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出口贸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8 16:35: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出口贸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出口贸易

第1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农业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影响

1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建设特色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进行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了大规模的出口贸易,加快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但是,从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资源的减少、人口的增加、环境的恶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我国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国际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及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高效率生产,为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提供动力保障。

1.2深入研究和改革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近年来,加强农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国际进出易贸易额的思想战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世界各国根据本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经济发展学、生态学以及社会经济学等研究工程。在宣扬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很好的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融合,说明农业经济发展必定会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手段,注重农业经济发展,深入改革和研究是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必然需要[1]。

1.3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国际出口贸易发展仍然不太理想。在世界市场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金和劳动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坏境,许多地区土地干旱严重,资金调转困难,现代技术设施落后,这些问题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必须要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解决。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缺少交流

在信息化时代,正确运用信息化引导能够积极的帮助农业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交流和整理工作并不到位。例如,市乡两级没有与农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很难为农户提供更好的市场需求信息;农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问题,二者缺少信息交流的载体,不能使农户更好的掌握有效的信息参考,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区的地质、自然条件、农作物需求以及农业发展政策都存在着很多差别,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改革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相关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相关部门应该正确引领农户进行耕作发展,建立独特的农业发展机制,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2.3资金缺乏

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力劳动者是农民,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都需要获得国家金融方面的扶持。因此,要让农民感受到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提高农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生活水平,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资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高产量高质量,促进我国农作物的出口贸易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农业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地位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口贸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农业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农业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须的食品。此外,农业的发展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了独立的部门,推动了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

3.2农业发展为进出口贸易做出的贡献

农作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其市场需求只增不减,农业原料也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材料。许多农业落后的国家必须要依靠进口农业产品保持农业发展的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提高进出口贸易往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

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功能

1)粮食安全:农业发展为国家提供基础的粮食储备,保证我国粮食的自给水平,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实现我国宏观发展战略。此外,出口粮食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为粮食短缺的国家提供食品保障。2)环境发展:农业发展必须要管理土壤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循环种植农作物给予土壤养分,保护了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研究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进出口贸易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米高扬 李彦松 安思诺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第2篇

在进行的WTO多哈农业谈判中,“出口国营贸易企业”(exporting state trading enterprises)议题格外引人关注,即如何处理部分成员在农产品出口方面维持的国营贸易行为。美国、欧盟坚持认为,出口国营贸易对农产品出口造成扭曲,导致对农产品出口的补贴,因此曾一度要求完全取消出口国营贸易,尤其是垄断性的出口国营贸易(即出口国营贸易垄断权)。而目前维持了这种作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成员和中国、南非等发展中成员曾坚持认为WTO现有纪律已经对国营贸易提供了足够的约束,国营贸易本身并不必然导致补贴,反对取消国营贸易或者出口国营贸易垄断权。在去年8月1日各成员达成框架协议后,双方的讨论逐步集中在出口国营贸易中的两个问题上,即补贴行为(如政府出资、承担亏损或提供优惠贷款等)以及垄断权,目前谈判仍在进行当中,尚未达成任何结果。与此相关联的是,美国规定了一些反垄断法的“例外”,受惠企业也可被归为某种意义上的农产品“出口国营贸易企业”之列,具体情况如下:美国反垄断法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禁止企业或经营个体之间结成联盟或者协议,对市场价格等进行控制并攫取暴利的行为,以确保市场的充分竞争。但是,美国同时也规定了一些例外,尤其是在农业方面,规定农产品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一些联盟或协议行为不受反垄断法的约束。

美国反垄断法的农业例外

凯伯―沃尔斯塔德法案(Capper-Volstead Act)

“凯伯―沃尔斯塔德法案”的正式名称为“授权农产品生产者结成联盟的法案”(Act to Authorize Association of Produce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颁布于1922年,授权农产品生产者结成联合体,共同加工、处理、销售其所生产的农产品,并为此签署合同、协议或雇佣共同的销售,不受垄断法的约束。该法案所定义的“农产品生产者”范围较广,包括农民、种植者、牧场主、牛奶场主、干果或水果栽培者。这些农产品生产者只要在形式上满足该法案的要求(如一个成员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年分红不得超过股本的8%以及只能经营其成员生产的产品等),就可以组成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受该法案保护的行为也较为广泛,包括“加工、销售前准备、处理或销售”,而且,其所指的“销售”不仅包括在美国的跨州销售(interstate commerce),也包括对国外市场的销售(foreign commerce),即通常所说的“出口”。由于该法案使单个农户在免受反垄断法约束的前提下能够组成联合体,增强了他们面对大的采购公司的谈判力量,通过提高价格增加收益,因此出台后受到了美国农产品生产者的普遍欢迎。截止到1995年底,美国农产品生产者共组成了4006个联合体,涉及成员377万户。在“凯伯―沃尔斯塔德法案”初步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美国于1926年又颁布了“合作销售法案”(Cooperative Marketing Act),进一步扩大了对农业联合体或其的授权范围,允许农民通过其联合体或就产品、市场和价格等交换信息、加强协调,并不受反垄断法的约束。同时,为防止农产品购买商抵制农民组成的联合体,美国于1967年又颁布了“农业公平行为法案”(Agricultural Fair Practices Act),规定如果购买商因为农民组成联合体而拒绝采购其产品或采取其他方式予以抵制,农民可以向美国农业部农产品购买商的不当行为。

