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10: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是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工具,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初中阶段,学好文言文,对中学生非常重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一些体会。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陈旧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化,一味强调灌输。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突出,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使教学活动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使整个教学丧失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直接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文言文教学模式化十分突出,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解题――介绍文学知识――正音、断句――朗读课文――字、词深析――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讲解练习、做题巩固――背诵记忆”的教学模式,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重新反思,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文言文教学。
2.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知识为中心,教学目标偏差,一味强调接受。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囿十“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和排斥心理。纵观我们的课堂,“理解词句含义、梳理文章内容、应试题型训练”几乎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句子的翻译也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于是,为了寻求意义的精确理解,讲解时一字一对,一句一讲,字求其训,句必索其旨。这样,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全无,雅致无全。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完全背离了学习文言文的初衷,教师讲得不厌其烦,俨然诵经的僧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几成速记高手。如此的课堂还有多少趣味可言?如此的学习又有多少实用可言?
3.教学方法单调
以诵、记为中心,应试功利性强,一味强调记忆。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文言文应试知识的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课文,记住的是“考点知识”,却没有达到“精神致用”的目的,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点,在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在讲文言文哪怕是练习册上的内容时,要尽量会补充作者介绍或把历史故事补充完整。于是,为了进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将本厚厚的成语故事搬上讲台,让科代表每天上课之前将成语的出处引文抄到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故事,再叫学生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说出成语并翻译黑板上的文言文,最后用成语造句,学会应用该成语。然后从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些文言知识,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如透过成语挖掘出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些文言现象、积累了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
2.引导预习自读
引导预习自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预习、自读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目的在十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预习的好坏,自读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据了解,有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有的认为文言文不像现代文好读,也不易看懂,因此读得很不主动;还有的认为反正老师要从头到尾全而地讲解,因而有依赖思想,只等着老师详讲和分析。这种被动地学习局而是必须努力予以纠正的。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教师要逐渐改变逐字逐句讲解的死板模式,清除学生的依赖思想。然后,人胆放开学生的手脚,加强预习,引导学生自读。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读方法:以独立阅读与思考为主,结合课文和注释,划出生字难词,自己查工具书,并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题准备答案。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3.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自其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即使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为此,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准确地诵读,课后更要鼓励并要求学生多读。诵读的形式很多,如教师的范读,分角色朗读,自读,也可以集体诵读,最好是互相结合。总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文章而定。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
三、结语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浅谈中学古文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诵读古代诗词,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2.通过掌握的文言知识,读懂一些比较浅易的文言文以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一些较有深度的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掌握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根据课标要求,教学上要想达到以上目标,我认为主要还得从以下同几点出发。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兴趣和信心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文言知识,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激发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三种方法:
1.成语名句导入法:利用学生从小学就已经熟悉的一些成语、名句导入新课,拉近文言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距离感,促使学生以积极、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敏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成语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字词的掌握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
2.背景故事导入法:要想让学生带着阅读的兴趣去读课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涉及课文的一些史实外,还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故事,特别是学生会感兴趣的故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要去探究课文的兴趣。如学习《隆中对》可以先讲三顾茅庐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能从背景故事中来理解课文内容。
3.名人导入法:学生对名人都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教学时不妨利用一下这种仰慕心理,通过介绍这些学生熟悉但又不甚了解的事迹名人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谚语等来导入课文,比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并给学生讲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给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做好铺垫,激起学生对《出师表》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意常用字的积累,讲究能力的提高。
