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课题创新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8 16:35: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课题创新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研课题创新点

第1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81-02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能根据一定目标,运用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的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教育方针、内容、方法等的不同,都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同的影响。所谓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在培养人才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近年来,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在中国教育界达成共识,呼声已很高,但“创新教育”步履艰难,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有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开设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师资力量不足,普遍采取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较强;实验课学时偏少,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少,实验效果较差等,根据现有形势,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很大差距。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如何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合电气信息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目前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改革指导思想

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思想必须创新,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和知识性教育观,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和创新型教育观,建立适应新形势下课程体系及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精心设定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搭建实基础、强能力的,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原有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课程和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合理,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课程教学内容上,强调以能力为主线,加强重点、提炼核心,要把企业案例、发展前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教学实际,深化教材改革,顺应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以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以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构建立体交叉式的理论实践教学精品课程新体系,真正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2.建立创新型教师人才队伍,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成败的生命线,尤其对于知识更新、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的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更是如此。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创造新的知识产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和原动力,因此建立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3.基于电气信息学科知识更新特别快这一显著特点,要十分重视让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认为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本科生研究活动要扩展到更多的学生以及更多的学科领域。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是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而且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提升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竞争能力优势。

三、具体措施

1.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设有与企业需求同步的新课程,采用课程综合化,构建教学模块等方式;初步建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实行一体化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整合现有课程体系,压缩课内学时,精选课程门类,加强素质类课程,重视素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坚持“五要”原则。一要紧跟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二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原则;三要研究教学内容的专业适用性,使之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四要注重整体优化,建立科学的内容体系;五要积极开展系列课程改革,在内容上既能衔接又避免重复。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学现代化。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将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机配合,不断改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观察和新知识探求的思维能力。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放手让他们在探究中、实践中、协作中自主地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素质。在常规讲授型模式的教学基础上,采用主题探究型模式、小组协作型模式、案例教学型模式等。贯彻以用促学、以用导学的思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传统,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立项化教学环节,学生根据课程中知识点,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的论证、实施,并最终完成实物。改革学生课程期末成绩评定机制,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2.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增设专业综合实践课。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也是衡量整个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方面。本项目拟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具有指定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及综合集成演练等,同时根据学生自己兴趣特长而开展的自主实践活动,对电气信息类专业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实践基地内进行授课,边授课边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此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实践、研究工作。

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学院电信学院电气信息专业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工科大学生“领入”工程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投入大量的精力完成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刚完成的实践基地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平台。以单一课程为点,以相关课程为线,以完成某一实际的项目所需的课程群为面,通过设置符合点、线、面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项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设计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实现网络自学,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物化为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新教学体系的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3.科研全面渗入本科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把科学研究全面渗透到本科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科学研究渗入本科教学包含两个方面,即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高等学校的教师的科学研究是与教学密切是相关的,所传授的知识是处在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目前,高等学校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科研创新,教师进行科研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独特自己的观察视角;更加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使授课富有新内容、富有生命力,结合实际,让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内容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科学、师德高尚的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为有更高水平的科学成果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开展创新项目的探索和研究,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将其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此举将有效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为其继续深造和更好的就业进行奠定基础。

总结

面向世界,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企业所需要,学生所需为课程教学出发点,精心设定课程体系结构,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做到以“用”导“学”,以“用”促“学”,搭建实基础、强能力的教学新体系,精心提炼单门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实践教学,探索和实践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2]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1):21-23.

[3] 姜慧,王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77-78.

第2篇

对于一所现代化的大医院来说,医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创新,其科研创新程度又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努力提高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就必须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发展要求,把创新发展作为主导思想,积极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几年来,我们的体会如下。

   

1 促进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上求突破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才的素质。医院科研机构创新体系的建立必须从人才培养做起,必须造就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家型人才,形成一支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力量。

1.1 认识到医院科研工作有其独特的职业特点 科研人员为某一方面的问题经常要通宵达旦,会有很多挫折、失败,这与行政干部的职责要求不尽一致。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前瞻的眼光,包容挫败的心理,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使人为我所用。

   

1.2 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培养责任制 成立有主官和专家教授参加的领导小组,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领导小组与有关培养对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包括发展目标、主要研究方向、年度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必需的科研条件等。领导小组对培养工作负责,培养对象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和进修情况。2001年起我院实行了科主任目标责任制,对全院相对较重要的19个科室20多名科研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现全为各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很好地完成了新老交替任务。

   

1.3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培养对象参加高层次的科研实践 凡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尽可能到国内外重点大学或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学习高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我院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培养经费,选派60余名科研技术骨干出国进行短期技术交流、10余名骨干出国进行1~2年留学。

   

1.4 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 优先安排进修、外语培训和计算机训练;对担任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保证科研资源配置和改善科研条件等,扶持他们早日成才。在职务晋升方面,对优秀中青年骨干实行倾斜政策,使他们脱颖而出。对获得重大科研成果的人员实施重奖,并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2 促进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要在强化科研管理干部素质上下功夫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1 医院科研管理干部应具备良好的工作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并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知识产权、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知识,注意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科研机构情况,只有这样,医院科研管理干部才能涉足科研的信息管理、经费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等方面,才能从容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与矛盾。

   

