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23: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 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预测以及调控人这个市场主体的心理。金融心理学的定量方法研究能够正确的研究市场的资本与资产配置关系,能够实现最优的配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便是金融心理学的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词 金融心理学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金融学的研究的核心内容便是研究资产与资本的配置效率问题,二十一世纪是市场经济时代,在该时代中,资金以及资本则是通过金融市场来进行配置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好或者集体则便是市场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便形成了市场中的资本以及资产两者的供应关系,并形成了价格。价格的波动则是资产以及资本配置的方向标。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并逐渐完善的阶段,力求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健康、迅速。实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充分的将现有的资本集中起来,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投资效果,进而实现最优的资本以及资产配置[1]。金融学与心理学的融合完全来源于同一个思想:即人类可以计量出自身的感觉。建立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必须加大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的运用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道路上来。
一、金融心理学概念的提出
人的行为是理想的,这是金融学的一个标准前提,Grordon Pepper曾经说过:拥有大众心理学的学位可能比拥有经济学的学位更加的有助于理解金融市场行为。从金融市场的主体要素可以看到,金融市场是一种群体行为,研究这种群体行为的科学便称之为“社会心理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是一个大的房间,人便成为住在这个房间的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在这个大房间,共同去求解一个经济类问题,接下来便是研究这些组成要素之间是如何互相作用的,特别研究的重点便是某个人的存在是如何影像到其余的个人行为的。
金融心里学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社会心理学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的分支,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主要分为十四个大的分会,每个分会都对应着心理学的一个比较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运动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以及政治心理学等等,经济心理学也是这十四个分会中的其中一个,经济心理学的分支又主要包括货币心理学、股票市场心理学以及储蓄、投资和赌博心理学,这三个分支能够非常直观的解释个人在与金融市场经济进行交互的行为,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我们解释清楚金融市场自身的意义,这些是经济心理学存在的最为重要的一面。金融市场的驱动便是社会中的数以万计的人,这是一个大的群体,群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影响。这种金融现象又可以称之为“群众心理”以及“大众心理”。群众心理并不等效于个体心理与群众数量的乘积,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需要深入的理解金融市场的群众心理,需要解释市场与人们群众之间的互相作用,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去解释成交量、价格以及舆论媒体之间的反馈环以及拼接的过程,其中,能够理解做出最终决策的市场参与者则更加的重要。研究经济行为的金融心理学便诞生了。
二、金融心理学的定量分析方法
针对金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以及定性分析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而定量研究方法是量的研究、量化研究[2]。本课题重点研究定量分析方法,目前,金融心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生态化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实验设计技术在不断进步。能够很好的控制误差,而在定量分析方法中,金融市场经济离不开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金融市场的实验环境便就是生活,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人的心理活动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比如社会、个人以及外部的环境以及多种复杂的要素等等。因此,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这些因素,这种多因素的研究便是未来金融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具备非常高的生态效果。金融心理学的生态化研究将会使得实验更加的贴近现实的生活,其结果也将更加的接近实际的金融市场。
(2)精确化的数据处理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这样便可以使得大量的多元素数据统计分析才能更进一步的开展,针对复杂的、大型的数据处理软件也已经问世,如SPSS、LISREL、HLM等一些级别比较高的软件已经被应用到金融心理学的研究领域[3]。这样,便可以突破技术的限制,使得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快捷,效率更高。这样,多种影响因素量的增加,这样便可以分离出来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使得数据研究的结果更加准确,更能够贴近现实的环境。
(3)重预测性研究方法
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这便是重预测性研究方法。金融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水平:最低的描述水平,这种水平仅仅测定或者评价当前的心理行为状态以及特征;其次便是解释水平,该阶段则重点研究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以及活动特征等;最高的水平便是重预测性水平,强调通过精确的揭示金融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找规律,通过规律来预测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总结
金融心理学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预测以及调控人这个市场主体的心理。只有具备预测水平的心理学研究才具备真正的实际价值,金融心理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主要工作是构建好对应的因果管理数据模型,并且要时刻注重纵向的数据动态分析。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元回归分析、因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多层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均可以为金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周爱保,张泽良.行为金融学:心理学与金融学协同发展的平台.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在心理学领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经典研究,而任何一门科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其研究方法上的不断革新。作者在以研究过程为主线推进方法的介绍时,始终立足于前人的经典研究,并紧扣国内外研究热点,向读者介绍了该学科的前沿性内容。作者既介绍了经典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同时也介绍了新兴的研究方法,如率先在国内引介了微观发生法与横断历史研究法等。同时,书中向读者大量展示的研究成果体现了经典与前沿的结合。
