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23: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蔬菜产业是宝塔区农村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一极。梁村乡地处宝塔区西北部,与安塞县接壤,距延安城区45公里,流域面积174.7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万,是宝塔区大弓棚蔬菜示范乡镇。为了探索做大做强宝塔区蔬菜产业的思路与对策,笔者深入梁村乡田间地头,面访种植大户,对梁村乡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从2009年起,梁村乡就开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目前,已建成蔬菜专业村10个,现有蔬菜种植大户136户,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其中日光温室100座、大弓棚1500座、露地菜500亩,蔬菜产业已经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2011年,全乡蔬菜产值突破2700万元,占农民收入的30%左右,菜农人均收入达4.2万元,是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倍。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梁村乡扭住发展设施蔬菜这一致富产业不放松,紧跟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蔬菜产业规模初显,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1、积极引导,夯实基础
乡党委、政府突出抓好蔬菜这一“短、平、快”致富产业,为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的村组积极谋划、找路子;包村干部上门入户帮助农民制定“户户增收计划”和“增收明白卡”,把各农户的产业发展计划纳入全乡总体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优先向种植农户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及时兑现各类惠农补贴。同时,加快土地流转进程,集中连片发展大棚蔬菜,并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建设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为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始终坚持推广“一村一品”、培育种植大户的路子,不断加大投入,以奖代补,树立典型,全面推动蔬菜产业迅速发展。截至目前,该乡完成投资975万元,建成小刘沟、刘里府、王庄、裴渠、张川等10个蔬菜产业村,涌现出裴渠村张振峰、张振国,刘坪村贺小军,王庄村冯起云、冯杰等136户蔬菜种植大户,每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这些典型的辐射带动,全乡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菜农达640人,占全乡农业人口的5.2%。
3、普及技术,壮大规模
坚持将改良技术作为提高蔬菜产量、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先后组织乡村技术干部和蔬菜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蔬菜生产经验,对蔬菜大弓棚进行改良,采用无土墙、全立柱生产模式;引进软管滴管灌溉法;全面推广“四膜覆盖”技术。同时,聘请专家、区内骨干技术力量给菜农讲解蔬菜栽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市场预测等技术知识;注重培养壮大技术力量,成立蔬菜产业技术服务队,设立产业技术服务“110”电话,及时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联合经营,提升效益
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蔬菜营销公司、蔬菜经纪人等新型经济组织,着力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目前,该乡共扶持发展龙头企业1家,建成蔬菜专业合作社1个,发展农民经纪人 100多名,市场销售难题得到有效缓解,逐步向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的道路迈进。
三、制约因素
梁村乡蔬菜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与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要求和区内兄弟乡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该乡农村人均基本农田仅1.2亩,土地过于分散,适宜发展蔬菜的川台坝地十分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加之,每个农户的劳力、资金、技术和综合素质差异较大,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和组织保障,很难通过流转土地实现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水、电、路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必备条件,特别是水已成为该乡蔬菜产业做大做强的最大瓶颈,一部分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的地块,水源条件差,且建设灌溉设施投资较大,很难一次性配套到位。三是资金、技术投入不足。据测算,在现有栽培条件下,每新建一座大弓棚一次性需投入3000-4000元,日光温室每座一次性需投入1.3-1.5万元。以该乡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没有区、乡两级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扶持,靠农户单打独斗难以实现。同时,由于涉及村组多,地块分布零散,专业技术人员少且技术水平不高,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差距难度较大。四是市场供给无法满足。由于该乡蔬菜品种单一、产地分散、持续供应能力差。加之,菜农市场营销意识较为落后,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自主品牌,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输出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菜农收入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市场份额占有率偏低,未真正形成良好的销售格局。五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较为缓慢。由于试验风险较大,且需要一定的试验经费。加之,大部分种植户文化素质偏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承接程度较低,不敢盲目试种,使得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始终落后于发达地区。
四、对策建议
1、创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蔬菜品牌
一是着力培育一批整体实力强、带动作用大、机制灵活、盈利能力强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加快温室和大弓棚的改造换代步伐,提高蔬菜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三是坚持“商标兴菜”、“品牌兴菜”的理念,形成上市检测、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的市场机制,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无公害蔬菜为主体的蔬菜品牌化新格局。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硬化和拓宽改造蔬菜重点乡镇的蔬菜种植区道路;加大改造蔬菜示范乡镇提灌等供水设施力度,有效解决用水矛盾。二是加快蔬菜种苗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蔬菜良种繁育体系,整合蔬菜科技创新力量,在枣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蔬菜瓜果类新品种选育和繁育基地,加速蔬菜种苗产业化培育,增强供苗供种能力,丰富蔬菜品种,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3、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促使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是严格实施国家蔬菜产业标准,按照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尽快完善与蔬菜质量安全有关的各项标
准,大力推行产供销环节标准化管理,形成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蔬菜标准化体系。二是蔬菜部门要寻找菜农与实用技术的结合点,加大技术和经费的投入,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试种名、优、新、特产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赴先进地区观摩考察,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灰色关联分析;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S9;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33-05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成为新时期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价值增长的最主要源泉与动力之一。学术界对产业融合阐释,始于信息通讯业,被认为是狭义的产业融合。实际上,除了信息通讯领域,产业融合还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乡村旅游产业由休闲农业和民俗旅游两大部分构成。从形成机制上看,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北京市是国内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最早的城市之一,具备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旅游发展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已从单一的“农家乐、观光采摘”逐渐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功能一体化方向转变。乡村旅游产业关联性高、综合性强的特征,决定了加大乡村旅游产业建设力度,已成为推动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容。