2.2 医院科研管理干部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当前医院的科研管理,经常只能做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充当“中转站”的角色,维持常规的管理工作,难以把工作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细致化。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科研管理干部就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要根据本医院情况,为单位进行全局性、长远性、议程性的宏观管理,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健全、完善、创新各种管理办法;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自由公正的科研氛围,使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让科研工作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2.3 医院科研管理干部要增强组织协调、对外开拓的能力 在制定科研工作目标后,医院的科研管理干部需组织研究人员确定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随着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单凭科研人员个人的力量已难以完成一些综合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因此,医院的科研管理干部应增强组织协调意识,把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组织起来,找准切入点,协作攻关,争取多立项目,多出成果。医院科研管理干部还应加强与训练科、干部科、财务科等部门的业务联系,以形成管理上的合力。

   

总之,医院科研管理干部必须善于从实际出发,依靠集体智慧,在遵循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围绕卫生需求、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想办法,实施新举措,提高医院科研水平。

   

3 促进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重点要在科研管理制度的改革上谋发展

   

政策和措施是促进管理机制奏效的重要保障。深化医院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合理可行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是医院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关键。

   

3.1 创造有利于医院医学研究发展的软环境 首先,要使科研人员树立起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医院各学科中,大部分科研人员还存在着坐等上级给项目、给经费的现象,存在着科学研究与临床需求脱节、凭个人喜好搞科研、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卫生政策要求。存在这些问题,是科研人员思维惯性的问题,但更多的还是科研管理和卫生研究的软环境问题。因此,对医院的科研人员,最好以承担项目的种类、成果水平和档次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体系。想方设法筹措经费购置更加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1999年以来,我院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加强了医学信息(科技查新站、电子图书馆等)、医学实验动物和实验室(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向全院开放的开放性实验室、消化内科专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部分重点科室实验室)三大支撑条件的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努力,目前共获国家、军队(省部级)以上课题100余项,获资助经费1000余万元,结合临床开展特色技术50余项,无疑对我院科研成果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设立科研工作各种奖励及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 奖励政策顾及多方面,既考虑研究者的不同年龄、资历和水平,又考虑研究者奖励因素的不同,如项目层次、成果级别等,避免出现不公。制定约束措施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激励、更有效地引导医院科研工作,可从项目申报、职称评定、实行科研工作定量管理等方面予以约束。对不同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工作量提出相应的要求,并实行工作业绩量化管理。如科研项目完成质量不好,则限制下年度申报该类项目,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在一定期限内不予资助或通报批评等。彻底摒弃医院科研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论辈份熬年 头的不良倾向。1998年起我院制订了《对高档次科技成果奖和论文(著作)奖励》的规定,全院共有26科室28人获得高档次成果奖受到奖励和表彰;近2000人次撰写的高水平论文受到奖励。

第3篇

[关键词]外贸英语函电 教学现状 教学体系

一、引言

高职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它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不仅要考虑到教育层面的教学认知规律,还要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诉求。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也要有一定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外贸英语函电是国际贸易买卖双方主要的沟通手段。外贸英语函电写作技能是外贸业务员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而外贸业务员也是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目标岗位。因此,对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性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函电写作实战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商国贸专业的外贸函电教学为例,分析了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对其教学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商国贸专业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大致为1:1。这种以外贸工作过程为主线的任务型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策划、组织和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内化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操作技能。然而,该课程在项目化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层面

(1)极端化教学。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既具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功底,又懂外贸专业知识的“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出现两种极端化教学方式。一种是将函电课等同于英语语言课程,着重分析函电的字、词、句,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不明白在哪个外贸环节写什么类型的信函、信函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另一种是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专业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两种极端化教学方式均无法实现学生运用规范的语言独立撰写专业的函电的目标。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正确把握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讲授比例,并有效地融语言和专业于一体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资料与实际应用的脱节。目前,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资料均来自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教科书上的样信虽然丰富,但是样信之间在内容上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对整笔业务往来函电的理解和掌握;二、教科书上的样信更加注重语言方面的修饰,采用较多的“大词”、“生词”,既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也是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因此,教学需要在教学资料的选择进行仔细斟酌。

(3)教师缺乏企业实战经验。随着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很多高职院校都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双师”资格的考核作为人才聘用的条件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然而,从事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的教师虽然拥有经济师资格,但是真正参与过外贸业务磋商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很难将函电内容分析透彻。如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商国贸专业有四位专业教师讲授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只有一人具有十年的外贸工作经历。

2.学生层面

(1)学生缺乏对信函预设情境的系统性了解。外贸英语函电项目课程分为准备工作、建立业务关系、业务磋商、支付、包装、保险、装运、投诉与索赔等八个子项目,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而在“讲”这一环节中,只是针对设置的项目练习零散地讲解样信,缺乏系统性。实际上,在外贸各个环节下可能存在各种状况,如在支付这一环节中,可能存在着商讨支付方式、要求采用简化的支付方式、催开信用证、修改信用证条款、延展信用证等。因此,只是针对设置的项目练习介绍几封样信是不完善的。

(2)学生对业务磋商中的产品缺乏直观感觉。外贸英语函电课程自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以来,采用小班化教学,教学场所设在商务实训室。学生模拟外贸公司,分别扮演买方和卖方进行函电往来磋商。尽管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通过e-mail进行函电往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商务仿真。但是,学生确定了产品后,只能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对产品缺乏直观感觉。这也影响了学生业务磋商的真实性。