文言文字、词、句不能一味死记硬背,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不是指写作上的运用,而是通过一些常用词的理解、识记来指导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这就是运用。所以,教师得让学生注重预习,标记疑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疑点;培养学生懂得联系旧知识,推求新词义;还要注意归类整理,用练习加以巩固。
总之,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过去学过的字、词、句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联系、比较来把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这就有利于词义的积累。当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式频繁出现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对这个词或句式的意义用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寻找其规律,以利于知识的积累与迁移。只有这样,学生的文言知识才能积少成多,才能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到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欣赏能力,注重人文教育。
古人在写文章落笔时非常谨慎,有很多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鉴赏,文言里面的思想精髓也非常宝贵,且他们在炼字、选词、句式的选择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等方面都非常讲究。所以在教学时,师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鉴赏,来体味作者隐含的细微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做好人文教育。
上面这些教法,对于教后进生来说有一定的作用,但还不是很实用。所以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笨拙却比较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怎样有效的掌握课本的文言文知识。一般选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大多都比较长,上课时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老师的讲解都能理解一些,但往往合上书之后,脑子就会一片空白。而文言的考点往往又是考词义和句子翻译。那么针对这个实际,本人会在早读课上让学生先读课文,再结合工具书把文言文的意思加以理解并进行强记,然后把工具书拿开,结合注释看课文,把翻译读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记住字词的意思,掌握句子的翻译,还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学生发展
当下,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总感觉到学习难度大,很难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多数学生惧怕文言文的学习和考试,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目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数还是采用直接讲授和灌输的模式,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导致教学质量滞后不前。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的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中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的高,这就要求,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势必会提升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对语文文言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一般学习积极性较高,成绩较好,反之,成绩不太理想。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很多的内容、创作背景、语法知识,学生都不甚了解,结果在糊里糊涂中学完,也不知文章的寓意和主旨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或者是阅读一些白话文,或者观看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在熟知的知识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提升,也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比如观看《贞观长歌》、《聊斋》、《西游记》、《于丹论语讲座》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通过影视作品和视频讲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学习兴趣的激发,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精心导入,巧妙设疑,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美等。就拿巧妙设疑来说,初中生好奇心较重,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文言文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把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实现了知识的完美转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具体直观的动态化知识。初中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初中生天生好动,对于灌输性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把知识穿插到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CAI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初中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激发,有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初中语文 讲授的内容很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对于这些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如果采取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而言,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有重点难点之分,为了完胜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就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三、革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认为,开展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处理文言文相关试题的能力,往往忽略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是教学的误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通过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由于学情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中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灵活丰富,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变化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鸿门宴》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的时候,可以实现分组学习,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为负责“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的故事发展路线进行知识点的梳理,然后就文言句式或词类活用分别请优秀生来点评和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这样在大家合作的基础上,小组之间又是竞争的关系,势必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作为我国的文化魁宝和文化传承载体,在中小学和高等教育中都有所涉猎,并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分值也是居高不下,为此,新形势下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质量。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从学情和学生的兴趣出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巧用多媒体技术,大胆的革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海涛.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4(10)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方法 态度 兴趣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它简约、明朗、韵律感强、信息量大。文言文,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向后人展示了我们祖先的光辉事迹、精神气节、文化襟怀。即使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也能从文言文所记载的历史中寻找到宝贵的经验和自我成长的价值。