出口贸易公司法案(Export Trading Company Act)

该法案颁布于1982年,主要目的是通过鼓励向生产商和供货商提供更好的出口贸易服务、改善贸易融资条件等促进美国的出口。其中一条重要的规定是,美国农业部可向美国公司发放“审查许可”(certificate of review),授权这些公司组织合资出口的出口贸易公司或达成联合的出口安排,从而达到规模效益、分散风险,并避免在国外市场上的内部竞争。此外,该法案第306节还明确规定不能根据反垄断法对已获得“审查许可”的公司提起“任何刑事或民事诉讼”,从而豁免了反垄断法对这些公司的约束。出口贸易公司法案虽然并不专门针对农产品出口,但农产品出口是其重点行业之一。在法案的前言部分就明确表示:“虽然美国是世界上首要的农业出口国,但由于没有通过出口贸易公司,许多农产品并未广泛和有效地得以销售到国外市场。”而且,该法案生效后,主要的受益方之一也是农产品经营企业。据《美国商业》(Business America)统计,截止到1987年初,在累计颁发的71份“审查许可”中,有25份的经营产品目录中包括农产品,其中15份则完全是农产品,涉及的农产品有大米、李子、葡萄干、樱桃、山核桃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该法案受益的并不都是私营企业,部分也带有明显的政府色彩。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州港务局就曾成立一个非营利的公司―VEXTRAC有限公司,并获得美国农业部颁发的“审查许可”,被授权向该州的企业提供营销、金融和运输服务。

上述例外与“出口国营贸易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3篇

>> 征收碳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对我国纸制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机遇与挑战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探讨 碳关税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机制分析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及对策 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非关税壁垒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相关措施的制定 试析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政策和关税政策搭配使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浅析 基于碳关税消极影响的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应对策略研究 碳关税压力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新出路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3/2)

(四)中西部地区出口发展步伐加快,东部地区出口增速放缓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出口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2012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3.4%,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东部地区出口增长仅为4.3%,低于总体增速3.1%。

表2 2008-2012年9月我国出口贸易情况 (金额:万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度数据 (2013/3/2)

运用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关税模型,从局部均衡角度分析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对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对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使其世界市场价格下降,出口量下降及高耗能产品出口国遭受净福利损失,有利于提高本国福利水平。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及农民文化环保素质不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农业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碳关税的实施,短期内必然会使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进而抑制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长期看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产品出口贸易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二)碳关税对低耗能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能源消耗最多的工业与碳关税关系最为密切,逐步机械化的农业也意味着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量增加和高的碳排放量,作为再生产过程中提供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服务业具有耗能少、污染少的特点,但若计算其碳排放量,我国碳排放总量将增加近一半数量,因而对低耗能产业征收碳关税也会冲击我国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服务业和新兴低碳产业,如光伏、核电、风力发电等的发展。

以上分析说明碳关税的征收使贸易摩擦加剧,给依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压力,研究其影响对于我国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本人专业知识有限及相关资料欠缺,不足之处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一,世界范围内还未达成统一的碳关税协定,各国的碳关税政策实施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现有研究成果仅为暂时结论,须结合国际形势和现实发展不断调整变化;第二,由于较难获取权威性数据,本文采取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分析方式,未能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随着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笔者在今后研究中会尽可能以精确数据和合适模型,进一步探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秋季版)》 (2013/3/2)

参考文献:

[1]陈旭阳.中美贸易中碳关税的本质及其影响[J].中国外资,2010(8):3-5.DOI:10.3969/j.issn.1004-8146-B.2010.08.002.

[2]夏璐.国际法框架下“碳关税”合法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03):103-104.

