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的重要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9 17:10: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的重要意义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基础知识;价值;终身学习

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构建这种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可以将之运用到其他学科当中,进行知识上的串联,从而带来学业上的进步;更可以运用到生活之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对学生知识目标的评价是:“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注重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在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知识层次上,又从意义、行为动词上做出了准确的描述和规范。从这之中,便可看出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学习环境看,检测学生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试卷。高中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高考,而高考就是在固定时间内做完一张张试卷,学生平常也是大考小考不断。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存储大量的学科知识,并进行准确答题,才能得到有效分数。高中化学题型有单选、多选、推理题和计算题等,考试时若不归纳分析,逐个看题,势必会浪费大量时间,影响分数。如果学生构建起化学的知识体系,了解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并总结记录,考试时过滤并推敲,就能大大节省时间。另一种检测方法是化学实验,检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化学物质和药液的属性、各主要化学公式、化学器皿和化学流程有充分了解。但是这些知识比较琐碎,进行化学知识体系构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记住这些零碎知识,加深印象。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提升,学习成绩才会上升。

二、知识体系在化学中的运用

以高中化学人教版为例,进行知识体系在化学中的运用。以化学平衡为主线,进行电解质溶液、水解溶液、电离平衡等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这样学生就能清晰掌握相关的平衡知识。再者,构建化学实验知识体系,首先需熟知化学药品的名称和特性,仪器的作用,然后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只有明确知识点,才能进行准确的知识体系构建。比如,高锰酸钾的作用,它的颜色是紫色,碳酸钙与什么发生反应会出现气体,摩尔质量及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又是什么,对这些基本知识要知道并分得清。

每一册的学习都有它固定的规律。教师在教授课本时,可以选择将规律事先告知,鼓励每一单元的学习后进行总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分享交流,使学生对知识体系构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尝试。待到熟练了,希望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总结,自己构建,这样,对学生才是最好的。下图是对化学元素知识体系的构建,多采用箭头方框,清晰明了,简单易懂,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再如,人教版有机化学选修中有一单元主题是糖、氨基酸和蛋白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糖类的组成和糖类的属性着手,列出氨基酸的组成、氨基酸的结构和氨基酸的性质,再列出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逐步深入,由点到面,构筑有关蛋白质、多肽的知识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大量书写双水解离子公式,得到书写规律。首先,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然后进行配平,左边先配平电荷,右边再配平其他原子;最后H、O不平则在哪边加H2O。在做计算题时,学生常用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和电荷恒等等,常用方法为质量守恒、十字交叉和差量法等,这些都可以在计算中积累下来,构建知识体系。

三、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价值

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知识更为轻松,或是说能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化学实践实验和创新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和不一样的学习感受,从而养成合作、分享的美好品质,进一步使学生形成了自我、学习、生活内在的整体联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构建知识体系,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学生系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具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串联,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倪仲.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苏州大学,2014,13(03):116-117.

[2]冯红梅.新课程体系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2007,27(10):106-107.

第2篇

数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和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功利思想盛行,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往往只看重数学的计算方法和具体结论,很少关注数学推理证明和思想,没能很好地体现数学的文化和教育功能,这无疑背离了数学教育的应有目的。国内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且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思想和方法,以期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能够从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受益。