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将其当作神圣的使命,将这种认真的态度带入我们的课堂中,才能为同学们传达正确的学习理念,才能不断地要求和提升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关“学习兴趣”,历来为古今中外圣贤名师积极倡导。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中都显得十分的必要与重要。特别是对于文言文,之前(小学阶段)同学们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形式,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快进入课堂,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形成新体验。教师可以采取的导入方式有: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的、情境创设导入等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喜欢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初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听故事,而是要从故事中学会思考――在聆听中感受故事,在聆听中增长心智、在聆听中收获人生。
比如在讲解《出师表》时,我们可以引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前段时间,新三国在全国热播,可让同学们讲讲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最好是关于诸葛亮的)。让同学们通过自己讲的故事,相互交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地方。然后由老师介绍历史上诸葛亮的事迹,并引出所学的课文――《出师表》。让同学们在文章中,去印证自己所讲的故事,去品评这个人物,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导入法。
文言文以其简约明朗、浓郁的文化韵味著称。其用字精准、巧妙,这是现代白话文难以企及的。通过简单的几个字,便可以为读者奉献一场视觉盛宴。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帮助同学们对文章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品评,向同学们展示这种文字形制之优美,意境之深远,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一组关于莲花的图片,并有感情地为同学们朗读文中关于莲花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过简约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画面,给同学们营造一种感性的认识。加以对字里行间文句的品评,让学生不仅眼前有了,而且心中也会出现一朵美丽、高雅、圣洁的莲的形象。在这种直观的感性品味中,同学们会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一道去深深迷恋起这花中的谦谦君子……
二、摆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文言文,毕竟与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在学习时,都感觉梳理文字很吃力。一方面因为古人用词注重精、巧、准,另一方面,古人的句子结构也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新课标》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以此为纲领,教学中更注重整体感知作者思想内涵,而非字词句结构。如此摆正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仅不会使学生在枯燥的字词翻译中失去学习兴趣,还会帮助同学们培养自主学习、欣赏品评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在讲授《扁鹊见蔡桓公》时,帮助同学们解决字词的困难之后,注重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以及作品的写作顺序、表现手法等。
扁鹊三次见蔡桓公:
第一次,扁鹊“立有间”(细心观察),诊断出“君有疾在腠理”,预言后果“不治将恐深”。蔡桓公的回应是“寡人无疾”。
第二次,扁鹊诊断为“病在肌肤”,预言后果为“将益深”。而蔡桓公的反应是“不应”、“不悦”。
第三次,扁鹊的诊断为“病在肠胃”,预言后果为“将益深”。蔡桓公“又不应”、“又不悦”。
第四次,扁鹊的表现是“望桓侯而还走”,蔡桓公“使人问之”,扁鹊诊断为“在骨髓”,后果“无奈何也”。
最后,扁鹊“逃秦”,桓公“遂死”。
通过这样的梳理,两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同学们感叹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简短的字句,便描绘出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可悲性格,扁鹊的善意规劝和机警形象。通过层层深入,逐步逼近,直到引人入胜。让同学们在层层推进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要注意防微杜渐。
老师通过注重“意”的教学,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态度。即在学习中,字词、结构仅仅是工具,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深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价值意义。毕竟,古文学习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从而把握内容的行文主脉,自然,古文学习的任务也就因此完成了大半。
三、总结学习技巧,攻克学习难关
词汇的理解、句型的结构,这是同学们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在学习中,老师要注重总结字词句方面的学习技巧,帮助同学们克服难关,轻松学习。
如,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为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记忆,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总结:
(一)“之”作代词。
在作代词中,“之”又可以有不同的用法:
①代人、代物、代事。在代人时,多为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它们”。在句子中作宾语或兼语,不做主语。例如“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指“失道”的君主,代人;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之:指窗户,代物。也有特例,作第一人称使用,可以译成“我”。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此句中的“之”翻译为“我”。
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翻译为“这”。例“渔人甚异之。”(渊明《桃花源记》)之:代所见的“美丽的桃花林图”。
(二)“之”作助词,也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①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悍吏之乎吾乡,叫嚣乎东西。”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如:“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④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
(三)“之”作动词。
……
……
老师在呈现如上内容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认识、自觉巩固,进而将“外在”的知识技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系统,并促使学生在课堂或课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式学习,以期实现真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真正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效。
