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投资的方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1 17:12: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投资的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投资的方式

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投资运作;低成本扩张

一、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投资运作

企业文化投资是指为谋求其他利益,为或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而将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作价让渡给组织。在现有基础上或者组建新企业进行文化投资,可以实施资产重组。知识经济时代下,以文化资本运营实施投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困扰经济健康高效运行的一个焦点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调整结构,就是发展集约经营与规模经济,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增量结构调整为辅,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依靠兼并收购与破产重组,从而使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利于获得较高的股票发行价格,提高资金利润率,减少关联交易,对不宜上市的资产进行剥离,避免同业竞争。

企业文化资本投资是指利用自身拥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通过资产重组,以投资为手段,在资金市场上求得活力,达到乘数发展功效。企业通过文化融合、技术改造、制度整合、转换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战略协同等手段确保投资的成功。恰当的文化资本投资,能够实施低成本运营,实现低成本扩张,节约企业的货币资金。兼并即指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并成一家新企业;收购则是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另一家企业的部分股权或资产达到控制另一家企业。

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条件下,企业进行文化投资活动,实质是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各权利主体之间进行权利让渡;通过转让所拥有的企业控制权,部分权利主体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得这部分控制权。

按照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投资可分为横向投资、纵向投资和混合投资三种方式。横向投资是买卖双方生产同类产品,属于同一行业,通过投资达到占有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的目的;纵向投资是买卖一方或是商品的销售客户,或是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处于生产和流通的不同环节,通过投资实现销一体化;混合投资是指投资双方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生产不同产品、处于不同产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分散经营,而进行的企业间联合。企业文化投资按照实现方式分为股份交易式投资、现金购买式投资、承担债务式投资三种方式。以承担被投资方的部分或全部债务为条件,投资方获得被投资方的经营权和资产所有权就是承担债务式投资;以现金收购被投资方的大部分股权或全部资产,投资方取得控制权的行为就是现金购买式投资;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投资方换取被投资方股份或资产,就是股份交易式投资。按照投资企业范围,可分为部分投资和整体投资;按照投资双方友好程度,分为敌意投资和善意投资;按照投资的证券交易可分为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等。

二、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低成本扩张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文化资本逐步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存量资产具有自身特定的组织功能和结构,以文化要素和有形资产的“软”与“硬”结合,是有序的组织化资产,资产的组织化程度取决于资产结构的优化程度。

在资产配置过程中,如果文化要素闲置,就不能实现文化的扩张效应,造成浪费;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资金运动出现障碍,有形资产失去粘合力。在存量资产优化配置过程中,文化与有形资产的作用是对称的,文化是一种软资产,起着粘合剂的作用。在企业整体存量资产中,如果有形资产与文化要素结构比例失调,企业的资产之所以缺乏生命力,企业整体资产就失去粘合力,大多数企业的不对称就是文化缺乏造成的,不可能依靠其自身资产运动的代谢功能来实现复苏。处于催眠状态的存量资产如果能够激活,就要投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从外部注入“强心剂”,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那些拥有雄厚文化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优势,优化自身资产配置,购并其他资产配置劣化的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按照文化组合的构成要素,企业扩张可以分为市场与管理置换型、文化组合置换型、技术资产置换型、商标与商誉置换型四类。

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文化资本运营,能大大提高企业的文化价值,成功的企业兼并与收购是最富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市场交易。第一,在企业创办初期,引进外资以扩大经营规模,弥补资金、技术、市场的匾乏,注重文化的超前积累,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注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注重学习外商的生产技术,注重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为公司的扩张奠定基础。第二,企业利用品牌、信誉、价值观等文化要素加上一定的资金投入后,利用文化资本化运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市场销售网络拓展能力大于生产能力,市场销量迅速以倍数增长。一些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都超过了有形资产,以文化输出为手段,具有速度快、空间大等特点,减少资金的投入,实现少投资或不投资也能收购企业,依靠其雄厚的文化对外扩张。比起其有形资产的扩张,企业文化的升值更快,文化资本运营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从而实现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并购离不开企业文化的重构,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形象设计战略、企业重建战略。在企业重建过程中,企业需要彻底的反思内部的各种运作过程,在成本、质量、服务及速度等方面配合创新的信息技术检讨及重新设计,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务求能达到关键性的改善,重新确立工作的方法、途径及组织。企业在重建过程中,应矫正业务迟延、效率低下、互不干涉、分类过细的问题,通过简化业务流程,使顾客满意员工自发提供的服务;尽量赋予员工自行处理业务的权利,扩大员工自我管理的范围,消除通过管理者来监督员工的潜在意识;适当地采取分权,将各种权限相互组合,避免中央集权式的组织形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相互融合,达到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强调追求作业的协同性,摒弃以生产线为主体、其他业务配合的做法,建立与业务相关情报的信息流通网路,各个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能够相互交换,以同时并行的方式来推动业务。

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低成本扩张要进行企业形象设计,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凝聚力,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理念文化、视觉识别进行系统革新,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统一传播,以获得内外公众组织认同,是企业形象的识别。企业兼并与收购可利用CI强化双方企业的认同,在一致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行为观念等理念识别上建立共识,在统一的标识、服装、广告、办公用品等视觉识别上建立共识;在共同的礼仪交往、员工规范、福利待遇等行为识别上建立共识;推进企业之间的整合。

三、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参与分配

在企业尚未投入运营之前,品牌、管理诀窍、技术、营销网络、计算机软件等文化要素都可以作为投入要素,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西方发达国家也有根据经营者的业绩进行配股的先例,说明企业文化可以参与的润分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人们将更加重视文化,文化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管理在创造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大。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文化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贡献越来越大,分配越来越向知识人才倾斜,文化将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企业收入的取得是指企业提供服务和出售产品取得收入的过程,弥补产品成本和费用,使企业产品价值实现增值,实现企业纯收入。企业取得的收入要进行分配,部分弥补购置原料和工具的费用,部分用于参加生产周转的工资支付和费用支出,部分用于依法缴纳税金,部分可按规定弥补亏损,剩余部分属于投资者,是企业的税后利润,可用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可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文化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可以参加利润分配。

利用特许经营方式实现企业扩张就属于企业文化的业绩,特许经营权是当局授予法人实体或个体的一项特权,是受许人和特许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特许人对受许人经营中的经营诀窍和培训持续提供或有义务保持兴趣;在特许人所有和控制下,受许人从自己的资源中进行投资,受许人经营一个共同标记、经营模式和过程之下的实体。特许人以特许经营合同形式将自己的商号、商标、配方、产品、专利、经营管理模式、技术秘密等文化要素授予被特许人使用,向被特许人收取费用,按照特许人统一的经营模式从事经营活动,实质是文化的有偿转让,利用特许经营方式特许方进行文化资本运营,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创业筹资途径之一。特许经营目的就是实现低成本扩张,特许人建立一个模范店,经过一次投资,利用特许经营方式进行转让,开发与培育自己的品牌,生产自己的产品,利用一次投资实现扩张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独特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产品配方等文化要素,达到一本万利之目的;通过不断吸收加盟者,特许经营方式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由于不用投入资金,只将文化授予加盟者使用,通过收取加盟费获取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象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特许方不用大量的有形资产和投入资金可以获得增加市场占有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建立分销网络,企业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扩展业务的过程中,特许经营是将文化投入受许方的经营业务过程,受许人更了解当地的情况,特许经营扩展业务的速度要比其他方式快得多,能更有效的开展经营业务;加盟店以所有者的身份加入特许经营系统是特许经营方式的重要特征,不仅树立统一的企业形象和扩大影响,在经营业务范围、经营模式、形象设计上都与总店保持高度的统一,而且企业在人事、财务上保留自,实现企业联营的经营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荷花.企业兼并重组与企业文化融合[J].冶金管理,2009(09).

