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24: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 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我国西部地区的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部地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地区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部地区农村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的研究及对策 西部地区高校翻译师资发展现状及建设研究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独立舞者的生存现状看广州现代舞的发展 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乡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会展经济效应与发展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网络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他将《画卷》展现在奥运开幕式上[N].长沙晚报,2008—8—22.
③廖阳.中国现代舞:“繁盛”背后有隐忧[N].东方早报,2012—8—17.
参考文献:
[1]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3]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张妮.用文化产业改变中西部现代化发展逻辑和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06(3).
近几年武隆县委、政府相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武隆县关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明析了产业选择、目标定位和区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开、透明、稳定”的基本原则制定,从2013年起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并保持逐年增长,着力引导产业向区域性特色产业集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按照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的方向,着力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目前武隆特色效益农业已经初具雏形。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1.3特色渔业方面不断突破
近年来,武隆县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冷水鱼养殖,并开发裂腹鱼、大鲵、棘腹娃等特色养殖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和东北等地,带动了当地农户实现增收。
1.4特色林果步伐加快
加快以猪腰枣、甜柿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带林果采摘园为补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2014年武隆县新增猪腰枣、甜柿、脆桃等特色林果333.33hm2,改造管护林果333.33hm2。
1.5草食性牲畜迅猛发展
2014年,武隆县实现畜牧业产值7.5亿元,草食性牲畜实现迅猛发展,其中全年牛出栏量2.9万头、山羊出栏量13.9万只。武隆县有规模畜禽养殖户8542户,畜禽养殖及加工、流通企业42个,畜禽专业合作社125个,专业从业人员598人。建成了仙女山县级草食牲畜示范带,双河乡木根山羊示范点;建成畜禽养殖示范园150余个。
2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武隆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坚持以生态环保为“底线”的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造就了武隆基本无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现状。基本无污染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多变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使得武隆县具备了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高附加值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的基础条件。
2.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武隆县坚持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以双河蔬菜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以白马天池坪为重点的高山有机茶叶园区、以火炉梦冲塘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园区、以黄莺复兴为重点的出口蔬菜园区、以鸭平片区为重点的立体循环农业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农业、扶贫、交通等政策和资金资源,通过实施内部路网改造、土地整治、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双河木根村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现已拥有“路通畅、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土肥沃”的标准化基础设施,并配套建有高山蔬菜研究所、示范园、品种试验园、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日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副产品出运不去的落后状况,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武隆县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确立了“突出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坚持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路子,培育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公园”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商品率高、比较效益好、品牌打造有基础、易升级为旅游产品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重庆市“山羊之乡”、“枣柿之乡”、“冷水鱼”之乡等建设项目,狠抓农业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羊角猪腰枣”获“2012年中国枣业展销会金奖”,并入选201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仙女红”红茶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双河高山蔬菜”、“凤来鳅田稻”、“沧沟西瓜”、“文复甜柿”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优质品牌。日益突出的品牌效益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品牌优势。
2.4市场前景广阔良好
近年来,随着武隆县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隆县高山蔬菜、特色林果、有机红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现场采摘、菜品佳肴、旅游产品以及市场销售等形式不断呈现在游客面前,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也为武隆县以绿色、有机、环保等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产品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为武隆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升级成旅游产品等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广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3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地理环境差、生产条件先天不足
由于武隆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基本都是山地,耕地面积坡度在25度以上高达77.5%。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3.2市场激励机制尚未成熟,对特色效益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武隆县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成功打造了“高山反季节蔬菜”、“羊角猪腰枣”等品牌,但大多数还处于出卖农产品初级阶段,缺乏深加工,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状况不稳定。
