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10: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教育的背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课改;德育教育;行为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而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清现实,着眼未来,勇于探讨,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优秀人才。学校德育教育既要做到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还要做到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以何种德育方式为先导进行教育活动,把握德育教育的现状,探索提高德育教育水平的新方法。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德育教育内容枯燥单一,与现实生活脱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封闭单一的德育教育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现阶段的学校德育教育无法与现实生活产生密切的联系,往往只是教师将提前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听,至于学生有没有听懂并不重要。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使德育工作陷入僵局,课程的育人功能被忽视。还有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过分占用和挤压德育教育的课时,使得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教师要想德育教育成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就必须顺应潮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德育的开放性,增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二)德育教育重视管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很多学校里,把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放在对学生的行为和纪律教育上,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培养,对德育的理解不透彻。其实,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格,以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实并非如此,学校只注重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只要学生犯错就会给予相应的惩罚,使得学生变得唯唯诺诺,没有活力,久而久之就成了学习的工具。学校的这种做法使德育教育成为了管束学生行为的规则,失去了德育的真正作用,教师的教育使学生感到不满,因此,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三)德育教育高要求与低投入现象日趋明显
如今,一些学校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现象明显,将师资投入到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上,使优秀教师扎堆,而对德育教育则关心甚少,很少举办德育宣传实践和讲座等活动,致使德育工作开展困难。但是,学校又要求德育教育要形成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因此,高要求与低投入的矛盾就成为了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学生家长对德育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就是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至于德育并不重要。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是德育工作开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工作必须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必须把德育与智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的目标。此外,学校要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严格的德育考核制度,构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形成“道德长城”,争取把学生培育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用自身的魅力感化和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德育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
(二)不断优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教育内容,增加对爱国主义、社会道德、父母亲情等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德育教育新局面。同时,德育教育还必须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逐渐成长。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改变“小课堂”封闭的教学现状,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不断优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或者纪念馆参观学习,感受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及革命先烈的壮志豪情;还可以组织学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提倡文明出行、宣传环保知识等,培养学生养成社会服务理念和关心社会的高尚情怀。
(三)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矛盾,寓德育于活动中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矛盾,正视德育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德育在各个学科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影响,收到理想的效果。新课改明确提出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基础。每一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实践中,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创德育教育新模式,建立校园网站或者校园论坛等网络互动形式,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坚持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德育的真正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德育水平,从而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刘学静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教育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元文化;和而不同;德育;多元智能;策略
随着沟通和交流方式的多样性发展,当今世界呈现多元文化发展的的新格局。对于学校的德育教育而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在多元文化发展下的今天,已经很难再发挥其有效的教育作用,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转变德育教育的观念,更新德育教育的手段,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多元文化的形成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水平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多种思想得到了同时传播,导致社会上思想文化呈现多元趋势。西方的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道德标准等不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作用、相融合。“多元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后现论的发展,多元文化在20世界六七十年代开始扩大。从多元文化的性质角度,有学者给多元文化作了如下定义:“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各种文化的总称。多元文化既包含合理文化、也存在有害文化。”从宏观角度来说,价值观、信仰、风俗等都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从微观角度来说,多元文化即人们在生活中积淀和表现出的理性化的拥有智慧的东西。英国学者C.W.沃特森认为:“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指在一个社会里存在的多种文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则认为:“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不同信念、行为、肤色、语言的多样文化所组成,其彼此关系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理解多元文化,不可置否的是,多元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多元文化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主流文化强调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从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多元文化的发展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发展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拓展了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校通过德育教育手段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而另一方面,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也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例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所选择的文化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其教育价值是否与社会背景相适应,如何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不同文化的渗透和取舍……都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文化是思想形成的重要环境。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具有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在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1.多元文化直接能够导致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判断和选择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引起学生在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错乱。2.多元文化下势必多种价值标准同时存在于统一领域,容易使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失去对文化权威的尊重,模糊其价值判断标准。
(二)多元文化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具复杂性
德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学校德育内容的复杂化程度加深。而我国固有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以说教为主,在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不能将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学生道德标准由外向内的形成和树立。
(三)多元文化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影响
