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23: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资产管理阶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78-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每年都在逐渐的增加,不仅配备了各种交通工具、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而且还拥有大量的办公家具、房产和土地。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固定资产投入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体制不健全、会计核算不合理等,造成国有资产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资产的保值增值受到严重威胁。因而,探索适应高校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困难
我国的高校总是出现预算与支出不相符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公共预算改革的深化,也影响了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例如,公共经费预算不够科学;部门预算编制不能体现国有资产的收益,而且,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不到位;近几年来,存量管理之间的信息和资产的增量配置不相符,这种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不健全,预算安排缺乏详实的基础信息而造成的,主管部门和高校之间以及财政部门之间的资产信息渠道不畅,很难有效的控制资产的超标准购置和重复购置。另外,不能按预算规定的标准和用途来配置资产,缺乏对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情况的必要监督。这些情况都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结合困难。
(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体制不完善
财务部门作为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在内部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规模在不断扩大,流动资金也更频繁。所以,要对高校财务管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在学校内部建立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的发展战略性的特点对于我们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高校的国有性质决定了其资产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三权分离,所以有许多的高校经常在没有考虑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情况下进行预算编制,从而缺乏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也显得非常无序,这还导致了高校忽略长期目标而只注重短期目标。
(三)效益观念淡薄,缺乏理财意识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拓宽了经济来源的渠道,但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虽然高校也积极的对外投资以及发展校办企业,但都存在盲目性,没有形成真正的经济效益。高校的一些领导及教职员工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意识不到位的偏差。目前有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收支核算上,财务部门未能在资金管理、投资决策、分配政策和经营决策等方面发挥监督的作用,导致出现很多的弊端。因此,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来解决理财意识缺乏等问题。
二、应对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阶段我国高校要尤其重视校内结算中心、货币资金、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和实物资产问题,并依次为依据制定不同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可以通过我国的政策和制度、或者财经法规并考虑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健全一套定额标准,最好形成以防为主、相互牵制的监控防线。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建立一只强有力、高素质的校内审计团队,这只队伍能够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建立投资效益检查评估制度,还能充分的认识到校内审计存在的不严格现象,能很好的做到公平公正、廉洁奉公、实事求是,这样使得压力与动力并存,很高效的达到了高校内部控制的目的。
(二)健全管理流动制度,提高资产利用率
要想彻底改变我国当前财产物资管理散乱,难以挑拨的局面就要制定统一的制度,建立统一的采购、挑拨、规划的管理体系,使资产流动制度更加合理。要防止我国资产的流失,就要加大管理力度,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同时,还要结合清产核资工作来进一步明确产权,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大幅加强,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才能将有效考核和合理配置更好的结合。高校还要不断增强开放意识,特别是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坚持勤俭办学,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当然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另一方面,还要严格控制经费的支出情况,最好是将经费有效的运用到科学研究或是教学需要等方面,对财务活动要进行可行性的论证,效益与科学相结合的机制的建立才能使科学技术最大化的转变为生产力,从而使我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改善财务分析评价制度,明确管理目标
要想有正确的财务管理行为就要明确管理目标,因为它决定了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内容。与此同时,有效的监督高校的财务运行情况,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果的前提就是要建立相应的财务评价制度,这不仅能够反应高校的综合财务实力,还能探究出高校的财务运行效绩,特别是财务发展潜力等。科学的财务分析评价能为改善高效管理、提高高校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我们一定要健全管理流动制度,最大限度的提高资产利用率。
三、结语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用好国有资产对高校今后的生存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切实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形式下的国有资产管理思路,不断更新国有资产的管理观念,以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11,(4):33.
【关键词】风险管理;房地产;投资决策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目前一项高投入、高回报行业,房地产开发同时也蕴含着极高的风险,重视并研究房地产开发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是理论界和实业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是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第一个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开展后成功还是失败,其风险研究和管理不容忽视。本文结合桂林某商贸中心项目的前期运作经验,在此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决策阶段风险分析和管理作简单的探讨,仅供交流。
一、桂林某商业中心项目概况
桂林某商业中心位于桂林市临桂新城区,计划用地50亩,拟建设超大型建筑一栋,集写字楼、商业、酒店、商务公寓功能,成为桂林市又一标志性建筑。
二、项目前期投资决策阶段风险的识别
1.开发区域风险方面
政治环境方面,我们国家长期保持了长治久安的局面,国家政策稳定,社会安定团结,因此战争、工潮、社会动荡、政府不稳定等因素的发生概率很小,本项目不构成风险因素。另外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稳定,本项目在这方面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小。
经济环境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等影响,贷款利率发生增长变化,增加了开发商的资金成本,同时也引起各种建筑材料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力和管理费用的上升,增加了项目的开发成本,从而降低了开发商的预期收益。但从保值的角度会刺激房地产的需求,这对开发商来说是有利的,但对真正的消费者来说要付出更多的资金,此时便要看消费者有效需求的能力了。所以通货膨胀增长,对本项目是有风险影响的。
政策环境方面,进入“十二五”以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工作总基调仍是“稳中求进”,作为国家三线城市,随着桂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断深入,桂林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上升阶段。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家不断对产业政策、住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加以完善,如国家国土资源部对国有土地进行了彻底的清查,相继下发了关于房地产土地交易的价格规范文件。2001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明确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总量;2001年6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健全若干土地市场基本制度;2002 年8 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制度; 2003年6月,国土资源部颁布《协议出让国有土地所有权规定》,要求协议出让必须公开计划、公开信息、公开申请、地价评估、结果公开。严格的土地政策使桂林商业中心项目在土地获取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土地政策的风险是存在的。同时,为控制近年来房地产业过热,国家2009年以来多次出台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更加细化,着重调整住房结构,控制房价,抑制投机、投资需求,将细化方面的内容重点落实。所有相关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阻止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造成桂林某商业中心项目在政策环境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但实际上,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是稳定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也降低了房开公司的开发投资风险。