一、数学文化和教育概览

“数学文化”,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则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数学文化教育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改变数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提高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数学文化教育在其中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数学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数学哲学、数学史的研究之中。最早系统提出数学文化观的是美国学者R•怀尔德,在他的著作《数学概念的进化》和《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中从文化生成的理论、发展理论等方面提出数学文化系统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将数学文化研究推向的当属哥廷根学派著名的数学家M•克莱因,在其传世之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自序中写道“: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数学在工程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宝贵的、无可比拟的人类成就,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以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克莱因的另一巨著《古今数学思想》被誉称是“就数学史而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书中着重论述数学思想的古往今来,努力说明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各门数学之间以及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尤其是和力学、物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克莱因的继承人,同属哥廷根学派的德国数学家R•柯朗与哈佛大学的著名拓扑数学家H•罗宾合著的数学名著《什么是数学》是探寻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完美之作,爱因斯坦评论说:“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西方数学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国内较早从事数学文化理论研究的是著名数学哲学家、教育家郑毓信教授,在数学•哲学•文化•教育系列丛书中的第一部著作《数学教育哲学》中就已经开始用其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数学教育的哲学基础,提升了数学教育的理论地位。另一力作《数学文化学》从数学的文化观念、数学文化史的研究和数学的文化价值这样三个方面构建起了数学文化学的初步理论框架。郑毓信教授在他的《数学文化学》中指出,西方数学并不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可能的数学形式,中国古代数学与古希腊数学很不相同,数学文化的研究也必须有中西数学文化的差异与比较性研究的内容。最近几年,关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专著也越来越多,比如游安军、黄秦安、齐民友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给数学文化以新的解读和发展。笔者也曾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数学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和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给出了粗浅的分析。

进入21世纪,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渐渐地渗透到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特别是2003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数学史、数学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着手把数学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推向全国,随后国内一些大学陆续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在本科生数学文化教育中开展较早的应该是南开大学的顾沛老师的课题组,并且得到了听课学生的广泛认可,数学文化课程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课程组后来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是公选课,受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在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文化思想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二、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实施文化教育的措施

囿于当前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课时普遍不足的现状,完全将数学文化教育的重任纳入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数学教育规律的。所以,在数学公共基础课开课之前有必要根据各校的实际课时数,合理安排好课内和课外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期达到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文化思想的目标。

(一)课内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措施课堂教学是大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如何通过数学文化观下的课堂教学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摆在高校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的课题。

1.增加数学科普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数学科普知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特别是数学史和数学应用方面的知识,挖掘数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背景,精心挑选内容健康、形式多样、贴近授课内容的科普素材(比如数学名家、数学典故、数学名题、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恰到好处地插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引入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阶段工科院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很难对接,学生在学习物理、几何或经济学时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囿于课时限制被教学计划删除。因此,可采取与专业教师交流或合作的方式加深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认识,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合理调整授课内容,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遇到的需要用数学知识解答的问题,作为案例直接引入课堂教学,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更加紧密。#p#分页标题#e#

3.增加数学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开设数学实验课,以学生的亲身参与为主,基于某些具体的数学问题以计算机为工具,让学生通过数学软件或自编的程序进行自由的探索,从中发现、总结出可能存在的规律,然后加以论证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由于受到师资和实验中心机房的限制,数学实验课只能从部分专业试点,实验的内容和学时需要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合理规划。

4.课堂教学施行问题解决型和小课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研究能力。突破纯应试教育的数学教学思维模式,变传统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授课方式为“实际问题———数学化问题———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就是将教材中相关的若干内容加以组合、整合为一个个有明确探究目标的小专题。比如在刚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时,让学生研究“高等数学在本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在学习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时,让学生探究“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在日常生活的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在学习曲线的参数方程时,让学生探究“曲线的参数方程的应用”等,并由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二)课外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措施大学数学教学模式客观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直接接触机会,只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教学时间是很难完成大学数学教学的所有目标的,通过数学文化观下的课外辅助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课时不足、师生接触不多等实际问题。

1.指导学生成立数学互助小组。大学和中学很大的区别在于,师生之间的接触明显减少,中学里的高强度练习和考试也一去无踪,此时最容易出现在监管缺失和答疑不便情况下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鼓励部分同学成立数学互助小组,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助的平台,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相互监督和鼓励的机会。教师可与小组成员协商制定细则,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活动章程,避免流于形式。

