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24: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学策略的界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基因分离定律 假说――演绎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孟德尔定律之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涉及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发育、遗传的物质基础等,它以减数分裂为细胞学基础,是学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的基础;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建立起来的,揭示了杂合子内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性和随机结合性等一系列连续的遗传行为。它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逻辑体系,它不仅是构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石,而且本身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与多种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采用启发式与发现式、合作式与讨论式、研究式与实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结合教材图表、多媒体教学课件、鼓励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等教学媒体。
在教学中,设计以下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诱导启发阅读讨论,分析问题寻求解法,重点讲解得出结论知识迁移,效果检查。
二、帮助学生构建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一节的内容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或多媒体展示),同时还要尝试用这些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生产中、社会中的生物学问题。
注重相关遗传学术语的说明和解释,包括杂交、自交、正交、反交;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建立遗传图解的基本符号并理解其含义――P(亲本)、(母本)、(父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杂交)、(自交)。
通过师生互动,逐渐展开、逐渐生成完整的概念体系。主要有:①揭示基因分离定律过程的知识体系(见表1:引入探究学习内容并进行板书项目);②采用概念图建立有关基因与性状关系的概念体系;③采用表格式建立等位基因的概念;④采用比较表比较纯合子与杂合子;⑤构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图。
三、以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训练为核心统领教学
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以下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总结规律。孟德尔是通过“测交试验”来证明假说(理论)的正确性。孟德尔设计的科学实验程序可以概括为:从“实践”到“理论――发现问题,得到结果,建立“假说”,解释问题和结果;从“理论”到“实践”――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从而使假说上升为“真理”。微观的基因传递规律是由宏观的性状来推知的,透过生命现象理解生命本质。[2]
1.凸现科学思维过程(表2)
认真领悟“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提供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原则,主要包括:人工杂交方法、统计学方法、“假说――演绎”方法、概率论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选择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程序性原则等。
2.凸现孟德尔采用的“假说――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
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得结论”建立起来的。
(1)领悟“假说――演绎”方法的基本内涵“假说――演绎”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当前最流行的“假说――演绎模型,其意义是:某项研究从解决一个问题(P)开始,通过逻辑推理或想象(……),导出一个假说(H),由此推演出(∝)必然的可观察的待检验陈述(Oc),如果这些陈述被证明是正确的,就得出()被确证的结论(Hc)。[3]
(2)引导学生弄清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后来改称为基因)假说。
1)假说(推测性成分):用文字叙述(略)和遗传图解(略)表示。
2)假说的作用: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结果(科学事实),具体内容(略)。
(3)帮助学生理解孟德尔进行的演绎推理及测交试验
演绎是在假说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逻辑产物。具体包括:演绎推理内容(略)和验证方法(测交试验):①预期或预测;②测交试验及结果;③理性分析,获得结论。
四、以科学思想的确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现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科学研究过程是充满艰辛的,成功背后蕴涵着无数次失败,因此,不仅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科学发展要受到重视和公认,必须要有更多、更有力的佐证,需经历“试验(现象)解释(思考)验证(确认)结论(确定)的过程。领悟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最大价值是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起指导作用,即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五、强化训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下列问题:
1.向学生提供3种验证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方案――①F1Dd×DD;②F1Dd×Dd;F1Dd×dd。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讨论选出最佳方案,以验证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真实性。
2.请从细胞水平解释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要求:用文字叙述并用遗传图解表示)。
3.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4]
教师引导:
假设1(假说):甜是显性性状,由基因R控制;非甜是隐性性状,由基因r控制。
预期:
(1)在甜玉米果穗上:
1)P:RR(甜玉米)×RR(甜玉米)F1:RR(甜玉米)
2)P:RR(甜玉米)×rr(非甜玉米)F1:RR(甜玉米)
(2)在非玉米果穗上:
1)P:rr(非甜玉米)×rr(非甜玉米)F1:rr(非甜玉米)
2)P:rr(非甜玉米)×RR(甜玉米)F1:RR(甜玉米)
结论:预期与试验结果(现象)不相符合,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以下由学生独立完成:
假设2(假说):
预期:
(1)在甜玉米果穗上
(2)在非玉米果穗上
结 论: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利用“问题情景及问题探讨教学模式”,即介绍杂交试验过程得出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解释加以验证总结规律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思考探究过程中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采用文字描述、绘图描述(符号语言、图象语言)、定量数据描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贴近生活、低起点、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使其亲历科学探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各种学习的策略。适时组合精讲、设疑、启发、讨论、观察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 苏明学.“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教学分析与设计.生物学通报,2006.41(1):30~32
2 龚雷雨.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设计―从“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课说起.生物学通报,2002.37(12):26~27
关键词:数学解题;拟订方案;教学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强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课程,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解决,即解题的教学与学习. 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通过数学解题来反应.目前,中职生由于本身特点等原因,数学解题常常失败,从而影响了数学成绩. 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忽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以及原因,会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错误,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 因此,需要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克服数学解题错误的对策,进而提高中职生的数学成绩.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把数学问题的解答分为四个阶段:理解题意、拟订方案、执行计划和回顾. 不同的阶段在解题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每一个阶段虽然各有差异,但是都会产生不同的错误,并对最终的解题结果造成影响. 笔者根据波利亚的理论,将中职生数学解题常见错误也归为以下四类:审题不清的错误、拟订方案的错误、执行方案的错误、回顾与反思的错误.
