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的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0 16:24: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的发展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的发展现状

第1篇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十一五”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第2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168-01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农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加强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力。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坚守1.2亿hm2耕地红线。而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也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瓶颈日益突出。设施农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6]。

1.1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是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的显著特点。为了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开发自然条件和生物潜能,设施农业综合利用了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大量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实现了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4-6]。

1.2设施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设施农业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转变为精细集约型,实现了多季生产、四季创收。既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1.3设施农业发展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

发展设施农业,可实现集约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施肥管理、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更好地实现无公害的目标。同时,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

1.4设施农业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设施农业主要种植果蔬植物,种植结构得以优化,种类和品种得到丰富,局部生产和环境条件逐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1.5设施农业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

设施农业具有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因此,农民必须具备较高的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管理手段。在品种种植、栽培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方面需要逐步提高,通常需要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农业技术能力,并且对周边农户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2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设施农业投资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示范园区模式。由政府主导建园,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实行企业化管理,其功能主要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技术员培训。二是企业投资自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或租赁承包土地进行设施建设,集中连片,企业自主(雇工)生产、经营,主要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三是专业合作社投资自营模式。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农户按投入土地多少自行种植管理,产品统一销售。四是农户自建自营模式。主要是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庭院经济。

3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资金缺乏

在鄂尔多斯地区,日光温室蔬菜、设施蜜瓜和食用菌、设施花卉的平均效益分别为22.5万~30.0万、30.0万~45.0万、52.5万元/hm2。虽然设施农业效益可观,但是投入成本较高,农民普遍难以承担设施建设的资金。比如,2012年新建砖钢结构温室、土钢结构温室分别需要投入150万~180万、105万~120万元/hm2。可见,虽然有政府补贴,但是投入成本压力依然较大。另外,温室、大棚等设施尚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所以抵押贷款也比较困难。

3.2科技人员短缺

现阶段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市级或以上机构,在农业地区真正懂设施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较为缺乏。科技人员缺乏是目前鄂尔多斯市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率较低、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3设施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

一是设施蔬菜生产管理还比较粗放,加温、增光、增施二氧化碳等措施较少;二是优质特色品种、设施生产所需的适肥品种、复合高抗品种、耐低温弱光品种等蔬菜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地方特色蔬菜。三是安全、生态意识不强,无公害、绿色蔬菜高效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和集约化种植模式推广力度不够。四是一些日光温室构造不够科学,采光和保温性能较差,几乎都没有加温设施,冬季生产受制约多[4-6]。

4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

4.1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是要积极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加快设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二是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应(下转第172页)

(上接第168页)

用新技术的能力,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动设施农业的发展;三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对现有科技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2-4]。

4.2调整种植结构和方式

一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效益,对设施农业进行优化组合,如根据品种和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同一品种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实现分批收获,分批上市;二是对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以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提升产品质量,发挥品牌优势,保证食品安全。

4.3创新设施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二是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等集中,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4.4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通过试验示范,逐步引进国内外名优新品种以及新的实用技术,培育优良品种,打造特色品牌;通过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增强设施农业生产能力。

4.5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一是要规模化种植,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二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三是要商品化处理,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创建品牌;四是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4.6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一是抓好典型特色示范户、示范园区建设,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以推动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依托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4-5]。

5参考文献

[1] 强毅,周爱兰.论宁夏设施农业制约因素、突破路径及发展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12-14.

[2] 程大庆,梁丽芳,胡进亮,等.延庆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25(1):11-14.

[3] 张印生,乔金友.黑龙江省设施农业产业建设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0(12):34-35.

第3篇

1.世界工厂化农业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

世界农业设施大体上经历了保护地栽培(阳畦、小棚、中棚)、塑料大棚、普通温室、现代温室、植物工厂——由低水平到高科技含量的发展阶段,最初期的农业设施只是为了春提早和秋延后栽培,还远远谈不上工厂化,现代的植物工厂能在完全密闭、智能化控制条件下实现按设计工艺流程全天候生产,真正实现生产工业化。