随着多元文化向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教育,多元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多元文化的涌入,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发生着改变。综上所说,可以说“多元文化”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和多方面的,如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开展,也很容易影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三、多元智能了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成为“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智力的发挥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与文化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等对智力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影响作用,文化对智力的养成作用充分表现在一个人的多项实际能力中。”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表达智力、运算感知智力、美感欣赏智力、多维想象智力、健康技能智力、交际交往智力和内心修为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能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利用学生的差异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1.“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额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2.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工作不应“闭门造车”,而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习俗、价值观等进行比较、甄别,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思想,有能力抵御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素。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策略的思考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德育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一)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原则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完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弘扬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在“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从而完善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完善个体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
(二)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开放性与民主性
多元文化造就了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多元文化全面渗透和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不应避重就轻地一味“关门说教”,而是要顺应时展,增强开放性和民主性,通过具有说服力的价值澄清过程有意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上靠拢。
(三)改革学校德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城镇化;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正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的农民却面临着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心智变化的敏感期,因而应该关注这些学生的德育问题。鉴于此,引出本文。
1家庭教育体系科学合理化
1.1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亲子互动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造成学生厌烦学习,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的完整及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性格、习惯、品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家中的初中生来说,城镇化的农民父母想要担负起对期家庭教育的责任就必须调整好自身的转型情况。父母要认清自身教养行为对孩子影响程度,同时还要提高教养方式的科学性。
近年来,外出务工已是许多家庭的必然选择,但为了保证孩子最佳教育时期-初中期(青春敏感期)不被耽误,应尽量保证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或者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务工,最大限度的保障家庭的完整性,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2应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做好家长职责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受到父母观念的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心理负担直接来源于其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子女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最坏的情况则是其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同时,家长期望过高,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以来,不但会让家长失去耐心,也对亲子关系有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此可知,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监护人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摆正心态,不以成绩衡量子女,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合理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充分观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给孩子制定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贪心沟通、体贴谅解及鼓励表扬等,让子女能够很快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父母将对子女的爱与其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对子女最佳的教育。
2进一步优化管理过程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其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时期而有所获,感知人生幸福。所以,在对城镇化进程下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不能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成长。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学校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设置适宜的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还能提高其思想意识。
其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建立这部分子女的信息卡(档案),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让留守学生的寄宿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学校要关注城镇化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动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动态,从而实现孩子们学习与心理的并驾齐驱。
再次,要平衡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对城镇化农民子女开展教育,着重针对这部分子女的品德、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老师的进一步增加,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学校需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融入新集体。
当前,城镇化农民家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因而学校应该多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给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积极与学校的安排做好配合,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校影响家庭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氛围。
2.2城镇化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农民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变,而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变弱,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农子女问题的关注度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探索。那么,怎么样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呢,思路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寻求新的办法和解决策略;另一点是从加强学生自律能力方面进行入手,通过各方的努力,为这些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初中农民子女教育事业发展、改变现有教育现状的内因则是要通过树立其自我教育观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发远离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德育工作者要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教、自强、自治、自学、自理等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要对后进、叛逆学生进行疏导,给予较多的关心,用真情和行为给学生以人文的感化,提高城镇化农民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以来,我们制定的具有创新性的相关制度才会更加容易有力的实现,而对制定的政策法规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城镇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因势利导地使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此外,也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以浙江职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以职业成长发展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根据,以教学过程为基本,紧紧围绕浙江中职教育实际情况,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
关键词 :中职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
一、背景