[2]衣光春.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9(08).

[3]陈波,王凡.我国文化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1(06).

第2篇

关键词:WTO;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

作为世贸成员国,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享有更多的便利。然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许多中国企业没有丝毫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盲目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很容易导致失败。如何选择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困扰着很多的国内企业。

一、当今国际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进入方式

现在国际上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有合资企业和独立子公司两种。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适用条件也各不相同,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特点选择。

1. 合资企业。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来相互独立的企业共同拥有的企业。与当地公司建立合资企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打入外国市场的流行方法。最典型的合资企业是一半对一半的企业,各自向合资企业派出管理队伍,实现共同经营。当然也有些合资方取得多数股权,从而对合资企业有较强的控制权。

合资企业的优点主要有:(1)企业可以得益于当地的合作伙伴对东道国的竞争态势、文化、语言、政治体制和商业运行机制的了解。例如,很多的美国公司在对外投资时,主要是提供技术和产品而当地伙伴则提供在当地市场上竞争所需要的经验和对当地情况的了解。(2)当进入外国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很高时,当地伙伴可以分摊这些风险和成本。(3)在很多国家,由于政府部门的规定使得合资是唯一的选择。

合资方式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合资有可能使得对技术的控制权落到合作伙伴手中。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争取成为控股方,这样就可以取得对技术的更大的控制权。(2)合资企业可能无法获得为实现经验曲线和区位经济所需要的对子公司的控制。同时,也不能够使企业获得为协调全球战略所需要的对子公司的控制。比如说,公司出于全球竞争的需要,可能会要求某子公司在当地做一些战略牺牲,损失一些利益。面对这种要求,当地的合作伙伴几乎是不会接受的。

2. 独资子公司。所谓独资子公司,也即投资企业占有100%的股权。在外国市场上建立独资子公司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在当地创建新的公司;其二是兼并当地的现有企业,并利用兼并企业来促进在当地的产品销售。

独资企业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有利于发挥企业以技术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独资公司可以将技术外漏的风险在制度上降至最低。因此,是高科技企业的首选;第二,投资企业可以对独资子公司进行严密控制,使之为企业的全球战略服务;第三,独资的方式有利于企业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

独资企业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建立独资子公司是成本最高的直接投资方法,投资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最大的。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应该采取的方式

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缺乏足够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跨国经营的经验也少之又少,资金实力也无法和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因此,我国企业现阶段的投资方式应该是合资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1.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是立足于国内市场的。这些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经营观念、资源配置都是与国内市场相适应的。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对国际经营知之甚少,尤其是在观念上相对封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投资国外建立独资企业,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进行多样化试验 ,利用被购并企业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 ,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 ,学习到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那些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作为投资对象的企业来说,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将使这些企业受益非浅。不仅可以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加快资金周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合作,可以学到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培养我国企业自己的国际经营管理队伍,加速企业自身的成长。而对于投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比较混乱,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完善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及时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竞争环境、政府运行机制就显得非常的关键。在这方面,当地合作伙伴有着先天的优势。

2. 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的发展始终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因此,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不可能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那样有着庞大的资本做后盾。如何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是我国企业现阶段在对外投资中应首要考虑的问题。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成本,而且可以分摊投资风险,可谓一举两得。

3.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降低国内的失业率,保护本国民族工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规定某些行业外国企业不得独资经营。这时合资经营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方式。

4. 采取合资企业的方式也有一些困难的因素。首先,采用合资的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合同期限的问题。任何合资都不可能是永久的,有限的合作期限将使得企业或多或少有一些短视的行为。等到合同期满之后,很多企业会发现一开始制定的战略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此时,无论是谈判延长合同还是自行建立独资企业,都将处于一种不利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合作开始就应该有明确的战略和具体的时间表,眼光要放的长远,不打无准备之仗。其次,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好的合作伙伴应该具备3个条件:(1)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2)对合作的目的的认识与本企业大致相同;(3)好的合作伙伴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机会主义地利用合作伙伴。因此,我国企业在寻找当地合作伙伴时应该从这3个方面来考察,力争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5.我国企业所拥有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标准化的成熟技术,在技术保护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同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本身的优势就是小规模生产技术,经验曲线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不太适用。另外,我国企业整体上还刚处于对外投资的初始阶段,投资规模一般都不大,目前许多企业还谈不上所谓的全球战略和布置全球生产体系(但是,全球竞争的观念还是应该建立起来的)。如何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才是整体上资金短缺的中国企业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就目前情况来说,合资的投资方式是最适宜的。

当然,我们这里是就我国企业的总体情况来讨论的。对于我国的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集团,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远集团、海尔集团等,是完全有实力在海外建立独资子公司的,从而可以避免合资企业所固有的一些难题。而且更有利于这些企业集团逐步形成自己的全球战略,建立完整的全球竞争体系,最终成长为成熟的跨国企业集团。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入策略

1. 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和完善的服务。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对这两方面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日本人提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存亡”、“ 顾客是上帝”。日本企业把质量管理贯穿到供、产、销的全过程 ,由依靠少数管理人员和产品检验员把关来保证质量,变为发动企业全体职工进行“全员质量管理”。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尽力解决国外用户的各种困难,让经销公司和服务商店同步运行,设立广泛的服务网点,通过送货上门,提供配件,包退包换,帮助安装,培训人员,以及周到、及时的维修服务, 使用户满意、放心,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这些都值得那些准备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好好学习。

2. 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脱离了目标市场的经营活动是盲目的。日本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实行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避开美国等当时的强国 ,首先在东南亚以及相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营销 ,然后扩大到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最后才致力于发达国家。这一点值得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注意。我国大多数企业资金技术实力不强,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应该注意避开大型的跨国公司集团,首先在自己熟悉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展开有限的投资,积攒实力和经验,然后逐步向欧美市场挺进。

3. 努力打造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一定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中国的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非常薄弱。在商品经济中,品牌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就象一个人没有名字一样。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1956年,索尼的盛田昭夫带着他的晶体管收音机去开辟美国市场 ,美国的买主们深为索尼的发明所吸引,很快就有一万台的定单 ,其中一家大公司提出 ,如果能用美国的商标出售索尼的收音机 ,他们愿购买十万台。但盛田昭夫拒绝了,他要创出自己的品牌。1983年,索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3亿美元之多。

