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1 17:12: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视听传媒 视听转型 视听无处不在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我们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谋划今后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广播影视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传媒业发展正处在媒介融合的大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群众精神需求双重力量的推动下,这场史无前例的媒介转型与变革已经在我国传媒各领域各环节深度展开,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一是日益开放、互动和去中心化的新型传播方式逐步打破了传统“大一统”、相对封闭和垄断的广播电视传播方式;二是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的视听内容和服务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模拟内容和服务; 三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用户规模日渐壮大,用户群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视听节目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发展来看,传统广播影视和视听新媒体加速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视听新媒体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能力开始比肩广播影视,视听新媒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明显增强。同时不难看出,广播影视内涵与外延正发生深刻的变迁,广播影视正在向视听传媒转型。视听(Audio-visual)开始成为传媒内容的主要形式,它已经涵盖传统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广播影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影视动画和游戏等现代所有视听业务。

按照党的十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和进一步“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的发展总要求,结合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对我国广播影视未来发展图景作出这样的基本判断:即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卫星技术的发展,中国广播影视将摆脱自身传统传输方式的限制,逐步发展为覆盖全球的融合型视听传媒形态。它们会将拥有海量的新型视听内容作为发展追求,通过多种互联互通的网络,以多种终端向全球无缝传播,最大限度实现“视听无处不在”,中华文化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将会不断增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基本趋势之一:发展视听化

随着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以电视机为例,当它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后,传统单一的电视接收终端转变成为了一个集电视节目接收与分享、娱乐、通信、上网、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视听信息总汇,俨然成为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其他新媒体新业务的集大成者。因此,可看出传统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处理后,彼此之间界限趋于模糊,而一律指向“视听”服务与消费体验,呈现出“泛视听化”趋势。这种泛视听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视听这一概念超越了传统广播影视的范畴,并且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网络影视剧、网络视频、微电影和微视频进入了大众生活。它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节目或影片,传统广播影视的概念已经难以囊括这些在多终端播出、形态各异的音视频内容。以微电影为例,它是充分整合了传统电影和现代网络视频的一些要素,并适宜在移动和休闲状态下观看的网络短片。一方面,它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备完整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传统意义的电影,具有网络视频碎片化特征,片子短小,一般在15分钟以内,属微时长、微制作和微投资。

二是所有可上网、带有音视频接收和播放功能的信息终端都可以替代传统收音机和电视机消费各种视听节目。随着IT技术的进步,视听终端已开始从传统收音机、电视机逐步拓展到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等,从固定、单一终端向移动、多样、智能化终端发展,用户在收听收看各类视听节目的同时,还可制作和大量短节目、微视频,或提供突发事件的第一手信息,积极参与视听节目的评论,等等,因此,基于互联网的视听终端已发展成了信息、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美国市场分析公司In-Stat调查显示,到2015年时,全球移动视频消费将超过115.5亿小时;近2/3的智能手机用户将利用手机观看视频;86%的平板电脑用户将通过平板电脑观看视频。随着未来移动互联技术在机场、车站、火车站、码头、医院等各种公共场合的普及应用,各类可上网移动终端的用户,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上网体验现代视听内容。

三是视听已经成为文化表达的主流形态之一,是当代人参与文化建设与交流的重要载体。随着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加速推进,视听文化形态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听说文化和阅读文化之后的第三个主导文化形态,文化的视听表达将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活动,人类文化的视听时代已经到来。视听传媒的作用将更加提升,发展前景无限广阔。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至3.5亿人,比5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其中,视频用户占网民总数的65%,互联网上约70%的流量来自视听节目服务;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超过1亿人,占手机网民的27.7%。因此,不难看出视听传媒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参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互联网视听节目和服务会通过互联网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展示中国风貌、传递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弘扬中华悠久文化等最主要、最便捷的手段和方式,它也将成为今后我国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和增强广播影视国际传播的主要途径。

基本趋势之二:视听融合化

融合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党的十提出,要加快“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随着媒介融合的演进,我国广播影视日益与各类相关技术和媒介相互渗透、融合共进,呈现出融媒体、全媒体的动态聚合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传播技术间的渗透融合。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直播卫星技术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技术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将以往单纯的视觉、听觉整合并扩大到人体全感官。新型融合传媒在信息传播和表达能力上将更具备“全媒体”特性,传受双方将需要调用各种生理感官来“体会”融合的视听传播内容,从而完成传播活动。随着人工智能、体感等各种人机交互和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移动终端用户的视听新体验还将会进一步提升。

二是不同媒体之间的延伸融合。它主要是通过视听网站与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之间的延伸与互补,实现融合与发展。这类融合通过赋予传统广播影视新的附加功能,形成融合型的视听传播新形态,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视听消费需求。比如,我国首档微电影剧场栏目“幸福微剧场”2012年已进入青海电视台,优秀的网络微视频节目开始反哺传统广播电视业;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建立了用户原创内容(UGC)机制,用户通过CNN网站的iReport频道就可以自己拍摄制作的视听内容,等等。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社交化应用与视听节目的融合,社交化收听收看群体正日渐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数据显示,接近50%的网络用户会将自己所看到的和喜欢的视频通过博客、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分享,43.5%的用户通过博客收看视频,33.8%的用户通过微博收看视频。到2012年6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达2.51亿人,占网民总数的46.6%,该数字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社交化收看将成为今后视听收看的主流方式。海量的内容集成,显示出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既有媒体资源的深度挖掘、无限延伸,及其对媒体之间相互渗透的极大牵引。