在经过了充分的审题之后,学生就要根据对于题目的理解,拟定相应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而这也是解题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步,需要学生充分利用好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甚至是挖掘潜在条件,从而根据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拟订最为合理的解题思路与方案.目前来说,中职生在拟订方案中的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分类不当
数学解题是一个对题目不断建构与重组的过程,因此在拟订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问题有效地分割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逐个击破,形成一个整体的解决思路与方案,最终把各个子问题的结论归纳起来而得到整个问题的结论,这一种分类论证的方法叫做逻辑类分法,它是解数学题的常用方法. 这样的解题优势在于,前一个问题的结论能够有效地充当后一个问题的条件,这也是许多繁杂的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之一.
2. 缺乏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数学解题拟订方案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题目往往不单单是独立的存在,除了应用现有的题目中的条件,还应该充分考虑整体,即条件与条件之间、问题与条件的共性与关联.整体观念重在整体把握,不拘泥于细节,因而能够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克服思维的局限性,从而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需要学生从各个条件中寻找它们的相似性,如果说逻辑类分法是从微观的角度解题,那么整体观念的解题思路就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 这种解题方案使我们能够全面地把握条件和结论的联系,摆脱局部细节中一时难以弄清的数量关系的纠缠,使眼界更加开阔. 但是,现有的中职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以及体系存在一定的欠缺与不足,同时又由于审题过程中的不足,导致他们最终在拟订方案时,很难从局部思维跳跃出来,往往习惯于从局部出发,不善于从整体出发,导致部分数学题目解题困难或是使得解题思路复杂化.
3. 缺乏正确的心理态势而产生错误
解决数学题目,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是,如今许多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贪图求快,希望一步到位;同时,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时,无法耐心地去分析题目,解构题目. 归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没有保持一个良好、端正的心态. 而心态在解答数学习题中,心理因素十分重要,良好的心理因素为解答数学习题时得到合理、迅速、正确、周密的解答提供良好的保证. 许多看似复杂的题目,一旦学生心平气和地一步一步地根据问题进行解答,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结果. 这是因为,许多的复杂题目往往是由单个较为容易的题目所形成的连环套,许多学生往往被较为庞大的题量或是有些绕弯的问题所吓倒,而产生了焦虑、焦急的心态,而一旦学生对陌生的题目产生困扰,导致心态失衡,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导致习题解答中出现错误. 拟订方案是继审题之后的重要解题步骤,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教学策略:
[?] 加强重视并细化对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及性质的教学
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定理、公式所揭示的内在规律时,才能灵活地、融会贯通地运用它,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案. 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对于新知识,要深刻揭示其内涵,细化知识的讲授过程,将知识合理、有效地分解成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的小块知识,尽可能地符合中职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水平范围,让学生有层次性地,并逐步递进地掌握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不仅能够用正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新知识,更能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对新知识进行叙述. 同时,注重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从宏观的角度加深对整体知识认知和其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在拟订最初的解题方式时能充分考虑不同的条件以及公示的运用,从全局进行考虑,而非是局限于某一点或是某一个局部,从而有效地减少学生由分类不当和缺乏整体观念所导致的错误方案的拟订.