1.1温室类型与生产方式 目前大多数国家生产上应用的以塑料温室为主,荷兰以玻璃温室为主。荷兰、日本、美国、以色列、法国是世界温室应用最广泛的国家,英国、丹麦等北欧国家气候寒冷,冬季不能生产,温室应用并不太多,但研究水平很高。德国的温室主要用于育苗和特种植物的生产。大多数国家的温室,骨架材料为钢材和铝合金屋顶。覆盖材料分外覆盖率材料与内覆盖材料,外覆盖材料为各种塑料薄膜、玻璃、玻璃纤维加强聚酯板,美国近年开发出聚碳酸酯板作为覆盖材料;内覆盖材料有保温幕帘(冬季或夜间保温)、遮阳网或各种降温材料(夏降温降湿)。国外温室的覆盖材料都有高透光、保温性好、防尘、无滴、抗老化、使用期长等特点,近年来,日本、美国开发的功能膜具有光谱选择、降温、杀菌、防虫等特性。目前温室用能源基本以燃油为主,少数用天然气。

1.2温室种植品种概况 世界各国的温室主要用于园艺植物的生产,主要种植品种是蔬菜、花卉,其次是特种水果,蔬菜品种中又以果菜类为主,少量以水培方式生产的温室和植物工厂种植叶类蔬菜。温室种植产量最高的每亩可产黄瓜4万公斤,相当于露地生产的8倍。

2. 世界工厂化农业的生产发展趋势

2.1温室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80年代末以来,各国新建温室都是大型现代温室。荷兰提出温室最适宜的面积大小,按每3人单元计算面积为1公顷;日本提出发展单栋面积达5000平方以上的温室,其单栋面积约5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温室1977~1988年只有7座,从1988年开始的8年间新建38座,其中玻璃温室24座;美国1994年以来在南部新建多处大型温室,单栋面积为20公顷;其他国家温室也呈现面积扩大的趁势。

2.2栽培产品多样化 除蔬菜、水果和花卉外,一些能产生高附加值的植物如香料、特种植物、工业用原料植物、药用植物、食用菌、其他观赏植物已成为温室栽培的主要品种。

2.3向节省能源的地区转移 随着市场的一体化和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农产品的异地销售十分便利,由于能源成本的不断上升,温室生产很难与露地生产竞争,温室产业向节省能源的地区转移。如在美国,能源危机后,温室发展中心转移到南方,北方只保留了冬季不加温的塑料大棚。1965年俄亥俄洲有240多公顷的温室进行蔬菜生产,占美国温室蔬菜生产的75%,但到1982年仅25%的蔬菜温室保存下来,一共只有64公顷。因此,南方地区生产新鲜农产品供应北方就成为主要来源,冬季50%以上的蔬菜从墨西哥进口。

2.4温室产品特色化 以花卉生产为例,由于国际花卉生产布局基本形成,世界各国纷纷走特色和规模化的道路。荷兰凭借其悠久的花卉发展历史,逐渐在花卉种苗、球根、鲜切花、自动化生产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尤其以郁金香为代表的球根花卉,已成为荷兰的象征,切花出口量占世界切花出口量的70%;美国在草花及花坛植物育种、盆花、观叶植物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在水气耕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丹麦盆花自动化生产和运输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如以色列、西班牙、意大利、哥伦比亚、肯尼亚则在温带切花生产方面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泰国的兰花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每年大约有1.2亿株兰花销往日本,在日本的兰花市场中占有80%的份额。

2.5温室生产由成本高的地区向成本低的地区转移 90年代以前,世界温室生产的花卉主要集中在欧美及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如今已转移到气候条件优越,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低,受产业政策扶持的地区,如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非洲的肯尼亚、津巴布韦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3.工厂化农业的主要支撑技术

第4篇

关键词:节水农业;发展现状;未来走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节水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关注度来看,人们对节水农业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很多人对节水农业的相关知识、技术了解甚少。而在灌溉节水方式上,目前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已采用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灌溉节水方式,如夯实输水土渠渠床减少输水渗漏、田间划分小畦块推行细流沟灌等;只有少数农民采用喷灌、滴灌、覆盖地膜等技术进行灌溉节水。此外,人们对旱作节水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发展旱作节水的态度还不够积极。