目前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研究,多聚焦于乡村旅游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模式和路径等方面,且研究方法多以定性为主,而从产业融合视角,测算并分析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度及其影响因素比较显见,本研究采取灰色关联方法,选取影响北京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测算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分析影响农旅产业融合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已知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的有效控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乡村旅游业与相关联产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有模糊性、随机性、信息不完全性,即灰色性,内部存在灰色量和灰色关系。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数据时间系列较短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得到较好分析结果。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参考序列Yi和比较序列Xi;然后采用均值化处理方法消除量纲,得到Yi'(t)与Xi'(t);再求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
可得各年产业之间各综合关联系数γ(t)。各灰色关联系数变化范围为[0,1],其值越大,关联性越大,反之越小。
2 北京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度测算
2.1 指标选取
为测算农业与旅游融合度,本研究选取了2005-2013年反映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征的指标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利用率、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设施农业收入、农林牧渔固定资产投资额等6项;旅游产业主要指标有游客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劳动产出率、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A级及以上和重点旅游景区数等4项。为便于比较,经济数据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表2)。
2.2 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2005-2013年间北京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平均值为0.814,农旅产业融合度处于上等水平。从变化趋势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点出现在2010年(0.885),之后逐渐下降,最低点在2013年(0.712)。
3 北京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指标选择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因素。此外,还存在政府与机会两个辅助变量。根据“钻石模型”,产业融合主要改变了相关产业上述6个方面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乡村旅游总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旅游业总收入3个指标,测算乡村旅游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的关联关系。同时,分别从市场需求因素、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政府政策等5个方面,共选取了10个指标。分析影响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障碍因子。为便于动态比较,将研究时期划分为2005-2008年和2009-2013年两个时段。对于经济数值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以消除物价影响。
3.2 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显示,所有指标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5(表5),说明所选取的指标对乡村旅游业收入的关联度都很高,对乡村旅游的影响都比较显著,所选择指标合理。
3.2.1 乡村旅游与旅游业、农业的融合度较高 乡村旅游与旅游业、农业的融合度分别为0.778和0.647。乡村旅游收入与旅游业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同步增长,且与二者融合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乡村旅游与旅游业融合度高于农业。从2005-2013年统计数据看,北京市乡村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3.54%,分别比农林牧渔总产值和旅游业总收入年增长率高8.98和4.2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推动北京旅游业发展,增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能力,对拉动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也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3.2.2 市场因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影响最为突出 对影响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各因素,按融合度大小排序为市场需求因素(0.751)>农民组织化程度(0.749)>基础设施(0.702)>农业科技水平(0.687)>政府政策(0.678)。其中,市场需求变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市场需求指标中,私人轿车拥有量与乡村旅游收入关联度(0.818)最高,其次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0.720)和农民人均纯收入(0.716)。从变化趋势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乡村旅游收入呈现同步增长趋势,二者与乡村旅游收入融合度也不断增长,这表明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对乡村旅游具有拉动作用。与二者相反的是,私人轿车拥有量与乡村旅游融合度却呈现下降趋势。尽管近年来北京居民私人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达到15.35%,超过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但二者融合程度在降低。这表明私人轿车拥有量的增长,已经不能拉动乡村旅游发展,
3.2.3 基础设施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反映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3个指标与乡村旅游融合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公路网密度(0.719)、观光园数量(0.700)和民俗接待户数量(0.686)。从2005-2013年的变化趋势上看,北京市公路网密度、农业观光园数量和民俗户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98%、3.17%和2.02%,但3个指标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0.112、0.109和0.166个百分点。这显示,发展公路网(包括农村公路),增加观光园和民俗户数量,已经对乡村旅游收入增长不具有拉动作用。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从扩张资源及基础设施的数量向提高服务质量上转变的阶段。
3.2.4 现代科技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代表农业科技水平的两个指标――农民计算机拥有率、人均农业技术人员,与乡村旅游关联度分别为0.754和0.619。从近9年发展趋势看,农民计算机拥有率年均增长率达到9.42%,但人均农业技术人员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7%,幅度不大。在两个时间段中,农民计算机拥有率与乡村旅游关联度变化不多,但万人农业技术人员与乡村旅游业关联度增加幅度较大。这表明,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及应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计算机在北京市农民家庭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增加硬件数量向加强农民培训的软件服务上转变。只有提高硬件物质的使用效率,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对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挥促进作用。
3.2.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影响农民市场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与乡村旅游关联度较高,达到0.747。近年来,北京市专业合作组织数量逐渐加大,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010家,合作社入社成员总数24.1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数24.4万户,占全市从事第一产业农户的70%以上。在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变化与乡村旅游收入同步增长的同时,二者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在逐渐加大。表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2.6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降低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农村社会进步、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物质基础。政府涉农政策影响着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领域和农村非农产业,进而也影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近年来,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北京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从2005年的35.75亿元,增加到85.02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年增长率达到11.43%。固定资产投资与乡村旅游收入都是同步增长,但从两个时间段上看,二者关联度从0.730下降到0.630。表明刺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拉动作用已不明显,