[?]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理解题意之后,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对能否制定出正确的解题方案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和纠错的过程中,应注重向学生展示数学思想方法在拟订方案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教学知识为载体的方法把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显示出来,使之明朗化. 强调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应用往往可以使题设条件变得更加直观、解题思路更加明确、清晰,事半功倍. 同时解题的过程实际是从题目的条件不断向解题目标变形、靠近的过程,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对问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等价转化,自然而然地就通过正确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拟订出正确的解题方案.
[?] 加强课堂学生主动性探究学习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主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主动探索解题方案的平台. 在学生探索出解题方案的基础上,教师予以评价,使教师能够及时针对思路错误的解题方案予以纠错,及时指出错误的原因和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的不足之处;对于思考不周的解题方案予以补充,及时指出造成学生对问题考虑不周详的原因,进而有效地修正解题方案. 通过课堂上学生对解题方案的探索积极参与,一方面使学生对教师对自己在知识方法上的不足之处的指导印象更加深刻,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案,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其他学生的解题方案的评价,也可以有效地预防同样的错误方案的制定,从而有效地提高解题方案的正确率.
案例:解关于a的不等式:(a+1)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54-01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学,数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主体地位,一方面由于其在升学考试中的分值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实际作用。但是数学一直以来也都是各个阶段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数学成为了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注重教学方法讲求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抓好教学难点,把握住每一个课堂教学的难点内容,各个击破,这样才能够保证高中生的数学成绩有所提升。本文笔者将结合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在界定高中数学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具体提供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难点解决策略。
一、高中数学教学难点的界定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具体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难以理解或者是较难接受和吸收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表现出来较大的共性。首先是高中数学中的难点统一比较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除了知识点本身较为抽象外,还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或者是教材在编排顺序上的不合理。其次高中数学的教学难点还有一部分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部分,这一部分较为新,并且如果一旦掌握不好,接下来的学习会非常的吃力。另外高中数学的教学难点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界定,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快,有些知识就相对觉得不是很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大部分学生的掌握为标准,进行难点的界定,并想出合理的办法加以突破,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快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目的。
高中数学教学难点大体上就呈现出这些特点,因此教师要深入透彻地研究好教材,界定好教学中的难点,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教学环节和重难点,从而达到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难点的解决策略
上文中笔者已经详细介绍了高中数学教学难点的界定方法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部分详细介绍高中数学课堂该怎样进行教学难点的解决,并提供具体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难点
教学难点与教学难点不一定是重合的,但是教学难点把握好能够为教学难点夯实基础,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突出难点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突出难点,在具体为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调动教学内容,但是整个教学内容的调动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顺序的变动,最终的目的是在系统教学的过程中将中心主题突出出来,这样一整个教学就能够达到既有教学中心又与教学重心的目的了。在突出教学难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非教学难点的部分进行适当精简到概述。第二教师在进行教学难点的突出时可以采取分层铺垫发进行突出,具体可以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与概念、定理、公式相应的一些法则时,教师可以先调动和联系学生熟悉的知识,再将其转化为新的知识,再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要求进行知识点的转化和变动,最终达到使得整个知识能够循序渐进地被学生接受的教学目的。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难点可以采取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关注策略,这一点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基本技能和相应难点的把握,有助于教学思路的清晰和学生内容的自主构建。
(二)借助平台突出难点教学
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突出教学难点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掌握吸收和理解,但是单单的进行难点的突出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突出难点的基础上应用一定的方法,借助一定的平台进行教学难点的教学。具体方法有很多,这里提供类比迁移法和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
类比迁移法具体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已有的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机构进行知识体系的认证,并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相应的一些理论体系进行新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样的新旧知识的类比推理过程就是类比迁移法,能够保证学生的更好理解,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主图较为复杂的时空内容或者是较为难以理解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进行教学。具体教师可以进行挂图、模型、幻灯等等的播放,将相应的物体或者是图形自如地进行改变和运用。这样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思考,并且将一些难以言表的情况表达清楚。
这就是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难点时可以采取的解决策略,笔者提供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教学难点的突破,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难点的迁移和借助平台合理的教学。
结束语
本文更多的在理论层面明确了高中数学教学难点方面的界定方法、界定依据,以及在进行教学时对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方面为许多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带来教学灵感,使其更好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能够使其研究出更多的数学难点教学策略,以便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徐江培.“数学实验”教学初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Z1).
[2]黄秦安.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J].数学教育学报.2004(04).
