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高效学习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8 16:35: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高效学习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高效学习的方法

第1篇

一、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三、 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高效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

(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同学们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同学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高中要学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第2篇

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领会与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走过场、片面追求小组讨论;看似热闹,却无实效;明为合作,实为独立;变老师的“一言堂”为优等生的“独角戏”,众多学生袖手旁观等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谈一谈如何抓住恰当的时机使小组合作更有效。

一、在新课教学时进行小组合作

每节新授课中,都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抓住了重点,就相当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有的虽是重点但思考难度不大,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就让学生独立解决,有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有困难,这时组织小组合作,不仅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而且对所学内容理解更透彻。有些学习内容具有探究学习的价值,通过合作学习不但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又能使他们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还能通过交流集合集体的智慧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案例一:求平均数。在教学平均数时,出示两组学生投篮的信息,且两组学生的人数分别是3人和5人。让学生比较哪组的投篮成绩好,怎样比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后反馈,汇报时出现三种方法,一是一个一个的比,二是把各组的成绩加起来比总数,三是把各组的成绩加起来除以人数比平均成绩。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好?为什么?再通过讨论汇报交流,达成共识,学生不仅说出第三种方法好,而且还说出为什么,从而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理解透彻。

二、在操作实践中进行小组合作

观察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表象,动手操作为学生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知。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察、操作的材料,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分析研究,揭开知识的奥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引导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但是,要想高质量的完成操作任务,需要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共同合作。

案例二:用火柴棒摆正方形。

此游戏安排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4.1节《用字母表示数》,在离下课还有5分钟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火柴棒,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小组成员配合尽可能多地摆出正方形,并由一人专门负责记录火柴棒的根数和正方形的个数,最后再组内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最多的小组摆了10个正方形,用了31根火柴棒,我就以此为例提问:“这31根火柴棒你们是怎样得到的?”小组1发言人:“这31根火柴棒我们是这样得到的,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其余的9个正方形每个用3根,所以,总共用了31根。用算式表示4+3×(10-1)=31。” 小组2发言人:“我们是这样想的。如果把每个正方形都看成需要4根,那么10个正方形需40根。可是除去第一个正方形,其余的正方形都少用1根。所以我们的算法是:4×10-9。”小组3发言人:“还有。就是把每个正方形都看成3根火柴棒搭成的,10个正方形就需要30根火柴棒。但第一个正方形多用了1根。因此,是31根。列算式是:3×10+1。”…此时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答案已是越来越多,这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言,尽可能多的想出其他的方法,并充分表扬回答问题的学生。然后我又提问:“你们觉得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当正方形的个数为n个时,火柴棒的根数是多少?”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算式:①3n+1,②4+(n-1)×3,③4n-(n-1)……此时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神经都在跳动。其实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是小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通过类似的小组合作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使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深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在知识梳理时进行小组合作

在整理复习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自主联系新旧知识,把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案例三:四边形的复习。

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四边形》中,我们学习了五种图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复习课开始,我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合作学习。其中第一组的复习主题是平行四边形,第二组复习主题是菱形,第三组矩形,第四组正方形,第五组等腰梯形。教师向学生出示小组活动的流程。

学习活动流程说明:

1.每个小组成员应首先独立完成自己选择的练习题(如矩形一组的同学就复习矩形的内容),通过测量或比较,找出这些图形的特征,针对各个小组面临的学习任务,相互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在每个小组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设计小问题。

2.共同讨论每个人自己选择的四边形的信息,解释所碰到的问题,检验自己的复习成果。同时还准备好如何向其他人讲解这个内容。

3.计划讲解知识的方案:在第二轮分组中,每个人将被分配到新的小组中去。在新小组内,每个人要向新的小组成员讲解他们的“四边形”。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