2.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当前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我国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很多地方的农业发展模式还是传统的农耕模式,耕作水平亟待提高。另外,农业发展客观条件较差。我国虽然河道密布,但是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水资源比较紧缺。再者,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不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灌溉方式及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广泛采用的灌溉方式是土渠灌溉和田间细流沟灌,这些灌溉方式比较传统,技术含量低。除灌溉方式外,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设备也比较落后,一般采用水泵、喷灌机配合土渠进行农业灌溉,或用喷头进行小面积蔬菜地灌溉。

2.多数人对旱作节水不了解

推广旱作节水的最大阻力是大部分人对旱作节水不熟悉,即目前人们对与该节水技术相关的知识、技术了解甚少。

3.节水技术研发亟待突破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从技术整体上看,节水农业技术大多依靠引进,只有少数是自主开发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整体配套性相对较差。

4.缺乏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

目前节水农业发展往往只注重单项工程技术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而且在现有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节水灌溉技术,而忽视了农艺技术。[1]因此,要想节水农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把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结合起来或多种工程节水技术配合使用,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2]

5.当地政府对农业节水不够重视

我国节水农业基础薄弱,要实现节水农业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支持。首先,节水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其次,需要政府的制度保证。另外还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的保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政府的支持。

三、发展方向探讨

1.深入发展灌溉节水

为进一步发展灌溉节水,首先需要优化灌溉方式。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覆盖地膜增温、增肥保墒技术能达到良好的节水效果。同时配合使用喷灌、渗灌、滴灌技术,节水效果会更显著。除此之外,改良灌溉设备也是必要的。采用滴灌管道(滴灌管,滴管带)进行滴灌,可以极大程度上降低水资源浪费程度。此外也可尝试采用地下管状灌水器进行渗灌。而调整灌溉时间段也是重要的环节。农作物在不同时间段对水的需求和吸收效果不同,如果能针对不同作物确定相应的灌溉时间,也将有效地推进节水农业发展。

2.初步发展旱作节水

普及旱作节水技术,提高群众认知水平是发展旱作节水的第一步。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同时加强种子抗旱处理,推广耐旱作物,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3.重点发挥政府作用

为创造出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将节水农业发展成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需要建立起一套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合作组织紧密结合的农业研究体系。政府在这个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健全农业节水科研机制,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力度,修订法律分配水权,同时也可实行奖励,推崇嘉奖节水优秀农户。

四、结束语

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以及灌溉农业的扩张是引起我国用水需求急剧增加的3个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到淡水消耗总量的70%以上。如果能够进一步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将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压力。

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政府扶持与农民投入双管齐下,灌溉节水与旱作节水并重,才能保证节水农业健康而又迅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普特,冯浩.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战略初探[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6):152-157.

第5篇

(一)农业活动会计处理规范的欠适用性

2006年新准则的颁布极大的规范了农业这一特殊行业的特有经济活动,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会计处理有着突破性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规范了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发挥了农业会计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会计准则与国外国际准则存在的欠合理差异、缺乏对生物资产的完整定义和对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缺乏对农业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和评估和不加区分的将郁闭作为判断消耗性生物资产相关支出资本化或者费用化的时点,而未考虑我国南方北方气候、土壤等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等问题,都将不利于企业提供真实可比的农业会计信息,不利于农业企业的自身发展,更不利于农业企业与国际接轨。

(二)农业会计信息的失真性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当前我国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如众多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中,“应收家庭农场款”科目数额巨大,且很多企业账龄超过一年,而非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比上市公司的更为糟糕。企业这种处理实际上是将许多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性因素先转入“应收家庭农场款”科目,等待未来事项发生后再进行巧妙处理,使其成为一个利润调节的“蓄水池”。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补充资料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非常性损失基本都不存在,这决不是巧合和偶然,而是深层次会计信息失真的体现。

(三)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不详细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还无法提供农产品成本的详细核算资料,农场与承包户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收取承包费(实物地租)的形式。一些规模较小的国有农场将土地承包给职工、周围农户以及外来的农户,实行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完全由承包者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所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和种类,农场总部只负责承包合同的签订、承包费的收取和管理以及向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报送统计报表等。而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下,农户对农业生产缺乏完整的成本核算,根本无法完整的提供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在一些大型的国有农场,包括规模较大的北大荒、永安林业等农业上市公司,虽然实行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一体化生产,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能够对外、对内提供总公司完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资料,但仍然没有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二、我国农业会计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农业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不充分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会计环境的变化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国会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会计的方方面面,包括会计管理体制问题,财务报表披露的透明性问题,会计的国际化协调问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问题等。