3.3有效劳动力的缺乏,增加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难度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特别是特困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挣钱,家里剩下的就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力严重匮乏。这不但削弱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劳动力投入,而且限制了农户参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能力。
3.4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改变,特色效益农业还不突出
虽然近年来,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为重庆主城区秋淡蔬菜四大保供重点基地县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重点高山蔬菜基地县,以羊、肉牛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粮猪型”种养结构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特色效益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还偏小,在农户增收中的贡献率不高。
4武隆县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对策
4.1规划为先导,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围绕“三化同步”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产业公园”为统揽,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弹子山区域重点布局高山蔬菜、有机茶叶基地,仙女山环线、白马山环线、石桥湖环线和万峰林海环线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乌江、大溪河河谷地带和局部拓展区重点布局猪腰枣、甜柿等特色林果,乌江、芙蓉江库区及木棕河、大溪河流域大力发展特色渔业。以林(草)地资源富集的中高山区为重点,推进草食牲畜基地县建设。各乡镇要按照特色效益农业的内涵和各自区域的优势,根据产业定位,编制项目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4.2优化品种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武隆县耕地资源紧缺,要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突破农业产值低、效益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立足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名特优产业。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围绕渔业、林果、茶叶、草食牲畜和粮油等方向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
4.3完善基础配套,增添发展后劲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紧紧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为重点,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并加快建设,推进田间机耕道、石板路、水泥路和出行便道建设。
4.4培育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方式
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强龙头,通过龙头带农户”的思路,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小业主和散农户互相并存、优势互补的格局。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增强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大型超市、餐饮企业、加工企业等到农村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超对接”、“集团消费对接”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网上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4.5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4.5.1加快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实施院地、校地合作计划,不断优化重庆市畜科院武隆分院、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等现有院地合作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渔业、林果、中药材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每个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首席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
4.5.2强化基层农业服务
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
4.5.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中职学校和农民培训阵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深入推进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项目,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4.6拓展思路,跳出农业抓效益
关键词:特色产业;宝珠梨;培育
一、呈贡区政府培育宝珠梨特色产业的现状调研
1.发展条件
昆明市呈贡区平均海拔达1900m,土质以红壤或水稻土为主。季节变化明显,降水量丰富充足,温度适中,日照条件充足。宝珠梨的生长适于温凉环的境,对种植区域的水质、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较高。据笔者调查走访,在昆明呈贡新^宝珠梨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种植区域以吴家营乡的缪家营村、万溪冲村为主,其中万溪冲村宝珠梨的种植面积约9.95平方公里,占全区种植面积的70%以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宝珠梨树共267891株,百年树龄的有61045株,其中300年以上树龄的有20423株。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对于特色产业的培育起步阶段,城市政府的行为即相关措施极其重要。在昆明市呈贡的历史长河中,宝珠梨已形成一种历史文化,成为一张极具人文价值的城市名片,为呈贡新区提高知名度。呈贡新区政府自2013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和9月分别举办“万溪梨花节”和采摘节。梨花节的主题是“美丽梨花开呈贡,浪漫满城约万溪”,而在宝珠梨成熟之际举办的采摘节的主题为“金秋果香相约万溪”。在呈贡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梨花节开展共四届,采摘节则举办了三届。呈贡区政府将宝珠梨产业作为新区培育的特色产业,采取措施给予大力支持。
2.生产、经营现状
在呈贡新区宝珠梨种植区域主要是吴家营街道办事处的缪家营村、万溪冲村,其中万溪冲是呈贡宝珠梨特色产业培育的重点产地。万溪冲村素有万亩梨园之称,种植条件丰富。呈贡区政府的相关政府行为也是倾斜于万溪冲村的宝珠梨。昆明市呈贡区宝珠梨种植区域中万溪冲村和缪家营村栽培最多,宝珠梨种植面积和最终的产量均占全区1/3。宝珠梨种植的土地均为当地果农个体经营,以个体户为单位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进行自主种植。经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万溪冲社区,大多以个体户自主经营为主,只有少数几户果农合作经营,社区人均耕种3亩土地,宝珠梨树约30棵/亩地,平均5人每户,每一户个体户15亩地,宝珠梨树450棵/户。在宝珠梨的生产、加工、冷藏、销售等环节均是以个体户为单位进行自主经营,个体户之间也极少存在合作经营的情况。
3.经济效益
昆明市呈贡万溪冲社区隶属于呈贡吴家营街道,土地面积9.95平方公里。截止2015年末,有农户499户,人口达到1809人,其中有250多户外出到昆明嵩明、陆良等地租地耕种,主要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昆明市呈贡万溪冲是典型的高原山区,当地劳动力资源足以支撑宝珠梨生产,相应的宝珠梨生产成本较低。另外,宝珠梨距今已有百年种植历史,果农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种植经验,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优势。主要以宝珠梨种植作为经济收入来源,辅之种植些许蔬菜,少数居民发展农家乐、农家山庄发展服务业以实现经济收入的增加。万溪冲独有的宝珠梨梨园经济已逐渐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帮助社区居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得以大力发展。截止2014年,万溪冲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4639元,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长13%。
