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9 15:10: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社会化内容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竞技性质。由宗教习俗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H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竞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入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等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1)通过身体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的健康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色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竞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有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竞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对竞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3.竞技体育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需要。因此竞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3.1竞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适合绘画提供良好渠道。
3.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要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竞技体育活动,即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3.3竞技体育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竞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竞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到底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则、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课程论、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文献,查阅相关学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明确课程设置的状况。
1.2调查法
对毕业生发放问卷26份,收回26份,有效问卷26份;对在校生发放问卷67份,回收67份,有效问卷67份;对体育系(部)主任发放问卷50份,回收47份,有效问卷46份,回收率94 %,有效率92%。
1.3数据统计法
用EX(:EL软件对问卷的各项指标进行归纳统计整理,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绘制表格和图表。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传统体育教育与学前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区别分析
体育教育,英文名physical education,身体的教育,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分为传统体育教育和专门体育教育两大类。
关键词:体育教育;深化认识;自主锻炼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生终身体育教育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教育这个概念是最近一段时间才被提出的,在结合大学体育教育模式、融合大学体育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的深化推动了大学体育教育效率的提升。它激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学生的体育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本文对大学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大学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深化对终身体育教育的认识
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坚持终身体育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化体育教师和学生对终身体育教育的认识。大学体育教育相对来说已经比较自由,学生不用为了考试而选择一些自己不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正因如此,很多学生在接受大学体育教育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参与的热情。很多学生都会寻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拒绝参加大学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对此现象也多是睁只眼闭只眼,并不严加管理。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是非常有害的。而想要改变大学体育教育的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大学体育教师和学生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知,让体育教师和学生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学生才能在将来进入社会之后获得更好的发展。而终身体育教育正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为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深化师生对终身体育教育的认识,必须从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和教学计划等方面做出努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综合素质,加大对终身体育教学的研究,对大学体育教育实行科学管理。
二、树立自我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终身体育锻炼,最终依靠的还是人的自我意识。人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一项活动的意义,才能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因此,让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最关键的就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自我体育意识就是让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具有科学的态度,养成自己的锻炼习惯,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规划地始终坚持锻炼。而想要养成自我体育意识,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让学生自觉地把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融入自我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并把自我锻炼身体的意识一直坚持下去;其次,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每天坚持锻炼一次。明确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身体器官各部位的功能;最后对自己的终身体育锻炼做好规划,逐渐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三、加强体育技能培养,树立终身体育观
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表现就是体育教师对教授的内容和选择的方法有所调整。体育教师要更加注意对学生终身体育技能的培养,让他们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他们掌握几种比较顺手并符合他们的日常喜好、能让他们一辈子坚持的体育项目。培养他们终身热爱体育活动的习惯,形成准确的终身体育观和终身审美观,提升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最好时期,也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终身的体育锻炼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同的年龄段适合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是到了大学时期,学生的身体结构基本接近成年。因此,此时选择的体育项目已经适合学生终身坚持。所以,在大学体育锻炼过程中,选择一两项自己喜好的体育项目,坚持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至少坚持一个小时,自觉养成锻炼的习惯,使身体的各项技能都能不断提升,体验到身体锻炼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这样,学生会更加乐于参与锻炼,从心理上喜欢体育锻炼。
总之,大学体育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大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明确终身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深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知,完善和调整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要学生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以实现体育教育变革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协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热情,强化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整体效应;教学思考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等。根据“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下面就从获得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出发,探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从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体育教学是依照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的,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并且它还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体育课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而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体育教学,国际上并无统一定论。就国内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视、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这个过程不断循环重复,每次循环重复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的提高,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
