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8 16:35: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管理

1医疗设备及相关概念

在医院的各种设备中医疗设备是最主要和必不可少的设备,其既不同于一般的医院设备,也与医疗器械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概括的说医院设备包括了医疗设备与后勤设备两个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和医学设备与医疗器械相区别,医学装备与医疗器械的范围较广,主要有医疗设备、器具、医用材料、软件等。在医疗器械行业这一定义仍有一定的争议,概念划分并不严格。本文的医疗设备主要是指区别于一般的医用材料、器具等的设备类医疗器械。

2医院建设中医疗设备的作用和风险

2.1提升了医疗疾病诊治技术水平 医疗疾病诊治技术水平明显提升,随着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其从单纯的辅诊断到广泛临床治疗、基础研究或者康复保健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医疗设备发挥的作用与临床诊疗的相关性日益提高。特别是一些高精尖诊断和科研设备可以为医生提供患者多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医护人员可以更全面、直接、客观的了解情况后给于诊断结论。医疗设备已经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使得治疗更具有针对性,更好的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水平,在一些特殊领域医疗设备发挥了无法替代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在鼻咽癌、食道癌等的临床诊治和检查中[1]。

2.2医疗设备可以保障支撑学科发展 良好的医疗设备结合一流的人才就会形成一流的技术,从而有力的推动学科的发展,很多优势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医疗设备所发挥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先进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又极大促进学科技术水平的提升[2]。在一些设备依赖型的科室,特别是放射科、检验科、放疗科、病理科、超声科等,如果没有优良的设备的保驾护航,很难有很快的发展。很多医疗设备可以为科研教学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创新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这些先进的设备,使得很多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硕果,促进了医疗科技的发展。

2.3医疗设备客观存在的风险 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各方面虽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医疗设备的很多因素能够导致其本身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很大的误差,有些医疗设由于使用不当,导致在测量中降低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差,这一方面是由于①设备自身存在一定的误差,②测量的标准不同而带来的误差;③被测的对象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性而导致的误差;④是有些医疗设备收到不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环境的误差;⑤也有测量方法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与不同的操作者所带来的区别。因此医疗设备的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不能只片面的注重医疗设备的引进和应用,而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与使用管理,要积极的消除各种隐患,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与稳定,才能为临床诊疗、教学活动、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造福患者[4]。

3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现状与问题

3.1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 卫生部重视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制订了相关的使用管理办法、法规与措施,特别是对体系的职责、组织与管理、计划与采购、处置与报废都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加强医学装备安全有效使用的管理措施的立法。医疗设备的有效安全的使用给予了合理的监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成为医疗设备的质量保障与质量控制的总体要求,但是相关细则还不够完善。部分医疗机构虽然也有一些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或条例,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尺度导致差异较大,难以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与临床应用的效果。

3.2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医疗机构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一些医疗机构只希望通过医疗设备取得更大的利润,但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大量投入后却发现没有预期的经济效益,某医院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对于医疗设备的质量问题重视度不够,一些医院并没有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系统的任务纳入到医疗质量管理的整个体系中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建设,管理者只是将质量控制仅仅做为医学工程的一项内容,监管意识淡薄,缺乏对管理医疗设备的合理运用与质量检测,只是一味的重视硬件建设,对医疗设备的计量准确和规范管理理解不深。

3.2.2医疗机构质量控制组织不够健全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计量法》的规定,各医疗机构都需要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相关组织,并要求严格的明确相关的工作制度与职责,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切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在工作中应有的作用,更没有合理健全的监督机制。某些医疗机构甚至连机构的具体职责都不够明确具体,一些部门不能及时安排调任人员的替补。按照具体的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应该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中心,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检测进行全面的把关。

4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体系

4.1医疗设备使用前的质量控制 通过对医疗设备进行计划报批、立项论证以及厂商遴选后的招标采购等合同的签署与验收来完成质量控制的实施,首先要确保所利用的资金是对急需医疗设备的引进,要保证其质量与高性价比,要进行论证和广泛的调查,并制定具体的立项报告,按照严格的流程及时的落实上级的有关规定,选择合理的技术与质量、性价比高的设备,签定审核把关更有严格把关。

4.2医疗设备使用中质量控制 医疗设备的年度周期性检测与定期巡检中要及时的发现其潜在安全隐患,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水平,力争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对质量检测不合格的设备必须进行及时的组织维修,并检测合格后才能再次投入使用,如果经过维修后还达不到要求的标准的设备就强制报废处理;对技术人员要明确职责,医疗设备专人负责、开展规范化技能培训与使用培训,及时的分析隐患原因和规律,建立设备全寿命周期记录体系。

4.3医疗设备使用后的质量控制 一般按照医疗设备的使用周期和具体要求,对于通过开展设备报废前的维修与整体的检测,明确医疗设备的报废条件与措施,完善报废的各方面的流程,加强报废设备管理,最大限度充分发挥设备使用价格,节约医院的医疗设备的费用。

参考文献:

[1]卢爱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12.

第2篇

关键词:以患者为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 医疗设备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R - 0 文献标识码:A

医院医疗设备是个大系统,具有纷繁复杂的结构和万千变化的功能,它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诊疗服务和提升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全面加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科学构建其管理体系,能够完整、有效的组织起医疗设备的集群化规模效应,提升设备利用的效率和效能,对提高医院诊疗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和保障其重要地位,建立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我国在2000年后陆续开展这项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制度。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重少数人管理,轻全员性管理。

当前,一些医院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医疗设备的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只是个别领导以及设备科(医学工程部)的事,缺乏全员共同管理的共识和理念,因而在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等方面总是围绕少部分人员做文章,往往是就设备管理谈设备管理,对全员管理设备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并不多,对全员管理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实施管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也不强。[1]据《2007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提供的数据,我国30多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0多万人 ,而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不到 10万人,并且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2]。医疗人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待遇高,处在医院的核心层,普遍受到重视;而工程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文化待遇低,处在医院的边缘层,培训机会少,晋升职称难。