第3篇

1.1转化医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转化医学提倡以患者个体为中心,强调多学科交叉合作。转化医学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从发展走向成熟,需要多专业的交流与协作。在国外转化医学起步较早。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了发展生物医学的长期计划,主要是培养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能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间互相协作研究的团队。在NIH的推动下,2011年美国已有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在内的38个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进行转化研究的医学中心;2005年苏格兰政府与惠氏制药公司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2007年,欧盟实施的第7个框架研究计划,将预算中的60亿欧元用于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同时世界著名医学类核心期刊都为转化医学开辟了专栏,相继组建了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和TranslationalResearch等国际性专业杂志。相比较而言,中国在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日趋高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Med-X研究院”;2008年上海复旦大学依托其附属医院,率先成立了“出生缺陷研究中心”;2009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组建了“湘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研究恶性肿瘤;2011年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等。

2010年陈竺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直接药物作用靶点为PML-RARa。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该类型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砷剂成功治疗APL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典范之一。

1.2转化医学的研究内容

转化医学是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生物医学发展的时代产物,其中心思想是以解决临床和健康问题为目标的实验室基础研究。转化研究是转化医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包括:①分子靶向治疗;②寻找适当生物分子标志物,提高临床辅助技术对临床工作的辅助效力;③药物二期临床实验。此外,还有基因诊断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组药理学与个体化医学。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1.2.1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大多数慢性病是多病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异质性很大,因此,对这些疾病不能采用单一方法来进行诊治。着眼于患者的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疾病基本特征进行分子分型,以此为基础实施个体化治疗是现代医学的目标。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可以对治疗方法、药物、剂量进行优化,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2.2生物分子标志物的鉴定与运用基于各种组学方法筛选出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判断药物治疗效果和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分子标志物及药物靶标,如DNA、miRNA、蛋白质及多肽、炎性因子及其通路等,有利于针对性地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药物筛选的成功率,缩短药物研究从实验走向临床应用阶段的时间。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开发应用,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作用。

1.2.3药物临床实验及研发美国曾有报告称,研制一种新药,从选题到临床应用,平均要用14年的时间。近40年来,美国在恶性肿瘤的研究方面投入2000多亿美元,收获了156万篇研究论文,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得到显著改变。转化医学通过收集和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海量数据,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标,有效地降低在临床二期实验中药物靶点验证性研究的失败率,提高了基础研究的转化率和速度,为新药的临床应用和个体化治疗研究开辟出一条革命性的道路。

2转化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一致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中医学先进的理念与落后的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限制了中医理论的广泛传播及其诊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然而转化医学的出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与中医药学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历程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不谋而合。

2.1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运行模式相同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学产生、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从临床积累的经验中抽提理论,再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是中医药发展的经典模式。基于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出现严重脱节而产生的转化医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可以指导基础研究方向。虽然传统中医学不进行实验室研究,但其“临床-理论-临床”这个螺旋上升的模式与转化医学的运行模式是一致的。

2.2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理念统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存在着方法论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临床医学以系统论为导向,基础医学则以简化论为基础。转化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健康除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关外,还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这决定了转化医学必然是一种复杂性研究系统。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应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定量分析生物系统若干组成部分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反复计算和/或数学建模及试验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医学是借助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科学,其蕴含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系统生物学的理念相统一。

2.3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所倡导的治疗方式相同现代疾病谱逐渐向慢性病方向转变,其发病原因有多种且机制复杂,以往的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奏效。转化医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患者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其本质就是个体化医学,体现了现代个体化医学的特征。

3中医药转化医学的特点

3.1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精髓,如果中医药的研究忽视中医学的特色,一味地追求细胞乃至分子层面的机制,或盲目地模仿化学药物研发模式,必然导致临床与科研的脱节,最后中医临床只能依据古代经典,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因此,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3.2以患者个体为中心中医学的整体观既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密切相关,并建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体系,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医学研究模式。

3.3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相互促进的连续过程中医药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具有“实验室-临床-实验室-临床”不断循环的运作特色。中医学也是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基础与临床之间不断地循环转化,才能促进中医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4中医药转化医学的实施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如何开展,如何顺应世界医学发展潮流,是当前中医药界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中医药语言现代化和中医临床、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的现代化是中医药转化医学实施的关键。

