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音乐教学进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1 17:12: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音乐教学进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音乐教学进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有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7-0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关注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三、精心选择内容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不仅书籍报刊众多,而且网络上有很多阅读资料。小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如果全部采用“拿来主义”,不加选择地进行阅读,则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些宣扬暴力、凶杀、、迷信的内容,一旦小学生对那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入迷,将浪费大量的时间,还有可能染上不良的习气。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为学生朗读或介绍一些短篇名著,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激发小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小学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阅读的方法,发散思维,使他们保持长期的阅读兴趣。

四、倡导创造性阅读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同时,阅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等,是属于创造过程,而不应该是被接受。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笔者在教学过程汇总中,首先诱导学生拓展阅读范畴,广泛积累阅读;其次,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倡导个性理解,即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语言等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实现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最后,带领学生感受、品味文本内涵,深化其个性审美,升华其情感体验,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

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小学生都期望得到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朗诵比赛、讲寓言故事、讲成语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引导学生阅读之后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阅读和讨论交流也是心灵净化的一部分内容。讨论可以使孩子更明晰是非、善恶,感受好的品格,还益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实践同样可以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课余时间我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需要大量阅读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中,又领悟到很多东西,同时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了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六、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阅读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阅读能力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对于学生相对是个难点,面对阅读学生常处于被动、低效状态。学生在考试中遇到考察阅读能力的试题往往无所适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阅读的问题,但回顾以往的教学时我们不难有所发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对知识的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缺乏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和实际能力,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此,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师不但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适应课改的发展形势。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进行了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尝试,以下谈一谈我这方面的实践体会。

一、循循善诱,抓住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地相关点

阅读教学首先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任何外在强制性的阅读都是片面、肤浅、低效的,或许这样做能达到获得信息的功效,但不可能在阅读中实现心灵的震撼、心智的启迪,更不可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生命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的成功探究能否进行,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有探究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探究的兴趣与热情是很难自发产生的,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课堂阅读探究的兴趣,逐渐帮助学生深入自觉阅读。

二、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

“学贵有疑”、“学起于疑”,疑是探索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让学生善于观察,敏于发现,通过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提出,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做出探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引导倾向的问题,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获得新知的热情,在学习课文时,安排一些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由于问题不断提出,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不断思考与研究,并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经验,紧紧围绕阅读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在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自主阅读,思维得以进一步开拓,问题得以最终解决,实现了自己阅读的再创造。

三、鼓励大胆求异,抓住阅读争论的焦点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同一个阅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会产生争论,而争论的产生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深入,有益于探究地进行。培养多角度思考,大胆求异,打破思维定势,是引导探究发展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前提。思维定势是学生探究能力难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

四、引时代活水,寻觅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

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亲生经历是认识分析的储备和源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课堂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并不是把老师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阅读教学同样也要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充实,使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感悟课文,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学好语言,陶冶情操。充满时代气息的生活,学生的亲身经历,使之相关联的探究学习在学生的眼里变得更加丰盈起来,由此,我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将课文描绘的世界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为探究性阅读铺下了一条金光大道。

五、透过角色表演,抓住表演与评价的分歧点

角色表演是阅读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担当某种角色去读书,去思考去体验进行独白。表演前,学生为当好这一角色会主动积极带着情感主动去学习和研究课文,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成就感让学生感到兴奋不已时,教材中原有的逻辑、抽象的文字符号就会不再远离学生,而是化成了学生具体的生活内容和生动可感的生活形象。这样,学生就可以由习惯上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尝试的主动角色,与认识对象融为一体。然而,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理解,因此阅读理解的差异也会自然地凸现出来,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表演与评价的分歧点,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课堂阅读探究。

六、通过插图,抓住图文之间空留的联想点

第3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传统的小学教学方式中融入了音乐教学。生活在信息时代,多媒体等信息设备的普遍使用,能够创新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从根本上带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笔者以小学音乐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小学音乐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在构建与整合中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小学音乐;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构建与整合

以信息时代为生活背景,我国很多学校的教育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音乐教学模式的推进,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还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注重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使用,实时观察,并且能够及时的解决其中的问题,致力于音乐教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小学音乐高效课堂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信息媒体,创新教学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们将他们本身的教学观点和教学观念展示给学生,并且能够更大限度的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时内容做成幻灯片的形式,以最大的限度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如临其境,能够切真切实的感受到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记忆性。