4.项目推动产业发展
为加强我国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我国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旨在保护农村生态文明。2012年呈贡万溪冲作为昆明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拉开了建设序幕,在云南省省政府、昆明市市政府、呈贡新区区政府、吴家营街道办事处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万溪冲社区党支部按照上级政府的要求,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目的在于整治村容村貌、改造民宅民居。另外,万溪冲进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进行民族文化宣传和民族教育,努力构建社区团结和谐的环境。
5.配套设施建设
万溪冲社区按照《呈贡万溪冲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入手,通过上级政府补助、企业援助、社会捐赠、社区集资和组织村民自筹等多种形式,建成了社区的文体活动中心、休闲娱乐小广场、社区内部硬化道路、公厕、垃圾房、路灯、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36个配套基础设施。在服务配套设施方面,万溪冲社区发展了6家农家乐、农家山庄,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服务保障。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为宝珠梨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
二、宝珠梨特色产业培育中的问题及原因
1.经营规模小
呈贡万溪冲宝珠梨生产是农户经营管理,小规模的家庭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造成宝珠梨经营的小规模。经营规模对于特色产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实现规模经营不仅能够因为规模效益的存在获得规模经济利润,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获得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缺少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对于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产业龙头,肩负着带动经济发展的责任在呈贡宝珠梨产业的培育过程中,缺少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目前万溪冲宝珠梨的发展都是以农户自主经营,稍大一点的经营群体也是由两户农户合作而形成的,与正常发展的特色产业的市场经营团体相比,发展的空间仍较大。
3.品牌建设力度小
作为昆明市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呈贡宝珠梨”,是昆明的名牌产品。对于其知名度而言,宝珠梨的品牌知名度在昆明市较高,但是总体知名度较小,但是仅限于昆明。甚至在云南地区,呈贡宝珠梨也是鲜为人知。品牌建设力度小,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形成能够极大推动产业发展,创设品牌并给予大力建设,是特色产业不断发展所必需的。
4.品质参差不齐
宝珠梨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在果农实际的种植管理过程中,粗放的管理技术影响了宝珠梨的产品品质。目前万溪冲社区宝珠梨的种植是由个体户完成,果树和土地分散在果农手中,但是土壤机构、果农自身知识、种植技术和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最终导致了宝珠梨特色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较为劣质的宝珠梨影响了优质产品的市场价格,由于短板效应,使得宝珠梨产品品质的提升在整体上受到制约。
5.保护与建设的矛盾
呈贡万溪冲作为美丽乡村的示范村,为保护宝珠梨果树,呈贡园林绿化局开展挂牌保护工作,其中也存在随意挂牌的问题。据呈贡区政府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呈贡新区自2003年开始建设,截止2013年,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宝珠梨种植面积已减少38%。即便采取了挂牌保护宝珠梨的保护方式,但是在新区建设的步伐中,宝珠梨保护工作显得作用甚微。
三、结论
特色产业借助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劳动力等优势得以发展,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昆明市呈贡宝珠梨特色产业在培育阶段呈现出经营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知名度小等问题,目前还处于培育起步阶段,但其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上城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武威地区 皇冠梨产业 思路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83-01
1 发展现状
武威地区皇冠梨于4月下旬开花,9月中旬成熟,幼树萌芽率高,发枝力强,生长旺盛且直立,树势健壮,早果丰产性强,且以短果枝结果为主,并有腋花芽结果习性。定植后第3年株产可达10.5公斤,大树高接第2年结果,高抗黑星病,抗轮纹病、黑斑病,抗逆性强。
武威地区梨树规模化栽培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民勤苹果梨享誉省内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基地建设退缩。2001年,从甘肃农垦条山农场引进皇冠梨试种成功后,开启了武威种植皇冠梨的历史。2010年,武威市提出“设施农牧业十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以来,在沿山冷凉灌区重点发展了以皇冠梨为主的优质梨产业,通过典型引导和辐射带动,推动了全市皇冠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至2016年底,全市梨树栽培面积59.92万亩,总a量达到12.39万吨,产值3.7亿元左右。如今,以皇冠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在缓解用水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已成为发展乡村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存在问题
武威地区皇冠梨在规模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
2.1 思想认识跟不上。一些农民认为特色林果是“副业”,看不到林果业的商机和潜力,没有把林果业当做自己脱贫致富的产业来经营,不按技术要求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林果业的发展。
2.2 受自然条件制约。武威地区年均无霜期只有156天左右, >10℃有效积温2800℃~3200℃,冬季低温冻害、春季晚霜冻、干旱天气极易发生,土壤多沙土,有机质含量低,盐碱化程度高,影响皇冠梨品质和产量。
2.3 栽培管理不规范。苗木储备不足,外调苗木质量差,很大一部分砧木选择不对路,标准低,开沟宽度不够,间作物不合理等。
2.4 抚育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浇水、除草不及时,苗木生长势弱,生长量不足;不施肥或施肥量不足,重化肥轻有机肥;定干、抹芽、拉枝、修剪不及时或没有开展,树形培养跟不上,见效期推迟;病虫防治不重视,用药时间不及时,防治工作不彻底;越冬防寒不扎实;技术服务有差距。
2.5 产业化水平较低。大户、企业、合作社数量少,且作用发挥不够好。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特色林果专业合作社38家,主要由特色林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育苗大户发起组建,缺乏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好。“贮藏加工+运输销售” 的营销模式建设进度缓慢,也没有形成知名品牌。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外向型、出口型产业经济发展。严格遵循《出口农产品武威市特色林果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做好“外向型”、 “出口型”经济大文章。充分利用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农产品出口型经济,拓宽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市级、县区级示范点和连片500亩以上的皇冠梨基地为依托,规范生产,狠抓提质增效,培育出口基地。
