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8 16:35: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

第1篇

关键词:发展中;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目前我国正处在金融开放的关键阶段,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很大的优势。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也存在着弱势和缺点。中国在加入WTO后已经全方位开放金融业,自由兑换人民币使其成为国际化货币也指日可待。但中国的金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资本的形成模式,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也不容乐观,同时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还将承受国际游资等方面的压力,中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针对中国自身的条件和问题,认真分析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形式和方法,借鉴他们的优点,可以完善自己的金融自由化过程。怎么才能把握好机会,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早日融入国际金融的主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开放的基本概念

1.金融自由化:这个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提出来的。通过深入的系统研究,他们认为“金融抑制”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扭曲等等不合理现象严重存在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为此,他们提出了“金融深化”这个理论,主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解除金融抑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增长。

2.金融开放实质就是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通过金融制度的改革,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实际做到金融制度的开放,金融机制的开放,能够放松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筹措资金等能力;放松政府对汇率和利率的管制,使其市场化与国际接轨。

3.所以,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关系式非常密切的,这是对外开放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做到了真正的金融开放,才能让金融自由化得到充分的贯彻。

二、金融自由化存着利与弊的争论

金融自由化从理论上讲能使发展中国家受益,但从现实上讲金融自由化的存在的弊端也不少。从有利方面分析,金融自由化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机制放开了金融管制;来自国外同行业的竞争刺激国内金融业更多的投资和增长;国外银行进入本地金融市场激化国内金融业的竞争,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效率,促进国内的经济增长。从不利方面分析,有些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公司管理意识薄弱,财产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水平低下,存在着金融市场交易信息不完善;金融自由化降低了本国市场的资金的流动性,分散并阻碍了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资本自由流动下不能有效的进行市场规范;金融自由化容易引起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从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可以看出,推行金融自由化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条件。

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的特点分析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不能完全照搬盲目效果发达国家的做法。 实施本国的金融改革,不能同时进行所有的自由化措施,要结合本国自身的条件,按照顺序,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减轻负面影响降低金融改革的成本。通过分析研究各个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发现其模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目前认为比较合理的模式和实行顺序是:首先是利率的改革,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将利率自由化改革放在第一步,以利率特有的激励手段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其次是通过加强银行业的业务和利润的最大化进行金融业务经营自由化的改革。通过改革,明显加强了银行间的竞争力,扩展了银行盈利的多元化渠道,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第三,增加国内企业融资的多元化渠道,吸引国外资金进入本国的金融市场,逐步取消各种限制,为稳步推进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改革积极创造条件。第四,发展中国家的在具体的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适宜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的循序渐进的模式,衡量本国的实际条件,协调改革的步伐,不能急于求成。要权衡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不但要保持经济稳定快速的增长,也要有效的避开有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四、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金融自由化的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 主要包括初创体系,剧烈扩张和逐渐完善三个阶段,通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摸索,我国的金融业已经处于在完善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进行全面深入的关键时刻。1992年实施的有关利率,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以及资本账户的金融开放等等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解除银行信贷控制,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以及改革外汇体制的措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特点的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

五、结论

回顾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及对外开放的历程,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封闭到逐渐开放的部分过程,成就是可喜可见的。但也要从中看到我们的不足,汲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明确界定外资金融机构,赋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的情况下保障本国金融市场改革,加强对国内现有金融产品的法律保护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的组织和程序,使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稳步快速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爱德华. 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2]李丹红.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版:23-26页.

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原因 利与弊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解析

1. 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因素

(1)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我国外汇储量大且逐年增加。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显而易见地只能升值。

(3)我国利率水平相对平稳以及汇率政策的影响。人民币利率保持稳定,这样吸引了更多国外资金的进入以及中国在外资金的回流,从而拉动了人民币汇率的走高。另外,就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现实而言,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对人民币汇率有决定性影响,这与西方国家普遍要求中国实现汇率市场化相矛盾。

2. 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因素

由于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涉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也大大的增加,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的发达国际经济体,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手段,其中采取各种措施促使人民币升值就是他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经济和政治手段。

二、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1. 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降低进口的成本。当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大于进口产品的涨幅的时候,就会促使产品以便宜的价格进入,就会有利于降低进口的成本。

(2)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在国内的新增投资成本上升,国内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将会走出去,到国外办厂,这样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3)有利于催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币适当升值,将会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因素

(1)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本外币的汇率水平密切联系。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2)导致国内就业和失业压力加大。当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时候,我国的一些出口型的企业就会遭受重大打击,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失业压力。

(3)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财政赤字必然会增加,这将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另外,国际游资和热钱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进入我国,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4)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5)影响外资的引进,加速资本外流。人民币的升值,将会导致以美元为股本金的外商投资企业,兑换人民币的能力减小,从而导致外商投资的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的竞争力。所以说,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将会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并加速资本的外流,减少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三、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

1. 引导公众形成有利的预期。当前,在人民币预期升值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做到预期的稳定,这对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安全和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政府要树立自己的良好的信誉,发挥稳定汇率的决心,通过政策的配套保障以及国际关系的协调来进一步的降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2. 扩大内需,减轻本币升值压力。这就要求积极正确的引导资本的流向,防止盲目的投资,尤其要防止资产和经济的泡沫化,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3. 采取有效可行的宏观经济措施,抑制通货膨胀。事实上,在抑制通货膨胀的所采取的措施中,如果单纯的依靠冻结物价等措施是不可取的,这直接会导致价格更快速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那么具体要如何做才可以呢?我国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发挥市场自动调节价格的走势的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4. 利用金融手段规避外汇变动风险,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

我国金融业要精心制定自身管理风险和承担风险的策略,大力发展汇率风险规避工具,密切关注预期变化,加强预期指导,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5. 出口企业要提高技术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出口企业要以人民币的升值为机遇,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强成本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6. 加强国际资本流向的监控。在当前我国资本项目管制的背景下,由于国际收支中开放的经常项目已经成为国际游资流入流出的重要途径,所以,要着重加强对经常项目下国际资本流向的监管,防止套利性国际游资的大进大出及其对货币政策产生的不良干扰。

结束语:总之,面对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通过汇率改革,来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清和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进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银行业对外开放利弊

引言

1858年,英国渣打银行落户上海,从此,渣打银行成为了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外资银行。但是,直到1997年,渣打银行才领取到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执照。据说,最早一批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日本第一劝业银行、三和银行、渣打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巴黎国际银行等,均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严格的审核。最初,外资银行只能向外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到2003年底,其业务对象才扩大到中资企业,按WTO日程表规定,到2006年底,外资行的人民币业务可以对个人开放。据银监会的消息,已有汇丰、花旗、东亚、日本三棱等116家日本在华外资银行在中国18个城市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大,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银行业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金融资源效率的提高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日新月异的同时,金融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步伐,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金融资源的浪费。在较强的管制格局下,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资源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外资银行从开展人民币业务开始,与国内银行就逐渐展开同质性竞争,形成现实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金融业的最大问题是“竞争不足”,这样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金融效率改善。而在更近距离的“面对面”竞争中,外资银行的经验技术带来的“学习效应”也会使国有银行受益匪浅,在学习、效仿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手段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国有银行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手,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有助于改善居民福利

面向个人的金融产品,在各国都是现代银行的重要利润源泉。外资银行进入后,必然会在成熟产品创新经验基础上,结合国情逐步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对居民金融财富的多元化、提高享受金融便利的程度都有积极作用。还能推动中国金融整体上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促使银行更关注小企业和居民。

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银行业,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银行业对外开放所带来的不利方面。