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学习已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他们认为数学很难学,学不会。初中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下面我结合自己从教十余年的经历谈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一、熟练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所以要学好数学必须熟练掌握数学概念。在人们的记忆里往往认为学好数学只要多做题就可以了,常常忽视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记忆和应用,他们常常错误地认为数学没有可记忆的,学习概念、掌握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每一个概念就是一个信息源,它闪烁着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是思维的启发器,是解题中不可缺少的链条。有些问题在题设中蕴涵着某些因素,需要某一个概念去发掘、去开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与分析,灵活运用概念,促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故讲解例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有意地渗透于概念讲解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此外,概念教学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深化完成。总之,教学中涉及概念的地方一定要高度重视,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牢固掌握概念的实质及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概念的脉络与体系,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概念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好概念,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是教好数学的重要策略

新课程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同趣味形式及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数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不再是学生额外的被迫学习的负担,而是帮助学生生活的一根“拐杖”,进而发展成为学生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传统数学教育中,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解题,这种片面性造成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动背景。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初二学生要出去春游,联系车子的情况是这样的:每辆面包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每辆大客车可乘30人,车费240元,共有170人,问怎样乘车经济实惠?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从生活中来,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不仅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而且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推动力,用贴近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发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这样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探得更精确,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体验,从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5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28

语文是表达和写作。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但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了很多问题,比如课堂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等。这是因为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及时的更新教育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方法,比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堂是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由于受到许多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

(一)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有待改变

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从不同的教学行为中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如果初中语文教学理念落后,就好比在海上航行的轮船失去了方向。而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没有与时俱进,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导致在语文课堂上仍存在着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不及时完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了。

(二)教师对教材的掌握不扎实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依据。教材中的文章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重要内容。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都是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文本实现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如何,解读的是否准确、深入,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目前,很多初中的语文教师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都是匆匆备课,没有做到深入细致的把握教材内容,解读的也不够准确。这样的教师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很难的。

(三)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解题模式,避免出现“活题死化”的现象。阅读教学要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目前,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很多所选文章过于陈旧,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无法理解。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禁锢在封闭的课堂中,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为阅读材料,强行灌输给学生教条化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怎能让学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将阅读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局限于课堂内的方法,无疑对学生有害无益。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初中语文是学生较为系统和深入地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科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采取切实有力的对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而教材的内容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为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仔细地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能够高屋建瓴地解读教材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在上课前,要能够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要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不但要能对教材内容熟知,而且还能尽力用教材外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不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的高低、个性之间的差异以及爱好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营造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

初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意识,尤其是在语文学习方面,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面子”更看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在课堂上营造团结、合作、向上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三)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艺术的体现。比如讲《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有许多教学方法可供教师选择,如果教学方法选择恰当,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学过十多篇文言文,本课除了个别比较生僻的字句外,其余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已经粗知,因此选择了以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可谓是“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5篇

摘 要:生物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因此,在学习生物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分别从基本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学好生物。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学习效率

一、学习生物的基本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听觉学习者、触觉学习者、视觉学习者。不同的学习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学习效率差异比较大。一个班级中各类学习者都有,教师不能固化思维要求学生变成什么样,而是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尽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当遇到知识难点时,尽量用深度加工策略,而深加工策略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去深加工知识。

当然,深度加工策略不是在每个知识点上都要应用,而是要针对学习难点和重点知识展开深入的了解和学习,避免在简单知识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难的、易混淆的知识点尽量一次弄透彻,忌复习时再来挽救。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生物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而逐渐深入。在学习生物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根据生物课程的设计标准与训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这也是教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所在。

2.对新知识点做好预评估

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学生要对新课程内容心中有数,时间充裕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分析教材,充分把握自身现有的知识学习水平,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营造积极的氛围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主动融入教师授课时营造的课堂教学情境,注重课堂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和师生合作环节。

此外,经过预习,学生可以预备和激活先前学的知识,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结,充分唤起自身现有的知识,也就是在预习时要考虑到头脑中已有的不正规或不完善、不准确的知识和概念。

