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消费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8 16:36: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消费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消费研究

第1篇

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

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率先提出要“把本省建成旅游强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南京将借“2014年青奥会”的契机,大力发展青年大学生的旅游事业,故本文选取青年大学生群体――金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其旅游消费的现状和消费心理,分析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当代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杜绝浪费现象和盲目攀比。

调查范围: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采访法(包括发放问卷,发送电子邮件、面谈、电话访问);抽样方法:配额抽样(非随机抽样);样本概况:问卷设计考虑到了江苏省的旅游实际和大学生的特点,问卷17道题分别从对旅游的态度、出游的目的、出游时间、消费主要来源、食住行的档次选择、旅游消费决策的影响程度等方面调查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决策情况。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份,问卷回收率为91.5%,其中填写问卷的男生有129人,女生54人,其中122人为独生子女,41人为贫特困生,这些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有82人,来自中小城市的74人,其余的来自大城市,收回的问卷全部有效。

一、问卷调查结果

(一)对外出旅游持何种态度

问卷备选项有非常赞同、赞同、不好说、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调查结果是选择“非常赞同”的有80人,占43.7%,选择“赞同”的有40人,占21.9%,选择“不好说”54人,选择“不赞同”5人,“非常不赞同”4人。

(二)考虑外出旅游的原因

这是多选题。问卷备选项有开阔视野、放松身心、丰富生活、体验新奇、探亲访友、结交朋友、被他人尊重、购物、其他,调查结果分别为102人、101人、91人、57人、29人、16人、1人、11人和13人。

(三)旅游活动前获取旅游相关信息通常的渠道

这是一道多选题,问卷备选项有亲友推荐,上网浏览,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书籍,校内海报,传单,向旅行社咨询,其他,调查结果是选择“亲友推荐”有80人,“上网浏览”120人,占65.6%,另外选择““电视”37人,“电台”7人,“报刊、杂志、书籍”39人,“校内海报”10人,“传单”16人,“向旅行社咨询”35人,“其他”10人。

(四)平均每年出游的次数为

选择“基本没有”的有46人,仅占25.1%,选择“1―2次”有85人,“3―4次”32人,4次以上有20人。

(五)选择出游的时间

这是一道多选题,选择“寒暑假”有115人,占62.8%,选择“ 五・一 ”41人,“十・一”31人,“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26人,“ 双休日”33人,“其他”18人。

(六)学生通常会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类型

这是一道多选题,有110人选择了“自然风光”,占60%,选择“历史遗迹”71人,选择“休闲度假”57人、“主题公园”51人、“民族风情”33人、“现代都市”20人、“体育健身”9人、“宗教旅游”2人、“红色教育旅游”7人和其他12人。

(七)在过去的旅游经历中,每次旅游平均停留时间

选择“1―2天”的人数有67人,占36.6%,选择“3―4天”70人,占38.3%,选择“5―6天”和“6天以上”的人数仅分别为29和17。

旅游消费的主要来源是主要是由“父母支付”,该选项有111人,占61%,“兼职收入”为39人,“奖助学金”20人,“其他”的仅有13人。

(九)每次出游的平均花费

该选项基本呈正态分布,选择“200元以下”仅有23人,仅占12.6%,选择“200―400元”31人,其余均为400元以上,各选项“400―700元”、“700―1000元”和“1000元以上”的分别为53人,51人和25人。

(十)出游时一般倾向于选择的酒店

““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花费较少的酒店,如“经济型酒店”73人,占39.9%,“招待所”48人,还有33人选择在“亲朋好友”住宿。

(十一)出游时一般选择乘坐的交通工具

这是一道多选题,选择“飞机”23人,“火车”75人,“轮船”很少,仅有6人,选择“旅游巴士”57人,“公共交通工具”61人,“自驾车”25人。

(十二)在大学期间通常选择的出游结伴方式

这是多选题,选“独自一人”的有50人,“与同学/朋友一起”选择人数最多,有106人,占57.9%,“与家人一起”65人,“与男/女朋友一起”50人,“与网友/驴友一起”最少,仅有7人选择,另外“班级或社团等集体旅游”和“其他”人数分别为14人和9人。

(十三)在大学期间通常选择的出游旅游方式

选择“自助游”91人,占49.7%,“旅行社团队游”56人,“半自助游”36人。

(十四)制约大学生外出旅游的主要因素

这是多选题。“资金”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有117人占63.9%选择了该选项,“时间”选项也很重要,有96人,“安全”、“路程”、“民族差异”、“ 服务质量”和“其他”分别为62人、53人、18人、16人和14人。

(十五)认为外出旅游时最关注的因素

“安全”是首选因素,有100人选择了该项,占54.6%,“交通状况”、“住宿条件”、“饮食”、“纪念品”、“娱乐项目”、“服务质量”和“其他”的选择人数分别为57、47、35、10、23、3和11人。

(十六)促成大学生作出旅游消费决策

这是多选题,“旅游淡季时的减价优惠”最能吸引大学生作出决策,有113人选择了该项,占61.7%,“旅游目的地推出促销活动”71人,“有吸引力的旅游广告宣传”78人,“能够获得您喜欢的纪念品”67人。

(十七)对大学生作出旅游消费决策的影响程度

影响很大的是旅游花费、个人偏好和家庭经济情况,较有影响的因素是旅游目的、旅游目的地距离、旅游目的地属性、旅游地交通便利情况、旅游地交通氛围、住宿餐饮设施、娱乐购物设施、旅游产品质量、同行者的意见、旅游消费潜在风险。

