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23: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全媒体;议程设置;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网络几乎无处不在,与传统媒介时代信息一定内容、一定时间、一定方式、一定数量,受众定时定量被动接收不同,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者借助网络传播信息,受众则以电视、电脑、手机为信息接收终端,得以随时随地随意的接收传播内容,更具有主动性。
以网络为代表的全媒体时代,媒介的力量在削弱,而受众的力量却在加强,无论是组织或个人都可以既为接收者,也为传播者。以微博、论坛为主的Web2.0网络时代,上传加互联成为其主要模式,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使得网民逐渐掌握了“话语权”,传统媒介的受众在网络中摇身一变,成为信息的者或新闻的评论者。
网络的开放及交互性颠覆了就视野与活动范围有限的人而言来自于大众传播使其做认知判断依据的信息源及影响源的传统媒介环境。新的全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有其新的特点。
一、“议程设置”主体的变化:由组织到个人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媒介组织以“把关人”的形象,根据媒介的编辑方针或版面容量的大小对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形成一道“关口”,将经过筛选的“议题”提供给受众。由于缺乏反馈渠道,或反馈渠道的不顺畅,使得受众只能被动的在媒介组织提供的“议题”中进行二次选择。
全媒体时代,网络可视为各方信息及意见的集散地,在网络传播中,尤其以博客、Qzone、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勃兴,使得“议程设置”功能并不再仅仅为传统媒介的特权,网络的便捷性,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使得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成为可能。
公众可以以手机、电脑、电视为收发终端,随时随地自己所喜好的最新时讯信息、或即时关注跟踪某事件的最新动向并进行转发,与网友分享,引发围观讨论,进行舆论引导,从而完成“自我议程设置”功能。从而打破传统媒介仅以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为“议程设置者”,作为公众的个人或团体可以自由的利用网络进行“自我议程设置”,“议程设置者”的主体得以由组织到个人扩展。
二、“议程设置”的即时性
传统媒介进行“议程设置”时往往受到新闻时效性的影响,与此相比,由于全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极速化、接收终端多样化的特点,信息即时,又以其超链接文本模式,尤以微博为主,博主一旦信息,其关注者就会以电脑、手机等作为接收终端即时收到信息,并可对其进行评论或转发,使得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以“滚雪球”的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此话题的关注与讨论,从而迅速形成“议题”。
全媒体环境下,一条信息的与它进入公众“议题”视野之间的时间所需与传统媒体相比可谓极速,网络交互性的传播模式,更使得拥有接收者与传播者双重角色的网民可以对某类他们关注的信息或话题推波助澜,直接或间接的进行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议题互设”
传统媒介时期,社会公众的“议题”多来自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媒介推送的“议题”。如果在网络中,公众进行的自我“议程设置”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即在网络传播中,某一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设置的“议题”引起微博全民围观,各论坛内进行复制和转载,使该“议题”成为网上的热点问题后,就会引起传统媒介的关注,那么这一“议题”就会进入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视野范围。
同样,在网络传播中,个人或组织的“议题”也受到了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作为集信息接收者与传播者与一身的网民在传统媒体获得“议题”后,出于满足信息获知或传达己见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以消息或评论方式在网络上进行二次传播,尤以当“议题”所涉及的是有关民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及便捷性使其一呼百应,将传统媒介设置的“议题”在网络中得以补充和延伸,而这些“议题”往往填补了传统媒介所留的空白。
如:2012年11月8日十召开,作为国内盛世,传统媒介争相对其进行报道,但由于节目时长或报纸版面的限制,传统媒介只能在众多新闻选题中选取热点问题进行“议程设置”,而此时的网络因其极速化的实时性与内容的海容性成为传统媒介的一个有力补充和延伸。
四、“议程设置”传播效果由认知到态度层面的递进
传播效果一般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而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主要着眼于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传统媒介通过“议题”设置,来告诉受众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它在受众面前更多地扮演“信息源”的角色,起到消息瞭望者的作用。
全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反馈渠道的畅通及便利,受众的参与性大为增加,即时的信息接收及反馈,使得受众可以将自己对该“议题”的态度看法及个人观点得以反馈或传播,形成舆论进而影响其他受众对该“议题”的态度,甚有可能引发行动,如“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由此可见,全媒体环境中网络媒介不仅仅扮演了“信息源”的角色,更多的承担着“影响源”的角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议程设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媒体通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进而引导受众的舆论方向,最后引导其行为的媒体导向。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新特点,可以在全媒体时代的当前,更好的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舆论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 聂晶磊,王秋艳.微博议程设置研究[J].中国出版,2012(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全民信息的基础平台,我国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以及针对新闻人才需求应采取的一系列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变革
0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新的潮流,媒体融合这一趋势,促进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的这一巨大转变对新闻传播人才有了更高的复合型要求,传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我国急需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出新型新闻媒体传播人才,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发展。
1全媒体时代的概述
