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诗教学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1 17:12: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诗教学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古诗教学思考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71-02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情趣,它通过凝练精美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广阔无限的意境和空间。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出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更可看出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和文学功底。可见,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情感和意境美,提高古诗教学水平。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量也较少,这极大地影响到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按这样的模式进行:读古诗――教师逐句分析诗句意思――写出诗句意思――生背古诗、背诗意――抄写古诗――默写古诗。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样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开辟古诗教学的新天地,就成为教师的一大课题。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优化朗读训练,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通过抓字眼,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美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活动。“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对于语文,尤其是对古诗词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古诗词的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诗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或道德观念。每教一首古诗词,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体味作者丰富深沉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例如执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引发学生理解作者背井离乡,经历了人世沧桑,终于叶落归根,但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凄凉无奈的思想感情。

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少小”至“老大”,岁月长久,期间有几多翘首,几多等待!但终于回来了,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尽头,这是何等欣喜!

师:“乡音无改”是自己乡情的真实流露,也是老大回乡,叶落归根的原因。但自己“鬓毛”已衰,青春已不再来,这是多么可悲啊!

师:下面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明故乡的民情风俗依旧,故乡人民好客热情依旧,但可惜彼此互不相识,形同陌路之人,更勾起自己的沧桑之感。

这些深沉的感情,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地体会和感受。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领会古诗词表达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会诗词中创设的意境美是诗词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这也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目的。领会作品中的意境美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学生抓住构建意境的物象展开想象,实现意境的重现和重建。

例如在教张籍的《秋思》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见秋风、意万重、匆匆、又开封”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是什么引起诗人的思念?是秋风?秋风无形,何以能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秋风、柳条等是诗人寄托思乡的物体。在这首诗中,诗人见到的是什么?生纷纷回答:诗人见到的是落叶、是大雁南归。是啊,这落叶归根,大雁南归,不正是诗人的思绪的表达嘛!这“见秋风”足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意万重”指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哪些呢?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来,诗人在思念谁,他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组相互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对家的深切思念。

“又开封”是指将信封再次打开?这只是个细节描写,通过这个细节,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你就是诗人,你可能又在想些什么?

通过诱发学生想象,领会古诗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字字珠玑,句句瑰宝,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知诗词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首先要求学生初步朗读,读准节奏。诗歌的朗诵有明显的音乐性质,无论新体诗、旧体诗,都要讲究节奏,或整齐划一,或长短不一。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其次要进行表情朗读,体会情感。这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读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其中“洛阳城里见秋风”这一句在朗读时,“见秋风”可以读轻一些,读得缓慢一些,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意万重”可读重一些,特别是“万”字,还可拉长声音,使人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但一时之间却不知从何说起。再次要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学生如能熟读成诵,那么诗词的语言将会是学生自己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运用整理,将诗词的语言融会贯通,化为己用。

五、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都凝结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但有时不同的诗当中所凝结的感情和构建的意境有相似之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由此及彼,把不同诗词中的某些共同点找出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加深理解。我们不能每教一首诗就只局限于在这首诗中进行纵向剖析。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横向联系,将不同诗词中的某些共性找出来,让学生在联想比较中加深印象。

例如教吕岩的《牧童》,这首诗中的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可联系栖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也可联系雷震的《村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因为这些诗句所创设的意境有相似之处。通过牧童、牛、短笛等物象展现了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第2篇

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困难 课标 课后练习 比较对策

1.初中古诗文教学常见困难

(1)老师要求学生记住文言词语的意思,学生不去记,或者记不住。(2)老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3)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4)进行句子翻译时,总要掉词漏译。

2.教学初中古诗文的依据

2.1 课标要求: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2 语文教课后练习题设置。第二册:《伤仲永》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木兰诗》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孙权劝学》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口技》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短文两篇》二、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狼》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六册:《公输》二、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孟子〉两章》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鱼我所欲也》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庄子〉故事两则》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曹刿论战》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愚公移山》二、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异同。