4. 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首先,广告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注意广告的本地化。企业进入一个市场时,离不开广告宣传。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注意应符合当地消费者日常生活,顾及当地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观念。这里我们可以看看日本公司在中国的广告语:丰田公司的“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东芝高公司的“此时无霜胜有霜”,真可谓是独局匠心。其次,我国企业在当地做广告时要注意聘请当地的广告专家和社会文化顾问为公司广告提供咨询,以使广告发挥更大的促销效益。这是因为与国内市场广告相比,除了面对的消费者不同、消费心理不同以外,还要受当地国家政策、法律、文化传统、社会观念、风俗习性等因素的制约,国际广告更应重视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和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希尔著.孙建秋,邹丽,羡锡彪译.Global Business Today.北京:中国机械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综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议版权所有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版权所有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第4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管理 提高投资收益 方式分析

对外投资是当前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企业要想保证竞争力,必须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企业的成功不仅要完善管理体系,改善管理模式,还要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适当的进行对外投资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本身收益,同时还可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有条不紊的持续增长。

一、企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外投资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除了搞好自身经营外,通过对外投资直接控制其他企业,实现本企业经营和获取利益的目。但是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投资的质量和效果,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一)调查研究不充分

为了保证投资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在投资体系实行之前必须对投资对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包括政策完整性、投资效果、利益收入等,对此类环节要进行细致的调查,保证投资的正确性。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时间,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此环节忽略不计,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目光短浅。很多企业在调查中草草了事,对关键环节没有引起重视,根据简单的调查报告编制可行性研究体系,研究体系与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产生了很多的潜在危险。尤其在矿业开发合作中表现的较为突出,往往投资者对勘查区内的地质情况及工作程度不进行深入的调查,即开展风险勘查合作,盲目的投资行为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

企业的高效运转,除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正确的管理模式。企业对外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求企业管理者加强管理举措,建立风险预防保证体系,建立专业的管理指导队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出于自身考虑,采用以偏概全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体系漏洞百出,损害投资者的经济效益。

(三)投资收益不理想

企业的一切改革措施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投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投资效果不理想,导致企业“赔了夫人又折兵”,究其原因是主要是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变动把握不准,相关管理措施不到位,措施不得当。

二、如何提高企业投资利益

针对当前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本身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认真反思和探索,找到关键所在,尽量提高企业的利益收入。

(一)选择适合的投资对象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企业在对外投资之前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选择多个企业对象,对每个企业的内部发展体系,管理体系,管理模式,进行综合调查,选择有发展能力、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在今后发展进程中有助于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带动企业经济增长。

(二)制订合理的对外投资政策

企业的成功除了内部管理模式的完整,同时取决于决策的正确性。企业在对外投资进程中必须采取正确的投资政策,正确的决策是保证投资体系政策运转的关键所在。投资政策的制定要结合本企业的当前发展水平,对企业内外部进行系统的调查,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合理的发展战略。建立专业的评估团队,充分把握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为了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在评估基础上,必须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一切按照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进行,加强审核,慎重决策,要保证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同时公司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保证企业内部人员的沟通交流,避免企业负责人的单方面决策。

(三)实行专业化投资管理制度

实行专业化投资管理制度是保证对外投资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和相关监督体系,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加强企业员工的监督能力,力求保证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掌握每个工作程序,争取做到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四)加强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

企业资金的政策运转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企业之所以实行对外投资管理,就是要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提高企业内部生产率,提升生产水平。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加强财务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流转,提高审批制度,建立内部资金管理控制体系,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消费,对管理人员加强监督,保证资金管理的透明性,提高资产利用率,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结束语

企业实行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针对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企业领导必须对此引起重视,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测体系,保证投资进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对投资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投资方案、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及收益评价体系,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对投资项目管理时,要加强投资项目的动态跟踪,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性,确保项目的实施进程与资金投入相匹配。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收益的重要方式,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对外投资管理的重要性,要制订科学的投资管理制度,对资源、市场、人力等外部环境充分的调查研究,确保企业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董爱国.加强对外投资管理,提高企业投资收益[J].苏盐科技.2012(12).78-80、190-192

[2]张宇琪.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及评价研究[M].太原理工大学,2013(12).90-92

第5篇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投资 风险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不是财务资本所有者,而是知识和技术的所有者,因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有投资和受益,就必然伴随着有投资受益的风险,因此,防范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成为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既然是为了未来的利益而放弃或牺牲眼前的利益和效用,并且人力资本形成又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那么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具有其特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对象选择风险

企业作为投资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选择投资对象时面临两难决策。首先,在招聘新员工时,本该选择适合企业文化,并具备特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的应聘者,但仅依靠短暂的笔试、面试和个性测评是难于确定应聘者的“质”及其成长性,更谈不上能准确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效益预测。同时,一旦选择了其中之一,势必会失去选择另一个的机会,就是说如果目前的选择不是最佳的,那么就会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其次,在后续的人力资本投资中,例如企业培训,也面临同样的矛盾,人力资本投资希望投资对象的价值观、个人目标、性格志趣、背景经历、能力和专业知识等与企业的文化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切合,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连续性和收益的长期性,要求投资的对象具有较好的成长性。然而企业在实际的对象选择时很难甚至无法逐一精确地考察这些指标。所以,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本投资对象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投资风险问题。

2.投资成本过高风险

投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大多出现在企业核心员工身上,虽然企业都希望用较经济的使用成本获取核心员工,并给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也知道这才是最好的使用成本控制,但为了获得急需的人才,常常不惜代价,答应很多人员进入企业的附加条件;在工资、福利保障、学习提高、以及办公出行等方面也同意提供优厚的待遇,以致使人力的获取和使用成本过高。可经常是由于种种原因,招进来的人不能为企业创造高于企业对其投资的新增价值,因此形成回报率呈负数的状态;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些高薪引进的人才,可能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给企业带来了效益,却在后来的工作或决策时出现多次或重大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大于所作出的贡献。由于人力资源评估中存在大量的非量化因素和诸多的可变性,这样的情况屡屡出现,正是由于这种风险的存在,常常会使很多企业因此在人才引进问题上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3.知识衰减风险

由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可能给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带来风险。企业为一项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创新进行的人力投资,有可能因为外部的科技突破而致使企业投资开发的工艺、产品和技术变得落后、陈旧,进而使得原来投资的人力资本贬值。

企业出于组织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考虑,常会做出对部分员工进行长线培训的决定,或进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大规模的全员培训,但由于决策者和组织者个人能力、知识、视野、经验等等局限,会出现一些可能的失误,一是长线培训周期过长,当员工回到工作岗位后,有些知识已经过时了;二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使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淘汰与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大范围的高投入,如果取得持续优势的时间过短,则会得不偿失。

4.组合性风险

组合性是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人员组合配置,还是设施设备,以及工作流程的不合理,甚至工作环境的不尽人意,都会使员工个体所具有的,经过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得来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还可能造成无谓的消耗。另一个原因就是管理失败而导致的,员工对自己劳动能力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程度,受到其意志的支配,具有个体的能动性。劳动者在公司的某些政策和管理模式不满或失望时,就会表现为情绪消极,因而不愿释放全部的能量。由于组合性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量化的,但却非常严重,即会出现1+1<2的情况,组合性风险表现到极致状态时,就是员工普遍的消极怠工,甚至对企业财产构成威胁。