[3]江素萍.对新课程中实施“数学探究”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研.2004(10).
[4]韦燕平,钦彦.高一学生数学交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03).
关键词:有效教学;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科技和人才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要与时俱进。有效教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要将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渗入当前教学中,以适应时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将对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1、有效教学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并不统一,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看法。目前主要有两类定义:一是从教学的投入与所得两者间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类定义认为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即有效率的教学。另一类界定则是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出发点,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依照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思维,有效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学。本研究综合以上两类有效教学的定义,认为有效教学是在考虑教学投入和所得比例的前提下,要实现教学目标并促进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而有效教学策略便是达到这一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
2、初中英语采取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重视语法和词汇的传授为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语言的运用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出发,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首先,我们的教师掌握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技术,使新课标、新理念落到实处,是解决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问题的方法之一。另外,教学应从过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全面提高的思想素质,在这种趋势下,英语课程也迫切需要改革,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最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英语教学需要探讨出一套有效教学的策略。
3、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
探寻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是英语教师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及周围老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尝试总结出一套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下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3.1加工整合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是以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标准的,加工整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是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标准,在实施此教学策略时要做到:认真分析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寻找巧妙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此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操纵中可通过多样化导入和背景知识输入等方法和活动。
3.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努力调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给予学生反思的空间和时间,是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主动参与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小组讨论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方式,具体的方法比如在文章阅读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不认识的词组进行问答,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提问,主动寻求答案,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3.3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会产生厌烦、消极和逆反等不良情绪,这些都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以此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实施此教学策略时要注意始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适时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活动层面可以采取引导性提问的方法,前面提到要让学生主动提问并不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提问,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有指导性地去提问。
3.4实行多样化评价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我学习的特点与不足,发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教师通过评价得到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水准。目前的评价多是终结性评价,因为我们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成绩,而非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状态和情感态度的情况,这与新课程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的目标的相悖的。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还需关注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过程。本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要实现英语有效教学与有效评价的统一。在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具体方法有:教师评价不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可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随堂测验成绩及学生平时实践活动的表现等评价。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特征 支架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在其性质判断上也存在一些分歧。一些学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如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有关文件将支架式教学界定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另一些学者从教学理念层面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如有学者称,支架式教学是在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一种以实现儿童认知发展潜能为根本目的、以师生平等交往为基本途径、以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准确把握为鲜明特征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是支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仅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容易将支架式教学简单等同于教师示范或指导策略,这和支架式教学所依托的理论背景社会――历史互动理论是相违背的,不能达到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的效果。对支架性教学的理解不应从课堂教学的微观角度出发,应从系统方法的角度对其进行宏观思考,将支架式教学视为一个独立、有机运行的系统,需要对其本质及价值追求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更倾向于从教学理念角度出发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界定。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个重视有能力的他人对学生进行依存性的帮助,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过程。
二、支架式教学的特征