二、立足方法,体现思想性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在介绍方法的同时,给予了理论思维应有的重要地位。这是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教材所鲜有的。理论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从科学研究的本质看,科学要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实际经验,对经验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取真理性知识,推进人类的认识水平。也就是说,科学研究的本质是通过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系统地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积累真理性知识的过程。它不仅包含经验观察,同样也包含逻辑推理。因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不仅使用诸如观察、实验等手段按严格的科学程序和规范去获取经验,而且也使用推理这样的思辨过程。其二,从科学研究的功能来看,科学研究的功能在于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解释和预测本身都是理论工作,控制和描述也同样有赖于理论,由此可见理论工作在科学研究中同样具有其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理论工作不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部分,至少和实验工作同等重要。其三,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来看,在方法论体系中最高的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包括哲学中的认识论、逻辑学以及一般科学方法论;其次是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最后是“技术性”方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同样涉及以上众多层次。由此看来,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涉及各类具体研究方法,同样需要论及理论思维方法。而该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
三、立足逻辑,体现层次性
作为教材,作者不仅考虑到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更是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授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学习逻辑的基础上由浅人深地安排内容的取舍,做合理的顺序编排,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层次的需求。首先,内容按照研究过程的顺序展开。就知识体系来说,该书在《绪论》中对心理学研究方法做了简要概述之后,按照研究过程主线依次介绍了研究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阅与综述、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结果推论与理论建构以及最后的研究报告的写作。其次,内容的难度由浅人深、层层递进。考虑到学生往往是在本科二三年级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能这时还缺少研究经验,因而在安排本书内容的时候先从简单的部分人手,在学生基本掌握研究过程、方法与研究结果之后,再导人相对复杂的方法、理论建构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步步深人、扎扎实实地形成这门学科的认知结构。再次,妥善处理与其他方法类课程的关系。由于学生之前可能已经学习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方法类课程,例如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等,为了减少相应的基础知识的重叠,本书侧重介绍重要的“剩余”研究方法,避免与先前课程内容的重复。最后,在每章内容安排中,作者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增添了《延伸阅读》部分,不仅引导本科生深人学习,同时也满足、拓展了不同层次学生、研究者的学习需要。
四、立足理论,体现实践性
1.眼动记录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从近年来各种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来看,过去几年里,利用眼动技术所做的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急剧增长.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
1.1阅读方面的研究
眼动方法被大量应用于阅读研究,其基本前提就是阅读过程中的眼球运动能够被即时的记录下来,由此记录的数据能够真实的反映受测者阅读过程中的加工过程.阅读的眼动指标主要有: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等.其中,每一次注视的时间和每一次眼跳的方向与距离是阅读的眼动研究中最基本的参数,它可以反映阅读中的认知和知觉加工过程.
目前,利用眼动技术研究最多的是阅读领域,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
1.1.1从研究材料上看
(1)对字词和句子的研究.一项考察了图画与中英文词识别加工的眼动研究中发现111:在注视时间方面:图画的注视时间最短,英文词的注视时间最长,中文词居中;在眼跳方面:图画的眼跳距离最大,英文词次之,中文词最小,说明人眼对图画、中文、英文词三种材料识别加工的眼动模式不同.在另一项考察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句子的即时加工过程的研究中发现121:不同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大学)学生阅读句子的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差别.眼动模式随年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阅读句子时的眼跳距离、注视频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注视时间、注视点持续时间、注视次数随年龄升高而逐渐降低;中文句子的早期加工不是单纯的句法分析,还包括了语义加工、语义信息对句法结构的建构存在即时的作用.这些研究对于探讨阅读字词和句子过程中的眼动认知方式及阅读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不同文体课文阅读的眼动研究.近年来对课文的眼动研究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科技文和寓言.不管是那种文体的课文,不同年级的学生其阅读的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差异;在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的正确率、阅读的效率及阅读的知觉广度上大都呈现出了年龄差异;年级越高,被测者所用的认知模式也更有效.通过对阅读同一类型文章眼动的各项指标及阅读理解指标的分析发现:易课文优于难课文;有插图的课文优于无插图的课文.
识字和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通过对字、词、句和课文阅读过程中眼动模式的即时研究,不仅对阅读的内部机制有进一步的揭示,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2不同研究对象的眼动研究
这主要指的是用眼动的方法考察不同阅读能力水平的学生在阅读中的差异.国内关于不同阅读能力学生的眼动研究较少,直到近几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陆续展开.在对初中不同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眼动特点的比较141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初中高阅读能力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阅读时间、注视点持续时间、回视次数和注视次数显着地低于低阅读能力学生,而注视频率则显着地高于低阅读能力学生;并且在眼跳角度和眼跳潜伏期两项眼动指标上没有显着性差异.
学习困难学生是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研究显示,学习困难生的比例占到5%151,而且似乎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许多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在多方面都落后于学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161.在我国,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用眼动方法对学习困难生的研究尚不多见.韩玉昌等人以科技说明文和记叙文为实验材料,用眼动方法采集了65名小学生阅读时的眼动参数,结果发现小学学习困难生文章阅读的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范围小;注视点持续时间长,加工速度慢;眼跳距离小;回视次数多.