(二)整合学科,用多媒体技术将多门学科联系在一起

随着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推进,如今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不再只是教学生们学习音乐,更重要的是要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关于文学、舞蹈、戏剧和歌舞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例如,在讲解《天鹅湖》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多种版本的舞蹈剧视频,其中加以融入文学作品来抒感,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课文知识内容的记忆,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三)融入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已不再适用,学校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并且还要保障教学质量,就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加入对当前科学技术的使用,通过科学技术向教学课时内容里渗透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爱国歌曲的演唱、红的观看、和一系列红色戏剧的演排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社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二、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以信息时代为生活背景,现如今很多学校的课堂音乐教学过程中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课堂的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加快音乐教学的进展速度,但是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并不会起着主导作用,它只是辅助教师教学音乐的一种新兴手段。

(二)注重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随着新课标教学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的状况中,很多人对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都有着很大的误识。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给课堂注入新鲜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是起着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是推进课程教学进度的核心力量。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交流

当代社会的很多学校,都会开设音乐课程,但音乐课程始终都是以副课的身份存在着,学校开设音乐课程,对音乐课程的教学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学校开展音乐知识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舒减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要激发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力。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艺术启蒙的重要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和共享性,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所要授课内容的相关知识利用视频、图像、声音等方式展现出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内容,使用充足的信息资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通过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加大对音乐学习的投入,促进音乐学习进度的加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给小学音乐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音乐教学进度的加快。

四、结语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并且挖掘出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力。小学的音乐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樊彩英.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小学阶段新型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123-125.

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讲授法;发现法;程度把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95-02

自从我国的学堂开设以来,教学法就随之悄然而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相辅相成的,没有纯粹的教,也没有纯粹的学,教服务于学,学服从于教,我们常说,“取之有度,用之有度”,在教学法的运用上也是如此的,我们要学着如何把握各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的度的问题,使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法能真正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随着20世纪末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学校音乐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如今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尤其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法的运用上更是各具特色。每个音乐教师都从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角度选择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然而,也有很多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法时,常常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而忽略学生的真正需要,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教学上的真理。本文是以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结合使用讲授法和发现法为前提,而展开探讨这两种教学法在使用时如何把握两者之度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使两种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结合使用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给予后得“鱼”,在引导发现后有“渔”。真正把握好小学音乐教学的讲授法与发现法之间的度,是“授鱼”与“授渔”能否达到最佳的关键。

“授鱼”是“授渔”的充分准备和前提条件,“授渔”是“授鱼”的目的,协调和兼顾好“授鱼”与“授渔”的关系是准确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关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讲授与发现之度的把握是没有硬性规定的,但要适当把握两种方法的度,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两者之度的把握的基本要求

(一)以课前准备为基点

音乐教师在授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教材的选择、教案的拟定、课件的设计等,这都是音乐课前最基本的准备,只有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才更充实,“授鱼”的量才有更好的积累,因此以课前准备为基点是“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如,在教唱广西民歌《渔家姑娘在海边》时,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所教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背景教学中选择讲授的方式,在歌曲中出现较难的节奏和装饰创设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在快乐中解决重难点。

(二)以随机应变为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不能预知的,教师不能限定学生的想象空间,而应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当遇到学生问到比较无厘头的问题,或是学生钻牛角尖时,教师则要通过随机应变的能力,用通俗易懂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让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因此,以随机应变为手段是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另一基本要求。如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设问:“请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贝多芬呢”,当学生没有反应时,教师不要鲁莽地点学生回答,否则会出现较尴尬的课堂气氛,而应通过讲授法与发现法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和引导,等到有学生跃跃欲试时再点名回答,这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式会更有效。

(三)以有效互动为关键

“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正确把握应以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为关键,适当进行语言、演唱、舞蹈上的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讲授法只是通过语言传授知识给学生,但我们常说“言传身教”,传授到一定程度时,就要采取“发现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表现音乐。然而传授的量要精练、简洁,以重点带一般,并在讲授重点后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其重要性,从而实现了两者之度的很好把握。在音乐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关键因素,也是讲授法与发现法得以有效运用的体现。如,当音乐教师在教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时,应将课堂还原于生活,再现对歌场景,师生对歌与学生间对歌相结合, 通过对歌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能从讲授理解后的学唱到引导发现后的体验山歌对唱,让学生在有效的互动中真正体验对歌的乐趣,巩固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两者之度的把握的统筹兼顾