总之,为避免学生在古文阅读时,为个别词句、个别语法而纠结,从而丧失了对文章整体力度的把握,对文章意蕴深度地探索。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特别需要尽可能的通过提炼归纳,让同学们对一些常用语法、常见字词,做到“了然于心”,并活学活用。因此在文言文课内走向课外时,学生才会更加便捷、更加得心应手,也让同学们积聚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文意的理解、思想的把握、写作技巧的学习上。
四、小结
初中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期。老师通过巧妙的引入、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指引、科学的方法,帮助同学们轻松理解文言文,深刻体会中国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学会借鉴古人的宝贵经验、吸取历史的教训,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避免走错路、走弯路。■
参考文献:
1.李正宣.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2002(9).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学好文言文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的教育也非常重要。但现在大部分学生抱怨文言文太难学,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头疼,甚至害怕、厌恶学习文言文,这主要是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到位,不能吸引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乏味、困难。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有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越多,学习的动力就越大,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头疼甚至害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太多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兴趣,学生就会有充足的动力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主动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因此,任课教师想要改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头疼、害怕的情况首先就要吸引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动力。学生感觉到文言文难学的原因是因为文言文的内容远离实际生活的内容,任课教师可以考虑一些教学方法,尽量让文言文所讲述的内容靠近现在所生活的内容,帮助学生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利用成语、典故等引入课文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大多来自文学原著,像《出师表》《岳阳楼记》《小石谭记》《桃花源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对原著所讲述的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任课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对原著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增进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从白话文小说、文章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学生在了解原著故事的同时就会增加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了解和学习中会逐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文言文。例如在讲解《出师表》前,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出师表所讲述的故事的背景进行介绍从而让学生增加对《出师表》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对《出师表》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学习动力。
(二)根据与文言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入课文
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在文学作品的风格表现上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文言文的背景加以了解会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课本内容,增进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以唐代和宋代为例,唐代的政治清明,科举制兴起,文化交流频繁,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风格上表现为大气磅礴的风格,读后让人心胸非常开阔;而宋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两宋矛盾尖锐,因此在文学作品风格相对较为婉约。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作品风格对文言文的风格、内容加以理解,也会对不同朝代的发展进行了解,从而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兴趣。不同作者的文学作品风格也会不同,相同的作者所处的时期不同文学作品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例如李白和杜甫虽然同处唐朝,但由于两人处于唐朝的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大有不同。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在人生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学生对不同的作者的背景进行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文言文作品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增加对文言文的学习。
(三)多媒体教学对文言文的背景进行讲解
多媒体本身对学生来说就充满了趣味性,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文言文进行讲解会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背景了解,增进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讲《三峡》这篇文章时,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长江、三峡的图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在讲解《木兰诗》《夸父逐日》等,任课教师也可以将一部分的影视作品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增加对文言文背景的了解,这样会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理解。
二、加强阅读,对课本内容进行领会
语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非常的重要,学生在进行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翻译时需要根据一定的语感进行理解和学习,所以任课教师需要考虑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语感的培养。很多人认为语感应当是与生俱来的,无法进行提升和培养,其实语感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接触而形成的一种直觉和理解,因此针对文言文的学习,任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篇幅逐步加深对文言文学习的语感,从而增强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了解,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关注单字解释和句子翻译
我们学习英语的第一步是学习英语单词,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道理也是同样,想要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研究就要先掌握文言文中的单字解释,学会了单字解释后才能够结合一定的语法和句子安排进行句子翻译,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所传递的内涵、反映的深刻内容进行理解。
讲解单字时也有一定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相对来说脱离生活,所以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经常会遗忘重要知识点,任课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文言文中的相同的单字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字多义,让学生可以对文言文中的重点内容加以巩固、理解和掌握,
四、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大背景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教学形式更丰富,让学生乐于学习呢?
