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产业发展机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8 16:35: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产业发展机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产业发展机遇

第1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竞争力;产业政策;台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3

1 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与健康水平的关键动力。自1953年生物学家James Watson与Francis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人类开启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大门;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ey Cohen发明基因重组(recombinant DNA)技术成为现代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起源;1976年由风险投资家Robert A. Swanson和生物化学家Herbert Boyer共同创立的全球第一家生物医药公司Genentech于美国南旧金山成立,1978年第一个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发的生物医药产品人胰岛素(human insulin)由Genentech和Eli Lilly公司生产上市。其后,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测序及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等生物相关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并对人类的医疗健康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物制剂(biologics)作为将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是利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等技术在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活细胞制造所得的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能够作用于人体,并可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和诊断的各种形态医用制剂,包括细胞活素(cytokines)、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激素(hormones)、单克隆抗体(recombinant DNA protein vaccines)等。虽然生物制剂在种类上远远少于化学药品,但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上,生物制剂显示出了卓越的治疗效果,现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医疗工具,如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胰岛素和干扰素等,通过重组蛋白的产生,可治疗人类由缺乏活性蛋白质而罹患的各类疾病。此外,随着单克隆抗体和药物靶向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制剂也显示出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各类肿瘤等多种恶性疾病的良好治疗潜力。

2 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

当今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推动生物医药产品刚性需求的快速成增长。据美国人口普查局(The US Census Bureau)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0岁以上人口在2014年已经超过8亿人,预计未来将以每年64%的速度继续增长,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意味着全球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不断上升,人类即将步入全球性的老龄化时代。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将不断高涨。人口高龄化作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必将带来医疗服务及生物医药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使其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人类疾病谱的改变

随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5年间公共卫生条件的大幅度改善,人类主要面临的疾病威胁将由传染性疾病转向非传染性疾病。而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吸烟人口的增加、老龄化、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心血管类疾病和罹患肿瘤的死亡人数在未来快速攀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2004年全球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约1,710万,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将增加至2,340万;2004年全球死于各类肿瘤的人约740,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也将增加至1,180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患者将占全部死亡人口的46%。此类情形将在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等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中表现最为突出。生物制剂在治疗上述恶性疾病方面的优异表现使得众多医药企业对其未来的市场前景保持乐观。

2.3 生物类似药市场蓬勃发展

生物制剂大多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活细胞内合成,故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s)就其结构与组分而言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仿制药品,利用化学合成方式可取得相同分子结构的化学仿制药,但由于不同细胞生产的有机大分子结构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会有所差别,因此,利用上述方式只能产生与原药品相近的分子结构,而不能做到真正意义行的完全仿制,因此,生物类似药是“仿原理”而非“仿产品”。医药企业仿制的化学药品在完成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试验后便可审批上市,其仿制技术成熟、审批简化、风险可控且成本低廉,但生物相似药的审批与注册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完整的临床试验去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且由于生物制剂多使用活细胞生产,一旦仿制企业在生产工艺和流程上有所改变,必将影响其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因此,仿制生物类似药对各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然而,由于多数生物制剂属于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药品,其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给患者和医保部门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鉴于此,目前各国普遍对生物类似药采取鼓励仿制与严格监管并行的政策。

欧盟药品管理局(EMA)于2004年率先拟定《生物类似药指南》(草案),并于2006年核准第一个生物类似药上市,截至目前,欧盟药品管理局(EMA)共授权了21个生物类似药品种(以通用名计为7个品种)在欧洲上市(其中2个现已撤市),包括hGH、EPO、filgrastim。

美国政府则对生物类似药采取更为谨慎的监管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3月通过的医疗改革方案《病患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其中的《生物药品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Biologics Price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ct, BPCIA)已明确定义生物类似药上市审批流程,该法案明确赋予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生物类似药的新职权,包括颁发注册证和实行上市后药品监测。FDA在2012年公布3项生物类似药注册指南以供仿制企业进行参考。

近年来,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的成长动力部分来自于大批生物制剂的专利到期,2009-2015年间全球至少有15个畅销的生物制剂品种专利到期,给生物类似药仿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全球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物制剂,如Enbrel、Remicade、Humira、Rituxan等将陆续在2017前后丧失专利保护;加之各国为降低日益庞大的医疗保健支出,均已提出了鼓励使用非专利药物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提升生物类似药的市场需求。据IMS的统计,2011年全球生物类似药的销售总额约6.9亿美元,仅占生物制剂市场规模总量的0.4%,预计至2016年将快速增长至30-40亿美元。众多的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加入到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包括:TEVA、Merck & Co.、Novartis、Astra Zeneca和Lilly等均已成立相关研发机构,部分企业更组成战略研发联盟进军生物类似药市场,例如:Pfizer与浙江海正、Amgen与Actavis。

3 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政策

生物制剂占全球制药行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加之生物制剂对于部分恶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优势,近年来在医药行业内备受关注。有鉴于此,台湾地区也先后制订相关的产业激励政策,以期在未来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科技领域之一,在亚太地区率先颁布实施了《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旨在推动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构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2007年台湾地区又通过《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并于2008年颁布《营利事业适用生技新药公司股东投资抵减办法》、《生技新药公司研究与发展及人才培训支出适用投资抵减办法》等实施细则,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业投资抵扣、人才培训以及高级专业及技术人员参与经营等优惠政策措施,2008-2012年,台湾地区平均每年的新增投资金额约60亿元新台币,占产业新增投资总额的19%,显示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的生物制剂具有加快资金募集和产品开发的显著成效。而2009年由台湾地区“行政院”颁布《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以加速生物医药相关产、学、研机构研发成果的商品化,鼓励岛内企业资本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的投资。随后,推出了《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等配套措施,以加速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注册和生物医药产品审批,落实产、学、研机构研发成果的产业化。