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会计规制形式。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多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和,它本身并不具有法规性质,而是作为一种公认的会计标准对会计行为起规制作用。目前我国农业会计虽然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理论但它有待完善,因而其缺乏对农业会计实践的实际指导作用,农业会计企业就不能提供出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农业会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1、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农业会计的现状还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关。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会计教育和会计后续培训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不能适应我国会计新制度、新准则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中,有些会计人员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会计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或培训,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下,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同时,他们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所谓无知者无畏,由于他们不懂业务、不懂法,因此一些会计人员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了。有些会计人员品质不好,缺乏职业道德等。会计人员习惯照搬会计制度中的条款来处理会计业务,对于估计和判断较多的会计准则职业判断能力欠佳,对于计算复杂、理解难度大的会计准则适应能力不够强,致使即便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也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2、资本市场不完善

目前,我国与农业会计相关的农业资本市场利用效率低下,新的投融资体制尚不完善。政府对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大量闲散资本无法有效利用。我国的投融资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农业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需要抓紧落实。另外,我国证券市场利用不足,大多数企业资本营运水平不高,融资渠道狭窄,形式单一,难以摆脱企业负债率过高的困扰,致使企业人才、设备、主导产品更新滞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逐渐下滑。农业专业市场体系发育很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很难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应用作用。

(三)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相对落后

农业是人们对动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实施控制和强化的过程,是以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经济再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构成了农业的根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及其会计核算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基本原因四。另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复杂多样,不同地区、不同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有可能不同,这加大了农业会计处理的复杂性。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作用

农业要积极稳妥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先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呈现出平稳性、平衡性、高水平、市场化、规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农机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止2012年底我国农机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农机装备水平快速增长,农机总动力连续跨上6亿、7亿、8亿、9亿、10亿千瓦五大台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累计增幅超过25个百分点,农机化发展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成功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

2、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

国家的投入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引导。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全国农机化行业的行政事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科研推广培训支出不断增加,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在出台以来其补贴规模更是迅速增涨。从2004年中央财政补贴为7000万元,2007年为20亿元,2009年增长到100亿元,到2012年有望突破200亿元,这些数字对于并不富裕的购机主体农民来说是相当可观的。

3、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强劲需求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存在之本。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最具活力的要素,是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农机化作业可大大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提供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机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4、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发展的不竭之源。2012年农业部启动了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为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制定了马铃薯、油菜、棉花等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为品种改良、栽培模式创新、农机装备研发提出了统一规范的要求,为基层推广应用农机化技术提供了指导。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

农机化信息网络是农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建立信息网络势在必行。现在国内主要农机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他们形成的长期产销两旺与信息的畅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是促进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的不可缺一的因素。

2、农机服务体系薄弱。

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创新意识薄弱、管理服务人员很不稳定的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对高新适用农机一知半解,无法为农户提供规范的指导和帮助,致使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等工作得不到很好落实,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3、农业机械总装备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

三、对今后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1、加快发展节约型农机化

(1)全面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加快发展农机化的有效途径。要标准化就必须淘汰旧的机具、旧的耕作模式,这就为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节能型产品的开发。它的研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建设节约型农机具,对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只有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出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产生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4)行政与经济手段并用,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政府部门一边要强制执行作业标准化,淘汰落后的机械,另一方面要给使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大面积实行项目补贴,以点带面,激发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具的热情。

2、坚定不移地理顺管理体制,稳定农机队伍。农机管理部门要全面履行农机监理执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培训教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四大职能,把关系理顺,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化工作。

3、坚定不移地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要按照“大农业、大农机”思路,加快高科技含量机械的发展步伐。

(1)推动农机装备机构由中小型向大中型转变,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

(2)由单项作业机械向复式作业机械转变;

第7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 发展现状 对策

设施农业又称可控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是农业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实现工厂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由传统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生产方式。在宁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丰富农产品市场、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设施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一)设施农业的内涵

设施农业是利用人为建造的一定设施和工程技术手段,为种植业、养殖业、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优良的可控环境条件,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巨大的生产潜力,从而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取速生、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是通过改变自然环境获得动植物最适宜生长条件的农业生产方法。