(一)外资银行创新优势形成竞争压力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创新方面差距非常大,仅花旗银行一家,从1996年起,已经不动声色地在中国申请了19项金融产品的“商业方法类”的发明专利。中资银行几乎没有金融产品的发明专利,主要是一些 “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如点钞机、保险柜等,国有银行缺乏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造成国有银行客户流失

一些外资银行的在体制、管理模式以及规模等方面上存在较大的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的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银行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三)国有银行中间业务将面临挑战

国有银行的纷纷上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管理机制的问题,传统的“短存长贷”背景下的银行信贷扩张冲动,依然非常明显。现代银行业务以非利息收入为主,已成为各国金融发展中的一个事实。而与国内银行的生存模式相应的,是对存款的高度依赖性,而中间业务不发达。外资银行进入后,一方面注册后外资银行吸收公众存款将不受限制,必然造成储蓄分流,另一方面其强大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定价能力,将使中资银行迫切需要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的转型遭受挤压。如何在双重压力中突围,对中资银行是一个重大课题。

(四)金融监管面临新的问题

在金融监管方面,颁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致力于实现内外统一。但还要注意,外资银行进入带来了监管对象的复杂性,需要关注更多的监管层面。例如,2004年花旗银行在日本的多家分支行由于涉及犯罪洗钱和违规,而被勒令关闭。日本政府在处理中不仅遇到国际金融问题,还有国际政治因素。对于监管经验尚在积累完善的中国来说,外资银行全面参与国内游戏规则,将对监管体系带来更大挑战。

三、总结

总的来说,银行业进行有序的对外开放已成为大势所趋。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虽说最初由外部压力所至,但长期来看对提高中国银行业运行效率、管理模式等,确实利大于弊。如何加快中国银行改革,构建协调的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君潞著:《金融自由化》,中国金融出版社,第103页

[2]尚福林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N] 上海证券报,2003.11-10

[3]严冰竹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全面加快创新步伐[J] 金融研究 2000 8

第4篇

摘 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国有银行为了寻求更好的机遇与发展,开始走上股份制改革之路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在通过引入大量海外战略投资以充实资本充足率,完善经营管理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国有银行股份“贱卖”所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有必要权衡国有银行海外上市所带来的利与弊,以便为今后的改革之路指明方向。

关键词 国有银行 股份制改革 境外战略投资者

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大型商业银行进化改革的决定。进入2003年,国家通过核销已实际损失掉的资本金、剥离处置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投资、境内外发行上市这“四部曲”,正式拉开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序幕。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首先举起改革的大旗,在香港成功上市,筹资近77亿美元,紧接着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相继完成上市工作。两年后,中国农业银行也最终实现IPO,至此,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暂时画上了圆满的句点。但是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争议最多的当属国有银行股份“贱卖”这一舆论焦点,究竟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做法是利是弊,我们必须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

一、股份制改革为国有银行带来新的春天

1. 充实资本充足率

通过股份制改革,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很快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率高这一问题。数据显示,上市之后,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5.67%提高到了13.09%,建设银行从6.88%提高到了12.58%,中国银行也提高到了13.34%,可见,引资结果非常喜人,大大提高了我国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使之能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 改善经营管理

当初国家提出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有两大目的,一是依托国外企业雄厚的资金来扩大自己的实力,二就是希望通过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改善各大银行的管理能力。为此,国内银行与战略投资者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同时,都签订了一系列业务合作协议,以提高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了金融结构的优化,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完善公司治理框架

一系列改股和上市的完成也促使国有银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框架。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这一垂直的管理体系,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制衡,通过协调运作,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监事会则加强了对银行高层的监督力度,杜绝腐败的产生,保证其做出的任何决策均符合实现银行利益最大化原则,而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更是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4. 提高国际影响力

一系列国际知名金融公司相继进入国有银行的股东名单,充分显示出中国国有银行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未来增长机会无限,这直接提升了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同时振奋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今后,中国能够更多的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格局,不仅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更要成为一个金融强国。

二、光明背后暗藏危机

1. 境外战略投资者借机“圈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某些境外投资者并非真心想与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战略合作,他们仅是将这项投资行为视为“圈钱的机器”,贪婪地掠取股权溢价后便抽身而退,毫不顾及国内银行未来的发展。好在,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由中国汇金公司出面,全面接盘遗留的外资股,试图挽回这个局势,因此,至2011年底,已经鲜少能在四大国有银行的十大股东名单中见到外国投资者的身影。

2.法律制度不健全引发危机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活动主要是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来管理的,其中对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比例作了如下的规定: 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 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这个比例看似合理,但其实很容易就可以通过关联机构的共同投资进行突破,而一旦突破这道防线,中国银行的经营管理权甚至是决策权都有可能被外方所操控,这引发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有关当局必须加强对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效限制境外金融机构的在华投资,保证其持股比例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3.过分重视境外投资者,使国内投资者边缘化

中国银行业战略引资的目的最初是引资、引智、引信心,因此,各大银行对战略投资者的选择都有着严苛的要求。例如:建行对引进战略投资者确立了三个标准:一是必须是国际知名大型境外金融机构,总市值300亿美元以上,总资产3000亿美元以上;二是这些金融机构要具备专长和领先优势,愿意向建行转让技术和管理经验;三是其中国战略和建行没有根本冲突。这样的高门槛,让诸多国内投资者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国外国内发行价的巨大差距也令国内投资者心生不满,因为当初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之前, 已经通过剥离坏账、追加注册资本等方式变成了很干净的银行,而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正是国内广大的纳税人,势必会削弱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而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十分不利的,因为随着今后重心的转移,国内投资者才是他们必须吸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人民币;人民币升值;影响

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国际通缩、经济不振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走强,出口迅猛增长,这些观点似乎更能站得住脚。笔者认为,人民币币值好比一柄“双刃剑”,目前国人要认真审视、理性认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两个方面影响,尤其是其负面影响,更加深远,不可忽视。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人民币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调节手段,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我国多年来保持出口快速增长的宏观背景条件下,近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适当升值,即单位外币可兑换的人民币减少,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金融的安全与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中国GDP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一般而言,“强币”可以认为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只要人民币升值,中国的GDP就可能会超过德、法,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民币汇率完全不动也有弊端,它可能会加剧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满情绪,甚至可能成为他们下一步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的借口。

(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国际投资

中国目前基本上是海外资本输入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使中国国内企业可以逐渐向海外发展,同时也可吸引外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间接投资比重将进一步的增加。此外,在经济援助落后国家方面,中国对各国的进出口将会增加,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也会有所加强。

(三)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贸易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目前进口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与高端机械设备。人民币升值,国外产品价格下降,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更便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增加国外的消费品和生产设备进口。随着我国经济的成长和工业化,相对美日国家为逆差,如果人民币升值,对进口贸易也将有利。

(四)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自然资源的廉价出口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器,但也影响到国家的能源安全。据海关统计,2004年前10个月,我国高耗能产品铁合金出口166.8万吨,同比增长16.4。人民币币值低估,相应地国内资源也随之贬值,长此下去,大量资源性产品将低价外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出口。

(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未偿还债务还本付息所需本币的数量相应减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外债压力。中国自从1978年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缺乏资金,便向世界货币机构(IMF)世界银行(WB)以及美日政府,借来大笔资金。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外债日益累积。因此,如果人民币坚挺或升值,相对地,美日货币趋软或降值,显然对中国偿还外债有利。