(一)教学时间的控制

音乐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智力等因素来把握讲授的时间,对年龄越小的学生讲授的时间就应稍短一些,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然而把“讲授法”与“发现法”相间穿插运用,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是效果甚佳的。如在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中,音乐教师给六年级学生进行音阶练习时,不应花费太多的时间,把音阶的理论含义讲得过于细致深入,运用讲授法把理论知识点到为止即可,然后更多的利用发现法来引导学生做一些音阶的模唱和创造,让学生在学习歌曲中,体会和发现音阶练习与歌唱的关系,从而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达到省时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简洁化

音乐教学内容的简洁对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较好拿捏“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是有直接关联性的,内容的简单明了,板书的整洁美观,学生一目了然,一听便懂,这不仅可以缩短讲授的时间和讲授的量,还能给发现法的引导更大的更自由的空间。比如,教师在音高位置教学中,让学生辨别G音在高音谱表中所在位置,教师需讲授的内容包括高音谱号、G音的唱名等,学生明确后,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做“动手比一比”游戏,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五线谱,再标上高音谱号,后用手指出G音的位置。繁杂的内容简洁化,平淡的课堂活跃化,这无疑是“讲授法”与“发现法”运用之度的把握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的新颖化

新颖的授课形式对于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而言的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同样的学习任务和内容,采取创新的有趣的授课形式,会更得到学生的喜爱和积极参与,然而,讲授的新颖是需要与引导发现的新颖相结合的,这个结合的度则是灵活的,没有硬性规定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在引导发现环节,运用钢琴或虚拟键盘跟学生玩一些声音游戏,以创新的方式结合讲授法和发现法来引导学生。比如:对音高的感受,教师通过简短的讲授后,在琴上用缓慢的速度和宽舒的节奏弹出大字二组的一个旋律片断,再在小字三组用快速和密集的节奏型弹出一个旋律片断,引导学生从动物的形态或人的心情等方面进行联想、想象,这时,学生能体会到两组旋律片段的对比,后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动作或表情来表现。这样既活跃课堂的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综合的音乐表演能力和敏锐的音高感受力。

三、两者之度的把握的考虑因素

(一)总体的教学进度

正确把握讲授法与发现法的度,必须考虑总体的教学进度,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照顾到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总体的教学进度较慢时则要以讲授多一点,总体进度较快时就以引导发现多一点,平衡各个班级的进度,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到的音乐知识是持平的。如在节奏训练环节中,附点、切分等节奏型,对小学生来说是较难的,教师应选择讲授法以简洁、具象化来讲解,再选择发现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来表现节奏。教师不能因为班上部分学生已学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快速地进入另一个教学环节,应以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为准,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进度。

(二)学生的接受程度

每个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上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以因材施教的讲授和引导发现方式针对学生程度不一的问题来教学,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作用,也使发现法的效果得到体现。如在音乐教学中,在讲授附点节奏的时值和准确表现时,教师不应使用过于专业和理论化的方式来表达,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使用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年龄特点的教学语言来讲学。针对接受程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后的节奏练习作业,运用发现法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某个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等)走路的节奏;针对接受程度较慢的学生,可在课堂中运用讲授法来简单明了的讲解,再运用发现法来创设节奏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拍手、踏步等动作来练习、巩固,从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课堂的学习内容。

(三)师生间的默契度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问答或游戏时,应善于观察课堂的细节,学生在互动时的状态和情绪怎么样,互动的效果如何,这也就要求师生间应培养的默契度,通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能更准确地进行讲授和引导发现,也能准确地把握讲授和引导发现的度。如,在教学《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教师应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后在引导学生叙述发生在自己身边与歌曲贴切的故事,通过师生与学生间彼此交流。在创造故事环节中,教师不能框定学生该如何想象和创作,而应通过多次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善于与教师互动的习惯,从而提高师生间的默契度。

坚持“教”服务于“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支持者、辅助者及合作者,使讲授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有效地转化为发现法的“质”。并将以上三方面的内容与小学的音乐实际课堂融会贯通,即可恰到好处地拿捏“讲授法”与“发现法”运用的度,使遨游在音乐海洋里的孩子既得到“鱼”也学到“渔”。

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把握这一探讨,是针对当下的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法运用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授鱼”与“授渔”是对“讲授法”与“发现法”的具象化解读,“授鱼”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获得知识,“授渔”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讲授法”与“发现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恰当,既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也有利于小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56页.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第5篇