4 政策建议
4.1 “双轮”驱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仅是后起新兴产业所渗透融合的对象,而且。正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为“母亲产业”的特殊性质,为这些后起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技术创新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能,组织发展把融合过程推到运作层面,从而把产业融合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因此。加快技术创新和培训经营主体,是驱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两只重要“车轮”。一方面,加大现代高新技术在旅游项目开发上的应用,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增强农业被融合和主动融合的能力。
4.2 增强旅游业与乡村旅游业互动活力
旅游业作为高成长业,对拉动乡村旅游产业具有较强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推动城市与乡村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精品线路的建设。树立典型,打造品牌:丰富旅游产品组合。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会展、节庆等重大活动,加强乡村旅游宣传。不断创新旅游业与乡村旅游业互动方式,促进两个产业的充分融合。
4.3 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升级
乡村旅游硬件条件建设已经对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不具有拉动作用,但随着城市和乡村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仍在不断增长。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已从扩张资源数量、满足物质需求向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精神需求上转变。因此,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产品功能,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才能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
“小产业”蕴含“大潜力”
政策环境将迎来重大机遇。从目标导向看,十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未来重点发展目标。从政策支持看,中央和省市正密集出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传递出用文化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强烈信号。从市场需求看,我国人均GDP已达7000多美元,江苏和南京超过1万美元,栖霞区接近2万美元。按照国际经验,这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群众文化消费支出将大幅上升。从发展空间看,“十二五”期间栖霞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4.6%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超过80亿元,按照2020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12%~13%测算,未来五年还有80多亿元的增长空间,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特色资源正形成叠加优势。近年来,栖霞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着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同步提升、集聚发展。当前,以深圳华侨城、仙林万达茂为代表的大型主题文化,以栖霞山、燕子矶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文化,以栖霞寺为代表的佛教历史文化,以龙潭金箔为代表的非物质遗产文化,以休闲农庄为代表的现代乡村文化等,共同构成了栖霞特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资源都分布在栖霞新一轮城市化的重点区域,随着片区整体大开发大建设,文化资源优势将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这个过程中,龙头项目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全国文化旅游第一品牌深圳华侨城、全国文化产业投资额最大的企业万达集团,2016年分别在栖霞区投资200亿元、150亿元建设新一代航母级文旅项目,为全区文化产业新一轮发展搭建了框架、拉开了布局,将极大地撬动区域产业整体升级,助力栖霞打造成为省市乃至全国新的文化产业高地。
产业融合已显现放大效应。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本身就是多种要素相互融合的产物,如果融合得好,往往能产生快速增长的倍增效应甚至乘数效应。近年来,栖霞区产业发展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文化+科技”上,我们在液晶谷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分基地”,光电显示产业为全区贡献了88.8%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6,成为文化装备产业新增长点。在“文化+创意”上,我们依托紫东国际创意园等平台,集聚了200多家工业设计、动漫网游等创意企业,其中一年前引进的游族网络,已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缴纳税收2500万元,孵化了13个小团队,形成一股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在“文化+金融”上,我们重点扶持的南京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产品上线仅两年,今年交易量已超过6000亿元,缴纳税收1.2亿元,有力带动了文化消费、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栖霞区文化产业蕴含的潜力和后劲,更加自觉主动地抓住机遇,用好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老空间”拓展“新路径”
面向“十三五”提升文化产业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栖霞特色文化强区,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和创新驱动作用,把握“文化+”和“互联网+”发展机遇,着力打好旅游牌、创意牌、底蕴牌“三张牌”,进一步构建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提高规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走好三条路径:
以点带面辐射,做大综合性旅游经济圈。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休闲度假旅游正在快速兴起,并将逐步取代一般的观光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导产品。栖霞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体量较小,目前每年营业收入仅1.5亿元、游客200万人次,亟须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各类休闲度假旅游业态,推动全区旅游业整体升级。这就要求我们跳出栖霞看栖霞,强化“大景区”思维、“大旅游”理念和“大项目”战略,全力推动栖霞山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以栖霞山、华侨城、万达茂为核心板块,带动全区、引领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旅游经济圈,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此过程中,将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相结合,充分挖掘八卦洲、龙潭、西岗等地资源,发展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点,鼓励发展餐饮、购物等配套产业,加快形成适应多元化需求的现代旅游产业格局。
从低向高提升,做强创新型文化产业带。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理念中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落实这个要求,全区新建的一批文化产业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产业类型侧重娱乐经济领域,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要大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比重和层次,做好“三篇文章”,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带。仙林地区要做好“育苗造林”文章,依托紫东国际创意园、南大科学园等平台,引进培育更多优质项目,积极争取江苏电视台等资源布局,打造动漫游戏、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带。栖霞山地区要做好“腾笼换鸟”文章,利用江南水泥厂等老工业区、闲置厂房场地,引入保利集团、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等战略合作方,打造工业遗存、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带。燕子矶地区要做好“见缝插针”文章,抓住新型城市化快速推进机遇,在楼宇中、老街周边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创新载体,打造文创楼宇、设计服务产业集聚带。