三、得出结论

(一)大学生对旅游持看好态度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为了开阔视野、放松身心、丰富生活等原因发自内心地赞同旅游这种行为,学生主要通过上网浏览和亲友推荐的方式来获取旅游相关的信息。75%的学生都有平均每年最少一次的出游经历。由于大学生有较长时间的寒暑假,所以绝大多数会在这样的长假期间选择出游。

(二)大学生总体旅游消费水平较低

由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获得,资金成了制约他们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整体来讲,学生的食、住、行、游、购、娱消费水平较低,外出的停留时间在4天以下的占到75%,绝大多数人旅游过程中会选择在经济型酒店或在亲朋好友处寄宿,乘坐交通费比较低的火车和旅游巴士,较少会考虑飞机、自驾车旅游,大学生每次出游的花费呈正态分布,选择“400-1000元”人数处在分布的中央。

(三)旅游目的地等选择能较好反映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求决定了他们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向往,选择者占了60%,他们出游愿意有同学或朋友相伴,选择占了57.9%,将近一半人愿意选择“自助游”这种方式。

(四)旅游消费决策因素影响程度

“旅游花费”、“个人偏好”、“家庭经济情况”是消费决策最大的影响因素,较有影响的因素有:“旅游目的”、“旅游目的地距离”、“旅游目的地属性”、“旅游地交通便利情况”、“旅游地文化氛围”、“住宿餐饮设施”、“娱乐购物设施”、“旅游产品质量”、“同行者的意见”和“旅游消费潜在风险”。

四、相应对策

(一)旅游经营单位应根据大学生特点设计旅游产品

由于大学生旅游消费水平较低,在设计旅游产品的时候,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酒店餐饮等旅游经营单位应该考虑到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提供一些既物美价廉又能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旅游商品,尤其是旅行社,可以根据大学生爱好“自助游”这种旅游方式作足文章,在大学生爱好的网站上宣传。

(二)大学教师应该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大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对旅游活动也不是很了解,作为教师,应该作好教育工作,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讲文明、合理消费、懂得保护自己的权利、懂得保障出游时的安全。

(三)学校可适度组织旅游活动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消费;现状;消费教育内容;载体

消费教育起源于国外,国内的消费教育研究历史不长,内容也未成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确的消费教育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院校中研究消费教育也和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政治教育有联系。

一、消费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消费教育的内容

对于消费教育,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实践过程,但是对消费教育的概念理解为: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向被教育者传授消费知识技能,培养合理地消费观念,树立消费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1]消费教育的内容包括:消费经济学常识教育、消费观念教育、消费技术教育、消费习惯和方式教育、生活质量教育、可持续消费教育、信贷消费教育、消费决策教育、消费者组织教育、消费法律法规教育、中国消费思想史、中外消费比较,等等。[2]

2、消费教育的途径

在我国,消费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途径。

社会上的消费教育主要是针对成年人进行的,或是利用各种传媒手段针对如何维权进行的引导和教育,或是消费者协会组织的教育咨询活动。

家庭教育都是在子女未成年前,由家长或其他长辈担当教育者的角色,是没有计划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虽不正规,但是历时时间久,教育的影响作用较大。

学校教育算是正规的消费教育。在美国,中学和大学开设消费教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国内,消费教育还没有得到普及,在大学除了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消费经济学这类课程,其他专业学生都没有对消费教育这类课程的接触。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与消费教育现状

1、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主义倾向。消费行为的产生是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这是一种崇尚和追求满足自己和对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3]。2010年-2012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0DZZ056)“辽宁省高校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研究”项目组,对辽宁省内6所高校19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2.3%的大学生盲目追求和依赖名牌;5.2%的大学生重视物质消费的享受,忽视精神消费。这些表现显然是受社会上消费主义之风误导,但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扭曲也是重要原因。

(2)不正当消费观念的形成。大学生是新生代的消费主力军,消费观念的正确性是比较重要,比如自主的选择消费、注重精神文明消费,能够快速接受新颖的消费方式等。但是若以健康、科学、可持续,作为良好消费观念的评价,大学生消费观念上存在的不良消费观念与行为就是,过分追求前卫个性,过分重视享受消费,不再注重节俭,缺乏合理消费理念,实际消费往往超出自身承担或者家庭承受的正常范围。在今年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消费比重在逐渐减少,与此相对应的在休闲娱乐、旅游、社交通讯、网络、恋爱消费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消费在群体的影响下有从众心理,比如“考研热”、“考证热”、“租房热”等等消费潮汐现象,这也充分显示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缺乏理性。

(3)消费两极分化。贫困大学生往往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支出主要来源于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亲友资助。虽然针对贫困生有“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政府助学金)和补(特殊困难补助)”等政策,但是特殊困难家庭的难处,有的超出常人的想象,一部分特困大学生消费水平只处在“温饱”线上。相比之下,大学生群体中也客观存在着“高消费一族”,他们的月生活费在千元以上水平。这部分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其消费不加限制,学校对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也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导致了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两级分化也有很多消极影响。

(4)消费技能和维权意识缺乏。大学生生活范围小,商品消费信息比较闭塞,消费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的消费本领往往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零星获得,对消费陷阱更是认识不足,面对侵权事件既缺乏防范意识又没有补救措施。每年都有好多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上当受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这就恰恰需要系统的消费教育来帮助解决此类问题。

2、大学生消费教育现状

大学生消费教育基本没有被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即使有些学校设置一些课程也仅仅限于相关理论传授,没有针对大学生实际需要而专门设置,只是从面向全体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的一些泛泛的常识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只是一味强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缺乏关于消费方面的引导,难以满足教育对象对系统消费教育的需求。