在药品监管方面,台湾地区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TFDA)也仿照欧盟、美国等对生物类似药进行监管规范,针对相关注册登记与审点,并于2010年和2013年先后实施《生物相似性药品查验登记技术性文件审点》和《生物相似性单株抗体药品查验登记基准》,以完善岛内的政策监管环境,为未来生物类似药上市建立一规范机制;此外,台湾地区自2013年起已成为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成员,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实施药品GMP认证,可大大降低药品流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节省人力、时间和物质成本。

此外,台湾地区已与中国大陆分别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及《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就生物医药产品的流通关税、知识产权保护、药品监管法规等议题进行协商。2013年中国台湾基亚生技的肝癌新药PI88被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核准成为《两岸药品研发合作专案试办计划》的标的药物,依照海峡两岸关于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在符合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国际规范(ICHE6:GCP)标准的情况下,结合两岸生物医药产业各自特有的优势,以减少重复试验为目标,通过试点及专案方式积极推动两岸药品临床试验研发合作,促进新药提早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4 结语

生物医药是需要持续进行高投入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其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充裕的资金投入、良好的市场与政策环境、高质量的人才储备等,加之生物医药产品具有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和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在产业发展早期,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推动十分关键,这样才能扶持和激励科研部门和企业进行研发、成果产业化。当前,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与其他传统优势产业相比,无论是在产品或产值规模的表现上,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受到政策推动和多家厂商研发成果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技术授权等有利因素,促使资金大量涌入生物医药行业,使台湾地区上市生物医药股的市值急剧增高、市盈率也偏高,行业充斥着一定的泡沫化风险,需要台湾地区经济和行业监管部门予以高度关注。未来,在各项政策推广与科技孵化措施的持续投入,提供行业监管、资金支持和资源整合等外部扶持的同时,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必须掌握并强化生物医药的核心科技,以仿制生物类似药为突破口,通过模仿创新逐渐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在当前两岸医药合作政策环境和缓的大背景下,应主动加强与大陆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开拓广阔的大陆医药市场,并共同进军全球生物医药市场。

参考文献

[1]苏月,刘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与对策[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29(11):123128.

[2]李静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6.

[3]王飞,陈建.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基本特征[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1(6):104109.

[4]伊遥.生物制品脚步越走越快[N].中国医药报,2012286.

[5]台湾经济部.生技产业白皮书[Z].台湾,2012,43.

[6]工业和信息化部.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北京,2012.

[7]李清安.μㄍ迳物产业政策之政策分析[D].台湾:成功大学,1999,(98).

第3篇

关键词:在线教育 互动教育 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02

1 我国在线教育发展及市场需求概述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发展,教育产业从线下走到线上,迎来颠覆式的变革,也带来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在线教育(e-learning)也被称为远程教育或者在线学习,主要以网络为介质进行远程教学。针对用户群体在线教育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类:K12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目前,美国约有400万名注册的在线教育学生,60%的企业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员工培训[1]。

首先,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人口达到13.5亿,具体人口年龄构成如图1所示。按照人口推断,不论是学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亦或是在职业务培训都拥有广大的需求基数。对比欧美国家,中国家庭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大。

图1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次,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图2所示)。教育需求者逐步由在家庭周围寻找名师改为利用互联网络查找知识。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在线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手机网络的兴盛更是促进了在线教育碎片化,让“随时随地终身学习”不再是口号。据CNNIC报告显示,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保持年增长率19.1%的稳定增长。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1.12亿,增长率高达83.8%。随之而来,在线学习平台不断涌现,教育类APP层出不穷,各大投资巨头争相涌入在线教育行业,反映出强烈看好该行业前景。无论是传统的教育类公司还是新兴的科技类公司,未来均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局面。

图2网民规模及普及率增长图

数据来源: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

再次,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支持力度,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教育产业发展。从教育支出分析,直至2012年我国教育行业投入与GDP的比值才达到4%。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考虑到我国GDP的快速增长,未来我国的教育整体支出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体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无论是K12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核心资源主要集中在公办教育体系中。资源的过度集中不利于教育产业多元化,尤其是在线教育产业,受限于各类审批机制及资源壁垒,无法蓬勃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及教育开放化的信号日趋明显,从欢迎和吸引企业等外部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到松绑远程教育审批机制,公办教育资源的开放化将成为促进教育产业信息化重要信号。国务院总理在2014 年 1 月 8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项措施,其中指出,国务院将取消和下放“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同时,新一届政府将加强教育和科技的全局化部署。

2 在线教育用户需求特点分析

纵观在线教育发展,从早期的网校培训直播课程到现在的互动教育平台,只有满足用户新的需求才能开拓市场,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2.1 在线教学质量的需求

我国优秀的教师资源集中于线下教学,造成大多数用户主要信赖线下教育,宁愿花高价钱去附近院校参加培训班,也不愿意参与网络课程。据新东方、学而思等教育机构报表统计,90%以上收入依然来自线下。而国外各大教育平台大多采取整合线下资源来保证在线教育质量。例如,美国Coursera教育平台就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大学加入,其中包括数所美国的常青藤大学,以及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我国名校复旦和上海交大于2013年入了Coursera平台,面向全世界学生授课。Coursera利用线下优秀的师资团队保证在线教育的质量,吸引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万名学生注册124门课程。因此,Coursera受到众多投资巨头的青睐。截至2013年7月,Coursera已获得总额6500万美元的三轮融资[2]。我国在线教育要不断开拓市场,首要解决的就是师资问题。各大教育机构可借鉴欧美做法,联合传统教育的师资团队共同开发在线教育市场。