3.2 继续推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的现代营销模式。加快全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全方位信息网络,鼓励引导林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拓展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探索建立省内外果品直销网点,创建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发展壮大营销队伍,将武威优质皇冠梨推向市场,促进武威特色林果产业的全面进步。
3.3 抓好灾害监测与防治。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建立健全特色林果灾害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
3.4 建立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以培育抗旱、抗寒、丰产、优质新品种为目标,为提纯复壮提供足额优质苗木,同时狠抓抗寒、抗旱砧木皇冠梨嫁接苗的繁育。
3.5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做到“走出去,请进来”,重点抓好特色林果栽培、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同时加强对从事经济林生产的技术工人、林农以及营销人员的技能培训,合力抓服务。加大宣传力度,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引导农民,帮助农民算效益帐,算节水帐,提高农民发展特色林果的积极性。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在武威最佳适生区规模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
参考文献
[1] 凉州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武威市凉州区大力发展皇冠梨产业纪实[J];甘肃林业;2013年05期
[2] 杨婧;甘肃新型果蔬花卉保鲜剂问世[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把握机遇 勇于创新 努力开创现代热作产业发展新局面——农业部农垦局胡建峰副局长在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促进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做强荔枝产业 发挥品牌优势 合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四大突破
浅析攀枝花热作水果发展
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会理石榴有了“绿色身份证”
城乡一体化进展中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农场发展现代农业之我见
国有农场农工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议农业科技宣传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知识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鸡腿菇“丢糟”栽培技术
2011年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工作会议暨培训班顺利召开
科技部农村司召开“十二五”农业与农村领域科技发规划编制工作会
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问题的法律思考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突破最低生活保障农业的思考
灾后重建四大难题亟待破解
浅析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四川省乡城县为例的实证分析
特色产业--鸡泽辣椒
山地养鸡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
家庭奶牛饲养效益低的10种原因
长毛兔高效养殖与光照
发展棚膜经济是生态脆弱区的必然选择
广安华莹山区玉米膜侧栽培技术
白峨眉豆在龙台浅丘地高产种植技术
反季节大葱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日本黄皮洋葱覆膜栽培新技术
预计2010年夏季玉米价格一路高升
瑞典为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
《油世界》表示中国大豆进口减少,大豆价格将会下跌新思路促快发展 新农场做大文章 努力开创我省农场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抓住新机遇 开创新局面——在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绿色食品产品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管理与品牌问题研究
盆栽观赏蔬菜——指天椒的栽培技术
核桃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魔芋次生茎繁殖种芋新技术
籽瓜栽培技术
果树秋季早施基肥技术讨论
2009年国内油菜籽收购形势展望
问题奶粉事件对中国乳制品产业的影响
施好生场钾肥八注意
蕃茄有了国际标准分四大类三等级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思路及关键突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与对策
农产品经济人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农业部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2008年农业部将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2008年全国将加大落实“三农”扶持政策力度
强化农业信息工作为 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影响无公害设施农业生产的因素及对策
蔓生荷兰豆春季露地栽培技术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为“十三五”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因素。“十三五”时期,既要看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商资本下乡、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等给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制约瓶颈。
一是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两道“紧箍咒”日益趋紧,发展生产和优化生态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是农业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质量效益不高,特别是我县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弱、科技含量低等问题突出。
三是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农机农艺融合较难,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大,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
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明显,产业链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农业发展的软肋,品牌建设滞后,叫得响亮、拿得出手的农产品不多。
五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合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二、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以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经营集约、安全生态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有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油果蔬肉等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建设,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区域布局及重点工作
(一)产业布局
1.优质粮油:通过建设高标准粮田,积极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以“双低”油菜、优质水稻为主导的优质粮油基地,带动全县优质粮油快速发展。依托产粮(油)大县等项目支撑,建设成为全县水稻、油菜生产优势镇乡。
2.优质水果。采取“大园区、小业主、多业主”的发展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建园、立体式发展、统一化管理,整体推进、连片发展,扩大甜橙、油桃、白柠檬种植规模,通过加强果树管理,抓好林下利用,完善营销体系等措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文旦柚、荣仙柚,改良品种和提升品质,建成万亩优质名柚产业带。
