等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
5结论
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方向,绝大多数社区护士认为社区护理工作前景看好,并十分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我相信社区护理将以欣欣向荣的方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张莉莉.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4):574-575.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农村社会工作是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作而言的社会工作领域,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社会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理论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心、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社区工作、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等方法开展各种活动,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主要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一批学者带头发起,之后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处于低潮甚至是停滞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优抚和农村社会福利,这期间学者比较注重宏观上的政策研究。近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背景日益成熟,为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介入模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评述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形成综述,以求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众多学者对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析,许多学者认为农村社会工作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不可少的角色。社会工作作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专业力量,将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中坚力量。还有学者分别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贫困农村地区发展、留守妇女问题、农村养老福利问题、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等方面旁证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带领新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社会。因此,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及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意义十分重要。虽然由于中国农村自身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仍有一定的困境,但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研究
随着学术界近几年来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关注,许多学者也纷纷投入了对农村社会工作内容的研究。梳理文献发现,学术界比较关注的农村社会工作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反贫穷社会工作的研究。贫穷的议题,并不单单是饥饿和经济的问题,因为经济的贫穷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凶杀、、虐待儿童、家庭暴力、艾滋病感染等。不同国家的农村所面对的贫穷问题各不相同,而且贫穷的议题也是不断的在变化。反贫穷是全球农村社会工作的重点,如何解决农村贫穷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其收入水平是农村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在传统的反贫穷策略和行动中,大部分都采取缺乏视角进行反贫。在这种视角制度下的农村社会工作者总是关注农村社区缺乏和不足的地方。吕洁等人指出反贫穷应借鉴专业化的反贫穷工作方法,尤其应该借助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论,培养专业的反贫穷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对贫穷人口进行扶助,使贫穷人口增强自助能力,增强自助脱贫的意识。基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现在学者们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视角――优势视角。从优势视角出发,农村社会工作者注重从农村社区丰富的资源和当地农民的自身能力出发,致力于挖掘农村社区的优势,协助民众寻找资源,这就使得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对于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所论述的方法还需更深入的实验检验和实践反馈去不断修正。对于如何介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显示是利用相关政策加以辅助专业基本方法的方式去介入。胡善平、潘春宇以安徽省为例,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和结构式访谈方式进行调研,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污名化、标签化、教育延续性缺乏、社会资源缺乏系统整合、教育缺乏公正性等问题,认为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加以解决,同时也阐释了社会政策相辅的必要性。李磊、徐杨在探讨、分析和评估了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的效能后,发现这种模式利大于弊,并提出了“一校一社工”的构想,同时也提到利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来协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农村老年人社会工作的研究。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而农村老人所占比重较大,农村老年社会工作极具发展空间。近一两年学术界也有学者关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庞飞通过实际调查了解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观需求,探讨了目前能否根据中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起能应对西部农村养老问题挑战的实践操作模式,同时也为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的本土化构建中提供了参考。庞飞也就社会工作如何介入西部农村养老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实践模式进行了探讨,对西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价值取向、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以及管理和运作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另外,也有学者从理论上尝试性的提出农村老年具体社会工作的构想。如何芸、卫小将尝试从理论上探寻社会工作介入五保老人服务,构想利用个案工作发掘五保老人潜能,构建心理支持网络,利用小组工作构建五保老人“内核-中层-”三层邻里互助网络,利用社区工作推动社区互助力量构建五保老人支持网络。遗憾的是目前具体的农村老年社会工作如何开展、面临哪些挑战等,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此外,学术界还关注完善相关社会制度体系、留守妇女问题、农民工服务等研究。不可否认,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来研究农村社会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个农村社区到个人,层层深入探析,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为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打通脉络。
三、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相比城市社会工作,专业的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发展都相对较落后。国内现有的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还很有限,影响较大的有云南绿寨经验、湖南湘西探索和江西万载模式等三种实践模式。
云南绿寨经验始于2001年,香港理工大学与云南大学合作,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开始在少数民族村落探索专业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该项目前后聚集了大批学者,经过十年多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农村社会工作者和实践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绿寨经验在广东某些农村社会工作试点得到了推广。