2.3 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从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方面,在初中阶段要教会学生朗读文言诗文,读准停顿节奏,注意句式语气。另一方面,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是能阅读文言的必要前提,因而这样的练习贯穿文言学习的全过程,不过,这种要求的量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用“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等形式,显然是强调文言词语的解释、积累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也即必须在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这也是学生学习文言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关于课文内容理解,思想情感体验及评价的思考题,如《童趣》的第一题是这样说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立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这表明文言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把文言当作“语言工具”来教,另一个目标则是它的人文性,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育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笔者认为,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3.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我认为,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分析,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感。最终学生感觉到没多大意思,老师也感觉到教古诗文很吃力,效果还很差。因此我们要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由自主深入进去: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其语言,美充满情感的朗读,体会其情景美;带着想象去朗读,体会其意境美;惟有如此,我们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1 在赏析中学会鉴赏美。

3.1.1 领悟美的意境。古人写诗贵在含蓄,常有言外之意。我们学诗,要从读入手,批文入情,体会诗作的饿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阴韵和谐、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风光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夺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此艳丽动人的画面,如此春意盎然的景象,单就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够的。课堂上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观看flas,或给课文配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和联想,脑海中重现诗所描绘的画面:黄四娘家门前,是一片花的海洋,少女仰头而观,书生低头吟诗,孩童嬉笑不绝,诗人自己则徜徉在人群中,花海下;看到蝴蝶翩翩起舞,听着早春黄莺清脆的鸣啼,不由诗兴即发,边走边吟。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早春景象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再让学生全体起立,闭上眼睛,背起双手,一起朗诵全文。那是何等的享受!

3.1.2 品位美的语言。古诗表情达意,往往运用夸张、比拟、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且凝练,读起来常给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反复推敲,领悟写法的巧妙。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情达意提供借鉴。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冬雪喻春花,构思巧妙,想法奇特,描绘出了边塞一夜大雪,万树挂白的壮观景象;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雪后的群山喻为游动的银蛇,把雪后的丘陵喻为奔驰的白象,景象壮观,意象阔大,实在是妙绝;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用社会和自然中现象,揭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言简意赅,又流露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情感。这些诗句经学生揣测玩味,必将沉积于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之中,化为学生人格气质的底蕴。

3.2 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大力提倡背诵课外古诗词,尤其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应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累。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古诗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就会逐步养成。我们经常展开以下活动:

3.2.1 开展“每课一诗”活动。自七年级开学始,就借着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浓厚兴趣,要求每节语文课前,全体同学共同朗读背诵预先抄在黑板上的一首古诗词。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效果就不求自现。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思考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积淀,能够起到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确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并且要仔细研究分析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提升古诗词课堂效率。学习古诗词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一、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课堂的意义

其一,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古诗词是意境美、韵律美以及哲理美的三种结合体,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其中的美。由于小学生还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并不具备辨析鉴赏能力,只能从事物的外观上辨认出丑或美,缺少体会其中内在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词本身就具备的内在美条件,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阐释其中含蓄美以及古代文人骚客在诗中寄托的情感、壮志凌愁,使学生提升内在美的鉴赏能力。

其二,古诗词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若想提升小学生创造力,就要为小学生创造有利的想象空间。古诗词虽然篇幅较小,内容简练,但在这其中包含着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凝练。由此可知,古诗词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以及艺术创造力,小学生若想充分领会古诗词其中的涵义,就要深刻体会诗中的意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少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小学生可以借助古诗词尽情的发挥想象力,在主观头脑中形成诗的画面。大多数的古诗词意境都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小学生可以凭借对古诗词的理解,形成主观印象,与此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帮助小学生丰富语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其写作能力。

其三,古诗词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品德。古诗词中较好的体现我国古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以及生活的思想认识,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小学中加强对古诗词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我国经典;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产生爱国情怀,提升道德品质。

二、在实际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比较容易忽略整体教学。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都先从古诗词读音校正出发,之后对句子逐句翻译。这种方式顾然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但其并没有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只强调对字词的解释,并没有了解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因此,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更应该强化古诗词其中意蕴。

在平常的古诗词考试题目中往往只注重对古诗词背诵情况,很少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由此可见,多数的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都是单板的,只通过背诵并且依靠主观形式去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少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语文教师若想提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的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深入研究分析古诗词的合理教学方式以及其重要性,以此为根本立足点开展古诗词教学课堂。