三是媒体内部各要素的重组融合。通过重组和整合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各环节、各要素,由此产生不同于原有媒体产品和服务的新型视听产品和服务。其突出表现在:一是视听服务与终端的融合共进。这类融合催生出以终端为主导的新产业。比如,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就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区别于传统电视机,苹果手机(iphone)和平板电脑(ipad)终端的优势就在于,最大程度满足了用户更丰富更高级的娱乐和使用需求。为提升用户视听体验,终端设备制造商、内容集成商也将更多精力投射在消费者感官体验上,通过完美的设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终端产品以及视听内容、服务商。二是软终端和硬终端的融合统一。在新技术条件下,各类基于互联网的硬终端包括个人电脑(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与各类电台电视台客户端和社交网站、视频网站、软件商城等应用软终端相互捆绑,它们呈献给用户的界面直观、简洁、容易操作,为用户提供了个性而惬意的应用体验。

基本趋势之三:视听社会化

党的十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新的时期,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广播影视节目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等各领域各环节,大大促进了广播影视业的繁荣发展,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在广播影视的边缘和成长起来的新兴媒体,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市场化特征,从一开始它就铸就了新媒体的无限活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我国广播影视在与新媒体融合共进的过程中开始快速转型,其社会化趋向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内容生产供应逐步走向社会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播出平台不再稀缺,各类视听传媒对内容有着强大的需求。在视听内容供需链上,视听内容的提供不再被专业机构所垄断,内容的社会化创作生产格局初步形成。比如,新浪自制剧《杜拉拉升职记》,搜狐自制剧《钱多多嫁人记》《秘密天使》等,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各商业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优酷网视频总数达2.31亿条、土豆网1.93亿条、搜狐视频1.45亿条,以平均每条视频10分钟推算,其视频节目时长分别为3850万小时、3216万小时和2417万小时,单个视频网站的采制和存储量已远超传统单个电视台的节目量。在内容制作流程上更加开放,每个环节上都积极吸纳有关各方参与,有效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风靡全球的网络互动剧《苏菲日记》在葡萄牙诞生后,被多个国家翻拍成不同版本,一度成为欧洲视频网站下载量最高的视频。该剧通过网络征集女主角苏菲,以及剧情互动模式,成为其制胜的重要砝码。随着商业视听网站日益重视内容原创,并逐步加大投入,这将进一步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内容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必将更加明显。

二是传受角色的一体化带来视听传播的全民化、全社会化。现代信息传播多种技术的渗透融合,推动了视听传播行为和过程的进一步扁平化、平民化和社会化。随着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速崛起,受众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有学者使用了“产消者”(Prosumer)这个新的合成词汇,即受众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变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结合体,但在实践上受众角色俨然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和者的结合体,变成了“产消者”。在融合媒体的技术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一个电台电视台”。美国社会化电视网络“Youtoo电视”提出“每个人都可上电视”的理念,用户根据主持人抛出的互动话题,录制15秒长的视频上传到Youtoo网站。几分钟之后,用户就可以在Youtoo电视上看到自己的节目。这种做法使得用户的参与更加深度化,而且节目的制作更加原创,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三是各项媒体服务提供逐步走向社会化。以应用商店为代表的服务将成为主导的视听业务模式,社会机构和个人将是各类内容和应用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智能视听设备的广泛应用,“用电视”将成为消费主流。今后,越来越多的智能视听设备与系统开始转向通用硬件平台,视听业务流程更加依赖软件来实现和运行。操作系统和软件在新型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苹果应用商城在推出后的9个月之内,其应用程序下载量即达10亿次,到2012年6月12日,下载量已突破300亿次。苹果公司服务模式将新媒体服务的社会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国际上看,“社会化”既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发展格局,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对此,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刻洞察媒介融合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视听发展大趋势,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抓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个关键,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视听文化建设的热情,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开创视听中国建设新局面。当前可以考虑以新媒体为突破口,本着“放开增量、激活存量”的原则,“撇开老城建新城”,用新媒体发展带动传统媒体体制改革,进而形成视听传媒总体改革的新路径。

基本趋势之四:“视听无处不在”

2009年,美国康卡斯特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等有线电视运营商,为了应对互联网视频业务对传统有线电视业务的强大冲击,遏制传统付费电视用户快速流失的颓势,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或目标,即“电视无处不在”(TV Everywhere)。他们提出,只要是有线电视的付费用户,所体验的各类视频内容将不再局限于电视机接收这一种方式,用户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等终端也可体验该公司提供的视频节目和服务。2010年,康卡斯特正式推出在线点播平台,向用户提供15万个在线视频点播节目,内容涵盖电影、电视剧、儿童节目、体育和娱乐节目等多个领域。同时,它还向用户提供该平台应用程序供智能终端下载使用,当年视频点播总次数达到180亿次。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新的视听传播格局决不限于电视节目延伸到互联网的“电视无处不在”,而是包括传统广播影视节目在内的所有视听内容,正在借助各种传输网络向社会各个角落延伸渗透,实现“视听无处不在”。当然,当前实现“视听无处不在”还存在一定的瓶颈:一是移动互联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网络带宽和网速还难以承载大的视频流以及大量用户同时在线使用;二是适合不同终端的视听内容数量少、影响力偏弱,还很难吸引大部分用户付费开通相关业务;三是大多数用户移动收看习惯尚未养成。今后,这几个瓶颈将随着技术进步、内容产业成熟和用户习惯养成而逐步突破。对此,我们应从国家战略层面谋划和实施文化视听时代的“视听无处不在计划”,全面加强“视听中国”建设。