1.1.3快速阅读的眼动研究
快速阅读是要求读者一方面要快速地阅读文章,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注视过程,把握住文章中的有用信息.用眼动方法对快速阅读进行研究,不仅能获得学生快速阅读过程中即时的数据,以便来分析学生快
速阅读中的问题;而且对现在的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田宏杰等人在自然实验条件和实验室实验条件下考察了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显着地提高小学生的有效阅读速度;可以显着地减少注视次数、注视点平均持续时间以及可以显着地扩大眼跳距离.更早的一项对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眼动研究171也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这些研究都说明在不影响阅读成绩的情况下,通过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这对提高学生考试过程中的答题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应用领域的眼动研究
1.2.1广告心理学的眼动研究
广告心理学是探索广告活动与消费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学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的科学.眼动仪满足了广告制作人观看消费者注视广告时的眼动情况,将观看时的眼动情况记录下来,通过对眼动数据的分析,来制作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心理的广告,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由于眼动仪的限制,把眼动仪用于广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刚刚开展.我们知道,一个广告包括标题、图案(图像)、正文(文案)、背景四部分.有人181对平面广告中图形与文本加工的差异进行了目艮动研究,发现瞳孔大小是较敏感的指标,观看广告时,文本的位置(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及评价水平都可以引起瞳孔大小的改变,而不会对注视时间产生影响;人们对文本和图形的加工方式存在差异,不仅表现在眼动指标上,也表现在再认成绩上.研究者同时指出,广告中适当的文字有助于广告内容的记忆.
1.2.2运动心理学的眼动研究
运动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各种体育项目中,有效的视觉信息提取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可能反映了高水平运动员和一般水平运动员或新手之间的运动能力的差异.因此,对不同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的眼动模式进行记录,可以给一般运动员或新手提供有的放矢的训练模式和策略.目前,眼动记录法主要应用于篮球、足球、拳击等运动项目.一项对篮球后卫运动员注视篮球比赛实景图片的眼动研究发现191:篮球后卫运脇动员具有较高的专项信息加工效率:在注视篮球比赛实景图片时,不同组别的篮球运动员具有不同的注视分配模式和不同的注视模式.正是通过眼动方法对优秀运动员的眼动特征的记录,揭示出他们在运动项目中的视觉搜索方式和注视信息,才能为一般运动员或新手的训练提供借鉴.
1.2.3病理心理学的眼动研究
眼动方法可以同样被用于对有病理心理特征的人进行检测.运用眼动技术可以促进病理心理学的研究,以便制定更为可靠的病理心理学筛选的眼动标准.现在医学中应用眼动方法检测最多的是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显示:提示眼动异常是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之一并且眼球轨迹运动实验检查也已成为精神分裂症敏感性较强的辅助诊断工具.
2.眼动方法在心理学应用研究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从第一台眼动仪引进到我国至今,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研究思想的完善和课题领域的扩大,使得眼动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各大学纷纷开办心理学专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包括“眼动实验室”在内的实验基地.从心理学方法论的发展角度和眼动研究现状,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内眼动方法在心理学应用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首先,眼动仪设计的系统化、精密化使眼动数据记录的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心理学及其它领域对眼动仪的需求,将会刺激生产方设计出更加系统、高效的产品.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眼动仪,将更加适应心理学各领域研究的需求,并且大大改进心理学实验的生态学效度,使受测者几乎可以完全不受仪器的干扰,在自然的条件下接受实验处理,从而使得记录的数据也更加真实、有效.
关键词:访谈法;心理学研究;计算机访谈;行为访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55-02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的范式。定量研究一般指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对这些资料作定性的分析。[1]定量研究收集数据资料的主要方法有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结构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档案和纪实文献分析法、视听材料分析法等。由于如上区分,人们往往认为定量的方法不能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的方法不能用于定量研究。实际上,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可优势互补。定量研究的优势正是定性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的长处却是定量研究的短处。[2]就方法而言,定量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量研究。
访谈法作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访谈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专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本文就访谈法(定性与定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一、访谈法及其特点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3]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对某一事件、对象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性。访谈法即访谈者与被访者就某个问题进行“交谈”。在这个的过程中,“交谈”双方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双方的言行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访谈要在一个和谐的访谈氛围中进行,如果访谈的氛围比较紧张,则访谈的效果可想而知。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访谈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一些访谈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访谈法中的“交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活动,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瞎聊。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应作为访谈的主导者,以一般的“家常性”问题入手,适时切入主题,以此来收集研究资料。用访谈法收集的资料较为全面,除了言语信息外,还能收集到行为方面的信息,如眼神、手势、坐姿,等等。
二、访谈法的类型及注意的问题
访谈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主要论述按照访谈中结构的严谨性标准划分的种类:有结构访谈、无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对以上三者的区分可通过确定访谈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被访者回答方式的特点来进行。当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有结构的,则该访谈为有结构访谈;当访谈问题是无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无结构的,则该访谈为无结构访谈;当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无结构的,或者访谈问题是无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有结构的,则该访谈为半结构访谈。
有结构访谈是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设计好的问题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有结构访谈过程中所提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提问题的顺序、被访者回答的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这种访谈的结果数据有利于统计分析,但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的互动少,访谈者与被访者在在访谈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都不够。无结构访谈是根据一定的访谈目的,访谈双方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无结构访谈中,所提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提问题的顺序、被访者回答的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这种访谈的结果数据不利于统计分析,但有利于访谈双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同时对访谈者的要求也较高,访谈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访谈能力和技巧。半结构访谈则介于这两种有结构访谈与无结构访谈之间,要么是访谈问题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而回答方式没有统一规定,要么是回答的方式有统一的要求而访谈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访谈法的这些类型,可以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综合起来运用。第一、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访谈方式。上述有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就可以分别用于定量和定性研究中。有结构访谈的结果数据易于统计分析,适合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旨在理解心理现象,关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义,以揭示各种心理情境的内部动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视或舍弃了的人类经验中那些特性层面。[4]无结构访谈的结构信息不易数量化,重在描述当时当地的情境,因此无结构访谈适合于定性分析。第二、同一研究中常常综合使用上述的几种方式,这样有利于各种方式之间优势互补。如在访谈的开始和结尾使用无结构访谈,在中间部分运用有结构访谈。第二种方法用得较多,原因有二:一是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属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单一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较少;二是一次访谈中无结构访谈给被访者以轻松的感觉,所以,以无结构访谈开始能让被访者轻松进入有结构的访谈。