记得牛津教师科翰(Kurt Hahn)曾经这么说过学习,“如同学游泳、学脚踏车,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这就是他所提倡的体验式教学。
什么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尊重自然、尊重人获得知识的自然法则的教育方式,致力于让参与者将自己的智力、情绪及行为全部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如何省时省力地将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向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教学,始终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一改以经典诵读为主的单一手段的文言文教学现状,让学生在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因为身心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深刻地激发起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实施。
方法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习的形式,一改往常文言文学习的枯燥面貌。
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学习、乃至生活的习惯,这也给体验式教学方式加载了广阔的新空间。
教科书里《论语》以及其他文言文的摘选内容,可以在一些知名网站找到资源。其中不乏原文讲解、原文朗读、原文跟读,甚至还配有动画讲解。这些既可在线观看,亦可下载。比起纯文字,这些有声朗读、生动的动画可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深入浅出,令人印象深刻,读来不乏味,做到寓教于乐。
这种利用公开资源,营造感官体验的课堂技巧是较易实现的。这种方法将学生的视觉、听觉与语言等“感官”集合到媒体传播的趣味之中,把文言学习的课堂上的轻松变作分段的“感官体验”。不经意间,学生们在课堂声声跟读,朗朗上口,不自觉地融入在古文古韵的诵读美、节奏美、语言美、寓意美之中。那些艰涩难懂的文意哲理用动画形式表现出来,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明白,便于感受文言文字之简s,文意之丰富等这些美好的方面。
方法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别人学习,结合传统节日丰富文言学习的方式。
追溯历史,我们知道,在中华国学的传承熏陶之下,台湾、日本、韩国等与我们的家庭观、价值观、美学观基本是一致的。可见中华国学的影响力,是超越国界、超越政治、横跨历史的。这样的“文化自信”诚如同志指出的“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为了让这些方式融入学校的具体班级活动中,让学生提起国学就骄傲自豪,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可以借助一些形式来拓展文言文学习的空间。
在我国有一些学校利用成人礼形式,用穿汉服说文言的方式,习诵《论语》宣告自己已经成人了,开始有责任感有担当了。在与我们同根同源的台湾,作为台北历史最悠久的小学之一,位于孔庙附近的大龙小学一直以传统经典文化教学独树一帜。这里的孩子们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都会参加祭孔大典的演出。参加祭祀典礼的师生们身披黄色绶带,伴随着庄重肃穆的礼乐声,舞生起舞,行初献,亚献,终献之礼。整个祭孔大典在共同诵读论语中圆满结束。可想而知,在这种切身体验下完成的节日庆典,会带给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子莫大的情感体验。看到别人这样纪念自己的成长历程,学生也会有所触动。
方法三、引导学生多参加公益性的夏令营活动,拓展文言文学习的空间,延伸文言文学习的外延。
学习文言文,就从体验国学开始。前面提及的利用网络媒介和传统节日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涉及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成就体验,操作起来显得简单、易于重复。坚持施加这些体验过程,可实现青少年学子对中华国学的普及性认知。而要将体验国学提升到更深刻的“精神体验”层次,笔者认为,品质优良的国学夏令营活动,是一种强化青少年从精神方面来体验中华国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笔者曾经亲历过一次国学夏令营,主办方将所有的营员集中到颇具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把大家与灯红酒绿的世俗世界隔离开。所有的人到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从古典建筑里就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奥精妙,营造出学校教学所无法与之相比的体验环境。
参加活动的营员来自全国各地,突破了地域的局限,通过设置不同的活动,从生活中理解书中的要义。学生从课堂里学来的《三字经》《弟子规》里关于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等落实到生活实处,理解透彻,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尤其是最后的学习成果汇报,他们分享各自的感受,互通自己的观察结果,各自所切入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带给每个人以心智启迪。这都是对课堂教学非常有益的补充。正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比书本理论可有帮助多了!还有比如鼓山幸福体验亲子营,有表演艺术、游戏劳作、故事分享等多元活动,让小朋友亲身体验以伦理学习为主轴的营队内容,自然而然学会生活礼节,以及养成孝顺、合群、知足、感恩、共享等美好品格。
方法四、抓教育契机,积极引导,从精神层面激发学生养成自觉接触文言的习惯,让学生强化体验式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曾经有个学习语文很吃力的学生写过这样一段话,“看到那些之乎者也就让我脑袋疼。算了,我一现代人就别折腾了。笔者做个为文言骄子们鼓掌的人,鲜花总需要我这绿叶陪衬”。说这样话语的学生往往是没能领略到我们国学的趣味,没体会到文言的精妙。他们的学习思想还有待纠正,学习态度有待端正。对于这样的学生,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看一些励志的文言文,短小精悍,理解难度不大,但道理深刻。当学生发现短小文章,简单几个字就包含那么丰富的内容时,他们或许就能做到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从文言故事里汲取精神营养,爱上言简意丰的文言文了呢!