(3)学生很难将知识真正内化。外贸函电的教学过程应当遵从“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教师分析样信—学生消化吸收专业及语言知识—学生模拟函电磋商”,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消化吸收专业及语言知识”是最关键的一步。但是,在外贸英语函电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完全对照着样信进行机械地模仿,只是将样信中涉及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等稍作修改,草草交差,没有真正内化知识。

三、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特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期望需要我们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实践,总结一些经验和看法:

1.教学内容

(1)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紧跟外贸业务实际。当前,外贸英语函电教材种类繁多,且有些教材内容陈旧,如内容上依旧保留了当前外贸业务中已很少使用的电报和电传,语言上使用“大词”、“生词”、“复杂句”等。外贸业务磋商作为一种商务沟通方式,强调高效性,简洁、准确地表达谈判者意思才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外贸业务实际,去粗取精,同时在讲授的过程中适当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调整,学生不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背诵一些词组和短语,只要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意思即可。

(2)开发合作企业,完善教学资料。为了解决教科书上的样信与实际业务相脱节的问题,开发合作企业,共同研讨外贸工作过程中各种信函的预设情境。同时,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完整的实际业务案例,搜集诸如产品信息、往来函电、商业发票、提单、保险单、合同等业务资料。学生对业务磋商的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涉及的函电、单据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更易于理解接受。

2.教学模式

(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所谓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和衔接。学校应积极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合理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顶岗实习,深入了解外贸业务操作流程,并将实习表现纳入课程考核。例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某宁波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合作企业,选拔优秀学生直接参与函电业务磋商,并由专业教师全程监控等。另外,宁波每年六月份的“浙洽会、消博会”两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商国贸专业学生参与完成,根据学生的特长分设制证、外宾接待、展会秩序维护等,学生对进出口商品交易展览会有了切身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在函电磋商中对产品磋商环节的理解。

(2)滚动式教学安排。外贸英语函电项目化课程基本采用“一讲一练”的模式。为了解决学生无法真正内化知识的问题,教学安排上采用滚动式模式。第一轮采用集中教授学生所有预设情境下的业务往来函电,侧重词汇、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功底。第二轮采用实际业务案例翻译实训,侧重学生对业务背景、函电写作目的、要解决的问题等专业问题的理解。第三轮采用模拟公司业务员,搜集产品资料,组建合作伙伴,开展各个外贸环节的模拟实战。

3.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任务型教学法、交际型教学法、案例引进型教学法的灵活运动,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师云亦云”的状况。例如,以外贸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置相应的工作任务,学生创立公司并确定产品,模拟买方和卖方角色进行函电磋商,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从企业获得一些经典案例的往来函电,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教学辅助资料,案例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在分享案例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业务磋商中可能碰到的一连串的疑难问题,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提升教学条件

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撑。一方面,创设仿真的商务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体会到真实的函电磋商氛围,如电脑、传真机等硬件设备的引入,样品、包装材料等用于现场教学等。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积累自身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实训课程的指导或做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真实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四、总结

总之,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是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岗位核心课程,融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英语商务信函写作为一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传统的“讲授”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当前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现状,必须在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紧跟外贸业务实际,完善教学资料,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滚动式教学安排,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条件,实现学生适合企业“岗位、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航.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外贸函电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高职教育,2011(6)

[2]黄霜林.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第4篇

如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抢救、整理和研究,必须从清水江文书自身的特点说起。清水江文书不是一般的历史文书资料,与“徽州文书”等其他一些著名的历史文书有所不同,它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创造并流传至今的一宗具有活态性、民族性、区域性、系统性的民族民间文献遗产。所谓活态性,是指清水江文书还活在苗侗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至今仍具有物权法律证据的功能,在苗村侗寨的山林物权纠纷调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不像一些历史文献学者所说那样已成为“逝去的历史记忆”。民族性和区域性是指清水江文书不仅具有地理环境造就的超越民族边界的区域性特征,而且蕴含着浓厚的苗侗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苗侗民族文化系统和黔湘边区地域文化系统的耦合;所谓系统性则是指清水江文书在分布上、载体形态和内容上都自成体系,并与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社会历史过程连为一体。因此,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切忌简单套用汉族地区历史文献抢救整理和研究上的既有模式,不仅必须达成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其固有的活态性和系统性等不可忽视的特征。

首先,在抢救方面,作为一宗仍然具有一定活态性的宝贵民族文献遗产,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绝不能视为普通的档案文献征集收藏,而应遵照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整体性、原真性和多方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清水江文书的多重价值和复杂性,档案征集模式已遭遇的困境,目前文书所处的濒危状态等客观因素决定了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必须有一个以文书传承社区的参与为基础的多重形态机制,在技术上必须有一整套符合国内外规范的技术措施。因此,针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本课题从理论建构、技术规范、抢救保护实践行动示范点建设三个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层面上来做出解答。在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探讨政府与社会共谋架构下的清水江文书抢救模式与多重保护机制建构。在实践层面上,开展清水江文书分布形态的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村寨开展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示范点建设的行动研究,为今后大规模的就地抢救保护树立样板。在技术层面上,根据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文献遗产抢救保护规范中的信息载体和所载信息并重的整理性保护原则,本课题将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的理化特性开展原件抢救保护技术措施及典藏技术规范的研究,以规避抢救保护过程中因不谙技术规范而造成的对珍贵文献遗产的破坏。