(二)设施农业的特征

1 工业化生产。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的诸多特点。生产品种和生产过程不受地域、节令和气候特征的限制。2 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3 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抗灾害能力强。4 科技含量高、贡献率大。5 规模化、专业化、市场性强。设施农业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模式,生产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流通,才能不断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也就是说需要市场推动。

二、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年年抗旱年年旱,十年九旱甚至十年十旱”,这是宁夏,尤其是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自然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改变传统种植模式,重新认识和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以避灾农业来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宁夏有着发展设施农业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区内日照时间长,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无梅雨台风,不潮湿,作物病虫害少,土壤、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好,工业污染少,可以发展成为我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1989年,为了解决城镇居民冬季蔬菜品种单一的问题,设施农业首入宁夏,并首次试验示范日光温室。经过近20年的发展,区内设施农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截至2007年,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41.7万亩,其中川区设施农业面积达40.2万亩,山区达1.5万亩。发展类型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瓜果、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设施渔业、设施养殖等多领域扩展延伸。在引黄灌区的一些乡村,设施农业收入已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0%,远远高于种粮收入。

2007年,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做出了在全区发展百万亩设施农业,特别是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发展50万亩、户均1亩以上设施农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后,全区将有217万农业人口直接受益,4年后收入增长50%左右,而且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将更加丰富。

但是,要实现宁夏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我们就必须正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传统农业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部分农民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农民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设施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顾虑较多。另外,“等、靠、要”的思想相对严重,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差距较大。

(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的优势产业,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不足。发展设施农业的水、电、路以及温室大棚建造等前期投入资金数额较大,村及农户的资金不足从而制约了设施农业向较高层次的发展,比如修建面积为0.17亩的日光节能温室需要资金1.8~2.2万元左右,虽然政府每栋补助1万元,但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另外,设施农业的科研开发、技术及设施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综合服务等财政投入甚微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相比差距太大。

(三)发展水平不高

首先是设施档次较低。目前我国设施温棚建设标准已有第五代水平,其坚固性、保温性大大提高,当然造价也相对较高。而我区设施农业装备档次还是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小拱棚类型为主。高档次、设施环境可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设施类型所占的比重较小,大部分谈不上对设施内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子的有效调控,一旦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即受严重冲击,生产没有保障。其次是技术水平要求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大多还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设施种植与养殖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管理总体水平较低。还不能为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证。再次是抵御突发灾害的能力较低。无论是管理经验、防寒抗寒措施和设施等均在这方面暴露出细节的不足。面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设施农业如何应对,农民心中没底。设施农业的技术培训大多涉及如何建棚,如何种植,对于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内容涉及相对较少。

(四)产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基本以个体农户自主生产和经营,缺乏统一规划和发展措施。劳动生产率不高,品牌产品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现状不容乐观。保鲜贮藏、深加工、产品销售等基础薄弱,严重影响着设施园艺与设施养殖产品生产链的进一步延伸和附加值的提高。各类设施的机械化普及程度不高,设施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不完善。特别是耕作、植保、微灌、电动卷帘、自动控制等普及率较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

(五)市场意识不强,劳动力素质不高

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逻辑、行为准则和对市场预测及信息的预警机制,市场空间狭窄,市场信息服务欠缺,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发展不够,设施生产不到位。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青少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缺乏能够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

三、促进宁夏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科学规划

设施农业涉及农机、农艺、土地、水、电、路、物资供应、大棚建造、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各级政府应对发展设施农业进行科学规划。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土地调整、设施建设、生产管理、产品销售、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二)加强对发展设施农业重要性的宣传

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可采取专题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大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身边生动鲜活的成功范例启发群众、教育群众,在资金、技术上支持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的建设中来。

(三)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

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采取国家投入、财政贴息贷款、引进资金、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金融部门也可充分发挥投资主渠道的作用,继续实行“小额贷款”的信贷支持。

(四)进一步做好科技服务问题

中部干旱带和宁南山区已有的技术力量相对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要健全县、乡、基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探索设施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加快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要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

(五)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全面推行无公害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强对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治理,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从生产源头上强化对设施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管理,确保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进一步做好配套服务问题