三、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前已述及,访谈法可以用于定量研究,也可以用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中主要使用有结构访谈,定性研究中主要使用无结构访谈。随着心理研究的发展,通过访谈法获得的信息都有被数量化的趋势。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为其它方法的运用寻求证据。本文主要从问卷和实验两种方法进行论述。之一是:为问卷的编制收集信息。为了提高问卷的质量,在问卷编制之前,要对研究对象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找到要测量的关键点,然后才形成问卷编制的双向细目表。这样依据双向细目表编制出来的问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质量也高。之二是:为实验研究的假设或推论收集信息。实验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假设或某一理论的推论,这一假设或推论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通过访谈后归纳出来的。另外,访谈法还能为既有的假设或推论收集一定的资料,这样更有利于实验研究。
第二、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依据。访谈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用得比较多,常用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咨询与治疗。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访谈和行为访谈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
一是计算机访谈。计算机访谈就是通过来访者与计算机进行对话、然后做出心理诊断的过程,其实现方式是通过储存在计算机中的一系列的问题和指导语而自动进行。计算机提出一个问题让来访者回答,然后计算机根据来访者回答的答案决定接下来该提的问题。计算机访谈的优点是高效、灵活和可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访谈大大节约了时间,并且允许大量的主题、甚至比人工访谈问的问题还要灵活。对于敏感性的问题如自杀、性方面的问题,运用计算机访谈得到的信息更加真实。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通过计算机访谈说出自己的敏感性问题。计算机为基础的访谈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对弱智儿童和成人的运用有限;二是精神病人中大范围寻找问题和症状也不足够灵活;三是对言语的处理必须是有结构的,对没有结构的信息处理存在困难。
二是行为访谈。行为访谈是一种临床访谈,它强调收集信息以制定行为矫正的计划。这要求客观的描述被访者的问题行为、之前的条件和强化的结果。[5]然后通过分析其经历来理解行为,包括社会学习历史与当前的环境以及行为的结果。最后制定出行为矫正的计划,用来将个体的不适宜的行为改变成更加适宜的行为。
总之,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量的研究,并且通过访谈法收集的数据,大多可以进行数量化,从而便于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报,2001,33(6).
[2]秦金亮,郭秀艳.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势[J].心理科学,2003,26(1).
[3]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维度;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体育教学是教育活动中较为特殊的一项科目,课程不仅需要在室内进行,基本上都是课外教学,是一项对抗性、趣味性都较强的内容。现代体育不断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体育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运动技巧,注重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升。我国出台的高校体育教学新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精神实质,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认清心理纬度的重要性。本文就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从认知心理学维度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改革进行探索,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 体育知识在认知心理学维度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是现代心理学对知识进行的分类,它是按照学习过程为指导的方法,对于指导教学,完善过程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科学使用。认知心理学是基于教学应用的分析目标,体育教学的开展也需要发挥认知心理学的意义,借鉴具体分类的标准,将知识转变为几种不同的分类,并回答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问题,解释体育本质含义。体育程序性知识是指导教学的知识内容,其中又包括动作技术和心理承受力,只有将体育教学转变为认知心理学维度,才能更好的完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教学改革。
2 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观念,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维度开展探究,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想
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教学课程,它会随着新运动、新技巧的出现不断变动,从思想上进行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学的主要原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改革教学,并运用现代化方法授课,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运动。
2.2 技能培训
认知心理学维度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在思想转变的同时,还要关注技能的训练,尝试在实践中教学,突出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作用,立足认知心理学规律,拓展教学宽度。《新课标》提出的五大体育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基于认知心理学维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培养,锻炼他们的意志力。
2.3 高校体育知识类型
体育知识类型是体育教学方法选择和应用的主要依据,体育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知识类型主导着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例如认知形态的知识类型要选择以语言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而操作形态的体育知识则要选择以语言为辅的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即根据体育知识的类型实施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才能将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真正目的。
2.4 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
认知心理学维度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基础,大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必须从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尊重了学生差异,才能使体育教学恰到好处地施加于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去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价值,充分发展自己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自觉加强身体的基础练习和运动能力的训练,才能提高自身的接受体育知识、技能信息加工的能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坚持改革与创新,从认知心理学维度探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关注学生的运动心理和诉求,坚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认知心理学维度对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更完善的思路,教学必须不断扩展和创新,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做好技能培训,并健全教学方法与体系,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春梅,李志宏,任平.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12,04:96-99.