目前,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媒体种类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界并没有给全媒体时代一个具体的概念,它是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产物,把新闻内容通过多个平台、多个渠道进行,将新闻内容全网覆盖,具有全民化、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全时化等特征,而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相比,全媒体具有全民化的特点。传统媒体是由媒体单向性传播,人们只能接受媒体的传播,而无法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传播中去。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新闻信息,即可以传播新闻又可以接受新闻,全方位的参与到新闻媒体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了传播与接受的统一。在网民成为媒体内容的传播者后,媒体机构也从结构上进行了调整,由媒体的传播者成为平台的提供者,给广大网民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渠道。全时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另一重要特点,全时化主要分为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方面。空间性的全时化是指媒体传播的空间无缝覆盖。传统媒体主要是针对工作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覆盖,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私人空间、休闲空间以及移动空间等等都可以进行媒体传播。全空间的无缝覆盖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实现了无缝空间覆盖。时间性的全时化包括新闻的即时性与延时性。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等,因新闻板块的有限性和采编筛选制作的延时性,很难及时的更新新闻,而媒体的全时化打破了这一限制。全媒体可以随意选取新闻内容,且新闻板块空间没有限制,既可以延时传播,又可以即时传播。运营是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全媒体时代下因新闻主体的改变,媒体机构从新闻内容为主,改成为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的平台,这一平台积累了众多用户之后,运营就成为了全媒体产品的最终目标,平台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各企业广告的投入。全媒体运营具有投入少、产品种类多、盈利高的特点。媒体机构由新闻平台转化为应用型商业平台,在传播新闻的同时,实现了机构效益。
2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由媒体融合带来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有着更高的复合型要求,既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等从业基本要求,又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新媒体技术运营方式。扎实的文字功底与职业精神是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扎实的文字功底可以让新闻传播工作者更好的组织新闻撰写,表达新闻主题思想,突出新闻事件主题。新媒体时代提倡信息传播的自由性,由于主体平民化,整个媒体环境很难受到社会机构对信息的监管,甚至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一些虚假、不良信息,而且信息的版权问题也很难得到保护。所以与受到监管的传统媒体相比,为使全媒体健康发展,职业精神在全媒体时代尤为重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新的要求。媒体传播的多样性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在全媒体时代下,一则新闻信息内容不仅仅包含一个学科,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已成为媒体的一种发展趋势,这就体现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全能化要求。掌握新媒体技术运营方式是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的必要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整合新闻的能力,还需具备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实现对新闻的。
3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应针对人才需求进行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引进全新的教学元素,从专业知识、师资队伍、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改革。全媒体时代,应注重新闻工作者的扎实专业知识。媒体融合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还应掌握跨学科的知识。新媒体是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所以新媒体技术也属于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为适应新闻媒体潮流的发展,教育部又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课程,实现了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保障。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现今各大院校的新闻学教师出身大多为中文、艺术、历史等等专业,这是由于中国新闻传播学起步晚所导致的。所以各高校急需一批专业的新闻传播学教师,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让新闻学从其他学科中真正的独立起来,更好地为中国新闻传媒事业服务。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实践教育是新闻传播教育必不可少的变革。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高校应将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教学相结合,多设置一些新闻实景采访、校园新闻撰写等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创作力。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要,高校可以通过媒体机构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官方微博让学生主持打理,既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在正式进入新闻单位工作前,更好地了解新媒体技术及运营。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急需既掌握新媒体技术又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专业新闻工作者,来规范媒体环境。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能有效的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使我们新闻媒体事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高校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应对[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02).
[2]龙伟.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01).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全媒体化新闻传播全媒体化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的主要介质是报纸和电视,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向全媒体化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传播形式的全媒体化。主要表现为,新闻传播由传统的文字和图片为主转变为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影像全方位呈现。这形成了对人们多种感官的刺激,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和人们对于新闻的关注力,促进了新闻的深度传播。二是新闻传播介质的全媒体化。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平板和移动阅读设备等都成了新闻传播介质,与传统的电视和报纸一起进行新闻传播,既契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丰富了人们的新闻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新闻获取渠道,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形式丰富的新闻资讯。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全时性新闻传播的全时性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突出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有一定的频次,这个频次通常是一天或者是半天,无法随时随地获得各种新闻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全时性的特征,任何地方发生到新闻都会被人们传送到网络之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最新鲜的新闻,能够与世界同步。