(二)重单体设备管理,轻全要素管理

医院普遍存在重视一个个单体设备的管理,而没有把一个个单体设备及其他要素当成整体或系统来进行维护和管理。有时个别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了联动设备的故障,影响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这其中有各科室“小而全”的医疗设备配置模式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对设备缺乏整体考量,缺乏对设备及其运行环境等要素的综合管理意识。

(三)重部分管理,轻全面管理

全面管理要靠体制和机制。医院在设备管理中忽视全面管理,往往会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不能有效对接,设备形不成整体效应的情况。尽管医院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了其有序性和完整性,但是有些制度由于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被挂在墙上,执行力不高,往往存在有章不循,有规不守的现象。即使执行,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作出具体要求,致使员工不能了解各自执行制度的程度、要求和努力点,也使得考核没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同时激励机制存在滞后性,现有薪酬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四)重结果管理,轻全过程管理。

医院往往重视设备的使用环节,忽视计划、招标、采购、维护等全环节。就是在使用的环节中,也是重修理,轻维护。由于平时不注意对设备的及时维护和保养,以致使其带病运行,导致故障多发,最后付出高昂的维修成本,直接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甚至导致医疗纠纷。有资料表明国外预防性维修工作在整个医疗设备维修中占70%以上,故障性维修仅占30%以内;而国内预防性维修仅占30%以内,故障性维修达到70%以上。 [3]

二、 构建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要求,要以系统思维,实施采取全人员、全要素、全过程、全面性的针对性措施,提升医疗设备总体质量。

(一)全员性

建立医院、职能部门、使用科室三级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制。成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和通过年度医疗质量工作计划、不良事件评估等。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制定设备质量管理计划,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维护保养 、报废检测以及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等。各科室安排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负责本科室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用责任和经济杠杆营造人人参与设备管理的大氛围,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二)树立全要素大质量观

以管理队伍为主体,以医疗设备为客体,以各科室的单体设备、联动设备以及设备运行的环境等元素为要素,实施全要素管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医院提高设备的有效性。设备运行要素对于设备尤其是高精尖设备要求很高,比如强弱电、电压、温度、湿度等,稍有不慎,则会影响乃至损坏设备。因此要多方面对设备进行管理,树立大设备质量观,通过综合治理获得设备整体质量的上升。

(三) 全面性

全面性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对设备的各个方面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进行管理。它包括从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对设备质量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时效性和适应性进行管理;包括对其使用情况、工作情况和维保情况进行管理;包括对单机管理和设备之间的联动管理;包括对使用部门、质保部门、检测部门、后勤部门、医工部门、医务部门等与设备相关部门的管理;包括设备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还包括对人员进行管理等等。

(四) 全程性

全程性就是从计划、采购、验收、运行到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的管理。在全过程中建立和健全设备的计划、采购、验收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成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加强技术人员配置,开展各层次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监管职能,在实施 、运行、反馈和管理等环节中不断地总结并有所创新。

三、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一)管理体系框架

用全面质量管理视野,以患者满意度为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指标,从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四个方面去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见图1。

(2)建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包含三个阶段,一是在前期通过对其调研论证、制定计划、招标采购、检测验收等环节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确保引进医院急需的性能稳定的、高质量的设备。二是在中期主要通过开展周期性检测、定期巡检、全员维护维修等措施,及早发现医疗设备潜在安全隐患。建立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设备质量;三是在后期主要通过完善报废流程,最大限度充分发挥设备使用价值,节约医疗成本。这三个阶段均应实施信息管理。

总之,对医疗设备实施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的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发挥医疗设备在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关于医疗设备计量工作的探讨[J].医疗装备, 2010,23(10):42―43.

第3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疗系统也响应时展,建立完善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医院信息利用率,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正处于发展阶段,许多医务人员对医疗信息化含义不明确,对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不成熟,甚至一些医务人员对其管理还存在错误操作。对此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及前任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明确医院信息化含义,阐述医院信息化管理与医疗质量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求保证医院运行的效率与质量,同时表明对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积极态度。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 医疗质量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中电子软件产品对数据信息的高效处理能力在医疗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三甲级医院为例,每日接待的患者均超过医院承载量,信息化的管理应用可以帮助患者对医院接待情况进行了解,避免无效挂号情况产生。同时,让医院信息更加透明化,方便医务人员工作,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对医院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因此,医疗信息化管理的含义,如何能够熟练掌握医疗信息化系统操作技术?如何运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化提高医疗质量?这些都是每个医务人员及医院管理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及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结果如下:

1 医院信息化含义与医疗质量标准

医院信息化是医学信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内容,其是指通过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对医院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管理,从而达到医院医疗信息共享的目的。信息化的医疗管理手段使医院信息交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与医疗质量水平的途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医院信息化管理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发展前景,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可为医院提供有力的竞争优势。

医疗质量标准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就诊情况、医生对患者用药的规范情况、医生对患者病案的录入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监管情况等一系列医院所能提供的达到患者客观需求的医疗服务。医院的医疗质量决定着患者对医院的满意程度,同时也是患者医疗安全的保障。对此,医院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抱以严谨态度,规范操作。

2 医院信息化管理与医疗质量间关系

医院信息化与医疗质量管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医院信息化管理能反映出医疗质量的好坏、医疗服务的漏洞,对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进而为医院信息化提供更佳便捷的通道。从医疗信息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医院的信息能够做到高度共享,在同一个信息库中医院的各级人员可以随时调阅有关患者的诊断、治疗手段、费用等医疗信息,提高信息传送效率,较少非医疗服务的工作时间。除此之外,信息化管理还为医院管理人员提供全面观的医院运营数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监控医院各阶层工作情况,创造一个多角度、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系统。

从医疗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医院信息化管理为其筛查漏洞,扩大管理范围,对管理进行全程记录,便于医院管理人员日后对管理工作的总结完善。有了医院信息集中化的帮助,管理人员可以从部门到整体进行医疗工作漏洞的筛查,有利于发现部门与部门之间衔接的问题,进而针对性管理,完善医院医疗体制,从而扩大了医疗质量管理范围。全程化记录用于医院事件检查,找到不及时、不通畅的信息问题,有效解决,反过来提升管理质量。