4.深度加工知识

深度加工知识意味着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以方便探究、交流、讨论,进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攻克知识难关。深度加工知识的过程也是加深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学习生物知识切记蜻蜓点水,要学会反馈与内省,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好教师设计的课后练习,懂得反馈,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了解学习新内容之后的想法。总之,深度学习与一般的简单学习不同,不是机械割裂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而是着眼于全局的知识构建,对知识进行主动吸收,并将其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迁移和应用。

二、提高学习效率的椎憬ㄒ

学好生物课程,兴趣爱好十分重要。有了求知欲望,带着问题来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起到激励和促进学习的作用。学生要懂得变被动为主动,克服自身对某一学科的厌学心理,积极融入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生物学科是探索大自然和生命科学的学科,光靠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学习是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生物学科来探讨生命科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生物课程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因此,学习生物要讲究策略和方式方法。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效率较高,对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和水平来借鉴与吸收。

1.科学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

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因为身心疲倦而降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小部分,并给每一部分限定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长期坚持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会提高其应试能力和学习效率。

2.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先记忆,后理解

同学习其他理科课程一样,生物学科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知识有着与其他理科知识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涌现出名目繁多的各类名词,如细胞、有机物、无机物等,这些名词之间关系是给定的、自然存在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将这些名词和关系牢牢记住,只有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得出生物学的逻辑规律,即“先记忆”。“后理解”的含义就是思考这些名词、术语的由来或是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不是纠结名词的奇特。在这种学习认知习惯下,生物学科的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和轻松。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有效衔接

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时期,主要看重的是学生的数学基础,它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谐并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的。而高中数学则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它更看重的是课程是否可以自由选择,以弘扬学生的个性以及考虑未来的人生为目标。

一、初、高中数学过渡不是很衔接的因素探析

1、课标教材内容的衔接不顺。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在设计教材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实际,尽量体现实际,因此,教材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在把知识的宽度进行了扩展,而教材的难度却极大的降低了,所以主要表现为练习题又容易做且题量又少,代数式的计算很少,常量计算是最主要的,这很接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重要的是符合感性认识循序渐进的转变为理性认识的客观规律,所以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运用。但高中数学却不是如此,与初中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2、初高中的学习在环境方面的不同。高一新生在经过紧张而激烈的中考后,终于到了自己心目中的高中,认为自己的理想已经实现,学习暂时可以告一段落,所以很多同学都处于全身心的休息状态,并且在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里开始高中生活并适应高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虽然他们在还没有进入高中之前,就已经知道高中数学的难度很大,而且有些内容还很抽象,比如函数和映射等一些概念。所以,刚开始就出现了紧张,畏惧等不良心理状态。

3、初高中数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方面的不同。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知识内容讲授的很详细,且类型分的很齐全,所以学生只需死记硬背,把具体的概念以及数学公式和老师讲过的同种例题进行熟悉掌握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但是高中数学教师由于对初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不了解,对初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征等不熟悉,而且课程的改革导致高中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初中数学课上,学生可以积极自主的学习,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但是高中数学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创新的思维,还对其思想的深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具有批判精神。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归纳总结数学学习的方式和规律。但是很多学生却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究其原因,是他们依然运用初中的学习方式。

二、关于初、高中数学的顺利过渡和衔接

1、对初、高中数学的差异性要全面掌握。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掌握初、高中这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在数学教学方面的差异性,主要从以下内容展开调查工作,即初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知识内容,教学目标和理念,以及教材体系和评估,教学手段等。同时还要调查初、高中学生在学习方面需求的差异,全面了解在课程要求和配套教材上发生了哪些改变,以此为基础,来改变数学教学的手段,以符合高中数学教学具体实践的变化。

2、对初、高中数学教材实施系统性探究。教材作为文化读本,非常经典,它有助于良好的数学思维的培养与形成。⑴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⑵要对教材编制的目的进行分析探究;⑶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进行课程等教学资源的整合。各个市州的教师为了更好的理解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在关联和衔接,需要积极开展关于初中运用的配套教材的探索研究。同时,为了实现对教材的全面整体的掌握和进行很好的运用,还需要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其他版本进行探究。对此,要对高中大纲版教材以及课标教材在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探究,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探究,力求解决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不顺利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