第4篇

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的局面被改变,近些年连续出现逆差。尽管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已经大幅缩小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局面,但今后我国这种逆差局面将会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常态。本文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贸易;特点

0 引言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伴随国际分工细化和紧密联系的世界经济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自从入世至今,农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进出口额每年以百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机遇面前同样也担负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及非关税政策,这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等农产品在国内的价格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近些年,我国农产品成本以年平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总体而言,农产品进出口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就出现了。特别是在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屡次受挫,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一大障碍。。另外,这几年有些西方发达国家以环保为为由,对进口的产品征收进口环节附加税,以此来禁止、限制进口,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再次受挫。

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

1.1 从农产品的贸易总额看

这些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一直保持增长势头,进出口都创下了历史最高值,但农产品进口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贸易由逆差代替了顺差。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世界市场上已跻身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农产品贸易虽然在我国增长较快,但在我国外贸总额中农产品贸易额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贸易在整个贸易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这足以证明我国正在逐渐优化升级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样也反映出我国农产品贸易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

1.2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看

我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仍然是亚洲,近年市场份额在逐渐减少,但欧美市场的出口份额有所增加。我国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谷物、水产品、蔬菜、肉类等;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是欧洲,第三大出口市场是北美洲。

1.3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格局看

以蔬果、水产品、畜产品为代表的农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出口增长态势,主要在于我国不断提高这些农产品的质量,且在价格方面拥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我国谷物进口在大幅下降、出口大幅增长,呈现出净出口的格局,主要在于近些年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恢复性增产,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供求关系。就具体品种来看,玉米出口增长较快,小麦进口下降显著。此外,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量在不断增长,进口逐渐下降,缩小了贸易逆差;食用油籽实现了进出口的双增长,扩大了贸易逆差;食糖实现了进出口双增长,扩大了贸易逆差。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以往的大宗农产品出口拥有的价格竞争优势不断下降,以往出口量大的一些农产品出口规模缩小,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代替原来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当前农产品具有出口潜力的缺乏市场开拓。

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了农产品出口

当今发达国家对农业最有效、最主要的保护手段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境况看,我国农产品出口由于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遭受的直接损失巨大,其导致的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于其他贸易限制的最大区别是其隐蔽性,隐蔽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只要一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难以避免损失。对于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在近些年发达国家对其品质、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日益严格,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在2002年入世当年,日本就以我国的冷冻菠菜农药含量超标为由,当时就通过了相关法律,对我国产的某些蔬菜全面禁止进口,根据相关法律,如果相关食品具有安全问题,或是日本认为出口国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日本政府有权采取措施禁止进口出口国或企业的食品。另外,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容易受到其他成员国限制的另一个常用手段就是反倾销。伴随竞争日益加剧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各国不断创新的贸易壁垒纷繁复杂,例如国有贸易问题、食品检验标准、环境标准以及基因工程作物等都构成了农产品新的贸易壁垒,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完善,给传统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潜在的、现实的影响,而我国农业的农产品正是以传统的为主,这就必然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减弱,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份额萎缩,有的农产品甚至于被迫退市,这正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实质。

2.2 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缺少品牌产品

因我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偏低。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比较落后,不少环节还没有跟国际接轨,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我国地少人多,每户平均耕种面积不到8亩,这种现状就造成了生产的农产品成本较高。正因为产品的加工水平和质量都比较低,使得当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具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其本质是基于低价竞销上,造成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这既不利于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提高竞争力,又限制了劳动力资源发挥优势。此外,我国农产品的传统产品多、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研发创新能力弱,无法适应多样化的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并且生产农产品的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在国际上基本没有形成一些知名品牌。

2.3 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

农产品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敏感性高的政治问题。第一,受到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各国为了使国内食品供给得到保障通常采取措施限制出口,造成进口国的食品进口渠道被封闭,贸易保护会以自给自足为借口采取限制措施;第二,技术发展、资本增长使得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机会成本下降,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会成本会上升,伴随工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其比较优势将会渐渐丧失,而农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的生存直接受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下,农产品的贸易问题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各政党为了争取农民的选票,在一些竞选活动中农产品贸易保护也是他们的重要说辞。虽然多边贸易体制已经纳入了农产品贸易,逐步迈向贸易自由化,并达成了相关协议,但由于各国、民族利益存在差异及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

3 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采取经济措施应对贸易壁垒

随着贸易摩擦在国际经济中频现,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逐渐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食品反恐壁垒、动物福利壁垒、舆论壁垒及知识产权壁垒等贸易壁垒正逐步上升。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环境。所以目前我国针对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强化部门间的协作,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对农产品源头加强管理,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推动农产品出口;二是对出口农产品相关行业组织要大力扶持,使口企业的行业自律得到提高,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建立农产品出口的安全诚信体系;三是出口农产品的企业要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大力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四是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需要尽快完善农产品的预警机制;五是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建立公平合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为我国发展农产品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3.2 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就需要做到:一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尽快实现战略升级,引进高水平的加工技术和工艺,使我国生产农产品的企业的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促使农产品的国内生产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农产品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根据国际市场具体需求变化,对国外是的销售渠道和调研要加强开拓,对农产品调整其比重和品种,加快推进加工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从资源储备战略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要限制高耗费资源的农产品出口,对互补性农产品要适度增加进口,对竞争性强的农产品要减少进口。三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鼓励出口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