3 利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按其类型可分为医疗行为质量、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药品质量及医院费用管理质量四种。四种质量是医院工作质量的根本,下面对如何利用医院信息化管理提高四个医疗质量做出阐述。

3.1 医疗行为质量

医疗行为指的是患者在到门诊进行咨询就治至出院期间接受的一切诊疗活动。对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存有该过程的信息,如患者信息、接受检查信息、治疗信息及住院信息等。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是患者的治疗知道,同时也是医院医疗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对此医务人员应积极认真对待,严格按照规范录入信息,避免错误操作引发医疗事故,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

3.2 医技人员工作质量

医技人员的工作包括输液、输血、麻醉及各项医疗检查。医技人员的检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师的诊断结果及治疗结果,是影响医疗质量好坏的重要原因。信息化医疗管理将各项医技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对医技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监管控制,规范其操作,减小检测误差,进而提高医院的诊治水平。

3.3 药品管理

药品是患者治疗结果的关键,同时也是医院总支出的重要主成部分。对药品进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医师对药品库存量及治疗功效的了解,帮助医师为患者开药,用药,及医院采购药物,减少药品的囤积浪费现象。另外方便医院对药品有效期的控制,避免过期药物流通。药品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帮助医院达到药品使用表混,从效药品的疗效、经济等面提高医疗质量。

4 结语

医院信息化管理对医疗质量管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医疗质量的提高可以为医院信息的采集、整合分析提供更加良好的通道,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了医院发展,医院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自身医疗质量。同时医院的医疗质量还需要医务人员的积极配合,对此医院还需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陆敏,傅雅丽.信息化医疗质量控制模式的应用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年04期.

[2]崔运昌,文香兰.我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促使医疗质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03期.

[3]梁志刚,李小莹,刘春玲,李瑞,康瑞莹,王力红.试论电子病历对医院管理的促进与推动作用[J].中国病案,2012年10期.

[4]吴其强,张玉初,陈瑞新,赵国艺,黄志刚,余少华,潘银妹,陈志华.实施医疗服务质量记分管理 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J].现代医院,2009年08期.

[5]张永良,邱永荣,姜添荣,张立新,陈厦,刘志刚.浅谈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做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30期.

第4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 质量控制体系 采购 验收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30-01

1 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医疗设备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普及,医疗设备投资已经成为了医院建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质量的控制也逐渐成为了医院发挥医疗水平的重要保障,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轻则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而从我国各级医院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医院都是依靠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来保证设备应用质量的,但呼吸/麻醉机、输液/注射泵、高频电刀及监护仪等常规设备由于受到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的局限而多存在质量控制不力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应通过完善和落实由采购、检测、使用、信息建设等的一系列设备管理制度,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医院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就成为了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认识到设备管理对医疗体系质量控制的关键作用,将医疗设备的选配、采购、使用、检验、评价等环节纳入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中,才能通过高效的监管系统促进现代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医院的保障能力和医疗质量。

2 采购环节的设备质量控制

设备的选配首先应根据医院的医疗服务内容和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实际条件进行选择,而针对特定设备进行审查时,不应仅仅注重医疗机械注册证的核审,而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资质审查,如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FDA 及CE证书等,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医疗设备所具备的质量水平,通常设备的证照越多,相对质量就越高。为鼓励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有效地帮助医院节约成本、引进先进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采购开始以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采购人员应对厂商和设备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对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科学评议,并与厂商商讨设备价格和保修期。在签约时,如厂商虚假应标而使投标书中的技术参数失实,则应作废标或合同解除处理,以保证设备的技术指标能够满足医疗要求。此外,属于计量强检目录范围的设备,到货进入医院必须通过计量首检且费用由厂商承担,这个要求必须写入合同,以促使厂商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设备的入院质量。

为保证采购环节各项工作内容可以严格依照制度规定一一落实,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依据采购流程设计医疗设备的采购系统软件,软件应包括对不同登陆用户设定不同权限,如厂商可匿名登录,具有相关信息的登记上传、标书下载以及查看年度招标计划等权限;项目负责人则具有招标计划浏览查询、标书上传、厂商资料查询和合同上传等权限。各临床科室可通过网络申报采购计划,填写相关信息,系统可根据申请时间,自动生成申请编号。申报采购计划经设备委员会审核并通过后,批准的项目可根据申请编号自动生成年度采购计划,由相关负责人填写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招标日期和招标方式,并上传标书,并在项目完成后上传合同、验收报告以及操作维修手册。采购系统的建设使采购流程更加合理、规范,简化了申报、审核、修改过程中的繁琐手续,降低了遗漏或重复采购的风险。

3 验收环节的设备质量控制

当采购的设备按合同要求运抵医院后,医院和厂商应共同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验收工作。设备验收包括物资验收和性能验收两部分,前者是从外部对设备进行查验,后者是通过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来对设备进行检查。实际验收中应重视性能验收对设备质量的反映。属于计量强检范围的设备,性能验收时要按照计量检定规程对其进行一系列测试,以计量检测合格作为设备质量合格的标准。货物送到医院时,院方应对设备、仪器的配置、外观等进行检查,同时让厂商联系计量部门对其进行检定,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床使用,如反馈良好方可完成验收。对中频治疗仪等不属于计量强检范围内的设备,由于没有相关计量标准作为验收依据,可采用国内外医学工程行业文献中或制造商技术资料中推荐的方法予以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其他设备的可溯源结果进行比对,或通过输出功率、波形等参数对设备进行评估。

4 重视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

作为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与技术支持,医疗设备档案是指针对某台设备从采购计划直至淘汰报废全过程中的所有文献资料,资料主要包括申购环节档案与运行技术报告两大部分。申购档案包括申购单、审批表、设备生产许可证等各项证书、采购合同、发票、运输单据、安装调试与验收报告书、设备使用说明与维修手册等全套随机技术资料;而运行技术报告包括主要包括设备的操作规程、使用记录、维修养护记录以及效益分析、报废单等。这些资料在医疗服务、科研、教学中均体现出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档案管理应准确、全面、统一、安全,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档案资源信息体系,实现医疗设备档案的远程传输、查阅、保管,并建立各类设备的电子档案数据库,提高设备档案管理的效率,强化资源的共享及其服务功能的发挥。在提高设备档案的利用率上,应不断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益,使其更好地为临床和决策层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的质量是保证医院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医院成本管理能力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鉴于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人员应以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为原则,严把购置、验收等环节的质量关,使医疗资源的配置不断趋向合理,并强化设备档案的管理意识,通过对设备档案的开发和优化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汤黎明,吴敏,刘铁兵.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制建立与发展途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8(6).

