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7:10: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农业发展思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近几年来,全县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快发展,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
1.2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中,各级、各部门把稻、麦、油、茶、果、牧渔各业的品种结构优化作为突破口,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了全县传统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目前,全县稻麦油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三元杂交瘦肉商品猪推广面达65%,家禽良种覆盖率达100%,特种畜禽、优质果品、时鲜蔬菜的良种覆盖率也取得了显著提高。
1.3区域特色经济更加明显
全县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产业特色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如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的2万hm2有机鱼养殖基地,唐村、浪川、梓桐、威坪等乡(镇)的0.4万hm2优高新品种桑基地,里商、安阳、石林、大市、枫树岭、汾口等乡(镇)的0.437万hm2千岛玉叶茶基地,威坪镇的333.33hm2高山贡菊基地,大市镇、枫树岭镇的666.667hm2高山蔬菜基地,千岛湖周边的水果产业等。
1.4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初见成效
从2001年浙江淳安新洲制茶有限公司的茶叶,通过德国BCS有机食品认证以来,至2006年底止,全县获“无、绿、有”农产品认证品牌达到5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5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12个;基地规模种植类达到1.279万hm2,养殖类有机鱼2万hm2、罗非鱼40万尾、三元猪10.3万头、本鸡30万羽;进一步促进了全县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客观条件制约发展
淳安县经济底子薄,交通不便,加上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生产观念还是保留在计划经济年代,因此,大部分农民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是很敏感,严重制约了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淳安县除了劳动力数量、土地资源方面有一些优势外,资金、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都比较欠缺,这些因素阻碍了当地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2.2组织化程度低影响发展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代低,淳安县自上世纪末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当时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长期以来,广大农民沿袭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步伐,影响了淳安县生态农业的发展。
2.3产品附加值低影响效益提高
淳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基本上是没有加工就出售,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影响了生态农业的效益提高。
3几点建议
3.1做大优势产业
淳安县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展生态农业,实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发展专业村、专业大户、产业带等,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多乡一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经营水平,集聚优势产业,进一步突出农产品竞争优势,积极调整农产品结构,集中力量发展好优势产品,使其成为拳头产品。相对淳安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高山蔬菜、干水果、中药材、畜牧、精品渔业等产业,突出重点发展千岛玉叶茶、高山蔬菜、水果、蚕桑、山核桃、山茶油、有机鱼、三元肉猪、千岛湖本鸡等优势特色生态农产品。
3.2依靠科技兴农
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是发展淳安县生态农业的可靠保证。一是要加快种子工程建设。切实加快优质农产品的良种引繁力度,加大高山蔬菜、水果、蚕桑、畜禽、中药材等农作物优良品种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生态农业的良种覆盖率。二是要创新农技服务体系,完善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村级农业科技示范户“三级农科网”,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开发淳安县的生态农业;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联姻”,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促进农产品由资源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化。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着力培养“智力型”农民技术员和“知识型”科技示范户。
3.3实施农业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要增效,标准要先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优化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措施,是创农产品品牌的基础,更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制订农业标准工作规划的基础上,强化农业标准宣传贯彻实施,利用现代传输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真正使农产品产、销、消各方切实感受到严格执行标准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作用。力求把农业标准文本编写成农民看得懂、操作性强的文本,如农业标准化模式图等,将农业标准化知识、技术规程推广落实到户,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坚持示范引路,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广西上思县
建设生态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其自身不但与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符合,还能够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上思县已经被列为我国国内建设生态农业的示范县,这为上思县区域生态经济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为了促进该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上思县的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具体如下。
1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上思县位于广西南部,被外界称作天然的氧都。该县工管辖4个镇、4个乡,总面积为2816km2,耕地面积高达5.87万hm2,其中有3.26万hm2种植甘蔗,种植作物品种非常的单一,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农药及化肥,致使上思县面临着严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破坏等众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农业发展方案,以促进上思县农业持续发展。
2上思县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2.1没有建立先进的农机基础设施
很多蔗区都不存在灌溉设施,有的蔗区虽然建立了干渠网络,但却没有支渠通向各个田间地头,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因此甘蔗种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农户本身没有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备先进的农业设施以及较大的高产农田建设比例、较高的耕地产出率以及质量。同时,甘蔗的实际生产未实现机械化,依旧应用人工进行施肥、除草及种植与喷药,且应用机械收获甘蔗还在试验的阶段。此外,由于上思县在基础设施方面不能抵御较强的台风及干旱等众多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这些问题的真实都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脚步[1]。
2.2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大型企业不但少且还不是非常强