鉴于上述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这几个因素,国内体育界习惯称之为体育教学的“四大要素”。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应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和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换句话说,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体育馆里经常几个班挤满一堂同时上课,彼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力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班级受到“文化至上”的思想影响,体育课上学生要动不动,怕出汗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们的性质与职能可分别概括如下:
①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及时了解、激励、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意识及精神的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任何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③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的载体;是可以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④媒介手段,泛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等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⑤评估,即指评价与估算,包括总结性评估和形式性评估。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通过评估,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估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
⑥环境,凡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三、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受到这六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制约,而这些因素又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目标的变化发展,又会要求各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
①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常抓不懈。对此,我以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
旨在增强学生体质、磨练学生毅力的中学体育课程,在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在传统课堂模式当中,中学体育教育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其重要性和意义未能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试从加强课余体育的角度引导,来推进中学体育教育的新发展。
关键词:
课余体育;体育教学;发展模式
当前,尽管体育课程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学生的必修课,但就从组织结构及课堂实效看,依然未能脱离副科思维的影响。在很多时候,由于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活动场地受限及活动器材不足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处于组织散漫、课堂效果极差的不良循环之中。而课余体育概念的引入,则将体育教育从课堂内引入到课堂之外,使其从一种理论化和实践化的授课模式,延伸到日常的训练当中。其大大丰富了中学体育教育的内涵,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训练机会,对于推进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余体育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支撑和内涵延伸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长久以来教育发展的方针。从这个角度而言,体育教育应该与智育、德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从现实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和唯成绩论观念的影响。在很多地区,尤其是教育资源分布稀缺的广大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学体育教学往往沦落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补充。副科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程往往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补充。学生的渗透素质和体育技能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而体育教学也呈现出非专业化和弱势化的倾向。这不仅大大束缚了广大学生体育技能及身体素质的锻炼,也不利于其身体健康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驱动中学体育改革的开展,对于打破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课余体育概念的引入及发酵,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改革路径。所谓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培养竞技能力,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化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普及与提高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课余体育教育其实现代中学体育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延伸。首先,作为课余时间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传统体育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体育教学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体育课堂的安排上,每个周两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无法满足学生锻炼和提升自身体育技能的需要,特别是训练时间无法得以有效满足。而课余体育训练的安排,则打破这一瓶颈,对于学生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课余体育训练是建立在广大学生自身的兴趣基础之上。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是那些对于体育运动有着特殊兴趣和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喜欢参与到体育训练当中,并能从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兴趣。这有效地实现了传统课堂所无法达到的人群分化的目的。这对于体育教师及教练员来说,其训练将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2课余体育教育的组织原则及实施路径的选择
课余体育对于提升中学阶段学生的训练水平及训练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广大教师在组织实施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要按照科学有序的组织原则和稳扎稳打的步骤实施,来稳步推进课余体育教育的稳步实施。从当前中学发展态势来看,课余体育教学仍然面临着较多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水平专业训练人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呈现出严重缺失的态势。中学体育教师往往只对于一门或几门体育运动及训练较为擅长,而全可性的体育教育人才相对稀缺。对于此,一方面学校应加大体育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专业性教育人才给予较为优厚条件积极予以引进;另一方面,加大对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从现有教师队伍当中,培养学习能力强、技能全面的全科教练员,通过人才引进或自身培养来填补人才缺口。第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不发达地区而言,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制约课余体育发展的瓶颈。训练场馆不足、体育器械严重缺失,严重制约着课余体育的发展。基于此,校方及教育主管机构应大力推进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课余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地方政府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全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另外,教练员要灵活变通因地制宜,在安全训练和科学训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的特有优势,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特别是在训练组织实施的过程当中,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注重每次训练的效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第三,在推进业余体育训练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在课余体育训练中,除了加强学生的运动学习和身体素质培养,还要注重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了对其专项训练以外,还要使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结语
为进一步提高各个中学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质量,应树立正确的课余体育训练观念,理顺课余体育训练的各种关系,增加投入和改善各种训练条件,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在中学阶段,如何实现中学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教学的专业化,集聚培育体育人才,提升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
作者:危正东 单位:重庆市奉节永安中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德志.新课程标准下陕北农村中学课余体育开展情况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6:46-47.
[2]潘前.美国中学生体育运动发展现状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03:75-78+91.