4.1建立中医学转化研究机构有条件的研究型或教研型中医药大学、研究型医院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可采用加盟或联合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以临床和基础及药物研发为主体,结合中医古籍研究的跨学科中医药转化研究中心,并吸引相关企业共同参与,以平台管理方式进行统一部署和联合攻关,构建起一条高效率的转化链。此外,也可以通过内部选拔或对外招聘的方式组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室。此外,生物医学信息学为解决转化医学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学,其研究者应该成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4.2加强转化医学推广教育和转化型人才培养长久以来,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提拔和奖励主要依据研究者的论文,而不是其带来了多大的临床效果。而临床医生则缺少时间去阅读相关文献,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交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较低,知识结构也较单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相对欠缺,对世界医学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滞后,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既懂中医又具有现代西医科学实验技能,并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内中医药大学与开设的中医学国家理科基地专业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4.3加大扶持力度与政策引导长期以来,高昂的经费支出是造成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十分缓慢的核心问题,原因在于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转化过程成本高,前期的巨大投入使许多企业和医疗机构失去投资的动力。其次,中医药转化研究的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利益协调,很容易在关键环节产生脱节现象。因此,政府除了要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和扶持,引导大型企业赞助中医药转化研究外,还应制定有效的体制、规定,将各学科、各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高效的研究团队。

4.4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展开中医药转化研究中医药转化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和加快中医药向更深层次水平迈进。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开展应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①重视中医经典的指导作用:2006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项基本任务,强调在“继承”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充实完善,才会有中医的创新。②推动经典复方的方剂组学研究:方剂组学以中医方剂作为研究内容,以提取物的质量控制为前提,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然后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明确其作用靶点、研究其调控机制。③协作进行病证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陈可冀院士认为,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④注重结合中医临床:进行中医药转化研究时,必须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特色,针对证候的分类、治则治法、方药选用、证候转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应用各种组学技术,筛选出不同层面的与证候发生发展、辨证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并给予其在脏腑及四诊信息中的定位。

5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重要性 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更好地展示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而且新颖的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不小的难度。笔者根据化学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策略。

一、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验。第一,实验是一种课堂互动的表现形式,对于初中生而言,陌生而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领他们主动探索。第二,在展开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具,例如试管的大小、量杯的用途等,可以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实验的真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三,学生在观察实验、学习化学知识时,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发展,特别是思维的开放性和缜密性得到增强。化学实验是一个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需要学生认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另外,化学实验可以增进初中学生对生活常识问题的了解。第四,化学是一门需要探究的学科,恰当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化学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尽管素质教育提出了很多年,课改也一直在进行,但对于初中教学而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大。目前,初中化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对于初中教育而言,大部分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语数外这样的主科上,因而教师和学生用于化学学科教学的时间都较少,使得无论是在学习的深度和还是广度方面,都有不小的缺陷。学生和教师都想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化学学习效果,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2)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化学这一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觉得化学只要不拉低总分数即可,忽视了化学能力的培养。(3)由于初中生的心智不够成熟,他们会因为授课教师的个人因素决定自身的学习动力。对于大部分初中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较无趣的学科,因此化学教师在上课时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课程标准和化学教材,因为新课标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程度,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适当处理,因材施教,以便实验能更好地突出实验教学的意义。2.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化学的真谛,自行探索实验的目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控制好自己的讲解,不能一味地灌输,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上,通过实验教学获取实验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3.在实验器材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制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废物再利用。例如,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替代烧杯的用品。总的来说,实验用品的制作,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实验环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4.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应贴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化学。化学教师在讲解实验时,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生活,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察觉身边的化学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博大。5.部分化学实验会产生化学垃圾污染,如对环境有破坏的废气、废渣及废水,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及时处理实验垃圾,例如在讲解使用滴管时,即使是没有危险的药品,也不能将滴管直接放于桌面上,必须将滴管放在烧杯中,且一只烧杯里面不能放两只滴管。通过讲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绿色化学的观点。

四、总结

化学学科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师应当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认识实验的本质。合理的实验可以将学生较难懂的化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既方便学生理解,又方便教师讲解。另外,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实验的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并合理地安排实验。

参考文献:

[1]李振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206-207.