不管是在深夜,还是在清晨,只要有新闻阅读设备并且接入互联网,就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各种新闻资讯,弥补了过去的新闻时间间隔较长,新闻获取滞后的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是新闻记者和编辑,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使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在看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发生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或者是其他移动设备来对新闻事实进行记录并且上传,使新闻获得传播,这样,新闻就由原来的单一传播主体走向了多传播主体环境。新闻传播主体多样性带来的优势在于,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迅速得到传播、新闻记者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进行深度报道以及使新闻传播的成本降低等。同时,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还使得受众对于新闻的认同感增强,因为见证者和了解新闻来龙去脉的人在进行新闻报道,使新闻显得更加的真实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是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传播主体的多样性等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潮流,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在新闻报道中,可以专门开设自媒体版块,可命名为“亲历者说”等,用来作为网友新闻的阵地。同时,设置相应的负责该版块的新闻编辑,对有价值的、有重大意义的新闻进行核实和追踪报道,予以在其他相应版块,以供对严肃的新闻有阅读需求的读者进行阅读。在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核实之后,可以对新闻的第一者进行适当的奖励等,以鼓励更多的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入到新闻报道之中,鼓励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新闻内容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为了刺激读者,一些新闻机构开始使用一些哗众取宠、措辞浮夸、观点偏激、内容严重失真的新闻。这严重地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之下,要想进行新闻传播模式创新,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以促使读者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而非只受到一些偏激的言论的刺激。首先,记者和编辑要有发现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坚持报道对人们生活有切实影响、对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对国家发展有一定作用的新闻,避免一味地通过各种奇闻逸事来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其次,记者对于新闻的报道要有深度。新闻的深度体现在,对于新闻的挖掘能够启发人们进行思考、能够影响人们的实际行为、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真实的社会。[3]因此,记者应该坚持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要坚持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做到报道新闻事实、了解新闻事实发生背后的原因、对新闻事实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报道,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等。如此,新闻才算完成了其使命,记者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
(三)新闻要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新闻量上升的同时,给人们造成的是一种阅读负担,使人们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越来越困难。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时,一定要使新闻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尽量缩短读者对新闻进行筛选的时间,只有如此,才能够获得读者的忠诚。首先,新闻需要进行分类,可以将新闻按照新闻事件的种类、新闻发生的时间等来进行分类,便于读者进行新闻的筛选,并且供读者进行分类订阅,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阅读。其次,新闻应该尽量清晰简洁。在新闻的页面,可以采用标题罗列的方式来向读者展示各种新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点击标题进行新闻内容的阅读,这样,能够有效地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最后,在新闻的内容页底端,附上新闻专题以及相关性较强的新闻的链接,供有阅读兴趣的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和扩展阅读。所以,新闻应该是标题内容页相关专题、相似新闻链接的模式来进行,这样,读者能够方便地按照个人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有效地节省了阅读时间。
三、结语
中图分类号 G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56-02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手持电子终端设备日新月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改变着人们接触和选择传媒的方式,冲击着传统媒介格局。传统出版业与新型的出版媒体的产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媒体数字化转型,其核心就是从事中心工作的编辑人员的转型。因此,面对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到来,编辑只有重新角色定位、创新出版理念、强化能力培养,使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新的领域、新的业态,才能促进传统纸媒和新媒体实现内容原创性、权威性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有机结合,提升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
1 全媒体出版对编辑的技能结构与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
1.1 全媒体出版对传统出版业态的影响
全媒体出版强调多渠道的同步出版,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时间同步性,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媒介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同步化;二是渠道维度,多种载体同时,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在实际过程中,两个维度往往发生叠加效应,以实现受众覆盖面积和传播效率的最大化。
传统的出版社是以纸媒的生产、流通、消费形成的完整产业链条。就生产环节来说,是典型的标准化、模块化、批量化的工业化式生产业态;就流通环节而言,需要在各区域广泛拓展分销渠道,建立完善的分销网络;从消费环节看,也是读者作为产业链终端环节,纸媒产品送达读者手中,完成货币交换的传统消费模式。在全媒体时代,多媒介的传播平台通过密集的信息时、资源有效整合,整体的营销策略,实现传播模式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型,使版权价值实现最大化、信息传播广泛化和品牌传播具象化。当信息和纸质媒介载体分离后,使出版行业的竞争模式已经由“生产―销售”模式向“信息―传播”的模式转变[1]。从消费者接受的角度,即传播的最终效果来看,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消费选择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也就对编辑的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1.2 全媒体出版对编辑技能结构与综合素质的影响