三、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实施

1、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内容

(1)消费观念教育。消费观念教育应该是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基本都已年满18岁,消费观念基本已经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想要改变属实不易。但是消费观念是消费技能学习和消费不良行为矫正的基础,重要性不容忽视,客观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耐心引导。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消费观念教育可以从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不良消费观念表现;不良消费观念矫正;健康消费观念示范等方面入手。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时尚 炫耀攀比 享受 物美价廉 娱乐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的正在不断的增强,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人们消费行为的发生较前几年而言频繁了很多。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群体在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艾瑞咨询调查数据显示,2010 年-2011 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中,18岁-30岁网络购物用户占总网络购物用户的57.1%。而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大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推动消费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展开显得异常重要。

1. 文献综述

从90年代起,对于大学生的研究逐渐的多了起来,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谭华青(2004) 分析了大学生购物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发现,人格因素对其消费决策存在显著的影响。刘世雄(2005)通过对上海、广州、珠海三个城市1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消费群体的个人价值观存在显著的差异。崔敏(2011)山东生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网络购物的需求与动机、网络购物的行为及对网络购物的满意度。

从以上综述来看,自90年代以来,较多的学者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而对于大学生的具体哪些心理因素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学者们有较少的研究,本文拟对具体哪些心理因素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做详细的研究。

2. 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

大部分消费的目的是满足衣食住行,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人们的消费已经不在是围绕着吃饱和穿暖,更多的是满足心理上的一些需求。满足心理需求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是哪些心理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呢?

2.1炫耀和攀比心理

炫耀是一种强烈的自尊需要, 是过分注重自己形象的一种表现,也是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大学生在生理上处于成熟期,在心理上却处于成长期。他们对“自尊”的追求是强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他们对“自尊”的追求是强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部分大学生以拥有各类名牌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 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在群体模仿消费中出现的压倒对方以求独领的畸形心理,是大学生强烈好胜心的副产品。反映在消费上就是追风赶潮相互攀比, 力争主宰校园消费文化。由于这样一种炫耀和攀比心理的存在,大学生们总是不甘心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从而就导致消费行为也就产生了。

2.2消费是一种享受的心理

买食品不一定是饿了,买衣服并不一定是没衣服穿了,在商场里,你也许会看到很多的顾客朋友们推着购物蓝,漫无目的的逛着,然后看着喜欢的东西就拿,不知不觉等到了收银台的时候已经是满满一篮。这一部分顾客也许她们在进商场的时候并没有想买东西,而是这一美好的过程,造就了他们的消费行为。不可否认,大学期间有很多的课余时间,而且很多学生并不会把这些课余时间利用起来,而是用来休闲,对于大部分女同学,以及谈恋爱的同学们来讲,闲逛就成了他们主要的休闲方式,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讲,购物也就成了他们快乐的来源之一。

2.3与时尚接轨的心理

当代大学生大多年龄为17-27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将,在这一阶段是最希望自己被注意、重视、赞美、羡慕的年纪。这也充分体现在他们对美丽和时尚的追求上,尤其是女性同学。他们处于消费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时期,喜欢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他们要求所消费的东西要体现出自我特点以及个性。

2.4注重物美价廉的心理

有一部分的学生,他们的消费行为受到他们炫耀和攀比行为的指导,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们在追求时尚和个性的时候能够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希望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有的大学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他们不愿意给他们的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效用最大化的可能是用有限的钱买最多的喜爱的东西。这一种消费心理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大学附近的店家的经营理念为薄利多销。所以不难发现,在高校附近有很多的“两元店自选店”。

2.5锻炼性和娱乐性消费

当代大学生似乎越来越觉悟到,他们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需要发展各种社会能力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而且,大学生们的空余时间相对较多,并且他们的生活压力并没有社会人士那么大,因此他们娱乐的次数可能要比其他人多。因此聚餐、KTV等就成了他们常有的消费。因为这类消费既可以锻炼他们交际及为人处事等能力又可以起到娱乐的作用,所以当他们每逢节假日或者是生日等认为需要庆祝的时候都不会放过聚餐的机会,KTV也成了他们锻炼自己将来工作能力和释放自己的不二场所。所以任何一个高校旁边都有很多的中低档餐厅及KTV。

3. 小结和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受其环境和成长过程的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受到其独特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炫耀攀比心理、享受过程心理、追求时尚心理、追求物美价廉心理、锻炼性娱乐性消费心理等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行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企业和经营者们应当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按需供给,这样才有助于他们扩大市场份额,占领较多的客户资源。为此笔者提出一下建议:

3.1产品质量细分,以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为主打,同时生产一些高质量的高端产品。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消费的时候偏好物美价廉的产品,但也有即较多的学生喜欢炫耀和攀比,为了迎合这两种学生的消费需求,商家应当多产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也应该生产一些高质量的产品。

3.2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应当多元化,体现大学生所具有的活力和个性,并且能够体现出时尚因素。生产者在设计其产品的时候应当体现特性,注重质量的同时注重产品品种的创新,体现时尚特点。

3.3注重产品的外包装,并且零售产品的每份产品的净含量不宜过重。产品的外包装新颖特色,净含量合理等特点比较容易捕获享受性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1] 谭华清 大学生的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2004年硕士论文.

[2] 刘世雄.基于文化价值的中国区域消费差异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99- 10.

[3] 崔敏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研究一以山东省高校为例 硕士研究生论文 2004年4月.