3.3 合理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从关税保护的角度看,因农产品涉及面较广,关税的总体水平是取算术平均数的,所以可以对优势产品和小额农产品实施低关税,以保障大宗农产品的关税保护;另外,还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做法,建立紧急关税制度、季节关税及关税配额等特殊关税,采取灵活多样性的农业保护政策;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关税配额管理,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由出价最高的进口商取得进口配额,进口商可以通过配额来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以弥补高额代价,进而降低我国农产品遭受的冲击。

4 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国际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必将迎来更多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困难,采取诸如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合理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与发达国家加强合作、减少磨擦,不断缩小与其差距。在国际市场中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为发展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打下基础,不断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对策研究;

对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已成为黑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核心,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在黑龙江的发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入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走出一条快速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稳定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注意到俄罗斯联邦的农产品贸易,在我省对外贸易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1.相关理论概述

1.1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Smith在1776出版的“国家的性质和原因的书“财富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史密斯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值的绝对差异在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生产成本。

1.2比较优势理论

戴维李嘉图在1817出版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和税收对劳动价值论的一本书是原则。他提出了国际贸易和工业的比较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一个国家甚至在下生产,也可以参与国际贸易。

2.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贸易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的品种,产量高,但产品质量,对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产品质量不高,安全问题。农产品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不能得到保证,竞争力不强,难以进入俄罗斯市场。农业科学和技术的整体水平不高,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储备,加上缺乏种子培养,促进投资,产品包装,保鲜,冷藏,和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农产品出口,以及一些不符合国际标准,产品的质量不高,在俄罗斯和黑龙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严重制约,蔬菜大多是“大路品种”,名字,优,特,新的蔬菜少;猪肉质量是质量差,差;“四大家鱼”的水产品,水产品不出名。

2.2对俄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农产品对俄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比重过大;二是高端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增长率,较小的比例。

2.3 农业贸易出口成本较高

黑龙江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劳动生产率低,导致较高的农村黑龙江俄罗斯的贸易出口成本。2000黑龙江省农业产出每人610美元,和美国的199151600美元,日本4561美元,荷兰44300;黑龙江省农业人均粮食产量1400公斤,低于1700公斤,3980公斤,10.03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日本美国美国美国。土地生产力低。

3.黑龙江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3.1打造出口名牌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俄罗斯的一个必要条件。黑龙江农业应对入世挑战的积极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产品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内部结构,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效农业体系。

3.2加强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中国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战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指导下,根据问题,农产品出口贸易,应该在黑龙江农产品出口到俄罗斯的贸易及时,有利于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支持和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

3.3加强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与俄罗斯的黑龙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一个稳定的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提高质量和档次。该基地承担服务包括信息,生产品种齐全,库存和销售。黑龙江省重点地区,已在该国的老工业基地改造上市,黑龙江省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建设和老工业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建设将支持全国农产品基地,对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政策支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基地设施完善国家;黑龙江农产品加工的同时,区域农业发展。通过出口生产基地的建立,以提高在俄罗斯市场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强对俄罗斯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降低农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增加投资和建设力度。

3.4 发展对俄农业境外合作项目

俄罗斯农业经济和贸易战略的海外农业合作开发项目的长期发展,有利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水平增加。俄罗斯,地广人稀,土地耕作,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农业人口。在俄罗斯市场需求的关键发展和绿色线,有机和无公害食品,蔬菜,水产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俄罗斯的起源的标准。

结论

基于黑龙江省,在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黑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俄罗斯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根据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优势的分析,指出了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农业生产在黑龙江的机会和我省农产品对俄贸易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发展对俄贸易的对策。(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 常玉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46~56

[2] 殷丰胶.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M]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8.7

[3] 孟宏育.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

第6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农产品;出口贸易

近年来,农产品出口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的比例变得愈来愈大。但是,因为受到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由全球金融危机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了相待大的不良影响。随着其后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通过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之后逐步回暖。然而,因为总体国际环境所具有的复杂因素,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依然不够乐观,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价格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就开始不断上扬,农产品生产与交易成本有所增加,造成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出口严重受阻。因为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的农产品普遍出现增产,而原油价格大跌又造成了生物燃料用粮的急剧减少,加上国际投资资本开始撤离,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压力持续增加。

(二)汇率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下调利率, 其货币也在不断走软,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极大压力,但我国农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却没有下降,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中的价格上升压力愈来愈大,以至于降低了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需求,压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三)负财富的影响

所谓负财富效应,主要是指因为金融危机而导致货币信用领域中产生了剧烈的动荡与混乱,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以及资本市场均面临着非常大的威胁,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下跌,而金融资产持有人的财富有所减少。全球主要经济大国均陷入到衰退之中,从而抑制了我国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来说,直接表现在国外对于我国农产品订单的数量锐减,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非常困难。