就上思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投资方面不具备良好的投入渠道,投入和需求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市及县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再加上这些年农药以及肥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甘蔗种植成本逐渐升高,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而在上思县范围内,只有上上糖与昌菱公司具有较大的规模,其余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还没有充足的生产资金及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支持,因而只能生产一些初级产品[2]。同时,很多企业都未与农业产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并且与农户间一直是买卖关系。所以,企业便没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应对市场竞争,慢慢地就被市场所淘汰了。
2.3调整农业结构较慢
2015年上思县农林牧渔业之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5.83%,比2013年下降了1.36%,笔者对上思县近3a的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查,详细变化趋势见表2。由此可知,农业结构的实际调整速度相对较为缓慢。长久以来,广大农民一直都应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种植与养殖,且还没有充分应用当地的特有资源,依旧使用单家独户以及分散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3]。农业生产主要把农户分散经营作为主体,且规模不大,节约化程度也非常低,致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进而促使农产品单价和效益得不到明显提升,生产能力无法提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4农民没有较强的生态农业生产意识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因此还未向广大农户宣传生态农业的发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规与科技支持等众多体系,且投入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也没有完全建成,生态农业对于农业增效以及经济增长也没有较大的贡献。所以,社会对其未加重视,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树立起节约生产及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的意识。再加上农业人口大多数都是50~60岁的人,且他们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极容易被传统观念所约束,不能顺利进行生态农业生产。
2.5农业产业化化相对较低
现阶段,上思县的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在使用较为传统且粗放型的模式进行生态经营以及管理。其实际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都相对较为低下,市场占有率不足,缺少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型企业对其进行带动。现阶段上思县中还不具备能够具有良好竞争力农业加工企业,农业产品等加工产值长时间得不到上升,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欠缺,使上思县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进行交易。再加之农业合作社会社水平相对低下、资金链支撑不足、农民自身组织化欠缺、生产加工技术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农民和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联系不贴切,进而使生态农业连接机制较为不完善,不能将产业有效的转化成经济优势。
3发展思路
3.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对沼气、发电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机具研究和开发,并将其纳入农业发展规划之中,农业技术研发人员还必须重点研究生态农业的实际应用技术。同时,将提高资源的具体应用效率作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将节水、节种及节肥与节地作为发展重点,向广大种植户推广节约型播种、耕作、施药、施肥、沼气利用、养殖、灌溉和废弃物利用等众多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示范[4]。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服务以及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服务、推广、信息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保障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3.2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
大力支持由发展产业带动高技术含量及生态效益明显与强动力的生态农业发展企业。倡导各大企业应用工程与生物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加工农产品、有机废弃物与农副产品等,扩大其加工规模,增加生产总值,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依托的企业,使生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应用先进的环保以及节能技术,提倡节能、绿色生产,把以前污染后期处理生产模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真正做到“零”排放生产[5]。同时,政府应用大力支持生产基地的建立,从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与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既“三品一标”产品,进而促进产业带动力得到提升。
3.3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
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体制环境建立,应用政策来带动生态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要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具体开发以及示范与应用加强重视,倡导农民购买能够进行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先进机械,并给予他们一定资金补贴,引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贷款制度,以使各大企业和农户能够获得充足的贷款资金来发展生态农业。针对那些需要建立大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的企业,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资金补贴或者投资,同时对于一些节能产品还需要制定相应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使上思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4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
集中全县所有的力量,应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方法,对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知识进行全面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氛围,一一解决广大人民在农业方法方面存在的众多认识问题。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企业以及生态示范农户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有机载体,丰富生态农业的宣传内容,扩大众多典型影响的范围,让广大人民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生态农业给他们带来各项收益,真正积极主动的沿着明确的生产方向进行农业生产[6]。对于生态农业的教育宣传应该重点向农户介绍以下内容:处理畜禽的粪便及农药空瓶与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广大农户对垃圾、沼液及秸秆和粪便进行再利用,并把它们当作成农田肥料,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3.5建立健全的市场以及土地经营制度
一直以来,规模经营的问题都为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环经济为规模性的经济,如果没有相应的规模,那么就不会获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根据依法、自愿及有偿的原则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倡导一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大型企业及农民合作社与工商企业等众多的经济主体,应用转租、转让、转包和互换等方式来流转农村的土地,促进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对村上的干部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林场主或者是农场主,并通过集中示范,全体农户参与的方式,形成“由一户带动全村,由一村带动众多村,再由多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基地”的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根据“共同承担风险,一同分享利益”的发展原则,建立农户与大型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农业市场的实际经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结语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应该重点开设典型的培育模式,并从种植、养殖等单向产业向多业组合的生态农业方向上发展,最终促使整体朝着生态农业方向不断发展。
作者:黄志勇 单位:广西上思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1):48-52.