浙江省中职教育正在经历一场跨越式的重大改革,改革中最大的障碍,即从以往重视数量上的扩张转变为质量和内涵的亟待提高。浙江省中职教育近年来急速发展,在学生人数和教育资源得到不断扩充的同时,面向社会输出职业人才的质量也正经受着时间的考验。从中职学校走出的每一名学生,是否可以胜任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工作,是否有驾驭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否可以出色地扮演其在社会中的角色?这需要中职德育教育作为引领,有机地和专业教育相契合,不断改革和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二、德育现状问题分析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出现了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校培养的学生职业定位的准确性以及中职教育学生特殊性的定位与德育课程普适性之间的矛盾。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德育课程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泛泛之谈。以餐旅专业学生德育教育课程为例,调研发现,学生对通过德育课程后的预期工作岗位的道德行为规范不清晰。而中职餐旅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服务行业,技能的学习与其岗位的职业道德素养明显没有做到两条腿同时走路,职业道德素养被忽视,培养的学生服务意识差,职业素养较低,和社会提供的具体就业岗位的要求有差距。
第二,德育课程设计的内容常年不变,没有紧跟社会职业变化的步伐。学校所使用的德育课程教材基本上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尽管每年也会根据实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总体来看依然过分追求大同,内容的更新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针对中职教育不同专业的具体适用性较差。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对服装专业的调研发现,德育课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限制,没有紧密联系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思想的发展需求。调研发现,服装行业变化非常快,学生的思想也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动而产生快速的变化,然而教学内容却依然老套,更新不足,很难吸引并引导学生取道健康的职业思维路线。纵观历史,越是走在时尚最前沿的专业反而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引领。学校在使用“道德美”这一概念时,往往只偏重于它的道德内容,而忽略它的美学特征。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与普高课程相比较,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教学内容的学术化较为严重,还是按照传统科研型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科逻辑构建知识体系,课程一味强调完整性和知识点的系统性,与社会实践的需求、与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与中职学生具体化教育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职教育的宗旨形成了背离关系。
第三,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设计都明显存在弹性不足的问题。中职教育存在着专业多的现象,因此教学需要具体详尽,同时要紧密联系实际,讲究从实践中来,也从事件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我们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缺乏以上思想作为指导,总是统一计划进行,具体到某一特殊专业群体的德育教育其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通常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德育课中实践教学时所占比例不足,使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中没有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课题组同时发现,教师没有及时紧密地联系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设计案例教学,进而导致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和德育案例实践的课时和项目不足,造成了学生所受到的德育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很难在体验上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另外,教师习惯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弊端。通过对数控专业的调研,课题组发现,已有的德育课程设置没有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紧密结合。职业德育教育没有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量课时浪费在传统的德育学科知识上,而将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用来作为具体的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明显不足,没有发挥作为职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思想指挥棒作用,尤其是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的引领作用。
传统的德育课堂,缺乏变化的教学设计,缺乏更新的教学内容,势必造成职业德育教育重量不重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有较高素养的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需求。中职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需要以优质的德育课程作为引领,以高质的专业课教学作为积淀,从当前中职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德育课程所遇到的瓶颈式困境来看,大而全的课程目标、没有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和缺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分析是直接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此中职德育课程急需改革。
三、改变当前德育困境的对策
如何解决当前中职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摆在诸多德育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次的调研和尝试,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从教师的传统观念改起。传统的德育教学课题为老师讲学生听,尽管教师不能完全摒弃这种教授方式,但应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打造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交流沟通、主动发现问题、能够自我带入案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教学环境?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满足各种专业学生去适应具体特定工作环境的需求,开拓教学课程空间,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有效地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学习内容,最终满足中职学生健康全面且不乏个性的发展需求,是中职德育课课改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纵观教学心理研究史,无外乎要从学生的特定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入手,从学生的现阶段的生活、专业学习的独特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引导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不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原来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其次,德育课题组教师之间要紧密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中职德育课改对教师备课要求不断提高,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专业差异大)、备方法、备重点与难点,围绕学生来备课。因为中职学生专业差异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他们面临的困惑或者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往往会迥然不同。这就需要备课教师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拓展思维,解决突出的实际问题,同时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就给教师的教学备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更需要教师之间互助合作,从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案例取材等方面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备课内容。一般情况,备课组需定期举行教学探索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集思广益,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案”。同时,教师应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注重引导课题,调动学生搜集与课题相关信息的积极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重营造平等对话的空间,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以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需求,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要适当引导,不要强势说服,也不要激化讨论,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
最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要打破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要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要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对学生进行跟踪式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着重考查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处理解决自身发展和职业技能中所遇到的困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在大方面求同的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或许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尽相同,但若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上是积极向上的,也应对学生的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肯定和尊重,注重鼓励和引导,注重考查中职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考查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全面的评价参照信息。评价的形式同样需要多样化,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评,协助学生做好自我教育和反思总结,注重引导、启发,真正把德育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在上述广泛的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确立的中职教育德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纵深全面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为目标,调整思路,以德育教育纵向贯穿整个专业技术教育为主线,以促进中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为方向,推陈出新,建立一个与时俱进、有地域特色、不断创新、重质重量,满足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中职人才的中职教育德育课程新体系。最后,课题组拟对德育课堂教学改革具体践行过程中,尝试建立以市场为指引、以素质教育为基本要求、以实践为突出的课程形式,将德育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精细化匹配,并且使教学内容更具活力和实践指导性,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于志晶,程江平.荣国丞浙江中职课改:省域推动的实践逻[J]职业技术教育,2014(30).