实践经验证明,“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者引领、农民广泛参与”模式很适合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工作正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工作者引领、农民广泛参与”的良性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农村社会工作得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证。如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它承接政府项目,社工扎根于村庄与村民相伴同行,引领社区积极分子动员组成互助组来开展服务。多年来,他们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还成立了“城乡汇”联盟,这不仅推动了丰富多样的城乡互动活动,还摆脱了中间商的剥削,实现了互惠互利。国内其他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也采取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介入模式可以在中国广大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推广。
研究发现,文化顺应是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有效构建农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的前提。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更加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农民的日常起居以及其中蕴含的农村文化基础,在顺应当地农村文化中寻找更为深入可靠的途径。李锦顺以广州农村社会工作为例,对如何顺应乡村文化内核、构建农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的问题作了探讨。他认为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注意和乡村社会建立好良好的关系、注意和农民之间的人情互动、注意增进农民的利益以及注意使用权力资源的优势。同时古学斌等人在绿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村落文化的矛盾,认为每个村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一味地以专业理念去介入,而无视当地的村落文化,那我们所做的都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并不能从根本上去深入介入。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要在中国乡村扎根,不仅需要细致理解村落文化的内涵和运作,敏感察觉地方性村落文化的重要性,更需要自我反思专业知识的盲点和陷阱,以真正理解村民的行为规范基础。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方法整合的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范式转变。在“探索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能力建设模式――以云南为例”的行动研究中,张和清等人从此次的经验中总结出一种优势视角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近年来,能力建设成为社区发展中一个广为使用的说法,学术界也针对一些实践例子进行了探讨。如张和清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向我们阐述了广州社工如何通过与社区民众同行逐步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广州社工摆脱受助困境的另一个尝试是推动“映秀母亲”羌藏刺绣小组逐步迈向能力建设,并经过一年的努力,“映秀母亲”已经成为汶川母亲们自力更生、重拾信心的品牌,但受问题解决思维模式的限制和民众平等意识薄弱的限制,社工和“映秀母亲”的自助能力提升还经常处于两难的困境中。所以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还必须平衡各方面的利与弊,防止副作用的出现。
湖南湘西探索实质是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在湘西农村开展专业实习方式来运作,其社会工作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对云南绿寨经验的借鉴。在扎根村寨的实践中,他们经历了村情调查、文化入手、社区活动中心打造、扶贫工作、能力建设等历程,断续接力式服务已经持续了十年左右。
江西万载探索起步虽晚于云南绿赛和湖南湘西,但由于政府强有力的介入,推进的步伐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万载县创造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密切配合、整合现有资源、社工义工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广大群众受益”的“万载模式”。不单试点类型全面,在具体分工上,省厅倡导实施“1+3”模式,即一个专业大学生,带一个民政干部、一个试点单位干部和一个志愿者。这种政府主导、高校配合的联动模式,成功搭建起了运作平台。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社会工作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土理论还很缺乏,现有的理论研究还局限于一些学者研究和探索的实验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方法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加上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质,农村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普及还需很长一段时期。
四、关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展望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大多关注农村社会工作背景以及其内容、介入模式方法方面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视角,例如农村社区优势视角、社区能力建设视角,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笔者认为当今农村社会工作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农村社会工作已从过去那种旨在对贫民进行救济和保证基本生活保障,转变到注重调动农民个体的主体性,致力于动员村庄及村民的力量(资源、智慧、知识、能力等)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和愿望,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不再以单纯受惠于社会的角色出现在社会上,而是以创造自身价值的新农民身份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但这仅仅是体现在个别的试点上。那么农村社会工作的存在、发展空间以及普及将是如何?目前虽有学者借助研究基金的支持来创造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工作空间,从而去探讨农村社会工作的理念与介入,这无疑是农村社会工作在中国复杂国情下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也将是非常漫长的奋斗之路。那么该如何来改变这一种局面呢?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都是由自上而下的体制去推动发展的,所以完善相关农村社会政策,将农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相结合起来,关注“政策的倡导、农村社区动员参与、增能”等社区层面的介入以及家庭、小组和个人层面,这样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农村社会工作体系将更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以及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吴燕玲,郑振纾肖慧欣.农民参合现状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8(4)
[2]汪红.关于农村社会工作在和谐农村建设中的功能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2011
[3]李亚.社会工作的介入:一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常新枝.浅析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困境[J].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12(4)
[5]屈勇.农民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知研究――以江苏省的调查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10(8)
[6]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
[7]吕洁,杨晓娟,等.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农村反贫穷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农村反贫穷工作为切入点[Z].实践与探索,2012
[8]胡善平,潘春宇.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
[9]李磊,徐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基于对皖北M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调研[J].宿州学院学报,2013(4)
[10]庞飞.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
[11]庞飞.西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探讨[J].社会工作,2012(6)
[12]何芸,卫小将.着力强化农村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基于社会工作的分析视角[J].理论探索,2012(4)
[13]李迎生,李文静,吴咏梅,叶笛.社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模式与介入路径[J].学习与社会实践,2013(1)
[14]李锦顺.文化内核和文化顺应:差序格局与广州农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构建[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1)
[16]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5.