编辑作为负责信息智化处理、知识外在化传播的中心环节,在出版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传统的出版业中,编辑在从事编辑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积累,甚至是交叉科学的学科和知识背景。他们的知识结构大致如下:
大众读物编辑:汉语+写作+逻辑+数学+计算机知识+编辑学+边缘多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哲学;
学术类读物编辑:汉语+写作+逻辑+数学+计算机知识+编辑学+某一学科系统知识+哲学。
可以看出,编辑人才所要求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是非常高的。在全媒体时代下,以上知识结构的分类依然适用。所不同的是,多介质的传播模式、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内容的复杂性已经让编辑技能结构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编辑的信息采集已由获得信息转为选择信息,尤其是在qq、微博、微信等信息互动性媒介传播的高速度、个性化、互动性愈发使得传统编辑难以适应,而媒介信息的良莠不齐又导致编辑在信息选择上更趋复杂,消费者要求不断提高。因此,编辑的技能结构的重构已成必然。
1.3全媒体时代读者的消费习惯对编辑的影响
消费者在全媒体时代下的消费习惯悄然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阅读倾向的改变,包括在阅读率下降、社会导向明确的阅读倾向的同时,出了盲目性、功利性、碎片化和快餐化倾向。多介质的传播平台,尤其是互联网中蕴含着海量的信息资源,极大地带动了消费者的主观想象力。当消费终端(消费者)发生改变时,编辑的扮演的角色也随之改变。
数字化阅读 纸质阅读
小学 初中 高中 小学 初中 高中
好奇、打发时间 28.2 47.7 56.9 17.7 46.2 32.2
接触信息、获取
知识 61.6 61.1 61.3 56.5 65.4 50.0
解决问题 31.5 29.6 24.6 22.6 34.6 12.1
提升自我修养 31.3 31.9 30.8 22.6 34.6 55.2
青少年消费者采用新媒体阅读和传统媒体的目的比较(%)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全媒体时代环境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影响有正面的,有消极的。新媒体的开放性激发了消费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有助于满足消费者的阅读需求。促进了消费者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究,适应了阅读时展的需求。新媒体信息中包含有相当的不良信息,对消费者的阅读质量有相当大的损害。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得很多消费者以不真实身份在平台中交流,影响了消费者阅读能力的提升。
但我们必须看到,编辑作为传播知识、引导社会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必须肩负起历史使命,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全媒体时代下,这一作用不但没有减弱,相反有加强的趋势和必要。体现在操作层面,就是不能一味迎合消费者的不良习惯,而要不断引导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其身心和消费习惯尚未成熟,需要编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领域呈现的特点加以规范,激发青少年读者正确的阅读兴趣,促进青少年通过阅读对各种新鲜事物进行探究。当然,在手段上要采取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让青少年起逆反心理的生硬方法。
适应媒介和消费者的变化,在全媒体时代下,编辑的划分发生了新的变化,应该具备策划意识、经纪人意识和导向意识,从而完成编辑的角色意识重塑。
2.1策划意识
选题规划,这些编辑流程中的必要环节,在全媒体时代得到了更加充分和细化的彰显,尤其是从编辑加工的媒体类型来划分出新的编辑类型,如论坛编辑、视频编辑、博客编辑、手机互动管理编辑等,往往需要针对本类型的传播和接受特点,进行必要的前期选题策划工作。
2.2经纪人意识
出版业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出版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无疑编辑扮演并充当着经营者的角色,承担着搭接出版企业与消费者桥梁的关键作用。因此,编辑应该也必须具备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具备经纪人的意识。首先,编辑应该成为作者的经纪人。当编辑寻找到他认为“与众不同”的作者,找到他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某种东西”,找到让他兴奋的闪光点,找到他认为可以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就应该充当起为作者做嫁衣裳的角色。其次,编辑应该成为作品的经纪人。网络素材非常丰富,在我国已经诞生了如“榕树下”、“起点”、“读写人”等不少优秀的文学论坛与相关评论网站,这些网站发表数量巨大,质量却参差不齐,优秀的编辑应该能发掘好的作品,加以包装,出版发行,并积极推广做好市场营销,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也就是我们常理解的“好的编辑同时也是好的市场推销员”。第三,编辑应该成为读者的经纪人。编辑要随时知晓消费者的阅读需求,阅读兴趣点和兴奋点,要具备能够准确预测、分析阅读趋势和市场趋势的能力。
2.3导向意识
无论是进行策划选题,还是找寻市场规律,作为一名合格的新媒体时代编辑,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导向意识。网络交往中的信息受众往往会出现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对一些反复重复的消息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愤青”式观点不加分辨地信以为真和认,而编辑本身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和严谨的思维逻辑。当群众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无所适从时,我们的思维导向应该让他们有正确思维方式,正确的观点,积极主动的互动,以便做出正确的引导。
新技术掌握能力,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声音、动画、影像、交互式,阅读方式亦向快速浏览、深阅读、听读、视读、互动阅读、创作式阅读……这就需要编辑掌握各种媒体的特点与要求,也需要掌握大量的软硬件知识包括智能设备的相关知识,互联联网技术、智能化设备的硬件知识、传输输录输出设备、数据链接、ui,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多媒体编辑软件等。
所谓编辑理念,是指编辑在编创媒体、结构文化时,更具自身的素养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形式的总体把握形成的关于媒体的主动意识的思维灵智,是对编辑活动规律的理性认识和意识神化。编辑理念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编辑中起着“灵魂”的作用。
传统的图书编辑是平面的、单向度的、传统的编辑理念、全媒体出版则需要立体的、数字化的、互动的创新理念,应该在整个编辑过程中全程灌输全媒体出版理念,在纸媒内容的开发前提下,向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览终端、影视等多媒体模式拓展。应在编审、校对、排版制作、、营销,实现全程数字化、多媒体化操作,树立与互动读者的互动理念。
3.2提升互联网交际能力
一些对网络人际交往的分析书籍指出,网络会淡化人们对地缘、身份、性别、种族的刻板印象,我认为在网络交往中这种固有身份会由于虚拟性而变得模糊化,人的身份地位不再重要,因而专家的观点不再能左右人心。在互联网这个单位个体完全平等的平台上,编辑需要放弃固有的思维方式,积极利用网络工具融入读者群,去知道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食粮,从而发现新的市场增长点,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网络聊天、网络投票、网络调查等方法向读者去请教,去交流。
3.3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编辑本人不仅要用传统的手段,大量阅读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培训班、学术会议,密切关注学术动态,还要扩大阅读面,广阔视野,全媒体时代催生大量的新生事物,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平台,网络化工具,通过微信、微博、QQ、电子论坛等工具,构建叙述平台,把自己的经验、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平台向相关领域专家请教、向同行请教、包括向读者请教。并尽可能实现跨平台学术合作。
参考文献
[1]杜小念.全媒体出版时代图书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打造[J].出版科学,2014(1):38-39.