由浅入深挖掘,做亮体验式传承示范区。一个地区的文化魅力不在于文化资源多寡,而在于文化特色是否鲜明,能否让人们清晰体验和感知。栖霞拥有59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批宝贵资源,构成了栖霞文化的独特底蕴。由于发展基础、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原因,文化挖掘尚未紧紧跟上时展步伐。面对新一轮文化竞争发展,我们既要用好文化资源优势,也要顺应传承发展趋势。下一步,要聚焦栖霞区独有性、稀缺性文化资源,运用市场和产业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大力推进金箔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用接地气、可触摸、体验式的载体,赋予金箔、龙舞、折扇等传统资源新的时代内涵和展现形式,让文化鲜活地走到人们身边,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要抓住文化旅游大发展机遇,加快开发具有栖霞特色、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出一批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和活动,提高文化吸引力和生命力。对适宜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要分类建立质量标准,有些由街道组织居民进行家庭式作坊制作,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更好地把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硬功夫”提升“软实力”
要把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与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握好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同步提升栖霞区的文化软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城市影响力。
提高思想认识,让文化自觉“强”起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自信和担当。深圳是曾被称作“文化沙漠”的移民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没有先天条件和资源禀赋,但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创造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0年增长10倍的奇迹,不仅转变为“文化绿洲”,还将资源输出到全国各地。我们从深圳引进了项目,更要引进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文化强区。在政策支持上,栖霞区委、区政府近3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资金,2016年将增加到5000万元,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确保栖霞区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领先地位。在组织运作上,强化区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区文化旅游局等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政府与民营企业合资的文化产业公司,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掀起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热潮。
加快项目建设,让空间载体“立”起来。未来几年,栖霞山、华侨城、万达茂三个项目总投资额达700亿元,还有一大批中小文化项目也将开工建设。可以预见,“十三五”将是栖霞区历史上文化产业投入最大、项目最多的时期。这其中,栖霞山将用3年时间,完成规划区19.18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核心区的功能提升;华侨城在3900多亩土地上建设的欢乐谷等项目,将于2年内实现一期开业、4年内二期建成开放;万达茂将在3年内建成122万平方米综合体,并在2018年初正式开业。制定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跳出文化看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融合。要强化服务意识、执行意识,按照为万达茂服务的模式组建重大项目工作组,倒排计划和时间节点,全力突破拆迁、建设中难点问题,早日展现栖霞文化产业新的布局和形象。
一、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出现猛增趋势。2013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7万人次,同比增长8.7%;实现旅游总收入3,875.5亿元,同比增长15.2%,相当于全省GDP的12%。旅游业的发展对河南经济的三次产业具有较大的拉动效应。(表1)
二、灰色关联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灰色关联性分析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为计算量小,对样本数据规律性、样本量的大小没有严格要求。基本思路为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研究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方法来分析河南旅游业对GDP三次产业的影响。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在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组成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即Xi=(xi(1),xi(2),...,xi(n)),(i=0,1,2,...,n),当i=0时,x0为参考序列,其后的为比较序列。
第二,数据标准化。为了消除量纲和缩小数值差距,本文采用均值化法将各序列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无纲量化矩阵Xi。其公式为:
三、河南省旅游经济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实证分析
采用河南省2003~2013年的旅游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数据。第一步,建立以旅游收入(X0(K))为参考序列,以第一产业增加值(X1(K)),第二产业增加值X2(K),第三产业增加值X3(K)为比较序列(表2);第二步,根据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表3)。第三步,计算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绝对差值序列,结果(表4);第四步,根据差序列数据求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37和0.02;第五步,计算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系数(表5)。
最后,运用表4关联系数,并利用灰色关联公式计算得出河南省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分别为:?酌01=0.53,?酌02=0.64,?酌03=0.79。即,?酌03>?酌02>?酌01。因此,河南省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小。
根据计算结果,在2004~2013年间旅游业对河南第三产业关联度最大,达到0.79,说明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存在显着的正关系。近年来,尤其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河南省加大了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较高,其数值为0.64,说明第二产业中的旅游商品制造、旅游景区建设等与旅游业的关联度较高。第一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最低,说明河南旅游业中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观光休闲度假产品还有待提高。
四、河南省旅游经济对拉动三次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助推第三产业发展。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武器和同质产品形成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政府监督、培训、评比、奖励等基础上提高河南省餐饮、交通、住宿、娱乐等部门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技巧、售后服务等,是促进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有效途径。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读《重新思考文化政策》
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认知及其变迁
文化认同与民族工艺品的优化开发
制度创新与中国动画的内生进化
试论网络自制剧的知识产权运营
从《重新思考文化政策》看文化资本主义
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
文化公民权与当代城市治理策略
文化社会治理是文化管理的新机制
文化流动与文化公共领域治理模式转型
文化产业集群互助融资担保机制构建研究
影视产业版权质押贷款难点分析
“非遗”的认知困境与保护路径
城市文化功能空间构成及其治理探析
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价值·主体·文化:文化政策解析
论文化产业政策与法律的性质地位
文化评奖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
经济转型进程中的深圳文化产业升级研究
创新融合: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路径选择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综合评价研究
丽江民族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动力机制研究
“互联网+”时代演艺业的创新与发展
云经济时代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再造
运行机理、金融支持与文化产业发展
价值链耦合中的文化产业集群效应与关联度
艺术品金融化:“价格背离价值”倾向的反思
文化驱动下民族旅游开发社区主导逻辑研究
文化外交视域下“一带一路”的现实与未来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嬗变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公共财政支持党报党刊发展的理论政策研究
现代性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
江苏文化产业园发展水平与空间格局研究
文化竞争力诉求下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及指标体系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评估体系的指标、结构与模型
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对主要矛盾