3.绿色蔬菜。采取大棚生产与露地栽培相结合,滴灌、喷灌与集雨节灌相结合,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相结合,基地生产与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商品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示范带动全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4.现代畜禽。采取龙头企业带大户、大户连散户的模式,推行寄养制等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实施标准化生产,着力发展优质生猪、特色家禽。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肉牛、肉羊、肉兔、野鸡等特色畜禽和节粮型畜禽,改变“一猪独大”的现象,带动全县现代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5.道地中药材。引入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基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白芷、佛手、丹参、芍药等中药材产业。采取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方式,加快中药材深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
6.优质干果。整合林业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按照集中连线成片的要求,大力发展以优质薄壳核桃、九叶青花椒为主的优质干果产业,建成1个干果之乡、2个干果产业带、3个干果产业重点示范片。
7.特色水产。充分利用现有水域,着力打造标准鱼塘养殖园区。依托丰富的冬囤水田资源,结合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旅游等,打造有机米、生态鱼品牌,大力发展“亩产千斤粮、收入万元钱”粮经复合稻田养鱼产业带。
8.休闲观光农业。以农家乐、庭院经济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建成3条以上集生产、观光、休闲、品尝、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二)工作重点
一是强化基础配套。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水利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五小”水利工程,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对新增耕地的后续培肥加强指导和监管。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杆还田、有机质提升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从中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田间机耕道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自主投资建设机耕道等农田基础设施,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
二是强化主体培育。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每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业主)20个以上。通过奖励补助、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管理、带市场参与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新增补贴要向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三是强化园区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种养结合,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引领全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推进优质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干果、珍稀林木、畜禽、渔业及其他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扩大园区和基地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使园区和基地内主导产业聚集度达到80%以上。鼓励园区和基地推行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园区经营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县情,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规划一旦形成,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时结合各级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等政策,明确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优化政策激励导向。
(二)调整优化布局,促进产村相融。坚持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统筹推进,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催生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把产业基地与新村建设相衔接,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自然山水相融、庭园设计优化、田园风光尽显、农家情趣浓厚、农村特色鲜明的新型村落民居。
(三)持续提质增效,筑牢发展基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资金扶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优化整合、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共同支持基地基础设施、标准化规模经营、农作物(畜禽)良种培育、设施农业、疫病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成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通过项目跟进解决水、电、路等基本条件,实现项目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跟着土地流转走、跟着规模经营走。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进入优势农业产业,创新农业融资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支持企业申报农产品原产地地理证明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的农产品品牌,优先组织专题报道,优先安排参加各类博览会、招商会和展销会。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企业到全国大中城市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鼓励农业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特色优势农产品。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广“果(蔬、粮)—沼—牧”等生态能源循环模式;坚持粮经复合发展,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7月15日,XXX大学党委书记XXX带队前往XX县XX镇食用菌产业园、“纳米小镇”筹建基地,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XX镇党定村XX养殖数据中心,考察调研学校定点帮扶工作。该校副校长XX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一同参加考察调研。
惟农是务 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在XX镇食用菌产业园的种植大棚,XXX与正在参加暑期劳动实践的同学们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同学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多到乡亲们家里走一走,多和村里的孩子们交流交流,在科技方面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听到同学们用温度传感器帮助解决大棚恒温问题后,校领导对同学们主动思考、积极寻求优化方案的行为表示充分肯定,鼓励同学们发挥所学所长,用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赋能。
XX镇是XX校友XX院士的故乡。结合当地产业、教育、资源特点,学校积极对接协调资源、提供智力服务,帮助XX镇形成了建设“纳米小镇”的乡村振兴方案。校领导一行在实地走访考察“纳米小镇”筹建基地后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入对接,挖掘拓展定点帮扶领域,帮助落实落细建设方案,深入促进教育资源互联共享,为“纳米小镇”建设及当地产业发展给予持续有力支持。
青春奉献 集聚人才振兴活力