2.开发园区类型风险方面
桂林某商业中心项目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风险包括:
⑴开发模式复杂
本项目本身是一种专业性强、资金密集度高、利润高、风险高的产业,必须拥有专业的开发管理水平,整合外部众多的社会资源,才能实现期望利润水平。因此,本项目开发模式复杂,为项目的具体运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⑵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
由于桂林本地居民消费能力相对有限,造成了桂林市房地产市场上大面积商铺的租售情况疲软,整个市场还需要等待时机,中心的预期收益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⑶场址的建设用地和房屋作为资产注入项目公司的不确定性
由于项目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项目公司虽然有物业收入保障,但前期的收益水平比较低,投资回收期不短,用场址的建
设用地和房屋作为资产注入项目公司,涉及评估、国有资产处置、经营性建设用地转让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风险。
3.开发时机风险方面
据统计美国房地产业的周期大约为18-20年,香港约为7-8年,日本约为7年,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周期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以桂林某商业中心房地产项目开发两年期的时间计算,桂林市的市场仍将保持稳定的投资消费需求,因此,在这方面的风险因素也较少。
综上所述,桂林某商业中心房地产项目在前期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主要是受政策环境方面和通货膨胀方面影响较大,其他方面影响比较小。
三、项目投资决策风险规避的对策和建议
1.做好经济环境预测
房地产发展周期与gdp有密切的联系,房地产周期可以以宏观经济周期为核心和依据,并按市场发育程度及各时期的主导因素再做具体的轨迹波动。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业稍后于宏观经济周期进入复苏期;房地产业先于宏观经济周期进入繁荣期、衰退期;房地产业的萧条期长于宏观经济周期;房地产业周期的波峰高于波谷低于宏观经济周期。
2.做好可行性论证
做好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全面调查研究,对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比较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论证其可行性,主要包括对项目的经济评价预估、市场预测、价格预测、收集各种物业价格作为参考。
3.做好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测工作,培养市场化的各类专业人才
建立企业经常性信息收集和处理机构,研究国家和区域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对本地区各个区域的规划、土地、项目、适宜项目情况,做准确、及时的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积极培养会经营、懂管理、知法规的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尽可能避免投机、政策、担保等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有强烈的风险意识,重视投资可行性的研究,应该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各项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有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还应该充分了解项目投资所在地的各项基本情况以及房地产各类物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通盘考虑,正确决策,尽可能减少整个投资项目的开发风险。
4.做好投资收益的控制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后,设计阶段对项目的造价影响最大,影响可能性在75%~95%;在施工图纸设计结束的时候,影响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而在施工开始之后,其影响只有5%~10%。由此可见在项目决策之后收益控制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内容有:优选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利用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将经济指标尽可能量化。
综上所述,房地产投资开发全过程必然伴随着各种风险,开发企业必须从决策阶段开始就要实行动态的、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风险管理,采用各种风险防范的措施,主动性的控制风险,增强房地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盖伦e.格里尔著.龙胜平,张锷,梁超群译.房地产投资决策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赵世强.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社会化管理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大力开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开采,节约大量资源,可有效减少废弃物排放。引导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调动社会闲散劳动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一面是城市里每天大量废旧物资加速产生,一面是拾荒者无依无靠,无拘无束。因此,政府必须尽快制定详尽可行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章制度,加强企业注册登记及检查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职业道德及业务培训,树立良好的行业社会形象。同时,积极利用媒体、学校等各种途径向社会宣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意义,提升该行业及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唤醒社会大众对再生资源产业的支持。
二、经济上,摸索各种联合之路,巩固再生资源产业的社会化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再生资源企业在经营上试行过某些形式的联合,也取得一定成效。虽然不够巩固,不够持久,但实践证明,凡在联合经营时,同业之间就有亲和感,就形成一定合力,对本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现在,再生资源企业存在着广泛的联合基础和许多联合机会,应该积极地继续摸索各种形式的联合。
首先,可以考虑在供销社和物资部门的再生资源企业之间进行联合经营,特别在骨干品种废旧金属上的联合经营,既有机会又有可能。其次,与私有企业、个体户的联合经营也势在必行。不少私有企业和个体户由于资金不足、购销批量不大,他们迫切希望找到联合经营伙伴,以扩大经营。再次,与加工企业环保单位和有关厂矿企业、科研单位联合起来。这样,既能挖掘再生资源利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又有把回收、加工、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互惠互利、融洽感情、共同发展,为行业的社会化管理打下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上下左右之间、各种不同经济成分之间、回收企业与加工、环保、科研单位之间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借助联合的“粘合剂”、“助化剂”,把各种从事再生资源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团结起来,使行业社会化管理越搞越好。
三、技术上,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建立再生资源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当前,在技术领域:一是要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尽快建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重大的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产业生产技术体系,包括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生物技术等,都要参与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形成全面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探索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加强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引进与合作,加快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在技术的基础上,要建立我国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至少可以形成五大层面的运作平台:一是建立包括废铝在内的再生资源物流平台。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应当是一个通过整合改造形成,具有强烈社会公用特征的基础功能服务体系,如社会资源收集网络系统、运输系统、加工处理系统、仓储系统、公共结算系统、服务系统等,系统庞大,以产权多元化为特征的合作空间同样巨大。二是形成规模化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平台。资源的集中,根据资源聚集量的大小和市场需求,可以进一步建立专业化的、具有区域经济特点的技术开发应用系统,从而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用技术研究院所及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使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成为可能。三是建立政府宏观指导和规范管理的平台。整合再生资源产业链,建立现代回收利用体系,不但要有政府宏观指导调控的政策体系,还要建立规范管理的标准体系和市场利益分配机制。四是形成具有网络特征的信息平台。再生资源涉及面广,无所不在,回收涉及千家万户,利用涉及众多行业,要形成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格局,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五是提供社会就业的平台。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还为充分发挥再生资源回收的劳动就业作用提供了可能,规范运作的再生资源市场机制。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回收队伍,合法就业地位得到确认,合理报酬也得到了保护。