初中信息技术课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神秘感,毕竟电脑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的。因而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难,关键是信息技术并不是单纯的“上网玩游戏”,且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会增加,因而他们的学习热情便会逐步降低,这就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对此,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善于正确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技术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设计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呢?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以下探究。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已是广大教师所达成的共识。确实,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教育家将兴趣作为教学法的中心,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来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此作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是极为重要的。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来具体制定。其中最主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导其积极自主地寻求答案,并对他们的努力给予表扬,促使其不断地进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教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简单对相关知识作了讲解后,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应用,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变换过位置,或者修改桌面背景等等,并让学得快的学生向其他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还能促进其学以致用的能力,更为有效的是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提醒学生,不能随意更改系统设置,否则很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让学生明白,原来信息技术的相关学问还很深,值得积极探索,进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课堂教学效果自不必说。

二、积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的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若师生关系僵硬、紧张,那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自然无从说起。因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务必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对此,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真切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及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自己说了算,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倾听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终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上文说到,如果信息技术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那么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效率都只是一句空话,因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避免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极为有利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便会极力合作,认真思索,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试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率怎么能得不到提高呢?

三、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及时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定要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那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适得其反。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演示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分层次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比如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现状,教师就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分为不同的层次,如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分为A层;信息技术基础一般的分为B层;信息技术基础差的分为C层。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付强.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J].成才之路.2009(14).

[2]张健利.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J].教育研究(论坛).2011(12).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学习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

1.阅读能力差

往往沿用小学学法,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像浮萍溅水,一摇即落。根本谈不上领会理解,当然更谈不上应变和应用了。这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听课方法差

抓不住要点,听不入门,顾此失彼,精力分散,越听越玄,如听天书。如此恶性循环,厌学情绪自然而生,听课效率更为低下。

3.思维品质差

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

4.识记方式单调

机械识记成份多,理解记忆成份少。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往往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去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不去弄清结论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数形结合,纵横联系,致使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初中生数学学法指导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导“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居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读书,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才能由“读会”转为・会读”。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怎样读数学,这是读法的核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读书:

(1)粗读。即先浏览整篇内容的枝干,传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然后边读边勾、边划、边圈,粗略懂得教材内容,弄清重难点,将不理解的内容打上记号(以便求教老师、同学)。

(2)细读。即根据章节的学习要求细嚼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研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这样,当学生掌握了读法“三部曲”,形成稳固习惯,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开导“听”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讲是信息的输出,学生的听是信息的接收,只有调谐学生的’频道”,使接收与输出同频,才能获得最佳收效。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听法的开导,教师首先应从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打开“听门’,专心听讲。这样,才能把接收的“频道”调谐到教师输出的“频道”,达到同频共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次,要开导学生注意去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过程;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这样,让学生会抓住要点,延着知识的“生展线”来听课,就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引导“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需要教师科学的指路引导。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法的引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四点:

(1)从学生思维的“最近l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学会联想。

(2)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使学生学会转化。

(3)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索,使学生学会深思。

(4)从回顾解题分歧过程来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去分析错因,便学生学会反思。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达到思悟思,融会贯通。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记法的传导,教师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以避免学生死呆背。其次要善于结合教学之际,来传授记忆方法。如通过对知识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学会去联想记忆;通过绘制直观图,使学生在以形助数中,学会数形结合记忆;通过对发掘知识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时,学会凭特征记忆;通过归纳概括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按知识结构来系统记忆;通过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学会循线索记忆。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各种记忆的价值、效果、适用范围,以使他们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4.指导“写”

作业书写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深究学生书写条理混乱的原因可知,教师教学起始时不重视写法指导是一主要导致因素。因此,精心指导学生怎样写,才有助于其驾驭知识,正确解决问题。为此,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