在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本次劳动实践课程一经,就有800多名同学踊跃报名。竹园1号书院XXX同学便是其中之一,“大家挎着篮子开始采摘,心里都在暗暗努力,都想多采摘一些。走进美丽乡村,我们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收获了劳动的经验,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XXX为参加劳动实践的同学们讲述了学校帮助XX村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脱贫致富的历程。他指出,XX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底的不足4000元,到2020年的21000元,整体脱贫致富,正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脱贫的缩影,充分体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他表示,自2013年被确立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以来,学校始终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地方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西电贡献。
XXX勉励同学们珍惜参加劳动实践的宝贵机会,深入乡村、走近群众,亲身感受人民生活和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乡村、理解社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同时还要关注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实际需要,结合所学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贡献力量。
科技赋能 汇聚产业振兴动力
坚持村为主体、多方合力原则。强化村级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的地位,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对贫困村水产畜牧养殖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帮助、服务和支持,切实构建县负总责、乡抓协调、村为主体、农户落实、多部门配合的扶贫工作机制。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原则。针对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和潜力, 按照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旅则旅,以及多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指导帮助贫困户做规划、选产业、促脱贫。
坚持长短结合、持续增收原则。既放眼长远,打造优势支柱产业,增强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能力,又立足当前,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确保完成每个年度、每个阶段特别是今明年有脱贫摘帽的农户的脱贫任务。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充分应用精准脱贫识别成果,加强对水产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科学规划养殖产业发展,制定“一户一方”措施,做到帮在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增收脱贫。
送政策落实强农惠农措施。指导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帮助贫困户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等;积极研究,更好地整合和发挥政策、项目和资金等各类帮扶手段的效用,确保这些帮扶要素落地见效,切实推动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
送技术提升致富脱贫能力。结合农业生产和动物防疫要求,加大水产畜牧养殖业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种苗有效供给。针对贫困村的特色产业需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菜单式培训方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等活动,开展养殖技术、加工技术、乡村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农民工转移等培训服务。
帮助制订养殖产业扶贫规划。帮助和指导贫困村找准优势产业,制订水产畜牧养殖产业扶贫规划,把贫困户的产业发展纳入县乡总体规划中,努力做到“四个一”:有一个整体产业规划,一张产业布局地图、一个精准实施方案、一个任务进度时间表。明确帮扶思路、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责任主体、帮扶形式、实 施年度、脱贫年限等内容,将水产畜牧养殖产业脱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有序推进养殖产业精准扶贫。
帮助找准适宜的脱贫产业。指导贫困村制定“十三五”养殖产业脱贫规划和精准到户的年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贫困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养殖资源,结合当地养殖习惯和农民意愿,把握养殖产业当前实际和发展趋向,定准脱贫产业的选择,找准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找准切切实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做到超前谋划、认真规划。
帮助规划创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区。指导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村屯,因地制宜创建水产畜牧养殖产业示范区,推进发展休闲渔牧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
帮助培育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帮助和引导贫困村根据发展实际,推动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更广泛享受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信息服务,让农民更直接有效享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
帮助建立产业脱贫信息平台。帮助和指导贫困村建立养殖产业脱贫信息平台,收集整理养殖产业现状(规划)资料、制作电子地图,结合精准脱贫识别成果数据等,为科学发展养殖产业提供信息参考。积极对接区内外企业,收集提供务工就业信息,推动贫困村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开展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关键词 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思路;对策;广西合浦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63-03
合浦县濒临北部湾,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是广西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8.21万hm2,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2.67万hm2,2016年达13.2万hm2。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红薯,经济作物有蔬菜、花生、甘蔗、木薯、黄红麻、蚕桑等和亚热带水果,其中蔬菜、甘蔗、花生量大质优,是广西南菜北运基地和粮、糖、油生产基地;水果类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橘等;蔬菜类品种丰富,叶菜类、瓜果类、豆类四季均有种植收获。多年来,合浦县牢固树立特色就是竞争力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发展特色种植业的思路和举措,大力发展以粮食、蔬菜、糖料蔗为主的特色优势种植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16年种植业总产值达到35.76亿元,比增2.66%;农民人均纯收入10 660元,同比2015年增长9.92%[1-2]。
1 发展现状
1.1 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合浦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南流江流域为重点的优质稻谷产业带3.33万hm2;以南流江沿岸两侧豇豆、玉豆及其他特色蔬菜为重点的北运菜产业带2万hm2;以西场永鑫、白沙伟恒2家制糖企业周边乡镇为中心区域的糖料蔗产业带1.67万hm2;以325国道六万山余脉及乌家、星岛湖等为重点区域的亚热带名优水果产业带1万hm2;以旱坡地、残林地为主要生产地域的0.67万hm2木薯产业带;以山口、白沙和南流江沿岸为重点的0.67万hm2无公害花生产业带。建成了党江镇九坡村双季超级稻、石湾镇东江村豇豆等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东江“豇豆村”、宏德“甘蔗村”等一批“一村一品”村屯,及党江、廉州、石湾、石康、常乐、白沙、西场、山口等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水稻、豇豆、玉豆、甘蔗、水产等产业乡镇,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进一步优化[3-4]。