作者简介:黄小娟 (1987-)性别:女,江西南昌人,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 职称:助教

第4篇

[关键词]城乡差异;大学生;人情消费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8-0085-08

人情消费有着不同的定义。如《大学生群体人情消费研究》一文认为,凡是和同学在一起的娱乐,增加同学间、朋友间的关系的相关消费行为,均可以被视认为人情消费。[1]《论当前中国农村的人情消费》中对人情消费的界定如下:“人情消费,指的是在自愿情况下,因为人际关系而非自身的直接消费支付给他人的支出。”[2]我们认为,人情消费与感情消费有所区别,在人与人之间初级关系与次级关系、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考察大学生的人情消费就不能只停留在以感情为消费目的。因此,本文对大学生人情消费界定为:个体在与自己关系密切或者存在一定关系的他人遇到人生重大事项时,为表达祝贺等心意而以礼物或金钱的形式对他人表示自己的心意,目的是为了在自己所生活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所需要的支持和心理上的满足。本文面对的问题是,既然社会个体的行动深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那么,深浸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否会呈现出结构化的差异,亦即生源地的城乡差异与大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及存在哪种关联。本文以辽宁某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为实证材料来源。

一、研究设计

(一)概念的操作化

针对大学生人情消费,本文特从大学生人情消费项目、消费目的、消费频数、消费数额、消费数额选择的依据等方面着手考察。针对城乡差异,笔者从城市与农村两个方面着手,但在城乡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地带,郊区,它作为城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枢纽,并存了城市与农村的特点,为此,本文将城乡这一变量进一步操作化为城市市区、城市郊县城区、城市郊县农村(在下文的论述中分别简称为城市、郊区、农村)。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大学生人情消费项目、目的、数额进一步操作化,列出可供测量的维度,即如大学生人情消费项目:老乡会、生日聚会、请客吃饭、轮流坐庄等。大学生人情消费目的:思想情感的交流、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源等,详见文中的数据分析部分。

本文选择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调查地点,选择沈阳师范大学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作为被调查对象,共发放9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8份。不可否认,本文的调查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受环境因素等的限制,笔者不能运用系统抽样的方法直接选择沈师的各个学院为一级抽样单位。其次,本次调查的时间选择在三月份,此时大四的学生多不在校内、大三学生有课程的要求不能离校,准备考研的同学会聚集在图书馆,这使样本内部层次间的比例存在偏差。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可行性,这正反映的是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二)问卷的设计

根据操作化的结果以及问卷的设计要求,问卷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个人信息,问题涉及到性别、年级、生长地、身份归属等;第二部分为人情消费消费项目、目的、数额、选择数额的依据等有关人情消费行为的问题;第三部分,大学生对人情消费的看法等相关的几个问题。三个部分的问卷内容,试图直接间接的了解大学生人情消费的行为特点与大学生对人情消费的态度。此处要说明的是本文设置性别、年级、身份归属等问题,看似与研究内容无关,实则不然,身份归属如团员、党员等是与人情消费项目中“评优、评先等的人情消费项目”相互对应的,目的是为检验数据的可信性,减少研究过程中的误差。

二、数据分析

依据问卷问题展开的顺序,数据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大学生人情消费的特点

1.大学生人情消费的项目表现

从表中显示的数据,整体来看,大学生的日常人情消费项目主要是“寝室或者班级聚会”、“和同学出去旅游”、“生日聚会”、“互相帮忙与互还人情”、“过年过节的费用”,分别有59人、59人、43人、35人、30人选择;选择其他项目的人相对较少。换个视角观察这些数据发现,生长环境的不同并没有影响大学生人情消费项目的选择,构成总体的三项: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生长在郊区的大学生、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在人情消费项目上,各自的独立选择与总体一致,所不同的是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在人情消费项目上存在差别,但这种表现在选择的人数的差别,例如在“互相帮忙与互还人情”、“过年过节的费用”这两个人情消费项目上,生长在城市的大学生选择的人数相对来说较多,在“生日聚会”、“寝室或者班级聚会”、“和同学出去旅游”人情消费项目上,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人数相对较多,无论是在哪个人情消费项目上,郊区长大的大学生相比其他两者,人数相对来说较少,个别例外。

2.大学生人情消费次数的表现

大学生人情消费的次数主要以“不是很频繁”为主,超过50人;其次为“频繁”,不到20人;选择“非常频繁”、“比较频繁”的人数不到10人。人情消费次数表现为不是很频繁时,生长在城市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生长在城市郊区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20%,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在40%至50%之间。当人情消费次数表现为“频繁”时,生长在城市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40%,生长在郊区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20%,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接近50%;此外,在人情消费次数为比较频繁时,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也大于生长在城市的大学生的人数。

不难发现生长在城市的大学生与生长在郊区的大学生在人情消费频数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为使上述的分析结果更加显而易见,见表2。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众所周知,大学生群体是大学体育消费的主要客群,群体消费能力及习惯,据此能够判断出大学体育消费发展趋势。对此文章将从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而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为有关部门在大学生体育消费发展方面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沈阳市区大学如沈阳大学,沈阳工业,辽宁大学,沈阳建筑,沈阳航院,沈阳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本次试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本次试验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每个高校100份,回收967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925份,有效率92.5%。

访谈法:基于文章研究目的,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问题的访谈,了解学生体育消费情况,为后文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沈阳市区大学在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现象:第一,体育实物消费:在校大学生在体育实物消费方面主要是体现在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饮料及运动保健品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沈阳市区大学在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实物消费可以占到67%。第二,体育信息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主要是体现在订阅体育杂志、观看体育比赛、购买体育音像制品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体育信息消费方面,在校大学生消费费用占到13%。第三,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劳务消费主要是体现在大学生在培训班消费、俱乐部会费、体育彩票及体育活动场馆门票费用等多个方面。在体育劳务消费方面,在校大学生消费费用占到21%,。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家庭条件越好的同学,在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以及体育劳务消费方面的支出越多,而且跟近几年来的消费对比发现,大学生在体育劳务消费方面有上升趋势。