[2]季凯文,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样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125-128.
[3]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10.
[4]李倩玮,张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28):338-340,343.
1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 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成就;挑战;发展思路;浙江龙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82-02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辖8镇7乡4街道444个行政村,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4万人,国土面积3 059 km2,耕地面积16 520 hm2,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4.2%,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主要生态指标处于全国前茅。近年来,龙泉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山区特点和自身发展基础,依托山地资源、气候和生态三大优势,围绕“产业上山、农民下山、生态创业”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加快推动山区高效生态精品农业发展,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2亿元,同比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 906元,同比增长10.4%。
1 龙泉市“十二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龙泉市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为前提,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和平台,全面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坚持精品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茶、菌、蔬、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果、药”等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生态保护、原料加工、休闲旅游等农业功能,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1]。
1.1 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通过全面按照良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等“五良”标准,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备、土壤肥沃、技术先进、机制健全的高标准吨粮田。到2015年底,已经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 920 hm2,创建千亩示范片6个。二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省政府现代农业区“125”实施计划要求,龙泉市制定并实施了龙泉市现代农业园区“2315”建设计划,到2015年底,已通过省级验收完成综合区2个,产业示范区2个和精品园6个。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龙泉市多次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批示,并多次在省、市召开的农业“两区”现场会上做典型交流发言。
1.2 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龙泉市通过实施“食用菌提升、特色茶翻番、蔬菜扩量提质、生态养殖业培育”等产业发展计划,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先后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全国食用菌产业建设示范市”“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荣誉。2015年全市生产代料香菇0.8亿袋、代料黑木耳1.2亿袋,全年可实现食用菌产值8.4亿元;全市建成茶叶基地4 053 hm2,产量2 290 t,产值3.252亿元;蔬菜播种面积 6 673 hm2,产值3.83亿元;全年生猪饲养量21.2万头,家禽饲养量236.85万羽,肉类产量14 562 t,畜牧业产值3亿元。
1.3 农业生产主体发展迅速
“十二五”期间,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从2010年的48家增至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丽水市级25家、龙泉市级4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备案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4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7家,丽水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龙泉市市级规范化合作社104家;备案家庭农场17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
1.4 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推进
截至2015年底,全市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1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5个;注册了“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和“龙泉黑木耳”三大公用品牌商标;“龙泉香菇”“纳富特牌灵芝”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菇”,“龙泉黑木耳”商标成功注册;累计认证“三品”生产基地136个,面积12 667 hm2、畜0.9万头、禽52.5万羽,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5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14个;“龙泉灵芝”及“龙泉灵芝孢子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龙泉金观音”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龙泉黑木耳”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
1.5 农业生产设施有较大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底,农机总动力达到21.158万kW,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1 607、167、2 447 hm2;食用菌、山地蔬菜、茶叶喷滴灌设施面积分别达到1 247、633、933 hm2,山地蔬菜避雨大棚栽培面积达到200 hm2;建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69处,建池总容积11 460 m3,堆粪发酵池3 022 m3,年沼液利用5万t[2]。
1.6 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龙泉市利用龙泉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条件,做好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区(点)目前已增至23家,其中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个,总产值从5 951万元增至9 119万元。
2 “十三五”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5年,也是加快推进龙泉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5年。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经济增速下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快速上升等共性挑战外,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还面临着特殊的困难。
2.1 农业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龙泉地处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地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更易受到先天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环境、极端天气条件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高于其他平原河谷地区。
2.2 农业主体素质较低
龙泉市农业产业主体分散、碎片化情况严重,农业从业者文化程度、科技素养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据第6次人口普查:龙泉市农业从业者中初中学历以下占比达95%以上,平均年龄高达55岁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将对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2.3 农业经营规模较小
龙泉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尽管提高迅速,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占农业经营者比例偏低,农业生产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给农业产业合作经营、规模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3 龙泉市“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思路
3.1 明确“一个发展方向”
龙泉市“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方向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和观光休闲养生农业体系“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3.0、农业4.0转变。
3.2 抓好“两项任务”
通过落实好“补短板、降成本”两大任务,切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3-4]。
3.3 突出“三个重点”
3.3.1 突出循环发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全面深化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抓好兰巨、八都2个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以及14个示范主体建设,以点带面,全境域、全领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龙泉市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3.3.2 突出产业培育,打造绿色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现代生态精农业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茶菌蔬”三大主导产业和“果药牧”等3个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三品”生产,提高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3.3.3 突出农旅融合,打造山区美丽产业样本区。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兰巨现代农业园区观光核心景区打造,充分利用龙泉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条件,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丰富生态精品农业文化内涵,延伸农业产业功能。