应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成立协调服务组织,做好设计、建设、技术引进、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基地、加快实施“农产品畅通工程”,拓宽流通渠道。

第8篇

关键词:城市 农业 电子商务 现状 对策

一、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城市农业电子商务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商务手段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直接与城市农副产品交易连为一体,以实现城市农副产品交易的电子化,实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

二、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对农业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发展转型。

有利于降低农产品交易的成本(如物流成本,中间商成本),提高收益。

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实现业务扩展。

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

(二)对电子商务的意义

将电子商务引入农村,可增大互联网的普及范围,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

扩大我国电子商务服务领域,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有利于发掘电子商务人才,弥补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缺陷。

(三)对城市的意义

有利于规范城市农产品交易市场,推出农产品交易市场新准则。

便利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减轻生活负担,减少日常生活成本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对网上交易的企业进行审核,建立评价体系,可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假冒伪劣产品。

三、当前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 b2c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所占份额很少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一直备受关注。截止2010年底,我国涉及农业的网站达到两万家。目前,在我国范围内已出现许多影响力较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如:中国农产品销售网,中国农产品交易网,乐农网,阿里巴巴专业农产品交易平台,新发地农产品交易网。网上经营的范围也由最初的粮食,化肥,扩展到牛羊肉,农药,土特产,花卉,园林,水产品,鲜果等。但是他们普遍都是b2b的交易平台,涉及到b2c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还较少且影响力不够。

(二)农业信息化滞后,网站信息动态性针对性不强,未形成完整的运营体系

首先,由于我国农业信息收集没有形成整套的规范流程,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部门负责专门的信息收集,信息资源极其匮乏,导致商家和消费者接收的信息较为零散而且时间不一致。

从而间接导致大多数网站的内容以生产信息,实用信息为主,而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偏少,缺乏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监测和预警预报等。

(三)网站的市场认可度较低

这更多体现在网站的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市民虽然认为亲自去农产品交易市场购买农产品很麻烦,但也不愿意在网上购买。在对城市网民的调查中发现,75%的人群不了解或者不看好农产品线上零售。

(四)电子商务人才匮乏

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要靠广大农民同胞,但我国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率普遍较低,且大多数年轻农民都在城市务工,而留守人员普遍年长,教育程度很低,现有人员所具备的素质根本不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不健全的政策法规

我国目前关于农业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和扶植类政策还比较少,且我国目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和规划。

四、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分析

争对我国城市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有如下对策:

政府角度:

(一)积极引导各类农产品经营者因地制宜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加快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多的要靠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适度出台各类有利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对城市农业电子商务进行投资建设,鼓励,组织,建立农产品的专门网站,引导农民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

(二)政府要建立相关部门,开发和整合国际国内信息资源,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开辟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等从业人员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和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兴趣并传授其操作技能,培养更多适合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

网站角度:

(四)加强网站资源收集,分析,管理。

相关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要重视整合网站资源,建立相关部门体系,及时更新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将网站的资源与客户服务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实现信息增值效应。

(五)扩大网站的宣传力度。

从事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各网站必须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国城市农产品交易发展现状,了解目标客户的购买习惯,购买心理和购买偏好,在对市场详尽的分析之上,确定网站发展方向,不遗余力扩大网站宣传力度。

五、结束语

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城市化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发展,要结合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不断改进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市场现有的发展模式。

相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政府相关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跨国农业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同意不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并将对农民的国内支持总量限制在农业生产总值的8.5%。这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承诺更为苛刻,其他发展中国家国内支持总量达到农业生产总值的10%。为进入世贸组织所做的巨大让步,以及后续为了兑现承诺的措施,使农业部门在加入世贸组合之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为兑现承诺采取了削减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降低补贴等诸多政策,并在2008年正式向外资企业放开粮食流通领域,农业领域逐渐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由2000年的6.759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0.622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由2000年的5066户、投资总金额9215万美元,增加的2011年的6933户和375亿美元。跨国农业公司投资领域从种子研发、粮食种植、农药研发、农业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经营范围遍及中国各大省份和自治区。

二、跨国农业公司在中国的渗透方式

跨国农业公司利用自身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优势布局中国农业市场。它们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形成一条完整的粮食产业链,并通过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各领域活动,全面对中国粮食产业进行渗透。