>>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路向何方?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学 全媒体环境下数字新闻的竞争态势探析 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引导探究 全媒体条件下的传播能力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传播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传播工作的思考 全媒体冲击下高校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创新研究 简析全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研究 全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创新 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全媒体条件下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探究 全媒体背景下媒介事件传播研究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广告传播特点与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新媒体技术与教学传播创新研究 浅析全媒体环境下节目主持课堂教学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媒体传播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③王晨:《增强传播力的关键是人才》,搜狐传媒,http:///20120513/n343052487.shtml,2012年5月13日
④《央视〈世界周刊〉栏目简介》,新浪网,http://.cn/c/2007-05-15/133712993132.shtml,2007年5月15日
⑤高钢:《传播学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第二哲学》,搜狐传媒,http:///20120512/n343022111.shtml,2012年5月12日
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招生简章》,http:///print.php?contentid=1155274
⑦《社交媒体》,百度百科,http:///view/2169907.htm
⑧《全媒体记者》,百度百科,http:///view/4999525.htm
随着社会进步和媒体繁荣,“新闻语言”经历着从无到有逐渐发展之势。信息的传递从手势、口头、符号、文字,到现在逐渐发展为一个区别于其他语言样态、有其独特个性的独立语言样态。学术界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已成规模,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以及手机、数字电视等移动终端的涌现,使得我们的媒介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承载信息报道功能的重要载体――新闻语言也进入了全媒体时代[1]。”本文便着眼于这种变化,探讨全媒体时代新闻语言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希望能窥见一些电视新闻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提升新闻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要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语言,笔者首先想分析我们当下的全媒体时代。一提到全媒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丰富多样的媒介形态。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全媒体的“全”不仅指丰富多样的传播工具,也是对人们感官的全面调动、对受众需求的细化满足、以及信息来源的全民化、信息传播的全方位覆盖等。下面具体来讲全媒体语境给新闻语言带来的新特点。
第一,新闻语言功能全面化。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体全能、生产集约的时代。“媒介融合实现了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功能服务、多载体传播。”[2]具体地讲,一个媒体要想在这个时代立足,要有满足多元文化需求的能力。想满足这样的需求又要降低成本,就必须打破媒体间的壁垒,实现合作“生产”。所以,只有不断的“全面化”和“多样化”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适应集约化、合作化的生产方式。当下新闻语言的功能早已超越了信息传递,同时还具有了引导性、审美性、实用性、娱乐性等。
第二,新闻语言风格个性化。这个开放共融的环境带来的是人们审美尺度增大、需求多样、要求提高。消费者已不能被看作一个整体存在,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分众性。新闻也不能够例外,为适应分众化的特点,新闻语言也开始注重风格的形成,甚至打造出电视新闻“品牌栏目化”。评论式、聊天式、散文化、甚至段子式的语言风格都在进行尝试,新闻语言的个性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例如,龙洋主持的《生活早间秀》,不同于以往严肃规整的新闻语言样式,主持人龙洋结合自身特点,将新闻事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当下流行的段子串联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新闻脱口秀,收获了一众忠实粉丝。
第三,新闻语言呈现平民化、前卫性趋势。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信息接收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的人们养成了快餐式的收视习惯,这就要求媒体给出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易读性。从“播新闻”到“说新闻”已经是大势所趋。同时,新闻语言在呈现平民化的过程中,也变得更有人情味了。在新闻报道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可以说是大众传媒在人文意识方面的进步。《生活空间》《南京零距离》等节目都是典范。另一方面,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写作平台,每个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全民写作的时代使得网络新闻语言兴起。“网络新闻语言可以是拟态式的,也可以是象声式的;可以是数字式的,也可以是字母式的[3]。”也就是说在全民写作和网络新闻语言兴起的背景下,新闻语言也变得更加前卫、时尚、简练,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
第四,新闻语言视觉性增强。“如今人们已对那些古板的文字阅读失去了兴趣,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视觉化的阅读方式[4]。”21世纪以来,新闻语言有了很大突破。不同于以往相对刻板的平铺直叙,现在的新闻语言样态不断丰富,讲故事、抓细节、多描述等都是为了使新闻更加引人入胜的改进。一方面,更多对动词的强调使得新闻报道的动态感、真实性增强,给了受众更多的细节信息和想象空间;另一方面,更多形容词和描述性词汇的运用增强了报道的画面感、生动性。例如,在现场报道中,生动灵活的新闻语言能使观众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正在发生的事情,好似第一时间便来到了第一现场,全方位的了解、甚至体验到当时的状况。这种参与感和相关性是冰冷冷、生硬硬的文字无法比拟的。