2.2 在线教育认可度的需求

我国传统教育中各大院校之间学分不能互通。在线教育大多也无法颁发相应的认证。即使有证书,其社会认可度也较低,由此限制了多数用户的选择。而欧美三大在线教育平台纷纷推出了毕业认证,且部分获得国家教育机构或者业界认可。例如,美国Coursera平台中的5门课程获得了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完成的学分可以自由地在美国其他大学转换为相应的学分。又例如,美国Udacity会对注册学生免费的就业匹配计划,同时将学生的简历和学生的成绩发给包括Google、Facebook、Twitter和美国银行等合作公司[2]。借鉴国外经验,国内在线平台可以联手国家教育认证机构及各大公司,推行在线教育认证事宜,以此吸引更多用户选择网络课程。

2.3 在线教学模式的需求

我国早期的在线教育主要是将名师授课过程录制成网络课件,比如网易公开课,土豆公开课等,特色在于学习者不用远渡重洋即可在家聆听世界一流导师的课程。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此类课程起初受到热烈追捧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坚持听完全部内容[3]。此类在线教育模式发展受限主要由于以下原因:①网上公开课只是单纯录像,将线下课堂模式搬到互联网上,依然是是无差异性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因此,在没有提问发言参与的情况下,用户很难坚持到最后;②公开课基于高等院校课程,讲解复杂耗时长,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而往往在线教育用户,特别是在职培训用户更偏向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大量的问题解答及实操训练[3]。基于用户的学习互动需求,未来在线教育产业发展愈来愈偏重于“教与学”的平衡,甚至更多在于“学”的培养。换言之,各类教育公司如果能够吸引用户目光激发其兴趣坚持学习,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做到“学”的培养,在线教育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可以针对用户的学习体验的便利性、趣味性及时效性。例如,某些学科的数学公式、几何图形、化学公式、生僻字等不便于键盘输入,针对此类学科的在线教育产品必须开发上述特殊操作工具,利于用户简单地进行学习操作。例如,K12教育要充分调动用户的主观学习意愿,此类在线产品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动漫教师人物,电影动画情节及特殊音乐音效等手段让学生发自内心喜欢从而购买使用。对于需要大量实时互动环节的课程,则要加强沟通工具的开发,实现“实时直播、实时互动”,解决在线教育时效性问题,增强用户需求黏性。同时,各大教育平台要加强线上线下的互补作用,线上主要用于课程的单向传播、堂上测试、小组讨论、学生数据收集等环节,而把个性化辅导、深度答疑解惑、试卷解析、作业辅导等环节放在线下。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虚拟世界学习体验与真实世界学习感知结合在一起,多方面、多角度激发用户学习热情。

(广东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523808)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盈利模式分析[C].凤凰网教育/.

第4篇

一、陕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与“爸爸去哪儿”的有效结合性分析

1、“爸爸去哪儿”与陕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首先,“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户外真实体验活动,以娱乐化的视角,传达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我国文化发展中传统的家庭观念,关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它的节目录制地点一般选择在景点,从文化的导向作用之上看,就会催生此地景点知名度的显著提高。当然,“爸爸去哪儿”主要在于它的真实性,在当今文化娱乐化程度普遍高涨的态势下,节目制作只讲究收视率而费尽心思的炒作,吸引眼球而不惜东拼西凑的节目水准欺骗观众,博得观众的嘻嘻一笑相比的“爸爸去哪儿”真人真事的编制,给人以说服力,令人信服。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整天从早到晚埋头于繁杂的工作中,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娱乐,而“爸爸去哪儿”就可以提供娱乐化的性质和情感的宣泄表达,贴近人们日常的琐碎生活,是真实生活本身的一种写照。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本身具有一定的原始的宗教性质,它代表着一地的风土人情的特征,承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价值。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凸显出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还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文化集合,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民族历史变迁中多朝代建都的重要圣地,存在着大量的古文化的遗址。陕西的体育活动具有区域特的差别性,主要有陕北的武术、腰鼓,在陕北,腰鼓具有大量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历史价值。在我国的秦汉时期,腰鼓被视为一种士兵主要佩戴的装备,后来,随着朝代的变迁,民族走向融合,在和平时代,腰鼓就作为一种民俗的活动性质被保留下来,腰鼓与民歌和秧歌的相互配合,加上武术的经典搭配,展现出一种刚劲凶猛的气概,粗犷豪放的陕西大汉将腰鼓的特有雄浑表现的淋漓尽致。陕西还有关中的红拳,陕南的游泳和赛龙舟运动等。龙舟竞赛主要是在传统的端午佳节,江面周围人山人海,大家兴致高昂,激情澎湃欢度一场,不仅仅有体育也有文化的内涵,饱含爱国文化的主题,彰显出参赛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2、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陕西民族传统旅游文化代表着当地特有的区域的物质社会文明,体育文化的形成在于体育自身极大的魅力性质,物质上来看,体现在传统的体育文化艺术载体上,有形的体育文化需要借助一些实际的外在物体,例如,安塞腰鼓,需要腰鼓的这种器具来呈现出声势的壮阔。仅仅通过单个个体身体上的表演,很难起到感染人们的力量,借助物质的自身的中介作用,将无形的文化以形式做到具体化,表演出真实性的效果。精神层面上,体育的感染力在于内在的精神品质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最大潜能,树立起坚定地信念。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依托电视媒体传播的节目,目前以电影系列的形式展现出来,其自身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再创造过程,结合古代社会发展,普遍关注血缘亲情关系,在过去一家一户单位的小农经济时代,血缘是人们存在的基础纽带,它唤醒人们重新对亲情的审视。此外,此档节目以户外为形式,实地进驻具有特色的人文气息和风光秀丽的景区,进行实际拍摄。“爸爸去哪儿”在过去的节目录制中取自于广阔的腾格里沙漠,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之称的我国长城等,此栏目景点的选取可以发挥对景点的品牌推广功能,明星的市场号召力。进驻陕具传统体育旅游价值的地点,通过明星嘉宾的实地观赏,记录每个传统旅游项目,放大旅游资源所容纳的文化价值,一方面为节目的录制提供适合的环境场地,另一方面还可以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丰富和宣传民族文化兼顾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