(四)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我国很多企业出现了销售下降与利润减少的状况,进而导致开工率不足,失业率持续上升,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部分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的自身竞争力而对各类进口农产品安排各类贸易壁垒,比如,欧盟国家与日本等国对于进口农产品农药残留等技术加以设限,而且对转基因等农产品进行排斥等,以上这些均会导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环境持续恶化,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各类农产品的出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策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上,要更加灵活地应用“黄箱”政策与“绿箱”政策,并且不断加大对于“绿箱”政策之投入,比如,强化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落实农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标准体系之构建。同时,要认真调整“黄箱”政策的支出,从而提升对于农业的投入和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补贴。强化对于我国农业出口企业在税收上的支持。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上,为了能够应对汇率上的风险,一定要强化对于汇率进行的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上的稳定,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汇率的较大幅度波动。为了采用更加积极的信贷举措,持续增加财政部门与各类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体的企业信贷上的支持力度,引入出口信用担保计划,其中主要有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以及设施担保计划等,目标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

(二)提升农产品质量以保障其安全

一是要强化宣传发动,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要运用送科技知识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积极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农民群众、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农产品质量意识、法律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和道德修养之宣传,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生产技术流程,从而为农产品质量管理创设出更好的社会环境。二是注重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严格把握住准出与准入关。要持续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以及和安全相关的制度,开展日常的监管工作。定期实施蔬菜、畜类、禽类等农产品的药残检测。对于蔬菜农药残留所进行的检测应当施行周检制。要配合相关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所在产地的产品实施抽检,检测的结果应当依规定进行上报与公告。要严格规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地准出,切实监督农产品市场实施好市场准入工作。三是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从而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应当依据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出农业企业的产品内部控制标准,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整套农产品质量控制机制,从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依据优质、高效以及生态之要求,切实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开发工作力度,从而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要强化源头治理,严格实施农业执法。对于农产品质量源头所进行的控制,主要是对投入品进行控制。为此,不仅要对农药和化肥等农资市场实施统一连锁化经营、统一管理,并且进行规范使用,更加科学地开展宣传与技术指导等工作,禁止违禁农药与兽药等农业产品之使用。在此基础上,要围绕着农业投入品的安全,切实开展农资市场的专项治理行动,严厉地打击生产、销售假冒农业投入品这类违法的行为,更加严肃地查处违禁生产、销售与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和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生长素以及人用药等不法行为,从而规范我国的农资市场管理秩序。

(三)保持汇率稳定以防范风险

切实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这不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而且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有效规避汇率剧烈变动的风险,从而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依据主动性、可控性以及渐进性之原则,持续不断地健全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从而保持人民币在合理与均衡状态下的基本平稳,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同时,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一定要建立起风险防范的意识,立足于提升农产品的销售与发货进度,有效缩短货款的回收期,或者采用远期结售汇,对应收账款进行买断,实施票据保理业务等各项金融手段来有效地规避汇率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四)形成农产品出口产业链机制

一是要增加对加工、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管,强化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介机构等的联系,更好地充分发挥出农业行业协会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科学地设置管理机构,合理地界定相应职能。二是要探索设置农业出口区,由政府负责提供相应的援助,而农业部门则协助提供相应的延伸服务以及投入,农业科学院所则提供研发上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相互结合。三是政府行为要和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支持政策应当围绕着市场而加以展开,并以市场的扩张为需求,通过调查与征求贸易企业、生产企业的意见,制定或者修改相应的法律条文,提出具体的支持计划。

(五)拓展新兴市场以避免出现需求的萎缩

要大力强化新兴市场的开拓进程,开展多元化的目标市场战略,从而形成多层次与全方位发展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新格局。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规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由于财富缩水而造成的市场需求的萎缩,全力开拓农产品贸易的出口空间。一方面是要积极开发境外的各类农业资源,充分鼓励我国的农产品企业能够走出去拓展新兴的市场。应当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国际化转移,将具备一定优势的蔬菜、水果、禽类以及水产品的种养殖与加工能力朝一些具备农业开发优势的国家进行转移。另一方面是要增加对于新兴市场的国际化市场网络营销之力度,运用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基建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切实减轻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出口企业所造成的库存上的压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在新兴国家市场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切实调整农产品的出口结构

一是要改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建设资金均相当有限,而农产品出口结构则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要基础的,这就需要出口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比如,禽肉、水产品以及花卉等,通过国际农业资源的配置,有效调整我国的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出口产品具有的竞争力。二是要积极发展我国的优质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改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强化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检查的力度,确保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质量。要形成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优先支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品牌化建设。三是促进农产品出口投资的多元化。一定要建立健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风险管理机制,尽快实施农产品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制,从而为企业提供出口商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工具。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开拓全新的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以上各项举措,能够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创设出更好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从而更加全面地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实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实现更加快速、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合群.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世界农业,2009(9).