[2]吴家萍.论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4,21:66-67.
[3]叶蓁,普文龙.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0:83-84.
[4]周涛.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与体育课堂行为的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 音乐心理学 脑机制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普莱纽姆出版社在1982年出版了由脑神经科学研究者共同编写的《音乐、思维和大脑―音乐神经心理学》一书,探讨了诸如韵律和节奏在脑半球的控制区域定位等问题,标志着音乐心理学向脑神经科学延伸的开始。在多纳德的音乐心理学手册中,也将神经音乐学研究作为专题单独罗列。这些都表现出人们将研究向脑神经科学领域拓展。此后有许多关于音乐与脑科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如音乐家与非音乐家大脑结构不对称之比较,音乐训练对感知觉的影响,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作用等。这些研究都是采用脑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研究音乐活动中的思维、行为和情感。本文将对近几年国外的音乐心理学关于脑机制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人脑某些高级心理机能,并加强我们对大脑的认识。
1国外音乐心理学关于脑机制的研究方法
1.1脑电图
脑电图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的电活动。它可以从脑颅表面探测并记录脑波 ( brain-waves), 提供正常脑发展的有关资料。这种技术简便易行, 适用于对儿童的研究。EEG使用粘贴式电极或内制电极的帽子, 从头颅外探测脑内微小电能的量, 并给予记录和绘制。这些脑波的频率、强度和幅度, 指示着脑的活动区域及其变化。这个研究方法被广泛用于现今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中,它能最直接迅速地反应大脑在音乐刺激下的激活程度。Thomas flohr和David Miller设计了一个通过EEG进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莫扎特效应。他们找了一群四五岁的学前儿童作为被试,将被试分为音乐教学(实验组)和非音乐教学(对比组)两组。两组被试都在第七周和第十周进行视空间问题操作活动检测,同时利用EEG对脑活动予以观察监测。结果发现两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组在处理空间信息操作时脑电活动较低。
1.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动力的改变。它将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scan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两项技术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检验血流进入脑细胞的磁场变化而实现脑功能成像,能给出更精确的结构与功能关系。FMRI的优点在于不仅应用安全, 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 而且成本较低。因此,近 10年 FMRI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包括对脑的高级认知功能的探索, 尤其在探测脑的语言功能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2000年Lotze等人运用FMRI技术设计了一个关于研究音乐认知过程中个体差异的实验。他让专家和新手对同一音乐材料进行演奏, 通过 FMRI的激活图谱比较发现, 专家在演奏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时, 大脑运动辅助区的活动水平低于新手演奏同一乐曲时的脑活动水平。按照认知效率高则脑的耗能较低的理论前提, 这意味着专家的大脑加工过程的效率较高。
1.3事件相关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Sutton提出的概念,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大脑诱发电位来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因为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过程有密切关系,故被认为是“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而ERP的发展,也为研究大脑认知活动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因为ERP能以精确到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对特定认知事件引发的脑电位进行实时性测量, 可以非常精确地观察到脑中神经元活动 (包括语言 /言语 ) 的变化过程; 同时该技术还能在不需要被试做外显行为反应的情况下检测到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所以ERP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加工的过程,包括音乐加工过程中。
1.4正电子成像技术
系统是利用正电子同位素衰变产生出的正电子与人体内负电子发生湮灭效应这一现象,通过向人体内注射带有正电子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采用符合探测的方法,探测湮灭效应所产生的 光子,得到人体内同位素的分布信息,由计算机进行重建组合运算, 从而得到人体内标记化合物分布的三维断层图像。PET是直接对脑功能造影的技术,它通过记录 -射线在大脑中的位置分布,可以测量区域脑代谢率(rCMR)和区域脑血流(rCBF)的改变,以此反映大脑的功能活动变化。应用PET显像,可以测定脑内多巴胺等多种受体,从分子的水平上揭示了脑活动的本质。 这是其它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2总结与展望
与词语和数字符号相比,音乐的物理参量、概念维度、表征意义和文化意境更丰富,所以运用认知实验、心理测量以及无损伤性脑功能定位等技术来研究音乐的生理机制,不但可以发掘大脑的潜在功能,而且对教育方法的改进甚至素质教育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国加州大学的GordonShaw及同事提出了“音乐作为脑高级机能之窗”这个主题来探索音乐与大脑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此来解决大脑某些高级心理机能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音乐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成为探索脑科学的一个重要切人点,将在脑科学的前沿课题中实现突破性进展。对大脑的音乐认知神经机制的的研究将对人类解开大脑的奥秘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奠定大学生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基础,规范他们在大学中的基本行为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主要依托政治理论课这一载体来完成,因此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目前,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研究:包括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内涵的界定、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定位等。其中,教育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的本质、生死观等的教育;狭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教育。而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主客体定位,目前尚存争议。(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产生重要影响。(3)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研究: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创新等等。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1.教育理论视野过于狭窄,学科交叉融合较少
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大都来自哲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都具有相当的高度,而且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但是,也正因为这些理论过于概括化和抽象化,因此在指导解决大学生人生观实际问题时便显得乏力。面对这些理论,大学生更多地会表现出一种无奈:这些道理我都懂,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学,我也知道它们都对,但我依然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于是,精深的人生观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中往往被架空,无法从根本上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育理论视野的狭窄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生观教育只不过是变相的意识形态教育而已,因此,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不利于人生观教育的展开。
2.教育方式多以说理性为主,但说理方式过于抽象
根据以往的研究,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只以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作为依托,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人生观教育理论的描述和解读上,即使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也往往跳不出说理教学的窠臼。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处于互联网时代热衷于追求实用性和趣味性信息的大学生来说,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显然不会很好。
3.对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缺乏新颖有效的教学技术方法
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索方面,而在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教育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依然很少。于是,导致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具体技术方法始终没有突破,除了依赖教师的个人经验、人格魅力等之外,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总体实用性始终得不到切实提高,这也成为阻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
不难看出,以上这三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视野狭窄、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技术低端等问题,就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然后站在跨学科视野下丰富这一核心的内涵,使之兼具概括性和易接受性,最后据此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科学的验证。