3.4 强化“四个坚持”
3.4.1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一是充分利用市校合作平台,加快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优势,培育高效生态精品农业;二是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3.4.2 坚持以生产经营为抓手。一是加快生态精品示范创建,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深化农村产权体制改革,激发发展内在动力,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3.4.3 坚持以市场品牌为抓手。一是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生态精品农产品,着力提升龙泉黑木耳、龙泉金观音、龙泉绿三大区域公共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龙泉特色的生态精品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大力促进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建好淘宝网“特色中国・龙泉馆”,推动农商有效对接,借助农博会、品牌大会、鲜活农产品网上促销活动等,宣传推介龙泉特色的生态精品农产品。
3.4.4 坚持以社会化服务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充实专业技术力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力开展科技下乡送服务活动,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项目,促进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实现农业信息精准入户、服务方便到村。
4 参考文献
[1] 叶君勇.莲都区“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和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1-2.
[2] 叶君勇.丽水市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4):547-549.
[关键词] 鹿泉市;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其目标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并最终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发展生态农业,要立足自身优势,协调促进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一、鹿泉市农业基本现状
鹿泉市地处冀晋交通咽喉,区位优越,自然条件良好,农业基础扎实。全市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拥有耕地42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万亩,地形条件优越,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近年来,鹿泉市充分发挥紧邻省会的区位优势,着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一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得到推广,建成了东辛庄、台头两个特菜基地和大河、永壁等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到6.5万亩。二是建成了上寨、白鹿泉、宜安3个万亩优质大枣生产基地,4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和羊角庄、南寨等6个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特别是全力扶持滹沱河都市农业、上寨休闲采摘等特色园区建设。全市17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农产品生产逐步走上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轨道。先后被农业部和省政府确定为粮食、小杂果、瘦肉型猪和肉牛生产基地,是省城郊型农业科技推广生产示范基地,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市。
二、鹿泉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农民群众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设计,而是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盲目跟风,这往往在本地难以取得成功。目前在鹿泉市生态农业实践中,农民群众素质不够高,用地不够合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资源浪费,同时,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农业技术如何与时俱进,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及在本地如何广泛推广等问题。
2.机制缺乏
(1)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群众的正确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智力效应,从而保证生态农业能有效的存在和发展。虽然我市的农村经济改革比较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还存在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有些地方的土地、水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2)缺乏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需要广大基层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就成为必要,以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这一活动,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谋求科技致富之路。但是目前我市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广大基层农民群众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生态农业的整体推进存在障碍。
(3)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目前在农村地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只有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了解、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农业要在农业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必需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目前,我市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还不够强大,辐射带动能力弱,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三、加快鹿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形成与鹿泉市实际协调的农户、企业、地方政府和谐协作的整体
强化生态农业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民群众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是发展的前提;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引导扶持农民发展生产,是推动发展、保证发展的力量;企业既可创造就业机会,又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2.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民群众不仅是粮食和饲料的生产者,而且是农业资源的重要保护者和管理者,在制定各项农业政策时要将这一点充分考虑,通过政策措施的激励,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民群众自觉采取保护农业资源措施,从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改善服务,成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力量。
3.加强教育培训,加大推广力度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农民掌握先进的现代技术,而且需要认识理念的提高,因此应高度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认识,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实践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农村科技人才。建立起联系学术研究者、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网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促进有益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和方法的引进和推广,加速生态农业的发展。
4.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
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积极引进和推广关键性实用技术,及时解决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这就要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农民结合,在生产实践上不断创新。
重视区位优势。区域优势的最终体现是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控制和减少化肥农药的危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生态农产品品牌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带动千家万户推进技术创新。
5.把发展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1.关于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概念以及重要性
在农业中,再生产中生态和经济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结合的统称,农业生产首先是要自然进行生产,之后通过人类有目的的农业技术操作以及各种农事活动,进而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输入农业生态系统,并且通过经济技术的主导作用,从而使生态和经济的结合,促进其自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循环,这样才能够形成农业生产。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例如耕地的资源出现不足,资源的利用率存在着不足,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农产品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已经是走出了一条农业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这种生态农业经济的道路可以有效的利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使人们产生一定的生态保护的意识,解决一些耕地资源存在着不足,水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最近的几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是开始热衷于化肥,进而导致土地资源的污染,然而生态农业道路鼓励人们使用农家肥,这样可以很好的对土地的质量进行改善,也可以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改善,从而让一些农产品不受到污染,与此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再次循环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进而很好的解决一些问题。