第5篇

在化工生产中,化学原料的选择会根据化学反应的需要为标准。然而,在实验室中,就可以非常容易的发现。即便生成一种物质,其化学原料可以有许多种选择。例如氧气的产生,可以采用很多种方法。在实验室中,并不会去要求特别严格,也就是以经济安全为主。而在实际的化工生产中,就要考虑很以方面。首先,化工生产要以经济为第一原则,即开办化工场首先要盈利,其次要考虑到原料的节约,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润。此外,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符合当前世界的主流———节能环保。对于化工生产而言,节能是一个难题,而环保则更是大难题。尤其是一些过滤以及电镀等行业中的化工技术,处理结束后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富含大量的重金属以及具有危险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饮用水或者是水源,对人类以及生态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中原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工生产中也占据一定的重要位置。

(1)纳米原料在化学反应应用化工技术的重要性分析。纳米是当代高端的技术,其接近微观的技术使得很多领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化工技术中,纳米原料也得到了应用。纳米的优良特性很多,表面以及内部结构等都有着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在涂层的防护方面,纳米原料可以降低溶解性,并有效隔离紫外线等外在的侵扰。在化工技术以及化工生产中,纳米材料起到了非常大的抗辐射的作用,其应用前景乐观,并进一步推动了化工技术中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2)化工技术中,催化剂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化学反应中都需要催化剂的使用,并且在大型的化工加工生产中,催化剂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催化剂能够有效地控制化学反应的时间,并直接影响着化学反应的效率以及速率。而在实际的化工生产中,化工技术要求催化剂的使用效率要非常高,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标准。然而,在多数化工加工中,催化剂的效果往往都是无法满足要求。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化工原料的浪费,增加了环境污染等等。化工加工中,催化剂的使用最好也是采用纳米材料。这样在催化时间的控制上,以及效果的呈现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2化工技术中废物处理相关的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分析

化学反应的应用不仅仅是用来进行化工加工,即不完全是进行生产,对于环保的难题———废物的处理问题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环保为主流的时代,化工技术方面对于废物的处理是主要课题。化学反应的充分分析与利用,在实际中进行的对比分析,掌握了化学反应的最佳条件,最佳使用率,最佳产出效果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废物的处理问题。长久以来,化工场的污染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主要原因在于:

(1)废物处理过程复杂,同样需要采用化学反应进行有毒有害物质的综合。

(2)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为了节约成本而不愿意去进行污染治理。以上2点分析中,可以对第一点进行重点分析,化工厂中危害最大的为废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需要进行处理。对于污水处理,应该安排专家,对废水先进行抽样化验,分析水中含有的主要有害物质。然后再根据其化学反应原理,进行中和处理,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沉淀,降低其危害程度,保证废水无危害排放。

3结语

第6篇

一、英语教学由文化差异看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文化因素是影响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英汉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国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多样性

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要想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样的方式,勇于创新,不断尝试,适时地持续地进行文化渗透。在渗透中文化的类型也有很多种。如地域性文化差异,就是指的由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它的影响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这种地域性会给一些外语学习者造成阅读理解上的严重障碍;社会性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既受社会制约,又与社会相依存,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与其它民族相异的社会现象,他们产生出许多的新词,这些现象和词汇都是特殊的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反映着当时的客观社会历史,却使非本民族的外语读者觉得困惑,易造成阅读上的歧义: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方法的具体体现

1.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文化因素。

(1)词汇渗透。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不能一一对应。想要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先要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文化意义。例如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我们说的“红茶”是英语中的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红糖是brown sugar,不是red sugar,green hand指的是“新手”,He looks blue.(他看上去情绪低落。)我们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