党的十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媒介融合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国际大趋势,传统广播影视及各类新兴媒体汇聚指向现代视听传媒的路径和目标已非常清晰,新技术推动的视听转型与传媒变革已在广播影视各领域各环节深度展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部署和总要求,顺应媒介融合大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开放意识、产业理念、历史定位和价值关怀,努力推动从传统广播影视到现代视听传媒的历史转型。

(作者系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

第2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 体制确立 问题讨论 发展对策

一、市场营销的作用及其所担任的角色

人类迈入21 世纪,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知识经济席卷全球,正在成为新千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关系中随着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 在9 0年代初期的结束,经济因素在国际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竞争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包含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加入到这一潮流之中。重视经济,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在2 1世纪发展中最主要的发展目标。处在消费观望期的中国,市场营销是作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的主要特征除了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外,就是市场全球化。在现代经济展中,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国际市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对商品和服务的吸纳力增长已经超过了生产力的增速,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的关键动力。因此,中国经济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想成为世界经济主流发展的重要成员, 就必须要抓住即将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重视市场、研究市场,并通过市场营销去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二、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对市场营销的研究成果最早是通过中国在欧美的留学生传递到国内的。1936年,美国较早的一批市场营销学教材开始逐渐的传入中国,并在清华、复旦等国内少数重点大学内有相关教程。但由于当时中国长年战乱,企业数量极少,而且大都是国外资本和国内官僚垄断经营,市场营销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都不具备。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市场营销在中国根本没有发展的基础,甚至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设,几乎没有相应的科研成果,也不可能建立起相应的学科体系。自1978年起,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始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尤其是在1995年后,随着中国经济调整与改革都取得显著效果,长期存在的经济通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物质产品得到极大丰富。

三、中国市场营销的问题探讨

过去,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环境和实践条件,尤其是市场体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确认,因此,我国的市场营销理论难以得到深人研究和发展,大多停留在引进、消化和普及阶段。现在,两个转变的实施已经开始,市场营销所面对的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折。正是这种转折,给我们的市场营销研究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新课题。因此,可以说中国市场营销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契机。我们所面临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企业营销组织结构与功能统一问题。即如何使一些根本或不完全具备市场营销功能的企业培育和形成这一功能。

2.市场营销深化问题。即中国的市场营销如何从追求形式转向追求实质性内容、如何从单纯的产品促销转向企业的系统营销活动。

3.营销能力与效率问题。即企业如何考虑营销效率问题。

4.营销方式的变革问题,即我国企业如何真正面向市场。

四、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中国市场营销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中国的市场营销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建立,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进入21世纪初,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面临良好的经济环境。

2.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政治环境。

3.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中国的市场营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4.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技术环境。

五、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战略调整

进人21世纪,中国的市场营销必须面对新时代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况,勇敢地从企业发展的幕后站到前台,形成新的营销战略思路,还应抓住国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国际环境和知识与科技环境给市场营销创造得良好机遇,推进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促使我国的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进入崭新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市场营销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和转变。

六、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对策与途径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走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给市场营销提出了相当艰巨的任务,进人21世纪初,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即将进入又一个高涨期,这就要求有与此相适应的市场营销对策的研究和制定,要有前瞻性,更要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腾飞反战。从另外角度出发,又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实际,我对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对策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要引导整个市场向深层次方面发育和完善.

2.国家应乘经济高涨之机, 培养市场动力。

3.适度刺激市场需求, 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

4.为市场追加和注入新的能量, 启动市场。

5.为了使市场发育在全国范围内健康进行, 还应使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协调发展。

6.利用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之机,重点扶植一批大企业通过国际市场营销进人和拓展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健安主编.中国市场的特点与企业营销战略. 云南民族出社1997,(4).

第3篇

一、2004年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将有所放缓

从经济增长来看,2004年大部分经济体的复苏更为有力。预计2004年将会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而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所放缓。当前,全球产出和出口增长都已经达到近期的较高水平,是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动力。在生产方面,供给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使产出增长较快;在需求方面,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复苏。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再次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日本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而非洲国家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前景与90年代初期相比较为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没有出现类似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同时,安全因素影响扩大,打击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此外,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利率水平上升、失业居高不下、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和石油价格飞涨等不确定性因素令人担忧。因此,总体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出现适度回调。

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各自的世界经济预测纷纷做出了一些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底公布的新一期秋季展望报告中,调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世界银行11月16日《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的全球增长率为4%,2005年会放缓至3.2%。联合国LINK项目11月22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2005年的增长率也将放缓至3.2%。在发达国家当中,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明显放慢。受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减缓。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较多,经济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摆脱,将抑制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很难继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世界经济回调的影响,出口有可能会减速。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于受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的影响,增长也将有所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动全球贸易大幅增长。世界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联合国和IMF预测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9.3%和9.1%,不仅明显高于2003年,也将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美国国内需求强劲,日本和中国外贸快速增长,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美国月度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日本出口增长继续明显提高,欧元区在2004年第一季度进、出口额双双实现正增长后,增速逐步提高。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贸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大多在10%,甚至20%以上。