1.2 主导产业不断发展
合浦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县推进建设为载体,加快现代特色种植业示范区创建发展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整合项目财政资金投入上亿元,拉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资金上亿元,建成并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的现代特色种植业示范区共4个,其中自治区五星级示范^1个、县级示范区1个、乡级示范区2个,通过示范区建设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种植业的发展。201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61万hm2,产量达32.78万t,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稳定提高;蔬菜播种面积2.72万hm2,比增1.51%,产量57.49万t,比增4.24%,是广西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的重要基地,特色高产高效豇豆产业种植面积发展到1.06万hm2,总产值达到15.69亿元,规模效益再创历史新高;“双高”糖料蔗基地创建面积达2 333.33 hm2,全县糖料蔗种植面积1.77万hm2,单产76.65 t/hm2,产量135.67万t,分别提高1.55%、1.65%和3.23%;木薯种植面积8 180 hm2,产量20.82万t,分别比增1.80%和3.03%;油料种植面积1.03万hm2,产量2.92万t,分别比增2.16%和3.01%。
1.3 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发展
积极扶持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带动农民致富。截至2016年,全县龙头企业达5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市级21家、县级2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的生产基地有150多个,面积达4 866.67 hm2,带动农户总数达3.2万户;重点扶持2016年脱贫摘帽的20个贫困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23家;家庭农场达到128家。
1.4 特色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一是技术体系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了农技、经济作物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种植业新品种及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二是建立县级和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的高水平;三是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发展,扶持发展了农副产品流通企业、流通协会等农产品流通组织;四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覆盖大宗农产品主产地,2016年上半年招引来自广西区内外的客商近300人云集合浦,参与豇豆收购,使合浦豇豆畅销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地,促进了合浦豇豆的发展。
2 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1 有利条件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更为优化。从中央到自治区到北海市都把现代农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全社会支持保护现代农业发展氛围更为浓厚、力度更为强化。二是以合浦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利添水果产业示范区、豇豆产业示范区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迅速升温,为农业发展升级进档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三是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持续有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为向好。四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为合浦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2.2 不利因素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抗灾能力薄弱,靠天吃饭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条有待延伸;三是随着农村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造成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面临农业经营副业化和农户兼业化、老龄化,劳动者素质低和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四是农业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全县耕地流转面积仅1.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2%,低于全区28.0%的平均水平;五是人增地减、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确保粮食安全和蔬菜、糖料、水果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确保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压力增大。
3 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为主线,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发挥区位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带动农企现代化发展,促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目标:粮食播种面积6.53万hm2,产量32万t,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3.67万hm2,产量21万t;油料播种面积1万hm2,产量2.9万t;糖料蔗播种面积1.6万hm2,产量123万t;木薯8 000 hm2,鲜木薯产量21万t;蔬菜播种面积2.87万hm2,产量63万t,其中豇豆播种面积1.2万hm2,产量40万t;水果种植面积1.27万hm2,产量8.5万t;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9.5%以上,种植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11 730元,增长10%。
4 发展对策
4.1 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一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活跃土地、资金、劳动力、农业科技等种类投入要素,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实施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土地合理流转,力争土地流转面积33.3%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促进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生产。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联耕联种、联管联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强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种植业各类先进技术,提高特色种植产业发展整体科技水平。五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抓好利添水果与合浦豇豆等产业示范区、糖料蔗“双高”示范基地、双季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等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优势特色种植产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业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扩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和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加优质、安全、需求紧俏农产品的供给,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2 推进特色优势种植业现代化发展