二、发展对策思考

1、抓住机遇,加大知名度宣传

做好前期市场的推广工作,与“爸爸去哪儿”等电视栏目进行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起品牌的营销模式,积极促进旅游模式的形成,开展游客一站式的服务体系。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移动媒体的大量出现,打破传统的家庭电视的形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视频节目。现在各大媒体不断出新,各种类型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在这些节目中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引导大量的关注粉丝。

娱乐节目中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来说,一方面它传播的文化价值,在于真实的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尤其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每天上班,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一般都是隔代照顾孩子,每逢节假日,父母携孩子出去游玩,就可以通过广告的宣传,陕西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它也关注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稚嫩又具有可爱的娱乐性质。“爸爸去哪儿”的效应在于具有文化效应的体育旅游资源应该重视孩子的喜好,进行带有趣味性的宣传方式,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可以从父母的方面出发,重在知识性的引导,让父母从对孩子的教育出发,娱乐寓教,孩子在游玩中,不断丰富知识,增进感情。要立足于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不断创新形式。打造具有商业价值的区域民族品牌旅游产业。

2、转变体育文化旅游体验方式

传统的旅游资源一般是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地形气候的差异化特征,有的是人工的主题公园,主要在于人工的游乐设施建设,还有的就是二者的兼而有之,自然与人工化的结合打造的旅游景点。然而依靠民族传统的文化旅游可以是一个具有内涵的游乐创意,陕西省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情怀,可以举行大型的表演秀节目,建设更加贴近孩子的游乐设施,创新娱乐的体验方式,增设亲子游项目、宝贝计划项目等针对这些具有潜在的目标游客。依托于历史传统文化,可以进行现场的知识趣味讲解,通过举办现场活动让父母与孩子都能参与其中,让游客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3、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的对环境友好型的行业,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消费质量开始受到出游人普遍的关注。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从优化服务理念出发,开展一站式的服务模式。

首先,从出游的选择上,陕西省民族文化旅游应该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为进入陕西省旅游的游客进行交通便利化服务,保证游客能够顺利安全的进入旅游目的地。其次,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性,需要在游览区进行专门的客服讲解的服务,让游客充分了解到旅游的内容,根据游客的喜好,做好游客的旅游计划,真正站在游客的立场上,提高旅游的游览价值,节省游客的出行时间。当然从旅游资源看,也要注重资源安排上的紧凑化处理,在游览区域安排必要的指南服务,时时刻刻关注游客的行程。最后,建立客户服务档案信箱,根据游客的不同情况,进行后期的跟踪服务,积极地请游客说出旅游后感受,指出旅游中出现的问题,对游客下次的重游计划做出折价的承诺。

4、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

整合资源,建立特色体育旅游产业计划是目前像陕西这种具备规模旅游资源集合的地区。联合整个省区的大型资源地点,不能简单独立进行市场的发展宣传,这样就会节省很大的广告成本。旅游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陕西省应该从特色性和区域特殊性长远出发,进行整体的宏观的市场把握,与受欢迎的节目如“爸爸去哪儿”等进行相关合作,请节目组到陕西省传统民族聚集点进行实地的拍摄。通过媒体的引导,宣传景点的特色旅游,进行生态旅行,延伸产业链,打造独具特色的旅行,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未来项目,关注社会发展的消费倾向,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第5篇

[关键词] 福建汽车 产业集群 机遇 挑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福建汽车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东南汽车城为核心的闽中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轿车、轻客;以厦门金龙为核心的闽南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大中型客车;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的闽西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载货车、专用车及“农村用车”。但这三大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面对国际国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福建汽车产业需要借助集群的方式来快速提升竞争力,为此,促进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已迫在眉睫。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一、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1.市场环境机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均超过88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私人购车占80%以上,成为轿车市场的绝对主体。从客车市场的需求来看,由于国民财富增加、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了大量的新增客车需求和替代需求,全球客车年销售辆大约40万台左右,中国约占四分之一,如此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非常有利于客车企业成长。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部分,福建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建设,并载入了中央文件。2004 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把建设“海峡西岸汽车制造业基地”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包括:闽中产业群以福州东南汽车城为核心,向东南沿海延伸,集整车生产、总成零部件制造为一体;闽南产业群以厦漳两地企业为基础,主要建设厦门汽车基地,重组发展漳州、泉州地区汽车产业;闽西北产业群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以龙岩地区、三明地区为基地。

3.产业发展机遇

随着《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加规范的宏观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的对外转移,为福建汽车与国际大集团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006年东南汽车与日本三菱汽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三菱国际品牌与东南自主品牌并存的模式,为东南汽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年福建汽车工业集团又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作为奔驰轻型汽车在亚洲地区的产销基地。这些合作不仅能引进项目、资金,还能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引进来,有利于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1.竞争者的挑战

汽车工业是近年来的热点,各省市都加大投资力度,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福建汽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轿车方面,国外大公司纷纷与国内企业合资,不断推出新车型,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程度。而东南汽车涉足轿车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三菱提供的车型优势相对不足,造成竞争力明显落后。轻型客车方面,轻型客车是我国客车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生产企业近40家,竞争一直较为激烈。目前有金杯、江铃、南京依维柯等品牌竞争者。东南在2006年销售下滑后,目前仍元气不足。大中型客车方面,我国有大型客车生产企业20余家,中型客车生产企业30余家,竞争相当激烈。其中郑州宇通、丹东黄海等企业都对厦门金龙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国际合作企业的变局