但是,全媒体环境给新闻语言带来这些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下面我便基于当下出现的问题,谈谈我自己对于新闻语言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重提语言规范之重要性。当下,新闻语言在充分体现易读性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语言的随意性。全民写作时代,使得新闻质量良莠不齐,错字、错词、错音比比皆是,不规范的成语、句法、语法、外来词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这些不规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甚至干扰到汉语的纯洁性。当下很多年轻人基于某种潮流或新鲜,特意读错音、用错成语,更加剧了当下新闻语言传播的不规范性。既然是“疏忽”和“故意”造成了新闻语言的不规范,那么想改变现状,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第二,推动新闻语言从“俗”到“雅”。新媒体环境加之网络用语进入,使得新闻语言出现了娱乐化、粗俗化、媚俗化、泛方言化等倾向。我们之前所说的平民化并不是粗俗化、趣味性也不代表娱乐性。平民化是指让新闻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富有人文关怀和生活情趣。而不是一味地吸引眼球、讨好受众,甚至用一些不文明用语。新闻语言在刚刚出现时可谓“雅”文,现在出现“俗”的趋势,今后我们应再次推动新闻语言实现从“俗”到“雅”的转变。创造出更多接地气、有灵气的优秀作品。
进入全媒体时代
区别于以报纸、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将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时代称之为新媒体时代。但与智能移动终端流行的今天相比,其信息获取的方便性、及时性仍有差距,CC视频将之称为“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是传媒行业最新流行的词汇,严格地说它是各种媒体的集大成者或者说融合。”CC视频CEO张远表示。CC视频是一家云视频服务的提供商,专门为各种新媒体提供视频服务。
据张远介绍,全媒体有几个典型特点:第一是信息传播手段的融合,即把文字、语音、图像、视频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二是传播渠道的融合,既有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还有网络(包括今天所说的三网融合);第三是接收终端的的融合,除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印刷品外,内容还通过智能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展现。“这三方面融合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全媒体。”
“报业转型是大势所趋,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经营环境的聚变,单纯依靠平面媒体很难获得生存和发展。”《京华时报》总编辑李洪洋在演讲中表示。
“云报纸”是《京华时报》全媒体转型的一次尝试。据李洪洋介绍,云报纸是一个平台,它有两个终端,一个终端是传统的报纸,而另一个终端则是移动终端,如通过手机对报纸的内容进行拍照,手机上马上就会显示出相关的文章和视频内容。
新媒体插上“云”翅膀
新媒体是技术推动下的产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依附、互动、融合,发展到今天的全媒体,技术创新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而且随着媒体内容和产品的多媒体化,实现这一切对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的一个关键技术是视频的应用。尤其是在诸如教育、新闻访谈等领域,视频已经被证明是最好的展现手段。不过,视频服务需要比较大的投入,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因此,对于一般小型传媒公司来说,云视频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创新;限制
引言
现阶段我们国家社会持续进步,信息技术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且新闻传播形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想满足持续增长的人们需求,就需要充分分析新媒体背景中新闻传播形式。本文特意研究了新闻传播方法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主要特点,而且对于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希望能够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
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的特点
1.1时效性较强,全时性比较显著
对于新闻而言,时效性属于主要的特点以及特征。通过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方法的研究能够看出,大部分都是借助报纸的形式来完成传播,报纸的信息收集、编排和印刷都会消耗比较多的时间,如此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很难得到保证。现阶段我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平台开始取代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全新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事件,而且可以做到对于新闻事件的跟踪,如此新闻传播时效性能够显著提升,而且新闻传播也会增加全时性的特点。
1.2数字化趋势比较明显
传统的新闻传播内容,大多数都是文字比较多,图片比较少,能够满足人们在这个时期的有关需求。不过由于时代的持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传统的新闻内容很难满足人们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中,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其中增加了声音和音频等内容。不仅如此,新闻传播的媒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今出现了计算机和手机等即时通信设施,如此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的数字化趋势也变得更加显著。
1.3互动性比较强
通过对于传统新闻传播形式的分析能够看出,虽然可以做到互动,不过大多数都是选择信件以及电话等方法,效果比较差,并且周期比较长。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比较多的即时通信设备和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全新的形式来获取新闻事件,并且可以进行评论以及转发,这样可以保障人们的知情权,而且可以使得人们能够及时地收取新闻资讯,当然也会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权,之后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可以根据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来掌握民意,这样可以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4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趋势
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的主体都是新闻编辑以及记者,不过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全体公民都能够借助手机和电脑这些设施来记录、传播以及评论有关的新闻事件,这样能够看出,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传播主体变成了全体人员。如此能够显著降低新闻制造以及传播的成本,而且可以显著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能够显著降低新闻记者以及编辑工作的复杂性,对于那些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地跟踪和报道,如此也可以显著提升我国新闻的整体质量。