5.人员流失及素质、道德风险

这是目前企业人力资源投资中最常见、也是最难以控制的风险,上海交大正源在不久前进行的对外商独资合资投资企业的薪资福利调研显示,33.3%受调查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在1%~10%之间,27.3%企业的流失率在10%~10%之间,平均流失率为 17.9%。 不管是主动流失还是被动流失,这些数字都足以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企业为人力资本的增值投入资金等有价物质以后,仍然会有一些员工由于消极的心态而缺乏学习、向上的意愿,或者由于基础素质和专业能力过差,而无力很好的完成工作目标,由人力资本的定性特征所决定,无论外部条件和物质基础怎么优越,如果劳动者个体没有积极性,各方面素质差距较大,也同样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投资效果。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差异性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个人目标等,因而当企业不能很好地满足或者契合上述需求时,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总是希望通过不断地流动来满足自己。这样人力资本依附性、非独占性、投资收益的动态性、长期性等特征决定了人才的流失将使企业蒙受很大的损失。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控制

1.加强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审计,做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一个组织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所需的人才,并使组织和个人得到长期的利益。

目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方面的定量研究还没有得到完善,但企业应当在战略上做好控制和规划工作,利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效益评估等,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首先应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预测。人力资本投资预测包括每项投资的成本预测,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战略性的眼光,预测人力资本的发展方向;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当做好市场调查研究,使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以市场为导向,挖掘最有潜力的人力资本;其次应准确核算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做好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核算工作主要是达到用最小的投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的目的,适当的人力资本投资量应当是边际的产出现值等于追加投资的边际成本。最后还应进行投资后总结性分析。在每项人力资本投资后,管理者应当做好分析工作,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使人力资本投资获得连续性的收益。因此,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应注意人力资本投资审查,例如:审查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否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审查人力资本投资目标是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审查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假设是否合理,所用的基本数据是否完整,来源最新、可靠;审查企业是否有全面的工作分析和翔实的人员测评;审查企业的薪酬、福利培训等制度是否严格执行;审查企业的人力资本监督、约束、预警机制是否正常运作;审查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会计信息和报告是否健全等。只有充分注意到内外环境的变化,在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减少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才能有效的规避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前期风险并使得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2.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其载体是不可分离的,而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企业)与人力资本载体(员工)又是分离的。人力资本投资最终产品是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其终极所有权不属于投资主体(企业),而属于投资客体(员工),其作用发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的努力程度。其努力程度决定于投资客体的需求满足程度,而投资客体的需求既包括高收入、实物奖励、期股及股票期权等物质方面需求,也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地位、职业晋升、工作环境及荣誉奖励等精神方面需求。因此,投资主体必须根据员工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制定或完善科学合理的、全方位的考评及激励机制,调动投资主体即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对象、方向等是复杂的,企业可以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对各种类型的投资进行必要的选择或采取投资成本转移的方式以减少各种投资风险。同时,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指导员工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作出规划,不断汲取新知识及行业经验,科学的进行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从而使员工与企业达到“双赢”的结果,规避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由于劳动者的消极怠工以及人员流失造成的投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合同制约的方式,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被投资对象在被投资期内和被投资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单方面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合同,或(和)在解除劳动关系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本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工作。这有利于企业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人员流失带来的投资风险。也有利于企业根据人力资源规划放手开展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3.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我国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易造成道德风险和人员流失,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受损。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竞争力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的激励是隐性的、长久的,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形象、企业内的典范人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是其他激励措施无法取代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企业的薪酬福利比其他企业低反而能留住优秀人才的原因。因而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增强防御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劳动者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流动,进而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美]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王菲陈婷婷:企业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06(9)

第6篇

关键词:不确定性实物期权企业投资决策

实物期权(RealOption)是金融期权理论对实物资产期权的延伸。可以将标的资产为非金融资产的期权称为实物期权。实物期权在资本密集产业特别盛行,对实物期权的积极支持者包括著名的大型企业惠普—康柏(Hp-compaq),波音(BoEing),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等全球500强企业,并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得到运用,这不仅是因为实物期权允许决策者在获得新信息后,再选择最有吸引力的备选投资项目,而且实物期权的存在增加了投资机会的价值,特别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这一价值可能是非常大的。因此,企业要想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在决策制定中,必须要考虑和包含这些实物期权的价值。

一、实物期权的概念、核心思想和意义

(一)实务期权的概念“实物期权”一词最初由MIT斯隆管理学院斯图尔特·迈尔斯(StewartMyers,1984)教授提出。他最先指出,期权分析对公司成长机会的合理估价是重要的,许多公司的实物资产可以看成是一种看涨期权。这种期权价值依附在利润增长的商业业务上。如迈尔斯所讨论的,由于公司在未来一些项目上可能有机会超过竞争性费率的收益,公司的价值可能超过当前所属项目的市场价值。传统资本决策为这样的项目估价所采用的标准方法,是把预期完成日期的价值贴现为当前的净现值。因此,这种方法隐含了一个假定:一旦投资者决定投资就要始终坚持投资直到项目终结。这一标准方法忽略了在完工日之前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管理层不再推进该项目的选择权的价值。而且由于财务人员对投资项目的未来利润只能作出不精确的估计,因此考虑到这种约束性条件,考虑相关经营选择权就显得更重要了。迈尔斯还指出,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也会极为重要地影响到这些项目的价值。传统资本预算方法不考虑项目经营选择权,也不考虑公司资本结构的灵活性。然而和经营选择一样,财务灵活性也可以用财务选择权的价值来衡量,公司通过资本结构的选择而获得财务选择权。对于包含相当不确定性的长期投资项目来说,财务灵活性和经营灵活性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相当明显的。迈尔斯强调,实物期权是分析未来决策能如何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或研究在将来可以相机而动这种灵活性有多大价值的一种方法。在相关的文献中,与实物期权类似的概念是,“管理期权”,“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等概念。詹姆斯(JamesC.VanHorne,1998),给出的管理期权定义是:所谓管理期权是指管理人员进一步作出决策来影响一个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项目寿命或未来是否接受的灵活性。迪克西特(AvinashK.Dixit)和平狄克(RobertPindyck)1994年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这个概念,详细论述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不可逆投资的基本理论,强调了投资机会中类似于期权的特征,分析了如何能根据从金融市场中发展出来的期权定价方法获得最优投资规则,说明了企业在提供满足未来条件的灵活性程度不同的投资类型间的选择等问题。迪克西特和平狄克还指出,”获得实际资产的机会经常被称做”实物期权”。因此,“管理期权”,“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这些概念也就是”投资中的实物期权方法”。