考虑到我国汽车工业的特殊性,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还要考虑落户该地的国际汽车集团公司的发展态势。

目前福建汽车产业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东南汽车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三菱汽车在轿车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福建汽车工业集团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厦门金龙汽车与东方宝龙合资成立金龙车身公司,进军MPV市场。但三菱汽车给东南提供的轿车车型与其他国际大企业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另外三菱品牌的汽车在2002年~2005年期间因为隐瞒技术缺陷而导致负面消息不断,也对东南及其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2007年5月,戴姆勒-克莱斯勒将旗下连年亏损的子公司克莱斯勒正式出售给私人资本运营商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此举引发克莱斯勒在中国合资合作的变局。而失去了奔驰这个品牌的克莱斯勒产品能否在中国继续取得成功也同样成问题。

3.产业集群自身的威胁

从福建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来看,大多数集群是通过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来吸引企业形成空间上的聚集。东南汽车产业集群初期主要通过政府的引导促使众多配套厂商紧跟东南汽车落户青口,在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后,政府培育和企业自身的吸引共同作用。闽南、闽西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类似。因此福建汽车产业集群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培育型产业集群,政府的构建性要大于市场的生成性。在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这种产业集群很难真正实现以其内在良性运行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集聚,很难形成本地根植性强的集聚效应。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挑战要远远大于机遇。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对薄弱和不稳定的国际合资合作企业,以及集群形成中的自身弊端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外部宏观环境趋好,海西建设也为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变革,抓住机遇,灵活应对各种挑战,才能不断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辽宁省;健康产业;机遇;挑战;应对

中图分类号:F426.8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将其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加以重点扶持。近年来,辽宁省健康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可以说,辽宁省发展健康产业,既存在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

目前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已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具体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被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此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

生物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早在2009年,国务院便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生物医药列为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又明确地把生物医药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有32个:包括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等制药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8个;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4个。

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十二五”时期,国家计划投入400亿元,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再投入750亿元资金进行扶持。据此计算,“十二五”开始的未来十年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扶持资金总额将近1200亿元[1]。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既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为辽宁省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新医改推行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相关改革政策连续出台,尤其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以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广泛覆盖,不仅使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医改以来,辽宁省共支持了94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辽宁城镇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120万人,参保率94%,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70%和7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2]。

新医改及其相关政策的实行与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辽宁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原动力。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幅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医改政策的实施,也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从而拉动健康市场的消费需求。

(三)经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人口老龄化加剧,为辽宁省健康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健康需求是一个相对刚性的市场需求,当慢病增加、亚健康蔓延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保健意识、“治未病”观念与养生理念的变化,而且也是医疗需求与保健需求的变化。即一方面,会因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产生大量的个性化非基本医疗服务,使医药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推动非基本药物器械的加工生产;同时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拓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给营养保健品业、商业医疗保险业等健康服务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目前,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45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39年,辽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0%以上[3]。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老年人群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总量日益增大,使健康养生、健康体检、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等相关产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面对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老年人对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要,不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会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与自身产业基础优势,使辽宁省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但作为工业大省,依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底蕴,在健康产业发展上,却有着基础较好与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尤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辽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建设健康产业园区,不断搭建健康产业发展平台,从而为辽宁健康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9-2011年的3年间,辽宁医改总投入达到334亿元[2]。巨大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推进全民医保、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方面。除此之外,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十一五”期间,辽宁省还每年拿出2000余万元投资于重大科技攻关专项[4];而在健康产业园区建设上,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加快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的推动下,各市地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相继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加大生物医药的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支持。这样,就使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业基础与中医药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辽宁健康产业在有利的发展平台上能更健康地发展。

二、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辽宁省健康产业虽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来自国际健康产业市场竞争的外部挑战

健康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超过15%[5]。国外健康产业发展迅猛,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产品研发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的健康产业安全。目前,“国外健康产品在中国市场以7%的品种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5]。从辽宁健康产业市场看,最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生物制药业与医疗器械业两大产业领域。

在生物制药产业领域,辽宁医药市场面临跨国药企的激烈竞争。近年来,辽宁医药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难,而老产品市场则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辽宁省生物医药市场已出现逐渐萎缩的态势。一方面是医药创新成果适应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企业买不起国外药物研发技术,买了转化成产品也难。现在,省内各开发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建厂房,搞GMP改造,但却面临着可投产的品种太少和企业开工不足的危险[6]。

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由于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基本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几家跨国企业垄断,因而,虽然辽宁有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的科技研发优势,但目前辽宁医疗器械仍然主要以进口为主,进口医疗设备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基本为高端医疗设备。而出口企业多是为国外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提供配套零部件和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设备,自主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的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不强[7]。2012年,辽宁医疗器械出口持续负增长,全年完成出货值21.8亿元,同比下降0.5%[8]。

(二)来自国内健康产业市场的省际竞争挑战

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后,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把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或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引导,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省际间的竞争压力。

虽然,辽宁省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医药产业总量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发展的相对速度却逐年下降,落后于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际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发展形势十分紧迫。

2011年,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河北等省份,医药产业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1600亿元以上。山东省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761家,17家进入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691亿元,2015年目标为3800亿元。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资企业联手打造中国最大、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飞速发展。而辽宁省医药产业在2011年,销售收入仅为680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5%。近年来,辽宁省医药工业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与辽宁省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6]。

(三)来自辽宁省健康产业竞争劣势的内部挑战

辽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有诸多不利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健康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品竞争力较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