[2] 李斌,姜瑞瑶,张红蕾.基于生命周期的医疗设备的采购策略与方法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2007(4).

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在工科类本科教育过程中,毕业设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大学生们要学会综合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们的文献阅读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都能受到训练,其价值观、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提高,有助于其顺利适应工作岗位,早日成才[1]。因此说,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主要通过成绩来评定。毕业设计成绩一般包括以下三部分:(1)指导教师评阅成绩;(2)评阅教师评阅成绩;(3)答辩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各学校有所不同。该方式的主观因素多,难以做出客观、准确、定量的评价,对学生乃至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2]。本文从研究工科类毕业设计的特点入手,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以期对提高工科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借鉴。

1 目前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

上述质量评定方法主要存在下列问题[3]:

(1)带有主观性,评价原则和标准难控制

三部分成绩按照比例组合成总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可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仍无法避免主观性。一般说来,某个评阅教师或答辩教师只了解自己所设计题目的工作量、难易程度、创新性和学生的完成情况, 对其他老师题目的情况只知其大概,于是在评价时往往受到指导教师的影响。而指导教师所给成绩一般存在一定主观性,甚至存在打“人情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评阅教师参考指导教师的做法,就会放大这种主观性影响。答辩教师的评分依据来自于三方面,一个是指导教师给的成绩,一个是评阅教师的成绩,再就是学生在答辩现场的表现。答辩教师参阅前两者,会把前述的主观性影响再度放大。而学生的答辩表现虽然起决定性作用,但短短的10~20分钟,对于那些善于表达和表现的学生往往有利,对于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则不大好,有时会出现平时不好好工作的学生答辩成绩很高,而好好工作的学生却不高的情况。

(2)缺乏过程性评价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高凌飚教授[4]提出:“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 三位一体的评价”。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过程性评价方式具有全面、灵活、及时、深入、可持续性等特点,不过目前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中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有待加强和完善

很多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在进行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改革。其中, 以开题考核、中期考核和结题答辩考核为主要方式的“三阶段考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的结题答辩考核的不足,但是很多院校的开题考核和中期考核仍属形式主义, 只是为了应对管理部门的检查,并未引起学生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另外,若涉及校外聘请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那么导师间的分值权重以及指标设置、指标分级等方面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采用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遵循如下原则[5]:

(1)导向性原则。指所建立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围绕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映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利用导向性评价指标权重,使评价重点突出,引导并调动毕业设计教学各个环节创新思维的产生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综合提高。

(2)科学性原则。指质量评价体系应遵循学历教育规律,符合教育管理要求;评价指标的分类要科学合理,各项指标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本科教育毕业设计的情况。

(3)客观性原则。指质量评价体系应考虑本科教育的现实客观情况,在结构和内涵上体现出客观正确性和结构平衡性,较准确、较完整地提供毕业设计质量状况的信息,把主观因素降到最低,以利于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加强。

(4)系统性原则,即评价体系覆盖毕业设计全过程,对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全面进行质量管理和评价。

(5)可操作性和便捷性原则。指评价体系应遵循重点突出、通用与兼容、简明与可操作的原则,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对毕业设计质量的科学、客观、全面的量化评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简单,具有可操作性。

3 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按照评价目标的类型来分,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大类。成果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例如论文、图纸、作品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就是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评价。必须将二者结合,才能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具体地说,就是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由各个阶段的各项评价成绩共同构成,每项评价内容都有独立的评价规则,并对应一定的成绩权重,最后加权计算出毕业设计的总成绩。

3.1 选题阶段

在选题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要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设计课题。这个阶段是毕业设计的开始阶段,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之后,要同时给出设计任务书,说明课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作为毕业设计过程的指导依据和最终结果的评价标准。在任务书中,每个课题都须对课题的难度、工作量、综合训练程度、和科研项目的相关性、创新性等信息给出说明。上述信息都可以用参数(如A~E)来表达其程度,既能使学生对课题一个清楚的了解,又能作为未来评价的依据。

3.2 开题阶段

在开题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二是完成毕业设计课题的总体方案。

文献阅读的成果是文献综述报告和外文文献翻译。文献综述报告和外文文献翻译都要按照科技文献的书写规范进行撰写。指导教师对其报告的阅读量、深度、翻译的准确性以及格式的规范性、文字数量这五个方面进行评阅,并给出评价结果。

毕业设计课题的总体方案要通过开题答辩来进行评价。在完成开题答辩之前,学生要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当包括对已有成果的分析和归纳、课题技术方案的设计、实验条件和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以及清楚的进度计划。开题答辩则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考核学生的科研表达能力。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由指导教师来完成。

3.3 课题研究阶段

在课题研究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日常管理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因此指导教师需要保持与学生见面指导的频度,及时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

课题研究阶段的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常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其依据是与指导教师见面的频次;还包括学生的工作态度,主要依据是学生每个时间间隔内完成工作的情况,以及对出现问题时是否积极主动去解决等;还有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有突破性思维或成果。另一部分则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可以设置在学期的中间时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设置一次。中期考核的方式可采用书面材料和中期答辩结合的方式。书面材料可以反映出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状况,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而中期答辩可以由指导老师安排,由其所指导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集体答辩。中期答辩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提高其口头作报告的能力,还可以让掉队的学生看到差距,起到督促作用。中期答辩可由指导老师邀请其他老师参加,采用小组同学互评和老师打分结合的方式给出成绩。