但是同样,世界贸易增长的稳定性也令人担忧。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数额持续扩大将制约其进口的继续快速增加,因此国际市场需求难以稳定增长;其次,美元汇率波动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贸易量的增长有限;第三,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际贸易环境向合作和保护两重性并存的方向发展。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将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分析

1. 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5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当然,美联储是否将继续提高利率仍然取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只要美国经济能够保持适度的温和增长,不出现大幅度衰退,未来美国整体利率水平将会继续有所提高。

英国央行也已经连续五次提息,以遏制经济增长较快出现的日益高涨的借贷水平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与此同时,英国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持续升温,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者债务日益增加。虽然英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仍控制在政府设定的 2%目标之内,但从中期来看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预计英国央行的基本利率有可能继续上升。

当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尽相同。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复苏,欧洲中央银行目前仍然维持现行2.0%的再融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认为需要创造区内有利环境,促进下半年以后经济复苏的增强。但是,由于一年多来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元坚挺,提高了欧元区的通胀水平,而且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如果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将会转而考虑结束降息周期。

各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将决定利率走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使复苏的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如果复苏减慢,那么利率的上升将会随之放缓,甚至出现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美联储将会采取“有节制”稳步升息的步骤,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一个“更加中性的水平”,从而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

2. 美国“双高”赤字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潜在威胁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2003财年财政赤字激增到3740亿美元,200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47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超过4%,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6%。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2亿美元,比前一个季度增加12.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财政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中由黑变红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恶化。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从世界其他国家借来的资源所推动。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美国破记录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 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90年代,国外直接投资(fdi)显著增长。从90年代初的2000亿美元,达到2000年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fdi流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它世界经济主要综合指标。fdi已经超过贸易,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是,进入新的世纪,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连续三年下跌,2003年降到只有5600亿美元。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仅为300亿美元,为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只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

世界经济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3%。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将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预示着全球fdi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1%。

第4篇

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其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即把全世界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各国在这一大市场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全球化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5篇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

当前,在经济管理逐步创新的历程中,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就经济管理的客观情况而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管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经济发展水平尽管越来越高,但为满足经济发展趋势的各种要求,也需要相应提高其他层面的发展水平。在经济管理领域,逐渐增强的经济管理能动性和逐渐扩展的经济管理权限,使得经济管理不管是在外在管理方面还是在内部刺激方面都极具积极的作用。同时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在经济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及模式过程上也具有先进性的体现。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正是由于其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特点,使得在经济管理方法企业能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具备满足自身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

(二)管理的艺术性和重要性

科技和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使得其他技术也相应取得的不小的进步。应用技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确保企业技术先进性的功能,但是一旦企业在自身发展中不能很好的进行经济管理,那么企业可能就会面临自身凝聚力的缺失。当前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其重要性日益明确。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不断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方式用于自身的发展过程,随着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已不再单纯的要求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实施仅仅需要符合相应的制度章程,还逐渐注重管理形式的艺术化。例如文化建设、心理剖析等管理方法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逐渐应用,可以更好、更高效的达成经济管理目的。

(三)管理的民主化与专业化

企业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经济管理知识储备是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先决条件。专业化的经济管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人性化。对我们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管理模式的民主化更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国经济灵活性的发挥。

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管理方式的发展也正体现出一种全新的态势。这种发展趋势不但有助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一)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在任何一种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管理制度不但能够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基本的章循支持,同时还具有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功能。在经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过程中,适时的将人性化管理纳入其中,逐步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关于人性化部分的要求,可以充分体现企业实施相关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使得企业各种工作在顺从民意的前提下能够取得更快、更高效的管理效果。

(二)转变管理观念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趋势下,我国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正确认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充分注重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将其置于企业管理和运行的重要位置,在经济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让经济管理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体现适宜的人性化和充分的现代化,不断完善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经济管理机制。此外还要注意专业性管理人员作用的发挥,选择性的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营养成分,在管理安排中培养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的民主意识,不断优化经济管理方式,推动经济管理全面、科学的发展。

(三)注重经济管理模式的民主化

管理模式的民主化是促成经济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实施的一种关键因素。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得当、管理工作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和管理模式是否具有充足的民主化体现有直接的关系。在决策重大经济管理问题时,企业应让民主化管理发挥其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影响企业战略走向的重大管理问题上,可以通过范围内的全员表决对其予以确认。在实施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历程中,经济管理模式的民主化能够更为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新要求,这种方式能够使企业更好的进行经济管理决策,有助于企业管理目的的达成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结语