(六)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抑制通货膨胀

1994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续10年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增长。2005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089亿美元,比2004年多增22亿美元。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这使得央行一方面感到货币供给,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通胀压力,同时,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克服通胀方面冲突重重。外汇占款已成为干扰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的重要障碍。2004年基础货币的76%,通过外汇占款投放,使货币政策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效果严重打折。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外部需求,适当给经济降温,抑制通货膨胀。

(七)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合理估价中国资产,在非制造业方面也有一定意义

中国的劳动和资产的低廉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也必然在一定历史阶段得以调整。中国在调整进口贸易政策的同时,必须调整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同时,在科、教、文、卫等非制造业方面将有一定意义。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抵消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压力。我们更应该看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将降低我国国际储备的实际价值,这不利于我国调节国际收支和增强国际清偿能力,影响我国金融安全与稳定。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保持这种外汇储备规模是我国综合国力的现实表现之一,也是我国调节国际收支、增强国际清偿能力和维护本国货币信誉的重要手段。如果美元贬值10%,那么,一夜之间我国外汇储备价值就将失去818.9亿美元,其负面效应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引进外资

人民币升值后,外资原来在中国1亿英镑能做的事,可能需要增加上百万英镑的投资才能办成了。人民币的升值将削弱外商对华投资的价值基础,不利于我国招商引资,影响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在相应政策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汇率实行浮动,必将打乱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

(三)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贸易

面对人民币的升值,外国进口商在交易中受到限制。别有用心者借此在国际上造成了一种对中国不利的心理效应,对我国的出口而言,就会起到损害。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还将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危害。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将上升。此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口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相反,如果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会形成巨大市场需求,有助于向其他国家的出口。

(四)人民币升值将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并使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金融大鳄”索罗斯所裹挟的国际短期资本就是“热钱”。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一些“热钱”可能正在潜入中国。“热钱”希望人民币升值,妄图到时大炒一把。而升值会使“热钱”纷至沓来,埋下较大的金融风险。在外汇滚滚流入的背景下,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央行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相应的、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助长了货币信贷猛增的势头。如果人民币升值,将使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使金融调控的空间愈来愈小。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只要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美元储备便会缩水。

(五)人民币升值对产业结构有不利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进口商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下降,受经济利益驱使,国内一部分需求将由进口替代品转向进口品,一部分生产要素将退出进口替代品行业,受其影响,进口替代品行业将出现生产萎缩。此外,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需求增长趋缓,出口品及相关行业生产萎缩。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市场规律作用使得人民币升值导致部分资源从高效率的进口替代品和出口品部门退出,将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经济增长也将面临新的考验。

(六)人民币升值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影响经济发展

我国的出口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容纳了众多的劳动力。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将迅速传导给就业,使就业的形势更为紧张。人民币一旦大幅度升值,对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将起负作用。当然,人民币升值也会促进中国人出外旅行,但由此带来的外汇流失对中国也是不利。

三、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措施

可见,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也有弊。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舆论的压力,的确存在着两难选择:升值可以使我国在偿还外债及购买国外商品时获得一些好处,但同时将使我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而抑制出口。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应该采取一定措施缓解矛盾。

(一)履行入世承诺,缓解国际矛盾

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源于国际收支的长期双顺差。我国应加快履行入世承诺,用贸易自由化缓解国际矛盾。应提前降低关税等进口障碍,增加战略性物资储备的进口,缓解短期升值的压力。同时,在适当时机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率,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使贸易顺差合理减少,减轻人民币升值的短期压力,减轻财政负担,优化出口结构。

(二)适当对外宣传,塑造正面形象

我国不仅是一个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进口大国。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在减少,说明我国的进口量在增大,同时也说明中国对国际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在增大。中国大量进口将刺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对美日经济的复苏极为有利。

(三)制定相关预案,应对贸易制裁

面对人民币保持坚挺,一些国家的贸易制裁已经开始,如近期的彩电、水果以及纺织品制裁案等,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预计今后此类贸易制裁还会增加。面对国外要求重新确定人民币汇率的种种呼声,我国应该坚持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要敢于顶住压力,并及早做好应对西方国家可能采取的报复性活动的措施预案。

(四)合理制定政策,减少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的增加相当于人民币贬值,而退税减少则相当于人民币升值。据调查,出口退税政策虽能鼓励企业出口,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假出口,真骗税”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以至人民币汇率被扭曲。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出口退税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五)释放外汇储备,调整外汇规模

我们应消除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以免因美元贬值而遭受损失。美国现在要的是中国减少贸易顺差,我国可以通过增加用汇需求等手法予以应对,特别是用外汇从国外购买我国紧缺的资源物资。这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减少外贸磨擦,一举两得。同时,要释放民间外汇需求,减少央行结汇压力,稳住国内的外汇存款。

(六)强化管制措施,加强资本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加快,资本管制将受到越来越强的挑战。就目前而言,“热钱”的存在表明中国现行的资本管制措施并非十分有效。我国要加大力度惩处假合资、虚开发票金额、假出口等套取人民币的行为,特别是要注意查处洗钱活动和地下钱庄,按照程序严格地进行外汇审核,加强短期外债管理。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不是指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美无缺,也并不意味着汇率固定不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价值不可能一成不变,货币汇率的调整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采取以亚细亚为主的亚洲国家在金融货币政策上的合作,以确保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亚洲各种货币汇率的稳定,这显然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胡均民.人民币汇率调控对策新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彭兴全.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透视“人民币升值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4).

3、黄有光.人民币对中国利大于弊[J].国际经济评论,2004(1).

4、左小蕾.人民币升值是最佳方案吗[J].望,2005(1).

5、陈适宜.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第6篇

结合上文所述的WTO主要成员方保险服务承诺概况表,分析我国作出的承诺,不难看出,我国在保险服务领域所作承诺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承诺标准。从原先的经济试点开放模式突变为全方位大范围的全面开放格局,对我国的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对此问题不宜一概而论,而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证分析。

一、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积极意义

我国开放保险市场的承诺预示着竞争机制将逐渐在中国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和主导作用。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我国保险业将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将逐步融入国际保险业,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具体而言,保险市场开放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优化保险市场结构,提高保险市场效率。

加入WTO后,我国必须确实履行GATS项下关于市场准入的承诺,放松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限制。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加,我国的保险市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在1991年之前,中国保险市场基本呈现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花独秀”的局面,1991年后随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分拆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三个独立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以及太平洋、平安、天安、大众、新华、泰康、华泰、永安、华安等一大批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崛起,中国保险市场已经打破了中保集团独家垄断保险市场的局面。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断言我国保险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充分竞争的保险市场呢?笔者认为,作出这种判断为时尚早。从保险公司的数量上看,我国保险服务供给者数量的确不少,但从各保险公司的资质及其业务分布格局来看,各保险公司之间和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目前,除了中国人民、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设立较早,资力雄厚,网点遍及全国各主要省市之外,其余保险公司要么有区域性展业限制(如天安、大众、永安、华安保险公司),要么缺乏在全国拓展业务的实力。这样,就导致我国保险市场格局呈现出一种地域失衡: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保险供给主体较多,竞争较为充分;在各省会城市或地区中心城市,只有中国人民、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四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状态;至于在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则只有中国人寿与中国人民两家保险公司,分别在寿险市场和财险市场居于完全垄断地位。[9]这种格局,依靠我国保险市场机制自身是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改变的,只有引入外资保险公司,才能使上述地区的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格局向充分竞争的方向发展,就这一点而言,我国承诺在入世五年后完全取消外资保险公司展业的地域限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二)加入WTO有助于推动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经营,开拓海外保险市场。