个人或企业传统的工作模式常常采用口头汇报、电话、短信、微信、QQ、或者邮箱来达到沟通和协作的目的,碎片式的聊天沟通无法让工作得到有效执行,更加谈不上工作的闭环管理,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非常低。
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OA或CRM是基于企业组织架构和办公室内部展开,偏向于企业的内部协作和管控,无法满足企业从内部到外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需求。此外,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而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成本比较高,让广大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望而却步,所以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实施OA或者CRM等信息系统,更加谈不上移动办公。
通过对企业办公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工作”的痛点集中在沟通和协作效率低,工作效率和执行力低,企业管理成本高,缺少互联网的工作思维模式等,总结就是“四低一高一缺”,因此,中小企业有必要对现有的工作模式进行优化和提升,为企业的高效管理提供支撑,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互联网+”让传统产业更进一步被互联网渗透和改造,过去已经有很多“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成熟案例,比如“互联网+通信”就是即时通信,如微信、QQ,“互联网+零售”就是电子商务,如淘宝、京东。
“互联网+工作”就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我们的日常之中,创新企业的互联网管理思维,结合移动互联网和软件技术,通过简单的手机APP应用,随时随地沟通和协作,从而提升个人和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员工生产力。简单来说,“互联网+工作”就是互联网工作平台,如云办公、手机办公APP等。
【关键词】钢铁工业;节能;展望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不断壮大,节能环保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我国在此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因此,明确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工作的要点和关键环节,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措施,对确保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意义
钢铁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是必然的、长期的,我们做好节能环保工作对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过去2年的成绩使我们对实现各项目标充满信心,而作为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也有责任担负起建设钢铁生产为中心的社会生态示范园的重任,我们一定能完成新时期下节能环保目标任务,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现状
1、我国钢铁工业产量发展情况
我国粗钢产量自1996年超过1亿t以来,已经连续l5年居世界第一位。新世纪以来,在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强劲需求的拉动下和上世纪90年代技术结构升级的支撑下,我国钢铁工业进入了连续1O年的高速发展期,粗钢年产量以年均18.5%的增长速度,于2009年(2013年7.16亿吨、2013年7.8亿吨)达到5.68亿t,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人均产钢量超过420kg,超过了工业化国家人均300kg的用钢水平和供钢水平。
2、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进步情况
中国钢铁工业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取得了节能减排的丰硕成果。我国钢铁企业通过工艺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优化用能结构及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并采取能源的“梯级利用、高效转化”等措施,使得能源消耗大幅下降。2005年吨钢综合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54.1%,至0.741tce/t;2005年以后,电的折标系数改用“热当量值”,吨钢可比能耗由0.714降低到2013年的0.549tce/t。国内一些先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能耗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企业生产取水量、外排废水量和生产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明显改善。2002~2013年,吨钢耗新水由15.58t降低到3.44t,吨钢外排废水由10.97t降低到1.69t,水的重复利用率由90.56%提高到96.9%;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明显改善,吨钢工业粉尘由2.858kg降低到0.743kg,吨钢COD排放由0.556kg降低到0.073kg。
四、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发展方向
1、钢铁节能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
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物质、能量及相关信息的流动、演变过程,其动态运行过程的物理本质是:物质流(主要是铁素流)在能量流(主要是碳素流)的驱动下,按设定的“程序”,沿着特定的“流程网络”作动态一有序运行,是铁素物质流和碳素能量流在全流程范围内形态演变的持续表征。这就需要人们以铁素物质流同样的重视程度深层次研究能量流的高效转换和全价值开发。