三、改善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古诗词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部分之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入情感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人所处的空间意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在小学语文《绝句》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正式进行之前创设教学情景,带给学生春天来临的感觉,使学生在情景中展示阅读风采。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我国古诗的创作多数都来源于田园山水、因此从诗中就能够透露出一幅完整唯美的山水画面。同时在山水画面的表现之外,还寄托着诗人的主观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生领会诗中意蕴之后,在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带有情感的山水画。但需要注意到的是不同学生对这幅山水画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的测重点不同。

(三)丰富古诗词教学内容

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在创作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难以对古诗词其中的涵义以及文化背景理解与掌握,因此。就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下查阅相关的诗人背景、兴趣爱好等资料,帮助小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诗词内容,有效加深记忆与理解。例如:在《石灰吟》中,其作者是于谦,教师可以阐述其是明朝民族英雄等内容,由于其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可以将《墨梅》放在一起对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综合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有必要承担起古诗词教学责任,并对古诗词教学课堂作出反思,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将古诗词培养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做好我国古诗词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闻俊媛.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2).

[2]薛俊林.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的相关思考[J].课外语文(下),2015,(12).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美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良好意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古诗,这些古诗都是经过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是美的化身。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对故事的学习就是教授学生怎样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可以达到通过想象再造美的目的。

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对古诗中的音乐美进行发现

诗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与音乐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了。有一句话形容诗音乐之间的关系特别贴切“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流动的歌”,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诗中蕴含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古诗中的这种音乐美与节奏美深深的蕴含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学教师为古诗进行的设计往往是通过阅读来对古诗中的美进行感受,通过对古诗的反复诵读去感受古诗中的美感。诵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首先进行示范,通过是示范使学生对语调和节奏进行掌握,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录音,让学生们在聆听中去感受古诗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读,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熟了,而且在无形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逐渐感受到古诗中的节奏美与音乐美,通过反复的诵读,这种对美的感觉还会迁移到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可以使学生交际活动中语言的感染力。

二、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词义的比较对古诗中的精确美进行体会

“字少意多”是古诗的特点之一,因为历代的使人都在炼字炼句上下了大功夫,这样,古诗中就蕴含了独特的凝练美与精确美。比方说,小学语文中的《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就是诗人经过反复的锤炼最后才定下来用了“绿”字。一个“绿”字,使人们在对这首古诗进行诵读的时候,真切的感觉到了诗人用词的精炼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过”“入”“满”“到”等不同的字让学生与“绿”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的感觉到诗人“绿”字用的是多么的不同凡响。“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中融了诗人的想象,人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会很巧妙的将诗人的想象和眼中的情境联系到一起。只是一个字的运用,用词之精炼,内涵之丰富,这就可以看出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古诗中用字的凝练美和精练美就会有了非常具体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会为学生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学生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会在选字炼句上加以注意。

三、在古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奇观对古诗中的形象美进行感受

在古代,诗画是一家,在这两者之中存在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那就是都具有一种形象美,前者是视觉上的形象美,后者是表现上的形象美。比方说,小学语文中的第一首古诗《鹅》,在这首十八字的古诗中,大白鹅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只是四句诗就将鹅的声音、颜色、形态都生动的描绘出来了,通过颜色之间的对比以及形态之间的对比,为读者呈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形象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想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形象美,就要使学生的视觉器官充分的调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对画中的形象美进行体会。可以安排学生对自己的想象进行绘制,通过彩色诗意图的绘制,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很多古诗中还具有一定的音响美,比方说,小学语文中孟浩然的诗歌《春晓》,整篇古诗从听觉的角度对春声的美进行了细致的描摹,通过对《春晓》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范围内的春色之美,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器官的活动,从股市教学中感受到了声音美。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向我们传达的就是一种意境,何为“意境”,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情与物,物与我的交融。比方说在小学语文《登鹳雀楼》的学习中,前两句对登楼远望的景色进行了描写,整个画面的景色非常壮阔,整篇古诗中都在洋溢着一种雄浑的意境美。在学习《江雪》时,整篇古诗描绘了江面上老渔翁江心垂钓的画面,从诗中透露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意境美。