4.2.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严格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基本平衡,面积稳定在8.2万hm2以上;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突出发展优质高产超级稻生产、特用专用玉米和优质红薯生产;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和粮食产业提升行动,提高粮食产出能力,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确保粮食年总产量达到32万t以上。
4.2.2 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豇豆、优质水果和双高糖料蔗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在抓好已经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的4个种植业示范区巩固发展的基础上,2017年创建10个种植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分布范围覆盖全县大部分乡镇。通过示范区创建,推进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和美丽新农村建设,多点布局,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型升级,带动特色优势种植产业提质增效和高产高效发展;从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入手,开展产业关联企业招商引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完善销售、配送等配套产业;发展农业生产业,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把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推动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4.2.3 扎实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营造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良好氛围,在发展特色种植和旅游休闲农业等方面下功夫,发挥产业扶贫最大效应,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精准帮扶和脱贫目标。
4.2.4 搞好“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在巩固2 333.33 hm2 “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新建666.67 hm2“双高”糖料蔗生产基地,努力提高糖料蔗单产水平,激活糖料蔗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活力。
4.2.5 开展“宜居乡村・产业富民”专项活动。围绕在全县每个行政村制定1村级经济发展计划、培育1个带动农户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1个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发展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1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等“五个一”工作目标,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等“五化”建设,实施产业富民和村级集体经济谋划、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三品”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农旅结合休闲农业、科技推广和改革创新、农产品保鲜加工和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和社会化服务提质等进村行动,发展壮大农村生态经济和新兴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4.2.6 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共同负责、全社会参与、生产经营者自觉履行的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收获贮运、上市销售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 99.5%以上。
4.2.7 提升品种品质品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努力打造“独一份、特、好中优、错峰季”的新型产业体系。继续实施标准园建设、“三品一标”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利用“互联网+”以及各种展销推介会,大力宣传特色种植业品种、品质优势,提升优势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
4.3 推进农业企业现代化发展
4.3.1 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围绕优质稻、蔬菜、糖料蔗、优质水果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突出区域特色抓好产业定位、布局,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把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成企业优质原材料生产的“工厂”和“车间”。着力引进和培育有规模、有档次、知名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力争每个主导产业发展1~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采用以基地带动农户的“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流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丰富、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加强特色产业集群内涉农企业基础设施、科技攻关、物流配送、专业市场、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生产、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且功能完备的产业现代化生态系统,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
4.3.2 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实行区域化布局和集约化生产,同类农作物种植尽可能集中连片,减少农机投放量和提高机械工作效率,规范播种时间和种植规格等,进一步搞好土地合理流转、土地平整、小块并大块和机耕道路建设,方便农机连片作业,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以上。着力推进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与创新;在考虑农作物品种特点、耕作制度改革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把握现代农业规模化、智能化趋势,开展先进农机设备研发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发展一机多用、机动灵活,可靠性与耐用性强的旋耕、覆膜、播种、施肥、收获、烘干等各类机械,推动农用机械工业现代化发展。
4.3.3 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以粮食、水果、糖料蔗、蔬菜、油料、薯类等为重点,改善冷藏、保鲜、烘干、精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环节按照相关标准组织农户种植或养殖,杜绝不合格的初级产品进入加工环节;开发符合国际、国内市场要求的加工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加工工业技术升级,提高加工工业关键设施装备国产化、现代化水平,促进加工产品升级,通^深加工和精细管理实现价值链提升,并带动配套小型工业企业现代化发展,延长农产品加工增值产业链。
4.4 抓好产业支撑项目建设
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精心培植和组织实施蔬菜深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物流中心建设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示范带动性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项目,增强涉农企业现代化持续发展动能。并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项目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带动现代特色种植业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朱海霞,张雪阳.特色种植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以陕西关中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106-110.
[2] 李斌.对甘肃河西民族地区特色种植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7(6):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