大格局中的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与当代的视角
反思与重构: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与文化安全
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税实践创新
为万世开太平——论当代中国文化产业中文化政策的建构
精神、物质与社会——理解文化生产的三个维度
戏剧表演艺术演出票价探究——基本实证研究视角
文化规制的自生自发演化:来自人类学与脑科学的证据
经济学视域下保护文化的主体性:政策依据与路径选择
从文化强国到文化隆盛:以文化产业探索韩国发展之路
Abstract:The folk culture is dependent on people's lives, habits,feelings and beliefs. Folk Cul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re are many successful cases i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The development of Shaanxi folk culture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Shaanxi province.
关键词:民俗文化;陕西经济;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Key words: folk culture;economy of Shaanxi;seinsfrage;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94-01
0引言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来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秦腔、燃面、辣子,都是陕西民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陕西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是陕西的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既是陕西的优势所在,又是陕西全面建设经济大省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文化繁荣程度、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现在越来越多的陕西人已经充分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经济繁荣离不开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化发展也是建设经济大省的内容。陕西人不仅希望通过民间艺术扬名,更渴望通过开发民间艺术致富。
民俗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民俗文化产品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民俗文化产品集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极具个性和特色,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其特点,挖掘民俗产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就能使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
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陕西民俗文化的商品化趋势逐步增强民俗文化不再是人们自娱自乐的文化产品,而是进入市场领域,通过民俗文化与商品元素的结合,衍生出更多不同种类和形式的商品与服务,这不但扩大了民俗文化产业的范围和规模,也可以实现空间的再生产,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和文化感受。商业对陕西民俗文化的推动力量更加突出,促使民俗文化主动地作用于陕西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良好环境和特色产品。而且随着民俗产品商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将会涌现更多的民俗企业,形成以设计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民族化、品牌化为基础,以地域文化为依托,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全方位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逐步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产业发展之路。
1.2 民俗旅游业日益兴旺伴随着陕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持续快速增长,陕西的民俗旅游发展迅速,节庆民俗活动、乡村旅游等民俗游将成为陕西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乡村旅游仍持续升温,从整体上看,民俗文化旅游火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刺激了旅游消费。而且随着民俗旅游的持续深入,将会推出更多的民俗产品,深入体验陕西民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这就大大的增加了陕西旅游业的经济收入,进一步促进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2陕西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在文化消费上缺乏主动性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开发什么,老百姓就无偿地欣赏什么”的被动接受状态,单一的文化消费导致生产的氛围始终没有形成,使陕西民俗文化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2.2 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在民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上,企业投资民俗文化建设的数量有限,特别是缺少大笔投资的项目。另外,优秀的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离不开两类人才:一是创意人才,二是市场策划营销人才。优秀的原创作品是民俗工艺产品发展的支撑,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掘现有民间艺人的个人潜能,扶持艺人尤其具有创新性艺人的成长,同时还要通过教育机构开设相关专业进行有序的正规培训,努力建设起一支具备现代意识和技能的创新型的艺人梯队。同时还需要市场策划营销人才,能够将原创作品推向市场,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建立品牌。
2.3 有利于民俗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不配套,在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及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
3陕西民俗文化发展的对策
3.1 继续加强对优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人才发掘保护政策联合教育,宣传部门搞好民俗文化的发掘、宣传、教育工作。在对待民俗文化的问题上,认真发掘发现我们已经遗失或没落的优秀民俗文化,来重新评估他们的价值。在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增强民俗文化意识,培养优秀民俗文化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民俗文化素质。剪纸就是陕西很有代表性的一种民俗文化产品,其中尤其是陕北安塞的剪纸更是驰名中外。但是现在安塞剪纸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比较担忧的局面。安塞剪纸现在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安塞人并不一定了解安塞的剪纸,甚至已经不再喜欢。安塞全县的真正的剪纸艺人总量也不过十余人,而这批剪纸艺人正是剪纸艺术最宝贵的和最可挖掘的一笔资源。
3.2 进一步扩大改善投资政策全省许多地方都有自己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民俗工艺品制作。比如蓝田玉、陕北剪纸、凤翔泥塑、凤翔马勺脸谱、关中皮影、麦杆画、木板年画、挑花绣、户县农民画、扎染、挂线木偶、戏人泥哨、拓片、彩画泥偶、榆林柳编、、岚振藤编、仿秦俑、仿唐三彩、仿铜车马等。这些民俗工艺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特殊的消费人群,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仍保持着勃勃生机与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空间,应该积极鼓励境外机构和个人积极投资陕西民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同时相关金融机构也要给与相关的经济扶持政策,政府机关更要加大对陕西民俗文化产品发展的鼓励政策。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才能为陕西民俗文化产品的带来美好的发展春天。
3.3 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民俗文化复合型人才陕西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我们应高度重视民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研究陕西民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陕西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鼓励民俗文化产业单位与高校联合,发展与民俗文化产业相关的高等教育。比如可尝试在各级学校教育中设立民俗文化相关专业,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培养民俗文化高级专门人才,为民俗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在讨论分析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农业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国情,提出了3E 农业发展模式;并以伏羲农园发展运营模式为实践,论证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3E农业为理论基础,以低碳高效为目标,以生态循环为核心,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实现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最后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背景出发,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浅析了发展3E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3E农业;生态;循环;高效;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849