(2)语法、句法的渗透。汉语句子注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比较注重句子结构上的完整和逻辑上的合理。英语教师要设法营造英语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使用英语的条件。简单的英语问候如:“How are you?”可以用“I’mfine.”“Thank you/Fine,Thanks.”来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还可用:“I’m OK.”“I’m all right,”“I’m not very well”“I feelterrible.”等。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说,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结合多媒体,拓宽渗透途径。多媒体教学已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听英语广播,观看原版英语电影等形式,直观地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提英语听力水平。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时予以帮助。

3.布置研究性任务,开展合作学习。一般来讲,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都已有所了解,但了解的范围、深度不一,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有的学生了解的多一点,有的学生了解的少一点。让他们在课堂讨论中获得尽可能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就西方餐桌礼仪和西方圣诞节的习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言踊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西方的餐桌礼仪和这一传统节日有关背景知识高清楚了。讨论教学给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他们在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英语的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课标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单元教学中适时地布置一些实践探究性任务,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外国文化。

第7篇

关键词: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药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有效途径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决定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其树立品牌的基础。因此,积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结合办学实践,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1]其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在人际文化层面是“医为仁术”的道德观,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是存世古籍、相关器物、诊疗实践等各种物化的形式和过程。[2]只有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充分认识、准确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质,从而更好地培育突出、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所以,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根本。

2.立足办学目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一要弘扬历史。即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厚的文化蕴藏予以开发、宣传。二要传播理念。即梳理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及辨证施治等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加以发扬广大。三要崇尚医德。即学习历代医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格精神和中医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将之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四要推广普及。即推广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认可中医。只有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点。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一方面要开展理论研究。即,开展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对象,以中医药学发展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探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研究。即,开展中医药诊治方法研究。既加强中医药四诊方法、辨证论治等独到的诊治方法的研究,探讨其临证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等,又加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等,并进行提高和推广的应用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即,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自身研究,探索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等。只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探讨,才能将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所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探讨,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

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环境形象体系,要注意做到两点:

一要对校园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即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上,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医疗、生活等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并依据各建筑功能与风格的不同,加以命名和标识。从而以表征建筑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彰显中医药文化精髓,突出中医药文化的底蕴,使校园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科书。

二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规划。即对校园的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的布置,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功能。包括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比如在走廊悬挂名医画像名言,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等;“下地”,比如在道路镌刻或书写中医药名篇、格言等;“矗立”,比如在广场设立中医药励志石、历代名医雕塑等。从而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2.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

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重要渠道。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其中,一方面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成立学生推拿协会、针灸协会、刮痧协会等学生社团,举办“杏林之春医学节”、“药膳美食节”、“中药标本展”等艺术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包括开展名老中医学术讲座、“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举办“中医药经典著作读书班”、“传统中医教学班”等教学活动。此外,还要组织开展太极拳、气功等中医药保健体育活动,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二要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其中,或者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或者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并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专科专病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等等。

3.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

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二是加强理论培训。即,以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为立足点,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组织学习文史书籍和中医药典籍等,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提高其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本领。

三是建立宣讲队伍。即,以有效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组织成立以专家为主、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并通过举办中医药书画展、摄影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4.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组织和管理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组织管理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保证。构建组织和管理体系,要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管理、组织与协调,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科学化。

二要适当增加投入。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和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满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使之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近期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

四要制定评价机制。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确保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教学、管理、服务业绩等评定工作之中。

三、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统筹规划:使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计划、措施等相互协调,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二要做到“两个并重。[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既注重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等硬件建设,又注重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更新,道德修养的提高等软件建设。专业与科普并重:既强化专业教育,教育师生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信念,又强化科普宣传,创新建设载体,充分利用校报、网站、校园广播等进行传递文化内涵。

三要做到“两个把握”。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中医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精髓实质和独特价值,注意建设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从而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各要素、各项目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整体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周晓菲.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09-07-16.