[2]王婷.打破千人一面教育顽疾[N].浙江日报,2014-11-13.
【关键词】网络德育教育问题 措施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智能手机等。儿童也无法避免的很早就接触了网络。网络已经走入小学生的生活,并为小学生打开了另一扇了解世界的门。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为小学生提供了新的娱乐和学习渠道,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中掺杂了大量负面、消极有害的信息,如果不加以筛选,很容易侵蚀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伴随着网络普及出现的这些新问题也给我们教师敲响了警钟,网络时代下的德育教育该如何开展,本文接下来将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归纳,希望能给各位教师同仁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据可靠资料显示,目前我国9岁及9岁以下儿童接触网络的人数高达80%,有些儿童甚至在刚学会说话的同时就接触了网络,成了十足的“老网民”。网络成为了继电视之后,最受小学生欢迎的室内娱乐“活动”。同时,很多小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高、时间长,其中很大一部分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超过了5个小时,当中有不少已经有了网瘾倾向。网络时代给小学生带来了更加多源的接触世界的渠道,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而耽误了学习,“网瘾少年”已经成了“网瘾儿童”。这种现象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网络德育教育应运而生。网络教育是最近几年刚刚产生的,但是它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它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问题。
1.学校尚未完全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
网络德育的出现也是最近几年,部分学校还未完全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也没有使用网络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究其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对网络教育认识不清,把网络教育等同于了多媒体教学,有的是并不重视网络对儿童带来的危害,而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其他工作上,有的则是认为网络教育是“偏方”,重视传统德育教育而忽视了网络教育,认为搞好了传统德育教育就可以了。总之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带来的都是对网络教育的轻视。学校没有系统的网络德育,也就无法在学生与网络之间搭起健康的桥梁。
2.学校德育网站建设工作相对滞后
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是以学科教学即课程为载体的德育渗透和以活动为载体的主题教育,利用网络开展各类德育活动还不普及,更不系统。学校德育网站相比主流商业、门户网站来说,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网络德育队伍缺少专才。网络德育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思想和渊博的德育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有效实施德育的能力,而现实恰恰紧缺这类复合型人才。二是专题性开展网络德育的栏目或内容与互联网上浩瀚的数据资源相比,有关网络德育的内容则显得数量贫乏、内容枯燥、信息滞后。三是学校德育还未把网络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阵地,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去抢占本该属于自己的阵地。
3.网络文化对网络德育带来的冲击
网络上的信息多元、繁杂且隐蔽。而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还未建立完全,很多东西对小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恶意谩骂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网络必然会被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所侵扰。导致小学生道德观的扭曲和蜕变,最终对德育、对小学生的三观形成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强化小学网络德育工作的措施
1.教师要在学科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如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可通过展示北京立交桥、天安门广场、虎门大桥等标志性建筑让学生理解,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再如充分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信息与法制教育,指导学生科学上网。
2.学校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在规划本校网站时,首先应将德育纳入其中,并配备专、兼职教师开发、建设,让积极的、健康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这一阵地,使德育以主动的姿态在学校网站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学校还要在校园网上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儿童网站,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3.家长要积极配合,为学生更好地接受网络德育
教育建立起保护防御作用的“网外网”需要明确的是,父母是保护学生网上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做好小学生网络德育,除了学校、教师的作用外,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积极发挥家校合作的双向引导教育功能,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而要达到此种可观的德育效果,家长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要“不甘落后”,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接受信息时代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网络专家克里斯蒂伯纳姆指出“教育儿童使用网络媒体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在于必须教育父母学会使用它们。”正说明了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道德价值形成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家长要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交流,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同时也要善于反馈,做到主动自觉的与学校、教师联系、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为学生更好地接受网络德育教育建立起保护防御作用的“网外网”,保证德育工作及时、有效、针对性强。
问题是当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之后,我们的教师将如何应对。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改变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甚至还停留在过去,用老眼光老办法来看新问题,因而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有的教师看不惯学生的表现,任由学生发展,显得无可奈何;有的教师则会表现得极不理智,或骂之,或罚之;有的教师动辄请家长或送交政教处处理。师生之间矛盾重重,彼此怨恨。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发泄各自心中的不满。
新的教育现象,逼迫我们教师作出思考:
1、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变得空前的强烈,他们觉得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他们要求自己和教师在精神上应当是平等的。因而,对教师自律的要求也变得空前的强烈。