[3]周君华.胶东半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4:312-317.
1.1缺乏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这就为人们发展家庭体育教育做了坚实的后盾,但是我国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所以我国的家庭体育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的水平。学校体育教育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的发展,它比家庭体育教育水平要高得多,因此在对学生们的体育教育中没有互相的配合好,同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体育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与严格的考试制度,所以在家庭中基本上所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极少数的家长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总认为体育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与家庭毫不相关,因此并不关心孩子们的体育教育,这不仅体现在城市,在农村的表现更为突出。城市的家庭中注重体育教育的还占到一半以上的家庭,而在农村中连三分之一都够不上,农村的体育人口在庞大的农村人口队伍中都占不到十分之一的分量。农村人的劳动生产活动比较多,所以他们总是把劳动生产活动看做是锻炼身体,其实这并不是一回事儿。在这种农村体育教育观的作用下,家庭体育教育的整个农村环境就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他们对体育教育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在大多数的体育运动中必不可少的是跑步等简单的、不需要用器械的运动,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家庭体育教育没有落到实处,没有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没有让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运动的态度,更没有让孩子保质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现在各种技术飞速发展,孩子们越来越沉迷于各式各样的游戏之中,不愿意与家长沟通,而家长由于和孩子所处时代的差异愈加不理解孩子们的一些思想与情感,所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由此造成他们之间关于体育教育的沟通也越来越少,这样就阻碍了家庭体育教育的发展。
1.2家庭体育教育缺乏良好外部环境
现在的家庭独立性都比较强,家庭与家庭之间很少进行沟通,所以单独的家庭体育运动相对于有组织的体育运动而言就非常的稀少了。而在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中很少有家长与子女一起参加的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就比较少了。如果在孩子正处于学生时期的体育教育被忽视,那么等到孩子成年之后他们的体育运动观念就更加薄弱了,甚至就不进行体育运动了。如果把体育运动看成是学校的或者是一段时间的,不能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那么体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会被忽略,他就会成为我们曾经的学生时代的一种纪念。因此,在不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的影响下,在家庭与学校的不协调合作下,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就会止步不前。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只有在足够的经济的保证下,只有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只有使家庭与学校的体育教育相互协调、相互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建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提供有力的保障,才能持续的、永久的发展阳光体育运动。
关键词:轻体育;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一、“轻体育”的内涵及健身特点
(一)“轻体育”的内涵
“轻体育”(LightPhysical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其精髓所在就是一静不如一动,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通过这种轻度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崇尚“轻体育”的人认为动比静好,而且轻度运动比重度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机体的轻松运动或者是适量运动,在未引起身体疲劳感时,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促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促进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二)“轻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可以早、晚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发展高校“轻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学校“轻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把“轻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目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体弱多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而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13.8岁;许多有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不已。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予以密切关注和努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知识分子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忧虑和深刻反思。大学教育是他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轻体育”教育,营造良好健身氛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二)发展“轻体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意识到,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而“轻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学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学生“轻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轻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本质上得到完善,在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在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学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学校体育中开展“轻体育”教育,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许莉:论“轻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三、“轻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树立“轻体育”教育理念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开展“轻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特别注重体育健身。健康是金,道理人人皆知,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比较专业、正规的身体运动,特别是部分人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望“体”兴叹。有些人设计了体育锻炼计划,却因工作、生活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是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群众体育现状中许多制约因素,“轻体育”则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轻体育”对技术和体育器械要求极低,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的欲望,即使没有体育器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健身运动,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