四、组织上,充分发挥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作用
(一)坚持为行业服务,增强行业凝聚力
从行业协会的性质看,它是个社会群体。搞行业社会化管理不能靠发号施令那一套,只能以服务为宗旨,真心实意为全行业办实事,为行业的发展排忧解难才能增强凝聚力,扎根于行业群体之中,使全行业形成合力,一条心、一股劲地向前发展。坚持服务,就是设身处地为全行业、全体员工着想。纵观本行业目前情况,从总体上说,经营管理、经营(加工)设施比较落后,员工的文化、业务技术素质不高,粗放的经营方式,笨重的体力劳动到处可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而且我们也不忍看到许多员工在那些恶劣环境里进行着几乎是原始的笨重劳动。因此,为全行业、为全体员工服务,既是行业协会的宗旨,又应成为它的工作动力。本着这个宗旨,有了这个动力,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行业服务。行业服务的领域很宽,行业协会在争取本行业更优惠的政策、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减轻行业负担、提高员工待遇、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搞好各种培训、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是大有作为的。完全可以预言,行业服务搞得更多更好,行业的凝聚力就更强,行业的社会化管理就会愈快愈好。
(二)继承和弘扬行业的优良服务传统
过去,本行业广大职工在回收和经营活动中,创造了很多好的收购、服务形式。如“三下服务”(下厂矿、下街道、下农村),建立厂矿回收专业队,派驻厂矿回收员,实行定时定点回收,回收后帮助打扫场地,协同街道居委会设置集废箱、集废桶、集废袋等等。这些好的回收服务方式和措施,是我们行业文化美德的表现,曾经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受到过党和政府的表彰。但遗憾的是这些优良服务传统几乎全部丢掉了,人民群众至今还怀念它。现在进行行业道德建设,各地应根据当地和自身实际情况,恢复和发展仍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良传统,弘扬本行业文化美德,促进行业发展。
五、观念上,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绿色消费
(一)在全民范围内做好合理利用再生资源的政策宣传与教育
发达国家除制订法律和建立严密的监控机构确保法律的实施外,都对本国国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例如,美国的《资源保护及回收法》规定,为了保证公众的充分参与,每州都应设立程序鼓励公众参与制定废弃物回收利用计划。可见,再生资源实际所涉及的是全体公民的利益,为此,当前我国应大力引导全社会形成和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意识。
(二)强化全民的资源与环境危机意识
为确保物资循环、抑制天然资源的消耗、减轻环境负担,西方各国均以立法的形式来进行规范和管理要求产品的设计者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其抑制废弃物的产生和旧产品的再生利用,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尚未有一部这样的法律法规。同时,要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纳入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目录中,并尽快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要像重视原生资源保护和开采一样重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要从把再生资源回收业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的商业企业来管理转变为列入到资源环保产业范畴来统一管理。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教育和宣传在全民中倡导和树立资源与环境理念,借鉴国外的经验,在中小学开设再生资源专门课程,从小培养他们资源再生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应明确每个公民对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责任
对工矿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淘汰的废机电设备要明确流通渠道,严防不正当流通造成资源浪费和伪劣产品的生产,保证资源的供应和正常健康的市场秩序。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俭朴的民族,在资源紧张的现在,更应该发扬艰苦朴素的美德,树立环境与资源的意识,发展我国地再生资源利用事业,造福于子孙后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再生资源利用领域的经济关系将逐步趋于明朗化,其立法也将趋于容易、合理和完善。但是,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是关系到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的行业,如何给这位本不丑的“丑女”合理合法地解决“终身问题”,使人们不再有资源与环境的担忧,还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翼.中国的再生资源发展态势及管理战略[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3(3).
2、王爱兰.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选择[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3).
3、郭辉鸿.浅谈再生资源行业的道德建设[J].再生资源研究,2004(3).
4、秦鹏.关于再生资源立法的若干思考[J].法商研究,2004(5).
5、鲁玉.发达国家保护利用再生资源的政策措施[J].中国物资再生,1994(1).
关键词:企业资产管理;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1引言
资产作为企业运营的基础保障条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基础,是企业维持发展力的关键因素。面对现阶段的市场环境条件,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开展了深入性的探索分析,并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现阶段企业在资产管理期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各类资源条件未能有效应用起来,严重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开展深入性的探索分析,并实现改进与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2企业资产管理的问题所在
(1)企业资金管控未能与预算管理结合。企业的预算管理需要在战略目标引导之下进行,预算管理的目的性不足导致各个阶段的工作规划效率不佳。尤其是资金预算管理脱离实际,预算超额会导致企业的负担加重。不严格按照季度、年度的预算管理要求开展实践工作,企业各个方面的资金应用不平衡,不能够确保运营管理按照预算目标进行,而最终导致企业出现过多的经济损失。结合实践来看,预算之外及超预算资金使用,出现一些资金管理的缺陷性问题,此时盲目的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就会出现突况没有足够的资金条件支持,短期和长期内无论是产品的营销还是服务相关工作,都会加剧一些风险性问题[1]。
(2)企业资产管理体系未能完善建立,影响无形资产管理。现阶段的企业管理在内部的制度建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常见的是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未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注重实物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忽视包含广义的无形资产相关管理体系建立,导致企业运营与目标发展脱离的现象。尤其是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模糊,忽视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衔接性,部门之间的约束引导效果不佳,内部管理混乱。此外针对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目标传达,由于部门之间的配合性不足,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且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条件,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这些可认为是广义上的无形的资产管理表现问题。由于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导致对各个部门的约束力度不足,由此可见需要将资产管理体系优化建立。
(3)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未能完善建立起来,直接影响企业各个阶段工作的规范性。固定资产的购置、利用需要将其在生产经营活动阶段的保障作用展现出来,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有高标准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规范性不足,且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实践工作阶段未能做好固定资产应用的流程设置,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制度规范性。前期固定资产购置,未按制度、流程进行,后期在进行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期间,实际物质与台账、卡片之间的不衔接,会导致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资产应用效率。