目前,在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就全行业来讲,进入全国百强企业只有3家,而且比较靠后;号称百亿集团企业仅有1家,而且经济形势还不太景气;超10亿元内资企业只有9家,其中包括较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5家[6]。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也导致辽宁医药市场缺乏优秀名牌产品,极大地影响了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辽宁省乳癖消、沈阳红药、木鸡冲剂等大宗中药产品,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上,还不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尚未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辽宁医药市场的一批老品种,不仅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而且甚至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险。

如何科学地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医药企业,尽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打造辽宁医药品牌,不仅是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将要面临的来自于自身的挑战,而且也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主要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目前,辽宁省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在延续,第二产业仍为带动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只有顺应时势更新发展理念,才能制定出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科学的应对举措。

(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需要辽宁省偏重投资的需求结构必须优化调整,但改变偏重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摆脱所谓投资“依赖症”,则不能失去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即在保持辽宁经济发展特色前提下,仿效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通过依靠第三产业,来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于健康产业兼跨第二、第三产业,并且辽宁健康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其自身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未来的健康市场需求前景也极为可观。因此,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必须依托发挥辽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走特色发展道路为引领,不断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健康需求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相对刚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近年来,辽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持续增长,而经济条件改善下所产生的健康保健需求,已经形成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并且,辽宁省自1995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后,老龄化比例已高于全国平均线。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变化,必然带来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护理等新的市场需求。所以,发展健康产业对拉动辽宁健康市场消费需求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关键是如何释放健康消费需求。释放健康需求以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为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释放拉动相对刚性的健康市场消费需求。

(四)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

健康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万亿市场,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才能在严格规范与科学引导下,不断永续健康发展。从辽宁保健品产业发展现状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行业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错位等方面。例如在沈阳,经营保健品店只要在食药监局备案登记、到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即可,而不再需要卫生局负责审批的养生保健行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经营保健酒类产品,则更是处于监管盲区。可以说,辽宁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落后。同时也表明,加强科学引导、进行立法规范、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国锋.十二五400亿十三五750亿 国家投重金扶持重大新药创制[N].中国证券报,2012-06-29.

[2]一轩.辽宁医改:三年投入334亿 公共卫生服务“不差钱”[EB/OL]. (2012-03-22).http://.

[3]史楠,刘柏霞.健康老龄化与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09 (12).

[4] 科技部网站.辽宁省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EB/OL]. (2007-07-24).http://.

[5] 中国食品科技网.中国健康产业现状分析[EB/OL]. (2013-01-15).http://.

[6]陈明山.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EB/OL].(2013-01-15).http://.

第7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策略前景

我国体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但是其发展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体育产业体制不健全、外来竞争力过大、政府的投入仍有待增加、体育经纪人才缺失等。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体制,培养更多的体育经纪人才,进一步增加政府的投入,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多措并举,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改善策略

1.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体制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甚至会阻碍其产业的发展,加上我国体育市场的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也相对不足,因此要尽快建立并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提高竞争力,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2.培养更多的体育经纪人才

我国的体育经纪人才严重不足,满足不了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求,因此,应加快体育经纪人才培养机构或组织的建设,加大体育经纪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将更多的对体育有兴趣、对体育事业充满热情的人纳入到这一行业,以弥补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

3.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

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应适当增加体育产业在同属产业支出中的比重,加大投资力度,使体育产业发展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在技术方面,要加大高科技的投入力度,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此外,还应在体育产业内部投资、消费和需求方面多做高层次的引导,不能只重视量而不重视质。

4.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其在市场经济中制胜的关键就是将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本。即要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若没有一定的规模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要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发展。

5.推动地区平衡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繁荣;经济不发达地区,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前者应当向后者提供发展经验,后者应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推动地区产业发展平衡。

二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都是可以被克服的。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越来越显现巨大的生命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1.中国体育市场蕴藏巨大潜力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及体育消费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因此把对体育的狂热逐渐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表现出来,即体育事业正在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产业,使得体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之一。

据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提供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体育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并正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发展,远远高出整体经济增长水平。在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0.5%,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而这一数据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9%,体育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4%。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成功地推动了我国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已经成为了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各项体育赛事的举行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在我国举行的各项体育盛事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就近期而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全方位发展。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增长,也创造了我国体育产业与国际体育产业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体制、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品牌化进程。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也在奥运会的余温中,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进一步推进了体育的商业化进程。

三 结语

体育产业虽然是新兴产业,但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兴增长点,并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体育产业也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佐县.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3)

第8篇

关键词:能源产业;规划发展;项目建设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区域能源产业公司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一流公司、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下面就区域能源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与发展环境及相关思路建议如下。

1 区域能源公司现况

公司以电力为主业,实现投产和在建装机容量470万千瓦;煤炭产业以打造煤炭供应为目标,煤炭总产能达到3666万吨;供热产业负重前行,供热面积达到2490万平方米,有效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总资产330亿元。

2 “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及公司面临的形势分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一体化战略,致力于煤电化基地建设,做强电力核心产业、做大煤炭基础产业、做实供热民生产业、做准煤化工新型产业和做细相关配套产业,开发新能源和洁净能源,初步建立以煤电基地为核心的结构优化、资产优良、产业协同、绩效领先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5年,实现公司产业规模较“十一五”翻番,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煤炭产能达到7000万吨,供热面积达到4500万平方米,煤制天然气40亿立方米,资产总额达到600亿元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认真研究发展形势和准确把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应对措施。