(二)实物期权的核心思想实物期权的核心思想不仅与期权的基本特征相承,而且与实物投资决策的特征有关。

(1)实物投资决策的特征。迪克西特和平狄克强调:大多数投资决策有三个重要特征,这三个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投资者的最优决策且这种相互作用正是实物期权的核心。一是不能撤销性或不可逆性。投资的初始成本至少部分是沉没的:如果当你改变主意时,或业务不能成功运营时,不能完全收回投资的初始成本。如开采石油,当钻一座油井后,如果油井的产量小于预期产量,或者油价下降,那么就不能收回已投入的资金。再比如,一个企业营销和广告上的大多数投资都是不能收回的。二是投资未来回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产生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无法进行为获得亟需的信息所需的实验或测试。大多数项目只有在证实可行才能进行投资。投资的这种不确定性与实物期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般来讲,投资的不确定性越大,实物期权的价值就越大。三是管理者对投资时机是可以选择的。多数投资选择或投资机会并不是要现在投资或是永远不投资两个选项,投资者在投资时机上有一定的选择空间。投资者可以推迟行动以获得有关未来的更多信息。如对一个产油量不确定的油田,只有逐步的投资策略,打一些油井,试探产量等行为慢慢能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因此,逐步地投资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减少不确定性的差异并修正预期价值。如果实际价值是关于不确定性有利的一面,那就继续投资,如果是关于不确定性的不利的一面,那就停止投资。通常来说,投资者选择的自由度越高,投资选择的价值就越大。(2)与金融看涨期权类似。直观上,一个不可逆的投资机会非常类似于金融看涨期权。在金融的范畴中,一个典型的看涨期权赋予其持有者这样的权利: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支付执行价格以获得具有一定价值的资产。如买入100股普通股期权,若股票的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即可在约定期限内按照合约规定的”执行价格”买入该股票,通过执行期权赚取股票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的差价;相反,若股票的市场价格最终低于于价格,期权的持有者不会执行期权,此时期权是无价值的,其损失最多不超过最初购买期权的价格。可以用如下模型表示:C=MAX(S-K,0)。其中:C表示看涨期权的价值;S表示到期日的股票价格;K表示执行价格。对一项投资而言,假定其是完全不可逆的,那么适当项目的价值仅仅是它所产生的利润或损失流的预期现值。根据潜在不确定性的观点,这个投资决策仅仅是支付沉没成本的决策,其回报是获得价值会波动的一种资产。这实际上与金融看涨期限权类似,以预选设定的执行价格购买一种价值波动的资产的权利而不是义务。拥有类似投资机会的企业持有现在支出货币或未来支出货币以获得具有一定价值的资产的选择权。执行这种期权是不可逆的,尽管这种资产可以出售给其他投资者,但人们也不能收回其期权或执行该期权所支付的资金。这种投资的价值,部分是由于通过投资获得的资产的未来价值是不确定的。若该资产价值上涨,来自投资的净回报也上涨,若该资产价值下降,企业不必投资,而仅仅损失的是起动该项目时的初始投资。因此,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一样,具备一个同样的特征,或是赢得的回报数额大于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数额;或是可以选择停止执行期权从而控制损失。

(三)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意义将实物期权的理论与方法用于企业投资决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能较好地处理不确定性。传统的NPV法在进行企业投资决策评估时隐含的一个假设是:未来以现金流度量的收益是可以预测的,是确定的。如果出现不确定性则会降低这项投资的价值。因此,不确定性越大,投资的价值就越小。但我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外界环境中:我们无法判断次贷危机爆发的时间,持续有多久,也不能确定10年以后石油黄金的价格是多少。一些原来预期能够成功的投资项目却失败了,而一些本来看起来希望渺茫的新产品却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沃顿商学院的道林(DonDoering)和派瑞尔(RochParayre)提供的一组调查数据表明:将现有技术渗透进现有市场的成功概率是0.75;如果市场或技术中的一项对公司而言是新的,成功的概率就下降到0.25—0.45;如果公司要靠新技术进入新市场,则成功率仅为0.05—0.15。人们发现,最有价值的机会常常伴随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实物期权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处理不确定性的方法,即在投资的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及时机选择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处理不确定性,而不是把交易不确定性作为一个理论假设。实物期权概念的引入将彻底改变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不确定性越大,使用期权的机会就越大,从而期权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实物期权能够更好地处理不确定性,更好地解释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即投资者在做项目决策时,不仅仅只计算项目的净现值,而且还要计算隐含在项目中实物期权的价值。

(2)建立了公司投资项目分析与公司投资战略之间的联系.在利用实物期权进行企业投资决策时首先是识别和估计战略性投资中的期权,然后是重新设计投资方案,以便更好地利用所具有的期权,最后是通过创立期权,事先积极管理好投资。在实物期权方法的应用中可以研究下面的一些问题,对公司来说什么样的创造价值的投资机会是唯一的。为创造这个价值,公司必须承受多大和什么类型的风险?什么样的风险能分散?预期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如何?实物期权方法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分析框架,在该构架内,我们可以将投资项目分析和企业战略投资分析联系起来,集中起来管理公司的净风险。同时,实物期权方法的应用使得管理者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项目的不确定性如何影响项目的投资价值,并且如何帮助企业获得额外的战略价值。

(3)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结果进行了再一次谨慎的测试。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如:净现值法(NPV)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假设一条结果固定的单一决策路线,以及最初制定的所有决策在以后是不能改变和发展的,而实物期权法则把多重决策路线看作是在选择最优战略高度不确定性与管理层灵活性联系起来的结果,或者是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新信息时出现的选择权。也就是说,当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时,管理层可以灵活地在中途修正战略,与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相比,实物期权提供了超过传统分析的额外洞察力,传统投资决策方法计算的净现值为负时应该放弃该投资方案,但可能将来存在较大的战略投资价值,实物期权方法的运用对净现值法等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再一次谨慎的测试。

二﹑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一)实物期权的分类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当外部条件变化时公司经常需要做出修改投资计划,放弃已经投资的项目,放弃购买项目的投资权等投资决策。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如净现值分析方法,决策树分析法和模拟分析法认为:要么现在马上进行投资,要么永远放弃投资,而利用实物期权理论,管理者可以依赖于未来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做出一些或有决策,而不一定是传统上必须马上投资和永远放弃投资的两项选择,否则投资者有可能失去一些较好的投资机会。而且传统投资决策方法没有考虑到管理者的积极主动进行决策,有关投资项目内外交困信息的不断变化和项目技术的一些不确定性。根据实物期权的特点,大致可以将实物期权分为以下六种:延迟期权(DeferOption)﹑扩张期权(ChangeScaleOption)﹑收缩期权(ContractOption),放弃期权(AbandonOption),转换期权(SwitchOption),增长期权(GrowthOption)。