(4)存货采购管理问题普遍存在。企业存货采购管理工作主要是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配合完成,企业生产需求计划脱离生产实际,常常会出现采购存货积压以及资金应用方面的问题,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很大的影响。后期入库管理的规范性不足,未能及时进行存货整理、分类、存储、周转等管理,后期的麻烦问题会增多,出现存货积压、丢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更有甚者存货动态信息不准确,导致相应的存货重复性购买,出现相应的资金占用、甚至浪费问题。
3优化企业资产管理的相关举措
(1)确立资金管控规范。企业的资产管理需要经过管理人员的规范性引导开展,定期进行资金预算与管控工作。首先,制定更为合理资金预算,并在季末、年底进行收支情况的分析与评定,将其中的资金管理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资金的应用能够在科学有效的规划引导之下进行,且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性提升,能够避免相应的职权滥用的现象。最后,各项工作规范性地实现资金预算管理、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从源头开始控制不合理的资金应用行为,此时的资金管理作为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有效发挥价值影响作用。
(2)无形资产的优化管理。现阶段的企业资产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发展年限较短所以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无形资产也常常会被忽视。首先,包括广义上的无形资产管理需要完善的制度引导,部门权责清晰,通力合作,不断进行探索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次,企业应该认识到无形资产作为重要构成部分,需要结合现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注重其自身潜能的增强[2]。比方在进行员工管理阶段,注重培训指导工作提升专业能力以及自身素养,能够给员工提供发展基础,激励员工为企业献策出力,也是确保企业能获得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
(3)注重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作为固定资产规范性管理依据。其次,需要一批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员,且能适应企业未来发展。再次,按照企业各个阶段的生产制造基本要求,在固定资产的购置阶段,需要对市场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对相关的购置细节内容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分析,了解固定资产的型号、性能、参数、质量等各项因素至关重要,此时各个阶段工作的规范性与可信性显著提升,避免一些必要的财产损失。最后,当确立购置计划方案之后,后期的资金应用也需要设定预算标准,并要求相应的管理部门提供发票、单据等,按基本类型明确并做好存档整理,以便后期的使用以及管理工作都能顺利进行。
(4)存货采购管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企业存货采购管理相关工作需要加强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注重市场需求预测及市场发展力的探索,根据市场变化,以销定产。首先,生产部门的合理生产需求计划,为采购数量、批次、库存提供良好条件,加强存货管控,比如:定人、定库、定量、周转等管理。其次,定期进行存货的盘查,准确掌握存货动态信息,有效规避重复购买、积压、丢失等问题,提升资金的应用效率,从而推进企业各个阶段良好运营管理[3]。
4结束语
企业资产管理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力,在运营管理阶段要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各个阶段的资源条件的优化配置应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之下,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当企业有意识的将资产管理工作深入落实,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顺利完成企业长远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瑞永.通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常见问题及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0000(8):94-94.
引 子
在未来3年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逐步成熟以及ERP等信息系统的普及,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研究预计,大型企业尤其是资产密集型企业的资产管理需求将逐步明显,企业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将快速成长,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35%。与此同时,在财政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将呈现大规模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0%,2008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4亿元。
2006年5月底,财政部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新公布的《办法》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职责,全面规范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为了配合《办法》的实施,财政部首先将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建立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中央与地方、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以全面、及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政府需求带动和企业需求旺盛的背景下,资产管理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资产管理信息化已处于成长阶段,2006年将是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拐点,“十一五”期间,资产管理信息化将逐步进入成熟阶段。
公务市场需求旺盛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我国国有资产存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财政部2002年年底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为118299.2亿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占41361.4亿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超过30406.1亿元,约占25.7%,比去年增加4242.6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6.2%。2005年1月,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司长李林池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举办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研讨会”上也指出“几年来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非常薄弱,流失几乎存在于各个环节”。
与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较为滞后,不论是从宏观的制度建设,还是从细节上的具体操作层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首先是资产配置不合理。由于缺乏合理的、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以及资产购建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的随意购置现象和重复购置现象十分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各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任务量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协调,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水平不公平。如许多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购置固定资产时,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存在购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是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结果导致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闲置现象,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其中在固定资产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最后是资产流失严重。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所导致的资产流失;因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发的资产流失;无形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隐性流失;账外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等。