3.4 答辩阶段

在答辩阶段,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并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答辩阶段的评价,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毕业设计的实物成果评价,包括纸质论文;另一部分则是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的实物成果评价一般采用双评阅法,即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采用背对背方式分别评阅学生论文,对照“论文规范程度”、“综合运用知识及文献资料能力”、“论文的难易度及工作量”、“论文创新性”、“文字表达及逻辑性”以及“论文水平”、毕业设计任务书内容和要求,开题报告的研究目标以及论文阅读的观后感给出评阅成绩。

毕业设计答辩的评价由答辩小组给出,根据学生的课题表述和回答问题情况等现场表现,以及课题的实质性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答辩小组给的答辩成绩应当独立完成,避免后续工序受到前工序的影响,产生主观因素。

3.5 后答辩阶段

学生答辩后,毕业设计还有后答辩阶段。

毕设论文经修改完善后,学生应当将的相关毕业设计资料一起进行整理,并提交完整的毕业设计纸质和电子资料。根据学生整理提交的资料的质量、完整性进行评价,既有利于毕业设计成果的长期保存,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及时整理和移交的习惯。还要用一定的分值,鼓励学生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延伸研究或利用,包括、书写专利、开展后续研发、产品转换等。

4 结论

针对当前毕业设计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中首先提出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针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课题研究、答辩、后答辩五个阶段,论述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该体系能比较系统地包含了毕业设计的各个方面,能比较准确地体现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不同的评价目的,又能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作出较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孙守昌,韩红芳,林康红.高校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3,(31):174-175.

[2]柳巧玲,米天胜.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7(3):100-104.

[3]马敬峰.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第6篇

【中图分类号】d922.16;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9297(20__)01—0007~03

在涉及死亡的医疗纠纷中,患者的尸体检验鉴定质量是医

疗纠纷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高质量的尸体检验鉴定,是公正、

客观、科学地处理医疗纠纷的前提和科学的依据。但是,目前我

国缺乏一个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从而

无法保证每一例涉及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鉴定的质量。

因此,建立一个涉及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鉴定质量管理与

控制体系,是相当重要和迫切的。它既能体现医疗纠纷处理的

公正性、科学性,又能提高法医学鉴定人自身素质,促进法医学

及临床医学的发展。

在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已在某些领域已有先例,

如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医院管理等等,这些均为涉及医疗纠

纷的尸检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和经验 。本

文参考了相关文献,结合尸体检验鉴定及医疗纠纷的特点,对涉

及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鉴定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体系提出一些初

步的设想。

、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含义

医疗纠纷尸检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指按法医尸检工作的特

点和客观规律,运用管理学、系统学的有关理论、方法,以及相关

的法律和法规,结合医疗纠纷的特点,对尸体解剖及法医学鉴定

的全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尸检鉴定

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实现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

二、医疗纠纷尸检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

医疗纠纷尸检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包括公正、科学的

思想;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思想;标准化、

规范化、程序化的思想;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的思想。

公正、科学的思想是医疗纠纷中尸检鉴定工作的出发点和

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有关医疗纠纷尸检鉴定的质量管理和

控制就无从谈起。对尸检鉴定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实际上是全

面质量管理,它包括全系统、全员、全程的质量管理,从过去的事

后质量评价变为尸体检验中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包

括接案检案程序、尸检鉴定人员资格、尸检规范程序、实验室规

范管理及工作程序、诊断标准化、会诊制度化、鉴定书书写格式

等一系列的有关部门、人员、工作程序及规范标准的质量管理,

形成一个质量管理体系。

在尸检鉴定中必须要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只有这

样才能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失误。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质量

管理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不是一个繁琐的工程。尸检鉴定工

作要求从实际出发,需符合医疗纠纷案件中的特点和规律,以求

实用、快捷。

三、医疗纠纷尸检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尸检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使鉴定过程合法化、管理程

序化、技术操作规范化、鉴定结论的公正和科学化。具体原则:

(1)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相结合,突出宏观控制的原则;(2)全面

鉴定质量与环节鉴定质量相结合;(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

合,突出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例具有不同的条件

和特征医疗纠纷尸检鉴定的质量。

四、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管理体系构想

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管理体系实际上包括两大方面的

管理体系,一是尸体检验鉴定程序的管理,即管理的合法化和程

序化;另一方面是针对医疗纠纷的特点,而对涉及医疗纠纷的尸

体检验鉴定具体技术的要求,即鉴定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

(一)尸体检验鉴定程序的管理方面

· 8 ·

尸体检验鉴定程序的管理具体包括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认

定、相关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实验室硬件的要求、涉及

医疗纠纷法医学尸体检验有关法律规定及接案、受案的程序要

求等方面。

1.涉及医疗纠纷法医学尸体检验有关法律规定

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可被用于判断医生的行为是否存

在过失,也有利于改进医疗质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6条

规定:“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

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

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和病理解剖专业技

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

进行尸检的义务。”由此可见,对涉及死亡的医疗纠纷尸体检验

是法制化的要求,尸体检验必须严格按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2 鉴定人的资格认定

涉及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最重要的就是对死者的死因鉴

定准确、科学,因此,要求法医学鉴定人应具备一定的资历和水

准。因为涉及患者的死亡原因、死因与疾病、损伤和医疗差错的

关系等复杂问题,要求鉴定人具有较高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法医学知识及相关的法学等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程度的综合分

析判断的能力,由此对法医学鉴定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国目前缺乏一个相关的医疗纠纷尸检鉴定人资格的考

评、审核标准及体系。但在发达国家,如在美国,这些均由法医

局承担,因此对承担尸检鉴定的法医病理学鉴定人要求就很严

格,只有获得法医学鉴定人资格的技术人员才能承担该工作,而

法医学鉴定人资格一般是规定从业人员必须在医学院校毕业

后,做3~4年的病理科医生,再到指定的大城市法医鉴定局工

作一年,具有500例的法医尸体解剖实际经验,然后再经过国家

考试委员会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法医学鉴定人的资格,发给从业

执照。获得从业执照后定期换发执照,换发时要审核其实践工

作量及知识更新程度,合格者才能换发执照。英国、加拿大等国

家也有类似规定_3 。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是整个湖北地区医疗纠纷尸体检验鉴

定的定点单位,1993-20__年10年间承担了410例涉及医疗纠

纷的尸检,而尸检鉴定人均为从事法医学研究、教学20年以上

的法医学专业人员,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有硕士 研究生以上学

历,但通过根据聚类分析仍有16例属于不合格鉴定_4一,提示我

们仍要加强法医学鉴定人的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水平的

提高。所以,为了提高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质量,笔者认为

在审核和考评法医学鉴定人资格时,应注意学习经历、工作经

历、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及通过相关的考评等几个方面。

具体的包括:(1)学历:硕士研究生以上法医学专业毕业;