根据世界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在引入外资保险机构及其经营技术的一段时间后,必须同时向海外投资,建立海外保险机构,这样,才能发展外向型经济,真正实现国内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的接轨。因为对一个实行保险市场开放的国家来说,只有在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情况下,才能使本国保险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缺一不可的两方面,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0]从目前看来,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经营已经奠定了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中国人民、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等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均在海外设立了数量可观的保险分支机构,其经营范围和人员组织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海外站稳了脚跟,积蓄了经验,初步具备了与当地保险公司相抗衡的实力。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向其它成员方开放本国保险市场的同时,亦可充分利用其它成员方的市场准入承诺,以现有的海外保险机构为基础,逐步扩展机构网点,开拓海外保险市场。

(三)加入WTO有助于保险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现代商业保险不仅仅具有损失弥补、死亡给付、疾病护理等功能,而且派生出了很强的信息传递、储蓄、投资等功能。我国保险业这两年虽对保险产品创新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平安保险公司在1999年下半年推出了具有投资功能的分红保险,但总体而言,国内保险公司与国外一些著名的保险公司相比,在产品创新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西方大型保险公司一般都有专门的保险产品开放部,负责保险产品的开放设计和改造升级。以德国的安联保险公司为例,公司要求进行保险产品开发时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1、适时性原则,强调保险产品开发的时效性,要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敏捷、准确的反映;2、市场性原则,即要求产品开发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并经得起市场竞争的考验;3、盈利性原则,产品开发应注重经济效益,强调保费收入要恒大于开发成本和营销费用。[11]

而我国极少有保险公司具备这样的产品创新素质和理念,因而目前我国保险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开发迟滞,难以满足保险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保险消费需求。例如,在寿险经营中,各保险公司都在竭力争夺少儿险、学生险市场,在产险方面,各保险公司的竞争和创新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险种上,责任险(包括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职业责任险、场所责任险等)、信用保险、保证保险、投资保险、医疗保险等有潜力的新险种,却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的产险公司大都把目光集中在机动车险、企财险和货运险等几个已经形成规模的险种上,这些险种占财产保险业务总量的90%以上,而责任保险、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险种虽然发展空间大,却开办得较少,仅占财产保险业务总量的10%以下,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可达20―30%,由此可见我国保险市场险种单一之一斑。[12]与险种单一的状况相对应,我国保险产品结构的重复现象也非常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家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的类同率高达90%以上。[13]这种状况不仅使各保险公司在一种低水平上重复建设,无法构造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而且导致保险市场上供给过剩,过度竞争,造成生产力和保险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加入WTO后,这一局面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届时,外资保险公司大量涌入我国,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获取更大利润,它们必然努力开发和推广新的保险品种,从而使中国消费者能够获取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同时也造成“溢出效应”,即使国内保险公司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培养和树立起保险产品创新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保险产品开发的能力,从而提高中国保险业的经营水平,促进保险市场供给日渐规范和完备。

(四)加入WTO有助于充分、合理、有效地引入保险资金、技术,并有助于我国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保险界在分析一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时,普遍采用四个指标,即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险资产与银行资产的比率和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从保险深度来看,我国1998年的保险深度为1.57%,不仅低于日本的11.9%、北美国家的8.7%、西欧国家的7.4%,而且也远远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5%的平均深度水平;从保险密度来看,1997年全球人均保险消费为423美元,新兴工业化国家为100美元左右,而我国同期的人均保险消费仅有10.9美元,仅居世界第77位;从保险资产与银行资产的比率来看,英、美、德、日等国家保险资产同银行资产基本上可以并驾齐驱,有些国家的保险资产甚至超过银行资产,而我国1998年保险资产仅占银行资产的1.63%;最后,从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来分析,一般认为经验目标值参数大于1时,说明该国保险市场供不应求,反之,则表示该国的保险市场供过于求,而我国自1985年以来的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一直维持在1.015-1.058之间,说明我国保险市场始终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14]以上四个指标均说明,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并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与此同时,由于资金瓶颈的存在,我国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数量偏少。目前全国仅有20余家保险公司,而且大多是区域性或专业性保险公司,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与国内的其它行业相比,长期以来保险市场的开放度较低,实际上保险业作为一个垄断程度较高,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且供需悬殊如此巨大的产业,本应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而在引资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莫过于引入外资保险机构。目前,国外的大型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极其看好,加入WTO之后,它们将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广设经营网点,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我国保险业的资金缺口,缓解我国保险市场供不应求的供需矛盾。

保险经营技术包含市场营销、产品创新、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方面,可大别为两类:一种是模仿技术,即可以通过模仿加以传播的技术(如市场营销技术和展业技术),模仿技术扩散速度较快,例如1994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首先在上海实行寿险业务人制度,使国内保险公司大开眼界,竞相仿效,从而促成了我国寿险营销制度的重大变革;另一种技术只能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掌握(如产品设计和开发技术),也称为授受技术。十余年的保险试点开放经验昭示我们,引入外资保险公司资金和观念方面对中国保险业良有助益,而且对提高中国保险技术也大有帮助,尤其是在授受技术方面。当外资游离于中国保险市场之外时,我们是难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其授受技术的,即使其进入中国市场,若其采用的是封闭的分公司或全资子公司形式,国内保险公司亦难以接触和掌握其核心的授受技术。因此,从这一点上分析,引进保险技术的最佳方式是与外资合作成立合资保险公司,我国在保险服务开放问题上,应尤其重视以合资方式引入外资保险公司。

保险业的特殊经营形式使其对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以及保险中介等方面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而上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自建国以来,我国保险人才培养工作几经停滞,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断层,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以保险公估人为例,我国迄今培养的高素质保险公估人寥寥无几,以致在一些重大赔案中,我国不得不聘请港澳或国外的保险公估人。[15]由于保险业强调“以人为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断层对中国保险业的制约要远大于资金短缺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制约。WTO《有关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书协议》第9条强调,各成员方应允许正在境内或已在境内设立商业存在的其它成员方保险服务提供者的专业人才临时入境。这一规定表面上看,是从人员配备方面保障外资保险公司在东道国的开业权,但东道国亦可因此获得“溢出效应”,即国内保险从业人员可在与这些专业人士共事或竞争的过程中,接受新思维,掌握新技术,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自己的素质。加入WTO后,中国与国外保险人才的双向交流活动会更加频仍,中国保险从业人员在向国内外资保险机构专业人才学习的同时,也将大量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如此有助于全面提高我国保险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五)加入WTO有助于中国保险企业组织结构及保险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加入WTO之后,我国保险业将日渐融入世界保险业的发展潮流之中。当今世界的保险业,从保险企业组织结构到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方式,无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创新。打开国门后,外资保险公司将把这些变革与创新引入中国,从而使中国保险业与国际惯例充分接轨,全面推进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步伐。