为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时期,从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计划经济基本框架下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初步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第二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时期,从1993年到2002年11月十六大召开。在这一时期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条件下进一步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深入到政府内部的两重职能(即社会管理职能和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等问题;第三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国家所有,分级行使出资人产权”时期,改革进一步深入到政府内部的产权划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宣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2006年5月底,财政部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新公布的《办法》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职责,全面规范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将发生三个转变:第一是管理对象的转变:从固定资产管理向国有专项资产管理的转变;第二是管理周期的转变:从单一固定资产卡片管理逐步向国有专项资产的全过程管理转变;第三是管理目的的转变:从固定资产基本管理和查询逐步向国有专项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和决策支持转变。
新公布的《办法》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将取得卓越的进步。资产管理办法从之前单一的财务核算到现在的资产动态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据计世资讯预测,在《办法》的推动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2007年将达到2亿元。2006~2010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呈现大规模增长。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主要由国内的软件厂商所占据。虽然国外厂商具有技术优势,但由于其受本土化因素的制约,以及对我国国情不了解,因此很难进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厂商主要有:金算盘、用友政务、久其、盛祺、山东国子、浪潮、新中大等。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金算盘、新中大、用友政务等厂商为首的资产管理软件第一阵营。
金算盘、用友政务是较早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SAM)的软件厂商,在其原有财务软件的基础之上,其产品(eAM)具有成熟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思想和模块,而且以上企业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作为较早涉及该领域的资产管理软件厂商,金算盘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相对其他厂商而言,金算盘采取的产品路线和其他厂商有很大差异。其他厂商目前采取的是项目运作制,以项目带产品。金算盘主要以通用产品的模式进入市场。
盛祺2001年开始涉足资产管理软件,其目标客户就是做当地行政事业机构的资产管理,并创造了“海南”模式等案例,在华南地区有一定的竞争力。山东国子在教育行业的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其与当地高校和政府广泛合作,市场规模逐年增加。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是依据现代公共财政管理先进思想,以“金财工程”的建设标准为要求,以财政改革的方向为指导,遵循电子政务建设标准,结合实际用户需求、实施经验而开发的先进管理软件。系统设计立足于大财政管理,为财政部门提供从日常办公到业务管理的全面管理解决方案。
此外,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以“金财工程”的建设标准为要求,以财政改革的方向为指导,遵循电子政务建设标准,结合实际用户需求、实施经验而开发的先进管理软件。系统设计立足于大财政管理,为财政部门提供从日常办公到业务管理的全面管理解决方案。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自1999年率先在国内推出后,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已先后成功应用于全国数千家各级财政用户,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政府需求的刺激将给国内资产管理软件厂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估计在“十一五”期间,政府资产管理信息化将进入成熟阶段,软件厂商将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企业市场成长迅速
信息技术在资产管理与设备维护领域的应用大致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简单的电子表格应用程序,记录设备台账和设备缺陷以及对设备缺陷的处理;第二阶段,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不仅包括设备台账,还覆盖了工单管理,通过生成工单对设备进行维护操作;同时还包括维修人员派遣管理以及备品备件的库存和采购管理。这时期的应用系统被称为CMMS(Computeriz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或CAMMS(Computer Aid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第三阶段,不仅包括了CMMS的全部功能,而且还融合了设备管理领域的最新管理理论,如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nagement),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实现了对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和预测性维护管理。同时还借鉴了ERP系统中对库存、采购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这时期的应用系统被称为EAM。所以,EAM是信息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两个领域的最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ERP和EAM适合的客户类型不同,在ERP中加入简单的EAM功能即可满足其原有客户群的需要,而在EAM中加入部分ERP功能,则可以让资产密集型用户不再需要ERP系统。EAM和ERP的互补性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在一个企业中,ERP给出了要在某一时间开动某一设备从事某项生产加工活动,并且适时调遣来了相应的操作人员、必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必要的辅助工具,但是到了规定的时刻,这台设备能否如期正常启动、投入工作,这就是EAM的事情了。EAM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积极主动的预防性维护和预测性维护,保证设备资产处于高可用性状态。与ERP系统相比,EAM涉及部门较少(设备管理部门为主)、牵涉流程简单(设备的维护、备品备件的采购与库存等)、投资规模较小、实施周期较短、投资回报较快的特点。
目前,企业资产管理以资产、设备台账为基础,以工作单的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按照缺陷处理、计划检修、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几种可能模式,以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总体维护成本为目标,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
未来3年,随着ERP等信息系统的普及,大型企业尤其是资产密集型企业的资产管理需求逐步明显,企业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将快速成长。据计世资讯预测,2009年,企业资产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9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1%。
值得提及的是,企业资产管理软件厂商主要为外资厂商。其管理思想成熟,产品功能强大,符合大型企业的资产管理需求。目前,企业资产管理领域的主要厂商有:SAP、Oracle、MRO、Datestream(已被INFO收购)、金算盘、用友IFS、海顿新科技术有限公司、浪潮、新中大等。
在企业资产管理(EAM)软件领域,厂商已经形成了两个梯队的竞争格局。第一梯队是以MRO、海顿新科、SAP、Oracle等管理软件厂商为代表的阵容,他们能提供全面的企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和产品,其综合竞争力最强。第二梯队是以用友、金蝶、金算盘、新中大等传统管理软件厂商为代表的以项目为依托的的厂商,他们的特点是自己本身并没有独立的资产管理软件产品,资产管理软件一般作为项目中的一个模块为客户提供服务,其综合竞争力位居第二。从市场占有情况看,海顿最为国内资产软件厂商的代表,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其产品集中在某一特定的行业,对这个行业的规则的理解相当透彻。海顿公司与中石油、中石化下属各科研单位、分公司以及各大油田保持紧密的合作,在最前沿了解石油行业各项系统应用和业务流程。由于对行业的充分了解,海顿提供的资产管理软件能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与外资软件厂商竞争的国内软件厂商,海顿新科又逐步涉足到化工、电力等资产密集型行业。
资产管理软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市场成熟度和国家政策。目前,我国企业经历了以ERP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阶段,但是ERP的普及时代并还没有到来。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前端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企业资产管理的需求将浮出水面,将成为企业在ERP平台基础之上的又一种要信息化建设项目。当然,某些特定的行业可能只需要EAM软件就可以完成企业资产、资源的管理,比如电力行业。此外,市场成熟度是影响资产管理软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外软件厂商(如CA、MRO等)从事资产管理系统开发要早一些,它们在20世纪末进入中国,并已经培育了一定的市场。国内一些厂商,也已经将目光盯在了资产管理上,并表现出显著的行业特点。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资产管理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在政府需求的带动下,整个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将迎来新的。