对于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对学生的诵读进行引导,1)反复诵读。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就会沉浸到古诗中的意境中,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想象随着诗人创造的意境驰骋奔腾。2)对学生的视觉感官进行调动,使古诗中的形象得到再现。小学生的年龄段对事物的感知还停留在形象的层面上,他们往往会对形象的反应比较敏感,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这种特征,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充分的利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一些幻灯片进行教学。3)通过教学语言的运用为教学创设情境。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领会古诗意境的引导,教师可以在教学语言中运用生动的形象,对学生的听觉器官进行调动,使他们的想象得到激发,从而走进古诗的意境。4)课堂转移。因为课堂环境受到了时空的限制,往往会对学生们理解古诗的已经产生阻碍作用,所以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课堂转移,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五、在古诗教学中对诗人的情感进行体会,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古诗的人格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古诗作品都展现了诗人人格的高尚,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学生的精神也会受到陶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古诗的时代背景向学生们做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诗人的思想状况和生平有一定的了解,带着这样的理解去学习古诗,通过诗句中塑造的形象感受诗人的真情实感,从而受到诗人人格美的感染。比方说,在小学语文《示儿》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一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形象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生的情感。

总结:

综上所述,古诗中语言的音乐美、精确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的人格美,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在古诗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的各种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勇奇.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1(26).

第5篇

一、了解诗词背景,感受人文情怀

人文,即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类文化现象,其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陶冶学生性情,磨炼学生意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每一首古诗词都拥有丰富的背景知识,例如诗人的生平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前人的诗词赏析以及诗词的题材等。利用背景知识引入诗词教学,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获得作者意欲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深刻体会。古诗词的创作是诗人的经历、感受以及思想的体现,每一首诗词,每一句诗词都蕴含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在诗词背景的学习中渗透人文情怀,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社会的本质,理解生活的真谛,接受人文教育。

例如,在学习《相见欢》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李煜的经历,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学习《石壕吏》时,可以为学生讲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百姓的愁苦问题拥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让学生懂得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体会关心民生疾苦的重要意义。在课前,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适当收集诗词的背景资料,提升动手能力。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将自己收集的背景资料与大家分享,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二、分析鉴赏语言,培养人文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诗歌的创作技巧,也要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帮助。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是文化情感培养难度也很大,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在诗词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解诗人的用词用意,让学生形成对诗词内涵的深刻认识,在情感上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进而发现生活之中的美好。

例如,教师在教授《早春》一诗时,“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既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也使用了写作技巧。诗句利用倒装的形式,将早春小草萌芽的样子描写得活灵活现,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独特魅力。在学习“僧敲月下门”一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句诗中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敲”字的妙处,了解诗人的情感。在对诗词的分析与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诗句内涵,将人文性渗透到诗词教学中。

诗词既需要讲解,也需要鉴赏,二者的学习过程相互结合,才能增强诗词的魅力。诗词是凝练的艺术,其事物描述与情感表达具有较大的跳跃性,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好指导,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诗词鉴赏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意境鉴赏,二是情感分析。意境与意象紧密相关,意象组合能够构成不同的艺术境界。

例如,在讲解《山居秋暝》一诗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诗词“空山”“雨”“松”以及“清泉”等意象中体会诗人的情怀,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陶冶学生情操,增加情感体验,在发现诗词美好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在进行《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其编成简单的剧本进行表演,让其将母亲与游子之间的浓浓情感表现出来,体会平凡而伟大的母爱,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教化,树立感恩意识。古诗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小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教师应当合理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生是一个好奇心强,乐于探索的群体,正确的引导对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古诗词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实现小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朗读诗词内容,熏陶人文情感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经过朗读,学生能够理解诗词意义,明了诗人情感。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词的韵律,在平仄交错的诵读中体会诗词鲜明的节奏和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学生吟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配乐,让学生融入角色,体会诗词中的诗情画意。

例如,在吟诵《敕勒歌》时,可以为学生配以大气辽阔的乐曲,让学生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体会敕勒川的美丽图景,在耳畔回响牧民辽阔的歌声,感受其对家乡与生活的浓浓热爱,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6篇

1教师教育理念有偏差

教师对于成绩过于重视,经常出现为学习而学习的情况,将古诗词的学习放在了一个十分功利性的位置。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2学生压力过大