首先,从公司组织结构来看,传统的保险企业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互保公司、劳合社协会均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还产生了自保公司(即某企业集团为防范自身风险而成立的保险公司)、相互持股公司等新型保险企业。据权威部门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将出现4000余家自保公司。[16]此外,保险企业组织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现象也越来越多。由于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使能够从股票市场上大量募资的股份有限公司保险业备受青睐,互保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转化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日渐增多。根据WTO项下GATS协议的相关规定,若我国在入世时未对保险企业组织形式加以特殊限制,我国将允许有限责任公司、互保公司、自保公司和相互持股公司等进入中国市场,这无疑将使中国保险企业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对增强中国保险市场的活力是有利的。理论界有些学者以《保险法》第70条将保险企业组织形式局限于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由,认为法律限定了我国绝对不得引入除上述两种类型之外的外资保险公司。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虽然《保险法》第154条规定,外资参股的保险公司及外国保险分公司原则上适用《保险法》,但同一条亦规定允许法律、行政法规对外资保险公司另作规定。同时,《保险法》第156条还规定:“本法规定的保险公司以外的其它性质的保险组织,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这条法律规定语焉不详,可理解为非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其它类型保险组织,可由国家以专门法律、行政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因此,《保险法》第70条规定的合理性姑且不论,但从《保险法》附则中的上述条文可以看出,国家并没有将引入其它类型保险公司的路堵死。何况在实践中,目前我国允许进行开放试点的外资保险公司有不少是有限责任公司,今后,还要大量引入互保公司、自保公司和相互持股公司等新型保险企业组织形式,以实现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保险业中已经出现了保险电子化和网络化的趋势。1994年,伦敦保险市场开始使用电子承保系统(ESP),由此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保险行业中,慕尼黑再保险公司首先建立了电脑增值服务网(PINET),促进了全球再保险交易的自动化。同时,在许多大型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中,从内部文档处理、数据处理到承保、理赔、资金运用⑵笠稻霾叩雀鞲龌方诰?迪至说缱踊?胪?缁??script>WriteZhu(‘17’);相形之下,我国保险业无论是客户服务,还是公司内部管理,都还在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经营电子化和网络化尚未真正启动。加入WTO之后,更多外资保险公司将把新型的经营服务方式介绍到中国。为了提高保险效率,不在竞争中落败,我国保险业必然会对上述新型保险经营方式加以吸收或借鉴,甚至于创造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经营方式,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保险经营的现代化水平。

二、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的消极影响

中国的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属“幼稚产业”,一旦全面开放,中国保险市场将面临一系列冲击与挑战。概括而言,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保险监管和资金流出三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保险公司既有的市场份额与人才资源有被不断侵蚀的危险。

加入WTO之后,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国保险公司数量将会不断增加,据估计,由于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全球大约有300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制定了开发中国保险市场的计划。[18]中国保险业将面临来自大量外资保险机构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国内保险公司在经营机制、服务意识、保险产品、保险技术、保险人才等方面都存在改进和变革的压力。当前,保险费率等传统因素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主要着眼点,而保险产品的创新能力、服务水平、风险评估、理赔咨询、人力资源等非价格因素才是对竞争胜负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而这些正是中国保险业的薄弱环节。因此可以预见,入世之后保险业的竞争可能是很残酷的,国内保险公司业务流失、市场份额下降、保险人才流失等情况难以避免。

从市场份额上看,外资保险公司资本雄厚,营销经验丰富,经营管理水平高,中国民族保险公司与其相比,明显处于竞争劣势。以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为例,1994年美国友邦公司在上海人寿保险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最高曾达到45%,几乎占了上海寿险市场的“半壁江山”,保险人队伍超过5000人,年保费收入超过5亿元。[19]而这一切还是在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有着严格限制的前提下取得的,如果全面开放保险市场,国内保险公司所辛苦营建的市场份额恐怕将被技高一筹的外资保险公司所大肆侵夺。

外资保险公司对中国民族保险公司的另一重大威胁,在于它们将从民族保险公司中挖走本来就非常稀缺的保险专业人才。目前国内的保险企业在人事用工制度上较为僵化,基本上还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后,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可能采取高工资、高福利的优惠待遇,吸纳国内的保险专业人才,这将不可避免的造成国内保险公司业务骨干与专业人才的部分流失,对民族保险公司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20]

(二)加入WTO将对我国的保险监管造成冲击。

首先,从保险监管模式来看,我国现行的保险监管主要只就外资保险机构准入形式、履行要求及准入程序等作出规定,有学者称其为“门槛式监管”。这种监管模式注重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的审批程序,外资获准进入的难度较大,但一旦获得经营许可证之后,有效的后续监管却不完善。[21]加入WTO之后,无论在准入监管环节还是在经营监管环节,我国都将面临严重的考验。从准入环节来看,我国面临的市场开放压力日渐增大,为了我国入世时所作的市场准入承诺,我国将不得不对现行的严格准入模式加以放宽;从经营环节上看,外资保险公司一般均具有与监管部门“博弈”的丰富经验,能通过捕捉监管漏洞,进行规避性活动,以牟取额外的利润,这为我国目前宽泛的经营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

其次,从保险监管手段来看,我国目前对保险公司的监管主要是一种合规性监管,即对保险公司业务行为是否符合既有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一种规范性监管,监管方法主要采用非现场检查即报表审查的方式进行。随着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保险创新层出不穷,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混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增加了额外的市场风险。外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保险创新能力和规避监管能力,陈旧的合规性监管和非现场检查方式显然对其缺乏足够的监督作用,尤其是对贷款集中、内部控制、表外业务等所产生的市场风险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

再次,从保险监管体系上看,我国保险监管体系与成熟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保险立法粗陋,保险基本法《保险法》虽已颁布实施,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再保险、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资金的运用等重大问题均未作具体规定;(2)监管机制单一,主要运用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管力量,尚未建立起自律性的内部监管机制,而在发达国家保险业中,以保险同业公会为代表的行业性自律组织的自我监管作为外部监管的补充,对规范保险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作用;(3)监管人力、物力匮乏,据1999年的统计数据,全国专职保险监管人员仅有百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并非保险专业人才,国家下拨给保险监管部门的经费也有限,上述瓶颈使我国保险监管仅限于常规的稽核检查,难以进行全面性的风险监管。[22]以上监管体制上的缺陷,将在入世之后更加凸现出来,如若不加以改善,很可会称为外资保险公司规避监管,违规经营提供可乘之机,从而危及我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三)加入WTO后,我国资本市场可能有资金外流的潜在危险。

保险业不同于其它金融部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运营依据是数理概率论上的“大数法则”。[23]这使得保险业尤其是人寿保险业具有一种资金吸纳的“磁场效应”,投保人将大量保费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备足准备金之后,将巨额保险资金用于投资,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运用率在85%以上,而中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率只有10%左右。国外保险业已从单纯经营负债业务发展到同时经营资产业务阶段,依靠多渠道的投资所获得收益不仅使保险公司能弥补保险业务经营的亏损,而且保险投资也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习惯于运用资金投资的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可以以吸收保费的形式聚敛资金,用于投资,然后将巨额投资收益转移出境,而与此同时,外国保险公司带入中国的外资相当有限,如此有可能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形成一股资金“逆流”,与我国吸引外资的初衷相悖。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105条的要求,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其资金用途也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较为稳健安全、收益率也较低的投资途径上,禁止保险资金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这就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上述资金逆流的负面影响。但值得重视的是,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的问题已经提上了证监会、保监会的议事日程。从近日的实践来看,已经初步显露出了外资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苗头。例如,首次向保险公司配售的同盛基金,共有11家公司获准参加配售,其中有中国人寿等10家中资保险公司,还有1家中法合资的金盛人寿保险公司。[24]入世后依据GATS协议渐进式“国民待遇”的原则规定和《金融服务协议》关于“平等参与竞争”的要求,我们显然不可能长期拒外资保险公司于证券投资基金之外。随着入世后外资保险公司的大量进入和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拓宽,上述资金逆流的风险将进一步凸现出来。

三、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的利弊权衡

单纯地论述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保险业的积极意义或负面影响,均不足以直观地确证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因此还必须进行利与弊的权衡比较,以确定加入WTO之后我国保险业的得失,为我国保险法制为迎接入世所作的变革与完善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目前,理论界关于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利弊权衡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7篇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东亚货币合作区域汇率稳定机制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而金融全球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统一的货币体系,这就决定了在当前加强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货币一体化就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界的研究热点,并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得到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