支架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这个完整的过程应该包含搭建支架、退出支架、教师责任的转移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该将其称为支架式教学。在这三个阶段中,搭建支架是退出支架、实现责任转移的基础。教师退出支架则意味着为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将再一次搭建支架,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经历着搭建支架、退出支架的过程;经历着数次搭建、退出支架过程之后,也就意味着学生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直至最终实现教师责任的转移,即学生能力的获得。
与其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支架式教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依存性,退去,责任转移。
(一)依存性
搭建支架是实施支架式教学的第一阶段,其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为依存性,即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教师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都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一段距离”,通常学者将其解释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他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如何能够时刻做到依存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已有学习、生活经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能够及时作出科学诊断。教师首先要进行诊断,如向学生提问引出学生的反应以收集学生目前现有概念及可用策略等方面的信息。学生的反应暗示了学生目前的理解,为教师提供机会了解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困难。其次,教师需要针对自己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诊断,确定自己是否已经正确地理解了学生,这样的进一步检查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共享的理解。最后,教师通过对所收集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理解,为学生设计支架策略。在整个设计、实施教学或指导学生过程中,教师所要准备进行的每一次介入、指导、帮助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回答与理解之上。
(二)退去、责任转移
退去是实施完整支架式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教师将提供给学生的“帮助”撤出。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之后,则应该考虑适时退出。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获得需要师生互动过程中数次搭建、退出支架。这表明并不是等到学生完全获得了某种能力之后,教师才停止对于学生的帮助,而是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随时为学生留有探索、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提升能力。因此支架退去的过程同样需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责任转移即在多次搭建、退出支架过程之后,学生真正地获得了某种能力,并能够独立完成某种任务。有研究指出,自主能力水平的提升是支架式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三、支架策略
支架策略指伴随着支架意图的支架工具及其二者的组合。支架意图即搭建支架力求实现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支持学生的认知活动及帮助学生保持活动的兴趣。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主要是指帮助学习者保持学习的目标,帮助学习者学会解决任务的一般方法,通过指导、帮助激励他们继续探索,以探究更深层次的目标。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当前的任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之前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别做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等,促使他们逐步学会自我反思。为了支持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学习者没有能力执行的任务,将其简化以降低难度,减少挫折;或者教师采用和任务相关的标记方法,强调出任务的某种关键特征,帮助学生识别已经做出来的成果与正确成果之间的差异,以支持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为了保持学生对某种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和活动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唤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或者通过适宜的奖惩措施,以促进学习者的表现。
为了实现上述支架意图,教师可以用到的支架工具可以包括:反馈、暗示、指导、解释、示范、提问等。特定的支架工具可用于不同的支架意图。比如当教师采用示范这一支架工具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解决某项任务时需要用到的关键思想、学习能力、自我调节意识相关内容等以支持学生的元认知活动。然而,当教师为学生示范一个重要的概念或者一个具体的实验过程,则可以达到支持学生认知活动的目的。当教师采用解释以支持学生的学习时,教师解释的对象不同,则达到的意图同样有区别。在一些情形中,采用必要的提示可能要比一味采用解释或反馈产生的作用更大,因为解释或者反馈往往很难促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所以,在教学指导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要介入指导儿童,也就是其支架意图是什么,其次要快速做出决定将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完成本次的支架意图。教师对于支架策略的使用要依附于学习者的表现,一个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是因为学生对其予以回应。另外,支架策略使用时机是否合适,要遵循支架式教学依从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2]盛伟,张伟平.从系统方法的视角看支架式教学的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
[3]麻彦坤.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当代美国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5(9).
【关键词】有效学习 学习方式 回顾 前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31-01
“有效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有效学习进行研究。本文从研究概况、研究成果、研究展望等方面对十年来有效学习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以期为当前有效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况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共检索到2000-2011年间1162篇文章。经筛选,从中挑选出185篇典型文章,作为研究结果的参考模本。从中看出,有效学习研究对象依次为中小学生、成人、大学生,研究方法有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其所占比重严重失衡,缺乏多种方法的综合性研究。研究者为学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教师有直观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人员着重于理论的掌握。涉及教学科目的篇数仅占总数26.5%,其中数学科最多,原因在于理科内容结果统一,易成为有效学习研究的参考对象,这也导致不能具体分析不同学生在不同的科目中达到有效学习目标的层次,更难辨析在不同科目中理性思维及感性思维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点之间的差异。
二、研究成果
(一)有效学习的内涵
1.界定。有效学习可分为追求绩效和寻求发展两类,其界定有三种取向。一是学习过程和结果。二是学习水平和层次。三是认为学习者要在兴趣、体会、思考、活动、再创造等要素上有所达成。三种取向共通之处:有效学习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观念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强调学习实效,即会学和能解决实际问题。
2.特征。目标性,为实现预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义学习。主体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活动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参与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程度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实效性。师生以较少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获得学生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学习追求的价值目标。发展性,有效学习是一种发展的状态。生成性,学生通过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理解和消化。交互性,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有效学习实现的必要条件。