二、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无论从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来界定大学生人生观,都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态度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因此,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可以认为是力图教会大学生如何来正确看待人生的目的、态度和价值,也就是试图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人生的“正确观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内容如何,都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事物尤其是对人生的正确观念为核心的。抓住这一核心,不仅能够更加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观念”,政治理论课教材站在哲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一方面,这种阐述无疑体现了非常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显得过于抽象化和概括化,不易被思想尚未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成为影响政治理论课中人生观教育部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坚持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授课核心思想的科学性不能动摇,即对于“如何树立对事物的正确观念”这一问题,教师的讲授和解释不能庸俗化,必须要体现出的精神;第二,授课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方法必须充分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智力和人格发展特点,以便能够最大限度上被大学生所接受。
我们认为,如果要同时保证这两个基本原则,那么将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合适的,并且也将是完全可行的。这种考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无论采取什么视角,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核心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看待事物、看待人生的正确观点和正确看法。而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如何让人们更科学和更准确地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从而更有效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因此,心理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帮助我们对自身和对世界进行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
其次,心理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它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状态及行为规律的研究,能够直接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对于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当中,心理学之所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高等教育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才能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以更有效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心理学的依赖性非常强,甚至可以直接从心理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为己所用。
最后,心理学更注重为人们树立正确观念,并提供实际操作的方法,将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相结合,可能更容易获得思想素养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的认可,同时还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进行丰富和深化。与传统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不同,心理学不仅关注人生问题的“为什么”,更关注“怎么办”,即切实解决人生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目前决策学、行为经济学等以心理学作为主导的学科,都热衷于研究人类常见的观念错误,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修正此类错误的方法。因此,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恰恰可以弥补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缺陷,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既具备高度的理论性,又具备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心理学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在原则上完全一致,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因此,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仅可以保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使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立体化。
三、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探索
正因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应该着力考虑如何将这种结合付诸实践,即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机地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融合进去。
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理论升华―实践反馈”这一步骤进行
(1)在大学生的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的问题范围内,精选出一个或多个学生最为关心的具体问题,并说明这些问题可以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哪些具体理论做以解释和解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为随后的新旧知识联系和学生认知结构改变打下基础。
(2)以具体的实例作为教学材料,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为手段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在分析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科学性更加信服。
(3)将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将这一结果对应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某个基本原理,将学生对心理学原理的认识自然上升到对哲学原理的掌握上,并使学生认识到,面对人生问题时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树立看待事物和人生的正确观念。
(4)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与人生观有关的其他问题,并尝试着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和哲学原理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使学生完成对正确人生观认识的最终内化。这一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促进自我身心和谐”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材料进行实证性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并观察最终的教学效果。总体教学方法是:抽取两个同质班级,A班作为实验组,B班作为对照组。对A班采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对B班则单纯按照《基础》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经过相同的教学时间后,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将情商培养有机纳入进来,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与情商形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情商是心理学尤其是当代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主要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等五个主要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认知与情绪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认知离不开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又依赖于正确的认知。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而这一点恰恰是过去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容易忽略的。此外,大学生的人生观包含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三个重要方面,而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确立,都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撑,因此,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将起到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情商培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教给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以进行自我激励,还要教给大学生如何能够从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发掘出人生真正的价值。所有这些,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质量来说,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11(05).