由于现在的应试教育太过高压,导致学生一味为了考试而学习古诗词,忽略了古诗词的深刻意义,不能体会其精髓。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加强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进程中,诵读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同时,诵读也是我国古诗词教学一直拥有的良好传统,对古诗词进行有感情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古代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学生可以利用诵读的方法来深化对于古诗词的记忆,并在脑海中进行古诗词场景的再创造,使得单纯的文字在脑海中变成了丰富的场景,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诵读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阅读的空间,通过对阅读方式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一首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可先进行范读,对于古诗词中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订正,随后让学生进行齐读或分组读,引导学生在多种方式的阅读中提高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兴趣。此外,诗歌是强调节奏性的。所以,老师应当给学生讲解一些节奏的知识,可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使之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最后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一唱三叹”之妙。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声情并茂,从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2介绍作者,了解诗情

了解古诗词的作者,也是了解其诗歌的一种方法。了解诗人的生平传记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得学生对诗歌以及诗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3理解诗词的题目

在理解一首诗的时候,应先理解其题目。有些诗歌通过题目就可以猜测出它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因此,老师在讲解一首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解题,通过解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4进行合理的联想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古诗词的美妙所在。很多古诗词都是用精练的语言,再配合各种意象,营造出各种妙不可言的意境。对此,可以让学生结合诗中意境进行无限的遐想,以此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真正意义。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可以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细雨微凉的空山雨后,皎洁的明月稀稀疏疏的照应在松林间,清洌的泉水沿着石头涓涓而流,水中的鱼儿自由穿梭游玩,竹林中不时传来浣衣女的笑声。通过良好的联想,学生可以感受到丰富场景,并在阅读和想象之间进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5实地感受,加强理解

教师应注意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重视实地感受。在教学中,利用家乡的地理优势,带领学生走向户外,通过领略风景的方式来感受古代诗词描绘的美丽场景,以此与诗人对话,体验“诗歌生命”的美。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勃发、灵感的闪现,也是诗人生命价值的最高诠释。如果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情感,必能达到学生、诗人之间情感的传达与体验。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诗歌拥有更强的表现能力,在字句之间往往能够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场景等等。也正是由于诗歌这种表现能力及其字句的凝练,教师才更应注重在鉴赏诗歌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更好地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对此,教师可以用语言拼读法。首先,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诵读,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然后,可以进行配乐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最后,再来有感情的朗读。我们都知道,诵读是理解诗词的基础,也是诗词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点拨感悟法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悟其中蕴涵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做一次“老师”,让其上台讲解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深刻感情,另一方面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提升其对于表达的自信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3讨论赏析法

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中国古诗词的语言、修辞都是极为精练的,这种精练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大胆的分享。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交流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4联想想象法

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古诗词的丰富场景进行想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加以辅助,如在教授的过程中配以音乐或者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古诗词进行创作性的描写,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配图,或者进行扩写。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体会。

5迁移拓展法

第7篇

对于聋校语文教学,许多教师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聋校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却有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何使聋哑学生在读古诗时,能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下面我们来观察聋校语文古诗教学的一个案例。

一、课堂案例及解读

案例片断1:

…… ……

师:诗人李白被后世誉为“诗仙”,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大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杜甫)

师:通过查资料,你对诗人杜甫有了什么样的了解呢?谁来说一说?(指一名学生说)

师:是啊,诗人杜甫只活了58岁,但却给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绝句》(板书,齐读)。

师:这首诗是诗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回到成都草堂时写下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

(课件展示画面和配乐朗诵)

师:欣赏完了感觉怎样?对,一个字:“美”。

师:王老师以前教过同学们几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家还能记得吗?

(生:①读;②查字典;③理解句子意思;④写写画画。)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自学这首诗好吗?自学时,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师:好,老师看到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我想听听你们是怎样读这首诗的。(生读)

…… ……

片段解读:新课程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聋校很多老师觉得学生已经是听力障碍了,思维水平明显滞后,不敢放手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片面的。聋生也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片断2:

…… ……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现在老师还想问问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古诗,你们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生说第一句诗意)

师:你从诗中读到两个黄鹂,黄鹂在干什么?在什么地方鸣叫?(生答)

(可能有的学生会理解成“两个黄鹂在鸣叫翠柳”,此时,要引导学生看黄鹂在什么地方叫,从而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黄鹂会怎样鸣叫呢?(生:叽叽喳喳、欢快、唱歌)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的耳畔依稀听到了黄鹂欢快的鸣叫声,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欢快、微笑)

师指导学生读。

师:一开始,我们就从诗人的诗中看到了黄鹂,听到了悦耳的叫声,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色啊?(生:美)

师:太美了,让我们继续从诗中发现美吧,接下来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行白鹭在蓝天上飞)

师:王老师注意到,他认为诗中“上”和“鸣”的用法一样,你们同意吗?我们先不要忙着纠正,老师请同学们用“上”来说说句子,可以吗?