(二)影响因素

实践调研中发现,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来源:可以说,经济来源及经济多少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在1000名调查问卷中,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体育消费水平的直接原因便是经济因素,这个影响可以占到总调查对象的70%。第二,消费观念:根据调查显示,大约有80%的大学生认为,将钱花在体育健康方面是非常值得的,这样也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逐步的改进。第三,学习任务重:大学中的课程很多,学习任务较为繁忙,学生往往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因此在大学体育方面花费的时间较少。由此可知,学业忙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发展对策

1.树立正确体育消费观

众所周知,体育活动是一项对于身体有着较为健康的运动,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身心愉悦的独特方法。新时期新背景下,很多的大学生已经深刻的认识到“花钱买健康”的道理,因此在体育消费方面,首先要做的是,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体育消费观,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倾向与体育消费相挂钩。体育消费意识淡薄、体育消费理念落后,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作为高校老师及体育部门,需要对于学生进行体育方面的消费引导,加强对于体育宣传的力度,尤其是要充分的利用报刊、广播、宣传栏,让学生明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2.加快体育场地基础性建设

加快体育场地基础性建设,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便捷度,这是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举措。前期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体育场地基础性建设不完善。为此,大学体育部门需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快体育场地基础性建设,逐渐改善大学校园的健身环境。另一方面,大学体育部门还可以将校内体育健身场所改为全民健身场所,这样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进行体育场地改善。在保证学校内体育课程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定期对校外开放,通过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活动,可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从当前来看,大学校园的体育外包行为是极为常见的,学校以登记卡或者是俱乐部会员的形式收取费用,可以解决部分资金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经济能力下进行体育锻炼。

3.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

从高校的角度考虑,高校体育部门需要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或者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体育课内与体育课外相结合,实现体育时间和空间的互补。同时,大学体育部门还可以多开一些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于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如果开发的好,那么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也会得到进步提升。为此,在高校附近设置体育用品销售点,或者进行定时定点销售,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基本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还存在一些盲目性,对此高校有责任宣传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并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体育课程改革,为大学生体育消费提供方便与快捷,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出色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少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1,6:12-14.

[2]刘丽娜,胡家浩.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湖北为例[J].体育科技,2014,3:88-91.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冲动性消费;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13203

1 冲动性消费的相关理论及大学生消费现状

1.1 冲动性消费的理论形成及发展

早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就已经发现了冲动性消费的存在,具有代表性的是Beatty(1998)“冲动性消费是一种突发的、立即消费的,无事前消费意愿或者消费特定的产品类型及实现特定的消费任务。”

冲动性消费与普通消费相比,具备如下特征:其一,相对于计划性消费,冲动性消费是一种更加即兴的、事先没有计划好的、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且更加难以抑制的一种消费行为,冲动性消费者更可能是被商品从情感上所吸引而渴望立刻得到满足。其二,冲动性消费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强迫性的、享乐主义的复杂消费行为;在这种行为中,消费决策行为的快速性妨碍了消费者对各种信息和可替代的选择进行深思熟虑的考虑。

1.2 我国大学生消费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将来的生活方式甚至生活态度和良好社会品德行为的养成。根据我国2010年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显示:青年群体(15-29)占了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的主力人群。据《中国青年研究》的调查,大学生年人均支出均值为8435.73元,而其中隐藏的冲动性消费量不可小视。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与的生活费,月生活费主要集中在600-800元这一档次,即大部分大学生的年收入为6000元—8000元,很多文章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有着不健康的发展倾向,特别是攀比现象。

2 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消费经济学在研究消费心理时,将人们的消费动机分为心理性消费动机和生理性消费动机,而心理性动机又分为情绪动机、情感动机、理性动机和惠顾动机,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报纸、广告等媒体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消费形象和消费意识;高级的消费场所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消费世界。这些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都产生了直接影响,而这一消费群体又具有以下几个消费特点:生活压力小,持有可支配资金少,对价格比较敏感,追求时尚,价值观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从而在消费动机上呈现为倾向于求美、求新、求廉和从众的心理动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要(即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在满足基本的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的基础上,追求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甚至自我实现的需求。

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产生冲动性消费的驱力可能源于一种外部环境产生的强烈刺激,这种刺激使个体产生消费欲望,沉浸在某种感受中,以至于造成冲动性消费。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沉浸行为研究并修正其定义以期更能符合沉浸状态的描述。S-O-R模型早在1974年就已由Mehrabian和Russell提出,最初用来解释、分析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后作为环境心理学理论被引入零售环境中,用于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Williams & Dagel,2004)。S-O-R 模型由前因变量的环境属性或任务属性、中介作用的情绪状态和趋近或规避行为的产出结果构成,本研究希望借助该框架进行。如图1。

2.1 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准确了解影响大学生实施冲动性消费行为的诱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弱化措施,本小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2年9月分别在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随机发放问卷共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4份,从样本选取的结果看,本次调查的对象性别比率基本持平(其中男性49.7%,女性50.3%),年龄集中在18~23岁。本小组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被访者自身和消费行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引发冲动性消费的各种因素。

2.2 调研结果分析

本小组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2.2.1 大学生群体特征对冲动性消费的影响

首先,本小组就大学生的月可支配收入问题展开调查,在本小组所收回的334份有效问卷中,月生活费高于1300元的占8.98%,低于500元的仅占2.39%,大多数同学的生活费集中在700~1100元,占总人数的59.33%。