[2]胡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心理学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3]李佳.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4]施爱民.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6).
关键词:跨栏跑成因 恐惧感 降低克服方法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49--03
1 前言
跨栏跑是在高速跑动中连续越过固定高度、距离和数量障碍的运动,因此,跨栏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它因技术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特殊性,在客观上给跨栏跑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由于错误动作的产生,学生往往会碰倒栏架,甚至可能会摔伤身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跨栏跑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跨栏时心理对跨栏架有不同程度的惧怕,影响了学生跨栏跑成绩的提高和跨栏跑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有不少学生放弃了跨栏跑的学习。通过跨栏练习,不仅可以发展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目前,国内外对跨栏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如何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的研究比较少,因此,笔者运用运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跨栏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克服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跨栏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价值。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共56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4人,这些中学生均为跨栏初学者。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多次在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和Internet等相关媒体上查阅、搜集有关跨栏心理障碍方面的文献资料,获取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明确所要研究作者简介:刘凤英(1979一),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文章的写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制作跨栏跑学生学习恐惧心理问卷调查表,让这些学生不记名填写,并对这些问卷调查进行分析。针对跨栏心理问题,设计和制定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后,数据整理的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看,不怕栏的学生占48%,严重怕栏的学生占25%,一般怕栏的学生占31%。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怕栏的心理问题。
2.2.3访谈法
在跨栏的教学过程中,访问过栏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就跨栏心理障碍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2.2.4实验对比法
通过教学实验对比,论证跨栏教学中采用心理调节的作用。
2.3实验设计
2.3.1分组方法
将其中的56人分成两组,平均分配男女生。一组为实验组,采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训练法进行教学训练;另一组为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训练方法进行教学训练。为了避免出现的差异性,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体重、身高、立定跳远、后抛实心球、50米跑这些与掌握跨栏技术相关参数进行测试,两组学生在实验前身体素质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体重、身高相当(见表2)。
2.3.2实验组教学特点
采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教学法,并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教学训练。
2.3.3对照组教学特点
采用一般的常规教学方法,即是对跨栏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领会和消化,每一堂课的训练时间、运动量与实验组基本相同。
2.3.4教学时数
教学实验时间为授课12学时。
2.3.5实验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教学,在学生学习跨栏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后,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见表3。
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后实验组技评成绩为82.29分,达标成绩为79.48分,对照组技评平均成绩为73.14分,达标成绩为73.57分。实验组的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教学训练过程看,实验组学生联系积极主动,竞争性强,动作自然、舒展、放松。而对照组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动作僵硬、胆小、怕栏。
3 分析和讨论
3.1高中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跨栏跑是带障碍的短跑运动,学生因怕栏高,怕碰栏,一看到栏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犹豫不决,对能否过栏产生心理压力,致使跨栏技术变形,这样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2)跨栏跑由于技术比较复杂,使得较多学生在学习跨栏时过度紧张,心理紊乱,知觉范围狭窄,思想迟缓,思想不集中,产生过多的焦虑情绪,因而产生恐惧心理。
(3)有些学生盲目自信,急于求成,也有些学生凭身体条件较好,以错误的技术动作侥幸过栏,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情绪消沉,逃避过栏,表现浮躁,这样恐惧心理也就自然而然产生。
(4)在过去的练习中,因身体、技术及其心理方面的原因,出现过碰栏、擦破皮、出血、骨折等损伤经历,再做跨栏动作时就害怕,严重时还会产生心理障碍。
3.2针对跨栏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
3.2.1降低难度训练法
在学习跨栏的初始阶段,老师有意识地降低栏架高度,以减小过栏时的难度,让练习者能以较轻松的心态进行跨栏练习,体会和感受跨栏的完整技术,树立信心,有利于奠定一个好的训练开端。
3.2.2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
可采用起跨腿过栏角练习,利用规定起跨点、下栏落地点、栏间节奏线等方法来提高练习者的栏间跑动速度和节奏,反复体会高速跨过栏架的感觉,形成固定的技术定型,增强敢于快速攻栏的信心和意识。
3.2.3技术观摩训练法
老师可采用相互技术观摩的方法加以改进。即当练习者进行跨栏时,让其它队员蹲在栏侧或正前方观察其过栏时身体腾起的高度,通过相互观察和老师的技术分析,就能使练习者直观地看到自身的问题,以便产生敢于攻栏的意识。
3.2.4“强迫”技术训练法
老师可采用“强迫”技术教法进行训练,使练习者在外力作用下能较快掌握正确的跨栏技术,通过提高技术的方法逐渐提高信心,进而达到消除跨栏恐惧心理的目的。
4 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在中学跨栏教学过程中发现,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对学生完成动作来说,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是一般认为心理素质是主要的,若不消除恐惧心理,身体素质就发挥不出来,运动技术就难以掌握。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跨栏跑的学习任务。在跨栏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注意由易到难的教学原理,应多采用正面教育和鼓励性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在练习中多运用一些简单的条件,或采用其他的教具,以转移学生惧怕栏架的注意力,然后逐渐转移到正常的跨栏教学中,以消除学生怕栏的心理。由于栏的高度、跨栏技术的复杂性、学生盲目自信以及有过跨栏失败的经历都可能导致跨栏心理障碍。实践证明,降低跨栏跑初学者的过栏恐惧感,是完成跨栏跑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中学体育教师要制定出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的具体措施,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和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跨栏跑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在教学中全面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竞赛技能,是预防跨栏心理障碍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中药药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综述