1.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The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简称OCA)起源于二战后国际经济学界对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优劣的争论,该理论主要研究用什么标准判断货币区的最优性,满足何种条件可以加入货币区,以及加入货币联盟、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利与弊。最后货币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蒙代尔(1961)、麦金农(1963)、英格拉姆(1962)、凯南(1969)等。

蒙代尔(1961)最早明确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主张以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在当时的背景中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一些国家可以放弃自己的货币,在本地区范围内实现共同货币。这一设想的优点是降低了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及汇率风险,缺点是容易造成实际工资下降,影响就业,因此他强调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性,认为地区内高度的生产要素流动性是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麦金农(1963)提出以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程度是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如果为了解决国际收支赤字问题,采用本币贬值政策势必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以至于带来国内物价的上涨,但为了控制物价,又会引发国内需求下降和失业人口增加。同时由于“货币幻觉”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工资成本的上升,从而抵消货币贬值的效果。因此,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应该组成相对封闭的货币区,这将有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此外,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也各自提出了自己关于最优货币区选择的参照标准,如:凯南(1969)以低程度产品多样化、英格拉姆(1969)以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G·哈伯勒(1970)和弗莱明(1971)通货膨胀率的相似程度、爱德华·托尔和托马斯·威莱特(1970)以政策一体化程度等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2.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在19世纪80年代几乎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末,这一理论又重新复活起来,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有关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与收益。90年代以来,欧洲经货联盟(EMU)的发展使得经济学家加强了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有:德瓦拉詹和罗迪斯(1991)、巴尤米(1992)、里斯(1997)、德弗罗和恩格尔(1998)等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对早期的OCA理论建立模型分析,并运用大量历史数据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评估和实证分析,主要包括测定地区间实物冲击、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OCA标准的内生性分析、货币联盟与政治联盟的关系、汇率工具的效应、货币联盟中最优币种数目以及其他相关的货币调节机制,主要包括财政转移、信贷及资本市场在最优货币区的作用等问题。90年代克鲁格曼在深入研究蒙代尔和麦金农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最佳货币区理论,建立了GG-LL模型,用以解释加入固定汇率区各国的经济结构应比较接近并且经济联系紧密,这样发生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货币区经济发展趋于稳定。

最优货币区理论自19世纪60年代初产生以来,对国际货币一体化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一理论的开创者蒙代尔由此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80年代以来,最优货币区理论又得到了极大拓展,克鲁格曼(1993)甚至认为“最优货币区问题应当成为国际货币经济学的中心”。

二、区域货币合作的三种模式

1.单一货币联盟模式

单一货币联盟模式是指区域内成员国承诺放弃本国货币发行权,在区域内创立和使用全新的统一货币模式。目前最为成功的典型实例即欧元区统一货币模式。从欧洲货币联盟内部来看,由于使用共同货币,形成统一大市场,欧元区各国之间能真正实现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转移,使各国资源能够更好地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同时,按照《马约》的四个趋同标准,加入欧元的国家应自觉维护财政纪律,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以维护统一货币的稳定,促成成员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欧元启动后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欧元的结算量已经上升到24%,从中期来看,世界金融资产的30%~40%将以欧元计价,欧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也将增加,这有利于稳定国际金融局势和国际货币体系。

2.多重货币联盟模式

多重货币联盟模式是指先通过地区内次区域货币合作,然后再过渡到单一货币联盟的合作形式。多重货币联盟模式是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选择。它决定了东亚货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过程。东亚货币合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近期,建立危机救助机制;中期,建立区域汇率稳定机制;远期,建立东亚单一货币区。

3.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

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是指使用一种别国货币,如美元,在政府法定或私人部门的事实选择下,最终直接取代本国乃至本地区的货币,发挥区域货币的职能或作用。这种货币一体化方式又被称为美元化路径。二战后,国际社会逐步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许多国家目前仍选择显性或隐性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将美元作为本国货币的“名义锚”。同时,货币替代成为拉丁美洲国家的普遍现象,许多拉美国家实行“双轨货币制”,即本币和美元都是国内的法定通货,有的拉美国家甚至取消本国货币直接使用美元作为其本位货币。在东亚,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影响在东亚次区域采取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只要各国愿意接受这种货币,就可以在该区域采用它作为次区域的共同货币。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1.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

如前所述,多重货币联盟模式是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选择。它决定了东亚货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过程,东亚货币合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原因是“亚洲传统”决定了东亚货币合作的渐进性。这种独特的“亚洲传统”是指东亚合作的灵活性、渐进性、协商性和非政治性。灵活性是指东亚各国在贸易自由化、统一市场进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建立统一货币体系等方面不强求一致;渐进性是指东亚各国经济差异较大,可以分批加入货币一体化组织;协商性是指目前东亚经济合作尚处于对话机制阶段,远未完成制度化建设的进程;非政治性是指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领土争议和国家统一等问题,目前东亚经济一体化应多讲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不讲或少讲政治,不谋求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以上这些“亚洲传统”极大地影响着东亚区域经济货币合作,使这一进程变得十分缓慢和渐进,充满艰辛,这也是东亚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区别。

2.东亚货币合作的路径

笔者认为,东亚货币合作可选择如下路径,并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1)初级阶段——建立危机救助机制

东亚货币合作的直接目的就是就是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新的金融危机,在东亚建立某种区域性危机防范、救援机制是近期东亚货币合作的中心工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14个亚太地区经济体的财政部与央行主要官员在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在APEC范围内建立了“马尼拉框架”集团,与亚洲开发银行(ADB)、世界银行及IMF协作进行经济信息交流与经济形势监控,并确定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此外,东盟(ASEAN)10国强化彼此的监督机制,10国财长每年聚会两次,进行政策协调。这一监督机制后被扩展到“10+3”监督进程,在2001年5月的檀香山财长会议上提出了设立“10+3”早期预警系统。2000年5月6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定”,又称“清迈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建立一笔备用贷款基金,估计将达到200亿至300亿美元,各国出资额将按照其外汇储备额比例分摊,只要东亚外汇储备中的10%至20%被用来作为地区基金,参加的国家就能够很容易地克服任何清偿危机,而不需要来自发达国家的任何帮助。一旦亚洲地区发生短期资本急剧流动等情况将相互提供干预资金,以应付紧急之需,同时还将交换经济和外汇方面的信息,建立起一个预防新的货币危机的监督机构。迄今为止,日本已经同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缔结了货币互换协定。2002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和日本银行总裁速水优在东京签订了必要时向对方提供最高约合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安排协议,显示旨在稳定亚洲地区货币的合作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2)中级阶段——建立区域汇率稳定机制

区域性危机防范、救援机制能在短期内解决外部冲击与金融危机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东亚地区的金融不稳定,也难以保证东亚经济在长期内的稳定增长,因此建立一整套区域汇率稳定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认为,现阶段东亚汇率合作的合理选择既非欧洲单一货币模式,亦非“美元化”模式,而应当选择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即组建一个货币篮子,亚洲各国货币钉住一篮子货币。应当承认,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并不是最理想的汇率制度,容易诱发投机冲击,但由于东亚目前尚不具备高层次的区域货币一体化条件,只能开展低层次的区域汇率合作制度。当前东亚各经济体实行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隐蔽的较金融危机前宽松的钉住美元制度,或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它虽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承诺,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东亚各国应在汇率制度安排方面进行协调与改革,建立起区域性的汇率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以下阶段:加强东亚各经济体汇率政策协调,维持区域内双边汇率的相对稳定;建立次区域的钉住共同货币篮子汇率制度,促进次区域汇率稳定;在东盟经济圈、中华经济圈和日韩经济圈的三个次区域之间建立固定汇率制,实现次区域货币一体化;建立整个东亚区域钉住共同货币篮子制,构建东亚固定汇率区。