1.5全媒体趋势比较显著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媒体的全媒体化主要包括这样几点:第一点就是新闻传播形式变得全媒体化,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不再只是文字较多、图片较少的方式,开始朝着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联系的方法变化,如此新闻趣味性会显著提升,而且会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使得新闻传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第二点就是新闻传播介质的全媒体化,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就是报纸和电视的方法,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手机和电脑都能够实现对于新闻的传播和阅读,如此人们新闻阅读的方法也会发生变化。
2.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创新形式的研究
2.1把自媒体增加到新闻传播中,增加新闻传播的途径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中,新闻的传播方法比较单调,主要就是借助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的方法,人们在获取新闻以及各种资讯的时候方法比较少,并且不太方便,很难及时地获取。不过由于现阶段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产生了自媒体这种全新的形式,人们都能够借助自媒体这种全新的方式传播新闻、获取新闻和评论新闻,如此时效性也会显著提升,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传播以及读取。不过自媒体传播的新闻大多数都没有被确认,通过和传统媒体进行比较能够看出,自媒体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所以现阶段借助自媒体来阅读以及传播新闻的人员数量持续增加,不过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员选择报纸广播这些传统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信息。对于我们来说,需要以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为基础,增加自媒体传播方法,增加新闻传播的途径。由于网络和新媒体的持续进步,把自媒体增加到新闻传播中属于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充分联系传统的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使得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能够被充分利用,给人们提供质量更高的新闻信息。
2.2新闻传播形式需要满足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是比较便捷的,不过需要充分分析人们的阅读习惯。由于经济的持续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也在持续增快,工作压力也在持续增加,由于新闻信息比较多,所以比较容易产生阅读疲劳,很难在这些新闻信息里面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所以对于新闻工作人员来说,在处理新闻的时候,需要分析大众的阅读习惯,正确分类以及管理新闻信息,把相同话题的新闻放到相同的栏目里,而且最好是在首页,如此能够使得大众及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来阅读,这样能够显著提升阅读效率以及阅读兴趣。在这个时期,需要划分好阅读群体,由于群体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阅读习惯也存在差异,其中对于青少年来说,新闻传播的内容需要比较简单,方便理解,确保读者能够掌握获取的信息。对于那些中年的人员来说,这些人员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显著强于青少年,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做好信息的精炼,而且需要突出重点。
2.3增强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方式比较多,人们都可以直接传播新闻,如此新闻产量持续增加,并且因为大多数的新闻没有被确认,这样就会产生比较多的负面新闻,这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持续提升。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保持职业操守,对于新闻信息需要进行核实以及整理,而且不可以随意渲染,保障新闻的真实性,确保新闻能够正确地进行引导。
【关键词】全媒体 新媒体 纸媒体 创新
一、被新媒体分割的传统媒体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信息量与互动性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 年底,我国内地网民人数达到2.98 亿,宽带网民数2.7 亿,国家CN 域名数达1357.2 万,这三项指标均为世界第一位。而今新媒体虽然还不至于让传统媒体消失,但它打破了原有的媒体格局,其影响是深远的。新媒体不断给纸媒体带来竞争和挑战,纸媒体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问题和机遇。
1、时间被分割
据CTR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2003年每天接触三种媒体以上的受众比例为58.8%,而2008 年则达到62.7%。2009年的总接触时间为325 分钟①。数据说明人们过去用于传统媒体的接触时间正在被新媒体分割,时间上的被分割,直接导致的是受众的减少。
2、受众被分割
CTR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还显示:2001 年报纸的日到达率为71.2% ,2009 年下降到64.9%,同期互联网的日到达率则从5.9%上升到36.9%②。
与此同时,报纸的年轻读者、高学历读者不断减少。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wifi网络的不断发展,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已成为新媒体的优势。年轻、高学历读者转移到互联网的趋势更加明显。
二、全媒体时代纸媒体如何创新发展
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选择越来越多,纸媒体要面对的不仅是新媒体的冲击,还要面对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纸媒体的发展之路融合了多种时代特征:全媒体时代、营销时代③、读图时代等等。虽然新媒体的特点日益显现,并且具备了许多过去纸媒体的优点,但纸媒体仍然有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寻求纸媒体的创新发展之路,概括来说,首先是保持推进传统优势,其次是融合新媒体,把这些优势充分展开和发挥,才能使纸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化挑战为转机。
1、新媒体在观点上主要是复制报纸的观点
如今的传媒业已经不再是过去“新闻从业者消息”的时代,而转变到了“受众参与消息”的时代,也不再是“信息量短缺时代”,而进入了“信息相对过剩的时代”。但即便在这种新的形势,纸媒体在观点上的优势仍十分明显。
新媒体仍然主要复制报纸观点,信息的条理性上,新媒体梳理程度远不及纸媒。报纸因为版面有限,每期都必须斟酌筛选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供读者阅读,版面一目了然,而新媒体超链接的形式,容易导致信息量过大,读者在阅读时不能精选。而观点类信息上,新媒体更是依赖纸媒。许多重大事件中有影响力的评论,都是首先刊登在纸媒体上,新媒体再进行转载的。
2、推进传统报业的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的媒体环境下,报纸仍然掌握着原创新闻的采访权和权。传统媒体通过时间累积与受众的亲密度,短时间内不是新媒体可以撼动的。新闻报道和评论的深度性、思想性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很难比拟的。即使是在国际上,许多重要事件的报道仍然是通过纸媒体来呈现的。