第一作者简介:陈志峰,男,1985 年出生,山东青岛人,研究助理,硕士,主要从事农业规划理论的研究。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开发楼512,Tel:010-82106750,E-mail:zhifengchen08@163.com。
通讯作者:宋敏,男,1964 年出生,四川南充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东亚农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Tel:010-82106750,E-mail:songm@caas.net.cn。
收稿日期:2013-10-31,修回日期:2014-12-23。
0 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通过外部的物质能量投入获取更高的农产品产量的现代常规农业,在高能耗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所换取的农业的增长,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1],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破坏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难点之一。
1 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乡村人口众多、底子薄弱,因此村的发展对于国内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只有发展好乡村经济、增加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乡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中国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乡村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1 城乡信息严重不对称,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1.1.1 技术信息的不对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正不断向城市集中,这在加剧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使广大的乡村尤其是西部资源贫瘠的乡村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更加落后,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并没有及时在广大乡村地区得到普遍应用,城市对乡村的带动性较弱,农业科技的进步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较大的实惠,与发达国家比,中国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1.1.2 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广大的城市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相反,农户和企业会将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合理利用以谋取自身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一味追求农副产品的产量,忽略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样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2]。例如,国内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大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经营风险。
1.2 环境污染向乡村延伸,乡村田园生态遭破坏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极大方便。由于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的却是乡村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剧[3]。除此之外,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的崛起也给乡村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农民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肆无忌惮地对乡村资源进行开采攫取,在严重浪费资源的同时,给本来美好的田园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现代化农业在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对乡村的土壤、水体、空气等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
乡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相对滞后,生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排的现象时有发生,乡村田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的同时也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
生态旅游的概念被异化,纷纷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珍稀资源推向市场[4]。在乡村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修建星级宾馆等设施,使很多生态景区过于商业化和人工化,破坏了其固有的原始生态面貌。
1.3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中国的农业产业链不完善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小、农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链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业产业链断裂和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首先,中国农业主要停留在上游生产阶段,中下游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发展滞后,几乎还是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其次,产业链断裂是国内农业产业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与下游距离过大,中间缺乏必要的产业环节,而导致链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脱节;链条上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供给大于需求或者供给小于需求,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制约上下游产业间的配合,导致资源的浪费;产业环节或部门的孤立,未能与其他相关环节或部门发生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也就无法与其他环节产生协同效应,既限制了自身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链条整体效能的实现[5]。再次,中国农业产业链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存在多重风险。
2 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升级,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6],实现了乡村建设国际化领先,也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3 种不同模式和路径,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综合性技术进步型[7],即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丰富型、劳动力短缺,但具有资金优势,其现代农业发展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以荷兰、日本、比利时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劳动力昂贵,主要通过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以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不足,人口稀少,在雄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上,走机械化和高科技的综合发展之路[8]。
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无论是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还是综合性技术进步型农业发展模式都不适合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3 3E 农业及其理论实践
3.1 3E农业内涵
针对国内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仅凭科技创新或者体制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农业发展观念,从农业的源头做起,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产业与生态、生产与市场之间的问题,全面贯彻实施3E农业的全新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3E 农业是利用物联网、感知地球、数字农业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electronic)克服农业信息不对称短板,拉近乡村与都市、农户与市场的距离,把高科技、新理念传输到乡村,结合各地资源环境优势,重点打造低碳循环生态(ecological)农业园区,发挥龙头功能辐射带动分散农户参与,充分挖掘农业的环保、景观、文化等多功能,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efficient)农业产业链,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同发展(图1)。