其次,在整理方面,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清水江文书所具的民族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特征。整理工作必须将国内外通行的文献分类著录和整理规范与清水江文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课题将通过对国内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台湾原住民文书等著名历史文书的分类著录整理规范标准的比较分析,以及与大英图书馆、法国远东研究院、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库等国际著名的历史文书保藏中心所持整理规范进行参比对照研究。为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确立国内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旦选择和确立了整理出版的体例和规范,我们就立即与黔东南州县各档案馆合作开展对各县馆藏契约文书的示范性精品选辑整理,为今后州县各地开展大规模的馆藏文书整理出版树立典范。同时,本课题还将对其他古碑刻和民间家谱,也开启系统的整理和辑注。在整理出版的样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全面覆盖清水江文书集中分布的锦屏、天柱、黎平、剑河、三穗、岑巩、台江等县,而且也要求能够体现出清水江文书内涵中不同的文献类型。

最后,在研究方面,本课题在子课题的取向选择上的思路和策略,一方面要致力于清水江文书所含文化历史信息本体内涵的解析,另一方面也重视阐释其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国家和世界层面)的社会历史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清水江文书的各种价值及其实现渠道。我们认为,清水江文书中浩瀚的文字信息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堆积,而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制度及其系统演化的历史轨迹的反映。譬如,苗侗民族的契约型社会管理模式、混农林经营和木商贸易的经济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等等,都在清水江文书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清水江文书中所见的这些社会文化制度的历史变迁,则又集中地反映了明清以来民族区域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之间的互动,即一个区域和多个民族如何因着林木生产和流通而与国家体系和世界体系连为一体。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努力挖掘清水江文书所蕴藏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而且要揭示这个区域民族文化系统对于中国国家建设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将不拘泥于任何一门学科或一种方法,而是博采各相关学科有效的方法,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域特征归纳与民族文化特质分析相结合、实地踏勘观察与访谈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分析相结合、参与观察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现将本课题最主要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具体应用范围简要介绍如下。

(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离不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民间保藏量的摸底,地毯式普查,主要依靠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研究板块的子课题研究,必须对契约文书、碑刻、家谱进行准确解读。进行田野调查,可以避免因“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望文生义”而造成的对清水江文书的偏见和误读。田野调查不仅针对社区乡民,而且还要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档案机构、科研机构等领导、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集思广益。

(二)民族志深描法。只有深入苗族侗族村寨内部,回到清水江文书产生的历史场景,以一种局内人的视角来体会清水江文书的历史经验和现代命运,才能真正地理解清水江文书的内涵,才可能客观描述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情境,同时也可以克服照搬现存西方理论范式或简单套用汉族地区的解释模式等弊端,避免随意移植现代学术话语,曲解和遮蔽历史真实。

(三)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广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是将清水江文书整理与徽州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他国内外文书整理进行比较研究,吸取文书分类著录整理方面的经验,确定规范与标准;二是将清水江文书中的民事习惯法和罗马法、日耳曼法进行比较法研究,揭示清水江文书的法治意义;三是进行现有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比较,以便选择和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四是对同类清水江文书的解读,需要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以全面把握清水江文书的演变。

(四)文献考据方法。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离不开文献考据方法。一是清水江契约文书的精确解读,需要对正史、方志、碑刻、家谱等资料的考据,去伪存真;二是对碑刻和家谱的辑注,需要各种文献的相互参证,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考据。

(五)统计分析方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普查,摸清其民间分布形态,离不开统计分析方法。确立科学、有效的抢救保护模式,设计出配置优化、高效组合的多重保护机制,需要引进线性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便确定具有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理化性状各变量之间关系、民间分布模式和濒危状态等方面的深度研究,需要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蒙特卡罗分析法、马尔克夫链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六)定性分析方法。由于“自然流失”和诸多不合理的人为因素的干扰,清水江文书保藏状态不够理想,大多处于濒危状态,许多信息是不完整、不连续的,无法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因此需要定性分析方法,以便全面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把握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的动态过程和总体趋势。

(七)参与式评估。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多重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多方参与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区和保护点的建设,因为民间保藏的清水江文书是我们抢救保护的重点。其实施的全过程,需要老百姓的参与体验并作出评估。必须让苗族、侗族人民对清水江文书抢救、整理工作有参与的热情,有被尊重的感受;持有契约文书的苗族、侗族农民,必须有参与评估权力,其评估意见,必须得到政府、学者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尊重。

(八)利益相关方分析。清水江文书的价值日益显现,利益相关方在不断扩大范围,利益冲突不断显现,需要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一是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和多重保护机制,必须考量各方的利益预期,必须考量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二是考察清水江流域的林木商品市场,必须运用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对各类市场主体、地方政府的利益预期和博弈进行全面分析。

(九)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法。清水江文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苗族、侗族人民在学习汉文化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无文字的苗族、侗族人民,在书写汉字文书时,不可能不把自己的民族认知模式和独特符号,带进清水江文书中去,出现了“汉字记苗音”或“汉字记侗音”等文化“混声”现象,构成了清水江文书中的诸多“谜团”,成为精确解读文书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方法,为我们正确解读清水江文书提供方法论的保障。