3.条件。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一是学习观念,学习的观念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和为什么追求这样的目标的认识,对学习有导向作用并支配着学生学习行为,是影响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首要因素;二是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知识获取的基本能力才能准确搜集相关信息和发现实际问题,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三是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行为的自动倾向性,此外,学生的归因与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参与度也是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有效学习的过程
1.有效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改的突破口。现有文献多集中于以下四种方式的探讨: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各个方面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据自己的猜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等,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活动方式。
2.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领域。研究结果丰富,总结如下类型:产生式教学策略,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积极性,难点在于要课前精心设计;替代式教学策略,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互动式教学策略,建构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向交往的过程;学徒式教学策略,多见于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学中。情境式教学策略,教师创设练习情境及真实学习情境,因生制宜,精心加工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通常是在一堂课中糅合使用,很少见孤立单一的策略。
(三)有效学习的内容
“学什么”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目标,学习绝不仅仅是单学一套认知概念,而是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者在内的统一体;目前,对于学习内容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鲜有对“技能”和“态度”的研究。从学科而论,理工科多于文史科。
(四)有效学习的管理
一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要素有序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持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二是课堂提问。提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则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管道。
三、研究展望
(一)研究内容需要扩展和深化
尽管有效学习已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但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具体,有效学习的主观因素和实证研究少。因此,研究需纵深探讨,不能仅停留在关注教师有效教学的表面相关,应该注重揭示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在机制。同时,研究更应该注重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的互动,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研究内容不仅要细分至科目领域,且研究的科目更应该纵深扩展,而非单纯以理科为主,由此探讨不同品格、特质的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环境等变量因素影响。
(二)研究手段和方法需综合
研究思路上,要重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学科综合与整合,相互借鉴和启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孤立的划界研究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学生有效学习问题是一个在各个学科普遍存在的现象,它需要多学科的联合。研究方法上,要克服单一性和简单化倾向。注重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有机结合。在运用文献分析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深入对有效学习的研究领域。加强干预性研究,干预研究既能使研究在自然教育情景中进行,保证研究的生态性,为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服务,又能在比较严密的情境下控制相关条件,探明因果关系,得出科学结论,指导教育实践。总之,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是我们今后对有效学习问题研究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陆建江. 有效课堂:从把握学习起点开始[J]教学与管理,2010.(2)
[2]王惠珍. 指导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探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是英语教师素质结构、教学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英语教师教学策略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笔者通过实践、调查、并阅读大量相关资料总结出两大教学策略,即兴趣教学策略和活动教学策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活动教学策略是兴趣教学策略的基础,兴趣教学策略是活动教学策略的目标。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兴趣教学策略;活动教学策略
1概念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芒给教学策略作了极为精确的定义: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的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由李芒教授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教学策略是一个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它具有具体明确的内容,它可提供给老师与同学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其次,教学策略不在仅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它摆脱了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再次,教师在进入课堂进行教学前需对教学策略进行筛选、确认、编排、确定,从而保证课堂的生动,课堂气氛的活跃。因此,教学策略具有提前预设的性质;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运用必不可少。
2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意义
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作为学生各项素质中的一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阵地,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各项能力的高低。因此,就英语课堂教育而言,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研究英语教师该教什么,该如何去教,又该如何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学策略问题。可以说,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是英语教师教学的核心工作,因为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的质量。
3英语课堂教学的两大教学策略
目前,在许多中学,很多英语老师的英语水平突出,但其教学效果却比不上比他(她)们低的英语教师。同时,前者在与同学们的亲密度上也不及后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教学策略的运用差异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就这一热点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通过调查得知,目前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师有部分为中、老年教师,其英语水平较高,资历较深,在教师各项素质中无不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年龄的问题,致使他们对过于活跃的课堂模式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他们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现代的中学生拥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无与伦比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迫切地需要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来与其适应。学生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在初一1班就采取了活动教学策略,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对英语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经过两次调查后,笔者总结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两大不可缺少的教学策略,即活动教学策略与兴趣教学策略。多动教学策略是指通过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整体方案;兴趣教学策略即通过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任务的总体实施方案。初中学生的学习情绪至关重要。英语学习情绪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持有的心理体验(《课程•教材•教法》,1999),对英语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积极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愉悦的、轻松的情绪。英语活动教学策略的运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教师能够给全体学生创造讲英语而暂时忘却母语的空间。在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设计者和组织者。周边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使每位同学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从而使每位同学开口说英语。在愉快、轻松的情绪中部分学生必然由消极的学习英语的态度转变到积极态度上来。