[2]朱华兵,龚江洪. 金融危机对浙江外贸的影响分析[J]. 商业时代,2010(7).

[3]李宁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印农产品出口贸易比较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12(13).

[4]徐欢欢. 后危机时代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的转变[J]. 东方企业文化,2012(17).

第7篇

新形势特征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意义和要求概述

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融入世贸体系程度和速度的加深和加快,特别是国际农产品大宗商品交易行情频繁出现的较大波动以及各贸易国之间的日益严格的非价格因素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推出,使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宏观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国内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速度明显滞后,这些都使得新形势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对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和变量的综合权衡和考虑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模式和效益。

新形势的基本特征内涵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巨大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和问题进行关注和思考:基于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及其升值预期加快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扩大和创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程度规模和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世贸贸易体制框架下的农产品补贴和出口退税政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对于农产品国际市场中各种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识别防范和规避策略机制研究。这些问题构成了新形势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

目前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经营主体对于出口贸易环境变化的关注和相应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始于2003年,这个时期加入WTO的程度和步伐不断加深和加快。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环境变化研究的投入幅度实现了年均4.8%的比例增加,2010年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该项投入总额达到了2004年水平的15.3倍,与此同时,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相关环境因素的研究所覆盖的领域和范围提高了17.1倍,年均增长超过7.3%。数据还显示,2005~2010年期间农产品贸易相关主体的经济效益增加值中有约37.3%的比例来自对于农产品贸易宏观市场环境的研究。各种数据和迹象表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对于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受制于多因素影响,归纳总结起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趋势预期及其影响有效的预测,使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上游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没有跟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要求,其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根据一份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0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达到了20%的幅度和水平,这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的利润挤压程度平均达到了11.3%的水平,有的环节高达30%左右。

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济的重视,加上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分散化和个体化特征,使得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农业科技推广速度和范围都十分有限,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较低。根据一份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化经营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年产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仅占总数量的37.2%,与2007年相比仅增加了4.2%。另外数据也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单位产品的成本达到了其销售价格的75%以上,这就使得相关环节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很大挤压,同时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水平增长速度也很有限。

第三,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WTO贸易体制框架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补贴和出口退税等规定的解读和做法模式的谙熟,使得在与国际农产品经营相关主体的竞争中处于政策和游戏规则中的不利地位,也使得与本来能够获取的正当的权益失之交臂。

第四,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于不断涌现的各种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了解,使得农产品出口相关主体对于绿色壁垒的辨识防范和规避策略缺乏有效的体系和应对机制,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环节中的原产地证明、检验检疫、绿色包装以及有害物质残留量等缺少成功的应对模式。

新形势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新时期基本特征的内涵及其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影响和相关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应该根据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及其升值预期加快对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速度,特别是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和国家相关贸易政策的取消等,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转移到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整个产业的发展中。人民币升值幅度及其升值预期给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国内外各种贸易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和盈利水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为此需要就人民币升值的现状和预期及其具体的影响机制做出具体的细分和解读,以此为基础进行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具体制度安排和在各主体之间的职能分配和协调。

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方式分散、规模较小及科技含量附加值水平低的状况,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加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向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获取成本优势和经济效益。我国农产品经营的规模小、分散化、科技含量低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在新形势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其弊端日益得到显现。由于农产品较低的加工程度使得其附加值水平较低,同时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使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应该根据WTO贸易体制框架下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相关出口补贴和贸易环节退税等相关通用政策的解读能力,在遵照世贸组织相关通行贸易规则和贸易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其提供的优惠和照顾政策加大对于农产品贸易政策环节的研究力度。WTO贸易体制框架下对于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和类型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有着区别对待的规定和政策待遇,特别是对于出口退税和生产经营的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关税减免待遇和免于商品倾销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等,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我国的贸易主体对于世贸体制框架下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优惠做法的了解还处于初级水平。