三、本课题主要创新点

(一)整体性保护的策略选择。从地理区域上看,本课题的抢救保护方案,涵盖黔东南州的7个文书大县,几乎囊括了清水江文书民间分布保藏的核心地域,抢救保护范围具有全面性。从抢救保护的内容上看,本课题采取文书所含信息与文书物质载体并重的策略,对每份文书原件实施从内涵到外体的整体保护,与以往一些历史文献学那种注重信息而疏于载体保藏的抢救保护取向形成鲜明对比。从抢救保护的种类上看,不仅抢救保护纸质文书,而且抢救保护石质的碑刻;不仅抢救保护契约,也要抢救保护家谱等。

(二)民、官、学合作的紧密性。“民”主要是指民间的文书保藏者,“官”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档案部门),“学”则指的是学术机构与学者。本课题把村寨农户保藏清水江文书的“执着力”、凯里学院为主的学者团队的“智识力”,和州县政府的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抢救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本课题针对迁地集中收藏(公立博物馆/档案馆)模式,制定了典藏技术标准和规范;针对村寨生态博物馆原地典藏,制定了惠益共享、民主参与的民间保护模式,保证了村寨农户参与合作的持久积极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与凯里学院联合成立了以州委书记廖少华为组长的竞标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州委发文给予该项目经费1:1匹配。还争取了分管清水江文书工作的副省长兼省“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谢庆生同志的支持,由他担任项目总顾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抢救保护行动的空间脉络化。本课题的抢救保护策略和措施,创新运用了文化空间保护和脉络化的理念。清水江文书在黔东南州,凯里学院是黔东南州的唯一本科院校。以凯里学院为主的申报团队,占有地利优势,与抢救保护和整理研究的对象最为贴近,正好处于清水江文书的文化空间脉络之中。课题所拟建立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模式,实际上是将具体的文书遗产置于其形成和传承的民族区域文化脉络体系中去,使之在空间上实现文化脉络化。迁地集中收藏模式,也正是因为将依然活态的文书抽离其文化空间脉络,才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

第5篇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基于企业科技创新理论相关成果,在充分分析我国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实践,侧重探讨了提升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管理机制优化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本文研究电力设计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科技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输变电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

输变电设计企业主要开展电源项目和各类电网工程的勘测设计业务,企业优势有:具有一支学历高、专业知识精、综合素质好的人才队伍;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客户群体;行业进入壁垒大,企业技术优势得天独厚等。劣势有: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重生产轻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勘测设计产品单一,企业经营风险教大;缺乏综合性高端人才等。

近年来,各设计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及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形成管理、研发、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应看到,各设计企业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端业务领域与中电工程所属企业存在差距,缺少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强的专有技术;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等级低,涉及战略性、前沿性与关键性的高端课题少;三是缺少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四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科技成果份量不重,获得的科技奖项级别不高。此外,知识产权分散,集中度不够,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和专利群很少。

2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或地方对勘测设计咨询企业的鼓励政策力度不够;市场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科技创新在企业经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较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等。企业创新成果应用中缺少适用性、应用率、经济性、应用效果等指标,创新效益的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些都是企业在创新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决策与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六方面构成。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以激发组织创新潜力、改善组织创新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它是一种涉及企业创新要素、过程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等特点。

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发展现状,在充分结合诸多研究基础上,考虑到定性和定量、微观和宏观等各方面因素,将电力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同时采用半定量的矩阵分析法,初步分析了电力设计行业的创新能力强弱程度,

3.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强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职能和战略职能、适时建立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强化科技创新的专职管理。建立技术中心以后,目前常规的科技项目管理、专利申报、科技报奖等均可纳入其中,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专职部门负责实施,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成效。

实施创新课题项目化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从立项、计划、审批、执行、控制、检查、验收、考核等流程,同样涉及到目标、质量、进度、成本、风险及合同管理等内容,因此,可将项目管理模式真正融入科技项目管理中,把项目决策权和人、财、物权委派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管理,将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项目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有利于组织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提高创新效率。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投入机制上,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增加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及相应的技术培训投入。运行机制上,要把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人员投入、培训经费和创新成效等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系统设计评价程序和方法,科学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使创新指标成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的内涵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优化创新要素,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水平。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可采取研发团队和设计团队相互重叠的人力资源,同步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保证了科技创新与设计业务的相互衔接,促进实用化成果有较高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

在管理体制优化方面,应考虑输变电设计企业个体各自状况,在整个行业内所处位置和不同发展阶段,考虑战略实施的要求,对各电力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4 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举的科技创新模式

输变电设计企业应抛弃固有的封闭模式和僵化习惯,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重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虚拟化和实体化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实现“资本、知本、智本”的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机制的纽带可以为企业培养大批人才,为创新型领衔人才的成长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企业人才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熟悉企业的创新需求、生产运作和盈利模式,有助于研发机构更好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真正形成和掌握核心技术。输变电设计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无论采取合作创新为主还是自主创新为主,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目标定位、课题选择、项目策划、技术方案、试验研究、成果编制、评审鉴定、技术推广等创新环节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自,确保创新成果的新型实用。

5 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军人才

实施科技创新策略时,输变电设计企业应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衔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一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组织技术水平,还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升企业地位立竿见影。各电力设计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积极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稳固构筑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企业应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