针对于湖北经济学院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受访者的月生活费是800元或者1000元。这个现象奠定了大学生可支配资金有限的基础,大部分学生的月生活费主要用来吃饭、买生活必需品和参加集体活动,所以大学生用来添置衣物、化妆品、书籍杂志等其他物品的资金就比较拮据了。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本小组就“购物有无计划性”和“购物后的感受”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584%的学生表明,购买东西前没有计划性或计划不完全。受访者中有71.72%的人明确表示常常买了一些原本并不打算购买的东西,在这些人中有91.66%的人表示购买并无计划的商品后会产生后悔情绪。这表明:大学生的冲动性消费行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另外,受访的大学生中有47.28%的人喜欢在购物的时候追求新颖的事物,37.8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购物时更倾向于包装新颖、外表美观的商品,特别是女大学生,由此,本小组可以得出,大学生在消费动机上具有求美求新的心理动机,而这种心理动机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非理性倾向,并促成了大学生的冲动性消费。

2.2.2 营销刺激是产生冲动性消费的前提

(1)情绪对冲动性消费的作用。

在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正如Firat(1998)认为:“对于后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者来说,消费不仅是消耗、破坏与使用物品的过程,也不是经济活动循环的终点,而是产生消费体验与自我想象的过程……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是通过人的感官,让多层次体验理性地被情感感知。消费事实上变成创造消费者愿意浸入的多重情绪体验过程”。消费变成了一种追求感觉的行为,一种发泄情绪的行动,也就是说购物已经不再是单纯为解决生活的需求,更是满足某种心灵深处情感波动的需要。

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有30.44%的人表示会在心情低落时产生强烈的购买意愿,其中66.36%的为女生,有3584%的大学生会在心情大好时购物,其中有70%为女性。所以,女大学生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更感性,更会发生冲动性消费。

女性消费者的愉快、满意、喜爱等正性情绪强化着她们的消费兴趣,影响着她们的消费对象选择。消费者常常由于偏好而形成具有稳定性的消费习惯,忠诚的购买和使用某一品牌。同时,她们也会由于某一商店有良好的意象,在购物过程中表现出重复性的惠顾购买特征。当大学生处于开心、兴奋、激动等情绪中,往往更注意到商品好的一面,而在心理上忽视其不利因素,对营业员的介绍和建议表现出很大程度的顺应;然而,当大学生处于愤怒、伤心、委屈等负性情绪中时,这些情绪的产生可能源于生活学习之中的压力,购物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压力的作用。

(2)地点因素与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关系。

本小组将大学生的消费地点分为了线下消费的实体购物和线上消费的电子商务,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消费模式以实体购物为主,电子商务为辅,但其中不乏有21.43%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电子商务,而倾向于电子商务的人群中,6成以上为男大学生,女大学生不足四成。如图2。这与本小组平时产生的想法相悖,在大多数人的观点中,女性更喜欢在课余时间登录淘宝、聚美优品、唯品会等网站浏览各大电商发出的商品信息。而本小组分析得出,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倾向于电子商务。淘宝网有一项数据表明,人们在实体购物的过程中,做出一项购买决策的时间平均为2小时,而对于同一件商品,人们做出购买决策的时间为22小时。选择网络购物让人更不容易产生冲动性消费,这也进一步论证了,男大学生的消费比女大学生更理性的观点。

(3)商品促销因素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影响。

市场营销人员应用大量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促销他们的产品,比如,电视广告、杂志广告和商业促销常常把他们的产品和商标(中性刺激)与令人愉快的形象比如有吸引力的模特(条件刺激)联系起来,通过高阶条件作用,经过不断重复播放,之前的中性刺激就会引发想要的反应(条件反应)——购买他们的产品。

根据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有赠品的商品,即同类商品中更愿意选择有赠品的商品,并有三成受访者明确提出会因对附赠产品的喜爱而购买某一产品,比如部分名牌牙膏会买两支送一个迪士尼的玻璃杯。本小组发现,性别对有无赠品的刺激反应无明显差别,分别有3614%的男大学生和36.9%的女大学生。而由于对附赠产品的喜爱而导致的购买意愿甚至购买行为,女性明显超出男性,有57.13%的女大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该行为,而六成以上的男生表示自己没有也绝不会这样做。

针对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网络广告的机会比电视广告多,且电视广告一般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这一现象,研究表明广告对在校大学生的购买计划无太大影响,仅有三成学生表示购买前会收集商品广告。

商品打折是企业吸引顾客的另一促销手段,打折促销对在校大学生来说确实具有强吸引力,有50.4%的男生表示会考虑在打折促销时候购买大量的商品,而有接近八成的女大学生会因商品打折而大量采购,其中零食和日用品居多。

2.2.3 大学生性别特征对冲动性消费的影响

性别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本小组所了解的168位女大学生中,有35.7%的人明确表示自己购买东西是无计划性的,有37.13%的人表示自己在多数情况无计划性,而166位男生中,有53.01%的人表示非常不同意该说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男大学生比女生更了解自己想要买的是什么,即性别差异会对大学生的购前计划产生影响。

调查表明,女性更容易对网站上的秒杀、抢购等字眼产生反应,进而引起购买欲望,造成冲动性消费,占女大学生总人数的55.6%,而男生仅有22.58%的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分析得出男生女生对数量因素的反应不同,女生更愿意购买总数少的商品,特别是在服装选择上面,女大学生会 更希望自己的穿着打扮时尚特别,不希望发生校园大面积“撞衫”的事件,而男大学生相比之下不太在意自己的服饰是否与他人相同。

2.3 其他相关结论

2.3.1 对品牌专卖店的实证分析

许多商家不仅在实体市场中有着自己的品牌专卖店,而且在大型网购平台中有品牌旗舰店。对品牌直营商店的选择问题上,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倾向于实体消费的大学生中,男女学生表示出对品牌店的相同喜好,仅相差2.5的百分点;而在倾向于电子商务的大学生中,有58.07%的男生表示更愿意在品牌旗舰店中购物,而有88.89%的女生会选择在品牌旗舰店中购物,其中以服装旗舰店为主。