3E 农业理念涵盖了农业园区规划的“三大趋势、两大循环”:以云计算、农业物联网、3S 技术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农业为发展趋势;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的生态循环农业为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佳的高效农业为发展趋势。在“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趋势的指引下,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以实现农业园区内部的物质、能量、经济的循环和农业园区外部的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
3.2 基于3E农业理念的初步实践
3.2.1 园区基础伏羲农园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柏垭镇,距离著名的阆中历史文化古城20 km,园区所在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适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受资源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3.2.2 产业与模式农园自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种植—养殖—沼气—人居“四位一体”的无害化生态循环模式[9],拟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依据园区的资源环境特点,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标准,重点发展稻米、杂粮、高档果蔬品,同时配合种植玉米、小麦、牧草、中草药等饲料以及辅料;构建生态林下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乌骨鸡、香猪等,同时配合养殖蚯蚓等为养殖提供蛋白饲料;系统化收集秸秆、残渣、人与动物粪便、厨余垃圾等,建设2 座现代化沼气池,为园区生活提供清洁能源,沼渣经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效施用(图2)。
3.2.3 景观与文化在保留原生态景观基质的基础上,引进并繁育苗木、花卉、地被植物等200 余种,建设珍稀苗木繁育基地,塑造生态优美、富饶和谐的美丽乡村景观;充分挖掘园区的农耕文化灵魂,以传播伏羲农耕文化为己任,并将伏羲农耕文化融入到产品建设的各环节中,重点打造“伏羲”主题系列产品,让消费者能够领略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塑造园区的文化灵魂。
3.2.4 科技与效益园区秉承“科技引领、效益优先”的总体发展思路,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一流科技型园区。首先,在农业装备设施上,建立现代化智能温室1栋、现代阳光温室多栋,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建立环境数据采集工作站,利用传感器技术全方位不间断采集环境数据,基于现代信息编码识别技术,初步建立一套产品可追溯系统。其次,在品种选择上,一是选择现代优水稻、玉米、蔬菜等优新品种进行试验性栽培,二是挖掘当地优良的古老乌骨鸡、香猪等种质资源进行古法养殖。再次,在农业技术方面,运用有机农业的技术标准指导生产,重点应用推广有机堆肥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无害化加工保鲜技术等。
建立价值高效的农业综合产业链是园区的经营目标,首先表现在经济效益高效,通过生态有机循环的产业模式实现多层次的物质能量高效利用,高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10];其次表现在生态效益高效,转变观念,将农业生产转变成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活动,农业和农村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第三表现在社会效益高效,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既给当地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繁荣了当地的交通旅游行业。
4 发展3E 农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4.1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很大。据统计每年可以产生6000 余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是受到城乡信息不对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真正运用到生产、产生实际生产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而中国仅为30%~40%[11]。发展3E 农业,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网联城乡,将全球领先农业科技直接传输给农民,农民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用最佳的农业科学技术方案组织生产,同时可采用远程农业专家诊断系统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农民提供一个便捷的农业科技信息获取通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差距
在过去的几年中,农产品的单产增长遇到瓶颈,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一户一农的分散经营模式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2],“农户占据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中下游”的产业链模式已经严重制约国内农业生产效率。根据3E农业模式的指导,企业需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积极的参与农业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活动,吸引带动广大分散的农户主动参与,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3],有效地缩短了城乡之间差距。除此之外,以3E农业模式组织农业生产,能有效缩短农产品的“消费里程”,使生产者更加接近消费者需求,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可全程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层层追溯和监管,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4.3 保护乡村田园生态景观,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14]。3E 农业是一种低碳、绿色、环保的农业模式,在遵循自然、崇尚自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与古法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强调“生态、循环”的理念,基本实现区域内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同时,将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4 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中国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难题之一[15]。3E 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可充分发挥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减少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无效和冗长环节,全面提升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降低农业生产者的从业风险,使更多的农业生产主体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另外,发展3E农业可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问题,彰显巨大的社会效益。
5 结语
3E 农业理念对于乡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实现强大富裕而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地域、认知水平和传统农业文化的限制,在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发展状况落后的乡村地区推广3E农业有相当大的难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3E农业必将会被农民、企业、政府以及消费者所认可。
笔者仅对3E农业的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基于3E 农业理论的农业园区规划应用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0):5-9.
[2] 朱述斌.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部对称性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10(1):23-24.
[3] 金永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域对策[J].甘肃农业,2007(8):39-40.
[4] 熊敏桢.中国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2(6):9-10.
[5] 肖小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2012(23/24):92-93.
[6] 黄衫.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7] 高海水.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8(2):126-128.
[8]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做法[J].中国农学通报,2007(4):53-55.
[9] 刘畅,于双民,王峻,等.中国乡村社区资源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5):129-136.
[10] 甄若宏,周建涛,郑建.初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机制探讨[J].农学学报,2011(11):53-56.
[11] 孙进昌,张翠萍,张必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80-181.
[12] 袁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3):82-89.
[13] 卢燕,张铭,王小军,等.发展江苏省高效农业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63-365.