6打造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从信息化应用基础来说,某输变电设计企业已经建立起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构筑了稳固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并搭建一个统一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系统,基本实现了科技项目的一体化管理。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使得科技管理由纸质文本管理转化为电子文档管理,所有科技项目的信息均能在数据库中检索并生成电子表单。职能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部门、人员的沟通更为有效,准确性更强,过程控制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科技管理系统中的信息的动态更新,即可实现科技项目从立项-计划-策划-实施-招投标-合同-付款-评审-验收-归档的全过程管理,使各级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最准的信息。

结语

总之,工程的参与者必须要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扎实工作、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输变电工程创优目标,同时保证整个电力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莉,庞红卫. 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6(05)

第6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体系;三本院校;创新

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会计信息化的综合技能,能有效地缩短学生就业的过渡期。在三本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当然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由于三本院校发展历程较短,很多课程体系不是太完善,下面作者以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从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特色入手,对三本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体系的创新与研究做一些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特色

1.课程的指导思想及定位

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体系的建立依赖于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及定位。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属于实践性、应用性课程是三本院校会计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也是会计相关专业的主干与核心专业课程地位十分重要。

三本院校的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最终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教学主线。即在课程的设计上应立足于实际工作和社会的需要,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业务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应用水平高,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和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和维护,接近企业真正需求的“高技能型”会计人才。

2.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前瞻性

(1)基础性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建校19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凝炼教学特色,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特别重视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我院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地结合,将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即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在解决基本理论问题的前提下,从微观操作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在了解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行培养分析案例的能力、解决业务的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前瞻性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内容是从企业实践的角度出发,突出解决企业的实际业务问题,使用当前较新、较先进的财务软件(用友U8软件和金蝶K/3软件)注重灌输软件中的先进管理理念,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教学内容上注重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包含财务系统的各个模块内容上有一定的前瞻性。

(3)校企结合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上,注重校企结合。我院与国内著名的会计软件及 ERP 软件供应商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通力合作,引进这两家公司的培训模式,吸收企业的先进理念应用于教学,可利用寒暑假安排部分学生到公司进行培训和顶岗实习,体现了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3.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主要有体验式教学、协作式教学、实验性教学和案例教学。采用2-3套共用的企业仿真案例,着重模拟企业的运作环境,解决企业实际业务问题,实用性强。通过岗位协作,培养了学生的部门协作和人员沟通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技术和能力基础。

教学手段上,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会计电算化教研组的教师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使用统一的电子教案教学,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计2-3套仿真案例进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会计实际业务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4.教学效果

该课程开设以来,学生普遍反映不仅能学到以前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能大大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完善会计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获得了社会、校内外同行以及学生的广泛好评。

二、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体系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特色的分析,笔者大胆创新地对三本院校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程体系进行了标准化、立体化的设计,包括随课分散实训、转换角色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等3个递进式实训步骤,力争使所培养的学生达到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和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和维护,接近企业真正需求的会计信息化“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教学体系上进行立体化、标准化的设计:

1.随课分散实训

分散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单项技能。即随着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将教材课后的分段实训案例在教学型的财务软件中进行分段操作,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阶段实验,以验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可针对总账子系统、UFO报表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应收款和应付款等管理子系统等进行的单项实训,以检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转换角色实训

转换角色实训是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色及会计业务的流程而在完成了其随课分散实训之后应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扮演不同角色的实训。即当一笔会计业务发生时应以不同的角色在教学型财务软件中进行操作,以达到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际工作的目的。比如一笔销售业务发生后,销售系统应由销售人员进行销售出库单和销售发票的处理; 应收款系统应有应收款会计对发票进行审核、制单处理;总账系统由出纳进行收款处理由主管会计对凭证进行审核和记账的处理等。

3.专业综合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是在学生已经完成了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及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学习之后,将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资料分别以手工和计算机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管理,并且能够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充分了解二者对业务处理的差异性,全面体会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益处及会计信息化的先进性和现代化;实训时间可安排两周,大约54个课时。

第7篇

拥有西部第一座国际性电影城美誉的成都王府井电影城隶属于太平洋电影院线,始建立于2000年9月,地处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商圈中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影城创建伊始就按国际五星级标准建造,硬件设施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倾力打造电影顶级视听效果。王府井影业有限公司作为其投资方,向来倡导以新技术为导向,主张创新与变革。因此,此次入驻成都王府井电影城的DP4K-32B是基于此前荣获吉尼斯全球最亮数字电影放映机DP2K-32B技术平台开发的新一代超高亮增强4K数字电影放映机,该放映机是电影中的理想改革者,它完美地继承了巴可DP2K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技术优势,并集结巴可多年数字电影经验,可以提供4K分辨率(4,096×2,160),具有更高亮度和生动准确的颜色表现。基于巴可的高效光路设计和巴可专利的DMD冷却系统,DP4K-32B是目前市场上同级产品中能提供最佳光影体验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

毋庸置疑,DP4K-32B数字电影放映机与Auro 3D技术的强强结合将为观众带来真正意义上的3D视听影院体验,它们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有助于影院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投资收益。王府井影城作为全国第一家视听三维影院,让闭上双眼也能感受3D变成了现实。