第6篇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导致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国际生产关系的改变。谋取超额利润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基本动力。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依据 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地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使得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利益相近的国家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战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付诸应用,促使世界生产力飞快发展,国际贸易明显增长。经济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彼此渗透的现象益见普遍和深化。由于一些国家的人种、语言、文化、宗教、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大致相同或较为接近,逐步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借以谋求获得各自的最大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各国有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朝向地区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地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国家实行经济联合,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各个成员国的经济结为一体,形成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通过条约的形式,结为紧密程度不同的经济联盟,建立超越国家的管理机构,允许成员国的商品在本地区中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地区性的专业分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经济一体化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国家间关系的重新调整和组合,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在世界范围内国际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和组合,它是由多个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所构成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基础,各个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构筑部件。正是许多区域经济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才使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的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深入、科技进步加快、国际竞争加剧的格局下,要素跨国自由流动数量增加、速度加快、范围扩大,致使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相互依存性愈来愈强。它是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互相往来、紧密联系的的现状和趋势,构成基础是各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它反映的是一种外部的推动力量,是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二者的共同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的一种经济联系,在形式上是生产、贸易、资本、金融的国际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总体概括,指的是一种状态和趋势,构成基础是国际上各个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它反映的是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从外部争取更多的利益的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愿望和要求,在形式上是一个经济组织,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实质是经济活动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使参与其中的国家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使经济利益相近或经济互补的国家结成为一个个的整体,对内对外采取共同的政策,行动步调一致,这样可使成员国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为各个国家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提高成员国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和必然趋势,是各个国家以单独国家或以某一区域经济集团成员的身份,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来,加强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使各国经济上更加互相依赖,交往更加频繁、更加全方位。这些实践活动的直接影响就是促使在地理上具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更加自觉地结成各种各样的、程度深浅不一的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或经济联盟。所以,经济全球化使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愈演愈烈的特点和走向。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使各个国家更加开放,促使各个国家看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努力寻找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佳位置;会使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好的配置,最终提高全世界的生产力水平,也会使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依据

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态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其中只有一种成分占支配地位。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即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以国际专业分工为基础,以国际交换为纽带,并把其他各种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的世界经济体系。既然当代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那么,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在当今的国际经济活动中起支配作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直接表现为资本对于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逐,并且不以国家的、民族的界限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必然要超越民族的国家的界限而以世界做舞台。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国际制度,资本主义的任务就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要更加充实这个市场,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并且建立一个庞大的贸易、金融与投资的国际经济体系。到这时,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让本国现有的工业和农业获得进一步的繁荣;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破国家界限,扩大到世界范围。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谋取超额利润,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强制采取各种政策极力进行经济渗透,广泛拓展贸易市场,从而不仅使社会生产关系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而且更进一步促使其发展成为广泛的国际生产关系,也就是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服从追逐超额利润的要求,国际垄断资本不断进行克服其内在矛盾的尝试,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性集团化正是这一尝试。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国家垄断和超国家垄断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主体。经济上的超国家垄断的调节作用已经超越一个国家的界限,具有国际性质。超国家的垄断形式采取各种国际组织形式,运用各种国际经济政策手段,积极的规划进而迅速的实现资本主义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国际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高度发展,其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得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追求增值仍是资本的的生命力。世界各国社会制度不一样,但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都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各国无论自主还是被迫都会走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道路。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和各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积极影响

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但它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这些变化正在对世界政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大家遵循共同制定的制度,就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甚至可以超出经济范围,就相互之间的一些政治外交领域的敏感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经济区域化取得的成果、解决的问题不仅仅限于经济范围,而且在政治外交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壁垒逐步降低直至清除,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在比较优势的作用下,资源将在其成员国和产业部门间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将会提高,从而降低成本,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欧盟”统一市场使其成员国GDP提高,创造就业机会,并将改善其成员国政府的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亚太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增长率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影响。战后以来,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越来越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这同制成品贸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加强这种趋向。因为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区域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为了绕过集团的贸易壁垒,在其它集团建立基地,以分享集团化带来的利益,美国、日本和西欧之间相互投资和企业兼并达到巨大的规模就是例证。为了加强科技方面的竞争,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正在加强联合科研。如欧盟正在进行一系列联合科技研究项目。同时,跨国集团的联合科研也在发展,主要是美日欧之间,目的是为了相互取得最新科研成果,不致在科技竞争中落后。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也在加快,发达国家已经吸收和正在吸引人才流入。

有利于区域经济集团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二)消极影响

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西欧国家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并从传统产品、农业产品转向保护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诸如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加强非关税壁垒;加强管理贸易。这些保护措施扭曲了贸易流向,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仅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纺织品限制一项就使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大幅减少。

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尤其是像APEC这样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集团,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南北矛盾会依然存在。从全球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会加剧这种不平衡,从而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集团内发展中国家对集团的依赖性进一步加深,集团外的发展中国家将处于更加孤立的困难地位。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

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例如在欧盟进入第三阶段后,货币政策将由各国转交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执掌,这就要求成员国完全放弃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和回避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影响,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甘士杰,黎国昆,蔡志云.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经济环境;十二五;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1-0038-05

一、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发展态势

起源于2008年美国华尔街进而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调整,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孕育着许多新变化,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但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但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仍将受到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一是从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看,由于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损失、流动性紧缺和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依然严重,仍面临巨大的去杠杆化压力,剥离处理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需要注入上万亿美元的资金和耗时数年。二是从世界经济面临的调整压力看,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世界经济难以重现危机前几年的快速增长,需要在调整中逐步恢复。三是世界经济复苏还会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美元贬值和未来流动性过剩,有可能在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形成新的价格泡沫,影响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此外,发达国家失业率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增大,以及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也会制约和干扰世界经济复苏。