教学2010-09-30 17:17:22阅读0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担任的四(1)班,都是农村学生,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较差,学习音乐的兴趣较高。本班学生平时上音乐课时纪律比较好,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错,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音乐方面比较差的同学包括唱歌音准不佳,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视谱不会等。这些学生对音乐课喜欢,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也学不好。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及内容:

(一)、知识目标:

1、 认识四二拍,四四拍的拍号及其强弱规律。

2、 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学习换气等一些常用记号。

(二)、能力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学会简易的轮唱,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的和谐,均衡,看得懂一些简单的指挥手势。

2、 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3、 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初步的齐奏、合奏及伴奏能力。

三、教材分析:

1、 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本册教材内容有:歌曲十二课,每课还包括“音乐欣赏”、“器乐”、“动手动脑练习”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视谱等,其要求如下:唱歌:学习用正确的口形唱歌,咬字吐字清晰,学习正确的呼吸及连音演唱方法,能够很好的表现歌曲的情感。欣赏:欣赏优秀的歌曲、乐曲、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了解人声的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的乐器和演奏形式,了解中外杰出音乐家。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器乐:练习竖迪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初步的齐奏、合奏的能力。视谱:通过学习认识四二拍,四四拍的强弱规律。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明确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突出重点。

3、提高课的组织水平,准确掌握教学进度。

4、教法得当,注意启发性、形象性、和可接受性。

5、贯彻课堂常规。

五、教学辅导计划:在课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辅导纠正, 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做不同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8.30-9.5 注册 2 9.6-9.12 初开学事宜 校舍改造无法正常上课 3 9.13-9.19 第一课 水乡 2 4 9.20-9.26 第一课 水乡

中秋节 国庆节 2 5 9.27-10.3 6 10.4-10.10 第二课 国歌 2 7 10.11-10.17 第三课 月夜 2 8 10.18-10.24 第四课 快乐的课间

创编表演 4 9 10.25-10.31 10 11.1-11.7 第五课 妈妈的歌

创编表演 4 11 11.8-11.14 12 11.15-11.21 第六课 少年的歌

创编表演 4 13 11.22-11.28 14 11.29-12.5 第七课 回声

第6篇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实践结果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已被全体的教育工作者所承认。但即便如此,我们必须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有着层次之分。低层次的兴趣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若是学生丧失了兴趣,很可能让学生直接放弃了对某一门学科的学习,这对于学生长久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对学生鼓励与表扬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永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视唱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抛弃枯燥乏味的识谱学唱歌曲的音乐教学方式,以通过学生事先欣赏歌曲为教学前提,在学生的潜意识下对所要学习的歌曲有一定的了解,如此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识谱具有一定的难度,很难为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而利用先欣赏歌曲,后进行学习的音乐教学进行,对小学进行充分的表扬与鼓励,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学习效果。

二、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律

视唱教学对于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生长特点。小学生仍处于成长期间,内容太过复杂的授课模式不但对于有效的教学没有作用,还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内容。同时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均有着属于自己的学习特点,其学习特点主要与学生的年龄、年纪、班级相适应。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律,而唯有如此才能将视唱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教师可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视唱或音频跟唱,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同自己学唱。而对于同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除了让该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歌曲外还让其涉及一定的课文歌曲,而对于水平较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放慢教学进度,减少学习难度,使学生得以充分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

三、视唱教学中的内容应使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往往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故而教师应在设计视唱教学课件过程中将趣味性融入,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视唱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有效的音乐学习。故而,教师不能本末倒置,让视唱教学的趣味性占领这个教学过程中,如此反而为学生有效学习音乐起到了限制。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视唱教学内容中将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效的融合,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对乐谱知识与演唱方式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具有趣味性的音乐视唱中适当的插入一些讲解性的文字,让学生在观看音乐视唱的同时可以进行音乐学习。

四、建立音乐小组进行表演

尽管视唱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教师进行教学,但教师必须充分的意识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效果最重要的途径还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若学生只是单层面倾听音乐与理论式的学习曲谱而不进行实际的训练,这对于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故而,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的讲授之外还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音乐是一种较为广泛的艺术形式,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若将不同的演唱形式结合在一起,有可能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音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所学的歌曲进行表演。如此,不但可以充分的检验学生所学的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唱,让其他观看的学生做出点评,点出其优点与缺点,教师再做出最后的评价。以此不但让演唱的学生有所改进,亦可以使观看的学生提升音乐的欣赏水平。