总而言之,新课程一改只重分数不重实效的教学方式,在这组合型的体验式文言文教学中,把中华传统包含的“儒家治世、道家修身、佛家养心”的精华深植于学生的行为之中,使之自觉反馈为日常品行。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对文言文教学提出来新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能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是新课程的标准。因此,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方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埋头奋笔疾书,课后按照要求进行背诵,教师检查,最后顺利通过考试。如此一来,本优美凝练的古代美文就被分解的七零八碎,不仅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想必教师面对这种学习景象也难以激起太大的热情吧。面对新课程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应该怎样改进教学方法呢?下面,本人将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并结合案例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
预习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课堂的学习扫清障碍;另一方面,充分的课堂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跟随教师讲课的脚步,良好的吸收课堂知识。针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可以在预习阶段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改变以往一味灌输的做法,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查阅资料,学会独立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和重点。布置预习作业时,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提出一两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并标注出疑点难点,留待课堂一一回答。
例如《鸿门宴》这篇课文,只交代了故事的原因而没有大背景的介绍,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时,就可以问学生:“这则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发生在什么时期?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查询历史材料,以了解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并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中通过故事情节的进展去判断刘邦项羽的性格,最后通过对全文的了解和自己的思考,给出各自的判断。而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学生细心预习,运用工具书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经过如此详备的预习工作,学生对《鸿门宴》的大背景、故事情节、一些重难点词语句子、还有课文主旨和人物形象就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
二、课堂讲解,鼓励学生活跃发言
须知仅依靠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整个课程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了解,帮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课文。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诵读,一方面考察预习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如对多音词的错误阅读、对课文的语气把握等。
如《鸿门宴》中有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第一个“为”读wèi,表示介词“给”,第二个“为”读wéi,表示动词“做”。显然,这两个读音的差异,就会导致意义上的区别。同时,通过读课文的诵读,还可以让学生再次熟悉并梳理一遍课文脉络,当学生对课文达到一定的熟悉度时,教师的课堂分析会更顺利,学生也会更好的吸收消化。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另一难点在于对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的讲解,有了前面的基础,教师的课堂讲解可以分环节并以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如此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知不觉记下了知识点。课堂环节的设置可以词、句、段三个部分分别开始,词语方面包括重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还有一些重要的虚词,如《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意为接纳)”,“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使动用法,表示‘使……活’)”“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等等。重点句子部分,包括常用的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等的分析,教师讲解这类型句子时,可以适当让学生找出并分析。再次以《鸿门宴》为例,文中“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一句,就是非常明显的一句省略句,完整结构应为:“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指项伯)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指刘邦)俱死也。’”对于能够找出并解析此类句子的学生可给予适当鼓励,让学生展现主体性,使他们从以前对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自觉转化为主动探求状态,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时也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课文的具体分析结束后,教师应该再次从整体出发,用整体来推动部分。如讨论预习作业中留下来的问题,检测预习和课堂教学成果。前面我们以《鸿门宴》的预习为例提出的问题“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在课堂尾声时就可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又完整的复习了一遍所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说明,如张良告知刘邦项伯的通知时,刘邦问:“君安与项伯有故?”可见刘邦的多疑性格。
三、课后复习,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
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虽然课程讲解是最核心的部分,但想要使学生完全掌握我们渊远流长的古代知识并与现代思想相结合,课后的复习和加深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以《鸿门宴》为例,教师讲解完毕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在视觉上加强对故事的记忆,也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如《史记》中对刘邦项羽鸿门宴以后的进展的描写,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而对课文中比较重要的段落,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强化记忆,这样不仅满足了考试要求,也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趣味生动的比赛,如针对刘邦和项羽谁的性格更好的辩论赛、改编《鸿门宴》的戏剧表演比赛等等,无形中又让学生得到了复习,也收获了快乐。
也许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只需要注意些细节的改变,却能给学生带了极大的变化。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不能不说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探索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成婷.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9期.