3.1活动教学策略
上述实例同时也说明了初中英语活动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好动的特点。初中英语活动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能激起内在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就能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愉悦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一种压迫。同时,英语教师能通过英语活动课,把握学生的这些情绪变化,让新的事物,新的新鲜,源源不断的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保持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活动教学策略在中学课堂内、外运用比较方便,开展活动课不需要特殊工具、器材,随堂即可进行,开展方式比较灵活多样,如:开展英语游戏,英语演讲,英语知识竞猜,单词大接龙等。
3.2兴趣教学策略
兴趣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早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从想学、爱学到乐学。在教学中,英语教师思考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爱学、乐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初中英语活动课研究》,1997)。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和原动力。兴趣教学策略运用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正好迎合了初中生内心的需要,适应了初中生那种积极、活跃的个性,更满足了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教学策略的运用将赋予课堂以生动、活跃、愉快,既注重了学生在乐中学,又注意到学生在学中乐,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最终从乐学到爱学。笔者也曾在班级开展过一堂兴趣教育课,让每位同学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用英语写下来,并将其藏起来,由另一组跟英文提示找出这些宝贝,最后同学们在活跃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兴趣教学策略是一种不断刺激学生感观心理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整套教学方案,笔者在文中提到的活动教学策略正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形式,除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外,笔者还将向大家介绍几种激发兴趣,完成兴趣教学策略的方法。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谚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情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具有持久性。一旦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及其个人赋予一种亲情或友情,那么,他(她)将对这位老师所说、所讲的一切发生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同时也激发了老师的激情,使其倾囊而授,最终走向师生互利。
4结论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学主体 策略设计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特点,如何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怎样正确理解教学策略的特点和实施原则,这都是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在这探索的过程中不免会有很多的误区,导致英语教学的改革有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因此,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将改革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达到完美结合的效果。
一.如何理解教学策略
那么,什么是教学策略?《现代汉语词典》将“策略”定义为“根据形式发展而制定的行为方针和斗争方式。”对于“教学策略”的界定,各自的说法不一。张大均等学者将教学策略定义为“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设计和采用的教学实施措施。结合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来说,许多人把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这两个概念给混淆了。以英语阅读为例,我们经常会用到任务型阅读,精读理解,泛度猜词等教学方法。这是教学的具体方法手段,而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方法的组合,整合。这需要我们作出一个决策,这叫做教学策略。因此教学策略实际上更考究一个人的教学水平,更能反映出教学的成果,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从这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与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教学策略既要依据教学主题,也是教学主体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策略实施的主体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绝对的主导,整个课堂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而如今的新课堂改革却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要逐渐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对于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策略需要有相应的变化。
1. 教师角色
针对英语教学来讲,以前的教师角色通常是讲授,分析语言当中的疑难点,语言的学习变成了单一的知识点解决。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了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而忽视了听,说,写。事实上,语言的本质功能是沟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同时强调师生互动,很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和脉络,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当然,这也使得许多教师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教学中只注重各种形式与学生的互动活动,而忽略了学习的内容。这也是一种虚张声势的表现。因此,创新的组织形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需有效结合,灵活应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此外,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除了教学本身之外,还应当育人。因此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这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 学生角色
在新课改中提得最多的几个词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学生在学习中应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能自主解决的情况下自主解决。不能的情况下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并争取在此基础上获取创新。教师只有对各种教学策略很好地选择应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更加游刃有余。
三.如何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中的作用就相当于战术的应用。因此,它必须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实际情况而异。那么,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的教学策略呢?如何衡量呢?
1. 适用性
新设计的教学策略必须要依据你所设计的对象是否适用,是否对学习的主体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这包括在运用这些策略时如果学习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终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那就证明这个教学策略是适用的。
2. 自主性
教学策略的设计应本着新课改的理念。在适用于个体的前提下,注重个体的发展,培养个体对于教学策略的组织应用,并使之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一个好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应本着能促使个体在很好应用教学策略的同时能因此更好地思考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3. 合作性