(二)延迟期权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延迟投资决策往往是有成本的。如由于选择等待更多的信息放弃了项目在等待期间可能产生的利润,竞争对手可能利用这段延迟的时间开发竞争性的产品,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等。等待的决策涉及保持灵活性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权衡。假如我们已经与某特许经营商签订了开设连锁店的合同,合同规定,或者现在立即开设,或者等待一年后才开设。如果这两种选择都不接受,将失去开设连锁店的机会。那么,不管我们现在还是1年后开设,都将耗资525万。如果现在立即开设,预期在第一年将会产生50万元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设预期现金流量将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与这项投资相适应的资本成本为10%,项目可以永续经营。如果现在投资,估计项目的价值为=625万元。这样,立即投资所实现的净现值为100万元,这意味着这分合同最低值100万元。但是如果考虑延迟1年后再投资带来的灵活性,应该何时投资呢?如果选择等待,那么从现在起1年后,要么选择投资525万元,要么失去投资机会而一无所获。到那时,决策相对容易:如果基于经济状况,顾客品味以及潮流趋势方面的新信息,开设连锁店的价值超过525万元,那么毫无疑问将会选择投资。但如果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变化非常快,关于期望现金流量和连锁店的价值是多少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将延迟投资视为,以连锁店为标的资产,执行价格为525万元的1年期欧式看涨期权。假设无风险利率为7%。通过公开交易的可比公司的报酬率的波动率来估计连锁店价值的波动率,假设波动率为35%。另外,如果选择等待,你将失去若立即投资第1年本该获得的50万元自由现金流量。这一现金流量相当于股票支付的股利,欧式看涨期权的持有者在执行期权前不会收到股利,假设这一成本是延迟投资的唯一成本。应用布莱克—期科尔斯模型对上述延迟投资的欧式看涨期权估值,首先计算不含股利资产的当前价值:S*=S-PV(DIV)=525-50/1.1=579.55(万元);其次计算1年后才投资成本的现值。这一现金流量是确定的,以无风险利率折现:PV(K)=525/1.07=490.65(万元);然后计算d1和超过了今天立即投资将获得100万元的净现值。因此,最好延迟投资。如果今天就投资的话,意味着放弃了“离开”的期权。只有在今天投资的净现值超过等待期权的价值时,才会选择在今天投资。若未来的投资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等待的期权就越有价值。等待的成本越高,延迟投资期权的吸引力也就越小。

第7篇

【关键词】 廊坊市; 科技型企业; 投融资机制; 改革

廊坊市科技型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也是深化改革,推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现实需要,符合当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毋庸置疑,廊坊市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不仅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强市名城、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的必然选择。为此,廊坊市大力支持科学技术产业园区或特色基地,加速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化科技型企业投资环境,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投融资机制的定义

在我国企业发展中,资本管理开始走向人们的视野,其中投融资理论更为引人关注,也是现代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融资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研究更少。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扩张的势态较为缓慢,投融资模式单一,国内对这类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模式的研究相对滞后。在我国,投融资机制一词是随着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而出现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投融资机制中只有投资的内涵,而没有融资的概念。随着197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投融资机制的提法逐渐多了起来,也有不少称之为“投融资体制”或“投融资机理”等。总的来说,投融资机制是一国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投融资主体的确立及其行为、资金筹措途径、投资使用方式、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建设实施管理和宏观调控制度等内容。投融资机制是一国或一个地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经济机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它既与经济活动中的微观管理相关,又与经济活动中的宏观管理机制紧密联系。可以说,投融资机制涉及整个经济体制从微观到宏观的全过程。

二、廊坊市科技型企业投融资现状分析

(一)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

廊坊市科技企业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法律机制不健全。廊坊市至今未出台有关投融资平台的法律规范,许多方面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如投融资业务的开展、投资方向的确定、债务管理、投融资运作机构的地位和基本运作内容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导致廊坊市投融资机构发展不均衡,政策目标不一致,有关部门或机构行为随意性较大,投融资运作不规范,影响其职能的发挥。为此,当务之急,廊坊市政府应尽快建立一些与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二,投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由于科技型企业本身存在的弱质性,使其投融资风险要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同时由于廊坊市对科技型企业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较为缓慢,导致廊坊市投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目前,廊坊市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专业经营科技保险的保险公司在廊坊市几乎处于空白。另外,缺乏相应的科技互助保险组织。规范的互助保险组织可以为小投资者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是保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没有建立保险风险补偿基金。这类基金可以为科技资金提供补贴。由于廊坊市科技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的不健全,投资造成的巨额损失大多数无法挽回,这些都影响了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二)财政、金融机构的投融资不能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

根据2006年至2008年《廊坊经济统计年鉴》记载,廊坊市财政对科研三项经费的投入分别为10 942万元、13 695万元、14 872万元,比上年增长的比例为15.6%、25.2%、8.59%,尽管廊坊市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增长比率有所下降。根据国外经验,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投资,特别是种子期科技企业的融资起着关健的作用,廊坊市财政应加大对科研三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另外,高度集中的银行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廊坊市科技型企业融资。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从体制上把科技型企业排除在信贷资金供给之外,即使有部分贷款,也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很难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对等,大大降低了金融机贷款的积极性。此外,银行内部缺乏有利于科技企业融资的激励机制。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为避免承担责任,基本放弃了那些风险大但有更高收益预期的项目,从而进一步限制了科技型企业的贷款。表1是2004年至2009年廊坊市国有及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图1是廊坊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筹资情况。

从表1及图1的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至2009年中,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总体呈一个上升的趋势。在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过程中,大部分资金来自企业自有资金,而金融机构的贷款总体规模较小,反而呈一个下降的趋势,金融机构的贷款不能满足工业企业的发展。另外,政府资金所占的比重也较少,从中也可以折射出,科技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从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就更少,这也成为科技型企业筹资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

从廊坊市目前的情况看,风险资本筹集机制尚未建立,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还没有充分参与到科技企业中。尽管目前社会资金相当充裕,但风险投资行业要想获得资金却十分困难。民间资本大多储蓄在金融机构,或从事一些利润率相当低的行业,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实现投资的高效运作。

此外,资本市场在廊坊市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本市场与高科技型产业的对接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虽然国家在股票市场上推出了高新技术产业优先上市的政策,但在具体的操作措施上支持力度仍然显得不足,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要求过高,对于大多数处在创业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因此,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科技型企业少而又少。

三、国外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制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制简介

在美国,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主要的一项是民间的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是处在种子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天使投资一直以“高风险、高回报”的传奇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另外,在风险投资的法律机制保障方面,美国有众多的法律与之相配套,如表2所示,廊坊市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来鼓励科技型企业发展。

(二)日本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制简介

日本政府十分关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除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企业之间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共享机制培育外,日本政府尤其注重相关科技型企业的配套政策的建设。如给科技型企业建立“创造性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减免税赋,提供低息贷款,支持科技型企业从事技术开发;促进科技型企业与各大高校的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设立知识产权中心,促进专利技术的流通和科技型企业引进专利技术以及提供各种融资服务等。这些为日本科技型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四、深化廊坊市科技企业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科技企业投融资机制的改革

廊坊市现有的关于科技型企业的地区性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和完善,更新速度慢。在对科技企业的扶持上保护力度不够、法律效力不高。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科技型企业的经验,廊坊市可以成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尽快制定扶持和保护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地方专门法律,如《廊坊市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法》,使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受到法律的保护。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和发展,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上予以确认,科技型企业才会健康地发展下去。在投融资风险控制机制方面,学习浙江和上海的做法,可成立专门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例如信用好的为AAA企业,一般的为AA企业,差的为A企业,同时,这些企业的信用数据在网上予以公布,这样既可以促使科技型企业信用度的提高,也有利于企业减少投融资成本,并且为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提供了可靠的决策支持。另外,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打击逃废债务的力度,健全失信处罚和守信奖励制度。对信用记录好的科技型企业,廊坊市政府要予以奖励,在税收上予以更加优惠的待遇,工商部门可以给予两到三年的免检。对信用记录差的,要予以严厉的处罚。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资金的投入