2.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的有着广大的土地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低下的,农民在进行农业劳作技术工具和技术水准处于落后的阶段,农业技术水平存在的不足就会进一步导致生态农业经济在农产品的转化方面、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相对比较困难,并且农村中的技术人员比较缺失,对农产品产量以及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导致农村中农业经济在发展上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
2.2对于农业生产的认识存在着不足
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有了根深蒂固,然而所谓的男耕女织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都造成了对于农业的一种最为原始的认识,农民自己对农业的认识主要是耕作和收获,并没有意识到其生态学以及农业具有着带动一些列产业链的作用,仅仅只是把农业人作为吃饭而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劳作,然而城市人通常对农村和农业都持有着一种鄙夷的态度,好像是提到农就显得特别的地下而没有身份,虽然三农问题已经是被提出,从上层建筑方面对于农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依然是有些没有办法改变的偏见,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到城市去打工,都挣着想脱掉农的帽子,这种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3.关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思想
3.1不断的加大对于生态农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
在农村中,去技术水平的低下多数还是因为对于农业的技术投入以及资金的投入存在着不足所导致,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带动农业的道路,从而使科技带动农业进行不断的发展,让农业也能够跟随着科技的道路,走上一条科技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例如可以对于一些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相应的监测,培育出一些高产和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于一些农业技术进行相应的发展,要是进行一些生态食用菌的培育以及一些无土农作物的培养,进而很好的解决土地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应该要不断的加大农业资金方面的投入,通过利用这些资金引进一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此同时也可以农业发展的特点,从而使农业也走向市场,带动着相关的产业发展,比如利用农业的特点可以带动农村中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色农业的不断发展,种植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比如一些稀少的甜玉米,相对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以及餐饮业的不断发展。
在此之外,还可以统过利用这些资金对于农业技术人才进行不断的引进,人才才是生态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可以通过利用人才对于生态农业进行技术指导以及改进,并且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一些策略上的帮助。
3.2必须要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改善对于农业生产的环境
传统中,人们主要是对于农村的那种排斥异以及轻视依然是存在着的,好像是农村永远将和愚昧联系到一起,人们有了这种想法意识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也将会忽视,这样将会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要改变这种意识首先应该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环境。
改善农村的生活化解主要是对农村以前的发展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改变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意识形态,如果改变以前的那种盲目垦荒以及盲目的进行土地的开发以及不顾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使农业生产的环境相对逐渐稳定,与此同时,还要改善农村中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从而使人们不再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失望,从而使农村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够激发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兴趣,也能够吸引一部分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到农村,以此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环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
一、前言
随着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生态农业经济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和具体体现,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的现状
农业经济要发展,就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遇到了重重阻碍。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但是离生态农业的目标还相差较远。农村的生产结构仍然比较单一,有些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有些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多数地区已种植业为主,像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只占较小一部分比重,各产业比重严重失调。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也就越来越少,剩下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由于这些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有限,劳动素质普遍偏低,生产技术难题就很难攻克,信息较闭塞,增收渠道有限,不利于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相差很远,加上技术上的落后,生态农业起步比较艰难,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无法提供比较完善的管理、销售和价格体系,除了缺少资金支持,更多的是缺少技术上的支持,依旧未摆脱传统农业的老路。
三、生态农业的意义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要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优化产业机构。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以下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农业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综合考虑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实现产业结构的最优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农业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摆脱了滥用化肥、农药的状况,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利用,进而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2.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生态农业强调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减少“化学农业”对环境和人的影响,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投入,依托资源本身的物质循环,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可以看出,生态农业不再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它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依托,全面协调发展农业模式的新路子。长期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
3.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的走俏,农民的收入也就越来越多,增收渠道和方式也就不再单一。农民在为社会创造更多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积极促进传统粮食作物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转变,重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和享受惠农政策,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调整生产布局,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心有所偏颇。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与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产业带,增强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在种植中要因优取胜,积极开发优质化的产品。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优势产业、特色农业,紧紧围绕特色资源的开发,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所在。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第二,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对农业进行有效指导。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先进的科技优势相结合,以科技为支撑,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不仅仅能提高农民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4.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循环利用资源,是将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污染物,防止资源浪费。也就是说,生态的整合效应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循环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既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政府积极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信息服务、质量监管、产品市场、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产品优质化的发展,拓宽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加大对农业的经济支持与技术扶持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语