但也要看到,仍存在诸多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利因素。一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政策措施看,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大规模综合性措施,这对恢复当前市场信心、扭转经济下滑、促进经济复苏将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纷纷加大相关领域的投入,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促进世界经济长期增长。二是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还将不断取得新进展,资源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仍将继续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三是从以往世界经济的增长趋势和波动规律看,金融危机虽然会造成经济短期减速甚至衰退,但不会改变世界经济长期增长趋势。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导致世界经济大幅下滑,但根据以往规律,世界经济在“十二五”时期还是有可能逐步回升到长期年均增长水平。

我们预计,“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逐渐恢复增长,总体呈现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5%,2012年将增长3.8%,从2013年起增速将达到不低于4%的正常增长。据此预测,“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仍有可能达到3.8%左右。

(二)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将有所缓解

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全球经济失衡为代价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对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强制性调整,这种调整虽然有助于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但却是以全球经济衰退为代价的。

从中长期看,要想实现世界经济的平衡可持续增长,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爆发,必须对以往难以持续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主动调整。美国等发达国家必须转变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模式,适当提高储蓄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需要调整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适当降低储蓄率,提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全球产业仍将继续向有成本和市场优势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决定了现行的全球贸易失衡格局难以根本消除;加之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因素也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因此,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虽会有所缓解,但不会完全消除,实现世界经济的平衡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产业调整转移将出现新变化

金融危机后,特别是在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入发展。其一,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远高于以往,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独立发展,也不可能单方面采取保护主义措施而不受到其他国家的抵制和报复。当前出现的保护主义倾向不可能无限制地加强,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大趋势。其二,虽然经济全球化还会不断受到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干扰,但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依然存在,加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其三,随着金融危机的平复和经济的逐步复苏,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以及扩大市场开放和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在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同时,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也将出现许多新变化。一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和推动产业化进程,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的调整重组,推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二是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仍将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会计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更加重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和更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以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奋起直追,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三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相互交织,从而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

(四)国际贸易投资将再趋活跃,但会受到保护主义的干扰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影响重新走向复苏,预计“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还将再趋活跃。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推动产品内和产业内贸易扩大,并带动相关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增长,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机会。二是从发展趋势看,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将继续深化,区域内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流动会更加便捷,区内贸易和投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将创造出对绿色产品、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大量新的需求,带来更多贸易和投资机会。

但是,“十二五”时期也存在一些制约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再平衡调整,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减少消费和提高储蓄率,降低进口需求,制约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从而抑制国际贸易的增长。二是金融危机后各国就业压力增大,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增强。三是发达国家对来自新兴发展中大国的投资和收购兼并活动,有可能设置更多的障碍和采取更多的限制。

“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将再趋活跃,重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预计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速将恢复到5%~7%的正常水平,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维持在25%~30%之间,全球贸易失衡状况有望缓解;跨国直接投资将逐步回升,年均规模有望重新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跨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绿色产业将成为跨国投资的重点领域。

(五)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更加突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大

“十二五”时期,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大,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其一,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本。其二,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重新恢复增长,全球能源资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而能源资源的供给增长有限,价格仍有可能再度大幅上涨,加之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未来能源资源供求紧张和价格高位波动都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三,随着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约束的不断加大,世界各国必须对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负面效果进行深刻反思,转变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六)新兴经济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球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对比将继续此消彼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增大,主要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显著增强,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其一,发达国家将继续受到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即使经济复苏也只能维持低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转向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将推动经济恢复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大,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也会明显提高。据推算,到2015年,美国、欧元区、日本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分别为18.9%、13.5%和5.3%,比2008年分别下降1.44、1.39和0.84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达到52.2%,比2008年上升4.7个百分点。其二,金融危机爆发后,由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已经取代八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的主要平台。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继续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还会争取到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从而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其三,虽然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领先的优势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维护自身利益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七)国际货币体系孕育新变化,但美元主导地位难以改变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也将面临新的调整和变革,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将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一是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世界各国对美国恢复金融体系稳定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纷纷采取措施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以规避美元贬值带来的风险。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金融市场交易和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有可能因此降低。二是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虽然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我国“十二五”时期还难以出现根本性改变,但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将不可避免地朝着弱化美元地位的方向发展。三是随着新兴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深入发展,美元的独霸地位不仅继续受到欧元不断成长壮大的制约,而且将受到来自人民币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挑战。不断增强的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趋势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加均衡和公平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我国“十二五”时期,美元仍将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将进一步削弱,国际储备货币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元化,有可能形成由美、欧、中三大经济体货币共同主导的格局。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未来世界各国有可能效仿欧元区的做法,探索建立世界中央银行和全球统一货币,彻底打破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运行的不合理格局。

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带来许多新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还将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走向复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领先的优势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需妥善加以利用的机遇,也存在需妥善应对的挑战。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主要机遇

1.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仍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资源、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还将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仍将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诸多机遇。一是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规模扩大和进一步开放稳定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二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拓宽能源资源供应渠道,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能源资源供应保障。

2.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争相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预示着未来全球产业调整发展的方向,这为“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的新契机。其一,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其二,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正在全球兴起,但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步伐,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变我国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处于低端的不利地位,提供了重要契机。其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提供了重要机遇,发展这些绿色新兴产业也有利于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美元国际地位削弱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削弱,在长期有可能大幅贬值,这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其一,美元国际地位的削弱将刺激国际储备货币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提供更大的空间。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具备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物质基础,人民币完全有可能最终成长为与美元、欧元等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其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中国等新兴大国在推动建立更加均衡和公平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这将有助于我国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其三,为寻找更加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许多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为人民币首先实现区域化带来新机遇。我国也适时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和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进行了有益尝试。