在投融资主体方面,过去的上海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通过适当的财政支出对科技创新给予直接的经济资助,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作为国家财政分配的宏观职能部门,同时作为科技企业投融资主体之一,应从财力上承担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中科技先导产业的职责,廊坊市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科技资源的投入。同时,要强化经费投入的针对性,配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新的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经济体系,制定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推动各具特色的科技产业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在金融机构融资方面,要通过政府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来规范银行与科技型企业之间的运作,同时,降低科技企业贷款的门槛和标准。

(三)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廊坊市可成立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风险基金为承担地区科技技术项目、科技企业发展等提供贷款等担保。风险投资公司专门针对那些具有成长潜力,又有一定风险而无法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的成长型科技型企业,根据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融资需求和风险特点,对其提供资金支持。与银行、农信社或者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风险投资公司在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上具有先天优势;与风险投资公司相比,天使投资属于非正式风险投资,它具有民间性、自发性、个体性和分散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天使投资区别于传统的风险投资,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个人投资方式。在美国,天使投资是科技型企业处在种子期和成长期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在我国的上海、江浙、广东一带已经出现了天使投资俱乐部,但运作还不够规范,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廊坊市,天使投资尚未出现,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天使投资,这将为廊坊市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开辟一块新的天地。

(四)利用创业板市场和借壳上市融资

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验表明,发展创业板市场是为了给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成长科技型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为风险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对投资者来说,创业板市场的风险虽然比主板市场高得多,但自我国2009年10月23日首批28家创业板开板上市以来,创业板已经发展成为帮助中小型新兴企业,特别是高成长性科技公司融资的市场。廊坊市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另外,借壳上市也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目前的上市标准条件下,借壳上市是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较可行的选择模式。我国的科技型企业中,例如北大青鸟天桥、湖南的创智科技等企业在借壳上市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廊坊市部分科技型企业借鉴。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呈现非线性轨迹,一般需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加以完善。在发展初期的种子期,该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资金主要靠自筹,但自筹资金仅能满足注册和最基本的需求,无法满足全部资金的需要,必须寻找新的投资渠道,需要政府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在初创期主要利用风险投资公司融资;在成长期主要利用金融机构融资;在成熟期,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特点与以往任何阶段都有了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在这一阶段,企业运营逐步走向完善,体制结构也更加合理,技术方面的运用日趋成熟。这一过程所需资金是前一阶段资金需求的数十倍以上。这些资本很难通过企业自有资本来形成,也很难单纯依靠银行来满足,必须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科技型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 [美]兹维.博迪,刘曼红.风险投资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M].北京:金融出版社,2002.

[2] 桂玉敏.金融危机下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决策探讨[J].特区经济,2010(6).

第8篇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公允价值模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5302

1适用条件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优选模式是成本模式,而公允价值模式须满足特定条件时方可选择。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具备两个条件:(1)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另外,如果企业原先按公允价值计量某一投资性房地产,即使可比的市场交易变得不经常发生或市场价格变得不易取得,在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或者变为自用,或企业为以后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而开发之前,仍应一直按公允价值计量。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部分企业可能会通过随意变换计量模式达到粉饰财务报表、提供虚假信息的目的。因此这一规定不仅符合可比性原则,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造假。

2会计处理

2.1首次执行日

上市公司对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在首次执行日,应当对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 对于房屋和土地应将原来属于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房屋一分为二, 即一部分仍界定为固定资产, 按 企业会计准则第 4号――固定资产准则核算, 而满足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房屋建筑物应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进行核算; 原来属于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土地使用权,如果同样满足投资性房地产定义, 也应将其按《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来核算。

实务中如何判断投资性房地产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判断。采用排除法进行定性判断: 企业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存货的房地产则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出租给本企业职工居住的宿舍,即使按照市场价格收取租金, 也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母公司以经营租赁的方式向子公司租出房地产,该项房地产应当确认为母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 但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作为企业集团的自用房地产。从定量方面判断,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即该投资性房地产的产权可以单独划转、交割。

2.2计提和摊销

成本计量模式下,需对投资性房地产按期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借记“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科目。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不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期末当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时,需调增其账面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原账面价值时,做相反的处理。

2.3期末计量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如果发生减值,应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需计提减值准备,当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下降时(减值),将减值部分通过“投资收益”科目借方反映,并直接冲减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即可。

2.4转换用途

当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时,企业应当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或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2.5处置时

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处置时,两种计量模式下对处置收入和账面余额的结转处理相同,不同之处有:公允价值模式下需将未确认的转换收益进行调整,从“资本公积”科目转出,转入“投资收益”科目。

2.6编制合并报表时

关联企业之间租赁房地产的, 出租方应将出租的房地产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母公司将自用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转换为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应按该项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 成本), 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 借记“累计摊销”、 累计折旧科目, 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 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 无形资产、 “固定资产”科目; 若母公司将自用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 应按该项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 成本), 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摊销”、“累计折旧”科目, 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 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科目,将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后续核算,取得的租金收入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 企业根据《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确认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 要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核算。母公司以经营租赁的方式向子公司租出房地产,该项房地产虽然确认为母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 但在编制合并报表时, 应将其作为企业集团的自用房地产,因此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 应将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用于投资子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金额与其固定资产金额及子公司固定资产金额合计构成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项目金额。

3利润调节

在成本模式下, 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进行减值测试, 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中也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项规定明确了企业不得调整利润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企业可以会计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利润可随公允价值的波动方向而上下变动。

4纳税调整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相关性是企业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之一, 因而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主要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被正式引入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 虽然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即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

续计量,限制了采用其他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启用, 必然使其在不同会计期间的价值产生变动。公允价值的引入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会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的情况主要有:(1)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将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而处置时需从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3)期末计价时,投资性房地产应按当日的公允价值调整帐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会计基础为“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即不论是否产生现金流, 都以应计制为基础确认当前损益。而税法的理念则是强调收付实现制, 即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现金流为征税依据。当会计和税法规定存在不同观念时, 税金的计算应遵循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

在成本模式下, 对已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可以计提折旧或摊销, 现行税法规定当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可在税前全额或部分抵扣(超过税法税前扣除标准需作纳税调整);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则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就享受不到税前抵扣的优惠。

第9篇

【关键词】PE投资 价值评估

一、PE投资中的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在PE投资中,企业价值评估是投资方与融资方进行投资谈判的一个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问题,它涉及到每股的价格、一定的投资金额下投资方在被投资企业中所占的股权比重,对PE的投资收益构成重大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用得最多的估价方法或者说用来进行谈判的依据,是二级市场上一定时期内所有企业或同行业的简均市盈率或市净率。这一方法很不科学,因为PE投资的企业不一定都是有上市预期的企业,至少在上市的这一时点上不是上市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不同,价值就不同,拿二者进行直接对比是不可取的。还有一种方法是用一级市场上的平均市盈率或市净率作为定价的依据。这一办法最大的缺陷在于一级市场是不公开的市场,它的数据来源的真实性理应受到质疑。上述两种方法还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被投资企业所在行业的不同对市盈率和市净率所产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没有考虑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与行业整体水平的差异,这样所导致的评估结论是很不精确的。