虽然电影视频已进入全数字时代,但影院音频技术却仍处于5.1声道的2维环绕音效的停滞状态。Auro 3D 11.1声道音频技术采用基于3个轴(x=宽度,y=深度,z=高度)的三维声场设计,与以往传统单一的3D效果所带来仅是视觉上的冲击不同的是,观影者感受到声音来自四周和上方,从而获得最接近真实情境,甚至远超现实的声音再现效果,完全沉浸在3D环境之中,仿佛穿越屏幕进入了电影场景中一样。

第8篇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常笑可提高其创造力。

据统计,儿童平均每日笑300余次,成年人平均每日笑15~20次。很多研究都表明,积极的情绪对人体健康有益,可增强人体免疫力。近日,美国科学家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大笑时,可促进其大脑中负责创造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区域变得活跃,即大笑可提高儿童创造力。同时,研究人员认为,积极的情绪对儿童成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科学家建议,父母应多带孩子去游乐园等场所,并陪伴孩子看有趣的卡通漫画。

走“猫步”可防男性前列腺炎

“猫步”是时装模特的职业步法,走路时左右脚轮番踩到两脚中间线。中医学认为人体会有会阴穴,属任脉之底端,也是任督二脉的交汇点。走“猫步”时能使胯部大幅度扭动,对会阴起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和按摩作用。坚持此步法一个月,即可起到补肾作用。

所以,走“猫步”能补肾填精、内和气血、改善消化不良、有利泌尿系统保健,男性可防治前列腺炎,女性则可防治妇科疾病。走“猫步”还可改善肩颈、小腹和下肢等部位血液循环,从而改善颈肩不适、腰酸、腿麻、小腹坠胀等症状。另外,走“猫步”相当于给肠胃等脏器按摩,能促进排便,防治便秘。

中老年人步行时间应为“100-年龄”。例如,40岁的中年人除日常活动外,每天最少应运动60分钟,散步时间约有1/3可用来走“猫步”,其余时间为步行,过胖者要增加活动量。70岁以上者要根据身体情况酌量运动。

有统计称,走斜坡路比走平地能多消耗人体50%的热量,而走“猫步”则更为有效。需要注意的是,“猫步”的速度分快中慢,每秒2~3步最为合适,若感到喘不过气,则要酌情减慢步速;走“猫步”宜穿软底鞋,以免扭伤;体弱的老人走“猫步”时,需有人陪同。

早餐吃点肉更健康

科学研究证实,“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的古老谚语的确有益健康,因为早餐决定了人体一天的新陈代谢。美国一项研究指出,早餐多摄取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肉类、坚果、奶酪等,能同时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效果比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要好。像煎培根、香肠、热狗、汉堡或煎荷包蛋等含有较多脂肪的食物,都是不错的“油早餐”。

研究者通过喂食小白鼠发现,那些在睡醒后食用高脂肪早餐的小白鼠都身体健康;但那些吃高碳水化合物早餐,又吃高脂肪晚餐的小白鼠,身体状况就没有那么好了。

女性饮酒易引发中风

日本一项大型调查显示,女性如果每天摄入相当于1瓶啤酒以上的酒精量,将比偶尔饮酒引发中风的几率高出1.5倍至2倍。

此前已有调查研究表明,男性饮酒过多易引发中风。本次调查对象为日本国内9个地区的约4.7万名40~69岁的女性,跟踪调查的平均时长为17年。该项调查结果显示,相比每月喝酒1~3次的女性,每天饮酒量相当于1~2瓶啤酒(每瓶容量633毫升)的女性中风的几率高出1.55倍。每天饮酒量相当于2瓶啤酒以上的女性中风的几率高出偶尔饮酒的女性2.3倍。饮酒与女性脑内出血的关联最明显,每天饮酒超过相当于2瓶啤酒的量,发生脑内出血的几率比偶尔喝酒的人高出2.85倍。但是饮酒与心肌梗塞的关联并不明显。

外涂西兰花可防晒

西兰花有“超级蔬菜”之称。多项早期研究发现,常吃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有助于降低肠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危险。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西兰花“外用”还有助于防止皮肤晒伤和皮肤癌。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西兰花中的重要成分萝卜硫素有助于防止皮肤晒伤和皮肤癌。将少量萝卜硫素涂抹在皮肤上,可发挥类似于防晒霜的护肤抗癌功效,对预防因过多接触紫外线而导致的皮肤癌潜能巨大。涂抹时,将“花冠”或根茎切片后,像抹防晒霜一样涂抹在皮肤上即可。

炒菜5分钟PM2.5飙升近20倍

据媒体报道,烹饪也会产生PM2.5。

记者邀请研究人员在家中使用蒸、煮、炸、炒这4种方式,监测PM2.5的数值变化。结果显示,烹饪确实能产生PM2.5,蒸、煮方式产生的PM2.5并不多,而油炸、炒菜时,PM2.5则迅速飙升8倍到近20倍,达到严重污染甚至爆表的级别,其中炒菜产生的PM2.5最多,5分钟内PM2.5数值就从开始时的38微克/立方米增加到了787微克/立方米。

通过实验不难看出,烹饪尤其是炒、炸的方式,确实会产生不可忽视的PM2.5,尽管它可能比起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产生的PM2.5来说,所占比重较小,但由于油烟中吸附了有害物质,因此也不能低估其危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中国营养协会理事范志红也指出,餐饮烹饪的污染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烹饪时油温过高,产生的PM2.5就会更高,产生的致癌物质和致衰老的物质会更多。