五、结语

第7篇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60-02 收稿日期:2016-07-11

作者简介:黎志华(1978―),男,江西萍乡人,南昌航空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占晶晶(1986―),女,江西上饶人,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昌东第二小学教师。

钢琴即兴伴奏就是用钢琴为歌曲快速并且有效地伴奏,从而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伴奏。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实用性强的艺术,是音乐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钢琴即兴伴奏具有即时性、不可逆转性、即兴性,这要求演奏者具有较强的移调能力、视奏能力、反应能力、感悟能力、音乐想象能力、创作能力以及良好的钢琴弹奏技巧。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现钢琴即兴伴奏并不容易。对此,本文将对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进行分析。

一、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1.引起学生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恰当应用钢琴即兴伴奏,可以准确塑造作品形象,用或悠扬或舒缓的音符将小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将歌曲的风格、情绪、意境准确地表达出来,使整个歌曲的音乐效果更强,使整个音乐课堂教学转变成音乐的海洋,使小学生在感叹老师美妙钢琴演奏技巧的同时,能够轻松自在地学习音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有很大作用。另外,在歌曲教学环节,音乐教师娴熟地运用钢琴即兴伴奏为学生找准音调、节拍,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参与度有着很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想象,提高音乐感受力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加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师组织课堂、表现教学重点的有效教学手法,而且是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方。钢琴即兴伴奏能够及时弥补音乐教学中的空白和单调,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融入音乐课堂中,感受立体化的音乐,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艺术情趣有重要作用。学生还可以凭借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在悠扬的乐曲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四季美景的时节变换,体味祖国山川的大气磅礴,体验人间世情的悲欢离合,领略不同文化下的音乐百态,这一方面能起到陶冶情操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对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非常有帮助。

3.激发学生情感,发掘音乐审美潜质

很多时候,没有伴奏衬托的音乐课堂,容易枯燥无味,让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而即兴伴奏可以恰到好处地凸显出歌曲的风格、情绪、情感、意境,表达音乐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绪,可以促使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歌曲中情感的渲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歌曲的学习中,并乐于学习唱歌,演唱时也特别富有情感,这可以大大促进小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美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然也是一种富于思维的脑力活动。用钢琴进行即兴伴奏,就是用形象、可感的音符教会学生审美的一种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即兴伴奏能起到前奏的预示,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间奏能连接歌声的段落,用琴声的铺垫来激发音乐的转折并掀起音乐的;尾声的演奏能进一步延伸歌曲的意境,使余音袅袅,在学生心中回旋。学生在聆听美妙的音符的过程中,就会对音乐中所展现的情感、思维产生形象的感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现

1.修炼基本功,提升钢琴即兴伴奏技能

大部分的小学音乐课,其教学内容都是歌曲的教与学。对于一个小学音乐教师来说,拥有较好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尤为重要。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项很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和应变能力的技能,它不仅强调技巧性,还强调反应能力,需要演奏者在听到歌曲的音调或看到表演时能够根据现场的氛围和表现效果来伴奏。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要实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将钢琴即兴伴奏发挥到极佳的效果,就需要在平日里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好钢琴弹奏的基本技术如非连奏、连奏、断奏、音阶、琶音、和弦及转位、八度等各种调中的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钢琴演奏技能,做到快速流畅、得心应手。

2.研读教材,控制课堂节奏和教学进度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种有效组织课堂的教学手段,但却不是万能的,适时的运用能有效组织课堂进度、控制课堂节奏;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会造成课堂的混乱无序,从而大大影响教学进度,甚至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小学教师在运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前,必须深度研读音乐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小学音乐教材是按一定的体例编排的,譬如每一单元的标题即这一单元的总目,随后的教学内容都要依照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只有掌握好教材,才能让钢琴即兴伴奏成为有效组织课堂的“好帮手”。在伴奏过程中,教师还要随时根据需要灵活转变,从而求得配合上的和谐与效果上的突出,这可以赋予歌曲更丰富的演唱内涵,同时在音乐课堂中取得更良好的效果。

3.了解学生,把握思维特点和情感需求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使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启迪,就需要对学生行为、思维习惯和情感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以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小学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基本特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情趣、年龄特征和偏好等,教师才能制订出既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又能将教学重点“一网打尽”的教学方案。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大多旋律线条较为简单,节奏和歌词易于把握。这就要求即兴伴奏不一定要体现变化多样和配置的丰富,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伴奏音型去配合学生的音乐学习,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发挥。