4.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此消彼长,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这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提升国际影响力带来诸多机遇。一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进行改革,增加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这将增加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扩大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的影响力。二是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正在取代仅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金融事务中最为重要的对话磋商协调机制,全球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三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这有利于我国和发展中国家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主要挑战

1.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加大了我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十二五”时期,我国增加外贸出口将面临更多外部因素制约,难以继续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紧迫性加大。一是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不利于全球需求恢复,外需减弱将制约我国出口快速增长;二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由于这些国家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其进口需求下降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有可能加强对国内市场的保护,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措施势必增多;四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很可能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为借口,设置诸如碳关税之类的绿色壁垒,严重影响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

2.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不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大,而且发达国家也会从各方面施压,要求我国承担减排责任,这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应承担强制性定量减排责任。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既要维护自身的发展权益,也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3.国际能源资源争夺加剧继续影响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能源资源供求紧张暂时有所缓解,但供求关系长期偏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受政治、经济、安全等因素影响,国际上围绕能源资源的争夺还会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能源资源供应安全;二是出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家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设置种种障碍,有可能影响我国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三是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仍有可能继续大幅上涨,能否以合理价格稳定地获取能源资源,始终是确保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和降低工业化成本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4.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干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还会继续干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一是除了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外,诸如碳关税之类新型保护主义措施还会层出不穷,加之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还会增多,并由此引发更加频繁的贸易摩擦;二是我国正在成为对外投资大国,会有更多的企业本着互利共赢原则“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但也不可避免地与东道国发生利益纠葛,一些国家出于种种考虑,有可能采取各种形式的投资保护主义措施,防范和限制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三是我国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正处在快速成长期,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将更多地进入到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但由于金融行业的敏感性,一些金融业务会受到金融保护主义措施的限制而无法开展。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策略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既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机遇总体大于挑战,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我们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

(一)扩内需、稳外需,增强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在“十二五”时期,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也要千方百计稳定外需,继续发挥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重点是着力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力争使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38%提高到50%左右。一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下决心调整宏观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份额,降低政府收入份额,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扩大消费。同时,在微观分配上,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与劳动要素所得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解除群众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要结合财税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减少对居民正常消费的“挤出效应”。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和调整消费结构。要净化消费环境,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惩治力度;还要大力发展方便群众生活和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的各种服务业,扩大服务性消费;此外,要扩大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在稳定外需方面,重点是稳定传统的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稳定现有促进出口的政策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保持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为出口企业创造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二是继续推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要继续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继续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同时,鼓励和支持出口量大的传统优势产业开拓建立海外自主营销渠道,在延伸价值链的同时巩固海外市场。三是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大力开拓新兴市场。要加强对贸易保护主义新情况新动向的跟踪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贸易摩擦预警、应诉和应对机制,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渠道,主动防范、积极应对和努力化解贸易摩擦。通过加强双边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推动多边贸易谈判等方式,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二)抓机遇、调结构,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也要采取必要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要使我国经济发展尽快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更多地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顺应全球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全面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谋共赢、防风险,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仍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外部机遇。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也要趋利避害,更加重视防范和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负面影响,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一是加快形成双向开放格局。在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引导我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提高能源资源的供应保障水平,逐步形成双向开放格局。二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经贸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尽量错开产业竞争层次,进一步扩大进口,逐步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与世界各国共同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三是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立健全国际经济风险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重点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和能源资源供给安全,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立以产业安全为基础的外商投资准入审查和监测系统,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8篇

在人类文明史上发生的几次重大的技术工业革命,都是影响国际经济周期发生规律的重要因素。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也促使了国际经济周期的历史性变动,这样的周期发展有五个阶段,首先是最早发生的机械时代,时机械技术应用到工业中的改革,后期有出现了蒸汽的动力使用,这促进了国际经济周期的转换,下一个周期的到来。在后来的岁月中有陆续的出现了新型的技术改革,应用于铁路的发展,逐渐的过度到电力能源和重型工业的发展时代,国际经济周期经历了新的转变改革。现代文明进程中出现的“福特”科技,到当下的信息技术,都是主要引导国际经济周期出现变动和改革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据定了各个国家的工业进步文明历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也带动了人来的文明。

二、当前国际经济周期特征

目前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进步的科学技术体系作为坚强的支持后盾,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发展指导因素。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跟随国际经济周期改革而变化,在国际经济周期的波动趋势中,产生了对当下经济的巨大影响,根据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状态分析,以此来了解当前国际经济周期的特征,这是非常有利于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的有力依据。根据当下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本文理顺出当下的国际经济周期特征。

1.全球的经济互动增强,统一发展形势加快。伴随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被传递在各个国家和城市之间。因为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很轻松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海外的商品,在商品交换获得价值中,无形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互通和发展,有效的增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严格执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努力的发展个国家之间经济的交流和沟通,是势在必行的时代要求。在不稳定的经济周期因素影响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商品流通和交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面,但是最根本的都是体现了国际经济周期对全球经济互动的巨大影响,让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了一次统一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国际经济交流。