[2]刘滨.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J].魅力中国,2009年第17期.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德育 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内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但是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教师只看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如此有知识的人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当今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因而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使德智相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肩负着传承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大力进行品德教育,抓好德育渗透。
一、注重情感熏陶,渗透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是要学生理解在下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激起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学习《春》要激发学生认识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从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二、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要利用教材,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小树立为祖国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语文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的素材比比皆是。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梦赴战场,山河复归;辛弃疾的《破阵子》,写醉里看剑,梦回沙场,都表现的是诗人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第三册现代诗三首中的《母亲》一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母亲深沉的爱,学生通过学习会受到感染,在学习中自然地激起他们的丰富情感,与作者的感情融合,产生共鸣,这样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对父母长辈的深沉的爱。如《一面》一文中,通过描写作者与鲁迅先生的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而这一内容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训练的绝好素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影响、得到教育,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别人的高尚品质。讲授《中国石拱桥》、《核舟记》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独特之处,尽量找出教材中与德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训练。
三、作文训练,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上作文课时,可尽量选取与德育内容相关的东西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使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受到德育熏陶。如写《我的家乡》,学生通过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描写,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可通过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关心他人、拾金不昧等典型事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言传身教,渗透德育教育
教之道,德为先。教师不仅要言传知识与道德来教育学生,而且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情操来影响学生。“教育无小事,师长无小节”,青少年学生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强化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无论在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品行操守,还是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乃至仪表服饰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比如,要求学生不喝酒、不吸烟、不打牌,教师首先就应做到。以自己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准则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五、结合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处于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生从小学的识图解字转换到到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尝试,这也对将来深入学习语言打下的坚持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的学习显得非常的重要,采取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学方法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授课,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们能力培养上缺乏多样性。初中语文的教学地位非常特殊,它是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对学生以后学习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特色分析
多元化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成绩。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与小学语文教育相比,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读与写的教学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包括对课文的快速阅读,文言文的理解,各类型文章的写作等等。在新课标改革体系下,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对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上要有新的突破,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 知识传递以及情感人格的塑造。此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多元化教学也可以理解为多思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变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善学生的单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够认识新事物,面对新的问题能够正确的分析和辨别,是学生能够对复杂的文章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提供一个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自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点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要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理解能力制定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的群体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2.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
教学方式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好多元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必须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应该从初中语文教学的以下几点进行。
2.1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制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口语语言的组织能力的训练。除此之外,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上,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和思维能力。如以阅读理解为例,以多元化教学方式为中心,在文章的阅读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文章大概进行阅览,之后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大意,让后要学生进行精读,通过精读发现文章的独特之处,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提出各种假想,甚至可以通过文章的理解延伸到对相关事物的看法等等,教师可以允许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者个人的形式进行总结发言,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和本意。这样的阅读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写作课程中,教师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去想想写作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写作,同样的写作题目,允许不一样的文章思想和内容。这种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2.2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施
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制定结束之后便在教学中实施并进行验证教学方案的优劣:
(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思维的扩展和创造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们的热情作为依托,因此教师要想尽各种可行的办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新事物的好奇心,是学生们一直保持高涨的学习劲头。例如,在进行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与写作主体相关的事物和情景中去体验,如作文《树叶黄了之后》的写作题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田野里进行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包括天气、人们、动物和植物等等,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有许多素材,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苦恼心情;
(2)分组组织辩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元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思想的来源就是汇聚学生的理解和看法,然后交换意见进行自我理解。课堂的教学辩论就是集结学生思想的一种教学方式,将学生根据就近原则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作为课堂的主持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扩展和主题的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大多以提问题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觉得主体的深奥性;
(3)抓住时机指导点拨。点拨是在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及时地点拨。点拨往往会让学生们顿感茅塞大开。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直观点拨,让教师给予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们的思维流畅。情景点拨,教师利用周边环境与条件,给学生们一种多元化的意境,学生们的思想会因此而开阔。联想想象点拨,纵向思考,让学生们深入思考问题,并能够融会贯通。
3.结语
多元化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意义深远,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达到多元化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广阔,不拘一格。只有如此,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新一代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芳.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7-58.
[2]王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62-163.
[3]闫智娟.浅析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2(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