三、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一)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歌唱教学中应用钢琴即兴伴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能够增强歌曲的感染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音乐课堂学习中,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采用最适合的钢琴即兴伴奏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应用钢琴即兴伴奏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懂得并且熟记歌曲旋律,促使学生独立完成曲目。在这一过程中,钢琴的现场演奏就尤为重要。基于此点,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中不同段落的情绪变化,在歌唱教学中应当选择与曲目相得益彰的旋律,让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钢琴不同的演奏技巧对于情绪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使歌曲立体化,方便学生准确地掌握音调、懂得旋律,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音准和听觉,最终使学生懂得注意歌曲演唱的难点、重点,优美动听地将歌曲演绎完成。

2.正确传达歌曲的情感

在运用钢琴即兴伴奏配合歌曲演唱过程中,通过钢琴演奏来传达歌曲情感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对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等诸多音乐要素的理解,掌握歌曲内在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歌曲的和声及调性,选择能够表现歌曲特定情绪的和弦与音型,做到内容和艺术的统一。这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歌曲的思想和情感,促使学生在歌唱的时候,能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提高歌曲演绎效果。如一些动感较强的歌曲,如教师在弹奏时适当地运用加花的技法,会将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衬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欣赏歌曲教学中的应用

1.抒情类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抒情歌曲欣赏是比较常见的,抒情歌曲易懂易理解,其特点是旋律、节拍、节奏和力度等方面都比较自由,词曲结合紧密,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抒情歌曲的旋律、节奏、风格、情感。在抒情歌曲欣赏中应用钢琴即兴伴奏可以逐个对抒情歌曲比较特别的旋律进行反复弹奏,促使学生准确把握抒情歌曲的特点。如《摇篮曲》的伴奏,可以运用半分解和弦织体,即左手的和弦根音不动,只用三音五音与根音转换,这可以将摇篮曲中来回摇晃摇篮的感觉弹奏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摇篮曲所表达的情感。如在给歌曲《卖报歌》伴奏时,运用分解和弦织体,实现有旋律伴奏,即伴奏和弦音恰当地发出旋律,左手采用八度内的半分解和弦音型跳跃式进行,右手弹奏旋律,衬托出卖报孩童的艰辛和苦涩,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深深地感受到孩童的辛苦,继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欢快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

第8篇

一、更新教育理念

小教音乐专业的师资队伍由原中师的、高师的音乐专业教师,新分来的音乐硕士、博士等组成,他们大都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要进行教学改革,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就必须面对更新观念的挑战。就拿传统的“师徒相授”的钢琴教育模式来说,它有便于师生交流、因材施教,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但也有长年累月形成的门户之见,名利之争之弊,造成教师争学生、争考分,不能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教育质量,甚至干扰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有些学校明确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本着这样的理念,钢琴教育之路就会更加宽阔。例如让擅长于某个领域、类型的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一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课程,既有利于教师的深入研究又有利于学生“博学多采”,而且符合大众教育的精神。有利于培养较大批量的优秀钢琴教育人才,提高整体的钢琴教学质量。

此外,教师要不断更新钢琴教育理念,在涉及风格、意境、个性、神韵以及多种表现方式等有关艺术素养的培养、教育领域里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产生一批“专家型”的教师和较系统的教学法,有效地改变目前钢琴教育领域里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从根本上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范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也促使师资队伍步入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轨道。

二、完善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学以致用”是教育改革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整个教改过程中,关于“所学”与“所用”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它们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笔者认为从社会需求出发,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但也要正确认识实用性,避免实用主义。避免实用主义,就是说在我们的钢琴教学中,不论从曲目选择、演奏技术、流派风格、音乐解释、传授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应考虑到时展的实用性,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前瞻性,考虑到对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必要性。如果认为“大众教育”可以降低要求,认为当前小学音乐课用不上的教学内容“不实用”,就可以砍掉的做法是不全面的。因此,我们应该具有超前的质量意识。

1.体现小教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小教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不同于中师的普及性教学,也有别于高师的专业化教学,它的特殊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师范性和教学质量的综合性几个方面。

教学过程的阶段性。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传统的、现代的、丰富多彩的钢琴教学方式造就了现有的各式各样的教师,不论怎样的音乐院系,几乎找不到教学方法一模一样的钢琴教师。他们对不同阶段教学进度的把握和要求可能不尽相同,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同阶段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应该相对统一,而对一些特殊的个体,应该允许出现超常规的现象。