2.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力增强。虽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摸索发展的途径,但是避免不了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在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中出现的不能预料和估测的事件,都会导致经济收益的波动,然而这样的浮动又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触动。在偶然性的波动发生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了政治措施实施而产生的影响,或者是有自然环境因素的触及,再者就是出现了一些经济政策上的调动,这几方面的原因都是整个世界经济受到的最有影响力的偶然性因素,是导致国际经济周期受到牵制的外力因素。

3.国家政策引导国际经济周期的提升意义。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都要遵循国家和社会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适应自己本身的国情发展要求,在以国家政策为主要指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世界贸易交流是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国家政策的规定范围之内,满足国民需求,进行自身的经济措施调节是非常必要的。社会经济的自主调节需要和国际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相互结合,这样的融会能够有效的提高市场的经济收益和发展。为了进行经济的持续收益发展目标,必须恶业结合国家政策提出的发展要求,进行整体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控,能够有效的组织在国际经济周期影响下出现的经济发展波动,对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往来的势态都很有带动作用。

三、国际经济周期研究新进展

在传统国际经济周期的分析方向上进行初步理顺,针对国际经济周期中存在的三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首先是国际经济周期的同时效性,因为全球经济贸易的有效往来促进了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有效发展的同时,国际经济周期也跟随这样的现状出现了广泛的深入影响,不再单一的国际经济周期影响因素中,增添了同时效的预测能力,虽然同时效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力还存在浮动的可能,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全球经济的互动形式正在悄然袭来。其次就是会国际经济周期的传递方式,在世界经济交易过程中,各界的学术研究者针对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传递方式进行分析,发现通过经济周期的传递方式,能够引起国际经济周期的波动,是对世界经济交流有巨大影响的。新型的国际经济周期影响因素还有商品制造者对国际市场的期待,因为市场需求的影响力能够强烈的刺激国际经济周期的传递。国际经济周期在传递的过程中,导致了世界市场经济的波动,很大程度上也让市场和生产厂家也非常的注重经济发展的传递结果,传递结果很到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经济周期的变换和改革模式。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保持稳定 通货紧缩

一、美国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有: 第一, 近来, 美元对欧元和其他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呈现持续下跌的态势, 而且自称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却保持不变, 这里显然不符号市场规律。第二,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这同中国政府人为控制人民币汇率有直接关系。第三, 人民币汇率的人为低估, 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急剧增加, 正在日益威胁着美国的制造业和就业市场。当时, 美国34位众议员表示支持一份拟对中国实施惩罚性关税, 以此惩罚中国对汇率的控制的提案。如果确实如此, 美财政部就必须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足以抵消人民币贬值程度的关税。《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是七大工业国迪拜会议的一个议题。美国会联合欧日携手施压人民币升值。

美国要求人民币十足升值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罗格夫说, 美元缓步下跌“是非常正常的趋势”, 有助缓解美国经常账目赤字居高不下的压力,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看到美元稳步下跌的原因所在”。罗格夫表示, IMF 的政策是支持中国政府逐步让汇率更有弹性的目标, “放手让货币升值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被允许发生的”。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出口会受打击, 经济将会下滑目前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强大的竞争能力, 不是依靠低估的人民币汇率而获得的, 而是依靠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人民币汇率上升, 意味着出口企业的成本相应提高, 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出口企业利润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到出口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最终导致出口的减少。出口与消费、投资构成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 出口的萎缩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2)会出现更多的不良贷款, 严重影响金融体系安全, 甚至会引发社会危机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优势降低, 外向型企业的效益必然下降, 特别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所受打击更大, 其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停产乃至破产, 而中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是主要来源, 这必然会导致银行出现新的呆坏账, 这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必然形成巨大压力, 甚至会引发系统危机, 严重者会引发社会危机。

(3)对缩小贫富差距, 打压股市、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不利人民币升值, 将使以外币计值的国民财富增多, 但同时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数字鸿沟”也会越来越大。另外, 人民币升值将会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 过多资金的注入有可能导致房地产业和股市的价格背离经济基本面, 出现“泡沫经济”,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留下后患。

三、人民币升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对全球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损害中国商品物美价廉, 畅销世界, 使得所有进口中国商品国家的消费者得到了经济上的好处, 以美国为例, 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1000 多亿美元的商品, 从玩具到家具,从服装到鞋帽, 从冰箱到空调, 几乎遍及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人民币升值, 将会使这些商品的价格上升, 美国消费者将不得不为此

付出更多的美元。

(2)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与起伏不定的全球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国经济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美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2.3%; 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3.1%,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增长国,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急剧下降, 这对于本来就增长乏力的世界经济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 将会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3)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原来是日本, 自从20 世纪90 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低迷状态后, 这一角色便为中国所取代。现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对亚洲经济至关重要, 亚洲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赤字是100 亿美元, 中国同东盟双边贸易额过去10 年增长了6 倍多, 2005年, 将突破l1000 亿美元, 这说明中国的发展状况对这些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有人估测中国今天对亚洲GDP 的整体拉动作用, 高达40%左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也表示, 人民币现在的浮动空间正合适, 不能贬值也不能升值。蒙代尔表示, 中国是美国之外另一个世界经济成功的例子。

四、结论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与世界经济已是休戚相关。世界正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分享到越来越多的好处。因此,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 从根本上说, 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均跃.人民币必须保持稳定[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2009,(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