(2)经历:系统学习过法医学及病理学相关知识;(3)能力:独立

承担200例以上系统病理解剖及鉴定;(4)考评:通过相应考试

或考评。

3.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考核

对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着重提到的是实验室技术人员,他们

虽然不具备鉴定人资格,但技术人员对尸检中提取的检材的检

验,是鉴定人做出正确鉴定结论的依据。因此对技术人员的资

格也应做出相应的规定,如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能熟练掌握实

验室各种常规检验方法,如常规病理切片、法医学特殊检查方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l卷(第1期)

法、免疫组化技术及相应毒理毒化检验技术等,同时,最重要的

是定期的对其技术方法和水平进行考核,使其达到鉴定所需要

求。

4.尸检鉴定的程序

整个尸体检验鉴定工作必须按接案、受案、全面尸体解剖、

检材的提取、实验室检验、病理学鉴定及其他如药物或毒物鉴

定、会诊讨论、鉴定结论的规范书写等过程严格进行,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整个尸检鉴定结论在程序上合法,从而保证其科学性。

涉及死亡的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应按法律要求,受理案件,

但必须严格按“接案、受案的程序和要求”,对案件进行有关资料

进行审核和相关案件情况进行调查。其目的主要是:(1)使尸体

检验鉴定合法化;(2)对医疗纠纷中患者的疾病、治疗及其他可

能情况如损伤程度、药物过敏等有所了解,为全面的尸检和分析

打下基础;(3)审核医患双方提供的病历资料,辨别有无涂改和

伪造,以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全面尸体解剖、检材的提取、实验室检验、病理学鉴定及其

他如药物或毒物鉴定等工作应严格按技术管理部分的规范和标

准进行。

会诊制度的实施,可以纠正鉴定人在鉴定活动中出现的某

些可能影响鉴定结论的主观意识,对死因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保

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5.尸体检验鉴定质量评估

每例鉴定结束后,可通过本研究提出“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

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指标,如鉴定人资格、尸体解剖规范

化、检材提取的标准、诊断标准等方面的指标,对鉴定质量进行

评估,使鉴定人能发扬优势,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高鉴定

水平。

(二)涉及医疗纠纷的尸检鉴定技术管理

尸检鉴定技术管理主要是指对尸体解剖、检材提取、病理检

查和实验室检验等鉴定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

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尸检的规范和标准化

尸检的规范和标准化已由公安部在1997年制定,即《尸检

操作程序及规范》,它包括一般尸体系统解剖的程序和操作标

准,但由于涉及医疗纠纷的尸体检验受医疗手段、患者本身疾

病、损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还需要结合每一个医疗纠纷案

件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采用特殊的解剖步骤和方法。如肺栓

塞是临床最常见的诊断错误_5 。张海东等_6 (20__)报道一患者

因踝部骨折外科手术数天后死亡,尸检虽发现急性肺动脉栓塞,

但尸检常规没有规定查找栓子来源和原因的方法和规则,因此

对栓子来源无法确定,法院认为骨折不能作为死亡的直接原因,

认定医院无医疗过失。所以,要针对医疗纠纷案件的特殊性,制

定一些特殊的尸体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规则。

2.检材提取方法及其标准化

《法医病理学检材的提取、固定、包装及送检方法》是对常规

的尸体解剖提出的要求,而医疗纠纷案件往往涉及疾病死亡、损

伤死亡、药物中毒以及其他相关的医疗过失所致的死亡。因此,

需针对涉及医疗纠纷的特殊情况,进行特殊的鉴定,在此方面,

需做出相关的具体规定,制定相应的标准。

3.实验室的技术操作规范及标准

实验技术标准化是病理诊断的基础。规范的技术操作,既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1卷(第1期)

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提供高质量病理样本。实验室应建立一

套规范技术操作程序及管理方法。如羊水栓塞是妇产科的常见

并发症之一,也是产妇分娩中常见的猝死原因,在实验室检验

中,常规的he染色可能造成漏诊,但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检测羊水中的角化上皮细胞,可提高羊水栓塞诊断率 。李树

华等 (20__)研究医疗纠纷中涉及中草药中毒的法医学检验鉴

定程序及方法时,提出中草药鉴定的五步法,可对案件所涉及的

中草药的毒性和毒理作用进行客观的认定和评价。

4.疾病病理诊断标准

目前,对常见疾病已有病理诊断标准,但还有不少疾病缺乏

诊断标准,需进一步研究,包括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

物学研究,以期规范辅助诊断依据。如婴儿不明原因的猝死,通

过尸体解剖后为阴性解剖时,往往易诊断为婴儿猝死综合征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reinhard (20__)曾对六

十余例sids进行原因分析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

方法确诊4例为病毒性心肌炎猝死。

5.尸检鉴定报告的规范书写

尸检鉴定报告的全面和完整,对保证尸检鉴定报告内容的

真实性及其具有的法律效力非常重要,也有利于有关人员审查

和运用鉴定结论。鉴定报告应包括治疗经过、纠纷原因、临床治

疗病历记载及诊断、尸体解剖及病理所见、死因分析和最终结论

等具体内容,同时要求文字精练,表达准确充分,结论简洁。

· 9 ·

参考文献

[1]傅征,张力主编病例分型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__ l7— 20,200~ 2l1

[2 任真年著i≮院i 疗质最管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 __

[3 祝家镇,父京 .左 津关于制定我国《法医法》的建议第五次全国

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l996年9月:370~372

[4 刘艳,朱f々红,刘良,等医疗纠纷中尸检鉴定质量评价模型的初步研

究待发表

[5j kirch w .,et a1.misdiagnosi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four medical

eras m ed. 1996,75:4l~ 43

[6]张海东,卢德宏尸体解剖在医疗纠纷案件中的角色法律与医学杂

志20__,10(3):184~ 188

[7]高彩荣,任广睦,候养栋,王英元等.实验性兔羊水栓塞肥大细胞类胰

蛋白酶的含量变化中国法医学杂志20__,17(1):4~7

[8]李树华,于建云,秦光明,等.涉及中草药中毒的法医学检验鉴定程序

及方法.昆明医学院学报.20__,(2):98~101

l9jdettmeyer r,baasner a ,marc schlamann,et al coxsackine b3 my—

ocarditis in 4 cases of suspected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diagnosis

by immunoc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 pathologic investigations.