教学目标的师范性。小教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基本内核离不开师范性。它要求突出训练学生具有准确的理解能力,丰富的表达能力(包括口述与演奏),高度的协作能力(包括伴奏、合奏)和运动自如的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教学质量的综合性。小教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素质、学生素质、人文环境的综合;二是音乐理论、音乐史、演奏技能技巧等知识和弹奏技能的结合;三是综合文化素养和音乐表现能力的结合。

2.科学规范教学评估手段

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估。现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的质量检查方式方法是否合理,质检结论的可信度、准确度是否可信,应该再仔细研讨,使之更规范化、合理化。传统教育中,衡量一个学生钢琴学业的优劣,主要是看结业分数,以考试成绩一锤定音。毕业成绩单上标明“钢琴85分”说明什么?说明技术程度吗?这位学生可能相当于车尔尼849水平,也可能相当于肖邦音乐会练习曲程度;说明理解、解释能力吗?他可能对古典、浪漫派小品解释得合情合理,但可能对中国乐曲的理解一塌糊涂;同样,这个85分也不能说明视奏能力、协奏能力、复调思维能力、曲体组织能力以及音乐教育专业最为重要的钢琴教学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有不少同行曾对现行考核方式的弊端及其对学生造成的误导表示担忧,提出分级评分、分类考察等方法。我们应加强和同行们的交流、探讨。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出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钢琴学科的系统、规范、有效和易于操作的质量检验方法,得出较为全面的质检结果。

三、完善教学手段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合理继承。如对待钢琴个别课是否沿用的问题,就应该慎重。面对高校扩招后师资力量不足,经济指标和课时挂钩等问题,一些学校逐步减少,有的甚至停止这种教学方式,此做法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小组课、大课对于钢琴教学有其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不能完全代替“一对一”的个别课形式,而是应当不同的授课形式相互依存,互补互促。共性的问题共同讲解,可以在大课和小组课上实现,个性的特点单独讲解,则可在个别课上完成。在钢琴教学方式上,不单“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有足够的理由存在下去,其他常规的教授法、演示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也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运用。

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在钢琴教学中,利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室,进行即兴伴奏训练、视奏训练、集体的技术训练就非常有效。

即兴伴奏训练。和常规音乐教室相比,利用数码钢琴教室进行即兴伴奏教学与训练有很多优势。不同的伴奏织体(柱式和弦、远距离大跳、分解和弦、琶音等)讲授结束后学生可以同时进行编配实践练习,戴上耳机,互不干扰。可以利用数码钢琴的多人合作功能,进行四手、八手的集体编配练习,培养师范学生的合奏、协作能力。作业检查形式活泼多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演奏观摩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视奏训练。视奏能力的培养是高校音乐专业的一个软肋,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低下,造成了教学工作和艺术实践的不便和遗憾。如果利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室的优势,有助于解决视奏能力培养的问题。例如:可以在钢琴教材中有意识地编入视奏专用材料或在即兴伴奏、钢琴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视奏训练;也可以开设专门的视奏课,有专门的教材、教学步骤和达标考核措施。

演奏技能的集体训练。就是根据教学进度,按学生的技术程度分组、分班,以手指技术、手腕技术、手指站立技术、跑动技术等为不同的技术目标进行训练。教师可以运用数码钢琴教室的功能(集体指导、个别指导、分组练习、数码录音等),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的课外个别练习放在数码钢琴教室进行,并随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就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完善知识能力结构

面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从事小教音乐专业钢琴学科的教师,学识、人品、知识技能要求之高,是我们终生追求不尽的。我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终生学习,才能跟上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

那么,在哪几个方面需要知识更新和学习呢?

一是教育思想,教育技能。面对扩招后师生比例逐渐扩大的现实,教师必须在钢琴教育学、钢琴教育心理学、钢琴教育美学等领域潜心研究,使自己获得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和深入浅出地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是现代教育技术技能。逐步学会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工具的能力,能够使用多媒体、电子资料查询和管理,能够使用数码钢琴集体教室、多媒体电子音乐教室等辅助工具,减轻自己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负担。

第9篇

【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手风琴 集体课 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校音乐教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把手风琴作为音乐教学设施的重要乐器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手风琴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一般开设有手风琴的专业课,也有选修课。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把手风琴这项乐器作为选修课来开设,一少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把它作为必修课来开设,还有少数院校没有开设或原来开设又停课的现象。部分院校开设了手风琴即兴伴奏课程和合奏课。