(1)政治游说和宣传攻势

由美国嘉吉公司、ADM公司、雀巢公司、杜邦公司以及孟山都公司等起草的《世贸组织农业协定》代表了各大跨国农业公司的利益诉求,这一协议为其更好地控制全球农业打下了政策基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开放国内市场。跨国农业公司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提升企业形象的公关活动引导社会舆论,为开拓中国市场进行舆论铺垫。同时跨国农业公司积极主动与中国主管部门接触进行政治游说和相关公关活动从而获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2)源头布局控制种子市场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种子市场,各种农作物种子公司为8700多家,外商投资的种业公司为76家。中国排名前十的种子公司所占国内市场份额仅为1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以来,跨国种业公司利用他们强大的资金、技术以及全球产业链优势,通过收购、兼并中国种子公司,进行战略布局扩大在市场上的规模和影响力。跨国公司不断加强与中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育种子的同时挖掘中国科研人才为跨国农业公司服务。

(3)以转基因技术为突破口

跨国农业公司在转基因专利技术方面的优势是中国企业所无法比拟的,跨国农业公司申请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利用这些专利权利保护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强化对市场的控制。大豆是跨国农业公司打开中国市场的第一步。跨国农业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优势,开发出出油率高的大豆品种,利用其资本和产业链优势,以较低的价格逐渐提高市场份额。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跨国农业公司不断渗透玉米、棉花、水稻、蔬菜等主要农产品领域,企图逐步控制中国市场。

三、对我国所造成的影响

跨国农业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与合作项目是有积极的一面,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商业化、市场化水平,带来了国外在农业生产、供应链管理、财务制度、农业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有利于我国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增加我国居民就业机会等。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跨国农业公司对我国农业产业链控制程度不断加强,我们更要警惕跨国农业公司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

(1)垄断知识专利,威胁粮食安全

跨国农业公司利用专利技术的排他性,限制他人使用其专利技术。以美国为代表的跨国农业公司垄断了全球绝大多数的专利种子和农业技术,设置许多使用限制条件,形成经营许可壁垒。我国的农业生产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并且需要每年向其支付专利费用,增加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粮食生产被外国企业操纵,则会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跨国农业公司的转基因粮种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利用其产业链优势,排斥本土粮种垄断中国市场,可能会导致粮食种植呈现单一种植。

(2)摧毁我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体系

进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为履行承诺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导致对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国内生产多为负保护。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跨国农业公司则享受着巨额的政府农业补贴。中国农业企业根本无法与之竞争。而大型跨国农业企业则以全球粮食产业链为依托,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技术、金融以及物流等优势,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然后通过资源重组进行兼并收购,从而形成对农业收储、加工、销售诸多环节的垄断。严重破坏我国原有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内在平衡体系,最终造成我国农业供求平衡依附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型农业跨国公司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导致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系统被彻底摧毁。

(3)转基因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跨国农业公司利用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育出来的转基因种子具有抗虫、抗草和高产等特点。对许多转基因种子来说要实现这些特点需要配置特定农药,但是这样会使其他物种对其产生免疫性和新抗性,从而导致基因污染。因此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不能简单从民用技术的层面考虑,更应该从宏观全局以及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思考。至于转基因技术对生态和人体是否有害还存在争议,更不宜大量使用转基因种子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关于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农业的政策建议

国际农业跨国公司投资我国农业市场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农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投资有利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农产品贸易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另一方面,跨国农业公司试图通过控制农业产业链垄断我国农业市场,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威胁和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跨国农业公司对我国农业投资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积极立法防垄断,加强对跨国公司投资进行规划、引导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利用现有的关于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以及管理外国投资者的相关法律和规定。不断丰富完善实施的具体细则,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从而有效禁止跨国农业公司通过兼并收购以及资本运作手段垄断市场的目的。

其次,用顶层设计的思路制定农业领域利用外商投资的整体规划和战略,合理利用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有计划渐进式开发跨国农业公司投资我国农业领域的范围,并细化相应的管理规定。充分利用从立项、注册、审批等方面的限制权力,限制那些与我国农业产业政策不相符合的外商投资。将外商投资与我国农业产业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引导外资进入符合我国农业产业政策的项目。从而充分正面的利用外资,尽量规避负面作用,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