图1 2006年中国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分布情况
图2 2006~2009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增长趋势
图3 企业资产管理软件应用现状
链接
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软件包括企业资产管理(EAM)、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SAM)软件以及IT资产管理(ITAM)软件。财务软件偏重于资产的类别和价值管理,资产管理软件除了反映类别和价值外,还要反映各项资产的使用人及其变动、存放地点及其变动、内部调拨和盘点过程、品种规格、数量、技术参数等方面的信息,是对资产进行全方位动态管理的专业软件。
EAM(Enterprise、Asset、Management):目前关于EAM概念的定义有不少,虽然各有区别,但其核心对象和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即从EAM字面直接理解可体会得到:针对企业资产进行的管理,而管理核心内容是企业资产(主要对象是企业设备)使用过程的维护、维修管理,核心目标是设备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企业效益及投资回报率。
【关键词】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电网企业; 理念; 效益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庞大,其固定资产约占总资产的70%以上;由于需满足用电客户的用电需求,资产分布点多面广,有人住的地方,就有电网资产。在电网固定资产规模庞大、分布范围广泛的情况下,如何使资产发挥最大效益,提高电网企业经营效益,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资产管理理念,是提高电网企业经营效益的有效手段。
一、目前电网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资产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和粗放
目前,电网资产管理沿用传统的基于职能部门分工的“条块化”、“分段式”管理模式,即在项目立项阶段由计划部门负责,建设阶段由工程部门负责,投入运行后由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实物管理、生产运行部门负责设备运维、财务部门负责资产价值管理,这样容易造成各阶段的管理目标不统一。例如在项目建设阶段,工程管理部门只注重工程项目是否能按期完成和工程投资是否超概算,忽视资产投运后运行维护的要求和运维成本的高低,而在生产运行阶段,生产部门主要考虑的是设备的可靠性,忽视了运营成本的计算,造成的结果是资产投运没有经过几年,就要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资产使用效益偏低。
(二)企业内部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资产管理未能覆盖资产全生命周期过程
目前固定资产管理的起点是从财务账上入固定资产账开始,未涵盖固定资产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和工程建设阶段,没有引入资产投入产出分析和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价理念,没有实现依靠制度和流程来实施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资产管理各环节存在部门协调运作障碍,各环节业务对接和沟通运作不顺畅,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也无法支持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从管理运作上和技术上都无法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融通管理。
(三)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脱节,存在账、卡、物不一致现象
目前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实物管理由生技部门负责,由于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分离,导致每年大量的设备更新改造资产变更,没有及时作资产卡片调整,造成账、卡、物之间产生差异,在资产清查时存在较多的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的现象。
(四)固定资产退役或报废管理不规范,造成资产流失
目前对退出运行的资产管理不到位,仅仅从表面运行情况来看是否需要更换设备,没有从持续运行成本和持续运行收益比较角度来看是否需要更换设备,退出资产没有规范的内部流程约束,没有经过严格的资产状况鉴定,退出资产如何处理也不明确,资产退出也没有及时更新资产管理系统信息。
(五)缺乏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评价考核体系
对资产经营的考核,侧重放在经营方面,对资产管理状况、使用效果的考评仍停留在定性方面,没有量化的评估指标,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评估体系,资产管理考核流于形式。
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在电网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探讨
鉴于上述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想提高电网企业经营效益,发挥电网资产最大效益,需对现有的资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改革,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现代化资产管理手段,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一)引进电网资产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价管理模式,在电网资产项目立项阶段注重成本、效益比较
在电网资产投资立项阶段,需从现有电力负荷、客户用电需求、购售电价差、项目投资成本角度预计某项电网资产投资完成产生的收益,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后,再决定该项电网资产是否值得投资。
在电网资产投资完成运行后,从现实角度进一步检验该项目立项阶段所做的可行性研究是否正确,根据该项目投资后实际运行期间所增加的售电量、供售电价差、实际运维成本等对该项电网投资进行投资后评价,指出该项资产运行后产生的净收益(亏损),同时为下一阶段的电网投资项目积累经验,提高电网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经验。
(二)在电网资产建设形成阶段,采用公开招投标、进行造价审计角度,降低项目造价、实行项目成本控制
在电网建设阶段,采用公开招投标模式,进行物资设备采购、设计、监理公开招投标,选择既可以保证工程质量、效益良好,又可以降低项目造价的设备供应商、设计、监理单位进行电网资产施工建设;引入造价审计机构,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造价结算资料进行造价审核,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加强项目投资财务成本控制。
(三)在电网资产运行阶段,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机制,实现资产管理上的统一
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目前模式下的财务部门负责资产价值管理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实物管理上的统一,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上建立每项电网固定资产卡片,在电网固定资产实物上黏贴条形码,通过条形码辨别技术,实现现场实物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上的统一,对现场固定资产实物实行远程监控,对现场固定资产实物发生的变动信息,在固定资产信息系统上及时予以更改,彻底实现电网资产“账、卡、物”一致;同时,在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上详细记录设备维修、改造记录,包括时间、次数、目前为止的维修改造成本等数据和信息,为后期决定设备是否退出运行和报废提供数据基础。
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考核机制,杜绝目前资产管理模式下存在的条块分割现象。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设备运维部门、生产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对资产实物、价值管理统一起来,如发现系统信息及相关数据与现场实物有差异,将扣减相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得分。如此,方能保证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运行。
(四)在电网资产退出运行阶段,需引入概率统计模型,比较运维成本和后续收益
目前的资产管理模式,仅仅从表面现象上看该资产是否适合运行,没有从该项设备后续运维成本、后续产生收益角度比较,才决定该资产是否适合运行。
法国电力公司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电网资产退出运行决定机制,运用概率技术计算出该项资产后续期内会发生多少次故障,从而计算出该项资产后续期内的运维成本和产生的收益,如果后续期内的运维成本大于产生的收益,即净收益为负数,当即决定该项电网固定资产退出运行;如果后续期内的净收益为正数,再结合该电网资产产生故障对客户产生的影响角度,决定是退出运行还是继续使用。
上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的设备维修、改造记录,包括时间、次数、目前为止的维修改造成本等数据和信息,就是为决定电网资产是否退出运行阶段服务的,需引入法国电力公司资产退出运行决定机制,比较电网资产后续维护成本和收益高低,决定电网资产是继续运行还是退出运行和报废;同时,该系统对报废的电网固定资产进行跟踪,防止资产流失。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它是站在全生命周期管理角度,对电网资产从立项、建设、运维、报废四个环节进行管理,必将对电网企业经营效益提升产生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美华.浅析电网企业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J].管理观察,2010(13).
[2] 蒋玫.电网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探讨[J].当代经济,2009(8).