气温低10℃,心脏病风险升7%

两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寒冷的天气会引发心脏病。

瑞士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10项欧洲国家总计约10.7万名年龄在35~80岁的被调查者的数据后发现,心脏病风险因素包括血压、胆固醇和腰围。血压和胆固醇在冬季气温低时高于平均值,夏季时则低于平均值。同时,被调查者的夏季平均腰围比冬季要小1厘米。

比利时的另外一项研究调查了1.6万名平均年龄在63岁的曾经患过心脏病的人,结果显示,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就上升7%。

研究者解释,气温下降引起心脏病骤增是因为皮肤的冷感受器受到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发儿茶酚胺水平(与心脏病有密切联系)的升高。此外,寒冷状态下,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浓度的增加导致了血管中血栓和血块的形成。

嚼口香糖不能代替刷牙

第9篇

论文摘 要: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从事科研活动,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为例,对其从事科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笔者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相关科研课题或自主申请科研课题为切入点,分析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2009—2011级硕士研究生,共185人,其中男生100人,占54?;女生85人,占46%。调查内容是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情况,主要包括:研究课题选择的科学性;参与课题的积极性;科学研究经费;导师对学生科研指导状况。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结合已有基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现状

(一)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截止到2011年底,该学院仅有60%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而且从整体看,参与的也大多是横向课题,而参与纵向课题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国家级、国际性的科研课题少之又少。硕士研究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导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或者方案开展工作,独立思考比较少,在有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中,甚至出现“成果范本,相互借鉴”的现象,导致较多硕士研究生形成一种依赖思想,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也使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同时,随着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科研课题的增长率跟不上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率,导致部分研究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另外,从该校情况看,在校级层面上设有硕士研究生创新管理基金、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科研课题。从该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申报情况看,2009年至2011年,仅有45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生科研课题,仅占总硕士研究生人数的24%。

(二)科研课题选题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科研课题题目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存在一种“急功近利”心理,大多会选择一些风险小、时间短、易结题、易出成果的课题,而回避那些风险大、耗时久、创新性强的课题。如此选出来的课题难度较小,即使是科研经验不足的硕士研究生也能独立完成,从而影响科研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最终导致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此外,这种选题方法主要是围绕一些常规研究点开展相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

(三)科研经费不多、分配不均。

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不多,分摊到所指导的每位硕士研究生身上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导致部分硕士研究生无法在预设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四)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责任人。导师吸收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学术前沿性强、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每位导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过多,加之一些导师的科研课题本身就比较有限,从而使一些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少;也使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间不多,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课题选题的指导和管理,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拓宽思路。

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课题的选题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常规的问题或研究点,这也是受硕士研究生普遍欢迎的。这类课题的特点就是先前已有人从事过类似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在研究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参考数据和资料。如要取得新研究成果,则必须在充分了解先前类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新思路、新方法,综合新数据、新材料,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才能达到有所创新和突破,否则,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重复。二是选题比较新颖,当前研究比较少,成果也很少,可参考的资料也比较匮乏,在这类选题的研究中,受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影响也比较小,必须广泛收集资料,易于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更能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选题的指导和管理,特别是导师应注重引导其采取第二种选题方法。同时,在选题中还应把握好三个原则,即“重要性”、“可能性”和“实用性”。重要性就是指是选题在科学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可能性就是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以及能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实用性就是指选题对于推动“产学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搭建创新平台,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针对研究生参与课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首先,高校内的硕士研究生相关管理部门(如研究生院)应设立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积极吸收他们参与基地活动,可以让相近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相互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激发创新思维;要大力支持硕士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加强科学研究指导力度,为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宽阔的平台,从而激发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设立创新基地,带动高校优质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其次,高校应设立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课题,通过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强有力的支撑。再次,要完善周期性学术报告制度,让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组织,在学术报告活动发掘和拓展创新点,实现师生充分互动和彼此借鉴。最后,要大力开展与学科专业相关、与从事研究的内容有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硕士研究生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验证,逐步实现创新。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营造气氛。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硬件建设,在尽可能地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并且加大科研课题的资助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科研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硕士研究生查找相关资料、开展相关研究奠定硬件基础。二是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软件建设:(1)积极淡化功利性因素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压力影响,让硕士研究生专注科学、潜心研究;(2)完善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基本上都是以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来评价和衡量,但对其学术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等方面考虑得较少,对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研热情、团队精神、学术道德、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考虑得更是少之又少,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制定全面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全面考量、综合评价,同时必须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更好地激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校应当重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制定完善符合实际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明确遴选条件,强化日常管理,规范任期考核等,积极淡化导师身份,把招生名额与导师能提供的科研课题及经费等培养条件、现有学术成果、工作实绩等结合起来,同时要将任期考核结果与招收硕士研究生数量结合起来,对于没有条件继续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要坚决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二是要大力支持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硕士研究生导师申请和承担各类科学研究课题,逐步形成主要依靠科研课题经费支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新机制,在科研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三是要积极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提供参与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机会,使其能站在学术发展前沿,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要广泛地开展科学研究,让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当中,让他们知晓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勇荣.论基于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VOL33,(3).

[2]鞭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