2.3.2 大学生购后评价

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享受的是购物能够带来的乐趣而非产品本身,调查结果显示27.38%的女大学生认同该说法,而有34.94%的男大学生会愿意这样做。而针对“购物是否不计后果”的调查中,本小组发现有5成女大学生购物的时候是不计后果的,而男生相对较少,占总体人数的2771%。

3 结论

本小组将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形成机制归为是一种基于某种强烈刺激而引发出的突发的、立即消费的、事前无计划的享乐型非理性消费行为。这种非理性消费在实证中发现确实具有普遍性,引起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的特质与物美价廉的商品刺激,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喜欢面对面的购物,可以直观的感知所需商品的形状、大小、质感、性能等方面,男大学生偏向于方便、快速的电子商务,男大学生一般在购物前有清楚明确的消费目的,了解自身的需求,而女大学生则有时会凭借自己的一时兴起产生冲动性消费。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研究,有助于分析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心理,有助于挖掘产生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客观因素,有助于完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模式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从心理因素方面有效弱化非必要的冲动性消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郑灿灿.基于互联网看大学生冲动性消费[J].南腔北调,2010.

[2]魏长娇.大学生产品卷入度与冲动性消费关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3]德尔·I·霍金斯.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严念慈.顾客关系营销理念关系及其实践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校报,2007.

[5]蔡雅琪,施俊琪,王垒.冲动性消费行为的研究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4.

[6]徐萍.消费心理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陈旭,周梅华.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冲动型消费形成机理研究[J].管理与经济,2010.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消费;消费行为;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恋爱在高校校园中屡见不鲜,恋爱消费问题也成为了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学生渴望浪漫、追求时髦、接触时尚,缺乏对爱情的理性思考,物质基础就成为了他们衡量爱情真挚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其恋爱消费成本较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温州市大学城五所高校的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策略,以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消费观,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业。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大学城的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32份,回收率为86.4%,其中,有效问卷425份,有效回收率为98.38%。所有调查对象中,男生220人,女生205人,其中,大一108人,大二115人,大三90人,大四及以上112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共设置20个单选题、15个多选题和1个开放式题目。

3.数据收集。该调查研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恋爱消费用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恋爱消费用途中,32.6%用于外出就餐,26.5%用于通讯费,25.8%用于购物消费,12.4%用于旅游消费,其他占2.7%。由此可见,吃、喝、玩、乐是大学生恋爱的主要消费用途。据调查,礼物消费是大学生恋爱的最昂贵消费,除了传统的鲜花、巧克力、毛绒娃娃等之外,数码电子产品如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相机等及金银首饰等昂贵礼物也成为恋爱消费信贷趋势。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用礼物价格高低衡量爱情是否真挚的不良风气。

2.恋爱消费来源分析。大学生是没有经济能力的群体,其恋爱消费均来源于家庭、奖学金、兼职等途径。调查结果显示,72%的大学生其恋爱消费来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用,15%的学生恋爱费用靠兼职或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得额外收入,3%的大学生恋爱消费通过奖学金获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由其父母买单,他们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的挥霍,无形之中也形成了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

3.恋爱消费结构分析。恋爱消费结构以外出就餐、购物、旅游和通讯为主,其中外出就餐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5.8%。另外,为了制造节日气氛,恋爱双方在各种节日花销和双方生日时也额外支出了大笔费用。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恋爱消费观引导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个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其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层面。大学生不良的恋爱消费风气不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因此,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恋爱观和消费观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恋爱消费观。例如,开展恋爱消费观的辩论赛,让大学生在正反方的激烈辩论中对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引起学生讨论。其次,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提倡节俭的生活习惯,明确节俭消费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第三,高校可以开设理财课堂,对学生进行立才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理财意识和能力。

2.家庭层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是大学生恋爱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它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消费观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了解家庭收入,参与家庭各项开支预算,让学生体会父母负担,培养其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另外,家庭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还可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社会层面。据调查,大学生的恋爱消费观受到当今社会很多不良消费文化的影响,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恋爱观和消费观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第一,政府应积极宣传、倡导勤俭节约的和谐消费理念,鼓励健康消费。第二,媒体可以借助其宣传平台优势宣扬正确的恋爱观和消费观,并批判西方享乐主义、浪费主义的腐朽思想,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

4.自身层面。大学生自身要提高个人修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自我提升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第二,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朴实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骄奢逸之风。

综上所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消费观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行为,理智地思考和把握行为方向。

参考文献:

[1]侯雪松.浅析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5(2):28.

[2]胡冬梅.“90后”大学生的恋爱过程成本及对策引[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6):32-34.

[3]张晓琳,寇跃灵.大学生恋爱高消费的调查与研究[J].高效管理,2013,(6):200.