[关键词]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74-01
现阶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所持有和占有的国有资产在不断增加,但对这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体系,特别是固定资产部分监管体系并不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的资产不清楚,很多上层主管部门对自己下属单位的实际资产不清楚,无法进行合理调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管理混乱。文章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一、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包括资产的购置及日常使用管理,产权登记、变动和资产的使用、处置、评估以及向同级财政部门及上级管理部门通报情况等。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将资产进行合理调配,在各部门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在保障事业单位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财政资金及社会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资产也随之不断增长,资产管理机制也应不断完善。但现有的资产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资产增长的需要,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已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特别是固有资产管理,可以使国有资产在各单位、各部门间得到合理利用,公平分配财政资金,界定资产产权关系,尽可能地节省财政支出,整合优势,构建资产共享平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分配不均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部门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但具体的资产配置却没有明确的标准,造成各部门间资产分布不均,有的部门资产较少,并且没有独立的创收渠道,在资金周转上常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有的部门资金较为丰裕,有一定的财政收入计划和独立的创收渠道,单位内部有大量资产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因此,现阶段完善和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解决资产分配不均衡问题。
(二)不注重资产管理,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存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的现象,表现为单位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没有做到有效的整合,没有完善的调控机制,导致资源重复购置,不能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闲置现象严重。各部门领导资产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普遍存在“重构建、轻管理”的现象,不了解本部门资产的具体情况,造成固定资产账目不清,产权不明确等问题,资产管理较为薄弱。
(三)盲目投资
事业单位的资产投资往往是由国家进行拨款,因此,大部分资产在购置时缺乏调研和论证,容易出现资产投入使用后发挥效果不理想的闲置,不但影响正常工作,而且还造成严重浪费。
(四)资产产权不明晰,资产处置比较随意
一些事业单位在办理资产审批时,没有按照规定操作,产权的登记手续不完善,导致现在很多单位出现了产权不明晰,资本被虚置的现象。在进行资产处置时,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而是擅自出让,未经评估,擅自定价,甚至为了逃避监督而采取内部交易,致使资产交易价值偏低,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三、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资产购置要可行化
针对资产购置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进行审批,从源头上加强控制。特别是高值资产的购置,要有可行性调研报告,购置单位要对新增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地分析、论证。购置项目获得审批后,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不得擅自采购。
(二)资产管理要规范化
对于资产管理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重构建,轻管理”的现象,把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作为主要领导的一项任期目标,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控制。政府有关部门要着力研究和完善操作性强的具体管理制度,做到账目清晰,产权明确。
(三)实现资产优化配置
资产管理不仅要追求资产损失的最小化,更要追求其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在各部门间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对闲散资产进行统一管理、调配,针对现阶段的闲置资产,采取出租或出让的方式,提高资产收益率。
(四)资产处置合法化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资产处置,严格程序,依法操作。事业单位的任何资产处置,必须事先报请有关部门审批,委托有关机构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价格,对资产拍卖所得的收益需全额进入财政专户。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产、数据、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国际上资产管理已经进入了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管理阶段,而随着国家电网的快速发展和电网资产的迅速扩大,输变电设备的大大增加,从而我国引进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它是指从资产的长期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维、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益、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而基础数据清查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核心,只有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才能保证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施。
一、专业管理的理念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基础数据清查是指按照国网公司发展战略和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按照国网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实物资产管理工作体系,加快资产清查进度,开展110(66)千伏以上电压等级主要设备清查,实现“帐、卡、物”一致,实现PMS、ERP等应用系统间数据的一致与联动,为公司筑牢资产数据基础。,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随着资产全寿命周期评估决策系统的实施推广,2013年数据清查将资产范围扩充为110千伏电压等级及以上十三大类资产(设备)。包括主变、断路器、组合电器、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隔离开关、避雷器、耦合电容器、阻波器、母线、电抗器;
3、专业管理的指标值;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数据清查主要设备帐卡物对应率
指标定义: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主要设备“帐卡物” 在LCAM系统(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中的对应情况。
计算公式=统计周期内已对应的设备数量/统计周期内计划应对应的设备数量
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数据清查的主要建议
1、各公司应采取“集中、强化”措施,加快数据整改工作
公司采取“三集中、三强化”措施,“三集中”即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清查,“三强化”是指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过程控制、强化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公司各级充分认识资产数据核查工作的重要性,按照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为资产核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强化过程控制,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各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通力合作,在分别核查的基础上,共同梳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与电网生产设备分类标准和体系,统一财务资产管理与生产设备管理,统一资产账、卡、物记录,最终实现资产各项记录的一致性。三是强化落实。通过细化工作,确保数据核查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扎实细致,把工作做到实处,精确核查设备资产单体基础数据。保证资产核查数据的及时报送,严格按照目标及进度要求推进核查工作,同时做好阶段性总结,深入地开展资产数据核查整改工作。
三、建立资产管理数据的基本框架
3.1资产全寿命管理数据的基本框架由组织机构、信息和流程三个要素组成。资产信息是这个资产管理数据基本框架的核心,组织机构和流程起到了支持资产管理数据的作用。
3.2公司运检部和财资部 ,负责制定技术标准及管理流程化、规范化。建立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数据的控制程序和举措。
3.3资产管理数据信息是整个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基础,
公司高度重视资产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四、划分资产的寿命周期阶段数据
根据输变电资产的特点,一般可以将整个寿命周期划分为规划设计、基建、运行维护和退役处置四个阶段。资产全寿命管理数据清查要贯穿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做到全寿命、全过程。需要为每个阶段定义具体目标,识别重点工作以及涉及到的主要相关部门。某些类型的输变电设备资产可能并不经历其中的一些阶段,可以根据该类资产的实际特点适当减少或增加一些阶段。
4.1规划设计阶段的数据,重点工作是做好新建输变电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设计的同时,保证各种资料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应将全寿命管理数据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从源头开始控制输变电基础设施的寿命周期费用数据。