第8篇

[关键词] 外资 房地产市场 宏观调控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转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逐渐活跃, 大量外资不断涌入我国房地产行业, 并呈逐渐膨胀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行业。2006年一季度,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房地产结汇12.49亿美元,增长211.4%。外资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影响和作用不可忽视。

一、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成因

1.我国现行房地产业政策的不完善和监管不力

我国目前对产业基金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因此无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房地产基金的发起、设立、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等重要原则做出明确的规定,房地产基金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这为国外投资机构大规模进入房地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监管不力。例如,2004年11月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普通住宅作为鼓励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将土地成片开发、高档宾馆、别墅和高档写字楼等作为限制类项目。

2.人民币升值预期

近几年,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和进出口顺差不断扩大,使得我国成为贸易摩擦的“众矢之的”。美国、日本等国家把本国的贸易逆差和失业归罪于我国的外汇制度和货币政策,不断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因此,我国一直承受着较大的货币升值压力, 这给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提供了较好的获利预期。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得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

3.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房地产业较高的市场利润

近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开放的市场环境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按照国家计划2020年达到小康水平, 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的基本目标测算, 到2020年我国房地产住宅市场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至少应在7%~10%。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较高的市场利润, 在资本逐利本质的驱动下,海外资本大量流入我国房地产业,并且集中投入热点地区的房地产。

二、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有利的一面

(1)弥补了我国房地产行业资金的不足, 带来了先进的房地产金融运作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主要融资模式过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据统计,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中银行贷款比重为30%,如果考虑住房消费贷款、建筑企业流动性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这一比重将上升到80%,而其他融资渠道如房地产信托、房地产股权融资、房地产债券、住房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十分小。因此,海外投资者的纷纷进入, 尤其是具有金融投资性质的海外投资机构的进入, 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弥补了我国房地产行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房地产金融理念和金融工具,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促进房地产金融创新。

(2)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促进国内房地产企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

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房地产企业数量众多,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多数企业规模不大,资金实力较弱,管理体制陈旧,营销手段落后,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而各方面实力雄厚的海外房地产企业的纷纷进入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竞争,直接影响和冲击国内各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原有的利益分配。中小开发企业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因此,国内房地产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必然会加快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同时不断改进技术和设备、强化创新及管理理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产品品质,生产出更高水平的、更适合消费需求的房地产产品,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3)提供了高品质的房地产商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地产商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关注住宅或办公的面积大小,也开始强调环保节能以及人性化设计等要求。由于海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和开发理念、成熟的管理体系,能够在房地产规划、设计、开发、物业服务等各个环节做到更加科学合理,更富有人性化,从而能为国内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房地产商品,满足人们对优质的办公环境和住宅的需要。

2.不利的一面

(1)制约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增大了调控难度

改革开发以来,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长期实行招商引资的政策,使得外资在外汇、信贷、土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具有相应的优势, 并且能够有效逃避宏观政策的制约。而国内许多房地产企业不仅没有同等的优惠政策,还经常受到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约束,例如当前房地产“银根紧缩”的信贷政策就加剧了国内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这样一来,许多国内房地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寻求外资的合作,通过与外资的相互融资, 逃避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和约束。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增大了调控难度。

(2)加剧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 助推房地产价格上涨

外资在投资市场中对国内投资者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以股票市场为例,2002年以后,我国股票市场开始引入境外的合格投资者(即QFII),到目前为止,QFII的资金总量只有60亿美元,占流通市值的4%,但这4%的外资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外资大规模进入房地产市场, 也将推动非居民机构和个人购房的比例不断增加, 形成较强的房地产市场“标杆效应”, 促使国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另外, 外资对高档住宅和商业地产的炒作, 也会由于交易活跃和利润率攀高而挤压中低档房产的投资, 造成中低档住宅市场供求失衡, 从而进一步抬高其市场价格。

(3)加大了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增加了金融体系风险

只要国际资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它们进入我国投资的势头就不会减弱,而且会更加强劲。而随着境外资本特别是国际游资的不断增加, 将进一步拉大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加剧各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旦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消失, 大量投机性资金就会迅速撤离楼市, 汇出国外, 这样一来不仅会对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我国房地产行业造成致命打击,也会严重危及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

1.要充分认识加强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管制的必要性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相关性高,带动性强,与金融业和人民生活联系密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各国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183个成员中,有137个成员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进行管制,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既有货币可兑换国家也有不可自由兑换的国家。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是基本国情,房地产业发展又正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比较脆弱,法制还不健全。因此,加强对外资流入房地产的管制,不仅符合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保证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行做法,更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止国民财富外流的需要。

2.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 建立灵活的市场汇率机制

稳步推进我国汇率制度改革,降低结汇的强制性, 扩大售汇的自主性, 形成相对中立的外汇管理政策框架, 并采取较为灵活的浮动汇率机制。对人民币进行小幅升值是目前解决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最佳方案。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国际游资的投机成本,另一方面也弱化了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境外投机性资本投机“人民币汇率”的意图。

3.综合运用税收、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资在房地产市场的投资

在房地产消费环节, 对于非居民购房, 要以自用为基本原则,而对于购买多套住宅和短期内转手交易的境外非居民, 应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 加大税收征收力度,提高其投机成本;针对外资产业基金大量进入商业地产, 应及时制定针对外资进入商业物业的调控政策, 提高营业税和收入所得税的比例。同时,加强对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贷管理, 提高境外投资者购买住房按揭贷款的比例, 禁止境内银行为境外非居民个人和机构在境内购买商品房提供按揭购房贷款及外汇抵押人民币购房贷款。

4.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

当前,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管理手段仍相当落后,为防止外资大量流入房地产而引发各种风险,要加强对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预警。例如,针对目前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底数不清等问题,要加强统计分析,建立外资购买房地产的登记体系,全程跟踪资金的流动,防止外资对房地产进行炒作;充分发挥专业统计部门的信息主渠道作用,根据外资流动和房地产交易的有关数据设计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和定量化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及时掌握市场运行态势,制定有效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温建东马昀:房地产市场对外资“设限”的思考[J].中国外汇,2006(9)

[2]韩忠雪: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趋势和影响[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7)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最优管理方案

一、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内控的必要性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2012年之后,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类型的网站的发展更加迅猛,创新更加活跃,渗透更加广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生产工具、发展贸易的新载体、生活文化娱乐的新方式。它带动了生产、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目前,全球互联网企业已经出现几个巨头,它们已经引领了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未来移动互联时代的前进方向,如Facebook,谷歌等都把握着世界网络发展的前沿。

相比之下,我国的互联网企业虽然模式都起源于美国,比如先有谷歌后有百度,先有Facebook后有人人网,但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无论从模式还是创新都与美国互联网企业不相上下,更有目前的三大巨无霸,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可以说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属于门类齐全,各种业务模式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整合,服务水

平也不逊色于欧美,网络产业可谓兴旺繁荣。比如从不同商业模式来说,门户领域有新浪,网易;网络游戏领域有盛大,腾讯;SNS领域有人人网,新浪微博;社区论坛领域有天涯,猫扑;视频网站领域有土豆优酷,爱奇艺等,而近几年发展迅速的C2C电子商务领域有天猫、京东等。这些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在中国互联网江湖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