2、个性的张扬,使得今天的学生变得很难接受批评。教师要由耐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调整心态,不要总按过去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学生,要学会宽容,忍让,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3、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刺激着学生对求知的欲望,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所以,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提高职业技能、专业水平,这里指的专业水平不是指学科水平,而是指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眼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上,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了家长的角色。
因此,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教师一定要研究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新课改主张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张扬个性,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以放弃教育批评的功能和手段为代价。但需要有相应的批评教育的策略。事实上,我们都十分清楚,成长需要两种力量:一是关爱的力量,一是批评的力量。有时批评的力量比关爱显得更有必要。因此严肃的问题摆在今天的教师面前,我们应当拥有怎样的批评武器?我们是否构建了一套成熟有效的批评反思的策略?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在这方面显得力乏技穷。辱骂、体罚(变相体罚),交给班主任或相关部门领导,把家长请来……诸如此类。于是,矛盾不断激化,形成恶性循环;当自己发现所有的手段用完后,就会感到无奈。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的原因。
现实需要我们教师提高从事教育职业的素养,提高教师个人的行为品质素养。我以为以下策略可供参考。
策略一:身正才能正人。我们要获得学生的尊重,不仅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质值得学生尊重。如果教师个人素质的不高,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谨记道德的教育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伤害学生,对学生的利益特别关注。道德的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求考虑学生不同的但合理的观点。
策略二:教学是教师职业的生命,也是保证教师获得学生欢迎的基础。教育的成功常常源自教学的成功。因而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是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的重要手段,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一定要将教育的行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的。
策略三:习惯造成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德育教育不能仅从将大道理入手,更多的是要从生活的小事抓起,从他们的衣着、发式、妆饰、坐姿、言语等细小的方面入手。细节决定成败。用生活的事例、学生关注、喜欢的事例教育学生,多从正面讲清道理。
策略四:了解学生的秉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学生同步成长,不仅仅是指在教学的层面,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认知方式都有必要与学生一同成长的必要;道德的教育意味着要设立一个高标准和预期目标,并激励学生去实现,也催进教师思考实践。
关键词: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必要手段 策略
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有着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它是素质教育一部分。一方面,它不仅培养孩子具有优秀的素质,良好的品格;另一反面,也是提升整个民族、国家全民素质的奠基石。但目前我国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未形成专业化的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主要就如何落实德育教学开展深入研究。
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概念的错误理解
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狭隘,对素质教育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错误,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兴趣、爱好的培养;缺少有目的和计划的安排,使得素质教育不够深入,只停留在浅层次中。
(二)成绩决定教育好坏
现在的升学压力,大家只关注成绩高低,不在乎素质教育是否贯彻落实,家长、老师、学校都在谈论成绩。对于孩子的思想教育认识普遍不足,过分重视应试教育的主要学科的成绩,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素质教育的课堂成了摆设,有时还要让步“语、数、外”等学科教学。
(三)社会环境影响
在“快餐”时代的影响下,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环境也在日益翻新。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如何有快又好的突破“效率”的难关,寻求最优捷径提高学习成绩,成为老师和家长热切关注的问题。而对于学生人格健康的关注普遍缺失,严重阻碍了德育教育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汉代司马光曾说过:“德者,才才之帅也。”高思想品德的人,才能拥有高社会地位。它是伴随人的一生,展现个人魅力,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无论多么有才华的人,都要以德服人。在小学期间是培养孩子德育品质重要时期,必须要重视,德育分两方面:一是学校组织的德育课堂,另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的熏陶。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是为了保障孩子拥有高道德水准,少年强,则中国强。
三、实施德育教学的措施
(一)改进教学工作
1.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监督学校认真实施德育教学,组织专门监督小组,走访各个学校德育教学课堂,严厉打击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学校,鼓励认真开展德育教学的学校,形成模范效应。
2.学校组织、安排德育课堂,组织教师参见德育培训。了解德育教学,避免出现认知不足、理解错误的情况,考核教师德育教学水平。调整德育课堂,规避教学的单一、不合理。德育教育,不应仅局限在思想品德的教育,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师还需适当在其他课堂上渗透德育。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去养老院、敬老院、孤儿院、扶贫救助会等一些公益组织,从社会角度,让学生形成切身的体会。
(二)培养专业管理人才
对于缺乏专业德育教育人才,而导致的德育教学在各个学校实施的差异性。可鼓励和组织各个学校开展德育教学交流,在会议上可大胆交流意见,畅所欲言,将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同时,还可组织相应的教学培养,通过“再学习”,进而产生新的认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好的运用和发挥。
(三)德育教学模式变革
保留现有可行的教育手段,重点提升学生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课堂听讲课后讨论、查阅资料相结合,定期组织汇报、宣读等,在教师带领下展开讨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德育学习。
(四)保障基础工作
让思想品德课程有计划进行,保障学生在课堂中循序渐进的接受德育内容。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局限于对德育内容的死记硬背,让学生在概念上正真理解,不固化思想道德。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驾齐驱,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开始。让家庭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评价机制要完善
学校要避免以成绩决定学生德育的好坏,判断一个学生品质的优劣。综合全面的看待问题,全方位的衡量,将学生情感、道德、行为分析都纳入评价体系当中,形成完备的测评体系,为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轻松的氛围。
同时家长要参与其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改变应试教育时的旧观点。参与到测评中,加强劳动培养,尽可能接触外面的实践,多与学校、教师沟通。齐心协力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显得越发的重要,德育教学是参与素质教学的重要手段。目前德育教学还存在着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观念老旧,使德育教学在小学教育中主位缺失。因此,我们应加强引导,引起重视,让大家都能了解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它对于人格还处在发展变化时期的小学来说是核心地位。落实以素质背景下的德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维,马薇.以德育为抓手深入落实小学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4).