我国中药药动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60年代,学者对大黄的体内过程研究开始,至今不过三、四十年,最初也只是停留在中药靶活性成分的研究,缺乏对中药及其复方体内动态过程的系统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了便于开展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内研究,有必要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综述分析。
1 中药药动学概念及研究意义中药药动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药活性靶成分(单体化学成分)、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群)、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量-效关系,并将研究结果用数学方程和相关药动学参数来表达,具有整体、综合、动态和定量的特点。可见,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有异同之处,两者都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研究其在机体的动态过程,但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对象更多,并且研究过程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结果要体现中医药用药原则,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复杂,在技术上要求更高。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可从现代医学的实践去阐释中医的方药理论(如中药的归经理论)、组方原理,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实现了中医药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的方药理论。中药药动学研究是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药剂型设计、生产工艺路线的选择和质量的评价与监控提供了有效手段与方法,保证药物本身具有的特点:安全、有效、稳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不仅是本身所具有的化学物质(即原型化合物)直接起药效作用,更多的是在体内代谢以后的代谢产物,通过中药药动学研究,了解、掌握其在体内的过程,明白其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从而弄清中药发挥作用的真正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中药临床给药多以经验为主,缺少实验研究阐释,因此, 加强中药药动学研究,为合理的用药方式、剂量和时间及周期提供科学依据,改变中药经验给药的局面,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实现中药防治疾病的具体化、科学化。实现这一目标,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将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2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理论中药药动学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是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的,在这过程中,必然有其理论创新。如血清药理学(plasma pharmacology)、证治药动学(syndrome and treatment pharmacokinetics,STP)、中药临床药动学(herbal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中药胃肠药动学、中药时辰药动学(chromo pharmacokinetics)、中药药动学-药效学模型(PK-PD)、中药特征图谱药动学(finger- print spectrum)等新理论的提出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药药动学的发展,标志着这门新新学科正日益成熟。
2.1 血清药理学与证治药动学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给动物灌胃给药,一定时间后采集、分离其血清,并用此含药血清进行药效学实验。从80年代,日本学者田代真一等人提出血清药理学新理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开始应用到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中,其具有易控制、多指标等特点。陈长勋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了附子对离体豚鼠左心房收缩力的影响,发现给药后1~2h所取动物血清均有强心作用,而且给药后2h的血清作用最强,表明附子煎液确含强心成分,并且口服此成分能经胃肠道吸收入血而发挥作用。 1994年,我国学者黄熙等提出“证治药动学”;新假说理论,揭开了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篇章。该理论包括两部分,即“辩证药动学”;与“复方效应成分药动学”;,前者是指同一药物的不同证的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处理后有显著差异,明显影响了中药的药效和不良反应,经用辨证施治后,这种差别可消失和减轻;后者指方剂配伍(君臣佐使)能显著地影响彼此在体内化学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并与疗效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所测定的效应成分可以是母方中原型单体,也可以是母方中没有的新成分,新成分或来源于体外母方化学成分的变化,或来源于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证治药动学”;假说是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是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该理论从提出到实践,得到了实验的验证,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又相继提出了“脾主药动学”;假说、 “方剂效应成分药动学”;和“血瘀证治药动学”;的理论。 “证治药动学”;假说应用于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已有多篇文章研究报道,有力证实了“证治药动学”;的有关假说。
2.2 中药临床药动学 中药临床药动学是指将药动学的原则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它侧重于紧扣临床合理用药,研究不同疾病的患者对中药的处置过程,包括其中的药效物质如何在机体内完成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药物吸收后的分布与作用,与中药药性(尤其是中药的归经属性)及配伍等密切相关,如补中益气汤全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周围组织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但从中去掉升麻、柴胡,上述作用就减弱,且不持久,若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上述作用。机体调节中药在体内的变化,需要机体功能正常或不完全丧失时才会产生效应,改变疾病状态下失调的机体内环境和相应的病理过程。中药的临床药动学与其方证相对应,即对症下药中药物在机体内的潜在变化规律,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实践,是中药药动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中药临床药动学研究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现代药动学方法与中医传统理论相结合,才有利于提高和整体反映中医治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