教学不可能只是个体孤立的存在。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如能更加注重教学参与者的合作性就更好了。特别是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一门注重沟通的学科,人与人成了这沟通的重要参与者。在所设计的教学策略中,合作应注重能使得双方在各取所需的同时能够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
4. 创新性
教学策略的设计应努力将教学内容与国家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突出所学语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应追求培养人才生存发展的需要,注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英语教学策略的运用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的训练主要是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着手的。
1. 听力
在练习听力的过程中,首先会考虑到学生对语言的熟悉程度。因此平时要多读,多模仿正确的发音。当然,如果所听到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的话题,那必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多进行类似的话题情景练习,并教会学生对关键字的把握。此外听听力时还应很好地做笔记。当然这些笔记只要用自己能看懂的简单符号就行。这可以帮助学生本人唤起记忆。
2. 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抓住机会让学生开口。当然,如能够创设出情景话题让学生锻炼就更好了。老师要在其中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尽量可以给出范例模式供学生参考,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3. 阅读
阅读可以说是在英语教学中最常被训练的部分。在阅读之前,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先组织学生收集所阅读信息的背景材料并分享。然后通过任务型教学的方式,先设问,再预测文章。最后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 写作
【关键词】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 中职教育 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2-01
引言
中职化学教师不仅仅是完成中职化学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还必须是中职化学教学活动的决策者。为实施有效性的中职化学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构思中职化学教学方案时,必须进行整体性的谋划中职化学教学活动、思考中职化学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等项活动,即智慧性的设计中职化学教学。这就必然的涉及中职化学教学策略的制订和实施的问题。
1.教学策略涵义
教学策略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性的界定,但许多研究者对它已有以下三点共识:(1)教学策略具有明显的目标针对性;(2)教学策略具有设计有效教学的智谋性;(3)教学策略具有选择教学方法和技能的灵活性。根据策略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智慧性的教学方略或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不是教学理论但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对解决问题的教学行为进行选择或创新,教学策略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方法,而是有着明显图谋意识的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或创新。
2.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研究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形成一个认识上、态度上、动机上和能力上有意义的相互关联的趋于完善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认知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对于个体而言,外在的知识结构并不等于内部的认知结构,但是知识结构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转化为认知结构,并且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吻合度越高,合理性就大。只是这种转化不是机械性的而是以个体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与外界相互作用下生成的。形成认知结构就是让知识在头脑中依据内在关系形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
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和安排:
一、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组织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容易使新知识在原有的观念中找到固着点而与其发生同化或顺应的联系,使学习变得容易和有意义。
例如,讲氯离子的检验时,可以先从复习电离方程式开始: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微型潜水员潜入NaCl2溶液、盐酸中,“看到”了氯离子,又在硝酸银溶液中“看到”了Ag+,这些离子是怎么产生的?再通过实验看到氯化银沉淀的生成,来理解氯离子的检验原理和步骤,之后再进一步的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二、注意知识内在联系的梳理和提炼
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科的知识结构会烂熟于心中,头脑中有着较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依靠他自己来建构,教师只能起个帮助的作用,但这种帮助的方式是很值得研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并加以提炼即整理知识。常用的整理知识的方法一种是做课后小结(节小结、章小结),一种是做概念关系图(单概念图、多概念图、节概念图、章概念图),还可以是别的方式。
例如,学习完溶液这一章后,可依据本单元小结和学生共同回忆、讨论相关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就会真正收到巩固知识、理清思路、把握关系的功效,为后边的酸、碱、盐及电解质溶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本单元小结之类的章小结的处理可帮助学生形成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3.合理呈现信息的教学策略研究
合理呈现信息的教学策略就是从利于学生信息接受的角度安排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以促进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高效表征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的角度,为便于学生的信息加工,还有一个怎样将信息合理的呈现出来的问题。研究告诉我们,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条件的许可,要尽可能地使用多种媒体来传播教学信息,以增强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时还要注意,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媒体,教学内容都需解决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合理性问题。即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表征,教学内容不能以彼此孤立的、散装态的面目呈现。学生头脑中的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来自学习之后的整理,另一方面也来自源头上的信息输入。如果教师在课前不能够将知识作以系统的结构化的处理,而且把一个一个的概念、一个一个的结论散乱的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知道该想些什么、怎样去想,茫然地跟着教师听,这种学习是被动和低效的。因为等教师讲授了知识,学生才恍然大悟远不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沿着知识的脉络去思考和探索。克服学生茫然现象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向学生交底,交给学生章或节的学习路向图。交给学生章或节的学习路向图,就是要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能明白学习的思路或者是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他全局在胸,处处主动的去思考。
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先一些预备知识: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所指、元素—单质—化合物性质间的关联性;要求学生认真理解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这一重点内容。经过这样不费时也不费事的铺垫,再去学习元素周期律,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和归纳课本知识都较轻松和容易,有效的消除了因学生思路混乱造成知识对接性差的困难状态。还有,给纲要信号式的板书留有一席之地。随着计算机辅教手段的广泛使用,板书似乎被挤出了课堂,其实板书有板书的优点,特别是那种既点清知识内在关系又能灵活多变的纲要式板述在教学中还应有一席之地。
4.结束语
对中职化学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给中职化学教师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借鉴,帮助同行们更高效的进行教学,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春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胡苗霞.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0,(23):2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