第7篇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07-01

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关系着农业经济结构战略的调整,而且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与农民收入和农业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相关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从无到有到逐渐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安全保障逐渐形成体系,涉及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但在实际实施和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结合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分析[1-2]。

1 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刚刚起步,对相关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对其意义和作用未充分重视。各级官员和广大农民缺乏对农业标准化的基础性认识和正确定位,片面追求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对农业标准化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些思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与推广。

1.2 缺少统一规划,各项体制尚不健全

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自发、零星、分散的状态,缺乏针对性的管理部门或全面的管理体系制度对主导产品进行配套、完整的规划。有的制度确定下来后未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存在制定标准较低或未能及时修订或重制定等问题,难以起到促进产品更新和升级的效果。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标准和质量安全要求不断地提升和改进,这种与国际统一标准脱轨的现象,势必造成国内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力以及公正、科学的衡量标准。

1.3 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技术水平较低

部分地区由于片面追求农产品的快速化生产、产量以及外观表现,过于依赖化学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添加剂、天然毒素等,造成农产品、土地的污染。对农产品的化学药物残留以及受到严重污染的种子与农产品缺少市场有效制约和监测监管,从而导致农产品在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均有可能形成污染,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1.4 农户种植规模较小,标准化与市场化程度不够

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业种植为分散个体性种植,种植面积较小、机械化水平较低,同时大规模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也较少,导致规划生产受到阻碍。同时,一般的农户对市场和行业要求了解较少,标准化建设无法实施、推广、监督和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把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状况受制约于生产经营的程度。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程度上,由于组织方式有待创新,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之间缺乏市场经济组织的有效联结,两者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明显。

2 改善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的建议

2.1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农业生产过程

农业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建设与完善,不仅要规范农产品的标准,还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及产地环境,因此应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规范和污染防治措施,保护耕地、草场以及养殖水域,禁止倾倒与排放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资市场,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制度,分层次、多渠道建立,使其可行性、可操作化更强,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牧业机械化、农业生态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全面的行业标准,通过农业标准规划促进产业优势和地方特色形成[3-4]。对已建立的制度应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质量升级改进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实现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2.2 强化领导,组建机构,加大宣传

农业标准化建设应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组建专门的机构和团队,组织各专业、各产业的专家、学者组成农业标准化专家组,制定农业标准的规划,设立农业标准研究课题,开展标准编制研究和农业标准化重点项目的科学研究,加快农业品牌和技术更新步伐。省、市、县各级相应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专门指导农业标准化工作,研究农产品等级划分的科学依据和方法,不断促进体系完善,制定出符合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新标准,将所有的相关部门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同时,要针对标准化建设和质量安全保证的重要标准,确定推广时期,安排好时间和内容,做好培训宣传工作。

2.3 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经验与技术

应对国内外的市场行情以及最新农业标准、技术法规等进行追踪和学习,与国际农业标准化体系接轨,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合作,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食品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关于动物健康的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联盟关于植物健康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方面的标准等,同时积极引进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装备,学习国外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引导,不断推广和引导标准化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认识、掌握农业标准化的氛围。

2.4 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分散农户提高标准

针对农户规模小且分散的状况,地方政府应鼓励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带动分散农户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的经费投入与政策倾斜,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户,充分调动农户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让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或品牌的形成,严格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抓好加工销售,严格质量监控和检验把关,提高产品档次,保证生产达标产品,发展“菜篮子”产品、名特优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等,鼓励绿色、无公害食品的发展,逐步推进市场农业标准化的步伐。

2.5 加强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针对监督检测方面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从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方面进行把关入手,围绕农业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检测、病虫草害、气象及灾情预测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机构,确保农资商品质量,确保人身安全健康和菜篮子安全。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提高检验、监测人员素质,保证检验、监测工作质量,规范职业道德。

3 参考文献

[1] 张吉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与农业标准化[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

[2] 祁胜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第8篇

一、 背景

国家“十一五”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基于国家的这一发展战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 部署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的情况对比

在国家对各部署院校引领下,质量工程建设通过见年的建设成果显著,尤其是出现了一批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等,通过质量工程建设的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是,对于普通院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由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情况和部署高校存在如下差距:

1、经费优先部署院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而一般本科院校没有,并且还要和当地的其他高校进行均衡实用经费。

2、项目优先在申报“质量工程”项目的时候某些项目是部署高校先行申报,之后才是一般本科院校申报。

3、专家优先由于部署高校和一般本科高校存在着很多差距,尤其是以专家尤为明显。部署高校有着国家级的各类专家教授,而一般本科院校不存在这样的优势,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就存在一般本科院校举全校之力对部署高校的一个专家现象。

4、资源优势部署高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从“大楼”到“大师”都是一流的,而一般本科院校不是为“大楼”发愁就是为“大师”发愁,教学资源同样存在的差距。

三、一般本科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思考

由于“质量工程”建设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上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端正学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是全国所有高校一起建设,如果一般本科院校想要和部署院校竞争,必须有一定的实力和特色,因此建议,一般本科院校可以考虑从内涵建设,着重培育出发,通过培育建设,来逐步的达到有竞争优势的,有特色的“质量工程项目”。

四、 二级建设保障体系的构建

为了搞好“质量工程建设”,一般本科院校可以考虑建立学校一级的“质量工程项目”立项,并投入经费进行建设。但是具体建设还是在各教学单位,因此各教学单位的重视程度就成为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的关键。为了能够做好“质量工程“建设必须建立必要的二级监控保障体系(如图)。