由于学生个人的差异,传统的教学都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授课方式,这样的授课方式,只强调了学生的个性,不强调所有学生的共性,在给相同程度的学生授课中,浪费了教师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教育大发展,高等院校全面扩大招生,导致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

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基础训练、练习曲、中外乐曲。这也是由于长期受专业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念上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

一、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手风琴集体课的必要性

1.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校音乐教师。手风琴在教学、演出等方面具有携带方便、音乐表现力强、使用率高等特点,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教育部于1980年12月在长沙举行的“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大纲评论会”上制定的新教学大纲中,将手风琴作为师范音乐专业的选修课程来开设,而在这十几年时间的执行中,实际情况是手风琴已发展成为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目前对于手风琴在高师音乐学专业教学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已毋容质疑,而如何更合理地安排手风琴专业课的教学,区分与音乐专业院校的不同,突出师范这一特色,这是我们高师手风琴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师范院校要求学生在专业领域上要一专多能,所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这一本质上的不同,确立了我们师范院校教师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和教学方式上必须充分体现“师范”这一特点。

2.目前,手风琴集体课已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必要的教学方式。只有手风琴集体课才能真正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中普及手风琴知识。手风琴集体课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劳动,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师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手风琴集体课带来了群体和竞争机制,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手风琴集体课使全班同学避免了个别课关门封闭的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演出的机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实践证明,手风琴集体课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大为提高。手风琴集体课是合理的,科学的,体现了艺术教育中重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新的教育思想,最终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师范生。

二、突出师范特点,建立并完善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集体课教学

1.确立明确的手风琴集体课教学目标

在高师音乐教育手风琴教学中,应明确培养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对作品音乐表现的学习,尤其对手风琴即兴伴奏的学习,手风琴教学理论课程要增加课时,以提高学生全面的手风琴专业能力。

2.设置合理的手风琴集体课课程安排

我国高师的手风琴课程设置较短,开课的要求与方法不尽相同,针对这一点,师范院校的手风琴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一切教学活动应以此为中心开展。在学生学习手风琴的过程中,不同学生能力方面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使手风琴集体授课出现一些困难。教师要吸取一些一对一教学方式的优点,还要突出手风琴集体课的优势,教师作为主体与学生产生互动的关系,运用多种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⑴集体授课不同于一对一的教学方法,集体授课可节省授课时间,精炼教学内容,合理地调整集体课的教学进度于内容。在手风琴集体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任务是讲解手风琴的发音原理,手风琴的基本结构与弹奏时手臂手指的方法等共性的手风琴弹奏知识。教师要通过一两次讲解,示范使全体集体课同学普遍接受这些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学习能力的差异。在音乐的理解与领悟方面,每个人又不同于其他人。有的学生进步快,而有些学生却跟不上教学进度。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最好是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教师通过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写出重点突出的有系统的教学笔记,使教学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亲自选择并编写一些辅训练,弥补教材中某些的练习,这种有目的的练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某小组课学生,每周上课两次,每次45分钟,第一次上独奏课,可在课堂上教授练习曲与独奏乐曲,第二次课上小组课,以合奏重奏伴奏等内容为主,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可以说,抓住了这样两种授课方式,就抓住了教学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⑵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课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体课教学应采用大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提高教学效果,又照顾了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全体同学集体演奏一首乐曲,教师能有效地检查每位学生的基本节奏与音准是否正确。分组演奏可以通过七八名学生同时演奏,其余学生学习观摩,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选择弹奏较好的学生独奏,并在该生弹奏以后加以点评,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教学,使同学们在相互学习中提高演奏水平。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能在弹奏的过程中和点评中重点讲授,避免其他学生犯同一种错误,通过不同学生对同一乐曲的不同弹奏处理的讲授过程,带动整组学生,全班同学提高对乐曲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因此,高师音乐教育手风琴教师应对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及时了解,根据新的教学目标,更新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与学生直接交流,理解学生,热爱学生,与每个学生成为朋友是搞好集体教学的感情基础,以便培养出具有全面的手风琴专业教学能力的学生,用以真正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手风琴集体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必要的教学方式。手风琴集体课是合理的,科学的,它体现了艺术教育中重能力,重培养的新的教育思想,对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动手风琴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增刚.对高师音乐专业手风琴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2005,(3):17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