4.2基建阶段的数据,重点工作是输变电基础设施的建造数据。财资部门应抓好工程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和定额化工作,特别是收集好各种费用数据。
4.3运行维护阶段数据重点工作是科学检修和运行数据。运行维护阶段在资产的寿命周期中占的时间最长,生产部门应加强设备管理相关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
4.4退役处置阶段数据,重点工作是档案部门应对资产全寿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档资料和数据等进行归档。
五、建立持续改进的数据清查过程
5.1从源头开始抓资产全寿命管理数据清查工作。。规范基建转资、技改大修等管理工作,实现资产全过程工作流程衔接,形成资产“帐、卡、物”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益化水平,杜绝了后期数据的不断增加。
5.2要加强运行和维护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和文档的管理,为资产管理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5.3应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资产管理意识,使各方面的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领导层主要开展资产管理战略的研讨以及制定方法的培训;在管理层主要开展资产管理战略的宣贯和资产管理计划的制定方法培训;对执行层主要开展相关的资产维护和运行相关技能的培训。
5.4进一步衔接跨专业流程。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基础上,继续优化规划设计衔接采购建设、工程建设衔接运行检修、技改退役衔接再利用或报废等跨专业流程,初步实现各专业管理工作的协同运转。
六、结束语
只有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基础数据核查整改工作常态化,实现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和资产帐、卡、物记录统一,才能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提供坚实的数据应用平台,深入推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
1.“油公司模式”及油气资产含义。
“油公司”管理模式是企业以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和经营管理为主要经营业务,其他生产辅助业务,包括专业技术服务和后勤保障服务实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其更加突出的是经营决策、技术研发和管理监督等行为,通过压缩管理层级、优化管理流程、精简用工总量以及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可持续有效发展。文中油气资产是指包含油气井、集输站、集输管线、油气田生产配套设施及装置等实物资产。
2.油气资产实物管理的新要求。
“油公司模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组织运行方式、劳动生产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油气资产管理方面,要更加注重管理机制建设,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定位与职责,优化管理流程,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油气资产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力推进“油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
二、油气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油气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油气田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张,项目工程量多、资产分布面广,逐渐形成了“重投资、轻管理”的粗放管理方式。一方面生产单位在购置设备时未将投资与效益挂钩,存在一定盲目性;另一方面工程建设项目转资时多为整体打包转资,设备未能单项入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未有机结合,不便于后期管理。
2.油气资产管理流程系统性不强。
油气资产管理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系统性不强。在多数企业中,计划部门负责油气资产投资批复,基建部门负责项目建设,物供部门负责设备购置,概预算部门负责项目结算,财务部门负责转资及账务管理,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实物管理。各职能部门分段管理、各负其责,整个油气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看似科学,实则各流程之间衔接不畅,系统性不强,无法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工作效率受到制约,合作中甚至会产生一些小摩擦。
3.油气资产管理职能不明确。
油气资产管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明确、界定不清楚,存在有责无权、越权管理等情况。如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实物管理,了解设备性能及使用状况,但较少参与前期的规划设计,无法提出意见建议;财务部门未掌握单台购置价值,闲置资产调拨时,账面价值无法清楚划转,导致帐实不符;工程建设项目经常包括乙供设备,设备管理部门较少参与选型,不能了解资产形成过程,后期出现问题,部门之间易推诿扯皮。4.缺少配套管理制度及考核指标。油气田企业一般都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涉及转资、调拨、盘点及核算等账务方面的规定,缺少一套涵盖规划设计、采购建设、使用维护、更新改造、闲置调拨直至退役报废全寿命周期的油气资产管理制度。有些企业未将油气资产管理纳入生产单位的绩效考核,有的虽然进行了考核,但考核指标不完善,缺乏系统性,仍然无法提高员工管理意识以及油气资产管理效果。
5.油气资产管理手段滞后。
在很大程度上,油气资产建帐、调拨及报废等工作仍旧是手工登记,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一方面,不能及时、动态反映资产的分布和变化,无法让管理者随时掌握资产状态,影响资产的有效配置,降低资产利用率;另一方面,油气资产信息无法共享,影响使用部门对资产使用效果的评价分析,无法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快捷、有效的数据支撑。
三、构建油气资产管理的新模式
1.构建全寿命周期管理机制,统一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
油气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即对资产从规划设计、采购建设、使用维护、更新改造、闲置调拨、退役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按照“分专业、分层级”的管理模式,以追求资产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将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相结合,提高资产回报和运营收益。一方面加强实物管理,逐步设立油气资产明细账,确保“帐、卡、物”相符,加强资产使用维护、调剂调拨、清查盘点、评估租赁、报废处置等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注重价值管理,对于存量资产,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由从资产总量最大到资产质量最优的转变;对于增量资产,从源头进行管理,加强投资过程控制,加大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增强设备装置互换性,减少不良资产形成,提高资产回报和运营效益。
2.梳理油气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
结合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梳理、优化业务流程,有效衔接各级资产管理岗位的职能,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和长效机制。规划设计阶段,根据资产报废情况和发展需要,综合设备使用效率及工程投资、运维成本的最优组合,开展资产回报和技术论证分析,优化设备选型与资源配置;招标采购阶段,运用战略采购模式和标准化技术规范,加强重大设备监造,提高采购效率;工程建设阶段,将资产建设的过程管理与价值管理融为一体;生产运营阶段,借助信息系统动态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与性能状况,科学制定维保、修理和技改计划,推进操作标准化、成本预算管理精细化;退役报废阶段,运用技术经济评估手段,促进报废设备的再利用和残值回收,并将评估结果应用到规划、采购、运维等各项业务环节之中。
3.加强管理组织建设,提升油气资产管理水平。
理顺油气资产管理组织架构,按照战略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构建管理组织,明确其管理权限、工作目标、职责要求,加强部门与层级之间的配合互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战略层为企业油气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组织指导企业油气资产管理工作;管理层由财务、设备、计划、生产运行、基建、开发等相关部门组成,根据职责权限开展相应工作;执行层为企业生产单位,进行油气资产实物管理。通过信息的逐层传递,实现战略层的决策能够在执行层得到落实,执行层的信息和需求及时反馈到战略层。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考核体系。
制定油气资产管理办法,细化资产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管理办法,规范业务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生产单位的管理职责,将油气资产管理纳入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的绩效考核,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使资产管理与相关负责人和责任人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建立全面、可行的油气资产管理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如纳入投资收益、资产折旧、维修成本等指标,通过加强评估考核,衡量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相关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和管理水平提升。
5.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5.1建立油气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油气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成资产基础数据库,实现资产从需求、形成、运转、维修、调拨到报废的各种动态管理数据的信息采集。通过公司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固化业务流程,打破信息壁垒,支持评估考核和分析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