[2]王凤军.素质教育背景下小W教学方法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3,(15).
对于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来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其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培养人才的模式,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都会应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和不断创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中职德育教育概述
在中职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属于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特征。一般来说,中职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以企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职业教育生涯的规划,中职学校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和法律道德教育,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就业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根据相关数据研究显示表明,我国诸多的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深度落实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原则,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充分的认知能力。同时,很多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还都会是采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所谓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力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识的讲解,从而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和单调,从而使学生丧失对德育知识学习的热情。
三、互联网对中职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1.互联网改变中职德育教育的授课方式
在中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使用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打破了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的方式。在互联网模式下,中职德育教育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改变了教师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教学地位,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到更多的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问和补充,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2.促进教师水平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大众的信息传播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及时的获取与学习相关的信息与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增多。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的创新德育教育的知识内容,就会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德育学习需求,从而影响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促进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中职德育教育教学课程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進行德育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教授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及时发表意见。互联网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中职德育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推行策略
1.积极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在积极推进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社会大众的发展潮流,善于为教学课堂引入新鲜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去了解新鲜事物。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造与学生进行心灵上沟通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日常学习的实际状况,以便于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给我营造轻松愉悦的德育教育课堂氛围,提高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教学质量。
2.严格教学,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相关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的使用教学语言,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学习作出正确的方向指引。在德育教学课程开课的前期,教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做好备课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创新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3.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从根本上促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依托互联网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选择最适合学生和让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互联网平台,构建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深度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计划,形成平等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以便于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4.丰富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减轻了一定的负担,同时也十分方便教学教师去搜集教学资源,为传统的教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教学力量。如果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德育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仅仅注重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德育教育课堂的约束,积极实现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去认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五、结束语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会使互联网技术被社会大众普遍应用。互联网技术逐渐地渗透到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对社会大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查汗.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6,(39):244-245.