2.1 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延续平稳回升的良好势头,用电需求继续较快增长,煤炭需求总量仍保持适度的增长,这将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做好经营发展工作,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二是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尤其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发生核电站危机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难以改变,煤炭工业仍然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施大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公司大型电源基地规模,实现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和合理消纳。四是随着公司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一批项目的投产,公司的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是公司已拥有两大国家规划矿区煤炭资源,先进、成熟的露天、井工煤炭开采队伍,提升产能的优势和潜力巨大,为此,公司积极打造第三个煤电化基地,加大煤炭产能,确实保障集团公司装机、煤化工以及供热等相关产业用煤需求时机成熟。六是已有的供热市场,成为热电联产项目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2.2 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一是在电力工业方面,要突出外送、电网建设和热电联产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外送电通道建设,支持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通道建设。二是高度关注煤田资源配置问题,开发建设第三大煤电化基地。同时,拓展更多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三是在做好目前供热工作,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好“十三五”供热产业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占有更大的发电市场份额,还能增加公司在获取当地资源配置上的话语权。四是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区分别与签订了煤制天然气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加快推进煤炭资源配置及配套煤化工产业前期工作进程,争取及早落地。五是在完成水利枢纽及输水管线工程基础上,依据规划配套工程进度,实时推进第二水资源工程建设进程,把握好战略性资源份额。

3 规划发展实施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3.1 电力产业发展

加快规划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前期工作进程。盘活现有存量资源,积极与电力用户采取多方式合作。

3.2 煤炭产业发展

努力推动新煤田前期工作进度,以煤制天然气和煤制烯烃等项目实现“煤电用”(2011年11号文)产业的发展,尽快请自治区予以明确实施进程。

3.3 供热产业发展

3.3.1 解决供热用煤问题

为了减轻供热成本压力,采用煤热联营是最佳解决方案,既能保证煤炭供应,也能有效控制成本。因此请政府为供热产业配置必要的专项煤炭资源。

3.3.2 解决所有供热产业用水问题

积极与市政府协调解决“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公司所有供热产业(热电机组和热网)发电生产和供热循环总用水,并不占用拟建水库项目公司水权。

3.4 煤化工产业发展

因此,积极推进煤制天然气项目及煤制烯烃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在排序上领先,一旦政策出台便全力争取审批。

3.5 能源交通产业发展

由于两伊铁路运输受伊-白线段铁路基础和运力限制,公司易关注投资相应铁路通道建设,为今后公司保证稳定的煤炭外运能力打下夯实基础。

3.6 水资源项目发展建设

参股建设水利枢纽建设,在获得的参股水权外,加快力度完成湖水权置换水权工作,保障公司其他规划项目的用水需求;协调市政府配置公益产业项目“十二五”、“十三五”用水新增水量。

3.7 其他领域

初步考虑涉足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煤炭及铀矿(合资)资源开发等工作,为国家今后更长一个时期资源短缺或公司核电进口原料做准备。

总之,我们清醒地看到公司发展还面临着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影响和挑战,我国能否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融资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突出,国内及地区经济环境仍十分复杂,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总体上公司所面临生产经营形势仍旧严峻,为此,公司上下要坚定信心,实事求是,细致工作,科学规划;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信心抓住机遇,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挑战,争创和建设好集团一流公司。

参考文献

[1]能源科技与装备“十二五”规划2011-2015[Z].

[2]“十二五”电力产业发展规划[Z].

[3]能源报,2011.

[4]煤化工,2010.

第9篇

关键词:陶瓷产业;SWOT分析;法库县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65-02

一、法库县陶瓷产业发展的现状

2002年6月,第一家陶瓷生产线落户法库。截至2009年末,落户陶瓷企业达142户,开工建设生产线352条,其中竣工投产生产线192条。全年生产建筑陶瓷3.5亿平方米,外运货物350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41亿元,相当于2002―2007年五年工业产值的40.29%,同时安置就业人员将近24 000名。

陶瓷品种已由最初单一的建筑陶瓷,发展为建筑瓷、日用瓷、艺术瓷、工业瓷、电瓷、特种瓷、卫生洁具等十二大类27个品种。产品不仅覆盖了东北三省以及的东部,而且远销美国、蒙古、俄罗斯、阿联酋、西班牙、韩国、苏丹等国家地区,初步建成了集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陶瓷生产基地。据统计,法库陶瓷产业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五、东北第一。并被中国社科院评为“2009第三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东北瓷都”被评为“新沈阳十大名片”。

二、法库陶瓷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Strength)

1.资源优势。法库县是国家一类矿产资源大县,已探明非金属矿产30多种,占沈阳市已知矿种的70%,占辽宁省的20%以上。拥有瓷土、高岭土、膨润土、硅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钾、钠长石的白度和钾钠含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其储量之大、品位之高、种类之全,位居世界前列。法库被评为国家一类矿产资源大县、全国瓷窑基地县就是最好的证明。

2.燃料与动力优势。法库陶瓷工业园区距全国十大煤田之一的铁法煤田15公里,铁法煤田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已探明储量2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57亿立方米,服务期限一百年。沈阳市正在规划将天然气输气管道延伸至法库陶瓷工业园区,届时法库陶瓷工业园区内的陶瓷生产企业就可以使用充足的高效清洁能源。法库电力设施齐全,供电充足,风力资源十分丰富,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2万千瓦,机组分布在四家子、开发区、柏家沟、包家屯、慈恩寺、叶茂台等九个乡镇,电价维持在0.435元~0.47元之间,可以为法库陶瓷产业园区的迅速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

3.交通运输优势。法库县城是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卫星城,国道101线、203线及三条省级公路经过城区,县城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取道101线、102线入关的捷径,且背靠沈阳、毗邻铁法矿区,有铁路与京哈线相连,具有辐射全东北的交通条件。阜新到四平的高速公路、沈阳到法库的高速公路已投入使用。法库陶瓷工业园区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110公里,距大连港350公里、鲅鱼圈港260公里、营口港225公里、丹东港170公里。