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转”
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云南旅游产业来说,转型升级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助力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升级就是要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为云南跨越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二五”时期,云南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8.4%和26%,旅游总收入先后跨越1000亿、2000亿和3000亿大关。201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6%,对全省经济的综合贡献达到13.52%,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日益凸显。旅游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当作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旅游产业国际化竞争持续加剧,呈现出很多新趋势、新态势、新挑战。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主动顺应潮流、从容应对挑战,在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潮中勇立潮头、有所作为。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发展新态势。旅游产业作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摆脱危机、重振经济的重要抓手,将保持远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我国已经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年出游率将达到人均5次,形成每年超过60亿国内旅游人次和2亿出境旅游人次的海量市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趋势面前,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把握机遇,在旅游产业的国际国内大市场中抢占主动权。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变化新趋势。随着各国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旅游者激增,促使旅游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一是融合化。旅游产业与非旅游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结合日趋紧密,传统观光游向体验游、休闲游、度假游、生态游、文化游加速转变。二是国际化。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旅游消费,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旅游者来华旅游,将拉动旅游消费上千亿美元。三是智能化。预计2020年我国在线旅游对整个旅游产业的渗透率将超过20%,1/5的公民旅游将通过在线方式实现。四是高端化。旅游者将更注重旅游过程的独特性、体验性、功能性和品质性,“高精尖”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将快速扩大。五是生态化。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方式的生态化将成为主流。面对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适应和引领新趋势,继续发展和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增强在国际国内旅游产业中的主导权。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竞争新挑战。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竞争中不进则退。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避免在当前旅游市场格局调整中被边缘化,进一步促进云南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才能促进旅游产业新发展。当前,云南旅游产业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资源开发和运作模式,旅游有效供给、高端供给不足,旅游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足,传统观光产品占比较高,休闲度假和新业态新产品较少,高品质旅游文化活动匮乏,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偏少,自创、自主品牌不够,旅游市场秩序屡见失范,旅游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不快等问题,成为制约云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尽快加以解决。
进一步明确“转什么”
破解难题,工作才有针对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省建设旅游强省的必然途径,泛泛而谈势必落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痛点”,在转观念、转方式、转模式上取得共识、实现突破,才能保证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转变思想观念。未来3―5年,我们将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切实打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禁锢,把转型升级作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着力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全力推动旅游迈入转型发展快车道。
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将更加主动地适应旅游需求的新变化,立足优势和特色,突出规划引领,积极创新转型升级的方式和方法。坚持出大思路、谋大手笔、成大格局、获大效益,“铺天盖地”地实施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并推出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项目。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活力,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旅游投资开发,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转变管理模式。按照推动全域旅游、大旅游发展的思路,围绕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的需求,加强旅游大数据等“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旅游综合管理,大幅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效率。
进一步明确“向哪转”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美丽中国首次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城镇和农村共同努力,美丽乡村的建设自然必不可少。所谓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是指我们应该遵循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安排,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美丽乡村,开发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比如,浙江省安吉县的生态保护模式,福建省平和县的高效农业模式,都取得显著的效果,建设美丽乡村有效地带动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发展,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
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
河北省各地也加大力度来发展美丽乡村,以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馆陶县致力于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指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具有特色产业、文化底蕴、生态文明和其他功能的综合体系。馆陶县自2014年以来积极寻找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建设了粮画小镇、教育小镇、轴承小镇等一系列特色小镇,建设使当地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进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粮画小镇寿东村采用“产业+文化+生态”的模式:产业建设,发展特色产业,让当地的粮艺公司带动人民进行粮画创作,发展粮画产业;文化建设村里随处可见反映现实,传播整正能量粮食画作,有微电影拍摄基地,建设文化广场,保留了村庄原始的感觉;生态建设,小镇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花草树木随处可见。粮画小镇重点发展当地的粮画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瞿庄村是黄瓜销售额达到4亿元的黄瓜小镇,该地发展黄瓜产业,建立了旅游业,人们可以采摘黄瓜,还拥有着黄瓜博物馆,黄瓜食府等。除此之外,当地推进“一产带多村”,不仅瞿庄村发展起来,其邻近的十几个村子也依靠黄瓜产业富裕起来,黄瓜小镇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的特色小镇,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增收。
该县还注重对农民素质的培养,让农民接触新知识,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给农民宣传美丽乡村理念,观看成功案例,使农民产生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奋斗。当地农民的思想理念达到一致,实践起来更具干劲,更有成效。
现存问题
打造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馆陶县通过特色小镇建设确实使美丽乡村建O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增加,当地产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馆陶县的特色小镇还不完善,还存在些问题。
特色小镇要以创新为重点,发展和引进新型的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素,馆陶小镇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美丽乡村在长期发展中会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
馆陶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在建设中应该避免同质化,减少千村一面现象,学习粮画小镇,建设一村一面的特色小镇,增加吸引力。
馆陶特色小镇之前大多是贫困村,缺乏产业基础、资源稀缺,打造美丽乡村面临的阻碍多,特色小镇发展产业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引导,农民的自发性不够。馆陶小镇的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业化水平低。比如浙江成熟完善的特色小镇是集产业、创新、服务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模式,而馆陶特色小镇相对单一,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够延伸。
解决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发展和引进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小镇多运用互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金融产业等新兴行业。以此来提高特色小镇的智能化水平,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当地的特色资源,充分开发资源价值,注重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运用,每个地区文化都是与众不同,不可复制的,要注重文化的独特性,寻求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