发展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它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理论,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把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外,农业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做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美娥,谷树忠.新时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思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7(6).
[2]陈阿兴.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专业合作社建设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2,12(8).
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中劳动效率、土地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等,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有效的实现了物质循环,保护了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更优质、更多的农产品,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遏制现代农业生产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生态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不断突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大力的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农业生产体系。与此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以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结合,并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更好的培育龙头企业,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更好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建立良好的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局面。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农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的目的。
第二,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生态农业的宗旨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重视对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以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型农业很好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进行结合,并且以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一个经济效益高、生态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农业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达到了农业发展的长期追求目标。
第三,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发展思路,并且对于生态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要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特点,并且针对于自然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措施,最终达到遏制环境恶化,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在思路上,要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首要目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依托。对于农业地区生产改进上,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对于农产品生产中的污染问题,需要注重改进,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在生态农业布局上,要按照重点突破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规划的生态农业试点,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作。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发展内容,只有从生态的角度,对于我国畜牧业、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个产业进行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以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技术型的保障体系。最后,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创新机制,针对生态农业的特点,强化相关技术支持,并且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真正的使相关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3、结束语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朱立志告诉《经济》记者,保护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而农业生态系统则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同时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荒漠等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还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焚烧秸秆以及禽畜粪便随意排放等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交织在一起造成对土壤、水源、生物和大气的复合污染(水—土—气—生立体污染)。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绝非易事。首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并未从总体上扭转这种恶化的趋势;其次,我国每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外源污染排量远超过其承载力。因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国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生态改善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农业自身,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展。”朱立志说,为此,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既要降低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又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恶化 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还徘徊在小规模、低转换、微效益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朱立志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总体来说有三种: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型、资源再利用型。资源节约型是从源头做,将投入的化肥农药节约下来,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型是从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循环,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将进入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转化成农产品;资源再利用型是从末端做起,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起来再回到农业生产过程,既增加了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又减少了农业污染排放。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虽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取得了一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政策理论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发达,抵御市场的冲击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能力小;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方针、检测体系、标准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跟上;政策法规保障乏力,资金短缺,生态农业建设法规条例还没有建立,目前,虽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还远远不够。
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等已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此外,各种污染加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这些长期积累的隐患,不仅限制了常规农业的发展,更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资源基础已相当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生态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型科技的人才,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既要传承传统生态农业的精髓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组装集成,我们缺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而这两个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需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难以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高效利用,限制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此外,我国还缺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既缺乏农业生产者朝着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的引导政策,又缺乏农业生产者不规范行为的约束政策,如有些剧毒农药还在偷偷地使用,激素、抗生素、添加剂还在滥用。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武装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