从资产评估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评估的方法总的来说,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

1、成本法。其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将企业的各项账面资产按照重置成本进行调整并加总而得到企业的价值。但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明确的,即在PE投资中,与投资人决策相关的信息是各资产可以带来的未来收益,而不是其现行市场价值。价值评估的对象是企业整体的价值,而整体的价值来源于要素的结合方式,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成本法以单项资产的再建成本为出发点,可能忽视企业的获利能力,而且在评估中很难考虑那些未在财务报表上出现的项目,如企业的管理效率、自创商誉、销售网络等。所以,这一方法尽管理论上简单,也比较好操作,但本文认为,它不适合于PE投资中的价值分析。

2、收益法。收益法是将企业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而得到企业的价值,所使用的模型是现金流量模型。现金流量模型是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最广泛、理论上最健全的模型,它所反映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这一模型又分为股利现金流量模型、股权现金流量模型和实体现金流量模型。股利现金流量模型中的股利现金流量与股利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很难预计,所以实践中一般不用。股权现金流量模型使用得也不多,主要原因是作为模型中折现率的股权成本受资本结构的影响较大,估计起来比较复杂。实践中主要采用实体现金流量模型,这时作为折现率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受资本结构影响较小,比较容易估计。

3、市场法。市场法即相对价值法,它是利用类似企业的市场定价来估计目标企业的价值。所得出来的结论是相对于可比企业来说的,是一种相对价值,而非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相对价值法总的来说有股权市价比例模型和实体价值比例模型两大类。最常用的是三种市价比率模型即P/E比率模型、P/B比率模型及P/R(市价/收入)比率模型。本文开头提到的现行PE投资中用的市盈率法或市净率法,其基本原理其实就是市场法,问题是现实中的一般操作并没有深刻领会这一方法的实质,也就不可能将这一方法科学地加以利用。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实体现金流量模型和P/E比率模型、P/B比率模型和P/R比率模型这三种市价比率模型。

二、实体现金流量模型

实体现金流量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债务价值=■■(1)

实体价值=■■(2)

股权价值=实体价值-债务价值(3)

公式(1)中关于债务价值估计的方法是标准方法,一种简单的方法是用当前债务的账面价值替代。

公式(2)中实体现金流量是企业全部现金流入扣除成本费用(不包括利息费用)和必要的投资后剩余部分,它是企业一定时期可以提供给所有投资人(股东和债权人)的税后现金流量。

估计企业价值时通常假定企业永续经营,但为了避免预测无限期的现金流量,一般将预测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详细预测期,或直接称为预测期。企业增长的不稳定期有多长,预测期就应当有多长,实务中通常为5―7年,但最长不超过10年。第二阶段是以后的无限时期,称为后续期或永续期,此时假定企业进入了一个稳定的状态(稳定状态的标志有两个,一是具有稳定的销售增长率,它大约等于宏观经济的名义增长率,二是具有稳定的净资本回报,与资本成本接近)。如果设预测期为n,则公式(2)变为:

实体价值=预测期实体现金流量现值+后续期价值的现值

=■■

+■

使用这一模型的最大难点是对实体现金流量的估计。未来的现金流量要通过财务预测取得,通常将预测工作的上一年度作为预测的基期。如果认为上一年度的数据具有较大的偶然性,也可以将前三年数据的平均作为基期的数据。基期的数据包括各项财务数据的金额及反映各项数据之间联系的财务比率。对未来进行全面预测的起点是对销售收入的预测,必须由项目经理综合各种因素,在与拟投资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后,作出最合理的估计。之后,再采用销售百分比法,预计企业未来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制预计现金流量表,得到企业未来的实体现金流量。

三、P/E比率模型

模型的基本形式是:目标企业的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净利润;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每股净利。

由于市盈率=■=■,所以使用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目标企业与可比企业必须在增长潜力、股利支付率和风险(股权资本成本)这三个因素方面类似。如果不管企业的这三个比率的高低,用行业平均市盈率作为评估依据是不科学的。这三个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增长潜力”。“增长潜力”类似不仅指具有相同的增长率,还包括增长模式的类似,例如同为永续增长,还是同为由高增长转为永续低增长。

如果股利支付率与股权资本成本这两个因素相似,而增长潜力差距较大,则必须排除增长率对市盈率的影响,即对市盈率进行修正:

修正平均市盈率=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可比企业平均预期增长率×100)

目标企业的价值=修正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增长率×100×目标企业净利润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增长率×100×目标企业每股净利

还需要说明的关键问题是:“目标企业的价值”是否包含了新的投资者进入目标企业后企业的价值,也即“市盈率”是投资后的市盈率还是投资前的市盈率。如果是投资后的市盈率,这时新的投资者在目标企业所占的股份份额应当是:新的投资金额÷目标企业价值。如果“市盈率”是投资前的市盈率,则新的投资在企业中所占的股份份额为:新的投资金额÷(目标企业价值+新的投资金额),很显然这会降低的投资者在目标企业中的股权比例。在实践中,“市盈率”一般采用投资后的市盈率,即投资者投资多少,就获得多少投资比例。

另外,使用这一模型,被评估企业必须连续盈利,否则市盈率将失去意义。

四、P/B比率模型

模型的基本形式是: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目标企业净资产。

由于市净率=■=■,所以目标企业与可比企业必须在股东权益收益率、股利支付率、增长率和风险这四个方面类似。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股东权益收益率”。同样,如果其他三个因素类似,股东权益收益率差距较大,也要对公式进行修正:

修正的市净率=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可比企业平均预期股东权益净利率×100)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平均市净率×目标企业股东权益净利率×100×目标企业每股净资产

这一模型也有它的适应性,即适应于需要拥有大量资产(如汽车制造行业)、净资产为正的企业。固定资产很少的服务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净资产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不大,其市净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五、P/R比率模型

P/R比率模型即市价/收入比率模型。模型的基本形式是:目标企业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收入乘数×目标企业销售收入,这里收入乘数=■。由于经过推导后:

收入乘数=■,所以目标企业与可比企业必须在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增长率和股权成本四个方面类似,其中“销售净利率”是关键因素。如果其他三个因素类似,而销售净利率差别较大,也同样要进行修正:

修正收入乘数=可比企业平均收入乘数÷(预期销售净利率×100)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平均收入乘数×目标企业销售净利率×100×目标企业每股收入

这一模型适应于销售成本率较低的服务类企业,或者销售成本率趋同的传统行业的企业。

在上述三种市价比率模型中,如果其他的非关键变量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就需要把市价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把驱动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使用多元回归技术,计算所需要的乘数,来对差异进行修正。

此外,用三种市价比率模型计算出结果后,还要对其合理性进行检查。因为市价比率是根据上市公司的数据得到的,如果目标企业没有上市计划,由于非上市企业的股票的流动性低于公开交易的股票,要将评估价值按照上市成本的比例减掉一部分。又因为上市企业的价格与少数股权价值相联系,不含控股权价值,而非上市企业的评估往往涉及控股权的评估,所以,要对评估结果加上一定比例,以反映控股权的价值。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