第8篇

(一)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1.扣除进口的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技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Leontief)创立,用于研究一个系统进行某项活动过程中的消耗与结果的平衡关系,其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模型形式。X表示区域内的总产出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为区域内最终需求矩阵;EX、IM分别表征出口和进口矩阵。本文所用的投入产出表为进口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间投入部分就会同时存在进口及自产产品,在计算中必须扣除进口部分。假设进口量与当年的该部门生产总需求成正比。其中,进口系数矩阵K为对角矩阵;ki表示部门i的进口产品量占该部门中间生产与最终消费总需求的比值。将方程(3)代入到方程(2)中,整理可得新的等式如下这里,我们把[I-(I-K)A]-1用字母R来表示,同方程(2)类比可以发现,它是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变换,相应的[I-(I-K)A]-1(I-K)Y部分表征为满足计算区域内需求的生产额,[I-(I-K)A]-1EX则表征为满足出口贸易需要的生产额。2.CO2排放系数各种能源CO2排放系数θk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式中,NCV为《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所提供的一次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IPCC也称之为净发热值);CEF则为IPCC提供的碳排放系数①;COF为碳氧化因子(通常取其缺省值1);44为CO2的分子量,12为C的分子量。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涉及能源种类及消耗的权重,我们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3.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在上述模型及公式的基础上,隐含碳测算的模型可构建如下中,QEX为区域内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θ为碳排放系数列向量;F为能源结构矩阵(指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及电力消费所占比重);E^为分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矩阵的对角矩阵②。

(二)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1.隐含碳结构分解基本模型SDA模型方法是建立在投入产出技术模型上的,在SDA分解技术相关文献中,两极分解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为解决D&L方法复杂性计算的弊端应运而生[17]。对变量n<2的情形下,两极分解法为精确解;在n>2情形下,为近似解[18]。本文采用两级分解法构建模型。2.总产出结构分解模型根据投入产出表平衡关系,经济规模X的变化ΔX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消费和资本形成变动效应、出口扩张效应、进口替代效应与技术变动效应。

二、应用研究

江苏省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前列,2012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41%,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17%。与此相适应,其能源消费量在我国总能源消费量中也占有较大比重,且这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应用研究背景,计算其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前述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导致该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

(一)数据及部门分类本文借鉴刘起运(2010)编制的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方法[19],根据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现价)提供的初始数据,自编了江苏省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江苏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同时,根据匹配原则,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部门分类方法,把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重新划分为29个产业部门(如表1)。由于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具有相对不变性,碳排放系数相关数值来自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二)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根据上述推导模型及处理数据,通过计算整理,我们得到1997年、2002年及2007年间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2年间部门隐含碳排放增长显得较为平缓,2002年较199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由5703.442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1.84%)增长到7138.181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4.40%),增长率为25.16%;同期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89.83%,明显高于这一期间隐含碳的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经济造成的深远影响,虽然我国政府采用雷霆手段将此次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降到最低,但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我国对外贸易。另一方面,联系到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可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如高能耗行业的相对萎缩与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可能为生产模式的改进,例如由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移;或者可能为能源使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即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等。2002—2007年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2002年的7138.181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34370.21万吨,累计增长381.50%;隐含碳与CO2排放总量的占比也由2002年的34.40%上升到2007年的75.99%。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率高于CO2排放总量增长率(117.94%),表明在这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外贸易出口产品呈现出劳动密集、能耗高、附加值低和技术含量低等特征。这一方面与我国于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很大关联,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在2002—2007年期间增幅达到245.56%;另一方面,从2002年间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以代工为主、通过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控制成本的产业部门如19部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8部门(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和07部门(纺织业)的出口贸易额分别占总额的37.47%、23.14%和12.42%,这也是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出口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分析1.整体状况分解结果分析(如表2所示)表2显示了1997—2007年分阶段各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可以看出:从1997—2007年整个阶段来看,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8666.77万吨,其中,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始终为负值,为减少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与此相反,消费扩张、投资扩张、出口规模扩张等规模增长因素和出口结构变动效应始终为正值,是驱动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力增长的核心因素,1997—2007年,三个规模增长因素合计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2116.53万吨,出口结构变动效应累计增加贸易碳排放8192.35万吨;表征广义社会进步①的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与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两者累计增加江苏省出口贸易内涵碳排放3461.06万吨,且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效应由-234.89%提高为24.63%,说明在江苏省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过程中,1997—2002年与2002—2007年相较经济增长内涵显得更为低碳;同时发现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不明显,1997—2007年累计增长仅191.92万吨,表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结构一直较为稳定,虽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彻底的变革尚未到来。从两阶段的发展变化来看,可以将9个驱动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优化”的驱动因素,另一类是“劣化”的驱动因素。所谓“优化”的驱动因素是指该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由促进转变为抑制,或促进效应降低,或抑制效应提高,类似地可定义“劣化”的驱动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出口结构变动效应、消费扩张效应、投资扩张效应、出口规模扩张效应及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为“优化”的驱动因素,虽然这5个因素在两阶段均呈现正值,但必须看到,1997—2007年间,上述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弱,尤其是技术系数变动效应的优化,表明江苏省国民生产中间投入结构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劣化”的驱动因素包括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变换逆矩阵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其中,变换逆矩阵及能源消费结构均由抑制效应反转为促进效应,应引起重视,能源消费强度及进口替代虽呈现负值,但其抑制效应的大幅减弱值得关注。2.分产业分解结果分析(如表3所示)表3显示了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分产业分解的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在1997—2007年总的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中(28666.77万吨),农业、工业、建筑业与服务业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8%、94.84%、0.01%和4.56%。显然,工业行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据了决定性地位,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占据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总量的九成以上,而农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长量总量相对较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农业、建筑业与服务业低碳化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连年增长也体现出江苏省这三个产业对外贸易生产的“欠低碳化”,绿色农业、绿色建筑与绿色服务的进程仍然任重道远。图2表示不同时段分产业各效应的贡献情况,可以看出,1997—2007年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但在2002—2007年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却为正值,可见,建筑行业在2002—2007年在能源消费的强度上并没有与其他行业一样改善,“粗放”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消费、投资与出口扩张一般都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在不同产业中表现差异性也并不明显,基本表现为出口规模扩张因素占最主要地位,投资扩张因素次之,消费扩长因素再次之,体现出对1997—2007年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产生影响的各个产业基本上呈现出受出口规模扩张、投资扩张和消费扩张逐次递减特性。