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宏观控制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及特色优势立项一批有助于学校发展,学生受益,能整体提升办学质量的项目。

2、实现两级管理 质量工程的推行前提在学校宏观把握,而关键在各教学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态度。因此,要适当的给予教学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权利,放宽经费使用的权限。给学院主动建设的权限和动力。

3、加大过程的检查和监督力度在给予政策导向、权利下放后的监控体系中,必须加大项目建设的检查和监督力度,特别是项目建设的速度、建设的内容以及经费使用,这样可以发现在建设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给予解决,使项目能快速,向好的方向发展。

4、加强推广应用质量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建设项目推广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推广应用了,学生才能受用,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广应用,就是要让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信息及方法手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是要让学生享受学校提供的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最终实现办学水平的提升。

一般本科院校在国家进行“质量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好自己的脉,理清本校的特色优势,集中力量进行培育,先进性内部建设,借鉴经验,提升质量,最终达到具有和其他高校及部署高校的有竞争离得项目。因此构建质量工程二级监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9篇

关键字: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监理;工作程序

一、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

1、控制工程质量的三层依据

(1)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都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公路工程质量监理有法可依。

(2)在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交通部质量监督总站制定了《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3)在具体实施阶段,业务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制定专项的工程监理及测试方法。

2、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三个层次

(1)工程承包商的自检,这是最基本的一层,在施工过程中,自检不合格或未进行自检的各项工程,监理工程师不予进行检查和验收。

(2)质量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检测和工序验收,这是控制公路工程质量的关键,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工程质量监理过程。

(3)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实施的质量监督和抽查检验。

3、工程质量检查的三种手段

工程质量的验收和评定主要是通过检、量、测三种手段获得的数据而定,这三种手段,对工程从局部到整体、从外表到内里、从原材料到产品都能给予全面客观的质量评定。

二、高速公路建设中施工质量监理的程序

1、工作程序

我国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都是参照FIDIC条款组织实施的,通过招标来选择承包商及监理工程师。它是一种较为规范的合同工程,具有严格的合同要求。这就要求业主、工程师、承包商各司其职,所有的行为要有章可循,大家所做的工作,既是合理的,又是合法的,符合合同条件的要求。所做的工作必须依合同规定的程序来开展。落实到监理中,工程师应站在公开的立场上,认真审查承包人的技术人员、机械设备、劳动力、材料等“硬件”的到位情况,对照中标合同的内容,逐个落实。

2、施工组织管理

需要应用丰富的现场操作经验、技能。监理工程师从大到整个项目的开工,小到分项工程施工,都要把好这个关。认真地分析检查、落实;其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内容是否全面、具体,质量是否切实有保证,进度、投资是否最佳等,工程师只有做了这些工作,才能总体把握,细步落实,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真正以一种较科学的成熟理论来指导施工实践。几年来的监理实践,认为承包商、工程师、业主都不太注意施工组织管理的问题,常常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又流于一种形式,没有逻辑思维,不能切中要害,使得内容与施工脱节,工程师很有必要把好这一关。

3、材料监理

原材料的进场、加工、施工使用,成品构件的安装,工程师都要从严控制。近年来出现一些劣质工程,乃至质量大事故,都与之相关,这应该是有血的教训的。所以实际监理活动中,工程师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合格的材料绝不能进场,进场后逐步变质、不能使用的材料一定要清除出场;不能满足强度、使用性能要求的混合材料一定要作废,重新配制;材料加工不规范、储存保管方法不当,一定要积极整改,直到工程师满意为止。做好这些工作,就可以从源头上堵塞质量漏洞。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时常发生,工程师一定要对工程质量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格把关,秉公办事,绝不允许有承包商降低材料标准、规格、等级的现象发生。

4、工程检查验收

工程实际工作的工序控制、现场控制,最后都要归结到工程的检查、报验这一关。工程检查验收是质量监理的重要内容及具体体现。这里必须抓好两方面的工作:1)监理工程师要求承包商做好自检工作,对已完的需要报验的工程,按规定的频率、方法、标准认真检测,自检合格报请工程师检测、验收,否则必须处理,问题严重的要返工;2)工程师积极主动地抽检,频率不能低于定数;抽检合格,确认;不合格找出原因,陈明问题,及时反馈给承包人。只有完成这两方面的工作,施工过程中才能有效地控制质量;相反,如果承包人自检不认真、工程师抽检把关不严或频率不够、方法不当,就失去了质量控制的作用,很有可能留下质量隐患。

三、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监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关系,是做好质量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监理工程师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以科学管理为核心,采用动态控制方法对工程进度进行主动控制,在按照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控制的同时,把工程项目建设中质量与进度的矛盾作为协调的重点,急工程所急,千方百计采用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保证工程进度的措施。但是,当进度与质量发生矛盾时,坚持质量第一,进度服从质量。以科学严谨的作风,相互协作,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2、充分利用工程计量

充分利用工程计量是做好工程质量监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严格按照监理程序办事是确保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实现至关重要的一环,任何的疏忽均会导致质量问题的产生。行使质量否决权,对施工中出现的不符合设计、规范和验评标准要求的质量问题,坚决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返工,杜绝质量问题隐患。而行使质量否决权的重要原因是有工程计量权,严格按计量程序进行操作,充分利用工程计量,是进行质量控制的最有效手段,对于不合格的工程坚决不予计量。

3、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车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而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给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存在的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这将造成许多麻烦和损失,也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4、做好监理记录

监理记录是监理工作的全面记录,是工程质量监理的重要基础工作。监理记录可以用来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使做出的工程质量有据可查,还有助于为设计人员及工程验收提供详实的资料。同时,监理记录也是监督施工单位按合同要求施工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认真做好监理记录。

5、加强和规范监理人员的自身管理

(1)要求监理人员对公路工程技术规范和规程,以及合同文件要做到熟练掌握、融会贯通,因为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是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其中,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规定了工程的质量标准,而合同条款则是要求承包人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中注明的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和允许偏差进行施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