(1)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教学语言的解释,又要注重必要的句法分析,这是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d由于数学语言不像日常用语那样能在生活中得到直接印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教学研究环境,一般难以使用其语言,因此,其特定的语义、句法规则,使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为此,其一,必须明确数学语言的语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如通过比较、区分和弄清一些易混淆的词语,如“大于”与“小于”,“都不”与“不都”,“有一个”与“至少”等等;其二,要明确符号的指代,提示符号的特征。如对符号,不仅要指明所代表的对象,指明它的几何意义,提示它的非负性,还应与其它相关的表示方法相联系,加深学生的认识。其三,加强句法分析,由于数学语言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其概念符号需要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

合。了解这些句法规则是学生会用数学语言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对比分析,进而会灵活运用,对一些长句,还要作必要的分解。

第9篇

复习课又是很难上好的一种课,因为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因没有新鲜感而缺少激情.如果老师仅仅把复习课设计成“知识回顾+例题讲解+练习”的课堂模式,学生听起来兴味索然,容易疲劳和走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平时课堂作业做得很好,一旦到了单元测试和其它的综合性测试时他们的成绩就不是很理想.我们有的班级平时的小考成绩喜人,一旦到了中考,学生的成绩就不容乐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树可能栽活了,但林没有育好.如果我们把树栽活后没有后期的苛护和管理,树就活不了多久,林也就育不成了.我们要想打造高效的初中物理复习课课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要做到以下五点.

1 创设情境,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把自己融入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它是老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的一座桥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中指出,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

2 调动学生,体现学生自主参与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在以前的物理教学中,有些老师在上单元复习课时,复习课仅仅是在形式上得到了体现,实质上照本宣科把本章内容抄了一遍.这样做的作用最多是起到了回顾了一下相关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可以说一点作用都没有.这样的复习课老师觉得很轻松,但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这样的复习课效率会高吗?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不要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例如,在组织学生上复习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可以独立,也可分组)整理知识结构,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整理出了一章的知识结构.在上复习课时,许多学生以枝状式、列表式、主线式等形式整理出了本章的知识结构,而有的学生却另辟蹊径用图画式,等等.通过这样的复习[HJ1.45mm]和自己的归纳、整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达到了更加深入的程度.

笔者在上《机械能和内能》这一章的复习课之前,安排学生先自主整理本章知识网络,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好这一章的知识体系.在复习课一开始,利用多媒体投影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同时请全班同学对这些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一些亮点和不足.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上,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当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时,老师作适当的点拨,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学生会说的、会做的相关内容老师一概不讲,学生有困难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复习课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突出重点,体现复习课的针对性

我们知道,每一章的内容都是由很多知识点组成的,在这么多的知识点中有重点、难点,有学生易懂的也有学生感到很困难的.老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全面开花,而应突出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像我们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一样,作为主人应该招待好每个客人,但对于那些重要的客人我们还要把他们招待得更加细心、周到一些.同时我们在组织复习时还要把相关的知识作适当的整合、拓展,最终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留心学生经常会在哪里犯错误、哪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哪些题型的解题方法、思路不够清晰等方面的信息.复习课一定要突出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切忌普遍撒网、漫无目的,要做到“哪壶不开提哪壶”.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总结归纳和重新整合,使之系统化.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本章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典型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对那些重要的实验和科学思想、方法要掌握.既要横向联系又要纵向联系,使这些知识、方法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网络.

在《机械能和内能》这一章的复习课中,要以能量为主线,让学生知道能量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而且每一种形式的能量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等).对于本章复习可以把全章知识编织成如下网络

如果在中考的总复习中,可以在这个网络的基础上再把其它几种形式的能量(化学能、核能、生物能、电能、太阳能等)扩充进来,从而形成有关能量的完整体系

4 关注发展,体现方法和能力

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凝结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是物理学的精髓所在.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剖析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较强、能充分体现方法的新情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物理方法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在对某些知识和题型的复习时,老师还要注意相关模型的建立,因为模型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在构建物理模型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出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这样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

这些物理方法不但对解决物理问题有帮助,而且对今后解决其它自然科学领域内的问题也有着启迪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科学方法,学生会终身受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