以上是全球互联网企业和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那么面对着全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超高速发展,内部控制就立刻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战略或者企业健康的异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越来越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为了规范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及时查出内部控制的缺陷并且提出实施改进方案,保证内部控制可以有效运行。所以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就更为重要。

二、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的特征及模式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内部建立和健全会计组织,为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正确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而设置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它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我们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会计的信息没有真实性以及伪造假信息都在很大程度上归纳为内部控制的实行力度不足以及缺少健全的控制管理的制度。所以在互联网企业的电子化财务系统中,先建立后完善内部的控制制度,确保财务质量和财产物资的完整,是我国互联网企业的最为紧迫的问题。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特征:全面性。首先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组织一切业务活动的全面控制,而不是局部性控制,它要控制互联网盈利模式考核财务、会计、资产、人事等事务的执行情况,还要对互联网发展特点进行各种工作研究作业并提出改善措施。对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比如腾讯来说,无论是理财通还是Q币业务,都需要从全面性考虑其中的财务控制。不管使用何种管理与业务方法,皆有潜在的内控行为与意识。那么对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比如当当网、唯品会这种电子商务的公司来说,需要企业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最直观的体现在建立更加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人能够更高效清晰的获得所求信息,进而影响了企业管理的一系列方式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内部控制模式是适应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的健康模式呢?以国内到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当当网和在香港上市的腾讯来说,类似于当当网这种的互联网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由宝塔式转变为以管理层为核心的扁平式结构。对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者应当避免仅凭个人智慧和喜好去找寻对策。而应听取专家意见,集中集体智慧,做出应对措施。因此对于当当网,唯品会或是腾讯这类上市互联网企业,制定能够严格执行的管理手册,加强企业对于员工管理和奖罚机制,对于经营的风险有一定的预测和风险解决预案。

三、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和不足

由于我国互联网企业具备了普遍的内部控制的特点,所以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有广泛性,也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全面性。对于上文提到了当当网、唯品会、人人网这类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来说,采用的内部控制方式基本是通过风险管理来判断企业的健康好坏。在这类上市互联网企业当中,对风险管理模式的资源整合和方法的创新可以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那么在内部控制的规范操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改进和加强,下面我就来阐述,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从财务方面来看。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在财务层面的问题有: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信用风险,融资风险等。由于我国关于互联网企业的法律还不是很健全,当法律和规则无法管理掌控时,那么财务方面的风险便产生了。首先在金融市场上,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关于上市企业的收入、费用的核算,资产负债表的数据,都会引起上市互联网企业的盈利和市值的变化。其次,在信用风险上,由于上市互联网公司类似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有虚拟交易的业务,所以要处理好对于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科目的问题,尽量减轻和平衡坏账损失,让问题尽量缩小。所以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更加规范和严格。此外上市互联网公司对于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员工素质的教育史极其必要而且必须实行的。

从战略层面来看,根据互联网企业的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更新速度快,加上成本低,壁垒低等特点,再加上竞争的激烈,使战略目标无法实现,甚至是空中楼阁。一在经营目标方面,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必须保证盈利的情况下,在产品质量上有来自同行业产品的竞争压力,也有来自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是否适应市场或是技术的变化的因素。在目前的上市互联网行业,盛大网络和腾讯、网易在游戏的领域进行竞争。在门户网站上,新浪,腾讯,百度,搜狐进行着竞争。在社交网络方面,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微信,人人网,正在进行着残酷的竞争,所以在内部控制方面要对经营的方面进行把控和调节。二在合规目标方面,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产品服务,由于比传统行业快,范围大的特点,所以存在的制约因素就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为了增加营业收入,减少成本,采取的的违法的做法都是不允许的,必须监督和制止。三在资源目标方面,上市互联网企业的资源目标就是对于资本的供应和人才的供应。员工感受到归属感和使命感是公司需要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从合规风险的层面来看,由于企业所在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不够健全,这些都会影响到其他可替代行业,对于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来说,法律规定的限制和交易方签订合同,会影响互联网企业的经营业务。这种风险在企业交易,合同协议和经营过程中产生,并且给互联网公司压力,极大的影响互联网企业的运转能力,并导致互联网企业潜在的负债和损失。

四、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战略层面

我国上市互联网公司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的战略,首先要建立和其发展相互协调的管理战略,应该使风险更小,业务更精,并且建立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通过内部控制,制止不切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建立均衡的发展方针和协调经营的特征。其次要建立有效覆盖损失的管理战略,应该更加严格的控制盒承担风险,并且对于面临的潜在损失要有针对性的审查和改进。该办法可以通过强化工作管理和尽快实行资本考核来实现。总之,要建立其以规避风险,避免损失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经营层面

在经营层面要把握会计责权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首先要健全制度建设,明确会计人员的权责,就目前来看,针对目前的互联网行业的法规的各方面规则不够健全,要加快配套的制度建设,并且其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保证其在舒适的办公环境下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其次,在已有的法律和规范下,要加快制定颁布财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权责,以此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于内部审计的控制,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设立由非经理人员相关人员构成的经营者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常设机构并通过董事会赋予外部审计机构报告的权利。其次要正视和摆正内部审计的地位。再次,分散权利,不能将授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要在授权的范围内权力分散。这样企业才能健康发展,完成内部控制的使命。

五、案例分析:以上市互联网企业腾讯为例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

腾讯,这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当代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和网络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体系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腾讯创立近十五年来,一直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一直处于高速稳健的发展状态。并且在2004年6月16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股票代号700)。

腾讯的“拿来主义”可以说是内部控制的典范,腾讯不仅在发展中学习到国外与国内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还很好的完成了企业内部控制。这便是腾讯越做越大,现在在全产业链下进行发展的原因。腾讯成功的关键是借鉴对手的产品与新意,自己进行再加工。QQ的初始版OICQ是当时外国成功聊天软件ICQ的中国版本,腾讯团队将这项创意技术移植到QQ上。后来腾讯又在QQ上推出了起源于韩国的QQ秀。PPLive等国内网络电视的兴起引发了网络视频直播的热潮,QQ看到这一趋势便将其整合进了QQ视频。类似的在QQ上整合的应用还有很多。此外腾讯还善于利用互联网上的成熟或新兴的技术,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凭借庞大的用户群,占领市场有利位置。像QQ交友在SNS领域、Qzone在BLOG领域、门户在综合信息网站领域等。腾讯真正的创新应用少,借鉴模仿的多。但是这并不阻碍腾讯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与服务。甚至在进入一些新的互联网领域时,由于有流量、资金和技术的优势,腾讯更容易取得市场份额。但是这种“拿来主义”保持在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下,所以没有给腾讯这种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带来问题。

以下是2013年第三季度腾讯的财报。2013年腾讯第三季度的业绩摘要:公司总收入人民币155.351亿元(25.269亿美元 ),比上一季度增长8.0%,比2012年同时期增长34.3%。其中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16.352亿元(18.925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8.2%,比2012年同时期增长24.9%。电子商务交易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3.593亿元(3.838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7.3%,比2012年同时期增长108.1%。毛利为人民币84.988亿元(13.824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9.0%,比2012年同时期增长25.4%;毛利率由去年同时期的58.6%降至54.7%。经营盈利为人民币48.158亿元(7.833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5.5%,比2012年同时期增长16.8%;经营利润率由去年同时期的35.7%降至31.0%。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2.105元,每股摊薄盈利为人民币2.070元。通过腾讯的财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腾讯在上市公司中财务数据比较健康,说明内部控制的制度比较健康,执行的到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