[2]任芳芳.关于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2):414.
[3]蒲清平,朱丽萍,赵楠.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03):119-123.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信息技术;资源;课程
伴随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许多新型计算机产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例如说宽带、多媒体产品等等。同时,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为我国的教育环境提供了变革力量。信息化环境下,幼儿德育教育拥有了新的朝力。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幼儿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信息化环境对幼儿园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以及社会性都在日常地生活里逐渐形成。他们是否能够养成良好地道德品质和教育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产生于发展,信息化技术为幼儿德育教育活动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教育空间,更加深层、更加广泛的体验空间,推动了幼儿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教育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信息化环境为幼儿德育教育提供了许多可选教育环境。
1.音频和视频环境
由于信息化环境的影响,视频与音频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环境中两项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这两种技术利用音频来传播声音、利用视频进行画面传输,通过它们可以进行声画并行传输。例如广播系统、视频播放系统以及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等。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现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科技力量的快速发展,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今,幼儿园已经采用了许多网络化信息系统,例如方便与孩子家长沟通的互动网络,即QQ与校讯通等等。
(二)信息化背景为幼儿园德育课程带来的影响
1.拓展了德育教育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的是为了实现课程教学而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因此,为了使德育教学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德育课程资源是必须要得到拓展。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过程里,课程资源比较封闭、单一,然而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课程资源的变革。正是信息化技术的高效、高精度特征让德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拓展,并且弥补了以往德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着的一些空缺与弊端。
例如,传统式教学资源通常是以图片、文本和教师的论述等,然而在信息化背景下,资源将会以愈加丰富地形式呈现在教学过程里。以“一块玩,更开心”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把日常教学过程里拍摄的图片以及摄像进行筛选,然后在孩子面前进行展示,孩子可以通过视频回想起当初的幸福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模式避免了传统式教学中的枯燥地围坐讨论,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2.园本德育课程的活化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幼儿德育课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实现部分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改革,同时还具备了鲜明地时代特征。基于幼儿数字环境下的幼儿德育教育,更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地行为品质,引导他们实现社会化精神。例如说利用广播、网络等一些技术可以加快德育教学的实施,创造出一种良好地教学气氛,凸显教学活动过程,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例如,以往放学之后,幼儿往往会在园内玩耍,许多玩具最后都没有被收拾。在现环境下,我们通过校园广播以及一些信息系统开展实施以“怎么样有效管理幼儿园玩具”的论坛,让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到这个论坛,一起来讨论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玩具。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提高所有孩子们对玩具管理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投入到幼儿园玩具有效管理的活动中去。
三、总结
幼儿教育作为儿童的启蒙式教育,为了培养他们良好地道德品质,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我们要以有效开展幼儿德育教育活动为目标,选择合适地科学技术作为教育环境,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拓展德育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来打造出一种快速便捷的幼儿德育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全力合作。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日常地幼儿园德育教育活动里,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新式动力资源,实现幼儿德育教育的快速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国利.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J].职业,2015,08:122.
[2]赵志毅,赵艳平.幼儿德育新理念――后现代视野下幼儿园德育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41-43.
[3]郑梅华.浅析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34:218-219.
[4]杨恒茂.关于当前幼儿园德育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