钢铁制造流程是开放的、非平衡的、不可逆的耗散过程。钢铁流程的特点是铁素流为增值过程、能量流为耗散过程。下一步节能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来抑制和减少能量的贬值与耗散,要追求以提升系统能效为目标的“动态有序、连续紧凑、高效一转化、耦合匹配”的新流程技术集成,以实现能量流耗散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
因此,要通过对组成流程的“三传一反”装置高效化来实现工序功能的解析优化;要通过降低流程过程裕度及采用界面技术的协同优化,实现系统能效提升;要通过能源介质及物质流和工序之间的耦合匹配、集成重构、网络优化,来实现集成能效提升。技术集成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余热余能回收与利用技术
2、开发钢铁企业分布式发电高效运行模式
对余热余能的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热利用,二是动力利用。对于热利用,已经基本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但由于钢铁流程中热量总体过剩,并且拓展热利用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需要考虑动力利用,若将其转化为电能,则可扩大其利用途径。
余热余能中,煤气具有较高的姗值,可作为发电的理想燃料,可采用CCPP自发电或与电力部分合作追求规模发电效益。除煤气以外,其他余热资源温度超过700℃的占71.8%,具有较高的烟值,因此这部分余热资源从质量上来讲,具有发电的可行性。改变将余热余能低效回收转化为低品质蒸汽、热水等低烟值工质且不易集中高效和匹配耦合使用的回收方式,通过建设分布式电站,将不同种类余热余能转化为统一形式的高能级的电能,就近回收、就近输送、就近使用,余热余能转化效率高、输送效率高、使用效率高。
经测算,按照目前已经成熟的工艺技术水平,年产1000万t规模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回收发电量可达到41.61亿kWh(表1)。若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发电的潜力,通过新工艺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回收利用球团、烧结矿、焦炉荒煤气、冶金渣、低温烟气等的余热进行发电,则建设钢电联产企业,实现用电完全自给甚至外供将会成为现实。
3、清洁高效钢铁产品开发
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与其它材料相比,钢铁材料无论是在其性能还是回收利用率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钢铁产品仍然是社会发展所必选和优选的材料。循环经济型社会需要钢铁企业提供更多的“绿色钢材”,就是要以最少的消耗实现材料的功能;在满足材料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清洁、长寿、高效的钢铁产品减轻社会环境负荷。
要发展高强、高韧性钢材,做到用材减量化,消耗减量化。如:Ⅲ级(400MPa)及以上级别热轧带肋钢筋、各类用途的高强度钢板、H型钢等;高强型钢Q420B代替现有Q235一Q345型钢,能有效节约钢材6%一8%,采用Q460B可节约钢材10%;抗硫化氢、抗二氧化碳腐蚀的油井管和管线钢板、耐大气腐蚀钢板和型钢、耐火钢等长寿命周期产品等。
4、构造产业集群,拓展钢铁企业流程价值
钢铁企业作为典型的流程产业,存在流程功能多样性、目标多样性、价值多样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掘钢铁流程优势,在装备技术、流程技术、管理技术上开发能源转换功能、废弃物处理消纳和再资源化功能,提升企业综合价值,使钢铁企业融人循环经济社会。
要以工业生态学的理论,开发物质、能源、水资源生态工业链,构建以钢铁企业为核心,其他企业(如机械、建材、电子、医药、化工)紧密联系的钢铁生态工业园,形成互利共生的产业集群(图3),使园区内物质和能量得到最优化利用。
图3以钢铁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五、如何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钢铁企业要想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认识采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的重大意义。依靠先进节能降耗技术,带动原料、燃料、材料的节约,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进和运用最新技术。要全面考虑工艺配套问题,使新上项目不仅在技术上高起点,而且在节能降耗方面高起点,尽快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由单体设备节能降耗向系统优化节能降耗转变,实现上下工序的优化和合理配置;
3、把引进技术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根据生产和设备能力状况,在应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时,有选择地配套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新的设备闲置或资源浪费。
4、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究新的节能降耗课题。把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本企业特色的自主节能降耗技术体系。
六、建议
要想在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节能降耗工作放在首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不断引进和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装备,促进对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加快企业重组,落实国家政策,实现由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化生产的经济增长转变,把我国钢铁工业真正做强,全面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的整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工作现状与展望的研究,明确了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工作的方向。在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的后续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提高节能环保工作的管理水平,避免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