(生说句子,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上青天”中的“上”和哪一个意思接近呢?(生:飞上)

师:两次展开你们的想象,白鹭会怎样飞呢?(生演示)

师:我们不仅听到了黄鹂悦耳的鸣叫,还欣赏到了白鹭自由地飞上蓝天,你们觉得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师领读。(生:个别读、小组读)

师:现在啊,我们发现这不仅是一首诗,还是一幅画。画面上有黄鹂、白鹭,还有什么呢?(生:西岭、雪)

师:怎样的雪?是一千年的雪吗?老师想问问你们,一年有几个秋季?那么,三秋、一千秋是实指吗?千秋雪的意思真的是一千年没有融化的积雪吗?(生,不是的,是很多很多年没有融化的积雪)

师:千秋雪,不是实指,那么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中,有没有相似的用法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点出“含”)这句诗中,老师还有“含”这一个词不能理解,谁能帮帮老师呢?老师想先请你们组词,好吗?(生说,师板书)

师:很好,我们再来想象一下,诗人是在哪里看到西岭上笼罩着皑皑积雪的?(生:在窗前)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窗含”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把“窗含西岭千秋雪”画出来吗?(两生画)

师:笼罩着皑皑积雪的西岭被嵌入窗框中了,感觉实在是太美了。(课件展示西岭雪的图片)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指导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师:远远地,我们看到皑皑积雪的西岭,再把我们的视线拉回,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生:船)

师:去哪儿的船?“万里船”和“千秋雪”的用法怎样?(相同)就是驶向很远很远地方去的船,我们称它为“万里船”。这句诗的意思是:门前停泊着要到很远很远东吴去的船。(指导学生读)

师:透过窗子,我们看到西岭上的积雪,我们还看到门前停泊着的船只,感觉到一种很壮观的美,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细细体会一下。(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片段解读:在让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学定教,利用各种适合聋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品读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语感。教师恰如其分地引领学生精读诗句,和学生一起走进诗歌,亲身体验美妙的诗歌意境,深刻领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感悟

古诗是聋校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聋哑学生的思维具有局限性,有的教师自己讲得太多,或者在提问后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自己回答。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感悟、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探究,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绝句》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味。

2.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读感悟古诗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读感悟古诗。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第8篇

一、诵读法

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具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古诗教学应以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指导学生诵读时,先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然后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重音、停顿等。在这样的诵读氛围中,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句意思。例如:《江南春》这首诗,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采用“读、评、再读、议”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从而将诗句的意思理解透彻。

二、联想法

具体做法可这样安排:先根据诗歌的内容提出想象要求,在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联系说话或讲故事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完善,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比比看谁想想丰富,谁描写的语言生动。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也喜欢古诗,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三、演示法

对于内容浅显、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特点突出的写景咏物诗,可采用绘画演示进行教学。可提前让学生绘制好彩图,也可以课上及时勾勒简笔画,或指导课后作画,培养学生的想象绘画能力。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我在引导学生学完后就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诗歌的意境。学生积极性高涨,画的画也十分美丽,表现了诗歌的韵味。而且我还将画的优秀的作品进行了展示,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一些古诗词,可让学生以演唱的方式展示。虽然我们无法按照古代词牌来演唱那些优美的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现代歌曲的曲调来演唱古词。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上课时就先给学生唱了一遍,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整节课中,我将演唱贯穿始终,课堂效果良好。

四、时代背景联系法

第9篇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法枯燥,缺乏美感。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公式化、教条化,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

2.学法单一,缺少灵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局限于课堂。老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所以,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校园古诗文化建设更是淡漠,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角度偏移,缺乏趣味。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讨

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肤浅的思考:

1.以读为本,体味美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得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要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2.以图配诗,感受意境。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意境。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例如,在教学《小池》时,可以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想象漫游,深入情境。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令学生兴趣盎然。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以诵读为主、辅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像、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

4.拓展阅读,以一带多。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应该寻找相关古诗,采用一首带多首的方式拓展教材,增加信息量。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可以进行启发式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品味,培养学生学诗的兴趣。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