三、结论

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07-02

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贸易额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3%、2%和4%。2001 年11 月,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该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 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160.7 亿美元。入世后的六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提升到21%、15%和27%。2002年, 即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3 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14.3 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1%。2004 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33.9 亿美元。2005 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8.57%。2006年,农产品出口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了2005年的增长态势。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

根据对以上2000-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额(表1)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各大类农产品(除棉花外)出口额稳中有升。特别是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年,中国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62.14亿美元和37.49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1.55倍、1.99倍和4.18倍,这三类产品的出口已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3%,贸易顺差为139亿美元。同时,2007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25.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46亿美元,增幅达56%。另外,我国谷物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快于进口增速,由小额逆差变为顺差。2004年,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13.9亿美元的逆差。2005以来,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供求关系得以改善,粮食出口大幅增加,进口大幅下降,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了3.32亿美元和16.6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 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程度地不断加深,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更持续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2.1 反倾销贸易摩擦

反倾销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贸易摩擦类型。

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每年都要遭遇来自各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达50多起,其中农产品出口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编织袋、蘑菇罐头、松香、蜂蜜、大蒜、小龙虾、非冷冻苹果汁等17种。同时,我国的同一产品也出现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象。这些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丢失,给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也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在反倾销调查频发的同时,波及范围广、涉案金额高的反倾销大案也不断涌现。2004年,美国对我国暖水虾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2.48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影响163家企业、数百万虾农和专业捕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是我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高、影响最大的农产品贸易救济调查案件。2005年,印度对我国丝绸织品反倾销案,是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较大案件,涉案金额达1.8亿美元。

2.2 检验检疫型贸易摩擦

检验检疫贸易壁垒是覆盖面最广的贸易摩擦类型。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它们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检验检疫标准也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限制的产品范围由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源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

从整体来看,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及谷物均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风险较高的大类商品。据初步测算,受影响最大的茶叶出口涉及就业310万人,蔬菜涉及314万人,烤鳗涉及43万人。另外,欧盟和日本等进口国也以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农药残留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强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技术壁垒型贸易摩擦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据商务部调查,我国有近9成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广、周期长,造成每年的经济损失约合90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技术标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这样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打入国外市场的难度,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初探

对外贸易必然会伴随着不确定的对外贸易摩擦风险,这些风险源自于贸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外贸企业的实力与能力的局限性。

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对外贸易摩擦风险的出现、蔓延和加剧,避免对外贸易受到过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因此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较晚。2003年5月,商务部确定了对456个大类、2733个税号的重点敏感产品进行预警监测分析,还先后在汽车、化肥、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2006年5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正式启动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这些年来,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监测能力和先兆预警能力,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加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缺乏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或者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未经分析的原始数据,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往往是外国的相关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了,我们才意识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损耗,造成信息到达企业时已经失去意义了。因此,针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标准化、信息存储、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具体可细化为如下流程(如图1)。

3.1 数据采集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天或每二天)由数据采集人员通过预定义的采集规则抓取涉农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的相关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抓取的内容经审核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与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对较新则覆盖现有的数据信息,否则新建该条信息并存储。

3.2 数据提取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三天或每周)由技术人员从相关涉农资料库、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及格式转换,使其符合我们现存信息的数据格式并存储。

3.3 数据的整合

将从涉农网站采集来的信息和涉农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并按分类、按主题进行划分和组织,然后装载到核心的数据库中,形成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内的数据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的有效数据,且频繁的更新率保证了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匮乏且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并为下一步分析预警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并为广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帮助,有效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减少了政府层面和出口企业层面双重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产品安全,抵御国际市场冲击,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厚双,刘向丽.国际贸易摩擦:理论、法理、经验及对策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1).

[2]刘飞.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分析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