4.劳动力优势。当地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正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的社会就业岗位不足,新生的知识型年轻劳动力充足,劳动力价格较低,只相当于发达地区的一半左右。

5.成本优势。在法库陶瓷工业园区投资建厂具有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尤其是原料、能源、劳动力价格以及其他费用都明显优于全国其他地区,可以实现企业的低成本运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同时与山东、河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销往东北市场的产品相比,可以降低大量的运输费用,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以佛山为例,300mm和450mm的瓷片,佛山出厂价为4.5元以上,而法库同样规格的产品大概仅为2.1元~2.3元,法库陶瓷产品的价格优势是很多产区不具备的。

6.市场优势。沈阳市是东北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也是和沿海、关内沟通的交通枢纽,还是和国际交往密切的大城市。东北三省市场广阔,可辐射日本、韩国、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东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二)发展劣势(Weakness)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不足,尤其是上下水没有跟上企业入驻发展要求。年产量300万平方米的陶瓷砖用水7万吨,其中蒸发掉的水量为4.5万吨~5万吨,每年外排废水0.6万吨~0.8万吨,循环利用水量1.2万吨~1.4万吨左右。因而如果产量达到2亿平方米,则年用水量约467万吨,而目前法库陶瓷工业园区用水绝大部分是采用开采地下水。法库现在城市污水日排放量约7 000吨,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仅为4 500吨,年处理污水约为165万吨,处理污水能力极为有限。

2.循环经济、综合利用不顺畅,缺少高水平项目。陶瓷业是环保工作的重点行业,法库陶瓷产业园区虽然已经初步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产业发展,尽力解决高污染、高能耗,影响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是由于国内外企业的迅速进驻,造成现有的循环系统设备无法全部消化企业每天产生的大量陶瓷垃圾,对周边居民生存环境、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危害。

3.先进的现代项目少,高档陶瓷产品比重小,品牌产品量不足。大约有36%的企业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需要提升。在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陶瓷产区都已经拥有自己的品牌,而法库陶瓷产业园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处于进一步研发、引进状态。

(三)发展机遇(Opportunity)

1.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农村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每年有大量人口从农村搬入城市,这些人需要购房、装修,这必然需要大量陶瓷产品。而且房地产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商品住房、民生工程、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的大面积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陶瓷产品。在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如果东北亚市场进一步开放,法库陶瓷将有更广阔的市场。

2.把握南陶北上的机遇。近几年,迫于资源、能源、污染问题的压力,广东、福建等华南、西南产区的陶瓷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而自身又存在加快资本扩张的优势,因此很多企业积极向北向西寻求发展空间。

3.把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中央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策正在得到进一步实施,其财税费等方面都有具体的优惠政策。这也为法库陶瓷产业软环境的发展,提供了优惠条件,抓住这一机遇对法库进一步的发展极为有利。

(四)发展威胁(Threat)

1.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法库县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陶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如何依据矿产资源的现保有储量、产量和陶瓷产业发展规模对陶瓷原料基地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化开采,保证500条陶瓷生产线生产百年以上的原料供应?如何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威胁到法库陶瓷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陶瓷产业竞争加剧。近十年来,中国的建筑陶瓷工业发展极快。4 300多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分布在除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福建磁灶的外墙砖,河南及潮汕地区的卫生洁具,山东淄博、四川夹江地区的釉面砖,佛山的高端陶瓷都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三、未来发展建议

1.加强环保安全生产。环保安全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法库陶瓷产业园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强化环保和安全。环保安全工作应从创建环境中寻求解决方法,以为企业服务作为工作切入点,形成专业的环保安全部门,对目前企业的粉尘处理、水处理、煤气处理、固定垃圾处理装置进行技术改造,逐渐推行煤层气、天然气和集中供气作为主要供应手段。注重引入“循环经济”概念,注重环保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与实施。

2.转变管理部门职能。法库陶瓷产业园区已基本完成起步阶段,随着入区企业增多,人口增加,管委会除招商外还必须应对企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客观要求管委会职能进行转变。为夯实基础加快发展,应加快各职能部门入区步伐,在园区内建立行政区,管委会主要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

3.提高产品科技水平。产区应该对先进陶瓷的研发和产业化给予高度重视。随着中国先进陶瓷研发能力的提高,高科技陶瓷必将成为今后他陶瓷市场的重点。法库陶瓷产业园区可以依托园内已有的东北瓷都顾问中心以及已经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日本京瓷、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国内外陶瓷科研单位全面合作,定期交流,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专利转化等合作,科学制定园区发展战略,鼓励合作研究。逐渐把高科技陶瓷技术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4.彰显法库陶瓷文化。目前,法库已在工业园内形成了一定的陶瓷文化建设。比如,创建文化展示区,以“法库门”为标志性建筑,建设创业广场,建设陶瓷博物馆,丰富陶瓷文化,利用新区建设文化商贸场所等等。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陶瓷创作相结合,在建筑陶瓷产品上反映中国的习俗、神话、文学、艺术、绘画、雕塑等等,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再现在陶瓷产品上。很多家居品牌都在推出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跃升到文化内涵和附加值的竞争。

5.制定合理园区规划。陶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对陶瓷原料基地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化开采,保证百条陶瓷生产线生产百年以上的原料供应。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陶瓷工业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分期建设以陶瓷生产企业集群为主的生产产业区;以原料加工、机械维修、物流配送、研发中心、会展中心、商务酒店等为主的配套服务区;以挖掘陶瓷文化底蕴、构建现代陶瓷文明为主的文化展示区;以商住、餐饮、购物、娱乐为主的生活居住区,形成完备的产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罗伯特・N.卢西尔.管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6-13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