[4]位焕弟.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7):88-89.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消费;调查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商品消费得到发展的同时,信息消费也应运而生。大学生群体是新时展的主要参与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也是信息消费中比较特殊的群体。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信息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科学合理性。

一、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构成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消费构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电脑与网络消费、通讯消费、报刊图书消费等。在大学生的信息消费构成中,对于网络和通讯方面的消费占了较大的比重,由于大学生消费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消费动机和消费心理上与其他普通的消费群体具有较大差异。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虽然具有很强的消费欲望,但是经济上并不独立,对其消费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大学生信息消费的调查结果

(一)电脑和网络消费情况。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信息消费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周上网的次数在5次以上的超过10%,三分之一的同学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以上。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多种多样,以学习和查资料为目的的上网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玩游戏、交友、聊天等休闲娱乐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发邮件占十分之一左右。大学生有半数以上都拥有电脑,70%左右的大学生拥有MP3或者MP4,电子词典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拥有者占到25%左右。通过调查的数据可以发现,大学生拥有的电子设备较多,但大都数的消费还较理智,通常与年级存在很大关联,经济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原因。

(二)通讯消费情况。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人数占到了95%以上,大学生平均每个月的话费在50元左右,打电话的次数和发信息的次数都很高,并且每通电话的时间平均都在10分钟以上。大学生之中的手机普及率是相当高的,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有些学生还不止拥有一部手机,并且手机的价钱都很高。通过对大学生通讯费用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着许多不理智的成分,高消费和高开销现象比较严重。

(三)报刊图书消费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英语周报》、《青年文摘》、《人民日报》等报刊和图书在大学生之中受到广泛的欢迎,大部分的大学生平均每个月会在看书看报上花费30个小时。在图书购买方面大学生通常不会花费很多金钱,而是选择在图书馆观看或者借阅,具有很强的理性消费观念。

三、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当代大学生中的信息消费还是存在一定的理性消费观念的,信息商品价格和质量是影响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大学生在经济上都还没有独立,消费的资金都是由父母进行资助,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更加理性。

(一)缺乏理财意识。大部分大学生在信息消费时缺乏合理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没有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看到自己喜欢的信息商品,通常都会在自己的经济范围之内没有节制的购买,通讯费用也经常进行不必要的消费。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大学生信息消费中,大部分的消费都用来进行休闲和娱乐,而用来学习和自我提高的信息消费却很少。在通讯消费方面,大多数学生购买手机和通讯开支都用在了聊天方面,网络消费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许多大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和打发无聊的时间。

(三)消费动机不合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琳琅满目,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很多大学生在进行电子信息设备的消费时,不但关注其基本的功能,还对其外形和品牌进行比较。许多大学生在购买信息商品时只是为了追求时尚,由于盲目的攀比心理驱使,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

四、关于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一)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消费环境。学校应该加大对合理消费的宣传,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消费观念和习惯,促进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合理化。学校可以进行合理消费方面的讲座,在全校范围内树立良好消费的风气,促进健康消费观念的养成。

(二)增强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要在大学生头脑中树立牢固的理财观念,时刻反思自己消费行为的合理性,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三)抑制攀比心理,倡导理性消费。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攀比心理的产生是必然,但是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大学生攀比心理进行抑制,倡导其在信息消费时进行理性消费。大学生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审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将信息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范围之内。竞争是合理现象,大学生应该正确的看待,物质生活上与别人有差距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不要进行盲目的攀比消费。

五、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信息消费结构和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总体趋势是理性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结构不合理,攀比心理严重。针对大学生信息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为大学生理性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抑制攀比心理,促进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林芗,余芳.大学生信息消费心理与高校信息服务质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 张金凤,翟江,李志忠.大学生信息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2005(1).

第9篇

关键词:长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

近几年来,在体育消费市场上青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体育消费在整个消费市场上占有很大比重,体育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体育消费是在个人基本的生存消费满足之后而进行的,以追求个人发展和享受等方面需求为目标的个人消费行为。体育消费也成为高校学生消费的时尚追求,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愿意加入到体育消费的行列中去,大学生体育消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发展体育消费重要性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运动社会化和产业化所采取的积极政策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体育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势头,被人称之为当今社会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体育产业发展拉动体育消费市场兴旺发达,消费市场的繁荣又促进体育产业向前,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稳定的良性循环。体育消费市场是体育经济的基础,是体育经济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动力。体育消费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拉动城市的GDP,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刺激体育消费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发展重要途径之一。

二、长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特点分析

1.大学生人数多,消费市场大

长春市是一座文化城市,有着很多的高校,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大学等。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省会,省内的学生第一志愿大都想到长春就学。

2.体育消费方式多

当前长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项目较多。直接消费有到现场买票,观看足球、篮球比赛,间接的消费有购买体育用品、购买报纸、办理健身卡进行消费。

3.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强

当前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学习不在是学生生活中的全部,健身愉乐也成为学生求学生涯的重要部分。随着阳光运动在高校的进行,学生对体育消费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主动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强,能自觉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与体育消费中去,这是当前大学生体育消费可喜的一面。

4.大学生消费项目较广泛

大学生消费的项目比较广泛,主要消费项目男生多集中在篮球、足球、乒乓球、拓展训练,女学生主要有健美操、跑步、羽毛球、游泳。男女生体育消费有着明显的区别,女生多选一些运动强度较小,对抗性弱,不容易出现意外伤害的项目,项目大多可以起到美体健身的作用,而男生多选择一些对抗性强,强度大的体育项目。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策略分析

1.建立正确的体育消费理念

虽然大学生有较强的体育消费意识,但是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理念不正确,认为体育消费就是多花钱,去高档的健身会所才是真正的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只是一时的兴趣爱好,体育消费缺乏可持续性。要对高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体育认知水平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并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消费理念,逐渐提高体育消费水平。使大学生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

2.加强高校体育消费产品开发

加强对适合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产品的开发,要根据消费群体年龄、性别、需求的特点,开发出多种消费项目,以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需要。

3.高校要为学生消费提供支持

高校要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在周末与节假日延长体育健身场馆的使用时间,满足学生体育健身与体育消费的需要。同时要不断进行体育消费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消费习惯,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以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四、小结

大学生体育消费有着广泛的市场,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真正的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遵循市场规律,统筹计划,合理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产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消费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风气,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自立的精神,并创造优良的体育消费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小强,张卫军.陕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0(02).

[2]程新英.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02).

[3]邓正富.福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0(02).

[4]王亚琼.对贵州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