当代休闲体育研究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就指出:“我国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轻体育”是竞技运动以外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它较竞技体育的运动形式、方式更贴近人们生活,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时,应该珍惜“轻体育”提供的健身机会,应当努力引导人们确立新的闲暇价值观和体育观,本着“生命在于运动”、“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锻炼身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应当摆脱传统体育认知观念中许多束缚,树立起“轻体育”这一新理念,利用“轻体育”这一运动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二)拓展“轻体育”娱乐化教学内容体系
娱乐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轻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体育游戏,体育舞蹈,健身操,软化后以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竞技项目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民族传统健身项目改编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扇、新编大秧歌等。时尚、新颖、刺激、好玩的体育休闲娱乐内容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提供许多遐想。“轻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拓展要体现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这些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将给大学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有的是智力与体力的考验、有的是刺激性的、有的是消遣性的、有的是生活技能学习的、也有的是胆识探险、挑战自我等等。通过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同学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发展,从中获得了乐趣、增进健康,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协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肯定自我。“轻体育”是将体育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转移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是体育课娱乐化的一种趋势。
(三)健全人性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目的不是学习的终结,重点要放在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态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是发展大学体育的使命所在。“轻体育”教学评价可运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灵活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轻体育”是融智力开发、自然条件、游戏的趣味、刺激的诱惑、协同互助等因素的体育活动,可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追求身心放松和舒畅,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和个体表现欲望。它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在“轻体育”的运动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应将发展“轻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了坚实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
法国顾拜旦在其获得第五届奥运会文艺竞赛金质奖章的《体育颂》里曾有一段歌颂体育和美育的话:“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你的作用无与伦比,可史二者和谐统一,可使人体运动富有节律,使动作变得优美,柔中含有刚毅。”体育可以说是一种健与美有机结合的艺术。体育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所培养的健美的体魄,本身就是美的体现,这既是体育的要求,也是美育的要求。
学校体育中的美育教育,体育课是核心,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上美育教育的体现是教材,教材是教学实践的中主线,我们只有抓住了这根主线,才会使学生体育中的美育教育落到实处。体育教学中美的因素,如田径中的速度、灵敏、力量和耐力,体操中的支撑跳跃、翻腾与旋转,球类活动中的机智灵活、高超的技术、突变的技战术的运用,整体间的默契配合等,都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知技能技巧时,以完美的科学的传授方法,有意识的分析教学内容中美的内涵,生动形象地指出美的所在,以准确无误的优美动作和饱满的精神,欢快的表情给以示范,均可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达到美育所追求的目标。
课堂上对学生美育教育是有限的,而无限的教育是在课外。课外活动及多种多样的竞赛,则包涵着许多美育因素,如:球场上的咚咚声,田径场上的沙沙的脚步声,运动场的整洁与美观,运动服装的绚丽多彩,运动员矫健的身躯和步伐,竞赛动作的健美与协调,惊险与高难,竞赛场面的热烈与紧张,团结欢快。这些由健壮美、线条美、色彩美、惊险美构成的丰富情景,都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给人以很大的健与美的享受。
因此,搞好体育中美育的教育,要以体育课为核心,充分课堂结构的内容,抓住课外活动和竞赛,使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进入新的境界,使美育教育得到深化和发展,做到体育与美育教育的和谐统一。
第一、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开始、准备动作、基本动作和结束等部分,模式死板而固定。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老师和学生都感觉到乏味,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难以提升教学效率。第二、轻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小学体育老师一般都按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身要求,没有实现分层次教学。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体育教学要求动作统一,让学生出现消极学习的情况,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第三、体育教学的课堂结构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教育部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没有以小学生的心理为出发点,没有对学生的需求、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析,只是通过体育课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标。这种囫囵吞枣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进而教学效果较差。
二、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运用情景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在不断探索中得到情感体验。课堂环境宽松和谐并不只是依赖生动、故事、游戏等方式,更要求教师运用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和智慧的语言来实现的。首先教学要以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和求知欲。其次要让师生的关系更和谐,老师不但是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互动互助,鼓励学生的进步。最后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率
教师要适度、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并实施有效的引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体操和田径等项目,缺少趣味性,导致学生虽然完成教学内容并达到标准,但心理上没有真正吸收和接受。应该按照小学生的心理增加健身、娱乐等内容,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学生锻炼方式,丰富其社会知识,提高其适应大自然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