第8篇

1.1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生活化

体育的价值就是实现体育贴近生活、生活充满体育。只有这样体育才能更好地展示体育的魅力、实现体育的价值。因此中学体育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教学不管是为了实现健康体育还是终身体育,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实现现代化体育教育也是时展的大势所趋。所以构建体育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服务,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加强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生活化和现代化。

1.2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立体化

教育倡导“以人文本”,任何教育都是以学生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同样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体育离不开生活,生活同样缺不了体育。体育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享受运动的快乐,从而获得愉悦的体育情感体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和需求,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信息网络能够更多地了解体育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立体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更好地展示体育的高难度动作,全方位展现体育技巧,实现我国体育教育向现代化迈进。除此之外,体育教学的立体化还可以向学生展现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

1.3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模拟化

体育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有充分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实施体育教学。一般情况下,中学生缺乏专业的体育基础,运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进行一些体育知识的讲解时难以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最终会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对体育教学的动作模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这样的动画模拟中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相应的体育动作,而且教师也能够减少体育教学的压力和工作量。在信息化技术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实现体育教学。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一些体育比赛视频等,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体育知识,强化学生的体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锻炼的意识,最终实现体育信息网络化教学的目标。视频中实际运动技巧的讲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体育的魅力。

2体育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2.1实现体育教学结构的优化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我国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的课堂上,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差异,导致许多的体育知识只能靠学生的想象以及教师的讲解来进行。长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最终会影响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态的画面以及专业人员的演示来了解相关的体育知识,提高自身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除此之外,教师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还可以减少教学压力和教学负担,优化体育教学结构。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进行交流,减少不必要的体育教学环节。在网络中教师还可以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来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

2.2能够准确把握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体育有关内容时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第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了解我国体育教学的动态,从而帮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提高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状况,能够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快速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尽量满足学生的课堂需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第三,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把体育教学数字化、智能化,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2.3提升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实时交流,从而能够帮助中学体育教师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教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我国国内的教学方法,还能够了解国外的一些先进教学模式,从而为自身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思考。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对事物一般都充满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体育教学的特色化。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和兴趣爱好,找到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4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的体育知识,书本上一些抽象的讲解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除此之外,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体育教学,也会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下降。所以中学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可以动态模拟体育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知识,最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3结语

第9篇

一、化学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现状

在化学教学中,我常启发、调动学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期盼学生能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渴望学生能互相交流、合作探讨、互帮互学。但这种期望往往被学生沉默不语、随声附和、低头躲避,这充分反映出当前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薄弱。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的内心便产生了失望。我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此类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不会提问

学生经常把碰到的问题当拦路虎,以解决问题为最大快事,而很少从生活实际或学习中自己提出疑惑。学生想当然地认为问题是教师、专家或教材上给的,自己的任务就是解决它们,很少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意识开始的。

2.不敢提问

我国中小学生有了疑惑而不问的情况也很普遍。学生内心的疑问往往是一闪而过的,在解题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学生要么顾不上把内心的疑问提出来,要么潜意识地认为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要么对向别人请教问题心存疑虑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把问题压在心底而不是明确提出来。

3.提问水平不高

我国学生即使有时会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但提出的大多是呈现型问题,而很少是发现型或创造型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多指向学科领域,常常是与课堂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解决途径

1.转变教师的角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不要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现在的学生了解知识的渠道很多,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答不出来,有时也是很正常的。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敢给教师说,想与教师说,要与教师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启发诱导为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答案。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日益被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日趋严重的现象,绝大多数与化学有关。化学在环境污染的治理、预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的知识点,紧密结合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其治理预防的措施,让学生深感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引用一些与化学现象有关的成语,这样既可以恰当的引入题目,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如在讲“燃烧与灭火”时引入“釜底抽薪”等,由此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来理解灭火。

3.建立积极的课堂评价体系

学生个体间是有差异的,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害羞”“怕说错了”等畏惧心理,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给以鼓励,逐步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使其从“我怕说”,逐步走向“我要说”。有的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很有可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多用一些期待的鼓励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