正如《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刘为民指出的:“传统报业在信息上的条理性和选择性、内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信息的原创性等方面具有优势,是新媒体难以复制和克隆的,传统报业可以借此弥补自己的劣势”。纸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面对新的生存环境,纸媒体要想突出重围,就要首先确保纸媒体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发挥和巩固这些优势。樊传果在《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战略》一文中指出,“传统报业要转变弱势,强化优势,再造报纸‘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④。纸媒体要用整理有序的信息、原创的内容、以及权威有力的观点评论,来应对这场挑战,发挥品牌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新旧媒体融合下的全媒体运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一文中指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如今,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人们日常所能接触的媒介,都是全媒体的终端渠道。所谓全媒体时代,就是将这些渠道所能表达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全部结合起来的新闻报道方式。
虽然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是全媒体运营下的纸媒体发展却并非尽如人意。《南方传媒研究》编辑吴自力认为:“传统媒体为什么热衷于发展全媒体,真的只是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的咄咄逼人只是传统媒体发展全媒体的外因,更深刻的内因源自于中国传统媒体被久久压抑的发展本能。”
喻国明教授指出:“中国的媒介业(包括报业)在此番‘涅槃’式的洗礼之后,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盈利模式的再造、通过数字化表现形态的整合,一定会迎来‘爆发式’发展的新局面。”⑤其中数字化的表现形态,正是如今许多报业集团所倡导的“全媒体”的运用。而全媒体的真正运用必须具备各方面的条件。
第一,技术上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上要求媒体具备能够实现全媒体的硬件条件;二是技术人员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记者不再是简单的用笔和键盘记录,还需要有对全媒体技术的全面掌握。
第二,经营上的要求。全媒体不是简单的将各种渠道、各种信息类型的堆砌,而是需要专业、高素质的经营人才进行全面整合后的信息的营销。只有在经营上合理有效,才能真正实现全媒体运营。
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在《2008中国报业年会综述》上指出:“未来不是新媒体吃掉传统媒体,而是走向融合,谁融合得快谁就能占得先机。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势必带来的是全媒体的全盛时代,传统媒体需要以挑战者的姿态在这场融合之中扮演主动的角色,才能将新媒体的冲击,转化为前进和发展的能量。
四、主动应对人力资源的挑战
全媒体,势必会改变传统媒体信息生产销售链的每一个环节。全媒体时代,意味着报业不仅仅和新媒体保持着竞争的关系,更可以是合作关系。由此,纸媒体的应对表现就不应该是受到威胁的消极防御姿态, 而应该是全方位的积极应战者。这其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就是人力资源的挑战。
1、培养全媒体时代的采编队伍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可小觑,但新媒体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传统媒体发展的助推器。正如培养采编队伍上,纸媒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来整编和扩大自己的采编团队。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通过网络、手机等手段完成了对整个灾难现场的直播式报道,这一事件颠覆了传统的报道形式,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提供者的开始。2008年汶川地震,许多现场第一手资料都来自非专业人员。传统媒体在面对这一情况时,要做的并非是与这些人员竞争,而是成为非专业人员提供新闻的平台,使更多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新闻报道中得以面世。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改变过去报业人员单一的信息获取渠道,还能够节约成本,使原本是受众的一批人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中来。
此外,对现有采编人员的全媒体素质培养更是重要方面。专业的采编人员是构成一个纸媒体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核心团队的全媒体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才能在全媒体的浪潮中制胜。《纽约时报》将网络视频看成是具有重要发展潜力的领域,《纽约时报》重点培训纸媒记者熟练使用摄像机。通常情况下, 《纽约时报》网站每周都会提供25个新的视频作品, 摄像爱好者的作品也会在其网站被广泛采用。
2、具备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是重要条件
优秀的管理人才是媒体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媒体的整体运营还是某部分的决策中,管理人员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管理者的全媒体观念和素质更是在整个集团能否真正实现全媒体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例如:《纽约时报》前副主席吉米·高德勒在公司对各个网站的第一轮收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当初公司买下这些新网站时非常冒险,因为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进行过类似操作。但是决策是正确的,已经在网络上找到了新的收人来源。
3、积极培养全媒体时代的研发人员
全媒体是一个新概念,有很多问题是媒体人从未面对过的。为提高《纽约时报》的应变能力, 公司执行总裁罗宾森于2006年专门设置了研究开发中心。我国处于全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借鉴和吸收国外丰富的新旧媒体融合经验,培养具有全媒体意识的研发人员,这也是我们在全媒体的创新发展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全媒体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纸媒体要将自身的优势体现出来,需要全面地、立体地进行全媒体的准备,需要不断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传统优势,更需要时刻吸收新媒体的传播优点,掌握先进的传播技术,并且培养更多的全媒体的采编、管理人才。另外,增强纸媒体与读者的互动,在纸媒体上体现视觉传播的作用,增强纸媒体的可读性,这些也是纸媒体在全媒体时代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持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激烈的新竞争格局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②罗宝,《传统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J].《新闻世界》,2010(1)
③黄良奇,《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头版的版面设计及特点》[J].《新闻知识》,2005(1)
④樊传果,《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策略》[J].《传媒观察》,2008(12):31-32
⑤喻国明、刘旸,《2005:中国报业的节点》[J].《中国记者》,2006(1):58-59
⑥张晓燕,《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开启媒体传播新格局——2008中国报业年会综述》[J].《中国报业》,2008(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